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

伅真陀罗诸子闻是法得欢喜信忍各各解身上珍宝以供养上佛各各说言「今用吾等故以是所有上佛还得闻诸法」各各白佛「甚可奇伎乐之音乃作是问诸坐化菩萨悉决其难其在会者皆无狐疑我等开无央数冥而令得明是者谁之所致令诸伎乐音乃作是难问诸坐化菩萨而皆發遣悉为解之

佛言「皆怛萨阿竭之所致若我欲令空而作音声常可致何况伎乐及诸树以是故怛萨阿竭所作不可计

伅真陀罗诸子皆言「令一切人皆如怛萨阿竭

及伅真陀罗八万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则时散佛头上便化作八万四千交露帐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宝皆布天缯以为綩𫄧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八万四千夫人见是变化莫不欢喜皆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皆踊跃合作一音而叹「怛萨阿竭已自净复净他人悉去诸垢无所著无所污其明甚好其眼如优钵华今自归明若如月(一)

「其欢者莫若如见佛佛为一切莫不断其罪语其闻者莫不欢悦常爱乐于庐野以众宝而合成悉览持法宝藏今自归无所不度者(二)

「若度水以到岸却外道伏诸邪其净于莲华以空率化以谛教今自归欢喜者(三)

「度四已四谛而率人于世间行与人眼足下轮有千好今自归音安好(四)

「其身过于人为一切而说之其有力无与佛等今自归十种力(五)

「而断欲有所得而不喜无所得不已忧于世间开盲者如冥中然灯火(六)

「已伏心致十种力而施与自娱乐身已伏寂而度今自归而无何(七)

「其相者而甚尊在于一切为之上为一切示现莫不得其本其忍及慈已自娱乐今自归为尊所敬(八)

「若船师无所不度佛者是即尊烧三毒坏绝众冥一切愚暗皆蒙其恩莫不来供今自归寂诸恶已尽(九)

「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其音甚大声而清净于人之上是则为尊今自归为一切而作本者(十)

「贡高诸冥已悉除去度于一切自守如道为众作导所语悉谛而无有异今自归于冥而作(十一)

「其祠祀而甚大故名字而悉闻其法说如所言其所闻莫不遍今自归欢喜(十二)

大已住其处降伏贡高自用者于一切而无所著故知而极尊今自归脱人之欲者(十三)

「其声甚好音闻梵天悉知罪福去人之垢晓知五阴所作得重莫能等者今自归去诸秽垢(十四)

「其心悉等将护一切已率其意其知无所不晓已住于道所作悉正所教皆谛莫不得脱今自归所知而时(十五)

「为人示其德软好其闻音者莫不解释众魔甚多莫不而伏一切悉过自用诸所贡高今自归已去众恶(十六)

「诸有附者莫不随教皆而来敬莫不供者其佛难值所入微妙其来问者莫不喜悦今自归其德无辈(十七)

「其意己力无所不晓于好于丑其心适等已坚住其处莫能动者今自归已总诸力(十八)

「其手足而有网足下有轮脱诸生老死常胜一切今自归其德如天无所不盖(十九)

则时伅真陀罗夫人赞叹已竟各各复问「虽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难以母人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二十)

佛言「以一事离于母人疾得男子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何谓一事以發萨芸若作无央数功德而不忘是为一事

「复有二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二事所作如所语不事诸天但归于佛所作如正不信于邪是为二事

「复有三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三事护身三事而净护口四事护意三事是为三事

「复有四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四事所施与不谀谄于戒而不谀谄常自守护亦不谀谄听闻其法亦不谀谄是为四事

「复有五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五事用法故所作如法闻法而直住不乐于母人常念作男子是为五事

「复有六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六事不懈怠所作不忘其心柔软质朴而不谀谄亦无姿态所作至诚是为六事

「复有七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七事常念佛得法身常念法得佛慧常念僧欲令来属常念戒欲净之所求常念施与去诸垢常念天上欲令如菩萨心常念人欲度生死故是为七事

「复有八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八不以饮食而自乐亦不华亦不香亦不众好杂色亦不至戏观之庐亦不倡伎而为乐亦不歌是为八事

「复有九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为九亦无所断亦无所著亦不念有我亦不念有人亦不念有寿亦不念有命亦不念有所生亦不念无所生而信因缘是为九事

「复有十事母人疾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何谓为十为一切而有慈不贪利一切物亦不念他男子身命尽而不欺众不两舌而憙亦不妄语其有作倡伎乐其心不以为乐亦不起意亦无所恨而正住不以邪罪福事而索知是为十事母人可得为男子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母人有施心有法心视诸色若水中之聚沫自于色不贡高于安于苦视若雨中之泡若得安不以为爱若得痛而不怒于安隐亦不喜于痛亦不忧视而知思想若野马其心亦不在男亦不在女生死譬如芭蕉知生死无有可于生死亦不念有亦不念无其识譬如幻视其心意若幻无有异于诸法无有著以四大——地风——而知一切若舍以三事而得成——有草有土有木人者亦无吾无我无命所作如所为无崖阂是则本眼已自然而有所视眼者如水中泡怙以肉而里空本空而净意亦尔视其身若如影其声者譬若知其心如幻其作是者疾离母人而得男子自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佛说是时诸夫人皆欢喜已头面著佛足

应时佛笑无央数色光明而从口出遍十方还绕身三匝还从顶入阿难从坐起正衣服长跪已赞叹而问「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今笑愿闻其缘今欲所问(一)

「总持尊慧为一切悉作本其因地之者莫不供事属之所笑会有欢者今欲而问(二)

「已法施自乐已清净之戒忍辱之力属之所笑是谁之本今欲所问(三)

「精进而根得成之力以禅惟务以自娱乐其慧若天无所不遍属之所笑而为谁本今欲所问(四)

「常若有慈之于哀护寿适平而无奇特属之所笑谁当得本今欲所问(五)

「已断三毒而有三眼所语法譬若甘露属之所笑谁当值本今欲所问(六)

「降伏众魔却于外道已四谛而教属之所笑谁当致本今欲所问(七)

「尊于十力决断众疑其德无数属之所笑谁当得本今欲所问(八)

佛语阿难「乃见伅真陀罗诸夫人眷属为我作礼者不

阿难白言「已见

佛谓阿难「诸夫人因是欢喜为我作礼而自發心合会功德寿终已后离于母人当得男子便生兜术天上当与弥勒相见讲议菩萨之事弥勒佛时皆当供养是波罗劫其当作佛者皆悉来而供养稍稍于是劫中当成菩萨行伅真陀罗自致至成佛是诸夫人皆当生彼佛刹悉作菩萨道

伅真陀罗白佛「今吾等所作已若如佛生死已尽但住于天及人已住于佛道今已具法藏已住其慧地治于功德现于谛道已说沤惒拘舍罗已造菩萨心开决众法说所说而得依欢喜而闻法

时众会及诸菩萨各各有念「伅真陀罗能至久如而成佛号字云何及其刹土有众菩萨及其所有

佛应时悉知诸菩萨所念便呼阿难「伅真陀罗王却后七万四千八百劫当为佛号字群那罗耶披沙(曰德王明)其刹土名栴陀惟摩罗(汉言日月明)其劫名罗陀那三披(汉言宝等有)其地平等悉白琉璃其地之明譬若如日其地甚净无有尘垢于虚空而有交露之帐皆悉众宝诸菩萨悉坐其中所行径处诸菩萨各见佛见已便念『我之所见若如是』化诸菩萨所疑所见佛则当开解其疑皆当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尔时刹土无有城郭丘聚县邑王者之土一切人皆在交露帐中不见母人亦不闻母人其往生者皆悉而化在莲华师子之座众菩萨以禅为乐以法欢喜为食亦无异道不闻异道一切但有众菩萨悉摩诃衍无有邪道不信佛者亦无众魔亦无魔民亦无求者亦无苦者好之藏空印而封彼闻诸天及人等无异但有名字

「其佛寿十小劫当以无央数众菩萨以为僧悉当得不可议惟务是佛欲般泥洹时先当授菩萨决其菩萨名曰沤多惟授后当作佛号字摩诃惟授(汉言大严)是劫罗陀罗三披——于佛于法于僧无有尽时故名曰罗陀那三披

伅真陀罗于佛前受决即时欢喜踊跃飞上去地百四十丈而住——欲令一切在会者而欢喜自用功德因佛威神而说叹「诸法本净若空自然无有自然故无垢其知是者则佛之上子(一)

「若梦之所见不可得故不可持若如虚空其知诸法如梦不以死生为勤苦(二)

「如幻师有所现于其中无所得其五阴若如幻(三)

「其色本若水中之沫痛痒者若水中之泡而自然思想者若野马如芭蕉无所得生死无所得(四)心意所知但有字

佛言「若如幻知五阴本如空于生死不已等已四大等如称所已等如毒故(五)

「六衰者如空野如法持佛威神(六)

「自伏者乃施与为是者即之安其已净即戒想已尽则忍辱能自制而寂为精进(七)所作而无异是则之为禅如所缘无所碍故慧持是学则波罗蜜(八)

「无我无人则善慈清净者是为哀其寂者若护等作是行上梵天(九)以四事杂施与受佛以不怒贪已过所有(十)无我寿命亦尔六衰空而悉寂其知者则菩萨(十一)菩萨者不希望不想有人无人亦不想有我无我其心不二故无所著(十二)

「法无所有而无所依去无所至来无所从住法身无所怛萨者与佛等(十三)亦不有亦不无因法缘所因便有若电现则灭心者亦尔(十四)于生死而有行其心不可见心者如风无所著

「其心者为本净已知心本净于生死无所沾污(十五)

「若垣壁墙因土草木而得成其身无知譬若石本之净身者无所希望(十六)

「若风不可得其声亦尔若山中有妓乐之响其知是声之亦净于是响亦不作欲(十七)

「若虚空而不堕无所住无有处尽知诸法若虚空无所住无所止如是知者已为等住(十八)

「若有大火不能焦烧其虚空其知诸法净若空若异方刹土而有大火往到彼间其火亦不能害已知是法不已须弥遮迦和山之为碍其知是者能遍诸刹土其四大——地风——悉平等用空故其知是者能到亿亿刹土(十九)

「于三界而有声——上下——于百亿劫而有声无有竟本自然故(二十)

「佛色心等如称而微妙用净故诸佛平等若称(二十一)

「菩萨行已合会无央数之功德已知善心诸法悉平等后能便受其决(二十二)

「菩萨者自己界于法身而甚净其知是者后乃受决(二十三)

「于色不想于想亦不想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想以法故而受决受决者不以阴四大故空者尽平若称已知是者为无所从生后乃受决(二十四)

「尽者不能自知不尽者能知尽已向尽者诸法忍后乃受决无想者若直之道有想者若入邪道于诸法无所著已过三世其知是者乃得决(二十五)

「自知我而自然诸法悉自然无我而自然用空故而自然空者自然无所有其知三盖心等而空是故曰自然其知受决者不当作是知为有希望故其知不心不意受决者是则为受决(二十六)

伅真陀罗谓诸会者「若等悉住在地而我在虚空其知在地于虚空适等遍于三世而无所著(二十七)

伅真陀罗赞叹说是从虚空来下前到佛所而白「今佛者用我故于世而有佛尽为我说吾之愿已从无央数阿僧祇劫而行菩萨道不忘功德今悉得闻

时会诸菩萨各有是念「伅真陀罗已从本何过去佛而發心

佛则知诸菩萨所念欲决其疑唤提无离菩萨言「过去不可胜数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字罗陀那吱头(汉言为宝英)其刹土名曰首(首呵者汉言曰为净貌)其劫名波罗林(波罗林者清净貌)尔时怛萨阿竭有十二亿菩萨皆精进悉得忍皆阿惟越致其佛寿六十亿岁其刹土庄严无所不办其地悉琉璃无种诸谷者其有饥渴名美饮食尽悉在前其土者无有异道皆悉摩诃衍

「尔时之世有遮迦越罗名曰尼弥陀罗而主四方是遮迦越罗供养佛六十亿菩萨至千亿万岁所作功德而无央数及夫人八万四千及子千人及官属八万四千人与俱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發心复供事佛至亿万岁却后以太子——名曰和陀波利林——代而立为王弃国行作沙门其太子立为王者亦供养佛如前数已复立其子而为王便弃国行作沙门如是展转相传如前法乃至尽于佛寿其佛般泥洹已最后末王而制持法

佛语提无离菩萨「汝乃知时遮迦越罗尼弥陀罗不今现伅真陀罗是

提无离则言「善哉善哉佛之智以不可计尽久远悉知而说之

佛言「是智不足言所以故能知一切人已过去当来今现在心所行有所因无所因有功德无功德是故怛萨阿竭智无所罣碍

佛说无所罣碍时八万四千人悉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

伅真陀罗与宫室眷属供养佛七日已便持所有国土悉奉上佛「是者皆怛萨阿竭所有时时抂尊来到是间当用哀一切故

伅真陀罗太子——名曰遗摩罗涅——以摩尼珠交露以奉上佛白言「今吾伅真陀罗者于伎乐而有大欲唯愿佛以法教照吾等令于伎乐而无欲心

佛言「从今已去我为若心作护有伎乐之音时令若闻六十四法声当所向何谓六十四法但闻无常声苦声空声无我声寂声清净声无生死声本净声无所从生声如其本声本际声本无声法身声怛萨阿竭声无人声无寿声无命声无来声无当来声无过去声无现在声无处所声无所得声无所上声布施声净戒声忍辱声精进声一心声智慧声慈声哀声护声等声佛声法声僧声不忘菩萨声意止声意断声神足声根声力声觉意声道所入声响声观声沤和拘舍罗声四事杂布施声教一切声护法声降伏魔声幻声梦所见声若日明声若响声若水中影声不坏法身声十种力四无所畏声十八法不共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声阿惟越致声庄严国土声是为六十四事诸所伎乐以佛威神但闻法声已入是者便得三十七品

时会者莫不欢喜以头面著地各各悉言「菩萨甚尊已住法者皆为佛所护

佛语「诸会者如若之言『菩萨已住法者皆为佛所护』所以者何以护菩萨者为护一切人所以者何菩萨發心用一切故所以为僧那将护愚冥脱于生死皆至泥洹

佛言「其知护菩萨者是人已为护一切人以其有以钵震越衣被所当得者而与菩萨已为施与一切已所以者何菩萨出息入息而得生活譬若如人有出息因是而得住足欲饶益一切故

一切众会诸欲天子诸色天子清净天子真陀罗揵陀罗摩休勒皆赞叹劝助佛之所言皆持众华而散佛上

伅真陀罗自念「诸比丘菩萨上至佛皆当还去

欲令因伅真陀罗神足而还便化作交露车纵广三百里皆悉众宝无央数宝以为诸树为怛萨阿竭作师子座高四丈九尺以天缯无央数色有綩𫄧布其诸座令诸比丘菩萨各各就坐为诸帝释四梵天王作座如天座则已成办白佛「已加哀当就之

佛与比丘僧诸菩萨悉就伅真陀罗车则时因伅真陀罗神足去地百四十丈其车行于虚空八千天子其诸伅真陀罗揵陀罗皆共随从伅真陀罗以金为绳与眷属俱挽交露车适当向道佛放光明悉照三千大千刹土

王阿阇世及诸群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见光明知佛当来悉持缯盖幡花香出罗阅城皆出而行迎

伅真陀罗八万四千伎乐皆作倡伎鼓琴瑟而行其音先闻伅真陀罗与子及眷属挽车送佛至耆阇崛山中已到佛从车已下自就其座诸比丘菩萨皆在前而住阿阇贳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一一尊者及散王属阿阇贳者皆持缯盖华香悉以供养佛作礼各各问言怛萨阿竭

提无离菩萨问佛「伅真陀罗与诸眷属以车送佛到是当得何功德

佛言「伅真陀罗及眷属其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因是功德皆当得五旬乃至成佛而不忘从一刹到一刹供养诸佛闻其法亦供视诸比丘僧皆当知宿命悉当成无极之大哀常当护法常当教化一切人

王阿阇贳语伅真陀罗「善哉仁者为佛所誉」阿阇贳复报语伅真陀罗仁所作功德愿分我少所令我得其功德

伅真陀罗则答言「若可意者持是功德而相与及一切人何以故菩萨诸所作功德皆为一切故不于中有所贪诸所作功德不念独是我所作一切人许菩萨有所作为一切当蒙其福祐何以故菩萨者是一切之因缘稍而自习故能益于人

伅真陀罗谓阿阇贳「善哉仁者而得二加罗蜜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得解除

阿阇贳王言「菩萨所作甚善已意作法器诸所闻法其心不疑亦不念亦不忘

提无离菩萨问佛「何谓菩萨能作法器

佛言「以三十二事为法器何谓三十二事菩萨坚住为佛所护是为法器(一)其意不谄所语无异于功德有信是为法器(二)以习菩萨事是为法器(三)所闻用意是为法器(四)已入意稍欲至道是为法器(五)入知诸本是为法器(六)布施得尊是为法器(七)净戒具足所愿是为法器(八)忍辱者致三十二相是为法器(九)精进者一切诸佛是为法器(十)一心者疗治其病是为法器(十一)智慧者无所罣碍是为法器(十二)慈者为一切人而等是为法器(十三)其哀者护一切贫穷是为法器(十四)其护者为哀一切人是为法器(十五)等心者为一切其心无有异是为法器(十六)为人作迦罗蜜是为一切功德之法器(十七)所闻不厌足是为般若波罗蜜法器(十八)作沙门虽离父母亲属其心不已为勤苦是为法器(十九)乐在山间而自独处其心专一是为法器(二十)能忍空闲可得禅是为法器(二十一)其无者己所有而与之便教导人是为法器(二十二)护诸法使盲冥而得明是则为法器(二十三)知陀隣尼晓了其事能开导人是为法器(二十四)在所欲为一切人能决其疑是为法器(二十五)其念佛者疾得见佛是为法器(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两法诸本并皆阙)其无嗔怒其心不恨其功德不知尽是为法已知空事不慕所有是为法晓了十二因缘过著断上而去是为法器(二十九)已得法忍者是为法器(三十)今受决不久是为法器(三十一)于阿惟越致前其力故不动转是为法器(三十二)是为三十二事菩萨法器

是时万人皆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皆举言「令一切悉得是法器令吾等逮得如佛所说法器

佛谓伅真陀罗「可还处所勿令人勤劳

伅真陀罗言「其心念劳者是非菩萨其不念劳者是为菩萨

伅真陀罗复问佛「何所菩萨念劳何所菩萨而不念劳

佛言「菩萨以四事可知有劳何谓四事可知有劳闻无央数人其心恐怖是为一劳闻不可度生死其心恐怖是为二劳闻不可限诸佛智其心恐怖是为三劳闻无央数功德而成一相其心恐怖是为四事知而有劳

「菩萨以四事知而不劳何谓四事欲度一切人皆令至泥洹是为一事不以为劳欲自护无央数生死欲作功德其心不恐是则不为劳闻无央数佛欲悉具足其心不恐是则不难闻无央数功德而成一相其心不恐续作功德不以为难是为四事知菩萨而不为勤劳

「复有四事知而计勤劳何谓四事中间中间爱乐声闻之事而往附觐中间中间乐辟支佛法而往亲近诸法欲尽时而不用意亦无有护亦不教人發菩萨心是为四事知菩萨而计勤劳

「复有四事不可计有劳何谓四事不于罗汉辟支佛法而自娱乐听亡身命不离其法若闻有好人可發菩萨心故往教不避大远是为四事知菩萨而不为劳

「复有四事可知有劳何谓四事若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丐者如有所求辄嗔怒向之但忧食饮卧起得安而不念余人不念学问我当多知时时所闻慧急去而不欲教人向是为四事知菩萨而计有劳

「复有四事知而不计劳何谓四事其乞丐者有所求则而施与视之如迦罗蜜其心柔软好颜向一切不自念身安但欲安他人于学不以厌足如所闻教化一切人无所希望是为四事知菩萨不计有劳

「复有四事菩萨计而有劳何谓四事不求波罗蜜道不以四事而有所施于一切人不精进而欲教其趣可所闻念已为足不念菩萨道是为四事知计有劳

「复有四事可知菩萨不计有劳何谓四事若身被火不已为剧求诸波罗蜜亦如是不以懈怠以四事施与常以备足不逆求者以精进欲于人欢喜欲具诸功德知而不厌是为四事菩萨知不计劳

佛谓阿阇贳「闻菩萨而不计劳

则答言「已闻

佛言「已闻者从今已去其有行菩萨者所作勿厌极而计劳

王阿阇贳问佛「何谓菩萨行

佛则于伅真陀罗揵陀罗诸会中而言「各各得所其阿阇贳闻佛所说菩萨行如所行闻法则作行于菩萨不计勤苦而行于一切等心行坚固行谛行其意所作而净行于菩萨法而不谄行布施行与行所有无所惜行其作菩萨行不作有所依净戒行寂行身口意净行菩萨已心常念而行忍辱行弃舍众恨而行其作菩萨行者不起其意精进行有所致行于生死不以勤剧而行其作菩萨行其心不怯弱禅行知行安身心而行其作菩萨行心而不乱菩萨者以智慧行当如法行其行菩萨不计有所得慈行柔心行常作哀行菩萨所作行无有恚行空行以意行无有想清净行其菩萨行无所愿菩萨行是当行具足意智慧行

「菩萨所行无所碍信行精进行用意安三昧行其菩萨行无所断神足行惟务行以五旬行菩萨所作而不罪平实行乘法行欲教一切而行其如菩萨行所作而不借因缘行如作行断绝众冥行于菩萨所作而不错净行清净行脱众垢行菩萨其作是行无有悔安行护一切令无畏行菩萨其作是行为悉具足所欲如日行如月行如莲花不污行菩萨作是行为诸天一切之所敬如释行如梵行具足道行菩萨其作是行众魔悉恐

「持行尊行尽婬怒痴行菩萨作是行者无央数诸天皆赞叹之

「所行久长行智慧眼清净行菩萨作是行者无所希望

「寂行肃行于名色无所著行菩萨其作是行无有罪菩萨所作如是行为诸天所叹

「所语柔软行如平等行舍邪道行菩萨之所行以慧为本勇猛行动众魔行会当坐佛树无有异行得陀隣尼行者菩萨在所作而不厌行

「山间行能忍行常爱乐欲作沙门行菩萨所行如所因欲脱行而心行于一切而尊行菩萨所缘所而不失辩行沤和拘舍罗行于禅旬而不希望行其作菩萨无所法行于俗行非俗行欲色无色行菩萨作是行无所畏一切无所不行尽知一切人行

「菩萨所行譬若如天无所不覆(三十二)

佛说菩萨行时五百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于众会八千人皆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悉对佛言「吾等悉当奉行菩萨行如所行

佛作瑞应欲令伅真陀罗还归其处时伅真陀罗宫室眷属绕佛三匝前长跪而辞放身光明皆作伎乐鼓于琴瑟六反为震动而雨天华便还处所归其宫室

释提桓因白佛「今伅真陀罗供养佛及法比丘僧诸菩萨其功德已出我上

佛语释提桓因「不独过若上其德已过三千大千刹土诸释梵四天王诸声闻辟支佛上所以过者何菩萨一發心过诸声闻辟支佛一切人当因其法得度脱故

「菩萨胜于一切莫能有胜于佛者故知无能胜菩萨者所以者何佛因菩萨心而自致成诸声闻悉因佛法而得成

佛说是语释提桓因自泣泪出白佛今我有损本不發菩萨心

时座中有天子名曰惧或谓释提桓因「佛法而普天莫不發菩萨心今若之悔当复何益所以者何焦烧菩萨种故已不在菩萨法器

惧或说是语时五百忉利天子皆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

惧或天子白佛「我见佛从本行菩萨从提和竭佛受决得无所从生法忍时今怛萨阿竭如所得法乐忍惟愿说之今吾等闻

佛言「无功德菩萨不能得闻无所从生法乐忍

佛语惧或「菩萨以四事得无所从生法忍何谓四事等知诸佛以过去当来今现在无(一)于诸法等无有异(二)等诸刹土(三)等一切人(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乐空而知四禅(一)以无极哀乐于三(二)以沤和拘舍罗乐六波罗蜜(三)以智慧乐于五旬(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于五阴求菩萨道菩萨知五阴而自然(一)于四大求菩萨以自然(二)信四于六衰求菩萨视六衰而自然(三)于诸法求菩萨于诸法自然而不疑(四)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何谓四事以住于本际而知诸法(一)已住怛萨阿竭于法无所不入于三世而等(二)入于法身悉知诸法其相若空不可坏(三)视诸法悉等无有异(四)是为四事菩萨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是时五百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惧或天子得法忍不疑

说是欲竟时佛呼阿难「若悉得伅真陀罗所问不

阿难白言「悉得甚善是法快哉无比甚深微妙如本所说以是而知本晓了诸法

阿难白佛「如本所闻法今闻是者可悉晓了今我声闻闻是悉晓了是法何况菩萨其智无极其心若海无所不受其智甚广无所不于诸法无所不总于众宝而为大器于一切无倩者而为作倩若视厚其慧不可度

阿难复问佛「其后闻是者当得向法明

佛言「今怛萨阿竭一毛光明悉覆三千大千日月之明如怛萨阿竭举身毛光明不如得是法明决无所不过所以者何诸明者皆因智慧而得法明者而知一切人故尊而无盖者其后闻是者皆得慧明便持教人为其法智不离菩萨用一切故于无极哀以为摩呵僧那僧涅以慈而为铠以降伏众魔稍近佛树下

阿难白言「今我承佛威神而持是法其讽为一切人广说其福云何

佛言「若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刹土施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佛所作功德至千岁」佛问阿难「其德甚多不

阿难白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男子女人奉行菩萨事而昼夜各三讽若为人说是法中事其德出彼上何况说如是法者何以故菩萨以经中四事为人说解中义是故为法施——众施中之尊——于是为极上之恩法施者是为极上之护何以故其法施者闻听心垢则除便得脱其所有物而施与但长养于生死其欲度于生死者当以法而施与是为随佛教法施者一切人因是中而得德

「菩萨法施时得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意安(一)所作安(二)于行安(三)于爱欲少(四)于怒尠(五)痴亦尔(六)自就脱复脱人度生死(七)为人所爱(八)为诸天所叹(九)为龙阅叉犍陀罗所护(十)因所作而分越(十一)便得衣钵震越床卧具病瘦医药(十二)名声远近莫不闻终不为邪之所得(十三)为诸佛之所便能行护法(十四)因是而得法不畏于恶道(十五)于诸天及人不以为难(十六)所生不离诸佛法(十七)所生便知宿命(十八)所生(十九)身而不缺减(二十)便逮得三十二相(二十一)得陀隣尼所破坏欲(二十二)而知诸因缘以禅自养(二十三)以大慧治道路(二十四)于冥疾明(二十五)其心不邪念(二十六)俗事之所施与而过上(二十七)于法藏不可尽在所欲(二十八少二十九至三十二四法诸本皆阙)是为三十二

释提桓因白佛「我奉行持是法若佛般泥洹以后其有人应法器者我当拥护令得闻是法所以者何如是经中所说功德用功德欢喜故

佛言「善哉善哉释提桓因于我前而勇猛若师子说后当护是法用是功德故若阿须伦欲以兵而来不敢当若所以者何是法要无能得者而若欲护之其有所畏者所见不邪故于法无所希望是故为护

梵天白佛「其有郡国县邑聚落其说是法吾等自当舍其处所当往拥护所以故声闻辟支佛梵因是法而得自成致

四天王白佛「吾等是佛弟子皆当奉行是法当拥护之令得久住其吾等所部主不信佛法者若龙阅叉犍陀罗真陀罗摩休勒其有不信者我当令信」则皆言「随其习俗说呪曰

「多錍唵錍阿猎錍婆少猎錍休晏摩休晏伊晏牵晏阿和𡄷惟越𡄷波利眄陀那尼眄波袈散那吚和吚和惟利頞眄妲眄妲摩罗伊陀

「悉当令信向佛法其有邪意者皆令正心其有阅叉自用者皆不自贡高皆当令赞叹佛而拥护法是要佛之所说

四天王呪是「其有求人短者皆得不胜

佛语弥勒提无离菩萨「我从阿僧祇劫而行菩萨道今以法而相累令得久住

弥勒菩萨谓提无离菩萨「佛般泥洹已后吾等当护是法当教告人广说其事后世若有菩萨有功德者逮得是经卷我等当劝助而拥护之若后世其逮得是经者有书读皆得安隐当知弥勒提无离菩萨之所拥护

时于会中魔来而白佛佛为声闻说法时不恐惧亦无所忧佛今所说菩萨印住怛萨阿竭稍近菩萨道为一切作护我今闻是愁忧譬若如老以羸极若欲躄地惟怛萨阿竭加哀而所以者何闻是甚愁甚忧从今已去莫复说是

佛谓「魔莫复啼哭勿致愁今若伴者亦甚众多其有不闻是法者悉是其伴信乐者少少耳

佛以取土著爪甲上「其有信向是法其数若爪上之土其有不信者之数譬若地之土如地土之数不信者悉若之侣也用是故且自欢喜

无央数一切人界说是法时悉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九万二千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得须陀洹道八千比丘皆得阿罗汉

尔时三千大千刹土而为六反震动其光明无所不照普雨于天华其琴瑟倡伎乐不鼓而自鸣诸天无央数辈在虚空皆言「善哉善哉吾等于阎浮利再见法轮而转如怛萨阿竭于波罗界转于法轮多得安隐不如今之所说复增加转倍其有持读是经者所说以为助法

弥勒提无离菩萨及阿难问佛「是法为何等当云何行

佛言「是名『伅真陀罗所问诸波罗蜜解诸法宝品』

佛说是经弥勒提无离菩萨比丘僧诸天犍陀罗鬼神莫不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佛说伅真陀罗经卷下


校注

佛说【大】〔-〕【明】 说【大】〔-〕【元】 伅真【大】下同纯真【宫】下同 所问如来三昧【大】〔-〕【宋】【宫】 谶【大】谶初【元】 以【大】已【宫】 所【大】〔-〕【宫】 还【大】逮【元】【明】 伎【大】下同妓【宫】下同 我【大】吾【明】 而皆【大】皆令【宋】【元】【明】 常【大】尚【宋】【元】【明】【宫】 佛【大】〔-〕【宋】【元】【明】 心【大】〔-〕【宋】 皆【大】悉皆【元】【明】 欢【大】观【宋】【元】【明】【宫】 佛【大】〔-〕【宫】 语【大】谓【宋】【元】【明】诸【宫】 以【大】下同已【宋】【元】【明】【宫】下同 道【大】导【宋】【元】【明】【宫】 窦【大】渎【元】【明】 明【大】〔-〕【宫】 十二【大】〔-〕【元】【明】 大【大】大(十二)【元】【明】 导【大】道【宋】【元】【明】 老【大】〔-〕【宋】【元】【明】 藐【大】下同耶【宋】【元】【明】【宫】下同 二十【大】〔-〕【宋】【元】【明】 佛【大】一佛【宋】 二【大】一【宋】 用【大】以用【元】【明】 直【大】宜【宋】 不【大】而【宋】 质朴【大】朴质【宋】【元】【明】【宫】 事【大】〔-〕【宋】【元】【明】【宫】 饮【大】饭【宋】【元】【明】【宫】 骂【大】具【宋】 以【大】已【宋】【元】 以【大】已【宋】 若【大】若作【元】【明】 崖阂【大】崖碍【宋】罣碍【元】【明】【宫】 中【大】中之【宋】【元】【明】【宫】 怙以【大】恬已【宋】【元】【明】【宫】 里【大】畏【宋】【元】【明】裹【宫】 向【大】响【宋】【元】【明】【宫】 提【大】〔-〕【宋】 是【大】是语【元】【明】 正【大】整【宋】【元】【明】【宫】 问字下记数(一八)在今字上【宋】【元】【明】【宫】作本文【宋】 谁本【CB】【丽-CB】【碛-CB】【宫】论本【大】 所【大】*而【宋】【元】【明】【宫】* 之于【大】于之【宋】【元】【明】【宫】 寿【大】等【宋】【元】【明】【宫】 法【大】法者【元】【明】 值【大】植【元】【明】 佛时【大】时佛【宋】【宫】 治【大】住【明】 现【大】见【元】【明】 那【大】耶【宫】 波【大】彼【宫】 披【大】*婆【宋】【元】【明】【宫】* (汉曰德王明)【大】下同汉曰德王明【宋】【宫】(此曰德王明)【明】下同 曰【大】言【元】【明】 栴【大】旃【宋】【元】【明】【宫】 夹注作本文【宫】* 于【大】〔-〕【宋】【元】【明】【宫】 好【大】佛【宋】【元】【明】【宫】 空【大】空作【宋】【元】【明】【宫】 言【大】言者名曰【宋】【元】【明】【宫】 罗【大】那【宋】【元】【明】【宫】 死生【大】无生【宫】 等已【大】烦苛【元】【明】苦已【宫】 如【大】知【宋】【元】【明】【宫】 而【大】如【宋】【元】【明】【宫】 善【大】等【宋】【元】【明】【宫】 以【大】*已【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无过【大】过无【元】【明】 亦【大】〔-〕【宋】【宫】 阂【大】碍【宋】【元】【明】【宫】 沾【大】点【元】【明】 阴【大】五阴【元】【明】 能【大】能自【元】【明】 二十五【大】二十六【宫】以下记数至二十八准之【宫】 盖【大】益【宋】【元】【明】尽【宫】 而【大】如【元】【明】 适【大】适而【元】【明】 而【大】而自【宋】【元】【明】【宫】 曰【大】〔-〕【宋】【宫】 唤【大】呼【宫】 为【大】〔-〕【明】 呵【大】阿【元】 首呵者【大】〔-〕【元】【明】夹注作本文【宫】下同 曰为【大】〔-〕【元】【明】 波罗林者【大】汉言曰【元】此言【明】 无种诸谷【大】无诸种刹【宫】 复【大】顷【宋】 却【大】劫【宋】【宫】 代【大】华【宋】【元】【明】【宫】 王【大】〔-〕【宋】【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所【大】何【元】【明】 已过去【大】过已去【宫】 抂【大】枉【宋】【元】【明】【宫】 照【大】诏【元】【明】 幻【大】闻幻【宋】【元】【明】【宫】 声【大】〔-〕【宋】【元】【明】【宫】 提【大】〔-〕【宋】【宫】 以【大】〔-〕【宋】【元】【明】【宫】 息【大】息而得【宋】【元】【明】【宫】 因【大】自【宋】【元】【明】 交露【大】天露【宫】 四梵【大】梵四【元】【明】 伅【大】〔-〕【宋】【元】【明】【宫】 贳【大】下同世【宋】【元】【明】【宫】下同 菩【大】菩提【元】【明】 乃【大】及【宋】【元】【明】【宫】 护【大】护诸【宋】【元】【明】【宫】 仁所【大】则【宋】【元】【明】【宫】 作【大】〔-〕【宋】【元】【明】【宫】 稍【大】稍稍【元】【明】 加【大】迦【元】【明】 尸【大】师【宋】【元】【明】 于【大】不于【宋】【元】【明】【宫】 法【大】〔-〕【宋】【元】【明】【宫】 护【大】诸【宋】 为人作【大】〔-〕【宋】【宫】 作【大】〔-〕【元】【明】 旬【大】司【宋】【宫】 己【大】以【宫】 导人【CB】【碛-CB】【宋】【元】【明】【宫】道入【大】道人【丽-CB】 二十七二十八两法诸本并皆阙【大】〔-〕【宋】【元】【明】二十七皆阙=诸藏经本皆阙二事【宫】 (是为法器法器)十六字【大】〔-〕【宫】 器【大】器(二十七)【宋】【元】【明】 空事【大】事空【宋】【元】【明】 器【大】器(二十八)【宋】【元】【明】 是【大】是法【元】【明】 菩【大】菩提【元】【明】 逮【大】还【宋】 事【大】等【宋】 一【大】*〔-〕【宋】【宫】* 盖【大】益【元】【明】【宫】 是【大】*〔-〕【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听【大】体【元】【明】 化【大】〔-〕【宋】【元】【明】一【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欲【大】欲教【元】【明】 则【大】耶【元】【明】 想【大】相【元】【明】 行【大】不行【宋】【元】【明】【宫】 借【大】稽【宫】 作【大】行【宫】 为【大】〔-〕【宋】【元】【明】【宫】 行【大】〔-〕【宫】 三十二【大】〔-〕【宋】【元】【明】三十【宫】 菩【大】*菩提【元】【明】【宫】* 六【大】一【宋】【元】【明】 言【大】〔-〕【宋】【元】【明】【宫】 若【大】汝【宋】【元】【明】【宫】 过【大】〔-〕【宋】【元】【明】【宫】 则【大】〔-〕【宫】 自【大】而【元】【明】 今我【CB】【元】【明】令我【大】我今【宫】 惧【大】*翟【元】【明】* 受【大】授【宋】【元】【明】【宫】 得【大】说【宋】【元】【明】【宫】 惟【大】唯【宋】【元】【明】【宫】 今【大】令【宫】 佛【大】〔-〕【宋】【元】【明】【宫】 有【大】〔-〕【宋】【宫】有一【元】有二【明】 活【大】垢【宫】 二【大】〔-〕【宋】【元】【明】【宫】 大【大】大(二)【宋】【元】【明】【宫】 衰【大】衷【宋】 是【大】是法【元】【明】 乐【大】乐忍【元】【明】 智【大】知【宋】【元】【明】【宫】 苞【大】包【宋】【元】【明】【宫】 倩【大】情【宋】请【元】【明】 而为作倩若视【大】所作若亲【宋】【元】【明】【宫】 决【大】慧【元】【明】 一【大】〔-〕【元】【明】 为【大】承【宋】【元】【明】〔-〕【宫】 众【大】〔-〕【宋】【元】【明】【宫】 说如【大】谛知【元】【明】谛如【宫】 解【大】解其【宋】【元】【明】【宫】 是故【大】故是【元】【明】 意安【大】安隐【宫】 脱【大】脱(七)【元】【明】 人【大】人(八)【元】【明】 七【大】九【元】【明】以下记数至十二准之 者【大】者(十五)【元】【明】 终【大】众【宫】 十三【大】十六【元】【明】 赞【大】赞(十七)【元】【明】 身【大】身(十九)【元】【明】 十五【大】二十【元】【明】以下记数至十八准之 爱【大】受【宋】【元】【明】【宫】 十九【大】〔-〕【元】【明】 二十【大】二十四【元】【明】以下记数至二十七准之 所【大】无所【宋】【元】【明】【宫】 慧【大】悲【元】【明】 疾【大】疾得【元】【明】 二十八皆阙【大】二十八诸藏经皆阙四事【宋】【宫】〔-〕【元】【明】 说【大】吼【元】【明】 所以【大】何以【宫】 成【大】〔-〕【宋】【元】【明】【宫】 说呪【大】语祝【宋】【元】【明】 少【大】沙【元】【明】 晏【大】下同娄【元】【明】下同 眄【大】眵【元】【明】 蚊【大】蚑【宋】【元】【明】【宫】 眄【大】下同眵【宋】哆【元】【明】下同【宫】 袈【大】妿【宋】【元】【明】 吚和【大】*㕧和【宋】【宫】*吚利【元】【明】 眄【大】下同眵【宋】【宫】下同哆【元】【明】下同 佛【大】〔-〕【宋】【元】【明】【宫】 呪【大】祝【宋】【元】【明】 言【大】〔-〕【宋】【元】【明】【宫】 属【大】嘱【宋】【元】【明】【宫】 逮【大】还【宋】【宫】 佛【大】〔-〕【宫】 不【大】不堪【宋】【宫】 所【大】吾【明】 住【大】驻【元】【明】 以【大】已【明】 躄【大】擗【宋】【宫】 惟【大】唯【宋】【元】【明】【宫】 哀【大】举【元】【明】 勿【大】复【明】 其【大】甚【宋】【宫】 其伴【大】〔-〕【宋】【宫】汝伴【元】【明】 信【大】其信【宋】【元】【明】【宫】 提【大】〔-〕【宋】 中【大】〔-〕【宋】【宫】 那【大】奈【宋】【元】【明】【宫】 界【大】〔-〕【宋】【元】【明】【宫】 得【大】所【宋】【元】【明】【宫】 不如今【大】不令【宋】而【宫】今【元】【明】 轮【大】〔-〕【宫】 转【大】〔-〕【宋】【元】【明】 佛说【大】〔-〕【宋】【元】【明】【宫】 罗【大】罗所问宝如来三昧【元】【明】
[A1] 诸【CB】【丽-CB】无【大】(cf. K11n0274_p1441c03)
[A2] 姿【CB】【丽-CB】【碛-CB】恣【大】(cf. K11n0274_p1442c02; Q09_p0610a18)
[A3] 即【CB】【丽-CB】则【大】(cf. K11n0274_p1444b0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3)
关闭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