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

幼童品第四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为族姓子若族姓女欲疾灭度当發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今吾睹见惧终始难而不肯發无上正真道志愿声闻疾欲灭度续在生死而有所慕然诸菩萨通达精进等住于法逮诸通慧为一切智所以者何乃往久远过去世时不可计会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时有如来号一切达兴出于世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

佛告舍利弗「其一切达如来正觉声闻集会有百亿众其佛寿命住百千岁佛有声闻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飘捷次名大达于时如来兴五浊世明旦正服著衣持钵与诸圣众眷属围绕有大国号名闻物入于斯城而行分卫其大声闻智慧最尊侍佛之右神足最上侍佛之左智慧博闻最殊胜者随从佛后八千菩萨而在前导或化现身若如帝释或如梵天如四天王或天子形严治道路

佛告舍利弗「彼时如来向欲入城见三幼童众宝庄挍璎珞其身逍遥中路而共游戏时一幼童遥见如来晃然显赫威神巍巍正无伦诸相寂定志性澹泊获上调顺第一静寞降伏诸根如仁贤龙象如大渊渟清澄无垢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遍布其体如日出时光燿奕奕与大众俱如星中月时一幼童谓二童曰『汝等岂见如来乎是者则为一切之尊无上众祐为世福田光明灼灼炜晔难当吾等佥然宜供养之其进施者利庆弘大』以颂赞曰

「『斯者众生尊  福田无有上
供俱供养  施此祚无量

「第二幼童曰

「『今我无异花  亦无杂泽香
斯圣无等伦  当何以供养

「于是一童即脱颈著珠璎价直百千以颂赞曰

「『当以此供养  无上之福田
何所明智者  见斯有所悋

「于时二童効彼童子各各解脱颈著珠璎以手执持而歌颂曰

「『具供养正觉  湍江波
脱无量  住于平等法

「尔时一童谓二童曰『汝等以斯德本何所志求』一童子曰

「『其在世尊傍  右面大声闻
智慧尊第一  吾誓愿如斯

「二童子曰

「『犹如世尊傍  左面大声闻
神足超最尊  吾誓愿如斯

「于时二童谓一童曰『族姓子以斯德本欲誓何愿』一童报曰

「『如今者如来  至真等正觉
普见一切达  犹若师子步
炤燿大众  吾身誓若斯
三界尊第一  度脱诸十方

「时一幼童这说此已寻虚空中八千天子俱赞叹曰『善哉善哉快说此言今仁發意天上世间悉蒙救护』」

佛告舍利弗「时一切达如来正觉边有侍者名曰海意博闻最尊而告之曰『宁见三童各执珠璎而游来乎』对曰『已见天中之天』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建其志性巍巍难量一一步中超越百劫终始之患其一举足功德之本当更百临转轮圣王受帝释位亦复如斯升生梵天为梵天王亦当如是一一举足功德之本更见百佛』时三幼童往诣一切达如来所稽首足下以宝珠璎散世尊上其發小意为声闻者所散珠璎住两肩上其一童發诸通慧心所散珠璎在于佛上虚空之中变为交露重阁棚帐四峙周障庄严平等化于其中而为床座如来处之

「于是一切达如来寻而欣笑侍者启问『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会有意』如来告曰『海意汝睹于斯二童發声闻意手执珠璎散如来乎』对曰『已见大圣』又告比丘『欲知二童惧生死难發怯弱意意求救护犹是不發无上正真道意欲得声闻为尊弟子然后来世皆当得证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无双』」

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时中央童發诸通慧者则吾身是愿右面童者舍利弗是愿左面童者大目揵连是舍利弗观卿等本时惧生死难殖德本不能發无上正真道意心志怯弱欲疾灭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得无为今宁睹吾诸通慧耶汝等之友为佛弟子乃得解脱以是之故当作斯观假使有人欲成灭度当發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所言超速谓诸通慧莫能过者谛而无欺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类则诸通慧也为最微妙特尊无上为无等伦无有为无双比无能出无罣碍乘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是则名曰诸通慧乘

佛时说斯大乘法典则一万众人發无上正真道意

时彼诸大声闻贤者舍利弗大目揵连大迦叶离越律惒利分耨文陀尼子尊者须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俱白世尊「唯然大圣若族姓子族姓女發大意者当供养微妙解脱处至真行所以者何正使百千诸佛世尊为吾等说诸通慧行不能堪任无有势力發通慧心一切慧者无所罣碍殊胜难及宁令吾等犯五逆罪在于无间而不中止不舍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为声闻所以者何设犯逆罪坠于地狱受诸苦毒其痛会毕从地狱出而不违远无所罣碍诸通慧心计如今者当何所施无所堪谐焚烧正真败坏根于兹佛慧无罣碍智非是佛器譬如终没之士无益亲属吾等如是以声闻乘而志解脱舍于一切无益众生譬如此地多所饶润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多足者如是世尊其發无上正真道意天上天下蒙恩获

无吾我品第五

尔时世尊说斯本末向欲竟已王阿阇世乘马将四部兵象车步骑诣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白世尊曰「唯天中天众生所住何所依因何缘而兴何由得罪

佛告王曰已住吾我寿命者众生由此而造罪衅依猗贪身兴缘颠倒群萌因斯而起灾患

又问「其贪身者根原所在

世尊答曰「其贪身者无慧为本

又问「其无慧者何所为本

答曰「所念邪支则是其本

又问「所念邪支何所是根

答曰「虚偽是根

又问「虚偽何所是根

答曰「无实诸想是则为

又问「无实诸想何所是根

答曰「谓无所有无觉是根

又问「何谓无有无觉

答曰「谓无生无有是谓无觉

又问「不生不有当何计之数在何所

答曰「其不生不有彼无有计

又问「狐疑之事何因缘起

答曰「其狐疑者从犹豫起

又问「犹豫为何所是

答曰「贤圣所说诚谛之闻则怀疑斯谓犹豫

又问「何所贤圣何言审谛

世尊答曰「其贤圣者谓除一切爱欲诸见其审谛者知一切法悉无所有

王阿阇世白世尊曰「所谓贤圣无所有者实为虚偽世尊安住从已劳尘而造立之猗著世间诸贤圣所讲说者而心犹豫获不可计殃衅之罪世尊父无愆咎无所䩭缀而危其命贪国土故或于财宝迷于荣贵荒于产业耽利宰民而图逆害持疑怵惕不能自宁若在欢会戏乐无娱若在中宫婇女嬉游若坐若卧有所决正若在独处听省国事处群僚上昼夜忧悸不能舍却沈吟之结不歆饮食虽有美馔不以为甘其目昧昧所睹瞢瞢颜貌憔悴心恒战灼所处不安畏寿终后坠于地狱仰惟如来其恐怖者能使无惧其盲冥者惠授眼目其沈没者而拯拔之遭苦恼者使获大安无所归者而受其归其无护者而为救济其贫穷者给施财业其有病者消息疗治其堕邪径示以正路其在正路为兴大哀其心忍劳不以为患等恤群黎其慈坚固究竟本末不以苦乐而有动转

「如来所兴救度众生无所遗漏不舍一人私怙世尊垂恩安慰除其惶懅孤无有救惟为作救令饥渴者而得饱满今已虚乏而欲躄地惟蒙扶接今无所归愿受其归今已沈没愿加拯拔我身得无堕大地狱至于无择唯然大圣如应说法决我狐疑解散愁结令无犹豫使其重罪而得微轻

于时世尊而心念曰「王阿阇世所说聪达而甚微妙所入之法甚为优奥其余人者莫能堪任为决狐疑令无余结其惟濡首能雪滞碍

时舍利弗承佛圣旨谓王阿阇世「欲辨疑当馔肴饍请濡首童真则当决王虚偽尘劳狐疑之结镇安国土及与中宫受王床榻众诸供中宫婇女及诸侍从获无量福罗阅祇城摩竭大国无数众生皆亨利

阿阇世王即前启白濡首童真惟加愍哀与其营从受小飡食

濡首答曰「大王且止已具足供正法律未有是记受于衣服若食饍具悕望加哀

王则又「当何陈露呈现丹赤

濡首答曰「假使大王闻深妙业殊特真议不恐不怖不以畏懅不以震慴不难不惧乃为加哀正使大王不想念法亦非无想无想不想如是行者乃为加哀纵使大王不想去心亦无不想不念来心亦无不想于现在心亦无所受乃为加哀设使大王不堕邪见亦不灭除亦无所见亦无不见乃为加哀

王阿阇世又白濡首曰「今之所说悉法所载惟见愍伤当受其请

濡首答曰「王当知之法律所载不以恩施供养分卫衣食之饍若使大王不计有我不计有人不计有寿不计有命乃为加哀为受供施设使大王不自爱身不爱他悉无所取乃为加哀假使大王不摄敛心不计因缘不在阴种诸入之事无有内法无有外法不受三界不度三界无善不善无德不德不处于世亦不度世无罪无福亦无有漏亦无不漏亦不有为亦不无为不舍生死不受灭度是为加哀」王答曰「唯然濡首吾当启受如斯法议以是之故当就余请哀垂愍伤下劣徒类

濡首答曰「王当了之设使诸法有所猗者有所受者有所得者有所救护则不蒙哀不得至安如使于法有所著者而为想念有所立处而为放逸皆为依著想念有处放逸之护设使大王究竟望毕极至永安乃无有患如令大王复有所作则不荷哀不至安隐

王阿阇世又问濡首曰「受何所法而无有患至无所有

濡首答曰「若了空者而无所作亦无所不作无想无愿亦无有作亦无不作若使大王有所造立而为行者身口意行则是所作使不有所作亦无所以身口意而无所造则无所作是故大王一切诸法悉无有相其无所行无所有者则是其相

又问濡首「何谓所行而无所不有所造亦无不造增不减

濡首答曰「假能不念过去已尽不念当来未至不念现在而无所起不想有常无常是为无行亦无不行其能等色于诸因缘而为众缘不增不减

又问濡首「尘劳之欲为是道乎云何与合

濡首答曰「王意云何曰明者与冥合耶

答曰「不也日明这出众冥𭦓

「王宁別知冥所去处乎在于何方积聚何所

答曰「不及

濡首曰「如是大王兴道慧者尘劳则消不知尘劳之所凑处亦无有处无有方面以是之故当了知之道与尘劳而不俱合又等尘劳则名曰道等于道者尘劳亦等尘劳与道等无差特一切诸法亦复平等假使分別如斯议者尘劳则道所以者何以尘劳故现有道耳尘劳无形亦无所有其求尘劳者则为道也

王又问曰「云何求于尘劳而为道乎

濡首曰「设有所求不越人心亦不念言是者尘劳是为道也以是之故尘劳为道其尘劳者亦入于道

王又问曰「云何尘劳而入于道云何为行

濡首曰「于一切法而无所行乃为道行于一切法亦无不行是为道行

王又问曰「行道如斯为何归趣

濡首曰「如是行者为无所趣

王又问曰「道岂不至泥洹乎

濡首问「宁有诸法至灭度乎

答曰「不也

濡首曰「是故大王至无所至为贤圣道

又问曰「其贤圣者为何所处

濡首曰「其贤圣道则无所住

又问曰「其贤圣道不处禁戒博闻定慧乎

濡首曰「贤圣戒者无有行相无放逸相为圣定意无所著相为圣定意无所念相为圣智慧王意云何其无所行无有放逸有所处乎

「不也

濡首曰「以是之故王当知之无所住者则贤圣道

王又问曰「族姓子族姓女云何向道

濡首曰「假使所求不睹诸法有常无常亦无所得不计诸法有净无净有空无空若我无我若苦若乐于诸法者亦无所得不见诸法在于终始若灭度者如是行者为向于道

王阿阇世白濡首曰「以是之故惟当受请因斯使余离诸颠倒令得解脱分別净行与诸眷属而就宫食

濡首曰「向者说之悉无所有无有生者无有善哉与不善哉其无所有无有解脱其解脱者则无所有亦无解脱亦无脱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自然净

尔时世尊告濡首曰「受阿阇世王请以此之缘令无数人逮得利谊至安隐度

濡首童真见世尊劝则言唯诺当受其请不敢违失如来教故

阿阇世王欢喜踊跃已见受请善心生焉稽首佛足及濡首童真一切圣众便退还出请舍利弗「濡首眷属为有几人

舍利弗答曰「五百人俱而当往就

王入于城还于宫中即夜兴设若干食饍百种之味施五百榻无量坐具而敷其上庄严宫殿悬缯幡盖烧名杂香而散众花及四衢路普城内外皆悉扫除洒以香汁令国人民男女大小挍严饰赍持香花咸俱奉𨒦濡首童真

总持品第六

于是濡首于初夜中从其室出而自思念「吾身不宜与少少人眷属而俱就于王请今吾且当诣异佛土请诸菩萨皆令普闻讲说经法断诸狐疑就阿阇世王宫而食

濡首童真如勇猛士屈伸臂顷忽然不斯须超越八万佛国于东方常名闻其佛号离闻首如来至真等正觉今现在说法为诸菩萨说清净典其佛世界如来一时等转六度无极自然通达具足广宣不退转法其佛国土一切诸树若干种花菓实茂盛每从其树常自然出佛声法声不退转轮菩萨众声是故世界号常名闻斯道宝声常不断绝故曰常名闻

濡首童真诣离闻首佛所稽首足下白其如来「唯然世尊遣诸菩萨与余俱往至于忍界诣阿阇世宫而就其请

离闻首如来告诸菩萨曰「诸族姓子与濡首俱诣忍世界从意所乐」于是会中二万二千菩萨大士同时發声应世尊我等愿与濡首俱诣忍界

于是濡首与二万二千菩萨从常名闻国忽然不现至于忍界自处其室濡首会诸菩萨大士而于初夜说总持法

「何谓总持所以总持统御诸法(一)心未尝忘(二)至无乱(三)其心未尝有舍废时(四)学智慧业(五)核诸法审谛之(六)分別正慧(七)得果证者但文字耳(八)度至寂然(九)条列一切诸法章句(十)揽贤圣要(一)不断佛教(二)不违法(三)摄取一切贤圣之众(四)于诸经法部分典籍(五)入于一切殊绝智慧(六)不著众会亦不怯弱(七)游步众会宣扬经典无所畏惮(八)出诸天音料简明智(九)于天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探畅其音而为说法(二十)出释梵音(一)觉了平正知诸根(二)识练邪见诸所立处(三)总持观察一切众生根原所趣(四)所住等心(五)于世八法而不动转(六)具足一切真正之法(七)随其罪福报应果证而为说法(八)兴發众生所造志业(九)立诸群黎处于禁戒(三十)其慧普入(一)为诸众庶代负重担(二)不以勤劳而有患厌(三)解脱诸法本性清净(四)以斯本净而为人演(五)以本净慧解说道谊(六)慧无罣碍(七)习设法施(八)其心坚固未懈惓(九)有所说者无有疑结(四十)不贪一切供养利入(一)而不忘舍诸通慧心(二)力励集累众行基靖(三)布施无厌而每劝助于诸通慧(四)禁戒无厌以斯劝化一切众生(五)忍辱无厌求佛色像(六)精进无厌积众德本(七)一心无厌修行专精使无众冥(八)智慧无厌入一切行(九)以道法业于此一切而无所生(五十)

「诸族姓子所谓总持摄取一切不可思议诸法要谊持诸法无所行无行故曰总持

「又族姓子其总持者摄持诸法何谓总持诸法揽执诸法一切皆空揽执诸法一切无揽执诸法一切无愿离诸所行寂寞无形悉无所有亦无所觉亦无所行无有处所亦无所生亦无所起亦无所趣亦不灭尽无来无往亦无所坏亦无所度亦无所败亦无所净亦无不净亦无所严亦无不严亦无所著亦无所有亦无所见亦无所闻亦无所忘亦无所教亦无有漏亦无想念亦不离想无应不应亦无颠倒亦无满足无我无人无寿无命亦无放逸亦无所受亦无所取亦无殊特犹如虚空无有名闻亦无所获无所破坏亦无有二审住本际一切法界一切诸法住于无本是谓总持

「又族姓子一切诸法譬若如幻而悉自然总持诸法自然如梦自然如野马自然如影自然如自然如化自然如沫自然如泡自然如空分別诸法而如此者是谓总持

濡首曰「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载无所不统不增不减亦无所置不以为厌假使菩萨得总持者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恩施救济无央数劫众德之本至诸通慧心而总统持亦无所置不以为厌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一切众生而仰得活两足四足靡不应之菩萨大士得总持者亦复如是于群生类多所饶益

「譬如族姓子药草树木百谷众果皆因地生假令菩萨逮得总持亦复如是便能兴阐一切德本诸佛之法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载亦无所置亦不忧戚不动不摇不以增减菩萨如是亦无所置不以忧戚不增不减亦不动摇

「譬如族姓子于斯地上悉受天雨不以为厌菩萨如是逮总持者悉受一切诸佛典及诸菩萨一切缘觉声闻之法余正见士平等行者沙门梵志一切众生天上世间闻其说法不以为厌听所说经不以为惓

「譬如族姓子地之所种皆以时生不失其节亦不违错应时滋长菩萨如是逮得总持统摄一切诸功德法不侵欺人亦不失时具足所行坐于佛树处在道场至诸通慧

「譬如族姓子勇猛高士在于邦域而入战鬪降伏怨敌无不归依菩萨如是得总持者处于道场坐于佛树降伏众魔

「譬如族姓子捡一切法有常无常若微妙者安隐非我及计无常及诸瑕秽及苦非我所以者何惟族姓子已离二故则谓总持

「譬如族姓子虚空无不受持亦非总持亦无不持菩萨如是得总持者揽摄一切诸法之要

「譬如族姓子一切诸法及诸邪见皆悉为空悉总持之菩萨如是得总持者无所不揽总持如是救摄一切诸法之谊是为族姓子计总持者无有尽时已无有尽则无放逸已无放逸则处中间已等处者即无有身虚空界已如虚空虚空及地则无有二

濡首童真说此言时五百菩萨得斯总持

三藏品第七

时濡首童真于中夜为菩萨大士讲三箧藏菩萨秘典「何谓菩萨箧藏秘要都诸经法无不归入于此箧藏若世俗法度世法有为法无为法若善法不善法有罪无罪法有漏无漏法悉来归趣入菩萨藏所以者何菩萨箧藏经典要者晓了一切诸法之谊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天下大地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王百亿大海卷合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如是族姓子若凡夫法及余学法若声闻法缘觉法若菩萨法及与佛法悉来入归菩萨箧藏所以者何菩萨箧藏一切摄护声闻缘觉将养大乘族姓子其树根株坚固盛者枝叶华实则为滋茂

「又族姓子设有摄取菩萨箧藏菩萨大士则为摄取一切诸乘将养一切众德之法菩萨藏者名无量器所以名曰无量器者譬如大海受无量水包含器不可计诸龙揵沓惒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及众生类在禽兽者含受此等为无限器菩萨藏者经典秘要亦复如是为无限施度知见器以故名曰菩萨箧藏譬如含血之类生大海者以生于彼不饮余水惟服海水菩萨如是行菩萨藏不于余法有所造行惟常修行诸通慧谊以故名曰菩萨箧藏

「又族姓子菩萨有斯三箧要藏何谓三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菩萨藏声闻藏者承他音响而得解脱缘觉藏者晓了缘起十二所因分別报应因起所尽菩萨藏者综理无量诸法正谊自分別觉

「又族姓子其声闻乘无有三藏其缘觉者亦无斯藏诸所说法菩萨究练三藏秘要因菩萨法而生三藏——声闻缘觉无上正真道故曰三藏菩萨说法劝化众生令处三乘——声闻缘觉无上正觉是故菩萨名曰三藏斯三藏无余藏学何谓为三声闻学缘觉学菩萨学何谓声闻学但能炤己身行之相缘觉学者是谓中学行大悲者谓菩萨学至无量慧摄取大哀其声闻者不学缘觉之所学者亦不晓了其缘觉者不学菩萨所学亦不晓了又菩萨者悉学声闻所遵学者皆晓了之不愿乐彼亦不劝助修其所行学于缘觉所遵学者悉晓了之不愿乐彼亦不劝化使修其乘又菩萨者学于菩萨当所学者悉晓了之愿乐劝修其乘所行劝所行已则说声闻所行解脱亦讲缘觉所行解脱別菩萨所遵解脱如是族姓子其有晓了此所学者是则名曰菩萨箧藏如琉璃器有所盛者应时一切示自然性如琉璃色

「如是族姓子菩萨假使入菩萨藏所可游居于诸法者见一切法悉为佛法菩萨假使入菩萨藏不睹诸法而有处所设有觉了诸佛乘者不见诸法之所像类其不学于菩萨学者则见诸法而有处所设学菩萨之所学者不见诸法而有处所设学菩萨之所学者不见诸法有所住处其不修行计斯一切皆为自然如是族姓子假使菩萨入菩萨藏在在所行所游诸法一切悉见诸佛之法使菩萨入菩萨藏不见诸法有所像类设使晓了诸佛法者则亦不睹诸法之处学菩萨学不见诸法之所归趣其不修观彼则睹见一切诸法而有逆顺一切众生睹不顺者菩萨皆见诸法顺正睹于诸法无有一法非佛法者是故名曰菩萨箧藏

「又族姓子菩萨藏者说无文字所演顺而应时不可计量所立之处不可思议垂显光明靡不通达无有边际莫不炤曜多所利益悉令归趣于诸通慧而令群萌悉乐无本假使有学于彼学者甫当学者一切悉当入此菩萨箧藏则至大乘已欲学者方当获者其不至者悉使得至而令普入

如是濡首为诸菩萨众会者在于中夜说菩萨藏经典秘要广分別演谊归所趣

不退转轮品第八

濡首童真复于后夜为诸菩萨大士广宣讲说不退转轮金刚句迹「何谓不退转轮又族姓子所以名曰不退轮者今菩萨说经法时若来听者悉获谊归不复回还便而讲说不退转轮令其信乐不退转轮菩萨行者不为众生造若干行不为诸法修若干行不于诸国土兴若干行不于诸佛尊若干行不于诸乘行若干行一切所至而悉普见转于法轮不坏法界是谓乃为转于法轮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彼所转轮而无断绝其轮修理无有二轮其轮如是如悲哀轮其轮所趣自然之谊在己所至其轮所趣法界场轮

「又族姓子假使菩萨信乐于斯不退转轮则得解脱己身之患则为信乐一切所信一切所想如来所兴悉亦信之以信得脱于如来者无有二脱亦不说二如其如来相好解脱诸法之相一切法想信如来脱则无有想已离脱相则至自然济于己身如是之行莫能胜者亦莫能踰于斯慧者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又族姓子不退转轮不退于色色自然故识亦复如是识不退转识自然故所以者何则不退转一切诸法犹如无本则为法是故名曰不退转轮其法轮者无有边限无维无隅无有断绝无常轮故其法轮者亦无有门无有二故则法轮门其法轮者无能转者无所转故其法轮者亦无所说法轮无言故其法轮者亦无名称无所显曜轮无获故又复计此不退转轮入于无所游相故澹泊门者无来相故普有所至为空相故一切等御本净无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又族姓子不退转轮有所游行而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转轮有所放舍径有所至是故名曰不退转轮

如是濡首谓诸菩萨「又族姓子所以名曰金刚句迹一切诸法皆悉灭寂何谓灭寂一切诸法又族姓子已了空者金刚句迹也消诸邪疑六十二故其无想者金刚句迹也断绝一切诸想念故其无愿者金刚句迹也皆度一切五趣有为令灭寂故其法界者金刚句迹也超越若干诸疆界故其无本者金刚句迹也致无我灭寂故离色欲者金刚句迹也蠲除贪欲诸所有故起行者金刚句迹也不坏本性察无为者金刚句迹也见诸法自然故

濡首童真为诸菩萨竟于三夜普分別法彼诸菩萨皆得亲近光明华三昧菩萨设逮于此定者一一毛孔放百千光一一光明化现百千诸佛仪容又斯诸佛天中之天所在佛土现作佛事开导众生群萌畴类迎逆接纳听受法教

变动品第九

尔时王阿阇世明旦早起诣濡首所而稽首曰「供具已办时至可行

贤者大迦叶晨朝夙兴著衣持钵与诸比丘五百人俱欲入舍卫大城分卫于中路念「吾行分卫时如大早宁可造见濡首童真这设斯念寻便往至则与濡首言谈叙阔演说坚要

濡首而谓之曰「唯大迦叶晨何所

答曰「欲行分卫故来咨受

濡首曰「今当就吾食所设饍与眷属俱吾当与仁分卫之具

迦叶答曰供具已达吾以法故而来至斯不以食饍

又曰「迦叶惟当受请供受二事大法供养饮食之饍言不释法亦不失食

迦叶答曰「鄙等之举以用法故绝饍不食尽其形寿志在于法所以者何不从他人乃能得致如斯法门如从仁者所说正谊

又问「今者濡首及诸菩萨为于何食

濡首报曰「吾等所食及施与者亦不长益亦不耗减不动生死不近泥洹亦不超度凡夫之地亦不证明贤圣之法不越声闻不舍缘觉吾等当说彼之所请其布施者亦不净除慧与所识不损而益不至解脱于诸经法亦无所兴亦不得法亦无所释

迦叶答曰「是为大施无极广施已入无本之所致也

尔时濡首心自念言「今日入城宁可如佛感动变化」应时以众神足变动三昧而为正受这以是定为正受时寻即一切于是三千大千世界普悉等住平若手掌普此佛国其大光明靡不周遍其在地狱遭苦患者即时休息畜生饿鬼诸不安者寻获安隐众生之类心悉开解无婬无悭嫉者亦无谀谄无有嗔恚憍慢之结无所兴起亦无热恼尔时众生展转相瞻如父如母睹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欲行天子色行天子悉来集会供溥首鼓乐弦歌倡伎百千雨于天花严治途路

濡首童真这兴斯定从其室宇至于城门自然庄严途路平整既广且长皆以七宝无央数珍若干挍饰自然出现不可计宝化为宝堑中生莲花芙蓉蘅花充满炜晔堑上化造珠交露帐而起幢幡花盖其堑周匝遍有栏楯栏楯左右皆有宝树而甚高大以诸宝绳展转连绵系诸宝树一一宝树边有宝架皆置香炉烧诸名香一一香炉烧诸香者闻四十里诸树中间化宝浴池有八味水盈满池中底悉金沙以宝栏楯周匝绕池琉璃为悉生青莲芙蓉蘅华诸宝树下以宝为地一切宝地列宝香瓶而烧名香一一宝树五百玉女俨然罗住各各建立布施之德

濡首这以斯定三昧正受应时即有为彼异学外道之师示现变化巍巍无量靡不亘然

濡首童真则从坐起著衣持钵而欲發行谓迦叶曰大迦叶便可在前吾今寻后所以者何尊大迦叶年即耆宿素修梵行久为沙门未见如来而出家学计于世间所有罗汉皆从仁后有所启受以是之故宜当在前吾今在后

迦叶答曰「计于法律不以年岁而为尊长法律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可为尊博闻才辩乃曰为尊诸根明彻乃曰为尊法律所记以斯为尊由是计之濡首童真智慧巍巍博闻普达辩才无碍晓了一切众生根本以是之故最长弘远仁为大尊宜当在前余应在后今欲假喻分別此谊」迦叶又曰譬师子之子这生未久虽为幼少气力未成其师子子有所游步其气所流野鹿诸兽闻其猛气皆悉奔走若有大象而有六牙其岁六十又身高大若以革绳系之三重闻师子子威猛之气恐怖畏懅跳腾尽力断三重系驰走奔突入于山谷谿㵎林薮树之间若入大水而自沈没树禽樔翳走兽藏窜水居鱼鼈潜逃于渊又诸飞鸟翔翱虚空發意菩萨亦复如是假使發意智慧道力未孚成就心犹憍仰习师子步过诸声闻缘觉之路一切众魔自在宫殿志怀恐惧不能自安设师子子见余师子威力猛势若师子吼闻其音声不恐不怖亦不怀懅无所畏难益以踊跃衣毛悦乘其力势亦当鸣吼如是濡首大士闻佛师子吼时不恐不怖亦不怀懅无所畏难欢喜踊跃安心生焉吾亦当习犹如今佛师子之吼假使有说平等正真声闻缘觉如来为尊發意菩萨则是为本斯言至诚平等无邪所以者何由是出生一切诸法而普显现以故明知濡首为其年幼少则是圣长宜当在前吾当从后

濡首童真寻在前行菩萨次之诸声闻众乃继其踪濡首这向严庄宝路则雨天花无数伎乐不鼓自鸣应时其地六反震动其大光明靡不灼彻

于时濡首所现变化威神感动放大光明雨花香熏诸音乐声相和而鸣入王舍城王阿阇世筹虑「濡首与二万三千众菩萨俱及诸声闻眷属围绕而来进路即怀恐惧今吾整设五百人供来者猥多安能周遍当焉所坐以何饲之」心又念言「濡首童真果相疑误则發此心

应时濡首威神圣德之所建立息意天王即自化身金鬼神变微妙体则谓王阿阇世曰「大王且止勿以为虑无用劳濡首童真善权方便智慧无极现大功德威灵赫奕恢阐神力光祚堂堂升路来一人之食能以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畴类悉令充满何况于斯二万三千眷属来者以是之故不足劳虑大王且安勿复加供一切来者悉当丰足所以者何濡首大求得无尽众祐难量

王阿阇世应时踊跃不能自胜则以弘意念于濡首如佛世尊

王阿阇世与诸群臣中宫官属赍持花香杂捣泽香衣服之具幢幡缯盖伎乐琴瑟箜篌奉迎濡首稽首礼毕侍从濡首入城归宫濡首与诸眷属初入城时城内蒸民各赍所有以来供养

时于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观濡首告曰「卿族姓子使其殿舍包容会者」寻即受教察其左右而普周观阿阇世殿自然宽大悬缯花盖跱立幢幡其地平博散众花香

复有菩萨名曰法超濡首告曰「卿族姓子严办众座」应时受教举手弹指于彼殿馆二万三千床座自然具足干种饰微妙庄严无数座具而敷其上濡首童真诸菩萨众悉俱就座声闻次之

王见濡首与诸菩萨声闻坐毕前自启「且待斯须增办供具

濡首答曰「大王自安自当备足勿以为劳

时四天王与其眷属悉来供侍濡首童真又天帝释良善夫人及余玉女无央数千赍持天上栴檀杂香蜜香捣香以用供散一切菩萨及诸声闻时诸菩萨见诸花香及诸玉女无玉女想无花香想梵忍迹天化作梵志摩纳之形手执拂扇住侍濡首左面以扇扇之诸梵天子各执拂扇侍诸菩萨立而扇焉棼龙王不现其身在于虚空垂贯真珠从其贯珠出八味水清凉且美供给所当其诸菩萨一切声闻其前各各有垂贯珠而出美水亦给所用

王阿阇世心自念言「是诸菩萨而不赍钵当于何食」濡首知王心念而告之曰「斯诸正士有所游至不赍钵行所可游行诸佛国土这坐欲食钵自然至斯诸菩萨本所建立又彼如来昔所造愿钵从虚空来在于掌

王阿阇世问濡首曰「是诸菩萨从何佛国来世界名何如来正觉号曰何等

濡首答曰「世界名常名闻如来号离闻今现在说法是诸菩萨从彼而来就于仁食欲得听省王之狐疑所怀虚妄

时诸菩萨志所建立如来本愿钵于空中自然飞来投于无棼八味浴池洗涤清诸族姓子二万三千诸龙采女各赍香著诸菩萨掌中

时王见兹倍用踊跃则前稽首濡首童真濡首童真而告王曰「可设供饍宜知是时」王即受教则便陈列若干种食琦妙珍供具悉遍食不消如是阿阇世本所供施五百人饍悉令二万三千皆得饱足饮食如故

阿阇世王白濡首曰「今饍如故而不消

濡首答曰「如今仁者狐疑未尽疑不尽故犹斯食饍用不消索

时诸菩萨饭食毕竟寻以其钵跳掷空中钵处无所依据而不堕落

王阿阇世问濡首曰「今斯诸钵为何所止

濡首答曰「犹如大王狐疑所存今此诸钵亦处于彼

时王答曰「钵无所立

濡首答曰「犹如大王所有狐疑亦无所立今此诸钵无所依据而不堕落诸法如是悉无所有亦无所住以是诸法亦无堕落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


校注

文殊师利【大】〔-〕【宋】【元】【明】【宫】【圣】 卷中【大】卷第二【宋】【元】【明】【宫】幻童品第四【圣】 幼童品第四【大】〔-〕【圣】 意【大】〔-〕【宋】【元】【明】【宫】 庄挍【大】庄严【宋】【元】【明】【宫】 时【大】时有【宋】【元】【明】【宫】 正【大】政【圣】 相【大】根【宋】【元】【明】【宫】 澹泊【大】憺怕【宋】 寞【大】漠【圣】 清澄【大】澄清【圣】 光燿【大】光曜【宫】 来【大】来来【宋】【元】【明】【宫】 供【大】共【宋】 当【大】常【宋】【元】【明】【宫】 颈著【大】颈上所著【宋】【元】【明】【宫】 効【大】敏【圣】 具【大】且【宫】【圣】 度【大】渡【宫】 泛【大】泛【宋】【宫】【圣】 湍【大】制【宋】【元】【明】【宫】【圣】 志【大】心【宋】【元】【明】【宫】 意【大】童【宋】 誓【大】身【宋】【元】【明】【宫】【圣】 会【大】圣【宋】【元】【明】【宫】 这【大】*适【宋】【元】【明】【宫】【圣】* 棚【大】枰【宋】【宫】 障【大】章【宋】【宫】彰【元】【明】 为【大】有【宋】【元】【明】【宫】 而【大】如【宋】【元】【明】【宫】 殖【大】植【明】【圣】 度【大】渡【明】 成【大】疾【宋】【元】【明】 切【大】〔-〕【圣】 畴【大】*俦【元】【明】* 匹【大】迮【圣】 来【大】过【宋】【元】【明】【宫】 众【大】〔-〕【宋】【元】【明】【宫】 时【大】时于【宋】【元】【明】【宫】 难【大】那【圣】 之【大】之后【宋】【元】【明】【宫】 五【大】吾【圣】 原【大】源【圣】 度【大】庆【圣】 无【大】*普超三昧经无【宋】【元】【宫】* 驷【大】四【宋】【宫】【圣】 马【大】马车【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 原【大】源【宋】【元】【明】【圣】 支【大】*友【宋】【元】【明】【宫】*反【圣】* 根【大】偽根【圣】 语【大】诘【圣】 于【大】于【宋】【元】【明】 世间【大】世闻【宋】【元】【明】【宫】 乎【大】父【宋】【元】【明】【宫】 父【大】久【宋】【元】【明】【宫】 䩭【大】羁【元】【明】 或【大】惑【宋】【元】【明】【宫】 婇【大】*采【圣】* 嬉【大】熙【宋】【元】【明】【宫】【圣】 惟【大】*唯【圣】* 乏【大】之【圣】 躄【大】擗【圣】 扶【大】快【圣】 今【大】令【宋】【宫】 优【大】忧【宋】 濡【大】下同溥【圣】软【宫】下同 辨【大】辩【宋】【元】【明】【宫】【圣】 惑【大】或【圣】 饍【大】*馔【宋】【元】【明】【宫】【圣】* 亨【大】享【宋】【元】【明】厚【宫】 议【大】*义【宋】【元】【明】【宫】【圣】* 惟【大】*唯【宋】【元】【明】【圣】* 正【大】王【元】【明】 曰【大】白【元】【明】【宫】 闻深妙业【大】日闻深法【宋】【元】【明】【宫】 濡【大】下同软【宋】下同 衣食【大】食衣【宋】【元】【明】饮食【宫】 人【大】身【宋】【元】【明】【宫】 敛【大】歛【明】 德【大】*得【宋】【元】【明】【宫】* 有所【大】*所有【宋】*【元】*【明】* 有【大】所【宋】【元】【明】 所【大】〔-〕【宋】【元】【明】【宫】 行【大】作【宋】【宫】 使【大】令【宋】【元】【明】【宫】 行【大】得【宫】 行不【大】不行【宋】【元】【明】 增【大】憎【圣】 曰【大】日【宋】【元】【明】【宫】【圣】 这【大】*适【宋】【元】【明】【圣】* 𭦓【大】𥆨【宋】【元】【明】茫【宫】 不俱【大】俱不【宋】【元】【明】【宫】 其【大】〔-〕【宋】【元】【明】【宫】 者【大】〔-〕【圣】 曰【大】王【宋】【元】【明】【宫】 定【大】之【宋】【元】【明】【宫】 曰【大】〔-〕【圣】 〔是之道王〕十六字-【圣】 (是之道)十五字【大】〔-〕【圣】 王【大】〔-〕【圣】 求【大】不求【宋】【元】【明】【宫】 诸【大】〔-〕【宋】【元】【明】【宫】 其【大】是【元】【明】 脱【大】解脱【宋】【元】【明】【宫】 谊【大】*义【宋】【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明】 普城内外【大】普一城内【宋】【元】【明】【宫】【圣】 女【大】子【宋】【元】【明】【宫】 𨒦【大】迎【宋】【元】【明】【宫】【圣】 思念【大】念言【宋】【元】【明】【宫】 现【大】见【宋】【元】【明】【宫】 于【大】于【宋】【元】【明】【宫】 界【大】男【圣】 故【大】故故【宋】【元】【明】【宫】 唯【大】唯然【宋】【元】【明】【宫】 统御【大】绕御【宋】【宫】 (一五十)夹注记数-【宋】【元】【明】【宫】 至【大】志【宋】【元】【明】【宫】 尝【大】曾【宋】【明】【宫】 核【大】核【圣】 义【大】宜【圣】 揽贤【大】𢸒【圣】 令【大】命【宋】【元】【明】【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圣】 迦【大】加【宋】【元】【明】【宫】 探【大】究【宋】【元】【明】【宫】 原【大】*源【宋】【元】【明】【宫】【圣】* 所【大】之【宋】【元】【明】【宫】 众【大】蒸【宋】烝【元】【明】【宫】蒸【圣】 (二)【大】〔-〕【圣】 以斯人演【大】〔-〕【圣】 (五)【大】〔-〕【圣】 说【大】脱【宋】【元】【明】【宫】 尝【大】曾【宋】【元】【明】【宫】当【圣】 懈【大】倦【圣】 基靖【大】慕静【宋】【元】【明】 德【大】得【圣】 想【大】*相【宋】【元】【明】【宫】【圣】* 忘【大】志【宋】【元】【明】【宫】 响【大】*向【圣】* 心而【大】而心【宋】【元】【明】【宫】 统【大】〔-〕【宋】【元】【明】【宫】 切【大】功【圣】 诰【大】语【圣】 域【大】城【圣】 入【大】人【元】【明】 已【大】*以【宋】*【元】*【明】* 即【大】则【宋】【元】【明】【宫】 虚【大】处【宋】【元】【明】 都【大】睹【宋】【元】【明】【宫】 譬【大】*譬如【宋】【元】【明】【宫】* 大【大】天【宋】【宫】 卷合【大】苞含【宋】包含【元】【明】【宫】苞合【圣】 将【大】采【圣】 包【大】苞【宋】 实【大】宝【明】【宫】【圣】 迦【大】加【宋】【元】【明】 得【大】德【圣】 诸【大】有【宋】【元】【明】【宫】者【圣】 斯【大】此【宋】【元】【明】 菩萨学【大】〔-〕【圣】 別【大】〔-〕【圣】 璃【大】离【圣】 示【大】亦【宋】【宫】 所游【大】游所【圣】 使【大】令【宋】【元】【明】【宫】 崖【大】涯【元】【明】 底【大】拒【圣】 众【大】众集【宋】【元】【明】【宫】 说【大】演【宋】【元】【明】【宫】 退【大】退转【宋】【元】【明】【宫】 今【大】令【宋】【元】【明】【宫】 便而【大】而便【宋】【元】【明】【宫】 诸【大】〔-〕【宋】【元】【明】【宫】【圣】 尊【大】起【宋】【元】【明】【宫】 行【大】起【明】 说【大】脱【元】【明】 胜【大】脱【宋】【元】【明】【宫】 轮【大】转【宋】【元】【明】【宫】 隅【大】喁【宋】【宫】【圣】 轮【大】〔-〕【圣】 者【大】〔-〕【宋】【元】【明】【宫】 空【大】空法【圣】 澹泊【大】憺怕【宋】【元】【明】 相【大】相故【宋】【元】【明】【宫】 是【大】〔-〕【圣】 行【大】者【宋】【元】【明】【宫】 放舍【大】舍施【宋】【元】【明】【宫】 又【大】〔-〕【宋】【元】【明】【宫】 起【大】趣【圣】 故【大】故了【宋】【元】【明】【宫】 仪【大】威仪【宋】【元】【明】 又【大】貌【宫】 诸【大】〔-〕【宋】【元】【明】【宫】 畴【大】俦【宋】【元】【明】【宫】 卷第二终【宋】【元】【明】【宫】 卷第三首【宋】【元】【明】【宫】 大【大】太【宋】【元】【明】【宫】 这【大】*适【宋】【元】【明】【圣】* 凑【大】奏【圣】 饍【大】*馔【宋】【元】【明】【宫】【圣】* 供【CB】【丽-CB】【宋】【元】【明】【圣】俱【大】 言【大】亦【宋】【元】【明】【宫】 释【大】择【宋】【元】【明】【宫】 在【大】存【宋】【元】【明】【宫】 慧【大】惠【宋】【元】【明】【圣】 广【大】之【宋】【元】【明】【宫】广之【圣】 谀谄【大】𭒃【圣】 奉【大】养【宋】【元】【明】【宫】 溥【大】软【宋】【宫】濡【元】【明】 途【大】*涂【宋】【元】【明】【宫】【圣】* 蘅【大】*茎【宋】【元】【明】【宫】【圣】* 珠【大】珍【宫】 露【大】路【圣】 䌽【大】采【圣】 遍【大】皆【宋】【元】【明】【宫】变【圣】 皆【大】阶【圣】 有【大】浴【元】 盈满【大】满其【宋】【元】【明】【宫】【圣】 崖【大】岸【宋】【元】【明】【宫】 瓶【大】炉【宋】【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明】 吾【大】我【明】 即【大】既【宋】【元】【明】【宫】 可为【大】为可【宋】【元】【明】【宫】 譬【大】譬若【宋】【元】【明】【宫】 少【大】小【宋】【元】【明】【宫】 兽【大】*狩【圣】* 树【大】穴【宋】【元】【明】【宫】 樔【大】巢【宋】【元】【明】【宫】 未孚【大】〔-〕【宋】【宫】 成【大】无复成【宋】【元】【明】【宫】 习【大】集【明】 志【大】悉【宋】【元】【明】【宫】【圣】 懅【大】*惧【宋】【元】【明】【宫】* 泽【大】怿【宋】【元】【明】【宫】 尊【大】首【明】 严庄【大】庄严【宋】【元】【明】【宫】 仳【大】鈚【元】【明】毗【圣】 鬼神变【大】神鬼现【宋】【元】【明】【宫】鬼神现【圣】 悒【大】邑【圣】 泽【大】择【宋】 蒸【大】烝【元】【明】 包【大】苞【圣】 跱【大】峙【元】【明】 干【大】千【宫】 俱就座【大】来就坐【宋】【元】【明】【宫】 白【大】曰【宋】【元】【明】【宫】 棼【大】*热【宋】【元】【明】【宫】* 于【大】手【宋】【元】【明】【宫】 常名【大】〔-〕【圣】 首今【大】今首【圣】 时【大】是【明】 净【大】净诣【宋】【元】【明】【宫】【圣】 三【大】二【宫】 采【大】婇【宋】【元】【明】 香著诸【大】诸著【宋】诸香【元】【明】【宫】著诸【圣】 膳【大】饍【宋】 灭【大】减【宋】【元】【明】【宫】 饮【大】饭【宋】【元】【明】【宫】【圣】 赐【大】𣩠【宋】【元】【明】【宫】𣽷【圣】 跳【大】抛【宋】【元】【明】【宫】 虚【大】处【圣】 无【大】空【宋】【元】【明】【宫】 今【大】念【圣】 次页不分卷【宋】【元】【明】【宫】【圣】
[A1] 诣【CB】【丽-CB】指【大】(cf. K10n0175_p1319b17)
[A2] 挍【CB】【丽-CB】校【大】(cf. K10n0175_p1321c24)
[A3] 臻【CB】【丽-CB】瑧【大】(cf. K10n0175_p1327b24)
[A4] 赉【CB】【丽-CB】赍【大】(cf. K10n0175_p1327c0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2)
关闭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