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万八千,菩萨八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悉得总持揽十力慧,住无所住超三脱门,善权方便莫不从化,三达之智无所罣碍,游步三世独尊无侣,见生死原本末所起,应病授药令各得所,守护法城救济群生,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四恩随时开建桥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度无极,解空、无相、无愿之法得不起法忍,现入众生都无所起,诲诸退转令不回还,八不思议拔度八难,与法身合示现菩萨,或为如来声闻缘觉,犹如日光无所不照,往来十方亦无周旋。观一切法如化幻梦、野马影响悉无所有,利衰毁誉苦乐善恶永已灭除,皆过世间诸所有法,至于道场等无增减——其名曰:普明菩萨、普达菩萨、普智菩萨、普慧菩萨、普至菩萨、光明菩萨、光𤈷菩萨、光等菩萨、光英菩萨、光造菩萨、慈光菩萨、慈施菩萨、慈戒菩萨、慈忍菩萨、慈进菩萨、慈寂菩萨、慈智菩萨、慈救菩萨、慈护菩萨、慈雨菩萨、慈明菩萨、慈普菩萨。如是等上首八万德皆如是!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讲大乘业无极之慧。
于是城中有大长者,名曰善实,与千人俱各各手执七宝之华,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以其宝华共散佛上,而各誓愿:「愿使十方众生之类,心软如华意净若空。」如来威神令诸宝华皆在空中,于世尊上合成华盖;华盖之光普照十方诸佛国土菩萨,诸天人民靡不睹焉!诸佛世界各有无数亿百千菩萨来诣佛所,稽首毕一面坐。
于是慈普八万大士,与百亿天帝释梵王,与三十亿梵诸天神妙天,与十亿眷属净居天,与二十亿侍从魔子导师,与五千亿妓傥,相随俱来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
阿阇世王与八万人,波斯匿王与五万人,维耶离王与诸尊者八万四千人,欝蝉王与二万人,输头檀王与九万人,拘夷那竭王与六万人,如是诸王各将官属不可复计,俱来诣佛所,稽首于地迁坐一面。
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阿须轮、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无央数亿不可譬喻,来诣佛所稽首于地,各各分部,或坐或住。
佛在众中威神特尊,如日初出若星中月,犹须弥山峙干大海周照四域。世尊放身光明巍巍,圣慧无边,普照一切,靡不蒙度,四品瞻仰犹冥睹明。
尔时,普明说此偈赞佛已,长跪叉手,问曰:「唯然世尊!斯诸会者有發菩萨意,或未發者;有得不退转,或未得者;有得不起法忍,一生补处道德成者;或在五道生死缚者。如来加哀深为演现无极宝藏,令未解达心得㸌然,愚冥睹明得不退转,宁有三昧名普照,深浅消散二法,疾至无上正真道乎?」
佛言:「善哉普明!多所哀念多所安隐,愍伤诸天及十方人各令得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有三昧名超日明,菩萨逮得是者,无所不入;譬如日光所在而现无所蔽碍,化终始者,使畅三处心意所为,其未發意兴菩萨心,已發道心至不退转,立不回还至一生补处,已得补处究竟无上正真之道,等如虚空无往无来,不出不入无所不行。
「行八十事乃谛逮得斯定。何等八十?解眼空,除耳声,无鼻嗅,拔言著,济于识,息贪婬,休恚恨,释愚痴;了色沫、痛若泡、想野马、行芭蕉、识犹幻;心本净,意喻梦;念同像,不见身、不计人、不有寿、不保命,四大空,五阴无根,六衰无原,七识无主;行慈心,哀一切,志和悦,护诸根;无憎爱,离众对,不散行,无合会;无施不悭,无戒不犯,无忍不怒,无进不怠,无寂不乱,无智不愚;不废俗、不专道;讲说法,不为身,为一切;无所著,亦不断,亦无缚;无所解,行平等;却睡眠,无诸盖;不受入,不随对,心自解,顺佛教;不违法,不轻众;愍十方人,如父严教,若母抚育,譬子顺亲。恩如己身;不自为形,不为他人,亦不为法;行菩萨道,弘雅志,不为邪想;无声闻念,无缘觉意,不求望想,弃彼此行,一切无倚;不见三世,了三界本;不心意识,解道若空;离去来今,深入大慧;一切本无,行大善权。是为八十。」
佛语普明:「是八十行,若遵修者,则疾得至超日明三昧。譬如日出一时遍照,百谷草木仰天之类莫不成熟;逮斯定者,等入一切上中下行,无所不现而皆度之。如月盛满消夜窈冥;以大定明进,却三垢想蔽用除而睹上道。如大医王,选采百药以疗众病各各得愈;以无极慧随众本行而为说法,屏色、痛、想、行、识求使获神通。又如船工御牢坚船,度人往还而无停滞;示现泥洹济无量人,开化止处解三界空,顺至终始救摄群萌。如雄师子隐乎林薮诸兽摄伏;获斯定者开士独步周旋三世,六十二见九十六径诸堕邪者皆为降弃,从受道教三品得所。如转轮王典领四域天下戴仰;斯定四等以四意行,分別四大度脱众生,生老病死我人寿命,使知本无得至大道。犹若巨海悉受众流,苞含诸宝奇妙异珍;一切法门总持辩才诸定意门悉而归之,光演深邃无上慧义,兴隆三宝洗濯愚冥,超至日明三昧尊定。」
佛时颂曰:
佛语普明:「菩萨有四事,疾获斯定。何等四?愍伤群黎如己骨髓,殖众德本不望其报,观四大空犹若如梦,计五阴本则野马也;是为四事。」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四事,疾得斯定。何等为四?苞育众生爱若赤子,常行大慈无有彼此,劝诲愚痴示以道明,昼夜精进志道无求;是为四。」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六事,疾得斯定。何等六?布施平等,奉持禁戒一切无犯,忍辱之力被大乘铠,精进勤修未曾懈废,一心摄意使无众想,智慧明了不著三界;是为六。」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十事,疾得斯定。何等十?施安于人,除诸秽害,消化尘劳,和合別离,释理邪见六十二疑,晓无吾我,常崇十德,欲济一切三趣之难,不为细术所见迷网,从本无教无合不散;是为十事。」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七事,疾得斯定。何等为七?心专志道不为他念,于法自在分別英妙,悦颜一切瞻察众生,信知诸法无有根原,常力精进不废于道,建立大意志存永安,将顺护法至获大定;是为七事。」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十事法,疾得斯定。何等为十?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声闻,无缘觉,不处二法,不著菩萨,不想见佛,不在生死,不处泥洹;是为十。」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八事法,疾得斯定。何等为八?等观邪正无有二心,常念三宝令不断绝,讲深法义未曾谈话,业以大乘不乐弟子所造顺法不舍佛道,平正方便除诸起灭,因缘之想永已灭尽,意止至寂不为愦乱,一心定意睹见十方;是为八。」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七事,疾得斯定。何等为七?解色本空,声如呼响,香若风等,味若缘合,细滑何乐,晓识如幻,诸法喻梦;是为七。」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五事,疾得斯定。何等五?等心十方人与非人,于供养利不以适莫,若有讲经后不宣阙,不望他人财色之宝,深入微妙难喻之法;是为五。」
佛时颂曰:
佛告普明:「菩萨有五事,疾得斯定。何等五?过空无相不愿诸法,晓三达智,辩才无碍,行大智慧度于无极,善权方便无所不入;是为五。」
佛时颂曰:
佛说是时,三十亿菩萨皆得不起法忍,八万四千人發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人远尘离垢诸法眼净,八千比丘漏尽意解。三千世界六反震动,天雨华香,箜篌乐器不鼓自鸣,飞鸟禽兽皆来集听,十方菩萨自然飞来,各擎诸华如须弥山用散佛上,若干种衣被服珍宝供养世尊。「大圣难值如优昙钵花时时可得,斯法希有难以遭焉!佛大神通从无数劫,积累功德恢弘大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皆为黎庶,自然获之功不唐捐。吾为善利,得见如来,闻深妙法超日明定。快哉快哉!何乃侥幸至如斯乎?」
佛告诸菩萨:「审如所云实无一异。信于深法能遵修者,则当逮得超日明定十慧之德。何等十?具足四等,四恩无厌,遵崇大慧,普畅大定神通则达。成就六度不起法忍,善权方便,见十方佛,能领国土,一生补处,已逮道场三达之智;是为十。」
说是语时,无数菩萨得不起法忍,不可计人發无上正真道意。
尔时有菩萨,名离垢目,白佛言:「何谓菩萨学?何谓声闻学?何谓缘觉学?」
佛言:「无限无碍其心泰然,是菩萨学;有限有碍其心偏局,是声闻学;庶慕大乘进退无慧心存中跱,是缘觉学。」
离垢目又问:「何谓无限?何谓无碍?何谓泰然?」
佛言:「發无上正真道意,慈哀一切,欲度蚑行喘息人物之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但为一切不念己身,遵四等心慈悲喜护,加以四恩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一切救济,危厄穷匮化之为道,而为慧学菩萨之道。自省己过不察彼阙,敬如父母如子如身等无有异,以身敬德等一切人,以爱子事愍一切人,仇怨亲友心无殊特,解知身空众生无处,吾我自然诸法自然,道法自然佛法自然,一切本无无形无貌,是为无限。
「于生死元求索泥洹不见泥洹;于泥洹元求索生死亦无所睹。不恶生死不住泥洹住无所住,犹如日光遍照悉至,亦无往来光无想念。菩萨如是,普入一切亦无所入,亦无往返周旋之想。譬如大海中有七宝明月之珠,龙神鲛蛇鼋龟鱼鼈,悉含受之无增无减,其水一味亦无能秽。菩萨如是,现于生死三趣之难,若至泥洹无为之界,未曾增减心如明珠。若喻净水终不秽浊,普济群生入诸通慧平等之味,以示众生犹如空中生药毒树,其毒树者不害虚空,其药树者无所疗治。菩萨如是,若在生死三毒之中无所沾秽,假在泥洹清净之处亦无所净,俱度黎庶无所不济,虽曰有入亦无出入往来周旋也,是谓无碍。
「道心无限不有处所,无人无心亦不可得,度众生心如、一切法如,其趣此者则趣平等,其趣平等则正等觉无三界也。无声闻地、无缘觉处、无菩萨住,不处有为不处无为,无有无无,亦无过去当来现在之处。度无所度生无所生,道迹本无、往来本无、不还本无、无著本无、缘觉本无、三界本无、众生本无、佛道本无,无此本无乃真本无,无所适莫,是谓其心泰然。」
离垢目又问:「何谓为限?何谓为碍?何谓其心偏局?」
佛言:「畏恶生死三界之患,言泥洹第一,不了自然,厌身之苦,惮无数劫周旋尘劳,布施持戒忍辱一心精进学智不倦,头目耳鼻髓脑肌肉支体,所在惠与不可称限。乃到于佛豫怀是心,便却不学菩萨法,欲求灭身,是谓为限。
「已得罗汉欲有所度,三昧禅息乃见人心,不能豫睹一切根本,不应病授药适欲久住,观察恶露不净之躯,不以为乐视如仇贼、如虺如毒,早证泥洹,是谓为碍。
「住于泥洹好明恶冥,不了诸法都无根本,而求处所不知空慧,是谓其心偏局。」
离垢目又问佛言:「何谓中跱?」
佛言:「發菩萨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皆为妄想,欲得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圣德与众卓异,不解本无如来之化,示现身命反求谓有。又谓有人欲度吾我,不知本空行四等心,四恩著行至空无见无为因止,不知进退不知空慧,欲度众生无善权方便法身之明可以济之,是谓缘觉学。」
于是长者子名曰净教,与五千群从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言:「此诸群从好乐佛法,诸發道意,积何等行得至道慧?施行何法得摄佛土?」
佛言:「有一法行而应道意。」「何谓一?」「心性调柔等向一切,是为一。」
佛时颂曰:
「复次又有二法为菩萨行。何谓二?寂然心净离诸著观,睹于无见唯志大道;是为二。」
佛时颂曰:
「又有三法为菩萨行。何谓为三?晓空不著,无相不缚,无愿不脱;是为三。」
佛时颂曰:
「又有四法为菩萨行。何谓四?常遵慈心无有害意,长养道化常修慈悲,愍伤众生生死勤苦为之雨泪;常奉喜意和颜悦色,向于群萌无憎爱心;常行护心劝教众生使發道意已發道意至不退转;已不退转,至于道场无上正真道;是为四。」
佛时颂曰:
「又有五法为菩萨行。何谓五?奉于禁戒而无所犯,定意摄志令心惔怕,智慧解空而无所起,脱于五阴使无处所,示现三界睹无所有;是为五。」
佛时颂曰:
「又有六法为菩萨行。何谓六?目睹皆空,耳听无声,鼻嗅无香,口语无言,身不存细滑,心无思想;是为六。」
佛时颂曰:
「又有七法为菩萨行。何谓七?摄身、口、意,寂定,无乱,无所复违;是为七。」
佛时颂曰
「又有八法为菩萨行。何谓八?施度无极,戒度无极,忍度无极,进度无极,寂定度无极,智度无极,权度无极,成名慧行;是为八。」
佛时颂曰:
「又有九法为菩萨行。何谓九?除五阴,去六衰,灭三垢,蠲八难,不著三界,不慕三世,离罗汉心,远缘觉意,常志大道;是为九。」
佛时颂曰:
「又有十法为菩萨行。何谓十?法宝三昧,善住三昧,无动三昧,度无转三昧,宝积华三昧,日光耀三昧,诸利义三昧,现在三昧,慧光耀三昧,勇猛伏三昧,超日明三昧;是为十。」
佛时颂曰:
「复次离垢目!菩萨布施,天人乐从,开化悭者令无所惜;菩萨遵戒,天人乐从,化放恣者令无殃衅;菩萨忍辱,天人乐顺,化忿狷者令无纤介;菩萨精进,天人乐从,化懈废者令建勤力;菩萨一心,天人乐习,化愦扰者令志安寂;菩萨智慧,天人乐顺,化蔽碍者令通圣范;菩萨行慈,天人乐之,化不仁者令等惋恋;菩萨行悲,天人乐之,化愚迷者悼愍众生;菩萨喜悦,天人乐从,化愁戚者法鼓自娱;菩萨行护,天人乐之,救化无援将养一切;菩萨讲法,天人乐听,化志俗者令慕圣典;菩萨谦苦,天人乐恭,化贡高者奉敬三宝;菩萨利人,天人乐惠,化无义者令普施恩;菩萨行等,天人乐豫,化不恢泰令接未达。
「菩萨行权,摄诸众生化之为善,成平等觉悉生彼国;菩萨行三十七品,以摄众生,意止意断根力觉道,摄取众生使令寂然,若成佛时悉生彼国;菩萨在于大会讲深妙法,欲使蠕动悉蒙超度,若成佛时皆生彼国;菩萨行十德以摄众生,悉开化之护身口意;菩萨说经蠲除八难,以摄众生行八正道,若成佛时皆生彼国;菩萨自省不求彼阙,以摄众生离诸邪见六十二网,若成佛时皆生彼国;菩萨说法以摄众生,脱于八缚得至八解,若成佛时皆生彼国;菩萨说法除八思议,至不思议法门之海,若成佛时悉生彼国。菩萨说法,假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成具佛事示现泥洹,度无量人皆使得道。
「如是离垢目!菩萨所行本末若斯。以应此行,号字自然,成立国土,度脱群黎。」
佛说是时,离垢目长者子、五千营从,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寻时逮得不起法忍。
于是居士名曰见正,前白佛言:「我常闻佛,思一奉觐,罪盖之故不能自到,今日乃果,欣踊难量,视尊无厌听法不倦,唯加大恩,使我世世值遇天尊!」
佛言:「善哉善哉!有四事常不离佛。何谓四?常念如来立佛形像,闻经深义则信奉行,虽不见佛晓了本无,知十方佛则一法身;是为四事不离诸佛。
「又有四事,虽面睹佛则不见之。如来现在不往听经,不采其义,不能奉行、宣示于人;是为四,虽面见佛,则为不见。
「又有见佛,自计吾我,不解非常苦空非身,堕四颠倒。听经著音,不能分別呼声之响,于其人身则灭度也。佛以灭度不现世间,其人闻经欣然心开,如冥睹明,晓知如来随俗现化,奉行道禁不违经典,离外邪法六十二见,行四等心无憎无爱;佛虽灭度,志达如是,常为相见。」
佛言:「见如来身,观知何行得至于佛,本因六度无极。愍伤一切如父如母如子如身,不贪四大,是为见佛。闻说经法不著音声,但取其法不取于人,取要不声、取慧不形、取正不说,是为闻经。若见道迹、往来、不还、无著、缘觉、世尊、菩萨,等心供养,谦逊卑顺不以憍慢,为见圣众。」
佛言:「魔有四事。何谓为四?一曰、身魔,身犯众恶,五阴六衰,不顺佛法。二曰、欲尘魔,爱欲情态无有休息。三曰、死魔,生诸想著,不兴法念。四曰、天魔,及与官属来试乞求无有厌足,意止意断,魔则降伏。譬如两木相揩,则自生火还烧其木,火不从水出不从风出不从地出,其四魔者亦复如是,皆由心生不从外来。譬如画师画作形像,随手大小。虽因缘合,有彩有板有笔,画师不画不能成像。四魔如是,心已坚固便无所起则无四魔。所以者何?五阴无处、四大本无、十二因缘无有端绪,晓了如是则无魔事。计我人有寿命,堕魔见缚;分別无身乃降伏魔。」
佛言:「不断三宝佛法圣众。」
「何谓不断?」
「發无上正真道意,成诸德本如须弥山,信乐大乘心不动移,先睹嘉瑞三千佛土,亿百千藏皆满具足,逮成殊胜难当总持,而成就达施度无极。初發心时舍身之安常忧一切,诸乐所乐不以为乐,弃俗所慕以法为乐。」
「何谓俗乐?」
「吾我人寿、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伎乐饮食、官爵奉禄、财物富贵、妻子奴婢、眷属营从、田宅牛马车乘,是俗所乐。」
「何谓法乐?」
「晓知无我无人无寿无命,五通六达,十二部经,讲读讽诵菩萨道法,于七法财不以为厌,四恩之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六度无极众善之行,无毁害心,蚑行喘息人物之类以为国土,不自称誉不毁其余,其心㥪㥪常志一切,天神龙鬼人民大小睹斯人者,莫不兴意而为善德,是谓法乐。
「又行十事。何谓十?信根第一,定根为本,大慈为元,大哀为尊,志性调柔,诸通慧正,建立众生,四恩为首,道品则最,志护佛法以为徒隷;是为十。
「复次不犯十行。何谓十?身不杀、盗、婬,口不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不恚嫉、狐疑、邪见;是为十。
「愍念十方如母念子,于色痛想行识不乱,不为俗人所惑,不为荣华所侮,不从贪人不从嗔恚不从愚痴,不谤三宝不怀谲诡,兴六念行佛法众施信慧,出入行步不尚矜高。初發意者如月始生会当成满,天龙鬼神所见拥护,不为邪恶所见中害。心存三法以道为宝,以世为无常,是为法宝三昧也。」
佛言:「譬若如地,善恶美苦臭香不净之物悉受不污。菩萨如是,受一切法而自修立,先睹嘉瑞三千佛土平等如掌,众宝莲华以为庄严,逮成殊胜难喻总持,则具超越戒度无极。
「又行十事:蠲八难态,建立佛德,度于声闻、缘觉之乘,净身口意,诸事所由皆从佛法,严庄志性度三趣厄,具满诸愿检御人心;是为十。
「身常行慈不窃不婬,讲议经典不为浮华,至诚和诤言软不麁未曾绮饰,舍贪念施为人安调,离于邪见而乐正法。常观非常苦空非身,以世为秽以法为计,心自修立常患不及,视身无益五阴则损,欲拔五欲,佛道为尊不怀悔恨,察天无常观人如梦,三涂最苦怜愍伤之,以何方便自济生死五阴之难并化他人?计十方人则为我所。所以者何?欲度脱之。见来侵者不念其恶,若光益者不偏念善,见骂詈者默而不报,若挝捶者受而不挍,若嗔恚者慈心向之,若轻毁者哀而不害。
「又自羞耻,从无数劫在生死中,五阴所盖不能自拔,心迷意惑流于五江,四惧之患不能自觉。有物能施,知财非常身非我有,求于善友远离恶友,發意向佛恒求尊经,不慕世名行常恭敬,志于信、戒、闻、施、慧道,不为疑惑犯禁懈怠悭贪愚痴舍道义也。
「常思念法如饥求食,稍入于道,如泉远流稍入于海,如母生子乳哺养育。治生救命不居畜积,供给父母弟兄妻子奴客婢使,皆念愍哀欲令得度,不堕三涂使越三界,归命三尊佛法圣众,获三达智、无碍之慧,不为三垢之所沾污,其行是者则善住三昧也。」
离垢目白佛言:「何谓无动三昧?」
佛言:「譬如师子、诸鹿之王,鹿兽畏威,靡不慴伏,先睹嘉瑞三千佛土,自现执持五兵勇猛,逮成善住总持,则具超越忍度无极。
「又有十事。何谓十?忍辱为本,信悦为力,训一切人深妙法忍,散割诸结,除所欲碍,不慕身原,不惜寿命,以诸通慧,超三脱门,观法平等;是为十。护身口意,常以诸法而兴因缘。
「何谓法乐?乐于佛法不好俗法,乐闻经典不思世谈,乐供养众不为俗党,但乐三宝不志三垢,乐度三处不为沾污,乐观四大为地水火风不计我许,乐安人物不为危害,乐施所有不为悭悋,乐奉禁戒不毁所遵,乐忍于辱不失德本,乐精进力不为罪根,乐禅一心不为乱意,乐深智慧不为愚惑。乐化尘劳不为垢浊,乐佛国净不厌开化,乐严道法不为非法,乐三脱门离空相愿,乐无为法不乐俗为,乐入深法不为失节,志乐欣喜离怒不谛。乐自然法亦不舍人,乐习善友远世亲厚,乐常志道不造迷惑,乐讲正议不为俗典,乐慕菩萨不为声闻,乐求正觉不为缘觉,乐向大道不为细术,乐存八等不为八邪,乐六十二慧不为身堕六十二见,乐无上法不为下劣,乐大乘业弃罗汉法。是为法乐。
「又有十事,疾得定觉。何谓十事?慈心哀人不为危害,常行十善,远离恶行,专心修道,善念佛法如饥求食如渴求饮,普尊深义,不偏他念,慈念十方,欲度一切不自念己;是为十。
「所以名曰无动三昧之法,超越第一第二三昧之故,不为欲法之所迷惑,奉行菩萨慈心之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救众生三趣之难,稍习大慈欲济三界,视一切人如己无异,不为他念常念法念,以法为本以俗为罪,常哀群萌悉使至道,是为无动三昧。」
离垢目白佛言:「何谓度无动三昧?」
佛言:「譬如自然钩锁力士勇猛力强,多所开辟独步雄杰,雄杰无侣,除诸秽害尘劳仇怨,先睹嘉瑞三千佛土,四方四隅有大风来,若干种华普遍佛土,分別逮成难当总持,则具超越进度无极。
「又有十事。何谓十?等精进根进力为本,平等方便意止为首,令一切人不贪乐身,而以心口顺化众生,所住不回而无所处,精进最上,降伏怨愶,勤修成就,诸通妙慧;是为十。
「念四大身犹若蚖蛇,畏老病死,不舍终始不为惑事,慈悲喜护蚑行喘息人物之类,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常思道义无贪怒痴,念为布施不为悭想;奉持禁戒无犯恶想;为忍辱念无嗔恚想;常修精进无懈怠想;精专一心无乱意想;智慧行正无暗蔽想;常求方便至心善权无放逸想。
「念劝化人如度己身,一切所有非我之有;念堕地狱者毒痛之患如身自遭,常省己过彼罪代受不以为怨。念饿鬼趣饥渴穷乏,为之悲泣战栗寒心,欲令度脱自然安隐,使服法食除五阴六衰之渴,诵习经典以为饭食,分別经义以为饮浆,修六法行以为贤良,出入行步精进安详。念堕兽者常怀恻怆,欲令安隐毕其前债,了故世罪无令造新,奉行诸善不为众恶,自观察已世世不了,坐计吾我不信道法,思犯罪者如没深渊,奉法信戒心如虚空,不解法者展转五道犹如车轮。父母相忧兄弟相念,夫妻相恋持心不坚,若为父母反为子女,本为子女反为父母,或为夫妻更为怨家,颠倒上下无常根本。
「此菩萨意常慈念之,开化使信入佛正道,信解非常苦空非身,是为度无动三昧。」
离垢目白佛言:「何谓宝积华三昧?」
佛言:「譬如忉利天上昼度树,以诸本行度于五根,超越众生心净如空,先睹嘉瑞三千佛土,众音伎乐杂交璎珞庄饰其身,以思夷华光耀其体,雨解脱华及青莲华侍在其上。以是之故诸德总持,便为受应禅度无极。
「又有十事。何谓十?调伏诸根以为德本,一心为力,平等方便,定意不乱,禁戒为原,脱门为上,趣于定要,而无所有,消殪尘劳,具惟诸定;是为十。
「愍哀五道攻除五阴,成立五根蠲化五色,而已积德具足五品——戒定慧解度知见品——慕志五通十力当蒙,不与诸殃罪衅相遇,在在生处常修佛法,名德远著愍哀三界,不为愚迷了善恶趣。譬如万川归向四海流驶水之渎;此菩萨行奉法如是,精进不休遂向大道。譬如若月十日之时,光明转盛照于众生;菩萨如是,功德威耀日日增益,度诸危厄哀愍群黎之患。
「又有五事行。何等为五?五戒清净譬如明镜无所沾污,十善不犯以为具足,不失道意,不为邪想,不自贪身;是为五。
「复有五:除嗔恚色,无怯弱心,弃悭贪意蠲谀谄志;分別解空,不但口说常修一心不为乱行;知豪贵势富乐如化,观色如泡、痛痒如沫、想如芭蕉、生死如影、识若如幻;不为色使、不为痛痒惑、不为想还、不为邪行、不为识退,解五阴空;是为五。
「复有五。何等五?贪、婬、嗔恚、睡眠、调戏狐疑。除斯五盖,彻视洞听轻举能飞,知人心所念,自知所从来生死之处,以五神通而自娱乐;不以五阴而为放逸。身修德行不为非法,开化说法多所安隐;不为多恶危害之事,以道为业,习法为食解义为饮;不慕豪贵以法为豪了空为贵。是为宝积华三昧。」
离垢目白佛言:「何谓日光曜三昧?」
佛言:「先睹嘉瑞见三千佛土,众宝浴池八味之水湛满且清,植以青莲红黄白华,周匝栏楯皆用七宝,与瑞华俱,底布金沙,自身娱乐游戏其中。逮成慧定证明总持,则具超越智度无极。
「又有十事。何谓十?慧为根原,智力为上,正见为最,等意为胜,修身诸德,尽入诸种圣谛之相,为平等相,慧无阴盖,除诸往见,不起法忍;是为十事。
「观于六情本无处所,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本自然空缘对而兴。譬如天雨不从龙出、不从水出、不从地出、不从龙心出,皆因缘合会乃致此雨。六情诸入亦复如斯,犹因缘成不得独立,生死如是。譬如画师画作人像、屋室舍宅、象马车乘,未画作时不见处所,工治壁板素笔彩绘,具众缘合具会乃成之。善恶如是,因缘合成。
「若复行道,因十善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乃合成耳。不著佛身不离佛身,心意无想自然如空,稍入大慈又修大悲喜护等行,不自为身常为一切亦不有求,身行谨勅口言谦顺心念柔和,无有谀谄质朴无邪。
「又有六事,疾得无上正真之道。何等六?常依佛住,入于正真心不回还,于内意行而自晓了,得善朋友因而委付,志愿弘绰不以厌足,心非不协不乏智慧;是为六。
「菩萨行道不倚于色痛想行识,不倚内外,随本法教,不违菩萨深妙之行,不废大慈不失大悲,随世所乏而救济之。修道正化不为邪教,一心向慧不为愚蔽,分別六衰犹如化幻影响野马、水中之月梦中所见忽不知处,是为日光曜三昧。多所感动柔顺法忍。」
离垢目白佛言:「何谓为逮成诸利义三昧?」
佛言:「先睹嘉瑞见三千佛土,众宝浴池察其左右,度地狱厄游于旷野,逮成奇特聚落总持,则具超越权度无极。
「又有十事。何谓十?入诸志行,建立众生,无极大慈普哀为本,心性调柔未曾厌倦,舍于弟子缘觉之乘,所观审谛,导御道心,以诸通慧,立不退转,觉了弘智;是为十事。
「常以正慧,远离邪见,自然修道不为俗惑,深入微妙无极之法,普入道俗,于俗不俗于道无倚,思及圣教开化众生,老病死者常护身事,攘却六情不堕六衰,不从七邪常摄七觉,心了不邪精进不废,顺法不违好喜不恨,信根不迷安隐不危志定不乱,信财信智本无戒财,不坠小乘惭愧财,愧于三界未得度也,羞耻财耻不弘慧,博闻财闻无等伦,至深远智布施财施,以大道智慧财,入于智慧广度一切。
「有十事至不退转。何谓十?闻有度无极心不动回,有佛无佛心不动回,有法无法心不动回,有圣众无圣众心不动回,有道无道心不动回,有菩萨无菩萨心不动回,有法身无法身心不动回,有俗无俗心不动回,有人无人心不动回,有命无命心不动回,有寿无寿心不动回;是为十。
「飞到十方教化诸天及诸群萌,以法为本以道为原不计吾我,或入地狱救济苦痛;或入禽兽开化愚冥;或入饿鬼慰满饥毒;随俗训化各得其所,不为俗法之所染污。净如日光明若月盛,菩萨得不退转能行权变,有所开济辄多保度,诸苦恼者皆获大安,诸无智者悉弘智谋,是为逮成诸利义三昧。」
离垢目白佛言:「何谓为现在诸佛目前立三昧?」
佛言:「譬如月盛具足满时众冥皆除,喻诸所作精修清净所愿者成,具立佛土训化众生,先睹嘉瑞三千佛土,师子鹿王首戴缯帛,其身高大威御杂兽。逮成无极诸总持门八万四千,则具超越以慧成就。
「又有十事:一心定意三月,无想念,专志向佛,众想皆断,不为诸求,解法悉空,不畏三界,不乐无为,不计有为,解知法身;是为十。
「其所向方闻现在佛,常念彼方睹佛众会四部弟子为说经法,察四大空,地如聚沫、水如朝露、火如红电、风如摇扇。分別四大因缘合成本无所有。
「自观身貌察一切根本无形貌;自观痛痒知本无痛痒;自观思想察一切思想知本无思想;自观其意知本无意,以观已空见一切无。
「愍哀八难,释世八事,盛衰毁誉,有名无名,勤苦安乐,舍于八邪,不住八正。等处有无亦无所住,行四等心慈悲喜护,四恩济众惠施仁爱饶益等利。一心向佛无诸想念,五阴则断六衰无处心则得定,不见四大不见人民,不睹天地人物永无所见,久久乃睹十方诸佛。譬如水浊不见其底,停久不动详而清澈。菩萨如是,适定无想观无所见,五阴六衰㸌如云除,日月光显睹十方佛。以复观之,我至佛所?佛为来耶?心则自惟,佛亦不来,我亦不往。譬如明镜清水净油,观形睹影不入不出。菩萨如是,睹十方佛亦无往还。譬如梦中归本乡里,自见父母兄弟妻子,悟则不见。菩萨如是,睹十方佛,从三昧悟都无所见。所以者何?解知本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化现耳!无形无处。譬如虚空,不可別知何者是空。法身如斯无有处所,乃能睹达一切之原,坐睹十方不往不来,是为现在诸佛立目前三昧。」
佛言:「先睹嘉瑞三千佛土,转轮圣王造法王教,无量君子臣辅百千眷属营从,于虚空中执诸宝华以覆其身。逮成无尽行总持门,六十万姟诸总持慧,则具超越教化众生。譬如明月神珠,令诸穷匮周满所侥,具足诸法训诲群萌,随一切人而应施与无尽德藏。
「又有十事。何谓十?以法布施,戒摄不顺,忍摄强暴,进摄慢怠,一心摄乱,慧摄邪智,善权随时化以大乘阐弘大道,游于八难脱八邪行,等心一切无偏颇行;是为十。
「住八不思议,不舍菩萨,观于三界若如幻化不以为实。自忖何来去至何所?不见去来而随行住,各各自成譬如野马。夏行旷野无人之处,遥见大河流水,其傍生树若干种果而甚茂盛。其人饥渴,既热疲劳不可复言,欲往趣之。看之如近,走有里数都不见水,乃解野马无有水也。达者频睹则知无水,不走趣求。众生不了三界如幻化者,计吾我有寿命,闻佛说经一切无常,乃思觉之不复为惑。菩萨解知一切处三界者,如化如幻、如影野马、如梦水月,悉知本无,无著无缚无脱,一切无求。犹如鷰母养活诸子,菩萨如是,开化一切亦无所置。譬如导师多将贾人归本乡里,不逢恶贼安隐到家。菩萨如是,以慧光耀三昧之定,携接一切去婬怒痴三毒之冥,开示三乘大乘为本各令得所。譬如医王见众人疾应病授药,诸被病者莫不消除。菩萨如是,以慧光耀三昧,普见群萌五道之患三毒酷苦,以大慈悲而开化之,令奉正训无极之慧,發未發者,坚进回向者,升一生补处,至无上正真之道,是为慧光耀三昧之定也。」
佛言:「譬如转轮圣王,功祚无量威德巍巍而得自在,于一切法得无尽慧。方之虚空无垢清净,先睹嘉瑞三千佛土,如来形容紫磨金颜,其光方圆与无数梵德亿百那术而为说经,逮成无量行总持门,恒沙百千姟总持行,则具超越圣智多所成就。
「又有十事。何谓十?志一切智无所适莫,不住有为不住无为,行普慈心等于众生,行大悲心等若虚空,无弟子念无菩萨想,亦无俗志亦无道意,常以大慧顺化群黎,入一切生亦无所生,现诸佛土不舍法身,等心吾我及与泥洹;是为十事。
「不以身口有所言行,心常安定不增不减,现于欲界度诸欲尘,于欲自然亦无所著一切无求,譬如莲华不著尘水;现于色界于色自然无所求望,譬如麻油不与水合,观色无色自察本无亦无所察;现无色界无色自然无后无前,譬如火焰不烧虚空,亦无增损不来不去无去来处;独步三界以越三处,譬如飞鸟飞行虚空无所罣碍;济脱三界各随本志,使疾开解得至大乘。譬如医王持若干药,各以应病而令服食,风寒热病即使瘳愈。菩萨如是,以佛法药,疗治婬怒痴病,使无有余,其心清净无形无名。犹如猛健大军之主攻讨恶逆,菩萨如是,以大慈悲开化众生,诸周旋者暗昧之人,六十二见诸邪狐疑堕罗网者,及六十二诸非正法,皆令發意,自遵六度大慈大悲众行之要,使至大乘。譬如船师御坚牢船,通度往还一切黎庶,各随彼此。菩萨如是,以勇猛伏三昧之定,度脱无量生死之恼,于声闻现随心开化;于缘觉现从本诲授,示现佛身开三道教,或现大法无极之慧大乘深法,无三恶道亦无三乘。譬如幻师于大众中自现身死火烧兽食,众皆恐怖各各求哀,大馈遗之欲令复身;知得宝多便从地起亦复如故,亦无有死亦无起活。菩萨如是,开化众生生死五道,或發菩萨、或为声闻、或为缘觉、或生天上,忽现泥洹,众人啼哭谓之灭尽,悉现他方;缘觉、声闻亦复如是,谓已灭度,无所复有如火烧灭,亦无处所则归火本。菩萨虽现泥洹与法身合,亦无往来,还复示现随众化度,菩萨大士乃达之耳!解知法身,譬如日照现于水中及郡国县邑丘聚村落,日殿不下亦不转移,在于人间而明悉至不去不来。菩萨如是,现于三界亦无往返周旋也,度脱一切亦无所度,是为勇猛伏三昧也。」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校注
佛说【大】,〔-〕【元】【明】 晋【大】,晋太始年【宋】【宫】 于【大】,〔-〕【宋】【元】【明】【宫】 丘【大】,丘二【宋】【元】【明】【宫】 原【大】,源【元】【明】 生【大】,萌【宋】【元】【明】【宫】 𤈷【大】,焰【宋】【元】【明】【宫】 菩【大】,苦【明】 法【大】,经【宋】【元】【明】【宫】 实【大】,宝【宫】 土【大】,土国土【宋】【元】【明】【宫】 天【大】,天大【宋】【元】【明】【宫】 千【大】,十【宋】【元】【明】【宫】 妓【大】,支【宫】 所【大】,归命【宋】【元】【明】【宫】 蝉【大】,禅【宋】【元】【明】【宫】 输【大】,悦【宋】【元】【明】【宫】 拘【大】,拘美【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迁【大】,退【宋】【元】【明】【宫】 轮【大】,伦【宋】【元】【明】【宫】 休【大】,睺【宋】【元】【明】【宫】 峙【大】,映【宋】【元】【明】【宫】 是【大】,时【宫】 佛【大】,曰【宋】【元】【明】 黎【大】,生【宋】【元】【明】【宫】 圣【大】,尊【宋】【元】【明】【宫】 幻化【大】,化幻【宋】【元】【明】【宫】 吾【大】,五【宋】【元】【明】【宫】 群【大】,黎【宋】【元】【明】【宫】 已【大】,以【宫】 莫【大】,冥【元】【明】 喻【大】,踰【宋】【元】【明】【宫】 雄【大】,仁【宫】 照【大】,耀【元】【明】,曜【宫】 哉【大】,哉善哉【宋】【元】【明】【宫】 所在【大】*,在所【宋】【元】【明】【宫】* 行【大】,八【宫】 弘【大】,弘持【宋】【元】【明】【宫】 望【大】,妄【宋】【元】【明】【宫】 倚【大】,猗【宫】 是为八十【大】,〔-〕【宋】【元】【明】【宫】 是【大】,是为【宋】【元】【明】【宫】 明【大】,光【宋】【元】【明】【宫】 工【大】,师【宋】【元】【明】【宫】 顺【大】,修【宋】【元】【明】【宫】 乎【大】,于【宋】【元】【明】【宫】 摄【大】,慑【元】【明】 世【大】,界【宋】【元】【明】【宫】 意【大】,恩【宋】【元】【明】【宫】 寿【大】,受【明】 苞【大】,包【明】【宫】 宝【大】,乘【宋】 穷【大】,终【宫】 上【大】,极【宋】【元】【明】【宫】 当【大】,常【宋】【元】【明】【宫】 正真【大】,斯正【宫】 等【大】,谓【宋】【元】【明】【宫】 殖【大】,植【宫】 哀【大】,念【明】 恍【大】,慌【宫】 若【大】,苦【宫】 设【大】,假【宋】【元】【明】【宫】 计【大】,见【宋】【元】【明】【宫】 佛告【大】*,佛语【宋】【元】【明】【宫】* 苞【大】,煦【宋】【元】【明】,𥈈【宫】 大慈【大】,慈心【宋】【元】【明】【宫】 求【大】,失【元】【明】 等【大】,等为【宋】【元】【明】【宫】 布【大】,无【明】 如【大】*,若【宋】【元】【明】【宫】* 善【大】,若【宋】【元】【明】【宫】 心【大】,切【宋】【元】【明】【宫】 等【大】,谓为【宋】【元】【明】【宫】 细【大】,外【宋】【元】【明】【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 于【大】*,于【宋】【元】【明】【宫】* 悲【大】,哀【宋】【元】【明】【宫】 英【大】,空【元】【明】 切【大】,心【宋】【元】【明】【宫】 原【大】,源【宋】【元】【明】【宫】 力【大】,加【宋】【元】【明】【宫】 本空【大】,空本【宋】【元】【明】【宫】 于精进【大】,精进行【宋】【元】【明】【宫】 想睹【大】,睹想【宋】【元】【明】【宫】 深【大】,诵【宫】 谈话【大】,言语【宋】【元】【明】【宫】 说演【大】,演说【宋】【元】【明】【宫】 乘【大】,道【宫】 顺【大】,愿【宫】 甞【大】,曾【宋】【元】【明】【宫】 明【大】,则【宋】【元】【明】【宫】 若【大】,犹【宋】【元】【明】【宫】 耳【大】,音【宋】【元】【明】 风气等【大】,因风气【宋】【元】【明】【宫】 人【大】,有【宋】【元】【明】【宫】 莫【大】,寞【宫】 没【大】,殁【宫】 讼【大】,诵【宋】【元】【明】【宫】 定【大】,之【宫】 碍【大】,量【宋】【元】【明】【宫】 是【大】,是语【宋】【元】【明】【宫】 天雨【大】,雨天【宋】【元】【明】【宫】 得【大】,遇【宋】【元】【明】【宫】 累功【大】,功累【宋】【元】【明】【宫】 定【大】*,定意【宋】【元】【明】【宫】* 佛言【大】,世尊曰【宋】【元】【明】【宫】 偏【大】*,褊【元】【明】【宫】* 跱【大】,峙【元】【明】 一切【大】,〔-〕【宫】 蚑【大】,跂【明】 惠【大】,慧【明】 匮【大】,匮者【宋】【元】【明】【宫】 为【大】,为黠【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敬【大】,敬人【宋】【元】【明】【宫】 父【大】,父如【宋】【元】【明】【宫】 等【大】,敬【宋】【元】【明】【宫】 爱【大】,爱赤【宋】【元】【明】【宫】 事【大】,〔-〕【元】【明】 为【大】,谓【宋】【元】【明】【宫】 于【大】,不厌【宫】 元【大】*,无【元】【明】【宫】* 索【大】,〔-〕【宫】 索【大】,察【宫】 鲛蛇【大】,〔-〕【宫】,蛟蛇【宋】【元】【明】 含【大】,容【元】【明】 增【大】,憎【宋】【元】【明】 减【大】,爱【宋】【元】【明】 生【大】,[黎-ㄉ+ㄆ]【宋】【元】【明】【宫】 药【大】,药树【宋】【元】【明】【宫】 治【大】,除【宋】【元】【明】【宫】 沾【大】,染【宋】【元】【明】【宫】 入【大】,人【宫】 也【大】,〔-〕【宋】【元】【明】【宫】 限【大】,根【宫】 众【大】,〔-〕【宫】 正等【大】,等正【宋】【元】【明】【宫】 无【大】*,不【宋】【元】【明】【宫】* 第【大】,〔-〕【宋】 所在【大】,在所【宫】 到【大】,至【宋】【元】【明】【宫】 限【大】,恨【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息【大】,思【宋】【元】【明】【宫】 适【大】,过【宋】【宫】 躯【大】,体【宋】【元】【明】【宫】 仇【大】*,仇【宋】【元】【明】【宫】* 恶【大】,思【宫】 为妄【大】,谓望【宋】,有望【元】【明】【宫】 行【大】,行不【宋】【元】【明】【宫】 无【大】,〔-〕【宋】【元】【明】【宫】 知【大】,得【宋】【元】【明】【宫】 善【大】,〔-〕【宋】【元】【明】【宫】 天【大】,千【宋】【元】【明】【宫】 佛足【大】,足下【宋】【元】【明】【宫】 言【大】,〔-〕【宋】【元】【明】【宫】 诸【大】,欲【宋】【元】【明】【宫】 于无【大】,无所【宋】【元】【明】【宫】 著【大】,普【宫】 唯念【大】,惟志【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慈悲【大】,悲心【宋】【元】【明】【宫】 意【大】,心【宋】【元】【明】【宫】 道【大】,〔-〕【宫】 众【大】,群【宋】【元】【明】【宫】 为【大】,而【宋】【元】【明】【宫】 何【大】,无【宋】【元】【明】【宫】 应【大】,为【宫】 意【大】,心【宋】【元】【明】【宫】 定【大】,〔-〕【宋】【元】【明】【宫】 名【大】,明【宋】【元】【明】【宫】 衰【大】,情【宫】 谓【大】,为【宫】 转【大】,动【明】 耀【大】*,曜【宫】* 在【大】,在前【宋】【元】【明】 竖【大】,坚【宋】【元】【明】【宫】 利义【大】,义利【明】 从【大】,仰【宋】【元】【明】【宫】 顺【大】,修【宋】【元】【明】【宫】 狷【大】,恚【宋】【元】【明】【宫】 从【大】,随【宋】【元】【明】【宫】 力【大】,仂【宋】【元】【明】【宫】 惋恋【大】,婉娈【元】【明】,椀恋【宫】 从【大】,之【宋】【元】【明】【宫】 苦【大】,若【明】 行等【大】,等摄【宋】【元】【明】【宫】 品【大】,品之行【宋】【元】【明】 意【大】,足【宋】【元】【明】【宫】 开化之【大】,以开化【宋】【元】【明】【宫】 是【大】,时有【宋】【元】【明】,时【宫】 唯【大】,惟【宫】 事【大】,事法【宋】【元】【明】 之【大】,之何谓四事【宋】【元】【明】 宣示于【大】,不宣示【宋】【元】【明】【宫】 四【大】,四事【宋】【元】【明】【宫】 禁【大】,教【宋】【元】【明】【宫】 复【大】,又复【宋】【元】【明】【宫】 养【大】,众【宋】【元】【明】【宫】 声【大】,严【宋】【元】【明】【宫】 又【大】,又复【宋】【元】【明】【宫】 不从水出【大】∞不从风出【宋】【元】【明】【宫】 不从风出【大】∞不从水出【宋】【元】【明】【宫】 有【大】,〔-〕【宋】【元】【明】【宫】 堕【大】,随【宋】【元】【明】【宫】 佛【大】,佛言【宋】【元】【明】【宫】 诸【大】,就【宋】【元】【明】【宫】 就【大】,就通【宋】【元】【明】【宫】 弃【大】,离【宋】【元】【明】【宫】 奉【大】,俸【宋】【元】【明】【宫】 乘【大】,乘衣被【宋】【元】【明】 其【大】,诸【宋】【元】【明】【宫】 㥪㥪【大】,凄凄【宋】【元】【明】【宫】 志【大】,在【宋】【元】【明】【宫】 元【大】,原【宋】【宫】,源【元】,缘【明】 护【大】,获【宋】【宫】 隷【大】,类【宋】【元】【明】【宫】 次不犯十行【大】,有十事不犯【宋】【元】【明】,次不犯十【宫】 恚嫉狐疑【大】,贪恚嫉痴【元】【明】 念十方【大】,十方人【宋】【元】【明】【宫】 华【大】,贵【宋】【元】【明】【宫】 人【大】,欲【宋】【元】【明】【宫】 行【大】,行念【宋】【元】【明】【宫】 法【大】,尊【宫】 也【大】,〔-〕【宋】【元】【明】【宫】 曰【大】,〔-〕【宋】【元】【明】【宫】 美苦臭香【大】,好丑美苦香臭【宋】【元】【明】,好丑美香臭处【宫】 莲【大】,连【明】 喻【大】,踰【宋】【元】【明】【宫】 严庄【大】,庄严【宋】【元】【明】【宫】 检【大】,舍【宫】 议【大】,练【宫】 华【大】,哗【宋】【元】【明】【宫】 诤【大】,静【宋】【元】【明】【宫】 而【大】,好【宋】【元】【明】【宫】 无【大】,不【宋】【元】【明】【宫】 涂【大】,趣【宫】 阴【大】,行【明】 心迷意惑【大】,迷心意【宋】【元】【明】,走心惑意【宫】 稍【大】,转【宋】【元】【明】 于【大】,于【宋】【元】【明】【宫】 生【大】,产【宫】 弟兄【大】,兄弟【宋】【元】【明】【宫】 沾【大】*,点【宋】【元】【明】【宫】* 其行【大】,也行如【宋】【元】【明】【宫】 鹿【大】,兽【宋】【元】【明】【宫】 鹿【大】,众【宋】【元】【明】,庶【宫】 现【大】,见【宋】【元】【明】【宫】 训【大】*,教【宋】【元】【明】【宫】* 碍【大】,得【宋】【元】【明】 原【大】,源【元】【明】 谈【大】,娱【宫】 遵【大】,尊【宋】【元】【明】【宫】 俗为【大】,俗偽【宋】,为俗【元】【明】【宫】 喜【大】,欢【宫】 议【大】,义【宋】【元】【明】【宫】 身【大】,自【宋】【元】【明】【宫】 觉【大】,意【宋】【元】【明】【宫】 求【大】,欲【宋】【元】【明】【宫】 来【大】,来吹【宋】【元】【明】【宫】 止【大】,志【宋】【元】【明】【宫】 回【大】,曲【元】【明】【宫】 所处【大】,处所【宋】【元】【明】【宫】 若蚖蛇【大】,如蛇蚖【宋】【元】【明】【宫】 精专【大】,专精【宋】【元】【明】【宫】 栗【大】,慓【宋】【元】【明】【宫】 经【大】,深【宋】【元】【明】【宫】 债【大】,责【宫】 妻【大】,妇【宋】【元】【明】【宫】 若【大】,本【宋】【元】【明】,前【宫】 反【大】,后【宫】 度【大】,度之【元】【明】,夜之【宫】 交【大】,校【宋】【元】【明】【宫】 饰【大】,严【宋】【元】【明】【宫】 以是之【大】,则以是【宋】【元】【明】【宫】 原【大】*,元【宋】【元】【明】【宫】* 慕志【大】,志慕【宋】【元】【明】 愍【大】,〔-〕【宋】【元】【明】【宫】 界【大】,界居【宋】【元】【明】【宫】 海【大】,〔-〕【宋】【元】【明】【宫】 向【大】,得【宋】【元】【明】【宫】 如若【大】,若如【宋】【元】【明】 照于众生【大】,遂照众星【宋】【元】【明】【宫】 耀【大】,曜【宋】【元】【宫】 以【大】,以净戒【宋】【元】【明】 五【大】,五事【宋】【元】【明】【宫】 豪贵势【大】,世豪贵【宋】【元】【明】,世贵势【宫】 痒【大】*,痒【宋】【元】【明】【宫】* 为【大】,以【宋】【元】【明】【宫】 退【大】,追【宫】 恶【大】,患【宋】【元】【明】【宫】 义【大】,味【宋】【元】【明】【宫】 豪【大】,势【宫】 豪了【大】,豪解【宋】【元】【明】,务解【宫】 证【大】,灯【宋】【元】【明】【宫】 谓【大】,谓为【宋】【元】【明】【宫】 原【大】,源【宫】 入诸【大】,诸入【宫】 会【大】,〔-〕【宋】【元】【明】【宫】 室【大】,宇【宋】【元】【明】【宫】 具众缘合具会乃成之【大】,众缘共合乃成之耳【宋】【元】【明】【宫】 身【大】,身当为他人【宋】【元】【明】【宫】 真【大】,道【宋】【元】【明】【宫】 回【大】,退【宫】 非【大】,匪【宫】 六【大】,六事【宋】【元】【明】【宫】 道【大】,道不倚于俗【宋】【元】【宫】,道不倚于俗【明】 倚【大】*,猗【宋】【宫】* 化【大】,诲【宋】【元】【明】【宫】 愚【大】,暗【宋】【元】【明】【宫】 化幻【大】,幻化【宋】【元】【明】【宫】 是为日光曜三昧【大】∞多所感动柔顺法忍【宋】【元】【明】 多所感动柔顺法忍【大】∞是为日光曜三昧【宋】【元】【明】 于【大】,于【宋】【元】【明】【宫】 事【大】,事权度无极【宋】【元】【明】【宫】 及【大】,入【宋】【元】【明】 老病【大】,生老【宫】 攘【大】,摧【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 坠【大】,堕【明】 也【大】,世【元】【明】 一切【大】,无极又【宋】【元】【明】【宫】 化愚【大】,悟痴【宋】【元】【明】【宫】 盛【大】,满【宋】【元】【明】【宫】 权变有【大】,变化多【宫】 成具【大】,具成【宋】【元】【明】【宫】 极【大】,上获【宋】【元】【明】【宫】 月【大】,昧【宋】【元】【明】 想【大】,想无【宋】【元】【明】 向【大】,句【宫】 睹【大】,观【宋】【元】【明】【宫】 红【大】,虹【宋】【元】【明】【宫】 貌【大】,本【宋】【元】【明】【宫】 本【大】,本悉【宋】【元】【明】【宫】 观【大】,观痛痒察一切【宋】【元】【明】【宫】 意【大】,意察一切意【宋】【元】【明】【宫】 无【大】,空【宋】【元】【明】 盛【大】,利【宋】【元】【明】【宫】 乐【大】,隐【宋】【元】【明】【宫】 物【大】,物化【宋】【元】 详【大】,洋【宋】【元】【明】 观【大】,获【宋】【元】【明】【宫】 则自【大】,自思【宋】【元】【明】【宫】 悟【大】,悟【宋】【宫】 睹【大】,见【宋】【元】【明】【宫】 不往不【大】,亦不去【宋】【元】【明】【宫】 目【大】,目复【宋】【元】【明】【宫】 子臣【大】,臣想【宋】【元】【明】 以【大】,持【宋】【元】【明】【宫】 谓【大】,谓为【宋】【元】【明】【宫】 脱【大】,度脱【宋】【元】【明】【宫】 行【大】,〔-〕【宋】【元】【明】【宫】 而随行【大】,随行所【宋】【元】【明】【宫】 流水【大】,水流驶疾【宋】【元】【明】,大河水流【宫】 看【大】,睹【宋】【元】【明】【宫】 我【大】,我人【宋】【元】【明】【宫】 切【大】,切众生【宋】【元】【明】 鷰【大】,慈【宋】【元】【明】【宫】 逢【大】,达【元】 去【大】,祛【宋】【元】【明】【宫】 各【大】,当【宫】 人【大】,生【宋】【元】【明】【宫】 进【大】,进不转【宋】【元】【明】 向【大】,〔-〕【宋】【元】【明】 者【大】,〔-〕【宫】 卷上终【宋】【元】【明】【宫】 卷下首【宋】【元】【明】【宫】 圣【大】,〔-〕【宋】【元】【明】【宫】 德【大】,〔-〕【宋】【元】【明】【宫】 智【大】,智具足【宋】【元】【明】【宫】 安定【大】,定安【宋】【元】【明】【宫】 所求【大】,求无【宋】【元】【明】【宫】 以【大】,己【宫】 处【大】,爱【宫】 以【大】,随【宋】【元】【明】【宫】 使瘳【大】,便疗【宋】【元】【明】【宫】 量【大】,数【宋】【元】【明】【宫】 皆【大】,人【宋】【元】【明】【宫】 馈【大】,餽【明】 遗【大】,匮【宫】 宝【大】,实【宋】【元】【明】 哭【大】,笑【宫】 之【大】,以【宋】【元】【明】【宫】 悉【大】,忽【宋】【元】【明】【宫】 火烧【大】,大火【宋】【元】【明】【宫】 火本【大】,本无【宋】【元】【明】【宫】 及【大】,乃至【宋】【元】【明】【宫】 下【大】,不【宋】,行【元】【明】【宫】 不分卷【宋】【元】【明】【宫】【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黄金爱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