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下

离垢目复白佛言「何谓超日明三昧

佛言「其明无量不可譬喻过于日光所以者何日之光明照现在事蠕动百谷药木诸天龙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铁围间亦不能照人心之本令开达也但照有形不照无形超日明三昧所以胜者何殊照十方无边无际三界五道靡不彻畅菩萨大乘照于声闻缘觉之乘九十六径六十二见邪疑结冥使心霍然皆發道意业三乘者各得成就或得生天或得人身无不普蒙如忉利天处须弥顶天帝释宫紫绀宝殿炳然在上中四天王下四方域诸天人民饿鬼厌鬼诸神阅叉超日明三昧亦复如是心坚不动如须弥山化五道天王帝释化生老病死踰四天王疗诸不孝婬怒痴垢使發道意释小乘志大乘發意受决得忍受决未發意受决行六度无极无妄想不觉受决超日明三昧甚深甚深不可称量无有崖底譬如虚空假使有人欲量虚空升合斗斛多少之限空尚可量尽知其斛数超日明定慧不可量也譬如人度空十里百里千里万里亿里亿万里无央数亿百那术里空尚可尽究其边际超日明定慧殊于彼无数亿亿倍而复倍无能限量造譬喻者所比道明无远无近无广无狭

离垢目问世尊曰「大圣嗟叹当言极广甚大长远何谓无远无近无广无狭

佛言「有狭之故因日有广有近之故因日言远无远无近无广无狭无可比方假喻譬之欲使人解无有边际如空无际超出其外微尘无色开入其里无复计挍引喻了义至大道慧无有譬也过诸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无上正真之为上为尊为无畴匹为无等伦自然之法无有作者亦无不造无来无去虚无自然晓了一切本无晓了一切本末已了诸本亦无所倚亦无所不倚自然之慧皆別了之三界自然三界自然人物自然人物自然生死自然生死自然本无自然本无自然佛道自然解分別斯一切自乃能逮得超日明定普济三世至无极慧是为超日明三昧

于是有长者女名曰慧施与五百女人俱来诣佛所前稽首足下却坐一面闻佛说斯超日明定喜踊无量前白佛言「我今女身愿發无上正真道意欲转女像疾成正觉度脱十方

有一比丘名曰上度谓慧施曰「不可女身得成佛道所以者何女有三事隔五事碍何谓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长大难子为三何谓五碍一曰女人不得作帝释所以者何勇猛少欲乃得为男杂恶多态故为女人不得作天帝二曰不得作梵天所以者何奉清净行无有垢修四等心若遵四禅乃升梵天婬恣无节故为女人不得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所以者何十善具足尊敬三宝事二亲谦顺长乃得魔天轻慢不顺毁疾正教故为女人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转轮圣王所以者何行菩萨道慈愍群萌奉养三尊先圣师父得转轮王主四天下教化人民普行十善遵崇道德为法王教匿态有八十四无有清净行故为女人不得作圣帝五曰女人不得作佛所以者何行菩萨心愍念一切大慈大悲被大乘铠消五阴化六衰广六度了深慧行空无相愿越三脱门解无我人无寿无命晓了本无不起法忍分別一切如幻如化如梦如影芭蕉聚沫野马电𤈷水中之月五处本无无三趣想乃得成佛而著色欲淖情匿态身口意异故为女人不得作佛此五事者皆有本

慧施女报上度曰「各殖诸本用获果实本有男女及报应耶本有五处释梵王转轮圣帝大道小道乎

上度答曰「无也

慧施问曰「设使本无何因而有

答曰「因行而成

慧施报曰「譬如画师治壁板素和合彩具因摸作像分赋彩色从意则成五道如是本无处所随行而成譬如幻师化作日月帝释梵天转轮圣王天龙鬼神人民禽兽随意则现恍惚之间则不知处生死如是本无所有从心所行自得之至于本无无幻无化无合无散亦无处所成佛所以者何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抵突畜生恶堕地狱行四等心解空行生于梵天倚空求度散心著空生无想天六度无极之想不离三界畏苦厌身恶生死难志存泥洹故堕罗汉發菩萨意欲度一切不解本无著佛身相欲疾得佛不得善师不了善权便中道止得缘觉道斯之所行有合有散则不得成无上正真道也一切无相何有男女

上度又问「以何等行而成正觉

慧施报曰「不生色行不观不空行不灭色行不舍执行亦无造行不生识行不观不空行不灭识行不色生行不识生行亦无归行无来无去永无处所无所住行不倚三界不舍五阴不受五阴不舍俗行不想道行是为道行得至正觉不倚四等不想六度无极之行不于三脱有所倚行达空无相无愿之法乃为菩萨应顺法行不违正觉平等之行如是上度行斯法者宁有方面处所三界男女乎

答曰「无也尚无造者何所成立

「以是之故吾取佛者有何难取无所取成无所成觉无所觉无取无舍乃号为佛亦无名号为字耳

佛言「善哉善哉慧施诚如所云一切无处随行而成不合不散不兴不衰无见无闻无念无知无言无说乃成正觉

是慧施则转女像化成男子踊在空中从上来下稽首佛足得不起法忍

五百女忻然踊跃以偈颂曰

「本每自观察  谓男有常种
强弱各有品  女固不得移
今日蒙佛恩  乃知无坚固
五道如幻化  随行而各成
三界为心  不了本无谛
自计有吾我  缚著堕污泥
譬如捕鱼工  以鈎钓取鱼
是己所有  自谓我应获
三界如寄居  四大非我所
解诸法如梦  则无有取舍
惟佛见加哀  恩慈垂覆盖
令转女人身  值超日明定
得佛成国土  教化诸天人
众生皆度脱  疾获无上真

佛告五百女「当如所愿疾获尔志」诸女欣然即成男子

于是佛授慧施及五百女决「却后十劫皆当为佛名曰慧见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曰除冥劫曰光明佛住百亿万岁说法恒沙菩萨得不起法忍一生补处亦复如是诸阿罗汉不可称计尔时人民被服饮食当如第二忉利天上

诸众会闻佛授决满百千人發无上正真道意无数菩萨得不起法忍八万比丘漏尽意解十万天人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地即大动空中散花其堕如雨箜篌乐器不鼓自鸣亿百诸天于空中皆叹颂曰

「甚哉深法  难值难闻  幸哉吾等
宿有余福  今乃值闻  何其快哉

佛复告慧施「人在世间生死之缚但用不解深法计吾我人犹如猩猩诱诳以酒知不能释为人所获世人若兹绸缪五阴六衰之患恒计吾我不知苦空无我非身犯则有殃不自抑制而为三毒五盖所缚不得解脱返真谛道如木生火不觉自烧不了空行计吾我人亦复如是自误堕冥入三恶道譬如剧贼劫抄寇害自谓健快俗人著色痛想行识没溺垢秽罪蔽阴盖不解大法殊妙深义有痴恩爱则生为人十二结缚六十二见疑网罗迷惑诸邪九十六径研精诸法分別空无如幻如化如梦芭蕉野马水月呼声之响不计吾我知色自然痛想自然痛想自然行识自然行识自然四大自然四大自然三界自然三界自然泥洹自然泥洹自然能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不在生死不处灭度则应大乘深妙之慧譬如有人体得重疾欲自疗治当服顺药反饮毒药谓攻身病害腹伤不即更服除毒之散寻能杀人悔无所及学道之士亦复如是本發道意为菩萨行奉四等心慈悲喜护遵行六度而皆有想有所希望便堕声闻缘觉之乘假使适成不乐因出至大乘踌躇不了便住中者即堕小乘譬如庶人之食如是转轮圣王食之为毒药也譬如甘露上味具药多所疗治众人之病菩萨如是以大乘法多所疗治于一切人生老病死婬怒痴厄众想之患

佛说是时千天人發无上正真道意五百天子得不起法忍

于是有菩萨名曰慧英问文殊师利「何谓菩萨博闻多

文殊师利答曰「从无央数恒沙等劫积累功德不以为厌闻四等心亦不厌足修四恩法亦不厌足行六度无极亦不厌足空无相无愿亦不厌足大慈大悲亦不厌足进五神通亦不厌足教化众生亦不厌足为大乘教亦不厌足现声闻缘觉普化一切亦不厌足示现泥洹住泥洹中还生死界亦不厌足不去不来无所不至譬如虚空无所不至不出不入无所不达无所不遍者名曰博闻多知不以过去为计数不以当来有限碍不以现在有处所无去来今三世之限于三涂等无三界想无泥洹念无道无俗不附不舍是者乃谓博闻多知于所闻者亦无所闻于所见者亦无所见于所言亦无所言于所度亦无所度是者乃谓博闻多智

慧英又问「何谓行者何谓成就

答曰「發菩萨意行四等心大慈大悲无极之慧布施摄人戒忍精进一心智慧以救众生行稍渐进是谓行者行过于空无相无愿之法不见吾我不见三世不见泥洹及与生死是谓成就

大英菩萨又问佛言「人生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老病死何所从来至何所色痛想行识从何所来去至何所地水火风空眼耳鼻口身心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佛言「皆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缘合则有缘离则灭如幻如化如画如鼓如雨如电皆从因缘有缘有生无缘无对生死如是等无有异也

大英又问「何谓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因缘合成

佛言「作人行者则得为人作天行者则得为天作地狱行则入地狱作畜生行则受畜生作饿鬼行则为饿鬼无五行则无五道无五道则无出入名曰人本无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心意识故无三界名之人本未有人物有色无见何谓有色无见地色水色火色风色定者谓地清者谓水明者谓火摄者谓风天地未然未有三界是四色者而常自然无有作者自然动起唯道能名及至补处能名斯者无像之色亦曰心色阿惟越致见心心色阿惟颜见四色心如来见未有四色心之本也于三界中而不然者是为心色名心本故曰非不然于菩萨法故曰为然无心色志三界自然自然如空乃名曰道于是诸法无合无散所以者何假使合者则人本也假使散者则生死也见生死泥洹之乐则名声闻处在中间无益一切名曰缘觉无合无散不处泥洹不恶生死乃名之曰法身法身无形普入一切亦无所入无所不入

说是经时五千天人得无所从生法忍无央数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于是阿难问世尊曰「欲發道意为菩萨者当以何为本

「精进不懈分別空慧欲度一切不见吾我及与寿命是则为本

又问曰「宁有迟疾

佛言「亦有亦无

又问「何谓为有何谓为无

佛言「有者从精进而不懈积殖功德布施戒忍精进一心智慧善权方便慈悲喜护四恩空行得无上正真之道不从懈怠得斯谓有也无者道无处所无形无名譬如虚空不从造作而可获也无所造作无心意识无内无外亦无中间无取无舍乃应入道斯谓无所以者何乃往历劫其数难计会有转轮王名曰自在王有千子勇猛杰异土七宝主四天下治以正法不加刑罚尔时有佛号曰宝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佛说法初语亦善中语亦竟语亦善分別其义微妙具足净修梵行演法弘普会菩萨无数亿众声闻缘觉不可称限

「时转轮王供养侍佛积有年岁千子宝臣大众翼从俱诣佛所稽首足下却一面坐佛为广说菩萨之行多所安隐多所救护于一切人为第一尊王及诸子宝臣翼从之众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夙夜精进不敢倦息供养如来一切所安于是千子悉于佛前自试功德各各探策谁前作佛得上策者余降不如次第作佛懈怠薄德最当在后寻如所言各各探策有一太子最后得策穷久下第乃得作佛则时愁戚不能自胜便自投身如大山崩吾身云何最后作佛

「佛告之曰『勿得忧道无有限亦无远近能分別解空无之慧便在前耳』于时太子闻佛所说即时踊跃即發无上正真道意得不起法忍行大慈解一切法如幻影响如野马如梦芭蕉水中之月千人之中第四得佛号曰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其余诸子次第得佛最后当得作佛者名曰楼由

佛语阿难「欲知尔时转轮圣王者定光如来是也失策太子便解空无精进不懈先得佛者则吾身是也其余诸子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当知斯义道无远近解空別妙知自然法乃得佛疾

尔时诸会莫不欣然普發道意为菩萨行五千菩萨逮得法忍万人得柔顺法忍

于是日天王与无央数百千天人来诣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前白佛言「以何等行为日天王行照四天下何缘为月照夜除冥

佛告日王「有四事法得为日王何谓为四常憙布施修身慎行奉戒不犯又志然灯于佛寺庙若于父母沙门道人殖光明德是为四」佛时颂曰

「常乐兴布施  奉戒不犯禁
然灯于佛寺  若于父母前
好憙佛正典  不诽谤经法
敬沙门道士  因斯得为日
身出千光明  普照四天下
诸窈冥之处  莫不蒙晖曜

佛告日王「又有十事为日天王何谓十身不杀口不两舌妄言绮语意不恚是为十」佛时颂曰

「恭己自摄护  而不杀盗婬
不两舌恶口  妄言及绮语
心不怀嫉妬  无嗔恚诸毒
离六十二见  日光照四方

佛告日王「又有四事得为月王何谓为四布施贫匮奉持五戒遵敬三冥设锭光君父师寺是为四」佛时颂曰

「布施诸贫匮  常奉持五戒
然灯于佛寺  恭敬侍三宝
心存念诸善  蠲却世众恶
自护身口意  得月光照冥

于时日王白佛言「唯愿大圣枉屈尊神到宫小食令诸导御虚空神天皆蒙大恩闻深妙法悉發道意所度无量

佛默然已受其请日王见佛已许就请绕佛三匝忽然还宫办百种食若干甘美床榻坐具挍饰鲜洁为佛敷座高四千里于是日王立于宫殿遥重请佛倾竦息偈赞曰

「布施于一切  所有无所悋
亦不望相报  得佛度十方
智慧如虚空  所化无罣碍
一切皆蒙恩  时到惟屈尊
慈心加众生  未曾有危害
悲哀未度  施诲以法宝
威神照群黎  救脱贫匮
惠以七大财  时到唯屈
睹众生迷惑  五道之勤苦
常以加大  慰勉诸恐惧
开化以法教  示导诸不及
种至空无慧  时到惟屈尊
其光踰日月  威德超须弥
智慧越虚空  双比不可喻
日月照众冥  但能成万物
佛照五道人  悉令获五眼
虚空尚可度  海水知几
须弥十方地  亦可知斤两
如来智慧圣  功祚弘巍巍
无限普超彼  时到惟屈尊

尔时世尊告大众会「时到悉严就日王请」则皆受教佛与大众踊在虚空至日王宫坐师子之床众会坐毕王后太子诸天眷属稽首于地即以至心供养世尊手自斟酌百种之饭讫澡毕更取卑床自坐佛前恭肃听法

佛告日王「一切三界所受形貌皆从心意心意无形而有所造随行立身豪贵贫贱皆归无常如泡起顷寻复坏灭一切世间所有如是当信道德正真可怙余不可恃弃捐众行奉行法行何谓法行无生之行除诸所生真谛之行所存殊胜入道之行无所忘失布施之行无所悋冀持戒之行普得诸愿忍辱之行不乱众人精进之行未曾动转一心之行意行常达智慧之行以圣眼睹慈心之行忍一切苦悲心之行等意众生憙心之行以法开化护心之行安慰一切神通之行六通以达惟空之行无恚害心消灭之行度诸群黎四恩之行合聚救人博闻之行从受成道不起之行而观自然道品之行不获有为本无之行无罪福报缘起之行了知无明明不可尽众劳之行解人物自然诸法之行了空见慧得平等觉伏魔之行无能倾动三界之场虽处不堕师子之行善胜无畏力无惧行所向无畏三达之行无有罣碍一心觉场大智普具教一切行无所不周化六十二见行济众罗网九十六径诲入一道

「如是日王菩萨以应斯行则顺道行已顺道行则应大慈已顺大慈则应大悲已顺大悲则应大铠已顺大铠则师子吼已师子吼则应化幻已顺化幻则入五已顺五道则随时入已随时入无所不变已在所变无去无来度无所度净无所净明无所明觉无所觉乃为正觉

佛告日王「欲达去来今现在事十方诸佛法身平等常当信乐分別此义欲知生死十二因缘所从兴發三趣之患五盖之覆当解此义信奉行之欲了十二部经典之要开三达教越于三脱至三达智当解斯义犹郡国县邑丘聚村落百谷草木药果之树皆因地生菩萨入斯慧无所不化皆成立之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声闻缘觉皆依因之

佛说是时日天王王后太子眷属诸天其心自然皆得不起法忍十亿天人發无上正真道意

于时世尊即从座起而立空中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以偈颂曰

「天人不解了  从来难计量
迷惑于五趣  如鱼著钩饵
三界犹如  恍惚不见处
生者不自觉  为意识所使
堕于四颠倒  甚可愍哀怜
自计身有常  不信于道真
一切从空生  反恶闻空慧
如人从亲生  更不孝父母
𤠾者化为虎  不觉为人时
寻还害家中  不別其亲踈
人本从空  憎无亦如是
迷乱于阴入  犹醉者裸驰
𤠾者变为人  乃识家亲属
已分別本无  乃解一切空
空者不念空  空亦不见空
已达无所生  乃能解自然
欲求菩萨行  度脱众生类
当了一切法  自然如幻化
分別斯慧已  周旋不以
深入微妙  权慧开度人

佛说是时无数亿天虚空诸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不可称计菩萨得不起法忍佛还维耶离㮈氏树园

尔时城中有大长者名曰解法度——供养先佛无数百千殖众德本不可称限稽首诸佛礼敬难量咨受法言于无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转不起法忍出于智慧所度无极善权所济不可计议——与眷属俱来诣佛所稽首毕一面坐叉手白佛「供养世尊得何功德

佛告长者「奉华散佛生生端正饭自然烧香芬熏身体香洁名德远闻其然灯者天眼明慧不处窈冥幢幡施者所在富乐财宝无限上缯盖者致得屋宅覆盖不露音乐倡伎乐佛塔寺及乐一切天耳彻听履屣车乘施者得轻举能飞一心向佛得知宿命慈察众生知一切心以法施与得诸漏尽以食施与常值法会以衣施与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灭度后其有供养形像舍利德皆如是稍稍顺法因斯得度无为之

解法长者复白佛言「宁有供养殊过于斯华香幡盖伎乐履屣车乘饭食衣服者乎

佛言「有

又问「何所是

佛言「發菩萨意哀念一切终始之患欲令济度大慈大悲不厌生死求诸总持三藏之奥难量无极之慧灭三涂导以三宝分別于空无相无愿超三脱门得三达智睹人根本本无处所因缘而生观一切法亦无去来六情自然如水上沫四谛无谛譬如野马了本无已乃为正谛慈悲喜护布施以法仁爱众生劝益群黎等利一切六度无极善权方便随顺而化不恶生死又如飞鸟飞行空中乐于终始譬如华果苑园流泉戏庐不违大圣真妙之不畏四魔降伏众邪六十二见化發九十六种诸径之惑舍声闻缘觉之行知无我无人无寿无命遵修正真无上大道斯供最胜

「自观己身如幻化耳十二因缘了无端绪所以者何本无有痴缘对而兴从痴致行从行致识从识致名色从名色致六入从六入致从习致痛从痛致爱从爱致取从取致有从有致生从生致死从死致忧从忧戚悲感不可意恼了知本无尚无有痴何有行识名色六入习痛爱取有生老死忧悲之患永无有也诸缘悉除不住三界不乐泥洹无大道念无小道想游生老死譬如日月不出不入于世间人有出有入菩萨如是开化一切现生三界说三乘教便现灭度于一切人见诸生灭于菩萨法无有生灭是供养者最为殊胜为尊为上无极无底之供养也

佛说是时十万天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解法长者及诸眷属皆立不退转不起法忍

于是调意菩萨白佛言「何谓为调何谓为宝」佛言「若有骂詈挝捶呪诅心无有异毁辱轻慢陵侮唾贱心无有异若称誉恭顺宣扬功德心无有异若稽首归命跪拜尊敬心无有异设以天福转轮豪圣爱欲之乐以劝示之心无有异假以地狱饿鬼畜生灾怪恐逼心无有异知命非常苦空非身示以之心无有异若以声闻缘觉之法用诱进之心无有异假以菩萨空无之慧大乘化之心无有异是则谓调

「何谓为宝」佛言「發菩萨心欲度一切斯则宝也尊敬于佛不随外道则宝也解经顺教不逆大化斯则宝也谦敬众僧及于圣众斯则宝也布施一切无所悕望斯则宝也奉戒顺禁發菩萨愿斯则宝也忍辱之力伏意不乱斯则宝也精进恪勤修道务本斯则宝也一心行定正不邪迷斯则宝也智慧幽微不堕六斯则宝也善权方便各得其所斯则宝也慈心弘普志不纤介斯则宝也常怀悲愍矜哀危厄斯则宝也安和喜悦不忻不斯则宝也拥护一切无不救度斯则宝也以法施与不道不俗斯则宝也抚育众生无所爱恶斯则宝也务存长益无所损耗斯则宝也等利一切无偏邪意斯则宝也常执谦冲未甞慢恣斯则宝也若有骂詈而不结恨斯则宝也假使挝捶计若无身斯则宝也设使怒害以仁恻报斯则宝也如令轻易不念其恶斯则宝也解知非身不计吾我斯则宝也了一切苦不乐放逸斯则宝也物非我有无色眩惑斯则宝也舍声闻行不为缘觉斯则宝也尚修神化于五至六斯则宝也释六十二不堕邪见斯则宝也不安泥洹不危生死斯则宝也常以大法开化未闻斯则宝也为一切人示现法桥救摄诸厄斯则宝也解三界空一切自然斯则宝也

莲花净菩萨白佛言「何谓菩萨得至净行

世尊曰「不为爱欲所点污斯则清净心常光洁不协恚毒斯则清净于三界尘无所染碍斯则清净不侥灭度不忍生死斯则清净不计终始出入无为斯则清净常行大慈不舍大哀斯则清净无大道想无小道斯则清净

光英菩萨白佛言「何因菩萨光耀普照

佛言「然灯庙寺学问智慧博综无厌显授道明令达真偽遵习圣典十二部经度诸有海二六牵连常志大乘消众人患至微妙慧斯则菩萨光耀普照

解缚菩萨白佛言「何缘菩萨解一切缚

佛言「了三处空于去来今无所想著三垢则除分別色空痛想行识亦复如是一切本无不著不断一无所求亦无所舍是为菩萨解一切缚

宝事菩萨白佛言「以何为宝以何为石

世尊曰「归佛法众不为非法弃舍诸径九十六种愿声闻缘觉常志大道大慈大悲救济众生五道之惑是则为宝十二因缘所见迷谬不识大法空无之慧则为石

恩施菩萨白佛言「何谓菩萨施恩众生

佛言「其未發意者皆令發之其退转者使不退转于诸所生使无所起其未具足至一生补处是为菩萨施恩于一切

帝天菩萨白佛言「何谓菩萨能化诸天

佛言「在于欲界现欲无常譬如人梦示清净行在于色界为现大慈菩萨之行在无色界为现深妙之法无所依不猗欲界不猗色界不猗无色界不猗小乘不猗大道是为菩萨能化诸天

水天菩萨白佛言「何谓菩萨解知本净

世尊告曰「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如幻如化一切本无譬如水原本初清净无有垢浊所以者何适定住则清如故以了本无便逮法身

大导师菩萨白佛言「何谓菩萨为一切导

世尊告曰「见悭贪者导令布施放逸者导令护戒恚怒者导令忍辱怠者导令精进乱意者导令一心愚冥者导令智慧其无道心者导之大乘是为菩萨为一切导

龙施菩萨白佛言「何谓菩萨不惜身命

世尊告曰「菩萨观世所有非常苦空非身我不有身身非我有一切如影因形而现生死如是从心而成了一切空皆无所求吾我自然吾我自然生死自然生死自然泥洹自然泥洹自然大道自然是为菩萨不惜身命

尔时梵天白佛言「甚哉法之大也诚难值遇从无数劫积行累德乃髣髴闻音遭大圣得闻斯法供养菩萨正典要妙之化深邃之义已奉屡听解达是法故使彼人依行六号闻斯经为已见佛耳

聆妙慧供奉圣众济天路拔三趣使發无上正真道意体解三脱不废三达虽未至道其德渐增如月初生如师子子无所畏难自在由己诸天龙神悉卫护之众魔邪恶自然为伏所在州城郡国县邑莫不敬重出入应节十方诸佛威神化祐

于时四天王白佛言「快哉甚大圣洪恩现神浊世令我之等得觐安住遇斯妙化菩萨纯慧如天中天有人發行入于大海获如意珠为一切愿其人欣豫岂可訾量我等如是斯大会瞻戴慈泽听受甘露菩萨景则犹入大海得兹宝珠当以宣布显示同志为菩萨行未曾信乐诸天之众依福徒类当令亘然如开心受学其信乐者倍令坚进而不回转

佛言「善哉四王诚如所云斯大法者难可见闻若一蹉跌与法永违于亿千劫未卒值遇犹如一针堕深大海反覆求索宁易致乎

四王白佛「甚难甚难天中天

佛言「闻斯要典菩萨深法而不信乐失不讽累劫徼错不可再遭是故诸仁欲得自致所在见佛闻深妙法疾至无上正真道者当勤执玩读诵奉持散示未闻敷演其义使蒙洪典令人日修展转相化其福难测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充满若族姓子族姓女供养奉事于百千劫一切施安佛灭度后各各兴塔七宝跱立上至二十四天供养幡盖伎乐歌颂亦百千劫福宁多不

四王白佛「甚多无极天中天不可譬喻

佛言「其有受斯三昧十法超日明定六度无极善权方便福越于彼所以者何供侍佛不如受斯佛之遗典从大圣命诸行菩萨一切学者皆由深经自致得佛

于时慧施菩萨白佛言「斯法甚深甚深若有信乐而不诽谤知为佛之所护闻不悦欣狐疑讥讪不写讽诵既不自诵并止余人使不遵学罪难计量世世自误堕坠三趣自服毒药复饮他人自危身命投陷盲冥又危众人斯大法者众明之元毁巨就细殃衅难限生远三宝甘在八处何谓八处一曰边地二曰外道三曰贫匮四曰下贱五曰短命六曰丑陋七曰人所憎恶八曰夷人不解法者其有诽谤不信不乐大乘之业归于八恶悔之无及

佛言「善诚如所云所云无异忆念往古无数劫时發菩萨意始学之初出家离欲得为比丘名曰法乐好尚杂句严饰之不志大乘深妙之化谓为虚偽非佛正典乃以四阿含怀来果证以为雅诲时有大学信大乘者名智度无极讲空无慧深奥无际久修梵行悉共讽诵敷陈旨要宣布流四辈洽闻法乐比丘所在坐上闻诵慧品辄诽谤之云非佛教自共撰合慎勿修行用因此罪堕大地狱十八囹圄受殃酷痛弥历年劫

阿难白佛言「如令佛国劫尽烧坏水灾荡溢痛宁息不

佛言「不得休废所以者何国坏尽徙至他方佛界囹圄所以者何斯大尊法三涂所由去来今佛之父母也假使诽谤殃衅不朽

佛告阿难「欲知尔时法乐比丘不

答曰「不及

佛言「则吾身是用是之故护身口意勿妄谤讪已堕恶道考掠剧者悔当何及

佛告阿难「后末世人睹有学法为佛弟子聪达智慧演宣大乘散结狐疑嫉供养者谤谓无用憎人故并毁深经云不足宣假喻言之如一父母有十余子兄弟相憎并谤二亲如是阿难当来世人憎嫉同学诽谤正法其人受罪不可计尽无以尽喻

阿难白佛「假使自觉则悔过者当云何乎」佛言「其人殃咎转当微轻后获衅速得解脱故当自省改变心口无轻妄语也

告阿难「受斯经典持讽诵读广为人说颁宣周遍福祚难量诸天揵沓惒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悉共拥护学斯经者诸佛世尊悉共拥护若猛师子虎狼熊罴无敢娆者行步出入常得自在未曾恶梦梦中但见佛塔寂志四辈道士说经天龙鬼神皆欲见之诸佛世尊亦复如是四大天王帝释梵王皆欲见之悉共拥护用乐深法菩萨箧藏超日明尊定」佛时颂曰

「学斯经典者  诸天悉拥护
龙神阿须伦  真陀摩休勒
迦留罗一切  无敢犯娆者
十方佛威神  皆共授导之
天帝释梵王  诸大神妙天
虚空持世者  钦渴悉欲见
卧起常安详  未曾有卒暴
梦中见塔寺  不睹恶因缘
体解深经  常务分別说
闻者则畅达  不疑于大乘
无知少福者  不信毁正
谓虚自合作  非佛之所说
以嫉妬学者  并谤弘雅训
如兄弟相憎  并讪及二亲

尔时有菩萨名曰大光白佛言「何谓为光何谓为明

世尊告曰「解了慧明心如虚空睹见十方去来现在三世之事无所罣碍逮得权智神通已达坐睹一切众生根原无有去来因缘之想不碍四大不碍铁围大铁围宝山于地水火风出入无所以者何地皆空入不解地地不空者我不得前水不得入以空之故转相开通如人体中毛孔九十九万已神通者不见有身察之虚空无所罣碍是谓为光睹一切心已生未生有志无志道心俗心痛心尽心无漏之心悉晓了之而为讲义各令得所是谓为明

说是语时无数菩萨皆得神通光明无量普照十方

佛告阿难「受斯经典宣示未闻令得流布众生蒙度以致正真

阿难白佛言「惟当受持要者何名此经

佛言「名『超日明三昧』又名『十定』佛之决教多所成就譬如日明遍照四域百谷草木万物变化皆因成熟斯定若兹一切十方五道生死莫能自济声闻缘觉菩萨大道皆由斯定而得成济若千万劫奉行六度而有望想不如达斯超日明定以大慧光照于十方喻于彼

所说如是贤者阿难大菩萨众诸天龙神阿须伦等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下


校注

不分卷【宋】【元】【明】【宫】 霍【大】㸌【宋】【元】【明】【宫】 皆【大】普【宋】【元】【明】【宫】 厌【大】魇【元】【明】 王【大】主【宋】【元】【明】【宫】 踰四天王【大】〔-〕【宋】【元】【明】【宫】 无【大】无有【宋】【元】【明】【宫】 不【大】难【宋】【元】【明】【宫】 崖【大】涯【元】【宫】 斛【大】升【宋】【元】【明】【宫】 量也譬如【大】称量譬神足【宋】【元】【明】【宫】 无【大】无央【宋】【元】【明】【宫】 比方【大】方比【宋】【元】【明】【宫】 其里【大】无畏【宋】【元】 道【大】道正觉【宋】【元】【明】【宫】 畴【大】俦【宋】【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然【大】然解分別斯一切自然【宋】【元】【明】【宫】 足下【大】佛足【宋】【元】【明】【宫】 可【大】可以【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女【大】女人【宋】【元】【明】【宫】 作【大】作天【宋】【元】【明】【宫】 释【大】〔-〕【宋】【元】【明】【宫】 秽【大】污【宋】【元】【明】【宫】 升【大】升【宫】 事【大】奉【宋】【元】【明】【宫】 老【大】年【宋】【元】【明】【宫】 疾【大】失【宋】【元】【明】【宫】 得【大】得作【宋】【元】【明】【宫】 轮【大】轮圣【宋】【元】【明】【宫】 王【大】三【元】 有【大】〔-〕【宋】【元】【明】【宫】 清【大】〔-〕【宋】【元】【明】【宫】 我【大】我无【宋】【元】【明】【宫】 𤈷【大】焰【宋】【元】【明】【宫】 淖情匿态【大】情淖态慝【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 此【大】〔-〕【宫】 末【大】末是为五碍【宋】【元】【明】【宫】 殖【大】*植【宫】* 魔【大】广【宫】 王【大】天【宋】【元】【明】【宫】 赋【大】布【宋】【元】【明】【宫】 恍惚【大】慌忽【宋】【元】【明】【宫】 自得之【大】各成形【宋】【元】【明】【宫】 本无【大】如来【宋】【元】【明】【宫】 成【大】至【宋】【元】【明】【宫】 耳【大】身【宫】 抵【大】觝【宋】【元】【明】【宫】 解【大】懈【明】 等【大】等德【宋】【元】【明】【宫】 道行【大】行道【元】【明】【宫】 也【大】耶【宋】【元】【明】【宫】 为【大】有【宋】【元】【明】【宫】 是【大】时【宋】【元】【明】【宫】 像【大】身【宋】【元】【明】【宫】 女【大】女人【宋】【元】【明】【宫】 迷【大】造【宋】【元】【明】【宫】 是【大】自【明】 人【大】人皆【宋】【元】【明】【宫】 法【大】〔-〕【宋】【元】【明】【宫】 于【大】于虚【宋】【元】【明】【宫】 幸【大】伟【宋】【元】【明】【宫】 法【大】法要故【宋】【元】【明】【宫】 猩猩【大】狌狌【宫】 返【大】反【宫】 谛【大】归【宋】【宫】 垢秽【大】秽垢【宋】【元】【明】【宫】 疑【大】痴【宋】【元】【明】【宫】 尘【大】遮【宋】【元】【明】【宫】 罗【大】罪【宫】 自然痛想自然行识自然行识自然【大】行识自然痛想行识自然【宋】【元】【明】行识自然行识自然【宫】 能逮【大】〔-〕【宋】【元】【明】【宫】 饮【大】服【宋】【元】【明】【宫】 藏【大】脏【明】 希【大】求【宋】【元】【明】【宫】 至【大】志【明】 具【大】是【宋】【元】【明】【宫】 人【大】之【宫】 也【大】〔-〕【宋】【元】【明】【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恒【大】恒河【宋】【元】【明】【宫】 不去不来【大】不来不去【明】 者【大】*故【宋】【元】【明】【宫】* 者【大】*〔-〕【元】【明】* 之法【大】〔-〕【宋】【元】【明】【宫】 见【大】睹【宋】【元】【明】【宫】 大【大】惠【宋】【宫】慧【元】【明】 至何所【大】*何所至【宋】【元】【明】【宫】* 口【大】舌【宋】【元】【明】【宫】 心【大】心本【宋】【元】【明】【宫】 亦【大】〔-〕【宋】【元】【明】【宫】 道【大】道已【宋】【元】【明】【宫】 未【大】末【宋】【元】【明】【宫】 唯【大】*惟【宋】【元】【明】【宫】* 及【大】乃【宋】【元】【明】【宫】 色【大】像【宋】【元】【明】【宫】 心【大】〔-〕【宋】【元】【明】【宫】 心之【大】之心【宋】【元】【明】【宫】 名【大】名曰【宋】【元】【明】【宫】 病【大】苦【宋】【元】【明】【宫】 恶【大】得【宋】【元】【明】【宫】 说【大】佛说【宋】【元】【明】【宫】 经【大】语【宋】【元】【明】【宫】 当【大】〔-〕【宋】【元】【明】【宫】 言【大】言当【宋】【元】【明】【宫】 寿命【大】人命【宫】 又【大】又复【宋】【元】【明】【宫】 为有何谓为【大】亦有亦【宋】【元】【明】【宫】 精进而不懈【大】进不【宋】【元】【明】【宫】 怠【大】殆【宋】【宫】 戒忍【大】持戒忍辱【宋】【元】【明】【宫】 得【大】得致【宋】【元】【明】【宫】 懈怠得【大】放逸懈慢而得【宋】【元】【明】【宫】 也【大】所入【宋】【元】【明】【宫】 其【大】〔-〕【宋】【元】【明】【宫】 土【大】典【宋】【元】【明】【宫】 成【大】足【宋】【元】【明】【宫】 善【大】菩【元】 演法【大】所演【宋】【元】【明】【宫】 却【大】肆【宋】【元】 大【大】太【宋】【元】【明】【宫】 解【大】解了【宋】【元】【明】【宫】 即【大】寻【宋】【元】【明】 悲【大】大悲【宋】【元】【明】【宫】 幻【大】幻如化【宋】【元】【明】【宫】 如【大】〔-〕【宋】【元】【明】【宫】 得【大】作【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定【大】锭【宋】【元】【明】【宫】 便【大】更【宋】【宫】 身【大】〔-〕【宋】【元】【明】【宫】 贤【大】斯贤【宋】【元】【明】【宫】 道意【大】弘愿【宋】【元】【明】【宫】 得【大】得不起【宋】【元】【明】【宫】 首【大】首佛【宋】【元】【明】【宫】 骂【大】口【宋】【元】【明】【宫】 诸毒【大】毒害【宋】【元】【明】【宫】 布【大】佛【宫】 宝【大】尊【宋】【元】【明】【宫】 众【大】诸【宋】【元】【明】【宫】 日【大】日天【宋】【元】【明】【宫】 立【大】住【宋】【元】【明】【宫】 侧【大】〔-〕【明】 竦【大】悚【宋】【元】【明】【宫】 偈【大】颂【宋】【元】【明】【宫】 有【大】怀【宋】【元】【明】【宫】 者【大】有【宫】 者【大】路【宋】【元】【明】【宫】 大【大】宝【宋】【元】【明】【宫】 尊【大】神【宋】【元】【明】【宫】 勤苦【大】苦勤【宋】【元】【明】【宫】 恩【大】哀【宋】【元】【明】【宫】 勉【大】免【宋】【元】【明】【宫】 导【大】道【宋】【元】【明】【宫】 越【大】超【宋】【元】【明】【宫】 渧【大】滴【宋】【元】【明】【宫】 惟【大】愿【宋】【元】【明】【宫】 到【大】至【宋】【元】【明】【宫】 踊【大】涌【明】 即【大】却【宫】 䦅【大】饍【宋】【元】【明】【宫】 坏灭【大】灭坏【宋】【元】【明】【宫】 忘【大】亡【宋】【元】【宫】 悋【大】荣【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救【大】教【宋】【元】【明】【宫】 见【大】之【宋】【元】【明】【宫】 众【大】众生【宋】【元】【明】【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道【大】*阴【宋】【元】【明】【宫】* 所从【大】从所【宋】【元】【明】【宫】 王【大】皇【宋】【元】【明】【宫】 道意于=之道尔【三】【宫】 道意【大】之道【宋】【元】【明】【宫】 于【大】尔【宋】【元】【明】【宫】 眷属围绕以偈【大】释梵四天诸天翼从而叹【宋】【元】【明】【宫】 幻【大】梦【宋】【元】【明】【宫】 惚【大】忽【宋】【元】【明】【宫】 生【大】出【宋】【元】【明】【宫】 憎【大】增【宫】 者【大】复【宋】【元】【明】【宫】 幻化【大】化幻【宋】【元】【明】【宫】 斯【大】思【明】 深入微妙【大】入深妙法【宋】【元】【明】【宫】 度【大】导【宋】【元】【明】【宫】 神【大】天【宋】【元】【明】【宫】 称【大】〔-〕【宋】【元】【明】【宫】 度【大】〔-〕【宋】【元】【明】【宫】 道意【大】之道【宋】【元】【明】【宫】 生【大】所【宋】【元】【明】【宫】 饭【大】食【宋】【元】【明】【宫】 芬【大】氛【宋】【宫】气【元】【明】 幢幡【大】幡䌽【宋】【元】【明】【宫】 所【大】在【宋】【元】【明】【宫】 及乐一切【大】〔-〕【宋】【元】【明】【宫】 天【大】大【元】 彻听【大】听【宋】【宫】聪【元】【明】 车【大】专【宋】 道【大】道也【宋】【元】【明】【宫】 履屣车乘饭【大】屣乘饮【宋】【元】【明】【宫】 奥【大】箧【宋】【元】【明】【宫】 奥【大】深【宋】【元】【明】【宫】 灭【大】夷【宋】【元】【明】【宫】 超【大】起【宋】【元】【明】【宫】 恶【大】得【宋】【宫】 于【大】乎【宋】【元】【明】【宫】 海【大】诲【宋】【元】【明】【宫】 种【大】种之道【宋】【元】【明】【宫】 致【大】至【明】 习【大】*触【宋】【元】【明】【宫】* 从忧【大】〔-〕【宋】【元】【明】【宫】 念【大】想【宋】【元】【明】【宫】 月【大】明【宋】【元】【明】【宫】 皆【大】〔-〕【宋】【元】【明】【宫】 有【大】得【宋】【元】【明】【宫】 顺【大】敬【宋】【元】【明】【宫】 豪圣【大】圣王【宋】【元】【明】【宫】 勋【大】动【宋】【元】【明】【宫】 则【大】下同即【宋】【元】【明】【宫】下同 僧【大】僧有【宋】【元】【明】【宫】 于【大】〔-〕【宋】【元】【明】【宫】 顺【大】慎【宋】【元】【明】【宫】 堕【大】随【宋】【元】【明】【宫】 衰【大】情【宋】【元】【明】【宫】 斯【大】私【宋】【元】【明】 喜悦【大】悦喜【宋】【元】【明】【宫】 戚【大】戚【宋】【元】【明】【宫】 一切【大】群黎【宋】【元】【明】【宫】 冲【大】忠【宋】【元】【明】【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 色【大】所【宋】【元】【明】【宫】 尚修【大】修尚【宋】【元】【明】【宫】 光【大】鲜【宋】【元】【明】【宫】 忍【大】忽【宋】【元】【明】【宫】 求【大】想【宋】【元】【明】【宫】 因【大】因缘【宋】【元】【明】【宫】 愿【大】乐【宋】【元】【明】【宫】 觉【大】觉之乘【宋】【元】【明】【宫】 则【大】谓【宋】【元】【明】【宫】 施恩于【大】恩施【宋】【元】【明】【宫】 猗【大】*倚【宋】【元】【明】【宫】* 知【大】诸【明】 适【大】滴【宋】【元】【明】【宫】 怠【大】废【宋】【元】【明】【宫】 遭【大】遇【宋】【元】【明】【宫】 正【大】〔-〕【宋】【元】【明】【宫】 已奉【大】以本【宋】【元】【明】【宫】 六【大】立【宋】【元】【明】【宫】 闻斯【大】斯闻【元】【明】 聆【大】听【宋】【元】【明】【宫】 济【大】济人【宋】【元】【明】【宫】 拔【大】拔济【宋】【元】【明】【宫】 善【大】哉【宋】【元】【明】【宫】 觐【大】近【宋】【元】【明】【宫】 訾【大】赀【宋】【宫】 斯【大】于【宋】【元】【明】【宫】 兹【大】是【宋】【元】【明】【宫】 如【大】〔-〕【宋】【元】【明】【宫】 与【大】以【宋】【元】【明】【宫】 卒【大】曾【宋】【元】【明】【宫】 针【大】针【宋】【元】【明】【宫】 诵【大】受【宋】【元】【明】 徼【大】激【宋】【宫】 仁【大】人【宋】【元】【明】【宫】 所【大】在【宋】【元】【明】【宫】 执【大】讽【宋】【元】【明】【宫】 读诵【大】诵读【宋】【元】【明】【宫】 洪【大】法【宋】【元】【明】【宫】 日【大】因【宋】【元】【明】【宫】 跱【大】峙【元】【明】 供【大】供养【宋】【元】【明】【宫】 菩萨【大】〔-〕【宋】【元】【明】【宫】 悦欣【大】欣悦【宋】【元】【明】【宫】 罪【大】业【明】 自【大】百【宫】 饮【大】劝【宋】【元】【明】【宫】 哉【大】哉善哉【宋】【元】【明】【宫】 所云【大】〔-〕【宋】【元】【明】【宫】 好尚【大】常好【宋】【元】【明】【宫】 文【大】辞【宋】【元】【明】【宫】 怀来【大】而求【宋】【元】【明】【宫】 奥【大】邃【宋】【元】【明】【宫】 美【大】羡【元】 修行【大】修学【宋】【元】【明】散学【宫】 国坏尽【大】佛土坏【宋】【元】【明】【宫】 尊法【大】法尊【宋】【元】【明】【宫】 诽谤【大】谤讪【宋】【元】【明】【宫】 谤讪【大】诽谤【宋】【元】【明】【宫】 道考掠剧【大】罪酷掠处【宋】【元】【明】【宫】 末【大】来【宋】【元】【明】【宫】 结狐疑【大】决疑网【宋】【元】【明】【宫】 谤谓【大】诽谤【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诽【大】缘【宫】 尽【大】量【宋】【元】【明】【宫】 尽【大】为【宋】【元】【明】【宫】 言【大】〔-〕【宋】【元】【明】【宫】 后【大】复【宋】【元】【明】【宫】 语【大】言【宋】【元】【明】【宫】 告【大】言【宋】【元】【明】【宫】 诵读【大】读诵【宋】【元】【明】【宫】 周遍【大】四周【宋】【元】【明】【宫】 揵【大】犍【元】【明】 说【大】讲【宋】【元】【明】【宫】 故【大】故也【宋】【元】【明】【宫】 拥【大】敬【宋】【元】【明】【宫】 导【大】尊【元】【明】 典【大】要【宋】【元】【明】【宫】 经【大】法【宋】【元】【明】【宫】 雅【大】邪【宋】【元】【明】【宫】 间【大】碍【宋】【元】【明】【宫】 故入【大】耳人【宋】【元】【明】【宫】 我【大】水【宋】【元】【明】【宫】 得【大】出【宋】【元】【明】【宫】 俗【大】欲【宋】【元】【明】【宫】 痛【大】漏【宋】【元】【明】【宫】 之【大】见【宋】【元】【明】【宫】 草【大】药【宋】【元】【明】【宫】 能自【大】自能【宋】【元】【明】【宫】 望【大】妄【宋】【元】【明】【宫】 喻【大】踰【宋】【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作礼而去【大】顶戴奉行【宋】【元】【明】【宫】 佛说【大】〔-〕【明】
[A1] 为【CB】【丽-CB】谓【大】(cf. K12n0386_p0689c14)
[A2] 值【CB】【丽-CB】【碛-CB】得【大】(cf. K12n0386_p0691a16; Q12_p0344b27)
[A3] 泥【CB】【丽-CB】行【大】(cf. K12n0386_p0692b15)
[A4] 戚【CB】【丽-CB】感【大】(cf. K12n0386_p0693a09)
[A5] 难【CB】【丽-CB】离【大】(cf. K12n0386_p0694c21)
[A6] 纤【CB】【丽-CB】孅【大】(cf. K12n0386_p0696a11)
[A7] 谓【CB】【丽-CB】为【大】(cf. K12n0386_p0696b08)
[A8] 者【CB】【丽-CB】[-]【大】(cf. K12n0386_p0697a0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2)
关闭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2)
关闭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