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行经卷下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不动相

佛言「汝乐说者便可说之

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法无向无得一切众生皆入菩提性中是故说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又是菩提非是得相何以故众生性即是菩提是故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性无性故入如来平等中从本已来是一切智慧性性同故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是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道场者有何义

「文殊师利一切法寂灭相无生相无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场义

「世尊一切众生不入此道场耶

佛言「如是如是

「是故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尽无生无灭性离无性入平等忍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为不动相

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诸所有乐说于十方界索不可得所以者何皆入无碍辩才平等法中故世尊诸所乐说自性皆离无决定故无所有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以众生相能持色声香味触法以虚诳不实忆想分別取相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众生性从本已来无嗔无慈得嗔慈平等无分別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起无作相皆入如来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恼悲无分別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三昧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性常定离诸缘故若众生从缘生知于缘中生知不名为知所以者何诸知念念无常毕竟空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者安住嗔恚平等性中通达嗔恚性故是名一切诸佛皆成就嗔恚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能度一切贪著名字众生安住愚痴平等性中通达愚痴性故是名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安住身见性中于一切法中不退不畏不动毕竟安住以不住法故通达知身见无生无起无性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一切有为法是邪虚诳不实者通达邪见性平等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住处性即是非住处

「文殊师利非住处有何义

「世尊非住处者退动还相即是一切凡夫人一切诸佛安住是贪欲嗔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中是诸佛安住贪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嗔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有人问汝『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汝云何答

文殊师利言「世尊若有人问我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者我当如是答『善男子汝先当亲近善知识修集善道于法无所合无所勿取勿舍莫缘莫求勿举勿下莫求莫觅勿愿勿分別诸法是上是中是下然后当知不可思议行处无行处断行处佛所行处』」

佛告文殊师利「汝如是答者为答何义

文殊师利言「世尊我如是答者名为无所答世尊如佛坐于道场颇见法有所生灭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法无生无灭是法可得说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法不生不灭不断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是何所何所断何所证何所修何所得

说是语时虚空中万天子以天青黄赤白莲华散佛及文殊师利上皆下礼佛及文殊师利足而作是言「世尊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文殊师利名为不二尸利名为无余尸利名为无所有尸利名为如尸利法性尸利实际尸利第一尸利上尸利无上尸利

文殊师利语诸天子言「止止诸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別我不见诸法是上是中是下不如汝说

文殊师利我者我是贪欲尸利嗔恚尸利愚痴尸利是故我名文殊师利诸天子我不出贪欲嗔恚愚痴凡夫人分別诸法求过出至到诸菩萨于法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诸天子言「菩萨不到十地不至佛法耶

文殊师利言「于诸天子意云何幻人能到十地至佛法不

诸天子言「幻化人尚无住处何况从此住地至于余地

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一切法如幻无去无来无过无出无至无到

诸天子言「汝不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诸天子于意云何凡夫贪欲覆心能坐道场得一切智不

诸天子言「不也」诸天子言「文殊师利汝今贪欲覆心是凡夫耶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是凡夫从贪欲起从嗔恚起从愚痴起我是外道是邪行人

诸天子言「以何故自言『我是凡夫从贪欲起嗔恚起愚痴起』」文殊师利言「是贪欲嗔恚愚痴性十方求之不可得我以不住法住是性中故说我是凡夫三毒所覆

「文殊师利汝云何名外道

文殊师利言「我终不到外道诸道性不可得故我于一切道为外

诸天子言「汝云何是邪行人

文殊师利言「我已知一切法皆是邪虚妄不实是故我是邪行人

说是法时万天子得闻是语皆得无生法忍各作是言「是诸众生皆得大利得闻真正金刚语句何况闻已信解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说修行当得无碍辩才一切法中得真慧照明巧说诸法一相一门能示众生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尔时华戏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愿说入音声慧法门令当来菩萨闻如是法不惊不怖亦知一切音声究竟之性不疑不悔于诸音声无所障碍

佛言「止止用问是事为是入音声慧法门不应于新發意菩萨前说所以者何新發意者不能解不能知不能思若菩萨摩诃萨入是音声慧法门者假使有人于恒河沙劫恶口骂詈诽谤毁呰是人不生恚恨若人于恒河沙劫以一切乐具供养不生爱心譬如漏尽阿罗汉一切爱处不生爱心一切嗔处不生嗔心善男子是音声慧法门菩萨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已过心不倾动譬如须弥山王

尔时华戏慧菩萨复白佛言「愿必为说入音声慧法门当来菩萨得闻是法门当自知过咎亦教余人

尔时佛告华戏慧菩萨「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唯然

佛告华戏慧菩萨「若菩萨闻贪欲音声生过罪想闻离贪欲音声生利益想即是不学佛法若闻嗔恚音声生过罪想闻离嗔恚音声生利益若闻愚痴音声生过罪想于离愚痴音声生利益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少欲音声生喜想于多欲音声生碍想即是不行音声法门于知足音声生喜想于不知足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细行音声生喜想于麁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行音声法门若于乐静音声则喜于愦闹音声则碍是不学佛法若于忍辱音声生利想于嗔恚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精进音声生利想于懈怠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于禅定音声生利想于散乱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于智慧音声生利想于愚痴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佛法若于近道音声则喜于远道音声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生死见过咎于涅槃见利益则是不入音声法门于彼岸则喜于此岸则碍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聚落音声生碍想于空闲音声生喜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若于独行音声生喜想于众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比丘所行音声生喜想于白衣所行音声生碍想则是不学音声法门于有威仪则喜于无威仪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清净行则喜于不清净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一行则喜于杂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欲行则喜于婬欲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嗔想则喜于嗔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离痴想则喜于痴想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空则喜于有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相则喜于有相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无作则喜于有作则碍则是不学佛法于菩萨行则喜于声闻辟支佛行则碍则是不学佛法若说菩萨过咎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受业障罪若说菩萨威仪过罪则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萨于他菩萨生下想于己生胜想则为自伤亦受业障罪若菩萨欲教余菩萨当生佛想然后教之菩萨若欲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生心轻恚余菩萨善男子无有灭失功德如轻恚余菩萨者是故菩萨多欲守护功德善根亦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当昼夜各三时礼一切求佛道菩萨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知佛所说义贪欲音声佛音声等无有异嗔恚音声佛音声等愚痴音声佛音声等外道音声佛音声等少欲音声多欲音声等知足音声不知足音声等细音声麁音声等乐独音声乐众音声等此岸音声彼岸音声等远音声近音声等生死音声涅槃音声等聚落音声空闲音声等布施音声悭音声等持戒音声毁戒音声等忍辱音声嗔恚音声等精进音声懈怠音声等禅定音声乱意音声智慧音声愚痴音声等

尔时华戏慧菩萨问文殊师利法王子「以何因缘故皆等

文殊师利言「天子于意云何贪欲音声何者为是

天子「贪欲声空如

文殊师利言「汝知佛音声亦复云何

天子言「不出于空亦如响法

文殊师利言「以是因缘故我说二声皆是平等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先世住初發意地未入如是诸法相时为起何障碍罪汝今说之当来世假名菩萨闻汝所说障碍之罪当自守护

文殊师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当自说障碍之罪惟闻之者当有忧怖然其能灭业障之罪亦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慧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吼鼓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其佛寿命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法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树木皆七宝成其树皆出如是法音所谓空音无相音无作音无生音无所有音无取相音以是诸法之音令众生得道其师子吼鼓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声闻弟子皆得阿罗汉诸漏已尽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得解脱菩萨众亦九十九亿皆得无生法忍能善入种种法门亲近供养若干百千万亿诸佛亦为若干百千万亿诸佛之所称叹能度若干百千万亿无量众生能生无量陀罗尼门能起无量百千万亿三昧门及余新發菩萨意者不可称数其佛国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彼佛住世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灭度之后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皆不复出

「尔时有菩萨比丘名曰喜根时为法师质直端正不坏威仪不舍世法尔时众生普皆利根乐闻深论其喜根法师于众人前不称赞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教众人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性即贪欲之性贪欲性即是诸法性嗔恚性即是诸法性愚痴性即是诸法性其喜根法师以是方便教化众生众生所行皆是一相各不相是非所行之道心无嗔痴以无嗔碍因缘故疾得法忍于佛法中决定不坏

「世尊尔时复有比丘法师行菩萨道名曰胜意其胜意比丘护持禁戒得四禅四无色定行十二头陀世尊是胜意比丘有诸弟子其心轻动乐见他过世尊后于一时胜意菩萨入聚落乞食到喜根弟子家见舍主居士子即到其所敷座而坐为居士子称赞少欲知足细行说无利语过赞叹远众乐独行者又于居士子前说喜根法师过失『是比丘不实以邪见道教化众生是杂行者说婬欲无障碍嗔恚无障碍愚痴无障碍一切诸法皆无障碍』是居士子利根得无生法忍即语胜意比丘大德『汝知贪欲为是何法』胜意言『居士我知贪欲是烦恼』居士子言『大德是烦恼为在内在外耶』胜意言『不在内不在外』『大德若贪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即是无生若无生者云何言若垢若净

「尔时胜意比丘嗔恚不喜从座起去作如是言『是喜根比丘以妄语法多惑众人』是人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闻佛音声则喜闻外道音声则嗔于梵行音声则喜于非梵行音声则嗔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净音声则喜于垢音声则嗔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圣道音声则喜于凡夫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乐音声则喜于苦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家音声则喜于在家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出世间音声则喜于世间音声则碍以不学入音声法门故于布施则生利想于悭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于持戒则生利想于毁戒则生碍想以不学佛法故时胜意比丘出其舍已还到所止众僧中见喜根菩萨语众人言『是比丘多以虚妄邪见教化众生所谓婬欲非障碍嗔恚非障碍愚痴非障碍一切法非障碍

「尔时喜根菩萨作是念『是比丘今者必当起于障碍罪业我今当为说如是深法乃至令作修助菩提道法因缘』尔时喜根菩萨于众僧前说是诸偈

「『贪欲是涅槃  恚痴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有无量佛
若有人分別  贪欲嗔恚痴
是人去佛远  譬如天与地
菩提与贪欲  是一而非二
皆入一法门  平等无有异
夫闻怖畏  去佛道甚远
贪欲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有我心  及有得见者
是人为贪欲  将入于地狱
贪欲之实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实性  亦是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谓是无相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导
若有人分別  是持戒毁戒
以持戒狂故  轻蔑于他人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但自安住立  有所得见中
若住空闲处  自贵而贱人
尚不得生天  何况于菩提
皆由著空闲  住于邪见故
邪见与菩提  皆等无有异
但以名字数  语言故別异
若人通达此  则为近菩提
分別烦恼垢  即是著净见
菩提佛法  住有得见中
若贪著佛法  是则远佛法
贪无碍法故  则还受苦恼
若人无分別  贪欲嗔恚痴
入三毒性故  则为见菩提
是人近佛道  疾得无生忍
若见有为法  与无为法异
是人终不得  脱于有为法
若知二性同  必为人中尊
佛不见菩提  亦不见佛法
不著诸法故  降魔成佛道
若欲度众生  勿分別其性
一切诸众生  皆同于涅槃
若能如是见  是则得成佛
其心不闲寂  而现闲静相
是于天人中  则为是大贼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若作如是愿  我当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  无明力所牵
佛法湛清净  其喻如虚空
此中无可取  亦无有可舍
佛不得佛道  亦不度众生
凡夫强分別  作佛度众生
是人于佛法  则为甚大远
若见众生苦  则是受苦者
众生无众生  而说有众生
住众生相中  则无有菩提
若人见众生  是毕竟解脱
无有婬恚痴  知是为世将
人见众生  不见非众生
不得佛法实  佛同众生性
若能如是知  则为世间
若人欲成佛  莫坏贪欲性
贪欲性即是  诸佛之功德
若人欲發心  随顺菩提道
莫自有分別  心异于菩提
發心即菩提  知是为世将
若说外道恶  称佛世中尊
是二说非异  知是为世将
若人求菩提  是人无菩提
若见菩提相  是则远菩提
菩提非菩提  佛以及非佛
若知是一相  是为世间导
若人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即著众生相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住于有见中
贪欲无内外  亦不在诸方
分別是空  凡夫为所烧
如幻如焰响  如梦石女儿
诸烦恼如是  决定不可得
不知是空故  凡夫为狂惑
若求烦恼性  烦恼即是道
若有人分別  是道是非道
是人终不得  无分別菩提
凡夫畏佛法  去佛法甚远
若不疑空法  是人得菩提
一切有为法  即是无为法
是数不可得  无数故无为
若以菩提心  自高无所畏
自念当作佛  是人无菩提
亦无有佛法  离菩宝印
若有但诵经  忆想作分別
不深思义趣  但为贪名利
自念当作佛  必成无有疑
唯贪于名利  读经住闲静
分別少欲行  还为贪心牵
若欲舍远贪  不得远于贪
达贪实法  是人能离贪
不得法实际  虽长夜持戒
得诸无碍禅  不入佛法
知法无有性  不坏一切法
不言戒非戒  得脱有见中
以无持戒性  知于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终不毁于戒
诸佛之法王  法藏叵思议
无量方便力  引导诸众生
以一相法门  令入寂灭道
夫闻佛  无我无有法
一相自性空  不信堕深坑
虽白衣受欲  闻是法不畏
于头陀者  住在有见中
现在十方佛  利益诸世间
知法如虚空  皆以得菩提
若有无智者  乐于分別法
闻是实法者  则生疑怖畏
是人无量劫  备受诸苦分

「说是诸偈法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人漏尽解脱即时地裂胜意比丘堕大地狱以是业障罪因缘百千亿那由他劫于大地狱受诸苦毒从地狱出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若干百千劫乃至不闻佛之名字自是已后还得值佛出家学道而无志乐于六十三万世常反道入俗以业障余罪故于若干百千世诸根暗钝世尊尔时喜根法师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有国名宝庄严于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日光明威德王如来正遍知于今现在其胜意比丘今我身是世尊我未入如是法相门时受如是苦分別苦颠倒苦是故若發菩提心者若發小乘心者不欲起如是业障罪不欲受如是苦恼者不应拒逆佛法无有处所可生嗔碍

佛告文殊师利「汝闻是诸偈得何等利

「世尊我毕是业障罪已闻是偈因缘故在所生处利根智慧得深法忍得决定忍巧说深法

「文殊师利为谁力故能忆如是无量阿僧祇劫罪业因缘

「世尊诸菩萨有所念有所说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从佛出

佛告文殊师利「若得佛十力若有闻是经者等无有异若得无生法忍闻是经者亦等无异

文殊师利言「如我知佛所说义闻此经者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文殊师利如是如是闻是经得无量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但佛不广说何以故不修道不精进如是恶人闻说是利则不能信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及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护念是经于未来世后五百岁当令此经普宣流布皆得受持魔若魔天不得其便

尔时佛欲护念是法故左右顾即时十方恒河沙无量国土六种震动如是则为护念是经及十方恒河沙诸佛亦护念是经说是经时十方国土中恒河沙等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何况得声闻无学者何况住学地者

尔时阿难即从坐起偏袒右肩白佛言「世尊当以何名此经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为『诸法无行』

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弥勒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华戏慧天子等一切菩萨众及阿难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诸法无行经卷下


校注

是【大】〔-〕【宫】 故【大】*〔-〕【宋】【元】【明】【宫】* 无【大】〔-〕【宋】【元】【明】【宫】 为【大】〔-〕【宋】【元】【明】【宫】 云何【大】文殊师利云何【宋】【元】【明】【宫】 界【大】〔-〕【宫】 皆【大】〔-〕【宋】【元】【明】【宫】 以众生相能持色声香味触法【大】〔-〕【宋】【元】【明】【宫】 以【大】相【宋】【元】【明】【宫】 是故【大】能持色声香味触法是故【宋】【元】【明】【宫】 生知【大】知生【宫】 皆【大】〔-〕【宋】【元】【明】【宫】 世尊【大】又世尊【宋】【元】【明】【宫】 有【大】诸有【宫】 是【大】〔-〕【宋】【元】【明】【宫】 一切【大】示一切【宋】【元】【明】【宫】 得【大】中得【宫】 退【大】退转【宋】【元】【明】【宫】 如来【大】如来者【宋】【元】【明】【宫】 当【大】〔-〕【宫】 散【大】离【宋】【元】【明】【宫】 莫【大】*勿【宋】【元】【明】【宫】* 名【大】〔-〕【宋】【元】【明】【宫】 如【大】如是如【宋】【元】【明】【宫】 有所生灭【大】有生有灭【宋】【元】【明】【宫】 成【大】成就【宋】【元】【明】【宫】 是【大】是法【宋】【元】【明】【宫】 见【大】知【宫】 及【大】〔-〕【宋】【元】【明】【宫】 不如汝说【大】如汝所说【宋】【元】【明】【宫】 言【大】〔-〕【宋】【元】【明】【宫】 我【大】义【宋】【元】【明】【宫】 化【大】〔-〕【宋】【元】【明】【宫】 何【大】何事【宋】【元】【明】【宫】 之【大】〔-〕【宫】 说【大】说言【宋】【元】【明】【宫】 真正【大】是真正【宋】【元】【明】【宫】 能【大】亦能【宋】【元】【明】【宫】 是【大】入是【宋】【元】【明】【宫】 等八法已过【大】已过是八法【宋】【元】【明】【宫】 譬【大】〔-〕【宋】【元】【明】 尊【大】尊愿乐欲闻【宋】【元】【明】【宫】 想【大】想即是不学佛法【宋】【元】【明】【宫】 若【大】〔-〕【宋】【元】【明】【宫】 于【大】闻【宋】【元】【明】【宫】 则【大】*即【宋】【元】【明】【宫】* 是【大】*〔-〕【宋】【元】【明】【宫】* 声则【大】*声生【宋】【元】【明】【宫】* 则碍【大】*而碍【宋】【元】【明】【宫】* 一【大】不杂【宋】【元】【明】【宫】 嗔想【大】*嗔恚相【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 若菩萨【大】*〔-〕【宋】【元】【明】【宫】* 他【大】〔-〕【宫】 恚【大】〔-〕【宋】【元】【明】【宫】 多【大】若【宋】【元】【明】【宫】 布【大】〔-〕【宋】【元】【明】【宫】 乱意【大】散乱【宋】【元】【明】【宫】 等【大】〔-〕【宫】 言【大】言是【宋】【元】【明】【宫】 欲【大】欲音【宋】【元】【明】【宫】 响【大】响法【宋】【元】【明】【宫】 二【大】二音【宋】【元】【明】【宫】 世【大】世中【宋】【元】【明】【宫】 惟【大】设【宋】【元】【明】【宫】 之【大】是【宋】【元】【明】【宫】 能灭业障之【大】必能灭障业【宋】【元】【明】【宫】 尊【大】尊乃往【宋】【元】【明】【宫】 住世【大】〔-〕【宫】 贪欲之【大】是贪欲【宋】【元】【明】【宫】 各【大】〔-〕【宋】【元】【明】【宫】 嗔痴以无嗔【大】恚碍无恚【宋】【元】【明】𦊱碍无𦊱【宫】 到【大】至【宋】【元】【明】【宫】 子【大】〔-〕【宫】 意【大】*意答【宋】【元】【明】【宫】* 在【大】〔-〕【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言若垢若【大】是垢是【宋】【元】【明】【宫】 人【大】胜意比丘【宋】【元】【明】【宫】 圣道【大】道果【宫】 以不学佛法故【大】〔-〕【宋】【元】【明】【宫】 时【大】〔-〕【宋】【元】【明】【宫】 众【大】于比丘【宋】【元】【明】【宫】 众【大】比丘【宋】【元】【明】【宫】 如【大】于【宋】【元】【明】【宫】 道【大】法【宋】【元】【明】【宫】 贪欲嗔恚痴【大】婬欲及嗔恚【宋】【元】【明】【宫】 夫【大】人【宋】【元】【明】【宫】 菩提佛【大】佛菩提【宋】【元】【明】【宫】 闲【大】寂【宋】【元】【明】【宫】 湛【大】甚【宋】【元】【明】【宫】 人【大】不【宫】 将【大】导【宋】【元】【明】【宫】 非异【大】不异【宋】【元】【明】【宫】 以及非佛【大】陀非佛陀【宋】【元】【明】【宫】 法【大】相【宫】 提【大】萨【明】 宝印【大】宝法【宫】 诵【大】读【宋】【元】【明】【宫】 作【大】而【宋】【元】【明】【宫】 心【大】所【宋】【元】【明】【宫】 达贪实法【大】远贪法实【宋】【元】【明】【宫】 不得法实际【大】〔-〕【宋】【元】【明】【宫】 味【大】味不得法实际【宋】【元】【明】【宫】 知【大】如【宫】 坏【大】没【宋】【元】【明】【宫】 知于【大】是知【宋】【元】【明】【宫】 夫【大】天【宫】 说【大】法【宫】 于【大】行【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法者【大】相法【宋】【元】【明】【宫】 故【大】〔-〕【宫】 狱【大】狱中【宋】【元】【明】【宫】 从地狱出【大】〔-〕【宋】【元】【明】【宫】 之【大】〔-〕【宋】【元】【明】【宫】 三【大】二【宋】【元】【明】一【宫】 道【大】戒【宫】 以【大】以是【宋】【元】【明】【宫】 胜曰【大】曰胜【元】【明】【宫】 供【大】〔-〕【宫】 于【大】〔-〕【宋】【元】【明】【宫】 若【大】若有【宋】【元】【明】【宫】 恼【大】〔-〕【宋】【元】【明】【宫】 经【大】经者【宋】【元】【明】【宫】 者【大】〔-〕【宋】【元】【明】【宫】 受【大】〔-〕【宫】 宣【大】演【宋】【元】【明】【宫】 佛【大】〔-〕【宫】 是【大】是经【宋】【元】【明】【宫】 视【大】眄【宋】【元】【明】【宫】 此【大】斯【宋】【元】【明】【宫】
[A1] 日【CB】【丽-CB】曰【大】(cf. K10n0168_p1169b1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诸法无行经(卷2)
关闭
诸法无行经(卷2)
关闭
诸法无行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