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卷中
入密严微妙身生品之余尔时大会中有普贤众色大威德菩萨摩诃萨,与其同类持世菩萨摩诃萨、持进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菩萨摩诃萨、解脱月菩萨摩诃萨、金刚脐菩萨摩诃萨、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等,乃至摩尼大宝藏殿无量诸天。复有密严土中诸瑜祇众,与彼无量俱胝佛刹来听法者,闻说密严甚深功德,于法恭敬定得转依,恒居此土不生余处,咸共悲愍未来世中一切有情,普欲等慈为作饶益,各共瞻仰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一心同声以偈问曰:
世间诸色像, 其谁之所作?
为如工造瓶, 泥轮以埏埴?
为如奏乐者, 击动所成音?
为如一物体, 有三种自性,
云何种种色, 一物而建立?
为兜率所作? 夜摩所作耶?
他化自在作? 大树紧那罗?
善见天所作? 色究竟天耶?
螺髻梵王作? 无色天作耶?
一切天主作? 自然所作耶?
变化之所作? 诸佛所作耶?
为余世界中, 佛子之所作?
是诸作众色, 惑乱而建立,
所起于惑乱, 如鹿见阳焰。
譬如于瓶处, 为德之所依,
一切诸世间, 能住于处者,
非德者属德, 非德依德者,
展转和合故, 众德所集成。
为梵王所作? 那罗延作耶?
雄猛及胜论、 数论自作耶?
胜性之所作? 自在自然耶?
时无明所生? 爱业所作耶?
天仙及世定, 皆悉怀疑惑。
为先无有体, 犹如于幻梦,
亦如热时焰, 及乾闼婆城?
无始妄分別, 随彼彼相续,
亦如起尸行, 木人机所转,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普贤众色大威德菩萨摩诃萨及余大众,而说偈言:
「世间众色像, 不从作者生,
亦非祠祭果, 亦非围陀教,
亦复非无有, 能持世间因,
谓第八丈夫, 是名为藏识。
如油遍在麻, 盐中有醎味,
如无常遍色, 丈夫识亦然,
如香在沈麝, 及光居日月,
远离能所作, 及以有无宗,
亦离于一异, 一切外道过,
非智所寻求, 不可得分別。
定心解脱者, 自觉之所证,
若离阿赖耶, 即无有余识。
譬如海波浪, 与海虽不异,
海静波去来, 亦不可言一。
譬如修定者, 内定清净心,
神通自在人, 所有诸通慧,
观行者能见, 非余之所了。
如是流转识, 依彼藏识住,
藏识持于世, 如以线贯珠,
如轮与车合, 业风之所转。
陶师运轮杖, 器成随所用,
藏识与诸界, 共力无不成,
譬如众星象, 布列在虚空,
风力之所持, 运行常不息。
如空中鸟迹, 求之莫能见,
若离于虚空, 飞翔不可得,
藏识亦如是, 不离自他身。
丈夫识亦尔, 蕴藏诸习气。
譬如水中月, 及以诸莲华,
藏识亦如是, 习气莫能染,
赖耶住于身, 摄藏诸种子,
遍持寿煖识, 如云覆世间,
业用曾不停, 有情莫能见。
身者众色成, 又能作诸色,
如陶师不依, 以泥成众器。
世间妄分別, 见牛等有角,
分析至极微, 求角无所有。
要待于有法, 而起于无见,
有法本自无, 无见何所待?
若有若无法, 展转互相因,
有无二法中, 不应起分別,
若离于所觉, 能觉即不生。
譬如旋火轮, 翳幻乾城等,
皆因少所见, 而生是诸觉,
若离于所因, 此觉即无有。
名相互相系, 习气无有边,
一切诸分別, 与意而俱起,
有情流转故, 圆成则不证。
戏论而熏习, 生于种种心。
能取及所取, 有情心自性,
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性, 自然如是转,
愚夫不除断, 习气心迷惑。
赖耶及七识, 有时而顿生,
犹如海波浪, 风缘之所动,
识浪亦如是, 境界风所击,
种种诸分別, 自内而执取。
如地无分別, 庶物依以生,
藏识亦复然, 众境之依处。
如人以己手, 还自扪其身,
亦如象以鼻, 取水自沾洒,
复似诸婴孩, 以口含其指,
是心之境界, 普遍于三有,
久修观行者, 而能善通达,
内外诸世间, 一切唯心现。」
尔时金刚藏, 说是妙法已,
微妙普遍定, 则入诸佛境,
见无量佛子, 当修住密严。
即从禅定起, 放光而普照,
欲色与无色, 及无想天宫,
如是光明中, 复现诸佛刹,
悉见无量佛, 相好妙端严,
种种微妙色, 皆从佛身出。
随其所爱乐, 世间作利益,
皆使彼佛子, 称赞密严名,
欣然相顾视。 复作如是说:
「密严妙无垢, 能除一切罪,
我等闻名字, 心生大喜悦,
各从其所住, 俱来诣密严。」
色尽螺髻梵, 及与净居天,
希慕此密严, 佛子所生处,
同心而共聚, 咸请梵王言:
「我等今云何, 得至密严土?
天王若往彼, 我等当营从。」
尔时螺髻梵, 闻诸天众言,
遽即与同行, 中路迷所适。
梵王先觉悟, 以慧审观察:
「彼胜观行境, 何阶而可至?
欲色自在者, 非彼所能诣,
非空处识处, 及与非非想,
并余外道宗, 邪定者能往,
云何作善巧, 得至于密严?
或以天中天, 威神力加护,
螺髻梵發声, 即时尽归命,
见佛满空界, 威光而炽然,
告彼梵王言: 「汝当还本殿;
如来密严刹, 是观行之境,
非想尚难阶, 色者何能往?」
梵王从诸佛, 闻如是告已,
退还于本处, 寻至梵天宫。
当知密严土, 胜妙难思议,
自非如幻定, 谁能诣斯刹?」
生于奇特心, 乃白金刚藏:
「我等皆乐闻, 唯垂演深法。」
尔时金刚藏, 即告大众言:
「如来所说法, 谁能尽敷演?
自觉之圣智, 境界不思议,
非深观行人, 云何可开示?」
时持进夜摩, 自在诸佛子,
异口同音言: 「唯愿速宣说。」
神通与曼殊、 慈氏紧那王,
及余修定者, 咸皆作是请。
诸天持明仙, 空中奏众乐,
同心而劝请: 「唯垂为宣说。」
如是劝请已, 各坐于胜座。
梵王承佛力, 还来此会中,
复白金刚藏, 作于如是问:
「今此诸大会, 严饰未曾有,
皆于尊者处, 渴仰而求法。
我今犹未知, 所问为何等?
憍腊与胜堕, 及顶生轮王,
为是少年马? 为是古仙传?
甘蔗种之子, 千弓持国王,
欲色无色中, 人天等之法,
为是菩萨行, 独觉及声闻?
乃至修罗明, 星象等众论,
我等及天人, 一心咸听受。」
尔时解脱月、 持世虚空藏、
大势观自在、 总持自在王、
宝髻与天冠、 金刚手寂慧,
及宝手大士, 并诸最胜子,
皆从俱胝刹, 来坐莲花宫,
咸请金刚藏: 「唯愿大慧说,
过去及未来, 牟尼清净智。
仁于佛亲受, 明了心不疑,
此众皆乐闻, 愿尊时演说。」
定王金刚藏, 普告大众言:
「如来所说法, 非我具能演,
唯除佛菩萨, 威神之所护。
摩尼宝藏殿, 佛及诸佛子。
我以敬心说, 如来清净智,
能令绍佛种, 汝等应谛听。
但示于密严, 如来之种性,
正定者境界, 诸佛之胜事。
是故非我力, 能演此甚深;
但以佛威神, 从佛而听受。
此智甚微妙, 是三摩地花,
佛在密严中, 正受而开演;
远离诸言说, 及以一切见,
若有若无等, 如是四种边,
是名最清净, 中道之妙理。
密严诸定者, 于此能观察,
离著而转依, 速入如来地。」
时诸佛子众, 从尊闻是语,
头面礼双足, 恭敬而白言:
如游蜂念蜜。 瑜伽自在尊,
唯愿正宣说, 令诸菩萨众,
于定得自在, 智慧大威德;
及诸刹土王, 深解观行者,
咸欲闻如来, 所说甚深法,
皆愿听尊者, 微妙梵帝声,
如来所悦可, 深远善巧声,
演说殊胜义, 悉令得明了。」
金刚藏告言: 「如来所说义,
真实甚希有, 离相难可见;
如空中无物, 见影为希有,
如来所说义, 希有亦复然。
空中风鸟迹, 其形不可见,
牟尼演妙理, 难见亦复然。
世间之事喻, 智者能明了,
诸佛所宣说, 譬喻不能知,
此会有观行, 具大智慧者,
通达真实义, 无不皆明了,
然今所开演, 凭佛威神力,
一切最胜子, 至心应谛听。
如来妙言说, 句义皆相应,
超越心境界, 远离于譬喻。
犹如蜂采花, 先者取精粹,
是诸后至者, 皆悉味其余。
我则饮其余, 今为众宣说。
天中天境界, 增悦诸明智,
示同人形色, 相好以严身,
现于胜妙宫, 宝冠以为饰,
圆光及轮辐, 种种皆成就,
照曜于宫殿, 能除外道憍。
诸佛四时中, 恒依密严住,
而于一切处, 现生及涅槃。
纯善少减时, 恶生及浊乱,
随彼之意乐, 利益诸有情,
业用无暂停, 常住密严刹,
此之清净处, 瑜祇安乐宫。
譬如净满月, 影遍于众水。
佛以一切身, 随宜而应化,
如来净智境, 观行者皆见。
或现大自在, 或现那罗延,
或现围陀者, 常行及妙喜,
及诸国王等, 一切所瞻奉;
或作大医王, 示现于众人,
金刚等众宝, 铜铁及诸矿,
随彼诸有情, 爱乐而显现,
由佛加持力, 令彼悉安乐。
天女及龙女, 乾闼婆之女,
超胜欲境界, 及胜色界色,
空处及识处, 无所有之处,
非想非非想, 于彼不迷惑,
无想诸定者, 未离于惑缠,
非安非清净, 流转于诸有,
有身者所生, 非如密严国。
解脱知见人, 最胜之依处。
具十种自在, 六通三摩地,
修行于十地, 檀等波罗蜜,
一切相好花, 常以为严饰。
远离于分別, 亦非无觉了,
施等诸功德, 净业悉圆满,
得佛胜所依, 密严之净国。
此土最微妙, 不假日月明,
佛及诸菩萨, 清净光恒照。
密严中众圣, 其光逾聚日,
无有昼夜时, 亦无老死患。
殊胜密严宫, 诸天所希慕,
最上瑜伽者, 地地而进修,
了知一切法, 皆以心为性。
善说阿赖耶, 三性法无我,
其身转清净, 而生密严国。」
尔时金刚藏, 菩萨摩诃萨,
复告螺髻梵: 「天主应当知,
一切有情身, 九物以为性,
有为相迁动, 能造所造俱,
为无量诸业, 之所常覆缠,
如毒树所生, 扶踈而蓊欝,
贪嗔等烦恼, 增长亦如是。
九月或十月, 生于满足时,
既从胎藏出, 颠危受诸苦。
天主应当知, 此诸有情类,
皆由业力故, 驱驰运动生。
或自人中来, 或以傍生趣,
非天与罗刹, 龙及于诸鬼,
或以持明族, 天趣之胜身,
或于瑜祇中, 退失三摩地,
轮王之贵族, 而来生此中。
随亲近宿习, 复造于诸业,
若有诸智者, 闻法得觉悟,
得证真实理, 清净之殊胜,
能遍俱胝刹, 随宜而应现。
天主如是生, 永脱诸险趣,
是名为丈夫, 亦名为智者,
亦名天中天, 佛子众围绕。
天主应当知, 胎藏身虚偽,
非从自性生, 非从痴爱业;
以皆因相有, 了达灭无余,
亦离于分別, 及以于文字,
能如斯观者, 即往密严场。
若诸修定人, 住定攀缘境,
即便为声色, 诳惑生取著,
不能得坚固, 亦名散动心,
以斯邪定缚, 流转生三界。
若有胜瑜祇, 善住三摩地,
远离能所取, 寂然心不生,
是名真实修, 无相观行者,
欲生密严土, 常应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