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经卷第三

二法品第二之一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情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云何为二于根门不能守护于饮食不善知量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现法中多诸忧苦无喜乐住有灾有患有恼有烧有罪有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诃毁身坏命终生诸恶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能守护  眼等六根门
饮食不知量  成不信懈怠
彼于现法中  身心多受苦
及有灾有患  有恼有烧然
行住与坐卧  若觉若梦中
由彼二因缘  恒有罪有责
居聚落空闲  众中及静处
有智常诃责  当生恶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成就二分于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云何为二于根门能自守护于饮食能善知量诸有苾刍成就此二于现法中多诸喜乐无忧苦住无灾无患无恼无烧无罪无责为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称赞身坏命终生诸善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自能守护  眼等六根门
饮食善知量  成就信精进
彼于现法中  身心多受乐
及无灾无患  无恼无烧然
行住与坐卧  若觉若梦中
由彼二因缘  恒无罪无责
居聚落空闲  众中及静处
有智常称赞  当生善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能生焦恼云何为二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于后时身婴重疾遍体發生增上猛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医疗受此苦时呻吟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若诸有情唯造众恶唯作凶狂唯起杂秽不修众善不习调柔不救怖畏彼之所趣我定当往』彼由唯造众恶等故心生焦恼及以不修众善等故心生焦恼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能生焦恼」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法能生  愚者心焦恼
谓唯作罪业  及不修福因
后遭病苦时  呻吟而怨叹
恨有罪无福  心悔恼焦然
有罪无福人  所生诸恶趣
我亦当随  决定无有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心不焦恼云何为二谓有一类补特伽罗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于后时身婴重疾遍体發生增上猛利严切苦受楚毒垂终不可医疗受此苦时虽有呻吟而无怨叹作是念言『我从昔来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若诸有情唯修众善唯习调柔唯救怖畏不造众恶不作凶狂不起杂秽彼之所趣我定当往』彼由唯修众善等故心不焦恼及以不造众恶等故心不焦恼如是名为有二种法心不焦恼」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法能生  智者心欢喜
谓唯修福业  及不作罪因
后遭病苦时  呻吟无怨叹
庆有福无  不悔恼焦然
有福无罪人  所生诸善趣
我亦当随往  决定无有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为汝略说二速通行云何为二一者乐行二者苦行谓由乐行证彼速通及由苦行证彼速通所修加行无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猛利故是则名为乐速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猛利故是则名为苦速通行是名略说二速通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今为汝略说  二种速通行
谓乐行苦行  因斯证速通
无澁难加行  有猛利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乐速通行
有澁难加行  有猛利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速通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为汝略说二迟通行云何为二一者乐行二者苦行谓由乐行证彼迟通及由苦行证彼迟通所修加行无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乐迟通行所修加行有澁难故所得诸根皆羸钝故是则名为苦迟通行是名略说二迟通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今为汝略说  二种迟通行
谓乐行苦行  因此证迟通
无澁难加行  有羸钝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乐迟通行
有澁难加行  有羸钝诸根
由是大仙尊  名苦迟通行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不能發生白净善法设已發生不能决定设已决定不能圆满彼于如是白净善法能为障碍能作衰损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堕于地狱受诸剧苦云何为二一者恶戒二者恶见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定不能生白净善法设复已生不能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担堕于地狱受诸剧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成就二法  谓恶戒恶见
彼人终不能  生白净善法
虽生而不定  设定不圆满
于白净善法  能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  有忧悔
如弃舍重担  定生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定能發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若先已定能令圆满彼于如是白净善法不为障碍不作衰损不生忧悔身坏命终如弃重担生天趣中受诸快乐云何为二一者善戒二者善见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决定能生白净善法若先已生能令决定广说乃至身坏命终如弃重生天趣中受诸快乐」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成就二法  谓善戒善见
彼人终定能  生白净善法
若生而决定  决定必圆满
于白净善法  不衰损障碍
彼临命终时  无忧悔悲恼
如弃舍重担  定生天趣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云何为二谓作不作云何为作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为作云何不作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不作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能生忧悔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愚痴人  作三种恶行
不作三妙  引余过令生
彼临命终时  决定有忧悔
死堕诸恶趣  生于地狱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升于善趣生天界中云何为二谓作不作云何为作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名为作云何不作谓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名不作诸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如是所说二法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命终升于善趣生天界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诸有智慧人  作三种妙行
不作三恶行  引余德令生
彼临命终时  决定无忧悔
死升诸善趣  生于天界中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云何为二一者法智二者类智法智生时便能无倒遍知有为于有为法既遍知已便能令彼感后有因不得生起增长广大类智生时便能如实断灭无明灭无明故便无戏论无戏论故便无寻伺无寻伺故便无乐欲无乐欲故便无爱憎无爱憎故便无悭嫉无悭嫉故便无种种执持刀杖违害鬪诤互相骂辱不真实语相离间语诸杂秽语及余无量恶不善法无彼诸恶不善法故感后有业便不增长感后有业不增长故诸业灭尽业灭尽故众苦灭尽苦灭尽故生死路绝此路绝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修令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应修习令生
能得未得等  谓法智类智
若法智生时  遍知有为法
便能令后有  因不生不增
若类智生时  无明便断灭
由此展转  绝生死轮回
自知我生尽  及梵行已立
所作皆已办  更不受后有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云何为二谓世间智及出世智

「世间智者谓于色蕴能正了知此为色蕴于受行及识蕴中亦复如是于其地界能正了知此为地界于水风及空识界亦复如是于其眼界能正了知此为眼界于其色界及眼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耳界能正了知此为耳界于其声界及耳识界亦复如是于其鼻界能正了知此为鼻界于其香界及鼻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舌界能正了知此为舌界于其味界及舌识界亦复如是于其身界能正了知此为身界于其触界及身识界亦复如是于其意界能正了知此为意界于其法界及意识界亦复如是于如此等世俗法中如是如是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世间智

「诸圣弟子于此所说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为能令生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世间智正修习时不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不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世间智非贤圣法非能永出非趣涅槃非能永厌非能永离非能永灭非能永寂非真通慧非正等觉不证涅槃是感生法是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世间法住怖畏想于出世法住安静想以于世间生怖畏故都无执受无执受故不生渴爱不渴爱故便自内证究竟涅槃证涅槃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于此世间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

「出世智者谓于一切蕴界处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坏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偽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于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诸圣弟子于此所说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此出世智正修习时为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生不为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老不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既审察已能正了知此出世智正修习时定能令彼生法有情永脱于生定能令彼老法有情永脱于老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亦复如是所以者何此出世智是贤圣法是能永出是趣涅槃是能永厌是能永离是能永灭是能永寂是真通慧是正等觉能证涅槃非感生法非感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忧法苦法不安隐法彼于如是寻思称量审观察时于出世法生珍宝想于世间法生下贱想以于出世生珍宝故便生欢喜生欢喜故其心安适心安适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悦乐受悦乐故心得寂定心寂定故能实知见实知见故能深厌背深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名于此出世智中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如是名为有二妙智应正寻思应善称量应审观察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能超愁叹能灭忧苦能会正理能获甘露能证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有二种妙智  知者应寻思
谓世出世间  能正尽众苦
应观世间智  發生怖畏想
都无有执受  展转证涅槃
应观出世智  發生珍宝想
由此生欢喜  便得身轻安
轻安故悦乐  悦乐故心定
由心得定故  便能生觉支
觉支观圣谛  永断诸疑网
无疑无所取  永脱众苦边

重摄前经嗢柁南曰

二根二焦恼  二行二戒见
二作及不作  二智有二种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既能如实通所通达知所遍知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通达故为遍知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通达遍知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既能如实守护六根不亏禁戒及能速证最上正断便能如实断所应断修所应修证所应证既能如实断证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律仪故为正断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正断律仪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若有苾刍为欲矫诳诸众生故为求名誉远所闻故为求利养及恭敬故而出家者不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若有苾刍为求厌背为求离欲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所以者何是诸苾刍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已便能如实厌背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既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若有为厌背故为离欲故而出家者是名真实于如来所修行梵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矫诳名誉  利养及恭敬
非真修梵行  是虚妄出家
为厌背离欲  速证最上义
是真修梵行  非虚妄出家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一切如来正等觉所说法门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于恶应正了知二者于恶应深厌背一切如来正等觉略说如是二种法门所以者何诸修行者于诸恶法应正了知既于恶法正了知已便能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是行者永断诸爱及众结缚无倒现观正尽苦边」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当知诸如来  应正等觉者
哀愍众生故  说二种法门
于众恶正知  及厌背离欲
心解脱自在  正尽众苦边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云何二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谓不净观及慈悲观能断贪欲及与嗔恚所以者何一切已贪现贪当贪皆由作意思惟净相一切已嗔现嗔当嗔皆由作意思惟怨相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贪欲皆由作意修不净观一切已断现断当断所有嗔恚皆由作意修慈悲观于不净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贪欲于慈悲观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决定能断一切嗔恚若欲决定断贪欲者当勤精进修不净观若欲决定断嗔恚者当勤精进修慈悲观修不净观无有贪欲而不能断修慈悲观无有嗔恚而不能断如是名为有二种法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能断二法」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修习多修习  二法断二法
谓不净慈悲  断贪欲嗔恚
是故有智者  当观自饶益
修不净慈悲  断贪欲嗔恚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槃界二者无余依涅槃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心善解脱已得遍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著不为爱恚缠绕其心爱恚等结皆永断故

「彼于诸色求欲见时虽复以眼观于诸色而不發起贪痴等虽复有眼及好丑色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声求欲闻时虽复以耳听于诸声而不發起贪痴等虽复有耳及好丑声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香求欲嗅时虽复以鼻嗅于诸香而不發起贪痴等虽复有鼻及好丑香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味求欲甞时虽复以舌甞于诸味而不發起贪痴等虽复有舌及好丑味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触求欲觉时虽复以身觉于诸触而不發起贪痴等虽复有身及好丑触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彼于诸法求欲知时虽复以意知于诸法而不發起贪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作是思惟世尊为彼怖畏诸有阿赖耶者恒为断见所系缚者令知业果无失坏故所说正法现见应时易见饶益智者内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离诸贪欲证得究竟寂灭涅槃如是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如是名为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观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由二缠所缠  令诸天人众
一类有怯劣  一类有勇猛
有慧眼声闻  能如实观察
能除慢厌离  究竟证涅槃
复如实了知  佛所说正法
能灭断常见  及二爱无余
有慧眼龙王  能普雨法雨
诸烦恼焰  令证大清凉

本事经卷第三

挍正后序

此一卷经宋乡则同同有四十三段丹本唯有十八段耳多少如是不同文义始终逈异如何去取今捡宋乡本经有四大错丹有二事以知其正何则此卷品名既是二法则应始终唯说二法而宋乡本经四十三段皆是一法则名义不相当是一错也又宋乡本卷初二段及第三段前六行文则是诸本初卷三幅《心义经》一段十二行耳乡于此三重重写是二错也第三段中「一类有情」已下即是诸本初卷七幅《破僧经》一段十七行耳乡于此重重写之其乃至于四十一重是三错也其卷末颂云「贪欲嗔恚痴覆藏及恼忿不恨嫉与悭耽嗜慢将害」者即是诸本第二卷九幅结经颂正云「贪恚及愚痴覆藏恼忿恨嫉悭与贪嗜慢害将一切」之小讹变耳乡于此闲重写之是四错也故知大错耳今此丹本十八段经始从成就二分终至二果二缠皆是二法即与品目名义相当是一正也又按诸本第四卷中七幅有结颂云「为通达律仪厌知不净果缠觉悟宴坐愧所作寻求」者则结十二经为一颂其觉悟已下五经即是诸本第四卷卷初五经其缠经果经已上七经即是丹本此卷卷末七经耳则列结相应是二正也余本则非故今取此丹本为正云

虽复有意及好丑法而无贪欲亦无嗔恚所以者何爱恚等结皆永断故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槃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槃界

「云何名为无余依涅槃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已善解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是名无余依涅槃界苾刍当知如是名为略有二种涅槃之界」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漏尽心解脱  任持最后身
名有余涅槃  诸行犹相续
诸所受皆灭  寂静永清凉
名无余涅槃  众戏论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无等伦
谓现法当来  寂静常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苾刍当知由二缠故令诸天人一类怯劣一类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观察云何二缠谓有见缠无有见缠云何天人一类怯劣谓有天人爱有乐有欣有喜有为灭有故说正法时不能恭敬摄耳听受亦复不能住奉教心不能随顺修如实见惟生怯劣退转惊怖我等尔时当何所有我等尔时当如何有如是天人一类怯劣云何天人一类勇猛谓有天人怖有厌有欣求无有彼彼苦法所逼切故摄受执著如是如是诸恶见趣作是念言『我若断坏隐没不现尔时乃名寂静微妙』如是天人一类猛盛云何名为有慧眼者能正观察谓圣声闻如实观察既观察已不于如实而生憍慢不依如实而生憍慢不因如实而生憍慢不恃如实而生憍慢如实见已便生厌背既厌背已便能离欲既离欲已便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作是思惟世尊为彼喜乐诸有阿赖耶者恒为常见所系缚者令灭有故所说正法微细甚深难见难悟寂静胜妙非诸寻思所行境界是诸审谛慧者所证一切世间真实对治谓能除灭憍慢渴爱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


校注

大唐【大】*〔-〕【宋】【元】【宫】【圣乙】*唐【明】* 诏【大】*制【圣乙】* 之一【大】〔-〕【圣乙】 与【大】于【明】 自能【大】能自【宋】【元】【明】【宫】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宫】下同 楚【大】梵【圣】【圣乙】 往【大】生【宋】【元】【宫】【圣】 罪【大】福【宋】【明】【宫】 担【大】*檐【元】【明】* 悲【大】慧【圣】【圣乙】 恼【大】悔【宋】【宫】 担【大】*檐【明】* 诸【大】谓【宋】【元】【明】【宫】 行【大】门【宫】 应【大】慧【圣】【圣乙】 杖【大】仗【宋】【元】【明】【宫】 感【大】威【圣乙】 令【大】*今【圣乙】* 法【大】故【宋】【元】【明】【宫】 生【大】彼【宋】【元】【明】【宫】【圣】【圣乙】 已【大】故【宋】【元】【明】【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宝【大】贵【宋】【元】【宫】 脱【大】既【圣乙】 等+(虽复性)六百五十六字【宋】【元】【明】【宫】【圣】【圣乙】卷末出之 cf. p. 678 诸【大】除【宋】【元】【明】【宫】 此下圣本有光明皇后愿文 (挍正云)四百十四字【大】〔-〕【宋】【元】【明】【宫】 虽复等六百五十六字今依明本与宋本元本圣本并圣本別写对校采录 cf. p. 677 令【大】今【圣乙】 惟【大】唯【圣】【圣乙】
[A1] 不【CB】【丽-CB】本【大】(cf. K20n0803_p1007b24)
[A2] 第【CB】【丽-CB】万【大】苐【丽-CB】(cf. K20n0803_p1013a3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本事经(卷3)
关闭
本事经(卷3)
关闭
本事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