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集会。
是时王舍大城有迦叶氏大婆罗门住在彼城,而忽一时于夜梦中见此阎浮提世界有其千叶广大莲华,七宝庄严清净可爱,而彼华中有大月轮,洁白圆满周匝光明炽盛照耀。彼婆罗门于其梦中得见是相,心大欢喜适悦庆快。从梦觉已作是思惟:「我闻沙门瞿昙是大智者,诸有智人无能过上,善巧方便大慧具足,我宜往彼请问其相。」
时婆罗门作是念已,过于夜分至明旦时,诣迦兰陀竹林精舍佛世尊所,到已头面礼世尊足,合掌恭敬,如梦所见具以白佛。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言:「如汝所梦是吉祥相。婆罗门!汝今当知,若人梦中见四种相者,皆是最上吉祥胜相。何等为四?一者、白莲华。二者、白伞盖。三者、月轮。四者、佛像。若见如是四种相者,当知必得最上大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尔时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为最上大利?佛以何缘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即以伽陀答婆罗门曰:
尔时婆罗门闻佛宣说是伽陀已,即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發菩提心者,是人当得几数福蕴?」
尔时世尊复以伽陀答婆罗门曰:
尔时婆罗门闻佛世尊如是称赞菩提心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于菩提心中无少法可转。」佛告婆罗门言:「如是如是!婆罗门!若人發菩提心者,实无法可转。何以故?婆罗门!当知菩提有其三种。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
「此中何名声闻菩提?婆罗门!谓若有人虽發菩提心,但乐自利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發起、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复不能为他宣说,于后生中而不受身断去来想,亦不能得平等正智,于现生中乐求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声闻菩提。
「又复何名缘觉菩提?谓若有人虽發菩提心,于大乘法不乐修习而不记念,亦复自利趣求果证不乐利他,于利他心不能修持、不能趣入、不能安住,于此经法不乐听受,亦不为他宣说教示,不能安住平等正智,但起心念观诸缘法,随所观察而得解脱。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缘觉菩提。
「又复何名无上菩提?谓若有人,自能發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劝他人發如是心,于此经法自所听受修习记念,复为他人广说其义,于轮回身不生厌倦,乐欲利乐一切众生,住平等智自解脱已,欲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自利利他得安隐乐,以己善利普施一切天人大众。婆罗门!以是义故,名为无上菩提;修是行者名为菩萨乘人。
「婆罗门!汝今当知,佛语谛诚无有虚妄,如我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最上义,若离此大菩提心而發声闻、缘觉心者,不能利他,终不得至大涅盘界。何以故?而彼声闻、缘觉自所利己不复生起利他胜行,以是缘故,不能具足诸佛法分,虽發菩提心而自谓解脱,彼菩提心亦不能得利他果报。婆罗门!若人能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自于他皆悉平等,以自所利欢喜布施,即以此心普摄世间一切众生,乃为世间最上大利,亦名世间善调御者。如是即能住平等智,最上最胜不可思议。婆罗门!此即名为大菩提心,汝当如是如实了知」。
佛言:「婆罗门!声闻、缘觉、如来解脱无种种相。婆罗门!譬如有人乘三种兽欲诣宝所,虽所履道随有差別,彼所向处而无有异。其三兽者谓:驴、马、象。彼驴乘者力势羸劣,由此因缘,是人虽至宝所,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乐自利取证涅盘;彼马乘者轻利快捷,由彼力故,是人虽至宝所,亦复不能以其珍宝广施众生,但与众生作净福田;彼象乘者行步平正勇健多力,由彼力故,是人得至一切宝聚广大城中,至彼城已即作是念:『三乘珍宝皆于此出,我当以此无量珍宝,普施无边一切众生,广为众生作大利乐。』婆罗门!三乘行人修三乘法,亦复如是。彼驴乘者即声闻乘;彼马乘者即缘觉乘;彼象乘者即是大乘。汝今当知,彼三乘道虽种种相,所证涅盘、所得解脱,无种种相亦无差別。
「婆罗门!又如世间有三士夫,俱欲过渡一深大河。彼第一人依一小叶浮水而渡;彼第二人而胜于前,依其板木浮水而渡;彼第三人又复胜前,乘以大船与多人众,安隐而渡得至彼岸,此复犹如世间长子,使其父母无所防护,于一切处离诸忧恼。婆罗门!彼第一人依叶而渡者,当知即是声闻乘人;彼第二人依其板木而得渡者,当知即是缘觉乘人;彼第三人乘船得渡者,当知即是菩萨乘人,自所得度复度他人。婆罗门!是故当知,彼三乘人所修行法虽种种相,而声闻、缘觉及彼如来所证涅盘无种种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佛说發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