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乾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力垂善诱。于是俯仰至理、述宣微言,辟大慈之门、廓真如之海,以为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起、一切众生不出因缘而有,乃知生死轮转,贪欲为本;修证常乐,禅慧为宗。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發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懿其般剌译其义,房相笔其文。今 江吴释璇师,学识兼高、辩才无碍,以是经典为时教于一代、分妙理于十门,功济大千、道传不二,瞪目合手以明妄、毁相泯心以会宗,信受则为世津梁、开悟则入佛知见。乃显经以住疏、因疏以明理,故可以开前疑而决后滞、披迷云而睹惠日,然后知色空无异,同归实际;生佛靡殊,不离方寸。随志抂外护、惭无内学,因获览阅,辄述序引,归依法宝,幸精究于真诠;赞扬佛乘,愿普沾于胜果者已。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惟净,谨上书于中丞阁下。近蒙以 新制〈首楞严经疏序〉,特赐 宠示者,鸿儒大士嘉赞宝乘、浅学缁流叨窥法句,身心适悦、种智增明,顶奉依归,不任庆幸。窃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者,菩萨行门、诸佛心印,开有为即尘沙妙用、归无相即法界真源,不有不空,绝名相于言罤之外;现因示果,分阶位于神化之中。境不碍心、惑不碍智,七大之性大无所待、八还之法还无所从。所以了真如心,息虚妄本,起方便慧,宣秘密言,万法以之圆融、诸佛以之自在,入不二之二谛、悟不空之三空,伟矣真宗,不可思议。聿有高士,著述疏章,焕决秘诠,简谈佛旨,恭惟 中丞入佛知见、解法因缘,学佛修行、袪拂有空之病,宣法性相、融明起灭之端,为护法城、作不请友。高制序引,恢阐教乘,永代作程,长冥示炬。惟净夙承道顾,忝玩奇文,佩戴恩私,不任抃跃。不宣。惟净顿首。
将释此经,十门分別: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別解文义。
初中二:一总、二別。总者,谓詶因酬请,显理度生。一代教兴皆由此矣。若原佛本意,唯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虽三车通许,唯赐白牛,但为一乘,无三及二也。別者有十,故说此经:一、为克示真三昧故。谓阿难遭难,盖无真定,故请诸佛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及佛告许,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至于再请责己,将谓惠我,偈赞希有等,乃至如来讽叹,名金刚王如幻三昧。勅说圆通,文殊拣显,指三世佛同此一门。道场加行,成就圣位,立此经名,破灭七趣、辨识诸魔,皆为此也。二、为广破诸妄执故。谓阿难执妄迷真,匿王执常为断。七处征诘,三疑拒诤。佛再语云:若汝执悋分別觉观为汝心等。故约心见二门随执广破,此之执相不离人法也。三、为开显妙明心故。谓阿难初请三昧,佛先审问發心,既陈爱见之源,全迷真实之体。遂云:众生无始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此真妙明,即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故阿难自责不知寂常,如来许可發妙明性,先就心见二门乍征乍显,后约三科七大分明显会,令于法法咸见性常,俱遍俱融,含摄无碍。众皆领悟,自知心遍十方,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体,元明心遍含裹十虚,身土虚空了无所得,唯一本妙常住不灭。洎满慈疑于有相,庆喜再责因缘,佛随开示,令得知见矣。四、为决断众疑网故。谓佛显示真见,阿难随见疑生,或缩断、离身、因缘、自尔、和合、非合,执相疑性,诸大遍圆,灭妄生妄,成真不真,修无常因,获常住果。疑网既众,佛随断之矣。五、为辨析修行门故。谓佛广示藏体,庆喜深解,现前举喻,天王赐与华屋,虽知所赐,将入无门,已悉多闻,不逮修习。故请问云: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入佛知见?佛举二义决定,以为發觉初心,谓止及观,斯为要也。初令以湛旋妄成不生灭,次令审详烦恼知根降伏。一根既反,余根自旋,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六、为分別邪正行故。谓阿难已悟修行,后代罔知邪正,虽期正道,多陷邪宗,水灌漏巵,若为取满?庆喜请云: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至多,欲令心入佛乘,远魔无退。佛举四种明诲,诸圣同途,戒根不亏,定慧可据。如其不切清禁、禅慧洪深,鬼属魔民斯难逭免,祈进却步,诚可悲夫。七、为显呪功能胜故。谓庆喜难在登伽,如来遣呪往救。承力虽至,密言阙闻。况能潜护根门、防闲宿习,斋戒不禀而自备、果证不远而可得。消难获利,自行化他,因人果人靡不由此而辨其事也。八、为证入有阶降故。谓理绝修证、事存阶渐,偏一则病空有、圆通则融真俗,故不损寂灭而建立诸位。阿难知机为请,如来就行开示,始从渐次、终乎极果,于无生忍中立五十七位,不断而断,惑障必亡;非证而证,神用斯备。岂同魔外都无位次耶?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毘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耳。九、为广示诸魔境故。谓修禅观人靡不有初,而鲜克有终者,盖不谙其魔境,妄生取著,不了唯心,遂派诸道。佛慈无缘,不问自说。观中破阴,每阴十种,五十境界分析邪源,末代修禅免为所惑。十、为究尽妄想源故。谓五阴诸经皆说,未闻五妄想成。今明破一阴时出一妄想,破则从麁至细、起则自细现麁,其之根源唯一识阴,识阴无体,但是圆常。文云: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既知五阴咸是妄想,五阴摄法何所不该?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也。由斯十意而说此经。
二、藏乘分摄者,谓三藏之中修多罗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若此摄彼,则兼该二三,持戒证果有小乘故,征难辨析最明显故。诸乘之中一乘所摄,若此摄彼亦该诸乘。十二分中契经方广二分所摄,摄彼如前。
三、教义分齐者,依贤首大师二义分別:一、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谓以义分教,教类有五:一、小乘教。但说我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说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为分。三、大乘终教,亦名实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梨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四、大乘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別之相。呵教劝离,毁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故说为顿。五、一乘圆教。所说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也。若于五中显此经分齐,正唯终教,兼于顿圆。若将此经与五教互相摄者,五唯后三摄此,此总摄彼诸教。
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依《起信论》明诸染法本末五重。论中,初唯一心为本源。二依一心开二门:一、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二、心生灭门,谓依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梨耶识;三依此识明二义:一觉义,谓心体离念等;二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动等。四、依后义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五依最后生六麁:一、智相(依境分別也,即法执俱生);二、相续相(依智起念不断,即法执分別);三、执取相(心起著故,即我执俱生);四、计名字相(我执分別,上四皆惑);五、起业相(业也);六、业系苦相(报也)。若以诸宗就此五重显分齐者,谓人天唯齐业报,小乘齐后四,麁法相极于三细,终顿圆通诠本末,方穷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经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经标此心为宗本故,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故。二根本中,说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明体故(第一重)。约见约心、或破或会,至于备历三科七大咸言妙真如性等,即心真如门。经喻瞪目合手,眚见灯光,性明圆故,因明發性,识精元明。性、一切心等,即生灭门(第二重)。满慈致疑,佛举本觉明妙,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等,即本觉不觉也。了然自知,發真归元,觉迷迷灭等,即始觉也(第三重)。三相四轮,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等,即三细(第四重)。引起尘劳烦恼,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业果、众生二种相续等,即后五麁(第五重)。由是此经具诠本末,学者备览,足见幽深。
四、所被机宜者,依《圆觉疏》,略有二种:初料拣、后普收。初谓乐著名相,以文为解者;系滞行位,高推圣境者;情尚于空,触言宾无者;自恃天真,轻厌进习者;固执先闻,担麻弃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后普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俱得闻之,无不获益。谓宿种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种者亦皆熏成圆顿种性。如《华严经》食金刚喻。若约五性,正被菩萨性及不定性,兼为余性作远因缘。三聚之中,为正定聚令增妙行,为不定聚令修信心,为邪定人作远因缘也。
五、能诠体性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复二:一、声名句文体,体用、假实,二相资故;二、通摄所诠体,若不诠义,文非教故。二、唯识门。前二不离识所变故,然有本质、影像之异。三、归性门。此识无体,唯真如故。四、无碍门。心境理事,交彻相摄,以一心法有二门故。
六、所诠宗趣者,即有通別。初谓统论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若佛灭后,贤圣弟子相承传习,通大小乘,宗途有五,如《起信疏》。別明此经者,又有总別:总以心境空(遍计如蛇鬼,经云「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又经云「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寂、(依他如影像等,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等)藏性圆满(由空寂故圆满成实,经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凡圣平等为宗(下云「迷悟死生了不可得。」又「圣凡无二路。」又「生死涅槃皆即狂劳」等),令修行者忘情(由悟宗故,下云「即汝心中狂性自歇,旋流无妄」)等佛(由情忘故,经云「歇即菩提、即同如来」等),观行速成(文云「方便易成就」)为趣。又以前趣为宗,令惑业消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永绝轮回(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起大神用(不须天眼自然观见等),安乐(身心快然,获大安隐)自在(一为无量、小中现大等)为趣。別有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皆初宗后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渐相由也。若以要言之,不出解行、修证。初解如来藏为宗,行首楞严为趣。谓佛许示真修,却约心、见征解故。次修此真定为宗,证彼藏体为趣。故下请云「虽获大宅,要因门入」等。
七、教迹前后者,佛说此经,非谓一时顿说,说必前后,集者约类总为一部。谓佛初说,匿王在座,叙外致疑,破彼断见。后至阿难疑问七趣,举瑠璃王诛释种姓、善星比丘妄说法空,二俱生身陷入地狱。瑠璃岂非匿王之子,王死为嗣,方诛瞿昙族姓,岂有事之未形而预致问耶?故知此经非一时说。若以文义往定,即法华后、涅槃前也。经文明指耶输受记持地证经,以义往推,序叹声闻,非约小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法华已前无此叹故;声闻入实,法华已前亦无显露,今经有故。各说圆通,诸小乘者皆叙本时、或述今遇,尽证圆妙,法华前无,应知在后。然又不唱入灭之期,定涅槃前。二经同部,此经居中,俱醍醐味,无所疑也。
八、传译时年。下云:大唐神龙元年乙巳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先是三藏将梵本泛海达广州制止寺,遇宰相房融知南铨,闻有此经,遂请对译,房融笔受,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翻经才竟,三藏被本国来取,奉王严制,先不许出,三藏潜来边境被责,为解此难,遂即去回。房融入奏,又遇中宗初嗣,未暇宣布,目录阙书。时禅学者,因内道场得本传写,好而秘之,遂流此地。大通在内,亲遇奏经,又写随身,归荆州度门寺。有魏北舘陶沙门惠振,搜访灵迹,常慕此经,于度门寺遂遇此本,初得科判。又据开元中沙门智升撰《释教目录》二十卷,其第九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迪循州人,住罗浮山南楼寺,久习经论,备谙五梵,因游广府,遂遇梵僧,未详其名,对文共译,勒成十卷。经之题目、纸数、文句与今融本竝不差异。迪笔受经旨,缉缀文理等。今详二经,译人虽別,译本是同。或恐迪因证义各据流行,故今目录书写有异。不尔,岂无一处差別,译主名字何得未详耶?二本既同,今解融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经有五名,题目三号者,谓该教行、人理、因果、显密悉具足故。先略配者:上之三字是总,即一经法体,总含教理行果,教行明指、理果义含。明指者,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此指行也。又云「虽蒙如来佛顶神呪」,又云「亦说此呪名如来顶」,此指教也。教有显密,显了宣示,令悟修无妄,即前后诸文。秘密受持,令障尽功著,即是呪辞。义含者,寂照含空故名为大,性觉妙明等故名为佛,此显理也。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周遍法界等故名大,明极即如来等故名佛,此显果也。顶者,至极无上之义也。若以此三字全约理说,藏体周遍无不含容曰大,即体大;灵照不昧离诸妄想曰佛。佛有二义:一自性显照义,即相大;二随缘现益义,即用大。此大及佛,是至尊至极、无上无过,诸佛所师之法,故名为顶。三大之义不离一心,故名一心为大佛顶。「如来」下,別显胜能。初八字,约果人自行修证、说教利他以別显,即十方如来依此法门修因证果,显了宣说,究竟利他也。「诸菩萨」下八字,约因人修习,具足自他诸行,以別显菩萨行门自利利他广多无量,此之真定咸具足,故文殊叹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等。次广释者。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者,不同法相宗栋小名大,大外有小可拣,犹是分限,岂为至大?今以藏体性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为大。常遍者,常则竖穷三世,遍则横该十方。竖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故名大也。《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横者,十方穷之无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今经常遍,广有其文,仍具三义,如下可见。佛顶者,究竟觉也。觉有二义:一本、二始。本谓藏体,灵鉴无昧,绝诸妄想,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始觉。」始觉是用,本觉是体,用合体时,始本不二名究竟觉。究竟觉者,即前藏性显现时也。无上最极名之为顶,此约果位以显法体,名佛顶也。若约现事,即今佛顶放光,化佛所说教行,是故教行俱号佛顶也。如来者,如谓本觉,来谓始觉,始本合故名为如来。此指一佛即该诸佛,下说教行俱约诸佛,以显同故。密因者,有二:一教、二行。教者,下说心呪是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不通他解,但信而受之,思而持之,灭障成德也。行者以此真定具空假中,即是一心,非纵横竝,別不可思议,具足万行,三世诸佛同此法门,此行成时名三秘藏,是故称密。修谓行因,证谓克果。地前地上缘真二种俱名为修,初地妙觉分满二果同名为证。所修所证俱大佛顶,此自行也,如观音圆通。了义者,说教化他,诠表义理,无有覆相,穷理尽性,称实谈故。下文云「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非有余说,故名了义。诸菩萨万行者,三世因人各修其行,自利利他,有无量义,今举大数故名万也。此之三昧具斯多义,故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等。首楞严者,梵语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于法自在,能破最后微细无明,能获二种殊胜之力,现身说法,无碍自在。故下经中名为如幻金刚王佛母妙莲华等。此三昧以无分別智寂用为体,以一切法皆同智性,穷尽法界更无遗余,名一切事究竟。一切事言无离染净,此智现时,染净都尽,一法不立。又染法究竟尽,净用究竟显,如下文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一为无量」等。又云「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等。既观如幻,不为物坏,能破无明,故名坚固。经者,训法训常,是贯是摄。谓依此言说,诠显性相,令物生解,故称为法;一切诸佛皆同此说,故名为常;能令义理无有散失,名之为贯;以此化生令不颠坠,称之为摄。若约所诠如来藏体说名经者,亦具四义:谓此心性诸佛所师,可轨可则,故名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变异,故名为常;上圣下凡、情与非情无不同此,故说为贯;具诸功德,遍含染净,故称为摄。心性既尔,一切法亦然,故下文云「五阴、六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故一切法任运有四义,悉名为经。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別行。
此別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月邦,以此大国形诸小国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当中也,即一境之都名。此境之中有多国別,最尊大者号摩竭提,此云大体,以总摄故,或云不害,皆义翻也。那烂陀,此云施无厌,即龙名也。《西域记》云「庵没罗国有池,池中有龙名施无厌,寺近彼池,故以标号。」大道场者,沙门体心修道之地也。佛灭度后,六帝缉兴,遐疎绀宇,园林普合,都建一门,主客万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顶部者,彼有五部,此当其一,毘卢为主。既标部处,寻检可凭,无谓近翻,疑非正说。
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巳卯朔二十三日辛丑。
长安三年,则天罢政,中宗嗣位,是岁改为神龙元年。龙集者,龙星,亦曰岁星,岁行一次也。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苏也,月死复苏。苏,生也。
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天竺,亦云乾竺、乾豆、身毒、印度等。沙门,云勤息,取生善灭恶之称。般剌蜜帝,此云到彼岸。译者,其有才智,通四方语,名曰象胥之学,四方各有其名,今取北方掌语者也。
虽为宰官而受大乘戒者,经云「欲受国王位时,乃至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也。」资于师长,以父兄之道事之,故云弟子。正谏者,今之谏议也。举贤达能,大扶进人,故曰大夫。中书、门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国政之事,曰平章事。笔授,或云笔受,谓以此方文体笔其所授梵本,缉缀润色,令顺物情,不失正理也。
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国名未详。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翻梵为华,故云译语。其中证义,应有別录,余如翻译时年中说。
此下第十、別解文义。准常三分,谓序、正、流通。序中二:证信、發起。证信之立,由阿难问,佛令置之,意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然此虽具六种成就,今均广略,总分为二:初、说经时处;二、引众同闻。今初也。
如是。
若兼「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地论》云「谓结集时,众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离释「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万行中以信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契机曰如,永离过非曰是。如理而说,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约今经,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义故曰是。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更有余义,繁而不论。
我闻。
闻成就也。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闻,谓耳根發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別从总,故称我闻。无相宗说: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也。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无碍之法门。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言一时。一者拣异余时,时者随世假立。如来说经有无量时,不能別举,一言略周但言一时。《涅槃经》云「一时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时。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觉也。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未觉心源故非究竟觉。」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佛地论》中具有十义,谓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出烦恼障及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称为佛。
处成就也。处有二种:一所化处,即伐城;二所住处,即祇园。具云室罗伐悉底,此云丰德,或云闻物,或云好道,此乃城名,非是国号。以其城中多财物,好欲境,饶多闻,丰解脱,道德名称五天共闻故,或云闻者城。昔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者。老仙殁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国都号为憍萨罗,但以就胜易彰,故举城号。祇桓者,具云祇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战胜,即太子名。林主是彼,故云胜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门精行所舍处也。谓须达买园置舍,太子舍树造门,二人共搆,以延僧佛。
二、引众同闻者,同闻之众匪唯三乘,亦该诸趣,下具天龙八部、王臣菩萨。發起序中今文但有二类,盖译之巧略也。文二:一、声闻;二、缘觉。初文三:一、标类举数。
与大比丘众。
标类也。与者,并、兼、共、及也。佛与阿难及大比丘等,证非虚谬。梵云摩诃,此具三义:谓大、多、胜也。器量尊重,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云大;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胜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比丘,名含三义:乞士、怖魔、破恶。谓出家者,上于诸佛求法以内资,令慧命增长;下于檀越离邪正命乞食以外资,令色身无损,故云乞士。又出家者,最初發出家心或菩提心,或至成道,皆令魔怖失人众,故名为怖魔。又能破断身口七支九十八使业烦恼,故称为破恶。四人已上乃至无量,能作说恣羯磨法,故名为众矣。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举数也。佛初成道,先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先竝事外,勤苦累劫,一无所证;才遇见佛,便得上果,感佛恩深,常随佛化,为常随众也。
二、总叹行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总指也。漏有三种,皆断尽故。阿罗汉,名含三义,故翻为应: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不受分段生故;应受人天妙供养故。此皆无疑,故名为大。已下別叹。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绍佛种,故云佛子。安住觉性三德秘藏,任持万善功德不失,故云住持。诸有者,二十五有。皆得二十五种三昧,不为界系,故云善超。此叹自利,已下叹利他。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无刹不现,故云能于国土。有威可畏,有仪可则,行住坐卧皆成轨范,可为标准,故云成就等。《净名》所谓「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此仪止可观也。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智堪遗付也。常随从佛,转大法轮。法有摧辗业烦恼义,喻之若轮。自既摧破惑障,亦能转教令他破惑。于一法中作无量说,一一逗机、一一称性,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入如来知见。妙好堪任,护付法藏,令灯灯相然、明明不绝。嘱法令传,嘱生令度,总名遗嘱也。
严净毘尼,弘范三界。
戒可遵依也。毘尼云律,律法也。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弘,大也。范,法也。既严持清禁,身心弗违,大能轨则世间,真是法中纲纪也。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定能现化也。住首楞严,化复作化,普现色身,随十界机宜,何身相现而说法,令彼度苦,解脱业惑,得自在故。《法华》所谓内秘外现,从法身地随缘俯应,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是。若非發迹之后,无如是叹,醍醐味教于斯现矣。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结悲化无尽也。拔令脱苦,济使得乐。佛灭度后,故曰未来。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皆令清净自在无碍,故称越也。
三、列众上首。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具云奢利弗怛啰,此云鹙子。其人母眼黑白分明,转动流利,从彼所生,连母为号,亦云身子,是佛右面弟子。慧解过人,故云大智。《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无双、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
摩诃目犍连。
具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又云胡豆,即尊者母姓。上古仙人所嗜,因以命族。左面弟子,神通无过。下经云「我游十方得无罣碍」,神通發明推为无上。
摩诃拘𫄨罗。
此云大膝,舍利弗舅,当论胜姊,姊怀身子,论则不胜,知孕智人,寄辨母口,何况出胎。遂往南天学十八经。人笑之曰:「累世难通,一生非冀。」闻而立誓,学不休止,无暇剪爪,号长爪梵志。学毕还家,知甥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夺。佛令立论,因即义堕,负愧低头,得法眼净,成阿罗汉,获四辨才,触难能答,南方天王常随侍彼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那,父名,此云满。父是满江祷天求得,正值江满,又愿获满,梦满器宝入于母怀,从此有孕,由此多义,得有此称。弥多罗尼母名,此翻为慈,亦云知识。其母慈行,仍诵事陀知识品故。尼,女声也,是彼所生。连父母召,云满慈子,此于如来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下经云「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河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等。
须菩提。
此云空生,或云善吉、善现等,生时家中库藏器皿皆空故。相者谓言:「儿必善吉,此善吉相现于器故。」从是得名。于大众中解空第一,入无诤定,喜说空法,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如下经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發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此云近少,义翻尘性,观尘性空而得道故。微尘即是色近少分,隣近虚空是色边际,故名尘性为近少也。如下经云「我悟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更有余人,经不具载,故云等也。即三迦叶辈,此皆头角,为众知识,纲领佛法,各有弟子,故云上首也。
二、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具云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故。此是部行,非同麟喻。然不预叹德列名者,以厌喧乐静,不为众所知识故。主伴咸集,故云并其初心,遇佛回向必证大果。故下经云「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發心菩萨等,皆获本心,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通序竟。
二、別序者,诸经不同,發起各別,或放光微笑、乞食入禅、自唱位号、劝人令问等。今经由夏满众集,主臣请斋,庆喜外归,无供循乞,因遭婬室邪术所加,自无定慧,不能降伏。由是外假秘密摄护令归,意显生死轮回莫过淫爱,超证圣位岂逾定慧。定慧内具,秘密外资,尘飏顺风,有何艰险。
文有四:一、夏制圆成众求密义。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属,值遇会也。圣禁三月,满在此日,故云休夏也。自迷所犯,恣任僧举,当悔清净,故云自恣。制限恣法,如律所明。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此有三释:一、菩提所求果,萨埵所度生;二、菩提所求果,萨埵能求人;三、菩提觉悟智,萨埵情虑识。总约悲智、能所、真妄以立名也。此等安居非止一处,故云十方。限内修行莫尽通达,从师指授,夏满方遂,故云咨决心疑。恭敬遵承,故曰钦奉。恩念威重,故曰慈严。将求密义者,意请宣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之法门也。
二、师资感应教演真乘。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非禅不慧,故先入定为后轨也。即敷尼师坛静然安坐,如《金刚》、《法华》皆先入定,后方始说,常法尔也。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前求密义,今宣深奥,随其所问皆与说示。如《法华》先说《无量义经》以为一乘之本。今此会中亦复如是,必有经目,隐而不言也。
教主既非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能听之众亦无一法可为领受。称实说听无有垢染,故云清众。斯为究竟无上法会,故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佛声和雅,众所爱乐,听之无厌,如迦陵频伽在于㲉鸣胜余鸟故,堪喻佛声。此鸟非常,故云仙也。遍十方界者,显其圆义。如来梵音,于诸相中最为胜故,如別处说。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正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或妙德。下文将神呪、拣圆通,与夺众心,无私不伏,智德之尊,故标上首。前文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今此复云恒沙来聚者,或因结上首重指前文,或因前说法声遍十方,后始来集,二义无在。
三、王臣请供主伴分临。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具云钵罗斯那恃多,此云胜君。先王崩日,忌讳之晨,故云讳日,即自恣后之一日也。讳,忌也,以忌举吉事,讳避其名。宫掖,内庭也,后妃居所,在天子左右,如肘腋耳。王之宫禁,策掖者所居故。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勅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十德具足,三品居财,故云长者居士。又守道自怡,寡欲蕴德,故曰居士。佛为化主,王请须临,臣为辅佐,余圣可赴。
四、庆喜无斋入城循乞,二:一、归园无请。
唯有阿难先受別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阿难,此云欢喜。佛初出家,净饭忧恼,闻子成道,王大忻然。复有斛饭,奏云生儿,举国大喜,因立斯号。又彼端正,或语或默、行住坐卧、进止动转,见者咸喜,故云欢喜。先受別请者,《涅槃经》说不受別请,乃不随佛受別请耳,或因他事而非斋也。遑,假也。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同辈上下曰上座。阿阇梨,此云轨范,谓与众中作轨范故。
二、入国循求,三:一、平等行乞,二:一、正行平等以循乞。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当日初分乞食易得,故云即时。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色与体量皆应法度也。无问净秽,故云次第。顺于轨则,故云循乞。乞食十利,如《宝雨经》说。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發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檀越,此云施者。阿难乞食,意祈末后来请僧者,我当赴彼,故曰斋主。净秽,即刹利、旃陀也。刹帝利,此云田主,即王种也,故云尊姓。旃陀罗,此云杀者,即魁脍、婬、酒家也。方,法也。轨则如来,行平等慈,不取贵择贱,俾施者见者得福无量。
二、仰效无遮以除谤。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迦叶波,此云饮光氏,上古元祖是仙,身有光明,吞蔽灯光,人皆异之,曰饮光仙,因立族姓。尊者头陀上行第一,故云大也。不均平者,善现舍贫从富,迦叶舍富从贫,皆为净名所诃。今言如来者,就其印可,功归佛也。然佛常乞食无遮间者,由五义故: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婬女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別。故得仰效行平等耳。度疑谤者,即息凡夫猜嫌也。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城之濠堑曰隍。斋庄齐整,不失威仪,安静恭谨,足成令则。以斯行乞,物无不从,仰効尊仪,故云斋法也。
二、示遇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呪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此时也。摩登伽,义翻本姓,下经云「性比丘尼」是也。婆毘迦罗,亦云劫毘罗,此言金头,或云黄发,食米齐外道也。师事梵天而得此呪,呪是梵天先说外道施行,世人讽习以为幻术。将毁戒体者,別解脱戒,白四所發,形愿业体,体即无作,从作戒生,是第三聚非色非心为戒所依。持之则肥,犯之则羸,故云戒体。阿难无心,遭逼入舍,欲犯未犯,故云将毁。若据下云「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应知阿难不毁吉罗,缘起如別。
三、佛垂哀救,三:一、斋毕归园。
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者,知即是见也,谓以生死智明不二天眼见也。如来常仪,受请斋了皆为说法,今日速归,知佛必有所为,故随而来,愿闻法要。然大众根熟,妙悟是时,不有因缘无由發起,故托庆喜婬逼、摩登爱缠,俾知生死轮回贪欲为本,修证常乐禅慧是基。故下文中,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發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闻是法已,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發无上道心等。是知机应相扣,啐啄同时,形对像现,故无差滥。
二、放光说呪。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呪。
归园既毕,主伴咸臻,于此之际,故曰于时。佛顶,体也,寂无相故。光明,相也,具性德故。莲华,用也,成万行故。化佛,果也,理智行三所成就故。宣神呪者,自果既圆,说利他故。又释迦显果海无说,顶光莲现表大定智悲三法冥熏而起大用,故现化佛说神呪也。
三、遣呪往救。
勅文殊师利将呪往护,恶呪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提,携;奖,劝也。文殊显传佛旨,密护阿难,先令登伽见佛离欲,闻法增道,意显呪力不可思议也。如下文云「彼尚婬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何况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等。序分竟。
次下正宗分。由阿难正请,如来正说,解行圆满,不偏不邪,当机得益也。文三:一、阿难悲恨请修三昧。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习定,止观双修,若但偏攻,岂全道力。故《涅槃》云「先以定动,后以慧拔。」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定慧双运,目足更资,到清凉池,保无留难。佛与阿难,空王佛时同發大心,为乐多闻,匪勤修习。佛今成道,我始入流,仍值恶缘不能免脱。良由偏失,诚可悲夫。故下文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如来,极证人也。菩提,极证法也。人法双举者,简所请行非眇劣耳。奢摩他云止,三摩提云观,禅那云静虑,释其相者,如《圆觉经》。此三种义只在一心,非三而三,不一而一,举一即具,故称为妙,即天台一心三观也。此观若成,即证涅槃三德,名秘密藏,故举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最初方便者,然方便多种,今问成佛妙行复云最初者,意请成妙行之方便也,浅深虽异,俱方便尔。如《圆觉经》,方便随顺,圆摄所归,即有三种,此指妙行即方便也。如下经文「佛问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即指入妙行之方便也。今文请即通问,下文答则別说。如下文云「有大佛顶首楞严」等,即许说成道妙行也。复先征诘發心,推逐妄执,破群疑、显藏性,令信解不谬。阿难因此了悟,發菩提心等,此即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若无此因,纵历多劫修诸行门,皆成邪僻,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故《圆觉》中示三观、显诸轮,一一皆云悟净圆觉。此经亦尔,从初至第四卷半已来,则总明信解真正为最初方便也。信解虽正明识藏心,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如得大宅罔知入门,故请修行从何摄伏。佛即具辨止观为正修法,止观成处名真三昧,入此行时须有方便,方便之法不离根门,入一无妄,余皆清净。故问二十五圣,复勅文殊令拣,此即以根门顺机为最初方便。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圣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此则的取从闻思修为初方便,最初之义先解后行,无出于斯。或可最初是无上第一之义,即指真定为方便耳。如別有说,吾弗知也。
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
如渴思冷水,如饥思饮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大众欲闻,假其请主。三乘贤圣、八部王臣,洁已虚心,收视返听而寂默也。《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斯受圣旨,岂令不然。此下,如来乘机广为开演。古人科判各是一途,春兰秋菊互檀其美。振公八段,资中显称,今详经文复有理在。文中前后两度说经:初从此去至标经名,是酬问正说分;次从「说是语已」下至「不恋三界」,为请益再陈分。初有四段:一开妙解、二示妙行、三显妙位、四立妙名。此四即八段中前五科开合之异也。次再陈中有二:一辨趣生差別、二示禅境差別,即八中后三段也。然开判之设各随其人,吾今从古,依振公判,略没第八,但取七名。今初、显如来藏心,二:一、破阿难认妄迷真显如来藏,二:一、正约心见以破显,五:一、审其初心,二:一、问發心之始。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庆喜是佛堂弟,祖父相传亦名同气,或可但是兄弟同一气类也。兄弟之序,上下相次,恩爱相属,盖自然而然,非使之然也,故曰均天伦。伦,理均等也。
「当初發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恩爱?」
父母妻子是恩爱之深者,世人以舍麁重恩爱为其至道,而不知修行见爱尚是妄心,故审问之,后方推破。
二、答舍爱之缘。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瑠璃。」
如来大相有三十二,谓足下安平至顶成肉髻。小相有八十种,谓无见顶至手足有德相。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故名为好。释梵轮王亦有大相,然无其好,暗昧不明,不名胜妙殊绝。形状体质清净无垢,喻瑠璃也。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从戒定慧所成就故,故非欲爱。
「何以故?欲气麁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欲爱之生纯是不净,《大集经》中具说受生,皆由父母与己识情互生爱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为识所依,一处和合名歌罗逻,而渐增长。至于出胎,五谷长养,虽成人相,如革囊盛粪,故云脓血杂乱。
「不能發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阎浮檀金展转比至迦叶身,金犹如聚墨;若比佛身,迦叶如墨。欲爱所招,终非如此。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胜相妙绝,知非爱生,思渴瞻仰,故求舍爱。愿从佛化,俾易妙身,斯不知以爱舍爱转增妄矣。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久成积苦也。
二、別释因由,二:一、迷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迷自本真也。无始晦殊,故曰不知。不生不灭,名为常住。离诸偽妄,灵鉴不昧,故曰真心。三德具足为一切法之所依止,故云性净明体。众生悉尔故曰皆由。
二、认妄。
「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认他虚想也。下文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从无始来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举世修行多同此计,故托阿难总彰其失。
三、劝其直语,三:一、正劝。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發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下文识精元明,即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体非妄,无有变异,故云真性。研,究穷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今推本意,岂得异想發言。欲正修行,当须确实,故今劝也。
二、引证。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直心者,此有二种:一、發言无虚假,如此文所劝净名道场;二、向理之心无別岐路,即如《起信》三心之直心也。故论云「一者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此为二行根本也。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發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三、结益。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因苗辨地,言直心直;苟或反此,罪非轻小。如下经云「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發心曰始,究竟名终。弹指能超,故无委曲。
四、问其见爱,二:一、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發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心见两门,由兹所问。下既认心不迭,指见谬称,故成二障为缠,三空罔契,故下征诘,俾识妄源。
二、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单牒双指,巧略故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發心愿舍生死。」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意识,根识虚妄犹如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生死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
五、辨其真妄,二:一、推妄所在,七:一、破在内,二:一、立,四:一、牒前以语。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为末,若迷本之依处,群末难除。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即通指二障也。
二、举事以况。
「譬如国王,」
真性也。
「为贼所侵,」
烦恼迷真也。
「發兵讨除。」
用智也。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兵人所执器也。
三、示过以问。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示过也。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下文有十二类,今举大数。凡夫造业不同,感果差別,名为异生。一切世间者,举依显正也。前举凡心在内,后指佛眼在面,欲取例己亦复然也。
二、指已结答。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以眼根色是不可见,故指浮根。圣凡既尔,在己必然。面与身中,心眼定处也。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举事定其所见,三:一、问境内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内外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先后。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因由。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户牖,根也。
二、示益安其所怀。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以慈摄也,如父嘱子拊背而告。此有三意:一、安慰其心令无恐惧;二、嘱其谛受令无忘失;三、示今许说无有虚妄。故舒其手现慈相也。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直道无异,通至宝所,故云一门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庄严。真三摩地,因行所履故名为路。
「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破妄意欲显真故,略标宗叹德,令其忻慕,岂谓徒然谴责,罔知所归。于是阿难伏而谛受。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一、引例正问。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反常理以致问,引庆喜以直答。
二、依理以答。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只知据理直申,不觉计宗危矣。
三、合喻夺破,三:一、正夺。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心能灵鉴,内外俱缘,故云一切明了。向外既了万缘,在内合知藏腑。颇,犹可也,亦语辞也。汝观众生可有此者?
二、纵破。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腑藏内密,设使不知;筋脉肤浅,宁容难了?
三、反责。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五藏同居最为亲眤,万象离异,诚谓疎遥。若使不了身中,岂合能观外物?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境风外动,妄想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幻化,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成久执。及推所在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二、破在外,二:一、立,二:一、正立。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身中无救,身外必然,不遇尊言,莫悟斯旨,故稽首于佛,谢非立是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故名稽首。
二、释成,二:一、引喻领悟前非。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成立今义。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室外之烛不及内明,身外之心何能反照?此计心有离身之过,故下破之。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前云赴请,此云乞食者,乞食乃是常仪,泛举为喻。又前虽赴请,未必僧尽,余人乞食,故举此也。宿,预也。
二、自他殊体答。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不同,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关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定其相外。外,犹离也。心既离身,不相干涉,如前所答一人食时不令众饱。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释成其相。心若在外,理合如是。文显可见。
二、约见验其相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別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三十二相中一相也。眼属身分,心若离者合不分別,若分別者应不离身,以不离故名为相知。故此责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一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別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一、举喻合法。
「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別。」
瑠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瑠璃椀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成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
二、据理成立。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
略牒。语简,可以意知。
「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实见瑠璃。」
二、据法责其独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则唯见山河。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设使见眼,即成敌对,云何前言随即分別,此有自语相违过也。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以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结成法喻不齐过也。二过既彰,潜根理丧。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四、破见内,二:一、约见暗以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中立意,复宗归内。最先所计心在身中,佛即推征不合在内,以不能见身中物故。由此转计身外潜根,及至穷研,二俱不当。再思理道,在内义长,遂立藏暗窍明,责无不见内过。七窍明露,五藏黯然,开窍缘明,合眼对暗,明暗若见,内外俱缘,由是在内决无所惑。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一、难破,二:一、破前计,二:一、双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征讫。
二、双破,二:一、破对,二:一、对眼不属内。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对眼在前,前岂成内?
二、外室成焦腑。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谓不论前后,但是见暗便即内者,汝处幽室无三光时,比室黯然,应是汝内,以同暗故,焦腑即内也。应立量云:汝处幽室应汝焦腑,以是暗故,同汝见暗。
二、破不对。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未曾见有境不对眼而称见物。
二、破转计,二:一、牒计夺破。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眼前暗,不合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不同。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缘故。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缘故。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分明,盖译人巧略,但牒而已。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夺破也。设许合眼对暗名见身中,亦应开眼对明而见自面。内属于暗尚许返见,面属于明岂无返见?一成则俱成,一破则俱破,故云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二、展转纵破,四:一、在空非内同他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他人,自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犹如他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许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又若汝心能见面者,本分身处应无知觉,以在眼根处虚空故。身若有觉,眼必无知。在一不在一,经文巧略故不言也。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汝现今眼根自知、身处自觉非互阙者,须有二心,知即心也。凡是有心皆当作佛,岂汝一身成两佛耶?此之四段展转破逐,皆由前文内对所成见面之执,妄情纷扰、执计多端,故尽破之令无所救。
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破随合,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引教也。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以为据也。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现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牒前计也。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
既言因法有心,应知心本无体;无体言合,理必不然。一法云何合?斯之谓矣。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汝坚执无体能合,十九界、第七尘体毕竟无,亦应有合。世间学者谁信有之?故云不然。
二、破有体,二: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一、正夺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挃(陟栗切),犹触也。以手触身,必先知觉。既言有体,不无所止,内外二处必从一缘,故今双诘。难同前破。
二、破转救,二:初、救。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见面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眼见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引喻难也。如世间人称见外者,必待出门方名人见。若人居室,门岂自见?门,眼也。人,心也。汝称眼见,理恐不然。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举事破也。若眼名见,死者眼存,心识离体,岂说有见?有见非死,死必无见,称见在眼,不其谬哉!
二、一多遍局非理破,二:一、总征。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一多,心体也。遍局,身体也。余文可知。
二、別破,二:一、一体多体义失。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破一也。心体若一,四处咸同,一支受触,四应俱觉。设许俱觉,失本触处,故云无在。若觉元所触处,一体之义岂存?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破多也。汝心惟一,岂合言多?若许多心,汝亦多体。多体之内谁为阿难?故云何体为汝。
二、遍与不遍理非。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破遍也。挃一支时四支应觉,故云同前。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破不遍也。若汝执心不遍身者,头足之触同时而下,一合有觉,一当不知。今汝咸知,孰成不遍?故云今汝不然。
二、结破。
六、破中间,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引教文也。)』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合教理也。不相知者,合云外又相知,恐文误耳。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正立中也。
二、据理推破,二:一、推破,二:一、就身处以随破,二:一、定其中位。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若心在中,中应无惑,必有所在,何者为中?故举身处以定中位。
二、随计斥破,二:一、在身无中破。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若汝于身立中位者,身有中边,若居身中,与内何別?应合见内。若就身边,边则非中,便有自语相违过也。
二、在处不定破。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若身外处立中位者,必须约表,何处是中?若不可表,即毕竟无,犹如兔角。若可表示,即成不定,东西南北皆可道故。能表既乱,心应混杂,理应不然。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別,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身处二种,非我立意。眼色为缘生眼识者,岂非尊言?今约根境两楹之间以立中位,心在此也。根能照境,故云分別。
二、破,二:一、总征。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以此为中,为复兼带根尘二法、为不尔耶?
二、別破,二:一、破兼,二:一、若兼成杂破。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因心所兼,根尘相杂,尘亦分別,根亦无知。物即尘也,体即根也。
二、不杂非中破。
「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今若不杂,物自无知,体自照境,宛成相敌,但有二相,中云何存?
二、破不兼。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不兼根故,名为非知。不兼境故,名非不知。二义既非,将何以表心之体性。体性不有,中位自无。
二、结破。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七、破无著,二:一、引经成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既非内外中间,即知心无所著,而不知佛意破妄无体,令识本真。如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不了此意,谬指其文,妄立无著便谓合教,举世修行多作此计。但一切时都无所著即我真心,而不知执此无著亦是妄想。《楞伽》云「无心为心量,我说为心量。」故下破之。
二、据理推破,二:一、破,二:一、牒计双征。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別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像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汝言一切无著,一切不出水陆空行,即汝无著之心决定于彼一切法上为在不在?在即著也。若在不在,二俱有过,如下破之。
二、展转推破,三:一、不在同无破。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无者不在也。若此决定不著诸法,何处是心名为不著,便同世间龟毛兔角毕竟无体。体既全无,而欲名谁为不著耶!
二、有体成著破。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若此不著之心是有体者,则不可言不在一切。无,犹不在也。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
「无相则无。」
指初过也。无即不在也。相即一切也。不在诸相,则是无体,如兔角等。
「非无即相,」
指次过也。非无有体也。体若必有,即在一切,故云即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结前非也。相若有心,则名为著,云何妄立不著义耶!
二、结。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此上七段破妄所依竟。然凡情所计虽复万差,因依之处不过此七。欲推妄体,先破所依,其犹城陷则贼亡、巢倾则卵覆。征虽有七,处则唯五,第四、第七无別处故。随合无著,似破能依,正意在所,详之可见。
次、破妄显真,二:一、破妄心显真心,三:一、阿难伸请,二:一、责躬遭难。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此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仪也。梵汉两仪,听众咸坐。欲有请问,从座而作如礼请益则起,更端则起,将有承听,必须复坐。经有退坐一面,儒有居与汝言,皆令摄仪受法无谬也。言座起者,从法空体起悲济用也。
偏袒右肩。
袒,肉袒也,致敬之极。西方俗仪,见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佛教亦随此用,然此以表将荷大法之重担耳。
右膝著地。
胡跪也。屈智就理,期证入故。皆言右者,顺而无逆。
合掌。
信解冥符,俾悟入也。已上皆身业。
恭敬。
意业也。谨肃曰恭,仰重曰敬。
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见惑虽除,俱生全在。至下方得第二果故。
「不能折伏娑毘罗呪,为彼所转,溺于婬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真实边际,即至极义,此即大教所指示处。悔过责,躳遭难未证,盖由不知此所诣处,即如来藏体也。
二、请示修行。「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堕弥戾车。」
《涅槃经》云「一阐云信,提云不俱,信不具足名曰阐提。或云焚烧善根,此即断善根众生也。」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此等全不识佛法,即边邪不正之见。由不正见,即谤正法,死堕边地,永不识佛。堕,毁也。阿难请意,自得正修,识知真际,即离邪见,庶几成佛,亦冀展转令无信根断善众生,毁灭邪见、识佛正法。自利利他始为正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请罢展礼,深乐闻也。倾心渴仰,翘诚伫望,敬闻开示,诲令得入。
二、如来现瑞。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将陈法利,宜先表报警动令信也。前放顶光,表体无说。此从口放,欲显言诠。声色用中无非智体,种种百千具足众德,破无明暗如日之照。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三种世间不离本觉,名佛世界。四大分湛,诸根妄生,故云六种。无明坚厚,土石成形。震动既属佛光,妄本必为智拔。六震动相,如《华严》说。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六情妄隔,国土殊形,妄执既融,十方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妄执未融,六情殊隔;真智一發,法界洞然,谁为自他?故成一界。即欲说如来藏心之先瑞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因果不二,不二之体本周法界,名大菩萨。无明即明,无所移动,名住本国。冥合此理,随顺不逆,名合掌承听。大众将悟斯理,故今预此表示。法华说一乘竟,十方世界通为一佛国土,亦表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第三末经大众领悟,是此所表也。
三、正为开示,三:一、双示真妄二源,二:一、总斥不了。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凡夫外道常等四倒,声闻缘觉无常等四,故云种种。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如线贯珠次第相连,名恶叉聚。恶叉,梵语,此云线贯珠。经云「诸法于识藏,藏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应法师云:「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没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仁,故以为喻,喻惑业苦也。」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別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失正堕邪也。不叙五道,故云乃至。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见。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梵云魔罗,此云杀者。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明失所以也。迷真习妄,种苦求甘。沙饭异因,宁论劫数。心期正觉,果入迷伦,自谓真修,焉知妄习?不循至教,但纵臆谈,一失通途,莫返幽径。悲夫!
二、別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标指也。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正显也。众生受身,轮回五道,莫穷初际,故云无始。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故曰攀缘。造善恶因,受苦乐报,死此生彼,皆因此心,故云根本。不了是妄,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故云为自性者。吁哉!世人莫不用此攀缘妄心以为真性,执妄心为佛心,恃此修行,转增我慢。《涅槃经》云「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计为常者悉是颠倒。」
二、示真源,二:一、正示。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标指也。菩提,智果;涅槃,断果。二果本具,故云无始。所依之性本来不与妄染相应,故云元清净体。何者是耶?下云: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正显也。第八梨耶于诸识中最极微细,名为识精。此微细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觉义即是此文元明,元明者,本觉也。不觉即是无明生灭,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合,非一非异,名为识精。从此变起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名生诸缘。识相既现,元性即隐,名缘所遗者。遗,失也。故下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对法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斯之谓矣。
二、斥迷。
本明周偏,含裹无余,妙觉湛然,斯须匪离,步步是道,故云虽终日行。日用罔知,故云迷不自觉。真所谓持珠乞匃、怀宝迷邦,抂受沦踬,诚可怜愍。
二、正推真妄二体,四:一、推征妄体,四:一、屈指推征,四:一、举拳以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
奢摩他,即出生死到涅槃之道路也。
「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地水火风空轮各对一指,又一一指端有千轮相,故云轮指。屈指问见,意欲推心。
二、约见以詶。
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手金光,耀我心目,此即心目俱见。
三、再审谁缘。
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举拳初问便言耀我心目,再审谁见,又却独不言心,意引推征明露妄想,师资善巧,共破执情。善哉大权,悬知今日。
四、別推心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当,犹对也。汝目显然,故云可见。又汝眼实可见我拳相,意欲推心,且许其眼。眼即可见,何者是心?研核至穷,妄想须显。
二、正陈妄体。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能推之心,攀缘妄想,生死轮转是此为根。固执既深,河沙叵算,故今呈露必待破除。
三、顿呵令问。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世尊现相以呵叱,过之深也。阿难惊起以避座,执之重也。情之主宰皆谓我心,今被顿呵,孰不惊愕?咄,呵声。矍(居缚反),逸起貌。
四、克示非真。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前尘之相本自虚妄,从识变生,犹如影像,而复引起念想缘虑,名之为心。心之与境二俱虚妄,此心及境即真如海中一浮沤耳。故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情妙心中所现物。」浮尘既现,实体即隐,能覆能暗,故云惑汝真性。
此之妄想能损法身、能伤慧命,功德法财由之丧失,名之为贼。迷而不识,认为真常,将谓嫡生欲期嗣世,反遭破丧历劫贫穷,故失元常受轮转也。故下文云「睧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弃之大海,唯认浮沤,迷中倍人,真可怜愍。」
二、显示真心者,真心之体本周法界,非妄非真,绝言离相,能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然具三大、通二门。若约真如门显此心者,则亡因果、绝染净,口谈辞丧、心缘虑亡,无法可破、无法可会,此则唯显体大义也。若就生灭门显此心者,则彰染净、明体用,显真妄、论因果,有修有证、或破或会,如斯显示,皆为随顺入于真如。真如之体即一心也,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別,即三明一、即一论三,故得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已界佛界,众生亦然。今之所显真心相者,依生灭门破妄显也。然破会之相,诸经论中具有此二,盖随执心轻重、根有利钝,乘有顿渐,教分权实。若执重根钝,理须破斥,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根性调柔,妄情轻薄,指相即性,一切皆如,犹良马见鞭影动即正。今经先破后会,俾轻重二执皆尽,利钝两根俱入。如此段经,即明心能生法,自性元常,不同前尘分別影事,但随境转,体是无常。下经又明,见与见缘,本无所有,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此则先令明识真妄,后令了妄即真,洎乎开悟无妄可了,即云皆即菩提妙明元心。《维摩》、《法华》皆有此意,如调马善医适时御物。在座根性既殊,说者理须兼二。如来善巧,妙达时机。文二:一、阿难伸疑,二:一、別叙疑,三:一、發心修行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發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起意修行,亲近善友,即是發菩提心。如来常教令發此心,今复何故说为非心?故叙为难。淮《涅槃经》,發菩提心不是佛性。「师子吼云:『若一切众生先有佛性,何故复有初發菩提心者。』佛言:『菩提之心实非佛性,是无常故。乃至虽念念灭,相续不断,名为修道,犹如灯焰,虽念念灭,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今经欲明如来藏心常住真性,即是涅槃正因佛性。發菩提心乃是缘了,体是无常,是故阿难同师子吼,以缘了性难正因性,此则不辨三因常无常义,妄以为难也。
二、谤法退善疑。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依之修行,能成佛道;因之谤法,永作阐提。佛说非心,诚为难信。
三、无心土木疑。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土木不能了知,不能修谤,为无此心。此若非心,土木何异?
二、总结请。
「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示未悟。」
不了正因体遍通情无情,但执修谤之心,便见土木无性。洎被呵责此非汝心,由不早辨,遂至惊怖。然阿难岂谓不知,直为末世多作此计,用妄心即是佛心。惑者既群,卒难领悟,故再三疑难,请为开示也。
二、如来正显,二:一、约现法随缘以显心。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摩顶,安慰也。阿难疑问,将谓无心。今若开示,必知体遍。冥合此理,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得此忍时,通达一切法门,成就一切佛法。此非小缘,故佛安慰,警动其意,是故摩顶也。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总标色心,故云诸法。无別生处,故曰唯心。此法生起,谓由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无始妄想熏习为缘,因缘和合,成梨耶识,从此变生根身、种子、器世间等。如水起波、如镜现像,故云唯心所现。一切因果者,別举正报,圣凡总该,故云一切。世界微尘,別指依报,一切之言亦通此转。既由真心随缘所现,亦依真心以为自体,如像不离镜、波不离水。如下文云「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因心成体。
二、约自性不变以显心,二:一、举况。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世间妄有不出色空,色中小者,草叶缕结,草叶有根种,缕结因丝麻。太清为名,显色是貌。妄相尚尔,况真心耶!
二、正显。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清净,拣异妄染。妙净明心,即三德具足,灵鉴无昧也。虽能随缘成一切法,而一切法不能变动,若变动者即无诸法,以不变故为诸法性。如镜现像不为像变,若为像变,则不能现一切诸像,以不变故为像所依。此亦如是,故云性一切也。岂得妄想不实,真亦无体,故此责云而自无体也。
三、重破执情,二:一、就执定其有性。
「若汝执悋分別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牒其所执也。坚守不舍,故云执悋。思惟寻伺,借缘托尘,如㓰水印空随手即灭。汝必以此为真性者,下即语云: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別有全性。」
定其有性也。色香等即是事境,有牵心用,故名为业。既因境有,自性元无。若保为真,离尘应在。
二、就因显其唯尘,二:一、正示唯尘,二:一、例对五尘显。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別。」
因声分別,全性元无。色香味触例此可见。
二、单就法尘显。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別影事。」
五境不对、明了不行,既绝外缘,故云内守幽闲也。当尔之时不无分別,若便将此内分別心为全性者,此亦非理,而不知此全由第六法尘影像事境所發,亦非全性,乃是意识在独散位,比量別缘,取独影境,非是明了同五所取,故云纵灭见闻觉知也。
二、遣其自揣,二:一、尘亡体在容是真常。
「我非勅汝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但,犹独也,此观不由他人,独于自心谛审揣度,研摩理道也。此即理长即就,何必求人矣。
「若离前尘,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若汝研穷此分別体,离六尘外实有性者,我即容许是汝真心。世人只知即心是佛,曾不子细度量,此心刹那变异,犹如猿猴害马,纷然乱想无暂停时。故《楞伽》云「当于静处,观此妄想流注生灭;凡夫不觉,妄谓不动。」故下经云「如瀑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起信》亦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故佛再令微细揣摩,揩定真偽。
二、境去心空足彰虚妄,二:一、正示。
「若分別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別影事。」
若离前尘,无此分別,足显分別宛是妄想。自性本无,属于前尘,故可名为分別影事。如下文云「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別性。」斯则岂唯声分別心,分別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別性。
二、释成。
「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心因尘有,尘属无常。尘既无常,必归变灭。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若汝坚执无常之心是真性者,应合法身同于断灭,以法身体即真性故。法身若断,依何修行证无生忍。若了如来藏心本周法界,本无生灭,含裹十方,宁有方所。凡夫身心如影如像,执此影像为佛性者,一何鄙哉!
四、彰其自失。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初闻佛斥此非汝心,则惊疑设难,将谓无心。洎乎显示清净妙明性一切心本来遍圆,而为世界因果微尘平等体性。佛虽开示,又恐久执尚坚,再约缘尘,重研妄想,离尘无体,岂是元真?苦坚执不融,法身应断,修证法忍必无所依。阿难虽未悟真,且知执妄是失,故云默然自失。
三、结示执妄过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名为九定。通名次第者,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更无异念可间杂故。然修此定,能成无漏;今言不得漏尽者,乃通指世间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禅四空定耳。凡夫修禅,多生味著,随禅感果,不出三界,故非无漏。非別指于灭尽等九,亦可別斥前之九定。虽通无漏,俱是不了。
问:既修此定,能得无漏,何故经云「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答:此明不得大乘阿罗汉也。《缨络经》中,初欢喜地名鸠摩罗伽,秦言逆流,乃至七地名阿罗汉,秦言过三有。故知今言不得漏尽,乃指不断二障之漏,不证大乘罗汉也,况究竟无学,佛地始称,故佛三号有阿罗诃也。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若了真妄达法界性,见与见缘以现前境,元我觉明,终不误执生死根本以为真实。由是不辨,认妄为真,久处轮回,不成圣果。然阿难亦得初果,以未究竟,故云未得。若约大乘,故无所惑。
二、破妄见明真见者,由前佛问入道發心,遂答因睹如来胜相,由眼观见,心生爱乐。洎乎举拳再问,复云耀我心目。七处征诘,三疑拒抗,但且论心,未言其见。盖心为万法之源,见为六根之首,心有真妄、见具正邪,故前破妄心,显如来藏即一真法界,离缘绝相是所观境。境既已说,次明能观之智。智即是慧,慧用差別说名为见,见有正邪故须料拣。故下文云「唯愿如来开我道眼,得清净眼」等。此盖先体后用,法如是也。然体用二法不相舍离,体是即用之体,用是即体之用。故前后经文,明心则约见而辨,显见则就心而论。故知一法,义分二也。文三:一、承前开示责己求哀,二:一、责己无修,二:一、正叙。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责己内重,涕泪外形,拜而复跪,冀闻正说。
而白佛言:「自我从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初心入道,罔解克修,恃赖亲因,将惠正受,岂知身戒虽从佛得,心定宜当自证。木不相代,斯之谓欤。《涅槃》云「汝诸比丘身虽出家,而未曾染大乘法服,虽复乞食经历多年,初未曾求大乘法食。」衣严法体,食资慧命,不识本常,衣食俱失。
二、喻显。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
穷子舍父,喻也。绝无功德法财以养法身慧命,故云穷子。不识本真,背清净觉,故云舍父。轮转五道,往而不返,故云逃逝。因佛指示,方知过误,故云今日乃知。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说食不饱,喻也。前法、后喻,合之可知。夫修行者,必须内修理观,外助多闻,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偏文字不习观门,说食何异?故《大论》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睹;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譬如人身牛。」
二、述迷求解。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烦恼、所知,名为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报。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迷法空理,不知诸法性相。若了本性常寂、诸法元空,自然扰恼不生、业性不结,谁曰生死,谁为涅槃?涅槃生死犹如昨梦,今为所缚,实为不知。二障名体,如常所辨也。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發妙明心,开我道眼。」
无财之极曰穷,无上可覆曰露。既无功德法财,非穷如何。既无权实父母,非露如何。發妙明心,破烦恼障也。开我道眼,破所知障也。既开道眼,见性明心,二障若亡,二执随遣,者成住地,远至妙觉。善哉妙请,不亦至哉!
二、放光灌顶许为宣说,二:一、放光灌顶。
前光从口、此光从胸者,前文从说显心,此文从心發见。万字者,表无漏性德,梵云阿悉底迦,此云有乐,即是吉祥胜德之相。有此相者必受安乐。则天长寿二年,权制此字,安于天枢,其形如此。卍,音为万字,佛胸前有此之形。然八种相中,此当第一,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体既具德,用不离体,用亦具德,故云有百千色。一时周遍者,无漏净眼普见十方,智照无遗,微尘皆遍,遍灌佛顶,智果必同,及诸大众乘因不二。
二、许为开显。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根本智性因兹显發,能建大义,名大法幢。三德秘藏不纵横竝別,故云妙。十地见之如隔罗縠,故曰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故曰密。心即体也,眼即用也。
三、约破执广辨见性,二:一、且示见性惟心,二:一、举前问答引出常情,二:一、举前所答问其因由,二:一、问因。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此问有三,正在谁见,余即兼耳。
二、答由。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先光,次见,后拳也。不从问次者,文便故也。阎浮檀金,正云染部捺陀,此西域河名,其河近其树,其金出彼河,此则河因树名,金因河称也。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刀为金也,其色赤黄,兼带紫焰故也。《观经疏》说:阎浮檀金,超过紫磨金色百千万倍,唯圣所知。佛身光明犹如聚目,紫磨必不如此。赩,许力反,大赤色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无智之人纵喻难明,故举智者因喻开悟。
二、正例。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二、据常情以类答。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果然情见不出于斯,故答相类。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意明盲虽无眼,心中有见,后自释之。
二、验。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盲虽不见明,还能见暗,即此见暗亦名为见,故云见何亏损。
三、难。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常情见暗,不名为见,故以此难。
四、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別、为无有別?」
征讫。
五、通。
无眼见黑与有眼见黑,二见无別,故知见即是心,不唯在眼。
六、释,三:一、牒向执情。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无眼见黑,有眼见尘,汝必许此是眼所见。
二、引灯例破。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此正例无灯见黑、有灯见尘,亦应许此是灯所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此纵破。设或汝许名为灯见;灯若有见,应名为人,不合名灯。又若灯见;彼暗中人得灯光时,不合名见,灯自见故。应知因灯见色,灯不名见;因眼见色,眼不是见。灯之与眼但是见缘,体非是见也。
三、结归心见。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举前有眼在暗室时,因灯显照前尘境界,眼方得见,此名眼见。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举盲者得眼光时,因眼显照前尘境界,心方得见。以前例此,应知见性是心非眼也。穷其根本见性元心,遽遽相推,心为其主,余是助因。以常情只知眼见,不识是心,今此且令知其根本,未辨真妄。
二、广约诸相辨释,三:一、对境动摇麁论真见,二:一、阿难伫佛慈音。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虽知见性唯心,未识真妄。若言是妄,如来又许获妙明心,得清净眼。若谓是真,前文广破非真,乃云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进之又不可,退之又难明,羝羊触蕃斯之谓矣。心既未了,口即默然,密冀如来慈音开示。
二、如来广为开示,三:一、问悟客尘引其开解,二:一、如来问悟因由。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勅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
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五仙所居修行处也。佛成道后先入此园,度五人耳。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五比丘者,谓阿若憍陈如、摩诃男、頞鞞比丘、婆提、婆敷。此五,佛初出家,雪山修道,父王忆恋,遂召彼往亲近承事。彼疑非真,相次舍去,同在鹿园习外道法。佛成道后,思欲先度彼劳苦者,天眼观见在仙人苑,故往开示,三转法轮,说生灭四谛苦集灭道。今言客尘者,即別指集谛。分別烦恼麁动如客,俱生微细难辨如尘,此俱喻烦恼障也。若下圆通陈如述证,即通大乘,客如烦恼,尘如所知,二义无在。
二、陈如述已领解,二:一、标所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德长腊高,最初度故,名为长老。佛转法轮,五人之中陈如先悟。佛问解否,答言已解,因得解名。悟此见修如客如尘,证得无为生空涅槃,湛然不动如主及空,因即获果。
二、述所解,二:一、述客义。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旅亭,止客舍也。俶,始。前,进。遑,暇也。此明客义,怱怱不暇停住,喻分別烦恼数数造业,流转五道,未曾暂息,三界旅泊受果始毕,又造新业,故云食宿事毕,俶装前途。
二、述尘义。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此举新晴,太阳高照,光入牖隙,现空中尘,摇动不息。此喻俱生烦恼微细难见,自非观智照现终不觉知,与身俱生、与心同事,故此烦恼体全是生灭虚妄不息。主人及空,俱喻真性不动之义。始佛问悟客尘,此欲陈如明其行相,意引阿难闻而开解,了真见常寂,身境动摇。陈如剖析,甚合佛心,故此印可言如是也。
二、放光屈指辨其静摇,二:一、约境开合以辨见,三:一、引手问答。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问答可知。
二、就见推穷。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
此明境有开合,见无开合。
三、再审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阿难已闻客尘摇动,虚空与主常自寂焉。今遇此问,例知见性无动无静。若以动静相形,则佛手是动,见性是静。若只就见体所明,本不曾动,今亦无静,此答稍符于真,故佛印言如是。
二、约身摇动以辨见。上来明境有开合,见无动静。此则约对外境以辨,义则易显。向下只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意明境之与身俱是生灭。而凡夫人执身执境,不了空无常,故于此造业流转无穷,本真自性迷而不识,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下经亦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又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此等皆明身境无常,见性常住也。不见性常,二乘所执;不知无常,凡夫迷倒。下自双破,至文当知。然此所明,对境对身以辨见性,一往麁浅。若原佛意,非离此见別有性常,性常真体只就此显,以见与见缘无体可得,本同空华,元是妙明无生灭故。下经观河之见亦复如是。良以诸疑未断,执情深重,是故且就浅近寄明深旨。至下文殊为问,方显其意。学者知之。文二:一、放光左右以辨头。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稍知见体无动,审问不移,故言头自摇动。
二、约头摇动以明见。
「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阿离认见不移,若无相形亦无动止,故佛印可。
三、双结会通责其迷失,二:一、双结会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此结陈如悟客尘,客尘动摇,俱喻烦恼。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此结阿难答身境。手有开合,头自动摇,身境、客尘同一生灭,更无二別。应知客必有主,尘处有空。对佛手之见,形头动之性,未甞动静,岂成去来?前后会通,其揆一也。
二、总责迷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总责也。总责凡夫、二乘,无常计常、常计无常。凡夫不了身境无常,妄执实有,计我我所,起惑造业流转三界,受于一切身心大苦,尚不知生灭,岂知本如来藏,故云以动为身、念念生灭等,此即责无常计常也。二乘虽知一切无常,而不悟知本常妙性湛然不动,故云遗失真性。既不识真,亦不辨妄,故云颠倒行事,其犹弃海认浮沤者耳。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结失也。不了性一切心,即是失真,此斥二乘不知常也。认物为己,此指凡夫以动为身等也。下文身之与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执为自己,颠倒斯甚。自体不识,妄取他缘,如怀至宝于外求匃,谁之过欤?故云自取流转。
校注
【原】延宝八年刊宗教大学藏本,【甲】大日本续藏经,【乙】贞享五年刊大谷大学藏本,【宫】历应二年高师直刊宫内省图书寮藏本 百【大】,伯【宫】 辩【大】,辨【甲】 源【大】,元【甲】 译【大】,识【甲】 抂【大】,在【宫】 序【大】,叙【乙】【宫】 译【大】,惟净上王中亟书译【甲】 于【大】,于【甲】 之一【大】,〔-〕【甲】 辨【大】*,辩【甲】* 见【大】,有【宫】 反【大】,返【甲】 况【大】,呪【宫】 辨【大】,办【甲】【宫】 谓【大】,〔-〕【甲】【宫】 五【大】,六【宫】 俱【大】,但【甲】【宫】,俱【考偽-甲】 死生【大】,生死【甲】 族姓【大】,〔-〕【甲】【宫】 帝【大】*,谛【甲】* 此【大】,北【宫】 惠【大】,慧【宫】 者【大】,〔-〕【甲】 栋【大】,拣【甲】【宫】 强【大】,疆【甲】 横【大】,遍【甲】【乙】 理【大】,现【甲】 甲本冠注曰国义海作园 谏【大】*,议【甲】* 具云【大】,云具【甲】 未【大】,本【甲】 满【大】,佛【甲】【乙】,甲本冠注曰佛义海作满 筏【大】,伐【宫】 伐【大】*,筏【甲】* 付【大】,持【甲】 也【大】,他【甲】 甲本冠注曰俯义海作赴 怛啰【大】,咺罗【宫】 当【大】,常【甲】【宫】 辨【大】*,辩【甲】* 事【大】,韦【甲】【乙】【宫】 喧【大】,諠【甲】 主【大】,王【甲】【乙】【宫】 婬【大】,淫【宫】 淫【大】,婬【宫】 情【大】,清【甲】 求【大】,未【甲】【乙】【宫】 㲉【大】,卵㲉【甲】 假【大】,睱【宫】 婬【大】*,淫【宫】* 只【大】,秪【甲】 于【大】*,于【甲】* 误【大】,悮【宫】 檀【大】,坛【宫】 均【大】,〔-〕【甲】【宫】 夫【大】,失【甲】【乙】 云【大】,曰【甲】 岐【大】,政【甲】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终【甲】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二首【甲】 问【大】,何【甲】 眤【大】,昵【甲】 举此【大】,此举【甲】 不分卷【甲】 不分卷【甲】 而【大】,如【宫】 琉【大】*,瑠【甲】【宫】* 像【大】*,象【甲】* 先【大】,初【甲】 他见【大】,见他【甲】 必不【大】,不必【甲】 陟栗切【大】,〔-〕【甲】 是【大】,是见【甲】 应【大】,为【甲】 托【大】,托【宫】 缉【大】,葺【甲】 解【大】,斛【宫】 诣【大】,指【宫】 罢【大】,罴【甲】 哉【大】,嗟【甲】【乙】 抂【大】*,枉【甲】* 偏【大】,徧【甲】【乙】【宫】 匃【大】,匈【甲】 千【大】,千辐【甲】 耀【大】下同,曜【甲】下同 声【大】,声也【甲】 居缚反【大】,〔-〕【甲】 情【大】,精【甲】【乙】【宫】 于【大】,于【甲】 睧【大】,昏【甲】【乙】 怜【大】,怜【甲】 辨【大】*,辩【甲】* 勅【大】,勒【甲】 观【大】,劝【甲】【乙】【宫】 子【大】,仔【甲】 欢【CB】【甲】【乙】【宫】,叹【大】 者【大】,近【甲】【乙】【宫】 万【大】*,卍【甲】* 刀【大】,石【甲】【乙】【宫】 目【大】,日【甲】【乙】【宫】 许力反【大】,〔-〕【甲】 舌【大】,告【甲】【乙】【宫】 清【大】,情【甲】【乙】【宫】 见【大】,见以我眼根【甲】【乙】 境【大】,〔-〕【甲】 音【大】,盲【甲】【乙】【宫】 遽遽【大】,遽递【甲】,递递【宫】 蕃【大】,藩【甲】 阳【大】,旸【甲】 自【大】*,有【甲】* 一【大】,二【甲】 之二【大】,〔-〕【甲】【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9 册 No. 1799 首楞严义疏注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Z 先生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