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別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第三随文解释

第一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𫄙于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绝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此即第一明造论意

第二释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大是遮小得名乘以运载为义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言遮诠者简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广如后释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明者是慧与明为门故曰明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言〈本事分〉中者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非义略也目召诸法称之曰名一十百千名之为数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

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此文中义別不同分为三段第一引经标宗第二寻经起问第三依问为通

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者

解云「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故今举教标以为宗

论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者

解云「自下第二依经起问既引圣言『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论云「一切法等」者

解云「自下第三依问为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问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此答初问就初答中有三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第三別释五法就初有二举数列名此即第一牒章举数

论云「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者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论云「一切最胜故」者

解云「自下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

「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

「一切法中心法最胜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证涅槃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论云「与此相应故」者

解云「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谓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变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

论云「二所现影故」者

解云「何故第三明其色法谓此色法不能別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法

论云「三位差別故」者

解云「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谓不相应无別有体总是假立于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別假施设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论云「四所显示故」等

解云「何故第五明其无为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故能依色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

论云「第一心法」者

解云「自下第三別解五法于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三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应行法第五解无为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三牒章举数列名此即第一牒章

论云「略有八种」者

举数

论云「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者

解云「自下第三列名眼识眼根识能了別谓此之识依于眼根了別色尘识从所依名为眼识如眼识既然身及与意识随义应知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为意意以思量为义此即随义立名阿赖耶识者阿赖耶识西国梵音此翻为藏亦名为宅宅即摄持诸法藏即贮积无遗藏宅之名此皆从义立名上来第一略释其名今复略以五门料简八识第一缘境分別第二四缘分別第三四界分別第四重数分別第五三性分別

「第一缘境分別者就缘境中有二初约因位辨次约果位辨初因位辨者眼等五识所缘境界西方诸师有其两释第一释云『眼等五识唯缘实尘不缘于假所以者何眼等五识缘证量尘不待名言不待此余根境由长短等诸余假色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境是故不缘长等假色』」

问曰「五尘之中何者是实何者是假

解云「色尘之中白四种是实余并是假声尘之中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此三是实余并是假香尘之中好香恶香平等香此三是实余并是假味尘之中此六是实余并悉假触尘之中四种是实余并是假有

问曰「眼等五识既不缘假何故诸论色尘之中说有长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滑等假触

解云「所以色尘之中说有假色乃至触尘之中说有假触者此文但据摄假从实是故合说据实不缘

问曰「若不缘者犹如阴夜远望树林唯见长等不见青黄云何眼识不缘其假

解云「此亦得缘青黄实色阴夜远望青虽非分明了了至触而见然亦得缘是故唯缘青等实色不缘于假

问曰「长等假色眼识不缘此诸假色何色中摄」答曰「当知此诸假色法处之中遍计所起色摄

问曰「忿等诸惑是贪上假则皆法处中摄何故长等假色是青等上假非色处中收

解云「忿贪俱意缘是故法处摄长等非眼见故非色处收如色尘中作此分別乃至触尘分別随义应知

「又一释云『眼等五识假实并缘若缘于假必缘其实缘实之时不缘于假所以者何假依实有缘假之时其必缘实实不依假缘实之时不缘于假』此家所说诸假法等非法处中遍计性摄如长等假色即色处中收乃至触尘之中滑等假触处中摄第六意识缘一切法如其所应随义应知

「第七末那缘境西方诸德亦有两释一释云『末那缘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缘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

问曰「何一心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复执阿赖耶识相分为其我所

解云「且如眼识一时尚缘青等种种诸色一心所缘我我所此亦何过

问曰「诸论并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何故今者乃言执其相分以为我所

解云「当知此相不离于见所以诸论并言缘阿赖耶识为我我所此亦无过

「又一释云『末那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

问曰「执阿赖耶识为我云何复执为其我所

解云「谓此末那先执阿赖耶识为我后复执此所计之我是我家所有故名我所

问曰「若执阿赖耶识相分为我所者此有何过

解云「诸论中但言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不言执其相分是其我所末那直执阿赖耶识为我我所何能复更外执相分以为我所于义不可是故不缘第八阿赖耶识缘于种子五根五尘

问曰「何故不缘六七等识

解云「阿赖耶识缘任运境七等识非任运境是故不缘

问曰「何故第六识得缘诸识

解云「第六识分別用强是故得缘第八识无此分別是故不缘此即第一约因位辨也

「第二约果位辨者若至果位眼等诸识皆缘诸法

「第二四缘分別者阿赖耶识当体自望若约麁言但有三缘约细言之具四缘约麁言之具三缘者种子望现行得作因缘前心灭后心生得作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阿赖耶识前后不相缘故无所缘缘若约细言之亦有所缘缘谓一心起时有其四分所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此四分中有前后相缘故得有所缘缘

「阿赖耶识望末那得有二缘阿赖耶识生现行末那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故末那得无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末那故无所缘缘

「阿赖耶识望第六识得有二缘阿赖耶识生现行六识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故第六识得生无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

「阿赖耶识望五识有二缘阿赖耶识生现行五识故得有因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由阿赖耶识灭故五识得生无等无间缘阿赖耶识不能缘五识故无所缘缘

「第七末那当体自望若约麁言之有二缘若约细言之有三缘约麁言之有二缘者前念与后念为次第不相障碍有增上缘约细言之有三缘二缘者如前更加所缘缘谓一心中有其四分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此之四分如前已说不烦重列

「末那望阿赖耶识得有三缘谓末那熏阿赖耶识故得有因缘末那缘阿赖耶识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故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

「末那望第六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末那灭故第六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末那不能缘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

「末那望五识得有一缘谓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末那不熏五识故无因缘不由末那灭五识生故无等无间缘末那不能缘五识为境故无所缘缘

「第六意识当体自望得有三缘谓前后相缘故有所缘缘前心有开辟义故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从阿赖耶识种子生故无因缘

「第六识望阿赖耶识得有三缘熏阿赖耶识故有因缘缘阿赖耶识为境故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由第六识灭故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

「第六识望末那有二缘谓缘末那为境故得有所缘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熏末那故无因缘不由第六识灭故末那生故无等无间缘

「第六识望五识得有三缘谓缘五识为境故得有所缘缘由有开辟义故有等无间缘不相障碍故得有增上缘不能熏五识故无因缘

「五识当体自望若约麁言之有一缘若约细言之有二缘约麁言之有一缘者谓五识前后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五识从阿赖耶识种子生故无因缘五识后必起意识以间断故自类相望无等无间缘五识前后不相缘故无所缘缘约细言之有二缘者亦得有所缘缘谓五识起时有四分前后相缘故得有所缘缘五识望阿赖耶识得有二缘谓五识熏阿赖耶识故有因缘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由五识灭故阿赖耶识生故无等无间缘五识不能缘阿赖耶识为境故无所缘缘五识望末那得有一缘谓不障碍故有增上缘五识不熏末那故无因缘不由五识灭故末那生故无等无间缘五识不能缘末那为境故无所缘缘

「五识望第六识有二缘谓五识望第六识有开辟义故有等无间缘生时不相障碍故有增上缘不熏第六识故无因缘不能缘第六识为境故无所缘缘

「第三四界分別者四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及无漏界

「问曰『八识几通四界几通三界几通二界几唯一界

「答曰『三通四界三谓意识末那阿赖耶识三通三界三谓眼识耳识身识三界谓欲界色界及无漏界二识通二界二识谓鼻识舌识二界谓欲界及无漏界此八识中当知无有唯一界者

「第四重数分別者眼等五识及与末那有其三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第六意识有三重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前后相缘为第三重阿赖耶识有四重谓种子为一重现行为第二重第六意识缘为第三重末那缘为第四重

「第五三性分別者三性谓善不善无记眼等六识通于三性第七末那通于二性谓善性无记性若在因位是无记性若在果位及入观时当知是善性第八阿赖耶识亦通二性谓异熟无记及与善性若在因位是异熟无记若在果位即是其善上来略料简八识讫

论云「第二心所有法略为六种」者

自下第二明心所有法就中有三第一总牒开章第二列名举数第三別牒具陈此即第一总牒开章言心所有法者谓彼心王是其能有此等诸法数心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言略有六种者举心所有法结六位数名

论云「遍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者

此即第二列名举数

论云「遍行五者作意思」者

此下第三別牒具陈就中有六第一解遍行五第二解別境五第三解善十一第四解烦恼六第五解随烦恼二十第六解不定四此即第一解遍行五言遍行者于一切时恒相续起遍八识有名曰遍行一作意等者作动于心令心数数外缘诸境名为作意既作意已令其心王触于前境名之为触领纳外尘觉苦知乐如是取境名之为受谓于境界取其像貌方圆等相故名为想令心造作善无记如是等业称之为思即第一解遍行讫

论云「別境五者胜解三摩地慧」者

此即第二解別境五言別境者別缘诸境名为別境何者名別且如其欲希望前境名之为欲不希望境即无有欲希望之欲与不希望二种有异名之为別乃至第五慧数简择诸法名之为慧不简择法不名为慧简择之慧与不简择二种有异名之为別

言一欲者于自乐境希望愿求或善或恶名之为欲于所缘境心生决定是事必尔名为胜解过去曾缘所习境界明记不忘名之为念于一境界令心不散专住不离名三摩地三摩地名翻为等持此即定之异名持其心王及与数法等至于境名为等持简择是非分別善恶得决定义名之为慧上来第二解別境讫

论云「善有十一者精进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十一不害」者

此即第三解善十一言善者不造众恶名之为善信有三宝四谛心不生谤名之为信心勇不退精勤策励求诸善法名为精进造诸过恶自羞名惭造诸过恶羞他名愧又解云「造诸过恶羞天名惭造诸过恶羞人名愧」于世荣利财色等法心不耽著名曰无贪于诸有情心无损害慈愍在怀名曰无嗔于诸善法心无迷惑如实了知名曰无痴身心调畅远离麁重适悦安乐名为轻安耽著五欲名为放逸远离彼尘名不放逸离沈离掉处于中庸其心平等名之为舍损恼有情称之为害哀愍生故名为不害上来第三解善十一讫

论云「烦恼六者无明不正见」者

此即第四解烦恼六言烦恼者恼乱身心名为烦恼言贪者于诸有情及资具等爱乐耽著名之为贪于诸有情起诸损害心不安隐称之为嗔众财色等而起贡高计己胜他名之为慢了其真实名之为明不了真实号曰无明于诸谛中心怀犹豫如立衢路名之曰疑称境而知名为正见此见邪僻名不正见上来第四解烦恼六讫

论云「随烦恼二十者忿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心乱」者

此即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言随烦恼者恼乱身心烦劳行者名为烦恼忿等诸惑随贪等起名随烦恼又解云「谓此忿等随顺于心不念解脱名随烦恼」言忿等者于违愤發名之为忿忿后结怨名之为恨心恨暴怒称之为恼隐实过恶目之为覆谗诈惑乱称之曰诳憍现恭顺名之为谄恃荣自举悦豫名憍无悲无愍损恼称害妬胜忧戚名之为嫉蕴财贪著名之为悭过不自耻名曰无惭恶不羞他名曰无愧违正不欲心不清净名为不信耽乐退善名为懈怠于恶不防名为放逸滞境无堪名曰惛沈心不寂静缘贪欲等名为掉举谓于所说若法若义无所堪能名为失念正了诸法名为正知邪了不达名不正知驰散外缘其心散乱流转不息名为心乱上来第五解随烦恼二十讫

论云「不定四者睡眠恶作伺」者

此即第六解不定四言不定者谓此四法于三界中不定一处如寻伺二数色界中有余二即无不定相随故名不定言睡眠等者略摄于心不自在转越失所作名曰睡眠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心怀追悔名为恶作于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麁转名之为寻于所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故名为伺上来第二明心所有法讫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校注

【原】宽政五年刊大谷大学藏本 有【大】*〔-〕【考偽-原】* 故【大】*〔-〕【考偽-原】* 生【大】*生故【考偽-原】* 缘【大】缘有等无间缘【考偽-原】 辟【大】*避【考偽-原】*导【考偽-原】* 外缘【大】缘外【考偽-原】 过【大】缘过【考偽-原】 缘【大】〔-〕【考偽-原】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1)
关闭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1)
关闭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