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

今略以五门料简心所有法其五门者第一诸论不同第二假实分別第三四界分別第四三性分別第五废立六位

第一诸论不同者若依此论心所有法有五十一谓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若依《瑜伽》有五十三法五十一同此论但随烦恼中更加邪欲邪胜解二若依《显扬论》及《五蕴论》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并同此论无有差別若依《杂集论》心所有法五十五自余诸数并同此论唯烦恼六中开不正见为五谓萨迦耶见见取戒禁取邪见此即诸论显数不同

问曰「何故《瑜伽》随烦恼中更加邪欲邪胜解诸论并无此有何意

解云「《瑜伽论》所以更加邪欲邪胜解者为別境五中慧三入随烦恼当知欲与胜解亦入随烦恼中又此二数为障义重得入随烦恼中

「既如是者诸论何故不说

「诸论不说者为念慧三五根摄故亲为近障过失重故所以入随烦恼中

问曰「欲与胜解五根不摄何故《瑜伽》建立此二入随烦恼若尔何故遍行五数亦不入随烦恼中

解云「此之二数虽望念慧三非五根摄为障是稍轻若望遍行还是其重故《瑜伽论》以此二数为障义重得入随烦恼中

问曰「何故《杂集论》烦恼六中开不正见为五见诸论并合为一此有何意

解云「诸论所以合为一者以此五见同是慧性对法论所以开为五者约行解不同开之为五此亦开合为异亦无妨难

第二假实分別者心所有法若依《瑜伽论》二十七种是其实有余是假立二十七是实者谓遍行五別境五善中八——除不放逸不害当知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法上假不害即是无嗔上假故

论云「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三是世俗有谓不放逸及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分故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治杂染义立不放逸不害即是无嗔分故无別实物烦恼六中五是实有谓贪一是假有谓不正见

论云「根本烦恼六无明『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见是世俗有是慧分故余是实物有別有心法故』」随烦恼为假为实者若依《瑜伽决择分》中不定四法亦入随烦恼中合二十四总名随烦恼分亦无邪欲邪胜解二法但〈本地分〉中有二十六更加邪欲邪胜解故〈决择分〉中云「复次随烦恼自性云何谓忿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忘念放逸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本地分〉已广宣说如是等类名随烦恼自性复次此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谓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此四种是实物有余是假有谓忿害五是嗔分故皆世俗有掉举三是贪分故示世俗有惛沈睡眠恶作忘念散乱恶慧九法是痴分故皆是世俗有放逸是贪痴分亦是假世俗有伺二种是身意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若依《瑜伽》二十七是实有二十四是假有若依《对法论》文二十二是实物有余并假有言二十二实物有者谓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中七是实有四是假有故《对法论》云「无痴者谓报教证智决择为性报教证智者谓生得闻修所生慧如次应知决择者谓慧勇勤俱故知无痴用慧为性更无別体」不放逸舍并云「依止正勤无贪是故依此四法假立」言不害者是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当知不害不离无嗔故亦是假根本烦恼为有十中五是实有谓贪五是假有谓五见离慧之外无別性故随烦恼及不定合二十四皆是假立故论云「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嗔等外无別性故」谓忿害此五是嗔一分与《瑜伽》同憍是贪一分掉举是贪一分此三是贪分亦《瑜伽》同放逸中依止懈怠及贪嗔痴四法假立亦《瑜伽》同无惭无愧二数是贪痴分假立不信懈怠二数是痴分竝是假立与《瑜伽》不同谓《瑜伽》说此四是实物有今《对法》言无惭无愧二数是贪痴分不信懈怠二数是愚痴分故不同《瑜伽》诳二数是贪痴一分散乱一数是贪痴分忘念不正知是烦恼中念慧为性睡眠恶作是愚痴分伺二数或是思性或是慧性谓推度不推度有差別故《大乘瑜伽论》中云「随烦恼中九数谓覆惛沈睡眠恶作忘念散乱恶慧竝是痴分」今《对法》中唯覆惛沈睡眠恶作四是愚痴分余五不同谓散乱一数是贪痴分诳二数是贪痴一分失念不正知是烦恼中念慧一分当知并是作论者意异各说一义西国诸德并云「随烦恼中七是实有谓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心乱此七数并別有体

问曰「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此四有別体者论有诚文惛沈掉举散乱三数而有別体何以得知

解云「为掉举数论判是其贪分若此数离贪外无別体者贪不与嗔痴相应若尔別有掉不得与一切烦恼相应过失既言掉与一切烦恼相应故知掉別有体掉既言是贪一分有別体当知惛沈散乱亦言唯是痴分故知亦有別体而准《对法》文但随烦恼中放逸是贪嗔痴一分者则是实有此随烦恼二十中唯此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心乱七数谓是贪嗔痴分其余十三数或言一分或言依止故知并是假有不定四数中睡眠恶作亦言是愚痴分亦有別体谓睡眠用想欲为性离想外无別体故故《显扬论》言『梦者欲想所作此亦多虚』故知睡眠是欲想性谓是痴分虽离痴外有別体然是欲想性故当知亦是假立恶作无文但西国诸师相传云『或是慧虽言痴分离痴外有別体』然是思是慧性离思慧外无別体故故知亦是假立伺两数离思离慧无別性故亦是假立西国诸师相传云『无痴善根亦有別体』何以得知《瑜伽》中唯言『善十一中三是假有谓舍不放逸不害余是实有』故知无痴亦有別体又云『大悲用无痴善根为性与二十二根慧根不言相摄』故知无痴別有体性

问曰「若尔何故《对法论》云『无痴者谓报教证智决择为体』《释论》云『报教证智者谓生得闻修所生慧如次应知决择者谓慧勇勤俱』此文何以言是慧性耶

解云「无痴善根但对治痴如无贪无嗔但对治贪嗔別更无行相《对法论》中就行相以释无痴非谓无痴善根则是慧性若从此义心所有法五十一中三十是实有余皆是假有言三十是实有者谓遍行五別境五善八加无痴根本烦恼五除不正见随烦恼七合此三十是实有余是假有

第三四界分別者四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漏界五十一心所有法中二十一通四界谓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十四通三界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十四谓贪无明不正见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忘念生知散乱四通二界二界谓欲界色界四数谓谄十数唯欲界十数谓嗔忿无惭无愧

第四三性分別者三性谓善不善无记于五十一心所有法中十四通三性十四者谓遍行五別境五不定四十六通二性二性谓不善性无记性言十六者谓烦恼中贪无明不正见随烦恼中十一谓谄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二十一唯一性若善十一唯是善性若嗔忿无惭无愧此十唯不善

第五废立六位者依《瑜伽论》略以四义废立心所有法言四义者一切处谓三性地谓九地时谓刹那相续一切谓俱起今约此四义明具多少就中有二先明六位具义多少后明六位废立所由

先明六位具义多少者遍行五法具其四遍三性遍九地是相续是俱起別境五法具二阙二言具二者通三性遍九地言阙二者非相续非俱起善十一法有一阙三言有一者谓遍九地言阙三者非通三性非相续非俱起烦恼六者有一无四言有一者谓本烦恼性言无四者非通三性非遍九地非相续非俱起初之一门亦为简随烦恼故所以更加余之四门并依《瑜伽论》随烦恼二十有一无四言有一者谓随烦恼性言无四者谓一非通三性非遍九地非相续非俱起初之一门为简本烦恼性是以更加余之四门并依《瑜伽论》不定四法有一阙三言有一者谓通三性言阙三者谓一非遍九地非相续非俱起

废立六位所由者得后五位对其遍行以明废立遍行五法具四义故名遍行余皆不具非遍行摄別境五法俱具二义谓通三性及遍九地然非相续亦非俱起阙此二义不名遍行善十一法俱具一义谓遍九地然非遍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阙此三义不名遍行烦恼六法四皆不具谓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四义并阙不名遍行随烦恼法如烦恼说不定四法俱具一义谓通三性然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三义阙故不名遍行

第二将余五位对別境位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二阙二入別境中余则不尔非別境摄遍行五法虽通三性及遍九地但为相续及为俱起二义不同非別境摄善十一法虽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一义有异非別境摄烦恼六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二义有异非別境摄随烦恼法对其別境废立如烦恼说不定四法虽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遍九地一义不同非別境摄

第三将余五位对善十一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一阙三入善法中余则不尔非善法摄遍行五法虽遍九地但为通三性亦相续复俱起阙三义故不入善中別境五法虽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通于三性一义不同非善中摄烦恼六法虽非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不遍九地一义不同不入善中随烦恼法如烦恼说不定四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通于三性非遍九地二义有异非入善中

第四将余五位对烦恼六约义有无以明废立有一无四入烦恼中余法不尔非烦恼摄遍行五法但为通于三性遍九地亦是相续复是俱起亦非本惑五义并阙非烦恼摄別境五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通三性亦遍九地复非本惑三义不同非烦恼摄善十一法虽非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遍九地非本烦恼二义不同非烦恼摄随烦恼二十法虽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本烦恼一义不同非烦恼摄四不定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通三性非本烦恼二义不同非烦恼摄

第五将余五位对随烦恼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一阙四入随烦恼余法不尔非随烦恼遍行五法但为通三性遍九地亦相续复俱起复非随惑五义不同非随烦恼摄別境五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通于三性亦遍九地非随烦恼三义不同非随烦恼善十一法虽非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遍九地非随烦恼二义不同非随烦恼烦恼六法虽非通三性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随烦恼一义不同非随烦恼不定四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通三性非随烦恼二义不同非随烦恼

第六将余五位对四不定约义有无以明废立具一阙三名四不定余法不尔非不定摄遍行五法虽通三性但为遍九地亦相续复俱起三义不同非入不定別境五法虽通三性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遍九地一义不同非入不定善十一法虽非相续亦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遍九地二义不同非不定摄烦恼六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一义不同非不定摄随烦恼二十法虽非遍九地亦非相续复非俱起但为非通三性一义不同非不定摄上来略以五门料简心所有法讫

论云「第三色法者略有十一种十一法处所摄色」者

此则第三明色法就中有二牒章第二举数列名言第三色法者此则第一牒章言色者质碍之法名之为色

问曰「若质碍故名色者眼等诸色可名质碍无作之色云何质碍

解云「无作之色虽非质碍然从质碍色生故亦名质碍

言略有十一种等者此则第二举数列名了別色尘名之为眼听音乐等故名为耳嗅沈麝等名之曰鼻別甘辛等名之为舌知澁滑等名之曰身为眼所行名之为色若依《杂集论》有二十五种所谓若正不正逈色表色空一显色为耳所闻名之为声若依《杂集论》有十一种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因受大种若因不受大种若因俱大种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计所执若圣言所摄若非圣言所摄为鼻所嗅名之为香若依《杂集论》有六种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为舌所甞名之为味若依《杂集论》有十二种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身之所取故名为触若依《杂集论》有二十二种十一法处所摄色者谓意识所行无见无对色蕴所摄略有五种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逈色者谓即此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上来大文第三明色法讫

论云「第四心不相应行法者略有二十四种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者

此则第四明心不相应行法就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举数列名言第四心不相应行法者此则第一牒章遍行五等与心相应此得等诸法不与心相应此名心不相应言行者则是行蕴此明得等诸法是行蕴摄余心色无为非行蕴摄言不相应简別心所有法言其行者则简心色无为故名心不相应行

略有二十四种等者此则第二举数列名言一得者于三性法假立获得名之为得先业所感随寿短长住时决定称曰命根六趣差別各各不同自类而居名众同分谓于圣法未得未证异于圣故号曰异生灭诸六识心心数法无有缘虑故名无想定灭诸六识心心数法及第七一分名为灭尽定生无想天五百劫中心无缘虑名无想事谓诠诸行天人等号称曰名身聚集诸法名显染净义故名句身名之与句二种所依名曰文身本无今有说之名生发白面皱称之为老相续不断名之为住有已还无名曰无常刹那相续称为流转因果各別故名定异因果相称号曰相应迅疾流转名为势速一一不俱称为次第东西南北号之曰方过现未来称之曰时一十百千名之为数众缘聚会名为和合诸行缘乖名不和合上来第四解心不相应行讫

今略作三门料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第一明诸论不同第二释妨难第三辨其假相

第一明诸论不同者《瑜伽》《显扬》此论皆有二十四不相应行《对法论》有二十三无不和合《五蕴论》中唯有十四无流转等十此则诸论显数不同

第二释妨难者问曰「何故《瑜伽》《显扬》此论并同何故《对法论》有二十三无不和合此有何意

一解云「《对法论》云和合等者论既言和合等当知则等取不和合」又一解云「略故不说

问曰「等略何故不略余数但略不和合耶

解云「已说在所说中所以但偏略不和合性也言说在所说中者谓异生性是见道烦恼假建立望圣道有不得义故即是不和合义不和合中略举一隅余不和合类亦可知所以偏略不和合性《瑜伽》《显扬》此论并有二十四者此据异生外別有不和合名所以余论中言二十四也

「诸论或言二十四数或言二十三数已如上解何故《五蕴论》中唯有十四无流转等十

解云「所以《五蕴论》不说流转等十也彼论云『如是等类者则解』彼论云『当知如是等类之言亦等流转等十也』此中唯略故不別列名也

第三辨其假相者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并是色心所有法分位假立

问曰「二十四不相应行既并是色心所有法分位假立者未知几是色上假几是心上假几是心所有法上假几是通色心所有法上假

解云「若依《对法论》总摄为八位依八种位建立故论云『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別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有』」

谓于善不善等增减分位建立一种者解云「此则是得通于三性色心所有法上假立

于心心所法分位差別建立三种者解云「当知是则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三种也谓无想定灭尽定于厌心种子上分分功能增长边假立为二定体无想异熟当知于无想报心种子上望心不相应行义边于报心种子上假立无想异熟此三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于性分位差別建立一种者解云「此是命根谓依阿赖耶识能持众同分四大诸根不坏则于阿赖耶识相应心心所法上假立命根此则通心心所有法上假若在欲色二界通色上假若在无色界唯心心所有法上假

于相似分位差別建立一种者解云「当知则是众同分通于色心所有法上假立

于相分位差別建立四种者解云「当知则是四相通色心所有法上假立

于言说分位差別建立三种者解云「当知则是名文身三种通色心所有法上假立也

问曰「名文身色上假立此无有疑云何于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解云此即意思所缘缘之起解故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

于不得分位差別建立一种者解云「当知则是异生性谓前无漏圣法不得义边假立异生性则于未得见道已来色心所有法上假立

于因果分位差別建立余种者解云「当知则是余十谓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和合不和合当知此十并通色心所有假

总而言之当知三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二十一通色心所有法上假立言三种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者谓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言二十一通色心所有法上假立者谓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名身句身文身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和合不和合此则略料简心不相应行讫

论云「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者

此则第五明无为法就此文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举数列名

言第五无为法者此则第一牒章略有六种等者此则第二举数列名言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故名虚空谓慧有简择之能故名为择由择得灭故名择灭因缘不会诸法不生非由慧灭名非择灭第四静虑以上唯有舍受现行不为苦乐所动故名不动灭尽定中心法灭受用胜就强为名故则是此名想受灭法性本来常自寂灭不迁动义名为真如此则第五明无为法

上来说一切法者以下乃至第五无为答前问讫自下第二答后问

论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者

此则第二答后问就此答中有二第一牒章第二举数列名言无我者此则第一牒章略有二种等者此则举数列名言补特伽罗者此地正翻名数取趣于六趣中数数往还名数取趣虽复往来都无我人故名无我法无我者谓蕴处等名之为法此无人故名无我此则第二答后问讫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


校注

教【大】数【考偽-原】 执【大】执见【考偽-原】 恼【大】恼等【考偽-大】 生【大】正【考偽-原】 所【大】是【考偽-原】 废立六位【大】六位废立【考偽-原】 得【大】将【考偽-原】 (此即故)十一字【大】或有似七意思为似事故示【校异-原】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2)
关闭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2)
关闭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