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
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
十力章 六波罗蜜章 十八不共法章 四无畏章 贤首品初立發菩提心章 三种佛性章 八种梵音声章 第三会十住品内本分首种性章 十住章 梵行品初明通观章 常乞食等四依章 十二头陀章 受善律仪戒业章 五浊章 發心功德品五戒章 八戒章 四果章 六十二见章 五盖章 十缠义章 十欲章 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观章 损益章 二种庄严章 三宝义章 六和敬义章 第四会华聚品初立十波罗蜜章 十藏品内立一乘三乘小乘教藏章 六无为章 三界章 四辩章 道品章 十二部经章 第五会明十回向章 法数章 七财章 第五回向悔过除罪章 第六回向四轮除八难章 九十六种外道章 七士夫趣章 秘密翻依行檀起行作业同异章 第八回向真如同异差別章 第九回向初普別始终差別理事诸观义章 第九回向未明住地始终宽狭相摄分齐微 细差別义章 一乘法海章 第十回向生成佛德差別章
净行品初明凡圣行法分齐不同义章
凡圣所修行法。皆由三业。成就回向。并皆不同。且如行施一门。佛教云。破戒破见破威仪者。教令行施。何以故。欲令且离地狱故。此施虽不亲顺菩提分解脱分善。佛为救苦。仍许令行。准此人天善根戒施修等。教令行施。虽非究竟。为离畜生饿鬼。许行不疑。若修解脱分善。为离人天故。佛许行。声闻缘觉即是其事。若修菩萨道。为回声闻。初教许行。为引初教。终教许行。为引渐教。顿教许行。为引顿教。圆教许行。故信位满心贤首叹德。广辨行施。兴供养事。顺一乘善。不弃一法。据佛別意。唯一乘可行。余不可行。何以故。非究竟依故。如是取舍各別。皆同一施。何以故悉由智慧故有差別。如施一门。万行皆尔。准以知之。
十力章
十力者。是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诸根利钝智力。种种解智力。种种性智力。至处道智力。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漏尽智力。并不可屈伏。故名为力。无边智能故名为力。此三乘义名与小乘同。义随二宗高下不等。小乘如所谓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不可说。一乘之义。如不思议法品那罗延幢等力可知。
六波罗蜜章
六波罗蜜者。陀那.尸罗.羼提.毘梨那.持诃那般罗若。波罗蜜。陀那者此名布施。运心周普名布。惙己惠人名施。尸罗者。此云清凉。三业炎气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曰清凉。羼提者。此名忍辱。他人加恼名辱。于辱情安名忍。毘梨耶者。此名精进练心于法名精。精心愗达名进。持诃那者。此名智生。依定生智故名智生。般罗若者。此名为慧。于缘决定明了名慧。波罗蜜者。波罗名彼岸。蜜言到。即到彼岸也。此义是三乘小乘名亦同。若望其义。即到彼岸不到彼岸不同。若三乘初教。六度各有十义。如地持论说。又义离三轮相。修其六度。即是空真如。若依终教。知法性无贪。修其檀度。即顺真如德。若依顿教如。则不可说。若约一乘。六波罗蜜皆有十门。如下经离世间品说。
十八不共法章
不共法者。谓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说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之十八。不与因同故名不共。又此十八。別名小乘不解依。如杂心用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为十八不共法。问依摄论。百四十不共法。与小乘同。因何十八別名小乘不解。答此意欲显一百四十不共法名数与小同。仍欲显彼小乘文义不同大乘故。于文中作差別说。若一乘义。即如下经不思议法品不共义中说。
四无畏章
四无畏者。初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道无畏。四尽苦道无畏。答难不怯故名无畏。此三乘义。与小乘共。但义深浅不同。一乘无畏之义。具其十种。即无尽法。如下不思议法品说。
贤首品初立發菩提心章
菩提心者。菩提梵语。此翻名果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發菩提心。然此發心。经亦名愿。要大菩提。令来属己故名为愿。体性者。随义不同。略有三种。一相發。二息相發。三真發。言相發者。深见生死之过涅槃福利。弃舍生死。趣向涅槃。随相厌求名相發心。言息相發者。深悟平等。知其生死本性寂灭涅槃亦然。生死寂故。无相可厌。涅槃如故。无相可求。返背前相。归正如道。故名为發。良以取相背真故。令舍相为發。亦可离相平等之心始起名發。故经说言。灭诸發不發。是發菩提心。言灭發者。灭诸相。言灭不發者。不起相發。是發心者。无相相应名为發矣。三真發者。菩提真性。由来己体。妄想覆故在而不觉。名为生死。后息妄心。契穷自实。由来己体。知菩提性是己体故。舍彼异求。实相现前。故名發心。亦可真证智起名曰發心。發心六门。一信發心。所谓十信满心。二位發心。谓十解心。三行發心。谓十行心。四方便發心。谓十回向心。五证發心。谓初地已上心。六究竟菩提發心。所谓佛心。此之分齐。是三乘义。小乘分有。一乘究竟。有十种發心。如离世间品说。显无尽故。其發心德。有二百一十八句经。如下弥勒善知识中说。
三种佛性章
佛性者。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其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名为佛性。既无限碍。何故偏云佛性。佛性者。据觉时语。所以知者。为随其流处成种种味。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据此因缘。不名佛性。今对声闻淳熟人。说有其佛性。为声闻人先向无余不求作佛。今回声闻并堪作佛故说佛性。教兴如此。略说佛性有三种。一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即是本性。引出佛性。即修得性。至得果性。修因满足名至得果。又自性住性。即是本性。引出佛性。本性引出至得果性。本性至果名至得果。又佛性有十种。如问答中辨。问如来藏性亦说本性。何故如来藏性。不约位说差別之相。佛性义门。即约地位论其明暗答如来藏差別。为直进菩萨说故。不约位论。其差別佛性之义。为根熟声闻说。声闻见增。今顺彼见故说差別。佛性义者。当三乘义。具辨差別。广在抄中。若为一乘。所目即入一乘圆教所摄。余义可知。
八种梵音声章
梵音声者。有其二种。一约教义明其音声。二约佛德以辨音声。约教义者。如十住经说。如来有八种音声。一谓见苦。二谓向苦。三谓见习。四谓向习。五谓见尽。六谓向尽。七谓见道。八谓向道。此约教解名曰声也。二约佛德辨音声义。音者响也。声者对根辨质故。二不同音者。有其八种。如十住经说。所谓梵音。一不男音。二不女音。三不强音。四不软音。五不清音。六不浊音。七不雄音。八不雌音。复有八音。如疏中释。此之八音。当三乘义。小乘名同。而义不同。谓空有別。小乘则有。初教即空。一乘音声。与法界等。不可数量。与因陀罗微细界等。何以故。随诸众生所应调伏。作如是说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