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
十明品十明章 灭尽定章 十忍品十忍章 阿僧祇品时劫章 寿命品寿命差別 往生章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 解脱章 如来相海品相海章 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 普贤行品普贤章 性起品明性起章 亡是非论 明涅槃章 见闻供养福分章 第七会离世间品明智章 不共法章 六念章 九次第定章 八人章 见法二行章 辟支佛章 菩萨章 五生章 第八会入法界品回心章 贤圣善知识章 四亲近章 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 融会一乘义 显华严经部品增减义 释璎珞本业梵网二经显华严经一乘分齐义 证华严经用教分齐义 梵本同异义 华严经一部音义
右义章总一百四十一门。
十明品十明章
十明者。十者数。明者照达所由名为明也。此义通十地。即十地德也。不共三乘及小乘。同广如离世间品说。
灭尽定章
灭尽定者。分別有三。谓一乘三乘小乘。一乘义者。谓即体成用。教化众生。成诸佛事。如海幢比丘入灭尽定。即自身上放法界身云利益众生。三乘灭定者。于自身上。不说成用。变作异身。依其异物。成利生等用。得名俱行。约菩萨自身。则不可说相。约众生心机。方得明其菩萨俱行。小乘定者。则无俱行利他之相。出定以后。方成別事。体者一乘灭定用法界为体。仍从胜缘。说是灭义名不相应。不相应者。即道理也。三乘定体者。即真如实性。随其胜缘说不相应。不相应者。即理也。一乘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具因陀罗及微细等。三乘道理。但是一寂不说別相。名不相应。不相应者。不与分別相应也。小乘灭定者。用不相应为体。不相应者。即是事法。不相应聚也。得位差別者。约小乘位。十二人得。谓灭非相惑。有八人得。除其具缚。罗汉辟支菩萨及佛大乘。初教三人得。谓不定位定位及佛。此中灭定通大小乘。如不定位中得者。是小乘定。先于小乘位。已得灭定故。大乘直进位中四人得。不定位及定位八地及佛地。初二位同小乘。由先得后回心故。若约熟教位五人得。不定位一。及定位二。初地已上至六地七地三。八地已上四。佛地五。初不定位。通大乘初教及小乘。何以故。为二人俱有回心入熟教故。若约顿教即不可说。圆教即六位得。得从初不定位及定位。并解位第六心初地已上八地已上并佛地。若依熟教。小乘回心。约別十地德。则在第六地得。若约初教直进等回心。则同第七地得。若熟教等回心。即依圆教別十地位相。第八地得。得彼一乘灭尽定。何以故。三乘灭尽定。先已得故。余义如別章。
十忍品十忍章
十忍者。谓随顺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如虚空忍。此忍通十地。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广解如別章。
阿僧祇品时劫章
阿僧祇时者。谓大乘小乘二乘不同。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小乘经此三僧祇得作佛。大乘义从拘梨已去。成一百句名一受。一受已去。名一阿僧祇。此是大数。十数中第一数也。三乘大乘佛。唯一方化仪。经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若顿教义即不可说。若一乘义即无尽劫。何以故。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复为众生新新成佛。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据此不限时分故无尽也。此义教兴。挍量十地德。生其信也。又此数法。是通十地得。余义如別章。
寿命品寿命差別章
寿命者。谓经时分为寿。命者命根。又寿即是命。小乘以非色非心为体。大乘以不相应法为体。仍大乘初教不相应。不与小乘同。小乘不相应。即入事聚摄。大乘初教不相应。是理非事。又即是空。若依终教。即事是如。若依一乘。一切自在。何以故。是法界故。长短自在。随机应见差別不同。问依其经文。将娑婆国土对阿弥陀国等。辨命短长。据此三千界处命根。与佛土命根虽有短长根法不异。此义云何。答据三乘义。净土说命。即是报命。虽染净不同。命义不別。除诸佛菩萨变化者。不入此例。若一乘义。假使世界性等十种土中。所有命根。虽福分转胜。命亦不异。除佛境界不可说不可说。若约宗分。凡夫约人辨命。声闻约实法辨命。若初教菩萨。即空辨命。若终教菩萨。即如辨命。若约一乘。即法界自在辨命。此义通十地。若约別教。信位终心即得。余义如別章。
寿命品内明往生义
往生义者。总有七门。一明往生意。二明往生所信之境。三明往生因缘。四明往生验生法。五明往生业行。六明往生人位分齐。七明往生业行回转不同。初明往生意者。为欲防退。娑婆世界杂恶之处中下濡根。于缘多退。佛引往生。净土缘强。唯进无退。故制往生。往生有二处。一是西方。二生弥勒处。若欲断烦恼者。引生西方。不断烦恼者。引生弥勒佛前。何以故。西方是异界故。须伏断惑。弥勒处是同界故。不假断惑。业成即往生。第二往生所信境者。谓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土。属世界海摄。何以故。为近引初机成信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一法性土。二事净土。三实报土。四化净土。化者是报化也。非化身化。于中所有佛及土田菩萨眷属如摄论。十七观境圆净泉池华菓诸乘优劣杂类不同。并对娑婆有情众生依正果报所有色心境界。皆悉翻对引接。令成生信法门。如西方佛。引此方乐佛习心。西方树林。引此方乐树林习心。西方菩萨。引此方乐伴善知识习心。西方八功德水。引此方乐水习心。如是一切。并皆准知。而依四种净土。而消息之。第三明往生因缘者。谓得往生。由六因缘成。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亦云次第缘。三所缘。亦云缘缘。四增上缘。本识业种为因缘。求生心为次第缘。净土等境为缘缘余法不碍为增上缘。六因者。一能作因。亦云所作因。二俱有因。亦云共有因。三相应因。四同类因。亦云自分因。五遍因。亦云遍行因。六异熟果因。亦云报因。六因生五果。相应共有二因。感增上果。自分因遍因感依果。所作自分相应共有。感解脱果及士夫果。亦名功用果。报因感报果。往生净土五因感五果。除遍行因。此六因四缘名数。通三乘教。愚法小乘。无净土。不取小乘因缘名。依大乘初教。六因四缘。及互为因生引二因。及十因二十因等。准之可知。终教唯四缘及互为因。顿教唯互为因。圆教一切因。何以故。诸教皆成往生故。余义准可知。第四往生验生法者。略有十门。一作道场门。安置道场。建弥陀佛像。幡灯散华洗浴烧香礼佛行道。念阿弥陀。一日乃至七日。验得往生。二作三七日法。依前建立道场。念佛行道忏悔礼拜。诵大乘经。三七日满验得往生。三依十六观及九品生。依经得分齐者。验得往生。四依盂兰盆法。依那舍长者起教。造盂兰盆。依教成者。验得往生。五依往生经。建立黄幡。及示佛像。并作灌顶法。若未终。若终时已终竟如法成就。得验往生。六观其暖触临终之时。头顶暖者。验得往生。七依弥勒發问经。十念成就。尽其一报。亦验此人定得往生。八验中阴身。亦得往生。若亲儿女。随在一时。知彼父母所有行相。不依前件所验相者。应为別作三七日法。称名行道忏悔灭罪。至心彻到。验得父母中阴往生。九依灌顶法。四月八日。灌顶佛像。及洗菩提树。福及父母兄弟姊妹。并验往生。十尽其一生。六时礼佛忏悔谢过。及来去往还皆參辞礼拜。谢过尊仪。无间绝者。验得往生。第五往生业行者。总说正助一切业行。皆为往生业行。无问内门外门有流无流。皆为往生业行。无问现生及过去未来多生所有福慧。及一切五乘等业行。回向皆为业行。如是准知。第六往生人位分齐者。大位为其十解已前。信位之中。成十善法。正修行者。是其教家正所为之位。何以故。为此位中防退失故。及退灭故。并废退故。十解已上。无上三退。教即不为。此据终教说。若据初教。十回向已还是其所为。何以故。十回向已去得不退故。若约顿教及圆教。在信位终心自分已还。是所为位。顿教及圆教。虽无相迟疾异。而约终教辨。其见闻约成多少。仍理自不同。宜可准知。此依观经九品生文。准即可知。第七往生业行回转不同者。其往生业。纵使此土人天正善根。三乘正善根。求生十方净土。正善根等。回生西方。竝成助行因。若论正生。彼因即简三界苦集因。无分別智。为正行因。發愿求生为胜方便。临终乐欲生为次第缘。即是正胜欲。临终时善知识行及解者。为亲增上宿世善根。大准依经。成多善根。准现生中一生所作相续大善根多少等者。即为正因。非別时意。降斯已下。是別时意。令生西方。至彼得不退。虽有前后。仍取不退。以为大宗。从此已后。展转增胜。生无边佛土。至普贤界。还来入彼莲华藏世界海。成起化之用。此据极终入宅之言。若依观经上品上生。闻妙法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此据初始近至之言。又依往生论。有二种渐次相资法。一因二果。因者有五门。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阿弥陀佛。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毘婆舍那故。广如论说。云何回向。谓回向三处。第二果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一者近门。二者大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相心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菩萨住处品住处章
菩萨住处者。依其五教。五义不同。若约凡夫。我所住处。何以故。为佛菩萨在凡夫处示现不异凡夫故。若声闻住处。唯法我境。无有人故。若菩萨住处。初教即空。终教即如。不可分別故。若依顿教。一切不可说。离分別故。若一乘住处。随方自在。无二无別。如其法界。今菩萨住处者。即是一乘普贤住处。今举麁相示其轨耳。此义通十地。何以故。举彼住处。赞普贤德无碍自在故。余义如別章。
不思议法品显果德自在章
果德自在者。略说有三种。一小乘佛果德。二三乘佛果德。三一乘佛果德。小乘佛果德者。如下不共义中一百四十不共义者。即是其事。二三乘果德者。如摄论释。有二十一种功德相应。彼论略举法身十德。一相.二证得.三自在.四依止.五摄持.六差別.七德.八甚深.九念佛.十业显法身义。广释如彼论。今且举第七功德。有二十一句。一与最清净四无量相应二八解脱亦名背舍。解脱者。谓一内有色外观色。二内无色外观色。三净身证解脱处。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想受灭身证位。初三背烦恼名解脱。次四背下地名解脱。后一背有缘心名解脱。又八解脱者。今解不同。小乘大乘经意。观色知空无碍成色。是此文意。初解脱舍染相色。第二者舍色心。第三者成色无碍。第四者舍空心。第五者舍取识想。第六者去少识想。第七者去取定想。第八者去成定取。舍不自在。所以知者。如法集经如来功德中。先列名后次第解。善男子。云何有色见色。有色者皆是因缘。而生空无寿者。能如是知见得舍缚。是名解脱。云何内有色相见外色空无寿者。皆是因缘生。能如是知见得舍缚。名为解脱。云何信解脱净。若分別净不净相。名为邪见。以信净故。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別异相。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行。无量虚空。如是知得舍脱缚。名为解脱。过一切虚空。知无边识。即入无边识行。此无边识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解脱过无边识。知无所有少。即入无所有行。所有者名贪嗔痴烦恼。入无所有行者。灭彼烦恼。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过无所有者。知非有想非无想安稳。即入非有想非无想行。非有想者。性空家静。非无想者。以依因缘而有。能如是知见。得脱舍缚。得名解脱。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灭一切受想。入灭尽定行。是菩萨如是见。想如阳炎。受如水泡。想即受。受即想。无智者无寿者。能如是知。得脱舍缚名为解脱。萨遮尼乾子经。明如来德。释次第定八解脱等。与法集经并同无异。余者如別章。三八制入亦名胜处。心能制境。使境从心故名制入。一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二内有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三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好色恶色。四内无色想外观色多好色恶色。五内无色想外观青青色青观青光。六内无色想外观黄黄色黄观黄光。七内无色想外观赤赤色赤观赤光。八内无色想外观白白色白观白光。胜于境界。胜于烦恼故名胜处。四十一切入。谓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处.识处.观上下诸方。青等十法无二无量名一切入。五无诤三摩提。六愿智。七四无碍解。八六通慧。九三十二大人相。十八十小相。十一四种一切相清净。谓身清净。境界清净。心清净。智清净。十二十力。十三四无畏。十四四不护。谓身口意命。十五三念处。谓他生诽谤如来亦不嗔。他若能信如来亦不爱。若无毁无信如来亦不舍。十六拔除习气。十七无忘失法。十八大悲。十九十八不共法。二十一切相最胜智。二十一等等者等六清净。一惑障清净。由灭惑等三障。三障即皮肉心。二业障清净。由灭二十二业障故。二十二者。对二十二无明说。三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故。七种者。三界三种分段。四种变易。四利益清净。由于生死涅槃无隔碍故。五自在清净。不由功用。于一切法。如意能现故。六无戏论清净。由过言语觉观思惟境界故。前二十功德。通大小乘。后等六句功德。唯是大乘。余义如论释。此上功德是三乘义。于中亦有同异。若前二十句。通其愚法小乘。后等字六句。唯是三乘。又前二十句。通小乘者。但通初教。后六句局大乘者。局在终教。如摄论下十二句甚深。亦有两判。一是终教甚深。二是顿教甚深。应准二十一句判。三一乘功德者。如不思议品说。佛有十种德。一诸佛刹不可思议。二诸佛净愿不可思议。三诸佛种性不可思议。四诸佛出世不可思议。五诸佛法身不可思议。六诸佛音声不可思议。七诸佛智慧不可思议。八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议。九诸佛无碍住不可思议。十诸佛解脱不可思议。如经下文广释。不同三乘小乘义。此一乘义。下通十地。何以故。一乘因果无二无別故。三乘及小乘。唯果不通因。又如梁本摄论十二种甚深云。诸惑已灭伏。如毒呪所害由惑至惑尽。佛证一切智。论云。诸惑已灭伏。如毒呪所害。释曰。此下一偈。明第十一灭惑甚深。诸惑谓见修烦恼。于菩萨地中。先已灭尽。余心烦恼。虽复未灭。由智念所伏。废其功用。譬如众毒呪力所害无复本能。心惑亦尔。智念所守。不能复生二惑染污。论曰。由惑至惑尽佛证一切智。释曰。诸菩萨留随眠惑。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习气灭尽。及证圆智。又如第四甚深云。若不留此随眠欲。则同二乘涅槃。若不除上心欲。则与凡夫不异。问十二甚深是果德法身。已离诸障。因何举留惑已明深义。答今法身分齐。对生死际已明法身。生死际中是不自在义。法身分中是自在义故作此说。又如梁本摄论云。明三乘义。论曰。复有经言。佛法甚深。释曰。下明道及道果故言甚深。论曰。何者甚深。此论中自广分別。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释曰。诸佛法身常住。一切佛法皆依法身。以法身为首故。法身常住。为一切佛法性。论曰。一切佛法皆断。由一切障皆断尽故。释曰。一一佛法。悉无惑障及智障故。障断尽为一切佛法性。现在烦恼灭为断。未来烦恼不生为尽。即是尽无生智。论曰。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释曰。由慈悲本愿。生起化身。相续无尽故。化身生起。为一切佛法性。论曰。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释曰。一切佛法。以无所得为性。此是正说。由三无性不可定说有无故。虽以无得为性。亦有能得义。若离佛法。不能得了別所对治惑。不能得安立能对治道故。论曰。一切佛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嗔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释曰。此有二义。一菩萨摄一切有欲众生为自体。一切佛法皆依自体故。二大悲为爱。爱即是欲。菩萨以大悲摄一切众生。依大悲生福德智慧行故。嗔痴及凡夫法亦尔。论曰。一切佛法。无染著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释曰。道后真如断一切障尽。是无垢清净故名成就。一切障所不能染。一切佛法。以此真实为体性故。论曰。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释曰。前明真如境。此明真如智。诸佛菩萨。以真如智为体。即是应身。此体是唯识。真如所显。非根尘分別所起。非八种世法及世法所起欲嗔等惑。所能染著。何以故。是彼对治故。修得无分別智成就。名诸佛出现于世。余义如別章。
解脱章
解脱者。小乘解脱。解脱诸障。三乘解脱。作用自在。一乘解脱。无尽自在。所谓十解脱。一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二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三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四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五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授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记。六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七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八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之力。九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十一切诸佛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此据得普贤菩萨行法已去。即与相应。余义如別章。
如来相海品相海章
相海者。依小乘义。佛有三十二相同人。八十种好同天。若三乘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三乘义本在化身。因何摄论摄入功德属其法身。答欲知所由。先须知教立其佛意。若小乘人但立二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若依小乘。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其生身。人天中佛亦同报身。但有我无我別。若依三乘。或一佛。谓顿教佛。唯一无分別实性即是佛。或立二佛。谓自性法身佛。应化法身佛。此义当终教。何以故。俱是法身故。依梵网经。但分卢舍那报身化身二佛。不分法性身。或说三佛。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化身佛。此之一义。当回心教。何以故。由小乘人不立法身。此依摄论。又法身亦二种二十一句功德等。或属应身。或属法身。或说四佛。谓自性身.法身.应身.化身。此义唯当直进教等。何以故。为欲显法身是差別德。自性身是通一体故。若约此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摄不同。若望二身。即俱是法身。若望三身。即属化身。若望四身。即属法身及化身。若属法身。三十二相等。是其德义。若属化身。三十二相。是其相义。所以得知。为摄论中明其三身。或本有及修生为法身。但现净土受法乐相。是其应身。八相成道相。是其化身。或将本有为其法身。能依修生。是其应身。依应起化。是其化身。有此不同故。今义判不得一定。宜可思准。又约增数佛。谓一数佛。即如来藏佛。二数佛。一自性法身。应化法身。二应身化身。三数佛。谓法身应身化身。法身三者。本有法身。修后转依法身。化用随缘法身。应身三者。谓修得应理应身。净土应法乐缘应身。随缘化用应身。化身三者。法身胜德流化之身。应身起化引物之身。摩㝹摩化引下之身。四数者。谓自性身等四佛。皆离四过。成其四德。自性身有约体德。自性身无即离相德。亦有亦无随缘德。非有非无离过德。余身亦准之。今此华严不思议法品相海品小相品。有人判属三身量。恐未然。此经无三身。但有二种十身。如前后说。今此三品。初品为体。相海为相。小相明用。此相义依现文。中有九十三相。下文別自广说。有十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微尘数等相。若约此文。三乘小乘则无此事。唯是一乘。当知。教分三乘小乘及以一乘。并悉不同。若通总说。极不生解。余义如別章。
小相光明功德品小相用章
小相用者。文中大意。明一乘小相极有大用。为一乘小相德。一即一切。称法界故。由此义故。小相功德一时之间。即令无量众生从三恶道出生其天中。感空中声自然教授。于此一身。即断八万四千烦恼。自分胜进皆悉具足。兼及自他。俱证十地离垢三昧。唯除受识。一时既如此。余时亦复然。时既因陀罗微细自在度生亦如之。有此大利。举其小相。相形辨胜。当知。大相不可说不可说。此品文中意。存大用。不欲明其別好小相。宜可知之。余义如別章。
普贤行品普贤章
普贤者。大分有二。一三乘普贤。二一乘普贤。三乘普贤者。一人二解三行。初人者。如法华经乘象。至行者前。是其人也。二解者。如法华经回三归一等。即是趣向一乘之正解。三行者。如法华经说普贤品。明普贤品。明普贤行者即是。二一乘普贤亦有三。一人。谓第四十五知识普贤者是。二解。即普贤品六十行门。各皆普遍。及渐次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深。及等因陀罗微细事等。三行。即离世间品十种普贤心。十种普贤愿行法。如文可知。余义如別章。
性起品明性起章
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于修造。何以故。以离相故。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別菩提心中。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广如经文。此义是一乘。若证位在十地。若善巧在十回向。若应行即在十行。若应解即在十解。若应信即在十信终心胜进位中。若究竟即在佛果。若据十即在一时。若据智相。即应六相。余义如別章。
亡是非论(昙迁禅师撰)
夫自是非彼。美己恶人。物莫不然。以皆然故。举世纷纭。无自正者也。斯由未达是非之患。云其患者。乃有十种不可。一是非无适主。二自性不定。三彼我俱有。四更互因生。五互不相及。六隐显有无。七性自相违。八执者情偏。九是非差別。十无是无非。初明无适主者。此云我是。彼云我是。彼此竞取。乃令是无定从。彼复云此非。此复云彼非。彼此竞兴。遂使非无适趣。惑者必欲以是归自以非属彼者。此有何理而可然也。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物岂知其然哉二自性不定者。是性是于是。或复是于非。非性非于非。亦或非于是。然愚者窃窃唯言。是是不许是非。亦许非非。不论非是。自谓得理。不患其失。且共论之。若以是是于是。即有二是过。一所是过。二能是过。所是过者。所是若是。是已是何用是。所是若非。是应言是非是。云何言是是。能是过者。待所故说能。所是既不立。能是亦不成。能所俱不成故。何处当有是也。若复非于非。其过亦如此。例是取悟。勿更分別。理尽于此。是以不可也。三彼我俱有者。此是而非彼。彼是而非此。此之与彼。各有一是一非。惑者唯自谓有是。不言有非。谓彼唯非。不许有是。斯有何理而可然乎。四更互因生者。非因自是心生。是因非他心起。以从自是心生故。此即自是者非非他非也。是复从非他心生故。此乃他非者是非我是也。然惑者。偏欲取是自归以非许人。无如此理故不可也。五互不相及者。凡是自非他者。本欲望非至彼。然彼犹自谓为是。以犹自谓为是故即验。非不至彼。非他自是者。亦希是至此。然犹为彼所非。以彼非故即明。是不至此。是不至此。而言我是。非不至彼。复谓他非。理穷于此故不然也。六隐显有无者。寻夫物情惑也。莫不同于自是均于详非。均详非故。举世无是。我当云何独有是也。同于自是。则天下无非。以无非故。我何所非。然惑者。谓有是可是。有非可非。义乃不然故不可也。七性自相违者。是则性自违非。非乃性自害是。以我独欲立是定非。是既立已。必为多非非一是。是多非非故。一是那可是。以是不可是故。则非何所非。无所非故。非则自非矣。自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惑者礭。欲以是定非用非非是者。未足然也。八执情偏者。夫物之偏也。皆不见彼之所。见唯自知其所知。以自知其所知故。因即以为是。不见彼之所见故。谓彼唯非。若乃见彼所见。谓之非者。或容可尔。既不见彼所见。而言彼非者。彼何必非也。若复自知其所知。因以自是者。此则是已私是。若为使他亦谓之是也。以此过故。无理可然。九是非差別者。然滞俗之辈。以是为是。以非为非。此乃麁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者颠倒失也。然物外高趣。以是非为非。用无是非为是。此亦免于是非之一失。犹自存于一是一非。是非虽同。理趣胡越。而惑者。闻是则谓凡圣同是。闻非复谓贤愚共非。失理致此。未足然也。十无是无非者。若夫以是非为非。无是非为是者。彼且恶于是非。犹不免是非累也。而欲恶于其累別更有所存者。然其所上。已存于心。亦未免于累也。将欲不累。莫若无心以无心故。谁谓为是非。是非亡矣。彼我随丧。彼我丧故。得失亦无也。不然于然。不可于可。尔乃任放无为。逍遥累外耳。此又顺性起故。录附之。
明涅槃章
涅槃者有三种。一小乘涅槃。谓有余无余。有余者。有余身智。无余者。无余身智。同数灭无为为体。二者三乘涅槃。有其五种。一无住处涅槃。二自性涅槃。三方便净涅槃。四有余涅槃。五无余涅槃。无住者。智悲相导。无住著故。此义通因果。性净者。本有故。寂灭故。方便净者。借缘修故。涅槃同前释。有余者。有余应化。未穷尽故。无余者。法身无余。顺寂灭故。三一乘涅槃者。如前所有义。若约別教言。即十种涅槃。如离世间品说。余义如別章。
见闻供养福分章
福分者。大分有二。一现在福分。据现在去危得乐等用。二据未来成灭罪得世间出世间善因果等用。如教相中幡灯诵呪结坛印相等功德。意成现在用。非无后世益。如建立行檀等及一乘见闻等。成其后世益。非无现在用。若据人天及小乘三乘并一乘。但由回向方便不同。遂福分有別。据其福体。无二无別。常称本性。无有差別。若人天即邪正不同。若声闻唯成助满。若初教其体即空。若终教其体即如。若如前诸义。为一乘所目。即属一乘。若別教言。见闻已去即是一乘。余义如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