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893

净心诫观法序

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觉其体明莹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诸法其犹宝鉴因明而像生又若长川缘澄而波动谓心异物为物转心吸揽尘缘积成劳结沦历诸有沈屈己灵余趣无知人伦尠学纵令听习多堕邪痴奔逐名闻封著知解至有江南江北走觅菩提曲见邪心未尝正直野猿腾跃家犬迟回劳我圣师提耳垂诲曲留妙药的指病根囊括两乘津通万行托彼亲度用表弘慈嘱使窃闚特彰秘胜深诃讲论苦勉修治然古德传通双弘教观诸部则以教开解斯文乃以观示修既非无目而游岂是数他之宝须信从真起妄举体现前达妄即真不从他得净心之要览者宜知

净心诫观法

敬礼三宝藏 萨婆若法身 随力诫初学 惟圣哀愍听

时在随州兴唐伽蓝夏安居撰令送泰山灵岩寺付慈忍受持凡三十篇如右

释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庆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诳佛篇第九 造过篇第十 解脱篇第十一 食缘篇第十二 流转篇第十三 不动篇第十四 过患篇第十五 心浊篇第十六 二报篇第十七 结使篇第十八 缘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资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一谛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净心诫观法五字释名法篇第一

净心者于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發生定慧起于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感当果是故教汝察病对治兴隆功业修入信境成决定根力其三贤十圣无垢妙觉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闻影像麁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𪾼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有此义故名为净心已下诸篇治过虽別同名净心诫者令汝识知对治初门先除麁染根本恶业知病知药守心慎口励己修道离过患故名诫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慇懃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诫观序宗法第二

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薰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疆烦恼增长沈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贼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于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因色生憍因财生悋憍而且悋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偈曰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色  诫汝断贪著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自知嗔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  非治徒劳疲
贪嗔更增长  重被烦恼
自知愚痴多  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  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  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  不能拔断根
自知我慢多  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当逐讲论  反益三涂债
计我常求胜  名利自杻械
自知乱想多  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  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  何时灭事识

此是毘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別相念处总相念处𤏙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偈曰

何因说五停  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  祇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  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  决定修道成

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麤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嗔恼鬪诤悭嫉憍慢无渐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偈曰

贪如豺狼性  嗔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  污戒犯奸
识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  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  佛性历劫沈
如职除名罚  失势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  啖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财物施
云何破戒身  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  受他礼己足
云何破戒行  默受称扬赞
若犯此五事  诸天共悲叹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四分》《五分》《十诵》《僧祇》《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毘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發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偈曰

世人习多闻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资薰
净命如迦叶  勿得同六群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著何况著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偈曰

敷演说法师  二种陞高座
一者福无量  二者离罪过
慈心成就人  法施胜财货
嗔垢是非他  棘刺上坐卧
有漏为基堵  无明作根本
解经不除毒  法师自伤损
贼心求名利  怱怱未思忖
婴孩欲登梯  先须戒足隐
学士聪明者  举动多轻躁
或有错解义  邪见复颠倒
是故定治动  七觉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种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时  唯教修出离
习善莫生足  少恶即远避
念念观无常  勤修真对治
寂虑学禅那  何须著文字

何因世尊在世时悉得圣道及生天中依次而学不越毘尼入道有方五年习戒夜则修定摄心守境安处林野不畜余食少欲惭愧一心谛观无常不净离诸调戏意不散乱举动进止恒令净洁无恶姿容先意问讯以是善缘悉得道迹汝能一心依此学者名为净心偈曰

正法证道时  净法调众生
随事秉羯磨  除垢获三明
像法尽至末  羯磨废不行
虽复似和合  集则起鬪诤
凡是诸经律  甘露亦毒药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發作
知法不向心  解经行转薄
弃舍戒定业  文字处起著
所以韵句撰  读时心欢乐
静坐好思量  观察自忖度
何缘重颂偈  文少义广博
戒益汝身  信受勿疑恶
或见他毁骂  轻贱心漠漠
此约大乘教  与理不违错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第五

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说「今得人身难于龟木」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净戒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偈曰

世有六种难  难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学大乘  问即须知处
受他檀越食  饱腹无智虑
无智长贪嗔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毁戒足  命终生四趣

诫观世相如梦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云何方便能令众生离苦出世但愚人贪爱我即不贪何者是名世愚贪爱所谓官荣封赏车马库藏台观园林采女音乐上服美馔游戏射猎宴会倡伎嫁娶宾席恃怙族姓追朋逐势三军列阵前锋精锐谋策将略果毅伤杀平殄除荡快意适情攻城破栅收缚簿歛刀笔豪侠意志建立俗艺医方工巧居积摄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众多世务无量杀害饮酒啖肉鬪诤胜负怨仇热恼悲喜安危吉凶祸福能于此中悉舍离者名真修道出世人也众生迷倒于此世事谓是真法不知无数劫来生死大苦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恒河沙劫受大烧煮虽遭此苦仍于生死贪著无厌迭相承习迷惑尘境皆由未值善导未闻正法汝今既闻如闻修学名为净心偈曰

凡夫狂痴性  所见常不正
资养三毒身  贪嗔转增盛
未观尸秽形  持粪如行屏
常游违顺境  诈偽起谄佞
实无常我乐  妄见常我净
罪业颠倒故  恒游诸险径
智者如实解  慧命心决定
观世如梦幻  穷真道成圣

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华果金银粟白屏风毡被好枕细席箱匮盆瓫铜器盘椀上好三衣牙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库碓磨脂面药酒杂鲑酱酢异种口味王公贵重多人顾识生缘富贵数过亲旧饷送吊问申诉衙府身为众首门徒彊盛讲说相难好喜音乐常居一寺评量僧事迭相摈罚借问旱潦丰俭盗贼水火毒兽之事经过酒店屠脍猎射之家亲友妇女琴瑟诗赋围碁双陆读外书典高语大笑嫌恨诤竟饮酒食肉绫罗衣服五色鲜明勤剃须爪利如锋畜八不净财宝富足于此等事贪求爱著积聚不离名真破戒「此等比丘名秃居士名披袈裟贼名秃猎师名三涂人名无羞人名一阐提名谤三宝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种子名障圣道远离此等十种恶名即为净心」偈曰

可怪凡夫人  积聚贪嗔痴
破戒无羞耻  轻贱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  种植涉艰辛
教他多布施  自舍若抽筋
傲慢善知识  恃怙脓血身
放逸著五欲  何时出苦津
衣贪五色服  食贪常饱肚
舍静入愦闹  经戒未曾睹
拔草复掘地  溉灌治园圃
生业过俗人  瓮匮居三五
唯忧财不足  锁门牢闭户
高声大语笑  谄慢心未普
毁犯四重禁  觝突凶如虎
身坏永沈沦  罪毕生夷虏
可念众生  痴暗无慧光
但贪目前利  不见当来殃
出家望静乐  返为驰逐忙
抱财忽命终  道俗竟分张
恶性如蛇蝎  恶贪如豺狼
剃头无实德  高容返自伤
隐罪求名闻  不畏利养疮
白衣修戒施  寿尽生天堂
沙门倒悭惜  不观空无常
唯知造恶业  触事皆面墙
破戒违经律  无惭故覆藏
我作还我受  三涂遣谁当
虽无我人法  善恶亦不亡
三界轮回苦  六道生死长
如是诸恶过  谨慎好思量
愿断相续因  持心如金刚
定水洗烦恼  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  去处见西方

诫观外现威仪内起邪命法第八

邪命者所谓净治住处严饰道场罗列幡华及诸道具数为洗剃常带袈裟膊靴履威仪齐整缓行直进下声软语或复静默闭目低头衣钵随身执着律相然其内心常求名利望他请唤恭敬尊重进戒度人强为师首处在徒众希他依止设解经律问时生难性多嫌恨恶眼视人少见侵触不受其忏口若發言喜说机刺嫉他得利如火烧心情尘意垢曾未除遣虽坐绳床起恶觉观攀缘乱想念世欲事令夜恶梦漏失不净恶觉染意熏本识藏结恶业种染能障净生死不绝轮回无际受诸苦恼三业不净乖八圣道外白里黑顺八邪径是名邪命欺诳凡圣如是观察得名净心偈曰

口诵无常经  身作有常计
求望他利养  合眼未观谛
三衣唯欲好  不肯著破弊
内心至麁  外相真似细
欺诳世间人  大悲为流涕
贤圣不赞叹  善神不扶卫
业障日夜增  戒定念念滞
虽有两个眼  复患一双曀

诫观取相恃善诳佛法第九

何者比丘名为诳佛若言我修慈悲彼人嗔恚我能布施某甲悭贪我具净戒彼人犯戒我勤精进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太愚我今乐静彼染愦闹我修威仪彼人轻躁我如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隐山绝粒纳衣一食常坐不卧塚间树下或讲经律善解法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取此相者即名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坚执是相名为诳佛何者修道名不诳佛若人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亦不生著唯观世谛虚妄颠倒如幻如梦无有一实成此观门修戒定慧精进不恃己能轻他无德柔和质直谦下无诤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离相修者名不诳佛不诳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净智障不著空有名为净心偈曰

八万四千法  对治多种病
是名大方便  成就善巧行
执相名诳佛  著我起见诤
比丘自沈溺  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脱门  法空资慧命
深观缘集故  证智更欢庆

诫观慢天惧人屏处造过法第十

凡夫憍谄威仪不恒人前歛摄名为谄诈屏处造过名为憍逸所谓破诸戒仪私饮盗食赤露裸跣河池澡浴露地便利下气出声摩扪屏处仰眠伏地蹲踞支颊走骤顾眄吟咏歌啸略要而言故名憍谄三业四仪悉不如法人前似人屏处如鬼一切天神证知此过身坏命终生猕猴中及鬼魅中为犯戒仪果报对至不欺暗室即其义也何以故大业之树光明如镜众生造业于彼悉现神天有二一字同生二字同名人不见天天常见人业力持罪不在昼夜行者谨慎屏露无差大千世界在佛毛孔岂容屏过贤圣不知是故菩萨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汝应修集威仪庠序屏露二处一等用心乃至失命不亏仁范如是持行名为净心偈曰

贤圣出三界  常游三界境
观诸众生业  如形对日影
智者慎威仪  持戒心勇猛
屏处无阙失  四念坚固秉
观身如毒蛇  察心如冤家
身心是大患  覆罪如河沙
智者犯已悔  终不盖疵瘕
藏过婴恶名  地狱受铁叉
苦哉末法时  比丘比丘尼
剃发虽改服  犹守贪嗔痴
假名优婆塞  谕谄优婆夷
名中唤五戒  实未具一支
口常诵药方  心病不肯治
恶业覆障故  邪命求余资
身见执著我  不觉即分离
亦不观五阴  气息若悬丝
人前粗歛摄  屏处踰须弥
唯惧人怪笑  不畏天证知
欲醉狂情發  行坐染心思
缠绵破重戒  命终堕阿鼻
地狱经一劫  劫尽更复移
此苦难堪忍  屏处最慎之
为造狂业故  诸佛發大悲
犯欲须臾乐  受苦无量时
云人从生  即有二种天
昼夜与身俱  共人同受年
一念为善恶  了了皆现前
恶多天减算  善强命长延
毘卢遮那佛  身界广无边
于一毛孔中  容受三大千
性照圆明彻  含生上福田
以众屏多过  无缘起慈怜

诫观女人十恶如实厌离解脱法第十一

女人十恶者具说难穷今略言之令生厌离一者贪婬无量无厌经云「十方国土有女人处即有地狱」一切障道此为是苦女人欲男如海吞流百千万劫毕竟不满得一望一心意狂乱见可意男悉愿与交犹火纳薪多益多炽昼夜行坐无忘欲时受五道身皆女形摄先际已来女根未转彻穷劫世不免女身故名贪欲无厌二者嫉妬心如毒蛇家有妇类悉生憎垢口似相亲心如冤家若同夫婿更相规命或作符厌解奏毒药或雇人杀害或截支节或毁面目或削衣食鞭打骂辱方便除他欲得独立故名嫉妬三者谄曲诈亲凡见人时未语先笑口云忆念心怀嫌对于夫婿思他男子愿夫远行或愿早死或与外人多种谋计及见夫时谄媚附近身向心背名为诈亲四者放逸但念䌽衣装粉钗钏修治面目望他爱念耽著五欲不避亲疎不畏后世畜生饿鬼名为放逸五者口多恶业出言虚诳实情难得凡所论说虚多实少喜道鄙弊秽恶之语母女姊妹不相避忌两舌鬪乱传送消息数作呪誓不畏殃报屏骂尊长穷逐诤讼是名口多恶业六者厌背夫主若见端正男子无羞追逐或遣信逼或自身往坐卧不安休废生业或结成病或时托病屏处饮啖人前不飡夫婿辛苦勤劳得财割减偷窃供给傍夫共作谋计规欲杀害见夫即嗔冤家无异是名厌背夫主七者一切女人多怀谄曲实情难得所以女人奸险性器难量虽与对面共言心隔千里之外皆为贪求世利性逐浇浮言是返引为非指虚翻将为实颠倒常理每事多端向背有无情随冷热或凭势要或党亲知或因财色相诬或诤名位而起谤是以口如脂膏心若锥刀八者贪财不顾恩义父母养育劬劳难报及嫁得夫弃忘恩德规父母物润益夫家多得便喜不称便恨父母饥寒无心供给是名贪财不顾恩义九者欲火烧心不耻父母不惧刀杖或未嫁妊身或奔逐他逃或拘引他人向家造过耻辱父母败乱宗亲出嫁已后复叛夫婿夫亡未几更思后嫁男女成人犹弃改出心迷欲醉不避羞耻女人过患穷劫难尽故名欲火烧十者女身臭恶不净常流春夏热时虫血杂下经云「女根之中二万婬虫形如臂钏细若秋毫腥臊臭秽私堕胎孕怀妊产生污秽狼借善神见闻悉皆舍去恶鬼魍魉数来侵扰」如是鄙弊愚人犹贪弃舍念处破佛净戒死入狱中畜生饿鬼长劫受苦无解脱时是名女人十种恶业能观能远名为净心偈曰

四百四种病  宿食为根本
三涂八难苦  女人为根本
生死无数劫  贪爱为根本
贤圣解脱乐  离欲为根本
四蛇成身界  颠倒想为心
脓血遍九窍  净想起贪婬
顺情称快乐  不信堕刀林
报生猪狗道  由前贪爱深
一切女人性  少实多谄曲
不念臭秽身  坐卧思念欲
邪视他男子  情喜相逼触
百千万亿劫  毕竟不满足
不羞惭父母  败损诸亲族
男少女多者  家衰数被辱
女具十恶业  死入铁床狱
大锸刺女根  苦痛大嘷哭
地狱罪毕已  转入母猪腹
啖粪居圊厕  臭泥生溷虫
复被屠割苦  累劫罪难终
从畜入饿鬼  秽食恒不充
支节皆火然  骸骨不消融
贪欲暂时乐  受报苦无穷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第十二

损害生命名苦业筋骨斯尽名苦缘食者从耕种锄刈收治飏簸窖藏运辇舂磨炊爨蒸煮聊设供给奉送又种菜造墙溉灌田园营为酱酢计一钵食出一钵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工力出于作者一钵之血况复一生凡受几食始从耕种乃至入口伤杀无数杂类小虫是以佛戒日受一食支持性命寄过一生衣服者养蚕杀茧取桑织络染浣裁缝众缘调度无量辛苦计上下衣资凡杀几蚕出几气力蚕茧入汤受几痛苦是故佛教著粪扫衣障弊陋质冀得修道房舍者从起立墙壁穿坑掘地伤杀土虫斫伐材木伤林树虫造塼瓦时杀泥水虫放火陶冶杀柴草虫作人苦力施主费财饮食众缘劳损甚大始成一房是故行者依于塚树草蓐自安念食是苦节身而食念衣杀命著粪扫衣念房舍卧具从苦缘生志乐头陀三月一移念四事难消少欲知足经云受檀越食如饥馑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如热铁缠身入房舍时如入铁鑵受床坐时如热铁床宁破此身犹如微尘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给三涂苦报皆为爱衣贪食乐好房舍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生形披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负重力尽起而复倒虚受信施乐不足言及偿施主苦过万倍是故教汝知惭知愧慎护后世莫破戒受施名为净心偈曰

智者不贪食  贪食者无智
不念出粪苦  唯取人食利
自啖脑中涎  上盛向下弃
慧命断四食  行者不贪嗜
比丘不乐静  贪利受道具
追求心散乱  忽忽缘诸务
得一更望一  心规恒不住
宜应愧施主  臭身里破絮
劝观三脱门  离相自调御
少欲学知足  可依释子赋

诫观六道流转受报无穷法第十三

三界众生无始已来造善恶业皆熏本识成业种子净染合杂数过尘算受六道报生死无边从地狱出生诸天中人中鬼神畜生中畜生者先受蝎蠓蠕动形类一日一夜百死百生千死万生渐受大身乃至摩竭鱼等长十千由旬脱畜生身受修罗身天上福尽复生地狱饿鬼中经云鬼有百千万种果报各別六道人畜各千万种色命苦乐质像好丑千差万品说难穷尽今言人道本业来处经云受形颜貌端正为性净洁诸天中来皮肤麁弊不喜修施畜生中来形色丑恶瞪矒少智地狱中来举动轻躁猕猴中来机捷调戏妓儿中来性多謟媚鬼神中来略而言之广即难尽一道之中有恒河沙因果受一螘身犹经多劫况受余形及余道中是故生死不可穷尽汝可谛观舍身命时受大苦痛受身生时复大苦痛如是苦痛已经尘劫已舍无数身已受无边苦愚者于中犹行放逸汝可思之勤求出离专精策励成无学果证真解脱快乐安隐能如是观者名为净心偈曰

一切世人欲受乐  遣修乐因不肯作
愚人得乐谓常乐  不觉命终被减削
十五姿容言可爱  四十已去自疎索
纵使生天八万劫  不免无常堕沟壑
凡夫暂乐忘大苦  受大苦时复忘乐
所受苦乐皆空华  本来祇是情迷错
迷解悟道获神通  永断生死名真乐

诫观八风力大智者不动法第十四

何者为八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一切众生为八所动不自安心故名八风何者动相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嗔誉谈即喜逢苦怀戚遇乐生逸称赞情欢讥刺抱恨此之八法能令痴凡动摇不安毁誉声一妄起二业造三涂因报四趣果波浪五道成就十缠永处樊笼何时解脱然十界者缘和故生性空故灭体解生灭即无嫌恨恨风不起罪火不然火不炽然心得清凉无诸热恼以无热恼故名为净心偈曰

愚人贪美食  憎恶腹内屎
见生竟爱染  薄贱老病死
毁誉同响声  嗔喜更互起
取相心高下  不识平等理
痴惑著音声  凡夫共如
死生粪与食  经文遣相比
耳被虚声诳  神仙堕崖死
智者解真空  视听不相似

诫观身心相苦恼过患法第十五

身相者六道异类阴大假成感现前果酬过去因故名身相身相有八万四千种形依正二报各各差別一人遍受尔许种身已经无量阿僧祇劫今诫观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万九千毛孔八百种风出入其中八万户虫遍身充满四百四病更互發动三百六十骨节迭相依持百一十苦无时不受三十六种不净脓血合成阴身九孔漏疮秽物流出如上苦业始成一人贤圣舍离如除恶病故名观身心相者一念之间九十刹那生住异灭犹如电光尘起识生贪境招报经云贪欲心有二万一千嗔恚心有二万一千愚痴心有二万一千等分心有二万一千合有八万四千尘劳一百八种烦恼五百四十种受有九十八种使故名观心若入安般观法心所渐息乃至九次第定还归一真清净心中此清净心名为佛性名真常法身无心之心无相之相如是观察名为净心偈曰

废缘托净境  正命自养身
谛观虚空心  随分得解脱
贪嗔若欲起  观空以止遏
河沙烦恼根  定力能断割
专定不修智  小乘非大慧
虽复苦身行  徒自历年岁
定慧平等修  方知佛性体
直至大涅槃  何况世间谛

净心诫观法卷上


校注

【原】德川时代刊宗教大学藏本【甲】大日本续藏经 特【大】恃【甲】 随【大】隋【甲】 一【大】二【甲】 法【大】〔-〕【甲】 云【大】曰【甲】 财【大】则【甲】 淫【大】婬【甲】 恒【大】怛【甲】 法【大】〔-〕【甲】 云【大】曰【甲】 废【大】癈【甲】 戒【大】诫【甲】 恃【大】特【甲】 发【大】须【甲】 云【大】曰【甲】 狂【大】犯【甲】 经律【大】律仪【甲】 犷【大】横【甲】 云【大】曰【甲】 若【大】苦【甲】 略【大】咯【甲】 故【大】人【甲】 人【大】小【甲】 云【大】曰【甲】 恨【大】根【甲】 心【大】〔-〕【甲】 云【大】曰【甲】 披【大】大【甲】 此【大】是【甲】 法卷上【大】發真钞中本【甲】
[A1] 麤【CB】鹿【大】
[A2] 采【CB】釆【大】
[A3] 廛【CB】缠【大】(cf. T48n2023_p1064a08)
[A4] 膊【CB】䏝【大】(cf. T48n2025_p1139a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净心诫观法(卷1)
关闭
净心诫观法(卷1)
关闭
净心诫观法(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