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诫观法卷

诫观诈善扬名口清心浊法第十六

圣贤密行内智外愚凡夫狂痴内愚外智未有戒定现戒定相彰扬善名招引利养隐匿垢过外显清白常向道俗说己功德经云「此是无刀大贼罪于劫掠诳诈犯重堕三恶道」诈善之人具足五业一者天神不护证知缺戒受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贼扫其脚迹三者或于现世得大衰恼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见家五者自欺亦欺诳他自受苦报施主无果是为五业是以诫汝推直于人引曲向己秘善阴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恶如粪土不须藏覆粪土之法贵在早除细货宝物默然牢掌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静宁惧恶响计我之人欲得名利察身无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离我即实灭于空实正入平等能舍名利是为净心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汝心净即佛土净名为净心偈曰

出家行非法  感得多衰恼
危苦随念丰  安乐称情少
天神不爱护  魔事数来扰
死时怀恐惧  长劫堕恶道
善德深密藏  其犹摩尼宝
过恶悉除灭  理同苗边草
真行不求名  戒定内明了
诈善覆藏恶  佛法中非好
谛观此诫文  系意开怀抱
一切障道因  忏悔更莫造

诫观众生各著依正二报法第十七

三界众生住著坚牢为贪二报障于解脱非非想天自谓涅槃果报终极怀增上慢不逸三涂色界众生贪著禅味自谓安乐更无过者复念身光宫殿明净我果最胜欲界众生性多放逸贪五欲乐不觉无常天福亦尽还归恶道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起大憍慢各恃我见谓此人中常乐我净更无过者畜生万类巢居穴处各爱寿命不愿人天不嫌己身不希净土此杂类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虫之类悉爱寿命贪著住处不觉身中同有佛性然此诸身无始已来随业转换无暂停时汝可谛观当起厌离勤求方便脱于生死依正二报渐证法身巍巍不动至得如是觉悟除诸疑惑决定诚信名为净信偈曰

三界六趣中  无数种众生
形寿各差別  依正亦难明
今就人道修  对治随分行
观诸众生类  憎爱心不平
憎者欲相杀  爱即长痴盲
贪嗔更互起  身坏堕三坑
各贪爱危命  处险未知惊
造因不畏果  宁知死复生
菩萨以是故  欲令众生乐
众生烦恼垢  方便为除却
教观十八空  六尘莫取著
四倒及五欲  禁断更莫作
愚人贪现乐  不识当来恶
当来还是我  如何即疎薄
假使多身乐  一一填沟
为此求常住  解脱无明缚

诫观烦恼结使法第十八

一切生死障道苦业皆因结使如《毘昙》说今略况言令息觉观结有十结使通三界九十八种今恐文繁少分喻说结使者阿梨邪藏染分种子名之为结受六道果报名之为使使业發生增有漏种如贼居险潜伏聚集名之为结持仗劫害掠人财宝名之为使贪嗔性习依真潜伏还缘起能劫戒财取著诸尘害于智宝刹那相续追求如使无对名结外观名使止虑名结攀缘名使系念名结役心名使为有结使爱恚互生由爱恚故成取舍业妄取舍故痴翳转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开名无明暗暗心缘事与颠倒相应抱真常性爱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见正道名为迷惑无常常想无乐乐想无我见我无净见净如是狂错皆因结使如是结使造颠倒业欲断结使即修五停观法以对治之安般守意入三脱门观空离相结使断除身心寂静故不起烦恼烦恼灭处名真解脱解脱者则大涅槃欲起染心当自挫辱挫不令散名为净心偈曰

佛于波罗奈  三转厌离行
授与四谛法  为治烦恼病
永断生死根  成就智慧命
修禅断结使  照理心悬镜
调心唯柔软  持戒须弥硬
戒净不悔恨  布萨心喜庆
烦恼生结使  结使长烦恼
唯有禅定力  摧之如腐草
结使妄取舍  瞖厚障见道
故修五停观  净心内明了

诫观十八界假缘生法第十九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谓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三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诸业长养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云何名识能了前境妄起分別名为识然此根尘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缘生起无真实性众生不达谓内外入有常乐我净贪心热恼坚著执取迷惑昏谬不信圣道顺情生贪违意起嗔以此贪嗔增长结使此名凡夫以十八界学人十八界者著三十二相名贪色愿闻说法名贪声愿上香供养名贪香愿证大乘理教诸法实相名贪味愿得清净法身名贪触愿成一切智名贪法于此缘修之中有善贪嗔痴进求上地名贪背舍劣行名嗔情有向背名痴见身证道名慢故云学人十八界义名智障非有烦恼非无烦恼能知二种根尘而炽然修入平等大道无为法中故名净心偈曰

尘境虽如幻  见色起慈悲
發意离谄慢  不失四威仪
六尘行坌污  亦是行者师
除病不除法  七觉分修持
虽观文字空  要须遍读经
广寻圣者义  般若渐得成
虽观根尘空  和敬护人情
戒仪须具足  修德慎恶名
虽观诸行空  对尘修五停
贪痴结使断  寂灭心安宁
虽观三界空  择恶善须归
修行择觉分  离垢识是非
虽知三谛空  知谛义穷微
常依二谛说  与理不相违
十八界虽妄  出生于珍宝
观解缘和义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萨  不名无烦恼
金刚心灭后  然证无为道

诫观修习安那般那假相观法第二十

夫坐禅要法当有十种

一者先托静处远于水火禽兽音乐八难土境令心安隐二者厚敷草蓐中高边下三者缓带衣裳节食少饮四者结加趺坐左手压右手闭目合口齿不相啮端身平视五者年少腹饱当数出息年老腹饥当数入息六者当观出息去鼻远近入到何处即知气色初麁后细下至气海上冲于顶七者从第一息数至第十若未至十缘于异想还摄取心更从一数八者手掌之内置一明珠系念观珠心心相续光明即现九者如五停观对治现行五种烦恼随起随治随分解脱烦恼不行令戒清净以戒清净故诸天欢喜善神卫护十者以修定故举动审谛心不卒暴谦下柔和忍辱无诤以是功德增长智慧临命终时他方菩萨来迎神识不遭苦患诸天世人所共称赞生于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涂受解脱乐自余诸法如经所说汝当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为净心偈曰

凡夫学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  人重德能
远众近静处  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  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  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  内智怀实货
头陀乐闲静  对修离懈惰

诫观善恶相资法第二十一

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众生能度佛佛复度众生」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成佛道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淤泥之中出生华耳」又一切众生皆因于佛而得解脱言诸恶者谓五逆十恶犯四重八重禁谤诸贤圣破正法轮一阐提等菩萨于此将为福田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于三涂四趣代诸众生受碎身等苦软语引导教令忏悔慈心拔济救令得乐广开甘露说微妙法破彼恶业善言诱示令信十善生人天处复劝回向无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萨道成即名众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显若无信力闻思修等诸佛菩萨虽具慈悲无如之何是故诫汝凡是罪恶可贱众生惟起哀愍不应嗔骂生下劣心又见上行清净好人不应偏重別请供养何以故善恶一如性俱空故于好丑色二见平等常观空寂入三解脱门含生之类皆如幻化不著诸相名为净心偈曰

欲得解脱乐  疎己常亲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闻我与彼  便是分別魔
众生寿者见  贤圣共讥诃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善门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萨陀伦  世号常啼泣
怜愍众生故  舍乐怀忧悒
护生成佛因  损生佛道澁
无财施贫厄  分食与减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诫观六道众生善恶因果法第二十二

造因感果数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种一者麁因果二细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轻因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暗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三愚因果十四智因果十五凡因果十六圣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果先举现果后出其因麁果者地狱畜生饿鬼等故细果者无色界四阴身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及大龙金翅鸟摩竭鱼等三由旬者节级乃至八万四千由旬及阿鼻地狱身等善恶报差大果所摄小果者下至翾飞蠕动如小微尘但动不能行故轻果者诸天报身轻举飞行故五通诸仙紧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铁围山中大蟒大兽大海盲龙身重如山故明果者人天中有日月光火珠身光等故暗果者如八大地狱但闻忍苦声目不见故香果者上界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闻者心悦及依报处宫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饿鬼不净业鬼人中臭物无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故促果者如蝎蠓等生生竟即死不得暂停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智果者众生中为导师故凡果者人天中未發道心故圣果者阿那含已下及人天中五净居处故真果者三乘学人漏未尽故妄果者四大五阴身心缘集故此等是六道中正果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对说麁因者四重八禁五逆十恶谤大乘正法一切贤圣用三宝财物杀發菩提心众生破塔烧寺故细因者修禅定业外道邪命梵行故大因者修四无量心善因故破三聚净戒恶因故小因者始脱地狱入畜生道故轻因者净修梵行十善业缘故重因者损害三宝一阐提行者故明因者施灯明烛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暗因者毁他眼目盗塔灯明点灭经字破人善业污佛戒故香因者造旃檀塔庙香木形像香水灌像沐浴洗僧香华供养故臭因者触僧净食啖辛入寺畜养猪鸡十恶业故延因者修不杀戒及四空定邪正二业故促因者杀生余业故愚因者不信正法故智因者受持经律熏修般若故凡因者无明痴爱贪五欲故圣因者戒定慧故真因者本性清净故盲因者诸根对尘生识故论六道因果唯佛知尽今说少分为除疑网深信因果汝可思量种诸善根收纳善果所行之善皆回向无上菩提成解脱分善不取六道有漏善如是修习谛知因果无漏名为净心偈曰

可慜罪众生  堕在无底坑
不知因果义  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觉识  有眼犹名盲
真乐无心趣  妄色共相诤
今为除疑网  略指因果业
若能决定信  近三僧祇劫
以信因果故  常闻大乘法
应趣种性地  勇猛心勿怯

诫观行者善护戒财尘贼止劫法第二十三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受生死苦迷失圣道障于常住清净法身唯因识心贪取尘境譬如家贫智者教业随教修业渐多财宝有六恶贼夜来劫夺持仗扣门临欲危害财主即便牢下关钥墙高堑深遂免劫失身安财固无众苦恼贫喻阐提身无一善智者教业喻佛经律渐多财宝喻集福智六贼喻六尘夜喻无明劫喻贪爱持仗扣门喻根对于尘牢下关钥喻修道人坚住四念及五停观墙高喻善知识及毘尼正法堑深喻深心弘誓不犯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戒无缺无漏诸佛欢喜圣凡同赞身安喻生善道人天净土及大涅槃安隐快乐财固喻持戒守心行不退菩提诸波罗蜜增长不失法喻并显汝宜知之比丘破戒堕三恶道沈溺苦海者皆由无善知识方便劝导又不修习四念处法五停观法等汝可依戒顺此教授烦恼魔贼不能得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门幻惑尘贼莫令前入系意观空离我我所如是修行名为净心偈曰

六尘如狂贼  贪尘声与色
妄情同恶马  牢加禅辔勒
欲入佛法海  坚修戒定德
当住三空门  心净乐静默

诫观世谛第一义谛法第二十四

世谛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禄籍曹婚姻文武伎艺墓陵碑绩争勋竞封取着空名或为财色不惜躯命轻身为恶更相杀戮誉叹弓马骄勇前锋自谓丈夫猛略身手或侵妻夺职伤杀于人枉法受求苦毒非理啖食生命耳贪丝竹昼夜放荡不避亲疎饮酒醉乱鬪打恶骂迭相是非或大怨仇或逐财色不虑艰阻喜著色衣食无时节爱养臭秽脓血之身不觉刹那念念生灭老病既至身坏命终膖胀臭烂虫出兽啖神魂受报生三恶道百千万劫无解脱时是名世谛第一义谛者非贪上来虚妄等事随顺菩提至无为道不同世间生死出没待对缘修非色至识非眼至意非念工夫见闻觉知非名句味清净平等犹如虚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义谛能观世谛如幻化谄诳痴凡无有实性毕竟于真常道中作此解脱故名为净心偈曰

世法诳痴人  谓实起贪嗔
若知无自性  慧性入童真
凡夫历生死  因爱取诸尘
若觉根尘空  性本是法身
贪爱名世谛  轮回十二缘
除贪即出世  此句佛亲宣
第一义谛者  离相绝音声
所言平等者  假名平等名
寄言以表谛  故说一切经
方知阴法空  对治灭心形

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一者健鬪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著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十者剏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汝当省察名为净心偈曰

俗气力方强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  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炼  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  不肯修戒定
已说十种过  若犯须除屏
身无一德行  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  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  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  三涂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  无轨令人倣
自身如小儿  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鬪诤  恒怀嗔恨想
四辈不恭敬  眷属宁钦仰

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对治诸垢烦恼业净汝身心心既净矣名自利行今更为汝略说大乘利他之行汝可顺菩萨道自他俱利名为净心自除垢染名真净心自利利他名广大净心偈曰

如鸟欲游空  长力养毛翅
菩萨欲利他  养德自先利
三慧随分明  然可授人智
净心功行立  彼此俱对治

诫观对發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夫發道心如滴水寄海虽复微鲜水终不失经云「一𤚲乳顷起大乘心当成佛道」何以故若修道时百一十苦悉堪忍之所谓饥渴寒热蚊虻蚤虱恶风暴雨四百四病呵责骂辱恶口诽谤水火劫盗毒虫猛兽鞭打侵恼难忍之事悉皆甘受不见苦相我身能忍修行六度修三空门以是因缘故至成佛果经云「此国一日修道胜他方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恼害能忍者希虽忍诸苦功德易长净土无恼佛道难成于佛法中若欲退心当忆过去经无量劫在地狱中受炽猛火碎身等苦无逃避处人中苦者百千万亿不重于彼一瞬目顷若不坚固勤行诸度云何能尽生死大苦因缘三涂罪人若为能救若不能救众生何名慈悲既无慈悲菩提分法依何为本若无根本则远种性是故菩萨愿尽后生不破菩萨戒声闻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別菩萨者不染三界不厌三界求无为道不住无为常处生死而无生死何故不染三界烦恼尽故业不系故不厌三界愍众生故大慈悲故求无为道故欲自他利故随顺大乘故何故不住无为摄正法故摄众生故何故常处生死利行同事故本愿无尽故而非生死业种尽故得大自在入解脱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著中流离于中边心不住边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应尔故常观四谛十二因缘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愿建大夫志常以四摄饶益众生常修四无量心怨亲平等常行六度自他利益常修万德求无上菩提为成十力无畏不共之法今唯略劝广恐文繁能依此诫名广大净心偈曰

若發菩提心  动念起慈悲
求于无为道  身常处有为
四摄调众生  然可受三归
譬如大暗处  日轮放光晖
自未脱诸苦  先当救艰危
无缘修四等  饶益与除衰
逢一百十苦  甘忍未曾嗔
亦不见苦相  又不见我身
身苦二空俱  忍法亦复然
诸苦及人法  三相灭随真
菩萨不住道  随逐利益行
常处于三界  救济苦众生
迷道令见道  无明令得明
慧手执金錍  决膜疗群
灭者不永灭  生者不常生
生灭毕竟空  凡圣本来平
愿从今日后  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欲心  贪染一切女
愿从今日后  乃至成佛道
于一切众生  不嫌不嗔恼
愿从今日后  乃至证真如
不起颠倒心  取著世六尘
愿从今日后  乃至无为岸
不起攀缘心  念诸恶觉观
今發菩提心  生生超八难
弘誓要期已  道心勿退散

诫观教化众生法第二十七

既發道心宜修万德宗旨纲要不过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行略已宣说利他之法今亦少言先垂慈悲念三界苦且就人道化益众生爱言软语令其调顺识信因果归依三宝量其根性利钝广狭授与诸乘阶梯正法人乘天乘三界果报虽是有漏堪受道化从人天中引入三乘无漏之境或有众生我慢放逸贪嗔炽盛不敬三宝谤无因果定知此业必堕地狱畜生饿鬼即用方便善巧之谭悦可其心令意欢喜然后诱化示人天道教修十善五戒六斋使离三涂得人天果若被骂打灰土坌散毁辱憎贱悉能忍受不生退悔彼人知己回心惭愧受其教化或复出家求无上道学二乘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生厌悔知有为过四谛者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如实解了是名谛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后因苦有三种苦苦坏苦此二麁恶众生目验能起厌心行苦一门智人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说苦苦从集生教断集因者根本十恶及有漏十善灭者生死永尽证解脱乐知此灭度云何可得故须修道道者戒定慧等从五停观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罗蜜故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十二因缘者暗心无知如盲人夜行旷野失于正道故曰无明贪染世法名为行虚妄知见故名识识神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曰名色现阴成根通识来往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名触触生违顺爱恚事成故名为受于顺情中贪染心热故名为爱爱之不舍故名为取取已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既定感后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复生终而复始千万亿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十二因缘次教十善对治十恶人间短寿杀生余报欲得长命慈心勿杀人间多病食啖肉血鞭打他人二种余报欲得康强断食肉血勿行楚挞人间贫穷偷盗余报欲得大富竭情布施断除贪悋人间卑贱憍慢余报欲得尊贵当勤恭敬人间丑陋嗔怒余报欲得端正忍前毁辱人间愚蒙饮酒余报欲得智明读诵大乘人间贪婬鬼畜余报欲得梵行常观欲过禁断婬妷人间恶性龙蛇余报欲得调柔和颜离诤伏心远离有过思悔每自呵责人间邪见谤法余报欲得正法近善知识此是十种正对治行何因说余不言正报余者现见即能起厌地狱饿鬼不现见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虽在目前实见正报痴人犹言天生供厨疑非是业此之十事人间恶重教未信者令心开解恐堕三涂永失人路是以先化令生天上受诸快乐傥佛出世先度诸天下劣之人闻大乘实相空理心惊迷或起诽谤是故诸佛先化未解拔凡入圣譬如有坑深百千丈下有屎尿诸虫脓血寒热饥渴鞭打系缚斩斫诛戮忧悲嘷哭苦恼臭秽充满其中有痴众生乐著此坑将为快乐智者慈悲不避艰险入坑诱引令使出离千万亿言既不从用不信坑外更有胜处唯谓此坑是常住法尔时智者内心思量「坑里秽恶苦恼难居我要化尽然可出坑」于恒沙劫同止坑中不辞劳倦坑人嗔恨反生诽谤种种示导都无出心坑喻三界下喻凡夫诸苦不净喻五阴身智者喻佛化喻慈悲哀众生难拔喻坑下人天乘已前四谛十二因缘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罗蜜缘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华严》广分別说又泯道谛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议海离于形名是为佛乘如《思益》《维摩》《信力》《入印》《首楞严经》等住真空理语断行灭如江河万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缘修方便净法亦复如是汝当修集无缘慈悲随力劝化自劝劝他于身命财为大乘故莫生悋惜为一众生经多年月设多方便说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乐为多众生亦复如是是名利他教化众生虽有此益勿生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为幻说法若见我说彼受我化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即是魔心生死之心障碍之心自缠缚心汝但發起菩萨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经始纬一丝虽未成疋非不贯摄得其头绪即是發趣起作之始渐渐累功自至端疋利他六度者为除他恼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慧等亦复如是先自行道然后化他他即信伏自造恶行教他作善信用语者无有是处或口勤说十二部经方便善巧种种譬喻令人信解或以身劝自修万德一切善业令他倣习或以意劝思念教作易解章句布施众生令他诵持起正信解名为利他说法解释五乘自成辩才净于口业善现威仪恭敬礼拜供养三宝勤苦利他自成相好净于身业若念众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济净于意业利他令众生净信反资己身成三真业明知利他还是自利虽复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润若化百千无数众生智慧转增渐成四辩不同财施损减竭尽说法之时不念财食是故世尊说法未曾先说后受供养教化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以此利他之因当成佛果能如是学名广大净心偈曰

若见重愚痴  莫说甚深法
闻者生诽谤  受苦百千劫
宿世无习气  闻法疑恐怯
我见计断常  未信三世业
量根授法药  是名大智人
心邪无正见  闻法反生嗔
如蚕吐丝茧  罪业复自缠
以不闻法故  常为爱网牵
一切真如门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众生  爱语令欢喜
菩萨同体悲  观他如我己
柔和善将护  似乳投于水
或时须多言  有时须寂默
知时名法师  见面量根力
若不观机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于心内  所为成法则
有用耎语时  有时须麁
耎根耎语调  伏强现威猛
种种调众生  对治种种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萨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悦勿使嗔
触情起毒心  即造地狱因
无闻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涂苦  渐引归正真
为说四谛法  显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门
有大性欲者  入理为谭论
破相十八空  身中无世尊
五乘渐分化  拔断无明根
是名利他义  顺教报佛恩

诫观佛性不一二非有无含中道不著中法第二十八

既發道心复自他利须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广在诸经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风故遂生波动后因大寒乃结成氷众生佛性本净有水由觉观风波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氷欲显佛性者慧火融氷禅定息波氷液波止水即清净佛性影现二者如金在鑛麁弊无堪于后融销金始显现宝中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鑛戒定慧火练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缘成始停𤚲取煎煖乃生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發起神通随众生变类救苦不守自性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屋虽多种人是一人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差別佛性是一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氷冻未融水即非有氷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名为佛性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无有是处七者佛性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借神持方能存立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辩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九者能说之法显于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十者空平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于形名常显名色是为十性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起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略说十种广恐文繁汝能观解名真净心偈曰

一切诸众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杂烦恼  尘染未清净
戒定除客尘  即离生死径
性隐名生死  性显名贤圣
五阴虽流转  佛性本来定
欲知佛性者  励己修八正
初發道意走觅道  心邪曲见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识
身外觅访既疲劳  一处静思顿止息
忽然醒悟觉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烦恼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穷极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尘法  长养无碍神通翼
观察五阴假缘生  自性本来包十方

诫观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观佛性此是因相次须观果果是佛智经云满大千界众生智不及一须陀洹智世界须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罗汉智世界阿罗汉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满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种性菩萨智如是节级不及一十地菩萨智满十地菩萨智不及如来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如来举足之事是故汝当一心精进求佛智慧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施一世界凡夫众生不及布施一须陀洹布施世界须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节级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养一种性菩萨节级乃至不如初地圣人二地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诸三贤十圣满足一劫不及供养如来一食果报何以故如来有大智慧故消诸天世人供养恭敬智慧多故消于多供无一智慧地上水叶尚不得消何况人食汝当领解诫之本意修习净戒莫令缺犯以戒净故易得禅定定心清净發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身一切种智诸佛智力今更略说十方世界一时细雨经多年月一瞬眼顷悉知滴数十方江海总知斛斗十方铁围须弥大地普知斤两法界刹土尔许尘数或遍虚空界众生心行悉知善恶一一众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天地日月置于掌中游行世界帝释梵王不觉来去十方水火吸著口中水不灭火火不损口若欲具说不可穷尽如是神力从五停观生从三十七品生从四无量心生从六波罗蜜生从大乘十地生是名诸佛智力神力从断财色五停观生因起已来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诫始终说相菩萨別行前后阶位如《华严》说汝可發起慈悲种子布众生田恭敬种子置三宝田福智芽生乃成佛树荫覆法界十方华敷结无上果从發道心毕至究竟其间功用悉名智障到如来地二障永尽反望生死如幻如梦本无真实诳惑痴人唯佛正觉故称遍知汝今应取如来智海勇猛修入名决定净心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谓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众议出情端
多时共思议  不及须陀洹
世界须陀洹  议论共宣谭
见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节级辟支佛  节级十地人
节级智差別  不及如来身
布施节级圣  果报节级大
布施十地圣  不及佛田最
是故汝当知  佛智最穷深
福田难思议  信者名净心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汝始入道方复別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来戒失意之间长劫受苦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于恶道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诸余部帙大家共知当道经论汝应自有大乘要义率土咸同更欲显示恐卷轴繁滋直洗汝心犹过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随饮莫齚静处披读何劳他见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纵使世人亦不谙悉唯有天眼者证知我心汝可依行终不謟误何故静寻不令人看唯圣与圣物以群分愚智別类方以类聚今时学者意见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誉赞己毁人邪情怪笑无急之语竞共书持要切之言贱而轻薄欲得广知不欲广行愿多达解众中独出规贪虚响聪明声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三涂即至终无免期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实行罪重于前为此避护唯汝自知非是诫中多有过失世有难语并语坏彼语华绮语越理语衮语番语牒语迷人语恼乱语差闷语今时后生专学此语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习戏论何关修道口劳神疲心无一润烦恼更增吾我转大一生勤苦损功无福意在名利未详净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难受难近又复如法语易解语身心语戒律语要切语离罪语治障道语入理语成就语若见如是等语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视何况受持汝当缓寻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无量义若直读之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發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凡经论诫义有二种一者顺理如来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冲玄密境补处莫知二乘不测是名顺理二者文义易解读时滑利或作偈颂美妙悦心名为顺情相欲似浅因斯入深废见皆是立见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没踝渐进无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婴儿未消上馔庸野田人岂乘辇舆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强乘智者呵责但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要从五停除恼证圣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愍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冐沾师首愚于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转教同学及余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傥不见汝此当遗嘱旨不殷勤如诫净心

净心诫观卷下


校注

法【大】發真钞【甲】 下【大】中末【甲】 亦【大】〔-〕【甲】 發【大】能【甲】 意【大】心【甲】 威【大】成【甲】 云【大】*曰【甲】* 身【大】〔-〕【甲】 二【大】二因【甲】 日【大】月【甲】 亿【大】〔-〕【甲】 闷【大】暗【甲】 导【大】道【甲】 类【大】愿【甲】 世界阿罗汉智【大】〔-〕【甲】 一【大】不【甲】
[A1] 𤚲【CB】搆【大】
[A2] 盲【CB】肓【大】
[A3] 犷【CB】鑛【大】
[A4] 𤚲【CB】构【大】(cf. T04n0209_p0543a2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净心诫观法(卷2)
关闭
净心诫观法(卷2)
关闭
净心诫观法(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