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铭(各一家)
神栖安养赋 智觉禅师 延寿
进安养赋奉制文 吴越钱王 俶
日观铭 慈云忏主 遵式
颂(二十家)
十六观颂(二十三首) 慈云忏主 遵式
十六观颂(一十六首) 樝庵法师 有严
十六观颂(二十四首) 大智律师 元照
劝化径路修行颂 京师比丘 善导
劝念佛颂(四首) 慈觉禅师 宗赜
西方净土颂(十三首) 同前
观佛三昧颂 樝庵法师 有严
劝念佛颂(五首) 慈受禅师 怀深
示陈行婆颂(二首) 慈辩法师 从谏
劝修净业颂(二首) 大智律师 元照
化导念佛颂(三首) 清照律师 慧亨
念佛心要颂 草庵法师 道因
雕弥陀香像颂 解空法师 可观
颂净土并辞世 法镜法师 若愚
劝修净土颂 桐江法师 择瑛
白莲净社颂 右街鉴义 从正
净业佛魔颂 寿安法师 良弼
劝修净业颂 昌国宰王 存之
净土咏 晋康乐谢 灵运
念佛三昧诗(四首) 晋琅琊王 乔之
念佛三昧诗(四首) 慈云忏主 遵式
东林寺临水坐 香山居士白 居易
吊天竺宝月大师 东坡居士苏 轼
瑞竹悟老种莲 次公杨 杰
庐山白莲社 御溪释 怀悟
赠弥陀道者 直阁黄 诰
庐山莲社(二首) 监簿喻 良能
庐山十八贤 东溪释 祖可
怀安养故乡诗(四首) 樝庵法师 有严
怀西方诗(并五言二首) 北山讲僧 可旻
湖州觉海弥陀阁 祠部张 景修
西归轩诗 萝月禅师 昙莹
忆佛轩诗(十首) 雪溪首座 希颜
读往生传有感 云庵法师 了洪
净土咏史(叙佛化缘并制作意共二十五首) 西湖居士李 济
和渊明归去来兮 给事凭 檝
拟渊明归去来兮 幻住任 彪
追和渊明归去来 拙庵律师 戒度
赞净土渔家傲(并诗各二十首) 北山讲僧 可旻
赞西方渔家傲 西余禅师 法端
娑婆苦望江南(六首) 白云法师 净圆
西方好望江南(六首) 同前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尔乃毕世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回转。天华散前。一念华开。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证法而尽厕先贤。考古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迷为悟。而昭彰探出仙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臂以發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乐来迎而弗从。天童请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项。光明境裹。绝闻恶趣之名。永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鷄鹐而忽止。处铁城而拒王勅。须侚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镜照形之时。遇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重之行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狱消沈。湛尔而怖心全息。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华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
禅师一志西方。极言洪赞也如此。至于万善同归。亦力劝修治。乃知。通人无吝。惠利多方。校之滞寂沈空者远矣。是赋师自有注本。事广文长。此不暇录。眇观所属。皆经文妙语。及往生传中灵迹。惟博古尚道者。睹兹纲要。自悉纲目矣。
进安养赋奉制文
进呈奉制具悉。甞闻。安养国中弥陀净土。万化将息。一念不迷。托彼圣胎。易于返掌。信及非及。俱是真如。予践康庄。坦然明白。师提携四众。纲纪一乘。劝我以白月之因。助我以青莲之果。人天善友。非师而谁。愧认之怀。早暮斯在。故兹奖谕。想宜知悉。遣书指不多及。
日观铭(并序)
天禧四年。太岁庚申。春二月癸未朔。十有三日乙未。耆阇飞来峰之南。古天竺寺宋沙门(遵式)于寺东岭香林洞侧。造日观庵成。乃题石作日观铭(出十六观经)。
钱塘元照律师。普劝道俗。归诚西方极乐世界。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簪珥遗物。命匠胡锡。画阿弥陀佛像。追荐冥福。以偈颂曰。
释华严贤首赞佛偈
此二偈者。前四句赞佛放光。其光名为见佛。能令临终者见佛往生。后四句赞佛修此光明之因。其因者只是劝临终人念佛。并示其佛像故。成佛时得此光明。今广施此偈者。盖劝深信者。凡遇眷属及一切人临命终时。先于床前安置佛像。令彼眼见。及劝令念佛。若痛苦所逼。或先无信心不肯念佛者。亦须种种方便劝令称佛。下至十念。得灭重罪。生佛净土。此一利益不可思议。若劝得一人生净土。纵自不修行。亦合得生佛国。况当来成佛。能放光明。照一切众生。临终见佛也。多见世人。为恩爱故。聚头哭泣。不思救度。苦哉苦哉。名为恶知识也。恩爱所牵。堕落恶道。无解脱期。世间有五种人。不肯念佛。一者先无信心。二者恋著财宝。三者不舍妻子。四者自惜身命。五者罪业所障。死堕地狱。愿早觉悟。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
(若人能诵持此偈。得三种利益。一得常持诸大乘经首题名字。二得增长净土信心。三令闻者深信净土。若遇临终者高声诵一返二返。然后劝令念佛)。
疑者曰。观此偈。有十念下至一念生信乐者。乃至但作生意知有佛。亦生彼国。又有七七日至九十日。念佛方乃得生。岂非净土是一。何故修因顿异。释曰。净土虽一。生者自殊。无量寿经总分三辈。十六观经开作九品。若更细分。亦应无量。又疑曰。下品等辈修因既浅。应有退堕。释曰不然。但九品华开有迟速。去佛有远近。得道有利钝。而生彼者。例皆不退。经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言不退。十疑论中。有五种因缘故不退。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鬼神邪魔。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况此恶世。非但阙此五缘。抑乃恶友知识。声色醉乱。魔鬼滥真。寿命短促。五种皆恶。妨恼修道。浩劫空过。愿熟思之。愿熟思之。或曰。一切法本无生无灭。平等空寂。何用强劝舍此求彼。释曰。若云求生西方以为取舍乖平等理者。汝还非彼执此。岂不乖理耶。若转计云我亦不求生于彼。亦不求生于此者。则是生断灭见。金刚般若经。岂不谈空。佛诫须菩提云。汝莫作是念。發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真解空者。即于因缘法中。了生无生性灭无灭性。非谓断无为不生灭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云灭无后空也。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释曰。子又不善心土之义也。将谓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敻在域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有方面。何谓无差。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虚空岂有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岂在心外。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若谈自心。便不信有外诸法。岂唯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可痛哉。妄造是非。障他净土。真恶知识也。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及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宜各勒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无违逆。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穷极。
写弥陀经正信發愿偈
姚行婆日轮见佛偈(并序)
西方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其一云。我若作佛时。十方众生。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誓不作佛。若人每日早晨合掌面西。称念佛号十声。现世消灾延寿。将来决定往生。睹钱塘喻弥陀。画姚行婆所见日轮中弥陀佛像。人能用心之专。则感应亦如是。妙行比丘法怡。以偈赞曰。
赞喻弥陀偈(并序)
净师舍妻奴。为如来徒。募万人结净土会。乡人(丁注)以偈赞之。
日观
水观
地观
池观
总观
像观
无量寿观
观世音观
大势至观
普往生观
杂往生观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十六观颂
地观
树观
总观
华座观
佛菩萨观
无量寿观
观世音观
大势至观
普往生观
杂想观
上辈三观
中辈三观
下辈三观
十六观颂
灵山众会
韦提请法
第一日观
第二水观
第三地观
第四树观
第五池观
第六总观
第七座观
第八像观
第九佛观
十观音观
十一势至观
十二普观
十三杂观
十四
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十五
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十六
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劝念佛颂
西方净土颂
观佛三昧颂
劝念佛颂
示陈行婆颂(并序)
行婆见师。师问修行许久。婆称修行多年。师问曾见阿难。婆称多见善知识。师问如何指示。答曰。直截根源。也不看经。也不念佛。师云。错了也因为说法。婆既信服。遂示以二颂。
念佛心要颂(并序)
释迦如来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天台智者又言。实相为体。凭兹二说。以为心要。则十万亿刹。若临明镜矣。聊成拙颂。自印其心。或有知音能随喜否。
雕弥陀香像颂(并序)
四明湖西。有崇教受业梵勤行人。夙愿力故。来入延庆观堂。行普贤忏。诵法华经。暗中摩顶自不知觉。以此回向西方。增长念佛三昧。雕紫檀香阿弥陀佛。如水中月了不可得。求老竹庵。为作证明。別无拈出。只这个是。
称赞西方
劝修净土
白莲净社
净业佛魔
劝修净业
劝世念佛颂
念佛三昧诗(并序)
叙曰。念佛三昧践圣之妙道。凡揭厉于法流者。何莫由斯矣。晋慧远师。化浔阳集贤辈。乘之为际极之轨。琅琊王乔之洎群贤。皆为念佛三昧诗。远为序。皇宋丙申沙门(遵式)会四明高尚之宾百余人。春冬二仲一日一夜。萃宝云讲堂想无量觉。行汉魏经。壬寅既废。适台之东山。忽思俄成故事。惜无述焉。乃拟晋贤作诗。寄题于石。垂于后世也(诗四章八句)。
別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吊天竺宝月大师
除夜
后山又有三诗。亦志在西方。今撮其要句附于此。寄參寥诗曰。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唯于世外人。相从可忘年。寄李学士诗曰。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后车。別圆澄禅师诗曰。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他年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后山居士。真近代诗人冠冕。其拳拳乐邦乃如此。则凡风骚之士。岂可唯以呤安一个字。撚尽数茎髭为务耶。
瑞竹悟老种莲
十六观近体诗
日观
树观
池观
总观
华座
像观
观音
普观
杂观
下三品
庐山莲社
次韵莲社
庐山十八贤
怀安养故乡诗(并序)
余以安养为故乡。乃即心净土。虽久思归。且步覆未至。可不哀哉。因作是诗焉。读者幸无以取舍为诮。
樝庵法师。专修净业景暮之切。见之于诗。岂意。而今发垂雪。片怀长挂月西钩。佳句也。非识妙者。莫能窥。然此诗赓者甚众。不能备录。独保福询师。有短景只嗟鱼少水。长途仍恐象无钩之句。颇脍炙人口。草庵录所载误矣。
怀西方诗
又五言二首
湖州觉海弥陀阁
西归轩
忆佛轩诗(并序)
自古有言。人生百岁七十者稀(予)十六祝发。叨预僧列。今幸七十处世非久。朝夕人耳。平居非不诵经称佛。犹恨未为专注。遂取首楞严势至章。若人忆佛念佛。见前当来必定见佛之语。命小轩曰忆佛。庶几以为临终见佛光容耳。且作山偈以系于右。
读往生传有感
净土咏史
居士道号西归子。元武林人。寓居苕溪。先祖四世登科来处清白。深明净土之教。甞拟诸咏史。作称赞净土诸上善人诗。凡五百余首。盖于净土如理而修者。悉缀其行业。形于篇章。虽小善不遗。可谓乐道之人也。其文现行于世。今撮其纪圣师者二十五首以寄。此录庶资见闻云尔。
叙佛化缘
述制作意
普贤菩萨
天亲菩萨
马鸣菩萨
龙树菩萨
庐山远法师
南岳思大禅师
天台智者大师
壁谷神鸾法师
京师善导和尚
新定康法师
五台照禅师
永明智觉禅师
孤山中庸法师
四明法智法师
天竺慈云忏主
长芦慈觉禅师
给事蜀中遂宁府人。道号不动居士。少有俊声。中大学魁选。作场屋文字。多用圆觉经语。明悟理性。钦伏士论。而又遍參禅林。深达五家宗派。晚年笃信弥陀教法。昼夜不寐。专意净业。作西方礼三卷弥陀忏一集。在乡郡建净土会。感香炉中舍利应现。毫光亘天。甞以俸资。造大藏经及四大部藏。各四十八分施诸山。表佛本愿。一日感怀。和渊明归去来韵。谈净土法门。最为开示。其辞曰。
归去来兮。莲社已开。胡不归。念吾年日就衰迈。况世态之堪悲。想东林之遗迹。有先贤之可追。趁余生之尚在。悔六十之前非。如新沐之弹冠。类浴罢而振衣。涤尘垢以趍洁。造妙道之离微。顾瞻前路。归心若奔。入慈悲室。登解脱门。万境俱寂。一真独存。炉香满炷。净水盈樽。望西方以修观。祈速睹于慈颜。入念佛之三昧。觉身心之轻安。超九莲之上品。开六超之幽关。会精神于正受。杜耳目之泛观。俟此报之云尽。指极乐而径还。循宝树以经行。践华园而回旋。归去来兮。唯净土之可游。念阎浮之浊恶。舍此土而何求。喜有寿之无量。曾何苦以贻忧。与上善人同会。友补处为朋俦。池具七宝。黄金为舟。地平布于瑠璃。无高下之坑丘。乐音起于风树。佛声發于水流。闻者咸念三宝。忻尘缘之自休。已矣乎。人生如梦。能得几时。胡为名利之萦留。此一报看尽兮。将焉之。浮世皆幻境。乐土真佳期。布莲种于池内。长念佛以培耔。冀临终时而佛迎。垂叙別而留诗。从此地地增进。决证菩提何用疑。
拟渊明归去来
归去来兮。西方净土誓依归。既出离五浊之生死。亦怙恃三圣之慈悲。嗟人生之幻化。抚急景以难追。悟世缘如昨梦。悼既往已皆非。逮衰年以学道。类大寒而索衣。悔青春之放逸。误白业以亏微。三涂苦趣亿劫迷奔。如何解脱。有大法门。疑之则远。信之斯存。谁其尸之。弥陀世尊。舒玉色之毫相。晃紫金之容颜。蔽诸来之大众。显须弥之金山。是以戒须坚持三聚。齐则勤修八关。加十念以精进。庶礼足而谛观。幸人身而不尔。犹宝所而空还。虽圣凡之超绝。喻水月以何难。归去来兮。西方净土多胜游。宝树罗网出妙音。天衣纯陀不用求。但受诸乐之极。永无众苦之忧。我弥陀世尊。四十八愿度众生。百千三昧顿熏修。于洪誓海。乘大愿舟。更无波旬魔怨。但有声闻比丘。聆变化之众鸟。演法音而宣流。观音势至坚固力。接引行人无时休。已矣乎。末法众生多弊恶。诸苦境界叵淹留。归去来兮。兜率终有堕。龙华未可期。唯有极乐国土。功德庄严如此。光色莲华开九品。清净海众待多时。但办信心不退转。决定往生无可疑。
追和渊明归去来辞(并序)
拙庵野夫。抱疾林下。一日少间。试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之不觉释卷而长叹。盖与予怀异世而同辙也。渊明乃一俗士尔。贫苦非不迫切。尚且轻五斗粟。不忍折腰于乡里小儿。自免去职乐赋归欤。况释氏子。为解脱故而求出家。返奔走于尘域。而不知止。不为渊明羞乎。予素以安养为故乡。欲写鄙怀以自勉。辄追和高韵。览者幸无以効颦见诮。亦各言其志也。丁酉季秋望日书。辞曰。
归去来兮。回首故乡何日归。觉寒来而暑往。劳梦寐以含悲。昔偶尔而为別。今悔之而莫追。望莲池之胜友。实负愧而知非。嗟几生之漂泊。失系珠于内衣。旋深思而猛省。何节操之卑微。欲归便归。一志西奔。长生不死。众妙之门。唯心本具。真性常存。弃捐周鼎。返认匏樽。空受赐于华屋。遂孛戾于慈亲。慨众苦之迫切。必去危而就安。虽无适而不可。柰客路之间关。托二八之妙境。入正受而遐观。怱全心而發现。喜合浦之珠还。混尘刹之净秽。随足处以盘桓。归去来兮。谢绝于外游。且毁形而坏服。唯解脱之是求。曷区区而逐物。恬然而弗以为忧。丧自家之珍宝。抛祖父之田畴。方饥绝粮。欲济沈舟。曾流俗之不若。夫是之谓比丘。苟闻义而不徙。盍寻源而挹流。照万缘之寂寂。藏六用之休休。已矣乎。人生变化同四时。天边日月无少留。不自为计将安之。有生必有死。百年谁与期。宜寸田以耕耨。频爱草以耘耔。结庐山之净社。咏樝庵之新诗。送心想于落日。倏如羽化断无疑。
赞净土渔家傲(并序)
我家渔父。不比泛常。一丈六之身材。三十二之相好。说聪明也。孔仲尼安可齐肩。论道德也。李伯阳故应缩首。绝偏武略。独战退八万四千魔兵。盖世良才。复论贩九十六种外道。拱身誓水。坐断爱河。披忍辱之蓑衣。遮无明之烟雨。慈悲帆挂方便风吹。撑般若之扁舟。游死生之苦海。誓山月白。觉海风清。钓汩没之众生。归涅槃之篮笼。如斯旨趣。即是平生暂歇钓竿。乃留诗曰。
曾讲弥陀经十遍。孤山疏钞频舒卷。事理圆融文义显。多方便。到头只劝生莲苑。本性弥陀随体现。唯心净土何曾远。十万程途从事见。休分辨。临终但自亲行转。
我佛莲华随步踏。黄金妙相青螺发。因地曾将洪誓發。四十八。众生尽度成菩萨。宫殿红香华影合。宝阶三道瑠璃阔。水鸟树林皆念法。声嘈囋。空中零乱天华撒。
彼土因何名极乐。莲华九品无三恶。虽有频伽并白鹤。非彰灼。如来变化宣流作。九品一生离五浊。自然身挂珠璎珞。宛转白毫生额角。长辉烁。百千业障都消却。
佛赞西方经现在。广长舌相三千界。为要众生生信解。临终迈。不修净业犹何待。七宝池塘波一派。莲华朵朵车轮大。华内托生真自在。分三辈。阿鞞跋致长无退。
鹦鹉频伽知几只。音声和雅鸣朝夕。演畅五根并五力。令人忆。心飞恨不身生翼。从是西方十万亿。山长水远谁人识。唯是观门归路直。真消息坐澄劫水瑠璃碧。
清净乐邦吾本郡。娑婆流浪因贪吝。冉冉思归霜入鬓。深嗟恨。塞鸿不解传音信。落日尽边沙隐隐。向西望处归应近。天乐是时相接引。宜精进。紫金台上谁无分。
理性本来长自在。灵通昭彻光无碍。因被无明风恼害。真如海等闲吹动波千派。五蕴山头云叆叇。遮藏心月无光彩。六贼会须知悔改。除贪爱。刹那跳出娑婆界。
为厌娑婆求净土。驰情送想存朝暮。谁信不劳移一步。西方去楼台隐隐云深处。珠网为光华作雨。金沙布地无尘土。怎不教人思去路。心专注。坐观落日如悬鼓。
四相相催生病死。死魔不定朝难保。争似寅昏持佛号。西方好。树林水鸟称三宝。磨灭等闲髭鬓皓。乐邦行计唯宜早。万亿国邦非远道。休烦恼。一弹指顷能行到。
人世罪冤知底数。前程不是无冥府。争似静焚香一炷。无行住。声声称念弥陀父罪业尽消生有处。弥陀愿力堪凭据。十念一心存旦暮。西方路。功成足步红莲去。
万事到头无益己。寻思只有修行是。若送此心游宝地。还容易坐观。落日当西坠万顷红光归眼际。眼开眼闭长明媚。此观成时知法味。心欢喜临终决定生莲里。
西望乐邦云杳隔。一钩新月弯弯白。意欲往生何计策。劳魂魄弥陀一念声千百。金殿玉楼为屋宅。七重行树强松柏。华里托生非血脉。真高极。乐天不是蓬莱客。
富贵经中谈净域。赤珠玛瑙为严饰。彼土众生当晓色。擎衣裓。妙华供养他方佛。稚小嬉游随没溺。娑婆是苦何曾识。忻厌迩来方有力。从朝夕。静焚一炷香凝碧。
文墨尖新无处用。已将名利浑如梦。一弗数珠随手弄。休千种。唯闻念佛心欢勇。滉漾空中仙乐动。笙箫声细天风送。接引凡夫归圣众。香云捧。男儿此日方崇重。
休纵心猿驰意马。牢将系念绳头把。说破十疑因智者。争传写。庐山又结莲华社。十八大贤居会下。功成五色云西驾。诸上善人都在那。相迎迓。聚头只说无生话。
三十六般包一袋。脓囊臭秽犹贪爱。恰似蜣蜋推粪块。无停待朝朝只在尘中㔣。若解坚心生重悔。宁拘恶逆并魁脍。一念能消千劫罪。生华内满身璎珞鸣珂𤧑。
一点神魂初托魄。青莲华里瑠璃宅。毫相法音非间隔。虽明白到头不似金台客。九品高低随报获。或经劫数华方拆。若是我生心性窄。应煎迫。未开须把莲华擘。
净土故乡嗟乍別。天涯流浪经时节。老去染沾眉鬓雪。思归切。闻声愿寄辽天月。念念时时修净业。临终佛定来迎接。有誓表为诚实说。广长舌三千遍覆红莲叶。
善导可嗟今已往。化来老少皆归向。佛念一声分一镪。声才响。一声一佛虚空上。八万四千奇妙相。光明寿命皆无量。金色臂垂千万丈。鹅王掌誓来迎接归安养。
西土纹成东土坏。星飞一点千华界。勿讶神魂生去怪。无遮碍。乐邦只在同居内。八德池深华又大。加趺端坐莲华载。耳听法音心悟解。低头拜。从今跳出胞胎外。
赞西方渔家傲
七宝池中堪下钓。八功德水烟波渺。池底金沙齐布了。周回绕。黄金砌地为堦道。白鹤孔雀鹦鹉噪。弥陀接引声声告。不是修行何得到。一般好。西方净土无烦恼。
娑婆苦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秖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端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骤如风。六贼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公。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低搭地。不思两脚欲梢空。前路更怱怱。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脓血贮皮囊。争弱又争强。随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经云著相。破齐毁戒却无妨。秖恐有阎王。
娑婆苦终日走尘寰。不觉年光随逝水。那堪白发换朱颜。六趣任循环。今与古谁肯死前闲。危脆利名才入手。虚华财便色追攀。荣辱片时间。
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懽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秖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琼树耸高空。弥覆七重珠宝网。庄严百亿妙华宫。宫里众天童。金地上栏楯绕重重。华雨飘飖香散漫。乐音寥亮鼓清风。闻者乐无穷。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华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池岸上楼殿势飞翚。碧玉雕栏填码碯。黄金危栋间玻𭺊。随处發光辉。
西方好群鸟美音声。华下和鸣歌六度。光中哀雅赞三乘。闻者悟无生。三恶道犹自不知名。皆是佛慈亲变化。欲宣法语警迷情。心地顿圆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缥缈仙云随宝仗。轻盈衣裓贮天华。十万去非赊。诸佛土随念遍河沙。莲掌抚摩亲授记。潮音清妙响频伽。时至即还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修净土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论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曾未闻有以自障自蔽为说者。因得以言之。夫自障莫若爱。自蔽莫若疑。但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
弥陀洪愿常自摄持。必然之理也。昔无为子。甞序天台十疑论有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斯言可谓知本矣。请试以一事订之。如晋远法师。蕲向西方。甞结莲社于庐山。以渊明则招之。贵其能达而断爱也。于灵运则拒之。为其心杂而念不能专也。岂非政以二者为净土之津要乎。余于是得净土之说。异乎昔之云者如是而已。盖甞谓。今有慕修净业者。当如渊明可也。虽招之不来。笱愿之必达。要是胸中了无一物。求念尚不可得。何爱之可断乎。故不求则已。求则孰御焉。抑余甞拟净土赞有曰。但除自障碍要生即便生。又曰。不断拕泥缆。徒加舟楫功。盖亦有激云尔。吾宗宗晓讲师。既以净业自力。将又推己。及物纂乐邦文类。自经论而下。与夫古今名公暨吾释氏之文。凡有关于净土。悉發挥而载集焉。其为书富。为说博。劝信甚详。至于示造修。不一端而止。究其用心。可谓勤。且美矣。虽然吾恐多方以惑。其志不一。念不断爱。以自障蔽。则又吁可悲也。故特表發其说。有以贯之。愿与同志者。一之以专念。本之以断爱。而后加之以善愿。则净土门断可造矣。斯文岂徒然哉。
时庆元庚申良月圆日南湖柏庭(善月)序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因情未瞥。无边生死自覊留。
四大聚成元兔角。六根传住白龟毛。沤花影里翻筋斗。出没阎浮是几遭。
东海一丸红弹子。流光日日射西林。世间多少奇男子。谁向窓前惜寸阴。
捏目横生空里华。妄将三界认为家。大千常寂光明土。不隔纤尘总自遮。
爱绳牵入苦娑婆。器到黄泉泪转多。孰谓別离穷劫恨。通身浑是古弥陀。
迷时无悟悟无迷。究竟迷时即悟时。迷悟两头俱拽脱。镬汤元是藕花池。
四十八愿水投水。千百亿身空合空。法藏慈尊无面目。不须重觅紫金容。
正念阿弥陀佛时。宝池树影日迟迟。更驰心欲归清泰。又是重裁眼上眉。
浊水尽清珠有力。乱心不动佛无机。眼前尽是家乡路。不用逢人觅指归。
万劫死生如重病。一声佛号最良医。到头药病俱忘却。不用重宣母忆儿。
成住坏空真净土。见闻知觉古弥陀。但于当处忘生灭。父子相牵出爱河。
一炉古篆一枝莲。目挂寒空万虑捐。清泰故家归便得。谁分东土与西天。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大梦宅中无一法。于无法处有千差。回观自性离分別。念念纯开白藕华。
暗室中藏大黑蚖。未曾驱尽莫耽眠。髑髅压碎须弥枕。匝地香风绽白莲。
藕池无日不花开。四色光明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
血池乾处藕池清。剑树枯时宝树荣。苦乐本来无住相。于无住处自圆成。
乐土本无三恶道。禽声浑是佛宣流。当机未尽众生界。啼断春风卒未休。
鹦鹉频伽绕树鸣。好音和雅正堪听。殷勤不断缘何事。曲为劳生味己灵。
自家一个古弥陀。声色头边蹉过多。狭路相逢如不荐。未知何劫离娑婆。
故乡易到路无差。白日青天被物遮。剔起两茎眉自看。火坑都是白莲花。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疎亲。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佛与众生夙有缘。众生与佛性无偏。奈何甘受娑婆苦。不肯同头着痛鞭。
念根是一串轮珠。痛策归鞭作远图。念到念空和念脱。不知身住白芙蕖。
人间天上与泥犁。劳我升沈是几时。白藕有根如不种。尘沙生死自覊縻。
七重行树影交加。昼夜开敷白藕华。佛手自来遮不得。众生何事觅无涯。
白玉毫吞红菡萏。紫金聚映碧瑠璃。本来自性常如此。既禀同灵合共知。
黄金丈六老爷身。白藕常敷劫外春。等视众生如赤子。以何缘故不相亲。
六时不断雨天华。风味新奇孰有加。清旦满盛衣裓里。归来重献佛袈裟。
烛破群幽大日轮。光明中现紫金人。妙存心观忘诸见。觌体何曾间一尘。
最初注想存涓滴。念力增深至禹门。观尽百千香水海。不消轻放一毫吞。
独坐幽斋万虑逃。一团山月上松梢。不将迷悟遮心眼。尽是眉间白玉毫。
八功德水映金沙。百宝楼台散晓霞。更有一般奇特事。开敷红藕大如车。
自性弥陀不用參。五千余卷是司南。不于当念求真脱。拟逐文言落二三。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自心无住云何了。系念慈尊六字名。和念等闲都打脱。西天此土不多争。
自家一个弥陀佛。论劫何曾著眼看。今日更随声色转。这回欲要见还难。
贺了新正看上元。万家银烛照金莲。展开常寂光明土。佛法何曾不现前。
示入泥洹记仲春。风前歌舞恨波旬。谁知自性黄金佛。常共千华转法轮。
寒食荒郊尽哭天。有谁遥念老金仙。劫初埋向莲华土。不要人来化纸钱。
初夏清和四月时。九龙喷水沐婴儿。乐邦化主无生灭。只把黄金铸面皮。
不悬艾虎庆端阳。惟面西方古道场。一炷炉熏一声磬。六门风递藕花香。
清泰故家无六月。从教火伞自张空。金沙地上经行处。阵阵吹来白藕风。
七月人间暑渐衰。晚风池上正相宜。遥观落日如悬鼓。便策归鞭已较迟。
登楼共赏中秋月。回首谁思父母邦。不问多生逃与逝。至今垂念未相忘。
谁知九日东篱菊。便是西方四色花。一个髑髅乾得尽。百千闻见自无差。
人间十月尽开𬬻。深拨寒灰问有无。金色愿王元是火。能烧干劫爱河枯。
群阴剥尽一阳来。五叶心花当处开。遍界枝条无著处。香风吹上玉楼台。
腊尽时穷事可怜。东村王老夜烧钱。即心自性弥陀佛。满面尘埃又一年。
一串数珠鸟律律。百千诸佛影团团。循环净念常相继。放去拈来总一般。
念佛直须图作佛。不图作佛念何为。但当抱识含灵者。白藕华皆有一枝。
念佛须期念到头。到头和念一齐收。娑婆苦海风涛静。稳泛乐邦红藕舟。
四蛇同箧险复险。二鼠侵藤危更危。不把莲华栽净域。未知何劫是休时。
人间五欲事无涯。利锁名韁割不开。若把利名心念佛。何须辛苦待当来。
自性弥陀绝证修。只消扣己便相投。瞥于当念存能所。又被空华翳两眸。
深思地狱發菩提。父母家邦勿再迷。痛策归鞭宜早到。莫教重待日沈西。
要结莲华会上缘。是非人我尽倾捐。无时不作难遭想。欢喜同登解脱船。
为存爱见起贪嗔。埋没黄金丈六身。今日幸然归净土。不应仍旧惹风尘。
藕丝缚住金乌足。业火烧开车轴花。更有一般难信法。脚尖踢出佛如麻。
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天九品莲。仔细思量无別术。只消一个念心坚。
七重密覆真珠网。三级平铺码碯堦。安养导师悲愿切。遥伸金臂接人来。
寄语娑婆世上人。要寻归路莫因循。银山铁璧如挨透。千叶莲开別是春。
长鲸一吸四溟乾。自性弥陀眼界宽。眉裡玉毫遮不得。珊瑚枝上月团团。
六时扣问黄金父。赤子飘零几日归。话到轮回无尽处。相看不觉泪沾衣。
朝參暮礼效精勤。金沼莲胎入梦频。粉骨碎身千万劫。未应容易报慈尊。
才要归家即到家。何须特地起咨嗟。门前大路如弦直。拟涉思惟路便差。
一钩萝月照松龛。门外无人宿草庵。万亿紫金身化主。不离当念是同參。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飞总是魔。
势至曾參日月光。教令存想念西方。自从亲证三摩地。不离慈尊左右傍。
泥牛耕破莲华土。铁马蹋翻功德山。自性弥陀浑不觉。犹将心镜照慈愿。
道人別有惟心土。不属东西南北方。眨得眼来千里隔。难将悲愿当慈航。
观经是一卷家书。日落之方有故居。多办资粮期早到。免教慈父日嗟吁。
兄呼弟应念弥陀。要与浑家出爱河。办得此心常与么。直教佛不奈伊何。
跳出娑婆即是家。不须特地觅莲华。娑婆不异莲华土。自是从前见处差。
昔有士夫吴子才。扣棺日日唤归来。虽然迹未离三界。已送神栖白藕胎。
莲华国土无金锁。闻见堆中有铁围。透得目前声与色。百千贤圣合同归。
活计惟撑一只船。流行坎止只随缘。古帆几度张明月。满目纯开佛海莲。
船居念佛佛随船。常寂光摇水底天。两岸中流如不触。枝枝红藕發心田。
破晓移船直过东。满帆披拂藕华风。一尊自性弥陀佛。出现扶桑照眼红。
船上西来忆故乡。四花地上晚风凉。飘零不奈归心切。一片轻帆挂夕阳。
任运移船过水南。不须向外觅同參。自家屋里弥陀佛。念念开敷优钵昙。
船驾天风上北方。风汀月渚映心光。忽移念入同居土。不觉浑身在藕航。
船往东西南北了。依前不离古滩头。等闲拨转虚空柁。香气满船花满舟。
若不行船便住家。从教门外拽三车。笑看火宅深深处。陆地纯开水面华。
现成公案绝商量。晓磬频敲蜡炬长。昼夜六时声不断。满门风递白莲香。
心中有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归来重检点。花开赤白间青黄。
念心如影每随形。静闹闲忙不暂停。打破形躯和影灭。西天此土绝途程。
青旦黄昏礼忏摩。低头泣告老弥陀。轮回六趣知多少。誓欲今番出网罗。
扶出顶中红肉髻。扫空省里白毫光。阿弥陀佛和声吐。旷劫轮回应念忘。
金沙地上无红藕。赤肉团中有至尊。千圣顶𩕳移一步。等闲踢倒涅槃门。
六个驴儿拽辆车。雨余泥滑路尤赊。阿弥陀佛悲心切。痛策归鞭欲到家。
念弥陀佛苦无难。入圣超凡一指弹。除却弥陀存正念。万般闻见不相干。
是非莫辩事休寻。更遇繁难莫惧心。常与愿王省厮结。百千魔恼不能侵。
弥陀西往祖西来。念佛參禅共体裁。积劫疑团如打破。心花同是一般开。
讲座平分性相宗。相成相破不相同。朅来讲到花池上。菡萏何曾两样红。
佛教戒衣持净戒。律云五戒未全修。那知六字真经里。八万威仪一句收。
六方佛出广长舌。俱赞娑婆念佛人。须信白莲花世界。无时不散劫壶春。
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甚么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念佛不曾妨日用。人于日用自相妨。百年幻影谁能保。莫负西天老愿王。
富贵之人宜念佛。黄金满库谷盈仓。世间受用无亏缺。只欠临终见愿王。
贫乏之人念佛时。且无家事涉思惟。赤条条地空双手。直上莲华占一枝。
老来念佛正相当。去日无多莫暂忘。南无阿弥陀六字。是名越苦海慈航。
尽道少年难念佛。我云年少正相当。看他八岁龙王女。掌上神珠放宝光。
身膺宰辅与朝郎。盖世功名世莫量。自性弥陀如不念。未知何以敌无常。
一等师家每劝人。自心三昧不精勤。身居净白莲华土。空把弥陀播口唇。
一般平等惟心土。贵贱贤愚没两途。漆桶要教连底脱。大家齐用着工夫。
机动籁鸣惟自然。不谈净土不谈禅。若于句外同相委。百八摩尼一串穿。
校注
第【大】,之【甲】 性【大】,注【甲】 颂【大】,颂(二首)【甲】 颂【大】,颂(十首)【甲】 二【大】,三【甲】 子美【大】,甫【甲】 四【大】,诗【甲】 唐【大】,塘【甲】 冲【大】,冲【甲】 淳【大】,刘淳【甲】 词字前行甲本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天目中峰禅师明本十六字 神字前行甲本有赋铭共三家五字 臂【大】,燃臂【甲】 项【大】,顶【甲】 遇【大】,忽遇【甲】 惚怳【大】,恍惚【甲】 画字前行甲本有偈六家三字 轼【大】,苏轼【甲】 悟【大】,忆【甲】 但【大】,得【甲】 勒【大】,勤【甲】 十字前行甲本有颂二十家四字 序分【大】,〔-〕【甲】 华【大】,叶【甲】 想【大】,当【甲】 加【大】,跏【甲】 水【大】,氷【甲】 氷【大】,水【甲】 曜【大】,辉【甲】 歛【大】,敛【甲】 𨀁蹱【大】,龙钟【甲】 门【大】,开【甲】 绿【大】,缘【甲】 随【大】,堕【甲】 幔【大】,漫【甲】 难【大】,惟【甲】 又【大】,扠【甲】 难【大】,谁【甲】 秖【大】,祇【甲】 捝【大】,脱【甲】 华【大】,莲【甲】 地【大】,路【甲】 者【大】,人【甲】 累【大】,垒【甲】 净字前行甲本有诗二十三家五字 弘【大】,宏【甲】 诗【大】,诗(出庐山集)【甲】 廓【大】,朗【甲】 冲【大】,冲【甲】 之【大】,乏【甲】 出庐山集【大】,〔-〕【甲】 于【大】下同,于【甲】下同 贤【大】,焉【甲】 章【大】,章章【甲】 闲【大】*,间【甲】* 唐【大】*,塘【甲】* 天竺忏主【大】,〔-〕【甲】 西方净土【大】,净土西方【甲】 羞【大】,差【甲】 冲【大】,冲【甲】 水【大】,氷【甲】 惉懘【大】,沾滞【甲】 闲【大】,阎【甲】 生死【大】,死生【甲】 祛【大】,袪【甲】 可【大】,河【甲】 出【大】,超【甲】 陵【大】,凌【甲】 样【大】,色【甲】 思飞【大】,听思【甲】 暮【大】,慕【甲】 (草庵…矣)七字【大】,〔-〕【甲】 弹指顷【大】,经弹指【甲】 新【大】,清【甲】 惹【大】,著【甲】 光【大】,先【甲】 右【大】,左【甲】 映【大】,畔【甲】 (先祖…白)十字【大】,〔-〕【甲】 (以寄…尔)十字【大】,〔-〕【甲】 洪【大】*,宏【甲】* 秖【大】,祇【甲】 时【大】,示【甲】 加【大】,跏【甲】 校者曰,此次甲本有天目中峰禅师怀净土诗一百八首,今于卷末別载之 和字前行甲本有词七家三字 大【大】,太【甲】 开【大】,闭【甲】 超【大】,趣【甲】 回旋【大】,盘桓【甲】 抚【大】,怃【甲】 色之毫【大】,毫之色【甲】 齐【大】,斋【甲】 写【大】,述【甲】 亲【大】,颜【甲】 怱【大】,忽【甲】 贩【大】,败【甲】 挂【大】*,挂【甲】* 事理【大】,理事【甲】 鸣处【大】,时作【甲】 彰灼【大】,真托【甲】 静【大】,平【甲】 冉冉【大】,茌冉【甲】 沙【大】,山【甲】 寥狖【大】,泬寥【甲】 是【大】,事【甲】 极【大】,格【甲】 没【大】,波【甲】 弗【大】*,串【甲】* 闲【大】*,间【甲】* 怪【大】,快【甲】 加【大】,跏【甲】 十二首【大】,六首【甲】 秖【大】,祗【甲】 争【大】,尽【甲】 齐【大】,斋【甲】 秖【大】,祇【甲】 好【大】,好望江南六首同前【甲】 寥亮【大】,嘹喨【甲】 卷第五【大】,卷之五终【甲】 甲本后序无 此怀净土诗一百八首依甲本载之 cf. p. 225b【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7 册 No. 1969A 乐邦文类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2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