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卷第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三

  • 东晋
  • 前秦
  • 后秦
  • 西秦
  • 北凉

东晋朝传译佛经录第五

序曰经云三界无常有为非久晋氏之基魏室远系高标诛曹爽而绝其宗设帝策而陈其绩及金承土运历数在躬平蜀而降大吴升平而曰宽政文既允备武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乱莫匪斯焉于时道俗崩离朝不谋夕寄政江表法随政兴沙门信士于是攸集故就录之

东晋录者宣帝曾孙瑯瑘武王后恭王之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内有神光一室尽明白毛生于日角之左眼有精曜睇眄炜如也累官使持节安东将军都督杨州诸军事左丞相怀愍败后百官分离或走江南或为曜戮长安失据帝幽平阳江东于时忽见五日群下劝睿宜称晋王统摄万机以临亿兆愍帝崩后遂即居尊号建武年因都建业避愍帝讳改为建康先太康二年吴旧将管恭作乱于时建业伍振筮曰恭已灭矣然更三十八年扬州当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气者云吴金陵山五百年后当出天子始皇忌焉發兵因凿金陵山断改称秣陵冀绝其王自正于睿五百二十六年廼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在于斯时又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丧乱天下沦覆唯瑯瑘西阳汝南南顿彭城等五王获济江表而睿首基为元帝矣将知受命上感天灵欲跨舆图下资地势地负其势始皇凿之弗亡天降其灵刘曜歼而莫尽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创都至恭帝元熙元年己未禅宋其间一百四载华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经并旧失译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集为东晋一十二主建康录云

  • 东晋帛尸利蜜多罗(三部十一卷经呪)
  • 沙门支道根(二部七卷经)
  • 沙门康法邃(一部十卷经)
  • 沙门竺昙无兰(一百一十部一百九十二卷经呪戒)
  • 沙门支道林(七部七卷论指归)
  • 沙门竺僧度(一部一卷指归)
  • 沙门康道和(一部三卷经)
  • 沙门加留陀伽(一部一卷经)
  • 沙门僧伽提婆(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 沙门卑摩罗叉(二部五卷律杂事)
  • 沙门昙摩(一部二卷律要)
  • 沙门佛驮跋陀罗(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 沙门释法显(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 沙门祇多蜜(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 外国居士竺难提(三部三卷经)
  • 沙门释法力(一部一卷经)
  • 沙门释嵩公(三部三卷经)
  • 沙门释退公(一部一卷经)
  • 沙门释法勇(一部一卷经)
  • 沙门释慧远(一十四部三十五卷论赞)
  • 沙门释僧敷(一部一卷论)
  • 沙门释昙诜(二部六卷法论)
  • 沙门释道祖(四部四卷目录)
  • 沙门支敏度(一部一卷都录)
  • 沙门康法畅(一部一卷论)
  • 沙门竺法济(一部一卷传)
  • 沙门释昙微(二部二卷论指归)
  • 诸失译经(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经呪)
  • 灌顶经九卷(见杂录)
  • 大孔雀王神呪经一卷(见道祖及三藏记)
  • 孔雀王杂神呪经(本见道祖及三藏记然俱译未尽)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晋言吉友国王之子当承世位以国让弟暗轨太伯悟心内启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直尔对之便已卓然出于物表况其聪辩言晤者乎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显名导尝谓蜜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曰若使贫道如檀越为今日岂得历游至此时人以为佳对善持呪术所向皆验盛行建康时人呼为高座法师又授弟子历觅高声梵呗传响迄今

  • 方等法华经五卷(咸康元年译)
  • 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戒品经二卷(太康年出第二译与支谶译大同小异)

    右二部合七卷成帝世沙门支道根出并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 譬喻经十卷(旧录云出譬喻经)

    右一部合十卷成帝世沙门康法邃类集众经撰出此部事甚要好

  • 即色游玄论
  • 辩三乘论
  • 曚论
  • 圣不辩知论
  • 本业经序
  • 本起四论序
  • 道行指归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门支遁撰遁字道林幼而才拔善谈名理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郄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每以山居为得性之所频被勅召后出帝京郄超与亲友书云道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者一人而已余如传述有集十卷盛行于世

  • 毘昙指归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门竺僧度撰余如高僧传

  • 义足经二卷(见吴录亦云异出)
  •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日于谢镇西寺合僧译重挍见旧唱二录)
  • 三十七品经一卷(太元年译道安云出律经后例一卷)
  • 贤劫千佛名经(上二经见祐录)
  • 八师经
  • 玉耶经(或云玉耶女经)
  • 荷雕阿那含经(旧录阿雕或作苛字)
  • 戒德经(或云戒德香经)
  • 七梦经(旧录阿难七梦经)
  • 水沫所漂经
  • 比丘听经
  • 治禅法经
  • 蛇行法经(出阿含)
  • 暴象经
  • 群羊千头经
  • 拘萨国乌王经(或有罗字出生经)
  • 夫妇经(出生经)
  • 犊牛经(或作字)
  • 野鸡经(出生经)
  • 驴驼经
  • 蛊狐鸟经(或作鸟出生经)
  • 孔雀经(出生经)
  • 五苦经(或净除罪盖娱乐佛经或五道章句经或五苦章句经凡四名)
  • 十善十恶经(第二译吴录云异出)
  • 自爱经(或自爱不自爱经见旧录)
  • 阿难念弥经(或作离字)
  • 国王不黎先尼十梦经
  • 摩天国王经(出六度集)
  • 弥莲经(见旧录或弥兰或弥连出六度集)
  •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 寂志果经
  • 罗婆鸟为鹰所捉经(晋言半雉)
  • 大鱼事经
  • 见水世界经(出大集)
  • 新岁经
  • 佛见梵天顶经
  • 鼈猕猴经(出生经)
  • 𭉨乌喻经
  • 无吾我经
  • 戒相应经
  • 阿耨风经(晋言依次)
  • 阿难多洹罗云母经
  • 阿育王供养道场树经
  • 采莲花违王经(或采莲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 四天王案行世间经
  • 帝释慈心战胜经
  • 三十三天园观经(出增一阿含)
  • 比丘问佛释提桓因缘经(出杂阿含)
  • 天于修罗欲鬪战经
  • 天帝受戒经
  • 释提桓因诣目连放光经
  • 梵天策数经(旧录云诸天事经)
  • 诸天地经(异本出)
  •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
  • 诸天问如来警戒不可思议经(出义足经)
  • 罪业报应经
  • 救护身命经
  • 集修士行经
  • 劝行有果经(出杂阿含)
  • 禅思满足经(出阿含第二译)
  • 忠心正行经(出六度集或忠心经旧录大忠心经小忠心经)
  • 见正经
  • 四大泥梨经(別录载三藏记云失译无大字)
  • 佛为比丘说大热地狱经
  • 地狱众生相害经
  •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
  • 众生顶有铁磨盛火炽然经(出杂阿含)
  • 见一众生举体粪秽涂身经(出杂阿含)
  • 铁城泥犁经
  • 泥犁经(或中阿含泥犁经)
  • 目连见大身众生然铁缠身经(出杂阿含)
  •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狱经(出阿含)
  • 学人意乱经
  • 洴沙王五愿经
  • 般泥洹时大迦叶赴佛经(或云摩诃迦叶)
  • 五眼文经
  • 弟子命过经
  • 孔雀王呪经(异前吉友出者)
  • 龙王结愿五龙神呪经
  • 摩尼罗亶神呪经
  • 龙王呪水浴经
  • 大神将军呪经
  • 伊洹法愿神呪经
  • 大龙大神呪经
  • 摩尼罗亶神呪案摩经
  • 药呪经
  • 大神母结誓呪经
  • 呪毒
  • 持句神呪经
  • 麻油术呪经
  • 特罗麻油术神呪经
  • 七佛所结麻油术呪经
  • 解日厄神呪经
  • 呪水经
  • 嚫水经
  • 请雨呪经
  • 止雨呪经
  • 幻师跋陀罗神呪经(亦云波陀)
  • 陀隣钵呪经
  • 呪时气病经
  • 呪小儿经
  • 呪齿经
  • 呪眼痛经
  • 呪牙痛经
  • 六神名神呪经
  • 幻师阿邹夷神呪经
  • 医王惟娄延神呪经(或加阿难所问余如上列)
  • 十诵比丘戒本(太元六年合僧纯昙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为此一卷见宝唱录)
  •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戒文(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右一百九部合一百十二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简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经是僧祐录载自余杂见別录虽并有正本既复別行故悉列之示有所据

  • 益意经三卷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门康道和太元末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朱士行汉录云二卷不显译人

  • 十二游经(第二出与畺良译者小异)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国沙门迦留陀晋言时水太元十七年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宝唱等录

  • 中阿含经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于东亭寺出至二年六月讫道祖笔受第二译与昙摩难提出不同见祖录)
  • 增一阿含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译与难提本小异道祖笔受卷或四十二三十三无定见道祖宝唱录)
  • 阿毘昙心四卷(太元十六年在庐山出道慈笔受见僧祐录)
  • 三法度论二卷(太元六年于庐山出別录云一卷与秦昙摩难提出者小异或云三法度无论字或注经者)
  • 教授比丘尼法(见別录亦云在庐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宾国三藏法师瞿昙僧伽提婆晋言众天后秦姚世度江先是庐山释慧远翘心妙典闻提婆至止即请入庐岳出之去华存实今见所传盖其文也隆安末年春游建康晋朝王公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为卫军将军东亭侯王珣重出中增阿含等集京都名德释慧持等四十沙门详共翻译来夏方讫其在江洛前后所出经论百余万言皆妙得深旨

  • 毘尼诵三卷(是十诵后善诵)
  • 杂问律事二卷(众律要用并见二秦录)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宾国三藏律师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长安罗什去世乃适寿春止石㵎寺律徒云聚盛阐毘尼先弗若多罗共罗什所译十诵有五十八卷罗叉后开为六十一卷改善诵为毘尼诵故今有两名后之江陵出律杂事道场慧观笔受盛行于世相传迄今

  • 杂问律事两卷(人处不同文亦不异见別录)

    右一部合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门释僧遵等二十余德于杨州尚书令王法度精舍请三藏律师昙摩晋言法泽出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齐差殊甚要须善防护

  • 华严经五十卷(义熙十四年于道场寺出至宋永初二年方讫或六十卷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 观佛三昧经八卷(一加海字见道祖晋世录或云宋世出)
  • 过去因果经四卷(见別录)
  • 新无量寿经二卷(永初二年道场寺出见唱录)
  •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一名不净观经一名修行道地经)
  • 大方等如来藏经(元熙二年于道场寺出是第二译见道祖晋录与法立出者小异)
  • 文殊师利發愿偈经(元熙二年于鬪场寺出出经后记其岁庚申或无偈字见唱录)
  •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名成道隆魔得一切智经于庐山译见竺道祖录)
  • 本业经
  • 新微密持经(隆安二年第二出与支谦出小异见祖录)
  • 净六波罗蜜经
  • 菩萨十住经(第三出)
  • 僧祇律四十卷(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显译见道祖及別录或三十卷)
  • 僧祇大比丘戒本(于道场寺译第二出见唱录)
  • 方便心(共法业出见高僧传)

    右一十五部合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扬都及庐山二处译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详共笔受高僧传云贤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宝唱录足无量寿及戒本部数虽满尚少两卷未详何经来哲博寻或希续继冀补遗漏庶满法流焉(余捡別录云方等泥洹经二卷与显公共译疑入显传是)

  • 大般泥洹经六卷(义熈六年于谢司空谢石道场寺出旧录云觉贤出宝云笔受是大本前分十卷大众问品见祖录或十卷)
  • 方等泥洹经二卷(见竺道祖录)
  • 杂藏经(与鬼问目连饿鬼报应目连说地狱饿鬼因缘等四本同体异名別译见宝唱录)
  • 僧祇尼戒本(共觉贤译第二出与魏柯迦罗出小异)
  • 杂阿毘昙心十三卷(共觉贤译第二出与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 历游天竺记传

    右六部二十四卷平阳沙门释法显以安帝隆安三年發趾长安游历天竺远寻灵迹求晋所无众经律论经涉诸国学梵书语自手抄写前件梵本从北之南次师子国中有佛齿每年三月彼之国王预前十日庄严白象遣一贵重辩说智臣著王衣裳象上击鼓大声唱言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法度人无量亿数众生缘尽乃般泥洹自尔已来一千四百九十七载世间长昏众生可愍却后十日佛齿当出无畏精舍可办香花各来供养时正当晋义熙元年显还泛海达到杨都于道场寺译经戒论別传备委所履历云计从义熙元年太岁乙巳至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载矣

  • 璎珞经十二卷(或十四卷)
  • 维摩诘经四卷(第三出)
  • 禅经四卷
  • 大智度经四卷(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见南来新录)
  • 如幻三昧经二卷(第二出与汉支谦出般若三昧二卷小异见道祖晋录)
  • 阿术达经一卷(已下列单卷)
  • 无所悕望经
  • 普贤观经(或观普贤菩萨见道慧录)
  • 无极宝三昧经(第二出)
  • 五盖疑结失行经(第二出)
  • 所欲致患经(第二出)
  • 如来独自誓三昧经(第二出)
  • 法没尽经(第二出)
  • 菩萨齐经(第二出)
  • 照明三昧经(第二出)
  • 分卫经
  • 威革长者六向拜经(一作威华字)
  • 菩萨十住经(第二出)
  • 摩调王经
  • 鬘经(或作指髻字)
  • 浮光经(或乳光经)
  • 弥勒所问本愿经
  • 十地经
  • 宝女施经
  • 普门品经(第二出与法护出者大同见道祖及三藏记)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门祇多蜜晋言诃译诸录尽言祇多蜜晋世出译名多同计不应虚名若非泾洛应是江南未详何帝一部见僧祐出三岁记已外并彰杂別诸录所载

  • 大乘方便经二卷(元熙二年译是第二出与法护僧伽陀译小异与慧上菩萨所问经同本別译见始兴录)
  • 诸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第二出见法上录)
  • 华长者六向拜经(晋宋间广州译第三出与法护多蜜六向拜同见始兴录及宝唱录)

    右三部合四卷外国居士竺难提晋言喜法上录云晋世译未详何帝年代唐录云宋时

  •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一名佛土乐经一名极乐土经)

    右一经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国沙门竺法力译是第六出与支谦康僧铠白延竺法护鸠摩罗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异见释正度录

  • 迦叶结集戒经
  • 萍沙王五愿经(一名弗沙王经)
  • 日难经(即是越难经后说事小异)

    右三部三卷群录并云晋末不知何帝年沙门释嵩公出或云高公见赵录及始兴录载

  • 迦叶禁戒经(一名摩诃比丘经一名真偽沙门经)

    右一经一卷晋末末详何帝云沙门释退公出见始兴录

  • 佛开解梵志𩙥经

    右一经一卷晋末未详何帝云沙门释法勇出见赵录

  • 大智论要略二十卷(亦云释论要钞)
  • 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合(三卷并罗什合)
  • 阿毘昙心序
  • 妙法莲华经序
  • 修行方便禅经序 三法度序
  • 法性论 明报应论
  • 释三报论 辩心识论
  • 不敬王者论 沙门袒服论
  • 大智论序(秦主姚兴遥请述)
  • 佛影赞

    右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庐山沙门释慧远述远鴈门人姓贾氐年二十一遇释道安以为真吾师也听安讲波若经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使投簪落䰂即以纲维大法持为己任闻罗什入关便致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时音译未交闻风而悦顷承怀宝来游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增其劳伫夫栴檀移植则异物同薰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且满愿不专美于绝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景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什答曰鸠摩罗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词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译来说粗述风德如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勗哉仁者善弘其事才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言通好因译传心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𨱎石双口澡可以备法物数也并遗偈一章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不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远重答以报偈一章曰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惑想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来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余为什钦重姚主致书桓玄雅欢灵运崇服文多如传远有诗书等集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

  • 神无形论

    右论一卷元帝世扬都瓦官寺沙门竺僧敷撰于时异学之徒咸谓心神有形但妙于万物耳随其能言更相摧压邪正莫辩取舍靡从僧敷缘兹故著斯论其论略云有形便有数有数则有尽神既无尽故知无形时伏辩之徒见理惬服

  • 维摩诘子注经五卷
  • 穷通

    右二部六卷庐山东林寺沙门释昙诜撰诜即慧远弟子甚有才学

  • 魏世录目
  • 吴世录目
  • 晋世杂录
  • 河西录目

    右四录经目合四卷庐山东林寺远公弟子释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同学竺道祖成之行世

  • 经论都录

    右录一卷成帝世豫章山沙门支敏度总挍群经合古今目撰此都录

  • 人物始义论

    右论成帝世沙门康法畅常执麈尾行每值名宾辄清谈尽日余如传

  • 高逸沙门传

    右传孝武帝世剡东仰山沙门竺法济撰

  • 立本论九篇
  • 六识指归(十二首)

    右二卷孝武帝世荆州上明寺沙门释昙徽作徽本安公弟子图形礼拜讲利为业故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萨云

  • 遗教三昧经二卷(或遗教三昧法律经)
  •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或未曾有经)
  • 阿那含经二卷
  • 那先经二卷(或三卷)
  • 观无量寿佛经
  • 三世三千佛名经(余例一卷)
  • 千佛因缘经
  • 五十三佛名经
  • 八部佛名经
  • 十方佛名经
  • 贤劫千佛名经(唯有佛名与昙无兰所出四谛经千佛名异)
  • 称扬百七十佛名经(或直云百七十佛名)
  • 南方佛名经
  • 灭罪得福佛名经
  • 比丘诸禁律经(或无经字)
  • 摩诃僧祇律比丘要集(或云僧祇部随用要集法)
  • 优波离问佛经
  • 沙弥威仪一卷
  • 比丘尼十戒经
  • 受十善戒法
  • 沙弥尼戒经
  • 贤者五福经
  • 贤者五戒经(或云贤者威仪经)
  • 优婆塞五戒经
  • 优婆塞威仪经
  • 波若得经
  • 观世楼炭经
  • 本行六波罗蜜经
  • 定意三昧经
  •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
  • 庾伽三磨斯经(隋言修行略一名达磨多罗法一名摩多罗菩萨撰禅法要集)
  •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
  • 禅要呵欲经
  • 七万三千神王护比丘呪经
  • 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呪经
  •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呪经
  • 百结神王护身呪经
  • 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呪经
  • 塚墓因缘四方神呪经
  • 伏魔封印大神呪经
  • 摩尼罗亶大神呪经
  • 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呪经(自七万三千神王已下至此并有灌顶字今总为大灌顶经)
  • 梵天神策经
  • 普广经(右二卷并药师合成一部合前为灌顶经凡十二卷)
  • 七佛所结麻油术呪(异本出)
  • 七佛神呪(有结缕法异出本)
  • 陀罗尼章句经
  • 摩尼罗亶神王呪按摩经(或无王字)
  • 五龙呪毒经
  • 龋齿呪经(或云呪龋齿或云呪齿)
  • 七佛安宅神呪经
  • 安宅
  • 三归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法护经目有神呪三卷此神王名既入中即非失译)

    右五十三经合五十七卷并是僧祐三藏集记新录失译见有经本者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诸代世录所余附此为晋下失源

前后二秦传译佛经录第六

自晋氏失御天下分崩匈奴焚雒伊瀍泾渭非曰常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其在斯乎然则天无二日有道则可君人十六国中二秦为得矣符氏富有八州意在兼并区宇姚主情存三宝志在弘护法城故使万里追风异人间出翻传大部盛集于今是则栋干由兹增隆匡救不爽高称言前秦符氏录者其先健氐武都人也因二赵乱据有关西子孙乘机继立称帝号秦都长安至第三主讳坚字永固生有神光从天属地铭见其背曰草付臣遂改蒱为苻氏坚立后十有六年时太史奏有德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圣人辅中国得之者王坚乃使将吕光求龟兹国鸠摩罗什又使将苻丕攻取襄阳弥天释道安并习凿齿等坚既获之欣然谓仆射权翼曰朕不以珠玉为珍但用贤哲为宝今以十万之师攻襄阳获一人有半翼曰谁坚曰安公一人凿齿半也每与安同辇言及东征安极谏曰东南土卑气厉非曰中华虞舜游而不返秦皇适而不归今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土未敢闻也余云云不载自尔询安政术兼敷释典征西得什而坚已没六主四十四年依甲子推苻健皇始元年当晋穆帝永和六年庚戌之岁至坚建元二十一年当晋孝武太元十年乙酉之岁夷道侣凡八人所出经戒论集志解传四十部合二百三十九卷结为前秦之录

  • 苻秦沙门昙摩特(二部二卷戒本坛文)
  • 沙门释慧常(一部一卷戒本)
  • 沙门昙摩蜱(一部五卷经)
  • 沙门鸠摩罗拂提(一部二卷经)
  • 沙门昙摩难提(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集论)
  • 沙门僧伽跋澄(三部二十七卷经)
  • 沙门僧伽提婆(三部六十卷阿毘昙)
  • 沙门释道安(二十四部二十八卷注解志录)
  • 十诵比丘戒本
  • 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僧纯于龟兹国得来佛念执文译语慧详笔受见宝唱录)

    右二部合二卷晋简文世西域三藏律师昙摩特秦言法慧共竺佛念等于长安译慧详笔受

  • 比丘尼大戒本

    右一卷晋简文帝世律师释慧常共昙摩特竺佛念等于长安译录乃不载所出部名计应多是十诵戒本

  • 诃钵罗般若波罗蜜经(建元十八年译或七卷见僧叡三秦录)

    右一经五卷晋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门昙摩蜱秦言法爱执大品梵本竺佛念译为秦文亦云长安品从所出处为名是外国经

  • 四阿含暮抄经(建元十四年出之)

    右一经二卷晋孝武世西域三藏沙门鸠摩罗佛提秦言童觉于邺寺译佛提执梵本竺佛念佛护等译为秦文沙门僧导昙究僧叡等笔受

  • 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是第一译竺佛念笔受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为秦武威守赵业出第一译慧嵩佛念笔受见僧叡二秦录祐唱录并载)
  • 阿育王太子坏目因缘经(亦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建初二年六月八日于安定城为尚书令姚旻出见二秦录一本无经字此应入后从多附此)
  • 僧伽罗刹集二卷(佛后七百年僧伽罗刹造见唱录)
  • 三法度二卷(与晋世僧伽提婆出者小异)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晋孝武帝世兜佉勒国三藏法师昙摩难提秦言法喜以建元初至长安诵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写为梵文到二十年为苻主译作五十九卷时属慕容冲及姚苌反乱关中危阻未过委悉难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艰遇缘也勤就可重可悲

  • 婆须蜜经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论)
  • 阿毘昙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一卷)
  •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宾三藏法师僧伽跋澄秦言众现旧诵婆罗门梵本甚熟利难提先录为梵文佛图罗刹传译沙门慧嵩智敏秘书郎赵文业等笔受为秦文

  • 阿毘昙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毘昙佛念传沙门慧力僧茂等笔受佛灭后三百余年迦旃延阿罗汉或二十卷)
  • 阿毘昙心一十六卷(建元末于洛阳出见僧叡二秦录)
  • 毘婆沙毘昙一十四卷(亦云广说同洛阳出见二秦录)

    右三部六十卷罽宾三藏法师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盖梵之楚夏耳秦言众天晋简文帝世苻氏建元年中入乎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译中增二舍及三法度等时属戎难译未详悉道安去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帖提婆乃与道安同学释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久博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难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译前经如是少时后姚兴法事甚盛法和西归提婆南度故前后本文有小不同

  • 般若析疑略二卷
  • 大十二门注解二卷
  • 阴持入注解二卷
  • 答法汰难二卷
  • 光赞折中解
  • 光赞抄解
  • 般若析疑准起尽解
  • 道行集异注
  • 小十二门注解
  • 了本生死注解
  • 密迹持心二经甄解
  • 贤劫诸度无极解
  • 人本欲生注撮解
  • 安般守意解
  • 大道地注解
  • 众经十法连杂解
  • 义指注解
  • 九十八结连幻通解
  • 三十二相解
  • 三界混然诸杂偽录
  • 答法将难
  • 西域志
  • 综理众经目录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晋孝武帝太元中前秦沙门释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卫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隣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执劳作役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还以经归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安答已诵讫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大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晋怀愍世避难西东初遇佛图澄澄见嗟叹与语终日众方敬伏后至襄阳大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而未通安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乃穷览经典钩深致远注述前件二十余部叙致渊富妙尽奥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抑习郁以弥天分梨尽众答郄超之遗米有待为繁又以汉魏至晋经来稍多其传述经人名字弗说后生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目名表其时代诠品新旧撰为经众经有据实由有功苻主远承故命苻丕将十万众攻取襄阳获安既返长安住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苻主常出命安升辇同载有讥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辇舆之荣岂称其德安谏不听南征帝不从果败之安每称胡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繁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词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一百今并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词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彼阿罗汉乃竞竞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继者也罗叉支越斵凿之巧者也夫圣贤导达正可勗励龟镜以书诸绅永为鉴诫但称梵为胡言小伤本据窃所未承耳依捡安公出家之始西晋愍帝建兴之末年德王道振乃居东晋孝武太元之晚纪今取注述之时故在斯列

后秦传译佛经录第七

主承统随方利见各有司存正朔接运知之久矣故因时而王事通夷夏眄望前古继踵相从后秦姚苌西戎羗也因苻坚征齓即而缔仍都雍关改长安为常安登位八年苻坚领鬼兵白日入宫刺其阴出血一石计论怨结难可沦亡可不镜既崩其子兴立弘始三年春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一园葱变为咸称嘉祥应有智人来入国瑞冬什到雍兴加礼遇待以国师崇敬甚隆大阐经论震旦宣译盛在此朝四方沙门云奔凑集先是长安自前汉废到苻秦兴其间三百三十一载旷绝朝市民俗荒芜虽数伽蓝归信尠寡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共受姚秦天王供养世称大寺非是本名中构一堂权以草即于其内及逍遥园二处翻译法宝远被瑞验若兹因立僧官俸侍中祑置两都录缉五部僧昭玄之兴始自此起魏末周初衢术稍整大寺因尔成四伽蓝草堂本名即为一寺草堂东常住寺常住南京兆王寺京兆后改安定国寺安定国西为大乘寺边安定左天街东畔八隅大井即旧大寺之东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孙三主三十二年为晋所灭始于姚苌初元元年岁在丙戌即晋太元之十一年终于姚泓永和二年太岁丙辰即晋安义熙之十二年也身死建康国入元魏沙门译传凡有八人所出经律戒论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五卷为后秦姚氏录云

  • 沙门竺佛念(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 沙门昙摩耶舍(二部二十一卷阿毘昙)
  • 沙门弗若多罗(一部五十八卷律)
  • 沙门鸠摩罗什(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 沙门佛驮耶舍(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沙门释僧肇(四部四卷论)
  • 沙门释僧叡(一部一卷录目)
  • 沙门释道恒(一部一卷论)
  • 出曜经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宝唱录或云论)
  • 菩萨璎珞经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见二秦录及高僧传或十二卷)
  • 十住断结经一十二卷(第二出与汉法兰出八卷小异见二秦录高僧传或十卷)
  • 鼻柰耶律一十卷(或云戒因缘经沙门昙景笔受见释道安经序)
  • 十地断结经一十卷(第二出)
  • 菩萨处胎经五卷(亦直云胎经见秦录高僧传)
  • 大方等无相经五卷(或四卷亦大云经)
  • 持人菩萨经三卷
  • 菩萨普处经三卷
  • 璎珞本业经二卷
  • 中阴经二卷(见二秦录高僧传)
  •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第二出与昙摩难提译者小异或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 十诵比丘尼戒所出本末(僧纯于拘夷国得本佛念译文后竺法汰删改正见唱录)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晋孝武帝世凉州沙门竺佛念识朗通敏少好游方家世西河洞华戎语前秦苻氏建元年初来入长安时秘书郎赵正请僧伽跋澄及昙摩难提等出众经论当世名僧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二含文显念之译功自汉末来安高支谦之后莫踰于念故苻姚二代为译人之宗关内名僧咸共嘉尚其后目出所件如前高僧传中唯载五其外八部彰別杂录故备列之

  • 舍利弗阿毘昙三十卷(或二十卷祐云毘婆沙出长房捡传乃是耶舍故改正之见宝唱录)
  • 差摩经一卷(晋隆安年达广州在白沙寺为清信女张普明出此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法师昙摩耶舍秦言法称耶舍是名称而高僧传乃云法明从声为字于理小僻义熙中入长安共天竺沙门昙摩掘多秦言法藏以弘始九年初为姚兴书出梵文至十六年秋译讫秦太子泓亲管理味沙门释道标制序

  • 十诵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于中寺出见二秦录)

    右晋安帝世罽宾三藏律师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以戒节见称历游行化罗既至止姚兴即召常安名德六百余僧延请多罗憩于中寺诵出十诵律梵本罗什度为秦文三分获二未竟而多罗卒众咸痛惜什后又共昙摩流支秦言法希续译都讫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或三十卷旧二十七卷僧叡二秦录云姚执旧本什执梵又念传叡肇笔并制序故知先译今第二出)
  •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二出与支谶出二十七卷小异见李廓今別录及二秦录并题新字如旧明矣今六十卷)
  •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第二出见別录)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卷叡笔见二秦录与七卷菩提经同本名异出叡制序)
  • 华首经一十卷(一名摄善根经弘始八年出见二秦录)
  • 捡诸罪福经一十卷(见別录)
  • 妙法莲华经七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叡笔制序第二出与护正法华同本相去垂百年见二秦录)
  • 贤劫经五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与护译小异昙恭笔见二秦录一名贤劫三昧经一名贤劫定意经)
  • 十住经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译或四卷见二秦录)
  • 思益经四卷(一名思益梵天所问经弘始四年十月一日逍遥园出第二译与护出胜思惟经本同异出见二秦录叡制序)
  • 大树紧那罗经四卷(第二出与支谶屯真陀罗同本文有广略)
  • 持世经四卷(第二出与护持人菩萨所问经同本小广见二秦录)
  • 维摩诘经三卷(弘始八年于大寺出第四译与佛调支谦法护出小异生笔什注叡序见二秦录)
  • 佛藏经三卷(亦名选择诸法经或四卷见二秦录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出)
  • 菩萨藏经三卷(一名富楼那问经一名大悲经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见二秦录)
  •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弘始七年出见二秦录一名集华经)
  • 禅经三卷(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出见二秦及唱录一名菩萨禅法经与坐禅三昧经同)
  • 禅秘要经三卷(见別录或无经字)
  • 禅法要三卷
  • 阿阇世经二卷(见別录)
  •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见別录或无经字与坐禅三昧经同本异译)
  • 禅要经二卷(一名禅法要解见別录)
  • 發菩提心经二卷(见李廓录)
  • 自在王经二卷(弘始九年于尚书令常山公姚显第出叡笔制序与大集自在品不同长五纸文句出没互多少见二秦录)
  • 善信摩诃神呪经二卷(见李廓录)
  • 首楞严经二卷(第七出与谶谦白延法护兰公及勇伏定二经等本同別译又蜀及后出二本合九译文各异)
  • 网经二卷(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三千学士最后出此一品梵本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译讫融影等三百人一时受菩萨十戒见经前叙肇笔受)
  • 大善权经二卷(见李廓录)
  • 诸法无行经二卷(或一卷见二秦录)
  • 无量寿经一卷(一名阿弥陀弘始四年二月八日出第五译与支谦僧铠白延法护出两卷小异见二秦录)
  • 弥勒下生经(亦云弥勒受决经见二秦录)
  • 弥勒成佛经(弘始四年出第二译与法护出者大同小异见二秦录)
  • 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者见二秦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见別录第二出与晋法护出者文少异)
  • 菩提经(一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名伽耶顶经一名菩提无行经)
  • 遗教经(一名佛垂般涅槃略说诫经)
  • 十二因缘观经
  • 菩萨诃色欲经
  • 杂譬喻经(弘始七年十月出道略集)
  • 须摩提菩萨经
  • 文殊悔过经
  • 比丘应法行经(长阿含中祐注入疑录)
  • 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亦云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 大方等顶王经(第二出与法护译大王经同文少异)
  • 大金色孔雀王经(在逍遥园并结界场法悉备具)
  • 庄严菩提心经(第二出与护译菩萨十地同本异出)
  • 佛弟子化魔子偈颂经(出大集)
  • 太白魔王坚信经(出大集)
  • 开化魔经
  • 魔业经
  • 过魔法界经(出大集)
  • 佛问阿须轮大海有减经(出长阿含)
  • 魔王变身经
  • 东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动经
  • 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
  • 佛迹见千辐轮相经
  • 化菩萨经
  • 往古生和佛国愿行法典经
  • 佛謦咳彻十方经(出大集)
  • 过去无边光净佛土经
  • 佛变时会身经
  • 无量乐佛土经
  • 王后为蜣蜋经
  • 佛心总持经(与生经所出心总持少异)
  • 猕猴与婢共戏致变经
  • 水牛王经(出生经)
  • 雀王
  • 兔王经(出生经)
  • 菩萨身为鸽王经(出六度经)
  • 佛昔为鹿王经
  • 牧牛经
  •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功德经
  • 观世音经(出新妙法莲华经)
  • 弥勒菩萨本愿待时成佛经(已上四十二经并见別录云什重译)
  • 灯指因缘经
  • 观普贤菩萨经
  • 睒本起
  • 观佛三昧经
  • 宝网经
  • 乐璎珞庄严经
  • 请观世音经(已上七经见李廓录云什译)
  • 思惟要略法经(或无经字)
  • 持地经
  • 菩萨戒本
  • 十诵比丘戒本(第二出与昙摩持出者小异)
  • 大智度论一百卷(龙树造弘始六年五月逍遥园出叡笔制序见二秦录什云具翻千卷秦人识弱略之十分一)
  • 般若经论集二十卷(见吴录)
  • 十住毘婆沙一十二卷(龙树菩萨造)
  • 成实论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昙略笔见二秦录佛灭后八百余年诃梨跋摩造叡讲序)
  • 大庄严论一十卷(马鸣菩萨造)
  • 十住论一十卷(龙树造弘始年译未讫卷末似六度集经见二秦录)
  • 中论八卷(或四卷龙树造弘始年出见二秦录叡序)
  •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弘始六年出见二秦录)
  • 十二门论(龙树造见宝唱录序叡公)
  • 马鸣菩萨传
  • 龙树菩萨传
  • 提婆菩萨传
  • 实相论(什自著)

    右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五卷晋安帝世天竺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婆秦言童寿弘始三年冬到常安秦主姚兴厚加礼遇乃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別馆安置勅令僧䂮集诸沙门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持梵本兴自执旧经以相讐挍新文异旧义悉圆通众心惬伏故二秦录称什所定者为新大品即知有旧明矣诸此例有二十余部并摽新部字在于题首后人年远多省新字今并悉无然后秦之世大盛宣译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兴既虚襟崇仰佛法恒于大寺草堂之中供三千僧与什參定新旧诸经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叡法师甚为兴知什所译经叡并參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至言曰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叡应声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大喜曰实然故相开發皆此类也什又为著实相论及注维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尝叹曰吾操笔著摩诃衍阿毘昙非迦旃延子比也此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尝听秦僧道融讲新法华乃叹曰佛法之兴其人也俄伏师子国婆罗门事在別传云

  •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佛念笔见二秦录)
  • 虚空藏经(后反罽宾得此经寄与凉部诸僧见道慧宋齐录)
  • 昙无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四分律主今六十卷)
  • 昙无德戒本(上二律戒见晋世杂录)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晋安帝世罽宾三藏法师佛驮耶舍秦言觉明家世外道不信奉佛沙门从乞父怒打之父因遂挛问巫犯乃请所打沙门竭诚忏悔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剃落为其弟子至年十五日诵经得二三万言有罗汉乞食供之年十九讽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颇以简傲年及进戒莫为临坛及从舅学五明世术至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读诵披寻为务昏晓勤劬手不释卷每思惟义尚不觉虚过良时其精专例此后与罗什于沙勒国相见什待以师礼后前至常安耶舍后来姑臧什令兴请別立新省逍遥园四事供养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舍为人赤髭善毘婆沙人因号之既奉什师为大毘婆沙四事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造寺甞诵四分律疑其遗谬乃试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二日覆之不误一字众咸揖服弘始十二年译四分等十五年解座兴施耶舍万匹悉不受沙门道含竺佛念二人笔受各施千匹已外名德五百沙门皆重𫎪施后还西域不知所终

  • 般若无知论
  • 不真空论
  • 物不迁论
  • 涅槃无名论

    右四部四卷晋安帝世京兆沙门释僧肇作其行状精理具如本传

  • 二秦众经

    右沙门释僧叡撰叡魏郡人少出家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听僧朗法师讲放光屡有讥难朗谓其师僧贤曰叡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后与罗什相遇參预翻译又为姚嵩所重兴又赏叹什后出成实命叡讲之文迂义伏者皆释滞悬会什叹曰吾传译值子真无恨矣后常以西方为任临终合掌瑞光出云

  • 释駮论

    右沙门道恒撰恒京兆人年九岁为隐士张忠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俗有辅政之功道有光显佛法恒少事后母以孝手自书缋供奉二十游刃佛理学该内外遇罗什译经并助详定有同学道标雅有才力姚兴以恒标二人有经国之量下书逼令罢道云云恒标答诏云云兴又致书于什䂮什䂮又答之云云兴后频复下书阖境救免乃叹曰古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遂缅迹人外故著论及百行箴云

西秦乞伏氏传译佛经录第八

若夫乘时拯俗道化生有国之归宗华夷所同志有乞伏国仁者陇右鲜卑也代居苑川为南单于前秦败后接统创业都于子城号为西秦尊事沙门时圣坚大德行化达彼国仁崇敬恩遇其礼弥隆既播释风因事陈译相承五主四十四年为夏赫连所灭夏又为魏所吞一云仁弟乞伏乾归称王建号南凉太初元年当晋孝武太元十三年戊子之岁至太初十二年降于李经于九年乾归子立称元更始至暮未立二年当宋元嘉七年为夏勃所擒其实合三十七年矣今总会之所出经及失译等如別所显不繁标列

  • 方等主虚空藏经八卷(一云虚空藏所问经或五卷第二出与法贤译罗摩伽同本见晋杂录出大集)
  • 演道俗业经(第二出与支谦出小异后例一卷)
  • 孛经(第二出与吴支谦异译)
  • 太子须大拏经(于江陵寺出庾爽笔见始兴宝唱录应入晋世随人附秦)
  • 睒子经(一孝睒经一菩萨睒经一佛说睒经一睒本经一孝子隐经凡六名第二出与罗什译者小异见始兴录)
  •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名无际经见始兴录一名金光首女所问经)
  • 除恐灾患经(第二出与魏世白延出小异见始兴宝唱二录)
  • 妇人遇辜经(见始兴录)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名阿难分別经一分別经与弟子慢多耆域述经同本见始兴录上九经法上录云出別录)
  • 菩萨所生地经(一摩竭所问经见赵录未知前后赵逐人附西秦见始兴录)
  • 贤首经(一名贤首夫人经见始兴录)
  • 僮迦叶解难经(第二出与什译迦叶经同庾爽笔见始兴王宗宝唱支敏度四录同载)
  • 灌佛经(与別译摩诃刹头经大同小异见始兴录)
  • 七女本经(第二出与支谦出太同小异亦名女本心明经)
  • 罗伽摩经三卷(入法界品见唐录)

    右一十五经合二十二卷晋孝武世沙门圣坚于河南国为乞伏乾归译或云坚公或云法坚未详孰是故备列之依捡群录一经江陵出一经见赵录十经见始兴录始兴见南录或竺道祖晋世杂录或支敏度都录或王宗或宝唱勘诸录名人似游涉诸处随处出经既适无停所弗知附见何代世录为正今依上总注入乞伏西秦世录云

  • 胡本经四卷(似是长安中出)
  • 萨惒萨王经
  • 阿多三昧经(或作阿陀)
  • 陀贤王经
  • 𩙥陀悔过经
  • 沙弥罗经
  • 方等决经
  • 比丘二事经

    右八部合一十一卷并是沙门僧祐出三藏集录释道安所记关中异经今还附入三秦之录总为失译时代处云

北凉沮渠氏传译佛经录第九

序曰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也代为北匈奴左大沮渠即官为氏因借前凉改业所基至晋安帝隆安五年岁在辛丑自号北凉改元承乾至十二年从于姑臧改元玄始遇昙无忏法师翻译大部弘扇佛教即宋武之初运也初逊奉忏钦重难伦元魏闻忏道术将延东谒逊惧忏为魏设计或反西图执固不许忏知逊情便辞西出求经又知业期将及诈为行调累以终事既尔果行逊忿之令刺客于路害忏古人谚曰知识相逢不吉则凶斯言可录于后逊行虐己心愧其事白日见鬼以剑刺之遂崩二主四十三年为魏所灭凡译经道俗九人所出三十二部二百六十六卷并失译经为北凉之录

  •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二部一十二卷经)
  • 沙门释法众(一部四卷经)
  • 沙门僧伽陀(一部二卷经)
  • 沙门昙无谶(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经戒坛文)
  • 安阳侯沮渠京声(一部二卷禅法)
  • 沙门佛陀跋陀(一部六十卷论)
  • 沙门释智猛(一部二十卷经)
  • 沙门释昙觉(一部一十五卷经)
  • 沙门释道泰(一部二卷经)
  • 诸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 悲华经十卷(见古录似是先译龚更删改)
  • 宝梁经二卷(见竺道祖河西录)

    右二部合一十二卷晋安帝世沙门释道龚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

  • 大方等檀特陀罗尼经四卷(亦云方等陀罗尼经)

    右晋安帝世高昌郡沙门释法众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译见竺道祖晋世杂录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第二出与法护译善权方便经同见始兴录一名大善权经一名大乘方便经一名慧上菩萨经凡五名本并同)

    右晋安帝世西域沙门僧伽陀凉言饶善于张掖为河西王沮渠氏出见法上录

  •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玄始三年于姑臧出至十年讫此经凡三万五千偈于凉减百万言今止万余偈三分始一见道祖凉录)
  •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一卷(第二出与汉出二十七卷什出三十卷广略小殊或二十九或三十二由初未勘定即抄写致本不同今翻验矣见道祖录)
  • 悲华经十卷(第二出见道祖河西录又古录载此道龚已出虽岁不同等是凉世出疑前译未善故有两分异似再翻实)
  • 菩萨地持经十卷(或称论亦八卷见道祖河西录)
  • 优婆塞戒经十卷(永玄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凉城内出道俗五百余同听沙门道泰笔或六卷大小不定)
  • 菩萨戒经八卷
  • 方等大云经六卷(一方等大云无想一大云无想一大云密藏于凉内苑寺出见叡二秦录及李廓录吴录又载)
  • 虚空藏菩萨经五卷(第二出与西秦圣坚译方等王虚空藏经同出大集)
  • 佛本行经五卷(第二出)
  • 金光明经四卷(第一出十八品见道祖河西录)
  • 海龙王经四卷(玄始七年出第二译与法护出同本见道祖河西录)
  • 楞伽经四卷
  • 信善经二卷(或云善女经祐云疑)
  • 无为道经二卷(世注为疑)
  • 胜鬘经(一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
  • 罗摩伽经一卷(第二出与魏世安法贤出者三卷广略异)
  • 须真天子经(见吴录又云什公再译)
  • 居士请僧福田经(见別录祐云疑)
  • 文陀竭王经
  • 功德宝一光菩萨经
  • 腹中女听经(一名不庄挍女)
  • 决定罪福
  • 菩萨戒本(第二出)
  • 菩萨戒坛文(一优婆塞坛文见唱录)

    右二十四部合一百五十一卷晋安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昙摩谶或云无忏凉言法丰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等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𣏞之而寝夜有人牵谶堕地惊觉谓盗如此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如来解脱之藏何为𣏞之谶乃惭悟別安高处果有盗者夜数举竟不能胜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沮渠蒙逊僭据凉土称河西王闻谶德名呼与相见一面交言礼遇甚厚仍请宣译凉土英俊沙门慧嵩亲承笔受西州道俗将数百人欣睹明能纵横问难谶释疑滞清辩若流仍出宝坊诸经等六十余万言涅槃三分之一前后首尾来往追寻涉历八年凡经三度译乃周讫虽四十卷所阙尚多冀弘法王咸令满足一睹圆教再隆化哉(凉译经竟宋武永初二年)

  • 禅法要解二卷

    右晋安帝世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为人博识涉猎书史因谶弘经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守摄六情请谶译经即能讽诵西至千阗从天竺三藏禅师佛驮斯那凉言佛将咨问道义斯那天才聪明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学禅要诸术口诵梵本归凉翻译传示流行后南度江事在別传

  • 阿毘昙毘婆沙六十卷

    右佛灭度后六百余年迦旃延罗汉弟子五百人造见宝唱录宋文帝世西域沙门浮陀跋摩或云佛陀凉言觉铠于凉城内闲豫宫寺承和五年为逊子虔译沙门道泰笔受慧嵩道朗与名德僧三百余人考正文义再周方讫凡一百轴沙门道挺制序属魏灭凉经法被焚失三十卷至今应有六十卷是而王宗录云一百此据本耳今日见行有一百九卷当是近代后人分之

  • 般泥洹经二十卷

    右宋文帝世雍州沙门释智猛游历西域寻访异经从天竺国赍梵本来道经玉门于凉州译元嘉十四年流至杨都与法显同见宋齐录

  • 贤愚经十五卷

    右宋文帝世凉州沙门释昙觉一云慧觉与僧威德于于阗得此经梵本来当元嘉二十二年于高昌国天安寺译见宋齐录

  • 大忍辱经十卷
  • 不退转经四卷(一名不退转法轮)
  • 金刚三昧经
  • 金轮王经
  • 贤劫五百佛名

    右五部合一十七卷是沙门僧祐新集释道安凉土异经今还附入凉世目录为失译源庶知时代显译有无卷部少多出之处所

  •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撰)

    右一部北凉世释道泰译见唐旧录

大唐内典录卷第


校注

三【大】三上【宋】【元】【明】 升【大】升【宋】【元】【明】 王【大】王谨【宋】【元】【明】 杨【大】*扬【明】* 丞【CB】【宋】【元】【明】承【大】 伍【大】五【明】 筮【大】噬【宋】 扬【大】*杨【宋】【元】* 自【大】自于【宋】自了【元】【明】 于【大】至【宋】【元】【明】 廼【大】〔-〕【宋】【元】【明】 戎【大】梵【元】【明】 主【大】王【元】【明】 十【大】一十【宋】【元】【明】 二【大】三【宋】【元】【明】 九【大】一【宋】【元】【明】 一【大】〔-〕【明】 二【大】一【宋】【元】【明】 一【大】〔-〕【宋】【元】【明】 二【大】*一【明】* 灌【大】东晋灌【宋】【元】【明】 本【大】一卷【宋】【元】【明】 然【大】〔-〕【宋】【元】【明】 历觅【大】觅历【宋】【元】【明】 戒【大】成【宋】【元】【明】 曚【大】朦【宋】【元】【明】 论【大】谛【宋】【元】【明】 郄【大】*郗【宋】*【元】*【明】* 元【大】元二十【宋】【元】【明】 阿【大】何【宋】【元】【明】 苛【大】呵【宋】【元】【明】 云【大】〔-〕【宋】【元】 乌【大】鸟【宋】【元】【明】 字【大】子【宋】【元】【明】 鸟【大】乌【明】 黎【大】犁【宋】【元】【明】 连【大】莲【宋】【元】【明】 晋【大】*此【明】* 半【大】牛【宋】【元】【明】 违【大】*〔-〕【宋】*【元】*【明】* 因【大】因因【宋】【元】【明】 阿【大】*〔-〕【宋】【元】* 义足【大】大集【宋】【元】【明】 罪业报应经前行宋元明三本俱有天神禁宝经一卷及细注出义足经十一字 梨【大】犁【宋】【元】【明】 呪【大】*祝【宋】【元】* 大【大】王【宋】【元】【明】 经【大】〔-〕【元】 特【大】*持【宋】*【元】*【明】* 二【大】〔-〕【明】 九【大】一十【宋】【元】【明】 百【大】百一【宋】【元】【明】 杂【大】杂经并【宋】【元】【明】 伽【大】〔-〕【宋】【元】【明】 等【大】〔-〕【宋】【元】【明】 含【大】含经【明】 四【大】三【元】【明】 三【大】二【宋】 心【大】心论【明】 山【大】山为慧远【宋】【元】【明】 见僧祐录【大】〔-〕【宋】【元】【明】 十字宋本白缺 泽【大】译【元】【明】 永【大】〔-〕【宋】【元】【明】 一【大】〔-〕【元】【明】 鬪【大】道【明】 见【大】见宝【宋】【元】【明】 经【大】论【宋】【元】【明】 (方等录)十二字【大】∞(杂藏大同)七十九字【宋】【元】【明】 (杂藏大同)七十九字【大】∞(方等录)十二字【宋】【元】【明】 柯【大】昙柯【宋】【元】【明】 心【大】心论【明】 五【大】九【明】 谦【大】谶【宋】【元】【明】 列【大】例【宋】【元】【明】 悕【大】希【宋】【元】【明】 独【大】独证【宋】【元】【明】 齐【大】斋【宋】【元】【明】 鬘【大】须【宋】𩬞【元】【明】 字【大】〔-〕【明】 友【大】支【宋】 二【大】三【宋】【元】【明】 华【大】革【宋】【元】【明】 年【大】〔-〕【宋】【元】【明】 佛【大】乐佛【宋】【元】【明】 乐【大】乐佛【宋】【元】【明】 萍【大】泙【明】 末【大】未【宋】【元】【明】 合【大】答【宋】【元】【明】 制【大】制【宋】【元】【明】 持【大】特【宋】【元】【明】 世【大】代【宋】【元】【明】 景【大】*量【元】【明】* 如【大】如何【宋】【元】【明】 才【大】财【宋】【元】【明】 灌【大】罐【宋】【元】【明】 论【大】论一卷【宋】【元】【明】 杂录【大】录目【明】 录目【大】〔-〕【元】 畅【大】畅作畅【宋】【元】【明】 徽【大】〔-〕【宋】【元】【明】 二【大】一【明】 罗【大】罗禅【宋】【元】【明】 摩【大】磨【宋】【元】【明】 (右二二卷)二十字【大】〔-〕【宋】【元】【明】 术【大】述【宋】【元】【明】 异本出【大】出异本【宋】【元】【明】 龋【大】虫【宋】【元】【明】 齿【大】齿经【宋】【元】【明】 经【大】呪【宋】【元】【明】 卷第三上终【明】 卷第三下首【明】 泾【大】经【宋】【元】 人【大】又【宋】【元】【明】 蒱【大】*蒲【宋】*【元】*【明】* 健【大】健本【宋】【元】【明】 虞舜【大】舜禹【宋】【元】【明】 夷【大】梵【元】【明】 侣【大】俗【宋】【元】【明】 经【大】〔-〕【宋】【元】【明】 拂【大】弗【宋】【元】【明】 二【大】一【明】 诃【大】阿【元】【明】 译【大】释【明】 抄【大】钞【宋】【元】【明】 抄【大】钞【明】 一【大】〔-〕【宋】【元】【明】 守【大】太守【宋】【元】【明】 录【大】录录【宋】【元】【明】 王【大】〔-〕【宋】【元】【明】 坏【大】怀【明】 后【大】后秦【宋】【元】【明】 佛【大】佛灭【宋】【元】【明】 刹【大】察【宋】【元】【明】 笔【大】〔-〕【宋】【元】【明】 佛【大】竺佛【宋】【元】【明】 旃【大】斿【明】 汉【大】汉造【宋】【元】【明】 沙【大】沙阿【宋】【元】【明】 博【大】转【宋】【元】【明】 析【大】*折【宋】* 折【大】析【元】【明】 二【大】三【宋】【元】【明】 唯【大】惟【宋】【元】【明】 代【大】世【宋】【元】【明】 录【大】目【宋】【元】【明】 常【大】尝【宋】【元】【明】 胡【大】*梵【元】【明】* 令【大】今【明】 裁【大】载【宋】截【元】【明】 关【大】阙【明】 罗叉【大】叉罗【宋】【元】【明】 眄【大】盻【明】 搆【大】构【宋】【元】【明】 诸【大】绪【宋】【元】 薤【大】【宋】【元】【明】 苫【大】苦【明】 即【大】〔-〕【宋】【元】【明】 六【大】五【宋】【元】【明】 二【大】三【宋】 亦【大】亦云【元】【明】 处【大】敬【元】【明】 文【大】文烦【宋】【元】【明】 戎【大】梵【元】【明】 目【大】自【宋】【元】【明】 件【大】部【宋】【元】【明】 房【大】房录【宋】【元】【明】 十【大】〔-〕【明】 律【大】〔-〕【宋】【元】【明】 三【大】四【宋】【元】【明】 廓【大】廓录【宋】【元】【明】 经【大】〔-〕【宋】【元】 本【大】本別【宋】【元】【明】 五【大】七【宋】十【元】【明】 经【大】经三名【宋】【元】【明】 名【大】云【宋】【元】【明】 二【大】一【宋】 屯【大】伅【宋】【元】【明】 有【大】又【宋】【元】【明】 与【大】与法【宋】【元】【明】 小【大】小异【宋】【元】【明】 同本异译【大】本同异【宋】【元】【明】 纸【大】澄【宋】【元】【明】 少【大】〔-〕【宋】【元】【明】 善【大】大树紧那罗经一卷第二出与支谶屯真陀罗同本文又广略善【宋】 网【大】纲【明】 陀【大】陀经【宋】【元】【明】 (弘始录)二十一字【大】亦云弥勒受决经见二秦录【宋】【元】【明】 见【大】〔-〕【宋】【元】【明】 少【大】小【明】 说【大】说教【宋】【元】【明】 亦【大】一【宋】【元】【明】 大【大】大顶【宋】【元】【明】 萨【大】提【宋】【元】【明】 东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动经【大】∞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明】 陀罗尼法门六种动经【大】∞东方善花世界佛座震动经【明】 齐【大】脐【宋】【元】斋【明】 化【大】化出【宋】【元】【明】 和【大】弘【宋】【元】【明】 经【大】经(出六度集)【宋】【元】【明】 经【大】集【宋】【元】【明】 经【大】经得几【宋】【元】【明】 华【大】〔-〕【宋】【元】【明】 四【大】三【宋】【元】【明】 经【大】经六直云睒经【宋】【元】经亦直云睒经【明】 分【大】分存【宋】【元】【明】 讲【大】制【宋】【元】【明】 录叡序【大】叡序录【宋】【元】【明】 序叡公【大】叡公序【宋】【元】【明】 此【大】以【宋】【元】【明】 兴【大】兴融【宋】【元】【明】 犯【大】犯贤圣【宋】【元】【明】 及【大】乃【宋】【元】【明】 后【大】便【宋】【元】【明】 不【大】无所【宋】【元】【明】 舍【大】〔-〕【宋】【元】【明】 甞【大】当【宋】常【元】【明】 含【大】合【明】 二【大】一【明】 录【大】目【宋】【元】【明】 子【大】了【明】 闻【大】闻家贫无蓄【宋】【元】【明】 书【大】画【宋】【元】【明】 道化【大】化利【宋】【元】【明】 卑【大】卑人【宋】【元】【明】 既【大】即【宋】【元】【明】 昙【大】暠【元】【明】 子【大】又【宋】【元】【明】 一【大】又【明】 陵【大】陵新【宋】陵辛【元】【明】 二【大】一【明】 名【大】上【宋】【元】【明】 慢【大】优【宋】【元】【明】 经【大】录【宋】【元】【明】 僮【大】童【宋】【元】【明】 太【大】大【宋】【元】【明】 二【大】四【宋】【元】【明】 十【大】一【明】 忏【大】*谶【宋】*【元】*【明】* 三【大】二【宋】【元】【明】 三【大】一【明】 二【大】三【宋】【元】【明】 六【大】八【宋】【元】【明】 经【大】*〔-〕【宋】*【元】*【明】* 戒坛【大】或檀【宋】【元】【明】 论【大】经【宋】 经【大】论【宋】【元】【明】 止【大】尚【宋】【元】【明】 二【大】*三【宋】*【元】*【明】* 汉【大】汉谶【宋】【元】【明】 岁【大】岁年【宋】【元】【明】 永【大】承【宋】【元】【明】 余【大】余人【元】【明】 善【大】善信【宋】【元】【明】 一【大】一云【明】 公【大】出似【宋】【元】【明】 译【大】录【元】【明】 经【大】经(世注为疑)【宋】【元】【明】 惭【大】渐【宋】【元】【明】 旦【大】日【宋】【元】【明】 请【大】读【宋】【元】【明】 千【大】于【宋】【元】【明】 后【大】复【宋】【元】【明】 城【大】域【宋】【元】【明】 承【大】永【宋】【元】【明】 三【大】四【宋】【元】【明】 文【大】〔-〕【宋】【元】【明】 玉【大】王【宋】【元】【明】 三【大】三下【明】
[A1] 圮【CB】𡉏【大】
[A2] 诘【CB】【丽-CB】结【大】(cf. K31n1057_p0691c15)
[A3] 僭【CB】僣【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唐内典录(卷3)
关闭
大唐内典录(卷3)
关闭
大唐内典录(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