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佛法为东方文化重镇影响我国文化特深此固尽人知之然能阐微抉秘畅佛本怀以适应现代人生需求者惟于太虚大师见之大师本弘教淑世之悲愿以革新僧制净化人生鼓铸世界性之文化为鹄故其论学也佛法则大小性相显密融贯抉择导归于即人成佛之行世学则举古今中外之说或予或夺而指正以中道其论事也于教制则首重建僧于世谛则主正义道和平爱时护国论列尤多大师之文或汪洋恣肆或体系谨严乃至诗咏题叙无不隽逸超脱妙语天然然此悉由大师之深得于佛法称性而谈未尝有意为文有意讲说盖不欲以学者自居也文字般若未可以世论视之平日所有撰说或单行流通或见诸报章杂志时日不居深恐散佚为佛法计为中国文化计全书之编纂自不容缓同人等拟编行全书奉此以为大师寿举凡部別宏纲编纂凡例悉遵大师指示以为则且将编印矣不图世相无常大师竟忽遽示寂也昔双林息化赖王舍结集乃得色相虽邈而法身常在则是本书之编纂流通弥足显大师永寿之征矣全书都六百万言勒为四藏二十编次第印行若此胜举吾文化先进佛教耆德当必将乐予指导以赞助其成矣

编纂凡例

本书之编纂一遵大师生前指示为准则分全部著述为四藏藏下分编计甲法藏七编制藏三编论藏四编杂藏六编共二十编每编约性质区別门类依时间次第先后所收篇目多寡自为起讫

本书取材以佛教月报学社丛书海潮音月刊正信半月刊(后改周刊)觉群周报等佛学杂志昧庵诗录东瀛采真录等早年印本以及中华泰东大东商务佛学书局及各佛教团体所出之各种单行本为主旁搜及晚近各新闻杂志及私人珍藏之信札文稿等惟限于财力未能广事搜求吉章片羽遗漏必多异日觅得当于再版时补入之

本书所收计篇目一四四九篇幅长者达三四十万言短者百数十字分类排比殊难允当幸有大师生前之指示得不致失之太远阅者鉴之

本书之疏释经论者并会入原文(原刻间缺)以便阅览其有科目者另编科目表附于文前

本书各篇一律加新句读其有须重新段落另加子目者酌为增入科目之甲乙或仍原来之旧或稍事更动以期前后㓰一

讲记各稿原刊多有冠以「太虚大师在××地××社团演讲」者今就其主旨或依当时讲题多为增入一文几经转载而数易题目者附注以说明之一篇或篇中某段数文互见者多为删节并注明已见某篇或编入某篇

大师手自纂集之作或存纂集之总而略去各篇或存各篇之旧而略去纂集惟仍存目以见结构之意本书所收各篇有著作年代讲述地点可考者均为考明夹注列入标题之下「十五年秋在北京佛学研究会讲」无从稽考者(文丛诗存两编)讲稿之笔记人概列于每篇之末

各文之出处或由某处刊印单本或原载于某刊并于篇末记明期刊并为标明×卷×期「见海刊十卷一期」等以备稽考一文数经转载者多依海刊为主

本书于撰著各篇除显明之笔误刊误以外不轻易更动惟讲稿而经他人笔记者间有文句繁冗欠连贯辞义晦昧或错误则略事删治惟编者识谫,时又忽促多未尽善诸希阅者谅之

编纂人员名录

  • 主 纂  释  印  顺

  • 协 纂  释  续  明

    杨  星  森

    杜  名  廉

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始末略纪

这裡报告一件学佛人士所关切的事就是太虚大师全书经过一年又十天——自三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至三十七年五月三十日——的编纂已经功告完成了这个消息传到读者面前一定是很欢喜的在文化出版事业不景气的现在如太虚大师全书七百余万言的巨制实在是难以望其出版问世的但经过一番辛苦把所有资料编纂成书这在出版事业上讲是已经完成了初步的首要工作只要经济有办法随时都可以出版發行的全书编纂能够在一年的时间中顺利完成这不能不说是多方面的协力同心所致今将全书进行编纂的经过略述如下

全书的编纂早在抗战期间(民三十四年)大师卓锡重庆汉藏教理院的时候起初大师拟编印一部太虚「学要」或「评传」之类的书并责成尘空法师收集材料因大师讲著甚多工作是非常繁重而废时的未几抗战胜利举国人民都在新的希望下欢欣鼓舞佛教也在太虚大师领导下受政府的督促有佛教整理委员会的成立大师复员回到南京倡立「佛教文化社」以李子宽居士为社长宗旨为「流通经教编印高僧大德之言论著述及發行佛教书报杂志为职志」而主要意旨则在「搜集太虚大师所有言论著述集成一大丛书正名为太虚菩萨藏分期出书」(见太虚大师丛书预约说明)至此大师著述之整理编纂乃进入新的阶段并聘请重庆法尊武昌苇舫印顺南京尘空法师为编勘委员分別各负一部分材料收集整理的责任大师特约北平杨星森居士来京负责汇编校印就地出版發行工作正待展开并由佛教文化社發行预约希望于三十六年春刊行初编然事实并不如理想由于编勘委员散处各地材料既不易集中而大师所有讲著名题繁多亦待分类编成目录此时距预约出版时期已近而编纂成书却尚有待从新考虑如何加强时笔者自汴至沪利用候轮返平机会随侍印顺法师赴杭州一游尘空法师因惠书沪上邀笔者參助编纂工作及至杭州忽得大师圆寂消息及又与会觉印顺法师至沪奔丧此时大师之出家在家弟子更感遗著编纂工作之不容再缓承尘公法师李子宽居士恳邀以当报大师恩相勗我受了师友们的鼓励也就答应下来于举行大师遗体入龛礼后即与尘空法师偕往南京到京与负青编校遗著之杨星森居士会商后同感工作繁重有非我二人所能胜任者而当时工作地址——南京莫愁路普照寺——甚为狭窄住宿饮食等亦诸多不便因与尘公法师子宽居士研商最好请一位对佛学有高深造诣的法师来领导才可以获得远近人士的重视材料也易于收集否则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子宽居士等亦以此议为然并认为此事能由印顺法师或芝峰法师出而领导最为理想筹议十余日正苦问题无法解决之际印顺法师忽与普照寺住持昙缽法师相偕来京印公虽非为此事而来然我们却为了有请求的机会而欢愉经过李子宽居士的一再恳请并在经费方面允予全部支持及解决一切有碍此项工作的困难印公亦以此事为大师慧命所寄不忍濬拒遂允加考虑印公既曾被大师举为编勘委员之一居武昌时曾受大师命将海潮音正信等所刊讲著勘过一次并制有目录及提贡一些意见备为參考故对于全书的内容与数量瞭解得很清楚认为全书约在六七百万字之谱而搜集材料校勘抄写乃至编纂成书非有四至五人集中起来工作一年不可而这些在李子宽居士看来都是非印公出领导不易成办的所以唯一的愿望还是邀请印公法师能惠然允为此事發心领导当时因为大师遗体尚未荼毘而印公亦需前往普陀礼谒恩师故一切须待到上海后始能决定阴历四月八日为大师遗体荼毘之日我亦随侍印公前往參加此时大师弟子均齐集上海对大师一切事业共做通盘的集议商讨席间一致公推印顺法师负起领导编纂全书的责任印公至此亦义不容辞乃决定待礼谒尊师后开始进行而我亦因此有了随侍印公漫游东南佛国的机会四月十五日在鄞參加恭送大师灵骨赴溪口雪窦寺的行列在山小憩数日寺主大醒法师因坚邀印公来山编纂全书印公和我也以能在幽静地方作此项工作为最理想但以子宽居士既有在京觅地编纂之计故一时不便应允须待共同商榷后始能决定下山后遇佛性法师于延庆寺于是偕游宁波之天童育王慈谿之净圆西方诸刹再转赴普陀因印公须候尊师自闽来山相面故小住四日然后匆匆离山至沪转京进行全书编纂工作的事

到京之次日印公偕李居士到京畿附近寺庙觅编书地址经四日之勘察接洽先后至普德法云等寺有的驻有军队有的似不表示欢迎京地既难获安静地址印公乃将雪窦醒公邀往编纂之事相告李居士因决议迁往雪山工作同时并议改「太虚大师丛书」为「太虚大师全书」而原拟之「太虚菩萨藏」则仍保留原名对外征集材料则改「编勘委员会」为「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会中邮电文具津贴等经费全由佛教文化社李子宽社长筹措支付一切编纂大计则以印顺法师为定夺杨星森居士和我助成之一切计议商定后即赶理在京所存资料购办文具于五月十七日离京赴沪在沪更购买或征借有关大师之著作十九日搭江云轮赴鄞转车赴奉化溪口于二十日下午一时安抵编纂全书工作地——奉化溪口四明山雪窦寺

抵寺后寺主大醒法师妥为安置将寺内之圆觉轩悉数拨供编纂地址之用而一切饮食茶水等均由雪窦常住供给这样一来不但工作上得到幽静的环境经费方面也大大减轻了佛教文化社的负担醒公法师对大师遗志之热忱与护助深深地引起关心大师事业者的敬佩回忆雪窦寺自太虚大师于民二十一年膺任住持以来直到胜利复员后乃举大醒法师入主法席故大师与雪窦寺的关系甚为深远大师圆寂荼毘后众弟子议决大师灵骨在雪窦山建塔供养而大师法身舍利之全书今亦在此编纂完成大师与雪窦寺的因缘真可谓不浅

工作环境既得到圆满解决继之而来的问题是搜集材料的困难其中最感严重的是大部份稿件差不多都是借来的即如發行二十余年刊载大师著作最多的海潮音月刊也是向海潮音社借用的而先后出版的单行本也多无处搜购全书六七百万字的材料若大部份诉之于抄写这问题可就太大了虽各地均曾致函征询函借而我们的愿望却在设法获得一切可资使用的现成稿件实在不得已时再请人抄写不然工作的时间不知要延宕到何年何月了所幸先后得到各方赐助如亦幻法师将其仅存几种大师遗著全部施出供用大醒法师亦允将雪窦所藏书中凡属有关大师著述侭量利用汉藏教理院方面也帮助抄来一部分武昌世苑图书馆所藏大师著述凡是在两部以上的也征用了一些来此外北平庚申佛经流通处如实法师也赠用了好几种稿件问题的获得解决实为全书编纂工作顺利如期完成的有力因素即是如此需要抄写的还是很多南京杜名廉女居士就是专为此项抄写工作而發心来山的中间尚有教宗师帮忙抄写了几个月全书所收凡属所见所闻的稿件都已搜集编入全书了因为编纂工作必须于预定时间内完成不能更广事搜求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尤其是一般酬应方面的文字书信序跋题赠等多贮于私人的静室䇲笥中无法征集汇编遗漏当必更多这是工作同人所引为遗憾的一点

来山编纂之初一方面征集材料一方面则加紧赶编全书第一编因为照佛教文化社所發预约第一编书早应于去年八九月间出版既已一延再延读者与文化社之间不免函询答复为劳故希望早日将第一编完成编纂手续以便付印用慰各方读者之殷望但任何一件事都是开头最难第一编稿件虽在京时已收集完备然因工作伊始这样大的一部巨制版式封面科目与正文的用字大小处处要顾及前后的㓰一美观贴合过去大家没有多做这类工作缺乏经验所以一切都带有试行性质不能一时予以硬性规定以免有碍整部全书的统一完整所以在进行编纂初编工作时感到紧张与吃力经过一个月的工作把四十万言的第一编佛法总学算是编纂成功了这时印公感到非常辛苦但大家因为完成了全书工作中最坚苦的一段却都松了一口气六月十八日将第一编寄交南京文化社去付印我们好好地休息了两天然后按照既定计㓰依编次的先后继续工作下去因为工作上了轨道所以进行的速度很快在所余的十一个月中将二至二十编近六百六七十万言的书编完了全书编纂工作到此也就宣告结束

大凡每篇稿件都需要经过下面的几个程序才到达它在全书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版本的校对(经论原文则与清板藏经对校)标点察填撰著与讲说的时间地址长篇文前加写章节项目批画排印格式重审复阅归类编次第计算字数造每编总目录等在工作进行时印公一再谆嘱我们每篇稿件除了标点和更正手民的错误外用字行文必须力存其旧尤其是大师亲笔写的文章不可随意增删讲录稿因为笔记者的文字巧拙不同非有伤题旨及认定确属有欠通允处不必多为删改少有所疑均立即请示印公然后决定故全书虽庞大而在一年的短期中编纂完成而我们工作的态度却始终如一未少马虎一篇稿件经过上面所列的程序至少须经过三至四次的校阅大抵我与杨居士负责初阅校对标点批㓰排印格式造文前及每编目录计算字数的工作所有复阅重审加注说明详考撰著时地归类编次等工作悉由印公一人处理工作中最感麻烦的如将维摩诘经讲义及亲闻记会成一部经疏论疏原来省略原文者一一黏贴插入而一文或两见三见内容全同仅题目少异者亦非注意不能發现故编纂全书的工作看来虽似简单做起来实在不易若无睿智如印法师出而领导即属勉强成书缺点也必定更多即此亦难免不有漏误故知欲求一部巨制的尽善尽美亦颇不易一年来印公全副精力用于编纂全书上已是非常辛劳而编纂之余又为寺众讲释教义及写作中观今论心经讲记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均完成于编书期中其义解之深为法之勤为笔者游学以来所仅见今全书在印公领导下完成部帙想大师在兜率天上亦必弥足欣慰了至于会中杂务如查理稿件经管费用及校印初编排版均有杨星森居士偏任其劳他对于此项工作自始及终辛勤独多我则以学浅识陋备员充数少减彼等琐事之劳而已但使我借此机会多读了一些大师著作并亲近印公获闻教益亦深自引为欣幸了

总之全书编纂得以在此知时间内完成工作方面得力于印顺法师的领导饮食环境得力于大醒法师的护助供给经费方面得力于李子宽居士的支援以及诸方大德知识成直接或间接的爱助在此全书编纂竣事工作宣告结束时候特略记始末用以告慰远近关心此项工作的同道

全书约七百余万言计得文一千四百四十八篇纂为四藏凡二十编今列其纲目于后俾概见本书内容数量之一般

                             ┌概 论        ┌第一编佛法总学(三十九万字)─────┤判 摄        │                    └源 流        │                    ┌教 释        │第二编五乘共学(十万字)───────┤        │                    └义 绎        │                    ┌教 释        │第三编三乘共学(十二万字)──────┤    法藏七编┤                    └义 绎        │                    ┌教 释        │第四编大乘通学(五十万字)──────┤        │                    └义 绎        │                    ┌教 释        │第五编法性空慧学(三十六万字)────┤        │                    └义 绎        │                    ┌教 释        │第六编法相唯识学(六十四万字)────┤义 绎        │                    └旁通抉择        │                    ┌教 释        └第七编法界圆觉学(一百廿八万字)───┤                             └义 绎        ┌第八编律释(十八万字)        │                    ┌僧 制        │                    │佛教会        │第九编制议(二十六万字)───────┤    制藏三编┤                    │僧教育        │                    └救 治        │                    ┌通 论        │                    │僧众学行        └第十编学行(十二万字)────────┤                             │信众学行                             └世界佛教        ┌第十一编宗依论(三十三万字)     ┌文 化        │第十二编宗体论(十一万字)      │宗 教        │                    │国 学        │                    │哲 学        │                    │道 德    论藏四编┤第十三编宗用论(六十六万字)─────┤心理学        │                    │科 学        │                    │人生观        │                    │社 会        │                    │教 育        │                    │健 康        └第十四编支论(二十万字)       └文 艺        ┌第十五编时论(十四万字)        │                    ┌佛 学        │第十六编书评(十八万字)───────┤        │                    └世 论        │                    ┌函 电        │                    │答 问        │第十七编酬对(三十五万字)──────┤访 话        │                    │座 谈        │                    │研 究        │                    └其 他        │第十八编讲演(二十九万字)        │                    ┌编纂        │                    │史传        │                    │自传游记日记        │                    │序跋外序        │第十九编文丛(七十万字)───────┤缘起宣言启事    杂藏六种┤                    │碑记        │                    │法示        │                    │寿言悼辞        │                    │随笔        │                    └杂文        │                    ┌潮音草舍诗存        │                    │潮音草舍诗存续集        └第二十编诗存(二十一万字)──────┤潮音草舍诗存遗                             │潮音草舍诗存別集                             └潮音草舍诗存外集

太虚大师全书完成出版简述

全书于今八月完成

香港陈静涛居士最近来台借闻太虚大师全书近年付印出版情形并谓全书四藏(经杂)二十编分装六十四册现在经已發行者有三藏十四编四十七册所余杂藏八编十七册及全书总目录一册现已分交两家印厂排印倘进行顺利本年八月即可全部出版总计全书自發行预约到全部出版整整经过十年的时间耗资港币十万以上这在佛教出版事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艰巨的事业尤其是在此时此地来完成这样大的佛教出版事业也颇足令人兴奋我们今日能面睹这部佛教庞大巨制的出版自是欣喜非常然而十年的历程经过多少人辛勤努力有绞脑汁的有出钱的有出力的才有今日这样的成果出现回忆前尘真不禁令人既欣喜又惊惧因简述出版经过俾读者知全书出版之不易而知道珍惜它研读它也就是为此项事业尽心尽力者的安慰了

编纂全书简要经过

太虚大师全书早在大师住世之日即已著手进行大师曾亲对此事有所㓰擘民国三十五年大师嘱李子宽居士在首都南京创立佛教文化社大师任董事长虽以流通经像法物为事然主要目的则在编印流通太虚大师全书故文化社成立未久即开始征求预约并邀北平杨星森居士来京负责编校全书事宜足见大师对此事期待之殷切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大师匆遽示寂此时全书因材料收集困难人手缺乏尚未能理出头绪及大师入灭众弟子深感此事关系重大急待完成乃公推印顺法师主持编纂积极进行是年五月二十日印顺法师率续明杨星森杜名廉三人假溪口雪窦寺圆觉轩开始进行编纂工作一切材料的搜集抄写校订圈点编纂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七百余万言之全书算是编纂成功了然这只是奠定下全书出版问世的首要工作在当时因为政局撼动物价飞升真不知道要待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这部巨制——太虚大师全书——的出版工作呢

原稿由沪达运香港

全书编纂竣事后原稿由印顺法师带至杭州香山精舍因为只此一份所以必须妥善保藏万一有失即难于再事补集因此远近师友莫不关怀全书原稿的保存三十七年十月第一编佛法总学四册由大法轮书局印行出版(原稿早于三十六年七月交出)第二三编正由大法轮书局计㓰出版委员会之决定广邀各地热心佛教文化事业之法师居士为委员为工作便利计特敦请印顺法师在港指导并撰编太虚大师年谱公推陈静涛居士为主任委员兼统筹财务台湾李子宽居士为副主任委员以便筹㓰出版经费而利工作之进行其它一切工作出纳交际由优昙法师负责發行事宜由觉光松泉法师负责校印工作初由演培续明负责继由竺摩隆根法师等负责全书之得以逐编出版得力于筹度经费与负责各项实际工作者实多尤以主任委员陈静涛居士劳苦功高不但负有统筹经费的责任乃至一切校印發行存储等困难问题發生时均须设法为之解决有时印费不敷须预为垫付才拟劝人慨助首须自己解囊因居士平日信誉卓著遐迩钦崇深得海内外缁素教胞之信任故居士之倡导号角一响人人无不乐于输将此实为全书完成之主要因素故若谓全书之编纂得力于印顺法师则全书之刊行实得力于静涛居士而自始及终忠心效力于此项遗业而未少懈废者则子宽居士可以当之了

略述校印经费来源

总计在港出版之全书实需港币十万左右这一数目虽不算太大然出之于安贫乐道的学佛缁素也颇不容易统观全书印费虽部分仰赖推销然售书所得距实际需要数字相差太远实不足以供全书继续出版之需求故大部印费乃端赖热心佛教文化缁素同道之慨助据笔者所知出版委员会成立之初除部分印费来自原拟续印全书者外另由各出版委员分別认捐方克开始付印及第四编出版承各地法师居士鼎力劝销帮助解决继续付印之经费亦为数不少太虚大师年谱二册及全书之第二第三第五编之出版深得其助此后劝销之数目日形减少而第六编法相唯识学六册第七编法界圆觉学十二册数量最多两编的册数占全书总册数三分之一弱需款太多一时难于付印因此有人建议改从杂藏印起一以适应读者之需要与兴趣一以便于读者的购买力但也有人认为这两编是全书中之难关如果这道难关把它冲过以后各编即使我们暂时没有力量付印后来的人如果發心继续再印也就容易了若是先拣省力的付印这一道难关将来人人望而生畏恐怕永远没有克服的日子起初法舫法师赴锡兰讲学道出星洲马来亚等地即联合各该地缁素同人呼吁赞助全书之印行及舫公任教锡大犹时刻不忘臂助全书出版事业每逢假期不暇憩息而游化马来亚等地为全书作宣导与倡导二编以下五编以上之出版舫法师之助力甚大不幸舫师因积劳致疾而示寂异域影响全书之工作匪浅虽然全书之得以完成出版舫公之功力及影响力实不可没至第七编出版以后全书几已完成一半此时诸负责人之心情如减重负稍觉慰安然而路程只走了一半另一半行程还须大家同心协力再事克服及第八第九两编出版后静涛居士忽因护国卫教操劳过度罹致重疾病愈后以将届古稀之高龄念身世之无常因發重愿希望亲见全书早日竟其全功用满宿愿于是预算尚待出版各种之需款数字依各区域信众之多寡币值之高低分配数量函请各地法师居士等再作一次号召以期一鼓作气于最近一年内完成全书出版之目的据闻發动结果甚为满意其中如泰国台湾香港均已如数完成而星洲马来亚等地因有竺摩法师王弄书林达坚居士等之热心倡导且已足额完成全书经过这一次的努力于本年内完成出版已无问题回想这份事业的完成全赖各地同道之慨助者认购者之支持与援助始得达成目的其中尤以马来亚新加坡等地之法师居士热心佛教事业屡次慨捐或认购予全书之助力最多实在令人感动关于全书收支详情待全书出版完成后静涛居士将有更详细之报告这裡恕不赘述了

大陆不准销行全书

全书第一编由上海大法轮书局印行出版已略如上述而第二编与第三编亦因大法轮书局计㓰印行未果而原稿滞留上海故在香港成立全书出版委员会以后只能从第四编印起在这当中一面函请上海将第二第三两编原稿设法寄来香港这一目的终于达到也实属万幸故继第四编出版以后即续印第二第三第五编民国三十九年夏上海苏慧纯居士忽致函主任委员陈静涛居士提议全书应履行最初决定由大法轮书局负责印行并再三来函要求催将全部款项及全书余稿寄沪先排版制纸型徐图出版静涛居士得函后即分函各地师友征求意见佥以苏慧纯居士所提议在大陆铁幕恶劣环境下绝难照办相应不理此为出版当中一段小插曲假使依苏慧纯居士的提议恐怕等到弥勒下生也不会完成全书的出版回忆全书各编在香港印刷發行以后首先感到困难的即海外读者无法购得第一编因而影响全书之劝销初时尚可以香港出版之全书易取少数上海出版之第一编及第二五编出版后再寄往大陆时就遭到偽政权之干涉而上海之第一编欲寄往香港时也必须持有银行海外汇款证才许交邮据当时大陆来函称大师全书之所以禁止流行大陆原因是封面使用于右任院长之题字和出版年月日系使用中华民国之纪年而最主要的还是大师思想是宗教的是彻底反对唯物主义的这在偽政权蓄意摧毁固有文化的政策下全书之不能流通大陆乃事所当然不足为怪大陆上有没有宗教信仰之自由从此一点也就足以使我们洞若观火了试想当时全书原稿如果滞留大陆势必早已付之一炬了即或不然也会经久而失坏散落永远没有与世人相见的机会了自全书在大陆遭禁以后第一编即无法获得而海外读者又纷纷渴求皆以缺少初编而不能成为全书为憾于是为便利读者研读计乃于民国四十三年夏由台湾李子宽居士重行付梓未几即出书读者莫不额手称庆从此全书在海外即可以获睹全璧了

只要大师精神长存

自全书發行预约到出版屈指已届十年而自香港成立出版委员会以来也已进入第七个年头了现在才快要看到圆满成功的日子回想在这不算太短的时期中大师所手创的各项佛教事业已全部随大陆的沦陷而毁灭只有代表大师精神——發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的海潮音月刊和大师毕生心血所凝结成的作品——太虚大师全书被少数流离弟子带到海外七年来虽没有什么多大成就然在此国家佛教遭受空前危难的时候大师全书得以完全出版海潮音月刊得以法鼓未停屹立如昔也颇不易而其它护国卫教培育人才等事业也还能勉遵大师遗志量力而为我们觉得只要大师的精神与法身舍利(太虚大师全书)流布人间佛教即不虑没有复兴的机运而大师全书为大师毕生精神之所寄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建与培育以及时代思潮的批判融会等等都可以从全书里使我们获得正确的指示这是佛教近四十余年来承先(旧)启后(新)的一部巨著我们希望佛教四众同人及爱好佛教文化人士能够仔细研读这部遗著我们惟有遵循先知先觉者的正确指示才能了解时代社会的演变也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高树佛教的法幢重建佛教的家园三月十七日是太虚大师圆寂九周年纪念适值全书出版主任委员陈静涛居士来台获悉全书出版之确期与经过而大师晚年特注意于全书印布流通一事今既略酬遗志于万一用特为文简述全书出版之经过告慰于大师在天(兜率内苑)之灵及远近关心此项出版事业的同道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编纂说明(卷1)
关闭
编纂说明(卷1)
关闭
编纂说明(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