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科注卷第二
[科02]尔时毗沙门天王(至)胡跪合掌白佛言。
先标北方天王者。西土以北方为上也。偏袒者。西方之礼。弟子诣师。必须偏袒。表有执役。
[科03]世尊是金光明(至)众经之王诸佛世尊之所护念。
法性之理。佛所护念。文诠此理。故言经王。既称经王。知是叹体。
[科04]庄严菩萨深妙功德(至)亦为护世之所赞叹。
约体修行。能令菩萨。具二庄严。成于极果。既言庄严。知是叹宗。世天。生天。净天。义天。皆宗仰极地。施三业供养。恭敬是身。欢喜是意。赞叹是口。
[科05]此经能照诸天宫殿(至)无量无边百千苦恼。
文四。初天趣。次是经下。三恶趣。诸河。三趣沉没。犹如大河。焦乾枯竭者。灭三恶苦也。三能除怖畏去。是人趣。初句是总。次別明破三障恶。怨贼。即刀兵他。并饥馑疾疫。名三灾。是报障。恶星。是业障。业来责报。故恶星现。忧恼。是烦恼障。四举要下。总指九界众生。无明未尽通有热恼。此经能除。如月清凉。知是叹用。
[科06]世尊是金光明增(至)益身力心进勇锐具诸威德。
繇闻此经获于四益。身益光明。力益勇猛。心益增进。德益尊严。理获二益。谓法身慧命。皆得增长。繇国弘经。致斯法润。宁得不护。
[科07]世尊我等四王能说正法(至)为世法王以法治世。
此义正与观心相应。以四谛智。护四谛境。即是修行正法。以四谛智。导诸心数。使之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罗蜜。即是能说正法。内有如此护国。所以名护世王。正治国土尔。
[科08]世尊我等四王及诸天(至)遮诸恶鬼啖精气者。
此亦与观心相应。心王帅心数党。降伏见思利钝诸使。如诸天王共眷属。遮诸恶鬼。如转轮王与七宝千子有所至处。四方归德。四王共五百。所临之地。何恶不除邪。
[科09]世尊我等四王二十八部(至)是故我等名护世王。
以报得天眼彻视。无幽不烛。防萌杜渐。何恶不除邪。
[科10]若此国土有诸衰耗(至)衰耗之事悉皆灭尽。
一若王国多灾。我以智䇿。劝法师往。或威神劝。或现形劝。或降梦劝。法师若往。广宣此经。如日出朝阳。零雾自歇。此劝外缘。
[科11]世尊如诸国王(至)为除衰患令得安隐。
次王心无智照。灾承暗入。若有明慧变怪不生。师既秉法来仪。王须专心听受。王若勤听。天亦勤护。所以加。于可加。护于可护。一人有庆。赖及万方。王身兴国。安隐无患。此内因也。若外虽有弘法。人王内心不殷重。则不和合。不能禳灾也。
[科01]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至)一切安隐具足无患。
二者王无惠施。则寡于福禄。如不勤田。仓厨少谷劝王倾财。供给四众。福资于王。举国眷属。一切无患。
[科02]世尊若有四众(至)钦尚羡称赞其善。
三者王身无先王之德。行。口无先王之法言。所以臣民不从。邻国不咏。今劝王三业。供养恭敬是身业。尊重是意业。赞叹是口业。夫高以下为基。辩以讷为师。屈尊敬卑。功亦大矣。以天威力。使邻国遥崇。羽檄称赞。歌咏羡慕。三业颙颙。
[科03]尔时世尊赞叹护世(至)无量百千万亿诸佛。
上四王所赞经体宗用。既合佛证三德妙理。故佛述而成之。言徧赞百千诸佛者。体宗用三。既是法性。岂有一佛。不从此生。故举多赞成于一也。
[科04]于诸佛所种诸善根。
上明护国之繇。繇闻经获益。佛述今益良繇先种。發心毕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难。是故敬礼初發心。此举前以成后述后以显前。
[科05]说于正法修行正法以法治世为人天王。
上云能说能行。所以名为护世。佛述成亦尔。
[科06]汝等今日长夜利益(至)灭其苦恼与其安乐。
上云以净天眼。过于人眼。佛述长夜利益天眼夜照。不假日光。故言长夜。
[科07]汝等四王及诸眷属(至)护持去来现在诸佛正法。
上直言护国。佛今加赞是护三世诸佛正法也。
[科08]汝等四王及余天众(至)为除衰恼施与安乐。
[科09]尔时四王复白佛言(至)他方怨贼亦使退散。
一是经流布之处。其王自能顶受。又供给四众者。我及眷属。誓当隐形。令其显益。言天律治世者。师古治民。则天行化。罚必当罪。赏必当功。名天律也。
[科10]若有人王听是经时(至)况复当能有所破坏。
二者恶邻兴兵。侵斥善国。我当隐形。起诸怖懅种种难起令其军兵显然退散。尚不扰边。况复坏中。四兵。象马车。步也。规往讨伐者。规求也。讨诛也。有钟鼓曰伐。
[科11]尔时佛赞四天王等(至)无诸凶衰鬬讼之事。
上隐形护国。欲使经弘。佛述隐形是护三宝。我是佛宝修习菩提是法宝。诸王无鬬讼是僧宝。述其护一而能成三也。
[科12]四王当知此阎浮提(至)一切恶事悉皆消灭。
上以天威懅之。天力退之。似若憎恶爱善。佛劝慈心平等向之。为恶者自懅。为善者自豫。非薄恶而厚善。成其懅退之意也。又劝诸王。各守本业。住境自乐。勿起贪企。诸王和。则民生无夭。法兴盛。则诸天被熏。佛告帝释。鬬诤因缘。人天损减。善能慈和天下。非止供养于我。则是供养三世如来。非止安于一王。徧安诸王。非止安于一国。徧安一切。故以慈和。述成第二意也。楚挞者。楚一名荆。可以为杖。挞。击也。沃。湿也。美也。亦柔也。壤土也。时不越序者。四时和也。心无贪悋者。无贪故不多求无悋故能惠施后妃采女者。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妃。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风俗通云。采女者采择其容色之女也。
[科14]及后妃采女诸王子等。
[科15]宫殿屋宅得第一护。
[科16]身所王领㝡为殊胜具不可思议王者功德。
[科17]欲得摄取无量福聚。
[科18]国土无有他方怨贼无诸忧恼及诸苦事。
[科01]世尊如是人王(至)应生恭敬谦下之心。
[科02]应当庄严第一微妙(至)无数微妙幢幡宝盖。
[科03]当净洗浴以香涂身(至)谦下自卑除去骄慢。
[科04]正念听受如是妙典(至)采女眷属生慈哀心。
[科05]和颜与语劝以种种供养之具供养法师。
[科06]是王尔时既劝化已(至)于说法者倍生恭敬。
一一如数。对上六愿。上欲安身。今示莫放逸。制心。则身安也。上欲安宫殿。今示严法堂。幡盖映于上。香华丽于下。三宝受用。则栢梁无灾。上欲王领殊胜。今示洗沐香涂。敦恭去慢。一身敬于此。八纮休于彼。上欲摄取福聚。今示正念听经。能致无量功德。天神竭其力覆。地神竭其力载。鬼神竭其力护。臣民竭其力爱。上欲安妻子。今示和颜与语。劝其兴福内外修善。感益事多。上欲得国无忧苦。今示应自喜庆。自励忘疲。倍作利益。一人既悦。则四海谧然。此之谓也。
[科07]尔时佛告四天大王(至)百千亿那由他诸佛世尊。
上直示心不放逸。今加示羽仪。出宫迎候。步步值那由他佛。方法既备。体亦弥安。躬出者。躬。亲也。
[科08]复得超越如是等劫生死之难。
上止一世无忧苦。今则超尔许生死之难。盖言劫数。如值佛之数也。
[科09]复于来世尔所劫中常得封受转轮王位随其步步。
轮王有玉女千子悉无怨对。尔许劫中妻子常安也。
[科10]亦得如是现世功德不可思议自在之力。
[科11]常得㝡胜极妙七宝人天宫殿。
[科12]在在生处增益寿命(至)成就具足无量福聚。
[科13]汝等四王如是人王(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科14]已为得值百千万亿那由他佛(至)离三恶道苦。
[科15]我今已种百千无量转轮圣王释梵之因。
[科16]已种无边善根种子(至)已集无量无边福聚。
[科17]后宫眷属已得拥护宫殿诸衰悉已消灭。
[科19]汝等四王如是人王(至)能以正法摧伏诸恶。
香作金光者。人王心存至典。则谛智两冥。色心不二。故香随智徧。一一皆金光明。回施必得。是故天宫相现。香至天宫龙宫鬼神等宫。总至三法界尔。仍须了知解脱。所烧之香非法界者。何能周徧。三趣之体非法界者。何能承受。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金刚密迹者。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耳。摩尼䟦陀。此云威伏行。阿耨达。此云无热恼。娑竭此云醎海。
[科22]佛告四王是香盖光明(至)金光普照亦复如是。
先述香光。非但至天宫等三法界。徧至百亿诸宫。又至恒沙佛上。总之徧至十法界也。百亿非非想天者。夫百亿。即大千界也。但同一四禅。及四无色。三禅统中千界。以大千言之。则有一千三禅也。二禅统小千界。则有百万二禅。唯四洲至初禅。则有百亿。今非想亦言百亿。以下望上言之耳。又恐番译之讹也。
人王运善奉施诸天。为诸佛所赞。上赞因成。此赞果满。勤修下。明修苦行。善能下坏外道。降魔怨。是庄严道塲也。觉了下成正觉。善男子下。转法轮。此并果上之事。如瑞应经广明。
[科03]尔时四天王复白佛言(至)所止宫殿讲法之处。
[科04]大梵天王释提桓因(至)所止宫殿讲法之处。
[科05]世尊我等四王及余眷属(至)能为无上大法施主。
[科06]以甘露味充足我等(至)诸恶灾患悉令消灭。
[科07]世尊若有人王于此经(至)减损天众增长恶趣。
[科08]世尊我等四王(至)诸旧善神皆悉舍去。
[科09]我等诸王及诸鬼神(至)其地无有可爱乐处。
流星者。星说曰。绝迹而去曰奔星。光迹相连曰流星。博蚀。案汉书天文志。作日月薄蚀。孟康注曰。日月无光曰薄。韦昭曰。气往迫为薄。亏缺曰蚀。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释名云。日月亏曰蚀。谓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虹者。尔雅云。䗖𬟽。虹也。双出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昧者为雌。雌曰霓。又虹。攻也。谓纯阳攻阴义也。
[科10]世尊我等四王(至)生如是等无量恶事。
统上王不弘经。故无法食。不闻法食。故天神舍离。天神舍离。故恶鬼乱行。鬼乱行。故灾起。然则灾起。繇鬼乱行。鬼乱行。繇诸天舍离。天离神舍。繇不闻法食。不闻法食。繇王不弘经。
三论者。四韦陀论。说梵事。毗伽罗论。说十善事。僧佉卫世师勒沙婆论。说学通事。(云云)。
以大悲力故等者。用无缘大悲。普覆法界。故超梵王四等之心。以难思苦行。积劫利物。故超帝释十善之因。
[科16]若阎浮提一切众生(至)尊重赞叹是经。
一切众生等者。世间。谓五戒十善十二门禅等。出世间者。四教法门。三乘修证也。国事者。礼乐征伐。治世育民之事也。造世论者。如上三论。及下正论等也。皆因此经者。乃教行理三种经也。故新本云。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依此经忏悔灭障。方得成就。若探取化意。即是于一佛乘分別说三。但以此经部在方等。教犹属通。理就人分未免异趣。故欲令等言。随其五乘而得安乐也。
[科17]尔时佛复告四王(至)灭其衰患而与安乐。
而与安乐。是述成举兴劝。灭其衰患。是述成举衰劝。
夫三身有通別。依文是別。空是法身。以空无明暗。日月所依。別喻法身。体本周徧。日是报身。以日能破暗。別喻报身。三惑净尽。月是应身。以月能盈昃。別喻应身。随机胜劣。问。经无空字。何以取喻。答。下文云。佛真法身。犹若虗空。且日月必依于空。故以空日月三。別对三身耳。通意者。每喻各自具于三义。空是法身。日是报身。水日是应身。以日上必依空。下必现水。此之三义。则显报智圆具三身。是就三般若论三身也。空是法身。月是报身。水月是应身。以月亦上必依空。下必现水。可显应用圆具三身。是就三解脱论三身也。空是法身。日中空是报身。水中空是应身。以太虗空。是日所依空。天日水日。当体含空。此之三空。则显法体圆具三身。例之空是法身。月中空是报身。水中空是应身。以月所依空。天月水月。其中含空。亦显法体圆具三身。空徧日月。两说三身者。乃就双照中道而示。此则三轨以论三身也。后结叹文。空是法身。月是报身。水月是应身。空是法身。日是报身。𦦨是应身。化法是法身。化主是报身。化事是应身。各各具三。其义宛尔。故文云。无有障碍。即通意也。
[科01]如来面目㝡上明净齿白无垢如莲华根。
谓目与齿。
[科02]功德无量犹如大海(至)百千三昧无有缺减。
初二句。总标。有喻有法。次四句。是別叹。二句是智。二句是断。渊。海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曰渊。
[科03]足下平满千辐相现(至)微妙清净如炼真金。
谓平与网。
夫相好不独在应身。报法亦通。庄严父母生身者。应相好也。庄严尊特身者。报相好也。庄严法门者。法身相好也。以身相是一。随见成三。藏通人。但言偏空。所见佛相。谓繇正习搆造而成。相非奇特。但能少胜轮王而已。以不知心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齐。故名生身。此乃如来曲顺凡小。示现此身。故名为应。別教人。能信中道妙色妙心。随缘变造。所见佛相。知从心现。无有分齐。或现大身十莲华藏世界尘相。或现八万四千相好。或时祇于丈六三十二相令其机缘无分齐见。不同藏通分齐之身。故名尊特。此乃如来修道所得。故名为报。圆教人。了大小身。及多少相。皆性本具。修德无功。相虽是色。色即是心。故起信论云。色性即智。说名智身。智性即色。说名法身。今从即智名法门。故以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乃至定慧为足。以即色故。故得名为法身相好。今言叹智断。即法身相好也。然须了知就机故论法报应三。浅深优劣。而前前者不知后后。后后者必见前前。据文云无有障碍。知非独叹一身。良繇天王圆见三身。与妙三德。无二无別。欲彰此义。故發是叹。应是解脱。岂隔二德。报法准知。若达此意。方是深入金光明法门也。
[科06]佛真法身犹如虗空(至)是故我今稽首佛月。
偈初标佛月。今结先佛月。为三身。次结三身通融。故言无有障碍。次结佛日。故言如𦦨。次结佛化身。即是四身义。故言如化。皆具三身四身。则是无障碍也。结竟即礼。礼于佛月。亦是礼佛日佛化也。品初叹三章云。金光明微妙经典。显不纵横。今结三身。辞异义同。佛真法身即是体。佛月清净即是宗。应现水月即是用。一三三一。亦非纵横。以初以后。显于中间。句句无非谭秘密藏。天王天辩。其妙若此。
此答其法身。
[科09]十力世尊之所宣说汝等四王应当勤护。
此答其报身。
[科10]以是因缘是深妙典(至)所有恶趣无量诸苦。
[科11]阎浮提内诸人王等(至)及其国土欲令丰盛。
[科12]应当至心净洁洗浴(至)无量众生安隐快乐。
[科13]譬如宝树在人家中(至)随意能与诸王法宝。
[科14]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至)十方诸佛常念是经。
[科15]若有演说称赞善哉(至)增益天众精气身力。
统上叹经用。是答其应身。前天王所以赞佛者。以佛能说法也。今法王所以赞法者。亦以法能成佛故耳。
[科16]尔时四王闻是偈已(至)随逐是说法者而为守护。
悲喜者。悲昔不闻。喜今得闻。悲他不闻。喜自得闻。涕泪横流者。涕即泪。横谓交横。文选悲旧乡之拥隔兮。涕横坠而未禁。怡解者。怡谓和悦。解谓舒散也。
[科17]金光明经大辩天品第七
辩有四种。小辩。无量辩。双辩。大辩。无漏法名小辩。恒沙法名无量辩。备二种名双辩。双非双照名大辩。此天住智慧庄严法门。自住大辩。以自在力。随机而授悦宜对悟。若一若二若三若四。令得四悦。乃至四悟。故名大辩。对佛發愿。以大辩加于说者。故以是标品。
[科01]尔时大辩天白佛言(至)能与总持令不忘失。
初加法师以乐说辩才。谓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语中说一切语。于一法中说一切法。随可度者而有所益也。庄严次第。是辞辩。种种庄严。言语善巧也。大智。是义辩。知诸法义。所归趣处也。总持。是法辩。智慧通达诸法名字也。
[科02]若有众生于百千佛所(至)是妙经典令不断绝。
流布不绝。加其能化之道。无人无所化。无道无能化。因缘和合。化道不绝也。
[科03]复令无量无边众生(至)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经至不退转。是加因益。必定得菩提。是加果益。文言虽略。誓愿弘深。为益大矣。
[科04]金光明经功德天品第八
此天住福德庄严法门。摄一切法。而以功德为首。故言功德天。又能与说者所须。无所乏少。故名功德天。又令说者昼夜思惟是经深义。故名功德天。又令听者速成菩提。具此众义。故名功德天品。应知大辩与功德天。咸皆证入金光明法门。皆能徧摄一切法等。但引物偏好。为行不同。故彼以智为首。此福为首。
[科05]尔时功德天白佛言(至)三恶道苦悉毕无余。
及余资产者。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之外。一切资具产生之物也。
[科06]世尊我已于过去宝华功德(至)璧玉珂贝悉无所乏。
述过去世值佛。修证金光明法门。故能今日。随弘经处。有求皆与。宝华等八字。別号也。如来等。通号也。无虗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徧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号名世间尊。种诸善根者以照金光明微妙之智。为诸善之根也。璧。玉所琢器也。珂贝。螺属也。
阿尼曼陀。此云有财。
灌顶章句者。以法性水。灌十地顶。受法王职。今密谭此法。故名灌顶。必定是般若德。吉祥是解脱德。真实不虗是法身德。以此三德赞灌顶义。等行。谓具行诸行。中善根。谓行一行。八戒者。即在家人一日一夜也。于五戒上。更加不著华香。不观听伎乐。不止高床。此八是戒。不过中食是斋。
[科12]常为己身及诸众生(至)令我所求皆得吉祥。
[科13]自于所居房舍屋宅(至)布散其地以待于我。
阿兰若。此云无诤。以其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又有达摩阿兰若谓说诸法本来清净。因名其处为法阿兰若。今经所指。该其二也。
[科17]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第九
诸天或住善权方便道。为众生法父。此天住善实智度道。为众生法母。一义也。譬如阴阳。覆载卉木。智度养育。出生众善。二义也。余度各有所主。未亡未泯。实智照了。无相无名。三义也。余度有等有上。智度无等无上。是究竟度。四义也。智度法门。常无改变。义曰坚牢。常也。能荷。乐也。能生。净也。名之为地。德力自在。我也。称之为神。从此等法门。故名坚牢地神品。
聚落者。落。居也。人之聚居。故名聚落。山泽者。下有水曰泽。宿卫。谓止宿卫护。
寿命。色。力。辩。安。谓之五果。繇食而致。
凡约八事。展转增长。繇闻法故。法味增长。法味增长故。气力增长。气力增长故。翻地味增长。地味增长故。诸物增长。诸物增长故。众生五果增长。五果增长故。修行增长。修行增长故。供养增长。供养增长故。弘通增长耳。
南北曰纵。东西曰广。
凡约五事。展转增长。以经力故。我眷属增长。眷属增长故。地味增长。地味增长故。诸物增长。诸物增长故。众生快乐增长。快乐增长故。依报皆具足。具足亦名增长耳。
[科14]是故世尊是诸众生(至)往法会所听受是经。
[科15]既听受已还其所止(至)常生天上人中受乐。
[科16]是诸众生各于住处(至)及称是经首题名字。
[科17]世尊随是众生所住之处(至)悉得增长滋茂广大。
[科18]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多饶财宝。
[科19]好行惠施心常坚固深信三宝。
凡约六事。展转增长。以知我恩故。专听增长。专听增长故。功德增长。功德增长故。教他增长。教他增长故。地味增长。地味增长故。受乐增长。受乐增长故。信施增长耳。
[科20]尔时佛告地神坚牢(至)随意往生三十三天。
地神所说。止是今世增长。如来述成。文虽略。意极长远。准下可知。
[科21]地神若有众生为欲供养(至)不可思议微妙快乐。
供养等是在人世。是人下。往天世。日夜下。至出世也。虽受天乐。住乐法界。故无所受。是故名为不可思议微妙快乐。盖从人世至天世。从天世至出世。长远之义若此。
金光明经科注卷二
校注
○三大章流通分七初四天王至散脂明天王發誓劝奖人王弘宣此经二正论善集明人王弘经天王祐助亦是示往日弘经方轨三鬼神品明听经功德天神地祇若河若海菩提萨埵咸守卫之四授记品证听经功德之不虚除病流水引昔听经功德证今护持非谬六舍身品引昔行经不惜躯命诫劝师弟勿悋法财七赞佛品明诸菩萨称扬佛法能宣所宣利益深重天王發誓又为五初四王品以天力拥护请者二大辩品以辩力充益说者三功德品以资财润请者说者四地神品誓以地味膏腴请处说处五散脂品誓以威武摧外敌攘内难安于请说听等也又天王护其国大辩护其师功德护其众地神护其散脂禳其灾令经法大行也今初天力拥护请者二初品题 二经文六初述护国之能二一白佛二初经家叙 二正白佛二初叹经三先叹经体 二叹经宗 三叹经用 二述能护二初内以法护国四一护国之由 二以法护国 三天党护国 四天眼护国 二外以策护国三初劝说法往听因缘二一劝法师往说 二劝王者听受 二劝所供能供因缘 三劝能赞所赞因缘 二佛述成二初合述叹经 二述能护国二初述以法护国四初述护国由 二述正法护世 三超述天眼护国 四追述天党护国 二述以智眼护国 二述护国之事二初白佛二初王奉人法天除怨患 二隣国兴兵天令据退 二佛述成二初述成初意 二述成后意 三示其轨模二初白佛二一出愿欲六初欲安己身 二欲安妻子 三欲安宫殿 四欲王领殊胜 五欲摄诸福德 六欲国无忧苦 二示轨模六初示莫放逸 二示严法堂 三示令洗沐 四示事听经 五示和颜语 六示应自庆 次佛述成二初別述二先述成六方法六初述成安身方法 一述成安国方法 三述成安妻子方法 四述成安王领方法 五述成宫殿方法 六述成摄福方法 二述成六愿欲四王约六事又所说少止在现世佛约一事而所益多超无量世倍述成之为六初述愿安身 二述上安国 三述愿安妻子 四述成摄福聚 五述成愿安宫殿 六述成上王领第一 二总述 四要其人王施善此由前世尊述成云亦当回此所得最胜功德之分施与汝等及余眷属四王因兹遂要法利文为二一白佛二一人王运心 二天宫相现 次佛述成二初成香光普徧 二述成施善护赞二初赞因 二赞果 五双举兴衰文为二一白佛三初举兴劝四初举弘经四天听受 二明释梵八部皆集 三明人王为善知识 四明得利护国弥勤 次举衰劝四初明天失法食 二明天神舍离 三明恶鬼兴灾 四明展转成灾 三正劝六一欲得现利 二天欣法食 三出过三论 四始终获利 五教主胜 六诸法本 二佛述成二初举兴衰劝 二正劝 六说偈颂德二初经家叙 二正说偈三初说偈叹又三初叹三身 二叹身相五初叹上两相 二叹智断 三叹下二相 四绝言叹 五结叹 三结叹 二佛以偈答二初经家叙 二正答三初叹经体 二叹经宗 三叹经用四初通就众生明生善灭恶 二別约人王明生善灭恶三初明愿欲 二明立行 三明获益 三约上圣护念明生善灭恶 四约师弟说听明生善灭恶 三四王欢喜發誓 ○二以辨力充说者二初品题 二经文三初以大辩力加益法师 二以感应力加于化道 三以行力加于听者 ○三以财润请说及与听者二初品题 二经文六初誓给四事 二明福德之由 三劝示行法二初略劝示 二广劝示六初示常所住处 二示称名供养 三明颂持神呪 四明叹呪劝持 五劝回向菩提 六劝严处奉待 四誓临影响 五要求同行 六別示归敬 ○四以地味资益请说听处二初品题 二经文三初誓涌地味利益行者三初明己身利益八初法味增长 二气力增长 三地味增长 四诸物增长 五五果增长 六修行增长 供养增长 八流通增长 二明眷属利益五初眷属增长 二地味增长 三诸物增长 四快乐增长 五依报增长 三明报恩增长六初专听增长 二功德增长 三教他增长 四地味增长 五受乐增长 六信施增长 二佛述成二初述成闻经展转增长 二述成供养增长 三發誓护经三一誓护说法者 二誓护化道不绝 三誓护听法者【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0 册 No. 362 金光明经科注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咤。此翻持国。领乾闼婆。富单那。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此翻增长。领鸠槃茶。薜茘多。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翻杂语。领毗舍暗毒龙。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翻多闻。领夜叉。罗刹。此四王闻经。欢喜各领五百眷属。發誓弘经。从此标章。故称四天王品。观心释者。四谛理。是四天。观四谛智。为四王。照事即理。护四谛境名护国。了缚为脱。护心数。名护众生。世者。他也。为他说心数。名护他众生。八部者。苦谛下有利钝见思。法华指此为鬼神。乃至灭谛下亦有见思。是为八部。若不照四谛理。则见思侵害心王。毁损境界。境智俱为鬼。神所恼。能观苦集。控御见思。则国安民宁。自护护他。莫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