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科注卷三
唯然。上声。礼对曰唯。野对曰阿。
[科04]世尊我知一切法(至)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智若浅深阶级次第。不名为密。即一智一切智。一切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妙空妙假妙中。乃名智密。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五。而一而五。唯数唯密尔。
[科05]世尊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光(至)不可思议智境。
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说者。境则非密。不可智知。不可识识。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说。斯是境非智外。识即是境。境离名字。及彼言说。乃名绝思绝议密境也。而约五数论密。例上可知。
[科06]世尊我于诸法正解正观(至)正解于缘正能觉了。
若对邪明正。待边说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非是密。即邪而正。即边而中。邪正中边。趣举其一。收法毕尽。无二无別者。乃名为密。我行正道。若境若智。从此得名。唯然世尊。自当证知。又一往前五句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现见。见是眼。即身密。后五句明正解。繇正解故。言正分別。分別即口密。所以言不彰露者。是密义也。若约义別释。初番即三观义。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两句。是因缘所生法境。何者。能生为因是初句。所生为缘是第二句。能所合故。诸法得起。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此义也。了一切法者。了达虗无也。中论云。我说即是空。是为从假入空观也。知法分齐者。知空非空。用道种智。分別假名凡圣之法。而有差別。中论云。亦名为假名。是为从空入假观也。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者。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中论云。亦名中道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观。能双照二谛。故言含受。若三观一异纵横竝別者。则不名密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为密耳。次番即三谛三解脱义。现见不可思议智光者。光是实智。如日月光。常明不息。此实智照不可思议真谛境。成圆净解脱。不可思议智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权智。如人执炬。屈曲照物。乍兴乍废。随顺机缘。或此或彼。行。因义。聚。果义。从因以向果。果兴而因废。皆是权智照不可思议俗谛。成方便净解脱。不可思议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与法如如冥。故言不可思议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议中道第一义谛。成性净解脱。若一异纵横竝別者。非不可思议。以不可思议。故名密也。后番即三身义。正解正观。正解能显体。体显名正观。正观是报身也。得正分別正解于缘者。分別机缘。不待时。不过时。普应一切。即应身也。正能觉了者。无觉无不觉名为觉。非了非不了名为了。究竟清净之觉了。即法身也。若一异纵横者。不名为正。以非一非异。不前不后。故名正耳。正即密也。统上虽作三观三脱三身三节解之。而十五句。一一皆是金光明海。一一互通。可以意知。若对题。则约正明法身即是金义。约观明般若。即是光义。约不思议明解脱。即是明义。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是微密之教。从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于密行。以密利他。故我名密。唯然世尊。自当证知。若对五佛性。初番我知一切法者。正知一切法中。悉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正因佛性。一切缘法者。无量功德举手低头等善。即缘因佛性。了一切法者。般若空慧。即了因佛性。知法分齐者。即世间出世间因果不滥。境界因佛性。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法者。还是果性。能双照含受也。后之二番。准此以释。
[科01]世尊以是义故名散脂大将。
[科02]世尊我散脂大将令说法者庄严言辞辩不断绝。
[科03]众味精气从毛孔入充益身力。
[科04]心进勇锐成就不可思议(至)身受诸乐心得欢喜。
[科05]以是之故能为众生广说是经。
问。既得智聚。又摄福聚。斯乃真似二种庄严。合居方便及实报土。经那但云无量千劫人天受乐。答。须知十益。皆悉不离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方便。人天实报。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有众生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经说。须知四土。若横若竖。祇在三界一处而论。学者宜审。
[科08]南无宝华功德海(至)智慧功德成就大辩天。
南无此云归命。佛说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而译人略之。诸论初亦先归敬。此文是说竟归依三宝。佛法可知。功德大辩。即菩萨理和僧也。
[科09]金光明经正论品第十一
正论者。正名为圣。圣有二种。一世圣。谓轮王也。易曰。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此皆言世间圣人。二出世圣。谓三乘果人。断惑证理名圣也。论名核实。亦有二种。一核事实。则世间正论。可以治国。二核理实。则出世正论。可以诣道。此品是先王旧法。先王传力尊相。力尊相传信相。信相又传其子。其子又传后世。世世正圣。世世善实。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论品。王行此法。法律相应。阴阳以之调。日月以之顺。百谷以之丰。万民以之乐。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亦是为人悉檀立名。名正论品。王用此法。外敌不敢谋。内奸不敢惊。妖星不敢现。恶虹不敢行。暴风不敢动。疾雨不敢零。是则祸乱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对治悉檀立名。名正论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从金光明。出此正论。善用此正论。天宫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长。天心为之倍乐。天之法味。为之倍加深远。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义悉檀立名。名正论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经。感通冥圣。天王佐助。善政兴隆。
[科10]尔时佛告地神坚牢(至)为信相太子说是偈言。
受灌顶位者。华严三十九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建大法幢。然香散华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科11]我今当说诸王正论为利众生断诸疑惑。
[科12]一切人王诸天天王应当欢喜合掌谛听。
[科13]诸王和合集金刚山。
[科14]护世四镇起问梵王(至)云何是人得名为天。
[科15]云何人王复名天子。
[科16]生在人中处王宫殿。
[科17]正法治世而名为天。
[科18]护世四王问是事已时梵尊师即说偈言。
[科19]汝今虽以此义问我(至)敷扬宣畅第一胜论。
[科20]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
[科21]处在胎中诸天守护(至)能令众生多生天上。
答天举三义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以护胎故。称为天子。答第二问也。以分德故。有其天德。故称为天。答第一问也。神力所加。修善遮恶。后必生天。因中说果。故称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为天问也。答半名为天三义竟。
[科01]半名人王亦名执乐(至)现受果报诸天所护。
答有三义。故称半为王。一名执乐者。乐繇于王。王执此乐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老者击壤。小骑竹马。谁不归德。故执乐者名王。二者遮恶。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折伤。民无疾疠者。谁不归德。故遮恶名王。三父母者。诲示祸福。导语善恶。制礼作乐。而民知禁。谁不归德。故父母名之为王。能为民下作父母。故诸天护之。名为天子。以遮恶不起诸天分德。名之为天。以执乐故。因中说果。复名为天。非但半名人王义成。半名为天三义亦显。
[科02]若有恶事纵而不问(至)坏国土者不应纵舍。
三十三天。各为嗔恨。是天不护。不护故非天子。是诸天王。各相谓言。是天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天。舍远善法。增长恶法。则无天因。宁得因中说果叹人为天也。生大愁苦者。无执乐义。疾疫流徧。无遮恶义。纵恶不顾善。无父母义。是以不得名天。不得名王。
[科03]当正治罪是故诸天(至)善能摄护安乐众生。
当正治罪。即父母义。诸天护持。即天子义。以灭恶法。即魁脍义。魁脍名典军。遮制恶鬼。鬼畏典军。不敢乱行也。修习善法。即执乐义。应各为说。即示因果义。诸天即分德义。还以六义消文。皆可寻。问。金光明是正论本。其意云何。天者。法性金也。法性作依止。故言天护。分德者。即光也。报身与法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为父母故。遮恶。即光也。执乐。即明也。以此为本。能正论尔。如半名人王。半名为天。为世间正论。半名出世间正论。本末相关。即此意也。
[科04]金光明经善集品第十二
此转轮王。集众善法。如海导师。善海无涯。六度则摄。六度又广。二度略摄。谓檀与智。提如意珠。舍四大地。满中珍宝。以用布施。即集檀行也。合掌而立。请宝冥尊者。宣扬显说是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智既然。余法亦尔。从行得名。故称善集品也。此六度不同。是世界集善。修于五度。是为人集善。修于智度。是对治集善。皆波罗密。是第一义集善。从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治政之势者。谓化之势分。极于海际。
厕。杂也。填。塞也。缯。帛之总名也。曼陀罗。此云适意。曼殊沙。此云柔软。旧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击也。
[科10]是时大王为闻法故(至)以用布施供养三宝。
熈怡。悦乐也。𪻺。美石。次玉。琦。玉名。珥珰。释名云。穿耳施珠曰珰。珥。苍颉云。珠在耳也。
就此品指归三法。善集波罗密。是金。集般若。是光。集五度。是明。此就善集。约智行及果。对于三法。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满月。光也。读诵是经。明也。此就宝冥。约依正对于三法。在窟中。是金。许为王说。是光。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宝。是明。此就二人。约宝冥依正。与王雨宝。对于三法。然依正自他人物。如此分对者。以祇一法性。则物物皆金光明海。心心是三德秘藏。即而不离。方得名为经王耳。
[科13]金光明经鬼神品第十三
鬼字训归。又云畏也。报多怖畏。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若依俗释。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龙鬼神。天地灵祇。咸皆發誓。溥徧弘宣。以劝流通。
[科01]佛告功德天若有善男子(至)三世诸佛甚深行处。
佛从慈悲中起。受供养者。盖应佛也。佛从如中起觉智。智与如合者。报佛也。一切法。悉是诸佛行处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历別。若修事之供养。供养亦別。谓四事供养。资持应佛。万行功德。资成报佛。称理之智。显發法佛。资成显發。皆供养义。
[科02]是人应当必定至心(至)至心听是微妙经典。
听经是法之供养。诸供养中。最为第一。第一供养者。供养一切佛。佛说文字。是应佛。能诠是报佛。所诠是法佛。能供养文字。即供养三佛。亦是供养三世佛。诸佛从此生故。
若入是经者。一言于经。即有三种。谓教行理。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经。若不然者。安得入经即入法性。所入法性。无量甚深。三义具足。名金光明称此安住。名之为如。即见释迦三身妙体。须论观行相似分真。入经见佛。
[科05]随所至处若百由旬(至)一切恶事消灭无余。
百由旬满中盛火从中过者。为法亡躯也。蛊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陀。汉言善品。主蛊毒也。
阎摩罗王。或阎摩罗社。此云双王。阎摩双也。罗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又苦乐竝受。亦名为双。那罗延。此云钩鏁力士。摩醯首罗。余经翻为大自在。灌顶经翻为威灵帝。摩尼䟦陀。翻威伏行。富那䟦陀。翻集至成。金毗罗。翻威如王。宾头卢伽。翻立不动。车钵罗婆。翻忍得脱。昙摩䟦罗。翻学帝王。摩竭婆罗。翻除曲心。绣利密多。翻有功勋。勒那翅奢。翻调和平。剑摩舍帝。翻伏众根。奢罗密帝。翻独处快。醯摩䟦陀。翻舍主。萨多琦梨。翻大力天。难陀翻喜。䟦难陀翻贤喜。兄弟二龙。风雨应时。能令人喜。贤谓性。又贤善故。波利罗睺。翻勇猛进。毗摩质多。翻高远。睒摩利子。翻英雄德。波诃梨子。翻威武猛。佉罗骞䭾。翻吼如雷。鸠罗檀提。翻战无敌。
[科09]于诸众生增命色力(至)如上所说无量功德。
优钵罗华下四句。四色莲华。优钵罗是青。波头摩是赤。拘物头是黄。分陀利是白。
[科10]金光明经授记品第十四
授者。与也。记者。记成道事也。亦名授莂。亦名受决。授劫国数量名为莂。审实不虗名为决。从佛所与名为授。从其所得名为受。此中授三大士。一万诸天。当来成佛事。从佛所与。故言授记。首楞严三昧经。佛告坚意。记有四种。一者未發心记。或有流转六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發心。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乃至供养佛化众生。皆经若干。当得菩提。二适發心与记。是人久劫种诸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發心即住不退地故。故發心与记。三密记。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于大众中。显露与记也。今是适發心记。及无生记也。此流通中第四意。举昔金龙尊王。赞佛發愿。十千枯鱼。闻法熏修。行经之因。今得记莂。将来作佛。以成圆极之果。证验今日。若亲弘经。若为外护。不久得记。成佛不虗。以劝流通也。
世界转名净幢。应论四句。一名转土不转。转名净幢是也。二土转名不转。如往古释迦取土名娑婆。今释迦亦名娑婆。三名土俱转。如观音补弥陀处。四名土俱不转。如今银光补金幢光照佛处。世界名字。如本不异。
既云于是世界。而无別名。即是还名娑婆。此乃土转名不转一句。当如向所释。
[科04]尔时道场菩提树神(至)为我解说断我疑网。
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极果。积行方尅。忉利暂下。无久听之劳。不闻往昔有难思之行。行浅记深。是故疑惑。如余菩萨者。六度菩萨。引锥指地。无非舍身命处。戒忍禅智。满三僧祇。若通教菩萨。从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从空入假。动逾尘劫。若別教菩萨。直行一行。动经无量阿僧祇劫。况复徧行众行。量不可数。尚不获记。少时闻经。而得斯决。时众咸疑。故树神發问也。
[科05]尔时佛告树神(至)闻此三大菩萨受于记莂。
现行者。舍天宫乐。故来听经。闻三大士获菩提记。我昔本誓。与其法食。三事和合。故与其记也。此意证成鬼神品。初以妙供养。供养三世诸佛。及欲得知诸佛行处。决定至心听此经典。虽有其旨。未见其人。今十千天子。即其人也。闻记当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心无垢累。起般若身。犹如虗空。起于法身。一心中听。三德圆成。复有无量功德。说不可尽。此不得记。记与谁乎。证经功德。意在于此。以随相修。指今现行。行随实相而修也。有妙善根。指于远缘。远缘实相而种善根也。
[科06]亦以过去本昔發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誓愿因缘者。流水品云。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也。此文对下二品而为广略。略是此中少文。除病流水两品是广答。
[科07]金光明经除病品第十五
此正广答远缘。繇医王救疾。故言除病品。然须了知不独除于果报病苦。义令该收恶业烦恼十种之病。故下文云。治诸众生所有病苦。悉令除差。
[科08]佛告道场菩提树神(至)般涅槃后正法灭已。
[科09]于像法中有王(至)方便巧知四大增损。
[科10]善女天尔时持水长者家中(至)书数筭计无不通达。
[科11]是时国内天降疫病(至)为诸苦恼之所逼切。
[科12]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至)为是众生生大悲心。
[科13]作是思惟如是无量(至)时长者子思惟是已。
身火不灭者。食饱热病暂息。食消热复更生。故言身火不灭也。
[科17]云何当知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
水过肺病者。水多则损肺。即是痰病也。
时节有二。一俗法四时。谓春夏秋冬。冬为岁末。春为岁始。而初言夏者。或作趣作此言。或可答问正是于夏。三三而说者。一时三月。谓孟仲季。四时即十二月也。若依佛说法。一岁三时。谓冬春夏。夏为岁末。冬为岁始。何故尔。为破保常。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为破此著。故去秋时。为开后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半内已还。若是秋时。便是坐秋。为此义故。故废秋时尔。佛法三时。亦是三三说也。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依俗法四时。时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阴阳二月。一时唯有阴阳二月。合成六时。正月二月是木王时。四月五月是火王时。七月八月是金王时。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时。腊月三月是阳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欲论本月。亦二二说。若论土寄王。亦二二说。故言足满六时也。若依佛法解二二说者。佛法有三时。时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时。从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是春后分。从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时初分。从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从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时初分。从十月十六至腊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也。又云正月三月是阳月。二月四月是阴月。五月七月是阳月。六月八月是阴月。九月十一月是阳月。十月腊月是阴月。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此还依俗法。以奇偶之数。分阴阳也。三三本摄。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摄后两月。悉属春分。四月为夏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夏分。七月为秋本月。摄后两月。悉属秋分。十月为冬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冬分。三三本摄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时。木于中王。土寄三月。摄属春时。四月五月正是夏时。火于中王。土寄六月。摄属夏时。七月八月正是秋时。金于中王。土寄九月。摄属秋时。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时。水于中王。土寄腊月。摄属冬时。土寄四季。正时为本。各三月。竝摄于土。故言三三本摄。主摄于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三本摄者。本时各三月。既废秋时。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时。时则四月。论本则三。论摄则一。故言三三本摄也。问。四时各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摄。云何三三本摄。答。三为一数。以三而数。故言三三为本尔。随是时节消息者。时如上说。或四或三或二或摄等。种种不同。随时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无秋时。而言秋时發病。此云何释。从八月半已还。随俗名秋。而夏时摄。八月下半已去。随俗名秋。冬时摄。随时消息者。二法之间而斟酌也。代谢增损者。春动肝病。肝属木。木春王。则可治。春动脾病。脾属土。木尅土。此难治。夏动心病。心属火。火夏王。此可治。夏动肺病。肺属金。火尅金。此难治。夏末冬初。于秋分中动肺病。肺属金。金秋王。此可治。若动肝病。金尅于木。此难治。冬动肾病。肾属水。水冬王。此可治。若动心病。水尅于火。此则难治。论四大增损。大略如此。
[科01]有善医师随顺四时(至)随病饮食及以汤药。
犯触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多行徛散之。三多行。四多徛。五多语。生风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热壮。若风多吹火成热病。若风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无病。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时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食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苦菜和蜜。令不结男。猪膏煎白鹭肉。令人癞。若患热而饮酒食小麦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痰而饮甜肥醎酸。令人𠲿鼻多汁。又㿃痢也。六大者。是六腑。大肠。小肠。胆。胃。三焦。两膀胱也。
[科02]多风病者夏则發动(至)其肺病者春则增剧。
四月五月是风生时。六月七月是风起时。八月九月是风灭时。六月七月是热生时。八月九月是热起时。十月至正月是热灭时。八月九月等分生时。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时。十二月正月是等分灭时。十月至正月是痰生时。二月三月是痰起时。四月至七月是痰灭时。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动风者。夏日毛孔开通。外风得入。内风动也。热病秋动者。毛孔闭塞。热伏于内。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动者。春时动水。肺病不差。至夏复动风。风病不差。至秋复动热。热病不差。至冬俱动一切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损肺。肺病动也。
[科03]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至)肺病春服肥腻辛热。
风病夏服肥腻咸酸热食者。夏月毛孔开通。具以肥腻润塞之。令风不得入。醎酸性热能消水。令体坚实。治于风虗。热食流汗。引风令出。又治虗冷。风不得进。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热也。等分冬服甜醋等除风也。肺病服肥腻塞毛孔。令水不得入。热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
[科01]饱食后则發肺病(至)如是四大随三时發。
[科02]风病羸损补以酥腻(至)筹量随病饮食汤药。
风疎补酥腻咸除风。甜除热。肺带风水。宜吐也。
此品事医。意含法药。除病不一。非可卒陈。今约观心。略申其意。三毒等分。是内病。数息。不净。慈心。因缘。是法药。宜闻法药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观研心得悟者。法行人病差也。眼是春时。舌是夏时。鼻是秋时。耳是冬时。身是四季。摄属诸时。妙好五欲增贪病。麤恶五欲损贪病。妙好五欲损嗔病。麤恶五欲增嗔病。平平五欲增痴病。违顺五欲损痴病。总三种五欲增觉观病。偏动三种五欲损觉观病。是为增损之相也。犯触者。违情犯嗔。顺情犯贪。不违不顺犯痴。总三犯觉观。慢时即發嗔。求须时即發贪。僻解时即發痴。放逸时即發觉观。慈心治嗔。不净治贪。因缘治痴。数息治觉观。前说五欲三受。俱从外境。为四分照發之缘。复举慢等内心恶习。为四分观發之因。皆所观境。即是病相。慈心等四观。正明能观四种法药。所谓对病施药。服药则病除耳。仍须了知语似三藏停心之法。意则不然。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内外。数息等四。四教行人。无不修证。今约此论。弥显除病结缘之意。
金光明经卷第三
金光明经科注卷第三
校注
○五以威武安请说者二初品题 二经文四初發誓护持二先经家叙 二正發誓 二述有能护之德三初标 次正述初五句述智次五句述境次五句述正智即能观三智境即所观三谛正即显境智非邪能所互融邪正不二三番称世尊知是三种意也神既名密述名显德应谭密义昔从密本垂于密迹今从密迹显乎密本散脂本迹既彰验彼四王诸天皆是从本而垂迹化文为三初述智密 二述境密 三述正密 三结 三發誓以智辩充益说者二先益能化三初益口业 二益身业 四益意业 二益所化三初未种令种 二已种令熟 三已熟令脱 四归敬三宝 ○二明人王往日通经二初明世间正见感动天地二初品题 二经文二初长行说事本 二偈颂四初众集三初佛叙尊相欲说 二佛叙尊相诫听 三明说论处所 二發问四一问云何呼人为天 二问非天所生而名天子 三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 四问人王治世那得名天 三结问开答 四梵天答初略答四初许答 二略举昔因今果答问王义 三举三义答问天义 四举三义重答问王义 二广答二初广明非法失于六义 二广明正治得于六义 二明出世正见感动贤圣二初品题 二经文二初对告树神 二佛以偈说二初通明因地行檀 二別明善集二施谓四天下宝施财也请说此经令无量众闻金光明施法也此別为六初明事本 二明圣王请法 三明尊者宣扬 四明轮王行施 五结会古今 六引因果证劝 ○三明听经者萨埵守护二初品题 二经文二初长行二先举事別 二圆供养 二偈颂二初经家叙 二正颂六初颂上长行秪能听经即是举圆妙以劝修 二举听经即能禳灾以劝修 三举听经能致灵瑞以劝修 四举听经有威德力以劝修 五举听经能致天龙鬼神以劝修 六举听经能令国土安乐以劝修 ○四证听经之功德不虗二初品题 二经文二初与记二初与 三大士记又二一同缘者集二正与记 二与十千天子记二初闻经生解 二正与记 二疑记二初疑问 二佛答二初举现行 二举远缘 ○五引昔证今护持非谬二初品题 二经文通取后流水品文为五一缘本二远缘三近缘四结缘五会缘今初 ○二远缘六初明父 二生子 三国人遇病 四其子请三初见人遇病 二思惟 三启问二初经家叙 二正问四初问四大增损 二问饮食犯触 三问治病医方 四问病动时节 五父为说四初答四大增损二初佛叙父医欲答 二正答时节 二答犯触 三答病起时节 四答治病方法三初未病药防 二正以药治 三病退药补 六知已徧治二初病轻闻说即差 二病重服药方除【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0 册 No. 362 金光明经科注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具存梵音。应言散脂修摩。此翻为密。密有四义。谓名密。行密。智密。理密。此顺四悉檀义。皆约三法。不纵不横。非偏小凡下所知。是故为密。盖北方天王大将。余三方各有。东方名乐欲。南方名檀帝。西方名善现。各有五百眷属。管领二十八部。孔雀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二十八部。又说者云。一方有五部。地水火风空。四方有二十部。足四王所领八部。是为二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闻经欢喜。發誓护于说者。从能护人受名。故名散脂。又虽三天王各有神将。散脂为首。故独标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