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六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记】第四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向说圣人无为法不可取说

【记】向说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

○不可取说者以前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三结成疑

【疏】云何声闻各取自果如证而说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前云一切贤圣通于三乘故疑声闻得果是取

○如初果人证自初果亦自说言已证初果等

△二依经断疑(经)初入流果二一来果三不来果四不生果

【疏】断疑之文四初入流果

△初入流果(疏)初正释经文二商较果证三结断疑情初正释经文(经)初问二答三征四释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二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三征

何以故

△四释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记】入流果经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汝谓须陀洹人作念云得须陀洹果不

○答言不也

○征意云若如是者以何义故得名须陀洹

○释意云但约不入色等境界即名须陀洹

【记】疏三初正释经文

【疏】须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预流预圣人流故

【记】入流者四果名为圣人今从凡夫剏入圣类故类也厕也

【疏】秪由不入六尘名入圣流不是別有所入故

【记】秪由下释得名所以

○入者取著义若取六尘即滞凡流不取六尘名入圣流是知功过在人不在六尘境界据此则何有別法而为所入取

【疏】论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尘境界故名逆流

【记】论云下引证上义

○不取一法者不唯六尘也

○名逆流者逆凡流也谓若取六尘即入凡流逆圣流既不取著即入圣流逆凡流也

【疏】乃至罗汉不取一法以是义故名阿罗汉

【记】乃至下例明余果

○初果尚尔况余果耶

△二商较果证

【疏】然非不取无为自果

【记】然非下二商较果证

○或问既皆不取应亦不证故此释也

【疏】但于证时离取我等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

【记】但于下转释

○意明但无取心非谓不证

【疏】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为著我等

【记】若起下反明

○凡夫著我既由起心圣人无我必不起也

△三结断疑情

【疏】故知得果是不取义何得疑云是取

【记】故知下三结断疑情

○空生本谓证果是取故生疑今明无取方成证义永异所疑也

【记】若准断疑斯文已毕以四果是小乘贤圣修证行位是故经中具而明也

【记】然此四果复有四向谓向于果故即须陀洹向等

【记】于四果之中初为见道次二修道后一无学道

【记】且初修行得入见道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別麤惑得初果证

【记】谓三界各有四谛每谛下各有烦恼即贪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四谛之下或具或阙故成八十八使

○杂心论云苦下具一切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

○谓初句即欲界苦谛下全具十使

○次句即集灭二谛下各除三见即身边二见及戒禁取

○所以除此三者缘身是苦本观苦已断身见

○边见依身而起故亦随亡

○无戒禁取者以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位是故皆无戒禁取

○道当修位却或有之故不除矣故云道除于二见不除戒禁也

○由是苦下具十集灭二谛下各七通前即二十四道谛下八合三十二

○后句云上界不行恚即于二四谛下各除一嗔每界各有二十八共成五十六

○兼下欲界三十二即都合为八十八也

【记】云何十六心谓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为一四谛类下欲界观断亦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二八即为十六心也

○忍即无间道是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是断了时

○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断至十五心道类智忍名初果向

○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名证初果入于见道为须陀洹

○分別麤惑一时顿断犹如劈竹三节并开

○即以见谛八智为初果体

【记】初果行相略明如是余之三果伫见次文

△二一来果(经)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二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三征

何以故

△四释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疏】二一来果斯陀含此云一来

【记】一来果经问答及征意皆同上

○释意明斯陀含者但于人间天上一度往来虽复往来实无往来之者只约此义名斯陀含

【疏】断欲界六品修惑

【记】断惑者谓欲界修惑有四即贪嗔痴慢此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障于修道以难断故分为九品所谓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断之

○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品尽名第二果故俱舍云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

【疏】从此命终一往天上一来人间

【记】一往等者以九品修惑能润欲界七生谓上上品润两生次三各一生次二品共一生今断六品已损六生犹残下三品润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须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

【疏】便得阿罗汉果

【记】便得等者据此次第合是第三云何僭言便得罗汉所言便得罗汉等者非谓踰越不证第三但约欲界惑尽往而不来望一去说故云便得等也若改便得为直至何也余下三品一生断尽便往罗汉即不须前来和会也

【疏】故名一来

【记】故名下结成第二果

○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六品无为为此果体

【疏】而实无往来者已悟无我谁能往来

【记】无我等者由无我故不计去来非谓不去不来但不记去来之者其犹鲁般匠士刻木为人虽复驱使往来实无情虑所计

△三不来果(经)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二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三征

何以故

△四释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疏】三不来果

【记】不来果经问答征意亦同上

○释意云阿那含者一往天上更不再来虽尔不来亦无不来之者但约此义名阿那含

【疏】阿那含此云不来亦云不还

【记】不来不还葢是一义

【疏】断欲界九品修惑尽

【记】断惑等者谓前九品惑中余下三品断至八品名三果向断九品尽名第三果故俱舍云断惑七八品名第三果向九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

【疏】命终一往天上更不还来下界

【记】更不还者欲界修惑但余三品三品烦恼共润一生已断之更无惑润杜绝纡绊故无再来

【疏】故云不来

【记】故云下结成第三果也

○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九品无为为此果体

○此二三果人断惑犹如截木横断而知之

【疏】而实无不来义同前释

【记】同前者合云已悟无我谁能不来

△四不生果(疏)初辨得名二正释经初辨得名又二初标科二释义

初标科

【疏】四不生果

△二释义二初总标二別释

初总标

【疏】阿罗汉此释有三

【记】四不生下初辨得名

○三释者由是三义故存梵音

△二別释三初无贼二不生三应供

初无贼

【疏】一无贼三界见修烦恼尽故

【记】无贼者意以烦恼为贼谓断人慧命劫功德财致使行人失于圣道流迸生死旷野不达涅槃宝所为害颇深故名为贼

○见修等者谓上二界各有三种修惑谓贪痴慢此惑微细难除故约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都合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无间一解脱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七十二品惑尽成阿罗汉

○此果断惑如登楼台渐陟渐高

○见修合论兼欲界一地总以八十九品无为为此果体

【记】若约四果有为出体者即初果唯取道类智一解脱道为体第二唯取断欲界九品修惑中第六品一解脱道为体第三唯取第九品一解脱道为体罗汉唯取有顶地第九品中一解脱道尽智为体

○所言无为即离系果有为即等流果

△二不生

【疏】二不生不受后有故

【记】不生等者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然前三句即是尽智后句即是无生智谓不向三界之中受有苦身也以世间因亡果丧出世间因成果证故

△三应供

【疏】三应供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

【记】应受等者为超出人天故堪受人天供养若或一种沦溺宁堪供之故俱舍云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葢由业烦恼尽福田胜故当知未出三界受他供养者大须随出离岂得安然免之哉

△二正释经(经)初举所得以问二明无取以答三引己证令信

初举所得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疏】文三举所得以问

【记】举问经意准前可知

△二明无取以答又三初答二征三释

初答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二征

何以故

△三释又二初正释二反释

初正释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疏】二明无取以答

【记】明答及征意准前

○释意云阿罗汉者无烦恼不受生应供养以是义故名阿罗汉除此之外更无一法名阿罗汉

△二反释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记】若阿下反释

○云若或作念言我得阿罗汉果便著我人等相则与凡夫何所异哉由此验知的无是念

△二引己证令信三初明佛先印二彰己不取三却释佛意

【疏】三己证令信

【记】引己证令信者己方人也亦令众生皆亡是念入于圣道故

△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疏】初明佛先印

【记】先印经意云佛于往日曾说于我得是三昧人中第一

【疏】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佛赞之

【记】不恼等者若人嫌立则复为坐乃至不向贫家乞食皆为不恼他也

○能令下既不恼之烦恼何起

【疏】十弟子中善现第一

【记】第一等者谓十大弟子各有一能皆称第一即迦叶头陀阿难多闻舍利弗智慧目连神通罗睺罗密行阿那律天眼富楼那说法迦旃延论义优波离持律须菩提解空今言无诤者只由解空得无诤故亦如夫子十哲各有能事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疏】离欲者三界烦恼但有贪心尽名为欲非唯欲界

【记】离欲等者谓贪使烦恼通于三界断尽此贪方真离欲也

○问若然者则但是罗汉皆断三界烦恼云何善现称第一耶所言第一者葢约无诤不约离欲也故经云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又魏经云我若作念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意者以空生独得无诤三昧故于诸离欲罗汉之中称为第一也

△二彰己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疏】二己不取

【记】不取经云佛虽赞我我于此时輙无是念

△三却释佛意又二初反释二正释

初反释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二正释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疏】三却释佛意

【记】佛意经云若我当此之时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佛则不说我为乐寂静者只缘不作是念故佛赞之

○无所行者即不作念也故经中反说即言若作是念顺释即言实无所行

【疏】论云离二种障一烦恼障得阿罗汉故离二三昧障得无诤故离故无所行

【记】离烦恼障者谓贪等十使麤细尽除

○离三昧障者三昧是定障即是惑三昧之障依主释也不同烦恼即障持业释故

○然此二障离各有由离烦恼障得罗汉故离三昧障得无诤故

【疏】阿兰那者此云寂静

【记】寂静者寂静即是无诤定意言须菩提是乐寂静之者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述疑意三指疑起处便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记】第五疏初标章

△二述疑意

【疏】论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彼佛为此佛说法

【记】释迦下先述疑意

○即释迦因中为善慧仙人蒙然灯如来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由此增进入第八地故云受法广有因缘如第十二中说

△三指疑起处便结成疑

【疏】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

【记】云何下指疑起处便结成疑

○此亦从前第三中来以彼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故

△二依经断疑(经)初问二答【疏】依经断疑

△初问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记】经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谓我昔于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有法为所得为无所得

△二答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记】答意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法为所得

【疏】于法实无所得者然灯佛说说是语言释迦所闻唯闻语言语言非实智证法故

【记】说是语言等者以是语言故无所得

○语言非实者谓语言从缘缘无自性举体全空空故无得也斯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

○智证法者释得记之由也意明但以自无分別智证自无差別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岂有所说所得耶

【疏】论云释迦于然灯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以是义故显彼证智不可说不可取

【记】论云下引证上义

○证法离言说相故不可说证法离心缘相故不可取也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记】第六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法不可取

【记】若法下指疑起处

○此亦从前第三中来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土云何自受法王身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既兴功运行六度齐修回向發心严净佛土此若非取则孰为取耶

○佛身之疑意亦同此以是二报不相离故故论文中二疑双叙

○然今此科但断一种

△二依经断疑(经)初举取相庄严问二释离相庄严答三依净心庄严劝

初举取相庄严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疏】断疑之文三初举取相庄严问

【记】举问经意云菩萨取形相庄严佛土不

【疏】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

【记】佛意等者空生本疑有取佛意欲显无取取与无取在于性相二土故且举相问之试其解不

△二释离相庄严答(经)初荅二征三释

初答

不也世尊

【记】释答意云不取相庄严佛土也

△二征

何以故

【记】征意云以何义故不取相庄严佛土

△三释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记】释意云不以相庄严是真实庄严也

【疏】二释离相庄严答

【疏】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记】偈云下于中前三句正释经后一句即却释偈之第三句也

○又前两句释经中庄严佛土者非形释即非庄严第一体释是名庄严非严显偈中非形庄严意显偈中第一体

○此但指配其文义意即逦迤次显

【疏】论释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故不可取

【记】论释下转释偈文

○诸佛下至不可取释偈之前半

○谓修习无分別智通达唯识真实之性此则以智契如名为庄严即是无取之义所疑有取自此释遣

【疏】庄严有二一形相二第一义相

【记】庄严有二下释后半

○先列二土

○形相即法相土谓金地宝池等以要言之但有所见闻皆属形相

○第一义即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即真如理是

【疏】非严者无形相故庄严意者即是第一庄严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故

【记】非严下正释

○即以后第三句为出所以由是故得非严及庄严也

○非严即拣法相土非今所严之者当于经中则非庄严也

○庄严意者即显法性土是此所严之者当于经中是名庄严所谓显發过恒河沙数功德而为庄严如金作器器非外来即以此器反严于金是故前引论云诸佛无有庄严国土事等是则于诸严中更无过者故云第一庄严等也

○言意者即指非形第一体是非严庄严之意也意即所以也

【记】问诸佛身土必须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严于性岂不阙于相耶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心净方能现之苟能清净其心身土自然显现其犹磨镜尘尽像生自然而然故非造作故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况是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无执情何阂于相然以经宗无相此义稍增首末皆尔

○用心之相如次所明

△三依净心庄严劝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疏】三依净心庄严劝

【记】净心劝经意云以是义故汝诸菩萨应生无住清净之心

【疏】论云若人分別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

【记】若人下先叙所遮之心

○意以形相为真佛土由是见故便欲形相庄严故云我成就等

【记】彼住下显失也

○意明本欲严净如何却生染心以住色等即生死心何名净耶

【疏】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

【记】为遮下蹑前所遮引起经意

○既以不住色等为清净心当知住于色等诚为染矣

【疏】而生其心者则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

【记】正智者无住之心既是正智当知有住所生之心同为妄识

○此中正智而言生者所谓显發非剏然而生故大经云于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也

○以此般若不生不灭故云真心

○若都下显意遮过

○恐堕空见故令生此真心

○天真之心本无生灭但缘住境即不相应亦非断灭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生起恐人迷此故为显而遮之

【记】是则前令不住色等是遮有后令生心是遮无既离有无即名中道如斯体达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故净名云欲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净其心者即离有无也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二初标章二叙疑

初标章

【疏】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记】第七疏初标章

△二叙疑

【疏】疑意如前

【记】疑起之意前章已叙

○问此与第三何別前化此报故不同也缘前闻应化非真故无有取便云报身是实应有取心是故此疑蹑彼第三而起也

△二依经断(经)初问答断疑二较量显胜【疏】断疑之文二初问答断疑

△初问答断疑(经)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二答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记】断疑经问答可知

△三征

何以故

【记】征意云以何义故名之为大

△四释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记】释意云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

○若准无著则全异于此大抵首末皆依二谛而释也今此疏中有依天亲有依无著则此一段且依天亲也

△初问答断疑(疏)初总释喻旨二別解非身【记】疏二总释喻旨

△初总释喻旨又三初先明能喻二正明所喻三以偈结

初先明能喻

【疏】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別故

【记】高远等者谓下据金轮高八万由旬六万诸山而为眷属故名为大故华严疏云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而不取等者彼山虽大四宝所成五位法中色法所摄三性之内无记性收岂有分別而取为王也

△二正明所喻

【疏】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別故

【记】报佛下正明所喻

○谓进修多劫福智圆明纯净无垢更无过此故云无上独王(去声)法界故号法王大有二义一约体身智廓周故二约位诸圣莫及故

○无分別者非如色法是无记性但以三祗修习万虑都忘如智寂然故无分別

△三以偈结

【疏】故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

【记】偈云下以偈结也

△二別解非身二初牒经略指二引论广释

初牒经略指

【疏】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为身是无漏无为身

【记】非身下二別解非身初牒经略指

○无漏无为者无漏则简异世间无为则表非生灭

○问今明报身即合有为无漏云何此说无为耶答此据实教不约权宗故是无为也故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二引论广释二初本偈二引论文

初引本偈【疏】故偈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记】故偈云下二引论广释初引本偈

○此偈标远离有为有漏意显唯有漏法体

△二引论文二初双标二双释三双结

初双标

【疏】论云若如是即无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

【记】论云下二引论文初双标

○若如是者指经征起以标也

△二双释

【疏】以唯有清净身故以远离有为法故

【记】以唯下二双释

○清净身即法身也此释有物之句即是经中是名大身也

○问此说报身云何言法以法报合说二身不殊以此实教理智无二故得云尔

【记】以远离下释无物之句也即是经中佛说非身也

○法身既是无为则离有为生灭

○有为既离况有漏耶故此释文不言诸漏

△三双结

【疏】以是义故实有我体以不依他缘住故

【记】以是下三双结

○谓以是远离及唯有故显得法身真我无漏无为不生不灭湛然清净故有实体名为有物

○不如凡夫徧计之我有漏有为即生即灭如彼梦幻无有实体也

【记】以不依下结无有物亦是重显所以也

○以不依于五蕴有为之缘而住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有实我

○当知凡夫皆依五蕴有为缘住五蕴尚假况所计我耶

○缘法非故云依他也

△二较量显胜(经)初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初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二初较量胜劣二释胜所以初较量胜劣三初约多河以辨沙二约多沙以彰福三约多福以显胜初约多河以辨沙又二初问二答

初问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二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疏】二较量显胜一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一较量胜劣初多河以辨沙

【记】辨沙经意可见

【疏】恒河者从阿耨池东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细如金沙混流

【记】阿耨池者此赡部洲从中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次有香醉山于雪北香南有阿耨池此云无热恼纵广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满中其于中四面各出一大河东名殑伽河绕池一帀流入东海南信渡河西缚𫇴徒多皆绕池一帀如次入南西北海今经恒河即殑伽也言恒者译者讹也

○周四十里者谓初出池口处也

【疏】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

【记】佛多下出取喻之由

○然说此经时但在祗园余说法时多近于彼故以喻也

△二约多沙以彰福亦二初问二答

初问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二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疏】二约多沙以彰福

【记】彰福经意可见

△二约多沙以彰福(疏)初征释二难通初征释又二初征二释

初征

【疏】论云已说喻何故复说

【记】论云下征也

○谓三疑之后四果之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

△二释

【疏】偈云说多义差別亦成胜较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

【记】偈云下释也

○谓前以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较量然其后者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斯则言说重而义意不重

△二难通亦二初难二通

初难

【疏】何故不先说此喻

【记】何故下转难

○意云何不于前文中便说此喻耶

△二通又二初约人通二约法通

初约人通

【疏】为渐化众生令信上妙义故

【记】为渐下约人通也

○谓机浅法深顿说难信渐次诱引令知胜德

△二约法通

【疏】又前未显以何等胜功德能得菩提故

【记】又前下约法通也

○谓喻之前未说四果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是故较量之喻亦未能胜

○后乃既明斯义法理兼深由是较量之喻亦复殊胜

○或可出生佛法之义亦在前喻之后也

○况后释所以中五段经文亦属于此思之

△三约多福以显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疏】三约多福以显胜

【记】显胜经意可知

【疏】施感生死经趣菩提大意同前

【记】大意同前者即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是也

△二释胜所以(经)初尊处叹人胜二约义辨名胜三佛无异说胜四施福劣尘胜五感果离相胜初尊处叹人胜三初明处可敬二显人获益三显处有佛

初明处可敬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疏】二释胜所以一尊处叹人胜初明处可敬

【记】可敬经可知

【疏】大般若说天帝不在诸天若来但见空座尽皆作礼供养而去

【记】大般若下引事证

○帝释每于善法堂中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法或有时不在诸天若到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于法乃尊于处故

【疏】窣堵波此云高显塔者边国讹语

【记】高显者以尊人故令处高显俾远近皆见敬而生福也

【疏】庙貌也于塔中安佛形貌

【记】形貌等者塔中有佛形貌人见必生敬心见于说法之处亦如见佛形貌

○若梵语制多此云灵庙或云可供养处与此大同

△二显人获益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疏】二显人获益

【记】获益经意云宣说四句之处尚得天人供养何况尽此经文能受持耶如经叙之

【疏】前四句犹胜况此尽能受持故最上等也

【记】前四句等者据此经意望于前段有二胜劣何者为前说其处此说于人前明四句偈此明尽受持由是前则劣中之劣此乃胜中之胜反覆而言故云何况也

○最上者法身也无漏无为绝上上故第一者报身也众圣中尊更无过故希有者化身也如前所说四种事故意明受持读诵具获三身功德圆满也

○有云能趣菩提故云最上胜出诸乘故云第一世间无比故云希有

△三显处有佛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疏】三显处有佛

【记】有佛经意云如此经文随何方所即为有佛及诸弟子

【疏】经显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

【记】经显下明有佛及有之所以

○谓报化必依法身法身又从经显既有能显之教必有所显之佛

○又经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显理由行致斯则三佛备足四法具圆所在之处岂生轻劣

【疏】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

【记】又一切下明有弟子之所以

○三乘贤圣体是无为经显无为故有贤圣

○尊重者谓证如者皆是入理圣人可尊可重故

○若准魏经即但言有佛使人尊重不言別有弟子故使文云即为有佛尊重似佛

△二约义辨名胜(经)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记】名胜经问意云未审此经有何名目不有名目如何奉持

△二答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记】答文可知

△三征

所以者何

【记】征意云如来常说诸法名相皆空今特立此名者有何所以

△四释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记】释意云我所立者名即无名无名之名岂违空义

○为受持故于无名中强立名耳

【疏】二约义辨名胜佛立经名约能断惑断惑故胜也

【记】佛立下释立名之因

○因即所依之义谓金刚有能坏之义般若有观照之功法喻双彰故曰金刚般若

○其实亦约能坚之义以立今且就用释之

○具如题中及七义句中说也

○断惑故胜者众生流转为遭惑染若断惑染成佛无疑岂不胜乎

【疏】则非般若者无著云对治如言执故

【记】对治等者约名显义义实名虗若执虗名安得实义虑有斯执是故对治

△三佛无异说胜(经)初问二答

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记】异说胜经问意云汝谓如来除所证之法外更有別异之说不

△二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记】答意云如来除所证之法外更无別异之说

【记】此段蹑于次前立名处来意云非唯立此经名名即无名凡有所说悉皆如此又非我独尔诸佛亦然

△三佛无异说胜(疏)初标科二正释三引证初标科

【疏】三佛无异说胜

△二正释四初释无说二出所以三结通诸佛四结成上义

初释无说

【疏】无所说者无別异增减之说

【记】无別等者谓释迦一佛初中后说竟无別异增减

○然乃但据真实无差不约言词有异耳

△二出所以

【疏】但如证而说既如其证则无所说

【记】但如下出所以也

○凡有说时皆如其证证中无说岂有异耶

△三结通诸佛

【疏】三世佛皆然

【记】三世下结通诸佛

○以诸佛同证竟无二源不证则证则无別也

○若未至极位在因地中随其所说各各差別何以故所证不同故如地前地上十地节级不同

○由是果人决无异说

△四结成上义

【疏】故云无异说

【记】故云下结成上义

○既一佛多佛过去未来所说皆同咸如其证如证之说不亦胜乎

△三引证二初引本论二引无著

初引本论

【疏】故论云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

【疏】故论云下引证

○唯独等者说般若能断烦恼无有一佛不作此说

○余皆若此

△二引无著

【疏】无著云第一义不可说

【记】第一等者以谛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故不可说

○此证前既如其证则无所说也

○然无著天亲语虽似异其意实同既如其证岂非第一义耶

△四施福劣尘胜(经)初问二答三释

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二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记】尘胜经问答之文可见

△三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记】释意云所言尘者非烦恼尘但是地尘所言世界者非染因界但是地尘界

【疏】四施福劣尘胜

【记】此即蹑前较量中来由前说河沙宝施不及持经惑者所闻未能诚信所以如来特说此义使其明见优劣用涤所疑具在疏文昭然可见

【疏】论云宝施福德是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地尘无记非烦恼因故尘胜施劣

【记】论云下释尽其意

○意云碎界为尘尘上不起烦恼宝施得福即有贪嗔五欲自娱无恶不造故相传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尘界胜于宝施

○且尘界但不起过尚得为胜况受持此经定招佛果岂可以为劣哉

○由是相望便有三重胜劣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持经尚胜于尘界岂得不如宝施如百姓不如宰相宰相不如天子天子尚胜于宰相岂得不如百姓喻中天子最胜也法中持经最胜也经胜所以岂不昭然

【疏】大云云故诸地尘则非贪等烦恼尘是名无记地尘如来说三千界非烦恼染因界是名地尘无记界

【记】大云下但对经文以拣法喻更无別义

○然其意者说微尘是尘贪等亦是尘以俱有坌汙之义故说三千为界说烦恼染因亦为界以皆有为因之义故亦可三千是器界烦恼是有情界故云今则拣非贪等尘及染因界但是地尘及三千界也

【疏】是则界为尘因尘不生烦恼施为福因福生烦恼

【记】是则下结释上义并如前说

△五感果离相胜(经)初问二答三征四释

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二答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记】果胜经问答之文可知

△三征

何以故

【记】征意云以何义故不以三十二相为法身如来

△四释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记】释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但是化身有为之相故

△五感果离相胜(疏)初标章二正释经文三转遮谬解初标科

【疏】五感果离相胜

△二正释经文二初叙经起意二引证胜劣

初叙经起意

【疏】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故此经云可以相为佛不

【记】恐施可叙经起之意也

○恐彼意云若施不求佛即起烦恼本为求佛云何烦恼

○彼所求者即是三十二相之身为破此见故复问之

△二引证胜劣又三初标二征三释

初标

【疏】论云持说此法能成菩提胜彼福德

【记】持说下且标胜劣

○谓宝施但得色相持经即得菩提故云胜彼福德

△二征

【疏】何以故

【记】何以故者

○意云既得三十二相何不得菩提

△三释

【疏】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

【记】彼相下释也

○理法身是菩提相彼三十二相非菩提相

○所以言者菩提无相故

○由法身即菩提相非菩提相空矣

【记】又于其中法身则胜色身则劣何以故法身无为真实性故色身有为影像相故

○然由持说因胜故果中获法身宝施因劣故果中获色身故上标云持说此经胜彼福德

△三转遮谬解又二初正遮二结释

初正遮

【疏】经福能降施福得三十二相

【记】经福下转遮谬解

○恐施宝者闻上所说便云虽知色身劣于法身宝施不如持说我以不能持说不要法身恒将宝施成就色身相好既圆不亦妙矣为遮此见故此云也

○谓前且约別义分于因果故说施感相身若据实义而论空施不成相果何者由无智慧随相生情所施虽多唯成有漏纵得三十二相但是转轮王色相虽同不名为佛若能持说此经则智慧圆起依慧行施不住有空以无漏因获无漏果如此三十二相始得名为佛焉

△二结释

【疏】意明经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宝施即烦恼因

【记】意明下结释上义不逾前说

△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经)初较量胜劣二释胜所以初较量胜劣(经)初能较己胜二所较更胜

初能较己胜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二所较更胜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记】较量经意如文可知但甚多之言显超命施之福也

【疏】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初较量胜劣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

【记】舍身等者意恐人闻宝施不及受持便谓以是身外之财所以劣于经福若将身命布施必胜受持为破其见故有此文

○沙数犹劣况一身耶

△二释胜所以(经)初泣叹未闻深法胜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三信解三空同佛胜四闻时不动希有胜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记】泣叹经意者谓空生闻上所说喜极成悲泣涕连连自宣心曲身为罗汉已是多时慧眼虽闻未闻斯教

【疏】二释胜所以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疏】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是故悲泪

【记】舍身下悲泣之由

○然有三意一谓伤彼舍身虗其功故意云舍命河沙劣于持说不达深旨劳而无功二谓悲曩劫不逢遇故意云在凡不闻故当其分自阶圣果亦未闻之三谓庆今得闻喜极成悲故善吉剏闻深法非本所望涕泪文流以彰极喜

○今此疏中且明前一也

【疏】论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泪

【记】论云下引证

【疏】慧眼人空也未闻法空也

【记】慧眼等者谓空生混迹寄位小乘自证人空已来未闻法空之理以法空是大乘所证境故

【记】然以此为经胜由者有两重意一谓教若麤浅闻乃寻常既感悲啼乃知深妙二谓常人啼泣未足为奇善吉悲伤当知最胜胜之所以不亦明乎

△二净心契实具德胜(经)初正明二拂迹初正明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记】正明经意云若人闻此能生信心此信若生不信诸法故云清净诸法既泯实相生焉三身功德自此周备岂不胜耶

○第一等者如前所明经文存略故标二也

【疏】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二初正明论云此中有实相余者非实相

【记】此中即般若教余者即未说般若之前二乘人天之教

○所言实相者即无相之相也谓无我法之相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各为实相故下文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言余教所无者谓人天教中具足二执小乘教内法相犹存不可以二执之相而为实相故言余者非实相犹无也

○言此有者谓顿除二执双显二空空病亦空二边皆离中道斯显名实相焉故云此中有也

【记】问实相之理教但能诠云何信心便生实相谓能信此经必无二执无二执处即是实相非谓別有实相生也

△二拂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记】拂迹经意云此实相者体当胜义但唯无相名依世谛故言实相

【疏】二拂迹无著云为离实相分別想故

【记】为离等者恐闻实相之名便生实相之想想即分別也良以实相真妙言念不及虽假言念唯证相应若起当情但唯影像恐认于此故曰即非

△三信解三空同佛胜(经)初总标信解二別显三空三如来印定

初总标信解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记】信解经意云我为阿罗汉亲禀佛言信解受持不为难事若当来世浊恶世中去圣时远不闻佛说览斯遗教信解法空领受任持依解起行若斯等类不亦难乎

【疏】三信解三空同佛胜初总标信解

【疏】无著云未来法灭时尚有菩萨受持故无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

【记】未来等者谓无著出世当正法中故引来世之胜人以诫当时之劣者是知小人君子何代无之斯则指于第二疑中所说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者也

△二別显三空(经)初我空二法空三俱空初我空二初征二释

初征

何以故

【记】三空经征意云设有能信解受持以何义故得为希有

△二释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记】释意云以无我等相故

○此则我空也

△二法空二初征二释

初征

所以者何

【记】征意云所以令无我等相者何谓也

△二释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记】释意云以我等相即非相故

○我相体是心心所法既无此体即是法空也

△三俱空二初征二释

初征

何以故

【记】又征意云以何义故令无我法之相

△二释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记】后释意云离一切相名为佛故

○诸相虽多不逾我法今此统收故云一切

○斯则是相皆离为俱空也俱空之理则名为佛佛自此成故言胜也

【疏】二別显三空

【疏】无著云无我等者无人取我等即非相者无法取

【记】人法二取其义可知

【疏】离一切者显示诸菩萨随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应如是学

【记】显示等者为我法二空菩萨有分离一切相方是如来今显示此义者令诸菩萨方便随顺学而习之见贤思齐速成佛故故云诸佛世尊乃至如是学也

△三如来印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疏】三如来印定

【记】印定经意如文可知

【记】然以前来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乃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尽是空生之言于中逦迤有其六重所谓闻法悲啼信生实相对彰难易明无我人法执兼亡尽成佛故如斯所说皆当诚谛之言故佛世尊印云如是

○重言者表言当之极耳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疏】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记】不动经意云此经深妙难解难知或有人闻多生惊畏若得不生惊畏岂不希有者哉

○实难其人葢缘经胜经胜之义昭然可知

【疏】论云惊者谓非度生惧怖者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

【记】惊畏者此三行相不同惊谓愕然而怪怖则进退慞惶畏则一向恐惧

○如人欲往上京行于大路以先未经历忽然而惊心自念言何谓至此或进或退疑是疑非遂无决定之心谓此路元来不是或反而不进或恐惧發狂坠壑投岩不终天命

○法中亦尔以佛于人天小乘教中说空说有不达意者随言而执及说此经则显非空非有中道之理先所执者悉皆惊畏却以为非不能进趣或堕凡夫或落小乘菩提真空从兹永失

○今之经意则云若人闻此不有不空难信之法不生惊畏之心则能不舍菩提进向大道旨趣深玅尠有其人若或有之是为希有也

△五大因清净第一胜(经)初征二释

初征

何以故

【记】大因经征意云以何义故闻而不惊等得为希有耶

△二释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记】释意云以此法门于诸波罗蜜中是第一波罗蜜故然此波罗蜜若约胜义则不可言故言非第一等今所说者约世谛说为胜之义不亦然乎故云是名等

【疏】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疏】何以故者有二蹑前不惊等征都蹑前胜以征

【记】二都下为前来两重较量皆言经胜释胜所以已列九门每门之中各是一义未知根本何谓胜乎斯于胜所以中更征胜所以也

【疏】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

【记】大因者谓第六般若波罗蜜也以佛有三身法身最大此能得故名为大因六中最胜故称第一

○胜余等者谓人天二乘教中不诠此法今乃诠之彼以所诠劣故能诠亦劣此以所诠胜故能诠亦胜也

【疏】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

【记】清净等者谓随相之法建言必异离相之理说即无差以平等一味故平等一味即胜义谛也以是胜义故清净矣

【疏】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记】故彼下通释都征之意

○檀即是施通于内外二财故云等也

○无如是功德者谓在因无破惑之功在果无法身之德故

○此福者受持读诵也

○然前门门皆显经胜胜之根本不过此门能成清净法身是故说名为胜内外财施安可较量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六


校注

徒疑徙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僭【CB】僣【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己【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己【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己【CB】巳【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6)
关闭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