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九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出疑所依

初标章

【疏】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记】第十七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诸佛以无为得名

【记】若诸佛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佛成就相好而名为佛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四出疑所依

【疏】此约法身佛故以为疑

【记】此约下出疑所依意云既言无相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初由无身故现身二由无相故现相初由无身故现身(疏)初科经二释义

初科经

【疏】初由无身故现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记】现身经问答可知

何以故

【记】征意云以何义故不以色身见佛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记】释意云以约胜义非世谛故由此不应定以色身见于佛也

△二释义五初指法二喻明三约性相拣收四释相好为佛之由五约存泯会释经文

初指法

【疏】即随形好也

【记】随形好者八十种也法数如常即小相也随其身形一一皆好故八十好即色身

△二喻明

【疏】如镜中无物方能现物故

【记】镜中下喻明也故知镜中有物却不能现物如凡夫虽有法身不能现相好者葢缘有物所言物者妄身心也

△三约性相拣收

【疏】论云法身毕竟非色身非诸相

【记】论云下约性相拣收也

○毕竟等者约体拣

【疏】然相好二种亦非不佛

【记】然相好下随相收也

△四释相好为佛之由

【疏】此二不离法身故

【记】此二下释相好为佛之由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于金故

△五约存泯会释经文

【疏】是故此二亦得言无故说非身

【记】是故下约存泯会释经文

○言无者约体而说释即非色身

【疏】亦得言有故说成就

【记】言有者随相而说释是名色身

○成就者魏经即是今文具足义

△二由无相故现相(疏)初科经二释义

初科经

【疏】二由无相故现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记】现相经如前

△二释义

【疏】即三十二相也

【记】三十二相者法数如常即大相也

【疏】一一如前色身中说

【记】一一等者前从镜中无物已下义意并同前文已明今不別释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记】第十八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

【记】若如来下指疑起处

○此与前疑同时于第三中起起则同时断成先后

○非从次前文来若言从彼来者已悟非身之身何疑无说之说思之可见

△三结成疑

【疏】云何言说法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意云声不自声依色而發既无所依之色何有能依之声故成疑也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三

△二分释(经)初遮错解二释所以三示正见初遮错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疏】初遮错解

【记】遮错解经文可知

【疏】谷中无人能作音声故

【记】谷中下喻明也意云以有外声遂有响答谷中实无作响之者说法亦尔法身实无能说之者以机感故遂见如来有所说法

○又谷虽应声而无应声之念佛虽说法而无说法之心

○据此却由无念故方能说法是故遮云勿谓等也

△二释所以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疏】二释所以

【记】释所以经征意云以何义故令我不作是念释意可知

【疏】世尊达诸法空毕竟无执今言有说是谤佛执法也

【记】世尊下疏如文可解

△三示正见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疏】三示正见

【记】示正见经意如疏

【疏】偈云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別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

【记】如佛法亦然者佛既无身故现身法亦无说故强说以佛例法故曰亦然

○二差別者论云一者能诠名句文也二者所诠义也此能所诠若望于佛俱是所说通名法也

○不离等者论云释是名说法法相之界故名法界

○说法无自相者论云释无法可说谓相即性故言说缘生无自性故

○又解不离法界下二句俱是释无法可说谓此二种不离法界法界之外无別二法自相可得以此二法自相本空不可得故此即以下句释上句也

【疏】大云云若言无说是真说法若言有说不名说法是谤佛故

【记】真说等者夫为说法当如法说名真说法法离一切名相分別若称此说是如法说故下文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记】然第三第五第七及此四处皆明无说者意各不同以第三疑化身有说第五疑证智可说第七明佛无异说此文疑无身何说以此为异

△所说既深无信疑(经)初疑甚深无信以问二拣圣性有人以酬三征是非生信以释

【记】然诸疏于十八九之间约魏本经文皆出一疑龙外皆云何人能信疑云云能信深法疑今秦经既无其文疏亦不叙而解今见近本秦文皆有此段乃于抄中略要叙释名为所说既深无信疑

○论云若言诸佛说法者是无所说无说不离法身法身无相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

○断之

△初疑甚深无信以问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记】经云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记】此疑甚深无信以问也

○解空第一智慧圆通以慧为命故称慧命

○生信心者生大乘正信心也不信一切法方为正信此信与圣性相应故起信云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二拣圣性有人以酬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记】次拣圣性有人以酬

【记】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记】须菩提下合云实有众生能信此法彼能信者非是凡夫众生非不是圣性众生也

○论云非众生者非凡夫体故非不众生者以有圣体故非不是圣体众生

○偈云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

○此中圣体者佛之知见也以是信之根本故

△三征是非生信以释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记】次征是非生信以释

【记】经云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记】何以故者征也以何义故说非众生又名众生耶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此牒也于非众生中说为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非众生者非愚小异生也是名众生者结成能信之人有圣体也

○偈云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

【记】此上经文魏译则有秦本则无既二论皆释此文后人添入亦无所失况有冥报之缘宜亦可信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预指断疑之意

初标章

【疏】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记】第十九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如来不得一法

【记】不得一法者指疑起处

○此从第三第十二第十三中来以彼文中皆言无法得菩提故

△三结成疑

【疏】云何离上上证转转得阿耨菩提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离上上者如初地并于地前名上未离二地之上乃至等觉亦未免于妙觉之上唯佛极证更无上位之上故云离上上是则凡夫离下下诸佛离上上余之中流不离上下

○转转等者谓转舍二障转得二果转舍转得故云转转意云既若转得菩提云何不得一法故成疑也

△四预指断疑之意

【疏】为断此疑示现非证法名为阿耨菩提

【记】为断下预指断疑之意也指示显现故云示现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三

△二分释(经)初以无法为正觉二以平等为正觉三以正助修正觉

初以无法为正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初以无法为正觉

【记】无法为正觉经纵问无得是得并可知矣

【疏】偈云彼处少法知菩提无上

【记】彼处等者此明无有一法可名为上如须弥至大微尘至小尽未免于上以皆有故如虗空无故得名无上也

【疏】论云彼菩提处无有一法可证名为阿耨菩提

【记】菩提处者菩提即所证处也

○无一法等者但妄尽觉满名曰菩提离此宁有菩提可得

△二以平等为正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二以一等为正觉

【记】平等为正觉经亦可知

【疏】偈云法界不增减

【记】不增减者即释经中无有高下谓在圣不增故无高居凡不减故无下斯则平等之义也

【疏】论云是法平等是故名无上以更无上上故

【记】平等名无上者夫上以待下得名下既不立上岂存焉

○更无下转释无上义

【记】然此问答之中有三种无上义初问中言无上头之上约修证说次则无法为上故名无上约空寂说后则无对下之上故名无上约凡圣同体说后二是答中意也

△三以正助修正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疏】三以正助修正觉

【记】修正觉经意云然虽无法然虽平等非谓不修得成正觉应以无我等心修诸善法然后得成

○然此善法约胜义则无约世谛则有天亲异此详之

【疏】无我等是了因即正道也修一切善法是缘因即助道也即得阿耨菩提是正觉也

【记】了因者了有二义一了断义以般若能了烦恼空故二显了义能显法身故今无我等即是此义亦名正因正由此慧除妄得法身故今云正道道即因义

○缘因者即施戒等五与彼般若为资缘故助即资也资彼正因之力断烦恼成菩提也犹灯能破暗显空必借心油为助缘也

○是正觉者以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即所证之果

【疏】所言善法者标指也即非等者论云彼法无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有无漏法故名为善法

【记】无漏善者有漏之中亦有善法何故偏局无漏耶以无我等相所修故唯无漏也

○又以有漏之善非菩提因今为菩提故须无漏

【记】问上三段中前二无得后一有证义既矛盾云何两存所言修者但是断除我法显自真理竟无一法可得由此二义宛相符顺

【记】问第三第十二第十三兼此一段前后四处皆说不得菩提如何辨异耶前后文虽相似义意不同以第三疑释迦得果第十二疑善慧成因十三疑无法无佛十九疑有修有证兹义迢然请无所滥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四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四立理

初标章

【疏】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记】第二十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修一切善法得阿耨菩提者

【记】若修下指疑起处此从十九中来

△三结成疑

【疏】则所说法不能得菩提

【记】则所说下形对前之数段结成疑也意云既言修一切善法得菩提云何前来频言持说得菩提耶

△四立理

【疏】以是无记法故

【记】以是下成立持说不得菩提之理以名句文三无记性摄无记性法中无因果故岂感菩提耶

△二依经断疑

【疏】依经断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记】经之比较如文可知

【疏】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

【记】虽言等者许为无记也而说等者不许非因也是故下出经意能为佛因故胜宝施

【疏】论云以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为菩提因

【记】论云下转释为因之由以经诠真理因之悟解依解起行方得菩提若无教门安知所入故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疏】又言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胜舍无量七宝

【记】又言下论之別意

○汝法无记谓小乘萨婆多宗说声通善恶名句文身唯无记性

○我法是记者谓大乘宗地上菩萨于后得智中所变名等唯是善性非无记性

○是故等者意云只就无记尚得为因况是无漏善性所摄而不得菩提耶

【记】问此与第九疑何別彼约有为无体难此约无记非因难又彼唯据持说难此则兼对善法难迢然不同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记】第二十一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法平等无高下者

【记】若法下指疑起处此从十九中来

△三结成疑

【疏】云何如来度众生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既度众生即有高下高下即不平等故成疑也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四

△二分释(经)初遮其错解二示其正见三反释所以四展转拂迹

初遮其错解

【疏】初遮其错解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

【记】错解经文初正遮二再诚可知

△二示其正见

【疏】二示其正见

何以故

【记】正见经征意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是念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记】释意云以实无众生为如来所度故

【疏】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

【记】平等下两句立其义宗

○以名下两句释其所以

【疏】论云众生假名与五阴共不离法界

【记】论云下转释后二句也

○假名者但有众生之名而无众生之体故云假也

○与五阴共者谓于五蕴和合之处说言众生不即不离故云共也

○不离法界者佛是极证之人已全是法界众生虽未能证缘生无体亦同法界岂将法界度于法界是故偈云平等等也

△三反释所以

【疏】三反释所以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记】所以经文反显

○若顺言之应云以佛无我人等相故不见有众生为所度也

【疏】论云若如来有如是心五阴中有众生可度者此是取相过

【记】取相过等者以无谓有故不如法界故不了缘生故便成有念故

【疏】无著云如来如尔炎而知是故若有众生想则为有我取

【记】尔炎梵语此有两义一谓智母已如前说二谓境界然是定中境界今取此义

○意云佛智称境而知真如是有作有知众生是无作无知也

○若作智母释者即根本智证平等理无有分別今观众生亦复如是也

△四展转拂迹

【疏】四展转拂迹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记】拂迹经意云佛虽说我元来无我执有我者葢是凡夫

○虽言凡夫亦无凡夫

○如梦人见虎虎与梦人皆不可得

○法中亦尔

○以凡夫人执我故云非我恐执凡夫故云非凡夫逦迤除遣执情故云展转拂迹

【记】然前正答问中及第十一十四兼此一段前后四处皆说度生无度虽文同而意异谓最初令离我度生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无我而谁度二十一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同异昭然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二初标章二指疑起处

初标章

【疏】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记】第二十二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

【记】论云下指疑起处此从十七中来

○虽相等者以前文云即非具足色身即非诸相具足

○具足即成就义秦魏经异也

【疏】而以见相成就比智则知如来法身

【记】而以等者以前文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彼中意者法身毕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无相故现相不离法身所以疑云既无相故方能现相则但见于相便知无相也如远见烟定知有火以离于火必无烟故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五

△二分释(经)初问以相表佛二答因苗识根三难凡圣不分四悟佛非相见五印见闻不及

初问以相表佛

【疏】初问以相表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记】表佛经问意云可以相此观无相法身如来不

△二答因苗识根

【疏】二答因苗识根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记】识根经答意云实可以相比观法身如来

【疏】大云云前悟色身今迷法身

【记】悟色身者知应化非真义也迷法身者不知法身毕竟非色相义

【疏】意谓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证得无相法身

【记】意谓下出答意也意云但见法身之相好则知相好之法身如见草木之苗必知其根由是科文约喻而立

△三难凡圣不分

【疏】三难凡圣不分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记】凡圣不分经意云轮王亦有此相应是如来

【疏】偈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

【记】偈云等者意云但约本望末则定若约末望本则不定且如轮王与佛色相虽同相之所依二各有异佛相即法身所现王相依业因而生凡圣云泥复何准的况依法身有自他受用复有大小随类化等各各不同如苗与根事亦不定初栽之树则有苗无根所接之树则苗根各异故也

△四悟佛非相见

【疏】四悟佛非相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记】佛非相见经意云缘闻依真现假假不离真及乎约假求真真不由假实德不在相令色鲜矣仁以貌取者失之子羽而今以后焉敢不识

△五印见闻不及

【疏】五印见闻不及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记】见闻不及经文可见

○然恐空生更约说法比知如来故言音声求之不得此疑即从第十八中来今预遮防故无后说

【疏】魏加后偈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

【记】魏偈者明见闻不及之由也秦经则但明见闻不及

【疏】偈云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记】偈云等者弥勒偈也于中半释秦偈半释魏偈意云见闻是识但能缘于色声佛非色声故不可知

【疏】无著云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说而知唯自证知故

【记】彼法者法身也

○真如相者即离一切相是真如相

○非如言说知者以真如法离言说故

○但是真智之境唯证相应故云自证

【记】第一第七第十七及此一段皆云不以相见如来者义意皆別初以对果疑因次明感果离相次说依真现假后明约假求真故不同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六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指起疑之宗四结成疑五结疑名六引证

初标章

【疏】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记】第二十三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由前相比法身是失又闻以色见声求是邪

【记】由前下指疑起处此从二十二中来

△三指起疑之宗

【疏】遂作念云佛果一向无相无为

【记】遂作念下作一向离相解便是指起疑之宗也

△四结成疑

【疏】若尔则修福德之因但成相果相果既非佛果佛果则不以具相而得

【记】若尔下结成疑也意云福但成相果相既非佛修福何益

△五结疑名

【疏】故佛果毕竟不关福相

【记】故佛果下结成疑名也

△六引证

【疏】故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诸菩萨则失福德及失果报

【记】论云下引证失福者非菩提因故失果者非菩提果故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四

△二分释(经)初遮毁相之念二出毁相之过三明福相不失四明不失所以

初遮毁相之念

【疏】初遮毁相之念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遮念经意云汝若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文势似重意实不重但前叙后遮也

【疏】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记】华严偈中前半属前文后半属此段以文意鈎鏁故就一处而引

○既言不离色声岂合一向毁相毁相非理故此遮之

【疏】肇云不偏在色声故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

【记】肇云下亦前后相半耳

○不偏等者相不定故如轮王非佛

○非不等者应机即现不离法身故如释迦是佛

【疏】大云云若言如来不以相具断灭见矣故佛止云莫作是念

【记】断灭见者义在次文

△二出毁相之过

【疏】二出毁相之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记】出过经文可知

【疏】毁相则堕断灭断灭是损减之过断见边见之过

【记】损减等者谓执有是增益过执无是损减过今既一向离相正当此句斯则于果损福德庄严于因损五度之行坏俗谛也

○断见者中论云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今既一向作无相解正当断见

○边见者空有断常皆是著边邪之见

○并非正见故云过也

△三明福相不失

【疏】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记】不失经

○征意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此念

○释意云但發菩提心者皆不作此念故知作此念者岂非过欤

【疏】无著云于法不说断灭者谓如所住法而通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

【记】如所住法者所住之法即大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悲智愿也一切菩萨皆安住此心行菩萨行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有大悲故不住涅槃今令离于断常二见即是不住生死涅槃故云如所住法即七最胜中依止最胜

○不断等者意云生死本空犹如影像影像不有复何断焉今言不断者非谓固留但了性不有了相不无随顺俗谛故云不断此即通达之义

○于涅槃等者若被寂所缚即不自在今寂而常用用而常寂是自在义

○此中下显偏说之意然据不断生死利益众生但成大悲不住涅槃如其具论亦须不住生死方成如所住法一向下即出偏说之意遮寂者即二乘人身灭智拨丧无余被涅槃所拘是不自在今以不具相發心正堕于此为对治故偏示一门下文菩萨不受福德即不住生死义则圆矣

【疏】偈云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

【记】偈云下引证

【疏】论云虽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报以能成就智慧庄严功德庄严

【记】论云下释偈

○虽不依下纵也法身真佛是真菩提正由智了为因故不依彼

○而不失下夺也福德是因即五度果报是果即三十二相相非不佛故言不失既不失果即不失因

○以能下明不失之由谓真菩提必须具足二庄严故智慧即真身福德即应身故论云法身者智相身福相者异相身以诸如来皆合具此二种相故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

△四明不失所以二初明得忍故不失二明不受故不失

初明得忍故不失

【疏】四明不失所以二初明得忍故不失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记】得忍经意云菩萨于无我心中所修福德胜彼有我心中所修福德以庄严法身究竟不失故

【疏】论云有人起如是心诸菩萨得出世智失彼福德以果报为遮此故

【记】论云下先叙所遣之念念云若出世无分別智正是佛因即所修福德尽皆失也何以故福非因故

○为遮此故者引起能遣之文

【疏】偈云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

【记】得胜忍不失者正明不失义谓若心住相修诸福德堕于有漏此福则失若心离相修诸福德成于无漏此福不失也

○以得下出不失之由斯则以果验因成不失义

○无垢即清净无漏是佛身矣

【疏】无我者二种无我也

【记】二无我者人法也得此二空之智名之为忍

△二明不受故不失二初正明二征释

初正明

【疏】二明不受故不失二初正明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记】正明经意云前言无我所修之福以为胜者只由菩萨不受福故

【疏】论云彼福德得有漏果报故可诃也

【记】可诃等者明不受之由亦是以果验因成不受义意云果若有漏则知受福是可诃责果既无漏则知不受云何可诃

【疏】无著云此显示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

【记】无著下显对前文不住涅槃前后相望共成非智之义耳

○若住等者反明也

△二征释

【疏】二征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记】征释经意云菩萨作福若生贪著则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得三十二相但同轮王不名为佛此则因果俱失成其所疑

△今既作福不生贪著则因成无漏因既无漏果亦复然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云何疑其失因及果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疏)初标章叙疑二依经断疑初标章叙疑三初标章二指疑起处三结成疑

初标章

【疏】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记】第二十四疏初标章

△二指疑起处

【疏】论云若诸菩萨不受福德

【记】若诸菩萨下指疑起处即从次前文来

○论中即云若菩萨不受彼果报等

△三结成疑

【疏】云何诸菩萨福德众生受用

【记】云何下结成疑也

○众生用者据佛寿量合满百年至八十便入涅槃意留二十年福与后代弟子受用

○又于佛供养承事能令众生获福无量斯亦佛福众生受用也

【记】问前云菩萨不受今何难佛受用又前言受是取义今疑受是用义文义既异何以成疑此皆以果验因也因中若不受取果中焉合受用果中尚自受用因中岂无受取耶

△二依经断疑(疏)初标科二分释

初标科【疏】断疑之文二

△二分释(经)初斥错解二示正见

初斥错解

【疏】初斥错解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记】错解经意云若人言如来出现来入灭去住世间皆不解我所说义

【疏】偈云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

【记】是福等者是彼无漏福德之应报即无垢果也果中无有色相故论云佛果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又论云佛果无別色声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无来去等

○为化下或问曰既佛果无別色声来去等何以出现受福为众生受用耶故此释之意说众生根熟为能感缘以佛无缘大悲无量劫来利他善根熏净法界以成善习有感即应任运无心如一月不下降百水不上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是

○正是断疑之意若果中有心受用则因中亦有心受取果中既是自然因中足明无著也

△二示正见

【疏】二示正见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记】正见经

○征意云以何义故名为如来既名为来亦表其去何言错解

○释意云以真佛本来无来去故

【疏】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

【记】偈云下标真化异也如来即是法身本来不动犹若虗空故不同化身随机来去此非异而异也【疏】大云云众生心水若清净则见佛来来无所从浊则见双林示灭则云佛去去无可至

【记】大云下此约机心染净遂见佛有来去名为化身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即是不动名为法身斯则机见有佛来去佛实不动云云自彼于彼何为

○此中略举水喻众生心则知月喻法身影喻化体清浊喻染净也

○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隐亦非月去但是水有清浊非谓月有升沉

○法中亦尔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但是众生垢净非谓诸佛隐显

【疏】肇云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佛现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

【记】解极等者谓解极则心绝心绝则会如如体本周故无方所此明即应之真

○缘至下明即真之应也意同大云隐显

【记】断疑意者诸佛本无来去众生妄见去来尚无出现之佛宁有受福之事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第九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9)
关闭
金刚经疏记科会(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