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56-A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序
盖闻大般涅槃之为教以续常住之命然苟血气旺脏腑壮六气之迭冲五味之交娆适足以养其躯而奚命之须续也及其衰也风雨雾露外侵甘酸哀痛内伤治表肝脾乘陵补中寒热增剧如欲排邪扶正氷玉留年非阿伽陀之玅靡能济焉方夫佛日照高山平地而后当午无影之时法运赫盛尚奚忧慧命之不续也佛鉴叔末浇漓溷浊辄陷邪见公畜不净辟之谷贵而贼侵其伶俜且病者乎急执闷绝小心徐引憔悴法身张之踽踽凉凉弛之莽莽荡荡当是之时面欲戒捉定爱服饵甘露以续慧命非扶律谈常莫收功焉是教也接邪诱小从渐入顿又即无常而修于常逦迆參差毕会乎常帝网之珠千灯之光无微不具无物不融则尘芥神昆虫灵小弥大邪弥正能令伶俜疾苦悉佩长生符是为最上阿伽陀要之莫非救衰世也章安惟念渴饮甘露入山泝江想盲思狗情之不已广寻旧疏阴林席箭具尝百苦始成玄疏其所以如此莫非救衰世也暹师览叔季根薄才謭要赖此典而玄疏又幽不指之方其必泣岐所以文句以批大郤莫非救衰世也然句则属无何有疏则被禅人莫糊粤有守笃大和尚者早浴王泉流严持璎珞珠教观该深述作极富视此疏如此慨叹莫已遂复旧雪冤分会精粹和尚虽寂继志者多校仇益勤宋明和本无不勘契由疏及玄由玄及句亡羊是寻毕于横川鷄足获其写本使予校会其为书也其阎浮河中金乎今及刊行敢告学人夫众彦所以致力此典莫非救衰世也今也则衰运极矣伶俜疾苦接武联袖而此玅良药𢭏簁和合见在于兹矣乃不肯服夭伤慧命其于佛祖先达苦心如何哉。
宽政壬子春二月权僧正慈等谨序
凡例
- 原本玄义二卷文句一卷今会本亦二卷故玄义则卷际有标及上下目而文句则无今全仍其旧但昂低一字以分玄句耳会本乃予所私题焉。
- 古目录云涅槃玄义文句一卷道暹撰而其文湮之久矣今幸得焉而读之撰者必然虽然原本不列撰者今不敢署焉。
- 文句原本首标曰文句终乃曰抄今不敢改作。
- 玄义有明藏本有和藏本有机要本有写古本四本校勘莫善明本故今一循明本其有异文格上标之曰和和藏本也曰要机要本也曰一写古本也然但存是者可者而其必非者不复赘焉。
- 文句则今仅得一本葢古物也惜乎多添脱鱼噜而又无他本可以挍焉今窃附管窥于格上后之获善本者请订之。
- 昂一字者玄义也低一字者文句也以△者科也然有科无释別标则太𤨏者今乃入诸本文之后。
- 文句科语或前后具阙详略或与释文连而不可分劈別行则可分会则不可者葢作者不初有意于分会故也若从义而次比文则不帖然乃今一循原文一字不增损及移次其阙者略者乃于格上或补或详但迩易见不复标焉览者能一前后而不失于別行文势则庶乎免割裂之失矣。
- 文句葢多错文脱字云今不敢改添第科语之有脱则有妨于分会故敢补之分书以別原文。
大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上
△释题五义与法华玄义但是广略之异用彼广销此略于义无失以二经同一味故就文为二一略释经题五章深旨二从玄义下开章广释。
初为五一通明事理显三德义二但众生下明机教不同三皆能仁下明教主权实利物以得宜四今此大经下明说教时异五此经若具下略解经题。
初又二初正释次此则下结法同譬。
初又二初标性德之理体次无始下解释。
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虗玄非新非故。
初言夫者發语之端也正道明种智体幽寂明涅槃体妙理下辨体虗玄量同法界无明生死亦复如是。
△次释又二初通明事理次此经乃下今经事理。
初又二先释始终次无明下释新故。
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
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种智涅槃修因方克目之为新。
例尔。
△次此经下正別明今经事理因果之相为四初释依非始终而立始终以显因果之相。
言殊別者笔语从便其义一也。
△二若佛性下释因果体如显新故。
若佛性之因非因涅槃之果非果是则因如不异果如果如不异因如若因如不异果如非止涅槃之如非新佛性之如亦复非新若果如不异因如非止佛性之如非故涅槃之如亦复非故。
△三是则佛性下结归不二。
是则佛性涅槃因果之如皆是非新非故。
△四非新下结成修性。
此则三德之义宛然不纵不横妙等伊字。
言或有不定者只不定一言兼于显露秘密二不定义又云非顿非渐者以不定教不专顿渐故著双非之言。
△皆是能忍下三明教主得宜中。
皆是能忍妙穷权实巧赴根缘化他利物罄无乖爽。
今此大经为欲开通往昔教门显發如来方便密义故于娑罗双树大师子吼。
△次师子下释相。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毕竟不入涅槃不入涅槃即是入于无上大乘大般涅槃。
皆可见。
△此经若具下五略解经题又二先正释次若具下重释以显题旨。
初文二初标二音。
此经若具依梵本应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
△次释又二先正释次修多罗下指广。
释中又二初标列。
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別二通。
△次释又二先释次別通下结。
初又二先別次通。
初別中。
第一別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虗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別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
云信为能入者由有大信能入佛法则令大智能度三惑二死之此岸至三德涅槃之彼岸。
△次指广中。
修多罗即是圣教之总名有翻无翻事在別释。
事在別释者如下四句释又如法华玄义卷第八广释。
△次若具下重释中为三先标次大若下正释三义三总揽下离三法以对五章标极教首。
若具依梵本应言摩诃般涅槃那今翻为大灭度。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
大若虗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
初若虗空者即般若毕竟空又其性下即解脱又名不可下即法身是则一名之下皆具三义。
△次灭中。
先法次譬法中云度于不度者般若也三惑二死不度之者而皆度之又度于下解脱也入空出假悉令安置解脱法中又度此彼下法身也生死为此真谛为彼中道体显任运亡照故云亦度等。
△三对五章者。
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足无缺不纵不横不竝不別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徧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別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初对释名金刚下对体皆可解对宗中云常即常德恒安即乐德清凉即净德不老等即我德初后常观四德行道自因之果故云以当其宗用等可知极教之相者若非圆常极教无此毒用宗则非常体不徧摄诸法名岂含于三德秘藏泽明云释此经略为六门一明说经意二明经宗旨三明体性四释经时代五释经题六释经文初门分二一总明说经意宝法师云诸经中说诸佛菩萨發心愿行皆为欲令一切众生当得成佛今经亦尔一切菩萨信众生悉有佛性当得成佛二別明说经意等如彼广释不具记。
△玄义下次开章广释文为二初标列。
玄义开为五重。
一释名 二释体 三释宗 四释用 五释教。
△次解释于中大文自为章。
初释名文为二先标列。
释名又五谓翻通无假绝。
△二解释于中又二初正释次总结下结归圆极四门绝言之教。
初正释文自为五初翻名又二先明正翻次释其义下释名下之义。
初又二先标列。
翻者四说谓无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次初言下解释为三初示五竺轻重不同次如言下正辨不同相三其各下叙旧。
初言无者天竺五处不同东南中三方奢切小殊西北两处大异。
初如文。
△次岸谬中。
有人以泥曰目双卷泥洹目六卷涅槃目大本是义皆不然双卷明八十无常六卷明金刚不毁岂可以方言简义。
云岂可至义者夫翻名从义岂可以方言能定邪。
△三引毗婆娑者。
毗婆沙云涅槃那今经无那字葢译人存略耳肇论以摩诃涅槃为彼土正音古今承用。
十住毗婆沙也。
△三叙旧中二初文自为四句次出开善四释。
初又二先出四句以示相次今明汉人下今家略非以显正翻。
初文自四初明无翻又二先标。
其各说者凡有五家。
△次一广下列释五家。
一广州大亮云一名含众名译家所以不翻正在此也名下之义可作异释如言大者莫先为义一切诸法莫先于此又大常也又大是神通之极号常乐之都名故不可翻也二云名字是色声之法不可一名累书众名一义叠说众义所以不可翻也三云名是义上之名义是名下之义名既是一义岂可多但一名而多训例如此间息字或训子息或训长息或训止住之息或训暂时消息或训报示消息若据一失诸故不可翻四云一名多义如先陀婆一名四实关涉处多不可翻也五云秖先陀婆一语随时各用智臣善解契会王心涅槃亦尔初出言涅槃涅槃即生也将逝言涅槃涅槃即灭也但此无密语翻彼密义故言无翻也。
如文。
△次有翻中二先引梁武例论可翻次明十家所说。
初梁武意者涅槃若不可翻此土则无法可以施化佛教唯被西土故云便应隔化四等亦是不徧谓慈悲喜舍诸经皆翻名若例涅槃不可翻者义亦不徧此土。
△次明十家又三先标意。
既可得翻且举十家。
△次一竺下列释。
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引文云闻佛唱灭悲哀请住魔王所以劝令速灭(云云)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引文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前家止灭于生后家灭生复灭于灭故言寂灭(云云)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引文云皆悉安住秘密藏中(云云)四长干影翻为安乐引文云如人病差名为安乐安乐名涅槃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既无创疣即无累也六太昌宗翻为解脱引四相品云涅槃名解脱迦叶品云慈悲即真解脱解脱即大涅槃七梁武翻为不生引文云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为翻也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引文云大觉世尊将欲涅槃引六卷云大牟尼尊今当灭度彼此两存正是翻也。
△三例大下例结。
竝如文斌(府巾反文质也)。
三四二句竝可解。
△今明下次略非以显正义。
今明汉人多不晓梵即有众说莫知孰是世既咸用开善未能异之今虽同其翻不用其义[*]同翻者摩诃此翻为大般涅此翻为灭槃那此翻为度是为大灭度也有翻无翻四家竟。
可解。
△次开善为三先述彼四释次观师难三今师一一难破。
次出开善四解一云灭据法度据人生死之法灭已还无生死之人转而作佛二云灭名目无灭有还无故度名目有从此至彼故实法道边人法俱灭相续道中人法俱度三云灭是有余度是无余有余涅槃既未究竟止可是灭无余永免方得是度四云灭是本有今无之义而加之以度者是永免之名欲明凡夫之死亦得是灭而非永免不得称度。
△三今研者于彼一一解皆约四教破之尚不成藏等三教之义何况得成圆教菩萨义邪于中为二先示四番研相次若具下结意。
初番为二先研不成四教菩萨义。
今研初解是何等义若依声闻法者三果生死未并灭假人不永度若第四果凡法因虽灭凡法果未灭假人犹未度若灰身灭智假法俱寂寂则不论度又不得作佛若菩萨法者凡法都不灭假人又不度是谁法灭何等人度如此往推非三藏义也若依声闻菩萨共法者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第一义即体生死法是涅槃法不论灭与不灭即生死人是涅槃人不论度与不度既无法可灭何用以灭目之既无人可度用度目谁如此推之则非通教义也若独菩萨法非但灭生死之譌法亦灭涅槃之真法非但度生死之凡人亦度出世之圣人彼师言不涉真法语不论圣人以此往推非別教义也若就佛法者灭之与度不纵不横无二无別彼师分灭异度离法论人如此往推非圆教义也。
△次既非下结非。
既非小非共非菩萨非佛竝非先圣之法言不敢道也(云云)。
竝如文。
△次研第二解为二先案三权一实研次既非下结非释失。
今研第二解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者若受此有无犹是苦谛执此有无犹是集谛修此有无犹是道谛尽此有无犹是灭谛灭谛之真尚不可以有无名之云何以有无名大涅槃如此往推非三藏真义。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若双目生死生死本自不然今则无灭生死既无灭以灭目谁生死本自不然那得是有非有则无度法亦无度者度复目谁既不可以灭度目于生死云何以灭度目于涅槃疆以疣赘累彼虗空以此推之非是声闻菩萨共法。
初二如文。
△三明別教中三初约名法研。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者此以名召法以法应名名物尚字为见所缚云何以见义释大涅槃。
△二约二门研。
△三约真俗。
若以灭目无以度目有明真俗二谛者此是偏邪二边云何以二边释中道大涅槃如此往推则非菩萨法也。
△四约圆教。
△研第三解。
今研第三解若有余涅槃既未究竟止可是灭无余永免方得称度者亦应灭度四住非是究竟灭度尘沙方得称度又灭度尘沙亦非究竟灭度无明方得称度又灭度无明亦非究竟灭度究竟灭度方得称度以后望前前非究竟第二第三亦非究竟何得以初番灭度释大涅槃(云云)。
唯约別教渐次以破。
△研第四解。
今研第四解凡夫已有还无得是灭亦应凡夫从此至彼便应是度若凡夫非度凡夫亦复非灭若圣人已有还无亦得是灭圣人从此至彼复应是度若凡圣俱度俱灭若为论异若同凡圣则近陿非高广若异凡圣亦非高广非高故则非无上非广故则有边涯云何以此释大涅槃。
专约圆教融即以破。
△次结中。
释其大义者大有三义一理大二智大三用大。
释论谓大多胜大取包广多取含摄胜取秀出。
大多胜三与彼对义小异彼以胜对法身大对报身多对应身体同对异以义通故。
△三释中。
今言法身法界徧一切处是广大义报身智境照發相应不可穷尽是含摄义应身自在无能遏绝是胜出义。
△二灭为四初标列次性灭下正释三如是下结成显大涅槃四于一灭下结法同譬。
释般涅为灭灭有三义谓性灭圆灭方便灭。
初如文。
△次释中。
云理性至寂者此约契于极果满以说故云至寂非生非起者从因契果为生理显名起只是性灭生不能喧起不能动故云非也發无不足者此明境發于智由境發智智无不圆故云足也明穷下释智境照發之相逗必会者称适机宜故取必克三密引之无不入实。
△三释槃那为四先标列次正释三如此下结归四于一度下结法同譬。
初槃那者亦名息息有三义一息生死有为因果趣入无为名息二修行契实名息下文云若能断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三息化归真名息。
△次释中。
实相度者诸佛之师也非此非彼亦非中流非能非所无始无终故名实相度佛师度故诸佛亦度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海佛穷底即其义也智度者如如智称如如境函大葢大照發相应故名智度论云智度相义佛无阂即其义也事度者自度度他彼我利益无不究竟慈悲誓愿一切周悉故名事度。
云非能非所二乘及三菩萨能也非所者非两二乘及三菩萨所度涅槃也次智度者有三先法次函下譬显三照發下合言智度相义者谓如法相解也。
△四结中。
于一度字三智具足不纵不横不可思议故名面上三目三目者即大涅槃。
云面上三目者智是能照目能见故用譬之。
△今作下次简示中二先简次第不融非今经意。
△次今经意下明今经三法互融成大涅槃又二先明九法互融成大涅槃。
意者文云三法具足名大般涅槃三法即三智三智即三点三法即九法九法即三法三法即九法是不纵九法即三法是不横不竝不別亦复如是不三而三不一而一所以名秘密藏摄一切法悉入其中是诸佛体是诸佛师都名总号乃为具足称大涅槃意在此耳。
△次一智下结法同譬显大涅槃。
皆可见。
△二释通名为二先释次料简。
初又二先明通意。
二释通名者涅槃之名徧布诸处安乐一意亘十法界皆称安乐。
梵行品云寒地狱中若遇热风以之为乐热地狱中若遇寒风以之为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猕猴得酒则能起舞腾枝跃树秋水卒至河伯欣然鱼鼈𪡋喁歕沫戏沼如是安乐亦名涅槃饿鬼饥渴得水食饱满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修罗怖畏得归依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如贫得藏如病得差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檀提婆罗门饱食抚腹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此计欲界果报法为涅槃阿罗罗仙得无想定此计色界法为涅槃郁头蓝弗得非想定此计无色界法为涅槃文云断欲界结则得安乐乃至断无色界结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此多用善因为涅槃也若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用善果为涅槃也若修二乘者多贪欲人得不净观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乃至数息慈心念佛因缘亦如是此计二乘方便法为涅槃也若断三界烦恼八万六万四万二万一万住处则得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此计二乘果法为涅槃也释论云菩萨从初發心常观涅槃行道初心菩萨亦名涅槃此文云十住菩萨虽见不了了亦名涅槃诸佛法王圣主住处乃得名为大般涅槃也涅槃之名随情逐事浩荡若此葢是通名也。
喷(普闷反吐气也)文云多用善因者谓因于现善而得于乐名为善因又三十三天用善果者三十三天有不死甘露君臣共服譬常乐我净此则用于十五果法为涅槃也。
△次引同中三先引经释相次二乘下判属三昔灭下结昔非显今是。
达磨郁多罗此翻法胜解云烦恼灭名有余涅槃引经云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于生死名无余涅槃引经云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此就所灭释二种涅槃也。
初如文。
△次判中。
二乘所得二涅槃若于如来皆是有余唯佛乃是无余引胜鬘云二乘是有余如来是无余。
云二乘是有余者未断变易故。
△三(结昔非显今是)。
昔灭是尽今灭非尽经云不应生灭尽想涅槃非灭非灭故常也。
昔灭是尽者明真谛涅槃是有尽法以未见中故。
△四斥中。
若擘肌分理义则不然何者二乘有余无余所灭则异真谛则同若于如来皆是有余唯佛是无余者若尔二乘既是有余涅槃子缚断破无明入菩萨位见佛性生死身谢即应同佛入无余涅槃何事被诃言非不断烦恼不到彼岸破除草庵若此等皆无分者云何对佛是有余涅槃。
云肌者彼也斥意者若分別有余无余涅槃无为之理随教不同义皆有在不同古人一槩判之大小无归故云不然言所灭则异者灭子缚得有余灭果缚得无余又声闻观四谛以灭子果二缚支佛观十二因缘以灭子果二缚又声闻但灭正使支佛兼灭少习故云所灭异也若尔二乘至见佛性者难意者佛及二乘有余无余各別何得相望释之。
△次料简中二先问。
问安乐之名通十法界佛性四德名复云何。
△次答于中三一答佛性通二答四德通三然名下示须三番四句料简。
答经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岂非佛性通邪。
初如文。
△次四德通中。
文云二十五有有我不邪答言有我寱言刀刀又杨树黄叶等岂非四德通邪。
然名乃该通义不得混应作三番四句料简。
初四句谓通別亦通亦別非通非別。
△次通下释文自为四初通。
通者如向说。
如向前六道二十五有皆通有涅槃是。
△次別。
別者各有所以六道以安身适性为安乐犹起烦恼恶因招生死苦果安乐义不成要断烦恼使苦乐不复随身忧喜不复随心得有余无余灰身灭智隔別生死入于涅槃者则与六道別也。
可见。
△三两亦句中。
菩萨从初心为一切众生观涅槃行道望二乘是別望佛犹通即是亦通亦別也。
云望佛由通者由与小共复属通途未阶究竟大涅槃故名为亦通。
△四两非句中。
诸佛究竟大般涅槃非六道之通非二乘之別即非通非別之安乐也。
又安乐之名或是病非药或是药非病或亦药亦病或非病非药。
△次释自为四句。
是病者长者没已劫掠群牛𤚲乳自食浆酪醍醐一切皆失如来去后钞窃正法常乐之名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不识是非广起颠倒沈沦生死随其流处有种种名或辛或酸故知三界四倒但是病而非药。
为治此病说四非常倒泻此病病去惑尽名入涅槃文云三种病中无三种药三种药中无三种病此小涅槃但药而非病。
虽复病去而药不亡还执此药而复成病文云其后不久王复得病当知四非常亦药亦病也。
治此病故还用常乐我净而倒泻之故斥无常病说于新伊是胜三修不同凡夫之倒病不同二乘之偏药故名非药非病。
△次又新下重释。
竝如文。
△又小而下第三番亦二先列句。
又小而非大大而非小亦小亦大非小非大。
△次释自为四初小。
如文。
△大句中。
云何名大诸佛如来竖出九界横收一切无边底故常大丈夫故常能化度一切故常不可思议故常具八自在故我断苦乐故乐大寂故乐一切知故乐身常故乐有大净故业净身净心净是故名为大涅槃。
云无边底者表横竖不二。
△三两亦句。
菩萨望下为亦大望上为亦小。
可见。
△四两非句。
凡夫六道不断通惑故非小无四德故非大例前应就理为非小非大互显令易解耳。
为二先释次例竝可见。
△四正料简中二先问。
问如此料拣六道二乘既非安乐何故强说为涅槃邪。
△次答。
答通有四悉檀因缘故则作通说云何更別问邪所以作通说者为悦众生故引导生善故破坏诸恶故显昔第一义故通说无咎又佛常依三谛说法依俗故说六道安乐依真故说二乘安乐依中故说佛菩萨安乐又不离俗而有真中尚得即俗即真即中何意不得六道说通安乐是涅槃邪龙树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是其义也。
为五初正答有四悉因缘故须通说次所以下別示四悉益相三又佛下明佛说必依谛故须通四又不离下明达俗即真中故须通五龙树下引证言因缘所生法者六道法也即空者六道有二乘法也即假者六道有菩萨法也即中者六道有佛法也故云何意不得六道为涅槃邪。
△三释无名为三先叙旧次初家下破三今言下正释。
初为二先标。
三释无名者先出旧解。
△次释。
一云真如实际等是真谛名佛果涅槃常乐我净等是俗谛名而言涅槃无名者无生死患累之名而有美玅之名也引互无为证涅槃无生死之名生死无涅槃之名耳二云真谛涅槃俱无名无相名相所不及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引肇论江河竞注而不流日月历天而不周岂有名于其间哉三云真谛无名佛果涅槃虽复冥真犹是续待二假故涅槃不得无名也。
又自有于真善玅有之名然古人皆约所无以释涅槃无名次家名相所不及者谓言语道断故名所不及心行处灭故相所不及又引肇论有四句谓旋岚[这-言+(?/晏)]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不周此四句是彼物不迁论文彼明俗谛三世无来去今用衍门初义释者应云江河竞注谓俗谛而不流谓俗如幻如化余三句例尔正当今文约有即空无生真谛明矣第三家云犹是续待二假者由因灭果即相续假佛果涅槃异菩萨所得即竖待唯佛得之众生未得即横待因成是所破故不说之。
△次破中三先腾执次若定下破三然三藏下结判。
初家真俗俱有名第二家真俗俱无名第三家真无名俗有名应更有第四家执真有名俗无名未见执者。
初如文。
△次破中二先破堕倒以能为所故。
若定执此堕四倒见若以四为方便正是三藏四门。
△次何者下释文自有四。
初文为二先判堕小有。
何者若引互无有美玅之名者断奠是三藏有门。
△次能通下释。
于中云指三途为宝所者若以二乘能通释大涅槃状当指三途为宝所等。
若言真谛涅槃皆无名者秖是三藏空门。
若言真谛无名佛果涅槃犹是续待二假者秖是三藏亦有亦无门。
复应有计非有非无门者未见其人也。
二三四门可解。
△三结判中文为四初判失次纵令下约教纵之三将此下结非四问答释疑。
然三藏涅槃既非数法尚不是一何得有四四者能通之门耳不可以能通为所通。
初如文。
△次纵中。
纵令跨节是通教四门者亦不可以通教能通为通教所通何得以共能通释別所通又跨节为別教能通者亦不得以別能通为別所通那得以別能通释圆所通。
云跨节者只是越藏用通等。
△三结非中。
云杳然大远者去大涅槃途远也。
△四释疑为二先问次答。
初问意者论与前诸意复云何邪。
△次答为六先谦恭以示旨趣次其论下释四句相三然其下示论元意四辨差下判其所属五夫通下斥失执共能通而求別所终不得可六然纲下结非。
其论云有余无余涅槃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若无圣人知无者谁若无圣人谁与道游即其有句也。
云不可以形名得者谓不可以身说得也。
△三两亦句中。
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恍忽窈冥其中有精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即其亦有亦无句也。
云果有其所以者皆以上句证无故云所以不有下句证有故云不可得而有又恍忽窈冥无也其中有精亦有也本有下例尔。
△四双非句中。
然其作论谈大意不在小不可谓是三藏四句也文云超度有流言不涉界外之流大患永灭不灭涅槃之患故不可谓是別圆四句也。
△四(判其所属)。
辨差中云三车出于火宅俱出生死无为一也此以三三于无非无有三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尽习不尽尽者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虽俱至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以此推之归宗指极在于三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涅槃文义孱然何可隐讳故知是通教四句也。
论中有辨差十演也此以三三于无者意云能无则有三乘所无唯一真谛去尺等者积寸以成尺故去尺无寸如结习都尽也。
△五斥失中。
夫通教诠理非有非数而以有无四句为通道之门若执门求所通其失一也叉通教体法之观非如来本怀随自意语乃是俯提枝末随他意语故婴儿行云不知苦乐昼夜亲疏等相不能造作大小诸事名曰婴儿不知苦乐是泯忧喜不知昼夜是齐明暗不知亲疏是等憎爱不作大小是亡巨细三人同学体观喻之以婴儿俱证无为喻之以入水论其智德喻之以三兽论其断德喻之以灰断宗在他经要非此典那忽将彼释此其失二也又法华教起已破化城一切诸菩萨疑网悉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佛开通教方便之门示真实相云何追欣三兽更建草庵其失三也又聋瞆之徒不在法华席者于哀叹品中更为分別汝先所修悉是颠倒我先所说亦非实语斥故显新指劣明胜云何违经波动水浪握捉瓦砾持作月形其失四也。
文自为四初失如文次失中云俯者就下也提者诱也如婴儿失故乡俯提弱丧即其事也第三失如文第四失中龊(测角反不齐也)。
△六结非者。
然纲维既阙网目安寄执佛法之遗弃谓是真实徒施于十演终非三德明矣。
若开权显实示圆常佛性即今经纲维如彼所释但是纲维之外网目而已故云安寄等十演者论有十演九折。
△三正释文为六初标意次无名下明今涅槃从所离得名三无如是下示圆四门从所得以显体四无名之下结开权显实明今经圆常涅槃故云超度等五诸师下斤失六梵行下引文以显今经涅槃无名。
无名者无六道安乐之名也又无三藏有门见有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亦无见空得道亦无亦空亦有得道亦无非空非有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也又无三乘共行十地有门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也亦无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得道获有余无余涅槃之名也又无別教有门得道常住涅槃之名也亦无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得道获常住涅槃之名也。
初二如文。
△三示圆门中。
无如是等诸方便之名从所离故故言无名从所得故故言涅槃此即圆教有门之意也又非离诸名外別一涅槃即诸名无名便是涅槃故言涅槃无名此圆教空门意也又从所离故故言无名从能离故故言涅槃能所合称故言涅槃无名此圆教亦空亦有门意也若有能所则大有名何谓无名今无能所称为涅槃无名此是圆教非有非无门意也门虽有四涅槃非四也(云云)。
初有门约相待释次空门约开权绝待释两亦门约双用释双非门约双非第三以显第四门相。
△第四释假名文为七初引德王征责为立名之由次加叶下明为缘假设三智度下引同四亦如下举例释成五是大涅槃下明今经三假相六当知下结前诸意七大论下引同。
四释假名者德王初云涅槃非名非相云何而言可得见闻不可见故无相不可闻故无名佛以佛眼佛耳尚不见闻况复下地及与凡夫而能见闻大悲方便动树训风举扇喻月能令机缘而得见闻其见闻者实无见闻而言见闻。
初又二先引经明无次大悲下释得名之意。
△次迦叶下明假设。
迦叶品云涅槃一名有无量名亦名无生无出乃至亦名甘露亦名吉祥凡列二十五种示其无量悉为众生而假施设文云如坻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无有因缘强为立名名为食油如经广说涅槃亦尔无有因缘强为立名名为涅槃。
又二亦先引经立意次文云下明为缘强立引物入实。
△五明今经三假。
是大涅槃亦复如是强指此实法名为佛师是佛秘藏是法假施设于佛师上更复分別法身般若解脱三点是受假施设于三点上更立名字大般涅槃是名假施设或复呼为洲渚窟宅或复呼为乳麋玅味或复呼为醍醐上药或复呼为一阐提或复呼为一破戒明镜譬说虗空不可得无障阂如是岂非名假施设。
又二先释三假相次或复下出异名竝可解。
△七引同中二先引同。
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
初又二先明性空次大品下明相空竝可解。
△次文中。
涅槃亦尔涅槃不在法身文云法身亦非又涅槃不在般若文云般若亦非又涅槃不在解脱文云解脱亦非三德中各各求皆不可得三法合求亦不可得。
云三法中合求者以一德即三德故。
故智度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破缚若人见般若是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法身解脱亦如是譬如幻化物不可见而见见而不可见是事为希有。
此经名为微玅不可思议但假名字名此三身为秘密藏涅槃但假名字名此三般若为摩醯三目涅槃但假名字名三解脱名三点涅槃但假名字具足三法名大涅槃。
但假名字引导众生譬如空拳为喜小儿为引小儿为止啼儿为教黠儿其事办已散指舒拳拳无拳矣涅槃亦尔以新伊悦之以新伊引进之以新伊破之以新伊悟之是为假名四种利益得利益已宁复执名而起诤乎。
△八结意者。
五释绝名者有人以无释绝亡有而存无无则不绝非今所用有人以离释绝言涅槃之中无有诸有此尚非小乘义亦所不用有人以灭释绝言灭诸烦恼悉无所有犹如火灭存于涅槃者经称是邪解邪难此岂可用邪有人引经云如大香象顿绝覊锁自恣而去。
初云无有诸有者无二十五有因果也。
△次文又二先非其偏。
将此释绝者此乃三修比丘偏叹菩萨所绝一边义未具足同上无名之意非今绝名也。
△次若言下约教以示绝徧于中自有四教。
初藏教为四初非其待对非绝次若知心下明贤位修绝三若入见下明圣位發绝四指此下结绝意。
初云心起想即痴者谓心有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心亦不绝者心为想因故。
△四结意中。
指此一绝凡绝几许人法况复余邪。
然入真时绝出观不绝何者真俗异故一绝一不绝待对宛然云何名绝。
若能道远乎哉即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见色与盲等闻声与响等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分別者无所分別无绝无不绝而名为绝此亦方便道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初云圣远哉者谓道非远观五阴即真故体之即神者达心即理故。
△此虽冥下三明別教为二亦先斥通所通非远次正释。
此虽冥真未冥中虽断通未断別净名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下文云无明未吐回转日月如疟病者对界内说界外想通惑对別惑是则不绝。
若能以大涅槃心修行五行具十功德是时一向专求大涅槃行无复界内之心无复界内之说如是方便亦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未是冥中。
△次若發下圣位证绝。
若發中道所得功德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绝而今绝之葢是別教绝名意也。
然证绝之时乃同圆极而修时梯隥江河回曲何者發心不能徧法界故法界外更有法故不名绝法拙行不能行一行是如来行如来行外更有行故不名绝行非无上方便方便上更有方便非绝方便。
初云江河回曲者谓先空次假后中故尔法界外有法者中外由有空假及圆融三谛法故。
△次正释中三先明贤位次若谓开下圣位证绝三然诸经下引同。
初又二先明开三教四门入圆次是圆下明圆四门绝观。
初又五初引经立境。
方便。
△次绝方便者下开藏入实。
通教四门亦即法界共乘疑网断故。
△四別下开別。
別教四门即是法界菩萨乘疑网断故。
是名断绝一切疑网之心名独绝解脱唯说一法界不说余法界唯思一法界不思余法界是为方便道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次圆四门中。
是圆方便亦有四门若谓一切法绝是法界唯一法界此约有门绝名也若谓法界尚无法界宁有其余此约空门绝名也若谓法界微妙一法即三法三法即一法此就亦有亦无门绝名也若谓法界不可思议此就非有非无门绝名也此皆方便道。
云一法即三法者谓三法宛然名亦有同一法界体无复三名亦无。
△三引同中四先引大部证绝。
△次善吉下引小圣及菩萨论证绝言。
善吉云我无所说不觉不得龙树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
今经云譬如虗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云何小相从二乘所证乃至生死安乐皆是小相不因此小而名大也又云譬如有法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乃名为大涅槃亦尔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
△四当知下结正。
当知绝名涅槃其义显矣斯文甚多逗缘亦异不可一槩。
△次料简中三先标列次云何下释三云何绝绝下重释绝。
今以四句料简谓不绝绝非绝非不绝绝绝。
云何不绝如前六道安乐等云何为绝如三藏通共等云何非绝非不绝如引四门等云何绝绝圆四门是也。
初二如文。
△三重释中。
云能绝亦绝者今所绝是绝所即法界岂更有能故云能绝亦绝又亦复自然者始从观行火木即与草木同然名观行绝。
△次若大涅槃下正释。
若大涅槃名真善玅有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此是有门义故作翻名同名释之若大涅槃空迦毘罗城空此是空门义故作无名释之若大涅槃亦色非色此是亦空亦有门义故作假名释之若大涅槃名为中道遮二边故此即非空非有门义故作绝名释之。
△三夫涅槃下辨异名。
△四名字下引证。
名字功德品云涅槃是名其余称叹是则为字。
△五若尔下征释。
第二释涅槃体先出旧解庄严云佛果涅槃出二谛外非真俗摄凡夫以惑因感果是浮虗世谛假体即空故是真谛佛果非惑因所感故非世谛不可复空故非真谛引仁王经云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住第十一萨云若地也开善云佛果涅槃还为二谛所摄体是续待二假故是世谛即此二假可空故是真谛佛果灵智亦复冥真也冶城秀云佛果涅槃非世谛是真谛微玅寂绝故云世谛死时名生不生龙光云佛果涅槃具相续相待二假即世谛乃即真之义而不冥真若冥真同顽境即无云智故非真谛也。
有人难此四解若佛果出此二谛外即应非有为非无为汝义中那云佛果一向是无为若为二谛所摄佛果应是亦有为亦无为若佛果是真谛真谛不可说于众生无用若佛果是俗谛佛果一向是有为此皆成论师说自相矛盾都不惬人情亦不称肇论。
初云都不惬人情者尚不惬世人情何得称圣法之论。
△次堕非中。
论云不可形名得不可有心知言之失其真知之反其愚有之乖其性无之伤其躯。
云知之反其愚者只是反成其愚耳。
肇意推之堕在四见佛法边外尚非小涅槃门况小涅槃体尚非小涅槃门体焉得是共別涅槃门体尚不是共別门体何得是大涅槃体耶。
经云是诸人等春阳之月乘船游戏失瑠璃宝即共人水竞捉瓦石欢喜持出谓瑠璃珠都非真宝是珠澄渟清净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虗空月形超然独远非众人所执亦非众盲所触。
△三约三聚为三先正释次有人下难三如是下结非。
古来复约三聚论涅槃体言佛地一向有心聚一向无无作聚色聚亦有亦无无麤色有玅色引经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六卷云玅色湛然常安隐(云云)又一解色是顽阂不可研进故佛地无色无无作唯有灵智独存经道色者能应为无穷之色又玅果显现义说为非色引文愿诸众生灭一切色入于无色大般涅槃又分別两界有色一界无色又四空无色者无麤色耳三界竝有色界外变易则无色六地已还身在分段故有色七地已上身在界外则无色又七地是两国中间独有光影色八地已上则无色又言金心犹有色故经言意生身者虽无一期寿命但有念念生灭名为变易故言意生身身者犹有色也唯佛地无复色耳无作者金刚已前皆有无作唯金心无心无无作也。
有人难此义若涅槃定有色应有长短质像须依食住处若定无色心无所依岂可有心而无色若色顽须离心是取相何意不离。
如是等释皆是妄语犹如盲跛见佛亦盲跛王语诸臣我库藏中无如是刀不须多难也。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上
音释
(悲巾切)。
创疣(创初良切与疮同疣疑求切赘也)。
叡(俞芮切)。
赘(朱芮切疣赘瘤也)。
䓕(羽委切)。
睑喁(险疑检切喁鱼容切险喁鱼口上见也)。
歕沫(歕铺魂切吐也沫音末涎沫也)。
寱(研计切寐中有言也)。
掠(力灼切夺取也)。
𤛗(居候切取牛羊乳也)。
窈(伊鸟切深远也)。
邈(墨角切远也)。
孱(鉏山切)。
瞆(五恠切聋也)。
柟柹(柟如占切梅也柹鉏里切果木名)。
羁(居宜切系也)。
𫔇(边迷切掠器也)。
抉(于穴切剔也)。
膜(未各切翳膜也)。
惬(诘叶切快也)。
跛(补火切足偏癈也)。
校注
和无隋字一云丹丘沙门释灌顶撰 此处恐多脱字 以字恐当作次 一无极果二字 一无摩诃二字 尔恐应作示 爽者前后恐有脱文 性下一有者字 △次通 △次结 又下一有灭字 度下一更有度字 岸恐应作斥下例之 洹隶一作涅一字洹要作涅 溥一作普 一无云字 一无于字 柔要作桑 昌和作冒 一无云字 一无云字 非一作不 即一作既 二同字一俱作用 是下恐有脱文 一次观师难 一无法字 如一作以 度下一有者字 亦一作竝 疆和作强 钻和作攒 和要俱无推字 △次结非释失 要无灭度二字 依合作作 之下恐脱大字 胎藏恐合作照發 轮恐当作纶 △四结成秘藏 明一作照 疑剩满字 △三结成 是一作此 一无净字 △四结法同譬 度下一有者字 △三结归 三下一有解字 一无不字 一无复字 耳一作尔 別恐合作引次同 一无卒字 檀一作栴 △三判 彼恐应作皮 △五斥通义不可依 一无得字 尔恐当作分 自下恐应有三初番三字 又恐当作文 𤚲一作搆 一无钞字 酸一作酢字 小恐应作胜 △三结三番分齐 昔一作示 [这-言+(?/晏)]论作偃 天下论有而字 恐相续下脱相续二字 荒要一俱作三 窈一作杳 一无译字 词一作辞 因恐合作自 次无二字恐剩 豁论作旷 一无标字论有之 论当作沦 忌恐应作忘 尔恐应作示 要无结尽之尽字 诠一作论 彼要作此 席一作座 名下一有者字 一无行字 常上诸本皆有获字 一非空上有亦无二字 无涅槃二字 △四开显明今经涅槃 当一作常 △五斥失 一无名字 △六引文以显今经涅槃无名 △三引同 △四举例释成 柟一作楠 提下要有杖字 要一俱无一字 △六结前诸意 一无在字 △三引论遣执达真 △四明今经依不思议以三称 △五明榷引入实 △六明新伊四悉益物 △七余三名例 跨恐应作虎 正下恐脱释字 一无心字 △二明贤位修绝 △三明圣位發绝 梏或应作失 通恐当作道 △次明圣位發绝 六恐应有共 一无界字 要一但无绝字 开上恐脱通字 明恐应作名 △二圣位证绝 得恐应作待 一无绝字 一无教字 △二结归圆极四门绝言之教 门以一作以门 圣恐当作聚 谛下一有世字 随恐当作堕 △三判属外计非正涅槃 堕一作随 △四证同谬执 五下恐脱无字【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6 涅槃经玄义文句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玄义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