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下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古来复约三性明涅槃体言佛地一向是善性一向非恶性无记性亦有亦无(云云)。
初云无记性亦有亦无者无凡夫无记名亦无有白净无记名亦有。
△次光宅中。
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两种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报无记如棋书射御阐提亦有故非是善佛地亦有故非是恶即是无记性也果报者如生死苦无常报既非是恶只是无记涅槃地常乐我净亦非是善直是无记。
开善庄严竝言佛无无记唯一善性知解无记有多释庄严云是善性开善云通三性在阐提是恶在佛是善在余人是无记言果报者生死中多有异具故果报可是无记佛果报何以是无记佛果唯一习果无复报法岂得类此是无记以习善既满并成习果也。
△五结中。
云如野人者如野老曝背以为玅法欲以此法而献天子不知天子用此何为。
△二正释为二先斥非次不能下正释。
初二先明名体相称不可思说。
今明涅槃体者上来释名论无无一切方便论绝绝能绝所名下玅理宁可思议。
△次德王下引证斥非。
德王云大般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古来诸师云何以色为涅槃体又经云夫涅槃者不从因生体非是果古来诸师云何以佛果释涅槃体又涅槃之体无定无果古来诸师云何谓涅槃体定是一法当知其体非色非声非因非果非一非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亦非十住能了了见。
初如文。
△次所依中。
初论性净总指一部次论法身指哀叹次论一谛指圣行次论不生指德王次论正性指师子吼迦叶等不可备引斑驳略周耳。
云一谛指圣行者先作圣行明一实谛迦叶等取陈如品初正观之文唯正观性文是。
△三正释文自为五初性净章为四初标列次方便净下正释二此三下融通四今欲下离总以示別。
性净者净有三种一方便净二圆净三性净。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方便净。
方便净者呕和善巧权能逗物住首楞严建于大义或一阎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随诸众生应可调伏种种示现无生而生王宫七步无灭而灭倚卧双林是以晨朝放光大声徧告正觉世尊将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问为最后问所以三界躃踊八部悲号献供填空流血洒地高幢翳诸日月广葢徧覆大千如经广说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故名方便净涅槃也。
在初释者由证性净有此无方胜用故在前释言沤和善巧者方便净家般若无生无灭等即方便净家性净是则一净皆具三净也。
△次圆净中。
圆净者因圆果满毕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来行持戒不杀拥护正法广宣流布利益众生回向大乘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身圆满具足获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复能颁宣广说一切悉有佛性施与一切常命色力安无阂辩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虽施众生不得众生及以施相是名圆净涅槃也。
性净者非修非得非作业非与业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冲湛寂静不生不灭虽在波浊波浊不能昏动犹如仰观虗空月形五翳不能翳虽复随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在山虽没肤中脓血之所不染故名性净涅槃也。
此三涅槃不可相离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虽复一三即非一三虽非一三而复一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弥高竖之弥阔微玅莫测不可思议。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总唱涅槃即是其名专据性净以当其体指于圆净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为其用作此分別即是其教虽复分別都是一法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若得此意无俟多言其未解者更重复说耳。
云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者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即一佛性因果也。
△二约法身德为四一标列次法身下正释三如是下融通四今欲下对五章。
二约法身德者德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法身中。
云金刚坚固体者此即极果法身受坚固之名又真即空等者三身即三谛故更约三谛释例一切法者正报既然依报例尔。
△次般若德中。
云明故则像亮者只由般若明故其像则现故云像亮净故瑕尽三惑究竟尽方名瑕尽。
△三解脱德中。
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创疣义如是解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
其性广博者即解脱家法身以解脱是称体之用故云广博是远离义者即解脱家般若以解脱称般若故。
△三融通中。
如是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缺减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入中微玅难思为若此。
先明不离谓即三而一次明不混谓即一而三又云摄一切人者以法在人故。
△四对五章中。
三约一谛者世人解谛或境或智或教非无此义今用理释谛理当即境正境正即智教皆正以理释谛其义为𠃔。
初云或境等者境是所照智为能照教为能诠故俱名谛然诸经中非无此义然从理释谛义易明故不依彼。
△次正释为二初标章。
有四种四谛。
△次释文自为四初生灭为二初正释次若论下示相指广。
若论其相逼迫生长能除所除等是也如经。
逼迫是苦相生长是集相能除是道相所除是灭相。
△二无生中二先释次示相。
二无生四谛者推苦集之本本自不生不生故则无苦集既无所坏亦无能坏故称无生四谛论其相者解苦无苦而有真谛集道灭亦如是如经。
初云推苦集者能推即是道谛次示相中云解苦无苦者能解即道谛。
△三无量。
三无量四谛者分別校计苦集灭道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如经。
△四无作。
四一实四谛者解苦无苦而有于实乃至解灭无灭而有于实实者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而是一实乃至灭亦如是是名一实四谛具如经。
竝如文。
△三开显中。
非离生灭四谛別有一实四谛即达生灭而是一实四谛无生无量亦复如是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不可思议不可说示。
云一中有无量者实中有权故无量中一者权中有实故不可思议者即当双非双照故云不可思议等。
△四对五章中。
强欲分別令易解故总唱一实四谛即是名也取一灭谛即是其体故胜鬘云一依者即一灭谛也道谛以当其宗取道谛所治以当其用调御心喜说此真谛即名为教虽差別说只是一无差別法耳。
云一依者一是所依也心喜说真谛者开小乘之真入佛性之真以心方喜自法华前显露教中兼带之说佛意未畅故非永喜。
阙第四无生一章如德王品中广说故今不论。
△五约正性为五一标列次正释三当知下融通四强欲下对五章五若人下结前生后。
五约正性者性有五种谓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
初如文。
△次释中。
正性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是名正性因性者十二因缘因因性者十二因缘所生智慧果性者三藐三菩提果果性者大般涅槃今且约一事论之五阴下所以即正因佛性五阴即因性观五阴生智慧是因因性此智慧增成是果性智慧所灭是果果性于阴既然余一切法亦尔。
当知五性亦非条別即一而五即五而一一而不混五五而不离一不可思议不可说示。
云即一者一只是果地一涅槃佛性。
△四对五章中。
强欲分別令易解故指果果性为名指正性为体指因因性果性为宗指因性为用作此分別五性为教虽复分別只是一法更无差別。
指果果性为名者大般涅槃即今经名指因性为用者由观阴成因感果果上通起十界阴用引令入实故指因性为今经用。
△大章第三释宗为三初略非古次宗者下正释三总此下对五章。
第三明涅槃宗者有人言宗体不异是义不然何者若论至理二即不二不二即二此则宜然若论名事不二不可为二二不可为不二既立宗体宁得是同。
宗者要也修行喉襟莫过因果。
此经明因略有三种。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明以圆接通又二初正释次问答下释疑。
初又三先引经示宗相次劣三下释所以三又云下明开显绝待人法无二。
一破无常修常如哀叹品以常乐我斥诸比丘无常苦无我虗偽不真宜应舍离今当为汝说胜三修此是破无常修于常能得常果显于非常非无常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令诸弟子悉皆甘嗜。
初如文。
△次释中。
劣三修是烦恼薪胜三修是智慧火非常非无常是涅槃食四众安住秘密藏中即是甘嗜。
云是烦恼薪者尘沙无明是薪也。
△次释疑为二先问。
问初为纯陀直说一常次明常住二字次斥诸比丘云胜三修何意增减。
答皆是今昔相对昔说四非常总是一无常今论四德总是一常举总常破总无常耳。
昔说生死无常而复流动今以常破生死以住破流动故举二字以破二耳。
前二如文。
△三得宜中。
诸比丘置事缘理但修三想今举胜理破劣理但用三修(云云)。
二者以大涅槃心修从浅至深次第行学如圣行中专行五行初谓戒定慧居家如牢狱梵行若虗空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大小肠胃观察八苦五盛阴等次解苦无苦而有真谛次分別挍计苦集灭道无量无边次非苦非集非道非灭而有实谛广说如经。
居家等戒行也从头至下定行也观察下慧行也。
△次尅果中。
△四引证中二。
德王品中亦如是初观四大如箧五阴如害六尘如贼爱如怨诈烦恼如河八正如筏运手动足截流而去得到彼岸戒定如动足智慧如运手涅槃是彼岸师子吼中亦如是初从少欲知足乃至住大涅槃又善修戒不见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是名善修定慧等亦复如是原始要终皆宗常住以常为宗明矣。
初別德王证次[*]別师子吼证竝可见。
△第三明独圆意。
如文。
△三结归又二初结示开显分齐次虽三下结归常宗。
初文中。
但此文中处处论行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种种不同不出三种初破无常而修常即是以圆接小接通意也次以大涅槃心修无常次修于常即是从渐入顿次第別意也后即无常而修于常即圆顿人也。
云以圆接小者此约开名接不同法华前接也又云次第別意者此是涅槃中解圆行渐之人非全同別。
△次明宗义为二初标列。
宗有三义一宗本二宗要三宗助。
△次正释中文自为三初宗本。
宗本者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涅槃心为本故其宗得立也。
如文。
△次宗要中。
宗要者行之宗要要在于常行会于常能显非常非无常如七曜之环北辰似万川之注东海行以常为要亦复如是。
云北辰者而北辰不动注东海者同一咸味故以咸味而喻于常。
△三宗助中。
宗助者助名气力也常宗得成赖于资助或人助或教助或行助或道助由助得力故言宗助。
第四释涅槃用者为三一本用二当用三自在起用。
初如文。
△次释自为三初释本用为三初叙旧次有人下述他难三今当下正释。
初叙又二初正叙三师。
本用者先出旧解灵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之性如弊帛裹黄金像堕在深泥天眼者捉取净洗开裹黄金像宛然真神佛体万德咸具而为烦恼所覆若能断惑佛体自现力士頟珠贫女宝藏井中七宝暗室缾盆等喻亦复如是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新安述小山瑶解云众生心神不断正因佛性附此众生而未具万德必当有成佛之理取必成之理为本有用也开善庄严云正因佛性一法无二理但约本有始有两时若本有神助有当果之理若能修行金心谢种觉起名为始有始有之理本已有之。
△次引证于中自四。
初二如文。
△第三文中。
又引佛性三世众生未来当有清净庄严之身此证当有双取二文意与瑶师不异。
又引木石之流无有成佛之理则非本有之用众生必应作佛今犹是因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有始有之理即是功用义也。
可见。
△次难中三初正难三家。
有人难初义若言众生身中已有佛果此则因中有果过食中已有粪童女已有儿若已具佛果何故住烦恼中坐不肯出邪何故不放光动地故文云若言有者何故默然正破此执耳次难第二有得佛之理此理若常为相续常为凝然常若相续常何谓本有佛果之理若凝然常则因中有果过同于前难第三家若言本有具始有亦应本有常住复有无常本有只得是常不得无常者本有只本有那得有始有。
△次又若下纵竝。
又若本有有始有亦应无常有于常无常不得有于常本有那得有始有又本有有始有则了因有生因若了因了本有是常生因生始有是无常不得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邪。
△三鹬蚌下结失。
鹬蚌相扼更互是非由来久矣。
悉如文。
△三正释。
今当宣明此义若定执本有当有非三藏通教之宗乃是別圆四门意本有是有门当有是无门双取是亦有亦无门双遣是非有非无门別家偏据不融门理两失为圆家所破何者若执本有之用譬之树木工匠揆则任曲者梁用直者桁用长者矟用短者箭用本有之用亦复如是佛即破之草木生时无梁箭用工匠所裁因缘获用若裁曲为直曲无梁用展直为曲直无桁用割长为筹长无矟用折短为薪短无箭用何得苦执本有之用经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何得苦执本有当有当本不立胜用安在邪若专难破复失适缘何者理非本非当非亦本当非非本当有四利益或言本有即是常用或言当有即是无常用或亦当亦本即常无常双用或非当非本即双非不用之用本有常用摄一切法何得无三门用三门亦摄一切法何得无本有常用文云大般涅槃是诸佛法界即其义也是为圆教赴缘论此四用大获利益不同旧义(云云)。
文为九初明定执成门次本有下示成门相三列家下明偏据之失四佛即下引佛破偏五法云下引经破执六若专下明若苦破者失适宜之益七有四下明称获利八本有下明门功能九是为下结益初云今当宣明者只是今当显示此义耳。
△二当有用为四先叙古次有人下难三今明下正释四旧论下明照境不同。
初文自引三师不同。
二当有用者先出旧解解有三一云理出万惑之外须除惑都尽乃可见之譬十重纸裹柱虽除九重终不见柱并尽乃见二引渐备经明一切智慧皆渐渐满不何一期并悟也三云真谛可渐知佛果可顿得何者即俗而真更非远物所以真可分知佛果超在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渐知。
初云纸重者纸密可喻无明稠密次师可解三云真谛可渐知者谓渐破俗谛即分分见真谛故云可渐知。
△次难自为三初难渐见。
有人难初义若理不可渐见惑岂可渐除既不见理由何除惑。
如文。
△难次师。
若言理可渐见夫理若是分可作分知理既圆通若为渐解若初见称后见与后无异不名渐见若初不称后不名顿见(云云)。
若言见真者须渐得佛须顿是义不然。
释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是三则一相华严云虗妄多分別生死涅槃异迷惑圣贤法不识无上道真与涅槃既其不异云何真渐果顿邪。
今明诸解更相驰逐水动珠昏然理非远近见理之智宁得渐顿智若渐顿宁得称理如方入圆殊不相应。
△次如理下正释于中又三先明理智冥一体非顿渐。
如理而解解如于理不见相而见无所得即是得耳。
△(此处恐有脱文今敢补曰二有因下示众生因缘用是渐顿)。
有因缘故亦得渐顿。
△(今更补曰三此中下正释又二初标列二渐)渐下释。
此中应有四句渐渐渐顿顿渐顿顿。
渐渐尚非渐顿况复顿渐渐顿尚非顿渐况复顿顿法华玄广说顿渐者无差別中差別耳顿顿者差別中无差別耳三种修三种见明宗中意是也渐顿修渐顿见者是不定观意也。
初云三种修等者前宗文中初破无常而修常即是以圆接通次从渐入顿次第別意后即无常而修于常即圆顿人是。
△次文中。
渐更不同又开四句渐修渐见渐修顿见渐修顿渐见渐修非顿渐见。
云渐修渐见者且取三教之证人是渐修顿见者得入初住等人是渐修顿渐见者住前为渐见入住名顿见渐修非顿渐见者证顿渐时顿无顿相渐无渐相亦是理体不当顿渐见也。
旧论照境之用不同。
初如文。
△次问中。
冶城嵩云佛智乃无大期死灭犹有念念流动逐境去来此人临终舌烂口中浪语之过现验也。
二药师解佛智体是常住用是无常逐境去来此解亦违经经云若正见者当说如来定是无为那忽体是无为用是有为。
三光宅云若无常之智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今常住之智照无常之境岂应逐境无常此亦不可。
△四明九世中。
五作逆照义云如来道迎上觉时初一念并逆照万境从初流来至后成佛并皆照竟后万境自有去来我都不更新照如天子初登极时并付制法后人犯者随轻重治不更复制也此亦不可佛智照境何尝暂息忽言初照后都不照纵令如此终不与境相称。
云逆照者只是预照耳。
△六开善中。
云百时者取机长短时也。
△七灵味。
七灵味更借虗空为喻万物在空空不生灭物自去来此亦不然佛智灵知岂同顽空。
今明三藏教中二谛不相即故二智各照所以诸解喧喧若此若通教中二谛相即二智二而不二尚无此诤况复三谛即一谛一谛即三谛三智即一智一智即三智一照即一切照一切照即一照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宁复有此微浅问答邪。
又开善解佛智照真与真冥无复智境之异智体与真境都复不殊。
△次约位下明约位则有四句差別。
约位分別凡夫不冥不会因中圣人会而不冥佛果亦冥亦会。
于中云因中圣人会而不冥者应即破云既会何以不冥邪(云云)。
△次解又二先明智体异。
第二解云佛智是灵知真谛是无知二体既殊岂可并有知同无知但会之既极詺之为冥岂得有冥异会。
△次慧印下引证二相。
慧印三昧经云冥不冥寂不寂肇论亦有用冥体寂之语。
△三今家破于中为三初纵难。
今难佛之真智既其冥真与真不异佛之俗智亦应冥俗与俗不异佛虽知幻而非幻人。
△次若尔下斥失。
若尔佛虽知俗不可冥俗佛虽冥真不可同真不应作如此冥真冥俗义。
△三冥真下判失。
冥真不出二乘冥俗不出凡夫境界云何得是佛智用邪(云云)。
△次开章別释于中二先标列章次解。
且约三种一不可思议用二二鸟双游用二善恶邪正双摄用。
不可思议用者。
初如文。
△二叙中总有七家一一释中皆叙彼解次今家非破。
旧释有七一云令他见须弥入芥子其实不入唯应度者乃能见之此解不可若不入者何谓神通。
二解实入但佛神力蹙大令小开小令大此亦不可若尔乃以大容小何谓以小容大。
三解不知入与不入既是不可思议那可定判入与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议尽应不可解余者尽言可解至此一义独言不知邪。
前四师竝如文。
△第五师。
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须弥之小性此亦不可若执定性过同外道又似毗昙又还是大容于小何谓以小容大。
六地论解大无大相不无无相之大小无小相不无无相之小以无相之小容无相之大无相之大还入无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相既言无相那有大小若有大小应是有相若定无相还同空也。
可见。
△七兴皇。
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不离大离小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议大亦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须弥之高广入于不思议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议之大入于不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云云)。
初云今明至因缘者谓有大有小皆由因缘虽从因缘即是法性故能相入如止观第五破徧初广说。
△三邪正用为三先明邪正双用。
所谓四趣是邪人天为正又三界是邪二乘为正又二乘偏邪菩萨为正(云云)邪正两用亦徧法界。
△次四趣下明善恶双用。
四趣是恶人天是善又三界悉是恶二乘是善又二乘是恶菩萨为善此用亦徧法界。
△三三界下明无常常双用。
三界皆悉无常二乘是三无为常又二乘是无常菩萨是常常无常用亦徧法界其门略义广也。
△(此处必有脱文今敢补曰第二常无常下明二鸟双游用)。
俱亡二边者谓二用俱契非常非无常者曰俱亡也。
△第三善恶下明善恶邪正俱摄用。
三邪正善恶俱摄者陈如品中说邪即外道正即陈如弘广邪即诸魔正即阿难平等皆摄巧施玅用游诸世间作大利益若见此意即是自在之用善巧四随称机利益住首楞严种种示现不动法性其见闻者无不蒙益此义可知不俟多说(云云)。
△大段第三问答释疑者。
问此一章五意云何答例前可解若总论三用即释名意若专本用即是体意若专当用即是宗意若专自在用即是用意若分別三用即教意。
初疑云此章为具五章不释云例亦有之若专本用者理性本有此用若专当用者望本名当即是现在有从因至果之用故对宗也若专自在用者即是果上起用未来永永不穷弥满法界所以自在之用对今经用。
△大章第五释教相者然泽明亦叙五时教差別第一时教为小乘解深密云唯为为發趣声闻乘者说第二时教为大乘解深密云唯为發趣大乘者说第三时教为三乘解深密云普为發趣一切乘者说第四时教为一乘四衢等与一牛车故三乘同归一佛乘故第五时教名为一性五性同归一佛性故次明五时教法季月第一时佛成道后六月说也如来二月八日成道八月八日方转法轮婆沙论等皆云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为五比丘转法轮迦栗底迦月者八月是第二时真谛记云如来成道七秊方说般若经说一切法空无自性如来藏经佛成道后十秊说也大集十六秊说仁王经云前二十九秊说摩诃般若三十七秊正月八日说仁王般若第三时真谛三藏记云佛成道后三十八秊说解节经即解深密是第四时一乘教法华是佛道教三十余秊说第五时此大涅槃经是所说佛性正因得佛常果因最是除果最是远犹难信故所以后说然引真谛记未可全依若判五时皆据经文自说秊数时代以定五时次第若言七秊即说般若者犹属密教般若通前之文如净名释菩萨品初所述若云第三时是解深密者彼将般若为第二所以解深密为第三非但今家破此说起信论疏初亦破此说又于五时中皆弃华严如法华玄中广破古人所立五时之义然今略引以示同异不暇破之释教相为二初标列章。
第五释教相者为二一增数二经来缘起。
增数者谓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也。
△次解释文自为五初文又二先示乳相非一次乳名下解释。
所言乳者此名则通外道言教亦称为乳文云是时旧医纯用乳药二乘言教亦称为乳阿含云舍利弗是所生母目连是乳母二人说法生养四众后文亦云声闻缘觉佛性如乳菩萨教行亦称为乳故云手出香色乳施令得饱满佛教亦称为乳故目连腾请云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无疑又云医占王病定须服乳。
乳名既通若为分別旧医偷教窃取乳名不解其义而为相续悦意转动薄皮所诳起四颠倒毒乱心中多所伤害即邪教也。
云而为相续者计为常也悦意乐也转动义也薄皮净也多所伤害者害于二谛三谛真常四德也。
△次二乘乳中。
二乘乳者佛以方便合三种药谓咸苦酢二乘之人用此方便为于四众治彼邪乳如以楔出楔此以四非常教名为乳也。
菩萨乳者以大慈大悲随诸众生应以何法而得度脱随而说之或说方便法或说真实法或治邪常或治无常称彼机缘令得饱满是名菩萨教乳也。
云或说真实者十行菩萨虽未亲证无作实理而能说之。
△四佛乳。
佛教乳者究竟真实如经其犊调善不驰不住不处高原亦不下湿不食酒糟麦䴰滑草不与特牛同共一群故其乳多德最为第一正显涅槃之教是最上乳也。
如文。
△次释疑为二先问次答。
初问者。
问何故于一乳中多种分別。
乳只是一何以强作多种分別有何据邪。
△次答为三先示经意通。
答此经意尔如本有一偈四出证义明无差別差別等例作此说之无咎。
△次有德王下引例。
又德王中不闻闻不生生等皆作四句今亦例尔。
△三邪名下结酬。
邪乳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菩萨名不乳乳佛是非乳非不乳意高例尽子何须惑。
二字者世亦二字出世亦二字上上出世亦二字今文亦二字二字既通复须分別。
世二字者如瑞应云太子乘羊车诣师学书师教二字谓梵佉娄此二字应诠世间礼乐医方技艺治政之法故是世间二字也。
初云梵佉娄者如普曜第三现尽品云菩萨乘羊车将诣书师适入书堂欲见其师名选支见菩萨威神光曜不能堪忍即躃堕地兜术天上有一天子名曰清净即前牵手令从地起置于座上在大众尔时菩萨与诸释僮俱住手执金笔栴檀书众宝明珠成其书林侍者送之问师选支今师何书而相教乎其师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天地异书菩萨答曰其异书者有六十今师何言正有二种师问其六十四皆何所名乎太子答曰(云云)。
△二出世二字为四初明出世二字相。
出世二字者婴儿行云婆和二字所谓有为无为为二字也若出世与出世上上共为二字者即是半满为二字也众经同以鹿苑说为半字摩诃衍所说为满字小大相对共为二字。
△次又诸下叙谬释。
又诸师释此满字不同地人云涅槃六行俱明是满字法华是大乘非满字由是无常此都非义不须论难(云云)。
△三兴皇下明兴皇破。
兴皇嘲诸师作五满半边满竖满𧂐足满共满具足满今不委论(云云)。
今明半满二字更为五意一直是半二对半满三带半满四废半满五开半满。
如鹿苑无常此直半无满若方等之流说无常逗小又弹小襃大此正对半明满若大品通三人共学是带半明满若法华正直舍方便是废半明满亦有开权显实即开半明满若此经斥劣辨胜即废半明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须䟦陀罗得罗汉果即开半明满而复对破生死流动明于常住二字常破生死住破流动此亦是废半明满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又是开半明满故知二字虽通不可一槩。
初云对半明满者于鹿苑得小果者来至方等复有当座得小果者竝闻弹呵以大破小即是大小相对竝明名为对半明满带半明满者傍挟通教二乘小非正意所以名带须䟦等者闻于佛性𫏐取小证即当开权。
△三明三修为二先标列。
三三修者有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
△次邪三下解释为二初正释次又邪下结判。
初自为三。
邪三修谓世间颠倒随邪师教见相似相续谓为常适意可悦谓为乐转动运为谓是我愚惑所覆如执掣电如蛾如蚕追求无厌如渴饮咸唐无毫益亦是厌下麤苦障攀上胜玅出故名邪三修。
劣三修者依半教破于邪执无常醎味破其执澹无乐苦味破其执甜无我酢味破其执辢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无我所能破欲染色无色染无明掉慢疑如诸迹中象迹为最于诸想中无常为最如经广说是名劣三修。
胜三修者依佛胜教破于劣修谓常乐我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华欢娱受乐具八自在无能遏绝如是修者入秘密藏名胜三修。
如文。
△四明四教为三初标大意以指广次三藏下正释三菩萨下结归。
四四教者此该佛一化名相理趣別有疏本(云云)。
三藏教者谓戒定慧藏为彼婴儿梯隥出苦畏惮长远止息化城即小乘法也菩萨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如经浮囊白骨八苦等观即其文义也。
通教者三乘共学近远俱通若能前进亦可得去即摩诃衍法也菩萨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如经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乃至解道无道而有真谛即其文义也。
三乘共学近远者钝则近通化城利则远通宝所故云若能前进亦可得去即其人也。
△三別教。
別教者別在菩萨不与二乘人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即独菩萨法也若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如经苦有无量相分別校计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至道亦如是即其文义也。
可解。
△四圆教中。
圆教者即事而理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教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随佛自意是佛境界非诸二乘下地所知如经非苦非谛有实乃至非道非谛有实是名一实谛即其文义也。
云即事而理者达五阴即常住又达別真俗即常住理故云即也又一教一切教者开一切权教等。
△三结归为五初结渐圆次复有下结初心即顿三今经下结判四若类下辨异名五若例下例释。
菩萨大涅槃心修即是圆心圆心为本行于众行从浅至深届极而止如放金刚到际则住当知圣行之一意即是渐顿之教亦名渐圆教此乃文中一种耳。
初云届极而止者极在玅觉也。
△五例释中。
云圆是不闻不闻者分段不生是一不闻变易不生是一不闻又智德不生是一不闻断德不生是一不闻故云不闻不闻。
△五明味为四先明说譬意次若初下释法譬相生以显五味之相三夫众生下结示同体之权智布教五时利物之道四五味下指广兼对五章。
初又二先述意。
五五味者即五种牛味正譬说教次第不应以浅深意取若谓初浅后深是义不然。
△次文云下引证又二初证四味不浅次证醍醐不深。
文云医占王病定须服乳又云如得乳麋更无所须无所须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大涅槃此岂浅邪文云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于中即便成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本有者何故待缘如此酪譬不可浅也文云譬如甜酥八味具足是大涅槃亦复如是当知此酥其况深矣。
初云其况深矣者醍醐之酥故不可浅。
△次释法譬相生为二初非定执。
若初味定浅后味定深妨文害义。
△次若作下释自有五文。
若作次第意释者则无过咎牛者譬佛大觉朗然圆明成就如血变为乳具足在牛从牛出乳譬佛初说也即寂灭道场从法界体流出法界法教诸菩萨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言从牛出乳也。
次从乳出酪者为小机不堪如聋如痖隐其无量神德示丈六身覆如来藏但说三藏以贫所乐法随宜方便令章凡成圣故华严大后次说三藏之小如从乳后即有于酪也。
次从酪出生酥者譬三藏之后以大诃小挫其取证败种坏根无生无用先与后夺如亨酪作生酥也。
次从生酥出熟酥者譬方等之后委业领财使诸声闻转教教菩萨也。
夫众生不见佛性智手指㧑或作大说或作小说或诃责说或教化说或定天性说众生若见佛性则静乎双树指㧑毕矣息教二河法流竭矣如牛出乳极至醍醐诸佛布教极于见性。
初云二河者烦恼涅槃二河也。
△三结叹中。
种种名目只是一法一法者只是佛师诸菩萨母佛菩萨辩所不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
他人云第四释经时代者捡目录总有一十四品皆是涅槃之枝分也第一后汉桓帝建和秊中有月支国沙门支楼迦谶于洛阳译出一本名般泥洹经两卷成部第二桓帝元嘉秊中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本为太子舍国出家坏道游方弘化为务振锡来仪届干洛邑译出本名小般泥洹一卷成部第三曹魏武帝黄初秊中西域沙门安法贤译一本名大般涅槃经两卷失其翻处有录可凭第四东吴黄武秊中有月支国居士姓支名道谦字恭明初至洛阳后游江左译出一本名小般泥洹两卷成部第五东晋安帝建武秊中有迦毗罗国沙门佛陀䟦陀此云觉贤初至长安后隐庐山住道场寺译一本名方等泥洹两卷成部第六东晋义监六秊有晋州沙门法显往游西竺还到杨都译一本名大般涅槃六卷第七西晋武帝太始秊中有月支国沙门昙摩刹罗晋云法护初至炖煌次游京邑后之江左译出一本名大般泥洹经两卷第八北凉阻渠蒙逊割据河西都姑臧县玄始秊中有天竺三藏昙无谶唐言法丰六岁出家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会遇白头禅师诲以大乘十旬交诤拒而不从谓禅师曰颇有经本可得见否禅师逐授大般涅槃经因而信受三藏玅善呪术时人号为大神呪师初赍涅槃梵本上轶并菩萨戒大集大云金光明等诸经梵本在夜恐失枕之而卧夜有神人拽谶堕地如是至三空中声曰此是金刚解脱诸佛秘藏何急枕眠谶藏何忽枕眠谶惊愧谢遂县梵本挂之高树果有群贼夜来盗经尽力共擎竟不能举晨晓三藏自持而行众贼同观谓之为圣愧而悔焉乃至姑臧被河西王阻渠蒙逊慇懃告留请住翻译大般涅槃梵本即从初十卷至大众品觉知经少因屈三藏至千阗国求得中分十卷译至婴儿行品又觉经少更遣使往于阗国求得余欠译之乃足名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成部第九宋元嘉秊中有雍州沙门智猛躬往西城询求正法赍诸梵夹到西凉州译出一本名泥洹经二十卷成部第十宋文帝建元秊中有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宋云功德贤于荆州新寺译一本名泥越经一卷第十一北齐天保元秊西国沙门佛陀那舍秦言觉明于相州译一本名大悲经五卷成部第十二名字功德经并哀叹经与方等泥洹经同本异译耳第十三隋开皇秊中崛多笈多译出一本名四童子经三卷成部第十四大唐麟德秊有南天竺国沙门若天邪䟦陀共唐国僧会宁于日南波邻国译出两卷名阇维经仪凤秊初交州都督梁难敌进经入京仪凤三秊大慈恩寺主灵会于东宫进状请经外传因许流行至大周天册万岁元秊奉勅编经入于目录今所讲者于前所译十四中当其第八北凉所译四十卷成部。
△二经来缘起文为二先标列。
二经来缘起又二一经缘起二疏缘起。
△次释文自为二初释经缘起为二先标列。
经缘起者有双卷六卷大本。
△次双卷者下释为六初明小缘感次六下明大缘感三又云下辨同异四昔道猛下述天本翻译时代五初三人下明应验以显无缘慈悲解脱之力六经者下指广。
△三同异中。
又云小本是法显于天竺钞初分翻为六卷大本上帙是道猛赍来斯乃广略二文耳世犹惑焉若是异闻那忽问词答旨两本皆同若是钞者只应存略那忽前后大本则如来说偷狗六卷迦叶问偷狗大本偈说三归六卷长行说三归解云问词答旨所同处少不同处多昔钞梵文尚无前后秦人翻译逐意奚互于二义无妨也。
云道猛赍来者时人咸云大品是昙无谶译欠此道猛一节文。
△四时代中。
昔道猛亡身天竺唯赍五品还谓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大众问等品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逊割据陇后自号玄始其号三秊请昙无罗谶共猛译五品得二十卷逊恨文义不圆再遣使外国更得八品谓病行圣行梵行婴儿行德王师子吼迦叶陈如等品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轴传于北方玄始五秊乃得究讫是时姚苌复号弘始弘始非玄始玄始五秊即晋恭帝元熈元秊次入宋武刘裕得四秊次入宋文帝文帝尚斯典勅道场寺慧观鸟衣等慧严此二高明名葢净众康乐县令谢灵运抗世逸群一人而已更共治定开寿命足序纯陀哀叹开如来性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文字鸟喻月喻菩萨凡十二品足前合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则一万余偈谶云经义已足其文未尽余有三品谓付嘱烧身分舍利二万言未来秦地耳小亮云是罗什足品出来关中不闻涅槃恐其言为谬经录称谢灵运足品相承信用。
云三人者严观谢公三人也又改王粪问为王隐处改共耶输为纳耶输改蚊子尿为蚊子水改手扡脚蹈为运手动足如是等文数十余处后有传学之人东晋大德沙门道生法师即什公学徒上首时属晋未宋初传化江左讲诸经论未见涅槃大部悬说众生悉有佛性时有智胜法师讲显公所译六卷泥洹经说一阐提定不成佛定宋朝大德盛宗此义闻生所说咸有佛性众共嗔嫌智与生公数论此义智屡被屈进状奏闻彻于宋主表云后生小僧全无学识辄事𮌎臆乖越经宗若流传误后学者今以表奏请傧入山宋主依奏讁居苏州唐丘寺时有五十硕学名僧从生入山咨受深要其后有清河沙门雀慧观豫州沙门华慧严俱什公学徒上首当时在京已逢大经从彼北凉流入咸奏幸得见闻如贫获宝遂罄衣钵缮写此经赍往江东志在传化宋朝道俗众共被寻乃云众生悉有佛性咸叹生公玅释幽旨善会圆宗即以表陈请生通锡宋主惊叹發使迎生旋至都城披经本略叙疏义五十余纸其义宏深其文精邃唯释盘根错节难解之文于此经大宗开奥藏自后讲者称为关中疏撰既毕众请宣扬开经之朝宋城道俗五千余人咸集讲会生升座已便令都讲偏唱经文四十余段说一阐提悉有佛性于是便立一切众生至一阐提有佛性义教令众论议意无一人申论场者便辞众曰良以此经大本至道生由斯忍死来久令事得符契言无谬误不惑众僧即奉辞愿善流布言讫于高座奄从物化时人号生为忍死菩萨矣其有传集者其数非一如疏所引。
△疏缘起中。
二疏缘起者余以童秊给侍摄静摄静授大涅槃诵将欲半走虽不敏愿闻旨趣。
给者走也仆也如伍相传云下走身是游人即其例也。
于是负笈天台心欣蓝染登山甫尔仍逢出谷不惟菲薄奉从帝庭师既香涂二宫光曜七众道俗參请门堂交络虽钦渴甘露如俟河清讵可得乎尝面请斯典降旨垂许有期无日逮金陵土崩师徒雨散后会匡岭复属虔刘爰西向江陵仍遭雾露勅征师江浦顶疾滞豫章始举颿南湖已闻东还台岳秋至佛陇冬逢入灭叹伊余之法障奚可胜言。
匡岭在江州庐山豫章即洪州。
昔五百群盲七回追佛祇洹一狗听两钟鸣。
昔五百群盲者贤愚经第六云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狐独园尔时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乞匃自活时闻人言如来出世甚奇甚特其有众生睹见之者𤸇残百病皆蒙除愈盲视聋听痖语偻申拘癖手足狂乱得正贫施衣食愁忧苦厄悉解勉时诸盲人闻此语已还共议言我曹罪积若当遇佛必见救济便问人言世尊今者为在何国人报之曰在舍卫国闻此语已共于路侧早言求哀谁有慈悲愍我等者愿见将导到舍卫国至于佛所[吃-乙+彖]倩经时无有应者五百人复共议曰空手倩人人无应者今共行乞各今得金钱一枚以用雇人是得达彼各各行乞经于数时人获一钱凡有五百左右唤人谁将我等到舍卫国金钱五百雇其劳苦时有一人来共相可相可已定以钱与之勅语盲人展转相牵自在前导将至萨竭国弃诸盲人置于泽中是时盲人不知所在为是何国互相投手经行他田伤破苗谷时有长者值来行田见五百人践踰苗稼嗔愤怒盛勅与痛手与见求哀具宣上事长者令一使人将诣舍卫适达彼国又闻世尊已复还来得摩竭提国是时使人复还将来向摩竭国时诸盲人钦仰于佛系心欲见肉眼虽闭心眼已观欢喜發中不觉疲劳已至摩竭复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经七反尔时如来观诸盲人善根已熟敬信能固于舍卫国便住待之使将盲人渐到佛前佛光触身惊喜无量是时两目即得关明乃见如来四众围绕身色光晃炟如紫金山感戴殊得喜不自胜前诣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异口同音共白佛言唯愿垂矜听在道次时佛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法衣在身重为说法得阿罗汉。
堰者仆也谓盲唯仆无见唯沈者如犳唯沈无得。
入山出谷浮坠泝江希闻斯典竟不获闻日既隐于重崖盲龟眠于海底冯光想木讵可得乎余乃扫墓植树更伏灰场口诵石偈思愆毕世事不由己迫不得止戴函负封西考阙庭私去公还经途八载日严诤论追入咸阳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又被谗为巫收往幽蓟乘氷济北马陷身存临危履薄生行死地悼栗兢兢宁可尽言昔裹粮千里担簦于东南负罪三谗驱驰于西北若听若思二涂俱丧。
载函者送浮名疏入上都也日严诤论说者云造异论咸阳县名在西京蓟(古诣反)簦(长柄笠也)。
情不能已寻诸旧疏将疏勘经不与文会怏怏终日恒若病诸效群盲之触象学独梦之谈刀以大业十秊十月十日庐于天台之南管窥智者义意辄为解释运丁隋末寇盗纵横海闹山喧无处纸笔匿影沃洲阴林席箭推度圣文衣殚粮尽亏其次第于是怀挟鄙志托命遂安草本略通放笔仍病县令邓氏呼讲净名曳疾应之事不兼举寄疏他舍他舍被烧廓然荡尽冥持此本得免灰飏重寄栅城海寇冲突玉石俱罄萧亮提挟复获安存所谓焦不能烧贼不能得再蒙灵异重厉微诚更往遂安披寻补削复值军火食息无宁乃卜安洲安洲者微澜四绕绝人兽之踪峰连伟括兼二山之美左临水镜澄彻鉴心右带蕖池红葩悦目修竹冷风胜白牙团扇萋蒨翠草加戴氏重席云霞镂糅于松桂五彩羞其绘图猨麏和韵于蝉蛙八音陋其弦管雅有高致丰趣冥伦仍莳粟拾薪勤兼晓夜暨染笔已来凡历五载何秊不遭军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赍氷床雪被孤居独处梦抽思乙词既野质意不会文其玄义一卷释文十二卷用纸七百张有崖易迨空海难徧盲寱偏知敢称圆识特是不负本怀遽兹石火卷舒常住之卷酬报乎身手赞叹解脱之法仰谢于心口麤耘毒草微养药王螳𧑃萤熠非能抗曜也。
沃州山名在剡县遂安山名亦在剡安洲者在台州安县麏(兽名居筠反说文也)熠(大白为立反也)丁当也乙辰也。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
大般涅槃玄义抄一卷。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下
音释
(渠之切与碁同)。
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此云信不具阐齿善切)。
暴背(暴步木切晒也背补昧切脊也)。
驳(北角切斑驳不纯也)。
呕和(梵语具云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呕乌候切)。
筏(房越切桴也)。
醪(郎刀切)。
鹬蚌(鹬以律切鸟名蚌部项切蛤也)。
扼(乙革切持也)。
桁(何庚切屋横木曰桁)。
矟(色角切矛属)。
詺(弥正切辨別物名也)。
楔(先结切櫼也櫼音尖)。
𪎈(羊即切麦𪎈也)。
嘲(陟交切言相调也)。
㧑(吁为切)。
揄(容朱切)。
赍(𤖆西切持也)。
沮渠(沮子余切沮渠本匈奴官名以官为氏也)。
苌(仲良切)。
啑(作答切)。
璀璨笈(极哗切箧也)。
颿(符咸切与帆同)。
怏(倚两切情不满足也)。
飏(余章切风所飞飏也)。
蔳(仓甸切草盛貌)。
镂糅(镂郎豆切㓮刻也糅女又切杂糅也)。
麏(俱偏切麞也)。
螳𧑃(螳徒郎切螳蜋也𧑃牛刀切谓螳蜋足也)。
萤燿(燿戈入切萤燿谓萤火之光也)。
△三约三性为五先明三性有无次光宅下明佛唯二性三开善下明佛唯善性四夫三性下判失五此皆不经属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