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91-A 梵网经菩萨戒序
法门虽广本乎三学戒品虽多总乎三聚三聚者何即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此之三聚具足一切波罗蜜行前佛后佛由此而取证大乘小乘由此而起修自利利他无越乎此经不云乎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又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此其验欤是故千华台上舍那为能说之主千花叶上迦文为能诵之师展转传持无令断绝当知西域戒本则有十万颂六十一品之多此土所行乃是姚秦罗什法师诵出心地法门一品而已虽然广略不同譬夫举一纲则众目斯张尝一滴则全潮已悉何彼何此无欠无余前江淮福建总统雪堂禅师安住禅那深入般若又以波罗提木叉罗笼万有幸际圣元一统车书混同复虑毗尼之文流通不广遂锓诸梓传布微尘刹土普使微尘含识咸得见闻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三学增长三德圆成尽未来际称为教授师者雪堂其毋辞雪堂平生乐与名士大夫交游不以死生患难为问至于恤贫好施义襟豁然皆非人所可及见于诸贤哲之诗之文者详矣两辞上命深感皇恩今又赐田来南 眷注弥渥乃刊此经流布十方于以仰祝南山之寿云。
大德二年六月住中吴昆山东禅无外惟大盥手焚香谨序
No. 691-B 梵网经菩萨戒序
昔夫子之道传于子思子思传于孟轲轲之后不得其传今寿峰之道传于雪堂雪堂之后欲广其传何也寿峰乃儒释兼通禅教俱备河南法照远孙發祥潜溪嫡子得圆照之正传袭琅瑘之后裔平生吟咏如金风宝月讲楞严圆觉唯识等论每于笺注戒本切切留心欲镂板以广流通奈化缘已毕迁神涅槃是以不果其愿兹者总统雪堂大和尚居师之上足而名重王候遵师之道而无违嗣师之法而克肖故观其为戒于思种上有防非發善之功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戒恶令灭者也今代锓梓以毕前因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经不云乎孝名戒是之谓欤雪堂乃临济十八世孙提唱宗风领十大刹皆增崇殿宇广置田园塑造佛像建立经藏饭僧数万种无限胜因两奉丹诏命总僧权甘守清闲固辞弗往遂感皇帝圣旨赐田五千亩雪堂以种种功德祝延睿算报答鸿恩皇大后亿万载之康宁皇兄晋王八千春之富贵中外宰辅均燕繁禧此雪堂之志愿也。
开泰退居袭祖沙门五峰野衲普秀斋沐谨序
No. 691-C 梵网经菩萨戒序
原夫一切众生恒以心三口四为造业之本诸胜萨埵悉以六度万行为成佛之因我大薄伽梵悲愍末法比丘去佛渐远设教弥深告示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先当戒淫次当戒杀又当戒盗以淫杀盗名为三毒业若不永断云何修证无上菩提若不戒淫必落魔道纵修禅定如蒸砂石作饭终不可食若不戒杀必落神道断众生命犯根本罪入大地狱永无出期是故佛说婆罗门地草菜不生我令比丘食五净肉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若不戒偷必落邪道欲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来灭后末法之时非谤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已上三种大戒悉是大乘经中金口演说先佛世尊清净明晦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是说即波旬说若诸比丘修行梵行受持梵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𫇴二百五十戒苾𫇴尼五百戒于所受中但有毁犯随其所犯自堕恶趣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东坡先生大悲阁记云斋戒持律讲诵其书而崇饰塔庙此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为斋戒持律不如无心讲论其书不如无言崇饰塔庙不如无为则饱食游嬉而已是为大以欺佛者也山谷黄太史尝作發愿文今者对佛發大誓愿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不复食肉不复饮酒设复淫欲当堕地狱住火坑中设复食肉当堕地狱吞热铁丸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洋铜汁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饮酒食肉婬乱杀生故我皆代受又说决定偈不能止酒不能断肉不断贪欲又不知足齐佛知见亦入地狱诚哉是言也考千古圣贤之用心即诸佛菩萨之行事今者总统雪堂禅师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發金刚坚固心發圣功德不思议心遂于大都创建天庆禅寺重修开泰禅寺洛阳發禅寺郑州大觉禅寺丰州法藏禅寺汴梁开宝惠安禅寺滁州琅瑘禅寺通州胜觉禅寺大名临济禅寺嵩阴静慧罗汉禅寺十大名刹俱有钦奉御宝圣旨太后懿旨晋王令旨护持悉皆增崇殿宇修置田园塑造佛像建立经藏饭僧数万种种功德无限胜因遂感皇帝圣旨特赐田五千亩至江南印造大藏经二十藏雕造佛坛一十二堂并诸经呪板于中创刻善财五十三參变相图经注释梵网菩萨戒经拟续如来末法之寿命仍酬寿峰未满之心缘斯经尊妙是莲花台藏世界百亿万紫金刚光明宫中卢舍那佛为千花中千佛千百亿释迦言千佛谛听略说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菩萨心地品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若犯十重波罗夷罪四十八轻垢罪或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戒成正觉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故此施戒殊胜功德徧满百亿四天下百亿日月宫百亿须弥山百亿阎浮提不可说不可量不可穷不可尽上报皇帝晋王檀施洪恩下为率土普天布萨黑业蠢动沾濡离四生之苦报见闻解脱证十地之殊勋圣躬享亿万之遐年晋王登八千之睿算皇太后皇后倍膺天福 太子 圣孙咸跻寿域内外宰臣利乐康宁者矣。
大德二年七月望日前监察御史郭 天钖盥手焚香谨序
注梵网经并序
夫灭十重四十八轻之罪成佛之门者莫仅于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也即舍那亲宣千佛共说以七遮之余但解师语者尽可受其戒焉是则世尊欲使后之有智信受坚心而护之虽逼以火铁矛刃刳刻之苦而终不悛其心以犯者也故其言初直悲闵然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采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傥崇此戒而依之以其圆净清凉庄严定慧成无上觉得不谓智矣。
时绍圣三年岁次丙子季夏望日。
梵网经菩萨戒序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
诸者不一通在家出家男众女众佛子者即前四众但受佛戒行绍佛位故称佛子合掌至心听者听受佛戒是当成佛之因不可容易令恭合掌至极专心用意令音嘱耳听受所说我今欲说者即造序者顺世假我意欲宣说诸佛大戒者近即七佛远乃无际过去诸佛若以初發心时最先受持此戒直至成佛成佛最初结此大戒序者即此经序是诸佛大戒之序。
众集。
说戒之夜四众会集。
默然听。
法师诵戒谛听审静听。
自知有罪。
未得他心道眼知他所犯即知出家后来或忏悔后来必自可犯知曾有违犯。
当忏悔。
要当忏悔梵语忏摩此云悔过或云發露自所犯罪对众發露。
忏悔即安乐。
不忏悔罪益深。
由日日夜夜相续作罪渐渐增益如水滴滴在也。
无罪者默然。
自知无罪更不發言由述罪名。
默然故当知众清净。
须是自知真实无罪即不發言故云默然今有罪无罪皆默欺之甚也。
诸大德。
出家二众以具戒清净进修大行求大菩提有大德学故。
优婆塞优婆夷等。
在家二众具五戒等。
谛听。
审谛而听。
佛灭度后。
佛自二十九出家六年苦行三十五成道八十五入灭度后。
于像法中。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造此序时居像法中。
应当遵敬波罗提木叉。
应者合也当者须也要也遵者禀承习行也佛灭度后比丘无依若不遵承此戒则无所归投故云耳也。
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牒释其名也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別解脱戒即下十重戒別解脱弃背诸恶。
持此戒时。
有何功德胜利。
如暗遇明。
未持此戒时被痴所蔽明慧不生恒如黑暗既持此戒智慧渐增如遇明也。
如贫人得宝。
未持戒时如贫穷人阙智慧财真法宝故既持此戒是七圣财之一数又是出世法财之宝。
如疴者得差。
由持此戒烦恼病除如安差也。
如囚系出狱。
持戒为因当出三界之牢狱故。
如远行者得归。
未持此戒如离家远去游于生死险道今發心持戒似初回程日日不住渐渐不久到涅槃家。
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
因以上五喻喻显此戒方当了知此戒依之修学进趂有规训匠群物令生正解故戒名本师。
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佛在之日佛常半月半月自诵此戒佛子依行与佛在日轨则合同故云无异此也。
怖心难生。
三涂极苦心无猒怖唯希恶因不念恶果。
善心难發。
凡發善心契理益物今者心无怖念一向唯思自受安乐不顾他苦故。
故经云。
涅槃经也。
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莫轻微小之罪如小水渐积成大水小罪不悔积成大罪水满名盈器罪就名成器成器者三涂业满也。
刹那造罪。
以造罪时速疾举意便成。
殃堕无间。
业影追形无能舍离如牵至趣此且据重余狱亦尔。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复由重也万劫不能重得人身也且言万劫设万万劫业未尽未出。
壮色不停。
即盛年少壮颜色不得久久停住故。
犹如奔马。
喻戒无常速疾如奔走之马刹那即过也。
人命无常过于山水。
山水流之急速人命无常复过于彼也。
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释上二喻无常迅速理实出息不保入息出息不回便舍寿也。
众等。
此会大众。
各各一心。
人人各各心专无二念念进修。
勤修精进。
即䇿發心心所防恶發善成满一切善事。
慎勿懈怠。
懒堕。
是懈怠之体性。
睡眠。
令身心不自在障观为业睡眠覆心诸善皆息。
纵意。
无常日近所作未成勿贪尘境纵恣心意也。
夜即摄心。
每至夜分时摄录其心勿令散乱攀缘境界。
存念三宝。
每至夜分时心常存在观察思念佛法僧也。
莫以空过。
人身难得诸佛难遇正法难闻众僧难值心无思念可谓空过如到宝山空手而回无所自斋也。
徒设疲劳。
玩色躭声虗徒施设疲劳苦终无济益。
后代深悔。
生不修善死坠三涂万死千生自受深重忧悔谁人代苦故云徒设疲劳后代深悔。
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此劝大众一心应学依教奉行应合要当修学此菩萨大戒也广本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以什公偏诵一心地法门品略明戒相时当姚兴翻传经论五千余部最后于逍遥园中译此经也时维弘始三年。
诸大德春分四月日为一时。
从腊月十六至四月十五春分四月十六至八月十五夏分八月十六至腊月十五冬分。
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半在。
三月日在 二月日在 一月日在 二月半在 一月半在 半月日在。
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各闻强健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僧集否。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
答云说戒羯磨。
大德僧听今十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问云作白成否答云成。
众当一心听持戒净身口摄心正忆念多闻生实智由斯戒为本戒为妙法藏亦为出世财戒为大舟舡能度生死海戒为清凉池澡浴诸热恼戒为无为术消伏邪毒害戒为究竟伴能过险恶道戒为甘露门众圣所游履持戒心不高专精不放逸不取正戒相亦无邪念心是名清净戒诸佛所称赞持戒心不悔所愿亦成就戒为法城壍能遮烦恼贼戒为勇猛将摧伏魔军众戒为如意珠能与商人宝戒为妙楼观游戏诸三昧持戒为平地禅定为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庄严万行为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为本是故有智人坚心守护戒宁丧失身命慎勿有所犯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我今欲说戒众当一心听乃至小罪中心应大怖畏有罪一心悔后更莫复犯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佛口说教戒善者能信受是人马调顺能破烦恼军若不受教勅亦不爱乐戒是人马不调没在生死军若人守护戒如𤛆牛爱尾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鏁日夜常精进求实智慧故是人佛法中能得清净命。
诸大德今(白黑)月十五日作布萨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戒当一心善听有罪者發露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诸大德清净堪说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戒已说菩萨戒序竟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
如是三问。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梵网经卢舍那。
此云满净。
佛说。
史说即佛以教合机开不可理从所说彰名梵网经之卢舍那佛说依主释也。
心。
即信等五十心或五十四心楞严经五十五心。
地。
无所地地前总名信解行地见道名净心地修道以上名如来地前心唯因地通佛果。
法。
无非妙轨。
门。
贤圣通游。
品。
类別不同也心地即法门心地法门即品此心地法门品即所说也从能说依主释也。
菩萨戒本。
戒即本菩萨之戒本亦诸佛之本本即根本佛菩萨功德从此戒生。
尔时。
尔犹当也即当舍那于华藏界中正宣此戒传付释迦之时也。
卢舍那佛。
即第二重他受用佛能说教主也。
为此大众。
则远指地前三贤及诸凡众也。
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
此之广戒乃有尔数。
心地如毛头许。
今此心地一品如前广数中一毛头许显极少也。
此显证也既三世诸佛皆同说此戒今后学者见贤思齐进趣有凭不枉功也。
此是释迦随世称我指自本身从初發心便修此戒直至成佛实经三祗且略云百心地即所修之法卢舍那即所求之果。
号吾为卢舍那。
此化释迦指自本身称卢舍那。
汝诸佛。
此依诸佛化行之门千华上卢舍那佛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
转我所说。
令化佛转传我自受用身舍那所说心地法门戒品。
与一切众生。
少分一切。
开心地道。
为此地前三贤开示五十五心并于三地令修成无上觉故名为道。
时莲华台藏世界。
即正当从真起化时第二重他受用佛所坐华座表含千界名为台藏。
赫赫天光。
复名世界赫赫天光。
师子座上。
师子之座。
卢舍那佛放光光。
佛传佛戒先放多光表净戒无瑕遮防不一能除痴暗。
告千华上佛。
今告此千叶华上千丈大化身佛。
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
令传法归往自所化邦处去去者离也。
复转为千百亿释迦。
此迤逦相传约安布教相行化相门理实千释迦千百亿释迦皆从自受用成事智现所说法音亦不离无垢识自证分中声种子起。
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
依前五十五心次第而说次第而修于三地中亦次第故。
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告大小佛及一切众生各各受持各各修行此心地法门品。
尔时。
千华上佛。
千叶华上千大化佛。
千百亿释迦。
一千个大千界内千百亿小化佛。
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
从第二重他受用土起来于本界。
各各辞退。
大小化佛皆各辞退。
举身放不可思议光。
举者遍也诸佛各遍身放光故。
光皆化无量佛。
诸佛光中各各皆化无量佛故。
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
诸佛各用四色之花供养佛故佛供养佛者化下位故令敬法者重于人故。
供养卢舍那佛。
敬本师故。
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各各。
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不一名各各也。
从此莲华藏世界而没。
如是大小化佛各从他受用土没来此也。
佛所入定名也定能摄心住持功德犹如虗空容受一切无所障碍定能發慧慧能演法奉行断障证理如花结果如光破暗。
还本源世界。
阎浮提菩提树下。
此即化身赴座成佛之义也如王宫生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八相具矣。
从体性虗空华光三昧出。
问佛心常在定何故前言入定此言出定答若佛实身即常在定今约化身示有入出。
及妙光堂。
佛于堂内坐欲说妙法先放微妙光故王座光堂二处合说初会法门。
说十世界海。
即于十方一方一界世界即佛国土此初会说法即十方中每一一方各说一他受用佛国土对于地前小秽土故此土广大下位罔一故复称海。
复从座起。
从前金刚千光王座起。
至。
到也。
帝释宫。
即三十三天主所居天之也。
说十住。
住不退唯第七住若入位不退名住一住总摄十一發心住见佛法僧發菩提心故二治地住炼磨转精治心垢故于诸众生利乐悲愍故三修行住自观己身六界五根念念迁灭苦空无我修此观行以除我执名修行住四生贵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入如来种中故五方便具足住能利自他饶益安乐诸众生故六正心住闻赞佛毁佛心定不动故七不退住闻有佛无佛心定不退故八童真住三业无失起六和敬真行无非物莫能坏故九法王子住方便善巧调伏众生应机善说妙合令仪绍嗣非虗故十灌顶勤学十智神通化利功业圆就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大子陈列灌顶故此下具位正念真如住法界理名之为住也。
复从座起至𦦨天中。
具正应云须夜摩此云喜分随受喜乐有时分故。
说十行。
此第三会佛说十行法门也一欢喜行欢喜布施内外无惜能悦自他无恚恨故二饶益行善护三聚以能利益一切众生故三无违逆行行二利行时能顺人心菩萨恭谨无违根故四无尽行精进修习心不退乱尽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故五痴乱行了知生死随行业缘心不迷倒故六善见行念念观察一切众生而不著故七无著行善修胜行不滞空有达有为法无实性故八难得行常以大愿摄胜善根但行利他无求自果故九善法行深根性顺理益物善于化故十真实行言行相应所作成谛故此中贤位深心增胜乐修一切菩萨行故立十行名也。
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
从欲天下数之梵语兜率兜术非正正云睹史多此云知足彼天知欲乐足故。
说十回向。
此第四会佛说十回向法门也智照真理不住名回大悲救物为心名向一救护众生相回向以四无量心能救护众生由大智故复离众生相能拔济众生破痴暗故二不坏回向信向三宝及戒得四不坏信故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学三世诸佛所作回向故四至一切处回向菩萨修善恩沾无际普利法界行愿无边故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心常在定身行利物无𫏐停时故六入一切善根平等回向能现八相成道修四摄行化利生故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住无分別心离怨亲男女等想故常以此心行化利故八真实相回向谓能决断推求理事无邪谬故所行真正不越无为故九无缚著解脱回向一切行愿普皆修习违背障染趣向真如故十等法界无量回向能为法师调御有情离相行广名等法界恒以此行回向三处故以法训物令调三业制御六根灭除众生诸惑障故此第十回向中摄四加行位总名上贤大悲心增胜普将诸善回向救护苦众生故楞严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中与此少別恐繁不叙。
复从座起至化乐天。
具正云乐变化天乐自变化快乐等事还自受用悦乐意故。
说十禅定。
此第五会佛说十禅定法门也梵语禅那或云䭾演那此云静虑一出家清净禅二近善知识清净禅三阿兰若处禅四离戏论愦闹禅五身心柔软禅六智慧寂静一切音声禅七七觉支八圣道禅八离味著诸烦恼垢禅九通明清净禅十内知方便游戏神通清净禅于此十种法门寂静思虑专注一心故名十禅。
复从座起至他化天。
具云他化自在天他化五尘而自受用皆得自在故。
说十地。
此第六会佛说十地行法门也一极喜地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故二离垢地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三發光地成就胜是六法总持能發无边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五极难胜地真俗两智行相牙连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现前地住缘起智引无分別最胜般若今现前故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不动地无分別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满法身故。
复至一禅中。
即初禅也。
说十金刚。
复至二禅中。
定生喜乐地也。
说十忍。
此第八会说十忍法门也一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梦忍七如响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此之十忍皆以圣智印解诸法断染证净故立忍名也。
复至三禅中。
离喜妙乐地也。
说十愿。
此第九会十愿法门也一无限善根愿二法爱增上愿三亲近增上愿四获大神通愿五自证正智愿六令他了解愿七摄受正法愿八广利群生愿九荷负众生正愿十如实修行愿以此十种大愿力故而能摄持一切行门无不具足故名为愿也。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
具正云莫醯伊湿伐罗提婆此云大自在天此天为第四禅王是娑婆世界之主统御诸天故有大宫殿随身化生故。
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
我即释迦说戒本源从莲藏界流至于此。
卢舍那佛。
能说教主。
所说心地法门品。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別如贤劫品中说。
前段经文所明是一个大千界内百亿释迦各说前十会法门竟今此类辩余方例准余界九百九十九个大千界内各各有百亿释迦各各说十会法门与前事同是故云尔。
尔时。
初现化相时也。
释迦牟尼佛。
即此周之一佛也。
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
从第二重他受用佛千华座处来于此一阎浮提州故。
入天王宫中。
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王所居宫也。
下生南阎浮提。
是小化身佛现化之州也。
迦夷罗国。
以南赡部州中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此迦夷罗国大国之数也。
母名摩耶。
此云大术此大菩萨得大智愿悟世法如幻愿为佛母。
父字白净。
释迦示现受生之父母也。
吾名悉达。
七岁出家。
出家相也。
三十成道。
小乘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大乘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
号吾为释迦。
此云能仁。
牟尼。
此云寂默即能证智所证理俱离喧烦故。
佛于寂灭道场。
坐金刚华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从金刚座起超越中间至自在宫故。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举其两头摄其中间十会法门。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
四禅诸王各将部从持于宝幢来至佛所。
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
情非情界皆各不同。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异无量。
一一大千界各各有百亿四大州也。
佛教门亦复如是。
佛所说教遍大千界内有大乘性悉能被故正被大乘兼被余乘。
吾今来此世界。
释迦指自所化之国也。
八千返。
返者回还也往来之义根熟来化缘尽回还回还八千且约大数未必定耳。
为此娑婆世界。
此云堪忍此世界中五浊极恶堪忍众苦。
坐金刚华光王座。
赴座成佛。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往返宣说十会法门。
是中一切大众。
少分一切。
略开心地竟。
此约大乘心地戒故。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
为此地上。
凡夫地上。
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
凡夫无智故各痴暗。
说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
此戒从无垢识中流出。
常所诵一戒。
佛为众生常诵出此一大乘戒。
光明。
光明体清净离戒戒于痴暗。
金刚。
戒性坚持能破烦恼犹如金刚能摧诸物。
宝戒。
此戒贵重如世珍宝亦七圣财之一数也。
是一切佛本源。
十方诸佛初發心时即持此戒而得成佛。
一切菩萨本源。
十方菩萨皆因此戒得入上地。
佛性种子。
四智种子是佛体性亦由此戒佛性种子渐渐增长证理成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约理佛性及行佛性少分一切。
一切意识色心。
意即第七识即前六色即五根及根依处心即第八此等和合方名众生。
是情是心。
拣无情物是有情者可受得戒。
皆入佛性戒中。
此戒是成佛之性非真如也有云受佛性戒者非也。
当当。
即当世不一。
常有因故。
此戒成佛常定之因。
当当。
即所证之果于十地中分分而证故曰当当又因果合论故曰当当。
常住法身。
离四相迁故曰常住法身又由持三戒为因证三法身凝然相续不断故言当当。
如是。
总指十戒。
十波罗提木叉。
根本十种。
出于世界。
从自受用自证分中流出此戒遍于世间。
是法界。
戒即是法法能防非。
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
顶戴文卷。
受持。
领纳指趣慎勿废忘常忆在心。
吾今当为此大众。
释迦指地前三贤众。
重说。
曾八千返说今此又说故名重说若望长行无重说十戒之理。
十无尽藏戒品。
十戒类別故称品包摄出生功德故名藏此戒出生三身四智百四十种不共功德。
是一切众生戒本源。
因持此戒究竟成佛演出五乘故亦即是此戒为其本源也。
自性清净。
戒性离染本净无瑕。
我即释迦顺世所称今指第二重他受用佛是我小化身佛所依卢舍佛也。
方如正坐千叶所成之华座台即华座也。
华座周匝千个华叶之上。
每一华叶上现一千丈大化释迦佛以千叶故现千释迦。
前千叶华每一华上一大释迦王一大千界内有百亿小释迦各王一四大州也。
各于本国南州中印度内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同日同时更无前后一时成佛道。
结指上数。
舍那本身上现起化佛故。
所现化佛。
神力引接三贤之众。
释迦及众俱至舍那所闻心地戒凡见化舍那。
听我舍那诵诸佛戒或释迦令众听我诵舍那佛所说戒。
戒如甘露除烦恼热开者解也解散一切烦恼怨结故。
是前诣舍那所听戒了讫之时。
是诸释迦元得道处。
各于本国坐于树下。
佛因戒得戒为本师又释迦于舍那传受即释迦诵我舍那本师所诵之戒。
所诵重轻本遮二戒。
显戒德也能除痴暗能除热恼。
戒珠严身善名速闻近感人天远成佛果胜报庄严又璎珞庄严年少姝好若老朽等庄严非好戒珠庄严一切俱好。
此明遍法界量一切菩萨无有不因此戒得成佛者。
此举圣劝凡佛佛尚诵凡岂不诵由持此戒顿成佛也。
释迦呼三贤位菩萨对于地上名曰新学。
劝受持自利行也自若不行无以劝他亦同事化。
此二句明利他行也。
正者当也佛令审听我诵此戒甚是正当要当也。
于佛所说三藏教中此是戒藏。
标指別解脱戒名也如下自释。
劝三贤众令信信何言汝是当成佛。
令信时受持戒故定当成佛。
由前二信戒得具足翻显无信定无此戒。
一切有大乘种性具四智菩提心者。
摄者录也收摄也但是有四智菩提心者总合摄录入此佛戒中虽要發心方堪受戒以有性者毕竟须發心故。
有性众生若遇胜缘定受佛戒。
以受佛戒佛口教生绍继佛位名为真子。
佛告三贤众因戒得成佛总要恭谨深重敬心方堪听受。
佛诵佛戒非是小缘要至极用心专审不乱。
尔时。
佛将欲现化相时。
释迦牟尼佛。
一四大州一小化佛。
化身初成道竟也。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孝顺父母。
父母有生育之恩长我修道之器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劝發道心过往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
师僧。
为师之僧以有训道之德令成道果皆因本师教诲之力。
三宝。
有拔济恩。
孝顺至道之法。
真如理法是究竟所证故问真如无相何有孝顺答今令离过契合无为名为孝顺。
孝名为戒。
既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必须修善善不违理即是持戒故孝名戒也。
亦名制止。
戒別名也制善令行止恶令断断恶修善体即戒也。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众机广大故放多光口放光表语决定大乘戒者决定成佛。
是时。
是即指法时即佛口放光时。
百万亿大众。
于佛有缘堪闻戒者皆来集故此总标大数也。
诸菩萨。
于前百万亿中別指二利行者。
十八梵。
三禅各三四禅九天梵王为首总言之也。
六欲天子。
欲界六天并诸天子。
十六大国王。
人中南州五印度中共有十六大国王故。
合掌至心听。
如上大众欲闻大乘深妙之法故皆合掌至心听受。
佛。
即释迦也。
诵一切佛。
过现二世各遍十方数越尘沙。
大乘戒。
略即十重四十八广乃尘沙。
佛告。
结集之言。
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
自诵。
佛自思惟自因此戒得成为佛佛今举自诵利益意欲劝他令诵。
诸佛法戒。
三世诸佛同持同诵佛诵佛戒激劝余生法即戒故。
汝等一切發心菩萨。
即初發心。
亦诵。
乃至十發趣。
下贤。
十长养。
中贤。
十金刚。
上贤。
十地。
即极喜等。
诸菩萨亦诵。
总指上数。
是故。
因前起后也因前佛生同诵是故。
戒光。
戒体如光。
从口出。
佛口说出此戒。
有缘非无因故。
缘即师资具仪因即口陈辞句领纳文旨熏种在内遮防于外因缘具故戒体方成故此云尔。
光光。
戒条非一遮防事多故曰光光。
非青黄赤白黑。
戒以所熏思种上防恶發善增长功能为体非五显色。
非色。
无质碍故。
非心。
非八识心心所。
非有。
戒性非有染故。
非无。
遮防不无。
非因果法。
法字通二戒非正因法正因法四智种也戒非正果法正果法所证二转依也。
是诸佛之本源。
万派千流推穷其本出自泉源三贤十圣究竟成佛无因此戒。
行菩萨道之根本。
六度万行二利功圆无越此戒。
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
结劝受学也意令领纳文旨摄持不忘读诵其文善学其义有始有终方成佛道。
佛子谛听。
佛勅当机真子令其审谛而听也。
若受佛戒者。
若者如也指义佛指堪受戒五蕴假者。
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
总二十类数通王臣四众天人八部等但是有大乘种性發菩提心求成佛果者总摄也。
领纳文旨晓了义趣。
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简二乘持戒断障清净故云第一者即受戒假者。
佛告诸佛子言。
标告当机之众。
有十重波罗提木叉。
总指十重戒条数也。
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
此牒不诵者人。
非菩萨。
凡为菩萨必行二利不诵则自利行亏亦不能传授利他既亏二利故非菩萨。
非佛种子。
四智佛种由戒增长即得成佛不诵则不行不行则佛种不增不增则不得成佛故弃也。
我亦如是诵。
佛学自诵例劝他诵诵戒之益所为成佛。
上引例下劝持。
相是持犯仪相觉受状貌或体相仪貌。
应。
合也。
当。
须也。
学。
修学受学。
敬心。
受学之心常生恭敬。
奉持。
承奉保持无令忘失文旨。
佛言。
结集所加。
佛子。
释迦欲说大戒告语现前当机一分發大乘心受菩萨戒从正法生当绍佛位佛子。
若自杀。
自身行杀。
教人杀。
复自口教劝他人令其行杀今此二杀通于三业意通自他。
方便赞叹杀。
见作随喜。
见杀顺从心生欢喜心喜彼杀终无厌恶。
乃至。
杀事极多未能备举。
呪杀。
术力杀故。
杀因。
通于三毒为利杀贪为因报怨杀嗔为因不识罪福痴为因也。
杀缘。
能所和合并所借待法皆名缘也。
杀法。
杀有法度。
杀业。
即正所作事或以此为活业。
乃至一切有命者。
有情数者。
不得故杀。
此一句通上诸杀皆并言之甚好也。
是菩萨。
应起常住慈悲心。
即合生起拔苦与乐其心不易。
孝顺心。
菩萨之行观诸众生恒如父母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方便救护。
见生苦难或临命者菩萨不惜身命救济护持。
一切众生。
一切有命杀皆有罪慈悲护法是饶益戒有难救之定应生福。
而反自。
恣心。
恣纵也放纵自心杀生无限。
快意杀生。
杀了豁然称情心意。
者。
即牒定造杀业者也。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标告当机。
自盗教人盗。
二盗三业同前。
方便盗。
不义而取斗秤欺谩借贷不还等。
呪盗。
呪使鬼神取或以呪力转迷人心令舍而取等。
盗因。
盗缘。
能所盗合穿墻等所借皆缘。
盗法。
盗时方法。
盗业。
即正作或以此为活。
乃至。
超余。
鬼神。
祠庙中物。
有主。
但属主物。
劫贼物。
贼劫之物而反劫之。
一切财物。
一切堪鬼之物并盗之。
一针一草。
举少例多。
不得故盗。
止能盗心除无心外起意决定即犯盗罪。
而菩萨。
牒前佛子受不盗戒者。
应生佛性。
心顺佛理故无盗意。
孝顺心。
一切众生宿生曾为父母今以孝心顺之定非偷盗。
慈悲心。
应生救苦与乐为本。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佛子见无福者教彼福生福生者劝断恶修戒佛子见无乐者常行与乐心借助彼得乐。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
二通三业。
乃至一切女人。
不拣亲疎好丑等故云尔也此制男戒女戒应云一切男子。
不得故婬。
拣去强力及无心等。
婬因。
三毒为因贪染可知实无情爱但欲辱彼嗔为因也此示之外痴为因也。
婬缘。
人所和合情爱覆蔽等为缘也。
婬法。
法则便宜。
婬业。
正所作业成此为务。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
都有十类畜生鬼神人天母女姉妹六亲超云乃至。
及非道行婬。
而菩萨。
即当机受教二利俱行故名菩萨应施净法也。
应生孝顺心。
一切众生皆是多生父母。
救度一切众生。
菩萨行愿有苦愿救發心愿度。
净法与人。
教以戒法反闻思修障尽圆证无非清净皆有轨则故名净法。
而反更起一切人婬。
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婬。
此別指也。
无慈悲心者。
理合于彼与乐拔苦今起染行令彼堕落故无慈悲。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
正惟口意实亦兼身或诈现异想假示喜怒。
方便妄语。
本意求财妄说祸福。
妄语因。
三毒为因为求名利恐动人心不识罪福。
妄语缘。
为妄语所借缘也。
妄语法。
执仪。
妄语业。
正所作事功业活业以此求利。
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
及闻觉知八邪语也。
身心妄语。
身作妄语之想心为妄语之相又身为妄语之缘心为妄语之因因缘合说皆名妄语。
而菩萨。
标指前来受戒佛子二利俱行菩萨。
常生正语。
见闻觉知八正语也。
正见。
语既不邪定生正见。
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自他俱正二利并成。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
合自具正方能化他今乃反此故当其罪。
邪语。
八邪之语。
邪见。
邪妄推求。
邪业者。
因见邪故三业不正故生邪业。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佛告当机正制绮语问若尔经文何得但论酤酒答今依十业次第正当绮语酤酒是绮语因经中举因以显果也。
自酤酒教人酤酒。
二通三业。
酤酒因。
亦通三毒。
酤酒缘。
曲米糟具。
酤酒法。
即酝酿等。
酤酒业。
为得直与他依之存活具此因缘生多绮语。
一切酒不得酤。
一切之言义含多种米酒果酒药酒乾湿清浊等。
是酒。
指前一切酒。
起罪因缘。
即生绮语罪也或起三业十𠎝三十六失皆由此酒起罪因缘也。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既称菩萨本要利生教以三乘闻思修慧引生无漏断证分明明达慧也。
而反更生。
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正制恶口问经何说过答说善人过必是恶人既是恶人口无善言说善人过即是恶口也。
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
通于三业内心行布身手指示自属大乘通说五乘之过。
教人说罪过。
罪过因。
罪过缘。
名位势力旧恶宿习等。
罪过法。
言辞巧便说过轨则。
罪过业。
正说之事或以说过为务。
而菩萨。
佛子闻恶教令生善。
闻外道恶人。
佛法外人常怀傲慢嫉妬善人说佛法中罪过。
及二乘恶人。
二乘虽佛弟子大小宗途不同亦说大乘之过。
说佛法中非法非律。
既称佛法必无非法非律今以佛法妄说为非。
常生悲心。
菩萨见上恶人说过知谤罪深常生悲悯之心。
教化是恶人辈。
菩萨睹诸众生恒如一子不舍恶人教化彼也。
令生大乘善信。
外道令信向佛法三乘令回信大乘。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正制两舌问何故经说自赞毁他答此过多名赞毁两舌离间语鬪构两头经归一名。
自赞。
毁他。
亦教人自赞毁他。
教示他人似我毁赞。
毁他因。
因亦三毒自赞正贪兼嗔以显他非毁他正嗔兼贪以显自德痴助必有又为名利赞毁贪为因为损他赞毁嗔为因若无愚痴必不赞毁也。
毁他缘。
以赞毁者必借缘故。
毁他法毁他业。
准前释之虽有过恶菩萨为护自善根命故不应毁赞何况实无者也。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
不简怨亲如有受毁辱者菩萨应令替代受辱。
但是损恼有情事总名恶恶者恶也可嫌恶事纳向自身。
好事与他人。
但是称心可意之事舍与他人此即施善受善也。
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正制贪欲问经何言悭答也贪欲心恡之不舍即为悭心或由悭增十业次第正是贪也。
自悭。
意业。
教人悭。
语业兼身手藏护物通三业也。
悭因。
悭缘。
外自所乏或宿嫌恨或不称情由是壮柜硬鏁密藏深埋皆是悭心所借缘也。
悭法。
护惜便宜。
悭业。
坚固不舍或务成家活业。
而菩萨。
牒指当机应济贫苦。
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
所救众生。
随前人所须。
随顺乞人须要便施。
一切给与。
供给如意乃至乐大不可说小。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
宿有怨故嗔心不舍者为活命不施贪为恶心憎彼不施嗔为恶心不知施福任用不施痴为恶心。
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
于财施中举少况多故云乃至针草至寡尚自不施岂况多施。
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
此法施亦以少显多句偈少法尚悭多岂能舍。
面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
二容三业自嗔意业教他语业面带怒相。
嗔因。
三毒为因嗔为因者约种现说竞名利等贪为因违顺外痴为因。
嗔缘。
名利怨仇怨仇聚会对境嗔生。
嗔法。
發嗔方法。
嗔业。
忿毒现行以此为业。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
五姓众生皆令發意修自乘行证自乘果三善根即无贪嗔痴或三乘善根。
无诤之事。
前善根体能和诤讼。
常生慈悲心。
菩萨利物慈悲为本。
孝顺心。
长如父母幼若弟妹上孝下顺怨亲无二。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
怒害發作不简尊卑贵贱圣凡不分良善但行嗔怒故云尔。
乃至于非众生中。
嗔心猛烈触目违情便生怨根于无情嗔。
以恶口骂辱。
口业不忍。
加以手打及以刀杖。
身业不忍。
意犹不息。
意业不忍三业不忍即便生嗔。
前人求悔。
菩萨嗔他心尚未息前被嗔人却来菩萨处悔过。
善言忏谢。
前被嗔人既见菩萨暴恶心高向启善言是我之过愿勿见罪。
犹嗔不解者。
菩萨嗔心犹来未散。
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忏犹嗔故当重罪。
若佛子。
正制愚痴问何故经言谤三宝等答以依十业次第是痴以痴为因生邪见果毁谤三宝。
自谤三宝。
佛子自依三宝阴求道进业而于三宝自生毁谤。
教人谤三宝。
自谤是过更教人谤道罪复深二谤亦通三业。
谤因。
因亦三毒名利谤贪为因怀怨谤嗔为因无知是痴为因。
谤缘。
谤法。
巧说辞理。
谤业。
现行其事或以为务。
而菩萨见外道。
正法外计总名外道。
及以恶人。
通于一切十恶之人。
一言谤佛音声。
即是佛子闻外道恶人毁谤佛之言心怀痛切。
如三百矛刾心。
况口自谤。
况口身亲谤岂不极痛者也。
不生信心。
不信三宝是众生最上之福田。
孝顺心。
不信三宝是出世法身父母或由谤三宝殃及父母。
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反助恶谤招罪重也自谤不信不孝助恶助邪罪多重也。
善学诸仁者。
佛告善能修学如上十戒一切佛子。
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
指上十种別解脱戒。
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计。
佛劝令于十戒一一皆不得犯如微尘许以少况多。
何况具足犯十戒。
微尘少戒尚不得犯何况全犯一二皆遮。
若有犯者。
牒定于上十戒中有犯者人。
不得现身發菩提心。
菩提心發须借持戒今此犯戒阙缘不發。
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
如当来世欲绍王位今世须先受菩萨戒犯戒阙因王位果失。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此约出家菩萨言之夫出家二众不依相貌须有出家菩萨大戒方成此位。
亦失十發趣。
下贤位也。
十长养。
中贤位也。
十金刚。
上贤位也。
十地。
极喜地等。
佛性。
所证理能证智是佛体性。
常住妙果。
即二转依凝然不断微妙果报。
一切皆失。
总结上果。
堕三恶道中。
下善经说十种业道罪一一皆通三品心造所谓上品心造当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二劫三劫。
增减中劫。
不闻父母。
地狱化生鬼畜虽有痴增上故如无不別或但可毁之言故云不闻名字。
三宝名字。
三涂是难处或由恶业设生人中不值三宝故云不闻名字。
以是不应一一犯。
以者所以谓如上说犯戒之罪堕三恶道所以不应一一犯一戒也。
汝等一切诸菩萨。
如是十戒应当学。
牒指十戒是正可学。
敬心奉持。
戒为佛本故应敬重承奉难心记持勿令失坠者矣。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此经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此心地法门一品二卷出彼大部故指广文在彼本教所明也。
校注
晦疑诲 (便宜上,表题ヲ附ス。[○@编]) 德疑得 痴上应有离字 插入尾题并次首题【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8 册 No. 691 梵网经菩萨戒注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梵目梵王网即幢网谓梵王将诸梵众前后导从有大宝幢用七宝网罗上以为仪从来诣佛所供养听法请转法轮佛因观此幢网取以为喻故说此经名梵网经喻有通別通喻情器差別佛教被此亦乃不同別喻三聚净戒一喻律仪戒三业无亏如网罗树禽秽不侵二喻摄善法戒众善资长如树得网罗华果成实三喻饶益有情戒二利周圆如张网在河涝鱼出岸经者是教梵网之经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觉是所求之果有情是所度之生从所求所度为名略名菩萨也戒者即受学三聚净戒于思种子上有防恶發善功能为性亦名制止制善令行止恶令灭亦名为禁禁防三业不造诸恶序者由也始也陈教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