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顺朱卷下
菩萨心地品之下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是过去等。引果人同证同说。以劝信也。三世等者。引因人同修同学。以劝受也。言上所说心地。虽如毛头许之微。其功德极大。三世诸佛所证证此。所说说此。三世菩萨所修修此。所学学此也。
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汝诸佛子者。是舍那慈尊。告勉千佛。转法化生也。转我等者。言转我所说。我已百劫修行心地。如是因深。号吾为卢舍那。如是果极之道。我今授汝。汝当转说。与一切痴迷众生。令其开悟心地。豁通本有光明金刚宝戒之道也。
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时莲华下举依报也。赫赫天光下举正报也。舍那放光。显能告之胜。光告等者。显所告之胜也。持我等者。正明所告之词。师子座者。师子乃兽中王。哮吼一声百兽脑裂。表法王坐此座无所怖畏。天魔外道见闻丧胆故也。卢舍那佛放光光等者。言光是佛放。告是光告也。谓不但正报身善能说法。即依报莲华光明。亦能说法。告千华上佛也。持我心地等者。谓卢舍那既告千佛。又欲千佛转相授受故。千佛持我心地法门。而去复转相授受千百亿释迦佛。千百亿释迦佛。付授劝转。而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也。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是卢舍那佛光告千佛。转告千百亿佛。叮咛分嘱。若转说是心地法门时。不可倒说逆说。当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次第而说也。汝等亦当次第领受守持阅读背诵。专一其心。精进力行。感化众生。上行下效也。此付授劝转也。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所说心地法门品竟。
尔时者。即舍那劝授转化时也。千华等者。舍那付授已毕。其时当机千佛千百亿佛领旨各各辞旋本迹世界。说法利生应缘去也。举身等者。表显心地戒光出生无量无边智慧之佛。凡此本佛迹佛迹迹之佛。皆从心地戒光中流出。此光非可心思言议也。光光等者。上光即千佛光。下光即千百亿佛光。光光无量不可思议故。所化之佛亦无量不可思议也。一时等者。言千佛亿佛无量佛。俱同一时。以微妙因华。从心地中信手拈出。青表十住。黄表十行。赤表十向。白表十地。还以供养心地所现舍那果佛。得法谢法。知恩报恩也。受持等者。此结束三十心十地之文。以起后意。故云受持心地法门品竟。此三受已转化二。初受已谢师。二各旋本界。此受已谢师也。
各各等者。言千佛亿佛无量佛。各各从此舍那本佛依报庄严莲华藏世界而隐。初隐为没。终隐为之没已。入体性等者。正明所隐迹处。言有没处必有入处。谓没已时。即入本体法性虗空华光三昧正定之中也。还本源世界者。千佛亿佛。皆各从本土放光示众。皆各接生疑之众。俱往本师舍师佛所听心地戒法。令受戒竟故。又各还应迹所依本源世界。见所隐所显不离当处。故云还本源世界也。阎浮提者。即娑婆世界中南赡部洲也。菩提华言觉道。亦名道树。谓凡佛出世皆依此树。成无上道故也。此二各旋本界二。初入定归本。二出定说法。此入定归本也。
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法门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𦦨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方坐等者。方正也。金刚利而坚。千光明而广。王乃尊贵之意。言佛既于菩提树下出定已。当坐何等样座而次第说法耶。当坐金刚最坚最利千光最明最广王者最尊最贵之座而说法也。华严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华藏世界品。如来依正法门。即此及妙光堂者。堂即普光明殿也。华严二会普光殿。文殊菩萨说十信法门。即此下文十住处所说。以总在人间为一住处也。说十世界法门海者。即华藏庄严十世界海也。法门即十信法门也。海言百河千江无所不容。百宝千珍无所不出。百千法门无一不从信源功德海中流出。言十信法门海充遍法界。与十华藏庄严世界海等也。复从座起等者。此第二处说十住也。帝释宫。即忉利天王所住之内庭也。梵语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此天居须弥顶。由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主三十三天。帝释二字华梵合言也。世尊次于此宫说十住者。为令已入十信菩萨。得入十住法门也。至𦦨天中等者。此第三处。说十行也。𦦨天即𦦨摩天。华言时分。此天依空而住。以莲华开合而分昼夜故。由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得生其中。世尊次于此处说十行者。为令已入十住菩萨。得入十行之法门也。至第四天等者。此第四处说十回向也。四天即兜率陀天。华言知足。于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亦依空居。所修同前。世尊于此说十回向者。为令已入十行菩萨。得入十回向之法门也。至化乐天等者。此第五处说十禅定也。化乐者。自化五欲而娱乐也。亦依空居。所修同前。世尊次于此处说十禅定者。为令已入十回向菩萨。得入十禅定之法门也。至他化自在等者。此第六处说十地也。他化天有二种。一者正修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假此所成自然受乐。二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己乐。即魔王天。此二天王皆依空居也。世尊次于此处说十地者。为令已入十禅菩萨。得入十地之法门也。复至一禅者。此第七处说十金刚也。初禅天即离生喜乐地。此天已离下界欲恶。忻上妙定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金刚者。为令已登七地菩萨。得证金刚观智。入妙觉果海也。复至二禅者。此第八处说十忍也。二禅即定生喜乐地。此天已离初禅之喜。摄心在定。淡然宁静。而生胜定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忍者。为令彼已得真无生忍菩萨。修行十忍法门。得入妙觉果海也。复至三禅者。此第九处说十愿法门也。三禅即离喜妙乐地。此天已离初禅二禅喜踴之动。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故。世尊次于此天说十愿者。为令彼已证九地菩萨。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来妙觉果海故也。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复至四禅等者。此第十处。总说梵网舍那所说心地法门品也。前九是渐说次第说。此一是顿说。说大乘心地故。略去六十。只说三十心十地耳。四禅即舍念清净地。此天舍二禅喜念。三禅乐念。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襍。住于此禅。空明寂静万象皆现故。世尊次于此处顿说心地者。为令彼圆证十地菩萨。入妙觉果海也。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別。如贤劫品中说。
其余等者。谓千释迦所说既如是。其余千百亿释迦佛亦如是出定。如是妙光堂说法。复起乃至首罗宫中。十处说法。如是渐说顿说。咸与千释迦同。无二无別也。此说如贤劫品说一样。此上二正说法门也。明横说法竟。
已上明千释迦千百亿释迦。皆于十方世界。说心地法门品。此下明一释迦于一世界中。说心地法门品也。尔时者。从莲华世界东方而来时也。尔时从彼来入兜率天宫中。先在此天伏魔。以说魔王受化经已。次观下界众生。有业覆障难解脱者。有根纯熟易解脱者。即从此天隐胜现劣。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净梵王家。为太子也。如来降神。先现五瑞。次显八相。谓从兜率天降皇宫者。一相也。母名摩耶梵语。此云大幻。以大幻术而幻出诸佛故。以凡十方诸佛示生。皆为其母也。父字白净。梵语郁头檀。世尊欲生之时。观净梵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五百世菩萨母。应当往彼托胎。所谓示入胎住胎者。二相三相也。吾名悉达梵语。此云顿吉。以太子生时。宝藏悉空。空而复满。故名顿吉。于时太子。从摩耶夫人右脇出。立莲华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世出世间此法第一。此示出胎者。四相也。七岁出家者。太子具大智慧。观生老病死苦。厌世五欲。弃金轮王宝位。如弃涕唾。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许。故于二月七日。身放光明。普照四天王宫乃至净居天宫。诸天见已到太子所。礼足白言。菩萨无量劫来所修行满。今正成熟。即于午夜逾城出家。苦行林中者。此五相也。所言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者。此是世尊功行满足。道成德备。以显然灯佛授记不虗。示睹明星成道降魔者。此六相也。此以下二明竖说法二。初天上说道。二人间说戒。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于寂灭等者。寂灭以理言。即清净寂灭理。以事言即真阿练若修行处。言佛于此清净阿练若中。坐大道场。转大法轮故也。坐金刚等者。即叙前于菩提树下出定。坐金刚华光王座。及妙光堂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于其中间。一一次第所说。共有十也。华严七处九会。此经十处十会。所说二经大同小异。所谓示现成道转大法轮者。七相也。无八相者。未涅槃故也。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时者即此梵天中。说心地戒体法门时也。言佛观彼网罗幢因为喻。为说无量世界众生心行依正差別。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差別殊异亦无量各各不同。诸佛教法。门庭施设。亦复如是。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吾今等者。佛言吾来此娑婆世界。坐大宝座。说是心地法门。利度众生。已非一次。已有八千返之多也。乃至等者。谓此处说法至首罗宫。共有十处。为是中者。为是十处天人贤圣一切众生之中也。略开等者。言以上俱是略说心地法门。不甚广多也。竟者结束前文之意。此以上初天上说道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复从天等者。言前从地升天。次第说十法门戒体以利天。此则从天降下。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用以利人也。既从天宫降此菩提树下。为何等人说戒用耶。乃是为此阎浮大地之上。一切有心众生说也。凡夫即不知戒者。痴是无明覆心。暗是智眼不明。言说我本师戒者。正谓此等心眼蒙蔽故。特与破暗除痴耳。又说何法破除。说我本师卢舍那佛心地中。最初發心时。心中常所诵一戒。智慧光明坚利金刚具足众善宝戒。此宝戒者。即是破暗之明灯。即是除痴之慧剑。即是一切诸佛根本流源。即是一切菩萨根本流源。即是上同三世诸佛。下同三世众生佛性种子也。故所以说一切痴暗众生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本不欠少也。一切意等者。思量曰意。即第七末那识。分別曰识。即前六转识。所缘曰色。即五根六尘。集起曰心。即第八阿赖耶识。此识在众生名佛性。在非众生名法性。此言众生佛性本来具足。葢由意识色心不了。而致然也。今以是本师佛力故。咸使是情与无情。有心众生。咸入佛性本源宝戒之中也。常当常等者。言此宝戒。凡是有情而根钝者。皆当發此入戒正因。凡是有心而根利者。皆当發此入戒正因。是情是心者。既皆可入戒。自当当常有如是诵戒正因。既当当有诵戒修行正因。必当当有证入常住法身之正果也。如是者承前起后也。波罗提木叉梵语。此云保解脱。谓持此戒者。保护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也。言如是十解脱戒。出于世出世间之中者。乃是三世诸佛修行成佛正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本有性戒。应当顶礼佩戴领受持守。刻刻体认而不当忘也。吾今等者。言吾今当为此现前四众八部之大众。重重开演。从一戒而开十戒。十戒而开四十八戒。乃至三千八万无穷无尽一切戒品。无不摄归于十波罗提木叉一戒中也。是一切等者。言达戒体必达戒相。既了戒相无忘戒体。故复的指出道。是一切众生心戒。本源自性清净戒体。本不从人得者也。此二人间说戒二。初凡圣本源。二总结戒相。初凡圣本源三。初差別说戒。二颂前起后。三正结戒品。此初差別说戒也。
我今等者。总颂上下开说心地戒法。结前起后。赞劝受行之大略也。我是佛自谓。非同凡夫外道二乘人我神我假我之我。即乃无我之我。八自在我也。今者当说时也。卢舍那即正报身佛也。方坐正方安坐也。莲华台即佛依报国土也。台在其中。周帀周围交帀也。千华上者。言此大华台外周帀有千叶。每一叶复有一莲华也。上者每千华中也。复现等者。言每叶华中。复现千释迦。坐于其上也。一华等者。言一叶华上。有百亿个国土也。一国等者。言一国土之中。即有一释迦佛。从天降下。国国皆然。各各示坐菩提树下。咸同一时示成佛果。证无上道。坐金刚华座。说金刚宝戒也。如是等者。言各示现非无本也。如是千百亿释迦。以千释迦为本身。千释迦以卢舍那为本身。前乃从体起用。此乃摄用归体也。上段总颂大部前九品。千百亿释迦五句颂此上卷。自尔时释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动人天生疑。玄主集众请问光相。释迦接众至舍那所。一释迦如此接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亦如此接。故云各接也。微尘众。即生疑之众。俱来者。谓能接之佛。及所接之生。俱来华藏。听我舍那常所诵一戒诸佛光明金刚宝戒也。甘露者。赞此戒有如是德也。言生疑众生生死热恼。一闻此戒当下消灭。如甘露之润枯焦。死可复苏也。门即开者。言此个甘露戒德法门。因此听众。而即大开张展转演唱也。是时千等四句。颂上千释迦佛。与千百亿释迦佛。领众至舍那所听受戒竟。复还各归本世界菩提场。上升天宫十住处说法竟。又从天宫降下人间。为此地人说我本师初常所诵戒。至自性清净一段文。是时即授受心地戒法。与千百亿释迦时也。还至等者。谓既得戒已。复还本土寂灭道场中。说戒利生也。各坐等者。谓一释迦坐菩提树下。转大法轮。其余百亿释迦。各坐菩提树下。亦各转大法轮也。诵我本师戒者。表此戒法。佛佛授受有本有据。非妄流传也。上颂前文。下颂后文。十重四十八者。出戒相也。戒如明日月等者。言戒之功德。得之者如日月照临空行无碍。又如璎珞珠贵重庄严上首也。微尘等者。应上各接微尘众言。千百亿佛所接微尘菩萨众。因得戒益。而成无上菩提觉道。可谓功不浪施也。是卢舍等者承上言。谓此戒法由我本师自诵。我亦随诵。非自不诵教人诵也。汝新学等者。此劝自授受人也。言微尘菩萨既得戒而成佛。汝等新学菩萨。应当一心受持是戒已。更当转相授诸众生。广利有情也。谛听等者。此诫听也。言当谛审于耳。听领于心。我此诵戒。非同外道邪见二乘执偏不圆之戒。乃诵诸佛所授大乘实相正戒也。佛法等者。谓佛所说法藏有三。此三藏中之戒藏也。波罗等者。谓此保解脱戒。能闻思修。毕竟有大饶益大众。不可只徒耳闻。或闻不入心。或不审实深信。多闻不修行。与不闻等也。汝是当等者。言汝等能如是奉持。现前当来。决定成佛。我久远劫来能深信力行此戒。是已成佛了也。得已成佛者何。由我常作如是审实深信力行而得心地戒品。方能圆满具足也。已成者尚常作如是信。况未成佛乎。一切有等者。此劝受也。谓一切有心之人。非同木石。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摄入佛性戒中。岂小因小果哉。众生受等者。言心外无佛。心地外无佛地。众生既受诸佛心地戒法。岂不即入诸佛位耶。位同等者。言位既同于大觉已。仅能为佛家真佛子。必经三祗果满。万行功圆。方能继佛示生。证无上菩提也。大众等者。大众即现前禀受佛戒之四众八部。圣凡清净大众。皆身生恭敬。心竭至诚。口无议论。咸皆专一而听我诵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我也。此二颂前起后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尔时者。即从天上复下人间。示现成道说戒时。释迦牟尼佛。即娑婆教主之佛号也。初坐菩提树下。始坐道场之处。成无上觉。即正徧知觉。超诸等觉妙觉之上。无有过者也。初结等者。此示转法轮之急务也。佛之本怀。原为众生拔苦。令其离苦得乐。是故世尊思惟。毕竟以何法令众生离苦得乐耶。故最初先演波罗提木叉。保护众生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众生离苦。佛愿亦足矣。故先结如是大乘戒。普度有情。非小乘声闻戒仅自利不能利他比也。孝顺等者。孝孝敬也。顺承顺也。父母生身父母也。师即得戒和尚。法身父母也。僧即同学三宝。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也。言俱皆如父母一般。孝敬而莫慢。承顺而莫违也。故所以孝顺。此波罗提木叉至道之法。孝即名为戒也。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岂不孝而得名为戒耶。亦名制止者。亦是佛顺众生根机大小。而裁制禁止也。岂可受戒者。不承顺父母师僧三宝。而得制止戒耶。故云亦名制止也。佛即等者。此表心地戒法之瑞应也。此经六处放光。一释迦身放慧光。二玄主身放金刚白云色光。三舍那身放虗空光。四舍那付授放光。五佛佛放光。光光化佛。六口放无量光明。说诸菩萨心地戒品。正明佛佛亲口宣传。毕竟要依心地戒光。为修行之胜因。然后得证心地戒光之胜果也。是时百万亿大众者。总标戒光所摄人天凡圣有缘众也。诸菩萨者。内凡外凡地上诸菩萨也。十八梵天。即色界。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天也。六欲天子者。即欲界中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之六天也。十六大国王者。西域大国。共有十六。既大国主秉受戒法。其余国王。听受戒法亦可知矣。合掌至心二句。以明听受者之䖍恭意。合掌即身业䖍诚。至心即意业䖍诚。口嘿不言即口业䖍诚。以是三业䖍诚。于此大乘心地戒光。一闻便省。豁然通达。
○此三正结戒品二。初标叙结受。二说戒相貌。初标叙结受二。初经家叙说。二佛自叙说。此初经家叙说也。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萨亦诵。乃至十發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菩萨至十地诸菩萨亦诵一段。乃以己励人也。谓我是已成佛。尚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戒法。况汝等初發心菩萨者乎。黑月三十日。白月望十五日。对三宝前诵戒者。言于此十重四十八轻中自知自拣。看清净不清净。如人自照镜。好丑生忻戚。诵戒亦如是。此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立诵诸佛所传心地戒法。万古弘规。谁敢违者。既已成一切诸佛尚诵。况降兹者耶。故汝等初發大心圆戒十信菩萨。竝入理证真十住菩萨。十行十向十地诸菩萨。亦当如诸佛一般。半月半月诵也。是故戒等者。言因是诸佛自诵。新旧诸菩萨亦诵之故。所以心地戒光。咸从佛口中流出也。既光从口出。即是有缘。既有是缘必有其因。非是无因。故出斯光也。斯光非属青黄赤白黑之色尘法。非属四大幻色身法。非属五蕴集因心法。非属外道有无断常法。非属二乘因果修证法也。既非如是等法。此戒光是何法耶。乃是诸佛元所证无上菩提无余涅槃之本源法。行菩萨道者之根本法也。且不独佛菩萨为然。亦是诸现前大众新發心诸佛子之根本法也。是故大众等者。言戒光既是根本。所以大众诸佛子。于此心地戒。应当领受持守。应当阅读讽诵。应当善为学习之也。诸佛子谛听者。劝审实而听闻也。若受佛戒等者。槩举能受戒人众也。谓若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众。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能通达法师语言者。不得拣择。谓形虽有异。而性本无殊。一一尽当得与授菩萨心地戒法而去。皆名第一清净者。言此等人。未授戒时。皆染污而不清净。既得戒后。则纯清净而无染污。一念回光。如同本得。故曰皆名第一清净者也。此二佛自叙说也。
佛告等者。承上既受佛戒为成佛因。言当诵佛戒。为成佛果也。告即召告能受之人也。有十重等者。明所受之法也。若受二句。明违法之人。非菩萨二句。定违法之过。谓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本业。是成佛真谛。今既不诵。是弃本业而无真种。本种尚不得。云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乎。故云非菩萨非佛种子也。我亦如是诵者。举果人以劝因人诵也。一切菩萨等者。举因人以劝诵也。谓我乃果中人。尚如是诵。况因人乎。且而三世一切菩萨。已学诵。当学诵。今学诵。是已成熟菩萨。尚亦如是学诵。况汝新学菩萨。而不学诵者乎。我已略说等者。言声闻戒有限量。菩萨戒无限量。今于无限量中。聊举一二。故云略说。言相貌者。谓戒体本无相貌。不妨有戒可持得持戒相貌。毁戒得毁戒相貌。所谓心持印呪顾盼雄毅者此也。应当学等者。谓三世成熟菩萨尚学。尔等新菩萨宜急急修持应当学尊重此戒。铭刻于心而勿忘。承奉持守而勿失也。此二说戒相貌二。初总说戒相。二別说戒相。此初总说戒相也。下別说戒相二。初说重戒相十。二说轻戒相四十八。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者。呼其人而告之也。言为佛子受持佛戒。当依戒修。不可轻违佛制故也。以下倣此。
若自杀是身杀。教人方便赞叹是口杀。见作随喜乃至呪杀是意杀。杀因是过去无始习气不忘集业为因。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是也。杀缘现在怨家聚会为缘。因缘会遇时是也。杀法亦是现在刀杖网弋断彼命根为法。果报还自受是也。杀业由三种和合。而成未来杀业之果也。乃至等者。言情与无情。蝡动蜎飞昆虫草木一切有命者。俱不得无故而加伤损。况大生命耶。如国王宰官。杀一救多。兴善除恶。此大慈悲。故有开遮。但不得故意私心成杀也。能如是行持。方得名为摄律仪戒。无恶不止者。是菩萨等者。言是受戒菩萨。当起常常安住而不忘失之心。常常安住慈爱悲悯如保赤子之心。常常安住孝敬恒顺如父如母之心。如是方便。如是救护一切众生。方得名为摄善法戒。无善不修者。如是拔苦与乐。方名为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而反恣心等者。谓若见众生苦。不行救拔。反恣纵其心。快逞其意。以杀害众生者。岂成持戒菩萨耶。是不持守。而犯戒者也。是菩萨等者。言是犯杀菩萨。自取其罪。当得波罗夷罪也。梵语波罗夷。此云极恶。又云弃罪。当堕三恶道故。凡持是戒者。第一所当慎也。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呪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意同前。身自盗。口教人方便。意呪。过去往因。现在缘会方法。未来业果。诸盗乃至庙堂中供器。鬼神物。咸是有主施舍之物。竝劫贼所得之物。但凡一切财物。俱不得不与而取。毋论贵贱大小。一针。一草亦不得借故不与而取。无盗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是菩萨当生孝顺心。观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应生慈悲心。观一切众生如子如女。常常助勷一切众生。生长福田。身受其福。生长乐具。心得安乐。无善不修故也。如是助福助乐。令一切人离苦得乐。方得名为无生不度者。而菩萨等者。言若见穷苦。不行拯救。反更盗人财物。岂持戒菩萨人耶。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可不慎欤。
○第三婬戒
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缘。婬法。婬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婬。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身行婬。口说教人婬语。乃至一切女人亦不得故起一念婬意。竝过去婬因。现在婬缘。婬法集积。未来婬业之果。作诸缠缚。无解脱期。乃至畜生女。不择禽兽。诸天鬼神女。不知正邪。及非道行婬。不分昼夜时节。男女二根。大小长幼。俱名非道。一一不得犯。无婬不断故也。而菩萨应生孝顺。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之心。如是救护济度一切众生。教其令断爱欲根本。清净无染解脱之法与人。是菩萨本业。无善不修故也。如是拔苦与乐。方得名为无生不度者。而菩萨若不如是教益。反更起一切众生。不择异类贵贱母女姊妹六亲。及非道行婬。无一点慈悲清净之心者。岂持戒菩萨人耶。故结罪同前。当堕亦同前也。可不慎欤。
○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己不真实语言。教人方便。因缘法业。乃至自非圣人。而言我是圣人。非实得上人法。而言我得上人法。欺诳愚夫。希求名闻利养。如是身妄作。心妄想。口妄说。三业不实。一切妄语。若轻若重。咸是持戒菩萨所当断者。无妄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应当常生如来五语。如是正语。亦令一切众生常生正语。不为凡小邪语所诱。常生正见。不为外道邪见所惑。如是自己真实。乃能取信于人。令人真实。方得名为无善不修者。如是自真实令人真实。方得名无生不度者。而反等者。而菩萨若自不正语正见。反更起一切众生不正之言。偏邪之见。造种种妄业。自欺欺人者。其罪不小。故结罪同前。应堕亦同前也。除急难解网。释苦方便不犯。余宜慎之。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酤酒等者。酤酿酒以卖之也。自酤酒。教人酤酒。因过去起贪利心而为酤因。得米麦而为酤缘。得曲蘖酝酿而为酤法。三事和合而为酤业。醉人之恶果也。一切酒等者。言不但如上不可造。乃至甘蔗。葡萄。杨梅。枣子等。俱不可造也。葢酒之为害不小矣。四分律云。酒有三十六失。不孝父母。不敬三宝。坠车堕马。投河赴火。败国亡家。无所不至。儒言酒有三德七恶。禹恶旨酒。唯酒无量。不及乱。故云是酒乃起罪因缘。言无酒不断故也。而持菩萨戒人。应当生教化众生之心。开發各各本有智慧。令其了达一切愚痴之根。不使饮兹狂乱毒药。令人得智。无善不修可也。如是除痴与慧。宁非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乎。而反等者。言于此方便不能行。反更生一切众生愚痴颠倒之心。令其酤饮。陷人于极苦地。是岂持戒菩萨人所用心乎。故结罪当堕。俱同前也。
○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口自说者。谓谤出自口也。出家即出家二众。在家即在家二众。俱是發大乘心。受大乘戒者。故云菩萨也。比丘比丘尼者。別开出家二众。乃是从声闻十戒二百五十戒中渐入大乘者。非顿受类。故別开也。如是四众。俱乃住持三宝。弘通法人。同为佛子。不得自扬家丑。说彼罪过。亦不得教他人说彼罪过。及过去罪过因。现在罪过缘与法。三合未来成说罪过业之果也。以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持戒菩萨。若闻外道恶人颠倒邪见之辈。及二乘恶人自利小见之辈。不达大乘逆顺境界。而说诸佛大乘法中非法非律者。菩萨闻得。应常生慈愍心。教化是外道二乘恶人辈。反邪归正。舍小就大。令生大乘善信。无善不修可也。如是教益。宁非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乎。如或不能。尚缺慈悲。岂有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耶。若自说。及使人说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口等者。言菩萨若自赞自己之长。而毁他人之短。亦教人赞我有德。而毁他人无德。及过去无始习气不除。互毁为因。现前忌嫉生毁为缘。巧毁取信于人为法。三事和合成毁他业也。如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持戒菩萨。倘见他人有过。应代替一切众生。受加毁辱。以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无善不修可也。言恶事自向己。是不应自赞。好事与他人。是不应毁他也。以如是心行。饶益他人。方名为无生不度者。若自扬己有德。隐覆他人好事。而反令他人受毁辱者。此岂菩萨人用心乎。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八悭惜加毁戒
悭者悋也。惜者爱也。加毁谓无故以罪加人。而损恼有情也。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等者。谓自悭自惜。不惠济人也。教人悭。使他人悋惜。以遮己也。悭因以无始来常怀悭心为因。悭缘以遮护法财为缘。悭法以巧设不舍为法。悭业以三事和合作意成当来饿鬼业报之果。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持戒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无论亲疎贵贱。来乞求者。随前人意下所须衣食法等。一切悉当给与之。而勿悋惜。无善不修故也。如是断恶修善。方名为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而菩萨等者。言菩萨若以自私自利之恶心故。厌人𤨏𤨏乞求之嗔心故。不但不多施。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而一毫不与。又或有求法者。而悋法不与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如是之心。已失菩萨慈悲道。已堕悭悋罪。而何况更加骂詈耻辱他人者乎。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嗔等者。自嗔是自己嗔恨于人。教人嗔是教他人嗔彼。以雪己恨。嗔因是过去含恨习气为因。嗔缘是现前与所嗔之人为缘。嗔法是心起计较令彼受辱为法。嗔业是三事和合成当来三涂业报苦果。以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应当生起一切众生心地中平等善根。根钝者俾无诤论。根利者俾得无诤三昧。如是之事。又常令生起慈悲之心。等视众生。犹如一子。常令生起孝顺之心。等视男女。如我父母。无善不修故也。如是断恶修善。方名为饶益有情无生不度者。如或不能。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之中。竝于非众生之中。以恶口骂辱。而口业不善。复加以手打及以刀杖。而身业不善。意犹不息。而意业不善。以是三业齐犯罪。无容逭也。或所嗔前人来求忏悔而以善言忏谢下气解嗔。若乃扬眉怒目。犹嗔而不解者。是岂行持菩萨戒行人耶。故结罪同前。堕亦同前也。
○第十谤三宝戒
若佛子自等者。自谤三宝。是自家见解不端正。见人谤即随谤而妄议非毁也。教人谤。谓使人讪谤欲同党也。谤因是过去习气怀谤为因。谤缘是凑合非语为缘。谤法是巧词偽谤惑愚为法。谤业是三事和合而成三恶道谤业之苦果。上一一不得犯。无恶不断故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若见邪见外道。及以兴讪三宝恶人。才闻一言半句谤佛音声。入其耳中。就如三百矛鎗。刺入我心中一样。其痛有难于忍者。闻谤痛心。无善不修。教生信心。无生不度可也。况自口自出谤言乎。佛为天人师。开我迷云。应生信敬心。而不生信敬心。佛为大慈父。拔我离苦。应生孝顺心。而不生孝顺心。如此已非佛子。而反更助恶人并邪见之人。以谤三宝。以滋快议。如其叛逆。即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者。岂是菩萨持波罗提木叉者耶。是菩萨乃犯波罗夷罪。当堕三恶道者也。可不慎欤。
○总结十重文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發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善学诸仁者。是佛赞美善持戒诸菩萨。为慈爱一切众生之仁者也。是菩萨等者。言如是菩萨。波罗提木叉。別解脱十清净戒品。应当勤学修持。于其中间。不得一一犯如微尘许。以微尘许尚不许犯。何况具足犯十戒乎。此乃决言其不可犯也。若有犯等者。言设若是有犯者。即现世今生不能得發大向上志求无上菩提道之心。不唯不得發大心。而若是国王犯。失国王位。转轮王犯。失转轮王位。比丘犯失比丘位。比丘尼犯失比丘尼位。既今世出世间福慧之位已失。则三贤位十金刚位十圣位亦皆失也。一切因位既失。而佛性常住妙觉果海位。讵可得乎。亦一切皆失也。堕三等者。言一切因果位既失。当堕何处耶。谓当堕地狱饿鬼畜生道中极苦处也。二劫三劫者。示极苦处时分长远也。不闻父母三宝名字者。示极苦处障重业深也。既苦时如是远。苦报如是重故。以是当知。不应一一犯此戒如微尘许可也。汝等一切等者。言汝等一切诸菩萨。或未学而今方学。或即此日正当修学。或久已修学者。于是十戒。应当如所受学。敬心奉持。乃至终身不可忘失也。八万等者。谓此处略说。大部中八万威仪品中。已广明此义。
佛告诸菩萨等者。此吾佛世尊。召告现前在会。三贤十圣四众八部等受戒诸菩萨言也。已说句结前十重已说竟也。四十句起后四十八轻戒今当说也。
○第一不敬师友戒
师有开导之恩。友有切磋之德。所当敬重。倘居憍慢。一生福种慧芽不得滋长。故戒之也。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欲受等者。国王乃各邦之仁君。转轮王有四。金银铜铁四轮王也。乃即统摄四三二一天下主也。百官文武大臣也。如是圣君贤臣。欲受王位官位之时。应当先受菩萨戒。以慈悲利济。孝顺为怀。君圣臣贤。自感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以绵国祚。以永爵荣。不但鬼神如此。即感十方诸佛欢喜护念。国界安宁。人民快乐也。既蒙师友开导切磋。而得戒已。应当知恩报恩。尊重戒师如父母。生孝顺心而不敢违。尊重善友如兄长。生恭敬心。而不敢慢也。见上座等者。即当孝顺恭敬之意。上座即尊长有道有德之美称。和尚梵语。此云力生。因师力而生法身慧命。即戒师也。阿阇黎梵语。此言轨范。即羯磨教授三师七证师也。大德谓以上诸师。无德人决不能为。俱是福慧二备。而有大德者。见之皆当生孝顺如父母之心也。同学同一师学者。同见同一师训而得戒理者。同行同一清白梵行者。谓上诸友俱是三宝法器。见之皆当生恭敬如兄长之心也。如是师友。毋论远来近来。当起身承迎。至心顶礼。拜跪问讯。如法供养。方得名为念戒持戒人也。而菩萨等者。言是菩萨倘或是见师友。不唯不敬。而反生高倨自尊之憍心。生藐视前人之慢心。生见贤圣不亲候之痴心。生厌恶师友严训之嗔心。以生如是心已。便不起承迎礼拜问讯。身口意三业不善。乃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一皆不次第如法供养也。夫供奉师友之法。应卖自身之内财。国城男女七宝百物之外财。营办所须以供给之。讵可不如是供养。而反生憍慢等心。不起承迎供养者乎。菩萨若不如是者。是菩萨必犯轻垢罪。此罪比前十重减一等。非轻细之谓也。
○第二饮酒戒
律云饮酒之人。堕烧煑地狱。五五百世。初五百世在咸糟地狱中。二五百世在沸屎。三五百世在曲蛆。四五百世在蝇蚋。五五百世在痴热无知地狱中。业报如此。故戒之也。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饮酒等者。律中开有重患。医师言瘥以酒引药权用不犯。无故而饮。或借病饮。是为故饮。而酒过失无量者。乃明决不得饮也。以酒迷心乱性。无量过失。从酒而生。是以决不得饮也。若自身手等者。言不但不得自饮生过而已。且自身手过酒杯壶器。与人饮酒者。亦招感五百世无手足之报在。何况无故而自饮酒也耶。自饮既不得。教一切人饮亦不得。既一切人不得。及一切众生饮酒亦不得也。既教人饮尚不得。何况自饮酒。一切米麦所作。及杨梅枣子葡萄所作酒俱不得。此乃反覆丁宁言。断断乎决不可故饮教人饮也。若不遵此戒。故自饮教人饮。自悮悮人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食肉者。昔佛在世时。年逢饥馑。草菜不生。佛神力故。以五指端化五净肉。一时权现以活人。实非血肉。岂有持戒菩萨而故食众生肉乎。是故一切众生身肉不得食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言凡有血气者必有知。有知即佛性种子。凡有知者必同体。若食同体肉。是断大慈悲。故云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也。一切等者。言食肉人众生见而生怖。不远离不止也。如鸥去海翁机。鸽摇罗汉影是也。以是之故。一切受戒菩萨。切切不得食一切众生身肉。形异体同。其佛性种子。亦无差別也。食肉得无量罪者。如楞严经云。有无量因缘故不应食肉。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常为六亲故。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众生闻香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惊吠故。乃至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是故不应食众生肉。若故食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五辛即五荤。非五腥。乃一大蒜。一名葫。即葫葱是。二茖葱即薤菜是。三慈葱即葱是。四兰葱即小蒜是。五兴渠即蒠蒺。此方无此种。所言不得食者。以此五辛熟食發婬。生飡增恚。更有五不应食。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是五辛一切食中。若有一毫相襍于其间。即不得食。若故食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应教忏悔。而菩萨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养。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而不举其罪。不教悔过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等者。见一切众生兼在家受戒。言八戒即优婆塞八戒。五戒即八戒中前五戒。十戒有二。一沙弥十净戒。二菩萨十重戒。毁即破毁。禁即止灭。谓如来所立止恶灭罪正戒。尽情犯而破坏之也。七逆即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恶心出佛身血。弑阿罗汉是也。卖佛形像。菩萨形像。及经律。即是出佛身血。弑比丘僧即是弑阿罗汉。八难即净名疏言。界外八难也。有余中三十心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即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智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智辨聪。不穷中理如佛前佛后。此界外八难。持大乘戒。有犯当教忏悔。不教者亦犯垢罪。若见此一切犯戒之人。应当生慈悲心。教其忏除前愆。悔后莫作可也。而菩萨不教忏悔。宁不自犯。得不教悔罪耶。况又同住一处。同僧饮食利养。而又共同布萨。同一清净海众住坐。一同诵说大戒。而不举拣彼僧罪过。而不教诫令其忏悔过犯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等者。言大乘法师。非是小乘独善。乃是具大信解通达佛理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之法师也。大乘同学是同一师学大乘戒律者。同见同一见解明了心地戒者。同行同行菩萨心地清净戒行者。言若见如是师友来入僧坊舍宅城邑等处。无论远近。若百里千里来者。而为主菩萨应起至敬之心。来必迎。去必送。至诚礼拜如法供养。应当日日三时不令乏少。用何供养。每日所食。可用三两金以作百味饮食供养。敷好床座卧具供养。衣服医药四事供事法师。凡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而勿悋惜也。常请等者。言如是供养。岂是求人天小果福报而已耶。正为求般若大法。以清净口业。请法师日日三时演说妙法。俾慧命不绝故也。以清净身业。日日三时礼拜。以清净意业。不生一念嗔恚忧患烦恼之心。不特三业䖍诚而已。实为大法之人。焚身断臂。亦所不惜。而请求说法。不生疲厌心也。若不如是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若佛子。一切处有讲法毗尼经律。大宅舍中讲法处。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若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一切等者。承前不但师来我所。应当供养请法而已。即凡有说法之处。应当至彼听受也。一切处有等者。讲法讲演大乘毗尼经律灭恶生善之大法。毗尼梵语。此云调伏。谓调三业。伏六根。除恶增善也。经诠性相理。律止性业遮业。故云毗尼经律也。大宅舍中者。是佛在世时。常受国王大臣请。在家中安居说法。是为大宅舍中讲法处也。是新学菩萨见有如是讲法之处。应自手持经律卷本。直到讲演法师之所。至心谛听。领受教法。如有未解。咨询请问。而决疑焉。若山林等者。以远况近。不但居家如此。设或在山间林下幽隐僧地孤野房中。一切有师说法之处。悉皆到彼。听受其教也。童子南询。百城徧历。洞山九上。投子三登。咸可为法。讵可惮劳而不往听耶。若不至彼听受者。是始则慢法懈怠。终则无恶不造人也。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心等者。背即违背不相向也。大乘常住经律。即大满常住金刚宝戒心地无相法品经律。言根气狭劣者。畏其难行。心便乖违。反背大法。而不趋向。是背大也。而反趋向受持二乘声闻权小之法。外道偏邪诸恶邪见禁戒邪见有相经律者。是向小也。大乘当向不向而反背。小乘当背不背而反向者。是菩萨所以犯轻垢罪也。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见等者。谓上自父母师长。下自子女徒众。中至兄弟六亲。外至冤家。一切凡有疾病者。常当恭敬供养。如佛一样。无以异也。如岩老躬处疠坊宽公舆归病者。咸可为法。葢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福田也。八福田者。一诸佛。二圣人。三父。四母。五和尚。六阿阇黎。七众僧。八病人。此八中惟病为患。有能救苦因。自得受乐果。故看病福田为第一也。若是上而父母师长。中而众僧。下而弟子有病。或诸根残废不具足。种种四百四病诸苦恼患。当毋论上中下。一味以平等心。悉皆以四事如法供养。令病痊愈。皆如佛一般。无以异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或以父母师长。平时督训。心生厌嫌。起嗔恨心。舍去而不顾者。乃至僧坊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之中。如是一切病患。至疏不相识之人。亦应尽心而为救济。况父母师长至亲而不看者乎。若见病人不作方便救济而舍去者。是菩萨犯轻垢罪也。
○第十畜杀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𫓴斧鬬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为佛弟子者。应当畜截魔斩爱之智慧刀。勇猛杖。大势弓。精进箭。忍辱𫓴。定力斧。及张大法罗网。以罗三界众生。出爱欲河。如是具者可也。又德山护生棒。石巩救死弓。正当畜也。而不应畜一切刀杖弓箭𫓴斧鬬战凶杀之具。至于恶罗网杀生之器。非佛子所宜有者。一切皆不得畜也。而菩萨人乃至杀父母之讐。应皆报复。尚不得加报。况杀一切众生而得加报者乎。杀具尚不得畜。不使有一念杀机萌动于心。况身行之者乎。若故畜此不祥杀具者。是菩萨犯轻垢罪也。
如是十戒者。总结前十戒也。应当二句总劝修学。此戒应当顶戴敬心奉行持守。勿忘勿失也。
○第十一国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尚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佛言佛子等者。言为佛子当作佛使命传佛心印。如邓隐峰飞锡解鬬。陈尊者掷鞋解围。能为众生除烦恼贼。息刀兵苦可也。若苟求名闻利养。图功受赏。恶心筹谋。成一家。败一家。而为国使命通约战期等。断不可也。军阵等者。言万二千人为军。师旅成列为阵。合战会兵。兴举师众。彼此相伐。伤杀无量众生。如是等恶。岂菩萨人之所为乎。而新菩萨尚不得入军营之中往来。岂容作国使乎。决言凶地凶器。尚不可近。况故作国贼。以害众生乎。若故作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二贩卖戒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故若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故贩等者。以贱为贵曰贩。出物得财曰卖。良人乃好人家之子女也。六畜即牛马猪羊鷄犬也。棺材板木乃盛死之具也。如贩卖者。是不仁也。于慈悲心。大有乖损。所以不得卖也。尚不应等者。言自己一人作。尚且不可。何况教多人作此不仁之事耶。若故自作。并教人作如是事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三谤毁戒
若佛子等者。恶心者明谤虽从口。乃意地使之。即忌心贪心嗔心。故名恶心也。无事谤者。无疵事而谤他也。温良人善柔人大乘三七法师六和僧侣及受大乘戒之圣主贤臣。咸于三宝有大利益。应当供养恭敬可也。而反无事作是谤言。说犯七逆十重。且夫师僧国王有父母义。良人善人有兄弟义。贵人有六亲义。于其中应生孝顺之心慈悲之心赞叹激扬。成彼名德。令其一一如意。而反更加逆情害意。坏彼名德。堕不如意处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等者。恶心者言或忌嗔或逞情。皆是不仁念头。放大猛火。烧山林旷野。多伤虫类。所以四月至九月。大而鸟兽卵孳。细而昆虫转化。一夏一秋之间。若乃放火。其伤损物命。宁有穷耶。犹不特此。或若延烧他人家屋宅城邑竝僧房田木鬼神官物。凡一切有主物。其损更多。失德更大。毋论物命有损无损。皆不得故烧也。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恶人六亲。一切善知识。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教解义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于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萨以恶心嗔心。横教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等者。自佛弟子是三宝内众。外道恶人是心游外道之邪见人。以邪故名恶人也。六亲即父母兄弟子女也。一切善知识。即相知相识中有大乘根性好善友也。如是若内若外一切亲友。应当一一开导。令其受持大乘经律。训教信解。通达义理。使發无上菩提之心。竝十住十行十回向心。于三贤心中。一一令其解入。先后次第。观想法用。信满入住。住满入行。行满入向。一一观行等。如是教诫。方名正教利己利人也。而为菩萨若以恶心嫉妬轻视人而不教。或以嗔心怀恨教未从而弃舍。或横教二乘声闻经律一切外道邪见论等。所谓良材曲使。美器恶用。遗悮学人。断佛慧命。如是僻教实非菩萨用心。故结过犯轻垢罪。横僻也。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等者。言好心者谓先以大乘清净法。行自利利他为心。先学大乘菩萨戒制度范围身心之法。广博开通心地法品。解了一一义味。方可规模后学。自利而后利他也。见后等者。言我既为先学。见后新学大乘法律菩萨。有远从百里千里而来。求此大乘经律。此实好心。当如法次第开导。为伊先说一切苦行法。云何苦行。或烧身烧臂烧指。供养诸佛。如喜见菩萨燃身。药王菩萨燃臂。世尊燃灯。咸可为证。若不如是烧身臂指供养诸佛者。即为著相凡夫。身相未空。岂成出家菩萨。故云非出家菩萨也。乃至等者。言不但烧身等供养诸佛而应为之。乃至见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此身肉手足而供养之。不拣诸相。然后一一次第。为说大乘正法甚深理趣。使彼心开而无所拘。意解而无所缚。如是为说。是名正说。是名好心次第而说。而菩萨等者。言若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求无所得。便生当答不答之心。设或答时亦不次第为说。当正说而反倒说。于大乘经律文字义理。前无所起。后无所归。上违诸佛意是谤佛。中背经律旨是谤法。下乖来者求是谤僧。如是谤三宝说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若佛子。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故。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势。乞索打拍牵挽。横取钱财。一切求利。名为恶求。多求。教他人求。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自等者。言自为者何。拣非为众。非为求护法。是乃为求好饮食钱财利养好名誉。以安乐自已故也。亲近等者。言因斯之故。相亲爱相近隣。而朝夕依依。于彼国王王子大臣百官之家。以为亲厚。恃彼豪贵之力。做作体态。仗势贪图。乞索不得则行打拍。打拍不得则乃牵挽横逼。强取人之钱财。不由人愿。乃至一切贪求。名为不善。是恶法求。名为不良。是贪多求。若自未得。又教他人求。如是等求。令人生怨生恨。都无慈愍之心。无孝顺之心者也。故结过犯轻垢罪。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等者。应学应当习学般若也。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十二部经是。二观照般若。持菩萨戒是。三实相般若。解佛性之性是也。言佛子必当先学十二部经而起解慧。有解慧而不修行。恐成狂慧。应当诵戒以固定慧基本。必须日日六时无少懈怠。诵持大乘菩萨心地戒品。依法修行菩萨实行。既有戒行。若不明其指归。不能究竟佛果。故当解其义味道理。通彻佛性之性之底蕴。自明不惑。方可明人为人师范也。而菩萨等者。言菩萨若于十二部经意一句一偈不晓。菩萨心地戒律因缘不通。反诈言能解了者。宁非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也耶。可谓大胆犯重无耻之人也。于佛性之性。一一义理。毫无解会。教行理果一切法不知。而乃妄为人作师承。传授戒法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十九两舌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鬬搆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者。言见持戒者或与己异。为人称美。心生嫉忌障碍等恶心也。见持戒比丘者。非名字沙门。乃有德行贤圣僧宝。手捉起信香炉。行菩萨真实之行。非贤圣僧而何。而为菩萨人。应成人之美。共勷法化可也。岂得兴鬬搆引。唆哄两头。于中取乐取利。以坏自己心术耶。欺谤等者。言此比丘本是贤圣。而起无根之谤以欺之。反说无恶不造。令彼不安。如是谤欺贤人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当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慈等者。言修菩萨万行。以慈为根本。有慈者自行仁爱。有仁爱者于一切将死苦恼众生。定行救护。此即菩萨行慈本业也。既行斯业。更当作观坚其放生念头。作何等念耶。念一切男子即是我父。一切女人即是我母。何以知然。以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而知之也。若乃扩而推之。即六道众生皆是我之父母。若今而杀其身。而食其肉者。岂非杀我多劫多生父母乎。亦即是杀我多劫多生之故身。何也。一切地水是我多生血肉。一切火风是我多生本体煖气。如是父母之至亲。己身之至爱。彼此咸同。佛与众生本无差別。庸可不急急常行此放生业乎。生生等者。言不但一生两生行放生业。应当常生生世世受生而来。恒行是放生业。若见世人杀伤大小畜生之时。当善巧方便委曲婉转。以救护之。使其离苦得安隐乐。如此止救一命之苦。不能广徧救护。常应广设教化讲说菩萨戒经。救度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安隐乐也。若父母等者。言或父母兄弟气绝魂消。于世无与死亡之日。果为孝子贤弟。应当恭请大乘法师讲演菩萨戒经律。以此福利。资荐亡者。俾其得见十方诸佛。罪灭福生。生人天上。脱三涂苦。如是救护。是名菩萨报诸佛恩。若不尔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如是十戒是结前。应当学是劝修敬心。奉持是教。以恭敬心奉重持守。而勿忘勿失也。以上十重二十轻戒。乃出家菩萨全遮。在家菩萨有开有遮。凡为师者当深研之。下二十八轻亦复如是。
○第二十一嗔打报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况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萨。无慈心报仇。乃至六亲中。故作报者。犯轻垢罪。
佛言佛子者标名。次第十戒十戒而召告之也。不得二句正欲菩萨心空境寂。人我双忘。不得怀不仁心以嗔打报仇也。若杀等者。言若父母兄弟六亲至亲骨肉不得加报。若国王之至尊为他人杀者。亦不得加报。言君臣父子之仇不共戴天。是理皆报复。而佛教尚不许加报。况其余耶。佛何故不许。葢杀生报生。使诸众生生生世世互杀不已。菩萨人观一切男女。是我父母。而杀之者即杀我父母。若如此岂顺孝道之理哉。尚不得等者。言修道人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日日所起打拍身业。骂辱口业。嗔怒意业。此三业中。惟口是祸门。生过极多。况身犯杀父母七逆不孝之罪耶。更重可知矣。而出家等者。言出家菩萨正当冤亲平等人我两忘。何得怀报。乃似俗类之人我见乎。若是出家菩萨以无慈心。而为自己报仇。乃至为父母兄弟六亲作报仇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富。饶财七宝。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初等者。言此佛子自初發心出家离俗之时。于第一义谛无我法中义味理趣。未曾解了。而自恃聪明有智。不知此世智辩聪为障正知正见者。或恃其名位高贵。或恃身当耆年。或恃其家大姓高门学识大解资产大富饶财七宝。如是所有皆俗所尚。俱非修行人之所重。而初出家佛子恃此憍慢故。而不虗心咨问。领受先学法师所说经律。所谓饮了毒药。真药现前。而不能下此也。其法师者。或小姓而非大家。年少而非耆宿。卑而不高。贫而不富。贱而不贵。诸根不具而无相好。是法师虽对世一一不如。于出世品位。其实有德。又其学通一切经律。咸悉解了。堪为人师。而新学菩萨故不得观此法师种姓卑劣生憍慢心。而究竟不来咨问领受法师所演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佛等者。言佛灭度者。拣非佛在世。以佛为师。今乃佛灭度后。即以戒法为师。以戒师为佛也。欲以好心等者。言佛既不在现前无师。欲以好心秉受菩萨大戒。只得于佛菩萨形像之前。而自立誓愿。即十种大愿并四弘誓愿。复立十三誓。即下不發愿戒中之誓愿也。既發愿已。更当于佛前七日忏悔灭除罪障。既灭罪已。得见好相。即便自知已得戒矣。设若一七日中不得好相之时。应当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之久。而必要得好相。既得好相已。便得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方得戒也。若不得好相之时。纵然于佛菩萨形像前受戒。必不得戒。徒有受名。而无实得。一生虗妄。体仍白衣也。若佛灭后。现前有先受戒菩萨法师。当即于是师前。秉受戒法之时。不须要见好相。所以者何。以是说者受者二俱现前。则非遥受代受及像前受故也。是法师原从过去七佛。师师相授。而来有源有本故。不须要见好相。是戒师即是过去诸佛住世一般。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也。以求戒弟子于本说戒前。生至重心。观戒师如佛故。所以即便得戒也。若千里等者。言若千里之内无能授戒法师。欲好心求受戒法。可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一得好相已。可以得戒而无过。若千里内有能授戒法师。不从法师而从形像。不唯不得戒。而且自招憍慢僻说僻受罪也。若法师等者。言若法师内自恃倚能解经律秉受大乘学戒。外又恃倚所交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好之友。而见新学菩萨远来请问经义律义时。乃以所交自恃倚者。而生轻心藐视。恶心嫉妬。慢心忽略。如不一一好好答他来问者。是法师得憍慢僻说之过。犯轻垢罪。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襍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有清净佛宝可归。有清净经律大乘法宝可崇。有清净正见正性正法身僧宝可依。应当精勤好学修习如是等宝。而反不能学习。而舍弃如是佛宝经宝律宝大乘法宝正见宝正性宝正法身宝之七宝。背觉合尘。不学正知正见。反学邪知邪见。不学大乘法。反学小乘法。不学经藏律藏论藏。反学外道俗典阿毗昙襍论一切书记。如此等辈所谓舍却甜挑菓。沿山摘酸梨。诚可愍也。是断等者。言是等二乘焦芽外道败种。皆是自迷之人。断佛种性障蔽正道之因缘。岂成大乘正性种子真行菩萨正道者耶。若不习学佛。乃至不学正法身。而故作如是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若佛子等者。佛灭度后指末世而言也。为说法主。即主张法道者。为僧房主。即住持丛林者。为教化主。即方便教化导利众生者。为坐禅主。即通彻禅理能分別了知正定邪定者。行来主。即善知远近宾客迎送之事者。言佛灭度之后。既为如是众中之主。应当生起仁慈爱众之心。善语调和俾无鬬诤。未诤者令不起。已诤者令息灭也。更当善为护守三宝财物。不使交互漏失侵损常住也。莫无度用者。言佛物佛用。法物法用。僧物僧用。莫如自己所有任意滥用。如能善和善守。是真佛子。其或不能。而反乱众鬬诤。不调和恣心。用三宝物。不守护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若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国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先住僧应迎来送去。饮食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事事给与。若无物。应卖自身。及男女身。应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需。悉以与之。若有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利养分。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而先住僧独受请。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无量罪。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先在僧坊中住者。自然是主。宜主尽主道也。若或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坊住处。或入居士宅舍住处。或入城邑住处。或入国王舍宅之中。乃至结夏坐禅安居之处。及大众中。如是住处。凡先住僧。当尽主道。异于寻常。见来则迎。见去则送。汤饮饭食如法供养。房舍卧具绳床木床。凡诸所用事事。给与不得悋惜也。设若无物不能供养。行菩萨行者。应当卖自己之身及卖男女等身。而为供养。不特卖身而已。应当割自身肉卖。供给所需。悉以与之。况身外物而不供给。生悋惜心耶。若有等者。言主人无物。卖身割肉。尚忍为而供养之。岂有檀越请斋。而不次第差客僧受请欤。是故若有来请众僧者。客僧有利养分。而先住僧坊主。应次第差客僧赴请。若独受斋主请。而不差客僧受请者。则先住僧坊主人。自得无量罪过也。畜生等者。言下不合人情。与畜生无异。中无六和。故非沙门。上乖佛心。则非释迦种姓。故独受者。犯轻垢罪也。
○第二十七受別请戒
若佛子等者。言凡一切檀越请僧斋。不得私受別请。令此利养只入己身不与人共。而此利养咸属十方僧。一切有分。若先住僧。私受別请。不与客僧共。即如取十方僧物入己私用一样。其罪乌容逭耶。八福田者。一诸佛果人。二圣人因人。三和尚。四阇黎。五众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已上自诸佛至父母七者。名为敬田。病人一种名为悲田。此八者总皆植福修慧之良田也。言此八福田中物。乃十方僧物。公用获福。私用得罪。私受別请。自己用故。所以犯轻垢罪也。
○第二十八別请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別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別请法。不顺孝道。若故別请僧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有剃发染衣出家菩萨。有受六重二十八轻戒之在家菩萨。并及一切好行惠施之檀那。或有祈祷。或愿生天生人生西方来。三宝福田中请僧求愿之时。应入僧坊中。问知事人曰。我某甲。今欲请僧几名。祈祷求愿。而知事人应当报言。汝欲请僧。合遵次第请仪。以其凡圣难辨不可择故。所以次第者。即得十方贤圣僧也。若乃世人以分別心。要请五百罗汉菩萨僧。如是拣名別请。不如随于众僧次第差请中所请一凡夫僧之功德也。所以者何。以有住相心故。若是別请僧者。且是外道之法。我佛法中无拣择心。以不著相故。而且七佛以来无別请之法。葢別请求法者。即是不顺孝道。谓上违七佛教诫道。中乖菩萨平等心。下失众生利益德。所以若故別请僧者。犯轻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呪术工巧。调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毒。都无慈愍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等者。言若佛子不以好心行菩萨道。而以恶心故。为求财利奉养自己。作诸邪命自活之事。一贩卖男女色。离他骨肉。玷人门风。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比丘食法。净人授受。岂听自作生活失仪表耶。或發心行菩萨行。以力供养人。庶几可也。三占相男女。断祸福。判穷通。四解梦吉凶。解人梦兆。以定吉凶。是男是女妄定男女六甲之故。五呪术工巧。驱遣鬼神。种种幻术精工匠作。巧手书畵。六调鹰方法。善调鹰犬。能使取物。七和合百种毒药。毒药有百千种。兹略出二三。蛇毒害人。亦害蛇故。生金银毒。言和合毒药。乃使铜铁生金银故。蛊毒诸虫和合成蛊。而为蛊毒毒人。及生灵故。以上七种违而故作者。都无一念视人如子如女之慈愍心。无一念视人如父如母之孝顺心也。若违而故作之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若佛子以恶心等者。言不以好心行菩萨道。而以恶心之故。自身谤三宝。身业不净。诈现亲附。意业不净。口便说空。行在有中。口业不净。如是三业不净。全是恶心通达。致意男女。交处会合。婬声美色作诸凡夫缚著等事。全不解脱真口谤意谤身谤三宝人也。于六斋等者。言以此之故。所以不敬好时也。月六斋日。年三长斋月。此乃好时善日善月。侭好作福修善。胜于余时月。六斋日者。每月初八二十三。乃是毗沙门天王分镇南洲之日。十四二十九。如月小二十八。乃是天王太子。十五之与三十。乃天王自身也。年三长斋月者。每年正五九。此三月名三善月。是帝释天巡狩之月。此天殿中有大宝镜。从年正月则照南赡部洲。二月则照西牛贺洲。三月则照北具卢洲。四月则照东胜神洲。五月复照南赡部洲。如是三番照察人间善恶。凡人举心动念。自然于镜中显现分明。是故于此日月。宜当劝人斋戒放生。作诸福德。而反于此时。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所以犯轻垢罪也。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如是十戒总结前文。应当学以劝其修敬心奉持。令时时恭敬遵奉持守而毋失也。大部中有制戒品。更是广明此义。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發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佛灭度后者。言佛在世时。无此等事。佛灭度后。于此恶世之中。有此等事耳。若见不达自心邪见外道。常毁三宝一切恶人。并抄劫盗贼等。卖佛形容菩萨形容。佛如父菩萨如母形容。而坏佛宝。并卖经律。而坏法宝。及卖比丘比丘尼。而坏僧宝。不特三宝而已。亦卖發心菩萨道俗四众有道之人。或卖与官人之家。以为下使。或卖与一切人。以作奴婢。而此菩萨若见有如是苦难事已。应生拔苦与乐之慈悲心。设种种权巧方便。急急救护。处处向诸檀越。教化取彼财物。而赎佛菩萨形像。如法供养。救护佛宝。赎诸经律。如法流通。救护法宝。及赎比丘比丘尼。令离苦难安隐修道。而护僧宝。如是救护。方名佛子。若见是事。不行救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佛子当以慈为根本。不得畜藏刀杖弓箭伤害生命之恶器。不得贩贱卖贵使用轻秤小斗明瞒暗骗恼害众生。不得因依官威挟持势力强求贪取他人财物。不得复假宦威以行恶害系缚其人。不得损害众生已成功业。不得畜养猫狸捕鼠恶畜并养猪谋利养狗拿物。此皆恩中之仇。养生害生。失慈悲念。非佛子所当为也。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鬬。军阵兵将劫贼等鬬。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呌妓乐之声。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毱。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等者。言初發心菩萨于心念观照。未得纯熟。恐逐境生情。而起恶心故也。以此之故。放意观一切男女戏舞等鬬。观一切两军相战兵丁将帅抄劫窃盗等鬬。以上乃佛子者之所不应观者。更不得放意听吹螺贝杖鼓觱角君臣民庶物之五弦琴。帝舜所作二十五弦之瑟。蒙恬所作十三弦之筝。七孔之竹笛。并师延所作二十四弦之箜篌。如是乐器歌唱呌喊一切妓乐音声。以上乃佛子之所不应闻者。更不得樗蒲赌博。围棋共奕。波罗塞戏而下象棋。弹棊而作粧奁戏。六博而打双陆。拍毱而蹴圆毬。掷石入窝。投壶抛箭。牵道走马。八道卖械。行城乃西域剧戏。爪镜药指而光现。蓍草卜断休咎。杨枝即报灾祥。钵盂照水定是非。髑髅呪之说祸福。以上作卜筮等。乃佛子之所不应为者。不得为盗贼之所差使命令。乃至毕命必不可为。如上一一不得作非佛子所应为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𫏐念小乘戒
若佛子护持等者。言大乘菩萨防护坚持。禁约五根。戒止意地。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白日夜晚。二六时内。常常熟读味义。背讽诵持。是菩萨戒本。犹如金刚。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伊。如此坚固念头。又如昔有商人持囊渡海。罗刹从乞浮囊。其人不与。乞一钱乃至一丝亦不与。何以故。命在浮囊故。以喻持戒人欲渡生死苦海。设遇爱欲罗刹假求一愿。终不从之。何以故。命在戒故。是故护戒若此也。又如昔有比丘被贼所抄。以草系此比丘。比丘持戒不伤生草。忽遇王过。始得释脱。小乘持戒尚且如此。况大乘菩萨乎。是故常生大乘善信之人。念念自信。念念自知。决定信知。我是未成佛。现前当来决定成佛。诸佛已得三身圆。万德足。五住尽。二死亡。是已成之佛也。發菩提心者。即是此决定信知。而發此心也。以此菩提心坚固之故。而自念兹在兹。永无忘失。决无舍离去志。安有退堕二乘之理哉。设若有起一念小乘外道等心者。即非佛子。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五不發愿戒
若佛子。常应發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發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發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等者。言佛子發愿不难。惟恐不恒。所以常应發愿。以是一切众生烦恼报障无有穷尽故。菩萨發一切愿亦无尽也。一常愿孝顺父母。二常愿孝顺师僧。师即三师。僧即七证。亦应如同父母一般孝顺也。三常愿得好师指点。得好同学辅资。四愿得好善知识。常常开导我。通晓大乘经律。五愿入十住。得修空观。六愿入十行。得修假观。七愿入十回向。得圆中道观。八愿得入十圣地位。一切圆修。早入佛界。九愿使我一一开解。如法修行。而速证佛果。十愿坚固持守诸佛戒法。设遇恶缘。宁舍身命。至于死地。念念不敢去此坚持佛戒之心也。若菩萨不發如是等愿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發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帀缠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𫓴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复作是愿。宁以铁鎚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𫓴挑其两目。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斫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著好触。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成佛。菩萨若不發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發等者。此承上言既發是十种大愿已。复能坚守持佛禁戒。念念不舍。更当作后如是等十三种愿言也。云何作愿耶。一作是誓愿言以坚之曰。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至不净行。此一种坚誓。不作非梵行也。二复作是誓愿以坚之曰。宁以热铁至恭敬礼拜。其中一衣服。二饮。食三床座。四医药。五房屋田园。六恭敬礼拜。此六种坚誓不虗受供养也。八复作是誓愿以坚之曰。宁以百千至贪著好触。一目。二耳。三鼻。四舌。五身。此五种坚誓不染污六根也。以上十二种自利。下一种利他。十三复作是誓愿以坚之曰。愿一切众生成佛者。言非独自为一己清净解脱而已。本为普度有情。咸得清净解脱。悉皆成佛故也。如是立誓發愿。是名菩萨。若不發此四科十三种誓愿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七冐难游行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缾。钵。坐具。钖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若诵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结夏安居。一一如法。若头陀时。莫入难处。若国难恶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狮子虎狼。水火风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等者。言常当如是也。二时即春秋二时。头陀此云抖擞。言抖擞客尘烦恼。求无上道也。冬夏等者。言冬时隆寒。夏时酷暑。正宜习定坐禅。结冬休夏。安养居处。以精勤佛道也。常用等者。言杨枝至菩萨形像。此十八物是佛子之所常用者。不特冬夏安居常用。即春秋二时而菩萨行头陀。远游他方时。往来百里千里之遥。此等物亦常随其身。以备用也。头陀者至二翼一段。正明二时头陀常用之事。从正二句是明春时。八月二句是明秋时。是春秋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备用随身。就如鸟之二翼一般。一任高飞远举。自无防碍也。若布萨等者。布萨此云作法办事。亦云相向说罪。对佛像前。悔其过故。言新学菩萨智劣识强。应当黑白半月半月布萨。常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倘诵时必定要恭洁己身心。于诸佛菩萨形容像貌前诵戒也。一人至袈裟等者。此明诵戒之仪。必要依此法也。结夏二句乃珍重之意。言二时头陀尚乃如此。至于结冬休夏安居之事。一一更是要如法也。若头陀等者。重明二时头陀。不得冐难游行之意。言何等为难而莫入耶。若国难至毒蛇等诸难。一切难处。咸不得入也。不特无事游行不得入。若头陀行持佛法仗道而往。乃至结冬休夏亦不宜近。是诸难处更是不得入也。若佛子不听佛戒。而故入者。犯轻垢罪。一切。一是普及之言。切是尽际之语。以国难至毒蛇等难。分为八难。恐不足以尽之也。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应如等者。言如法者谓依佛训而坐也。谓先戒应当坐前。后戒理宜坐后。不同在俗老少生年。但依先后受戒次第而坐也。比丘至奴婢。叙明受戒各有类萃群分。皆字即各各义。言比丘类有次第。比丘尼类亦有次第。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类。亦各各咸皆当有先后受戒次第而坐也。莫如至之法等者。明乖尊卑次序之义。正所当戒者。言莫如此等。外道无智痴人无老少。无前后。坐无次第。就如兵奴法一般也。我佛法等者。言我佛正法中。必定是先戒腊老者先坐。后戒腊少者后坐。有老少。有前后。坐有次第。一一如法也。而菩萨若不一一次第如法坐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房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行来治生。大火大水焚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杻械枷鎻系缚其身。多婬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至皆应立之。此劝修福也。言常当教导开化一切。有灵众生。使其建树起院。广治山林园圃田地。造立佛塔。聚十方僧。结制參禅。设戒定处。施智慧所。一切广行智道之处。咸当立之。如是真实修福。不昧因果。以满自他檀波罗蜜故。而菩萨应为至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此修慧也。言菩萨当为一切众生讲演宣说大乘经律。不特此也。若人疾病时。或国家大难。贼盗之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死亡之日。及一七二七。乃至七七之日。亦当讲演敷宣此大乘经律。或一切修斋设会求福利者。游行来往。治生产业。大火所焚。大水所漂。黑风吹起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应看读背诵讲解敷说此大乘经律。乃至一切恶业因果报应。三恶八难七遮。手杻足械。项戴枷鎻。五处系缚。多婬恚痴。多疾病。一一难皆当讲演此大乘经律。如是真实修慧。利益无边。以满自他般若波罗蜜故。而新学菩萨若不如是修福修慧二种庄严者。犯轻垢罪。此八难与顶位八难。即净名疏言。界内八难也。三恶道。北洲。根不具。佛前。佛后。世智辩聪。无想天是。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说。
如是九戒结前。应当学劝修敬心奉持。珍重谨守而勿失也。末句言大部内有梵坛品。后当详说也。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佛言。佛子与人授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若欲受戒时。应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尽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而菩萨法师。以恶心嗔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佛言佛子等者。言与一切人授戒之时。不得生拣择人之心。但一切国王王子至一切鬼神。无有受不得戒者。不可拣择。咸当与授戒也。应教身所至俗服有异者。言既与戒当作何形仪。当教身著坏色袈裟像。个道人与道相应故。皆使染五色相襍之色。不特袈裟使染坏色。即一切禅衣禅裙卧具。凡身所衣。皆可坏色。若一切国土中人所著衣服。自是用俗五色。各染一色者多。我比丘佛子等。皆当与他不同。俗有俗服。僧有僧衣。咸应与其有异也。若欲至不得戒。言上虽不拣。而不拣中亦有所当拣者。云何当拣耶。受戒时应问言。汝等现世今生不曾作七逆等罪耶。若答云无。则不拣也。若答云有。法师不得与七逆人授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五杀阿阇黎。六破羯磨转法轮僧。七杀圣人。若具此七逆。即不得戒。是所当拣。除此之外。余一切人。尽得受戒。故不得拣也。出家人等者。言既为佛子。逈出世法之外。不宜向国王向父母行世间礼拜之事也。非见国王父母而生憍也。不敬六亲。不相频频往来也。不敬鬼神。不行謟渎之事也。非向六亲鬼神而生慢也。言为佛子当超然物表。不为世俗之礼所拘忌也。但解法师语者。但解广该一切。但能通晓法师语言。凭他百里之近千里之遥。来兹乞求戒法者。而菩萨法师应当与授。若以恶心嫉妬嗔心恨悔。而不即与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长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不同七遮。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觉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萨为利养。为名闻故。恶求多求。贪利弟子。而诈现解一切经律。为供养故。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等者。言菩萨欲教导开化一切人。起信心之时。菩萨与他人。作如是教诫。与人为开导法师者。见欲要受戒人。法师应教受戒人。先请和尚阿阇黎二师。二师应问受戒者言。汝有七遮罪否。若受戒人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授戒。若无七遮者。得与授戒。此以上明与人授戒。不得自专。必同二师授也。若有犯等者。言既受戒已。设有犯戒。又当云何。不可为利作师。不明轻重忏悔之仪。或滥同七遮。舍弃而不教。皆不可也。设若有犯十重。教忏悔时。对佛菩萨形像前。日六时夜六时。常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發至诚心。苦苦恳祷。礼拜三世千佛。求得好相。若一七日见。或二三乃至七七日一年。毕竟要见好相。好相者。或行忏处。或坐禅处。或睡梦中。即或感动佛亲摩顶。或见光华种种奇相。以此证知。便得知自己罪花凋卸。业障消除。还复戒体。若无如是好相之时。徒勤恳祷。心不专一。无所感动。忏亦无益也。是人现身亦不得复戒。而仅能得增长将来受戒利益耳。此明犯十重忏法也。若犯四十八等者。言四十八轻设或有犯。只对十师头首人前。恳祷求哀。忏悔其罪过。即便灭除。此明犯四十八轻忏悔法也。不同七遮者。言此犯重犯轻俱可忏悔。不同七遮之不通忏悔也。而教诫师于是一一忏悔法中。应当一一好好思惟解了。明白谛当。方可与人作师也。若不解等者。言若或与人为师。只图利养故。而不解了大乘经律。以轻作重。以重作轻。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等相。亦复不解中道第一义谛实相之理。不解初贤十住中习种性。中贤十行中长养性。上贤十回向中性种性。圣位十地中不可坏性。等觉中道种性。妙觉中正觉性。不解如是六性。于其三贤十圣二觉中间多少观行。如十住中。空观多假观少。十行中假观多空观少。十回向中中道观多空假观少。十地位中自初地至六地前。无相观少有相观多。五地已后七地已前。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自八地后并等觉纯无相观。妙觉则一切智观。故云多少观行也。出入即出定入定。十禅支解见前。即四禅中所修观法。言出入此十种观法十禅定支之中。如是一切观行法门。一一不通不晓不得此等法中意味。讵可为人师法哉。而菩萨等者。言不解如是等法之菩萨。苟且与人为师者何。为利养故。名闻故。而生恶求多求之心。师既唱之。徒乃和之。师及弟子俱以贪利之故。而俱诈现。不解言解。不通晓经律言通晓经律。为衣食供养故。自瞒瞒人。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若佛子。不得为供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诫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等者。言能解法者。不得以贪利而滥说也。渴而与饮。则水之味甘。暗而思明。则灯之用大。是以未受大戒人及外道恶人前。皆不得说此千佛大戒。不特于此。即邪见人更是不得为说也。除国王者。谓如来曾以佛法僧付嘱国王宰臣掌护。俾令久住世间。灭恶生善。使王道佛道竝隆。凡所行佛事。不宜隐讳。故除国王也。余一切外道邪见人前不得为说者何。谓是一切人乃恶人之辈不受诸佛大乘戒法。有眼如盲。有耳如聋。就如畜生一般。无有智慧。不通人理。应堕三涂。生生世世不闻三宝名字。又如木石一般。不识不生不灭之心金刚不坏之体故。所以名为外道。邪见人辈与木头石块。无以异也。如龙听法而悟道。蟒闻忏以生天。生公说法。顽石为之点头。可以人而不如畜与石乎。而菩萨若于是诸恶人前说此七佛千佛大戒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等者。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能舍偏邪诸见。来受诸佛正大光明宝戒之时。其心本正。理合受人天供养。及其日久岁深。懈于持守。便生慢心。故起不信之心偏邪之念。而毁犯诸佛大戒者。岂可仍前得受一切国王王子大臣居士长者檀越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种种供养耶。亦不得等者。言不特不宜受供养已也。而亦不得践国王土。在此地上行。无他著足处。不得饮国王水一滴也难消也。五千等者。言五根本戒若精而不犯。则五千善神为之护祐。若懈而有毁。则五千恶鬼为之降祅。故常遮其前。转福成祸也。鬼言大贼至脚迹等者。言神恶之之极。即踪迹亦有所不容。况其形耶。一切世人至不欲见等者。言人恶之之极。即其形相且不欲眼见。况与共行止耶。故所以犯戒之人神人咸恶。恶其非人。人道难容。应堕三涂。与畜生一般。木头一般。无以別也。若故舍正信。而毁破正戒。无惭愧心。受人供养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等者。言佛子恒当专一其心。将此大乘经律。受而持。持而读。读而诵。如法流通此甚深妙法也。云何流通耶。流通有二。一应舍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一一书写此大乘经律。以流通之也。二应舍财宝。变易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当书写受持。以流通之也。云何供养耶。当恒以金银珊瑚砗磲琥珀玫瑰瑠璃七宝。无价最贵香华一切襍宝。问错庄严。为箱为囊。盛贮经律卷本。以供养之也。如是流通供养。是真佛子。若不如法流通供养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發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起等者。言佛子常起大悲拔苦心时。倘入一切城邑宅舍之处。见诸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各各具有佛性戒体。由汝无始至于今生。以不持戒故。而轮回诸趣。今既觉知前非。舍恶从善。尽应受持三皈五戒十戒。禁止将来。永不再起如是恶业也。若见牛等者。言不但人所当教。即牛马猪羊等之畜生。亦当心中作念。口中發言。汝虽是畜生。咸具佛性戒体。当發无上菩提觉心。毋使再迷故也。而菩萨等者。言不止近人六畜如此教化。即远而山林川野一切之处。凡见一切众生。咸使發无上菩提觉心。毋使再迷故也。是菩萨见一切众生。若不教化使發心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白衣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等者。言佛子恒行菩萨行。教化一切众生。起此大悲拔苦心时。或入一切好施檀越行舍贵人之家。于一切广众四众人中。不得立地自轻为白衣人说法。当云何说。当在白衣众前。高设法座。尊重法师。法师理宜陞座如法而说。法师比丘切不得立地自卑为四众白衣等说法。使彼生慢也。若果欲为众说法之时。为法师者理宜高座上坐。听法者当陈设香华如法供养。三业虔诚。法师乃可应机而说也。四众听者。各分其类。次第下坐。如孝顺父母一样。敬师而不慢。顺师而不违也。又如事火婆罗门一般。精勤而不怠。恭谨而不忽也。如是说者听者。人己两利。功不唐捐。若其说人不如法为说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制众。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皆以等者。言僧俗佛子乍皈三宝。皆咸以正信实心受佛大戒者。悉佛界内之人。非局外人也。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理宜护助。令其入道修行。倘自恃位高尊贵。生我慢心。破坏断灭佛法戒律。明彰作用。制限法度。制我四部弟子。使三宝不得兴隆。不许出家行道而断僧宝。亦复不听造立佛菩萨形而断佛宝。不听修建佛塔印写经律而断法宝。而更立官属统辖。裁制四众。安排簿籍。记载僧名。俾一一不得自在也。菩萨比丘理应高座。而反立地。白衣理应立地。而反使高座。如是颠倒广行非法不如意事。就如兵之事帅奴之事主一般。制我四部弟子有不忍见闻者。而菩萨比丘。理当受国王太子百官一切檀那供养。是正理也。而反为俗家官家走使。如是非法。如是非律。岂理也哉。若国王百官既好心入此法门受佛大戒者。切莫作如是等破灭三宝罪过。而招未来无尽恶果也。若违而故作破法因缘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之声。如三百𫓴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好等者。言佛子最初發心出家。心未有不正念。未有不端。是何等好心及其法久生弊。渐相染习。故亦转成为名。为利人也。既贪名利好心即无。乃于国王百官之前而说佛戒。仗彼威力。压己同行。横与比丘比丘尼出家二众及菩萨戒弟子在家二众。作诸系累缠缚不解脱等事。如狱囚法不得离苦。如兵奴法不得自便。又如狮子身中之虫。自食狮子之肉。非余外虫能食狮子肉也。狮子兽中王。何虫敢近以食狮子肉者。还是狮子自己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非余外虫而食之也如是等者。正说破法。以明狮子喻义。言如是佛子自己破灭佛法。岂是三宝之外。外道天魔。能破兹佛法。还是佛法中人。自破佛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一般耳。若受佛等者。言受佛戒人。当保护佛戒靠之。犹如一子祖宗血脉相关。是极要紧事。讵可失耶。失则无靠也。护戒又如父母一样。若毁若破。即是不孝。其罪可胜言也。而菩萨一闻外道恶人说一恶言谤佛戒之音声。即如三百𫓴刺心。其痛难忍一般。千刀万杖。打拍其身。其痛难受一样。无以异也。宁可承当自入地狱中受百劫千劫长远极苦。不愿闻谤佛音声之苦。何况自己破灭佛法。及教人破灭佛法因缘也耶。此更是不孝顺道无孝顺之心者也。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是九戒结前。应当学劝修。敬心奉持劝敬慎奉行持守而勿失也。以上释四十八轻文竟。下总结戒相。
诸佛子结告其人。是四十八句总举其法。以劝受持也。过去数句引同行以劝诵也。谓四十八轻戒。非我独劝汝等新学诵持。乃是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则汝等现在诸菩萨今诵也。以上正宗分文竟。即人间说戒中二。总结戒相也。下明流通分三。初流通本戒。二总结本品。三总赞流通。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诸佛子。听等者。言诸佛子汝等听我所说。十重四十八轻之戒法者。实乃三世诸佛相传而诵。过去诸佛已诵。未来诸佛当诵。现在诸佛今诵。是故我今亦随诸佛。亦如是诵也。则汝等一切大众岂可不如是诵耶。若国王王子之仁君。文武百官之良臣。比丘比丘尼之清净众。信男信女之净信人。凡受持此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法者。悉应受领于心。持守毋失。朝朝习读。日日讽诵。解义转说。或书或写此佛性常住戒卷。俾其广演流通。令过现未三世一切众生展转化化。不令断绝者何。葢欲使一切众生得见千佛佛佛授手。决定不堕三恶八难之处。决定恒于人道天道中生。灭罪获福。得大饶益。自利利他也。我今等者。言我释迦今在此菩提树下。示现成道。转大法轮。此乃聊且略为开阐过去七佛所传妙善戒法。汝等大众应当专一斯心习学此波罗提木叉保解脱戒。以是劝汝。欢喜奉行。勿自怠耳。此但略说。如大部内无相天王品劝学中。方乃一一广明此义也。三千学士即在会诸菩萨。总该天龙八部道俗而言。时坐中听者。闻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法。悉皆心心顶戴其言。喜跃受持善护勿失也。此初流通本戒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尔时者。即上嘱付大众听受心地戒法之时也。言释迦娑婆教主化身如来。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传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藏戒法品。如是行布圆融一一事理已说究竟。而千百亿释迦化佛。亦悉如娑婆教主所说不异也。然而咸从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至此菩提树下及诸住处。所说法品。而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之大众。如是大众各各受持读诵。各各解了传说其中义味。亦如娑婆大众受持解说不异也。不特此也。即千百亿世界中佛。乃至微尘世界中佛。此之一切诸佛所说三十心藏。十地藏。十重四十八轻戒藏。贤圣所行无量行藏。无量愿藏。百劫修行因藏。成等正觉果藏。一切众生本觉佛性之常住藏。如上八种俱言藏者。言此八藏广博包含。圆融徧摄。如是一切诸佛所说。此心地等无量一切法藏究竟。而百千亿世界之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一一奉行。亦如此界众生。等无有异也。如是本佛迹佛迹迹之佛。说法度生。大略如此。若广开心地一一相相之义。则又在大部之中。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详其所说。一一心地相及无量行愿相无不备足矣。此二总结本品也。
明人等者。此乃赞奖持戒利益之义。言明人即超越凡夫之类。乃有忍力慧力二种强力之德。能护戒体者。所以能持如是法也。此人当来决定成佛。且未成佛道间。先已安然自获五种殊胜利益。何名五利。一者谓有忍慧持戒人。即感十方诸佛愍念加护。使其进道无魔。得绍佛种故。二者有忍慧持戒人。临命终时得正知见。心生欢喜。远离恶境故。三者有忍慧持戒人。生生世世同行同住。恒为菩萨益友。远离恶党故。四者有忍慧持戒人。无量功德品聚。一切戒度悉能成就。无一法不充足故。五者有忍慧持戒人。从今向后。自性戒体。福慧圆满。称两足尊故。前四因。后一果。此五种利。是持戒诸佛子有忍慧强力智者。应当善为思惟筹量体会而修行之也。
计我等者。言计我之外道。著相之凡夫。如是等人不能信是无持而持。无受而受。清净戒法。不特凡外不能。即耽空灭寿守寂取证诸声闻二乘人。亦非是下菩提种处。所谓焦芽败种。不善思量。故皆无分。设或欲要长养菩提根苗。而使智光慧明照察世间者。应当于此心地戒中。静观静察诸法之中。真而无妄。实相戒体之理。此个实相戒体不属缘生。亦不属缘灭。不同凡夫生灭。不属于常。亦不属于断。不同外道断常。类殊难合而不一。同体难分而不异。迎之莫知所从。而本不来。追之莫知所至。而本不去。不同二乘修证等法也。如是实相戒体一心之中。应当起种种巧妙慧方便。勤修种种万行福庄严。如是福慧二严非凡外二乘所能作。乃是發大乘心。受大乘戒。诸菩萨之所应作也。更应当次第如法修学。研穷断惑。有法可学。不生分別之想心。研穷惑尽。无法可学。亦不生分別之想心。既不分有。亦不別无。是则名为中道第一义谛之道。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也。如此则一切凡外小乘戏论恶法。入兹一道摩诃衍大治之中。不镕而化。咸皆灭尽无余。诸佛智慧神通三昧萨婆若妙果。咸从此一道摩诃衍大法之中。豁然显现无少欠缺也。此心地戒法能善思量。其即灭罪生善。得大利益。有如此者。
是故等者。言既灭恶生善。有如是益。所以诸佛子等宜当發大心。奋勇猛力。于诸佛清净戒法。善为保护持守。犹如明珠一般。贵重莫令损污。方是真佛子。持心地中光明金刚宝戒也。过去等者。言此大戒经。乃过去诸菩萨已证果者。已于是中学。而未来诸菩萨未证果者。当于是中学。此现在诸菩萨者。今于是中学。此实是三世诸佛之所行处。本师舍那圣主之所称扬赞叹也。我已等者。言我亦随顺诸佛所说。称扬心地戒中广大福无量聚广大德无量聚也。应当回向布施三世一切众生。令向一切法界如如妙智。更愿凡闻如是大乘妙善戒者。咸得疾速证真。早成佛道。圆满果海也。此三总赞流通也。
三十七轻中八难
若国难等者。言若邦国中有此八难。恶王不信三宝。是一。土地高下迁变不常。是二。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恶兽难。是三。水有漂没之难。是四。火有焚烧之难。是五。风有鼓击之难。是六。劫贼有谋财夺命之难。是七。道路毒蛇恶虫难。是八。一切难等者。言上八难此但略言耳。若广则多。一切难处。悉不可入也。
佛说梵网经顺朱卷下(终)
尔时者。是说十地已竟时也。卢舍那者。即能说之报佛。华言净满。净者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以诸患净尽故。即法身也。满者三觉果满。万行因圆。以福慧具足故。即报身也。二义合言。故曰净满。又云种种光明徧照。光明即报身义。徧照即法身义。又法身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遍一切亦徧照之义。故知法即报。报即法。法报不分。理智冥一。二义合言可无疑也。为此大众者。即华藏聚会。凡圣交參之大众也。略开者。显此心地法门。甚深广大无尽义也。百千恒河等者。举喻显法。正明略开之义。言前所说三十心十地。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但大略言之耳。譬如一毛头许之微。些些子也。此二明心地戒三。初结显法门。二付授劝转。三授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