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戒本约义卷四

诸大德是众学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众学者梵语式叉迦罗尼此云应当学此戒轻微难持易犯为比丘者所当学也又名突吉罗此云恶作谓失威仪皆恶也又此戒分二身上犯者名恶作口上犯者名恶说

当齐整着涅槃僧应当学

六群比丘着涅槃僧或高褰齐膝或下系或垂前一角如象鼻或垂前二叶如多罗树叶或绕腰𫌇如国王大臣等居士讥嫌佛闻故制若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是非威仪突吉罗不故作者犯责心忏突吉罗比丘尼及式叉摩那等犯者俱突吉罗或有如是病或有作务时或在僧伽蓝内或在村外道行时不犯

当齐整着三衣应当学

六群比丘着三衣或高或下等佛闻故制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嫌佛闻故制反抄衣者或左或右反抄衣着肩上也犯者同上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以衣缠颈入白衣舍居士讥嫌佛闻故判缠颈者总捉衣两角着左肩上也犯者同上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以衣覆头入白衣舍居士讥其如贼盗佛闻故制覆者或以衣及树叶等覆犯皆同上若头有病覆者不犯或有难覆头而走不犯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跳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其如鸟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为人所打若有贼恶兽等难跳行而走若有棘刺或渡渠渡坑渡水泥等跳过不犯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蹲坐白衣舍内应当学

六群赴食到白衣家蹲坐比丘以手触之即倒地露形居士讥其如裸形外道佛闻故制蹲者或在床或在地尻不至地也犯者同上若尻边病不能坐者不犯

不得手扠腰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手扠腰行入白夜舍居士讥其如新娶得意之状佛闻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手扠腰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后摇身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摇身行入白衣舍居士见之讥其如国王大臣等佛闻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掉臂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其如国王大臣等佛闻故制掉臂者垂臂而行成前或却也犯者同上不犯者或有事难逃走等或渡河水跳坑壍等不犯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好覆身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不好覆身处处现露居士讥嫌谓如婆罗门等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被风吹离体及被人所缚无犯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居士讥其如贼窃人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有难欲求方便逃走或有所寻覔不犯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静默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高声大唤入白衣舍居士讥其如婆罗门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聋不闻声者或远有所呼唤者或有难高声而走者不犯

静默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不得戏咲入白衣舍应当学

六群戏咲入白衣舍居士讥其如猕猴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念法欢喜而咲者不犯

不得戏咲入白衣舍坐应当学

因上并制

用意受食应当学

六群在白衣家受食居士自行斟酌六群不用意受食损弃羮饭居士讥其贪心受食如谷贵饥饿时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钵小故有遗落不犯

平钵受食应当学

六群赴供溢钵受食遗弃羮饭居士讥其如饥饿人佛闻故制平钵者受食不可过满也犯者同上或钵小故满者不犯

平钵受羮应当学

六群赴斋钵中受饭多故不能受羮居士见亦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

羮饭俱食应当学

六群赴斋饭至羮未至饭已尽羮至饭未至羮已尽居士见亦讥嫌佛闻故制俱食者俟羮饭俱到方食也犯者同上或时欲过或有事难或时需羮不需饭或时需饭不需羮不犯

以次食应当学

六群赴斋不从钵中次第食乃处处取食居士讥其如狗猪等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患热挑取冷处食不犯

不得挑钵中央食应当学

六群受食挑钵中央令空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患热开中僧令冷不犯

无病不得为己索羮饭应当学

六群在白衣家己索羮饭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病为己索或为病人索不犯

不得以饭覆羮更望得应当学

六群在居士家受食居士已与羮彼即以饭覆羮望更得居士问言羮在何处彼默然居士嫌责言如饥饿人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请食羮汙衣等宜覆以饭不犯

不得视比坐钵中起嫌心应当学

六群在居士家受食见自钵中分少见比坐钵中分多便言居士有爱憎不平等众皆呵责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比坐病或眼昏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者不犯

当系钵想食应当学

六群受羮而左右顾视比坐取其羮藏之不觉乃问比坐我羮在何处众皆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比坐病或眼昏看得食不得食等不犯

不得大抟饭食应当学

六群受供大抟饭食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日将过中或有事难欲疾食者不犯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应当学

六群抟饭未至先大张口待食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含食语应当学

六群受食含饭而语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有急事不犯

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应当学

六群受食乃抟饭遥掷口中居士讥其如幻师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被执缚手不至口遥掷而食不犯

不得遗落饭食应当学

六群受食不如法以手抟饭啮遗落者多居士讥其如鸟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手有病不犯

不得颊饭食应当学

六群大口受食两颊鼓起如猕猴状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日将过中或有事难欲疾食者不犯

不得嚼饭作声应当学

六群受食嚼饭作声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嚼乾饼燋饭瓜果等不犯

不得大噏饭食应当学

六群受供乃大噏饭食居士讥嫌佛闻故制大噏饭者张口遥呼噏也犯者同上若口痛或食羮等无犯

不得舌䑛食应当学

六群受供乃吐舌取食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振手食应当学

六群赴供振手而食居士讥嫌佛闻故制振手者手摇动也犯者同上或有如是病不犯

不得手把散饭食应当学

六群在居士家以手弃散饭而食居士讥其如鷄鸟等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食有虫及有他点汙散去不犯

不得污手捉食器应当学

六群以不净腻手捉器而饮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或草上受叶上受不犯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应当学

六群在居士家已洗钵弃洗钵水于地余食狼借居士嫌责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以器承持弃于外或问主人有可弃之处不犯

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

六群于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居士讥嫌佛闻故制病者开许犯者同上若于无草菜上便流入草菜上不犯

不得净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应当学

六群于净水中大小便涕唾居士见之讥嫌佛闻故制以不净之物汙其净于理不可也病者不能远行故开犯者同上若在不净水中不犯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

六群立大小便为居士所嫌佛闻故制病者不能蹲故开犯者同上此方小便皆立不犯

不得为反抄衣不敬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六群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众比丘讥嫌佛闻故制病者开许犯者同上若王大臣等可与略说但不宜广说智者当自知时

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裹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手扠腰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着木屐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不得为骑乘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右七条皆因上并制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在佛塔内止宿除为守护故应当学

六群在佛塔内止宿众比丘嫌责佛闻故制后比丘不敢守护佛塔故开许犯者同上或为势力所持不犯今佛殿经阁等即同塔论

不得佛塔内藏财物除为坚牢故应当学

六群藏财物于佛塔中比丘嫌责佛闻故制后僧中有财物藏宜坚牢者不敢藏白佛听许犯者同上或为势力所持不犯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六群着革屣入佛塔众见嫌责佛闻故制犯者同上又佛一日从定起露地经行时诸比丘著革屣随佛经行佛顾视言外道弟子敬重师故不著革屣随师经行何况多陀阿伽陀从今佛前和尚前阿阇黎前俱不应着着得突吉罗罪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

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应当学

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

不得捉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

右四条俱因上并制富罗梵语正言腹罗此云短靿靴也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塔下坐食留革及食汙地应当学

六群塔下坐食已留草及食汙地不扫而去比丘嫌责佛闻故制犯者同上若有残食及草佛听着脚边出时持弃之不犯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应当学

六群担死尸从塔下过熏秽触塔护塔神嗔比丘嫌责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路所必由或为势力所强不犯

不得塔下埋死尸应当学

不得塔下烧死尸应当学

不得向塔前烧死尸应当学

不得绕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应当学

右四条俱因上并制烧尸若在远处臭气不入者不犯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应当学

六群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臭气触佛塔护塔神嗔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浣染香熏过者不犯

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应当学

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应当学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应当学

右四条俱因上并制以大小便臭秽所触即同死人衣等也佛像不可持至大小便处或路必由中者或强力所持者不犯

不得佛塔下嚼扬枝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嚼扬枝应当学

不得绕佛塔四边嚼扬枝应当学

右三条皆以口气臭秽熏触所尊亦所不应也故并制之犯者同上又律中云有二染污不得礼佛及和尚阿阇梨一者大便不洗净二者食后不漱齿

不得佛塔下涕唾应当学

不得向佛塔涕唾应当学

不得绕佛塔四边涕唾应当学

右三条皆以涕唾不净而汙净地况近所尊而涕唾不敬孰甚焉故佛因六群而一一制之犯者同上或中间有隔不见者不犯

不得向佛塔舒脚坐应当学

六群向佛塔舒脚坐诸比丘嫌责佛为制戒犯者同上若中间有隔者不犯跏趺坐者不犯

不得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应当学

六群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诸比丘嫌责佛因制戒犯者同上或上房有污秽等缘移置下房不犯

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六群所犯辱法之过佛知故制若为病人说法则听犯者同上若为王大臣捉去不犯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高坐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右六条为重法故一一并制之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携手在道行应当学

六群比丘携手道上行遮他男女居士见之讥嫌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眼暗或有疾须扶行者俱不犯

不得上树过人头除时因缘应当学

有一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大小便下树神嗔欲断其命佛知故制后有比丘路逢恶兽上树避之不敢过上为恶兽所伤佛乃听许除时因缘犯者同上佛又制不得绕树大小便犯者亦突吉罗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应当学

䟦难陀以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担行居士望见不知何人避于下道屏处后见是䟦难陀遂共讥嫌佛闻故制犯者同上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为众说法波斯匿王来听其从众有持杖者六群乃別为说法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为王大臣等无犯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持𫓴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人持葢不应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右四条皆匿王从众有持剑𫓴刀葢等故佛一一并制之犯不犯同上

诸大德已说众学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若比丘有诤事起即应除灭

诤事有四一言诤二覔诤三犯诤四事诤言诤者谓评论不合如是法非法是律非律是麤罪非麤罪乃至是佛说非佛说是佛制非佛制等因此相忿相讥是也覔诤者如比丘问他比丘言汝忆犯某罪不彼比丘不喜不受是也犯诤者如比丘犯波罗夷乃至恶说众议纷然是也事诤者如僧中一切羯磨一切僧事有所不合者是也若有诤起即当除灭除灭之法凡有七种具在下文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上句是量度其所宜之法下句乃以法治诤也后皆倣此毗尼此云善治亦云灭恶即戒律也现前毗尼通灭诸诤现前有五一法现前二毗尼现前三人现前四僧现前五界现前云何名法现前现持灭诤之法是云何名毗尼现前现持灭诤之毗尼是云何名人现前共诤之人现在是云何名僧现前僧集和合是云何名界现前在界内作制限羯磨者是以此五现前为治其诤如法忏悔而诤事灭矣若更發起者犯波逸提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此毗尼正灭覔诤也如比丘被他比丘以无根罪谤实知其不犯而众中犹说之不应从僧中乞忆念毗尼又如一比丘犯罪已發露如法忏悔而僧中犹说之不应从僧中乞忆念毗尼又如一比丘未犯是罪将必当犯僧中说是犯罪问之不应从僧中乞忆念毗尼凡有乞者僧中应察其戒行果清净者与之则如法若戒行有缺而妄与则非法也忆念者因其自不忆有罪故令其忆念若有罪则受罚无罪则加勉也与忆念毗尼法彼比丘应到僧中偏袒右肩脱革屣礼僧足胡跪白言我某甲比丘被某甲比丘再三来我所问我汝忆犯某罪不我再三答言不忆今从僧中乞忆念毗尼愿僧与我忆念毗尼使彼不复数数问我慈愍故如是三乞僧应筹量可与者白四羯磨与之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于僧中乞言彼某甲比丘云云同上至不复数数问我下更云僧今与忆念毗尼使彼比丘不复数数问其罪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又唱言大德僧听云云同上至不复问其罪下更云谁诸长老忍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如是三说即云僧忍与某甲比丘忆念毗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是灭若更發起者犯波逸提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此毗尼亦灭覔诤也如比丘痴狂失心犯种种罪后不痴诸比丘问汝忆犯某罪不答言不忆乃至三问不是人应从僧中乞不痴毗尼乞法与法俱同忆念毗尼但改忆念为不痴耳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此法正灭犯诤也自言者有比丘犯波罗夷乃至恶说自来首云我犯某罪或僧为举问言汝忆犯某罪不彼自言我犯某罪僧中更当审其相果犯某罪则依其自言治之或有犯而言不犯者或有犯重而言犯轻者或有不犯而言犯者或有犯轻而言犯重者皆不应与以非法故若犯罪比丘不自言犯而遽与罪者亦非法以五篇之罪皆依自言治也

应与覔罪相当与覔罪相

此法一名本言治灭覔诤犯诤也此因犯罪之人语言不一不可依自言治当寻覔其犯罪之相而治之如一比丘被僧举问言汝忆犯某罪不答言不犯再问答言犯寻复言我实不犯向戏言耳如是比丘当实覔其犯罪之相依其本言治之作罪处所羯磨

应与多覔罪相当与多覔罪相

此法正灭言诤亦灭事诤犯诤此因事体是非难定轻重难判前诸法不能灭故多覔罪相以灭之多覔有四一多智慧二多人知法三多求因缘四多处求断多智慧者谓博学多闻律部通利善达开遮心无偏爱也多人知法者谓到多人知法之处行筹决断也多求因缘者谓广寻三藏多引因缘以为证据也多处求断者谓徧到诸刹求断其事也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

此法正灭犯诤兼灭言诤覔诤事诤以两党相倾四诤并起不可穷诘不可除灭佛乃教作如草覆地忏悔如草覆地者两党人各心愿息诤宜尽到僧中偏袒右肩脱革屣胡跪白言大德僧听我等共相诤鬪多犯众罪不得除灭今从僧乞如草覆地忏悔如是三说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师前一心听受羯磨羯磨师唱言大德僧听此诸比丘共相鬪诤多犯众罪不得除灭今从僧乞如草覆地忏悔僧今与如草覆地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复唱言大德僧听今此诸比丘共相鬪诤多犯众罪不可除灭今从僧乞如草覆地忏悔僧今与诸比丘如草覆地忏悔谁诸长老忍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与诸比丘如草覆地忏悔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谓如草覆地忏悔法草覆地者表服罪之相此忏悔不说罪原不说罪名僧亦不更问其罪相而受忏也

诸大德已说七灭诤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已说戒经序已说四波罗夷法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已说二不定法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说九十波逸提法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已说众学法已说七灭诤法此是佛所说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

此总结上文也更有余佛法者谓戒仅二百五十而事实无穷其非佛所遮亦非佛所开许者甚众但能于是戒中參详其意则无不和合皆所当学也昔佛告比丘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清净者即不应行今观佛此嘱正所谓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也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已广说五篇戒相此后乃七佛所说略教善体此意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故一一陈之欲希圣道者必以忍辱为第一何以忍辱为第一以佛道无为必由忍辱而入能忍辱则渐至于忘辱人我之相可空庶几无为之域根本颂云忍是勤中王能得涅槃处是也若辱不能忍必至恼他岂沙门之法哉沙门此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号为沙门今至于恼他则人我山高鬪诤日起勤息之谓何

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毗婆尸一云维卫此翻胜观梵语多陀阿伽陀此云如来谓如实道而来示生人间化导众生也梵语阿罗诃此翻无所著亦翻应供谓于世间出世间之法毫无所著堪受九界圣凡之供养也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等正觉亦翻正徧知谓知无不正亦无不徧悉如法界故此举佛十号之三也此佛出现于世最初说此戒葢为众生我相未除必起鬪诤障道之法莫甚于此故首防之

譬如明眼人  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诸恶

此以喻明学道贵有智也无智之人则贪近利信邪法必入三途纵得人天终归堕落如行路人有足无明必陷于险也有智之人则能辨邪正不为小利所惑故得涅槃安隐之乐如行路人有足有眼必离于险也

此是尸弃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尸弃一云式弃大论翻火依此佛出现于世最初说此戒葢以人无远识多受外道之法贪人天之乐而不知其患也故说此以儆其迷

不谤亦不嫉  当奉行于戒  饮食知止足
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不谤遮口业不嫉遮意业当奉行于戒则三业俱遮矣然心贪饮食则不能奉戒心恋尘嚣则不能奉戒心乐懈怠则不能奉戒故一一言之若能如此则戒可净而定可得慧可發诸佛之教又有出此者乎

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毗叶罗一云毗舍浮此翻徧一切自在此佛出现于世最初说此戒葢因诸弟子好说他过而自懈于进修无由得沙门果故示此对治之法

譬如蜂采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落  不违戾他事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初一颂前三句是喻后一句法合蜂之采花但轻取其味而色与香俱无所损比丘入聚落亦当如蜂焉虽乞种种物但取充虗而止不可过索而退彼敬信之心也次一颂前二句诫观他后二句观自观谓他人之事不可与他违戾而生訾毁非独不可违戾亦不可观其事之能行与不但当自观己身之所行正与不正正则加勉不正则力改可也

此是拘留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拘留孙一云拘留秦䭾此翻所应断又翻作用此佛出现于世最初说此戒葢因诸弟子多希利养不知止足好谈他恶懈于白修故诫之

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  如是无忧愁
心定入涅槃

凡修圣法最忌放逸放逸则百无所成故诫之而劝其勤学也既能勤学则烦恼可断故曰无忧愁无烦恼则心可定心定则无生圣果可入也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拘那含牟尼一云迦那迦牟尼一云羯诺迦牟尼此翻金寂又翻金仙此佛出现于世最初说此戒葢为声闻之众躭味小定自生放逸不能进修故说此以䇿进之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诸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一切恶莫作者谓性业遮业乃至无量不善法悉禁使断绝也当奉行诸善者谓六度万行乃至无量清净法门悉䇿令修进也自净其志意者谓恶虽止而意或乍起善虽行而念或难纯则此浮情妄想不可不净况虽止恶而止恶之念未忘虽行善而行善之心未化清净心中无如是事故亦不可不净也具此三者则诸佛教法俱不越此故曰是则诸佛教

此是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迦叶一云迦摄波此翻饮光此佛出现于世最初说此戒此乃诸戒之大纲通行之正轨非特为一时一机而说也

善护于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世间之业不出口意身三口业谓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及一切非礼之言是也意业谓贪嗔痴及一切妄念是也身业谓杀盗婬及一切目之所视耳之所听鼻之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触起种种过是也若能护此三者不至于犯则戒靡不净是谓大觉金仙之道也夫修戒止可生天非圣道也然无戒则诸圣道皆不能成故欲求大涅槃者必得此以为之基谓非圣道而何哉

此是释迦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別说诸比丘自为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当于中学

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寂默者内冥谛理是自利之智也能仁者外扬仁化是利他之悲也悲智双运立此嘉称于十二年下谓彼时僧众清净无戒可持无相可制故云无事僧所以不立名相略指大意示之是谓略戒经至十二年后渐有毁犯故世尊随事立禁广说戒相令其识相护持防诸有漏也诸比丘下结劝修学谓比丘果尔好乐正法乐作沙门惭愧非法乐学净戒者当于此伽陀中学也又僧祇律中名此为偈布萨佛住王舍城时有九十六种出家人皆作布萨惟佛不作世人嫌之皆言何释子独不布萨耶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正应为世人所嫌从今后应作布萨故说此偈

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当观如是处  有智勤护戒
戒净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此明护戒之利益前四句明世间利益谓有智之人识邪正知利害故能严护此戒必能得三种乐三种乐者一得名誉谓守戒之人众共赞扬故二得利养谓守戒之人众乐供养故三得生天谓守戒之人十善具足死得享天福故后四句明出世利益当观护戒之得乐如是有智之人益当勤护净戒戒净则能生定因定则能發慧既能發慧便可得无上菩提第一之道岂但得世间三种乐而已哉

如过去诸佛  及以未来者  现在诸世尊
能胜一切忧  皆共尊敬戒  此是诸佛法
若有自为身  欲求于佛道  当尊重正法
此是诸佛教

前六句言三世诸佛皆尊教此戒也胜一切忧者六凡有分段之忧三乘有变易之忧惟佛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故能胜也三世诸佛已成无上果而犹共尊此戒者何以此戒即是诸佛之正法故若有下言众生欲求佛道则尤当尊此戒以是佛垂教于后令人依此而修故也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已入于涅槃  诸戏永灭尽
遵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槃

七佛下重引诸佛修证显持戒之胜功也七佛为灭除诸结使乃说是七戒经此戒即是七佛自修之法诸缚由此而得解脱入于涅槃而一切世间戏论之法永灭而无有余矣结者九结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也使者见惑有八十八使乃至见谛思惟九十八使也缚者有四谓贪嗔戒取见取也遵行下劝持也言弟子遵行先圣所说之戒乃圣贤之所共称亦即是弟子所行以入于涅槃之道佛既由此而证弟子可不依而行哉

世尊涅槃时  兴起大悲心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诫  莫谓我涅槃  净行无人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槃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以是炽盛故  得入于涅槃

此引佛最后垂训令人尊戒也佛于双林中将入涅槃时以大悲心广集法众谓汝等莫谓我今入灭无人护汝我今说此戒经即与我住世无异汝等当视如世尊尊重而奉行之若尊重则此经得久住世佛法得以炽盛以佛法炽盛人皆奉行则皆得入于涅槃也

若不持此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常暗冥  当护持是戒  如牦牛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若不下因上文而反显不持之过谓若不持此戒于半月半月不能如法布萨既无戒日舒光法性界中悉皆冥暗众生尽沉没于崄恶道中也布萨梵语具云钵罗帝提舍耶𥧌此翻我对设谓相向说罪也当护下言当护戒如牦牛爱尾者言其护之切也牦牛南夷之兽其形如牛而尾有五色行必顾之虽为人所追犹顾不舍因顾其尾为人所获喻护戒者虽有失命因缘而能不失也和合一处等谓当半月半月共集说戒布萨如佛所说也

已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我今所说经
所说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此颂凡五十六句乃昙无德律师所立大意皆显扬戒德普劝修持至此前二句乃总结上文后四句乃發愿回向凡一切功德不回向众生则局于自利不回向佛道则止于半途今言施众生而共成佛道是为第一广大回向也

四分戒本约义卷四(终)


校注

于字原本不明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四分戒本约义(卷4)
关闭
四分戒本约义(卷4)
关闭
四分戒本约义(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