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科
- 大科分(三)
- 初疏序(二)
- 初题号(二)
- 初标题
- 二撰号
- 二序文(二)
- 初正陈由序(二)
- 初通叙教源(二)
- 初明立教本意
- 二故下显被物功深
- 二然下別明戒律(二)
- 初略叹戒德
- 二自下广辩弘传(二)
- 初通叙自古判教
- 二自下別明羯磨废兴(二)
- 初叙古(二)
- 初集本(二)
- 初通叙争分以总标
- 二戒下別列诸家以彰失
- 二又下缀疏
- 初集本(二)
- 二今下明今(二)
- 初集本
- 二本下出疏(二)
- 初正明
- 二余下示意
- 初叙古(二)
- 初通叙教源(二)
- 二略释本题
- 初正陈由序(二)
- 初题号(二)
- 二本文○
- 三批记○
- 初疏序(二)
- ○二本文(二)
- 初标题
- 二判释(二)
- 初立章悬判(三)
- 初叙意标示
- 二且下分章正释(二)
- 初分章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约义別释四缘(四)
- 初能辨教(二)
- 初牒章分位
- 二初下依位別释(四)
- 初明教兴本意(二)
- 初通明教兴
- 二然下別示羯磨(三)
- 初叙僧宝功高
- 二但下列示差別
- 三至下正显教意
- 二显名定体(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四)
- 初释名目(二)
- 初标
- 二所下释(二)
- 初翻名(三)
- 初明正译
- 二自下出古翻
- 三诸下示別号
- 二然下简辨(二)
- 初明存梵所以
- 二但下示通古之意
- 初翻名(三)
- 二定体相(二)
- 初标
- 二自下释(二)
- 初叙古分章
- 二初下依章別释(二)
- 初明体(二)
- 初标
- 二然下释(二)
- 初约论出体
- 二今下依律出体(二)
- 初显体
- 二若下会名
- 二明相(三)
- 初标示
- 二初下別列(三)
- 初心念三品
- 二对首二品
- 三众法三品
- 三僧下结数
- 初明体(二)
- 三分广所以(二)
- 初标
- 二但下释(二)
- 初叙立三体所以(二)
- 初叙由标示
- 二初下分位別明(三)
- 初小事
- 二中事
- 三大事(二)
- 初明大义
- 二然下辨通塞
- 二重下正分八相所以(二)
- 初总标
- 二就下別示(二)
- 初分位別释(三)
- 初心念(二)
- 初标举
- 二以下随释(三)
- 初但心念
- 二对首心念
- 三众法心念
- 二就下对首(二)
- 初标举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但对首
- 二众法对首(二)
- 初正明
- 二此下料简
- 三就下众法(二)
- 初叙意分章
- 二初下依位別示(二)
- 初正明(三)
- 初单白
- 二白二
- 三白四
- 二然下料简(三)
- 初明通局
- 二然下辨前后
- 三若下示离分
- 初正明(三)
- 初心念(二)
- 二问答料简(二)
- 初明对首离合(六)
- 初对二位不同以问
- 二据事例分以答
- 三蹑二忏两分以难
- 四约对人多少以答
- 五约集僧缓急以难
- 六约事情轻重以答
- 二明大数多少(二)
- 初引相传以问
- 二承古语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若下显数(三)
- 初示本数
- 二有下引增加
- 三今下出今意
- 初明对首离合(六)
- 初分位別释(三)
- 初叙立三体所以(二)
- 四诸部同异(二)
- 初标
- 二计下释(二)
- 初叙意
- 二依下正明(二)
- 初诸律
- 二明了论(二)
- 初举数正名
- 二论下依论別释(二)
- 初正释(四)
- 初相貌羯磨
- 二单白羯磨
- 三中间羯磨
- 四白二白四羯磨
- 二又下会通
- 初正释(四)
- 初释名目(二)
- 三辨务成缘
- 四广明非相
- 初明教兴本意(二)
- 二所被事○
- 三弘法人○
- 四设法所○
- 初能辨教(二)
- 二对法相摄分齐○
- 初约义別释四缘(四)
- 三上下示略结成○
- 二牒文解释○
- 初立章悬判(三)
- ○二上下明所被事(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缘下约事正明
- 三是下举宗指略
- ○三次下明弘法人(二)
- 初牒名列章
- 二初下依章別释(四)
- 初制意释名(二)
- 初制意
- 二言下释名(四)
- 初示正翻
- 二若下明存梵
- 三相下评古译
- 四然下引俗类
- 二定僧体状(二)
- 初牒名分章
- 二就下依章別释(三)
- 初列数定体(二)
- 初列数(二)
- 初通明诸位
- 二然下別显事和
- 二言下定体(二)
- 初标
- 二有下释(二)
- 初五阴实法
- 二四人假用(二)
- 初古解
- 二今下今取
- 三依律约数(二)
- 初约教示体
- 二若下随相辨异
- 四局据四人(二)
- 初古解
- 二今下今破
- 五六和德用(三)
- 初叙由
- 二故下出体(二)
- 初明三体
- 二上下示三和
- 三既下结显
- 初列数(二)
- 二立相所由(二)
- 初标
- 二有下释(二)
- 初总示三相
- 二就下別明众法(二)
- 初标示四位
- 二有下正显所以(二)
- 初初师约一意解(二)
- 初约法情往分
- 二受下约受随以释
- 二有下后师据体相解(二)
- 初正明(二)
- 初总示四位
- 二自下別释后三
- 二问答
- 初正明(二)
- 初初师约一意解(二)
- 三摄用分齐(二)
- 初牒章分位
- 二就下随位別释(二)
- 初人(二)
- 初标分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当僧局论(二)
- 初分位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明位定
- 二明用通
- 三通局料简(二)
- 初标章
- 二问答
- 二二下僧尼互作(二)
- 初标章
- 二僧下随释(二)
- 初僧秉被尼
- 二十下僧尼互作
- 初当僧局论(二)
- 二次下法(二)
- 初总示三位
- 二然下別简二种(二)
- 初略示对首
- 二就下广辨众法(二)
- 初通标四位
- 二广申问答(三)
- 初明四僧秉法通塞(五)
- 初举通塞以问
- 二约俱通以答
- 三引除法以难
- 四约除事以答
- 五举余法以问
- 六约所为以答
- 七蹑白和以难
- 八约相从以答
- 二明初僧除法不尽(二)
- 初问不列受日受衣(二)
- 初牒前文以问
- 二约非五以答(二)
- 初今释
- 二有下古解(二)
- 初立义
- 二问答(二)
- 初引古(四)
- 初引舍忏以问
- 二约非类以答
- 三据乖法以难
- 四约僧成以答
- 二如下今判
- 初引古(四)
- 二问不列结界(二)
- 初叙问
- 二引释(二)
- 初约五人解
- 二又下据四人解
- 初问不列受日受衣(二)
- 三明四位摄人尽不(二)
- 初牒前伸问
- 二约义以答(二)
- 初正答
- 二破古
- 初明四僧秉法通塞(五)
- 初人(二)
- 初列数定体(二)
- 三人法相对(二)
- 初牒章
- 二问下正释(二)
- 初明二数差別(四)
- 初举差別以问
- 二约相因以答
- 三蹑僧体以难
- 四约不同以答
- 二明过减差別(三)
- 初举差別以问
- 二据本宗以答(三)
- 初乖別有无解
- 二圣教顺违解
- 三若下点他部不同
- 初明二数差別(四)
- 四广显是非
- 初制意释名(二)
- ○四上下明设法所(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三下就位正释(三)
- 初通标
- 二作下別释(二)
- 初作法
- 二自下自然(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问受欲不通
- 二问舍堕不合
- 三自下指广
- ○二上下对法相摄分齐(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就下分章解释(二)
- 初分章
- 二言下随释(二)
- 初条贯其相(四)
- 初条法
- 二条事
- 三条僧
- 四条界
- 二次下引法通塞(二)
- 初牒章叙由
- 二先下分位正释(二)
- 初以九法条余三缘(九)
- 初但心念(二)
- 初标示
- 二列释(三)(如文)
- 二对首心念(二)
- 初标示
- 二列释(三)(如文)
- 三众法心念(二)
- 初标示
- 二列释(三)(如文)
- 四但对首(二)
- 初标示
- 二对下列释(三)
- 初对事
- 二对人(二)
- 初正示
- 二释疑
- 三对界
- 五众法对首(二)
- 初标示
- 二对下別释(三)
- 初对事
- 二对人(二)
- 初简辨
- 二问答
- 三对界
- 六小众对首(二)
- 初标简
- 二事下列示
- 七单白羯磨(二)
- 初标示
- 二事下列释(三)(如文)
- 八白二羯磨(二)
- 初标示
- 二对下列释(三)
- 初对事
- 二对人(二)
- 初正示
- 二问答(二)
- 初举自恣以问
- 二引还衣转难
- 三对界
- 九白四羯磨(二)
- 初标示
- 二对下列释(三)(如文)
- 初但心念(二)
- 二上下就四缘各明通塞(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就下分位以明(四)
- 初明法(三)
- 初心念法
- 二对首法
- 三众法
- 二明事
- 三明人
- 四明界
- 初明法(三)
- 初以九法条余三缘(九)
- 初条贯其相(四)
- ○三上下示略结成
- ○二牒文解释(三)
- 初集法缘成篇为序分(二)
- 初篇目
- 二本文(二)
- 初科判
- 二就下牒释(二)
- 初分文
- 二言下正释(二)
- 初标释篇目(二)
- 初释题
- 二注下释注(二)
- 初集法
- 二然下缘成
- 二就下科文随解(二)
- 初明集法(三)
- 初众法羯磨(二)
- 初科分
- 二言下随释(二)
- 初前举大数(二)
- 初释标
- 二有下释注
- 二就下随法显相(四)
- 初分文
- 二单下牒释(三)
- 初单白(二)
- 初释标(二)
- 初释总数
- 二至下示隐显
- 二初下释注(二)
- 初解前诸法(三十)(如文)
- 二计下释后略文
- 初释标(二)
- 二白二(二)
- 初总举
- 二初下牒释(四十一)(如文)
- 三白四(二)
- 初总举
- 二初下牒释(二十八)(如文)
- 初单白(二)
- 三有下通简
- 四上下结示
- 初前举大数(二)
- 二对首羯磨(二)
- 初科分
- 二初下牒释(二)
- 初总举位数(二)
- 初释标(二)
- 初释名(二)
- 初正释名义
- 二然下举例总分
- 二位下显数
- 初释名(二)
- 二文下释注(三)
- 初受戒文
- 二说戒文
- 三十诵文
- 初释标(二)
- 二义下依位显相(二)
- 初释总分(二)
- 初示分意
- 二初下释二法(二)(如文)
- 二就下释別相(二)
- 初但对首(三)
- 初举数
- 二一下牒释(五)
- 初至第八衣钵受舍法
- 九至十八舍请等诸法
- 十九至二十二忏诸罪法
- 二十三四自他露罪法
- 二十五至三十诸白告等法
- 三数下点数
- 二众法对首(二)
- 初标示
- 二一下牒释
- 初但对首(三)
- 初释总分(二)
- 初总举位数(二)
- 三心念羯磨(二)
- 初众法羯磨(二)
- 二已下辨缘成○
- 初明集法(三)
- 初标释篇目(二)
- 二诸界结解下八篇为正宗分○
- 三杂法住持篇为流通分○
- 初集法缘成篇为序分(二)
- ○二已下辨缘成(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就下分章解释(二)
- 初科分
- 二初下牒释(二)
- 初明成(二)
- 初分位
- 二僧下随释(三)
- 初僧法(二)
- 初叙意分文
- 二初下牒文解释(二)
- 初前举僧位(二)
- 初释四位(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
- 二况下释过减(二)
- 初过
- 二若下减
- 初释四位(二)
- 二就下广显缘具(二)
- 初列名示意
- 二初下牒文解释(二)
- 初牒缘別释(十)
- 初称量前事(二)
- 初释标
- 二注下释注(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牒释(二)
- 初先引文证(二)
- 初释母论
- 二下下释本律(二)
- 初比丘
- 二白衣
- 三羯磨
- 四犯
- 五事
- 二次下后随义开(三)
- 初分文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释三种(三)
- 初人
- 二法
- 三事
- 二或下释作法差別(三)
- 初具单(二)
- 初略示
- 二有下委释(二)
- 初引古解
- 二明今解
- 二离合
- 三结劝
- 初具单(二)
- 初释三种(三)
- 初先引文证(二)
- 二法起托处○
- 三集僧方法○
- 四僧集约界○
- 五应法和合○
- 六简众是非○
- 七说欲清净○
- 八正陈本意○
- 九问發事端○
- 十答所成法○
- 初称量前事(二)
- 二就缘通简○
- 初牒缘別释(十)
- 初前举僧位(二)
- 二众多人法○
- 三一人法○
- 初僧法(二)
- 二又下辨坏○
- 初明成(二)
- ○二法起托处(二)
- 初牒名
- 二先下释注(二)
- 初文据义证
- 二言下显相通局
- ○三集僧方法(二)
- 初标示
- 二所下牒释(七)
- 初敷座
- 二犍槌
- 三如下打人
- 四言下打法
- 五阿下长打
- 六威下杵数
- 七论下互易
- 三今下斥滥
- ○四僧集约界(二)
- 初标示
- 二文下牒释(二)
- 初分示
- 二初下牒释(二)
- 初作法界(二)
- 初通示
- 二小下別释(三)
- 初小界
- 二若下无场大界(二)
- 初正明
- 二释妨
- 三若下有场大界(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问大界(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今解
- 二古解
- 二问戒场
- 初问大界(二)
- 二就下自然界(三)
- 初释总标
- 二聚下释別相(四)
- 初聚落(二)
- 初释标
- 二初下释相(二)
- 初不可分別(二)
- 初示相
- 二昔下斥非(二)
- 初错筭步限(二)
- 初斥错筭
- 二有下斥妄执
- 三中下结示分齐
- 二彼下妄用他文(二)
- 初指古妄引
- 二今下显今不同
- 初错筭步限(二)
- 二可分別
- 初不可分別(二)
- 二兰若(二)
- 初总标
- 二若下別释(二)
- 初无难
- 二有难
- 三道行
- 四水界
- 初聚落(二)
- 三文下释后结
- 初作法界(二)
- ○五应法和合(三)
- 初标示立意
- 二文下牒注解释(二)
- 初三和(三)
- 初身和
- 二心和
- 三口和
- 二反下三別
- 初三和(三)
- 三有下破古不立
- ○六简众是非(二)
- 初标指
- 二律下牒释(二)
- 初牒文显意(三)
- 初叙略示广
- 二所下明广所以
- 三而下显余不满
- 二举下举相列名(二)
- 初总标
- 二初下別释(四)
- 初得满不得诃
- 二不得满得诃
- 三不得满不得诃(二)
- 初标分
- 二四下随释(二)
- 初略示大数(二)
- 初正示
- 二今下破执(二)
- 初引被所执
- 二今下立理以破
- 二文下依文随解(二)
- 初不足诸相(三)
- 初本宗三十二人(二)
- 初前二十八人(二)
- 初列释(二)
- 初二十二人体不足(二)
- 初正明(四)
- 初尼等四人
- 二十三难人
- 三三举人
- 四二摈人
- 二问答(二)
- 初叙问
- 二引释(二)
- 初引古师取当体
- 二又下次师约须自言
- 初正明(四)
- 二十下別住等六人缘不足(六)
- 十九別住人
- 二十戒场上人
- 二十一神足人
- 二十二隐没人
- 二十三离见闻人
- 二十四所为人
- 初二十二人体不足(二)
- 二通下结数
- 初列释(二)
- 二律下后四人(二)
- 初牒文释
- 二若下伸问难(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答通
- 二有下斥古(二)
- 初引彼所计
- 二若下斥非显理
- 初前二十八人(二)
- 二余下他部二十八人(二)
- 初标
- 二十下牒释(四)
- 初十诵十五人(二)
- 初标数
- 二一下列释(二)
- 初明前十人(二)
- 初正明(二)
- 初前三人(三)
- 初列示
- 二若下征释
- 三又下简滥
- 二四下后七人
- 初前三人(三)
- 二凡下结示
- 初正明(二)
- 二又下解后五人(二)
- 初通列五相
- 二此下別示白衣(二)
- 初对简
- 二有下斥非
- 初明前十人(二)
- 二伽论三人(二)
- 初通列三种
- 二今下別释痴钝(三)
- 初总举
- 二诵下別示
- 三观下通结
- 三僧祇九人(二)
- 初前五人
- 二又下后四人
- 四五分一人
- 初十诵十五人(二)
- 三上下义加二人(二)
- 初明义加
- 二文下释引证
- 初本宗三十二人(二)
- 二文下足列四句(三)
- 初迷意通标
- 二初下別示两对(二)
- 初以足数对別众(四)(如文)
- 二上下以不足对別众(二)
- 初蹑前标后
- 二初下列示四句(四)(如文)
- 三就下料简定不定
- 初不足诸相(三)
- 初略示大数(二)
- 四得满得诃(三)
- 初标示
- 二今下牒释(五)(如文)
- 三具下总结
- 初牒文显意(三)
- ○七说欲清净(三)
- 初牒前生起
- 二先下开章解释(二)
- 初立义门分判
- 二义下就文科释(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正释(三)
- 初与欲(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牒释(三)
- 初制意(三)
- 初标举
- 二言下列示(三)
- 初明制意
- 二释欲名
- 三出欲体
- 三文下牒释
- 二文下缘开(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缘如非
- 二定开制
- 三三下作法成坏(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显法
- 二二下是非
- 三就下正作(三)
- 初明出法
- 二文下解词句(二)
- 初总分
- 二所下別释(三)
- 初不称缘
- 二如法事
- 三欲清净
- 三一下释注文(二)
- 初一说
- 二文下忆忘
- 初制意(三)
- 二受欲○
- 三说欲○
- 初与欲(二)
- 三上下结示○
- ○二受欲(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受巳是非(二)
- 初诸部人数(二)
- 初本宗(二)
- 初失相(二)
- 初标示失处
- 二初下牒文随释(二)
- 初房内失相(二)
- 初指处明失
- 二文下正释诸相(三)
- 初七人缘隔失(七)
- 初命过
- 二出界
- 三罢道
- 四外道众
- 五別部众
- 六戒场上
- 七明相出(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
- 二自下十八人自言失
- 三离上二人相乖失(二)
- 初约处明失(二)
- 初约三处示相
- 二有下引四种分对
- 二问答辨相(二)
- 初双问
- 二別答(二)
- 初答约人
- 二若下答俱互(三)
- 初总举
- 二一下別列(四)(如文)
- 三上下通结
- 初约处明失(二)
- 初七人缘隔失(七)
- 二文下二处指略
- 初房内失相(二)
- 二既下重与(二)
- 初正释
- 二自下问答
- 初失相(二)
- 二问下他部(二)
- 初叙问生起(二)
- 初叙问
- 二引释(二)
- 初约相滥释
- 二约略无释
- 二今下正取诸文(四)
- 初叙由
- 二僧下牒释(三)
- 初僧祗十人
- 二十诵三人
- 三五分八人
- 三见下合数
- 四如下结诰
- 初叙问生起(二)
- 初本宗(二)
- 二引下明成不相(三)
- 初牒文正释
- 二如下斥古两分
- 三十下引文重示
- 初诸部人数(二)
- 二转欲之法(二)
- 初分文
- 二若下牒释(二)
- 初缘
- 二文下法
- 初受巳是非(二)
- ○三说欲(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说欲仪(二)
- 初为他传法(三)
- 初简人
- 二正下词句
- 三文下改转
- 二若下有缘自说法
- 初为他传法(三)
- 二文下显杂相(三)
- 初标指
- 二睡下牒释(四)
- 初睡眠定忘(二)
- 初牒释
- 二通妨
- 二文下故不说
- 三就下重病缘(三)
- 初对简(二)
- 初正简
- 二释疑
- 二文下牒释
- 三五下引示
- 初对简(二)
- 四文下逢难外来(二)
- 初牒释
- 二若下义决
- 初睡眠定忘(二)
- 三问下料简(二)
- 初问事讫不来
- 二问僧中立说(二)
- 初问答
- 二引难(二)
- 初难
- 二答(二)
- 初正答前难
- 二然下通明仪相(二)
- 初约相成和
- 二若下简所为差別
- 初说欲仪(二)
- ○三上下结示
- ○八正陈本意(二)
- 初牒章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总标
- 二就下別相(二)
- 初僧缘(二)
- 初创立法处(二)
- 初正释
- 二问答(二)
- 初问结界无欲
- 二问称量相滥
- 二常集众具
- 初创立法处(二)
- 二就下私缘(二)
- 初造情治法(二)
- 初牒释
- 二征名
- 二顺情许请(二)
- 初牒释
- 二征名
- 初造情治法(二)
- 初僧缘(二)
- ○九问發事端(二)
- 初标章
- 二所下随释(二)
- 初明问词
- 二事下叙通问
- ○十答所成法(二)
- 初标章
- 二有下随释(二)
- 初明答文
- 二文下释简辨(三)
- 初事有先后
- 二云下法缘通別(二)
- 初明受忏(二)
- 初正释
- 二斥异(二)
- 初引异计
- 二今下示通解
- 二结下释结舍
- 初明受忏(二)
- 三下下诫劝
- ○二此下就缘通简(二)
- 初标示分章
- 二初下随章別释(五)
- 初相摄(二)
- 初约四缘统随
- 二问第四所归
- 二有无(二)
- 初标章
- 二有下正释(二)
- 初引古
- 二今下申今(二)
- 初对明众法
- 二岂下例通別法(二)
- 初叙意
- 二但下別举(二)
- 初对首
- 二心念
- 三先后(二)
- 初标分
- 二诸下随释(二)
- 初法先后
- 二事先后
- 四成坏(二)
- 初牒章
- 二第下正释(四)
- 初五缘阙坏
- 二第下三缘阙成
- 三初下第一必具
- 四八下第八随事
- 五废立(二)
- 初牒章
- 二诸下正释(二)
- 初引诸本得失(二)
- 初总标
- 二和下別列(二)
- 初并部师
- 二如下相部师
- 二上下明今家所立
- 初引诸本得失(二)
- 初相摄(二)
- ○二众多人法(二)
- 初标分略示
- 二对下牒注解释(二)
- 初法通塞(三)
- 初但对首
- 二就下众法对首
- 三义下小众对首
- 二下下诫劝
- 初法通塞(三)
- ○三一人法(二)
- 初标示
- 二但下牒释(二)
- 初法通塞
- 二又下嘱累
- ○二又下辨坏(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就下牒文解释(二)
- 初分文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僧法(二)
- 初分文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依律本(二)
- 初约义说(二)
- 初叙意分章
- 二初下随章牒释(四)
- 初列数释名体(二)
- 初标分
- 二言下正释(三)
- 初列数
- 二释名
- 三定体(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约文
- 二约事(二)
- 初正明(二)
- 初标举
- 二如下分配
- 三所下显意
- 二推释
- 初正明(二)
- 三约业(三)
- 初准论示体
- 二如下別配性业
- 三故下结示如非
- 二分总別(二)
- 初牒章
- 二若下正释(二)
- 初据名体明唯別
- 二若下约名分总別
- 三体有无(二)
- 初牒章示意
- 二有下广引众释(二)
- 初引他释(四)
- 初约文名体有无
- 二就义名体皆具
- 三约如非以辨
- 四据呵不呵以分(二)
- 初正明
- 二简滥
- 二上下显今义
- 初引他释(四)
- 四摄是非相(二)
- 初牒章
- 二然下随释(二)
- 初叙意分章
- 二就下依章解释(五)
- 初人是非(二)
- 初标分
- 二约下随释(二)
- 初人非(二)
- 初分文
- 二言下随释(二)
- 初体非
- 二相非(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列释(四)
- 初身心別
- 二口別
- 三身別
- 四三业別(二)
- 初总示
- 二如下別释(二)
- 初约狂睡等释
- 二或下约异见释
- 二就下人如(二)
- 初总举
- 二初下列释(二)
- 初体是
- 二相如(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二)
- 初间相如可足
- 二问足別轻重(三)
- 初总问
- 二別答(二)
- 初答足数
- 二答別众
- 三分下结显
- 初人非(二)
- 二法是非(二)
- 初总举
- 二一下別释(二)
- 初法是(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二)
- 初体是
- 二相是
- 二法非(二)
- 初标举
- 二一下列释(五)
- 初增减非
- 二例作非
- 三累罪非
- 四杂倒非
- 五说不明非
- 初法是(二)
- 三事是非(二)
- 初标分
- 二就下随释(二)
- 初事是(二)
- 初标
- 二初下释(二)
- 初体是
- 二相是
- 二事非(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二)
- 初体非
- 二相非
- 初事是(二)
- 四违顺(二)
- 初标分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明顺
- 二后下辨违
- 五通杂(二)
- 初标章
- 二初下正释(二)
- 初历句
- 二以下述意
- 初人是非(二)
- 初列数释名体(二)
- 二就文解○
- 初约义说(二)
- 二约义立○
- 初依律本(二)
- 二对首法○
- 三心念法○
- 初僧法(二)
- ○二上下就文解(二)
- 初标示
- 二初下随释(二)
- 初分文
- 二一下牒释(五)
- 初第一(二)
- 初总示
- 二一下随释(二)
- 初人非(二)
- 初正释
- 二十下引证
- 二文下法非
- 三若下事非
- 初人非(二)
- 二第二(二)
- 初标
- 二白下注(二)
- 初非法
- 二应下別众(二)
- 初略示
- 二昔下斥古
- 三三四
- 四五六
- 五第七(二)
- 初标示
- 二今下正释(二)
- 初约义以释
- 二母下引文以明(四)
- 初母论
- 二五分
- 三四分
- 四僧祇
- 初第一(二)
- ○二约义立(二)
- 初标章
- 二文下牒释(三)
- 初总意(二)
- 初牒注释
- 二今下示离合
- 二一下非相(二)
- 初正释非相(二)
- 初牒释三单(三)
- 初人非
- 二法非
- 三事非
- 二余下略示双具
- 初牒释三单(三)
- 二因下因明解法(二)
- 初标示
- 二谓下列释(二)
- 初无心领(二)
- 初标示
- 二言下正释(三)
- 初十三有情
- 二就下六种非情
- 三又下二种无解
- 二有心领
- 初无心领(二)
- 初正释非相(二)
- 三文下结劝
- 初总意(二)
- ○二对首(二)
- 初总标
- 二于下別释(二)
- 初但对首(二)
- 初总标
- 二初下非相(二)
- 初委释三单(三)
- 初人非(三)
- 初犯重(二)
- 初正明
- 二问答
- 二有下两人
- 三或下僧俗
- 初犯重(二)
- 二法非
- 三事非
- 初人非(三)
- 二余下略示双具
- 初委释三单(三)
- 二众法对首(二)
- 初广释三单(三)
- 初人非(三)
- 初別众
- 二人下非应
- 三呵下呵止
- 二法非
- 三事非(三)
- 初犯过如律
- 二非制不合
- 三非疑过分
- 初人非(三)
- 二余下略指双具
- 初广释三单(三)
- 初但对首(二)
- ○三心念(二)
- 初总举
- 二忏下別释(二)
- 初但心念
- 二余下余二心念
释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科卷一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41 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