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四

○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

(此就生灭门中杂染分说重言地地者表杂染无尽也一系缚一切系缚即是同品同类统名不吉祥道路因位修行莫不由此而求出离)

(○或疑二十四分既名离恶品藏二十五分既名非患道路何故此分复名不吉祥道路耶答曰自第七分以详示五位行相而未明次第渐转之功故从此分以下说修证阶差以收前文对治之效耳)

如是已说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系缚道路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立转相
则有四种法  谓能所障果  如是四种法
皆悉有为量  如法应观察

论曰就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依此诸位建立转相有四种法云何为四一者能证智法二者所证理法三者障碍事法四者证得果法是名为四如是四法皆有为量应审思择如偈系缚道路中亦有金刚位依位立转相则有四种法谓能所障果如是四种法皆悉有为量如法应观察故(此从凡位入信位之初说对治法门有断有证与第七分名异义同皆是渐转门中最初方便也)如是四法各有几数其转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各有二种法  谓本始体相  生灭及增减
转相唯上上

(發始因地唯有上转而无下转横转)

论曰四种法中各有二种云何二智一者本古性德智二者始今起德智是名为二云何二理一者体有实理二者相有实理是名为二云何二障一者本生本生障二者本灭本灭障是名为二云何二果一者增长功德果二者损减过患果是名为二如偈各有二种法谓本始体相生灭及增减故修行转相唯上上故如偈转相唯上上故障治证果对量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本生体增对  始灭相减对  从多亦通了
如法应观察

论曰本古性德智断除本生本生障证得体有实理成就增长功德果如偈本生体增对故始今起德智断除本灭本灭障证得相有实理成就损减过患果如偈始灭相减对故如是四法五十一种真金位中皆悉具足应审思择(系缚地中具有五十一金刚位所谓染无自性全体即真也故四种法中以智理二法断除生灭二障证得二果本古性德者性净本觉也本生障者生相无明也体有实理者不从修得也增长功德果者称性功德修而后显也始起德智者始觉修德也本灭障者灭相无明也相有实理者万行庄严也损减过患果者烦恼渐薄历位修证也生住异灭四相以住相摄入生相以异相摄入灭相本生本生者生生不已也本灭本灭者灭灭无穷也皆言本者莫不依真而起也生相极细灭相极麤皆是染法故名系缚地也就系缚地皆名有为以从修证而得果也至三十一分出离系缚地则十空十有皆名无为矣)唯一向转俱种转耶(上问下答)俱种转故如偈从多亦通了如法应观察故生灭二障业用差別形相如何偈曰

本主生灭时  胜生胜灭故

论曰功德善根出兴对治转胜出兴转胜对灭作逆事故如偈本主生灭时胜生胜灭故故(本古性德智称之为本主本主原无生灭从对治法上言其生灭生善灭恶皆能胜他对障碍法而作逆事是不屈挠行也○引经第三十六)大金刚山宝海会众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汝前所问云何名为诸法无常一道一种第一转门者以四无常故我作如是唱云何为四一者智无常二者理无常三者无常无常四者上果无常是名为四文殊师利言智无常者断烦恼故言理无常者智所证故言无常无常者被断除故言果无常者待因力故乃至广说故(在无常法中第一转门法法皆名无常言无常无常者即前文障碍事法也)

○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第二十八

(系缚地中本王自在故有为无为二法齐转所谓染净同源缚脱无二也𦅂子为切考字典𦅂字𦈠字之𦅂缝衣相著为𦈠可以意会)

如是已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然本王中  有为无为法  具足圆满转
此中具上下

论曰就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分中则有二转云何为二一者有为转二者无为转是名为二如偈自然本王中有为无为法具足圆满转故亦有二转云何为二一者上转二者下转是名为二如偈此中具上下故(此是第二转门应是住位故有为无为并行上转下转齐运)有为无为各有几数上下转相当如何耶偈曰

无为唯有一  有为有二种  如次实本始
上下无为主  出生二有为  转胜广大转

论曰无为有一有为有二一谓有实故二谓本始故如偈无为唯有一有为有二种如次实本始故(依真际说唯一实理故言无为唯有一依世俗说权分本始故言有为有二种)如是三法五十一种金刚位中亦上亦下增长功德转相云何谓上时中一一位位无为法主皆悉各各出生增长一万本始清妙觉慧其下时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二亿本始清妙觉慧具足圆满出生增长如是如是如如上下至小无量如说本存眷属亦尔如偈上下无为主出生二有为转胜广大转故如其次第增数应知(引经第三十七)品地经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世间藏地本王海中无常功德众多无数常住功德其数微少是故说言世间藏地乃至广说故(世间藏地是杂染门本王海中是清净门杂染未尽净业未纯故功德多属无常而常住功德甚微少也)

○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九

如是已说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次当说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依位渐渐转  一主生二伴
至中无量故  数变皆悉通  如法应观察

论曰就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分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渐渐转行无为法主生二有为若上若下增中无量数至中无量变故如偈本王道路中依位渐渐转一主生二伴至中无量故数变皆悉通如法应观察故(引经第三十八)部宗花品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行藏海中有一常德其数无量行藏海中有二无常功德品类其数无量亦升亦𢩹(胡雅切)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此是第三转门应是行位行藏海中与前世间藏地本王海中大不相同所以常德与无常德皆是无量升进之功思之可见)

○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第三十

如是已说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无尽海海中  依位渐渐转  一主生二伴
至大无量故  数及变例前  应广通达焉

论曰就无尽海海藏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无为法主出生增长二有为法增大无量数至大无量变故如偈无尽海海中依位渐渐转一主生二伴至大无量故数及变例前应广通达焉故(引经第三十九)彼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种大无量云何为三一者常大无量二者无常大无量三者转变大无量乃至广说故(此是第四转门应是回向位回向妙果名为行常山王常与无常并及转变皆大无量已称法界性矣)

○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一

如是已说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次当说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解脱道路中  有二十无为  谓十空十有
如是诸无为  五十一位中  皆悉具足有
依法位立转  有二重重超

论曰就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分中则有二十无为常法所谓十空十有无为各差別故(此是第五转门位在地上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名为离系缚地故十空十有皆是无为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即此论中所说五十一位具足二十无为差別而转也)云何名为十空无为一者广大虗空自然常住离造作空无为二者大虗空影空无为三者虗空影影空无为四者破影无所有空无为五者空空俱非空无为六者离言绝说空无为七者绝离未毕空无为八者绝离心解空无为九者绝离穷穷空无为十者无障无碍大空大空空无为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有无为一者一切言说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二者一切心识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三者一切大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四者一切俱非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五者一切有实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六者一切性火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七者一切今光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八者一切有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九者一切无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十者广大圆满自性本有一切种有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是名为十如偈解脱道路中有二十无为谓十空十有故如是二十种无为法五十一种金刚位中具足圆满无阙失转如偈如是诸无为五十一位中皆悉具足有故依如是等二十无为五十一位建立转相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重重该摄无障碍门二者次第乱转超过门是名为二如偈依法位立转有二重重超故且重重该摄无障碍门形相如何偈曰

二十法一一  各摄后二十  五十一种位
一一皆各各  摄五十一位  亦此相违摄
以此因缘故  建立重重名

论曰云何名为重重门相谓该摄故云何该摄谓二十种无为常法信心具足一一各各摄后诸位各二十种无为法故如说信心余位亦尔如偈二十法一一各摄后二十故五十一种位各摄五十一亦无障碍如偈五十一种位一一皆各各摄五十一位故亦一一法摄一切位一一位位摄一切法亦无障碍如偈亦此相违摄故以如是二种该摄门故立重重名如偈以因此缘故建立重重名故

如是已说重重该摄无障碍门次当说次第乱转超过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随一经五十  渐渐增法数
周徧广大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种金刚位中以信为初经五十位以發心住而为其初经五十位乃至以最极地而为其初经五十位若第一转增四十一百数法位转若第二转增八十二百数法位转乃至最后地故如偈五十一位中随一经五十渐渐增法数周徧广大转故(引经第四十)蕴高山王品类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破地地门中有寂静宝其数众多空寂静宝其数众多若有行者入此门中通达诸法无为大道无所障碍无所疑畏其心自在决定常住大安乐渐渐增长常功德海乃至广说故(世人但知空寂静宝而不知有寂静宝有若喧动则违于空空有相违即是凡夫外道之法若知二门皆寂则真常性德无杂无障矣)

○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第三十二

如是已说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根本山王中  空有互相生  诸位相生故
转胜广大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十空无为一一各各出生十有无为常法十有无为一一各各出生十空无为常法(空生有有生空故名空有互相生)五十一位一一各各出生五十依重重等门圆满广大转故如偈根本山王中空有互相生诸位相生故转胜广大转故(引经第四十一)摩诃衍海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解脱海中亦有空有亦有有空其数众多如是空有唯是常灭(真常寂灭)非无常量唯是功德非过患品(菩萨尽地求纤毫过患不可得)是故说言解脱藏海乃至广说故

○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三

如是已说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次当说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前所说量中  增空空有有
位位转胜生

论曰就解脱山王大道路分中则有三转云何为三一者空空转十空无为一一各各生十空故二者有有转十有无为一一各各生十有故三者位位转五十一位一一各各生五十故是名为三取自相生非他相故(空生空有生有位生位皆自相生也前分空有互生此分空有自生故不同耳)如偈山王道路中前所说量中增空空有有位位转胜生故余种种门转转增数应广通达

○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四

如是已说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说诸转  无有穷尽故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空生自空无有穷尽空生异空无有穷尽空生诸有无有穷尽有亦如是无有穷尽位亦如是无有穷尽重重无穷乱转无穷无其边际无其始终甚深甚深周徧周徧广大转行则是解脱海海山王无碍自在体相用故(空有二门统摄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重重乱转二门统摄次第非次第一切诸位以无边际无始终总括体相用三大至于究竟圆极果海无余蕴矣)如偈前所说诸转无有穷尽故故

○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

如是已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海王道路中  具足百自在  以此因缘故
建立海王名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海王藏中无有別法唯有自在故有几自在谓百种故云何为百一者时自在三十二法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转时中不转亦不转时中转亦远时转亦近时转乃至无量故二者处自在一异等处转乃至无量故三者物自在为同异等用乃至无量故四者周徧自在无所不通等乃至无量故五者大小自在极重极微等乃至无量故六者有无自在亦现亦隐等乃至无量故七者寂动自在亦定亦散等乃至无量故八者甚深自在不可思议等事乃至无量故九者不自在自在以逆等事乃至无量故十者无碍自在以逆顺事等乃至无量故乃至第百自在自在无尽自在等皆悉自在乃至无量故如前所说三十二法如是自在具足圆满无阙失转以此义故立海王名应审思择(自第三分至此已说三十二法今说百种自在以显无量法门莫不自在也第九不自在自在即一切世间极恶趣中无非自在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如处三禅天乐是真能证此道者矣)如偈海王道路中具足百自在以此因缘故建立海王名故(引经第四十二)觉华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第一广分大海门中若广说有一十方世界之尘量自在若略说有一百自在乃至广说故

○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

如是已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阿说本王中  有十方尘量  十方空尘量
三十三法海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阿说海中具足圆满十方世界之尘数十方世界之尘数三十三法海十方世界之尘数十方虗空之尘数三十三法海故如偈阿说本王中有十方尘量十方空尘量三十三法海故(引经第四十三)本王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大众言我以三达智通达一切法无所障碍无所阙失而有一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能穷了谓空尘本王性德圆满自在自在无尽藏海乃至广说故(上文三十三法统摄无量法门不可穷尽如来以无量智照无量法智无量法亦无量若能穷了即是有量故说此分为三十四法之终犹周易之终于未济也)

(或问自二十七分以来文中无信住行向地之名何故以五位释之答曰二十七分在系缚地有第一转门之语智理事果皆属有为非信位而何二十八分系缚地中本王出现有为无为二法齐转无常众多常住微少非住位而何二十九分常无常德皆无量数且有行萨海中之语非行位而何三十分内常与无常并转变法皆大无量以回向三处称法界性非回向而何三十一分出离系缚清白解脱十空十有皆是无为常法非地上而何以次四分尽三十四皆是地上菩萨行相至三十五分及三十六分明因圆果满无法可说祇引经中性德圆满自在自在之语结之贤首所谓因位可说果位不可说者此也自二十七以下八分详示无超次第渐转位末后二分融归果海如是则三十四法无欠无余矣)

(已上正宗分竟已下流通分)

○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

如是已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虽在极远处  以光明势力
能破远方暗(一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世界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能破远众生  心相不觉暗
令得觉知明  随分伏其染(法合)  譬如盛火聚
转胜近其处  光明渐渐了  能破暗更增(二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国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令分明(法合)  譬如盛火聚
转转近其处  光明耀更增(三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城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更分明(法合)  譬如盛火聚  更转近其处
光明重重增  煗气温其身(四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家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心惑护身
转转增长故(法合)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则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能塞寒气
能成熟资具  不入毒虫等  破暗常明了
随请人普施  焚烧秽粪等(五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得此玄文论
此人即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禁烦恼军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众  破无明品类
般若慧现前  贫穷佛法财  来乞求众生
随顺普施与  烧灭烦恼粪(法合)  比如有妙华
[绢/立]水深池中  名曰青莲华  有人刹那中
见此莲华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终日无晦浊(六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此论  文义之大海
而目见此论  其眼根清净  见三世诸佛
有作方便目(法合)  比如有天鼓  悬圆生树顶
名曰妙声觉  无量天女子  闻此鼓音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无塞隔之事(七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文义  而耳闻此论  其耳根清净
闻诸佛梵响  有作方便耳(法合)  比如有妙药
生雪山之顶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药
著其舌之原  身香极芬芬  不承用饮食
其命极长远  亦飞腾虗空(八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此论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决择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经读诵  虽不知义理  而获得一切
诸修多罗海  经读诵功德(法合)  比如有菩萨
名曰不思议  大力解脱者  此菩萨大士
神通自在故  于一切所作  皆无所障碍
随应悉现前(九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诸众生  观达其义理  觉悟文下诠
通达一切法  皆无所障碍  一一觉分明(法合)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乐  有人须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兴七宝藏  令得大安乐(十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论  勒受持读诵  有人须小具
专心供此人  即得无穷尽  福德智慧宝
无所疑畏心(法合)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满布
有人持此香  游行于远方  其经过处处
七七日中间  有香气不尽(十一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担此论部
游行于远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诸众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诸众生
亦得大利益(法合)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宝
随此珠住处  无量眷属玉  徧周帀围绕(十二喻)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随其住止处
有十方世界  尘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尘数眷属神  守护此论珠
若灭正法时  作微尘散坏  所有诸神王
發大声哭涕  随尘所住处  往诣常守护
受持此论者  如是数量神  若生若死后
常不离守护(法合)  功德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以上五十一行偈有十二喻赞叹论之德用○[绢/立]尺良切)

○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

如是已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宝轮上  此山具七宝
更无有穷尽  贫穷求宝类  无量无边数
有珠能禁宝  名曰顶玻瓈  若人有此珠
则能取七宝  远离贫穷苦  获得大安乐
若人无此珠  不能宝禁故  终日不能得
问所以者何  若无珠人诣  唯见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种种杂毒虫  终不见珍宝
以见毒类故  其心极疑怖  狂乱而驰走
乃至于死灭  珍宝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终不能见得  众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坚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宝  出生死苦轮  善根微薄人
得见甚深论  无实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轮无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庄严具
无有欢乐事  痴人亦如是  虽得甚深论
其愚破极故  不觉出世宝  无有学习心
譬如居井龙  从流水至海  大迷大乱故
谤海而命终  痴人亦如是  自所习坚执
定一不移转  闻未曾有法  大迷大乱故
诽谤其广大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以上十五偈说三种喻诃斥愚迷)

若有众生类  见闻斯论教  不信心诽谤
此人则诽谤  三世一切佛  三世诸法藏
三世诸僧海  此人所得罪  无量无量数
不能知边际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一时悉出现  宣说如是量  法门之大海
专教化此人  经过无量劫  终不能教化
问所以者何  唯宣说此法  无余別道故
如是众生类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以大神通力  向未来远劫  观察其限界
无觉道之期  问所以者何  不学三十四
大金刚轨则  到大涅槃岸  无有是处故
是故诸行者  以勤修方便  应观其法海
不能达其原  妄生诽谤心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以上十偈说诽谤得罪)

决定不应作  决定不应作  罪业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末后一偈丁宁诰诫)

○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

如是已说校量过患诃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次当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我于往昔无量劫  随世尊修菩萨行
一时世尊王家奴  国名金水其王名
宝金轮藏此大王  有三十亿奴婢类
有六十亿大白马  金银等宝亦无尽
有最下奴名常信  于中大王告常信
汝受此六十亿马  不离守护令无伤
尔时彼奴受诸马  常恒不离无伤护
如是六十亿白马  经一日食百两金
时常信作如是念  我身唯一马众多
难哉难哉无伤畜  此诸马恶驰难禁
今何方便能护持  常信作是念已讫
则便依师学术方  术力变作万白马
六十亿白马中中  𬽔𬽔𭡒𭡒立化马
發大声作如是唱  马皆马悉作礼拜
尔时有中中化马  皆悉先前作礼拜
余诸马皆随礼拜  作如是事已讫后
化马责小咎皆杀  诸马更皆伏从化
常信所愿悉成就  都无所忧怪之心
常信更复作是念  此诸马皆后我化
除其为资具黄金  造作善业易秽报
告诸马作如是唱  谛听谛听诸畜生
我身并及汝等身  于过去世心负悔
具作一切恶业障  亦奴亦马生此处
恒一切时不自在  病苦所逼饥寒乱
一时不得其安乐  若此生中不作善
后世亦受如是报  去去无有出离期
如宜汝等诸畜生  除自资具供德处
须臾饥渴感长乐  我人有思心欲修
无其闲闲空过时  况汝等畜生之身
形秽心浊修何时  如宜从我化无逆
其国中有殊胜鸟  名曰雅音声觉悟
此鸟声不可思议  人闻其音大悲慨
尔时彼六十亿马  闻常信所语已讫
一时發大声悲哭  至十日量无休息
如是诸马其声响  与雅音声觉悟鸟
平等平等无差別  尔时常信马皆喜
百两金分为二分  一分以为生长具
一分以为福田分  福田分五十两金
造作一金刚佛像  总有六十亿佛像
最上第一大白马  名曰长严杂色见
常信及诸马皆死  第二生中皆悉人
同一眷属不相离  出家学道勤修行
彼六十亿出家人  皆名马鸣无別名
从过去立名字故  过去常信今释迦
彼时六十亿白马  今时六十亿马鸣
最第一马杂色见  今时中我身而
第三生中亦人身  随世尊行菩萨行
第四生中亦得人  随世尊习忍辱行
转转经过五百生  次生中嗔因缘故
得重蛇身受大苦  次生中受大鱼身
次生中亦得蛇身  以蛇身诣世尊所
投体忏悔發惭愧  以偈表意發大心
次生中得人同分  随世尊發愿系属
则世尊作如是愿  我若成觉道圆满
宣说百亿修多罗  普利益广略众生
我则作如是誓愿  造作一百释明论
分利益广略众生  如次后后经多生
世尊满足行因海  安住法界山王位
我亦渐渐修因行  证入第八不动地
我则往诣世尊所  稽首顶礼立一面
尔时世尊告我言  我念往昔无量劫
汝我同住一处中  發愿作系属因缘
如宜汝造作论教  我灭度后兴正法
我则更顶礼和南  向世尊作如是白
我今不知作论法  雅暗都无所觉达
唯愿世尊为迷子  开晓造作论教法
尔时世尊告我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  我当为汝分別说
善男子诸佛法藏  无量无边不说劫
无穷尽亦无分界  如是无量法藏海
若广说论若略说  皆通该摄无余持
是名造作论教法  我亦重疑更作请
法门海无量无边  我今未满福智海
居学位中未究竟  皆摄无余持何得
尔时世尊告我言  法门大海虽无量
有摄无量宗本法  若具摄此宗本法
是名说摄诸法藏  我亦更作如是白
云何名为宗本法  其数几有可知不
尔时世尊告我言  所言宗本法体者
谓三十四法大海  若有论者具此法
名言圆满大海论  若有论者不具者
名言一分小智论  以如是大要因缘
我今依三十四法  该摄安立无余说
因缘品类虽无量  而总言略说如是

(释迦因地为王家奴菩萨道中行权方便不择贵贱也化作万马教化群马造福脱苦度生妙用无分人畜也第一大马名杂色见者即论主马鸣是后以嗔因受蛇身鱼身一念忏悔得生人中随佛發愿乃造论之缘起也百部论中此为宗本三十四法该摄无余学者其可不尽心乎○𬽔职雉切𭡒职救切)

○劝持流通發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

如是已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次当说劝持流通發大愿海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愿此圆满大海论  徧不思议尘刹中
出生无量般若日  消除无边无明暗
转作三宝之大海  无非法雨功德藏
非请感周徧相应  非劝䇿自然成就

(论主大愿毕现于兹)

(仁山氏略注既成叹曰佛法之妙有如是耶夫佛法何以妙心法之妙也心法何以妙自性本具也自性虽具非修莫显经中每云佛神力故法如是故佛神力者修德也法如是者性德也诸佛正徧知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修因契果皆佛加持之力也此论为佛法宗本穷彻极奥故称玄文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欲知玄妙法门请观此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第四(终)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4)
关闭
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