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义俱生(至)余如前说。
述曰。第四段也。非五识俱唯无记者。简苦忧也。翻此执乐断故。然此初师。违大论云。一切俱生皆三受俱。第二师云。余如前者。分別见也。
此依实义(至)如理应知。
述曰。第二麤相中有二。初明受俱。后明受地。贪等欣行。嗔唯戚行。痴邪见疑。通欣戚故。逐难释地。贪痴俱乐通六识故在欲。三禅余七俱。唯在三禅。唯意地故。诸疑曰受。痴通五受。然欲界疑及独行痴。唯通二受。如对法云。不决未息欣不生故。色界定力所引持故。余受俱起如理知者。贪俱欣者。慢四见俱。嗔俱各三。及余痴疑。邪见俱受。配于九地。易故应知。
此与別境(至)不异慧故。
述曰。第五別境相应门。随惑不定至彼当解。故且別境。
此十烦恼(至)不障善故。
述曰。第六三性门。此以对法瑜伽为证。身边二见唯无记者。一向深细。地地唯居下下品故。
此十烦恼(至)或随转门。
述曰。第七界地门中有三。系属故。相起故。相缘故。此初二也。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得容豫心起彼染。故。基云。未至不通有染。测云。大乘近分皆无散心。不同有部未至有染。基云。若尔不入根本。死者若为。必无此者。必得根本。或退方死(凡缠结生以为证故。若伏下尽未得根本。尔时无死。更进生上。或退生下。然释此义如对法记)。细俱生者。基云。身边二见及此相应。测云。二见及以九种润生受等。言彼但迷事等者。测云。迷事简诸迷理分別。俱生依外门者。简谛下缘内见等。余贪嗔等散乱麤动。简润生受。由此麤惑障事定也。非理观故。既说诸惑皆容现前。生下理应起上九惑(疏及枢要。取舍多释。无文遮故。不可依定)。有部生上不起下惑。所依胜故。大乘不尔。中有邪见。例余分別。下润生爱。例余俱生。彼中有事如婆娑中六十九广说。然彼宗释死。未必业力。生相现前。便谤移转。必无中有于界转义。经部大乘。中有转。如对法论。第六说故。不同有部中有。不造感后身业。所依苟故。多分随转门者。会五十八等。测云。若总起者。如何此言依多分说。又说。下云小十生上无由起下。非正润生及谤灭故。若不总起。如何标宗皆现起。自出三释。一云起三。谤灭邪见及润生爱。此俱无明。分別俱生二种非。一云诸皆起。故不相违。一云起五。或可起六。谤灭加嗔。润加我见。或更增慢。余无別理可现前故。经说诈谄与贪俱起。行彼唯麤。与慢非例。一云。十皆容起。而说二时起下惑者。略举二事。类余无妨。然多分者。依时非数。随烦恼文。举细遮麤。又润生迷事我见不俱故(基述起六。余无起相。然今起下岂唯二时。色界虽有自地邪见。然许犹起欲界邪见。边见二取及疑四种。如邪见等。非世道伏。许他断常二取等时。由串习力容起下故)。
下地(至)或別缘说。
述曰。第三相缘中有二。缘上故。缘下故。初者。如五十八云。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总句证也。別中如次等引地。言欲界系贪求上定等。第六十二亦尔。基云。通见修断。五十八云。憎嫉灭道。准知亦增世间能治。基云。此嗔见断。测云。通修无妨(世道虽治而有贪求。准之何妨亦贪灭道。然相微阴。麤相不说。基师许无漏缘意尔)。八十八云。依世间道。乃至能无所有处其烦恼而未能解脱。萨迦耶见由此见故。于上下地所有诸行。和杂自体。总许为我。或许我所。虽彼不说断常及慢。而准我见必总缘也(测云。总缘见俱贪必总缘。增上静虑慢则別缘。然今此论影显应知)。基云。第六识俱唯修所断(见断共许唯別缘故。若我所见设分別起。总缘上下。现行诸法。属于。一我。于理无妨)。或有异释。见断我见。如全常亦得缘。上合缘三为我等故(此但顿缘自他诸我。非总诸法为一自我。故彼疏云有异释)。证云。如数胜论分別。计我既遍。何不缘一切法故。分別亦总缘(非也。离蕴计非总诸行为一我故)。言余五者。痴疑邪见二取缘上。大小极成。如集论云。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余不能缘上。杂集释云。见者除萨迦耶见。世间缘他法执为我故。测云。亦除边见。故不说言而有缘。云等者。即对法云。贪嗔慢等。等取我见。不缘上者。麤相随转或別故言。不见世间轨他地法等者。基测多释。不出二途。一云。遮为自我。不遮他我。一分常轨梵我者。欲別缘见缘上地故。一云。非下缘上。宿住智后。所引上系身边见故(证存后义。今初亦好)。上缘下中。如五十九他界缘。谓色界于欲界行烦恼。无色界于色行烦恼。总句证也。別中如次五十九云。恃己胜德者慢也。测云。无文简故。通分別俱生慢已成故总缘。且除疑后三见如理思者。基测二解。一云。皆得缘下。疑下苦集。及拨无时有疑邪见。得上定已起上二取。执昔欲界闻思位中。杂修见惑为胜因故。一云。皆不缘下。无文证故。测评前好。以初标宗无简別故。而五十八及对法说不缘下者。彼依多分。萨婆多皆不缘下。已离欲故。或依別缘。准前说故。
此十烦恼(至)故彼唯善故。
述曰。第八举等门。此俱非摄彼学无学。唯善性故。
此十(至)故修所断。
述曰。第九三断门。言迷谛相有总有別者。测师二解。一云。十惑皆有总別。且如无明疑及邪见。皆亲迷四。各十五句。谓別迷四句。总迷十一句。二二有六。一迷苦集。二迷灭道。三迷苦灭。四迷集道。五迷集灭。六迷苦道。三三有四。一初三除道。二后三除苦。三初二第四。四初及后二总迷四谛。合为一句。亲迷苦加身边见。随此后生二取贪等。亦名別迷。总迷应知。总迷诸惑体虽是一。随所迷谛辨数多少。故三界五部百二十八或。集灭道下何有二见。基云。执三谛下烦恼蕴等。为我等故(基准此义。无第三解。令准诸迷理惑。唯亲迷谛。基以二见疎乐三谛。不应教理)。二云。即就別迷。义说总迷。非离別迷有余总迷。一切烦恼皆不能了。因缘依处及以怖畏处。名为总迷。通约总別义为而二十八。非別迷具如是数。身边二见唯迷苦故(证云初解有理。后解顺文。言有理者。有外道等。总于四谛疑拨等故。云顺文者。俱以因缘依处怖畏说总迷故)。寂云。总迷者。迷非安立。別迷者安立谛(证云非也。因依处等还是安立四谛门故)。言別迷者。范云。前总迷。迷而不缘。此別迷。迷而亦缘(证云不尔。非灭计灭。非道计道。俱缘所余有漏法故。疎迷虽別。亦不缘故)。苦下三句。一唯亲迷。谓身边见。二唯疎迷。谓见戒取。三通亲疎。所余烦恼。集等二句无唯亲迷(证云。疑及邪见通疎迷者除违圣教)。言別空非我者。简总空非我。十六行名別。如基云。总空非我总缘四谛。方断惑故。即测云。谓苦等四皆非我故也。言疑三见亲迷苦理者。疑执我等。及拨深故。基云。二取见性。行相深远。深迷执故。可言迷理。然不亲迷无我理等。別起贪等行残迷事(此释难解。深远何不亲迷谛理。然诸圣教唯疎迷故。如本母释)。言如次随应者。于自见等起贪。于他见等起嗔。故言如次。恃自陵他起慢。故云随应。基云。此唯迷四谛事。于理疎远。不共无明者。是主迷谛也。如亲迷苦。余三谛下不共无明。各亲迷三。言疑及邪见已下。类释三谛应知。嗔迷灭道。简萨婆多。贪嗔慢等。唯有漏缘。基麤相无嗔苦集理故。此不说之。委细门中。贪嗔慢三。若独头起缘见生者。疎远如前。若此贪慢与三见俱。嗔与三见及疑俱生。随所相应。如彼亲迷。俱生见品。虽迷苦谛。细难断故。非见所断。如分別起。虽有迷事。麤易断故。非修所断。言迷別事生不违谛观者。迷別有情。或境事生。不同分別。虽有迷事。唯缘见等。内深门故。
虽诸烦恼(至)如理应思。
述曰。第四随烦恼中。此总问颂答。
论曰(至)大随烦恼。
述曰。释中有二。正释故。诸门故。初亦有三。位差別故。別性业故。与并及故。此初也。随有二义。一烦恼分位故。谓忿等假。二烦恼等流故。无惭等实。初十相望必不俱起。虽与中大而名小随。中二俱生。俱生唯遍不善。后八遍染名大名大。证云。根本烦恼。准此有三。独行无明名小。各別起故。嗔唯不善。共他名中。余通无记。共他名大(此不成例。共无明非別数故。嗔不遍诸不善心故。贪等不遍诸染心故)。
云何为忿(至)憍相用故。
述曰。別性业中有三。小中大故。此初小也。不饶益事现。对违境也。多發身表者。且释执杖。实通语意。然说掉举遍诸染者。实別有体。亦痴分故。五十八云。是谄等流。彼据随惑同类说故。殉者求也。谤也。险者不实之名。言或藏已失者。基云。谄后生䨱。以果礼之。不尔䨱谄应无差別。害于有情心无悲愍者。三十八云。于灭道起损害。基测云。亦缘无漏也。言自盛事者。基云。恃所知法。亦通无漏。
云何无惭(至)非即彼性。
述曰。第二中随惑也。言应非实有者。测云。于一体上所待別故。如长短等违。五十五云。实物有。言若许此二实而別起者。如苦乐受。逼悦虽异。而领纳同。实而別起。羞自羞他。虽有不同。不耻无异。实而別起。违五十五说遍不善。
云何掉举(至)遍染心故。
述曰。第三大随惑也。掉別有性遍诸染心。如不信者。基云。此因不定。放逸等所不摄故。掉障行舍。次障轻安。余论所无。俱此论师。以理增之。二法过重。各说二障。沈掉实有。以为正义。既別障止等。诸惑不然故。言由不信故等者。虽于善中忍乐欲。体是欲胜解。此于实等忍乐欲。但是不信。无不忍等別自性也。犹如信中于染法等不忍乐等。即信无言。论复说此遍染心故者。別境不遍一切染故。言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者。测云。此有四句。一易解非缘。如许色常后计色断。二易缘非解。如计色常后计受常。三解缘俱易。如计色常。后计受断。四二俱不易。前后念同。由念等力者。基云。等取定等(此云定等。等取一类识末那相应掉举散乱。由一类识之所制持。虽无念定。二无易故)。不正知中初二。文相会之。言是彼等流。作是说也。
与并及言(至)如理应知。
述曰。第三段也。杂事等说者。基云。杂事经中。有多随总。大论八十八。及五十八。亦引此经。旧人不知。谓是杂藏。或谓毗奈耶中所说杂蕴。测云。等取品类足论。大论五十八云。二十六。于萨迦耶欲胜解及不定四。八十九云。有七十种。言谓非烦恼唯染麤故者。谓具三义。一非烦恼。简贪等也。二唯染故。简耶欲解及不定四。基云。虽失念等有念为性。然从痴分无不定过。三唯麤故。简六十二说。趣向前行等。细不立故。测云。所余染法。谓愤發等忿等分位。耶欲解等是等流故。
如是二十(至)准上应知。
述曰。大段第二诸门分別。有十二门。一假实门。无惭等四。五十五云。是实有故。二分別俱生门。唯依正义。余义如下。三自类俱起门。此依瑜伽五十八说。言惛掉增时。不俱起者。问。寻伺行麤细。不许一心俱。惛悼相下高。应非一心并。答。高增沉不下。唯瞢不相违。下增掉不高。唯嚣得俱生。寻伺不尔。麤细定违。行相同故。四诸识相应门。五五受俱起门。谄诳憍三。通上界故。意地乐俱如恼说者。忿等欣俱。悭等忧俱。如贪如贪嗔等。义准应知。若随小乘。忿等五法。唯忧舍俱。以嗔一分盛行摄故。覆悭贪分欣行摄故。谄诳憍三。增上界乐。六別境相应门。七烦悭俱起憍唯痴俱。与慢解別者。测云。憍缘自生。染着醉慠。慢是陵他。行解別故(此不尽理。若恃己慢。解相顺故)。基云。憍缘自高举生。慢亦缘他(此亦不尽。末那俱慢不缘他故。若谓六俱必兼缘他。可言缘別。何言解別。和上云。憍谓醉没。没异高气故)。覆诳谄与贪痴慢俱者。贪痴二分。互俱起故。枢要云。此三痴分非嗔俱者。依麤相说。据实亦俱(此不顺论。若麤相门。应別标故)。测云。要贪痴并。故非嗔俱。如护法宗。寻伺必依二法假三。若师子觉所说。寻伺慧随一。非今所存(此解顺论。初禅谄诳设有有独起。欲界必令猛不善故。不同大随容豫亦別。放逸所依贪嗔別故。然二论师寻伺宗异。令未信然无诚文故。又觉师子亲承圣故)。八三性门。小三无记。唯上界也。九三界门。诳谄唯欲色者。基云。有王臣处二方有故。唯在欲界及禅也。非生润生及谤灭者。如非润谤。余一切时。无由起故。谓不善性。非正润品。及一向麤非见俱也(基云。唯此二时起下心故。此如前破。故今述测后解)。言嫉等亦得缘上者。基测云。等取悭憍于上地嫉。他得。悭性自。解余七不能。于上不可忿恨覆恼诳谄害故。有义诳谄。亦缘胜处。如称梵王。以为本师。有说害亦缘上。尚许害佛。况色界故(测存初说。基无评取)。梵于释子者。梵王执马胜手。是谄诳故。十学等门。十一断非断门。前十修断。同萨婆多。通见修者。大乘义也。非但缘事。亦缘见故。五十八云。于灭谛起损害心恚恼心。即恼害二亲迷理生。对法论云。憎嫉出离。亦迷道生。故通见断。言随所依缘总別惑力者。前能引生。名所依惑。忿等但缘迷谛或者。五十八说。恼害等者。嗔异名故。言嫉等亦亲迷谛者。基一云。七得。除覆诳谄。灭道胜法不能诳故。又解。嫉恼害悭憍五法。亦亲迷谛。五十八云。于灭谛等生嫉等故。十二有事等门。我见不俱。故唯有事。
述曰。第五不定中有二。总标故。广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世俗有。
述曰。释中有二。释颂故。诸门故。初中。位名于性心地。皆不定故。三义立名。下有二段。悔眠故。寻伺故。此初也。言先恶所作者。虽有多释。然基一解。以慧为体。简释嫌恶。方生悔故。不称己情。名恶作故。有财释也。身不自在者。无动作故。一门转者。意根门故。简经部宗。聚上假立。故置令言。表有体用。若无无別体。无此能故。有伏难言。无心睡眠。有何体耶。故论解云。有处无心立假睡名。彼所引故。然实睡眠。五盖八缠之所摄故。如余盖缠。有体相应。护法破云。非思慧想。缠彼性故者。彼谓心也。基测量云。染悔眠体非思慧想(言总意別二比量故)。以缠性故。如无惭等。不染悔眠非思慧想。悔眠性故。如染悔眠(不染非缠別立量也)。基疏一云。染分悔眠。非为缠性。思慧想故。如余思等(还违宗失)。
寻谓(至)深为有用。
述曰。第二寻伺也。忩迫处忩也。意言者基三解。一从喻名。谓意识聚。能聚境故。言说相似(不尔。应通八识故)。三从境名。意取名言。为境界故(此顺大论缘名等境)。三从果名。能起言故(不知中解)。安不安住者。基云。思名为。安徐而细相思量性故。慧名不安。忩而麤故。简择性故(此许別依思起寻伺)。测有此解。更有二解。一云。如理名安。不如理不安(此未必然)。一云。定俱名安。不俱不安(此好)。言不深推度等者。基测二解。一云。不深寻也。深即伺也。一云。不深即思。深即慧也。测云。后顺大论第五。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基云。不深推度二解。一云。思令不推度。名不深推度。故对法云。不推度位。一云。浅推度故。言不推度。言二种二者。基云。第三是安慧义。测云护法。然梵二言有重有单。单者云持缚炎。重者云持缚曳。然彼本颂。置持缚曳。故知上二离二种二(证云前二师以不善梵音。更同梵语)。言种类各类各別者。假实界地。通流无漏。类各同故。或唯简染者。伽五十五。不定四为顺烦恼故。
四中(至)世俗有故。
述曰。第二诸门。有十二门。此初假实门也。思慧合成者。五十五定言假故。测出二解。一云。別依思慧。谓寻伺二。不深推度时。唯思为性。以无慧故。深推度时。以慧为性。虽必有思胜体故(此意慧起映夺思用。故正思惟唯慧根摄知〔五〕十七菩提分中正语业命喜安舍六非根。故圣道时亦有思分。应正思惟通非根故)。一云。总依二立。于一刹那。浅深推度。二用俱故。测存此义。言合成故。证云。然正思惟随胜体摄。故不相违(初亦无过言合成者。显立法数。非谓起时。必二合成。容有独思。浅推度故)。种子实物。而世俗有。引五十二也。
四中寻伺(至)互相应义。
述曰。第二自类相应门。体类是用麤细异者。基云体俱思慧。类俱推度。体用类麤细相违。如上下受。不俱生故。有伏难云。若如有部寻伺容俱。可立三地。大乘不俱。如何有初有寻有伺。故论解曰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別。瑜伽释论。有三师释。测师二说。一云。此论同彼第二。然彼难云。已离欲者。下地诸法。名无寻等。未离欲者。上地诸法。应名有寻。成杂乱者。解云。下从上胜名无寻等。上背下劣非有寻等(此解不然。上虽背下。下既从上。名无寻等成杂乱故)。一云。此离欲言与释论异。谓彼释论。依烦恼欲。此论依离自性欲故。如五十六。由彼有情。于诸寻伺。性离欲名自地性。不相厌。名为性欲。上性厌下(此亦不然。性不相厌。有染力故。自性离欲即染故。除烦恼欲更有性欲。无杂乱有言无义)。
枢要具叙释论三说。解此论同。彼如实义。便出二解。一云。地法有麤细者。必依有染。系法別故。无漏彼类。还彼地摄。言有染者。有现行染。故在下地。虽成三界种子有染。不名三地。言离染者。据生上义(此义难解。谓生上者。何法离染。若唯上法。在下亦尔。何唯生上。方言离染。若彼所起。下三识等。亦名无寻。即成杂乱。如五十六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现前故)。一云。言有染者。亦现行染。言离染者。即无漏等。若染离染。随应彼摄。不说。离染。即非彼。故说真智亦属三地(此不顺文。若有染言。唯现行染。此言唯释初之二地。染离无漏。还属彼。地〔能〕显第三地故)。基疏云。如在欲界。未离欲界。未离欲染。作不净观。亦伏贪等。此亦如是。虽同一系。要伏寻染。方得中间。测疏难云。若依离欲。立三地者。中间根本同离。应成一地有杂乱过。解云。离染加行。先离寻染。正离虽同不一地(文异意同。今存此释。如不净观离。欲加行中间亦尔。离初禅染前加行故。欲初禅法具寻伺染。中间静虑唯伏寻染。已上总离如次一二三)。言不依彼种现起有无者。若依种有乃至非想。名寻伺地。若依种无。唯入无余。名第三地。若依现有。欲界四禅。通有寻伺。有寻伺识。生彼起故。或唯寻起。应立四地。通论刹那相续位故。若依现无。欲界初定。通无寻伺。或离四地。互有寻伺。互无时故。寻伺俱与悔眠相应。悔眠相望。亦互相应。
四皆不与(至)定无寻伺。
述曰。第三诸识相应门。萨婆多云。五识定与寻伺相应。第六不定。欲初禅俱。中间唯伺。已上俱无。论说五识有寻伺者。五十六云。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亦有寻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伺故。又说。寻伺即七分別者。大论第五也。彼第一云。意识不共法。第五云。忧喜相应。言不离欣者。基云。即一欣受义说乐故(问二受同种。而乐假说。双观后智。亦应假说。答于意识欣假〔五〕中乐。本在意识。二智俱实。然第三禅都无欣用。意相应乐犹乐)。言显多由彼起者。测云二义。一云。住定心少。在散心多。二云。率尔心少。等流心多。基亦二解。一云。若在欲界定中。耳识率尔起时。意杂同缘。不借寻伺俱意引生。二禅上定。亦与下界耳识故。五识余时多由寻等意识引生生二禅上。准欲界有率尔识。不借寻伺境强至(如大论云。下地教导作意差別。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故)。二云。在欲禅不必由彼寻伺引生。自地法故。生二定上。必以寻伺导引方生。非彼法故(若异地五识必以寻伺生。寻伺亦异地。更以何引生。故存前解随缘不定)。证云。率尔等流二位意缘名身等。与寻伺俱。若不尔者。不由彼引。故言多由。言彼说任运即是五识者。基云。自性分別。从有相收。非任运摄。知五识无自性分別。又解。自性分別有二。一即五识。二是意识相应寻伺。对法约后说有相摄(证存初说。二种自性文不说故。此不尽理。如对法记应知)。
有义恶作(至)意苦俱故。
述曰。第四五受俱起门。唯戚行转通无记者。基云。戚行故忧俱。无记故舍俱。善恶强思必与忧俱。舍通戚行得与悔俱。测云。就相显故。无记证舍。非谓舍俱。定唯无记。实善恶悔。亦舍俱故。言行通欢戚中庸转者。基云。如次配欣忧舍。测云。实戚行睡亦与舍俱。既悔相应唯戚行故。余文可解。
四皆容与(至)相违故。
述曰。第五別境相应门。
悔眠但与(至)轻安俱故。
述曰。第六善相应门。
悔但容与(至)不相违故。
述曰。第七烦恼俱门。测云。有部经部。皆同大乘。然大乘中。基测二说。一云。麤同小乘。实悔八俱。悔施贪俱。违情嗔俱。陵犹豫时。慢疑相应。悔我所作。故我见俱。计断常时悔施损物。又如下说。悔修定故。与邪见俱。非二取俱。执为胜道。不生悔故。二云。必不得俱。与悔间起。非相应故。不应难云。悔如忿等。独头起故。应如忿等慢等相应。忿等嗔等。分如本得相应。恶作別有体。非与细俱故(初解违论。论中更无细相门故。如有耶见。悔修定者。耶见先缘未来无果。悔缘过去修定之事。所缘不同。不相应故)。
悔与中大(至)皆起彼故。
述曰。第八随惑俱门。
此四皆通(至)名等义故。
述曰。第九三性门。于无记业亦追悔者。简萨婆多。唯善恶故。显扬第一。阙无记者。随转门也。恶作非染者。染必不善。而非无记。解麤猛故。寻伺除初者。如大论第一。七分別中。不染分別。唯取善性。及三无记。不说异熟。业生异熟。解微劣故。非除法执异熟生心。
恶作睡眠(至)所更事故。
述曰。第十界地门。悔眠生上必不现起者。基云。言有邪见悔修定者。是本有位。中有谤灭不起悔故。又解起悔。今据多分说不现起。测存初解。无文说故。寻伺上下亦起下上者。基云。欲界入初定等。名下起上。二定已上。至第四定。起初定及欲界邪见。并无色界。起欲色界润生心等。名上起下。下上相缘者。境界宽故。欲色善染无记。皆缘三界不系。
悔非无学(至)皆无学故。
述曰。第十一学等门。离欲舍者。基云。如忧以离欲时必舍彼故。第三果等。于无记事。必不追悔。已审决故。悔恶是厌。测云。律说无学无记犯。或生悔厌假名悔。于无记悔。是慧胜解。法华鹙子闻所未闻。断诸疑悔。枢要云。法疑悔也(问善悔离欲舍。况法何不然。答业性随惑舍法执非惑业)。
悔眠唯通(至)如理应思。
述曰。第十二断非断门。简萨婆多。悔唯修断。故言亦也。悔亦如眠。通见修故。五十七云。忧苦根通。非所断故。简言非道同念亲生。前后起不如忧深。六十六云。无学身中诸有漏法。已断缚故。名非所断。若依此门。眠通三种。寻伺虽非真无漏道者。若初师云。虽非根本后得二道。如忧非断。若后师云。虽非根本。而后智等非所断摄。后师证者。显扬第二等。说正思惟是无漏故。宁知思惟体即是寻。显扬第二。大论二十九皆云。彼正思惟能令心寻求故。以意取文证寻为体。测云。寻既无漏。例伺亦然。非正思惟体亦是伺。如婆沙九十六云。何故寻伺俱道无漏唯立寻为菩提分法。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今说大乘。伺亦道分。依中间定能尽漏者。亦有正思惟支故。言说因者。十地论第一。对法第十。说正思惟是语言因故。五十六云。寻伺语行故(测云。十地论第一云。金刚藏觉观即口言行。明知寻伺道无漏智。基云。勘梵本。但云思惟不言寻伺。译家增云。觉谓觉观耳)。言未究竟位等者。基一云。八地已上。虽无功用。果未满故。有任运功(如自利中有任运进。利他亦有任运寻求)。一云。功用有二。一自利。二利他。八地已去。初无后有。佛二俱无。然正思惟体即是思。前说寻伺语遍行者。随转门故。大乘不尔(菩萨寻伺佛性体故。佛果犹待思慧种子。但舍功能如因用故。更有多释。然无胜要)。为他说法必假寻伺者。故涅槃二十四云。菩萨住是金刚三昧。以一音声。有所演说。一切众生。各随类解。谓说法前必假寻伺。非必同时故。依第四定说法不相违。问。本业经云。色无色界。各修神通。转说菩萨璎珞法门。岂无寻伺能说法耶。答。蒙佛加力。任运说故。不同自力简择广业。然显扬云。无色界中无四言者。彼约声处。非法处故。问。寻伺何异寻求心耶。答。寻求却寻己所历境。寻伺进求所未了境。故于寻伺寻决前义。义立寻求决定二心。
如是六位(至)真俗妙理。
述曰。大段第三问答分別。初难五教。一华严经。二法足经。三无垢称经。四多界经。五庄严论。若许心变似相见者。亦应许似贪等生也。后难三证。一对法论。二楞伽经。三瑜伽论(有解四教。谓心相应。与他姓別。然不顺文)。彼论颂意。如第五十六说。真俗妙理者。测云。四重谛中。皆依第二。道理俗真因果法尔。非即非离。第二真故。
述曰。第三能变。第三段说起位门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广说如经。
述曰。释中有二。別释故。总结故。初亦有二。此释初颂也。谓颂初句总标六依。六以本识现为共依。种为亲依。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者。且眼识起同时九缘。作意种子四俱有根。明空境故。兼异世十加无间意。如智论云。有明有空。方生眼识。若尔何故暗为眼境。谓轻微者。眼所见故。天眼八缘。如鼻舌身除明空故。耳唯除明。不至取故。言广说如经者。解深密也。
由五转识(至)此随缘现。
述曰。释后颂中有二。初对余识释常现起。后举五位明不起位。此初也。意识六缘。七八各五。缘具方生。如瑜伽说。所借缘少。易辨恒具。但遮被麤。细无能癈。
五位者何(至)异熟果故。
述曰。后明不起五位初也。违不恒行者。测云。由先定力。百劫中违六识体。遍行別境十心所故。假不相应。赞补心处。为无想体想灭为首者。基云。外道以想为生死因。故偏猒之。三义之中。基云。初师之意。异生未必。以缠结生。然五十九。据多分说。如圣唯随眠亦有现行故。大论彼唯有色支等故。第三师云。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者。恐前二师。同上座部中有无心。说彼没心常染汙故。如余本有初者。测云。比量也。此言初者。一期之初。非初一念。生分闷绝容无心故。基云。不生等初念非必有心故。有异熟生转识等者。必现意识所引分位。如现行善所引二定。若无別现法言生得。余非生得。亦不行故。第一卷记。有依第八识。假立无心位。基云。此唯于第六心灭上立。同测。一解。生得意识心及心所灭种上立(中有本有死生心等。广如对法第五卷记)。彼天初生几识现耶。基云。起四为胜。如萨婆多时故(自地意识。初禅三识。名为四也。理无妨故)。下想麤动者。有变异受故。上无无想异熟处者。净居唯圣故。无色无身。恐断灭故。言能引發无想定思者。如初卷说。虽有多释。微微心俱。一思通感。总別异熟。于理为胜。举同地业异熟处彼死生何处。基云。大乘无文。俱舍论云。必生欲界。色界业势尽。更不修上故。彼唯生报。可作是言。今通后报。通生欲界及下三定。俱不生上。未曾修故。范云。又彼天死还生彼天。许有业感多生报故(总而言之通生四禅)。
及无心二定者(至)非圣所起。
述曰。第二三位。总別可知。此別初也。令身安和者。测有心也。言现法必退者。基云。有不还引。说通后报故。有还修者。生彼天故。然此受果通立坐卧。唯无行者。因修尔故。四业通三者。正理十二。萨婆多宗。唯顺生受。一类师执顺生不定。成此入圣容不受故(测云。经部也。寂云大乘入圣通断。定业別故)。大乘通三。基云。色界后起。方受此报。故通后报。有失诸定不生上者。故通不定。有二义中。初师云。设不生上亦成后报。还生欲界重修助故。若退生上。必不能起。无说力故。慧解劣故。如五十六。先于此起。后于色界受报。不言起定故。后师言。五十六云。先于此起者。初起定也。后色界者。后起定也。第四静虑。当受彼果。出受果也。除无想天者。此定唯是加行得故。退定不退。所伏下染。生第四禅。三天后起。况下三禅。于理无妨。若不总退色界诸定。虽退无想。名后起故。基疏一云。若退此第必起下染。故第四禅无重起义(证云此不正义不顺论故)。非但猒想。亦欣报故。体唯有流。人非圣起。
灭尽定者(至)灭尽定故。
述曰。第三位也。已伏惑离无所有贪者。伏谓𫏐伏。离即永断。有顶不定。亦不离故。此通独觉。独觉有二。基云。部行亦有不得。如声闻故。独一者必得。许同佛故。如俱舍颂。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西方有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说。非先起见道十六念。断有顶十八。无容起余心。故尽智时。方说得之。于起灭定得自在故。言止息想者。简修无想。执永出离。求无想天究竟涅槃。言心心所灭者。测云。依非想地。微微心时。种上假立。二十二不相应。谓灭遍行。別境善识。通于新旧无漏立(今谓不然。依二十二法立一无心位。非谓二十二灭尽定。如有心定摄相应故。又惟初卷似依新种。重极增上厌心种故。然今释意由新种力。令法尔种有防心用。无想亦尔)。三品修中。基云。非以上中下根说有三品。不癈中根上修。上根中修等故。又解。以根三品。修亦三品。若练根已修成胜品(初解不然。动根性应有退故。今存后解。谓退法根。为下品修。以必退故。思法护法中品修。若思惟等亦不退故。安住堪达不动为上。必不退故)。言游观者。不断惑故。如六十二。灭定无漏。简萨婆多。是流故。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者。有起定故。如显扬十八云。若曾串习。能从欲界入色界心。大般若经三百五十。瑜伽十二。文有相违。如大论记会释。从余地入。属何地耶。三藏两释云。要依入定心种立故。随从何地即属彼地。一云。由余地心击發非想微微心种。令有遮用。基云后胜。顺诸教故。言显属道谛者。简萨婆多。但是道谛学无学二。邬陀夷者。此云出现。日出时生故。此沙弥是阿难弟子。如婆沙百五十三引经广说。舍利子云。生意成天数入灭定。沙弥语言无有是处。佛告沙弥。汝意成意成天非想处耶。彼答如是。佛告愚人。萨婆多云。不还退或生色界天。后起灭定。沙弥谬处。故佛诃之。今大乘生非想等实起灭定故。责沙弥。如五十六。未建立藏识教。不说无色入灭定故(测云。大品涅槃等经及诸小乘名未建立)。异生不能伏灭有顶。见道所断心心所者。据实不伏三界见惑。且就共许最后处说。萨婆多说。异生不能伏非想惑。而能永断下八地中见修惑故。言随应后得者。二乘人空。菩萨二空故。断俱生中。测云。初义难陀。后义安慧护法等言。唯说不还等者。五十三说。有学入者。谓不还故。世亲摄论第三亦尔。基测云。后义为胜。顺对法四句故。谓第二句。圣得第四静虑。猒无色生。不断第四。舍断结道。依胜进道。入无色定尔时舍断。而依伏道入上定故。然邬陀夷经云。超段食天生意成者。显六欲天必不起故。非谓超处一切后起(初师会云。觉师子意。且说近处。不兼下三禅)。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将命终时。不以无漏断。亦不退所伏。应生非想故。答意有二。一假设引例答。二依实正理答。如文可知。谓不还者。但以种润故。断种方生上。有下能润种。碍上地生故(基云。五十九云。随眠润生。谓见谛者。唯第三果。测云不还唯种润。约中有说。〔中〕没心常染汙者。约润生有。皆不尽理。如对法记大论记故)。枢要二说。一云。不还生自地者。以现行润未离欲故。一云。设生自地。亦唯种润。有圆道故(于此〔取〕舍如对法记。枢要有亦问答。范说有八问答。前已理尽。不要不取。寂云。有初二果生所伏〔他〕种润生。未伏同凡。今亦不依。违教理故)。论已说入远地菩萨者。六十二云。唯除远地。余不能行。经说六地起灭定者。楞伽第七。佛告大慧。菩萨从初地乃至六地入灭定故。基云。初悲增上。后智增上。或智悲等。而所乐別。谓悕故伏。不悕不伏。宁知八地已上亦起。谓大论云。不退菩萨入灭定故。若尔云何大般若经。不许菩萨能入灭定。三藏三释。一云。实不入定。然约力能假说入也。一云。定性入定。但遮不定。乐寂灭故。一云。化相不宜入。实行具修故。
无心睡眠(至)无睡闷故。
述曰。第四五位也。大论睡闷意识业者。总取意识相应为体。以彼轻故。今此无心。论出二解。初云。疲等遮六识时身之分位。名为睡闷。无別数法无心睡眠。虽无心心所。心所所引。或不自在。似有彼时。假名睡眠。闷无数法。不言由似。疲极风热等者。等取大论睡闷多缘。后复次云。俱触处摄。对法疲闷。为触处故。基云。有心闷触。所引身位。闷触之果。体亦闷摄。疲果亦尔。唯本识境(所依大种非疲等假)。又有別解。即无心位。现有色蕴。为此二体(此不顺论。但言身位不言色故。已上诸释二疏皆同)。依后复次。无色死生。岂触处闷。测云。触谓欲色。若无色闷。异熟四蕴。枢要云。无色生死闷。即本识相应六数也(论二复次以初为胜)。自在菩萨者。二疏云。八地已上不同。有部菩萨。有睡闷而无灭定。如来有三。睡而无梦。观云。但受变易皆唯有一。五无心中二定唯善。余三无记。此等诸门准之可解。
是故八识(至)相所相无故。
述曰。大段第二总结中。正结问答。如文可知。至随识数。立一有情。一身唯有一无问缘。皆萨婆多。依自宗难。言他分心者。如他界心漏无等。应知亦尔。依命根数。亦通小乘。正理师云。命根能有情识。名为有情。设无心位。有过等识。名有情故。后复次意唯大乘义。虽依诸蕴假立有情。从第八识。为一者故。既许此一引多心所者。且抑言也。谁定言下。申正义也。大乘大众部等。许此缘名多故。言应不明了者。量云。汝五后意应不明了。散缘过去故。如缘久灭。散言为简宿住通也。难非专了何须同胜。故重释云。能明了取。此明了者。分明深取。言体数异故者。基云。有二种异。一体异。眼等根体各別故。二数异。所依多少不同故。设虽同境。阙四义故。如五根识。不相应也。定异应非因果性者。如麦与豆非因果故。依理世俗者。依第二重道理世俗。以別別相蕴等摄故。若依究竟一真胜义。心言路绝。如楞伽经第十颂也。相所相者。一云。体为所相。用为能相(如第二卷。坚等能相。地等所相。更有多释。今存能取。所取相无)。
论曰(至)契会中道。
述曰。释中有二。正释故。问答故。此初也。中有二释。初三分释。后二分释。文相可知。有为无为皆不离识者。如般若经。有为无为无如梦。解云。梦相之有。即是有为。梦性之空即无为故。言有极成者。大小共许。不须成也。
由何教理(至)诚证非一。
述曰。第二问答。答中有四。教故。理故。结释难故。此初也。确者实也。谓引六教。一十地经第八云。佛子三界唯心。基云。且能起执虗妄心故。但言三界。不尔无漏应非唯识。二界可尔。立无色界。岂不相符。此不然也。非但色无名唯识故。如经部执。无色界心。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境。非心等故。二解深密第三。三楞伽经。四无垢称。五阿毗达摩经。六厚严经颂。其四种智从境得名。依主释也。所见各异者。鬼等脓河。鱼等宅路。天瑠璃地。人清水故。非实有境。识现可得者。已破有部必缘实境。今约本质。显经部说。随三智转。一者定力随欲变化。二者智力观诸门义。三者证智无所得(广如对法论记)。
极成眼等识(至)应深信受。
述曰。第二理也。有四比量。初二能缘不亲取外。后二所缘不离能缘。初五识量。言总意別。別五量故。总无喻故。且如极成眼识不亲缘离自色。以五识中。随一摄故。如余四识。等言等取耳等声等。破有部等。亲缘外故。基云。极成者。简不共许。大乘他方佛眼识。小乘佛非无漏识。最后身菩萨善眼识。各有自他不极成故(上古相传。共比量中自法他皆得不定。此应除谬。何者。彼应以自佛有漏识。于极成识。作不定过。许佛有漏识亲缘外色故。此论上下此例虽多。无不定过。知共量中必以共法。方作不定。广述彼义。如因明记)。判比量云。除不共许。及二同许。故言极成。为离有法。不成相符过故。二同许者。为同喻故(若立同许。翳眼眼识不亲缘外。立已成也。然以极成简者非也)。举耳等识为同喻者。即相违过。能成不缘。即体色故(法差別也)。若以不极成而作不定者。即于前所立。亦作不定故(谓以他方佛识不定。彼亦应于大乘本量。以佛有漏识作不定故)故今喻云如余翳眼者。见毛等二月。证云。外宗若许翳眼识缘。即识毛月。虽引耳识。即翳为喻。于彼相违。作不定失。若不许缘。虽引翳眼识。亦有相违失。义同耳识。故喻耳等。于理为定。然彼相违有相符过。大乘诸法。无实作用。亦许不缘即识色故(如解深密。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又违教失。经识所缘识所现故。至教量摄。前已成故(此语不然。前未信解。今重立故)。第二余识者。第六七七八八先成。许有法故。谓识性故。如五识也。第三量者。此诸能缘亲所缘缘。定非离此。自能缘见。此能所缘。随一摄故。如彼能缘第四量者。色不相应。及无为等。诸疎所缘不离心等。以是法故。如相应法(五十二说。无亦法故。测意通取。基云。唯取有体。以空花等。百法蕴等所不摄故。因不成也)。三藏依此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根(如因明记已广思释)。
我法非有(至)净分依他。
述曰。第三结也。初理后教。结中道故。此二颂意。如中边释。
若唯内识(至)应释此疑。
述曰。第四释难。中有八难。此初四事不成难也。皆如唯识二十论说。
何缘世尊(至)亦非有故。
述曰。第二六二不成难。谓若唯识应无十处。此亦如彼。
此唯识性(至)说前二颂。
述曰。第三唯识成空难。谓若法空。唯识亦空。此问依他名唯识性。解云不尔。征曰如何。释云。非所执故。非无离言。后得正智所证约性说法空故。
若诸色处(至)余亦无。
述曰。第四坚住不成难。答者识中由有色等。名言熏习。似色而现。如摄论第四。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由此无染亦无净也。如无性释。要息杂染显清净故。乱相等者。摄论无著颂也。乱相相分与见为因。似色为因。起妄心故。如次色识。及非色识。如彼广说。
色等外境(至)是实外色。
述曰。第五现量违宗难。现量证时。不执为外者。基云。多分据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也。诸处但说五俱现量。不言定尔故。
若觉时色(至)色境唯识。
述曰。第六梦觉相难。此如摄论二十唯识。
外色实无(至)色等亦尔。
述曰。第七外取他心难。二十唯识云。不知如佛境。安慧云。佛亲取质。虽非自变。而亦是心。故名唯识。西方二说。如彼论记。
既有异境(至)一切唯识。
述曰。第八异境非唯识难。既有他心。异自心之境。何名唯识。有他色等故。何法何求者。何果法以何因求。各有八识。六位心所自体分也。所变相见。色及见也。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空理无为。
若唯有识(至)至分別生。
述曰。本颂大段第三释难。即广初颂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于中有七。合为二段。初二颂释违理难。次五颂释违经难。初亦有二。初颂释別法不生难。后颂释相续不成难。此初标也。
论曰(至)为缘生故。
述曰。初之释中有三。略故。广故。结故。此初也。能生等流等者。基云。种生现行。虽复同时。种之同类。亦名等流。且作意种。望现识等。是士用因。第七识种。望第八亲增上因。余一切法。准此应知。有展转义者。伏难。岂不由种生现。得离系耶。故非颂意也。颂言分別。基云。唯有漏下別准言净亦然故。观云。通无漏唯亦释颂。颂故种非识者。谷麦等也。后当说故者。以现行法。属颂第三第四句故。言从生位转至熟时者。未润润等者。相助者。同时异时。通余三缘。唯除因缘。现望现行非因缘故。诸净法起者。无漏法也。以净种现为缘起故。
所说种现(至)为因缘故。
述曰。第二广释有二。缘故。生故。生故初亦有二。正释故。傍义故。正释有四。此初因缘也。谓界地等功能差別者。基云。等取有漏无色非色等。各別生故。有说。名言种三界无別者。非也。违此文故。界系別故。有难。心无所熏。可非能熏。心所依心。何不能熏。故通一聚。非简所依独能熏也。基问。心王简心所。当独为所熏。心所简心王。独能熏何妨。答。心王有自在。自在独所熏。心所不自在。非独即能熏。言极微圆故者。基云。因位第八极微故果位彼聚极圆故。测云。上明因已。此释果位。以极微妙极圆满故。有说。果类为因缘者。对法第四。六因现等。为因缘故。然显扬论。破因缘故。有唯说种者。瑜伽第三五五十一三十八等。然摄大乘。现行转识。为因缘故。余如第二卷记。
二等无间缘(至)无间缘故。
述曰。第二缘中有二。出体故。显相故。此初也。三十八云。等无间缘。唯心心所等。有二义。一体等故。心与心所各体一故。二用等故。一一通引后聚法故。初简异聚。后简相似。法沙门义。准前应知。多同类种等者。测云。且一眼识有多种子。共生自识。一时转故。如不相应者。基云。命根同分。体虽各一。一者是假。二无缘虑(谓设是假。随体有缘。如放逸等亦有此缘。是等无间种类法故。种非此缘。命依立。亦无缘虑。非心类故。由此命等无无间缘。色无独一。身根异熟长益俱故)。余义如前第四卷记。言论有诚说者。引瑜伽也。又大智度论有此诚证。除阿罗汉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缘故。
即依此义(至)發大心故。
述曰。第二显相中有四。第八七六。及五识故。此初也。顿悟菩萨望色界后者。基云。要生第四禅。得胜身已。方受变易。初受变易。在下三天。后往生彼大自在宫。说第十地。方生彼故。然非受生。变易必无死更生故。回趣留身必欲界者。大论八十。变易所留身。即于此洲故。谓学无学。上界无回心。无回心缘故。下界發心。不生上故。后往色界唯神通力。和上云。身虽欲界。定由慧力。反色界摄。大自在宫。范云此宫色究竟摄。净妙之处。证云。虽第四禅。而不同处。大论第四。过净居故。又十地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八地已上。定受变易。若无死生。二报难分。故八地上亦不断眠受生有用故。顿悟菩萨。诸善趣生。未非择灭。有烦恼故。虽受变易。亦有死生(此违论下。彼无分段。前尽后生。故不可依)。第二师意。许有声闻。色界回心。教无遮故。理佛亦往。菩萨生彼。既有眼耳。应受化故。基云。除初二果及独觉者。上界无故(寂云。此师意许初二果人生色回心。非也。违教理故)。然第八十。且说欲界。不遮余界。但言此洲。岂无余洲(基云二义。取者任意。测云。后护法宗)。若无色界。必无回心。无实根身非可留故。然中阴经。佛处中阴二十年。亦化无色界生者。基云。大众部经。非大乘义(虽彼部诵宁违语。但令彼心生別解故。虽无眼耳。言受化也)。基疏问。既有初二果。经生方变易。不还下發心。应有生上界。二解。一云同前。必无上生。猒麤身故。即受变易。一云。既无文遮。许生上地或受一生或受多生。诸地随应。受变易故(测存初解。基无许故)。然五净居等者。此间色界。亦有不回。此言经者。大般若经第一会第一百二十九云。复次憍尸迦。若男女书写是经。庄严置净处。恭敬赞叹时。此大千界。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已發无上菩提心者。恒来是处。观礼读诵。乃至广说。合掌而去。五净居天。亦恒来此。观礼乃至合掌而去。十方亦尔。解云。余处皆言發菩提心。于净居处。不说發心。知五净居。令无發者。以理言之。测云。唯圣无凡。极乐处故。心生乐著。故不發心。如生净居。必不生上。亦不回心。取灭近故(论后师意。广果已下。皆言發心。明知彼有回向声闻。前师会言。彼有异生發大心故。不说圣者。故不成证)问。若尔何故。旃檀摩提太子经云。首陀会天。见彼太子投身饿虎。發菩提心。证说二释。一云。彼第十地自在宫众。为利下天。示现發心。一云。尅实净居少有發心。然般若经。依多分说(首陀会者此反净居)。又云。有云般若会中声闻。未發大菩提心。故五净居不言發。如大经七十七云。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發大菩提心。于生死流。已作隔限故。记云非。即彼下云。是中设有能于无上正等菩提發心趣者。我亦随欣。及彼会中无量比丘。發菩提心。佛即授记。如是等人。岂唯异生。故彼所言。理即太局。然彼经意。护不定凡。不许發心。令圣回心。亦言随欣(此不成证。随欣者智。释曰。假设言故。虽佛授记。不言圣故。大品经云。若得道果。而得成佛无〔有〕处。龙树亦遮。明知未说圣人回趣。〔经〕法花会始得闻故。〔实〕之义如本母释。顿悟亦得色究竟身方受变易身命胜故)。有人难云。般若未说圣回心者。何故善勇猛云。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發无上正等觉心。解云。此非翻显已入能發。但因前说已入得益。速证无漏涅槃地故。更说未入。亦有胜利。谓發大心。故不相违。
第七转识(至)不生彼故。
述曰。第二明第七识非无色界。基云。此但染识为缘。若其所引平等性智。随意识导。亦通无色。如入法空果灭定。六既非想。七不可下。余文可知。
第六转识(至)明昧异故。
述曰。此明六五识也。寂云。初义难陀师义。依自无漏种根生故。有云安慧。非也。唯意法处许无漏故。后中测云。有难。有漏七八识等。得与无漏意识为根。如何不许五根亦然。故论解云。有漏(简佛五根)。不共(简第八识)。必俱(简开导根)同境根(简第七识)。發无漏识。理不相应故。又难。无漏亦缘五境。由同境故。亦發何失。故论解云。明昧异故。明识依昧。理不成故。基量云。有漏五根。不發无漏识。有漏色根故。如余因依八地已上。色界鼻舌起二识不。基疏二解。一云不起。以异界故。不同上地起下三识。彼同界故。然根互用三识取香味。或二根处身根闻香等。一云得起。如异地故。约凡二乘。七地已前说不起识。前师解好(彼瑜伽记存后师义)。枢要云。既无漏种在识不缘。无漏五根亦尔何失。解云。现行五根。必变方实。种不要尔。谓伏法故。
三所缘缘(至)亦得生故。
述曰。第三缘中有二。出体故。离相故。此初也。言若有法者。有为无为但有体也。设无之影必体故。如观所缘具二义故。即简经部。亲缘本无。五亲缘假假如法无。不成缘故。言已根者。谓境相也。若假若实。乃至真如。无相为相。各现其心。名为挟带。准带境相。谓心心所即为所缘缘之果也。相于心现。故名所虑。有体生心名为所诧。亲者各自所变相分。及根本智所证真如。基云。即如自体缘见分等。并是此辈。若所趣质。名疎所缘。非己体分。影所隔故。言是见分等内所虑诧者。测云。等言等取自证缘见及证自证。证自证分能缘自证。二疏意同(然论所说。境有自体。能生心体。名所缘缘。所虑者现见分义。所托者自证托生。故说见等内所虑托。三分同体。非此所明。然体从用。假说此彼互所缘缘)。言能缘或有者或不定语。
第八心王品(至)无外质故。
述曰。第二显相。有四如文。本识三师。初师意者。佛他身土。但似不杖唯自力故。第二即是变化根师。第三护法正宗。自他身土可互用者。破初师也。自种于他无用等者。破第二也。非诸有情种皆等者。有漏本识。变必有用。若随他变。种亦应尔。则凡圣等。应无別过故。亦且因中不变他种及五根也。基云因果五数。皆托心王所变为质。自无力故。品言虽总。心所不尔(此显五数必有疎缘)。五识麤者。相易知故。钝者行解浅故。劣者他引生故。必有疎缘者。枢要云。且说业力。若定通力。非必有质。如生上界缘下界地色。或身在下起天眼耳。缘上色等。又解。五识有分別故。必杖本质。缘异地时。虽无自本识本质。有他变者。为本质故。若尔六识无时无质。恒分別故。前解为胜。论第二。枢要云。天眼耳见下色声。不托本质。如第七卷解。彼虽不许。今许异界为质无过(若由分別。必有本质。即违意识或时无质。故此卷托且存初解。若无自质。亦杖他彼天眼耳。何所见闻。故第二托许他为质)。基测同云。意识所变。亦为五质。如对法等。余记已破。
四增上缘(至)四事別故。
述曰。第四缘中有二。体用故。差別故。此初也。若有法者有体法也。谓简所执无。故非缘若假测二说。一云。此宽通假。如对法云。任持增上者。谓命根力。众同分住。一云。此亦非假。如因缘等。缘所摄故。就所依种说命能持(观师存初)。证师取后。今初为胜。別解脱戒。及身语表。既异熟因。增上缘故。不可彼因唯在实法。身语所依。唯无记故。又能作因通唯不碍。假亦有法。不障生等。如余实法增上缘摄句(四缘外有能作故)。或顺或违者。测云。顺违法为增上缘。基云。与顺违法能为缘故(初解为胜。谓缘于果。能顺违故。相违因果。如大论第六记)言除彼取余者。基云。虽无一法。非所缘缘。所缘缘外。更无增上。然彼时是所缘缘。不缘之时。是增上故。生等四事。如大论第五。顺者能生。违不令生。余三亦尔。且十因中。初九顺因。相违违也(二疏同尔)。测作三句。一有为望无为。二有为望无为。三无为望有为。无第四句为增上缘。以常对常。无胜用故(今加第四。说自性身依法性在。如心三分虽无別体为增上故)。
然增上用(至)如论应知。
述曰。第二义言。以本识等取变眼等。测云。等取意识八俱五数。所变影像。虽不發识。似故名根。观云。等取五根种子。有胜力故。言非正善根者。五十七云。一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谓此根也。又云。九根分位。然对法论。并取忧者。依未至地。修谛现观加行资粮。问起助故。既尔如何。说空处等。十一根可得。非想唯八故。论会前言三无色等也。谓修有二。一者行修。谓谓即现行。此如前说。色及不系。方便根本。有差別故。二者得修。依诸静虑入见道时。通修上下。由此现行见道力故。令三无色种子增明。各修三地。所修诸种随所在位名见道等。未必生现堕修道位。方生现故。不同有部四禅中间。随依何地。入见道时。得修自地。及下地中所有见道。而不修上。未曾道故。基云。非一切见道皆尔。唯有菩萨。或二乘入先异生位。已修上定。后入见道。修先得故。对法第十。上唯修下。依决定说。彼渐离故。后修道位生现无失。又解。菩萨三无色地。亦有无漏见道。但修种增毕竟不起。如下三禅见道不起。此义应思。修何用为(不如初解。应非佛性。应无用故)。又解脱分皆名此根。修三无色。故作此说。瑜伽中有此一释。然有漏无色。不顺见道。非此根摄。故今不述。由此傍修亦唯无漏。唯无色系及不系故。五十七云。于胜解行地。建立初根。十地立第二根。佛地立第三。故会见道时伇不说。基云。兼忧根者。显初二根亦通有漏。与对法同。大般若四十五云。具知根者。阿罗汉。独觉。十地菩萨。诸佛如来。信五等五根。何故。瑜伽唯佛具知。解云。等觉似佛。故说十地具知根摄。又解无学回心。从本名具。不如初解。地前亦应名具知故。有顶不明非三根者。基云。然说彼是已知具知。不顺三根。故不说彼。非彼不摄。不尔三根不尽无漏(谁言三根尽无漏法。欲等无漏非根摄故。论说非想非三根故)。
唯识论第七卷记尽也。
校注
插入一行 俱论作相应 苟疑局 全上一有四字 故上一有易字 缘一作处 而疑百 一无迷字 残字更勘 基下一有云字 一无俱生二字 名大二字更勘 礼字更勘 物一作总下同 逸下一有遍染许是假故今助论因以遍染心而放逸十七字 许疑计 二下一有师字 总字更勘 一无如贪二字 起下一有门字 三疑立 地下一有法字 无字疑剩 处疑遽 有疑存 五下一有等字 胜上一有慧字 五疑三 用一作同 欲下一有故字 彼下一有地字 能上一有无言二字 五疑立 杂疑虽 至下一有故字 生下一有一字空处 足字未详 不字更勘 此下一有文字 第字更勘 是下一有有字 云上一有一字 一无意成二字 中下疑脱有字 取一作身 他下一有唯字 问一作简 所上疑有脱文 善上一有不字 虽字原本不明 七字更勘 八字更勘 八下一有识字 生故二字疑剩 谓一作诸 眠上一有随字 如上一有基云二字 有下疑脱是字 经疑至 实上疑脱如字 因一作同 在疑五 必下一有有字 入疑人 伇字更勘 大上一有问字 五字疑剩 插入尾题【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50 册 No. 818 成唯识论学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述曰。第三段也。二取邪见名后三见。萨婆多云。欲界疑惑与欣不俱。欣麤疑细。行相异故。简彼故云欲疑无苦等。先作恶行疑无苦。集谛等亦欣俱故。上界无恶业。故言欲也。问。缘忧俱见二取忧俱见。何不嗔俱。答。所重若忧亦应然。彼所尊虽嗔。不增彼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