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开蒙问答卷下

六种无为

第一真谛义

体用显现蕴等三科也

云何名为实性唯识也

是前四法真实性故

既是四位真实之性何故偏云识实性也

六位心所识家相应十一色法识家所缘不相应行是识分位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

此识实性有几数也

有六种一虗空等

何故此六通名无为

为之言作前九十四有生灭法皆有造作称之曰为今此六法寂寞冲虗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

虗空无为其义云何

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虗空豁虗离碍从喻立名

择灭无为

择谓拣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择灭名

问非择灭

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约上二义不因择灭云非择灭

不动无为

离前三定至第四禅离其三灾出于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从能显名故曰不动

想受灭无为

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名想受灭

真如无为

真拣于妄如拣于倒遍计依他如次应知非妄非倒故曰真如无作曰无为

三科百法

如前五位百法于五蕴中何蕴摄何

颂曰色摄十一全受想各当一七十三行蕴八王识蕴收无为无积聚不向蕴门摄

色摄十一全

五根六尘皆属色蕴故云色摄十一全

受想各当一

遍行中受自当受蕴想当想蕴名各当一

积聚名蕴一受一想何得成蕴

八识相应有八受想聚八受想故成二蕴

七十三行蕴

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应总有七十五法除受想二有七十三此等皆是迁流造作故行蕴摄行者迁流造作之义

八王识蕴收

八识心王皆是识故皆识蕴收也

无为非积聚不向蕴门摄

蕴积聚义有为之法可以积聚色有形质非色有分限今无为法既无形分何所积聚故非蕴摄是故五蕴摄前九十四法

问十二处

眼等六根色等六尘是也

此十二处如何收摄五位法也

颂曰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八王意处收八十二皆法

问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

答六根尘中除意法二前十法中五根当五处五尘当五处十色随自名者随自眼名便当眼处乃至触名便当触处名十色随自名也

问八王意处收

八识心王皆在第六意根摄也

问八十二皆法

一百法中除前十色及八心王此十八外有八十二皆在第十一法尘处收也

问何以故

除前十八所收已外甚有为无为假之与实皆是意识所缘法尘境也

十八界

六根六尘六识成十八界也

十八界收摄百法

颂曰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

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

五根五尘各当五界为十色界名体相当云随自名

问八王归七心

六识界及意根界名七心界前六心王当六心界七八二识皆归第七意根界收总名八王归七心也法界同法处不须再问

五位三性

遍计依他圆成此五位法何法何性

遍计不摄此五位法

何故不摄

遍计性者是增益相无实体故

此遍计性何识能计

唯第六识

何唯第六

四句料拣即知非余遍而非计谓第八计而非遍有漏第七非遍非计有漏前五亦遍亦计有漏第六故唯第六有此遍计

几法是依他性

除六无为余九十四借因托缘皆依他摄

九十四法通其假实何皆依他

非体假故皆依他

非无体假是何假也

分位假

假有几种当知何法是分位假

假有三种一聚集假瓶盆有情聚集四大五蕴成故二相续假三世因果多法多时立一假法如昔者鹿王今我身是三分位假不相应是依前三法分位立故

几法是圆成性也

六无为是

何知六是圆成实性

所证所显从喻从诠本性缘阙照前自见

何谓圆成

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

圆成有几种

有二种谓无为圆成离倒圆成

前相摄者是何圆成

无为圆成

何为离倒圆成

三乘因果位中无漏心品佛果位中依正二报威仪定果灭后舍利但无漏者无为之法皆是离倒圆成摄也

因果之义

佛宗因果有何义理

说因果者离断常边契中道故

因果二字如何能离断常二边

有因故非常有果故非断

因果之道须三世相续不断方成因果过去为因现在为果又现因未果大乘过未无体现唯一念如何得成因果相续

观现在法有酬前因假说现在为前因之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说现为后果之因故将现在一念之法说成因果相续不断

过未无体何得相续

前因正灭后果正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相续明矣

四相之义

名四相

生住异灭

此之四相有差別否

有二种谓刹那一期

刹那乃细

谓生住异灭刹那刹那迁灭不停名刹那四相也

请示行相

答有为之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別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乃名灭此之四相皆约念念而说

一期四相

约人物等从生至灭长短时节一期之间说此四相名一期也其行相者且如一人初有名生后无名灭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此皆长时说一期也

问云灭相是无如何与有得为相也

表此后无为相何失不是能令有法成无止是名后方名无也

难云无法既得为相龟毛应亦为相

龟毛本无何须立相灭相令无故立为相不同龟毛

四食之义

食何义

资益义

凭何以知

论云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为食以此而知是资益义

论云此四其相者何

段食思食触意食识食此为四也

问段食意

段谓分段一分一段可饮啜故

此段食以何为体

谓香味触三尘为体

色声二尘何不为体

眼耳二识离中取境色声二尘不与根合不能资得诸根大种故不为体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境与根合故能资得诸大种所以三尘偏为食体

段食以何为相

变坏为相谓香味触变之时方能资长诸根大种

问触食何

有漏触数才触境时资生喜乐称益于身能为食事

触遍八识何识为食

意识偏胜

问意思食

欲俱思数希可爱境能为食事

欲何非食

思虑益根非欲能故

问请举思虑为食之事

答如悬沙疗饥望梅止渴此皆由思资益根大即其事也

思亦遍行八识皆具何识思是

亦第六胜

问识食义

由前三食势分力故识能资养诸根大种方为食事

何识为食

第八偏胜

八何偏胜

执持相故

此之四食于三界中何界具何

段唯欲界余三通三界

何故段唯欲界具

顺益胜故

触与意思三界八识有差別否

若前六识相应触思三界之中随识有无如眼耳二识一界一地等若七八者三界随识常恒而有

四分之义

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何名四分

谓相自证证自证是名四分

定四耶为有异说

有四师如前已说若义圆成护法菩萨

五位八谛

真俗八谛于我法等五位各何谛摄

我法唯俗真如唯真其余中间通真俗二

何以知之

四谛章云初一唯俗后一唯真中间三法通其真俗

初一谓谁

军林瓶车即当我法

后一者何

一实真如

谁是中三

一三科五蕴二四谛因果三二空真理

中间三法何理通二

对前为真望后为俗所以通二

此等五法如何配摄真俗八谛

中间三法配初军林名俗四谛配后一真名真四谛

初一何理唯俗非真

我法虗妄无所劣过故唯是俗

后一何理唯真非俗

胜义胜义不可施设废诠谈旨无所胜过故唯是真

四俗谛名义相摄

答一假名无实谛谓军林瓶车二随事差別谛蕴处界等三方便安立谛苦集等四法假名非安立谛二空真理

四谛义

一体用显现谛当第二俗蕴处等法二因果差別谛当第三俗苦等四谛三依真显实谛当第四俗二空真如四废诠谈旨谛一实真如

问谛何义

答实也不虗之义

我法无体焉得名实

答有如实有无如实无有无不虗目之为实

有无对色(此等合在识变后安)

色总有几

有二谓有对无对色也

十一色中何者是何

前之十种有对第十一名无对色

问对者何义

碍也二色相对互相窒碍如本与石互相系时体不相过五对碍住名有对义

对碍名色者其第十一法处摄色既无对碍何得名色

体虽无对皆从对色以立其名

从对色立名之义

极逈色以假想观析远逈等至极微时名极逈色也

问极略色

亦假想观析须弥等俱碍之色至极微处名极略色

问得名理

逈及有对是对眼色析此至极名极逈略此二皆从所析麤色以得色名

空一显色如何名色

显色之空名空一显色从所显色以得其名

遍计所执色

执色为实从所得色以得其名

受所引色

从所防所發善恶之色得其色名

无对色对何识境

唯第六识何以故对意根故假想观故故唯意缘

无表色名

受所引色又名无表

其义何也

对表得名

表何义

有所表示故名有表

表示相

由动發胜思發动身语恭敬乞愿令知所为名为有表

无表何义

防發功能自他不知无表示相名为无表

表色以何为体

身表色者屈伸等是语表色者意相应思从所發动名为表色

无表色以何为体

受戒之后思种之上防恶發善功能为体

思有多种谓审虑决定动發胜何思种上有此功能

于三思中取上品者初念所熏种上有此功能

何以故

初念所熏为无表依故

何唯初念所熏之种为无表依余后念种不立为依皆上品故

如世皇储立一余非

防發功能从何时有

从第三番羯磨竟时防發功能任运增长从彼时有

此功能何时萎歇

犯舍已后乃成佛时可尔萎歇

成佛已后如何萎歇

如瓶满更不受添所以歇矣

佛戒不萎有何过也

应有前佛胜于后佛

胜后何失

应非果满

无表之戒如来知否

说尔等

难曰若知无表应名有表苦不知者佛非遍知

由遍知故知非表知故知二难俱释

戒有三种

戒有几种

总有三种谓別解脱戒定俱戒道俱戒

別解脱名

从师受者別別防非名別解脱

问定俱名

入定之时便有一分防發功能名定俱戒

道俱戒

圣道起时亦能防發

何名圣道

无漏之智名为圣道

此等戒法以何为体

別解脱戒思种为体

皆说防發功能为戒何故却取思及种子

既出体性须取功能所依实体

何故前说身恭语词表色为体耶

前出表无表色之体今出表无表戒之体何相违有

定道俱戒既依现思应自表知何名无表

现思之上防發功能岂得自知

佛戒萎歇佛应无戒

防發功能虽不增长戒体仍存难佛位之中无所防發

何用戒为

如君子带剑亦何伤理

自相共相

何者名自相共相

言说不及谓之自相及故名共难若言说不及谓之自相

何故说名诠自性

名所诠者在言自相唯局一法谓之自性乃共相中之自性也今自相者乃离言之自相也

请示自相

答举其火烧热为性唯身根者现量证知其烧热性言说不及

何理知之言说不及

反曰若言说及说火之时口应被烧既不烧口明说不及

外难若说不及者唤火之时何不得水

俗习假名共呼召故故论云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兆返成若不尔者不解火名之人何不应声与火顺成苦火自性不以他人火触身时皆同觉热何有言说明知自相言说不及

共相何义

一类之法共有此相名为共相

请示法

如言火时一切诸火皆在所言知炉中火点灯火等乃至火之极微言说及者皆名共相

何以故

贯通多法不局一事故

问前之自相何量之境

前不云乎现量证知

何以故

不作解缘得自相故

共相何境

比量之境

何以故

作情等解不称本法故

凭何以知

论云假智及诠俱不得真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缘共相心不称本法应是法执

此称影像若法执心不称影像

不称本法是非量否

随所度境不谬解故非量谬解

八缘假实

因位八识于假实境

五八唯缘实七唯缘假六通假实

问六缘实

五俱意识未作解时

问大假

五俱意识作解已后及独头意此仍分二若独散意唯假非实若定意识一分通实

问佛果位

八识通缘假之与实

问三境义

三境义

颂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性境不随心

有三不随谓性系种所缘之境不随能缘之心是一性一界一种

性不随无记前五及第八识缘五尘时其能所缘皆无记性云何性不随也

同义即有随义即无

随义即无同义如何

如弟同兄性不是随兄

系不随如当界现第八缘当界种第八岂非系随

亦即同义即有随义无

种不随内二分相缘自证缘见此能所缘皆同种性种何不随

亦同非随

独影唯存见

此之影像自无实体唯存见分虑度而生名唯存见

独影义

独有影像都无本质故名独影

有质独影又如何也

此类影像虽有本质不从质起独由见生亦名独影

何故如此

自他相缘漏与无漏上下界地此能所缘即尔悬隔托质不著不名带质不得自性又非性境故知此影唯从见生

带质通情本

谓见分谓本质此之相分连带见质两头生起故云带质

以心缘心真带质是何心缘何心

七缘八六缘诸心心所

以心缘心如灯照灯两头有光成中间相可名带质若似带质以心缘色如灯照壁壁既无光其中间相唯从见生应名独影何成带质

既名似带质约义说乎

问何知约义

如说独散意识缘于当界过未根尘说为三境称实独影义说余二

以何义知实是独影

过未无体境无自性岂是性境既无质体何名带质独有影像相从见生独影无疑

何义说为第二性境

约此影像虽现无质会当须有托曾当质趄此影像约此义说第二性境

约何义路说似带质

拟曾当质说此相分从一头生为似带质

何知此二约义非实

过末无体岂有所托实本质也故知义说

三境之体相质取何

设尔等

若取本质无质独影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正智缘如皆无本质何为境体若取相分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本智缘如皆无相分用何为体

若依正义唯取所缘为三境体免前诸过

三境熏种

性境熏几个种

见影质三

带质境

见质二种

何无相种

相两头生假故无种

何无余二

无质无质种相假无相种

有质独影何无质种

自他界地漏与无漏质既在他能熏所薰不相和合故无质种

既有本质何不名为带质境邪

自他等隔所以此影不从质起约由见生但名独影

二种无明

无明有几

大数有二谓不共无明相应无明二中复分

不共中复有几

有三种一独行不共二相应不共三恒行不共

独行不共

不与相应者共

恒行不共

不与间断者共

何者是为恒行不共

第七俱者名为恒行不与第六间断者共名为不共此类名为恒行不共

何者独行不共

不与贪等俱者名独行不共此又有二谓是主独行非主独行

何名主独行

不与忿等小十俱者名为是主

何以故

忿等十法自类不俱各自为主此之无明既然不与是主者俱独自行时自便为主是故名为是主独行

何名非主独行

与念等俱名为非主

此之无明各何时断

是主独行唯见所断非主无明通见修断

成漏之义

善与无记自体非染由何成漏

由与第七烦恼俱起互相增益故成有漏所以道成漏由漏俱善等由七漏

难曰二乘无学有漏之法既非漏俱如何成漏

由从有漏旧种生起故是有漏

善等三性

云何名善

自体及果俱可爱乐名之为善

不善

反善可知

云何无记

无爱非爱果可记別故名无记

难曰疏解二世顺益方名为善谓前世益今世今世益后世俱得乐果者无为无漏无前后际何故名善

此世他世违越生死有证得故所以名善

人天乐果亦是顺益何非善也

唯顺益现世故是无记

问不善

翻善可知

前六三性为俱不但

有二师解后师义正容许俱起

五识三性容俱起者五俱意识于一念中应具三性

随偏住者同彼性也

南山量义

小外难曰若说一切唯心造者何故此无山处心想不成彼有山处想不能无

答曰如在梦中无山之处却见有山纵若梦心却想令无亦不能无有却见无想不能无

何以故

迷妄颠倒幻业力故梦境亦如望外

梦境是假觉境是实何得相例

梦既是假觉安得实

何以故

觉时执实之心诚如梦昧之心觉心梦心皆妄执故

外难若觉时境亦如梦境不离识者何得梦境皆知唯心觉时之境不知唯识也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梦境唯心要至觉时方知唯识如觉时之境未真觉位不能自知觉境唯心至真觉位方知唯识

何知尔也

如来说为生死长夜未得真觉恒处梦中

外问若唯有识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为入我空说六二法

外问佛既说色等即应是实有

由破一合实我相故说色等法非说实有

为执实我说色等破执色等实复说何破

为破法执复说唯识破色等实

外难云破我说色色等即空破色说识识性亦空

识性不空

何偏不空

非所执故

若执识实复说何破

执识实有即是法执至如唯识亦是法故

何以故

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故是法执即法空破

非所执识何须存也

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故非所执本法不无

说无此识有何不可

若无此识便无俗谛俗谛若无真谛亦无

何为如此

真俗相待而建立故

设无真俗复何过也

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大乘色等分明现量证知宁拨为无

大乘答云现量所证幻有非无汝执实有是遍计无

难曰外色非实有可非内识境他心既实有宁非自所缘

是自识境仍疎非亲

外曰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大乘责曰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言唯局一人一法无余

外曰如何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显真如

既五位別何名唯识

答曰医卜未出门又早闲病發才不责云奇哉固执触处生疑也

请明五位皆唯识理

识自相故识相应故识所缘故识分位故识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今后牢记更不复云

四缘之义

现量之境何缘是幻非实有也

从缘幻生故非实有

何故缘生便不是实

既从缘生亦从缘灭故幻非实

问幻生缘

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长

心法四缘

谓因缘增上所缘缘等无间缘

色法二缘

谓因缘增上

问因缘义

谓有为法亲办自果谓之因缘

此体有几

一种二现唯此二法

此二望果皆因缘也

三类亲因缘四类真等流

三类亲因缘

谓种引种种生现现熏种

四类真等流

三因缘上加现引现亲非亲义如前已辩

等无间缘

八现行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后定生

等者何义

能引所引力齐名等谓一引一聚一聚酬一一聚引一一酬一聚一引一法一法酬一一聚引一聚一聚酬一聚类有不等力须齐等

问无间义

能所相望于其中间无自类隔名为无间

问缘何义

显非色等

三性三量三界九地因果漏等此等自识互相引生是此缘否

答是

何故皆是

只约前后无自类隔名等无间何碍漏等

问所缘缘

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有法何义

表是依他非无体法

何须依他

要有力用牵能缘识

是带己相

带谓挟带相谓体相相分己即是相

难曰有法为缘生能照心心带有法己相名所缘缘面质为缘生镜中像镜带面质己相面质应是镜所缘缘

要心或相应所虑所托镜非心心所面非镜所虑是故面质非是镜家所缘缘也

此缘有几

有其二种一亲二疎

亲所缘缘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疎所缘缘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疎所缘缘

亲疎二缘定有体否

亲缘定有疎缘或无

何故

有不仗质心亦生故

谁是不仗质

第八亲相内二相缘自证缘见本智缘如第六缘无

何者仗质

自第八识缘他身土前七除六缘无之外余皆有质

问增上缘

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

有胜势用

是为缘义但不障碍便是力用

或顺或违

显与违顺俱能为缘

法有四相与何为缘

与后生法及后异法非前灭法

何故不与灭法为缘

大乘灭不待因

灭不待因之理

有为之法念念迁灭何须待因

请示一法

且如人身随业力生念念前灭后生长至壮年渐渐衰朽至业力尽后念不续便是死位岂待因灭

疑云此之业力岂非灭因

业是生因生力既尽故归灭路岂是业灭

难曰如霜降时青色便灭此霜岂非青色灭因

霜止隔令后青不生非灭前青何以故目系无霜亦有黄叶明知前青不待灭因

请出所以

青色念念前灭后生霜若不降后青续生其霜既降后青不续

顺违义

只如此霜顺后黄色为相顺因与后青色为相违因

何故有云相违之处不为因为因之处不相违

约相顺因作如是说

既有相违因灭应待因邪

违后不生名相违因非违前灭

何以故

前自迁灭不假违故

据此之说即前三因皆是此因不顺即违故

何以故

有是前三因皆是增上缘有是增上缘非是前三缘增上缘宽前三狭故

五果之义

前之四缘各得何果

果总有五谓异熟果等因通善恶果唯无记为异熟果此异类而熟

问所招

论云谓有漏善恶业所招自身异熟及异熟生无记

问异熟生

若单言异熟不摄別报言异熟生总別皆是

问等流果

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因后果随转

问等流名

因果相似名等是彼类故名流

以先业后果随转

且如杀生得短命报此假等流

何故名假

性不同故名之为假

假等流名

果似先因名为等(长短相似故)是彼类故名为流(杀他命损自寿)性不同故名为假(因前六不善之业促第八无记之寿)

此假等流实是何果

实增上果(有力增上故)

问离系果

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问离系名

由离障染系䌸之法证得此果名离系果

问士用果

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问士用名

士谓士夫用谓作用此人士用

问法士用

因法为作者缘法为作具如士夫用从喻彰名

问增上果

增胜殊上名为增上有力无力如增上缘已说其相

十因五果

前之五果依何处得

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真见依处得离系果士用依处得士用果所余依处得增上果

习气依处等言复是何也

由前四缘依十五处立为十因故说五果依何处得

亦应叙彼依何依处建立何因

一语依处立随说因二领受依处立观待因三习气依处立牵引因四有润种子依处立生起因五无间依处六境果依处七根依处八作用依处九士用依处十真见依处依此六处立摄受因十一随顺依处立引發因十二差別依处立定异因十三和合依处立同事因十四障碍依处立相违因十五不障碍等处立不相违因

福等三业

颂言由诸业习气其业有几

有三种谓福非福不动

问福业

即有漏善思为体疏解福者殊胜之义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名为福业

问非福业

自体及果俱不可爱乐相鄙劣故名非福业

问不动业

不可改转义其业多少住一境性不移动故名不动业即上二界定地之业

问不动名

以定能令住一境故

既上二界应是福业何名不动

约前殊胜立不动名

三种习气

习气有几

亦有三一名言习气二我执三有支

习气名

由业气分熏习所成故名习气

问名言习气

因名起种名名言习气

名言有几

答有二种一表义二显境

问表义名言

谓能诠义音声差別

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声能表义心能显境何意用此立习气名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別因缘名此习气

我执习气

谓虗妄执我我所种

我是遍计何得种也

因执蕴等为我之时熏蕴等种名我执习气

何义別立我执习气

由我执种能令自他有差別故別立之也

有支习气

谓招三界异熟业种

问有支名

随善恶有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別名有支习气

此三习气于四缘中是何缘也

名言习气是亲因缘我执有支是增上缘

问有支业所招可是增上缘我执相分种亲生本识见应是亲因缘云何亦增上

令自他別故成增上

泛说散布名言及业种子其犹何也

名言如散土业种若泥团

法喻之理

水和散土而作泥团业招名言而为业种

法喻之验

泥团不散之际水力能焉异熟未萎已来业力如是

三种业当何习气

有支习气

颂言二取习气三中当何

我执名言二习气也

何名二取

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

取者何义

取谓著义

惑业苦三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何者名惑

發业润生烦恼名惑

何名为业

能惑后有名之为业

何者名苦

业所引生苦果名苦

惑业苦三摄十二支其相云何

颂云爱取无明惑行有二名业除五余七支一一皆名苦

十二支名

十二支名

谓无明等

问无明体

答行蕴中痴

问行支体

身语意思

问识支体

第八种识

名色支体

四蕴名名色蕴名色

问六处体

谓内六处即六根是

问触支体

第八触全前六异熟除第七触唯有覆故

问受支体

谓遍行受

问爱支体

谓三界贪

问取支体

通取烦恼

问有支体

取识等五及行支种

何以故

爱取润转名有故

生支体

识等五现

老死支体

生支变灭即老死支

十二支粗分几类

略摄为四一能引支二所引支三能生支四所生支

能引支何

谓无明行

问所引支

识等五种

能所引义

无明發行招识等五是能引义识等是彼所引發故

问能生支

谓爱取有

何谓能生

近当来生老死故

问所生支

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生老死体皆识等现约何分二

谓从中有本有未衰皆生支摄衰变为老命终为死

何故老死不別立支

老无定老附死立支

无定老之义

人畜类等有夭亡者天上无老

五衰相岂非老耶

亦有无者

二种生死

常言生死有差別否

有二一分段二变易

分段者何

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助缘势力所感三界麤异熟果

分段义

随因缘力寿命短长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变易者何

谓诸无漏有分別业由所知障助缘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问变易义

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异缘云改麤身为细质易短寿作长年

既改麤为细易短为长何名生死

觉知势尽名为死入定还资谓之生

量果之义

护法四分约量果说其义云何

心缘境时须有所量能量量果之行相故如尺量物有解数人

谁如物等

所量如物能量如尺量果如解数人

应示行相

第三疏钞解量果义因果二位亲疎合论因四皆同果位诸说重数不定

请示因四

一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为量果二见分为所量自证为能量证自证为量果三自证为所量证自证为能量所量即量果四证自证为所量自证为能量所量即量果

问果位者

二师不同初师唯约亲缘为理果但六重谓加相分为所量内二分为能量二重通前因四即成六重

甞闻云已得者亲得亲得者影得内二因中不曾缘相果位始缘何名亲缘为理也

今内二分所缘之相本是一识之相分故不须重变影像缘之故缘见缘相

后师通亲疎理

约自不自缘进退复二初依三缘三共有九重复依三缘四有十二重

问九重者

依内三分缘余三分谓见缘相见缘自证见缘证自证此是依一缘三也又自证缘相缘见缘证自证此是依二缘三也又证自证缘相缘见缘自证此是依三缘三也故有九重

依三缘四

加内三分自缘自三搭前九重为十二重

此量果义唯尔数邪

此约分分说遍知义故唯尔数若约法法说遍知者乃有无数

如何无数

无量诸法皆所量故何非无数

何谓相分不为能量

相分理无能缘用故

何理无用

相唯境分非心分故现山河等初无缘虑

何为见分不为量果

答见通比非不得为果

非量全谬可不为果比量无谬何非量果

既然比度不亲证知何得为果是故现得为比果比不为现果也

因见通比非不得为量果果见唯现量应得为量果

因见类故唯缘用故非证用故不得为果

宁知见分无证用也

内二立证名此唯名为见见者缘虑义证者证解义佛见虽现非证解故不为量果

依三缘四之家内三自缘应刀自割指端自触焉有此理也

前不云乎亲得者影得既变影缘自知非自割

四变句义

四变句义

谓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为四变句

共中共者

如人类中无主山河四义共故名共中共

共中不共

有主田宅他虽共变不得共用

问何以故

不得为主用不胜故名共中不共

不共中共

浮尘根是自识亲依他亦踈用此义名为不共中共

不共中不共

即胜义根唯自识依非他依用

共中共者且如多人共变一山我山非彼各自唯识一处多山何不相碍

招种变用四义既共故一处似一各不相碍

问招等义

共业招共种生共变共用名四义共

其多人山共在一处各不相碍喻如何者使信得及

譬如多灯共在一室和杂似一光各自遍各自系属仍不相碍共中共境如一灯光

问争知各属

如置多灯人影亦多

何知各遍

除去一灯余光尚遍无不遍处故知各遍各自系属各不相碍

众人一山共业不碍一人多山何却相碍

虽一人境多种別生所以相碍

何以故

非共中共故众人一山相似业招随顺业转名共中共故不相碍

多人共招木之与石何却相碍

互相碍者但自心上木之与石非自与他互相碍也

问此理趣

多人山等虽在一处仍各自人见各自山不互相见

何不互见

若互见者心外取法然各自山各第八相各八生时各相随生各八灭时各相随灭故不互见三界唯心其义明矣

共中共相实各自变月藏何说一切共变

难月藏云若如尔说应凡与圣互相变也难圣变秽假变不遮若实变者秽种已亡如何变秽难凡变净如何凡夫见灵鹫山仍是丘陵即知凡夫不变净境

又难月藏若互变者应无坏却常有变故

月藏质云若不互变劫初将坏无有情时谁人变器正义答云劫初如受胎将坏如残果

正义家既不互变成坏胎残有情未生是谁变也

答成坏之劫受胎残果皆有情业何须生方能变也

如一境应四心天见宝严池人见为清水鬼见为猛火鱼见为窟宅此等之类当何变句

答不共中不共如一类中说胜义根招种变用皆不共故

胜义一身此等多身例何得齐

一类之中一身望多身异类之中一类望多类故

三界九地

三界九地

三界者谓欲色无色九地者谓五趣杂居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舍念清净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地

三界与九地相摄如何

五趣杂居欲界全离生喜乐摄色初禅定生喜乐摄二禅离喜妙乐摄三禅舍念清净摄四禅无色界即后四地

欲界处有几

天处有六人傍鬼狱同在地处

问色界

有十八处

问无色界

答四处

欲界天处何六

谓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问地处何

答谓四大洲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

日月星天属何天摄

四王天

此四王天居止何处

须弥上半有四层级在上层级

下三级是何者居

坚首天持鬘天恒憍天皆四天王所领之天

四王名

东护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

诸天处空居地居

四王忉利名地居天其余诸天皆名空居

何故下二偏名地居

四王天住须弥层级忉利居须弥顶在地上住故名地居余皆虗空中住故名空居

色界十八

初二三各三四禅有九天

初禅何三

梵众梵辅大梵天

二禅三天

少光无量光极光天

三禅三天

少净无量净遍净天

四禅九天

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

欲界义

由三欲故名欲界谓饮食睡眠情爱

色界义

有妙色身故名色界

无色义

彼无形色故得此名

问定散地

欲界名散上二名定

问何以故

散善业招定业感故

问凡圣天

色界上五名五净居圣人所居其余皆凡

问内外道

无想一天外道所居余皆内道凡圣之天

三界九地类聚差別

依二十五有差別建立颂曰四洲四恶趣四空并四禅无想与净居梵王六欲天

诸天相状

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上皆善相

男女差別

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上界一类无男女別

问王臣等

初禅已下皆有王臣二禅已上皆无王臣

问喜乐等

三禅已下皆有喜乐四禅并无唯舍受故

问三灾等

初禅有火灾二禅水灾三禅风灾四禅已上离三灾绝八患故

问形器等

下二皆有身形器界无色皆无唯有四蕴心心所法

何故有说鹙子灭时无色诸天泪下如雨

彼定果色不遮亦有其业招色说无色无

世界名义

云何名为世界

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故三际为世十方为界

世界有差別否

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即依报

众生世界有差別否

有二说一曰十界四圣六凡为十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六凡即六道也二曰三界欲色无色是也

器世界形状若何

如茶磨形周帀有轮围山中间有须弥卢二山其间四海环绕其状如此

器世界依何而住

依金轮住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

空依何有

依迷妄心

妄心依何

妄依真心

真心依何

真无所依

何故无依

是一切法之本源故

此凭何说

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發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凭此而说

此世界外有世界否

答有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释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中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此三千界其广如此其高若何

小千界者量等初禅其高量至彼中千等二禅大千等三禅其高各至彼

颂言同一成坏其成坏时有差別否

成从上成坏从下坏

坏时差別

谓初火灾坏至初禅次水灾坏至二禅后风灾坏至三禅劫章颂云风灾能坏第三禅第四静虑无能坏

此大千界外又复如何

十方世界犹如网孔实无有尽

人仙名义

人者何义

法苑云人忍也于世违顺情能安忍目之曰人又人仁也周礼仁有六德郑氏注曰爱人及物曰仁上下相亲曰仁贵贤亲亲曰仁煞身成人曰仁善恶含忍曰仁好生恶杀曰仁

仙者何义

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字从人傍山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乃神仙也

天君王义

天者何义

外教释云上玄也说文曰颠也至高无上名天尔雅曰春苍夏昊秋旻冬上天内教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具此三义目之为天

君者何义

韩诗外传曰君穷也能穷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𣷉之如海养之如春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參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者

王者何义

白虎通曰王往也天下所归往也洪范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帝王何义

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帝王略论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埀之万代为不可易普润曰帝力可以镇万王威可以伏兆庶

皇者何义

白虎通曰皇者天之总美大之称也煌人莫违故为皇也

何名天子

金光明经云以天护故复称天子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称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远矣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矦之嫡嗣称为世子

四转论王

何名转轮王

由轮旋转威伏一切名转轮王

轮王有几

施说足论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有別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大洲故

其轮宝自何而有

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灌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身首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金转轮王余三亦尔

四轮王威定诸方有差別否答有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言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隐富乐多诸人众惟愿天王亲无教𠡠我等皆是天王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宣威布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尅胜便止

铁轮王者乃资粮位前上品十善菩萨所得既云尅胜宁无伤害

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各安其所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殁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风望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振威乃伏铁轮奋戈始定

阿修罗义

何名阿修罗

旧阿须伦阿须罗阿苏罗新云阿素洛翻云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隣次诸天而非天也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美名无端正

神变如何

华严经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

阿修罗趣类住处

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隣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別有一分下劣阿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中旦游虗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修罗与天胜劣几何

起世经云修罗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

何因感得

此阿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有说五道除阿修罗未知可否

普润说云观诸经文应有六道

何以故

以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善有上中下亦有三善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报而善唯二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

地狱名义

何名地狱

地下有狱名为地狱

地狱名类

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大有其八小有十六

问大八者

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

十六小者

八寒八热是也言八热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刺林七醎河八铜橛

问八寒者

一頞浮陀二泥罗浮陀三阿罗罗四阿波波五睺睺六沤波罗七波头摩八摩诃波头摩

问地狱因

造作上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问寿量

人中万八千岁为地狱一昼夜若等活狱寿五百岁乃至无间寿一中劫更有近边孤独其寿不定处亦不定

此三恶道云何又说为三途

解脱经云地狱名火途饿鬼名刀途傍生名血途途有二义一谓途炭取残害义二谓途道取所趣义

神鬼畜义

云何名神

光明疏云神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小力者能隐显变化

云何名鬼

婆沙论云鬼畏也(虗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其命

鬼与神是同是別

净名疏云皆鬼道也

鬼有其几

答麤分三品细分九类

三品者何

正理论说一无财谓不得饮食二少财少得饮食三多财多得饮食

九类者何

于三品中复各有三无财三者一炬口鬼火炬炎炽常从口出二针咽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口中腐臭自恶受苦

问少财三

一针毛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毛利而臭三大癯咽垂大瘿自抉啖脓

问多财三

一得弃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

鬼神住处

正理论云本琰魔界从此展转散趣余方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街巷市肆及丘塚间

鬼名状

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乃至草木殊形异状其相不定

寿量

人间一月鬼为一日乘此日月成岁寿五百年

问鬼恶因

谄诳心造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如上内教作如是说未知儒宗鬼神名义

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归也故古人以死人为归人

傍生之名其义云何

婆沙论云其形傍故其行亦傍故名傍生

何名为畜生

婆沙云畜谓畜养秉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何名六畜

礼记注云牛羊犬马豕鷄谓之六畜

龙者何义

五音集韵云通也和也宠也说文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

何名狮子

略大论云方颊大骨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方大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口安立以身大力(云云)

云何名象

异物志云身倍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后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

傍生因果

久蕴愚情夫沉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䇿于身疆

状类

答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

四生名义

四生名

谓胎卵湿化

问四生义

从胎脏出名胎生从卵殻出谓之卵生借湿气成故曰湿生无而歘有称为化生

问趣缘

俱舍颂曰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

倒心趣欲境

答胎卵二生于中有位起颠倒心驰趣欲境随所受合结生相续

问颠倒心

谓趣生者若男于母作妻想若女于父作夫想

湿化染香处

湿生染香化生染处

湿生染香

湿生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随所爱合而便结生

化生染处

化生随业见当生处染著结生

趣生中有形状品类

恶业中有如黑羺光伏面而行善业中有如白衣光天趣者上人趣者旁俱舍颂云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

在胎五位

在胎五位

一羯喇蓝翻名杂秽在初七日二頞部昙此翻疱在二七日三名闭尸此云凝结在三七日四名建南此云凝厚在四七日五钵罗赊伽此云形在五七日六发毛爪位七具根位后渐增长至十月时圆满而生

四生具缘

四生各具几缘而生

总四因缘各借不等其四缘者一业思二卵殻三胎脏四润湿各所具者卵四胎三湿二化一胎三除殻二连胎化唯业思

界趣具生

三界诸趣各具几生

俱舍颂云鬼通胎化二人旁具四生地狱及诸天一一皆化生

定不定报

业所招报为定受否

答曰定受

难曰若尔何故论说有顺不定受也

答曰唯云不定不云不受故须定受经云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

若定受者何云入见者名抵债圣人抵而不受恶总报故

答曰说定受者约凡夫人若圣人者三乘无学善亦不受况恶报乎

问曰何知善亦不受

阿罗汉者应不受复有故佛解脱道舍有漏种现故即知善恶俱不受也

难曰若亦不受善果报者二乘即若大乘者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岂非是善果报也

答曰说不受者有漏善根不说无漏

此以何证

华严经云有业报佛即是报身此其证也

若受无漏善果报者因何因中行行之时每度要与三轮体空云不望得果一何相违因果不相照故

答曰云不望者要事与理合理与事冥恐著于相成有漏因云不望果此报身者乃无得而得是真得也无果之果乃真果也故古德云有心用处还应错无意求时却宛然又云如虫蓹木偶尔成文即其义也

若有得之得有果之果何以非真

事不契理心有分限故果有尽所以非真

无漏五蕴既是有为生灭之法何偏名真

无麤四相所以名真有细四相亦是生灭何偏名真

虽细四相念念迁灭乃尽未来念念相续永无断灭故得名真

何故无断

事既契理理既无限业亦无尽故无断灭

何故有心求之不得真果

真者不堕诸数心言路绝若言果者堕诸数故若有所得落心言故其真理者非得非非得非果非不果故著有无或住中间俱不得真也

诸论差別

前云论说不定等言何论说几

答曰瑜伽论说有二种业谓顺定受顺不定受唯识论说有其四种谓顺现生后不定受

两论二四数既不同有相违否

其唯识论数虽有四唯定不定止于定中分为前三后一同彼故无相违

顺等名义

谓上上品善不善业极殊胜故现身便受名顺现受中庸之业稍降上者次生便受名顺生受又稍劣中等者二生已后皆名顺后其下品等由微劣故如人负债急者先偿排遣在后名顺不定

此等因何有胜劣也

由能造心有胜劣故所造亦尔

排在后者时节不定其报如何

由此瑜伽有四句简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定时报俱不定

问彼论四句与彼二业及唯识四与相配

瑜伽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通唯识四即彼顺不定受时报俱定者唯识前三即彼顺定受时报俱不定者唯识第四同彼论后顺不定受

此时与报及定不定其犹何也请喻示之

时定报不定者如论稼实秋间决收是时定也未知成否是报不定报定时不定者如守牌僧僧次已定是报定也知何时有是时不定时报俱定者如现任官此时现受报故时报俱不定者如未入选何时坐是时不定未委得何官是报不定

此顺现等为別报邪为总报也

唯顺现业是其別报余皆总报

问顺现者何非总报

唯现身上增损福寿不改趣类故是別报

如现变蛇转女成男者总邪別邪

答全身变方名总报有少未变犹属別报

何以故

此趣彼趣此类彼类逈然不同业类全异方名总报有少同异乃是別报

五心轮名

五心轮名

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

此五心何时起何

但闻语时前后次第应起即起

请示一途

诸行无常四字之时若专法者七心集现解其义理若散乱者十二心现

七心轮

答如闻诸字时有率尔寻求二心复闻行字时有决定心又闻无字时复起寻求后闻常字遂起决定染净等流成七心转

问十二心

四字皆有率尔寻求成其八心行字加决定通前成九常字又加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搭前九心成十二心

四断名义

问四断义

一自性断二相应断三离缚断四不生断

自性义

根随等惑无漏智生断彼自体名目性断

相应断义

前七心王遍行別境通染性者断彼相应染法之时其遍別等亦得断名名相应断

离缚断义

善无记法由断能缚染心所以亦得断名名离缚断

不生断义

八难果法入见道后永不生故名不生断

四断作释

自性即断所相应之断能离缚之断不生即断

三宝名义

何名佛义

答福田论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名之曰佛

云何名法

玄理幽微正教精诚目之为法

何故名僧

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谓之僧

何得名宝

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得名宝无机子

涅槃经云诸佛所师谓法也则应立教举法为初何缘垂训佛居先邪

释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演法之功法无自显之力犹如伏藏借人指出故初称佛然后示法

三乘通号

何名为声闻乘

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之所谓声闻乘也

何名缘觉也

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绕灭五果之缠缚此之所谓缘觉乘也

何名菩萨乘

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谓菩萨乘也

大乘五位

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于几位如何悟入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各于五位渐次悟入何谓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本性住种性

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何者名为具本性人

答外凡人是

何名外凡

虽具此性未發坚固大菩提心名外凡位

习所成性

谓闻法界等流法闻所成等熏习所成

此何等人名习性

内凡人是

何名内凡

此性定在發心已后约初入劫名内凡位

云何入劫

为發心后修十千劫方入十信言入劫者乃三僧祇之初首名为入劫

具此二性当几类人

定性菩萨二乘回心

二乘五果回心向大望顿悟人至初入劫修习劫数同別多少

下从初果上至五果回心向大至入劫位乃经八二万十千劫至资粮初顿悟發心亦十千劫至资粮初

何故五果劫少初果劫多

烦恼有无修证少多故

略于五位

一资粮二加行三见道四修习五究竟

渐次悟入

答于识相性资位中能深信解至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见至见道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尽未来际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此名渐次悟入

一资粮位

问资粮名

资谓资益粮谓津粮从此积集福智津粮资益己身远趣大果故名资粮

又何名为顺解脱分

为有情故勤求究竟大解脱果由此亦名顺解脱分资粮自利之名顺分利他之号

此资粮位当修何行

谓修大乘顺解脱分

从何而何是资粮位

从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此资粮位有几行位

有四十心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此位由何于唯识义能深信解

因四胜力谓内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资粮力

何者因力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

善友力

逢事诸佛出现于世

间作意力

一向决定胜解名作意力

问资粮力

由三力积集无间名资量力

此位伏除何障染法

少能伏除取二取现

问何故少能不能多也

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所以少能

何名外

散心名外

问何知如此

本论颂云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故唯能伏取二取现

散心修者华严何说十住菩萨现八相等岂非定力

既云多住外门即知少能入定是故能现

福智资粮何者是福是智

前五度福第六度智

此位中断修之相

有三种练磨心除四处障

问三练磨

一菩提广大屈引佗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己增修练三转依难修屈引麤况妙练

问四处障

一离二乘作意障二诸疑离疑障三离闻思我我所执障四断除分別缘似我法义境障

二加行位

问加行名

加功用行名为加行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此又何名顺决择分

欣远之心不如始业且求见道名顺决择分见道之智名决择故

不如始业

非属力劣行合如此是知涅槃不越于此故且求近云不如始

问始业

始初發心一至远求大涅槃

此位行业

即修大乘顺决择分便是行业

难曰近见道故名加行者资粮远见道无加行义

若加功用行而行资粮亦名加行若近见道加功四善独名加行故对法说有资粮皆加行有加行非资粮

资益己身之粮加行不名资粮加功用行求果资粮不名加行

资粮远望大果最初独名资粮加功万行加功资粮亦名加行

加功而行万行资粮得名加行加行亦望大果加行亦名资粮

初位發心最猛四善不名资粮万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初位心猛独名资粮四善近见独名加行

答曰可尔若加功行万行初位名加行若近见名加行初位不得名

若果资粮四善亦得名资粮否

答曰不尔若如尔

见道亦是果之资粮应名资粮恁么则如何即得

从增立名但可名见道不得名资粮

难曰从增立名见非资粮既是从增立名资粮亦非加行

固知如是所以五道立名不同互不相滥

加行位所修之法

答有四位四能發四所發四能观四所观

问四位

谓暖世第一

问四能發

答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

问四所發

下四寻思观上四寻四观下如实智观上如实智观

问所观四

名空义空名义自性空名义差別空

问能观四

答即前寻思如实四观是也

依何位入何定發何智观何法

初依暖位入明得定發下寻思观创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別皆空

何由得空

观所取四皆自心变皆假施设实不可得不空而何

问第二位

次依顶位入明增定發上寻思观重观所取名等四法实不可得唯自心变

问第三位

复依忍位入印顺定發下如实智观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顺后能取之识亦是其空印前顺后名印顺定

何义顺后能取亦空

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空

问何以故

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此忍有几

有下中上下忍印无所取中忍即无能取

问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无间定發上如实智观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別

又问初位何义名暖

至初获道火前相名之为暖

问明得名

至此初获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问寻思名

寻思名等假有实无名曰寻思

名义二法何故別別而观名自性义自性名差別义差別合而观之

名文与义能所相异故別寻求名义自性及二差別二二合同故合思察

问第二位何义名顶

寻思位极立以顶名

问明增名

明相转增名明增定

何故顶位重观四法

初伏难故所以重观

第三位何义名忍

忍境识空故名为忍忍者印也顺也

印顺定

印前顺后立印顺名

问四如实智名

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问第四位世第一名

有漏位极名世第一

问无间定名

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

颂云现前立少物何为少物

心上变如名为少物

颂云以有所得故所得者何

带相观心名有所得即前少物也此名相缚

三见道位

问通达名

谓无漏智体会真如故名通达

问见道名

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此之见道有差別否

有真见道相见道

真相见道有差別否

若一心真见道三心相见道若三心真见道十六心相见道

云何一心真见道也

谓根本智实证二空真理实断分別惑智二障虽多刹那事方究竟总说一心

三心相见道

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何故此名相见道

以真见道不別缘故今则別缘是相见道

三心真见道

前三心说为真见

复约何理却说为真

以相见道缘四谛故今不缘彼为真见道

十六心相见道

谓苦集灭道四谛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四心者何

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余三谛准

此十六心有差別否

有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

能所取十六心

法智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上下谛境十六心

法智法忍缘下界如类忍类智缘上界如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

何故如此

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

示能所取

且苦法智忍缘如倣真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法智缘真如倣真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证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倣之心见分倣第一心无间道自证缘见苦类智缘前见倣第二心解脱道自证缘见集灭道三倣此作法

请示上下

苦法智忍缘欲界如倣无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法智缘欲界如倣解脱道见分证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倣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界如倣解脱道见分证上界理余三谛准

三心相见道

内遣有情假缘智倣无间道见分断我执内遣诸法假缘智倣无间道见分断法执此二別缘名之为法遍遣有情诸法假缘智倣解脱道二空见分证二空理此一总缘名之为类

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若三名真不说倣法乃根本智別断总证

一心真见道

双空智起无间道中双断二障解脱道时双证二空

二种十六皆小乘法菩萨何作

此约菩萨修作说之

何故修彼

降伏二乘故修成遍知故

此通达位之分齐

于十地中每地有三谓入住出此通达位当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属修道故

何故见道偏时促也

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一念尚无何恠时促

既无一心何当入心

约相见道多时排布事方究竟说当入心若真见道岂属三际也

四修习位(附 五究竟位)

问修习名

修谓修理习谓习学有为无为功德法故名为修习

问修行位差別之相

大分有二初十地因后转依果

问十地因

十地皆具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之因

问十地名

一极喜二离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初地何义名为极喜

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名极喜地

初地中修习何行

施行三谓财无畏法施

问断何障

异生性障及断二愚一执著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

问证何理

遍行真如

问二地离垢之名

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问修何行

戒行三谓律仪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断何障愚

断邪行障微细悮犯愚种种业趣愚

问证何理

证最胜真如

三何名發光

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發无边妙慧光故名發光地

问所修行

忍行三谓耐冤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问所断

阇钝障及欲贪愚闻持陀罗尼愚

问所证

胜流真如

四地焰慧之名

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问所修

三精进谓披甲摄善饶益精进

问障愚

断微细烦恼现行障等至爱愚法爱愚

问所证

摄受真如

问五难胜

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问行

三静虑安住引發静虑办事静虑

问断

断二乘般涅槃障纯作意背生死愚向涅槃愚

问证

无別真如

问六现前

住缘起智引无分別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问修

般若三生空法空俱空般若

问断

断麤现行障现观察流转愚相多现行愚

问证

染净真如

问七远行

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问修

方便二谓回向善巧拔济善巧

问断

答微细现行障微细现行愚纯作意求无相愚

问证

无染净真如

问八不动

无分別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问修

愿二谓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

问断

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无相作功用愚相自在愚

问证

不增减真如

问九善慧

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问修

力二谓思择力修习力

问断

断利陀门中不欲行障辩慧陀罗尼自在愚辩才自在愚

问证

所依真如

十法云地

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满法身故

问修

答智二谓爱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问断

断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及大神通愚悟入微细秘密愚

问证

证业自在所依真如

何名等觉

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名等觉位

此金刚心断何障愚

此无间道断微细所知烦恼障于境微细著愚极微细碍愚齐此名因修道后边

○问妙觉名

前念金刚心时名无间道断尽一切微细二障至第二念弃舍四事名解脱道证莲华相好功德获三种身故名妙觉齐此名果究竟位初十地因竟

四转依果

转依果

转依有四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然此转依通因及果

问能转道

此复有二一能伏道二能断道

问能伏道

有漏无漏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能伏二障名为伏道也

问能断道

谓无分別根后二智断迷理事根随惑故名能断道

问所转依

此亦有二一持种依二迷悟依

问持种依

谓第八识持染净种为所依故名持种依

问迷悟依

谓真如法能为迷悟之根本故名迷悟依

问所转舍

此又有二一所断舍二所弃舍

问所断舍

谓二障种每遇何地无间道时彼便灭故名所断舍

问所弃舍

谓有漏善异熟无记劣无漏变易身取要只是有漏种现劣无漏种现至此最后解脱道时尽弃舍之名四事也

问所转得

谓四涅槃

一自性清净涅槃

答本性无染谓之清净本性寂然故曰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如来之身有余乐依无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余依不同二乘有余苦依身有属故

何知无苦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故知无苦有余乐依

问蕴虽无漏不无迁灭何名涅槃非寂静故

能招染尽故名涅槃

问无余依

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众苦永寂名为涅槃无余苦依

问无住处

生死涅槃二皆不住名无住处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问所转得

谓四智菩提何谓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转八识成四智何故名为所生得也

转灭有漏八识之时从无漏种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转何识生何智

转前五得成所作六妙观察七平等性八大圆镜智

转识成智智者別境中慧岂不转王成心所也

称实转王得王转所得所

云何转八识成四智

据转强得强云转识成智

请说道理

因中识强智劣果位智强识劣故云转强得强

为甚如此

因中烦恼增故境界胜故所以识强智劣果位烦恼无故境界空故所以智强识劣

据此八识皆有转理何故前七偏名转识第八不尔

第八一转永转转后更不间断故非转识

前五同八一转永转何名转识

前五因位三性间转亦名转识

第七一性应非转识

八地已去有漏无漏间转而起亦名转识

无性第七不通无漏何名转识

三界相望麤细转易亦名转识

第八三界以麤细易应名转识

第七我执渐增转暗八无此理故非转识

二无我义

二空名义

生法二种无体名空空即彼无无別空体

二空理

二空所显名二空理

旧云人空或云我空今言生空何义不同

若云人空不该余趣

我该余趣何不从之

有执外法以为我者但名生执通该内外

何须空二

二执若在二空真理无由得显故须空之

真如之理非有非空心言路绝何得云空

从能显门说为二空

以何方便显二空理

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所以得显

有如何者请喻晓之

生法二执如两闭门加行之智如开门者二空真理如门中物根本之智如取物人

二身名义(附 十号名义 薄伽六义 诸佛別名 三业化义)

解脱道所获三身

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

自性身体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

有何义趣亦名法身

诸功德法所依止故普润大师云轨持为法依止名身凭何以知光明疏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摩诃衍云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凭此而知

寂寂名断安曰法身

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

湛湛之体当同虗空

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智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照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问受用身

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佗受用

问自受用

恒自受用大乘法乐

何义故名为报身

三无数劫修所得故名为报身唯此是实后皆应身普润云报谓果报三祇修因所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续二义名身

问依止义

有为功德所依止故

问相续义

尽未来际无断尽故

其果报者何教所明

摩诃衍云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依止相续义何所出

唯识论云所趣无边真实功德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此其出也

问佗受用

令佗受用大乘法乐此有十重被十地机之所现故

问变化身

无而歘有谓之变化聚化五蕴名之为身

化身数类

答有三类一大化身二小化身三随类化

问大化身

千丈大化王大千界被地前机

问小化身

丈六金身王一四天下三乘凡夫是所被机

问随类化

猿中现猿鹿中现鹿名随类化

拘尸罗现三尺身城东老母指掌所现此当何类

据被人类属小化身据非丈六属随类化再问能者

法身所依

依法性土

唯一法性宁分身土

能依义边名之为身所依义边名之为土

问报身体

四智菩提无漏五蕴

问报土体

无漏色蕴

问能所依

根根尘尘遍周沙界情器有异情为能依属报身器为所依属报土也此实报土

问他报土

随所被机胜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净土

问变化土

亦随所被大凡小圣各随业力所见不同

何唯三身不增不减

普润云万虑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方超悟证三身以圆通故无增减

既一有情成佛之时何却三身

实唯一佛约三义故而说三身

问三义何

一体用二权实三理事

问体用

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谓之真身他用不赴机缘用谓之应身

问权实

权谓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唯明以显实故从劣归胜秪是一身

问理事

佛本无身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

○问十号之名

一倣同先迹号如来二堪为福田号应供三遍知法界号正遍知四果显因德号明行足五妙往菩提号善逝六达偽通真号世间解七摄化从道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八应机受法号天人师九觉悟归真号佛十三界独尊号世尊

十号之义

无虗妄故名如来良福田故名应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还来故名为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故名无上士调他心故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故名天人师知三聚故名之为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

诸教皆列有十一数其故何也

据前所解世尊名云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则应世尊是总名何以知也普润大师云涅槃疏说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云一数涅槃及大论开此二号而辅行云大论合者此文悮也据辅行意世尊是总

准药师经数唯有十仍第二应正等觉与十薄伽梵不同旧译却无世尊其故何也

试卜之云莫第二号应正等觉一名将应供与正遍知为一号也然不敢妄出所以

何故第十特异旧翻

卜云莫薄伽梵中第六尊贵当世尊号

问无定断

辅行尚云学者详之我何人哉

○问六德

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永不系属诸恼恼故具自在义猛𦦨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

○问古云佛佛齐法法道齐者如翻释迦以为能仁莫应余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者余佛莫应有寿量邪其余佛名随义准难

答曰法苑章云但以逐机设化随世建立显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

○问尝闻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说三乘化

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

三乘化义

据手镜云准佛地论说三业化身语各三意但有二又准彼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说现无边种种佛身非身相应语业化中即无佛身由此指微显轮各说不同

指微说相应之言训作何义

相似义要相貌相似法体相似

与谁相似

与自相似者名自身相应化与佗相应者名佗相应化阙一二者皆名非身相应化

且问自身相应者

如大小化身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蕴名法体相似此皆与自相似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此身發语有化心等名自身相应语业化也

问佗身者

如观世音化万回相貌法体与人类相似名佗身相应身业化万回發语及有心等名佗身相应语意化也

非身相应

如化佛身无根心等虽相貌相似阙法体相似一类化树林等二义俱阙皆名非身相应身业化若无心佛發语树林说法名非身相应语业化

何无非身相应意业化也

既作树等是无情类故无意化

既然化为佛身何无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属前类自身相应意业化也

显轮相应训作何意

相近义身类同义具自二义者名自身相应化具佗二义者名佗身相应化阙一或二名非身相应化手镜云准轮钞说言相应者亦有二义一要相近二身类同如自受用身现三类化身身类同又相近名自身相应化也如化佗身与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应化也二义阙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复现诸佛虽身类同无相近义如自受用现人猿等虽具相近阙身类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义俱阙此上皆是非身相应化也愚疑此说云佗身化中与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与佗身相近何须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类自受用身化人猿等与佗身相应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无此自受化人一类既有此疑愚试云显轮二义有兼有正相近义正唯自相近身同义兼亦自身同若于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阙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阙正或俱阙者名非身化

依此问云何者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如自受用化三类化与自相近自身类同兼正二义皆具名自身相应身业化也

自身相应语意化

即此前身發言说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应语意化

佗身相应化

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阙身类同具正阙兼名佗身相应化

非身相应化

如化身佛复现诸佛具身类同阙相近义具兼阙正又化身佛现人物等二义俱阙皆是非身相应化也

指微钞主何为如此

谓顺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无意业化又顺非身相应身业化中现无边佛是故说现无根心佛又顺非身相应语业化中无现佛身故说树林演法水声谈空

何故显轮特与相违

显轮会云佛地非身语业化中无佛身者但彼论略亦合有之又会意业但有二者且约其心不可孤现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实亦三既非身中有现佛身何无根心

指微何说佛无根心

只为指微要法体相似说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说无心

小乘五位

声闻因果位次如何

亦有五位谓资及学也

谁人修此

定性声闻一分不定

问不定

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声闻菩萨二性有人声闻缘觉二性此等皆得修声闻行名一分不定

一资粮位

何时立此资粮之初

虽有三慧心未决定名外凡位發决定心名内凡位从此内凡立位之初

资位修何观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总相念

五停心观名

五处停住于心名五停心观

问五者何

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二多嗔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十二因缘观四著我者作界分別观五多寻思者作想息念观

问不净观

想自及佗青淤虫食骨锁等类

別相念观

身受心法四各別想名別相念

如何別观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是別別观

问总相念

总观四法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名总相念

问慈悲观

乃锦被七翻章也

十二因缘观

观十二支缘生迁变无常苦空无我假和合故轮回不息

界分別观

谓观地坚水湿火煖风动空虗识了皆具显示无常苦空无我

问数息观

有六行相一数

资粮等名

同大乘说

资粮位后际齐何

七贤前三名资粮位

二加行位

问加行位

七贤后四谓煖及第一名加行位

问煖名

如人钻火初煖生故

暖修何观

剏观四谛十六行相每谛有四谓苦无常无我上下具观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问顶名

可动法中最殊胜故如人之顶

问观行

亦即观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何故重观

为成熟故

问忍名

印可谛理名之为忍

此忍有几

下中上三

问下忍

印可于前三十二行

问中忍

別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

问上忍

唯一刹那重观欲界苦谛下一缘

世第一名

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问观行

亦一刹那重观欲苦一缘

与忍同一刹那重观欲界苦谛一缘二有何別

但胜劣异

问异所以

色界善业总有九品下三品善属煖位摄中三品善顶摄上下上中忍摄上上品善世第一摄故云但胜劣异

忍有三忍与二品善如何配摄

上下品下中二忍上中品善上忍摄也

三通达位

问通达位

苦法智忍苦法智等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立预流果

此位齐何分见修別

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时即属修道

四修习位

问修习位

此有后三果向不同若于欲界修惑之中断至六品其六无间五解脱道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若断后三三无间道二解脱时名不还向至后第三解脱立不还果又若断至上八地中七十二品其七十二无间解脱二道之中至七十二无间道时名阿罗汉向从初果中正住果后进修已来齐此无间道时是修道位最后边际

五无学位(附 二无我义)

问无学位

谓第七十二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立阿罗汉果

五分法身

谓戒解脱解脱知见

问无学名

五分能摄十无学法名为无学

十无学法

答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思惟正精正解脱正智

十无学法与五分法身如何相摄

正语正业正命是戒正念正定是定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慧正解脱正智是解脱知见

何罗汉名

此翻应应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二不受后有三受人天供

○问其二无我百法摄否

摄尔何失

难云若言摄者何法摄也若云不摄何言千法万法不离百法

答曰不摄

恁么则摄法不尽也

返问彼云汝欲摄者其二无我为是心耶所耶色耶不相应耶无为耶若云是者五位是何若云非不摄明

问云争奈摄法不尽

释云一切者不出五位是心等者无不摄之名摄法尽今二无我既非五法故不摄之也

何知非法

百法初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既一切法后別问无我即知非法

若言非法者应无我理不离四句堕百非中

遮尔是法我云非法据实非法非非法

何以故

若是法者堕是边故若非法者堕非边故若言非法亦非法者堕两头故若言非法非非法者堕中间故

如是者亦非不摄汝何定尔云不摄也

且遮尔摄我言不摄其实非摄非不摄非亦摄亦不摄非非摄非不摄

何以故也

离四句绝百非故又解前五位法表诠立名心表缘虑色表质碍此二无我遮诠立号遮五位法皆非实我皆非实法其表诠者既有所表摄所表法其遮诠者既遮我法何所摄也又解若将旨就诠在百法摄六无为是堕诸数故若废诠谈旨二无我是不堕诸数何摄之有

争知不堕

既不立名既知不堕

问云补特伽罗无我云法无我此岂非名

既云无我与谁为名名诠于谁谁为自性即知非名

何知废诠

既知无人无法废诠明矣

若不摄者离百法外应是別有

虽云不摄仍上百法不即离等

何知尔也

古云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等

此说何凭

答古德云凡属对待皆谓之不了义瑜伽大论既是大乘了义之教理极显然故无我理直须孤逈圆陀陀不与诸尘作对万法为侣始得若不如是终非了义

四句百非

常言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何

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

如何百非

既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非得真故云百非

请示法之

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复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又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此每四句四四成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本四句成一百句

请有无外別示一途

且如上亦上亦下非上非下

请示一字者

如言青非青亦青亦非青非青非非青但举一字便对非此也

何故随举一切皆得作之

其真理者一切皆非故也故古人云若要直截会一切总不是

何故万松和尚別此语云若要委细会法法无不是也

历代宗师一时救弊其意不等前师为救坐著今时云总不是万松为救坐著那边云无不是其实住著者皆不是不住著者无不是

何以故

佛法以无住为本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其意也愚意且尔更问能者

杂录问难

怀州秀长老于汴梁和讲主处累致问难今录之云

一日秀举仁讲生问孝严老师云胜鬘夫人赞佛之时顿现三身法身无相如何得见知汝如何说

和云性相禅宗皆有此相宗答云见化身时即见法报何以故三身不相离故盖报身者修所得故法身者报实性故化身者报所现故岂得相离既不相离故见一身即是见三也性宗答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岂非是见法身也禅宗答云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此亦是见法身之理

一日又问华严经说佛有百亿十千名何故燃灯授善慧记云汝当作佛号释迦牟尼既立一名余名皆废如何会释

和云佛一音中普说多名百亿十千诸众生类各随所乐各別闻名何以故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一音之教孰不知也

既为法王于法自在何不以色为心以心为色也

若相宗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色相既从心自证生归种位时即是自证是故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喻如蜗牛头出角出则似角缩则是头色心相即正与此同若性宗说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事不二故色即心心即色也若禅宗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此例甚多和云据上所问其意太局应将五位更互为问其理方尽且心与所互相即者所与心王一能缘性不即而何其不相应心之分位岂非即心其无为者心之实性理即定然其五位法虽互相即仍不杂乱五位宛然心色等別虽为无为心色不同仍即一心若如此者于法自在说得成么

又问言言见谛句句朝宗且如药师经说悭贪嫉妬牛马驼驴此等之语如何见谛朝宗

答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麤言细语随心生灭心外无余何非见谛岂不朝宗故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又云细语及麤言皆明第一义或云麻三斤乾屎橛羊便乾处卧驴便湿处尿此例更甚

又问教说宗门不出名句文可笑之甚

答曰輙云可笑盖亦未之思也谓禅不在名句文亦不离名句文何也岂禅外条然別有名句文名句文外条然別有禅也若条然者外道见也

设若难云如灵云见桃花香严童子闻香药王药上𭋌云门伤足须菩提晏坐帝释散华此等岂有名句文也

此等正在所未之思也盖名句文者岂止声上于六尘上皆立名等见桃华者色尘上立名句文闻香悟者香尘上立𭋌药味尘损足触尘散华法尘上立也未学教者焉知此理若毁教乘不尽善者盖自不知耳仍亦罪有所归十方轮转地狱金口亲宣敢不敬耶止不过打葛藤云犹有这筒在向道我早侯白你更侯黑诸祖亦云阎老子未放汝在切忌切忌莫探头太过莫妄称莫悮喜如人饮水则可知也

药师经序云王者禳灾转祸为福岂庶民等不得禳也

举胜摄劣理之常然岂令为文之者一一叨叨耶序末亦云十二药叉念佛恩而护国七千眷属承经力以利民况前半联云病士求救应死更生通得庶民么不尔思也何得对面蹉过

古云秘密不可翻译何故有处却言唵字是清净法身等耶

显密圆通有二门义一不可说门固不可翻二少分功德门亦可翻之其翻者约少分门也

佛向观音问六字呪佛若不知云何名佛

权实宁知其若文殊不能出女子定罔明能出之虽一真见时无別乃入处四门有异何足怪哉其或显呪功深示问何伤

宗门之中开口拂迹教中不然此是劣于禅也

据申此问敢保和尚未闲教意在教不云乎以法破我以空破有以中破空仍云若执依圆是有还同遍计是无又云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此云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又云离四句绝百非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口欲谈而辞丧心将缘而虑息一不一门中不一异不异门中不异即不即门中不即离不离门中不离废诠谈旨理固非言此例无边何云不拂当知所问以用试验某甲所谓顽铜若作黄金货只得谩佗无眼人

八部名义(附 天神居处)

云何名为天龙八部

拣四天王八部云天龙八部也翻译名义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𨷂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何故唯佛八部參随其余天等无八部随

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余无此德故无八部

云何名天

梵语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

云何名龙

梵那伽此云龙又有多种泛说龙者乃兴云致雨益世间者

何名夜叉

此云勇徤亦云暴恶旧云阅叉新云药叉释云秦言贵人亦言轻徤能飞腾空中

问乾闼婆

此云香阴不啖洒肉唯香资阴名曰香阴或云寻香天乐神也

问阿修罗

旧云无端正新云非天如本章记

问迦楼罗

此云金翅翅翮金色或云妙翅不唯金色故也

问紧那罗

此云疑神释曰人非人似人而头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也

摩睺罗

此云大腹行释曰地龙肇曰大蠎

何故诸经八部末云人非人等

天台云此乃总结八部数尔

前言天者最胜最尊对谁为最

对余五趣

何故尊胜

由因胜故

何理知之

普润云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

问最胜因

谓十善身语意行此十善业

如何为胜

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以兹十善运出五道名天乘即为最胜

天有地居空居天何理尔也

因有散善定善果有地居空居

何以故

由禅定力不依于地无定力者不得空居定轻安故

泛说欲天散善业招云何亦有空居天也

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下二地居此是一向纯散善也若修十善坐未至定乃生上四空居天也此后空居皆定善招

问何以故

未至定者尚自空居况根本定因

何名未至

其由未入根本定故名为未至

未至定行相如何

如止观云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虗豁清静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后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卧等事犹如虗空回向安隐如是名为未至定相

何须不见欲界定中身首等也

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發故须不见欲定身等是为欲界六天因果

欲界散善疑犹未息

无根本定故曰散善由空居故须修未至

何故天有欲无欲

若修根本四禅离欲麤散则生色界故无欲也

何故天有色无色

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故名无色

四王天居处等次

光明疏云居须弥之半乃上升之元首也

问疏所凭

俱舍颂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

东方天王

大论云提多罗咤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提头赖咤此云持国又安民居须弥东黄金埵南方大论云毗琉璃秦言增长主鸠槃茶及薜茘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西方大论云毗留波叉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光明疏云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翻非好报又恶眼亦广目北方大论毗沙门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光明疏云水埵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普闻

问忉利天

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君臣合之有三十三

问居处

俱舍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问夜摩天

此云善时分亦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问兜率陀

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受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最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问化乐天

大论须涅密咜或尼摩罗秦言化乐自化五尘而自悮乐楞严名乐变化

佗化自在

大论婆舍䟦提夺佗所化而自娱乐名佗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別行疏云是欲界顶假佗所化以成自乐即魔王也

问梵天

经音义云梵云迦夷此言净身净名疏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亦称高净

何故初禅有王臣异已上无也

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

何故璎珞禅禅皆有梵王

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

净名疏说梵王是娑婆世界主又何义也

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

云何梵王名中间禅

在初禅二禅二楹之中名中间禅

问少光天

于二禅中光最少故

无量光

光明转增无限量故

问光音

口绝言音光当语故

问少净天

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名曰少净

问无量净

答净胜于前不可量故

问遍净

乐受最胜净周普故

问无云天

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此初一天別得总名独名无云

至此四禅方名空居何故前欲除下二天皆名空居也

前言空居不履地故此言空居云气亦无方曰空居取意不同故无违也

问福生天

具胜福力方得往生

问广果

异生果报此最胜故

问无想

心想不行故名无想

问无烦

无见思烦恼杂故

问无热

意乐调柔离热恼故

问善见

定障渐微见极明故

问善现

形色转胜善能变现

问色究竟

色法最极是究竟处

又何此五名那含

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

问空处天

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虗空既与无色相应名虗空定

问识处天

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之处受名

无所有处

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名不用处

非有想非无想

有解前观识处是有想后不用处是无想今准除上有无二想名非有想非无想也有解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非无想合而论之言非有等

四相五衰

人间四相天上五衰

俱舍说有大小五衰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不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于沐浴时水滴著身四本性嚣驰令滞一境五眼本自寂今数瞬动此五衰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大五衰一身染尘埃二华冠萎悴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现当死

问摩醯首罗

大论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大千界主

问日天子

梵语苏利耶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

问月天子

梵语苏摩此云月神释名云月缺也谓满而复缺也淮南子云月太阴之精

何故月轮初后时缺

涅槃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亏施设足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影故自覆月轮故于尔时见不圆满

因问执金刚神

梵云䟦阇罗波腻此云金刚手执金刚杵故以立名

问因缘

正法念经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故拘留孙探得第一释迦第四乃至楼至第一千筹第二夫人生其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金刚神护千兄教世传楼至非也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应愿无方多亦无舛出索隐记

龙有几种

別行疏云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象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藏

此教说外教说几

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鹰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以何因缘堕龙中

骂意经云有四因缘一多施二嗔恚三轻偒(以鼓切)四自贡高

降澍大雨自何而有

华严经云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注

夜叉有几

答有三一在地二空三天

何缘三类不同

若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天夜叉居何天

肇曰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等处

乾闼婆居何

在须弥南金刚窟住释曰十宝山中

非天上住何云天乐神也

天欲作乐之时此神身中有异相出然后上天

迦楼罗身几许

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

何以为食

以龙为食

何知

俱舍颂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

摩睺罗何因堕此

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由戒缓故堕鬼神中由多嗔故虫入其身而唼食之

天乘自十善为因人乘有几

法云大师云若无善因奚感美报

问善因

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己愍彼以慎伤暴二不盗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窃三不邪婬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虗诳佗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惛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

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同异

不异谓不杀即仁等

义即相当有所凭否

梵摩喻经云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婬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別

五戒何义得人乘名

由兹五戒超出三途取运载义以立乘名

三教同异

释道儒皆云教其义同否

景德大师云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教者元命苞云教之为言効也上行之下効之此以下所法効名教道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也释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转化物心故言教也

问转化义

答有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

问所诠理

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別圆二教诠中道理

何故如此

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之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同世教之名

所诠中道为是何法

普润自说属真如门此乃对事拣理之谓也若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法性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纪纲故寄人乘辨梗槩也

唯识开蒙问答卷下(终)


校注

甚字更勘 水下疑脱晶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刺【CB】剌【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己【CB】巳【卍续】
[A33] 门【CB】问【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己【CB】巳【卍续】
[A36] 己【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但【CB】伹【卍续】
[A39] 但【CB】伹【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问【CB】间【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唯识开蒙问答(卷2)
关闭
唯识开蒙问答(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