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戒法仪下卷

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已次日差阇黎师与说随相法仪第十二

(佛在世时有比丘白四羯磨舍众而去已白四羯磨得自心洁净法体然未识佛后所制犯戒之罪相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已去作四羯磨当先说四波罗夷法故知四羯磨谓之授戒说戒相者乃在授戒之后令其识相护持耳今人不识佛制遂不白四羯磨又无十师证明便独自登坛单说戒相令持受许多罪名诚为杜撰兹依古法必具十师严白羯磨后说随相四波罗夷次日仍差教授为彼细诵四分戒本俾持其戒体防其罪相是则未受戒前本无遮难根身法器已自清净正受戒时至诚实语十师如法坛仪如法诸缘咸得清净受戒法后不犯罪名没世身心俱得清净是为具足戒法其或不然师承安得无过可不慎诸 引请举戒赞)

人清法具体戒圆成再明罪相守心城犯弃佛根刑圣制当明四重为君评

香云葢菩萨摩诃萨

诸大德闻罄声各礼三拜胡跪合掌称自己名字

昨登具足十方诸佛证心宗今说罪名四重根遮防法障不由开示何以發明我今为汝谨请(某)阇黎为汝作说随戒法相四波罗夷教授师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代为唱举汝当志诚随我启请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求示四波罗夷随相法愿大德为我作开示四波罗夷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明随相法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鸣尺云

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教诫随相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伏以心宗无相非空非假非中戒相有差或弃或残或堕已选圆心而受体今当明细相以防非说戒制戒皆佛世因事结戒之定规分重分轻依律文随事定罪之成法心非先简律当预知譬如知贼设兵筑隄障水若不长操智刃永断渗机戒于无戒之先行彼绝行之地何能令三羯之法常在四白之心不污者哉是以昨明戒体于坛上兹示戒相于律中至重惟四波罗夷珍重尔一心谛听

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子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净行受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子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能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云)能持

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若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烧教人烧若埋若坏色者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犯波罗夷法亦如是终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云)能持

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授与人教死叹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厌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不复成比丘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云)能持

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非真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沙门非释子譬喻者说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可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此波罗夷法不可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否(答云)能持(教云)是事如是持

善男子欲识戒相先明戒体既云戒者即不落空既云体者即不成有不可空则犯戒不得不可有则执戒不得执不得犯不得即中道不得故知犯四弃者堕有之谓也执四弃者亦堕有之谓也不执不犯者堕空之谓也离此执犯与不执犯即堕中之谓也一有所堕便有过犯故大妄语戒中若自言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得四果等者以其堕有故不得言若言无得上人法之理无得禅之事无得解脱空与四果之类者是即堕无亦即堕有其罪更深一步名为大谤亦大妄语也惟此大妄重于杀盗婬等不可不知尤严防护善男子四谤之法汝当知之即堕有堕无堕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之四句法也犯此四句即名破前洁白戒体我今依此四句略说四波罗夷法其余十三僧残二不定堕与舍堕应当学向彼悔七灭诤等明辰禀白和尚另请阇黎为汝一一开演明白汝当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说三答下座)

比丘将进菩萨大戒阇黎师预前审戒式第十三

举赞

将登佛地合固前基声闻戒品净方宜持犯细追惟谛审倾除心佛现光仪

求忏悔菩萨摩诃萨

引请白云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胡跪合掌称自己名字夫法器久成犹恐琢磨之未尽圣阶欲进先求行履之有初今则具戒登圆胜心重砺我今为诸大德谨请某阿阇黎为诸大德审戒羯磨作陞进路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我今唱宣汝当随和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今请大德作审戒羯磨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羯磨法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萨清净位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鸣尺云

夫化城久息毋躭安乐之区宝所近前合办进趋之志若不断除往昔诸咎何能行证最上一乘兹既發真正菩提心将进无上菩萨戒理当审谛前所授受比丘戒中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我今逐一问汝汝当逐一实答倾心忏涤若不实答纵忏不除忏若不除受不得戒当思菩萨大戒原于心地心地夹杂便作戒器楞严经云汝今欲研无上菩提当以直心酬我所问善男子等四波罗夷法

  • 一 犯不净行于中清净否(答云)
  • 二 不与物盗心取(如前)
  • 三 故断人命叹誉快劝人死(如前)
  • 四 实无所知自言得上人法(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与诸比丘共住

善男子等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 一 故出精除梦中于中清净否(答云)
  • 二 与女人身相触(如前)
  • 三 与女人麤恶婬欲语(如前)
  • 四 教女人以婬欲法供养我(如前)
  • 五 为男女作媒嫁(如前)
  • 六 难处妨处无主自作屋不将诸比丘指授处所过量作(如前)
  • 七 难处妨处有主为己作大房不将余比丘指授处所(如前)
  • 八 以无根波罗夷法谤非波罗夷比丘(如前)
  • 九 以少分无根波罗夷法谤非波罗夷比丘(如前)
  • 十 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谏不舍(如前)
  • 十一 党助破僧者三谏不舍(如前)
  • 十二 汙他家行恶行反谤规正僧三谏不舍(如前)
  • 十三 恶性不受人语三谏不舍(如前)

比丘犯此十三法当行六夜摩那多仍二十僧中出罪不满二十众罪不得出

善男子等二不定法

  • 一 与女人独在覆障处可作婬处坐说非法语于波罗夷僧伽婆户沙波逸提三法中应何法治于中清净否(答云)
  • 二 与女人在露现处不可作婬处坐说非法语于僧伽婆尸沙波逸提二法中应何法治(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轻重无定

善男子等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 一 畜长衣过十日于中清净否(答云)
  • 二 离三衣异处宿除僧羯磨(如前)
  • 三 畜非时衣过一月(如前)
  • 四 取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如前)
  • 五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如前)
  • 六 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夺衣失衣烧衣漂衣(如前)
  • 七 如上时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与衣不知足受(如前)
  • 八 居士居士妇为比丘具衣价比丘到其家赞叹为好故(如前)
  • 九 二家为比丘办衣价比丘到二家赞叹为好故(如前)
  • 十 施主送衣价与比丘执事人执事人不与往取过五六更往求得衣(如前)
  • 十一 蚕绵作新卧具(如前)
  • 十二 新纯黑羺羊毛作卧具(如前)
  • 十三 不用二分纯黑羊毛二分白四分尨作新卧具(如前)
  • 十四 卧具未及六年不舍更作新者除僧羯磨(如前)
  • 十五 作新卧具不取故者纵广一磔手揲新者上(如前)
  • 十六 自持羊毛行过三由旬(如前)
  • 十七 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如前)
  • 十八 自手受金银钱若使人受若口可受(如前)
  • 十九 种种买卖宝物(如前)
  • 二十 种种贩卖(如前)
  • 二十一 畜长钵过十日(如前)
  • 二十二 畜钵未满五缀更求新钵(如前)
  • 二十三 自乞缕线使非亲里织师织作衣(如前)
  • 二十四 人使织师为比丘织衣比丘到织师家嘱托好织(如前)
  • 二十五 比丘与比丘衣后悔复夺不还彼衣(如前)
  • 二十六 有病畜酥油生酥蜜石蜜过七日(如前)
  • 二十七 先春残一月求雨浴衣半月前早用(如前)
  • 二十八 未满夏受衣畜过十日前(如前)
  • 二十九 有疑畏有缘事离衣宿过六夜(如前)
  • 三 十 知他欲与僧物自回入(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当速问僧中舍不舍堕地狱

善男子等九十波逸提

  • 一 知而妄语于中清净否(答云)
  • 二 种种毁訾语(如前)
  • 三 两舌语(如前)
  • 四 与妇人同室宿(如前)
  • 五 与未受大戒人共宿至三夜(如前)
  • 六 与未受大戒人同诵(如前)
  • 七 向未受大戒人说比丘麤恶罪除僧羯磨(如前)
  • 八 向未受大戒人说过人法言我知是我见是见知实者(如前)
  • 九 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除有智男子(如前)
  • 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如前)
  • 十一 坏鬼神村(如前)
  • 十二 妄作异语恼僧(如前)
  • 十三 嫌骂僧知事者(如前)
  • 十四 取僧卧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时不举不教人举(如前)
  • 十五 僧房内敷僧卧具等若教人敷舍去不自举不教人举(如前)
  • 十六 于他比丘住处强敷卧具令他避我(如前)
  • 十七 于僧房内牵出他比丘若使人牵(如前)
  • 十八 重阁上坐卧脱脚绳床大床(如前)
  • 十九 用有虫水浇泥浇草(如前)
  • 二十 作房舍等覆苫过二三节(如前)
  • 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如前)
  •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没(如前)
  • 二十三 谤教授比丘尼僧为饮食故往教(如前)
  • 二十四 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如前)
  • 二十五 为非亲里比丘尼作衣(如前)
  • 二十六 与比丘屏覆处坐(如前)
  • 二十七 与比丘尼期同道行除有疑恐怖伴行时(如前)
  • 二十八 与比丘尼同船除直渡(如前)
  • 二十九 知比丘尼赞叹因缘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如前)
  • 三 十 与妇人期同道行(如前)
  • 三十一 施一食处过受(如前)
  • 三十二 展转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如前)
  • 三十三 別众食除病时施衣时作衣时行道时船行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如前)
  • 三十四 檀越请食无病过两三钵受不分与余比丘(如前)
  • 三十五 足食竟或时受请不作余食法更食(如前)
  •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竟更受请不作余食法故使食令犯(如前)
  • 三十七 非时食(如前)
  • 三十八 食残宿食(如前)
  • 三十九 不受食若药著口中除水及杨枝(如前)
  • 四 十 无病自为索好美食(如前)
  • 四十一 自手与外道男女食(如前)
  • 四十二 先受请若前食后食行诣余家不嘱余比丘除病时作衣时施衣时(如前)
  • 四十三 食家中有宝强安坐(如前)
  • 四十四 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如前)
  • 四十五 独与女人露地坐(如前)
  • 四十六 约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与食遣使去(如前)
  • 四十七 无病四月与药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请(如前)
  • 四十八 往观军阵除时因缘(如前)
  • 四十九 有因缘至军中若过二夜至三夜(如前)
  • 五 十 军中往二宿三宿或观鬬战游军象马等(如前)
  • 五十一 饮酒(如前)
  • 五十二 水中戏(如前)
  • 五十三 击攊他(如前)
  • 五十四 不受谏(如前)
  •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如前)
  • 五十六 无病半月沐浴过受除热时病时风时雨时远行来时(如前)
  • 五十七 无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缘(如前)
  •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钵坐具针筒若自藏若教人藏(如前)
  • 五十九 净施五众衣不问主辄著(如前)
  • 六 十 得新衣不作三种染坏色青黑木兰(如前)
  • 六十一 故断畜生命(如前)
  • 六十二 故饮用有虫水(如前)
  • 六十三 故恼他比丘乃至少时不乐(如前)
  •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麤恶罪覆藏(如前)
  • 六十五 年未满二十与受大戒(如前)
  • 六十六 诤事如法灭后更發举(如前)
  • 六十七 知是贼伴故与同行(如前)
  • 六十八 说婬欲非障道法三谏不舍(如前)
  • 六十九 如上邪见人故供给所需共同羯磨(如前)
  • 七 十 沙弥说婬欲非障道法被摈比丘与同一止宿(如前)
  • 七十一 不受谏反难持律者(如前)
  • 七十二 轻呵戒律(如前)
  • 七十三 不一心听戒无知无解(如前)
  • 七十四 如上比丘彼亲友以僧物与(如前)
  • 七十五 僧断事不与欲而起去(如前)
  • 七十六 与欲已后更呵(如前)
  • 七十七 知他比丘鬬争听此语向彼说(如前)
  • 七十八 打比丘(如前)
  • 七十九 手搏比丘(如前)
  • 八 十 以无根僧伽婆尸沙法谤比丘(如前)
  • 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宝入宫门内(如前)
  • 八十二 自捉宝及宝庄饰具若使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如前)
  • 八十三 非时入聚落不嘱余比丘(如前)
  • 八十四 作床过如来八指(如前)
  • 八十五 以兜罗绵贮作绳床木床卧具坐褥(如前)
  • 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针筒(如前)
  • 八十七 作卧具长过佛二磔手半广过二磔手(如前)
  • 八十八 作覆疮衣长过佛四磔手(如前)
  • 八十九 作雨浴衣长过佛六磔手广过二磔手半(如前)
  • 九 十 若佛衣等量长过佛九磔手广过六磔手(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当堕

善男子等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 一 无病入村中从非亲里比丘尼自手受食于中清净否(答云)
  • 二 比丘尼在食家指示与某甲羮与某甲饭无比丘在(如前)
  • 三 无病自手受学家僧食(如前)
  • 四 阿兰若及疑怖处不先语檀越伽蓝外不受食在伽蓝内无病自手受食食(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应向众僧悔过

善男子等一百应当学法

  • 一 齐整著内衣于中清净否(答云)清净
  • 二 齐整著三衣(如前)
  • 三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如前)
  • 四 不得反抄衣白衣舍坐(如前)
  • 五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如前)
  • 六 不得衣缠颈白衣舍坐(如前)
  • 七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如前)
  • 八 不得覆头白衣舍坐(如前)
  • 九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如前)
  • 十 不得跳行白衣舍坐(如前)
  • 十一 不得蹲坐白衣舍内(如前)
  • 十二 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如前)
  • 十三 不得叉腰白衣舍坐(如前)
  • 十四 不得摇身入白衣舍(如前)
  • 十五 不得摇身白衣舍坐(如前)
  • 十六 不得掉臂入白衣舍(如前)
  • 十七 不得掉臂白衣舍坐(如前)
  •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如前)
  • 十九 好覆身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 不得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如前)
  • 二十一 不得左右顾视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二 静默入白衣舍(如前)
  • 二十三 静默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四 不得戏笑入白衣舍(如前)
  • 二十五 不得戏笑白衣舍坐(如前)
  • 二十六 正意受食(如前)
  • 二十七 平钵受食(如前)
  • 二十八 平钵受羮(如前)
  • 二十九 羮饭俱食(如前)
  • 三 十 以次食(如前)
  • 三十一 不得挑钵中央食(如前)
  • 三十二 无病不得为己索羮饭(如前)
  • 三十三 不得以饭覆羮更望得(如前)
  • 三十四 不得视比座钵中起嫌心(如前)
  • 三十五 当系钵想食(如前)
  • 三十六 不得大抟饭食(如前)
  • 三十七 不得张口待饭食(如前)
  • 三十八 不得含食语(如前)
  • 三十九 不得抟饭掷口中(如前)
  • 四 十 不得遗落饭食(如前)
  • 四十一 不得颊饭食(如前)
  • 四十二 不得嚼饭作声(如前)
  • 四十三 不得噏饭食(如前)
  • 四十四 不得舌䑛食(如前)
  • 四十五 不得振手食(如前)
  • 四十六 不得手把散饭食(如前)
  • 四十七 不得汙手捉食器(如前)
  • 四十八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如前)
  • 四十九 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如前)
  • 五 十 不得净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如前)
  • 五十一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如前)
  • 五十二 不得为反抄衣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三 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四 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五 不得为褁头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六 不得为叉腰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七 不得为著革屣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八 不得为著木屐人说法除病(如前)
  • 五十九 不得为骑乘人说法除病(如前)
  • 六 十 不得佛塔内宿除为守护故(如前)
  • 六十一 不得佛塔内藏宝物除为坚牢故(如前)
  • 六十二 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三 不得捉革屣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四 不得著革屣绕佛塔行(如前)
  • 六十五 不得著富罗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六 不得捉富罗入佛塔中(如前)
  • 六十七 不得塔下食留草及食汙池(如前)
  • 六十八 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如前)
  • 六十九 不得塔下埋死尸(如前)
  • 七 十 不得塔下烧死尸(如前)
  • 七十一 不得塔前烧死尸(如前)
  • 七十二 不得绕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如前)
  • 七十三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如前)
  • 七十四 不得塔下大小便(如前)
  • 七十五 不得向塔大小便(如前)
  • 七十六 不得绕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如前)
  • 七十七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如前)
  • 七十八 不得塔下嚼杨枝(如前)
  • 七十九 不得向塔嚼杨枝(如前)
  • 八 十 不得绕塔四边嚼杨枝(如前)
  • 八十一 不得塔下涕唾(如前)
  • 八十二 不得向塔涕唾(如前)
  • 八十三 不得绕塔四边涕唾(如前)
  • 八十四 不得向塔舒脚坐(如前)
  • 八十五 不得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如前)
  • 八十六 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八十七 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八十八 人在坐己在非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八十九 人在高坐己在下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 十 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十一 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十二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十三 不得𢹂手在道行(如前)
  • 九十四 不得上树过人头除时因缘(如前)
  • 九十五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置肩上行(如前)
  • 九十六 人持杖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十七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十八 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 九十九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 一 百 人持葢不应为说法除病(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为恶作

善男子等七灭诤法

  • 一 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于中清净否(答云)清净
  • 二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如前)
  • 三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如前)
  • 四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如前)
  • 五 应与多觅罪相当与多觅罪相(如前)
  • 六 应与觅罪相当与觅罪相(如前)
  • 七 应与如草覆地当与如草覆地(如前唱云)

声闻戒真净菩萨戒可登舍离躭净心扩充广利行菩提心圆满佛道定可成幸勿念贫事犹向草庵宿佛法大宝藏此去应受持世世复生生奉行心地法我今赞大德志诚趋大戒大悲念众生前途毋退屈(下座)

将授菩萨大戒先于数日之前差阿阇黎为求戒者开导三自归令參心地法门第十四

(凡好心欲受菩萨大戒者先于引请师所一触礼具香引至方丈引请云善男子且住一边待伸作白然后參承求戒戒子侍立于傍引请半展具向和尚三拜胡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某)比丘(某)比丘尼(某)优婆塞(某)优婆夷(某)国王(某)大臣宰官居士等至心求授菩萨大戒愿和尚佐助释迦文佛为教授师惟愿和尚不悋慈悲布施大戒鉴彼至心默然许可(起身一触礼收具招戒子云)善男子来已先容汝当志诚恳到对和尚前作礼三拜殷勤乞戒(戒子礼毕引请云)胡跪合掌汝当至心作白恐汝未能代为宣举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尼(某甲)优婆塞(某甲)优婆夷(某)国王(某)大臣宰官居士等志心求授菩萨大戒愿和尚佐助释迦文佛为教授师惟愿和尚不悋慈悲布施大戒鉴我至心默然许可(白已云)善男子和尚默然慈悲允可汝当起身作礼三拜归堂俟候至期授戒(三礼毕引出和尚命侍者差某阇黎先为戒子开导三自归法侍者将命到监寺所问讯语言)和尚差(某)阇黎为戒子开导三自归法惟监寺慈悲致简奉请(监寺出简问讯简以朱板一方上书云奉和尚命耑祈大德临堂开导三自归法惟愿不悋慈悲俯俞所请 监寺某和尚 侍者受简付引请师问讯引请执简答问讯毕率诸戒子至阇黎寮命戒子三拜引请呈简伸请毕命起引出行者于法堂设平凡香花庄严引请一人执香一人执磬率戒子迎阇黎登座引请傍坐举赞)

自迷本觉业相无因缘缘三细六麤轮返妄愿归真请示吾心求证法王身

十信地菩萨摩诃萨

善男子等闻磬声作礼三拜胡跪合掌

引请作白

舍恶修善未知物即吾人己空人愿见自原真佛今则太心初發胜法未闻苟非开导之有师曷使參求之不替将求菩萨大戒先当乞示自归我今为诸善男子迎请(某)阇黎为汝等作开导自归阿阇黎而况此师深明谛理久证禅那必有本分之工夫广演诸人之妙性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示菩萨三归自性法愿大德为我作开导自归师我依大德故将来得授菩萨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抚尺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开导自归心地师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善男子等自归者直提向上祖师禅也以吾人一向迷自己佛向心意意识处只管理会不知离却心意识參究自故我佛于人初入法门便教渠知有自己本心之佛而归依之若上根利器一闻自归二字直下返本还源了彻心地何等直截痛快纵不能了彻自心亦使渠念念參求而自归之虽在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矣是知一自归便证戒体戒体具则直超菩萨心地何有渐次阶级耶故在家出家者得归自己佛已知我心决非众生归自己法已知我心本传心印归自己僧已知我心未甞染汙无始至今一向是佛不曾移易一丝毫许只缘缘心习染流入杀盗婬妄愚痴贪嗔以致迷却自譬如月本在水不曾失却只为搅沙摇浊不见全月致令泥底耕捞转搅转失如今令渠止却捞耕勿投沙土勿摇勿搅圆月本在故与之先说戒善渐渐止恶然后令渠善恶两绝单单拈出向上大事因缘便入菩萨位中若果自归处直见本心之信位从因向果其中有深有浅梵网分四十心收之所谓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也解者悟也即信证之谓也非谓销得文讲得过也此该比丘比丘尼国王大臣黄门二根诸天鬼畜而言之者也至若出家四众重在比丘比丘尼此虽自归为心地而出家二众又乃人天出格之师故先于比丘小乘戒中选其平日无遮无难身心原洁戒体本大戒器本正选者得其主证者得其人便成大比丘二众受戒之后不犯二百五十等戒相渐渐开扩广大心地心地悟解入出家菩萨位中此菩萨者为菩萨中之真正师范非寻常人品比也到此不过完得前来自归二字耳非有加也故曰自归便登佛位嗟夫自归禅也禅非在戒外也三归是正禅也戒非在禅外也參禅是真戒也禅正法也古来禅律相非政为不知自归即禅即律所以正法速灭也汝等要知受菩萨戒须參自归之禅若受戒而不參禅者受相戒而亡体也參禅不受戒者破戒相而破禅也故受戒必參禅參禅必持戒而后为佛子也不然皆外道种性耳何以故以其不知心地之不可破戒相而戒相之不可失心地故也公等發无上心求最上戒登坛之日和尚必先令汝归依自心三宝诚恐临时不及细为开导今差我为公等平实商量汝等各从今日开导之后谛观谛审毕竟以何为汝自己佛法僧宝汝能參求即得大戒其或不然戒薰未熟汝等当各至诚预为体察至授戒之日和尚自当亲为指点勿得轻心自生懈慢而放过也汝等一齐道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说下座) (三应)

将授菩萨大戒和尚差阿阇黎问难七遮法第十五

差简如前中改问难七遮字引请举赞

真心无障重业为遮现身无逆器方嘉审问莫教差剖灵心华实语道堪夸

清净慧菩萨摩诃萨

引请作白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

白云

戒心无择心难当遮苟非谛审于授戒之前曷使真趣于成佛之地敬迎上座祈鉴往心我今为请(某)大德为汝作审问七遮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代为唱举汝当至诚皆随我道

引请鸣磐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将求菩萨清净戒愿大德为我作先问遮难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净法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鸣尺云

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审问七遮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夫道心本孝法性原慈菩提岂逆害而可生有情当随顺而自养虽曰罪无自性理具真常当知事不毁心道方合辙故梵网经心地品云若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无根二果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此言一切众生咸具佛心有心者皆得作佛故不比小乘比丘之拣择也既无拣择我大乘中汝等一切现在發心者皆当受戒作佛而佛又云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汝现身不作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逆即现身不得戒又云见欲受戒人应教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若无七遮者得与受戒以是观之七遮之人是当拣择不应与受戒也

善男子且起第一位胡跪合掌谛听问难

善男子此是实语时至诚时我今逐一问汝汝当逐一实答若不实答增故妄语罪虽得受戒定不得戒我今问汝出佛身血者与佛为讐佛心顿坏不得受戒汝曾出佛身血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弑父是逆心大罪汝无此罪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弑母是逆心大罪汝无此罪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弑和尚是逆心大罪汝无此罪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弑阿阇黎是逆心大罪汝无此罪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破羯磨转法轮僧是逆心大罪汝无此罪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弑圣人是逆心大罪汝无此罪否答云(有无)

善男子佛为心之法身不可触犯出佛身血是破自己法身也父母为生身之本弑之是弑自己本心也和尚阿阇黎是出家受法力生教授羯磨之师若弑之是断出家自性之佛种也羯磨僧者一切作法行道之师若破之是破佛正法也转法轮僧者有多种若參禅僧教參禅僧此转祖师禅直示人悟心成佛之法轮者也若止观坐禅僧教止观坐禅僧此转如来禅圆修单复三观悟心成佛之轮者也一切经律论诸大法师是转音声轮令人从音闻悟理成佛者也圣人者从小乘四果及大乘外凡内凡圣位菩萨之人是也若弑之破之是弑自心破自己佛心也已上七遮余者未必易犯惟破转法轮僧一事人多易犯葢以人师不一门户各开參禅者抑止观而扬參禅止观者抑參禅而扬止观经律论师或互相上下而且抑參禅止观之人參禅止观之人或亦互相上下而抑讲经律论之主君子之过各于其党易于沿习不知触犯据经明判俱不得戒若无知而适犯者事或可开汝无如诸遮难否答云(有无) (三问)

善男子我今至载开演已从实吐答无七遮者是真净法器我今按词申覆和尚即与受菩萨戒若七遮有犯我亦按词申覆和尚乞汝作忏悔法若得开心悟道破诸遮障异日另当为汝受戒入众 (乃云)

善男子且起第二位过来

(一一从前实语时问起第三第四至末位皆然问毕引请云众等一齐胡跪合掌结云)

上来逐一问难已完成既无七遮佛戒可受我当诣和尚前据词呈覆向后登坛之时一一如法实答不得差池恭肃身心以候戒法汝当依教奉行(三说三答)(下座)

将授菩萨大戒先差阿阇黎开导忏悔法第十六

(和尚差出简迎请如前但改开导忏悔法字引请举赞)

心尘雾起妄罪云兴清风吹荡见天青何处有烦蒸空本原晴慧日朗虗明

罪性空菩萨摩诃萨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

引请作白

夫寒氷万里非春日以何融业雾多生仗性风而顿扫欲开菩萨心先除心地障若非上座之法喜曷令初进之妄消我今为请(某)禅师为汝作开导忏法阿阇黎而况此师究极心源转成识智能一言而直指俾万法以顿空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代为唱举汝当至诚随我启请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愿除无始无明根愿大德为我作洗除无明罪本阿阇黎我依大德故罪消得入菩萨位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抚尺白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开导罪性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夫菩提之道当观夫无起之心罪业之根合见尔始生之念由始念本乎心觉业尘只在动机机动则惑苦为因性转则明尘现相才生指拟智相纷然相续计名分別多矣逐憎逐爱取舍千端动口动身善恶万状以之结业轮转无穷由业昧心升沉何了贪嗔痴慢疑堕欲色无色之难断身边邪见戒执有见无见而难圆苟不见无明不觉之咎在觉明何能向本觉无觉而坐断根本本来无罪性犹是对有罪而说无本来无无明犹是对无明而说觉对无明而说本觉本觉已是妄根了本觉而言坐断坐断早是祸机一点未消万源从發不如向净躶躶赤洒洒处头定眼直回来于光陀陀圆烁烁处拈香散华信得则我说非言了却则尔行不住行不住处發四弘心之誓愿说非言处阐一大事之因缘故三粲祖于可师边忏罪便知罪不可得二比丘于净名处受法顿了罪性本空此犹见体而至若见光见华用空用体则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到此则不啻五住十使之乌有而一心三观亦两忘罪之与福真之与妄皆为剩语又何曰忏之与法哉已上略伸管见用豁大心将来于释迦座前和尚语下忏悔之时当披自性一心用洗多生妄罪至心领受一念不生直至坛前证菩萨位上来心理既明事忏须竭若现身曾犯十重罪者汝当先从今始依梵网经若到礼三世千佛务使见光见华见诸相好罪便得灭若犯轻垢罪者对首忏悔其罪即亡向后參究大乘深明谛理与心相应代佛行化汝当依教奉行(三说三应下座)

将授菩萨大戒和尚先差阿阇黎开导苦行十忍法第十七

(和尚命简如前中改开导苦行法字引请举赞)

初心无我十忍利他身财内外施波罗人法两消磨行苦堪荷济度泽滂沱

登忍地菩萨摩诃萨

引请白云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白云

忘四相而能舍忍一心而不生匪明大法以何堪须承付授而开悟将求大戒先合忘身我今为请(某)禅师为汝等作开导十忍阿阇黎而况此师证心空法入世忘人真为教授之师不住空空之见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引请鸣磬唱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将求心地无我法愿大德为我作开导十忍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成究竟舍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鸣尺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开导十忍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夫心地者心非有地地本无心漠尔威音那边了然娘未生事髑髅乾顶门眼瞎枯木实鼻孔龙吟一莲华世界毛孔里分身恒河沙众生佛光中共体以无心之身肯舍以即我之人受施屋里贩扬州水中割咸味风吹光而不断雷打空以何伤但于了处翻腾一任有中济利故梵网经云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此言大乘真师见后学远远至心来求戒法当观其根性劝發大乘无我真正心地以此大法非器莫传小心难受须真师子儿方堪如母翻踯故先令烧身臂指供养诸佛令得人空之法然舍身供佛犹属敬田人所肯为惟悲田难發故又云乃至虎狼师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此言上以舍身供佛者或功德心胜敬仰心诚人所易为若于虎狼饿鬼猛恶之类而能舍身供养是真实慈悲之心能忘我者为真师者如是如法教授而求戒之人果具敬田忘身为法复具悲田己利他深知禅那正法菩提道心惟此向上一著故无踌躇顾惜之态若此宁非大乘根器夙具灵种者耶此先设大冶以炼精金俾𨱎汞无从溷滥而后为说大戒也若先说大戒而后说苦行则成倒说矣十忍者释迦因中舍身饲虎割肉𫗪鹰剜肉然灯敲髓济病破脊而全逐鹿碎形而饭饥民以致舍国城妻子一切施度中事也善男子欲成忍力先悟心宗身与空相应于偏菩萨中便能刀割香涂何苦何乐此虽未究竟事然初心入道便当具此大丈夫作略也今固忍力未成而此道心当發若不如上则失菩萨广利之心成世人自私之过受戒无益我今开导汝当量力奉行渐渐扩充务如经说汝当道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说三应下座)

将授菩萨大戒和尚先差阿阇黎开导發大誓愿法第十八

(和尚差请简如前内只改开导發愿字引请举赞)

愿无虗设行实相因先寻师友大乘人禅教两相亲不碍唯心广度誓弘深

大愿王菩萨摩诃萨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

引请作白

将修六度先求正法之师欲证一乘用發四弘之誓心芽内茁法雨外滋匪从缘而莫成当秉教而斯广我今为请(某)禅师为汝作开导發愿阿阇黎而况此师宿乘大愿现示开迷梵音和雅而乐闻法旨深渊而不倦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当随我道

引请鸣磬唱云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示菩萨大愿学愿大德为我作开导菩萨大愿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發真实菩提愿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阇黎抚尺白云

善男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依经开导發愿法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夫声闻证空亡我故无接物之仁菩萨入假兴慈乃發利生之用是当开小向大先示植因趣果苟因心不真本愿未实譬如狂花无本后果何从断树无根乔枝难活今既求菩萨乘趣如来果先须依经發愿培植本因向后奉戒修行圆成佛道菩萨戒梵网经云若佛子常应發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發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由是而知己本来心地不可触犯如父如母故当孝顺父母师僧也然我所亲之师友若非真正有学有悟大乘之师恐生岐路故首愿愿得好师好友教我大乘四十心之心地令我參寻开悟如法行持永不敢触犯自心宁可舍此身命而此愿念念不敢去心也既發是愿复發誓言宁以身投猛火刀山终不毁佛经律与女人作不净行此以婬为生死根本若不誓愿断婬则永沉生死何由向菩萨乘中广行六度耶此举婬以该杀盗妄之愿也复作是誓宁以热铁缠身灌口卧大猛火受三百矛身投热铁镬终不以破戒身口受信心檀越衣服饮食床座医药房舍屋宅园林田地此则以檀那信施为我持戒精颛而设故非破戒身口之所堪任也复作愿言宁以铁鎚碎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人礼拜此言非真持戒不可受人恭敬也复作愿言宁以热铁刀矛挑目劖耳刃刀割鼻断舌利斧斩破其身终不以破戒之眼视色耳听声鼻嗅香舌甞味身受触也此言六根不以破戒受信施之六尘供养也已上發愿發誓得真师好友正法正心而不敢于四弃十重纤毫破犯一切供养恭敬六根六尘一由圣戒则自利既成众生可度矣故下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此大乘菩萨利他之愿也夫利他者先当自利受戒者实为度生苟非發愿之坚牢曷由操行之不变皆以先愿为因后从愿行成果善男子等将求大戒合發愿心后来入菩萨坛授菩萨戒释迦座前和尚语下令汝發愿当运此心故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也十方如来由此成佛一切菩萨以此利生汝当学佛菩萨發广大心立广大愿汝当道依教奉行(答)依教奉行(三说三应下座)

正授菩萨大戒轨仪第十九

(凡授菩萨大戒先于正受戒之前和尚差阿阇黎逐一开导菩萨当知之事令其坚固开扩菩提大道心然后隔宿引请引领戒子至方丈前通侍者启请和尚戒子礼毕引出明晨行者于释迦佛左右隅各设一高座上首供养文殊菩萨为羯磨师弥勒菩萨为教授师十方诸佛为尊证师诸大菩萨为同学侣下首则律师当踞此席以代教授之位更于下首之下傍设一平座则安二阇黎位以俟诵十重之文其教授师侧侍立二引请以赞律主诸座〔上〕皆香花罗列殿中扣大钟踈踈集众摆列幡花行炉灯笼毕具于前二引请击磬监寺执香率诸戒子至方丈三拜监寺运香请师出殿中钟止接擂大鼓迎至殿中律师大展释迦文佛三拜至羯磨师前展三拜至本座前问讯登座监寺先备瓣香佛前跪三上下数步回身三拜复具瓣香羯磨师前跪三上复回身三拜再具瓣香于律师前跪三上回身亦三拜至诵戒师前问讯上香问讯毕中央再展三拜傍立鼓毕律师鸣尺云)

众集否(引请答云)已集(师云)和合否(答云)和合(师云)众集和合何所作为(答云)为好心求戒者说菩萨大戒(师云)善哉可尔(复问云)未授菩萨大戒者出否(答云)已出

引请举赞

一尘才热藏海圆收河沙诸佛现毛头触著便归休香霭初浮心地戒光流

香云葢菩萨摩诃萨

引请作白

诸大德等闻磬声各礼三拜胡跪合掌

白云

夫登菩萨位须凭戒品以高跻开菩萨心是仗佛口而生降佛子既發无上志入毗尼坛我今为汝虔请(上某下某)(某)处宗师为得戒教授菩萨阿阇黎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当随我道

引请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求受一切菩萨学一切菩萨心地戒愿大德为我作得戒教授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教授抚尺云

诸比丘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等作得戒教授阿阇黎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善男子汝等现身不作七逆罪否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汝无是罪否(答云)

善男子汝今志心求受一切菩萨上妙净戒我当为汝虔请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本身卢舍那如来更为汝请此方娑婆化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为得戒大和尚次请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再祈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更请十方诸佛为证戒阿阇黎并请诸大菩萨为同学圣侣即今心香蔼蔚智烛炜煌宝座严敷慈容俨降汝当翘勤渴仰恭肃归投听我一心志诚奉请

主者起立 众和香花请

南无一心奉请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惟愿不违本誓哀愍有情光降道场证明主戒

南无一心奉请娑婆世界主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为得戒大和尚(同前)  亲承授戒

南无一心奉请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龙华教主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诸佛为证戒阿阇黎及十方菩萨摩诃萨为同学圣侣(同前) 证明授戒

主者趺坐

一心奉请天龙八部护戒神王当山土地护法正神惟愿降临道场精严拥护

上来奉请诸佛菩萨已荷光临作大证明授正戒法善男子我依璎珞经中所说佛告诸佛子今正说正戒善男子善女人当受戒时先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佛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佛

引请云

善男子等各各起身作礼三拜 师云

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法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法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法

引请云作礼三拜 师云

礼过去世尽未来际一切僧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僧礼现在世尽未来际一切僧

引请云作礼三拜 师云

佛子复敬受四不坏信依止四依法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戒子三答) 师云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已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戒子三答)

佛子次当教汝悔三世罪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三说三答)

善男子等既悔过将授十无尽藏戒法我当与汝直指唯心汝合谛听悟正法戒

拈起如意作表指示

善男子擡头正眼审观审听只这一法是卢舍那佛心地戒也云何为心𫆏唤著如意即触不唤著如意即背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于此參得悟得是故强名为心也云何为地𫆏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乃至若凡若圣都向这裡安身立命尽其神力出不得那个格子故谓之地也云何为戒𫆏只这格子离之便背即之又触一丝毫也伤犯他不得故名曰戒也若于如意上会得心地戒即于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一时会尽故水潦和尚云无量法门百千玅义只在一毛头上识得根源去然此一法了得故卢舍那称为净满释迦牟尼号曰能仁所以过去诸佛已说现在诸佛今说未来诸佛当说而三世菩萨已受当受今受已学今学当学也于是舍那将当传此心地乃为之放光(复拈起如意云)

𫆏此岂不是光即此一光心地非口可宣故令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令彼如此受如此持如此读诵如此一心而行所以千佛非心所测故亦放此光而光中化佛仍为散花供养此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而灯灯相续者也即从此光此华之背触不得处入此体性虗空花光三昧于此入于此出而千百亿释迦无二无別正如天下老和尚临没稍头倒卓立化坐脱立亡托胎出生參禅悟道拈槌竖拂接物利生莫不于此三昧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也故我释迦如来降天宫生阎浮八相成道不离华光王座扩充这一点心地法门喻如大梵天王网罗幢而因一网孔以见无量网孔所以佛教门只在此如意间便尽得法法头头无不同此者也佛为阎浮提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净满心地中常所诵习此一戒光明金刚不坏之宝戒故曰此是一切诸佛之本源佛性种子乃至一切众生所同证同具者也若向如意上了得便不管你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此戒故当当有因因此而当当常住法身住此而诸佛菩萨顶戴受持不出这个格子汝等大众亦当顶戴受持也勿出这个格子正是汝等本源自性清净者名曰波罗提木叉令人向此中背之不得触之不得于此悟得透得便从此处安身立命若于此未悟未了便于此法法头上横不得竖不得如向大火聚中下手不得自然不触不犯如此力參故曰孝顺孝顺者孝顺此心地戒也因此而制止因此而發用故佛复为放口光以广谈此事从凡至圣咸诵此戒言戒光从口出必有事焉故曰有缘非无因有因有缘又成触犯也故曰光非青黄非色心非有无非因果夫非因非果又成违背也背不得触不得于中悟得參得只此一点根本正是凡圣同源故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而但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此戒矣(又拈起如意云)

善男子看看解我语否解得即在里许著衣持钵去解不得即在里许横參竖參去解也不出此戒不解也不出此戒故曰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真是诸佛子此即是戒更莫別求上来与汝说戒已竟汝今便与诸佛不异若于此处一毫头许触犯一毫头违背便落十重四十八轻等波罗提木叉相貌中收摄矣慎之哉慎之哉

上来既示菩萨心地戒已受竟然心地虽明若不發弘誓愿犹属小果必须發广大心立四弘誓方能扩菩萨道普利有情我今唱道汝当發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唱三答

三番羯磨

上来开导汝等發大誓愿广利不穷正堪得戒更令汝等秉心殷重乞法完成虔请文殊师利菩萨作正羯磨师我今复当代为汝等三番羯磨珍重了办敬谨受持(作梵)

现前菩萨善男子汝等今于我所为请现坐道场本师释迦大和尚前求受一切菩萨心地法一切菩萨心地戒所谓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三德圆明如世伊字)此是过去一切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今成当来作佛 (直白)  汝等从今受戒直至成佛于其中间不得触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为汝(初一)番羯磨十方诸佛放大宝光(初用此)妙善戒法灌汝身心(二用此)戒法徧空集汝顶上(三用此)戒法入心内外明洁堪受戒法令此戒心孝顺奉持世世生生坚固不退此是(初二)番羯磨已成至再叮咛理取(二三)番羯磨

上来三番羯磨已竟十方如来默然许可汝等现在心即是佛当来决定作佛向去真參实悟得法相应恒住性戒究竟不动更当摄相护持我今准璎珞经所说十无尽戒相法汝等善听佛告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杀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盗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说四众过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自赞毁他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悭惜加毁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嗔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 佛子从今身至佛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谤三宝若有犯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来十重戒法略为宣举向下另结坛仪当请阿阇黎教汝至心细诵梵网经中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于此心地圆融行布性相并行母令渗漏汝等各宜依教奉行(答云)依教奉行(三说三答)

下二阇黎即先诵十重完下坛其四十八轻在次日诵或时久不堪即依教奉行处下座明日通诵全本梵网心地下品

教授持锡杖法第二十

引请举赞

智分本別象表圆通堂堂独露佛家风圣杖活如龙开合横纵拈示祖师宗

转法轮菩萨摩诃萨

诸佛子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

引请作白

妙道虗圆非象表以难示真宗冥远仗开导以有循欲明世尊一大事之法乘须受如来胜功德之智杖匪求真诀曷悟秉持我今为请(某)(某)宗师为汝作开导智杖和尚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入得道梯隥法愿大德为我作指示得道付杖师我依大德故得持法轮真智杖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和尚鸣尺云

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请我当为汝作开發智杖和尚所有言教汝当谛听

葢闻千佛授受以心印心之道者心与法而已矣夫心不可指人法不可授人心不可不悟法不可不得心非有心若以心示人则心属有法原无法若以法授人则法亦属有心法若有则同凡而不得解脱心法若无则堕圣而无其作用故知心在人而法在师心如糓种法如雨露人惟自悟师以法传苟不自悟其心而传道者譬如无种而耕耘虽然自悟其道而无法者终成种發而荒秽是当师资缘合内外相成师当指出汝心汝当參明自理明理而不知法有差別之智动则颠倒失本明法而不悟心之实诣定为虗妄浮心是故悟实心悟而法属真师也所以我佛嘿示參禅法门欲诸比丘时时參究令自心师法两得故劝恒持锡杖以參以求一悟此杖则根本自心之智差別师承之智一时会尽故曰锡杖者智杖也悟本心为心之德悟师法为用之德故又曰德杖也令人悟本別二智而行一乘大法之功德也葢以世间五行之尊惟金为最五金之性惟锡至柔至白至明可表心地之明洁柔尊是以杖用明锡也故曰轻曰明曰不回曰醒曰不慢曰疏曰采取曰成而令人轻烦恼明智慧出三界而不回悟正法而顿醒断烦恼慢疏贪痴结采戒定慧成佛道果能持此杖时时參求一切智慧多闻世出世法莫不了了六度万行咸向此修侍者举锡杖过来(和尚拈锡杖示云)见么见么(闻振锡云)闻么闻么(良久云)若以见见锡见非正见也若以闻闻锡闻非正闻也直须离却见闻觉知来领锡杖始得(复振锡杖一下云)会么(良久度锡杖与侍者云)于此会得则此全杖坐断圣凡別通一路终日受持向威音王那边那边更那边行履故麻谷持锡杖到章敬绕禅床三帀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处亦绕禅床三帀振锡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永嘉至六祖绕禅床振锡一下而立祖云如是如是善男子会得此事便好如稠禅师之飞锡以解虎鬬如邓隐峰之飞锡以解军鬬此皆以祖师禅向上事提持而得大自在者也夫祖师禅者法身佛以无身无口直示心宗之法也是之谓佛之祖也若欲拈出此无身无口之法除须报化佛放放光举华处示之可耳若夫化身佛于音声舌轮边指示则言说不到也所以释迦示锡杖令人自悟本地风光去故曰佛法无多子也若欲向化佛处求其差別之智今当依教细为开示诸佛子此全杖者最上一乘妙道也此我佛从初说华严至终说法华涅槃以括一代时教者是也此杖中心先竖一管管上五高管中空而外有此示中道第一义谛以空假交互有无四句不得全得之正法为本也其五高者示五分法身也傍以两钴示二谛也两而复两四谛法也两钴六环六度行也六而复六十二因缘也下以三𬭚三乘法也及戒定慧法报化也最上之顶无见顶相也法之极致也故十六以苦集灭道慈悲喜舍四禅四无色而修行也三重四钴合而为七七觉七圣财也通𬭚钻八八解脱也故三十七品法三明八解脱一切法数莫不具足也此三乘五时之出世法也世间法者钻为金刚轮上为须弥顶全杖为一世界也中为无起无明之本也二钴者有无二法也三𬭚者三涂苦也四钴者生老病死也五高者五道烦恼也六环者六道也七则七趣八则八难也此世间法也此杖不容著地令于世间出世间法不可著也昼夜相随言不可离世间不可离正法也恒执持令无失也振声令于耳根证上上圆通也时时拂拭勿使生衣言心地不可昧而法轮不可不转也此该人天小教而言正法者也比丘不可不知不悟也持杖之法又有二十五事先以十事者见杖闻杖而地虫不伤持杖而老朽可凭持此正为分卫不得前却不得肩担不得横持见佛勿作声入众不得轩举持杖尊锡不枉舍后杖乃中道不得过中出杖欲过中出杖者有远请看病人送过世者外道请四事得出也不得以杖画地不得三师俱出杖不得持杖自随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到檀门正好威仪入檀门先三抖擞三反抖擞无人出者从至余家檀越出应持杖著左手中央杖恒在己房不离身下头不著地勿使生衣须日日磨拭杖欲出时须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白衣亦得持时赍天挟地著在脇下以小指抅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鸣则常鸣寂则勿声鸣则均细调和恒使若初僧著左足尼著右足入檀越家近则三家远则七家勿多过历限内得食杖悬树上或侧眠平地或石上睡眠之时杖与身顺置之床里正与身齐路行头常向日杖乃佛身万行在故如或倾侧万物不安如其平正万物得位下台著地三涂剧苦常使悬空三途厄葢此杖者诸佛相传比丘持此入道梯隥之标帜也诸佛子等若欲大悟先当于祖师禅处时时參之若欲明法次当于如来禅处细细捡之杖即一心杖即是佛杖即是法杖即凡圣杖即色心诸缘杖即一切事究竟坚固汝等恒持此杖恒磨恒拂恒念恒參无量法门百千玅义一时具足汝当發广度众生之心齐成佛果之愿如此行持功德无上是故谓之智杖德杖發菩提心之正因正果也汝能受持应当依教奉行

(和尚执杖三振举偈呪逐一传去比丘起立受杖偈云)

永嘉常云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虗自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呪云

唵那㗚𠾱那㗚𠾱那㗚咤钵底那㗚帝娜夜钵儜吽(三遍)

偈云

执持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和尚礼佛归方丈比丘持杖前行送至方丈前俟和尚入即归堂挂锡后具威仪入方丈礼谢)

授戒辨第二十四

凡初受戒必先归依三宝既归依三宝则戒体已具何也葢归依佛便具自心自心者法身也归依法便具自心光明光明者报身也归依僧便具自心清净清净者化身也一三归依即法报应化悉具于自心清净者化身也一三归依即法报应化悉具于自心自心无戒可受即一切大小戒法全摄也自心光明不待作善则一切大小善法全摄也自心清净即不待更戒自然自利利他也即三聚净戒也佛者法身法者般若僧者解脱法身具般若解脱般若具解脱法身解脱具法身般若字联环不断缺一不可归归用三三三一归也三归三结法成就也一法既成大事毕矣又何曰罪又何曰戒又何曰律又何曰修与证耶故曰戒体但恐凡心不了事相未圆故复示之以忏悔忏悔羯磨作法珍重矣体无巨细道有阶差故首先总示戒之形相大本有五五断十恶五生十善五具五常此人天之心行也知有戒体即佛戒矣此统僧俗所同者也但俗有夫妇之欲僧则全净耳三归具体五戒防用受戒者受体防用也非受五种刑名也此戒根本也至若出家剃落又当知所简別何也佛惟一心未甞分类道有胜劣示有进阶故俗列人天僧选佛种成功有精杂也可见为僧真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故将欲出家佛制先问四依之法一者问依粪扫衣习软暖者不得预僧数也二者依乞食法习家食者不得预僧数也三者依树下坐急房屋居处次第者不得预僧数也四者依腐烂药习甘滑者不得预僧数也所可开者成大僧已后或病或老另为方便云耳既四依次问无父母之禁无王官之禁无主执之禁果无禁矣当审机器非七遮坏器非外道惑种非欠人债务如此方中僧式中乎式矣方为之剃发剃度之日仍示忏悔仍示归依灌其顶门断其顶结示之以佛顶上事此付其戒体也体具矣方示之十戒之相五戒同前旧为沙弥之体相也后五戒者戒贪为重也身分不贪华饰口耳眼身不贪戏悦不贪床坐高胜不贪一食余分不贪金宝受用葢沙弥乃大僧之种当专精净事未事菩萨大利益作用恐难进己事返为道障也既成沙弥俨然似比丘矣故以给侍比丘己躬之行履且得观光大人道行行既久如则小学成就年满二十审为丈夫方选比丘之本比丘之本者选其根器人材真正大丈夫品无诸遮难是堪任正法之人也凡沙弥将欲进戒先集十方名实相称大德真僧十位为十师即十方诸佛位选清净地先结坛仪如法十师各各分寮居之刻期进戒于未登坛之前和尚先差阿阇黎于屏处逐一审问沙弥无十三重难十六轻遮方许登坛所谓十三重难者沙弥先当直心詶师问答一者自受五戒沙弥戒之后不曾犯四边罪谓曾受戒已来不犯杀盗婬妄若犯四者佛法海边人二者不犯清净比丘尼坏彼此戒三者贼住谓沙弥时盗听大僧说戒假充比丘同大僧羯磨受大僧利养名闻四者破内外道谓曾作外道既返邪归正受佛戒内道又复破内作外道事今复重归内道以其出入内外两破其道故五者黄门黄门者生不男谓生无男根者犍不男以刀去男根者妬不男谓男根本无见人行婬心生妬爱忽有根者变不男谓见男变女见女变男者半不男谓半月为男半月为女者皆为婬业所感不正之器非比丘相故六者弑父七者弑母犯生身之逆者大不孝故八者弑阿罗汉害果上人故九者破和合羯磨转法轮僧大众和合诋鬬破散僧众作法遮障不行断佛种命故十者出佛身血伤害佛故十一者非人诸天鬼神非比丘軆故十二者畜生龙畜妖通变幻矫诈故十三者二形具男女二根妖婬恠器故有此十三大乖正法法不许为比丘故佛度荷法之子重于比丘比丘乃人天真师不可假借夹杂苟未能上而大彻大悟次而见罪性空下而忏悔苦切见光见花见诸祥瑞入菩萨者非佛种也无此重难大体已具更须问过十六轻遮一者须识自己名字二者须识和尚名字师资传法有来自故三者年满二十非儿戏故四者衣五者钵六者卧具三者具足应佛法故七者父母见许无违逆故八者不负人债无俗累故九者非人间奴使身无卑系故十者非当朝官宰不违王命故十一者已满二十能耐寒暑饥渴持戒一食忍恶言忍毒虫名为丈夫堪任行法故十二者有病疥癞十三者痈疽十四者白癞十五者乾痟十六者颠狂皆非大人相故审无遮难方许白四羯磨授比丘法夫佛制比丘之法惟选戒体人品戒体洁白人品具足名为具足戒欲知戒体但具真心前无重难之为心碍后无轻遮之为身碍身心两洁十师许可作法羯磨即入比丘之位十师者一和尚即代佛行化之法主也二羯磨阿阇黎三教授阿阇黎四五六七八九十为尊证阿阇黎将登坛引请二人鸣磬引诸沙弥到十师寮各礼三拜请十师到法堂上一带坐定引请拈十师名票逐一示指明白次率沙弥作白礼请某大德为得戒和尚某大德为羯磨阿阇黎某大德为教授阿阇黎某大德为尊证阿阇黎各各许可然后登坛绕坛礼毕祝圣赞佛坐定问至单白羯磨和尚问谁为诸沙弥作羯磨师羯磨允可羯磨亦问谁为诸沙弥作教授师教授允可即差教授师出众单白羯磨教授统诸戒子下坛于九师眼见处耳不闻处逐一问过遮难事先是沙弥已曾选过故皆答言无复召入大众对众单白作白已成证师应允无诸疑碍然后羯磨师䇿發上品心量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勿得为声闻小果直欲成三聚净戒正求發菩提意菩提意者即将發參禅悟无上道成佛度生之心以未真悟但称菩提意不名菩提心也既發菩提意方堪担荷正法故佛制授比丘戒者令法久住故若發声闻小心则正法灭绝无人任荷矣比丘戒名声闻戒以白四羯得洁白体为声闻行白体上䇿令發心是佛种䇿發上心矣方与三翻羯磨令法成就是为得戒已竟者也今人不识何物为佛戒误认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为比丘戒遂于坛上不用十师单用引请唱云四波罗夷法汝能持否(答云)能持窃谓四波罗夷是极恶重罪我有何过受以持之余戒名皆然何太屈也葢此二百五十轻重罪名系佛世得戒比丘渐渐破犯洁白之戒佛随轻重定罪令人勿犯故名戒相然戒相之多岂止二百五十特举昔人曾犯之大纲令后人类推而不犯人能常持洁白之体增上上品道心自然不堕此数岂谓先立刑名令人持守者哉自佛制戒之后其名曰律葢条分缕析不可溷滥之谓也故授戒之后別差教授与诸新学比丘细诵戒相先说四波罗夷谓之随相也以比丘既受戒已不知持守洁白既不识犯便造重罪佛嘱后来作羯磨当先与说四波罗夷法是也其余亦然当知此意既为比丘多经岁腊岁腊无缺心德圆满參悟大道真發菩提心方入菩提之位谓之菩萨比丘苟不得先悟亦当參究大事方是菩萨因地故梵网经报身佛说心地戒单提放光而释迦口中放但若会得此光所说之法便谓之解法师语不论人天畜鬼淫男淫女等皆得受戒若不识此是不解法师语不应受戒此便可知也若识得此光是得诸佛心印即是西来一脉既得此脉则十重四十八轻定不犯矣今人不识心地但见乾萝卜头禅一直乱去故有禅人犯戒一欵使人难信又有不识心地漫将十重四十八轻授人使人但见戒条只管在戒条上精细不知心地已失总非佛意是亦名字菩萨非真菩萨也以其具菩萨相不得菩萨軆故也经不云乎孝名为戒孝者即不得离不得理事恰好是谓之孝只这一字体相全该极是简径能持此戒定无持犯耳某甞亲见云栖弟子言专以衣钵为事者谓之邪戒余初愕然故细考之不得不为说破悲夫法藏生季法世早无师承但具信心闻戒即受闻禅即參闻净土即求生诸家大老皆甞顶戴其法及见各家矛盾其说不一咸欲和会合一以契佛心报师德故裁长补短因为此语若人知得最初之三归中间之四白末后之心地方见佛之本心不过令法久住世间一句摄尽其中先后大小开合差別之相正为此也此事惟禅庶可会通苟非參禅则归自归戒自戒小自小大自大净土自净土禅宗自禅宗触途冥行分河饮水造大地狱业可悲痛也藏万不得不避诸家斧钺敬为吾徒室中拈出并愿同人參订非敢自剏臆说以招谤法大罪其余律中差別微细自当博问阅律之师非短暗所悉又闻今人据 国禁勿开戒坛之说遂谓戒不宜私授一例不许致令佛法轨仪久久湮废逮尽呜呼 国朝太祖昭代相绳申明僧戒若洪武十年三月十三日礼部尚书张等勅监承林英等奉天门奏准颁旨开戒二十年四月十一日礼部尚书崔赵等依圣旨要本颁行天下永乐五年二月初六日文武官奉天门奏准著落礼部知道重新出榜开戒具有明文国家何等重法尊戒后代因北戒坛有宦官增设妓女为秃兵了心一欵𤟬熏炙致坏佛体且复靡费国帑故有禁开戒坛之论自禁之后老师宿德终其身焉卷怀不讲万历已来后进知识自不受戒不见坛仪授法通谓戒不应自授须候国家开禁遂置律藏于无用之地但习讲经以展胸臆俾后生晚学沿袭轻华公行犯戒既不知心地甚致谤及參禅返非正法肆行邪说禅宗正法欲灭循流既久致令四民之外无赖之徒以出家无戒防制遂以剃头为藏垢容恶之府稍不为世法所容者即便自行剃落阑入法门种种不肖既无真法住持教诫则无从驱摈浮滥既习使白衣见其荤酒婬污亦不为奇特无复讥嫌官法收摄不到佛法无人举扬设或举扬翻以为犯禁而排之藏窃抱杞忧恐将来或有不测使佛法与国法两敝未可晓也为僧有血气者岂可坐视法门肝脑涂地之祸而不亟为修戒以律众者耶第恐戒法湮没既久一旦不顾身名犯世憎忌以整佛戒谅未能全究来源兼之仪法缺失则邪戒之议或不免矣痛言及此不觉涕近幸神宗圣明英于晚年深知佛戒有世道乘五台僧远清之奏慨赐衣钵锡杖斋钱若干缗勅中贵张然传旨许山中说戒据此则国家何甞必禁僧于山中师资传戒为非是者哉今云栖监院之人皆菩萨戒弟子莲池大师葢甞亲登座说法而授之矣末年偶触机缘暂行裁止而又开礼坛学戒之法且僧约首以敦尚戒德为言使果待戒坛开而后授戒则所谓敦尚者何物也胶守权说自断佛种得罪弥重戒之戒之

进戒示语第二十五

学佛贵于出家为僧重于进戒初剃度日即受沙弥十戒如儒家童穉时先习小学令知孝亲敬长谨信泛爱亲仁洒扫应对之类为大学之基本故沙弥止恶防非于十戒律中学威仪于各门行相之内令知断贪嗔痴等十恶生死忍慧等诸善承师奉长俯仰折旋之类作大比丘根种奈何末法浇漓人多怠慢虽受十戒实无至诚名字沙弥厌弃戒法纵不破戒亦无进趣轻威仪不愿讲习重应世先勤忏经实行实戒付之空闲闲学闲文助增人我只要有得说最怕当真行只愿早圆菩萨戒便好捉银钱充大人不肯作比丘惟恐执缚身检细事三日受沙弥戒五日受比丘戒不知戒为何物律是何名但道勿暂念小乘必弃小向大不知根从何生本从何长及圆菩萨戒后又不求何为心地何为戒体只向戒相上著到及论戒相又不知何为十重何为轻垢便要说禅说道以当平生不知禅为何物戒是何法及知戒体即禅矣便道手把猪头口说净戒不知戒相岂出体外呜呼佛法变坏只在心轻轻小重大大岂真重大既不真小可知矣沙弥时不安沙弥职出位想比丘菩萨菩萨不知戒出位想说道说禅禅以机锋快捷为事而不究其所以为机锋之的旨会其的旨而不求行解之相应自始至终一无成就及乎举著满口哗然诚为游口小儿无赖释子一妄庸唱为领袖百妄庸和于下巴只道佛法只如此良可悲也痛也夫成终慎始人也曷不于初步便脚脚踏实地去汝为沙弥者当尊重熟读细讲律仪然后师前顶礼讲背如法禀置识田永不违背依而行之为教授者当珍重严考不使轻易放过坏人儿女既讲习又当时中窥其所为合辙不合辙重重指教之然后进具戒具戒诵背躬行考校亦然于菩萨戒依止教授亦然參禅做工夫次第發真实心參究亦然悟后进法服勤师长得法住山养道亦然出世临众立众教化众生亦然此善始令终出家人一大事也如儒者自小学入大学立不惑知命耳顺从心何异哉以故吾人不可不有初也师及弟子当勉之法藏亦沙弥之一数也自恨早无师承长无知识白首方悔事不及矣幸勿学吾今日也

三月十五日整戒始诸沙弥等已曾受过十戒二年而不犯重轻等事者考行之得失果与戒律威仪冥合而又熟知戒律威仪中事能背诵戒文能讲说其义者为真沙弥也若与律仪不合或与大重之戒有损虽能背能讲徒为虗文不许进戒行虽冥合不背不讲不知戒相亦勿许进惟山中行行众所共知实行老人许其植因后生不与也兹于三月十五日定夺乞阇黎(某)分科考核三事全备方许入坛衣钵须预先自办香烛等亦然舍尽银钱还清债负考过十三重难十六轻遮然后具考三事 一先考德行合律合仪 二背沙弥律仪 三讲沙弥律仪(下十三重难) 一计开婬杀盗妄四根本重戒若犯一戒则如人断命如草断根漂弃佛法海边外永不许入众白衣时沙弥时曾犯婬污净行比丘尼其罪极重不容入戒 一曾盗听大僧说戒诈称比丘受人供养礼拜名为贼住佛不许度 一或未经白四羯磨曾于某处付过三顶衣便以为大戒者谓之误认比丘当忏悔受戒白四羯磨 一外道玄门五部六册天主教门等已经投佛受戒后复还行外道仍与外道往来复后重来受戒此是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人非佛法器佛不许度 一五种不男佛不许度 一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名为七逆重罪佛不许度 又谤參禅谤净土谤持戒说參禅近代无人更悟须是古人始得又道教理即是禅理无劳苦究何不看教说念佛再无一心不乱之理须是古人始得但恁么念去说授受戒者谓之犯国禁不许受戒只要念佛又道持戒只要不离衣钵不消參禅求悟戒体像法之中不可认真只该随时莫參禅莫净土莫受戒但剃了头便罢此便是五逆人

一天神之子阿修罗名为非人变为人形不许受比丘戒龙畜有通不许受戒六亲犯婬不许受戒已上俱属重难十三种已下言十六轻遮

一先考在家曾训何法须详邪正法名何等出家受何等法须辨是非一生见人当称两字法名不得称小僧等辱佛法门不得称某甲你我等近慢须认历生是谁年满二十方许进戒衣钵自具方许进戒父母听许方许进戒不负人财方许进戒他人奴使不许进戒宰官当任圣朝 王恩未许不得来受比丘戒有病不许出家受戒病者疥癞痈疽白癞乾痟颠狂五病是也此十六轻遮也一一勘过更考行识出家事大不可轻易依佛勘辨方许进戒考核既定会同十师教授师细于屏处问难已观其罪之有无轻重遮者不容授戒亦令忏礼三世千佛为进戒益俾前业销亡或得开悟次当为彼授菩萨戒若不遮不难而有轻罪者教令礼忏持呪清净进戒忏毕

一差阿阇黎覆审详核已定 一差阿阇黎为说四依法葢恐沙弥不知佛世乞食树宿粪衣腐药少欲知足之法致学今时好闲求安避世滥食之弊故当先令依此四事方与授戒为大僧 一差阿阇黎与说沙弥戒葢前是剃头时所授之沙弥戒未免中间夹杂未纯兹将登大戒始入真沙弥位 一差阿阇黎教授持衣用钵之法其法广大包括禅宗教理非一日可知但令从此日用处下手先知威仪细细化导 一差阿阇黎为沙弥䇿發上品心登上品戒葢以沙弥虽息心參本起慈趣用犹是佛雏不堪大用今欲授比丘乞士怖魔之戒虽趣声闻乘洁白体事然当知有向上成佛利生之心斯不坐在小乘恶见故当䇿發令生佛芽不致焦败 一差阿阇黎结坛演仪知授戒式 一正授戒法 一差阿阇黎说四随相法 一差阿阇黎教诵戒法然后细讲四分律藏四分律藏已明广看诸律授菩萨戒 凡授菩萨大戒不容简別人品但观其机性若真心为參禅三观求证菩提真求生净土真弘教利生等怀或兴建丛林放生等行实实是为他忘我之机不为名闻利养者但解法师放光献花等语即当与授大戒惟除七遮而所谓七遮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僧弑圣人是也是当拣去不容授戒其余不问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鬼神畜生尽得受戒比丘具坏色衣与道相应来授菩萨大戒出家四众时时不离其衣既發大心具衣物先于授戒之期半月七日已前入期听教如比丘比丘尼二众先须考过四分戒本背讲完具本戒无缺方许进戒而尼僧近世不可容入男众溷滥当別为方便 一先差阿阇黎审得比丘二百五十戒 一差阿阇黎为僧俗同说三自归令知參禅法 一差阿阇黎审问七遮法 一差阿阇黎为说忏悔令至心忏悔先罪 一差阿阇黎为说苦行法令知忘我为人 一差阿阇黎䇿令發四弘愿 一正授菩萨大戒 一差阿阇黎教授诵戒法然后为讲梵网经二卷令精通次看大乘律藏

凡出家者无竟授菩萨戒之理须从沙弥比丘而进若躐等轻进甚非佛意虽大乘根器如六祖大师者亦先授比丘戒然后开东山法门利生在家者则从五戒竟升菩萨戒不在前例

衣钵总持第二十六

夫佛心无义佛法无言道不远人人自不參不悟故时时在此道中著衣吃饭而事事忘本来面目者何谓也耶葢因处处用明白心计度分別用口讲说所以无言义之心法俱灭没耳故千佛万佛出世不用一丝毫气力现于言义只将一个钵多罗三件衣传佛心印智人得之则无一法不从衣食边流出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只在不睹不闻处悟得则不劳戒慎恐惧而自然之戒慎恐惧无入不自得矣钵者正命食之谓也衣者仪也正命食者佛心之不可得者也仪乃佛之法也心即人人分上旧来自己根本悟之即名根本智也仪即人人分上一行一动之文章悟之即从根本上流行發现一切具足正法之光仪也何谓钵多罗义葢以人之本心大圆而外黑内空圆者此事本圆无法不摄黑者了无心行当体泯绝空者穷无底止何法不从之流出涵藏也然此一法觌面拈出便令诸佛无容大智慧处浑然渊然函葢一切如易之无极太极未判已前那一叚事羲皇孔子下手不得然而不是死杀法子故一辟两开分出许多道学正是拈起钵子也此心地不是死水于一毛头上涌出无量恒河沙法门于底葢相应边分出无极太极相互相荡从此遂分上为乾元下为坤元中为太虗太虗不空遂为人元人元者天地之根即最初已前事也即正命食是也此一而二二而三也全钵如禅宗之一句语底葢则宾主合分君臣交错父子和合事理浑融放开一线从此始矣次钵三架具在大钵之中此即禅宗之一句中具三玄三要三句玄路鸟道展手函葢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信位人位无位一心三观自归三宝三德等也三次钵与本大钵共四此四宾主四料简四法界四就等法是也此根本智已具足心体之大法也然而有钵无衣其法不尽法不尽则心不尽故衣以五条为始如禅宗五位君臣五位王子在儒则天五地五之数从此便有二十五数也在教则分五时五教五味是也此五条合五数数之中数之体故令僧贴体披搭也每条一长一短割者偏正回互之根也奇阳生生从钵之一以至次钵之三至衣之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而止又有五条十隔谓之迦𫄨那衣皆直示法数也七条衣者从钵之大小四数为五衣之四缘四而兼三故七数七数在五数之增阳之长也在禅宗则七事随身行道之仪式也在教则七觉七圣财等也二长一短颠倒交互长多短少圣增凡减之象也此寻常仪表入众所搭之衣谓之中衣也从九条为阳数之老故为大衣之始万法之数遇十则死遇九则生所以洛书以九为变化不测之神用也故临济之法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是也五位君臣以四法分五位亦此意也在教则破九相而了无明是也兼十一条十三条皆为下品大衣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大衣各三长一短割截者条愈多道愈胜也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大衣各四长一短者足成五之数也葢数从五而五五五二十五数为阳数之极则五衣表信位七衣表住位三三表行向地位三衣全具表等觉位三衣俱不系著如莲华表妙觉位也此皆差別智也从钵至衣根本差別二智至此而圆满也二十五为奇五十五兼耦故五条十隔兼之四缘者阳数二十五阴数三十虗一位而为象也此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坏色者非五方正色也葢正色属理理具言意此法应表之言外故让正色也世间法则须弥日月等表显具在衣图也可见从凡入圣直至成佛只在钵衣二事见之睹此而可弗修证了办乎此衣此钵其可斯须离身乎故曰福之田也世间出世福皆从此發生长养者也悟此知此依此而行方是智慧如田之以水润而养苗也故衣相缕缕皆通水路表根本智差別智二智长使流通润沃也此出世之正法正命之食正法正命之衣也正著则三世诸佛无出头分此法之体也若见人见佛有应缘处则偏著露一线道令人悟去此回互妙用非深悟久学不会也佛子当随顺衣法而时时著之如儒者学而时习之者也时时在中不知不觉与之相习惯熟忘其法也忘其法则威仪之间自然济济从容光辉照映如水之汪汪千顷陂润泽光明若兑卦之说此儒者不亦说乎之意同也如此悟入如此行持如此自在无心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朋自远方来唱和菩提大道不自知其道之流通而化自然鸢飞鱼跃儒曰不亦乐乎乐非有心也有心则非真乐矣此内圆佛心外弘佛道者也若使处末法之世邪法流行人不知依钵之直指而返以为异言异服而排之摈之则宜乎有愠于中也葢此与衣钵相应之人悦且非心乐原自在虽罹法难本无其心故无愠也此在儒为君子人也在释为真佛子也三衣一钵土面遯于世间不以见知之心为作用则自然无所悔于此道亦不失大光明幢也此凡圣莫测之机也衣乎钵乎可不受以恒持乎

弘戒法仪下卷(终)


校注

上一作下 欠自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三之三章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己【CB】已【卍续】(cf. T42n1828_p0360a20)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己【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己【CB】巳【卍续】
[A24] 己【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己【CB】巳【卍续】
[A30] 己【CB】巳【卍续】
[A31] 己【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己【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己【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己【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己【CB】巳【卍续】
[A43] 己【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若【CB】苦【卍续】
[A51] 己【CB】巳【卍续】
[A52] 己【CB】巳【卍续】
[A53] 刺【CB】剌【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己【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己【CB】巳【卍续】
[A88] 己【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已【CB】巳【卍续】
[A91] 己【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但【CB】伹【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A98] 已【CB】巳【卍续】
[A99] 已【CB】巳【卍续】
[A100] 已【CB】巳【卍续】
[A101] 已【CB】巳【卍续】
[A102] 已【CB】巳【卍续】
[A103] 杞【CB】𣏌【卍续】
[A104] 已【CB】巳【卍续】
[A105] 已【CB】巳【卍续】
[A106] 已【CB】巳【卍续】
[A107] 已【CB】巳【卍续】
[A108] 已【CB】巳【卍续】
[A109] 已【CB】巳【卍续】
[A110] 已【CB】巳【卍续】
[A111] 已【CB】巳【卍续】
[A112] 已【CB】巳【卍续】
[A113] 已【CB】巳【卍续】
[A114] 已【CB】巳【卍续】
[A115] 己【CB】巳【卍续】
[A116] 已【CB】巳【卍续】
[A117] 已【CB】巳【卍续】
[A118]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弘戒法仪(卷2)
关闭
弘戒法仪(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