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35-A 序

羯磨者乃如来金口亲宣之法也所谓僧法对首心念而总则唯此三门广有一百八十四种念其力则能浣染为净详其功则能成济事缘后之行者惟须秉白如法即合佛制其或颠倒错脱便名非法也律云正法住灭在于斯矣哀今之世谁是其人奇哉大导师华山见月老和尚是也续佛祖将颓之绪起南山已坠之纲發明止作垂范后昆法门屏翰巍乎荡乎诚不可涯量也虽然若无承秉何益来学幸有昭庆宜洁大师为其嗣也志坚根利记录无遗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不是过也先出香乳记兼通大小今集羯磨仪別为僧尼其间事事尽理法法依制果能依教奉行则知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也适以惠予阅之不胜是仪兴则佛法兴是仪灭则佛法灭矣然时丁末运法道下衰匪仗毗尼则佛法奚能光显而僧伽何所统摄耶以是而经纶之则能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而现优昙于后五百岁矣因观喜赞叹而为之序

康熈己卯春上元节旦慈云灌顶行者续法合十题

No. 1135-B 羯磨仪式缘起

毗尼源委止作功能律藏载之详矣唐南山宗主澄照圣师念律海渊深学人难探故于四分广律撮略正文诸部毗尼采摭要义类聚编之就其时用题云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于中定淆讹决是非纲宗立矣宋昭庆允堪律师出会正记灵芝元照律师以圆意作资持记似与会正殊途实乃同推南山之意而上合佛祖之心如折金杖金体无失者也嗣后分灯各帜法渐式微布萨羯磨寂无闻矣于戏愈远而愈迷其本益久而益失其真焉明万历间吾祖翁古心律师乘愿而来礼见文殊指授戒法中兴三昧师祖承之大振寰宇

皇清顺治乙酉本师见月老和尚继席宝华翻阅全藏考核毗尼撰止持会集以明四分戒本注作持续释用解随机羯磨安居自恣布萨羯磨事事遵行复还旧制时人皆称为南山再世也己未春老人掩室典诰具存辨僧事时犹未精悉谚云方饮多未若临症多始知人在则易人亡则难故观者咸为慨叹时同门颛一律师与余共相论曰禅门有列祖提纲讲家有台贤教义吾宗若得出一部羯磨仪式则一切作法等事不致于生疎茫昧矣然道必有本学必有宗先老人之弘范为后学之成规也余曰和尚可出此书流益将来作人天眼目颛曰吾年衰迈神智昏矣尔在茂龄正应努力(玉)虽识见肤浅学术荒芜当法门大事顿忘鄙陋因之凝想先老人说法规模或值一二疑难处请益于耆宿再将作持续释一一体会便学先型竝在耳目矣于是录成羯磨仪式以为自新要务二十年来不授梨枣者意欲參考于无尽也迩因抄写纷纭瓜爪混杂群弟子怂慂刊之故又研磨再四补失删繁将时事与非时事分开上下两卷以便检讨虽律宗纲要不在于兹而作办之体大略备矣壁如镕金之法必在火铸器之方必在模金无火则不化器无模则不成佛法亦若是也浣染成净须假羯磨感發殷心要借仪式缘成则彼此事缘坏则能所皆非若无仪式作辨谁稽羯磨由此虗设也或曰明此仪式能秉羯磨则律藏作持不须检矣余曰律藏大部总也随机羯磨別也作持续释详也羯磨仪式略也如是或总或別或详或略随机行用竝为法要既学律宗必须博究毗尼深明大部乌可得少为足者耶或又曰何不揣本而齐末乎余曰入海算波岂不难哉今以一滴微波穷尽全潮瀛渤诚易易也斯文不其然乎以事习仪因仪立事俾诸覧者从末以推其本㴑流而寻其源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未尝不以此为一助也板刻既成爰笔为叙

旹康熈三十七年十月望旦

羯磨仪式凡例(十则)

  • 是书大要以佛僧作法为题如律辨事为目盖佛祖作辨于先必有仪式垂后奕叶相承令法久住今依律集仪以资来学喻海一滴略被初机
  • 律中所明一百八十四种羯磨各有成济之功其出内兴废作持详释今文分二十篇二百十四法此但约法被事就其时用云尔
  • 毗尼属事有乎二十一者时事谓忏摩布萨安居自恣以时而作故二者非时事谓一切成善治罚羯磨有无不定故然羯磨虽多此二摄尽今以上卷明时事开为十篇下卷明非时事亦开十篇若欲作法便于检讨
  • 时事十篇中法开九十五条非时事十篇中法开百十九条斯亦随其事法大小以分原无定例

△未展卷前先目录者令人略知梗概然后委明枝叶故

  • 开卷至终先标章次出文俱大字行仪引证竝细注眉目若能清白脉络自然贯通矣
  • 羯磨乃如来制度之法主法者是代佛能说之人呼召者是受佛所教之众是故羯磨仪文主法开导之语呼召礼跪之词竝书于顶格其余附明者皆低一字以俟參证
  • 仪中能秉之法以作持为主所作之处宜华山为例但处有不同可以更移而羯磨仪法定不可易也
  • 作法辨事名为羯磨承先启后故曰仪式住持正法全在羯磨宜如式方合圣制少有乖违便名非法是故佛言有秉羯磨及如说行者则名为正法久住也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令正法疾灭矣后之行者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
  • 羯磨乃比丘要务一切僧事依之而成若非羯磨作法不成矣凡为羯磨者必须五夏依学毗尼晓了开遮持犯方堪秉白故律云若不能诵白羯磨终身不得离依止也宜诫勉之

羯磨仪式凡例(终)

羯磨仪式目录

  • 上卷 时事
    • 第一黑白忏摩篇(四法)
      • 先明悔过法
      • 如律审戒法
      • 上殿礼佛法
      • 呈罪称量法
    • 第二半月布萨篇(十四法)
      • 先知净住法
      • 起缘说戒法
      • 净堂敷座法
      • 整仪入众法
      • 请师陞座法
      • 诫敕小众法
      • 问和行筹法
      • 白时诵戒法
      • 续诵大乘法
      • 难缘略说法
      • 对首说戒法
      • 心念说戒法
      • 集结小界法
      • 已解界法
    • 第三受筹结夏篇(六法)
      • 洒扫敷座法
      • 安详聚集法
      • 次序迎请法
      • 礼拜归位法
      • 集白差使法
      • 日行舍罗法
    • 第四依止安居篇(七法)
      • 鸣椎集众法
      • 拈香礼佛法
      • 对首安居法(二则 初依处不依人 次依人必依处)
      • 注明日课法
      • 序记腊次法
      • 心念遥依法
      • 请依止师法
    • 第五悔过修净篇(二法)
      • 亲临审戒法
      • 具仪呈课法
    • 第六自恣解夏篇(十一法)
      • 如制采艸法
      • 问缘索欲法
      • 敷座请师法
      • 集僧作辨法
      • 差受自恣法
      • 行艸敷座法
      • 白僧随意法
      • 遵敷结示法
      • 难缘略说法(三则众法对首第一略 第二略单自己有三略)
      • 展转忆念法
      • 一人心念法
    • 第七德衣授受篇(十法)
      • 敷设集僧法
      • 问答和白法
      • 差人持衣法
      • 羯磨付托法
      • 张衣示众法
      • 为僧授受法
      • 四人受衣法
      • 三人受衣法
      • 对首受衣法
      • 独受德衣法
    • 第八出衣遮利篇(七法)
      • 净堂集众法
      • 呈衣复上法
      • 问答所成法
      • 单白出衣法
      • 严禁五事法
      • 称量施衣法
      • 三二独舍法
    • 第九舍受衣药篇(十三法)
      • 正舍三衣法
      • 正受三衣法
      • 权受从衣法
      • 舍尼师坛法
      • 受尼师坛法
      • 舍钵多罗法
      • 受钵多罗法
      • 证受三药法(一非〔府〕药 二七日药 三尽形寿药)
      • 请净施主法
      • 衣药说净法
      • 尼受二衣法(一僧祗支 二覆肩衣)
      • 勤䇿舍衣法
      • 勤䇿受衣法
    • 第十心念舍受篇(八法)
      • 念舍三衣法
      • 念受三衣法
      • 念舍坐具法
      • 念受坐具法
      • 念舍应器法
      • 念受应器法
      • 念受三药法(一非时药 二七日药 三尽形寿药)
      • 长衣说净法
  • 下卷 非时事
    • 第一结解诸界篇(七法)
      • 预瞻标相法
      • 集僧结界法
      • 作前方便法
      • 先结戒场法
      • 正结大界法
      • 量结摄衣法
      • 有缘解界法(三则 先解衣界 次解大界 后解戒场)
    • 第二受日出界篇(九法)
      • 鸣椎集众法
      • 呈情乞假法
      • 问答所成法
      • 称量允可法
      • 警示出界法
      • 对首受日法
      • 听受残夜法
      • 心念受日法
      • 念受残夜法
    • 第三处分亡物篇(十三法)
      • 如律集众法
      • 舍物与僧法
      • 集僧答问法
      • 量功赏德法
      • 还施亡物法
      • 差人处分法
      • 羯磨付物法
      • 示物轻重法
      • 称量估价法
      • 施无衣人法
      • 四人真分法
      • 三二人分法
      • 心念取物法
    • 第四与覆藏行篇(二种)
      • 初与但覆藏羯磨(十五法)
      • 露非方便法
      • 鸣椎集众法
      • 呈白犯缘法
      • 乞允羯磨法
      • 问答所成法
      • 考察从生法
      • 屏除小罪法(先忏从生罪次忏根本罪后忏故妄无知二堕)
      • 僧与羯磨法
      • 夺五七事法
      • 白僧行行法
      • 谕防八事法
      • 布萨白僧法
      • 白僧停行法
      • 代白停行法
      • 白僧起行法
      • 二与覆藏本日治羯磨(二法)
      • 初有覆本日治法
    • 第五与摩那埵篇(四种)
      • 初与无覆摩那埵羯磨
      • 二与有覆摩那埵羯磨(五法)
      • 先白行满法
      • 正乞意喜法
      • 当与羯磨法
      • 白僧行行法
      • 日日白僧法
      • 三与摩那埵本日治羯磨
      • 四与坏覆藏及坏摩那埵本日治羯磨
    • 第六行满出罪篇(五种)
      • 初与但行摩那埵出罪羯磨(五法)
      • 如律集僧法
      • 呈白行满法
      • 求僧与法法
      • 羯磨拔罪法
      • 开导守持法
      • 二与不坏覆藏不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三与坏覆藏及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四与坏覆藏不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五与不坏覆藏坏摩那埵出罪羯磨
    • 第七忏偷兰遮篇(三种)
      • 初主品僧中忏(九法)
      • 露罪集从法
      • 从僧乞忏法
      • 请师忏悔法
      • 答问所成法
      • 白僧忍可法
      • 检校八品法
      • 屏除小罪法(二则 先忏从生法 次忏根本法)
      • 忏主回复法
      • 正忏偷兰法
      • 二中品向四比丘忏(二法)
      • 礼请忏主法
      • 忏主白众法
      • 三下品对一比丘忏
    • 第八忏波逸提篇(二种)
      • 先忏舍堕(十六法)
      • 乞求露罪法
      • 知时集众法
      • 呈白犯缘法
      • 舍本犯财法(二则 初定舍法 次不定舍法)
      • 从僧乞忏法
      • 集僧作辨法
      • 受请白僧法
      • 考察从生法
      • 屏除小罪法(三则 先请忏悔主次忏从生罪后忏根本罪)
      • 僧中舍堕法
      • 开导责心法
      • 即座还衣法
      • 有缘转付法
      • 经宿还衣法
      • 四三人忏法
      • 对首忏衣法
      • 后忏单堕(三法)
      • 先忏从生法
      • 次忏默妄语
      • 后舍本堕法
    • 第九忏可呵法篇(二法)
      • 分別罪体法
      • 请师悔过法
    • 第十忏突吉罗篇(二法)
      • 初除故作法
      • 次除悮作法

羯磨仪式目录

No. 1135

羯磨仪式卷上

时事

○第一黑白忏摩篇(四法)

初先明悔过法

梵语忏摩此翻悔过谓犯罪之人应如法悔过也本云阿钵底提舍那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云说罪谓自知有罪当向清净比丘倾心吐露如实而说也又云忏悔是西音是东语此乃华梵双众也天台光明释忏悔品不辨华梵但直释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欵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应云首伏犯戒之人亦复如是必须生大惭愧具大怖畏伏欵三宝足下直心發露顺从僧教依法忏悔也义净律师云忏磨者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彼身云忏磨意是请恕愿勿嗔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改张谓顺此土之方规故即云忏摩乃大同小异也应法师云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又摩此云忍谓容我恕罪也律中正名忏悔忏名白法悔名黑法谓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面尚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恶之誓不再作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發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翻云浣染成净此乃以喻而显法也大集经云譬如百年垢秽之衣若能一日尽心浣洁以人工力故即得鲜净忏悔亦然假使百劫世中所集诸不善业若能一日洗心發露恳切忏悔者以佛法力故所有诸罪即得消灭故名浣染成净也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麤麤细皆恶故当生重惭愧至诚忏悔净名疏云今明罪灭有三依毗尼门作法忏灭违无作罪依定门观相忏灭性罪依慧门观无生忏灭妄想罪复次违无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然慧由定發定由戒生今作法忏虽性罪不灭而得清净尸罗發生定慧是故特须尊重于戒而诸福中忏悔为最故论云大石虽重假舟航力彼岸可登针芥虽微不借人持莫能远去犯者亦然不怕罪重业深但能惭愧改革即得身心清净只恐小过微愆不肯倾心吐露而地狱罪苦终不能除故经云有惭愧者可名为人若不惭愧与诸禽兽不相异也

二如律审戒法

准根本律云若一界内惟比丘共住者遇白半月于十四日先忏摩如黑半月(大小)在二十(九八)斯有二义一者律制犯者不得诵戒亦不得闻戒犯者不得向犯者發露犯者亦不得受犯者忏悔故制于布萨之前令尽集法堂如律预问大众决疑自他两利二者犯罪之人于布萨时發露忏悔仍恐羁迟说戒听众疲劳故预立此法也同居大众若于五篇戒相中轻重有犯者当以惭愧水洗浴识尘执發露刀割覆藏网凭僧先悔令戒身具足清净布萨此乃是仗众僧拔苦以见戒和同修也若有智慧人才犯之时即生惶怖稽首三宝前倾倒过咎志心忏悔不待临时审问也律云时分将至知事人应差求寂或年少比丘诣羯磨堂扫洒令净敷座然灯于正座后傍设一小桌书记候录人事仍恐名同事异以便详察至初夜分开大静时接揵搥(律论后改此椎字)

(此是打皷一通计五十四下初缓缓重打二十下次渐紧稍轻打二十一下后紧收轻轻打十二下复连椎重击两下是为五十四也余集僧打法准此众僧〔间〕各搭七衣持具整肃威仪鴈行而出至法堂先礼佛一拜序立两傍僧尽集一首颔执香二引磬随后请一堪能羯磨者临堂为众作法然彼师亦不得在寮中待其请至此乃僧法羯磨不同新戒忏悔可时应迎到半途其请者迎见即转身二引磬前行执香者随后师至法堂先展大具礼佛三拜诣座傍立为首者上香大众向上排班作礼三拜师就位拈香三瓣然后坐下若有五戒十戒及菩萨沙弥依住者次序而问)

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进堂(沙弥〔问〕呼整仪而入向上排班呼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撩衣(拜复云)问讯 长跪 合掌

羯磨师抚尺云

诸沙弥汝等既舍五欲亲缘受持(五十)支禁戒为佛弟子号曰息慈理宜严护身口业道过非精学随律威仪教法戒体若净众善方生少有染汙至道难入今乃(白黑)半月布萨之前大僧集会忏悔之际汝等各将本所受持戒品应当谛审忖思从前半月审戒以来乃至于今十(三四)日中若有犯者向我一一说露以便依律作法浣染成净若有犯而不言者则自欺增罪非释种子  抚尺问云

诸沙弥

  • 第一不杀生戒有犯否(答)(有则言有则言无不得隐覆下皆准此)
  • 第二不偷盗戒有犯否
  • 第三不婬欲戒有犯否
  • 第四不妄语戒有犯否
  • 第五不饮酒戒有犯否
  • 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有犯否
  • 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有犯否
  • 第八不坐高广大床戒有犯否
  • 第九不非时食戒有犯否
  •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于中一一有犯否

(如上一一答若总无犯者羯磨师云)

(五十)既然无犯可称清净沙弥作礼而退(呼云)

一拜起具 问讯 次第出堂上殿俟候随大众礼佛(问沙弥尼准此五戒亦同惟不问后五条为异 次呼菩萨沙弥仪式亦同前)

座上抚尺云

菩萨沙弥谛听我今问汝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相应当如实而答

抚尺问云

  • 第一杀戒有犯否(答)(有当言有无则言无不得虗妄而答后皆准此)
  • 第二盗戒有犯否
  • 第三婬戒有犯否
  • 第四妄语戒有犯否
  • 第五沽酒戒有犯否
  • 第六说四众过戒有犯否
  • 第七自赞毁他戒有犯否
  • 第八悭惜加毁戒有犯否
  •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有犯否
  • 第十谤三宝戒有犯否

(如上一一答若无犯者即云)十重戒既然无犯我今更问汝四十八轻应当如实而答

抚尺云

  • 第一不敬师友戒有犯否
  • 第二饮酒戒有犯否
  • 第三食肉戒有犯否
  • 第四食五辛戒有犯否
  • 第五不教悔罪戒有犯否

乃至

  • 第四十八不破法戒于中一一有犯否

(如前答若无犯者即云)轻重戒相既然无犯可称清净菩萨沙弥作礼而退

知事人呼云

一拜起具 问讯 上殿去候大众同礼佛

(此准菩萨戒相而问轻重既然无犯者则沙弥十戒自雪耳其小二俱直言答竟座上师称量人及法若小小有犯前四性业者依律作不现前白四羯磨灭摈不得共清净沙弥同事亦不得依止比丘住由非释子沙弥故若作而不成作者犯应忏突吉罗对首悔除若遭命难因缘律有明训若有犯后六遮业者故作则有心轻慢佛语犯应忏突吉罗作对〔者〕法悔无心悮作则不善守律仪与责心突吉罗罪作心念法灭其小大亦复如是若有犯十重戒者准小乘律法如前灭摈大乘虽许忏悔必须要见先华种种瑞相佛来摩顶方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若有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除不同重戒作法者必须审定犯缘仍分故悮而与忏悔方名为善然兹法范预立于斯有小大则用若无者惟集大僧忏悔耳)

羯磨师抚尺云

僧集否(答)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已出(若无者答)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忏悔羯磨

(此集僧不问说欲者律制發露必须自言若不自言不应治罚是以不问也)

抚尺云

诸大德今乃(白黑)半月未布萨之先我等和集一处人各抚臆自忖三思从前半月诵戒以来乃至于今十(三四)日中若有干犯佛制汙染戒身者当生惭愧速求清净向我直言發露切勿覆隐故未曾有经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是知净染由心忏悔凭律若不能生深信之心具大怖之念纵佛在世亦难忏除诸大德汝等愿净五篇成就五分法身冀严三聚不系三界生死者有犯则出众说过无犯则端立默然知诸大德清净(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有犯者否

(若有犯者次第出班向上三拜长跪合掌说所犯事羯磨师当详究因心及所犯事缘书记师一一录明犯者一拜起具问讯归班座上再问第二第三遍而众皆默然者维那举云)

忏悔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同念回向偈毕殿上接鼓三下羯磨起身礼佛一拜或同大众齐拜亦可迎请者云)

送师传(答)不劳(羯磨归寮)

三上殿礼佛法

(大众齐上殿展具鸣手磬接鼓三通先礼佛三拜问讯已举)

  • 普贤王菩萨摩诃萨(第二第三称加南无二字念三称钟鼓煞完再举)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
  •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
  •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 南无十方诸佛(三拜)
  • 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三拜三皈各回)

(此乃是准菩萨戒师长位次礼也若有倍加精勇者各随方便或通宵礼佛或持诵呪经更好而修行不厌其繁多则愈为善矣)

四呈罪称量法

(羯磨同维那书记或即晚或次日将犯者至方丈门外立执事入门左右立维那知会侍者请出和尚到公位羯磨合掌向和尚云)

昨夜忏悔堂中(某)大德(某)事發露呈白和尚

(说一拜左侧立次维那书记同礼一拜呈罪单左右立定和尚看明维那呼發露者进来脱屣展大具顶礼三拜问讯长跪合掌和尚细问犯者如实说然后依律制断当与白四白二对首心念四种羯磨者即应与之然今人信根浮薄恐自力不坚仍令犯者或兼礼诸佛万德洪名或诵持灵感秘密神呪仗佛菩萨慈悲力加被羯磨忏悔力灭除俾罪障氷消善法日茂如是教呼彼起立礼谢三拜起具问讯羯磨维那书记如前礼辞而退然忏列三门此是律门兼之于定非慧门所摄也今半月忏摩菩萨僧仍依比丘僧法羯磨而不另作者宁有身戒不净而云心戒清白者也非谓弃大就小混乱僧规故南山事钞云欲得正法久住大乘菩萨善护僧制若果是大机净信于昼夜六时真正持菩萨戒者自然十重氷霜余轻雪月如偶尔习气突發而于熟境难禁适有犯者方遵梵网地持二经作大乘忏悔此如大乘玄义十二门分別中所明故不繁引)

○第二半月布萨篇(十四法)

初先知净住法

律云布萨者即说戒也秦言善宿南山云净住谓清净身心如戒而住也摩得勒伽论云云何名布萨义谓舍诸恶不善法证得白净法究竟梵行事故名布萨义十诵律云布萨法者半月半月诸比丘和合一处筹量自身昼作何罪夜作何罪与不犯若有过者即应舍离忏悔安住善法故根本律中半月说戒名曰长净义净律师云每于黑白半月日日之中须以日数告众令知或上座曰或知事人云诸大德今是(黑白)月几日此有二义为知褒洒陀时为防俗人来问以便答故所言褒洒者是长养义是持义由集众说戒能长养善法持自心故善见律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佛言布萨法不坏是

二起缘说戒法

按说戒揵度云佛在罗阅城时诸外道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诸人往来共为亲友给与欣食极相爱念瓶沙王登楼遥见问知其由王即下楼往礼世尊白所见事愿佛令诸比丘亦三时聚会我及群臣亦来聚会佛即允王辞礼去佛告诸比丘从今以去听汝等三时集会彼时但是说法未曾说戒后于异时佛在静处作是思惟我今为诸比丘结戒应说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未得闻戒不知当云何学戒我今宁可听诸比丘集在一处说波罗提木叉毗尼母论云佛在世时听诸比丘日日说戒皆生疲厌心囚集会疲极故如来闻即集僧告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半月半月日和集说戒尔时有一住处说戒僧坊既大远者不闻佛告诸比丘若坊大僧多者听敷座正中说戒当高声朗诵使得闻之时诸比丘用歌音诵戒佛言不应尔但高声了了诵之歌音诵戒有五种过失一者未入道迹之人闻音染著二者为世人所嫌三者与世人歌调无异四者妨废行道五者妨入定第二分云时布萨日有一比丘入房闭户而眠诸比丘说戒起座而去时眠比丘闻声即起问言诸大德欲何处去将非往作布萨耶诸比丘报言我等说戒已归来汝向在何处答言我在房中闭户眠耳诸比丘往白世尊佛言不得白日在房中睡眠说戒日听上座于小食大食上作白然后诵戒(将结齐时知事人先高声作如是言)

结过齐未受戒者先起座客师先请回(齐毕起座上座白)

大德僧听(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白众僧于(某时分)(某)处诵戒(一说)

(十诵律云单白有乎二种有单是白非羯磨有单白即是羯磨此乃是白非羯磨也若昼日有缘所羁应白初夜分若有因缘应广一略一若无缘阻两乘俱广当作两时集先作诵比丘戒白次作诵菩萨戒白一菩萨上座比丘于大食小食上白云)

大德菩萨僧听(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白菩萨众(某时分)(某)佛殿诵菩萨戒(一说若有缘不能两乘广者淮小乘白法)

三净堂敷座法

说戒揵度云于布萨日为上座者当教年少比丘(初受戒者)扫洒(扫洒者以地喻心地扫洒如忏愆表半月半月布萨清净身心也)敷座其座有二种是高座(为说戒者登)是低座(为听戒者设)其高座上宜列香花(以香表信表因若非正信净因则修证无从也)备灯火预防夜暗(此言昼日布萨也灯火表智暗喻痴障以显智起则无明破而惑业亡也)具水器于中分二是洗足瓶(恐足垢秽汙僧地敷故此方足有鞋袜亦无地敷少此亦得)是洗手盆(谓入堂时先当洁手则礼僧无慢以水表定喻尘烦若不借定力则尘情浑浊莫能澄静也)具舍罗(此云筹乃记数之物以见界内比丘有若干也)以上等物若上座不教年少比丘辨者突吉罗教而不依者亦突吉罗如上具受欲者回(律制有三宝因缘及看病事者听至堪能持欲者所与欲若有病重人不能动者听到彼处索欲故须待受欲者回也)时至打揵椎(梵语臂〔咤〕此云打梵语揵椎此云所打之木又翻为声故律云随有木鸣者皆号揵椎此乃是如来信鼓众僧号名为集僧方法也)萨婆多论云夫集僧揵椎必有常准不得互易(此乃是打钟一通〔某〕打法与忏摩同)

四整仪入众法

(大众闻揵椎声各披大衣整肃威仪云集法堂先礼佛一拜序戒而立不得戏笑杂谈南山事钞云凡入布萨堂时应在门外褊袒右肩敛衣当心摄恭敬意而拟堂内之僧作佛想菩萨罗汉想何也以三乘法食皆同故次则徐徐进堂若在西坐者从户外傍门西颊先举左足定心而入若出门者还从西颊先举右足次第而出若在东坐者反上可知不得门外交过步下參差若欲坐时先将右手按地而坐以衣自覆勿露形丑须知五法对治一心一者当怀恭敬重法尊人二者应自𢍉下如拭尘巾三者应知坐起俛仰得时四者在彼僧中不为彼杂五者不可忍事应作默然凡释子威仪事在严整清洁轨行可观此乃是无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所以程子观僧行而猗嗟云三代礼乐尽在于斯焉)

五请师陞座法

(众中为首者执香二引礼鸣磬如忏摩法请一具德腊师入堂脱履展大具礼佛三拜陞座侧立首领上香毕同迎请者展具作礼三拜起具问讯复位说戒者就位拈香三辨左右顾云)

诸师请坐(说自亦跏趺)

六诫勅小众法

(若有菩萨沙弥及受十戒并五戒者先当勗勉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进堂(向上排班已)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座上抚尺云

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逢时光易过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答)依教奉行(座上云)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呼云)一拜起具问讯 次第出堂 菩萨沙弥候诵梵网经来听

(其沙弥尼入堂礼拜仪式亦如上维那即举)

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第二三声添南无念众齐称击子遂煞下一阵完次举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毕即举开律偈)

別解脱经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行者更难遇(出根本部)

七问和行筹法

(座上合掌从稽首礼诸佛高声朗诵至半月半月说抚尺问云)

僧集否(答)已集(律云僧者从四人十人至百千人皆名为僧)和合否(答)和合(南山事钞云大凡作法之时必须身心俱集方名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答)已出(若无有来礼僧足者答云)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律云有四种具足受具足随具足护他心具足具足守持五分律云应遣沙弥著不见不闻处以灯笼徧照恐盗听大僧说戒受具成遮)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

(律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然欲有四种二有缘与欲二堪能者受欲三僧中说欲四有缘转与欲四者并须如法若犯一非具招两过是以如来大慈凡作羯磨时若果有三宝因缘及看病等事听彼与欲应对一堪能持欲徃僧中说者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律云若为佛病缘应改其事安居受筹时应言与欲受筹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余一切法皆言与欲羯磨其与欲者若是后戒应对受欲者一拜长跪合掌向彼说一叩而起若是同戒或前戒者但一拜对立作法作再拜僧祇律云不听与欲者多集僧者少亦不得相等应与欲者少集僧者多亦不听无缘与欲南山事钞云结界灭诤二种羯磨纵有因缘不开与欲余一切羯磨皆听律本云与欲受欲已若未作羯磨不得出界及至戒塲上亦不得明日作羯磨今日与欲违者皆突吉罗时受欲比丘有因缘起不得持欲徃僧中说不知当云何佛言听转与余比丘欲应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与众多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

(时持欲者闻座上问于本位上合掌高声答云)(即出众若说和尚欲者在先只须一问讯合掌对座直立说之已再一问讯归位持大众欲者对座一拜问讯长跪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座上云)(答)(一叩而起归本位坐)

(律云若能忆持名姓者随意许受多少说之如不能者但云众多比丘与欲清净所言欲者要也谓闻揵椎声本要徃僧中同作羯磨集其和合因有三宝因缘及看病等事故与欲也)

遗比丘尼来请教诫(若无答)此处无尼来请教诫(若有受嘱者答)(答即起座整衣至众中先礼僧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僧祇律云于礼僧足下加与清净欲当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与清净欲求请教授尼人(三说)

(一拜起具准义加云欲应至上座所如是问言)

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否

(若答言不堪者如是乃至二十夏已来一一具问若言能者即还至座前向上合掌如是复云)

(某)上座堪能

(一问讯复位座上知即白二羯磨差徃然后为僧说戒其布萨诵戒与夫盖徃教尼者事法虽殊作辨同时不必更问集和说欲即当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差教授比丘尼人羯磨(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羯磨准义如仪云其受差者理宜离位至于众前三礼僧中上座已复位彼受嘱者亦应起坐至彼受差教授比丘尼者所曲躬叉手而语教授期时白云)

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僧尅何期时屈降彼处愿垂示谕以便闻知候迎

(一说教授师酌量尅就〔目〕期报受嘱者两相疑別各归本座谛听诵戒此乃是初差新教诫也若座间有曾受差者座上即问)

众中谁能教授比丘尼(已受差者在本位合掌〔各〕)我比丘(某甲)堪能

(答即出众礼上座足其受嘱者亦即如前询约徃期更无羯磨可作以法无重秉人无二质故此谓是有教授比丘尼人所作也若受嘱人如前徧问为尼请竟无堪能者即应转身还上座前先一问讯合掌报云)

(某甲)徧问众僧无有堪能者

(问讯归位座上或再问众僧无堪任者师应名彼受嘱者至座前传略教诫法彼受嘱者闻即当出位至座前向上合掌而立)

座上告云

汝今为比丘尼请教诫者已问僧此众无堪能教诫人明日尼来问可否时当如我语报言昨日为尼僧中请教诫师众无堪任者上座如律已为汝等传宣略教诫勅尔比丘尼僧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一说其受嘱者答)

(一拜复位此但明当时问请之法若欲广知当阅教诫比丘尼正范倘有乍入伽蓝来礼僧足求听戒者尼应预告知事人其知事人先遣尼在门外立闻座上问应答)

此处无尼来请教诫但有礼僧足者(座上云)唤进来(呼云)诸比丘尼次第进堂 问讯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座上抚尺云(此准十诵略教诫法)

诸比丘尼谛听今乃(黑白)半月布萨之期颁宣五篇圣章生善灭恶之日庆闻二部律与此是非僧不与之地受具方得序趺尔等以戒为师依戒而住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座上云)既能顶戴受持作礼而退(呼云)一拜起具 问讯

(佛制大僧布萨之期诸比丘尼应当请僧教诫彼处若无別界准律明制方便许听应于比丘之后敷座而坐彼问讯维那引至最后一行序座听戒此乃是礼僧足求听戒之仪式也若有请教诫行堪能者受嘱人问徃期竟方行筹诵戒若有受嘱人请无堪能者传宣略教诫勅即云)

欲说戒者应当先行舍罗众中已受差者出班为僧作法(若已差者不必重差若未差者如是差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为僧行舍罗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众多者应差四人羯磨作两番白不得僧差僧故律云应差具五德人为僧行舍罗所为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行筹求行筹也受差人先应出众一拜复位座上复口差二人或四人收筹若有八人竝定两班行者前立收者在后若但四人站一班行者居中收者两边一拜问讯归位首者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我(某甲)比丘(某甲)比丘为僧行舍罗白如是

(若行者四人羯磨序执事作两番白收者不必白齐出位如前比班向上一问讯行者执筹盘在前收者捧空盘随后从座上起次第而行若行者四人二人从中左〔在〕分行一人各徃后二行或三行起若听戒者是税坐应起身取筹若是地坐者应蹲踞取一茎置空盘内说欲者记明人数代取彼筹若人数多者应向行筹人云有若干人与欲其行者亦应问彼不得忘错如上行俱徃屏处细行数之若有行別住者亦算彼数连行者收者总算记明有若干人然后收者前行行者随后徃至座前收者在前班或中立定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康熈(某)(某)第几(黑白)半月布萨座中比丘(若干)

(报各放筹盘桌上行者仍在前班或中为首者如是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座上云)(行者齐答)(拜已归位若有行行者呼云)

行行的进来(到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又云)

两边合掌(拜长跪合掌白文三遍竟座上云)

众僧已知如法行持(答)(一叩而起后坐听戒若有二三人应次第白)

(○此乃是有受嘱人有堪能教诫者无堪能教诫者及有礼僧足尼来求听戒者集僧作法如是若无受嘱人及礼僧足者如前答此处无尼来请教诫座上即问)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戒羯磨(座上云)既诵戒羯磨应当先行舍罗众中已受差者起座为僧作法

(此乃是律堂诵戒常所行事如是若无请教诫尼人者集僧皆准此其未差者及出班礼仪并单白行筹等式尽如前行行者于此白僧法亦同上)

八白时诵戒法

(律云其诵戒者应先作单白和僧然后说戒即当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无〕白)月十(四五)日众僧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若有因缘欲一广一略者座上应告大众师言)

和尚说今日有(某)广大略小(或云)广小略大(说已)

抚尺云

诸大德春分三月(季中有闰当言四月)日为一时

(按西域国法四月日为一时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春分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夏分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为冬分无有秋分西域三时东震四季期所改者按此方国法也)

半月日已过

(依西域腊月尽诵戒则云半月日已过正月半则云一月日已过正月尽诵戒则云一月半日已过余可准知今顺此方则正月十五日诵戒为半月日已过余例可晓其夏秋冬并如上)

少一夜余有(一半)两月半日在

(少一夜者西域一年分三时每一时中一定第三黑半月少一夜是正月小也若第七黑半月少一夜者是三月小也准算可知一年定少六夜此方历数不定须照月而言逢月小诵戒则云少一夜若月大则不必言矣余有一夜者若白日诵戒则本日一夜还在则可言余若白日有缘至初夜分诵者应云余有半夜若到中夜亥时诵者此句则不必言矣以布萨本日夜分尽去更无可余故律云不得在后夜布萨是也两月半月在者是正月十五日诵戒谓春分既过半月三月之数惟存两月半日在矣余可准知此不繁例)

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法各趂强徤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诸大德我今欲说波罗提木叉戒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应白忏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诸大德清净若有他问者亦如是答如是比丘在众中乃至三问忆念有罪不忏悔者得故妄语罪故妄语者佛说障道法若彼比丘忆念有罪欲求清净者应忏悔忏悔得安乐诸大德已说戒经序(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广小略大者有八处问清净一一皆如戒序问法如是从初篇高声朗诵至卷终即举诵菩萨戒佛名及闻经偈即问和集白略诵大乘若略小广大者戒序问清净即如是诵)

四波罗夷
十三僧伽婆尸沙
二不定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诸大德是
法僧常闻半月半月
九十波逸提
四波罗提提舍尼
众学戒
七灭诤

说戒经中来(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八处问清净即举诵大乘戒佛号及开经偈广诵大乘若二部俱广者即举诵戒功德殊胜行等偈大众同和回向毕其迎请者起座先礼佛一拜诵者下座亦礼佛一拜迎请者云)

送师传归寮(答)不劳(师出大众齐礼佛一拜次第各散)

(其知事人将所辨具或收举在衣处或仍旧留在堂中遣人照看待诵大乘戒勿令遗失)

九续诵大乘法

(其日若无因缘所羁者两乘广诵准律明制于布萨堂诵比丘戒竟遵梵网经移座佛殿说菩萨戒若座上有佛供者则不必移就于彼处诵之以诸佛道同故若在一时诵者准小乘集〔自〕法即是大乘白法不行亦可时至鸣钟三下或如前打法菩萨比丘闻各披大衣整仪入堂仍如前序戒而立首领执香二引礼鸣磬如前法请一具德学菩萨比丘诵大乘戒或是前人或另请师至堂中及迎请等仪一一如前维那举云)

香云盖菩萨摩诃萨(第二第三添南无念三称次举)

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三称再举)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抚尺问云

菩萨比丘僧集否(答)菩萨比丘僧已集 和合否(答)和合 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答)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若两乘一座诵者有单受比丘戒者遣出座上问时应答)已出 不来诸菩萨比丘说欲及清净有否(若有答)(说法如前惟加菩萨二字)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诵菩萨戒羯磨(即单白和僧)

大德菩萨僧听(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诵菩萨戒白如是

(白有菩萨沙弥呼彼一齐进堂向上作礼三拜徃后序坐听戒)

抚尺云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谛听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戒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發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堕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生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归命卢舍那  十方金刚佛  亦礼前论主
当觉慈氏尊  今说三聚戒  菩萨咸共听
戒如大明灯  能消长夜暗  戒如珍宝镜
照法尽无余  戒如摩尼珠  雨物济贫穷
离世速成佛  惟惟法为最  是故诸菩萨
应当勤护持

诸大德已说菩萨戒序竟(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然后高声朗诵句义了然若广诵者从经题乃至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问清净其四十八轻前三十逢十戒处问后十八至九戒已问诵完回向各次第去若略诵大乘者戒序问清净即云)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之下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 第一杀戒
  • 第二盗戒
  • 第三婬戒
  • 第四妄语戒
  • 第五沽酒戒
  • 第六说四众过戒
  • 第七自赞毁他戒
  • 第八悭惜加毁戒
  •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 第十谤三宝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 第一不敬师友戒
  • 第二饮酒戒
  • 第三食肉戒
  • 第四食五辛戒
  • 第五不教悔罪戒
  •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 第八背大向小戒
  • 第九不看病戒
  •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广明(抚尺云)

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十一国使戒
  • 第十二贩卖戒
  • 第十三谤毁戒
  •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 第十五僻教戒
  •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 第十九两舌戒
  •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二十一嗔打报讐戒
  •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 第二十七受別请戒
  • 第二十八別请僧戒
  •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 第三十五不發愿戒
  •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 第三十七冐难游行戒
  •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即云)

  •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 第四十三无慙受施戒
  •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 第四十八破法戒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抚尺云)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三问已)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南无千华台上卢舍那佛

诵戒功德殊胜行(云云)  (其下座礼佛及出散等仪如前)

十难缘略说法(出僧祇律)

(佛言说戒之日有八难事起随缘远近应略说之若难事捉近连戒序亦不得说者当如是白)

诸大德(黑白)月十(四五)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

(说各散)

告清净法

(律云说戒日客比丘来若少者当告旧比丘清净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清净(一说)

(若说戒序竟方陈此言必有犯者毕过告僧余者次第听)

十一对首说戒法

(佛言若一比丘住于说戒日至布萨堂如前辨具已若客比丘来有五人如僧法诵戒若但四人集白诵戒不受欲若但三人各三语说戒应具修威仪对二比丘作如是言)

二大德忆念今僧十(四五)日说戒(某甲)清净(三说)

(余二比丘亦如是互作此法若但二比丘者亦准此法作之惟除二字随诵大小乘律)

十二心念说戒法

(佛言一比丘住处于说戒日如前辨具待客比丘若无来者应具修威仪长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僧十(四五)日说戒(某甲)清净(三说然后诵大小乘律)

十三集结小界法

(律云若布萨日于道路中止应和集一处说戒或众僧不得和合者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在一处结小界说戒此乃是开缘也其众僧众一处应作前方便答云结小界说戒羯磨惟除说欲及行舍罗等二法不作)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云小界并无外相即身所坐之处以为界体羯磨文中牒之自显标相故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也白羯磨所诵之法一一皆如僧法中作)

十四说已解界法

(律云时说比丘结界不解而去佛言不应不解而去应作白二羯磨解当复作前方便问云)

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僧今何所作为(答)

解界羯磨(答即应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此处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谁诸长老忍僧解此处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解此处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解收拾供具毕听各各去)

律云非羯磨地行僧事者得越毗尼罪僧事已毕小界不解而去者突吉罗

○第三受筹结夏篇(六法)

初洒扫敷座法

(准根本百一羯磨云安居前一日授事人应扫涂房舍令清净于大食小食上当告白云)

诸大德明日僧伽作夏安居所有诸事咸应思念(一说)

(至日若不白者方丈前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受筹明日安居八大字具知事者于集众处令净人扫洒于正中上面供娑婆教主本师释迦尼牟佛位下面朝上左隅供护法韦駄尊天位并须香花罗列灯烛帏煌左右敷众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座于正中设一低桌看人多少可为辨筹几盘应置二大筹一者先行佛位二者最后行护法韦駄尊天位其筹不得粗恶曲戾五分律云极短并五极指长一拳肘簏不过小指细不减粗箸以香水洗过放净盘中鲜花覆上应设二筹盘二空盘人多者四筹盘四空盘放低卓上整齐摆好若伽蓝大者先应差堪能者受欲待彼回堂时至鸣椎此是打钟三下尽集界内僧)

二安详聚集法

(时诸比丘闻揵椎声〔彼□〕多罗僧肃静威仪手持坐具雁行而出至作法处先礼佛一拜各序戒次端立不得高声讲话笑语喧哗如兵奴法若有行行人应遣在最后一行自取垫子而敷其方丈侍者亦俱先出到作法处各序次而认位以坐具放在垫于上作记然后著二人回方丈随侍和尚出来不然众中序定位次又要移〔动〕彼此不怡其自恣非受功德衣两法亦如是众僧集上座应问一声大众可曾济否有人答方去迎请)

三次序迎请法

(大众齐集上座执香二引请鸣磬随后戒长者出众六人或八人少者四人往方丈请和尚其执香者走中门余者傍退对面而立待和尚至公位前迎请者前后两班执香者站在居中一齐向上顶礼三拜或一拜问讯末后先行引磬在后序次而打声尽方鸣香又次后走出中门到集众所执香者在下面右边班尼对韦䭾座立请者各归本位前立二引磬领和尚到佛位前问讯胡跪拈香三辨起身再一问讯转身下先一两步居中向上礼佛三拜二引磬站在佛座前次第而鸣已即转身下走引和尚到韦䭾前先一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和尚转身上行归位面立引请及侍者亦各归位首领上香大众一齐向上排班)

四礼拜归位法

和尚云至诚作观礼拜求诸佛菩萨慈悲加被九旬之中精勤辨道无诸魔障(大众礼佛三拜问讯上座云)转身向下问讯韦䭾和尚云至诚问讯愿为拥护使我等内魔无娆外障潜消(三问讯知事者云)转身向上顶礼和尚三拜(尚云)礼佛(或云)礼佛一拜(拜已)和尚云各序坐

(说和尚坐下众人归位放下坐具脱屣上垫右手撩衣左手按后垫子上从容而下跏趺端坐以衣覆好在大众中威仪须肃勿致招愆和尚于此处开示乃至云)

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我今集僧后次第作法

五集白差使法

僧集否(答)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即出位正中向上一拜长跪合掌高声说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受筹(一说尚云)(答)(一叩而起问讯归位若有第二人亦如是说)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筹羯磨

和尚云作法者白(羯磨师起座向上一拜或免即止合掌白云)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六日欲作夏安居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日受筹明日安居白如是

(作是白若行筹人未曾差者如布萨法中作白二羯磨差之已受差者即齐起座作法)

六白行舍罗法

(行筹同收筹者俱起坐整仪居中向上行者前立收者后站前后两行人少一班齐礼一拜若当时受差者和尚说过即应起坐先礼一拜归位坐下待差过再同收筹者齐出众如前一拜仍复本位为首行筹者合掌作单白然后同收者起坐如前站班一问讯各人擎盘行者前行空盘随后俱至佛前左右对立要恰好不得太近佛桌身背和尚亦不得太远使行者手不相及第一收筹盘在班头上立维那以筹盘放空盘上至诚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取一大筹双手横捧高声报云)

康熈(某)夏三月安居会上中天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说放在桌上起立一拜持自筹盘收者以空盘放彼筹盘上礼佛三拜问讯长跪双手收筹置空盘内再礼佛一拜然后〔待〕盘先省和尚次行大众分其左右从上座起次第而行受者应蹲踞取筹放空盘内说欲者代收如多者报数如是行若有沙弥结夏准律所明彼和尚或阿阇黎代取如多者应先遣在一处候待行筹令彼进来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沙弥闻整肃威仪至作法处向上排班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起具问讯

(引礼送彼徃末行序立待行盘已方坐其筹盘俱徃韦䭾前左右班立维那仍以筹盘放收筹盘上至诚三问讯如前双手哲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熈(某)夏三月安居会上护法韦䭾尊天受最后筹

(说放在桌上再一问讯然后自捧筹盘收筹者以盘放行筹盘上向韦天三问讯双手取筹放盘内再一问讯俱到屏处数明看行行者几人沙弥若干连行者收者共算多少记清收者前行至僧中前立一班行者后立一班为首收筹者高声报云)

康熈(某)夏三月安居会上座中比丘(几)(几)(几)沙弥(若干人)(报各以盘放桌上行者仍在前班收者照旧后班维那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尚云)(行者齐答)(一拜归位)

和尚示云同居大众已知此处今夏有若干人安居以后诵戒期中不必行筹了各人收摄身心九旬之中努力为道受筹已竟念偈回向(举云)

受筹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念回向偈毕各人起坐二引请仍到佛前立和尚礼佛三拜二引磬前鸣到韦天前和尚三问讯即回方丈大众向上排班礼佛三拜转身向下三问讯韦天为首者云)

大众到方丈顶礼和尚(尚云)免礼(或云)各回

(然后次第各散其知事人应遣年少比丘或求寂将所供佛位及韦天像礼拜问讯请送原处其所辨之具亦各收藏本处毕己方回然招提僧物体徧十方当护如眼目全在知事料理用度仔细己物照管便无过咎适或遗落损坏者则慢惰之愆非浅鲜也)

○第四依止安居篇(七法)

初鸣椎集众法

(安居日期大众虽悉恐不尽知于方丈门前再悬牌一面上书安居二大字侍者埋炉敷座在方丈中其受事人于方丈门外傍设一小桌预辨纸笔等于此以便登记大众日课及戒腊次序将二板时先对大殿主及韦䭾殿主云点烛开中门待二板鸣教打钟三下只安居者登殿)

二拈香礼佛法

(同居大众闻揵椎声各搭七衣手持坐具整肃威仪云集殿上〔如〕事者看内外尽集维那打磬二下二引礼鸣击走中间两颊门出徃方丈请和尚见时应礼一拜若迎出门者则不必礼一侍者捧炉在和尚前行二引磬又在前和尚到殿门迎请者仍进傍门序左右班次立侍者捧炉直进中门放供桌上和尚从容进门维那抑磬举云)

炉香作𦶟(云云)

(香赞鸣引磬唱和尚问讯徃右边上至炉前再一问讯跪下拈香三辨起立问讯转身从左边下至居中向上礼佛三拜香云葢菩萨三称随完和尚徃佛座左边立大众一齐向上排班礼佛)

和尚云至诚礼拜恳祷诸佛愿慈光加被夏中精进修行

(大众礼佛三拜二引磬先领大众出两傍门徃韦䭾殿前站班具职事在后行从小至大二引磬仍在香炉前行引和尚至韦䭾殿前侍者捧炉进中门放供桌上傍侧立维那举)

韦䭾天将(云云)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众同唱和尚近炉前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赞随完和尚傍立大众向上排班至诚三问讯)

和尚云至诚问讯仰祈护祐使我等九旬修道魔障潜消(问讯已随掩中间首领云)顶礼和尚三拜(或云)往方丈顶礼和尚(尚或)免礼(或云)一拜此所谓依止律师求其指引一切时中所作所为修道用心之法(拜已)和尚云各人次序来安居首领在外大家照管(和尚进方丈上座师或羯磨师一人随进)

三对首安居法(复二)

初依处不依人

依处不依人者谓主法者及诸知律之上座也大凡主司律法之人为众所依位居师承不类余众上座乃众中之领袖是知法之尊宿虽不主法非依学辈是以安居问答少异谓但可依处而不依人也若不別列仪式则临时无有定据倘自谓居尊不向他人对首白辞则不名结夏云何自恣云何算腊若自作心念安居律制有人不得所以对首安居法不可缺也惟不问依人为异故尔应如是作主法者先应安居然后受他安居

(其所对之人若非弟子辈则彼此一拜对首立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所对者云)(主法者答)

(仍彼此一拜若所对之人是弟子者惟受礼为异其上座向主法者安居答法亦尔由彼此皆明律典故不依人也若仍依人安居者便堕弟子之列矣如律所明授经阿阇黎者乃至闻一四句偈皆名师长依止阿阇黎者乃至经一宿便名依〔比〕师况九十日中岂无一法而教诫耶若不以弟子礼而待便乖律制如果能于毗尼藏通达无碍令行弟子礼者此或不伏所以如是安居则人情佛制两不相违是所宜也若不知开遮持犯〔萨〕羯磨者虽是上座事不同科当如后例)

次依处必依人

依处依人者谓不知律法之上座及弟子也本律云夏中当依第五律师诵戒序乃至三十事诵戒序乃至九十事广诵戒毗尼广诵二部戒毗尼广诵毗尼若违波逸提余时当依四种律师违者突吉罗根本律云若苾𫇴善明三藏证会三明已除三垢未满五夏亦须依止帅若生年八十满六十夏于別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亦须依止小者行弟子法惟除礼拜十诵律云若复受戒多岁不知比丘法者应尽形寿依止他住则知如是之人皆不可不依人安居也

(依止师即就坐安居者随具一拜长跪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师云)莫放逸(答)受持(准律意依止师应问)依谁持律者(答)(上)(下)某律师(师云)有疑当往问(答)

(一叩而起问讯第二人从中间左颊门入礼拜白词亦如上已安居者从中间右颊门出至上日课处其维那书记见彼来当问汝师是那年的戒春夏秋冬是那一期有多少腊安居一夏为一腊念佛多少礼拜持诵多少是某堂或是某单彼如上答待书记注明方去余安居者亦如上问答而注所言序次安居者先板堂及学戒堂次外寮首领并各行单后別住人安居其小众文皆准上惟改沙弥二字为异若常住事冗者堂内人应让彼先安几位如或无缘须依次序不得取溷也若安居人多者应差首领或上座多几处作法其所对之人虽別而文中所称律师之名无殊内外安居竟其受事人教打钟三下大众普集佛殿前礼佛三拜转身问讯韦䭾到方丈前顶礼和尚三拜左右分班和尚警策大众首领者云)

大众向上排班礼谢和尚三拜(尚云)一拜(或言)免礼

(说各回待跪课后巡寮其后安居者随到随作文亦如上惟更后字为异)

四注明日课法

(次日维那同书记序日课簿写法亦有次第先钟板堂次学戒堂然后外寮首领及各行单并诸沙弥于每人名下记念佛持诵多少礼拜若干上写一号或某堂或某寮知事人当执簿徃内外及各寮对明人数以使自恣查物恐有缘出界者须来去通知以见身和同住也)

五序记腊次法

(其日课簿成再书腊次牌先写安居腊次四大字为题其号乃是序戒面上每人名下注明某年某期戒有夏无夏从前至后一一序竟余一段写后安居者然受再上行別住人及菩萨求寂五戒十戒沙弥其后安居人随到随上欵式如前唯要注明日期以便满其日数勿招破夏之愆也)

六心念遥依法

时诸比丘住处无所依人不知当云何往白世尊佛言若无所依之人应心念安居(心依彼念口自陈情非谓不言也)七日得往还处遥依人(时至具仪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今依(某)处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遥依(某甲)律师(三说此心念法唯前安居开听不可以中二法为例也)

七请依止师法(此随上例)

受戒揵度云若新受具者应恒依和尚顺其教授学持毗尼时有比丘和尚命终若休道若决意出界外以无人教授故种种破戒作非威仪佛言听有阿阇黎当求依止如和尚法阿阇黎看弟子如子想弟子看阿阇黎如父想当共相奉敬瞻视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广大也(彼求依止者当具修威仪如是请云)

大德一心念(某甲)今求大德为依止愿大德与我作依止我依大德住(三说彼受请应报言)

可尔与汝依止汝莫放逸(理应答云)

(一叩而起如满五夏不能诵戒羯磨尽形依止其执侍之法如作持明 右比丘二字准义应加)

○第五悔过修净篇(二法)

初亲临审戒法

自恣前十余日如先和尚成规应打念佛七于初起日前先忏悔清净以便入念佛堂正显净戒为因净土为果欲净佛土先净身心也此是和尚忏摩不同半月之式

(是日午后挂忏摩牌授事人令沙弥或年少比丘扫洒处所敷座燃灯时至鸣椎此乃是打钟三下或五十四下亦得大众闻已各披七衣持具肃仪至作法处内外集一首领执香二引磬随后再去首须四人或六人多者八人往方丈请和尚执香者走中门余者侧门而进左右序立和尚〔问〕引磬声即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向上三拜尚云一拜末后先行引磬在后执香者在和尚前至作法所〔俱〕佛者礼三拜陞座其座一徃是不供佛若论忏悔文中云若有犯者应对三宝前發露忏悔就供亦不妨首领上香毕大众排班顶礼三拜问讯然后分班站定)

次具仪呈课法

(其受事人将日课簿先令一人捧之然后出众脱屣展大具至诚顶礼三拜问讯长跪手捧日课簿高声作如是言)

(某甲)奉和尚差将大众日课登记簿册今者九旬将终呈白和尚

(侍者接日课簿奉于座上维那起立三拜和尚应言一拜起具问讯复位此不集和由犯者自当来说罪故和尚略着日课簿并开导毕有發露者受事人应逐一记明罪相令彼各各忏悔竟方可自恣问清净大众向上排班礼谢而退)

○第六自恣解夏篇(十一法)

初如制采艸法

(七月十四日知事人应令沙弥或净人采吉祥草择去萎黄取鲜好者用以十二叶为一束若逢闰年则多一叶束数随人多少备之或两盘或四盘若人多者八盘筹亦如是如制备以便取用)

二问缘索欲法

(十五日早晨接板在殿前或于佛殿大众对面而立上座应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今白月十五日众僧集某处自恣(一说)

(问讯各回若白日自恣者在大食小食上白若有三宝等事及病缘者听与欲应差一堪能持欲者界内各处受之如界大夜中要索欲者应差一二人为伴毗尼母论云有五种与欲自恣法一者今日僧自恣我与僧自恣二者我白自恣三者为我故自恣四者若〔日〕不能言者手作说相亦得与自恣五者语虽不了亦是与自恣是名五种与欲自恣法此是第一种与欲法应对受者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

(律云若佛病缘改事而说如是各处受仍旧回堂)

三敷座请师法

(其知事人令年少比丘或沙弥于作法所舖设众具本律云当于露地自恣授事人应观大众多少以便取垫子敷众僧座仍于正中上面供释迦佛牌位下面朝上左隅供韦䭾位并须香花罗列灯烛炜煌左右敷众僧座上面左隅敷和尚位于中设二低桌将艸盘置前低桌上以鲜花覆之将筹盘放后低桌上亦以鲜花覆之敷设已毕索欲者回鸣椎集僧如诵戒法打钟大众闻知各披七衣手持坐具整肃威仪至作法处礼佛一拜序戒就位立定授事人瞻视大众齐首领执香二引磬随后再去戒长者四人或六八人徃方丈请和尚执香者走中门余人傍进和尚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顶礼三拜或一拜末后前行至作法处执香者在下班尾上立迎请者归位二引磬站在佛前和尚至先一问讯跪下拈香起身再问讯转下居中向上礼佛三拜侍者站和尚后已二引磬领和尚至韦䭾前和尚到先一问讯拈香三辨再三问讯和尚转身上走归位而立引请侍者各归本位首者上香大众向上排班至诚礼佛三拜首领者云)

转身向下问讯韦䭾(三问讯复云)转身向上顶礼和尚三拜(尚云)礼佛(或云)礼佛一拜(拜和尚坐下云)各人序坐(人各脱屣上垫跏趺)

四集僧作辨法

(大众坐和尚于此开示毕先作前方便即问云)

僧集否(答)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答)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于座上合掌答云)(即起座居中向上一拜长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自恣(一说尚云)(答)(一叩而起归位坐下和尚问云)

谁遣比丘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无者答)此处无尼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若有乍入伽蓝欲随喜作法者当如是答)

此处无尼来请自恣但有礼僧足者(尚云)唤将来(知事者呼)诸比丘尼来(尼闻呼名手持坐具肃仪而进维那呼云)一齐向上排班 展大具 闻磬声顶礼三拜 问讯 长跪 合掌 和尚略宣教诫

汝等比丘尼谛听今乃九旬夏罢之期说罪除愆之际五篇禁制八敬森严凡比丘尼应当依随大僧安居半月乞求教诫岁终比丘随意应须来请自恣方不负受具登坛阿难请度不然则乖违佛制徒有其名尔等当束敛身心精修善法以戒为师谨慎莫放逸(答)顶戴受持(呼云)一拜而起后边去序坐随喜

(略教诫法律本文缺临事必须理不容默故录于此斯乃是有尼来礼僧足不请自恣人如是而作也若有尼来请自恣者受嘱人问于本座上合掌高声答云)(即起坐整仪至僧中先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为尼代请当作是白)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顶礼比丘僧足来请见闻疑三事自恣(三说一叩而起)

和尚云唤将来(其授事人唤尼至僧中展大具礼僧足三拜长跪合掌曲身低头白云)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大僧上座应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上座有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此乃律文如是若欲语词圆满而显足者尼当如是白云)比丘僧夏安居竟(某)处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差我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罪大德僧慈愍故语我我等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良久)

和尚勅云

徒众上下各并默然者实由尼等内勤三业外无三事故不见犯虽然如是汝传教勅勅诸尼众如法自恣谨慎莫放逸(尼答)依教奉行

(即礼谢而退还至本寺鸣椎集尼僧当依大僧教勅宣示一切仪式俱如教诫正范中行如法自恣待尼出复问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自恣羯磨(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行筹(某)大德(某)大德收筹羯磨者作法

(此中仪式俱如受筹法行故不复出盘到佛座前行者礼拜竟取一大筹高声报云)

康熈(某)年自恣会上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受第一筹

(大众行至韦䭾前亦如前式高声报云)

康熈(某)自恣会上护法韦駄尊天受最后筹 (收筹报数尽如前作)

康熈(某)自恣会上座中比丘(几)(几)(几)沙弥(几)(报以盘俱放桌上为首行者高声复云)

为僧行舍罗竟(向上一拜尚云)(行者齐答)(问讯归位)

五差受自恣法

十诵五分二律皆言并差二人以上若众止五人应前后单差若六人以上者一时双牒而作羯磨若众僧多欲差四人或六人受自恣者应两番作白彼此互差一羯磨差二人或三人不得差四人以满僧数故

和尚云今差(某)大德(某)大德作受自恣人羯磨者次第作白(二五德人闻上说即应出众向上一拜各归本位首者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谁诸长老忍僧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差比丘(某甲某甲)作受自恣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六行艸敷坐法

(差二五德人起座一拜各捧草盘如前而立高声齐说云)

吉祥长者施软草  如来受已成正觉
我等比丘学佛慧  坐草自恣净三业

(三说从和尚及上座次第散之大众取具一齐起立待行草者至手接草打开舖在垫子上口诵此偈坐具展开敷草坐之其行草人到自己位次亦行一束在垫子上各各行放盘桌上照旧排班向上一拜为首者云)

为僧行草竟(尚云)(齐答)(各归本位亦如上舖草念偈敷具而坐)

七白僧随意法

和尚云说戒自恣应在后作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然后起座为众自恣

(律中佛言僧自恣时应知比丘有来者有不来者听先作白然后自恣作法者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自恣白如是

(白应起复礼一拜若有过人三根实者先应作举不可忏者驱摈不可驱者当停自恣勿致破僧无三根举者反治可忏者应忏已自恣若无事者受差人即起俱应暂立第一受自恣人先至和尚座前一拜和尚问拜彼此长跪合掌和尚自恣云)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彼云)(尚答)

(一叩而起然后从上座起次第自恣其二五德人准僧祇律各轮至本座位次即来展转自恣再去不得待僧竟若五德人是上座者自恣人一拜长跪合掌自恣已一叩而起问讯坐下若五德人是同戒或是后戒者不得受礼应彼此同拜对跪合掌作法一叩而起若第一座人作法第二座人即起俟之如是从前至后一一自恣竟其知事人呼云)

诸沙弥次第而进(到复云)闻磬声顶礼三拜 起具问讯

(其知事人应令沙弥徃最后一行次第而立五德者如前先行草沙弥亦如上受草诵偈敷具坐五德人至沙弥处一一自恣其文准上惟改比丘为沙弥说之如是作法其五德者齐往僧中照旧立定为首者云)

僧一心自恣竟(尚云)(齐答)(一拜归位)

八遵制结示法

和尚云今日如法如律自恣已竟名为解夏虽然如是律制犹严准安居揵度云四月十六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方明解夏已竟若明相未出夜分未尽更当精进若出界去及少日课者仍名破安居如律所明不得衣施各人照旧加工用行勿得放逸自恣已竟念偈同向

自恣功德殊胜行(云云)

(大众同音回向一齐起座收具二引磬仍至佛座前站和尚礼佛三拜引磬徃韦䭾前立和尚三问讯韦䭾归方丈大众亦礼佛三拜及问讯韦䭾首者云)

大众到方丈顶礼和尚(尚云)免礼(大众各散其授事人收举众具方回)

九难缘略说法

佛言若有八难事来及余缘起不得各各三说自恣者应略自恣但对首有二略单白已有三略若难事可得广说者便广说若再说若一说若可作而不作者应如法治

众法对首第一略

(准自恣揵度云若有难事不违不得广说三语者应作白当再说自恣再说者文说两遍也羯磨者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再说自恣白如是

第二略

(佛言若难事再说亦不得者应作白一说自恣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一说自恣白如是

单白已有三略

(佛言若难事迫近一说亦不得者应作白各共三语自恣白云)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

此由难事急迫大众不得人各对首一说又开众僧普向五德人彼此互跪准前僧法一齐同声三说自恣此复略其众法对首再说一说故云单白已有三略也

十展转忆念法

若界内只有四人者不得受第五人欲应展转对首自恣时至共集一处礼佛三拜先问集单白一人礼余三人一拜分上中下座或立或跪作如是白

三大德忆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彼齐云)(答)

(一拜而起余三人次第作白亦如是若本三人者应云二大德忆念若本二人相对者去其二字但云大德忆念余词无异)

十一一人心念法

(佛言若一人独居者至自恣日如前一一办具若无客比丘来者应具威仪长跪合掌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

(独住比丘若欲余行者应收举众具藏著待十六日明相出方去)

○第七德衣授受篇(十法)

初敷设集僧法

(比丘三月安居七月十五日满作自恣于十六日寅卯时应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受迦𫄨那衣七大字其受事人应令年少比丘或沙弥扫洒净处上而正中敷和尚座左右敷众僧座于中设一低桌取一净盘并袱以功德衣放好盘中取解花散覆置于低桌上一一完备待受欲者回堂然后鸣椎此如诵戒法打钟一通大众闻〔彼〕七衣手持坐具肃仪而趋至作法所序戒就位而立其受事人看内外大众集鸣二引磬此不执香上座去四人或六人八人随后往方丈请和尚已左右序立和尚闻引磬声即出卧室至公位前迎请者随具三拜或一拜末后先行至作法处就座而立大众向上排班顶礼三拜各归本位)

和尚云各人序坐(和尚开示毕问云)

二问答和白法

僧集否(答)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即起居中向上一拜问讯长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羯磨(尚云)(答)(一拜而起问讯归位)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受迦𫄨那衣羯磨

和尚云羯磨者先作单白牒事告僧次白二差人然后羯磨付衣(作法者起座向上一拜或免即止归位白云)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

三差人持衣法

十诵律云有五种比丘不得作持迦𫄨那衣人无岁破安居后安居灭𢷤五別住人若非此五种人当作是白

和尚云今差(某)大德为僧守功德衣

(守衣比丘闻上说即应起坐居中向上展具顶礼三拜起具问讯然后归本位坐)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四羯磨付托法

(作法者即起身将功德衣请在手中归本位坐羯磨付衣与彼受差者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典(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受作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已忍(某甲)比丘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作法者白羯磨即起坐付功德衣与受差者守衣人亦即起身迎上接衣放于桌上居中向上顶礼一拜问讯然后双手持衣徃最下侧立作如是言)

五张衣示众法

此衣如法作成其衣财名体等义和尚已为大众开示过了(某甲)此时但张与大众看就是

(根本律中名张羯耻那衣张者开示也此义文略今准会正云众僧如法羯磨与衣持衣者应两手捉衣先开张示令大众皆要得知此衣相是五条十隔四周安缘也持衣比丘即以两手张衣戒边向外从右边从容而上面向大众侧身行之口中恒作如是言)

此衣五条十隔四周有缘

(如是至左边下一周行将衣折起双手捧之向上对众受云)

六为僧授受法

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三说)

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三说)

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三说至第三遍加一竟字)

(说双手捧衣巡行众僧座次先至第一座其受衣者即应蹲踞双手提衣边作如是言)

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一说持衣者言)(受者答)

(如是第一座受至第二座乃至最下座次第巡受左一行受至右一行乃至若干行亦如是受其受者各各仪式文词并皆如上善见律云有三种人不得受迦𫄨那衣一者破安居人二者后安居人三者异住处人如若有者但令集和随喜制无受衣之法若衣至座前应云我是后安居持衣者即越之大众逐一受仍至中间以衣放桌上合掌复云)

为僧受功德衣竟(尚云)(答)

(向上一拜持衣归位坐和尚复开示五利赏德及人事久衣令其开解以便出入卫防乃至云)

受衣已竟念偈回向(举云)

受衣功德殊胜行(云云)

(回向大众起座礼谢各散迎请者亦不必送至晚巡寮其奉差者持此衣回堂为众畜自身边期满日舍律摄云持功德衣苾刍不得出界外经宿若经宿者众僧失功德衣也)

七四人受衣法

(若一界内惟有四比丘者既无余众可差作法自不同前亦无有欲可说应如是受其集僧问和如常所行亦应答云)

受迦𫄨那衣羯磨(作法者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白上座问云)

谁能为众持功德衣(答)我比丘(某甲)堪能(作法者白余二人云)二大德忆念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我等今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众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二人答云)可尔

(说为众持衣者应起身礼上座足一拜其张衣受衣等仪式〔书〕同前舍衣亦尔)

八三人受衣法

(自恣惟三比丘者有衣须受既不满数僧法俱不应作但将衣先置公所三人齐集一人白云)

今日我等受功德衣谁能为众持功德衣(若能者答云)

我比丘(某甲)堪能(作法者应白余一人云)

大德忆念此住处比丘得可分衣现前众应分我等今持此衣与比丘(某甲)此比丘当持此衣为我等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余一人应答云)可尔

(众中若有上座者持衣人应礼一拜若无则即取衣展开令余二人看折起双手捧云)

此衣我等当受作功德衣(三说)此衣我等今受作功德衣(三说)此衣我等已受作功德衣(三说第三句加一竟字)

(其诣第一位受及所对语言皆如僧法二人受仍持至中间报云)

我等受功德衣竟(第一人云)(答)(须以衣畜自身边待腊月十五日出)

九对首受衣法

(若但二人受衣者应先议定一人持衣临时二人同一拜余一人向持衣者云)

今日我等受功德衣愿大德将此可分衣持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彼应答云)可尔(其持衣张受等词与前三人中受法无异)

十独受德衣法

(若独住比丘受衣准僧祗律云作衣成应其修威仪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受此迦𫄨那衣(如是三受其舍文但易受为舍余词无异)

○第八出衣遮利篇(七法)

初净堂集众法

(腊月十五乃冬分时尽之日是比丘出衣之期其早晨应悬牌一面上书今日出迦𫄨那衣七大字差人界内索欲授事人应令年少比丘洒扫净处待受欲人回堂鸣椎打钟三下大众闻揵椎声肃仪而集作法之处其授事人看大众集徃方丈请和尚至法堂首领者云)

大众向上顶礼和尚(尚云)免礼(或云)一拜

二呈衣复上法

(其守衣人出位居中向上展大具顶礼三拜问讯跪下若是上座不必跪其功德衣应取一净盘并袱以衣放彼盘中先令一人捧之在傍俟候待拜传与守衣人手中捧之高声复云)

(某甲)奉和尚差为僧守功德衣今者五月已满呈白和尚(尚云)守衣有功大众均沾利益接上来

(即随便一人接衣至白羯磨者后立守衣人三拜或一拜起具问讯班立)

三问答所成法

僧集否(答)已集 和合否 和合 未受具戒者出否 是中无有未受具戒者 不来诸比丘说欲有否(持欲者答)(即出班居中向上一拜问讯长跪合掌说云)

大德僧听众多比丘我受彼欲彼如法僧事与欲羯磨(尚云)(答)(一叩而起问讯归位)

僧今和合何所作为(答)出迦𫄨那衣羯磨

和尚云羯磨者作法

四单白出衣法

(其作法者闻即出位向上一拜若免即止然后持衣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出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和合出功德衣白如是

(白侍者接衣于和尚傍立羯磨者仍应向尚一拜或免止之)

五严禁五事法

(和尚开示出衣缘起及遮止五利并警策大众精进修持复云)

六称量施衣法

善见律中问僧持迦𫄨那衣与谁应与衣坏者若坏衣比丘多坏衣比丘中老者与若无老者腊数大者与但不得与悭贪者今此众中谁人衣破(若有出众求者和尚复问大众云)汝等称量此人可是真正淡泊者否

(若大众齐答云此人当与者即便与之彼比丘亦应出众普礼三拜方持衣去若无求者或不应与者持回方丈或作桌衣或为经袱或改出长短田相存于丈室以俟成就衣破比丘受持或在常住用力者与之若三衣中或安陀会或郁多罗僧或僧伽黎随一顶受作功德衣者则不必改如上作知事人云)

大众顶礼和尚(尚云)免礼(人各次序而散)

七三二独舍法

(若界中但三比丘或二比丘居者至腊月十五日应集一处守衣比丘双手捧衣作如是言)

我比丘(某甲)守功德衣竟今日当出(一说以后五事皆不得开)

○第九舍受衣药篇(衣药受净时逾招愆故编时事法有十三)

初正舍三衣法

本律云有疑当舍更受不出舍文僧祇律云有缘须舍者具修威仪加云

(正者对权而言具修威仪者若欲舍时持衣至一知律师僧所前人或是下座或是弟子者应一拜对立而说若是上座及前戒者一拜问讯长跪双手捧衣如是舍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所对者云)(答)

(一说便止以衣递与前人手中作礼一拜持衣而去或说净畜或成就人不得过十日其下二衣乃至尼五衣等舍法亦尔但更其衣名余文如上五分律云所受三衣不舍便受余衣以先衣净施及施人得名更受亦名净施施人但不舍得突吉罗罪其受时必三说舍时但一说者何也以受衣之时敬心重故必须三说舍衣之时弃心轻故只须一说便成舍也)

二正受三衣法

(授受之人礼仪如上若作法时手持五衣如是受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云)如法受持(答)

(受者即起置衣桌上礼谢前人然后持去如三衣问受者先搭五衣长跪手捧先衣如是受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云)如法受持(答)

(以七衣置桌上一叩再手捧大衣如是说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此僧伽黎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云)如法受持(答)(礼谢已持衣去)

三权受从衣法

(暂时应法曰权从者随也如律所明若三衣中遇缘随缺一衣者听有长衣权受持应法免离衣过须如长衣守持但从其名不从其相惟听随身不听披著今择取一法余则可晓只如安陀会有缺者僧伽黎有长则推受持其仪式如前应持衣至一清净如法比丘所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所对者言)如法受持(答)

(礼仪如上乃至九条七条长短摄叶褋叶及与缦作随时所说若缺余二衣三衣互受准上可知至于五衣有二十种从法七衣有二十二种大衣有六种详阅作持则可知矣)

四舍尼师坛法

十诵律云尼师坛不应受单者离宿得突吉罗摩得勒伽云若离宿不须舍但忏罪律谕制受阙文准义应加既有受法亦必有舍

(若尼师坛随身坐卧年久破坏脱落欲作新者应先舍后受如前仪式持具对一比丘舍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先受持今舍

(一说所对者言)(答)(一拜而却)

五受尼师坛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所对者云)(答)(仪式如前)

六舍钵多罗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先受持今舍

(一说)

七受钵多罗法

律无受法准十诵云若舍过受新应如是说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

(三说其舍受等仪尽如前例)

八证受三药法

初非时药(仪式如前)

证者据也根本部云其不滤者为时其净滤者为非时仍须以水滴之为净律中有受无词准以义加受法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答)

(拜已持去) 余浆准此若无渴病受饮犯罪

二七日药

佛言有酥生酥石蜜世人所识有病因缘听时非时服按律摄云受七日药正服之时应告同梵行者云已一日服药讫余有六日在乃至七日准知若为好容仪或著滋昧或求肥盛诈偽心服食诸药皆恶作罪(服时应如是受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答)(拜已持去)如是受已齐七日服之若过犯舍堕

三尽形寿药

佛言一切咸不任食者有病因缘听尽形服乃至大小便等若服时亦应受当自手持口对前人受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寒病因缘此姜椒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所对者云)(答)(作礼持药而去)

若有余药或白水散丸汤膏煎等但不任为食者牒名加法准上如不受而服者犯失法突吉罗罪

九请净施主法

佛言长衣长如来八指(佛一指二寸)广四指应净施不者犯堕萨婆多论云应求持戒多闻者而作施主衣揵度云有二种净法一者真实净二者展转净真实净者是净施与人也展转净者乃作方便法也又萨婆多论云九十六种无净施法佛大慈方便力故教令净施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不犯戒非真实净也若欲请时应具修威仪先礼足长跪合掌作如是说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愿大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愍故(三说彼云)(答)(作礼而去)

十衣药说净法

善见律云若衣物众多段段说之欲总说者并缚相著加重法牒之(真实净施用须闻主展转净施则不须也)

(凡欲说净时当至一如法持戒比丘所作礼一拜彼若是同辈及后戒者对立而说若是上座及前戒者长跪合掌手持长衣作如是说)

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如未成衣应言长衣财)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受者接彼衣在手中言)汝施与谁(彼当言)施与(某甲)(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善护持著用随因缘(彼答云)(一说作礼一拜持衣而去)

其长钵残药文并同准

十一尼受二衣法

凡比丘尼受舍等仪准比丘法亦分上中下座

一僧祇支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祗支如法作我受持(三说若舍时但云此僧祗支或云覆肩衣先受持今舍余文如上)

二覆肩衣

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覆肩衣如法作我受持(三说其式叉摩那并沙弥尼受四衣法亦准此)

十二勤䇿舍衣法

(其仪式皆同比丘律本虽不出受法今准十诵及五分律中持衣于上座前应如法三说若舍一说)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此缦安陀会今舍(一说比丘云)(答)

十三勤策受衣法

大德一心念我沙弥(某甲)此缦安陀会受持(三说比丘云)(答)(礼足已毕持衣而去)

○第十心念舍受篇(八法)

初念舍三衣法

(五分云独住比丘三衣中须有换易者具修威仪心生舍衣之念手捧所受之衣应如是说)

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若干)今舍(一说)

二念受三衣法

(然后受所长之衣如前威仪加法云)

我比丘(某甲)此僧伽黎(若干)条受(三说余二衣等受舍亦尔)

三念舍坐具法(仪式如前)

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先受持今舍(一说)

四念受坐具法

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

五念舍应器法

善见律云若无人时独受持钵即准上文先舍后受(仪式如前应如是说)

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先受持今舍(一说)

六念受应器法

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

七念受三药法

若独住比丘有缘欲服三种药者准义加法亦应心念受之则无缺法之咎

一非时药(仪式如前)

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受(三说)

二七日药

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受(三说)

三尽形寿药

我比丘(某甲)今为病因缘此姜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受(三说)

八长衣说净法

准此心念唯听独住比丘由无同侣离喧远众故听于出家二大三小众中但有亲厚知识者任其称名与取若非独住比丘必依正说净法行持也五分云应偏袒右肩胡跪手捉衣心念口言

我比丘(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于五众中随意与之)随彼取用(得至十一日复如前威仪言)(某甲)此长衣(某甲)取还(得至十日复如初言)(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随彼取用(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僧祗律云施主若死等不得过十日更觅施主说净

羯磨仪式卷上

音释

南山宗主

宣祖初居终南山与發异尼建立纲宗故称为南山宗焉

澄照圣师

讳道宣字实相唐懿宗朝谥号澄照大师尊称戒德故曰圣

音职取也

析金杖

音昔分也金喻律意

式微

衰替也

实也

典诰

作述篇章

先型

遗范也

怂慂

上音纵下音勇劝请义

瀛渤

上音盈下音孛大海貌

音素逆流而上也

忏摩篇

梵语

谓天竺人语同梵天故

白半月

从初一至十五表智德渐圆故

黑半月

从十六至三十表断德渐尽故

羯磨

此翻为事又翻所作谓依事所作故

问讯

讯者言也意取發言慰问以伸诚敬故今时但有合掌低头而口不言虽无实义理亦无失

长跪

根本羯磨云双膝著地也

合掌

于本左右合而为一表䖍敬之至也

沙弥

耶舍传译为劳之小者以修道为劳也及翻息慈谓息恶行慈也奘法师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䇿谓勤修策励断烦恼而趣涅盘也义净律师云室罗末尼译为求寂谓欲求趣涅盘圆寂之处而永离诸患也

五欲

触也谓此五种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

禁戒

制也止也谓能制止所起之恶故

弟子

梵名室洒南山云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

度也

释子

佛言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释子

性业

实也纵不受佛戒本来有罪故

不现前羯磨

谓摈沙弥不得使其现前

突吉罗

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说也身犯名恶作口犯名恶说母论云犯身口律仪故

遮业

因犯方遮

僧集

凡作羯磨先问僧集者恐犯別众故

大德

杂事云年少苾𫇴应称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又称前戒应言大德某师称后戒云某大德

五篇

谓四弃十三僧残百二十波逸提四可呵众学法也

五分法身

解脱解脱知见

清净

洁白也梵名梵摩或翻为空大论云以人畏空但言清净

维那

梵语羯磨陀那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是纲维华言也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译为事知又翻次第亦云悦众盖谓知僧事之次第而悦其众也

书记

谓执掌翰墨司记文词故

普贤

擕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隣极圣曰贤

菩萨

此云觉有情秦言大道心众生

南无

此云归依

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唐言妙吉祥

弥勒

姓也此云慈氏字阿逸多或云阿耆多此翻无能胜谓慈无能胜也

方丈

唐高宗时王元䇿使西域至毗耶城见维摩石室以手板纵横量之各得十笏故曰方丈

脱屣

音徙履也

白二

一白一羯磨也

白四

一白三羯磨也

对首

谓对面同秉法也

心念

谓發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名秉法也

身戒

比丘戒也

心戒

菩萨戒也

正法

正法千年人根淳厚闻法即证

像法

像法千年虽似正法闻法者多修证者少

末法

末法万年鬪诤坚固邪见增长无修无证也

梵网

本源自性清净故称为梵慧命徧传尘刹故称为网

布萨篇

揵度

此云法聚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也

罗阅城

即王舍城应法师云是摩伽陀国之都城也

外道

谓心游理外故

月八日

是日四天王差使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三日间此

十四日

是日四王太子巡察人间善恶二十九日同此

十五日

是日四天王自下人间巡察善恶三十日同此

瓶沙王

梵名频婆娑罗此云影胜未生怨之父也

三时聚会

三时者如前月八十四十五也

波罗提木叉

律云戒也亦名毗尼律摄翻別解脱又云保解脱

世尊

谓竭烦恼海断生死流世出世间共所尊重故

秦言知者婆沙论云觉者妙乐记云对迷名知对愚说觉

睡眠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放逸曰眠

上座

梵名悉替那五分律中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母论云从无夏至九夏名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方名上座

知事人

亦名受事人谓受僧差使知僧事故

阿罗汉

此云无生亦名应供或翻杀贼已杀烦恼贼故

三乘

声闻缘觉菩萨也

程子

讳颢字明道乃宋时大儒

猗嗟

叹辞

三代礼乐

谓夏时起商时盛至周全也

德腊

德者得也腊者除也谓除旧接新故安居一夏方筭一腊谓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称尊故

俱胝

此云百亿

稽首

留也谓下首至地停留少久方起故

和合

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由众僧和合佛法方兴故

比丘

此云除馑或翻净命又名破烦恼

某甲

某者谁也乘也甲者名也谓谁秉其法即当牒其名也

教诫

谓教住正念遮无利益故

教授

谓教住正知与有利益故

长老

谓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

僧伽蓝

译为众园如世园圃能生果蔬佛弟子所居能生道芽圣果故

蹲踞

上音存谓尻不至地也即是双足履地两膝皆竖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言无上正徧知觉

波罗夷

此翻他胜罪律摄云极恶义多论云名堕不如意处僧祗律名退没堕落律本中名不共住

僧伽婆尸沙

善见律云僧残罪谓僧中有残应依僧伽而治其罪故律摄云众教罪由奉众教罪方除灭也

不定法

律摄云此罪体无定相故

尼萨耆

翻为舍

波逸提

翻为堕前三十名舍堕后九十名单堕

波罗提提舍尼

义翻向彼悔或言应说法

众学法

谓此戒难持易犯时刻应当学故

七灭诤

谓此七种毗尼能灭四种诤故

千华台

华含法界表戒含诸法也人中花有十余叶瓣也天花有百余叶佛菩萨花有千余叶此但表戒度故即座也

卢舍那

此云净满诸患都尽故称为净众德悉圆故称为满又翻光明徧照

如来

如过去诸佛行六波罗蜜得诸法如相来至佛道今佛亦如是道来故名如来

归命

众生贪著有三一财物二身根三性命三者之中性命最切今行人作法曰归命者舍其最切也

金刚佛

谓能摧诸烦恼名为金刚体是无漏表法身也金取不变为义刚取断截为义谓金刚光明宝戒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截断一切有漏惑业十方如来同证斯体故

三聚

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摩尼珠

此云离垢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从龙王脑生又云出佛舍利

心地品

万法之所集起故称为心凡圣之所依持故称为地品者类也

五辛

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渠

九旬

十日曰旬

年少比丘

初受具者

受筹篇

和尚

此云力生谓由师之力生我戒身故

阿阇黎

此云轨范谓能轨范后学故

娑婆

或云索诃此翻忍土

韦䭾

华言智论姓韦讳琨即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修童真业不受天欲面受佛嘱护法安僧

回向

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受筹功德向诸众生也

安居篇

安居

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

毗尼

此云善治亦云谓伏

苾𫇴

具含五义体性柔软引蔓旁布馨香远彻能止疼痛不背日光

三明

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三垢

贪嗔痴

警䇿

谓警诸懈者䇿进后昆

自恣篇

自恣

谓自己有过自不知非恣他举明令改过从新也

众僧

华梵双举报恩云出三界之福田也

阿难请度

此云度喜会正记云佛成道十四年中姨每求度佛不听许阿难三请佛令传宣八敬彼答能持方听出家

八敬法

百腊尼见新戒比丘当礼拜问讯不得骂谤比丘不得举比丘过式叉摩那学戒年满应从大僧受具尼犯僧残应在三部僧中行半月摩那埵半月布萨当于僧中求教诫人不应在无比丘处安居安居竟当于僧中求教授人

二五德人

举罪五德谓不爱知自恣未自恣自恣五德谓知时如实柔软利益慈心

吉祥

梵名始尸本行经云菩萨将成佛时帝释化为佣力者刈草以奉

长者

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乃有德之称

正觉

言法无差曰正破生死梦曰觉

三业

三事

三根

根有能生之义谓于见闻中随一生疑而起其事故名曰根

迦𫄨那衣

此云功德衣亦名庆赏衣

五衣有二十种从法

谓大衣九品听割截作褋叶作共十八七衣亦听割截褋叶两种作法是为二十也

七衣有二十二种从法

谓大衣十八五衣四种谓割截摄叶褋叶缦作共为二十二种也

大衣有六种从法

谓五衣四种作法七衣二种作法是为六种也


校注

壁疑譬 宜疑宣 府疑时 众疑举 又疑叉 间疑闻 问疑闻 者疑首 欣疑饮 囚疑因 叱或𠮟欤原本不明 某疑其 遗疑遣 目疑日 各疑答 在疑右 无疑黑 自疑白 彼□疑被 勋疑动 待疑持 如疑知 比疑止 萨疑作 问疑闻 俱疑供 日疑口 彼疑被 典疑与次同 书疑尽 与疑兴 于疑手 间疑同 谓疑调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已【卍续】
[A4] 办【CB】辨【卍续】
[A5] [-]【CB】一【卍续】
[A6] [-]【CB】一【卍续】
[A7] [-]【CB】一【卍续】
[A8] [-]【CB】一【卍续】
[A9] [-]【CB】一【卍续】
[A10] [-]【CB】一【卍续】
[A11] [-]【CB】一【卍续】
[A12] [-]【CB】一【卍续】
[A13] [-]【CB】一【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己【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敛【CB】歛【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但【CB】伹【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但【CB】伹【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已【CB】巳【卍续】
[A88] 已【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已【CB】巳【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已【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A98] 已【CB】巳【卍续】
[A99] 已【CB】巳【卍续】
[A100] 已【CB】巳【卍续】
[A101] 已【CB】巳【卍续】
[A102] 已【CB】巳【卍续】
[A103] 已【CB】巳【卍续】
[A104] 已【CB】巳【卍续】
[A105] 已【CB】巳【卍续】
[A106] 已【CB】巳【卍续】
[A107] 已【CB】巳【卍续】
[A108] 已【CB】巳【卍续】
[A109] 已【CB】巳【卍续】
[A110] 已【CB】巳【卍续】
[A111] 已【CB】巳【卍续】
[A112] 已【CB】巳【卍续】
[A113] 已【CB】巳【卍续】
[A114] 已【CB】巳【卍续】
[A115] 已【CB】巳【卍续】
[A116] 云【CB】尺【卍续】
[A117] 已【CB】巳【卍续】
[A118] 已【CB】巳【卍续】
[A119] 已【CB】巳【卍续】
[A120] 已【CB】巳【卍续】
[A121] 已【CB】巳【卍续】
[A122] 已【CB】巳【卍续】
[A123] 已【CB】巳【卍续】
[A124] 已【CB】巳【卍续】
[A125] 已【CB】巳【卍续】
[A126] 已【CB】巳【卍续】
[A127] 已【CB】巳【卍续】
[A128] 已【CB】巳【卍续】
[A129] 已【CB】巳【卍续】
[A130] 已【CB】巳【卍续】
[A131] 已【CB】巳【卍续】
[A132] 已【CB】巳【卍续】
[A133] 已【CB】巳【卍续】
[A134] 已【CB】巳【卍续】
[A135] 已【CB】巳【卍续】
[A136] 已【CB】巳【卍续】
[A137] 已【CB】巳【卍续】
[A138] 已【CB】巳【卍续】
[A139] 已【CB】巳【卍续】
[A140] 已【CB】巳【卍续】
[A141] 已【CB】巳【卍续】
[A142] 已【CB】巳【卍续】
[A143] 已【CB】巳【卍续】
[A144] 已【CB】巳【卍续】
[A145] 已【CB】巳【卍续】
[A146] 已【CB】巳【卍续】
[A147] 已【CB】巳【卍续】
[A148] 已【CB】巳【卍续】
[A149] 已【CB】巳【卍续】
[A150] 已【CB】巳【卍续】
[A151] 已【CB】巳【卍续】
[A152] 已【CB】巳【卍续】
[A153] 已【CB】巳【卍续】
[A154] 已【CB】巳【卍续】
[A155] 已【CB】巳【卍续】
[A156] 已【CB】巳【卍续】
[A157] 已【CB】巳【卍续】
[A158] 已【CB】巳【卍续】
[A159] 已【CB】巳【卍续】
[A160] 已【CB】巳【卍续】
[A161] 已【CB】巳【卍续】
[A162] 已【CB】巳【卍续】
[A163] 已【CB】巳【卍续】
[A164] 已【CB】巳【卍续】
[A165] 已【CB】巳【卍续】
[A166] 已【CB】巳【卍续】
[A167] 已【CB】巳【卍续】
[A168] 已【CB】巳【卍续】
[A169] 已【CB】巳【卍续】
[A170] 已【CB】巳【卍续】
[A171] 已【CB】巳【卍续】
[A172] 己【CB】巳【卍续】
[A173] 己【CB】巳【卍续】
[A174] 七【CB】六【卍续】
[A175] 已【CB】巳【卍续】
[A176] 已【CB】巳【卍续】
[A177] 已【CB】巳【卍续】
[A178] 已【CB】巳【卍续】
[A179] 已【CB】巳【卍续】
[A180] 已【CB】巳【卍续】
[A181] 已【CB】巳【卍续】
[A182] 已【CB】巳【卍续】
[A183] 已【CB】巳【卍续】
[A184] 已【CB】巳【卍续】
[A185] 已【CB】巳【卍续】
[A186] 已【CB】巳【卍续】
[A187] 已【CB】巳【卍续】
[A188] 已【CB】巳【卍续】
[A189] 已【CB】巳【卍续】
[A190] 已【CB】巳【卍续】
[A191] 已【CB】巳【卍续】
[A192] 入【CB】人【卍续】
[A193] 已【CB】巳【卍续】
[A194] 已【CB】巳【卍续】
[A195] 已【CB】巳【卍续】
[A196] 已【CB】巳【卍续】
[A197] 已【CB】巳【卍续】
[A198] 已【CB】巳【卍续】
[A199] 已【CB】巳【卍续】
[A200] 已【CB】巳【卍续】
[A201] 已【CB】巳【卍续】
[A202] 已【CB】巳【卍续】
[A203] 已【CB】巳【卍续】
[A204] 已【CB】巳【卍续】
[A205] 已【CB】巳【卍续】
[A206] 已【CB】巳【卍续】
[A207] 已【CB】巳【卍续】
[A208] 已【CB】巳【卍续】
[A209] 已【CB】巳【卍续】
[A210] 已【CB】巳【卍续】
[A211] 已【CB】巳【卍续】
[A212] 已【CB】巳【卍续】
[A213] 已【CB】巳【卍续】
[A214] 已【CB】巳【卍续】
[A215] 已【CB】巳【卍续】
[A216] 已【CB】巳【卍续】
[A217] 已【CB】巳【卍续】
[A218] 已【CB】巳【卍续】
[A219] 己【CB】巳【卍续】
[A220] 已【CB】巳【卍续】
[A221] 已【CB】巳【卍续】
[A222] 已【CB】巳【卍续】
[A223] 已【CB】巳【卍续】
[A224] 已【CB】巳【卍续】
[A225] 已【CB】巳【卍续】
[A226] 已【CB】巳【卍续】
[A227] 已【CB】巳【卍续】
[A228] 已【CB】巳【卍续】
[A229] 已【CB】巳【卍续】
[A230] 已【CB】巳【卍续】
[A231] 已【CB】巳【卍续】
[A232] 已【CB】巳【卍续】
[A233] 已【CB】巳【卍续】
[A234] 已【CB】巳【卍续】
[A235] 已【CB】巳【卍续】
[A236] 已【CB】巳【卍续】
[A237] 已【CB】巳【卍续】
[A238] 已【CB】巳【卍续】
[A239] 已【CB】巳【卍续】
[A240] 已【CB】巳【卍续】
[A241] 已【CB】巳【卍续】
[A242] 已【CB】巳【卍续】
[A243] 已【CB】巳【卍续】
[A244] 已【CB】巳【卍续】
[A245] 已【CB】巳【卍续】
[A246] 已【CB】巳【卍续】
[A247] 已【CB】巳【卍续】
[A248] 已【CB】巳【卍续】
[A249] 已【CB】巳【卍续】
[A250] 已【CB】巳【卍续】
[A251] 已【CB】巳【卍续】
[A252] 已【CB】巳【卍续】
[A253] 已【CB】巳【卍续】
[A254] 已【CB】巳【卍续】
[A255] 已【CB】巳【卍续】
[A256] 已【CB】巳【卍续】
[A257] 已【CB】巳【卍续】
[A258] 已【CB】巳【卍续】
[A259] 已【CB】巳【卍续】
[A260] 已【CB】巳【卍续】
[A261] 已【CB】巳【卍续】
[A262] 已【CB】巳【卍续】
[A263] 已【CB】巳【卍续】
[A264] 已【CB】巳【卍续】
[A265] 已【CB】巳【卍续】
[A266] 已【CB】巳【卍续】
[A267] 已【CB】巳【卍续】
[A268] 已【CB】巳【卍续】
[A269] 已【CB】巳【卍续】
[A270] 已【CB】巳【卍续】
[A271] 已【CB】巳【卍续】
[A272] 已【CB】巳【卍续】
[A273] 已【CB】巳【卍续】
[A274] 已【CB】巳【卍续】
[A275] 已【CB】巳【卍续】
[A276] 已【CB】巳【卍续】
[A277] 已【CB】巳【卍续】
[A278] 已【CB】巳【卍续】
[A279] 已【CB】巳【卍续】
[A280] 已【CB】巳【卍续】
[A281] 已【CB】巳【卍续】
[A282] 已【CB】巳【卍续】
[A283] 已【CB】巳【卍续】
[A284] 已【CB】巳【卍续】
[A285] 已【CB】巳【卍续】
[A286] 已【CB】巳【卍续】
[A287] 已【CB】巳【卍续】
[A288] 已【CB】巳【卍续】
[A289] 已【CB】巳【卍续】
[A290] 已【CB】巳【卍续】
[A291] 已【CB】巳【卍续】
[A292] 已【CB】巳【卍续】
[A293] 已【CB】巳【卍续】
[A294] 已【CB】巳【卍续】
[A295] 已【CB】巳【卍续】
[A296] 已【CB】巳【卍续】
[A297] 已【CB】巳【卍续】
[A298] 已【CB】巳【卍续】
[A299] 已【CB】巳【卍续】
[A300] 已【CB】巳【卍续】
[A301] 已【CB】巳【卍续】
[A302] 已【CB】巳【卍续】
[A303] 已【CB】巳【卍续】
[A304] 已【CB】巳【卍续】
[A305] 但【CB】伹【卍续】
[A306] 谥【CB】谥【卍续】
[A307] 策【CB】䇿【卍续】
[A308] 已【CB】巳【卍续】
[A309]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羯磨仪式(卷1)
关闭
羯磨仪式(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