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西闻见录卷三
丰伸布赞
丰伸布。长白职官也。与妻笃志净业。临终有应。赞曰。莲出双花。官居几品。回首旂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丰之间乎)。
书吴刻花严合论后
龙湫三叠。安庆抚暑之古迹也。妙公曾与署中丞方伯吴公坤修。坐其中。订刻花严合论之议。吴之言曰。临江之塔有神焉。予随征红巾时。颇获其助。今署抚篆。力新之。铸金银铜铁铅五佛身。唯铁不中程。命委员重铸。三铸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锤成就也。又曰。钵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园中。闻鹤鸣泉涌。有山林之想。吴既毕合论之功。遂卒。鸡园水陆。岁岁祀之。吴刻经。不欲署其名于经尾。念佛之余。刻指月录棱严呪疏及释氏十三经。管杨诸居士等。实左右之。以回向净土。
周贻朴事略
周贻朴。官两淮盐大使。性笃雅。深明佛意。蓄内典千卷。日以净业为事。尝与龚舫赵煦诸居士相往还。栖心净土。临终安详。亲见三圣而逝(同治年中)。
序龚令事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或存或亡。其梗槩各不同。若龚大令舫。助守淮城。精诚通感。一家眷属。笃志修行。接引佛机。虗心护念。实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玉尺未出家时。曾与文明僧往候之。信宿而后去。每述其人之梗概以为不可及。舫字书舸。以前署山阳县致仕居淮城。卒之时。沐浴更衣。自称快活。其胸襟葢可知矣。清净其神。土不隔也。
论张净庸
一切事皆自无而之有也。一切事皆自有而之无也。净土法门亦然。金刚密呪。出于五方字种。中无生也。东不动也。南平等。西净土。北解脱。莲花部主。本在一切处之西。厥名无量寿。十二名号最后日月光。香光庄严。从一微尘法门。而示众生以入路。众生机別。遂不一其品。从一现三。从三现九。观大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不较然哉。必欲依一门为究竟。何可得也。张君净庸。以净土往生。导人先路。神迹双清。唱随同志。白毫光摄受。事理必然。而必执常寂光以绳之。泥矣。
陈抱净轶事
孙墩史由敦之家。有双笛焉。由敦之子吹之。吉庄之陈子唱道家斗号。响彻云际。足以降天神。既而以玉尺莲修法门稳便。专志欲西。不闻此调矣。邀玉尺渡王家河访一僧。僧澹然无䇿进意。陈怒而去之。友人赵大礼。居十里外之竹园。邀玉尺访之。赵旧与玉尺习。而老矣。数年不见。隐声匿迹。久而见之。陈之年犹未远于童也。陈名不记。记其入鸡园时。初更为抱净。继而过鸡园。访玉尺于百日关中。不信宿而去。遂不复见。死焉。心不颠倒也。抱净兄弟五人。居第三。余皆习诵念。如诸仙童。颇灵秀。抱净死。气日散矣。朱竹咸其师也。遇于馆中。每共食。后十年。见于吴氏斋中。又一年命车来访。苍然一老。志若童真。好读高峰语录。抱净妇翁史某。远近昆弟三五人。多喜念佛者。
礼翁吟
有礼有礼一老赵。瘦骨清净步履峭。生子三人肖不肖。玉尺问之语且笑。子不足爱爱在道。不以爱累身。不以爱累心。莲花香满刹。写出礼翁吟。胡公书院泰山下。玉尺大礼通情话。陈痴赵俊两无疑。海陵一幅新图画。我若先君去。君亦不得住。多少音声起乐邦。笙箫一片开灵路。留诗作识君休忘。莫令玉尺持短长。
传述陈第事
陈第。泰州文生。好善。兼嗜佛老家言。冷淡萧条中。盎然有春意。每夜课。至亥子犹不休。茹素放生。而不戒于饮。酒之味。经之义。若有得。不自知。临终披缁而去。自称玉成子。
程宇光別传
程宇光。泰州诸生。中式顺天乡试第一人。在京师。喜与英杰之士游。士之谈性学者少矣。有所说。或不长。宇光偶见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奇其说。返泰。见玉尺而述之。玉尺心知其非。然观宇光气甚雄。不与辩。乃著身心性命一卷。畅言三家。而各表其同异。既刊布四方。宇光见之。乃折节叹服。稽首于前。曰君若得道。首当度我也。遂次第阅内典。与咫观老人。以净业相砥砺。自作挽联云。入佛已迟。莲品但求登下下。做人最苦。尘心那复賸些些。曾蓄素珠一串。香一瓣。命终时。顾家人取此物。持之而逝。曾以病至秦塘之鸡园。叩青鸾子。示云。身何以病。心病之也。心何以病。身病之也。宇光叹服以为名言。为鸡园弟子。号曰蓝霄。鸡园筑屋。宇光书楹句以赠玉尺曰。垂老获闻无上谛。此中成就许多人。笔意生动。精神跃跃纸上。
钟培栋小传
余有问字弟子钟生。名培栋。年少壮。气清心厚。有志于三宝。闻玉尺之风。将赴鸡园而一谒未果也。其兄死。则请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未几而培栋亦死矣。玉尺哀其志。祀之于鸡园。而问培栋之生平于余。余曰。培栋。净土中人也。气象浺瀜。修持无迹。玉尺所著念佛诸书。最喜读之。久而益纯。心身不远矣。使天不促之以死。何一见之难哉。将率其眷属。以求一行三昧于君也。卒之年。同治乙丑云。
十五洲初图䟦
大江南北之中。有洲焉。长数十里。宽亦十余里。洲之北。熊姓庄屋在焉。熊有子曰秉志。陈君培栋之流亚也。年少而志笃。抱才而信法。心依玉尺久矣。未及见。一旦而死。玉尺哀之。后以他事至洲。欲购竹园以隐居。欲见志而不可得。为初图以识之。每一披览如见志阅玉尺之书。念弥陀之号。精神相遇不远也。
郑老人別传
咫观老人。妙空子之父也。籍江都。为廪贡生。年七十一。卒于鸡园之弥勒殿。殓时。或闻空中有异香。妙空子不克送其终。士烺送之。既赴园中。遂与熊子泽春等。诵涅槃以超𥴱焉。明年水陆。首奉其名以入位。或言其仗道场三宝力。得入净土中中。葢神明示兆如此云。老人性谨慎。笃于宗族。能作行书古近体诗。晚而锐志于学佛。烟酒荤血皆断。课佛甚勤。看经甚力。虽未证第一义。而心知之。用浅浅以引人。因而入佛者颇众。与徐璧如程韬庵先生相往还。事青鸾子谨。生平境界。略见于诗。老人姓郑氏。名应房。字驷卿。晚号且翁(住鸡园一名曰蓝光)。
于蓝澄事略
于养浩。一名守朴。又号蓝澄。仪征诸生。居鸡园数十年。心平气静。晚遇妙空子等。遂作净土课。绵绵不断。后以病卒。虽涉猎道家。而心重佛法为第一。晚十余年。颇有功于佛法云。
忆守镜老人诗并序
万兆熊。一名守镜。江都监生。在鸡园最久。与于守贞练东霞诸有道者习。既老矣。与修士接见。循循如孺子。与玉尺有净土愿。自号静安。念佛四十八万以回向。自少壮每日坐香。至老不辍。作圆通道场二十五个月。恭敬诵持。毫无退怯。于鸡园事。始终竭力。为第一功。或谓兆熊先作秦郁林先生仙徒。后闻法华。再熏起佛因云。
陈定修事略
定修。陈氏子。籍江都。幼年入学。气清才俊。忽感寒疾。不能起。有劝之依玉尺以终者。定修颔之。故得今名。虽不逾时而卒。佛因兆于此矣。𡩋之朱。通之潘。如之蒋。泰之周。皆有志有才。而猝然天折。晏子春秋云。丛兰欲茂。秋霜悴之。玉尺经营刻藏事。叹人才不足。岁祀诸君于水陆。宛转悲思。穆然意远。噫。
吴小泉
小泉。江都人。好往来坛𫮃。习读诵。初作圆通期二十五月。兼立净土坛。以念佛为助。小泉既精心诵圆通。复自潜心净土。因同行者少。故未能深入也。既二十五月毕。小泉复请每年一次。以二十五年为期。虽期未终而身死。然其志可嘉矣。水陆既开。小泉以道装充表白者再。熏习于大乘已久。其去也。葢不出乎观音势至圆通方便而能自立也。噫。嘻。
吴抱惕
吴抱惕。初为红巾所陷。自拔而出。恨遇凶邪。自深忏悔。入鸡园。勤奉香火。求念佛法门。未能精通。思欲谢尘服。入道场。毕此一世以求道要。不能遂其愿。一旦命终。斋志以殁。品地未超。可惜哉。
韩士余传
韩士余。江都人。往来扬城内外。兼习吏事。通音乐。而有志于净土。全藏之刻也。玉尺得长者论于万寿寺。临取时。匇匇遗其尾本。阅时久矣。心不释。士余忽至。玉尺问所往。曰扬城。能为致信于万寿寺乎。曰能。既去。久之无消息。士余有眷属在张纲镇。玉尺过之。其眷属直取诸柜中而与之。吴中丞施刻此书。即据为底本。或曰。枣柏之刻全藏。自华严合论始。今亦从此始。殆奇遇矣。士余亦有奇气。老而目昏。不多出。数年乃卒。时光绪丁丑也。
赞汪法如居士
汪善庆。浙之诸生也。初不信佛。见四十八镜全藁。渐入法要。忽然勇猛。即举弥陀四字为话头。昼夜逼拶。溺器倾于榻而念不止。自谓透初关也。然亦非无所得。著藏龙集若干卷。自名法如云。
徐训导小传
徐国桢。字璧如。別名西来。江都文生。就职训导。蚤年有疮报。忏罪为善。兵警中。念佛消息。从吕四达砖桥。国桢实开其机。而许中亟乃钊赞成之。许樾身王荃汪善庆和之。咫观老人移宇光鸣皋暎带之。颇见一时善机之转。江以北。水陆之道场。藏经之书本。推其端倪。实基于此。而人不知也。国桢后为焦山救生局员。在大江南北之中。多接见英奇卓越之士。遂卒于山。生平净愿甚勤。幼女守贞。亦有修行之志。
胡槎仙事略
槎仙。姓胡氏。江宁人。笃志为善。红巾之猖獗也。避兵警者转徙流离。触锋𨦵而遂死者以万万计。玉尺与槎仙及孙慕莲三人。以实行善事相砥砺。愿于海濵。共护生机。以保通泰如一带避兵警之善根众生。而振起其修行气脉。其时郑王许汪徐。翕聚而谈净土。诵护国经。高氏与僧清彻。暎带其间。甚盛也。无何。瓜洲镇江之贼败。金陵收复。数年后。复故土者纷纷。而海东之消息。亦渐杳矣。王居淮。许宦于江广。汪住扬城。徐司焦山放生。郑出家。孙乃自居镇江之故土。胡由江南至石港。由石港至江南。卒于江南新开之田。而不能再晤。可惜哉。胡之女。生而白发。决志修西。亦熏于乃父教也。香光中精神往来。熏發必多矣。
何琴轩
何君。如邑诸生也。性迂拙而有大志。才不足以济其用。每悒悒然。常心系净土。劝人受菩萨戒以成就净土。未能纯其修也。于三教圣人。互相异同处。未得其要领。欲兼宏之。致书鸡园。千万语。悲苦之心。愍众生。依恋经藏。殆无有能及其愚者。数月无消息。问之。杳然已长逝。悲哉。
序蒋元亮无量寿佛十颂
世之作净土文者。或笔不高。或不见快。或学不优。故所述不足动高才生之听。妙公病之。于如皋得蒋生十颂。乃叹为杰作矣。蒋生。名元亮。字步陶。食饩蚤。丧偶不再娶。甫三十余。遂卒。其补志及诗歌吾未见。见其无量寿佛十颂而已。元亮生而颕异。知见甚正直。未闻佛法时。不欺因果。崭然见头角矣。经史之外。如水经注说文各邑志乘。多留心考核。文笔杰出。诗字雄古有神。非如皋一邑之士也。然一邑之士。无不仰信焉。将出游于江上。经营藏经。事缘未集。而病早乘之。以至于死。乃独以文传。可哀已。抱负冠一时。神明清极而有用。入佛法不三年也。已能哮吼。师子儿哉。馆中教生徒。晚饭毕。不令人在左右。手内典一册。倦则依床。以灯就之。往往膏烬天明。卷犹在手。葢其精进如此。故未见其止也。游妙公之门不以谀。遇不可。或侃侃有言。言必以礼。即其言。考其行。长令人思云。其十颂曰。
悲愿第一
胜因第二
持名第三
感应第四
接引第五
往生第六
法言第七
品位第八
善友第九
论生前七事忆潘君
潘君。州之文生也。生平谨笃。锐志入佛。虽才气不足以副之。而志深悲切。浑然一真。生前七之作。君预焉。封其牒。命妻守之。临终。念不改。焚牒而逝。逝之先。见三宝像云。
孙兰舫小事记
孙君兰舫。幼读书。长为童子师。性能豪饮。善谈论。闻鸡园玉尺之风。不远䟦涉而依焉。遂尽弃其豪谈善饮之习。而纯心受学。从游白下。舟中校梦游集。见万里无寸草句。大疑之。道念益坚。从游武林。襄事于经坊。猝然而死。死之前。因果较然也。于净土一门。熏习年余。所钞玉尺净土诗。以千计。每钞一首。必涵泳其词义而后运笔。葢九品之莲花香又吐焉。玉尺祀之于蒋潘二子之次。并为文以招之。
书周君事示同人
周国定。泰州人。读儒书未竟。游鸡园。因缘遇妙公。遂信佛法。以未能专力于第一义为憾耳。为人之心亦切。用心或过。则机事现而神太锐矣。于水陆道场。及藏经。有立功之处。为来复门庭。支持年余。不留余力。灵机本一。未返本而遽终。可惜哉。其亡也。以丙子七月。坐听念佛而逝。
新建萧君事迹
萧君。江西新建人也。光绪丁丑。年五十岁。三月四日病。越三日。卒于沙沟寓斋。念佛而逝。生平于佛法颇恳切。曾一赴鸡园。与其同邑马君。同依玉尺。马君述之。从容而逝。颇近作家也。
程松岩童亦舟两人小记
将欲自奋于一路。则必恳切并力破境界以入之。必有奇效矣。然至于破境界以入。有几人哉。夫世之境界。情量为之也。破情量尽则境界亡。境界亡而境界都成自在矣。松岩以病卒于前。亦舟以病卒于后。人皆未老也。事业皆未全也。松岩恳切而未超。亦舟徘徊而未断。抱乾坤之清气。而锐志修途。尚有随境之心未亡。而滞于中品之境。噫。二人之培植净土者。何尝不深也。往而复修。幡然改辙。必神受弥陀之点化矣。
谭壬生事述
谭壬生。常州人。避兵警于如皋。好蓄佛书。心超而气清。不凡骨也。如皋介通泰。邗江舟东入。路必经过。净土之因。与行人而俱到。故久而益畅。如是者三年。兵事靖而人多散。或有退志者。壬生兄弟。卓然不凡。殆铮铮然矣。不数年。玉尺以事住常州。欲访其人。已逝久矣。烟水百城。何堪指著。然每系人思也。
李汉卿传
汉卿李君。通州文学也。年三十余。品纯而气静。与宋一峰及潘氏兄弟游。皆与玉尺习。每举莲邦消息以劝人。家中人多熏化而入。光绪初早卒。卒之时。神明颇定。念佛之愿不忘。倦倦以莲邦消息为念。欲通行于其乡。以畅净土之因。葢菩萨之用心矣。母妹及妻。信心皆足。
童宝静传略
宝静。姓童氏。名葆澂。字叶舟。常熟诸生。候补训导。年五十有四。于光绪四年正月一日卒。卒之前。病吐血。病中一切烦燥。惟闻念佛声则调伏。亦于念佛音声中安详而逝。心不乱云。常熟刻经处之立也。向背者不一。宝静以纯笃之修。介乎范先生西民朱居士葆之之间。才锋不露。而忍力甚优。于第一义未能解脱胜出也。然不起私意以扰公是非。又多助行。亦近来修士中之不可及者。尝恳切问净土花严之同异。玉尺以六相示之。使自言同异。又问往生净土庄严虗空楼阁。两愿大小。玉尺以十玄示之。使自思大小。宝静思议穷而踴跃至。曰。拖泥带水图。不复作矣(宝静画一人扯车。车上满载妻孥用物。名曰拖泥带水图。使人题咏其上)。将永思永言也。
六相(总別同异成坏也。一切法皆具此六。随拈一法。六相现前)十玄(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广狭无碍自在门。如一尺之镜。现千里影。诸法相及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共住。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空半月明暗相衔。微细相容安立门。如水晶之瓶。盛多芥子。光影交參涉入门。如帝网千珠。重重相映。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回翔百年。唯心回转善成门。如满天星宿。互相宾主)。
程君竹溪小记
程君以干事之材。专营善法。蔚然人望。苏垣显宦多知其名。有灾赈各务。多用之以集事。同治十三年。直隷水。再往佐赈。伯相颇重其人。留办既久。遂卒于天律。或曰。难民思之。作祠以祀之。程君信佛甚深。念佛亦切。其卒时亦不离念佛之因。年厶十厶。名厶。字竹溪。
郑同轶事
郑君。名同。苏州人。兵燹后还省城。以童年。力争于强家而复祖业。顾殷殷然有志于佛。虞山之张。通州之潘。最相似也。欲赴鸡园。随玉尺养性以终。愿未酬。以光绪三年卒。卒之时。嘱其弟曰。刻经僧有所托。我虽不复能为彼集益。然我心何可不尽。必为我刻一卷大般若。以志我之向往。神明不乱。因果较然。往生之品也。
余莲村翁行事
世所传文惠先生年谱。举其同于儒者而著之也。其实莲翁之心契第一义谛也久矣。世所传一得斋全集。举其有言说而笔之于书者而表之也。其实莲翁之虗心受益不择方内外也久矣。世所称演剧刻图劝善保婴诸实事。举其彰于耳目之前者而传之也。其实莲翁之栖息神明于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久矣。闻之友人曰。莲邦消息之书初出。莲翁于常熟友人家阅之。曰。此义已浅。而以之普导世俗也。犹嫌其深。呜呼。莲翁之婆心谁得知。而观其所言。可以知其心中之尺寸。惜乎未得专致一路。而散善波涛太众也闻其临终。能统散善之力而回向一门。噫。切矣。
许贞恒居士入佛小记
昔四十八种丛书(今之宝色灯云四十八镜等。皆其一种也)。为徐璧如所节录。久而其稿依人而迁于吕四。有汪善庆者。与徐同馆于许之寓。稍披阅而谈及之。而灵虗子又从而和之。遂隐隐有念佛之机欲动矣。许贞恒居士乃钊。灵虗子樾身之叔父也。自中丞罢官后。因江浙未靖。流寓海濵。一日叩于神曰。我欲学佛学仙。以何为妙。得学佛之兆。又叩念佛有光乎。答以有光。遂决意命家人以念佛。印深老人。灵虗之母也。与同其姊。悟源其姪女也。还西悟真。源之同辈也。一唱众和。念佛者以百计。因而作书致玉尺。招之东游。以畅念佛之因。实贞恒居士转之也。初。贞恒为学使。差次乘人舆行水中。忽闻木鱼声。久而不相离。数日矣。心异其故。途中岑寂。心虑灰凝。试以阿弥陀佛四字微转于胸喉之间。乃木鱼之声。与佛应节。试速之。鱼亦速。试缓之。鱼亦缓。乃累世之远因也。其先寓泰。曾邀玉尺一见。在吕四未见也。玉尺出家至杭。贞恒相见甚亲。出力以助刻藏之书者三年。久之。玉尺募刻般若等经。兼立法云经坊流通法宝。贞恒居士出力相助如初。然常以为孔子之书。妙理本畅。或以注而反晦。于蕅益之四书解。心向往之甚切。其卒以光绪戊寅。
书彻如居士事
张君昆弟在虞山。与刻经僧习。知刻经僧集诸稿以成闻见录。手书其先人事以付之。其词曰。先父法名今达。字彻如。少好道家书。既而疑其说之非究竟。求内典读之。曰。此真我身心归宿处也。一意佛乘。栖心净土。年二十六。大病。持西方佛名不辍。一夕忽曰。见佛光隐隐。我其往生乎。配厶孺人。以割股为求寿。病寻愈。因避寇东乡。礼问竹师。受八关斋戒。返故居。事繁。课转稀。同治六年病。持佛名。未及前之明快。家人助力。乃安然逝。年三十八云。刻经僧见彻如居士手钞数种。精到绝伦。每有回向。辄偕二子书名。故其人虽往。而一家与起于莲修者甚纯。未始非香光熏發之力也。
西园道人传
道人。姓谈氏。名廷桢。字凝生。西园其晚号也。世居常州西门外。自幼沈静。游乡先辈王逸云先生门。汪知其不凡也。纳为甥。弱冠。入邑庠。输粟为教谕。殚心经史。有济世志。无何失偶。遂归佛乘。宗教兼通。老宿目为法器。晚更专心净土。曰愿学观音度众生。即䥴为印。于城北乡郑陆桥创念佛社。信者甚多。同治某年月日。感微恙。自知时至。曰。吾当西归。众涕泣请留曰。无已。再住一年耳。预戒众人念佛两昼夜。众请法语。曰。接物勿高声。忙中勿忘六字。勿破戒弃前功。如常早课。堂中西向。加趺而逝。一昼夜始殓。危坐如生(净空曰。吾闻西园道人徃生有化佛垂手异香满室之兆)。
吉德兴十三岁事
小儿德兴。年十三。姓吉氏。隷江都。生一年而丧父。自勤于学。初不知有佛也。读诗经论语古今文章而已。病中无襍语。唯言穿衣著履。身是状元。遂朗诵生平所读文字数万言。命换衣服。曰。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在空中来接。光绪五年正月十日辰时。念佛数声而逝。
书奉化杭州两居士事
奉化某居士。修净土。冬夜。忽自言佛来。遂汗。披小衣而已。妻以棉衣加之。掷地曰。吾欲往生。汝勿来扰。遂念佛而逝(同治末年事)。杭州郑元隆居士。法名得道。持素念佛数年。光绪元年三月十二日。自知时至。命妻集家人同声念佛。以助其往生。念尽一枝香。遂微笑坐脱。
韩清尘小传
吾邑接待寺。自光绪辛巳。同人阐普仁截流大师遗法。启春秋念佛道场。其间䇿励精进者不少。而梵音清妙。悦可众心者。必以韩君清尘为第一。清尘初奉佛不甚明理。近岁阅净土诸书。略识一心三观旨。病时见壁上现佛相。初文殊。次普贤。观音。既而三圣毕现。然迫于遇。未能全体放下。得善知识开导。乃省临终日。谓其妻曰。吾今日不起矣。毋相恋。惟一心念佛自晨至夕。佛声不绝。遂逝。后昙影之逝十四日。同邑有方妪者。亦于是月念佛而去。他无瑞应。惟气绝而顶缓云。
修西闻见录卷三
校注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78 册 No. 1552 修西闻见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