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

悬论

一 叙大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称《胜鬘经》为真常妙有的大乘要典《法华经》《涅槃经》《楞伽经》等经的要义本经都包含得有在南北朝时代流通极广今先以三义来略明本经的要义平等义究竟义摄受义

平等义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这句话是极深刻极伟大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是不简別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在六道中轮转的其他众生无论如何也终于会有修学佛法的能力达到成佛的目的不可说这些众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为一切众生的所以佛法极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虽是为一切众生的一切众生皆成佛的但仍以人类为本其他众生要到人的地位才能發心修学而成佛所以唐朝裴休的〈圆觉经序〉说佛法是遍为一切众生的然其真能發菩提心的唯在人道以人言人佛法是不简別什么人的约本经作三点来说

(一)出家与在家佛法有出家与在家的两类有以为佛法是出家人的或出家众是特別重要的其实约大乘平等义说学佛成佛以及弘扬正法救度众生在家与出家是平等平等的像本经的胜鬘夫人就是在家居士她能说非常深奥圆满究竟的法门若说大小乘有什么不同可以说小乘以出家者为重大乘以现居士身为多维摩居士中国的学佛者都是知道的他是怎样的方便度众生呀考现存的大乘经十之八九是以在家菩萨为主的说法者不少是在家菩萨而且也大多为在家者说向来学佛者总觉得出家胜过在家然从真正的大乘说胜过出家众的在家众多得很有一次文殊与迦叶同行文殊请迦叶前行说你是具戒证果了迦叶转请文殊先行说你早已發菩提心领导众生了结果是文殊先行發菩提心的大乘学者虽是在家众也是被尊敬的从佛教的史实上看晋时法显去印度时见到华氏城的佛教多亏了一位在家居士罗沃私婆迷的住持唐时玄奘到印度去先在北印度从长寿婆罗门学中观次到中印度跟胜军论师学瑜伽近代中国如杨仁山居士等对佛教的贡献及影响就很大小乘说出家得证阿罗汉果在家就不能得以大乘佛法说一切是平等的反之佛在印度的示现出家相——丈六老比丘是适应印度的时代文明而权巧示现的不是佛的真实相如佛的真实身——毘卢遮那佛不是出家而是在家相的不以出家众为重而说出家与在家平等为大乘平等的特征之一

(二)男子与女人现在人都在说男女是平等的不知佛法原就主张男女平等的以小乘说比丘得证阿罗汉果比丘尼同样得证阿罗汉果以大乘说修功德智慧断烦恼自利利人男女是一样的如《宝积经》中的〈胜鬘会〉〈妙慧童女会〉〈恒河上优婆夷会〉等《大集经》中的〈宝女品〉《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參访的善知识中有休舍优婆夷慈行童女师子频申比丘尼等《法华经》的龙女《维摩诘经》的天女等大乘佛教中的女性是从来与男众平等的但过去佛教受了世间重男轻女的影响女众仍不免有相形见拙之处这在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说男女平等而且都应荷担佛法的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圆寂后佛就将她的舍利对大众说要说大丈夫她就是大丈夫了因大丈夫所能做的她都做到了这可见大丈夫不是专拘形迹的能依佛法去做作到佛法所当作的不论是男是女都是大丈夫经中每说女子闻佛说法即转女身为男身《法华经》中的龙女转丈夫身成佛这不都显示这一番深义吗本经是极深奥圆满的一乘大教而由胜鬘夫人说法开显了男女平等的真义

(三)老年与少年在形式上传统的声闻僧团是重年老上座的因而佛教养成重老的习惯说什么「和尚老就是宝」其实佛教所重的上座是胜义上座即能证真而解脱的那怕是年轻比丘或沙弥如解脱生死就是上座其次有智慧上座就是受持三藏的大德法师有福德上座他的福缘殊胜得信众信仰能因他而得财力修寺塑像等为佛法服务这三类胜义上座是专精禅思的智慧上座是受持三藏的福德上座是勤劳僧事的杰出者此外还有生年上座即指出家多年的老比丘这只是由于衰朽龙钟而得他人哀愍推许而已其实老有何用释迦佛成佛时才三十五岁八十岁的老外道还要归依佛呢大乘经中充满青年信众许多童男童女都是發大乘心的《华严经》的善财童子《般若经》的常啼菩萨都是修学大乘法的好榜样罗什三藏受学《中论》时不过才十几岁《佛藏经》说老上座们斗诤分散为五部唯有「年少比丘多有利根」住持了佛法「沙弥虽小不可轻」小乘经本有此意到大乘佛法中才充分的开展出来胜鬘夫人为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爱女年纪极轻弘通大乘法教引导七岁以上的童男童女都信修佛法从青年夫人的弘扬大法一切青年的修学佛法来看显示了大乘佛法的青年老年平等决不拣別少年而有所轻视的

究竟义上约人说此约法说大乘佛法说平等不是但求平等甚至普遍降低而是要求普遍的进展提高扩大而到达最究竟最圆满的佛法说的究竟平等就是成佛人人都可到达这一地步所以是极平等而又最究竟本经从一乘章到自性清净章都發挥这佛乘的究竟圆满义佛法中有声闻缘觉但这是方便说的不是究竟真实究竟圆满处唯是如来——即是一切众生皆得成佛的佛如来才是究竟这可从如来功德如来境智如来因依三点去说

(一)如来功德佛的果德是究竟圆满的不是小乘可比所证的涅槃如来是无余涅槃小乘是少分的涅槃所断的烦恼佛是断尽五住二乘只断除了前四住的烦恼所离的生死苦佛是永离二种死二乘只离去了分段生死苦所修的道佛是一切道因此而得过恒沙的一切佛法得第一义智二乘只是修少分道得初圣谛智不论从那方面看唯如来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

(二)境智境是佛所悟证的——谛是一灭谛即诸法实相智是悟证实相的佛的第一义智——平等大慧智所悟的实相境所發的实慧都是究竟圆满的通常说「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即此一灭谛与第一义智依《佛地经论》说佛果功德就是以四智菩提圆成实性——五法为体所以从佛的无量无边功德中统摄为智与境都超越二乘圆满究竟

(三)因依如来的能证智与所证理一般的说来要到如来才究竟其实究竟的真如是常恒不变智慧与无边功德也是不离于真实而本有此功德胜能的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即佛性)如来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灭谛而为功德胜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来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从如来究竟的境智推求到根源即指出如来究竟所依的如来藏如长江大河一直往上推可以發现到它的發源处人人有如来藏只要能本著如来藏中的称性功德智能引發出来就是如来如来是究竟的由于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所以一切众生平等一切终于要成佛而后已这一思想在真常妙有不空的大乘经中發挥到极点

摄受义这从人法的相关说受是领受接受摄是摄取摄属摄受正法就是接受佛法领受佛法使佛法属于行者成为自己的佛法达到自己与佛法的合一所以摄受正法在修学佛法的立场说极为重要如不能摄受佛法为自己说平等说究竟对我们有什么用众生本有功德智慧的根源但还是凡夫具足又有什么用原因在不能摄受佛法不能使佛法与自己的身心合一未能从身心中去实践体验世间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弥勒与释迦都是从精进勇猛中修学佛法而成必须使佛法从自己的身心中实现出来这才能因一切众生平等具有究竟的如来藏而完成究竟的如来功德

摄受正法也应分三义说即信行三者通常以为念佛须具足信其实凡是佛法都要有此三者『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以信为依止而起愿欲的求得心有了愿求心就能精进的去实行但此中最要者为信真常妙有的大乘法信是特別重要的如有人能了解佛法但不依著做去这就证明他信得不切如真能信得佛法信得佛的功德智慧的伟大信得佛法的救度众生的功用信得人生确为众苦所逼迫不会不从信起愿从愿去实行的信心是学佛的初步如胜鬘夫人一闻佛的无量功德就欲见佛见佛即归依生信紧接著就是發誓愿修正行一切都从信心中来等到说明如来藏为「大乘道因」即广为劝信极究竟的如来乘唯有极切的诚信心才能摄受成就所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大智度论》说「信如手」手是拿东西的要得佛法就应从信下手佛法的无边智慧功德宝如有信心就可尽量取得(摄受)否则即是入宝山而空手回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从平等到究竟关键就在摄受正法摄受正法以信为初门有信而后立大愿修大行本经中都是有所说明的这即是从叹佛功德到摄受正法章

平等究竟摄受——三个意义为本经的核心精要特先为略说

二 释经题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简別律与论经是一切经的总称有大乘经小乘经今说方广即简別了小乘经方广又是一切大乘经的通名大乘经的部门很多凡是说一佛乘而声闻缘觉是不究竟的即可称一乘经与大方便经如《法华经》有十三个名字其中就有称为《一乘经》与《大方便经》的这是大乘经中会三归一教典的通名本经在这一类大乘经裡別名为胜鬘师子吼因为这是胜鬘夫人所说的所以经题有三层通別现在再分开来讲

「胜鬘」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的女儿传说是七地菩萨——也有说是八地的从世间的名义说梵语室利末利此云胜鬘末利是母(末利夫人)名——此云鬘印度人多以父母的名字立名如舍利弗是提舍的儿子即名优波提舍室利此云胜所以胜鬘是父母希望女儿的才貌福德超越母亲的意思是印度的装饰品是用花结成的挂在颈项或头上如从佛法「依德立名」的意义说鬘指种种功德圣贤以功德为庄严——鬘如《大涅槃经》说「七觉妙鬘」「德鬘优婆夷」《维摩诘经》说「深心为华鬘」例如《华严经》是以菩萨大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法身(如来藏)是一切众生所具有的但因没有功德庄严而法身还不能显现菩萨發菩提心修自利利他行就是为了庄严一乘的法身今胜鬘夫人修一乘行弘一乘教即是以功德鬘庄严一乘的佛果人天功德二乘功德都可以说是庄严然菩萨的大行庄严是庄严中的殊胜是殊胜的功德鬘所以名为胜鬘

「师子吼」师子为兽中王经中每喻佛菩萨的说法如师子吼师子吼的含义很多现在简为二义来说无畏说师子吼时在一切兽类中无所怖畏而得自在今胜鬘夫人在佛前说一乘大法纵横无碍无所怖畏所以赞美为师子吼胜鬘夫人说法能『降伏非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胜鬘章〉)如师子一吼百兽畏伏无畏说是含有无畏于他而令他畏伏二义的本经称师子吼特別是指一乘法说如说『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一乘章〉)成就四无所畏而畅说一乘究竟义故名师子吼决定说传说师子是一往直前而不走曲径的说法有二种方便说即是不究竟不彻底的说过后还须另加解释决定说即是肯定的究竟彻底的本经说『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一向记说者即究竟而肯定的说法不再改变修正的这种决定的说法与师子的一往直前一样佛法中的法门有人天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这都是方便的说法而此菩萨大行如来极果的唯一大乘法为最究竟彻底的了义说今胜鬘夫人亦作此究竟了义说所以名胜鬘师子吼

「一乘」关于一乘古来诤论极多为三乘中的大乘就是一乘呢还是离大乘之外另有一乘中国自光宅法云天台智者以来都倾向于后说论到一乘一是不二义唯此而更无第二所以名一乘即车乘运载自在喻佛法的令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至涅槃彼岸出三界而到一切智海佛法中有的地方说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有的地方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大乘现在说一乘即简別不是(五乘)三乘声闻乘和缘觉乘不是究竟的所证的涅槃也不是真实无余的涅槃真得究竟涅槃即是成佛所以一乘即一佛乘为简別声闻和缘觉乘否定声闻与缘觉乘的究竟而说一乘这是无诤的但一乘是三乘中的大乘——即无二唯一大乘呢还是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外另有一乘呢这就有异说了其实对二说一或对三说一是一样的如手中只有一颗荔枝而对小孩说我手裡有三样果子有梅有杏有荔枝等到伸开手来手中只有一颗荔枝余二皆无这即如《法华经》说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但也可以说并无三果唯有一果以初说有三果开手时只有一枚如《法华经》说『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第)二若(第)三由此看来简三说一与简二说一根本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们指右边的二线说此二是短的而说左边的是长的一长两短这是一种说法约上下而论或者并没有三根长线长线只有一根这又是一种说法所以无论说无二唯一或无三唯一大乘是贯彻始终即是一乘而不可破的不过约菩萨的修行说都名为大乘约简別声闻缘觉果的不究竟说唯有佛果才是究竟的这称为一乘也即是大乘所以《法华经》专说一乘又说『佛自住大乘』大乘与一乘可作如此观

   菩萨乘(因)──大乘          /         /   佛 乘(果)──一乘

待二乘(三乘)而说一乘略有二义破二明一会三归一破二明一是佛说声闻缘觉乘法有的即执此二乘所证的涅槃为究竟不再想發菩提心进入佛乘为了说明二乘非究竟所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方便门光宅即解说为「开除」即『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因为偏执极深所以非彻底破除不可然菩萨修行而未成佛果并不自执菩萨行为究竟所以只说『余二则非真』不破菩萨乘会三归一是成佛虽不一定要经历二乘然声闻缘觉乘果是一佛乘的前方便《法华经》说五百由旬声闻缘觉走了三百由旬到化城这虽没有真的到达目的地但所走的三百由旬还是五百由旬裡面的三百由旬所以只要明了二乘不是究竟的那么过去所行所证的小果都是成佛的方便会入一乘了《法华经》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这就是说声闻缘觉乘果不失为一乘的因行所以说会小归大使二乘知道二乘不是究竟的不妨破使二乘人知道是一乘的方便即应当会关于菩萨乘初学菩萨也有误以为确是三乘究竟的有的也还想退证小乘知道二乘非真三乘同归一乘即不再退堕了依此也可说会三乘而同归于一乘总之一乘的重心在说明二乘非真在显示如来果德大乘是贯彻因行果德的而多少侧重菩萨因行(本经可为确证)上来大体依三论师说

「大方便」《法华经》亦名《大方便经》有〈方便品〉方即是方法便是便宜即适应义方便是适应环境根性的方法众生的根机不一如到处都用真实法门是不一定被信受的必须用方便去接引然后归到真实方便的定义依《法华论》说佛法唯是大乘为适应众生的根机说声闻缘觉人天乘法这些都是方便方便可由二方面去说从法的方面说这是不究竟的如从说法的人说方便即是善巧比执实无权是更不容易的如果只说唯有一佛乘或为二乘根性说声闻缘觉乘法而不能会归到一乘这即是不够巧便佛有巧妙的方便唯一佛乘而能够随机分別说三乘说三乘而能会归于一乘为实施权又会权归实这真是无比的大方便今本经也是这样初说于大乘出生二乘及人天法次又会二乘入一佛乘二乘法不单是方便假说还是趋入一乘法的大方便上题胜鬘师子吼是能说了义的人一乘大方便是所说的究竟法

「方广」梵语毘佛略此云方广也译为方等这是大乘经的通名如《华严经》称《大方广经》《法华经》別名《方广经》《涅槃经》有《方等泥洹经》等方等是一切大乘经的总称不应看作一分大乘经的別名方是正而不偏邪广是广大义等是普遍义大乘经文富义广中正而离边邪所以名为方广

「经」梵语修多罗此云线有贯串的功能如线贯花而成鬘佛随机说法结集贯串为部佛法得以摄持而久住故喻之为修多罗中国人称圣贤的至理名言为经经也本是线所以顺中国的名言译名为经

三 明传译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求那跋陀罗此云德贤或功德贤中印度人精通经律论三藏故尊称为天竺三藏本经为求那跋陀罗在江苏丹阳译出的刘宋指国王姓刘的宋朝简別不是赵宋刘宋继东晋之后建都南京德贤经锡兰广州来于刘宋元嘉年间译出此经本经的异译有唐武后时菩提流志三藏所译的《大宝积经》裡的第四十八会名〈胜鬘夫人会〉据传说古代还有一译本是东晋安帝时昙无谶三藏译的简称《胜鬘经》或名《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此经已不传现在所讲的是刘宋求那跋陀罗的译本

四 论顿渐

顿教与渐教顿渐的教判是刘宋时慧观法师所提出的佛初说华严大教是顿教此后渐引众机从阿含般若到涅槃等是渐教顿渐二教以大乘为究竟而约说法的方式说据此而论本经不是最初说所以不是顿胜鬘夫人初见佛即悟入究竟一乘作师子吼也不能说是渐教所以古人称本经为偏方不定教为后来天台宗判顿秘密不定化仪四教所本约说教的顿渐说本经是属于非顿非渐的不定教

顿悟与渐悟古代判本经为顿悟门因为胜鬘夫人久处宫闱一见佛闻法即能深悟究竟一乘但胜鬘夫人怎样会顿悟的呢如本经中说『我久安立汝前世已开觉』『胜鬘已亲近百千亿佛能说此义』这可见胜鬘夫人也不是一步登天的还是因久劫修学才会一闻顿悟的由此从学者的修学说佛法是渐而非顿的学佛切不可好高骛远为顿教圆教等好听的词句所欺侭他说即身成佛当下成佛一切还要问自己只要脚踏实地發心修学功到自然成就佛法中或说即身成佛等是专为懈怠众生说的有些人听了要久劫熏修就畏难而退所以说即生可以成办摄引他發心向佛如好高骛远而夸顿说圆那是图侥幸而贪便宜的腐败种子

顿入与渐入修学大乘法有二条路最初即發菩提心顿入大乘名直往菩萨先發小乘心或证小乘果然后回心向大这是迂回曲入名渐入大乘一乘法中直往的顿入大乘如《华严经》经小乘而渐入大乘的如《法华经》但从所入的唯一大乘法门说并无不同本经是属于顿教直往大乘的不但胜鬘如此化七岁以上的童男童女学大乘法也都不经小乘的曲径大抵古代依出家众而开發到一乘回小而向大经中即有次第渐学的文证如从在家众而开發到大乘即是直往大乘中国的佛教形迹上根本没有学小乘法的都自以为大乘所以应直以大乘佛法为教不必先学小乘直依大乘经论而趣向大乘即是顿入但是否能顿悟那就要问自己有否夙习三多(见《般若经》)五事具足(见《解深密经》)了


校注

[A1] 民国四〇年讲
[A2] (1)《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4 二谛品〉「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CBETA, T08, no. 246, p. 839, c8-9)(2)《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CBETA, T09, no. 262, p. 9, a26-27)在世=现在【敦】度=后【宋】【元】【明】【宫】【博】【敦】
[A3] 《佛藏经》卷2〈5 净戒品〉(CBETA, T15, no. 653, p. 790, b17-18)
[A4] 《大庄严论经》卷1「王子沙弥等都不可轻」(CBETA, T04, no. 201, p. 261, c5-6)
[A5]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2〈3 分別三身品〉(CBETA, T16, no. 665, p. 408, b28-29)
[A6] 《成唯识论述记》卷6(CBETA, T43, no. 1830, p. 433, c10)
[A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8 贤首菩萨品〉「信为道元功德母」(CBETA, T09, no. 278, p. 433, a26)
[A8]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63, a8)
[A9] 《大般涅槃经》卷15〈8 梵行品〉(CBETA, T12, no. 374, p. 455, b22)
[A10] 《大般涅槃经》卷1〈1 寿命品〉(CBETA, T12, no. 374, p. 367, a25)
[A11] 《维摩诘所说经》卷2〈8 佛道品〉(CBETA, T14, no. 475, p. 549, c17)
[A12]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1, a15-16)
[A13]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0, c6-7)
[A14]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1)
[A15]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b2-3)
[A16]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3)
[A17] 《妙法莲华经》卷4〈10 法师品〉(CBETA, T09, no. 262, p. 31, c17)
[A18]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10, a19)
[A19]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1)
[A20] 《妙法莲华经》卷3〈5 药草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20, b23)
[A21]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17, b7)
[A22]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3, a3-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胜鬘经讲记(卷1)
关闭
胜鬘经讲记(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