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释

甲一 序分

乙一 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一切经典可分三分即序流通序分是叙说法会發起的因缘由此因缘而开始说法即为正宗说法不但为当时的听众还远为未来的众生所以末后有流通分这是一切经的一般体裁

序分又分通序別序通序是一切经所共同的別序是每一经的各別發起因缘这通別二序又称为证信与發起证信序是结集经的叙述语以表示不是杜撰的而是亲从佛听来的从佛弟子展转传下来的其中叙明时间地点有什么人在场同听记载翔实确实可信所以龙树《大智度论》说『说方令人心生信故

「如是我闻」指法指这部经典为我亲从佛所听来的如是有信顺的意思如说如是的就表示信得过假使信不过去就说不是这样了佛法无论深浅一律要以信心为先同时佛说是这样的佛弟子传下来大家都说是如此的彼此没有异议所以如是又含有无诤的意思佛法本无实我但随顺世俗有假名我假名说我依缘起法相说依耳根發耳识而成听闻但不离根识而安立假我假我是总根识是別废別取总所以说我闻

「一时」指说法的时候各地的时间不同历法不同佛法遍传于各地所以不指定某年总称一时简单的说就是感应道交法会始终的时间

「佛」指说法主梵语佛陀简称为佛义为觉者觉有二义觉悟是觉悟宇宙人生的真性觉察是觉了一切事相正觉法性声闻缘觉也是有的不过佛不但是正觉而且普遍觉了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名正遍觉者(即三藐三佛陀)约事理说佛是具足了觉悟觉察而于觉究竟圆满的若约自他说佛不但完成了自觉且觉悟于他自觉觉他而究竟圆满了的所以佛陀的大觉应著重于无师自悟的创觉不同声闻的依佛而开觉更应著重于普遍一切的明觉不同二乘的觉了少分佛是通号凡能具足觉察觉悟以及觉自觉他觉圆满者都名为佛但此中所说的指释迦牟尼因为约现在的这个世界说唯一佛无二佛说到佛就知是释迦牟尼了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指佛教化的住处舍卫实是城名国名为憍萨罗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京城舍卫城是六大城之一佛在此说法的时间很长传说有二十五年此地离佛故乡的迦毘罗卫不远佛的祖国就是属于憍萨罗的舍卫的意义是有名闻印度古代舍卫是极重要的大城为文化经济的中心人才济济物产丰富有名于当时所以叫舍卫在舍卫国城南约三四里地方有祇树给孤独园园的梵语是僧伽蓝即僧众住处有山水有树林出家众都住这些地方所以印度的僧寺都名僧伽蓝祇树是祇陀太子的树祇陀是王太子园门处的树木是属于他的给孤独即须达多长者为舍卫城的首富多作慈善事业特別救济孤独无依者——少而无父母的孤儿老而无子女的独汉——所以人们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园是长者造的树是太子布施的所以合名祇树给孤独园

一般经的通序此下还叙列有诸大阿罗汉或千二百五十弟子或有大菩萨诸天龙神等为在场的听众本经没有同闻众因本经正宗在阿踰阇国说当时的听法众也不在祇园内所以叙说佛在祇园时对于同听众略而不论

乙二 發起序

丙一 外缘發起

丁一 论女德共商接引

时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谓言胜鬘夫人是我之女聪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见佛者必速解法心得无疑宜时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是时

此下是發起序有二外缘發起即由王及夫人的助缘引發内因感悟即由胜鬘夫人自己过去的善根见佛闻法外缘發起中先论女德共商接引

「波斯匿王」是憍萨罗国的国王译为胜军「末利」即鬘戒律中说末利夫人是迦毘罗卫国的大名长者的使女出身贫苦一次见到佛生欢喜心作微薄的供养她在大名长者的花园内做事胜军大王某次到花园来末利照应得很周到王知道是大名长者的使女就向长者求为夫人末利夫人突然的幸遇自觉为供佛的功德从此信佛甚深由于夫人信佛也就引王信佛「信法未久」约信解大乘法说在本经以前佛在给孤独园将说《大法鼓经》时王及夫人击鼓奏乐来听法佛说我今将击法鼓即宣说真常大我的法门在这次法会中王及夫人对真常妙有的法门有了真切的信解信法不久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父母对子女是特別爱护的当然也愿望女儿能见佛生信当时胜鬘夫人早是远嫁到阿踰阇国去了夫妇俩「共相谓言胜鬘夫人是我」们的「女」儿而且她是「聪慧利根通敏易悟」的随听而能明了是聪随意识的观察而能抉择是非是慧聪而又慧所以她的根性是锐利的通是无碍滞即听到什么就能了解什么敏是迅速的悟解——如常说的敏感敏捷敏悟都有速疾的意义由聪故通由慧故敏利根所以易悟聪慧利根是赞他的性能通敏易悟是赞他的慧用这样的利根敏慧「若」有机会「见佛」闻法那「必」然的会迅「速」的悟「解」正「法」而「心得无疑」无疑浅一点说是坚定的信解深一点说就是证悟但胜鬘夫人不在舍卫国而在阿踰阇国「宜」乎及「时遣」人送「信」给她引「發其道意」——即对佛法生起信心来在讨论这问题时是以王为主体的所以「夫人」就欢喜的「白」大王说对的「今正是时」应该马上派人送信去

丁二 遣信使發其道意

王及夫人与胜鬘书略赞如来无量功德即遣内人名旃提罗使人奉书至阿踰阇国入其宫内敬授胜鬘

「王及夫人」这样决定了立刻就写一封给「与胜鬘」夫人的「书」信在信中「略」为「赞」叹「如来」的「无量功德」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在书信中当然不能详说只好简要的告诉她引發她的敬信信写好了「即遣」宫「内」的使「人名旃提罗」的送去旃提罗不是个人私名即内监也就是黄门的通称「使人奉」了王及夫人的「书」信即「至阿踰阇国」去阿踰阇国是憍萨罗的东都意义为不可克即城垣坚固是不易为敌人所攻破的城中有王名有称王即胜鬘夫人的丈夫这也是属于波斯匿王统治的使者到达阿踰阇国后即直「入」王「宫内」将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的书信恭「敬」的「授」与「胜鬘」夫人

丙二 内因感悟

丁一 奉书欢喜

胜鬘得书欢喜顶受读诵受持生希有心

此下说胜鬘夫人的内因感悟胜鬘在过去生中深植善根所以一遇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的外缘引發即能见佛开悟「胜鬘得」父母的来「书欢喜顶受」顶受形容以恭敬心接受父母的来信家书抵万金所以心生欢喜「读诵」书中的文句「受持」而不忘书中的文义对于书中的略赞如来无量功德胜鬘过去虽曾久修菩萨行然现生却还没有听过由于过去的宿根深厚所以一听到赞叹佛的功德即「生希有」难得的「心」想

向旃提罗而说偈言

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实者应当修供养

印度的习俗遇见尊长总是说偈称赞旃提罗是内监本用不著说偈的然因为他是代表父母来的而送来的书又是赞叹佛功德的所以胜鬘也「向旃提罗」「说偈」梵语为伽陀等于中国的诗胜鬘说「我闻佛音声」觉得这是「世」间「所未曾有」过的父母送来的书信是用文字写成的文字是代表语言的所以胜鬘见到信中的文字即等于听到父母的语言因文字而间接的听到所以称为我闻听到佛名或听到三界无常有漏皆苦即会深生感动身毛皆竖而生起希有难得想这是久习善根的明证胜鬘又说书中「所言」的佛功德如是「真实」不虚的话那你对我是大有恩德的我胜鬘「应当」敬「修供养」据梵文的本意应译为『我当赐汝衣』就是说如果确如你(旃提罗)持来的书中所说的那么我送件衣料犒劳你供养不限于对尊长对平辈或下辈也可以说供养如供养三宝等那应说『恭敬供养』

丁二 感佛致敬

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

胜鬘夫人聪慧利根才闻佛的功德就知道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出现世间但有诚恳的信心就可以见佛闻法所以即诚恳的求佛降临「仰惟」的惟即思惟的意思思惟父母三宝约尊敬的意思说称为仰惟如约自谦的态度说称为伏惟「佛」为一切世间所恭敬故名「世尊」当时佛虽住舍卫城然佛不单是为了舍卫城的人而是「普为」一切「世间」而「出」于世的佛既以大慈大悲为本普为一切众生而出于世即必然的慈悲普应难道没有自己的分吗所以我以诚敬心清净心思慕佛的功德佛是「亦应垂哀愍」的垂是自上而下哀愍即慈悲这是说佛也应以慈悲心来下度于我而「必令我得见」于佛的这不但表示了胜鬘的信敬更显出了胜鬘的利根深刻理解大乘的深义

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显示无比身

上是感这是应佛是无感不应而从不失时机的所以「即」在胜鬘夫人「生」起求佛慈悲使我得见的思「念时」「佛」即「于空中现」身了胜鬘居深宫中因为她的诚信恳到所以佛以神通来化在高空出现如来现身空中时「普放净光明」佛身生有丈光相但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又时从毛孔眉间等放光明以表示大法光明的普照世间黑暗在清净的光明中「显示」佛的「无比身」相佛身微妙无可为比显示即显现这无可比喻的佛身而使胜鬘等得见

谈到见佛还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与佛同时出世而见佛这是一般的如胜鬘见佛因胜鬘根熟诚信求见于是祇园的如来即于定中以无作神通力来阿踰阇国的王宫上空等到法会圆满佛又放光『足步虚空还舍卫国』可见这是如来乘通而来的这样的见佛不但是胜鬘一人见宫女们也是见到的这都是生在佛世的如来涅槃后即大多由众生自心所现见的如遇到恐怖的时候忆佛念佛因而见佛的或因定心清净在定中见佛的更有因思慕如来而梦中见佛的或恍惚中见佛的梦境幻境就是定境也著重于自心所现如《般舟三昧经》说修般舟三昧而现见阿弥陀佛行者即思惟佛既没有来我也没有去纯由自心而见所以自心见佛自心作佛这与生在佛世见佛或感佛现通来化的见佛略有不同

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咸以清净心叹佛实功德

「胜鬘及眷属」如宫女等同时见到空中显现的无比身都一致的向佛行「头面接足礼」即是顶礼以自己最尊的头面去接触对方最低下的足这是表示恭敬的最敬礼是身业致敬佛于空中现身胜鬘和她的眷属在地上怎能以头接触到佛足呢依经末所说『世尊放胜光明普照大众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足步虚空还舍卫国』可见佛还是从空而下到地上的否则回去时何必身升虚空呢经中但说现身虚空而没有说到地面不过经文简略而已「咸以清净心」这是意业致敬「叹佛实功德」这是口业致敬本经虽称胜鬘夫人说但实不限胜鬘一人胜鬘是个领导的代表者见佛礼佛赞佛等都是胜鬘和她的眷属所共作的

上来约事浅说如约义深说那么胜鬘是无始来蕴界处中的胜功德相悲心为本称女总为菩提心这是由于善知识的般若(母)方便(父)所熏發成习所成性如父母所生远嫁阿踰阇国即菩提心芽为极难破除(不可克)的生死杂染所碍未能还到故乡田地如《法华经》的穷子流浪一样但菩提心熏习成熟展转增胜名利根易悟这由于善知识的外缘熏發菩提心功德增长以有漏修慧趣向临入于真如即诚求见佛刹那第一义空智现前如来藏出缠而法身显现名佛于空现具无边称性功德庄严即光明无比以菩提心为主的胜鬘及相应无漏心所功德的眷属与如如法身契合名为接足三业相应而称叹佛德即宣示自证心境这所以为佛所摄受为佛所授记了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菩萨广大因行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判二大科菩萨广大因行如来究竟果德约经中自说次第可分为十五章现在依义而另作如此判菩萨的因行是广大的如来的果德是究竟的大乘是通因通果的菩萨的因行是大乘如来的果德也是大乘约佛的果德也名为一乘若离大乘而另谈一乘那是离因说果了菩萨的因行与如来的果德是一贯的修菩萨的因行所以得如来的果德依如来究竟的果德所以發起菩萨广大的因行本经特別的显示此意足以纠正世俗似是而非的谬说所以约此科经

丙一 归信

丁一 赞佛德

菩萨广大因行又分归信与愿行二科学佛应先归依然后再受戒發愿修行这是一切佛法所共依的轨道此下赞佛而求佛的慈悲摄受即是诚信而归依声闻乘中受归依时说『我某甲从今日乃至尽形寿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为优婆塞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归依处即三宝依本经说三宝一体法宝僧宝依如来而立唯如来是常住是究竟真实归依处故胜鬘专以如来为归依处归依即是依托于他而得到救护的意义归依文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即求摄受与救护信敬归依处而请慈悲护念摄受于我才是圆满归依的意义所以在这归信门中先是赞佛德其次是请佛慈悲摄受胜鬘虽久修大行亲见如来(现证)然为了显示众生的学佛次第所以先申归信但也可说现证即是于佛(法僧)而得证信赞佛即显示自证的境地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

赞佛德中先总赞古德谓以此为赞佛的化身与下一颂合为赞法身德这可能是这样的因为胜鬘以至诚心感佛现身而见佛见此佛而赞此佛身从所见明净无比的佛身而深见如来的真实功德胜鬘所赞当前现见的即明净的无比佛身所以直下赞叹说「如来妙色身」如来为十号之一即契证诸法的如如实相者妙色身即色相微妙的佛身《法华经》龙女赞佛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与胜鬘所见所赞恰好一样佛是超世间而到达究竟的所以现在「世间」的凡夫圣人是从来「无」有可「与」佛相「等」的世间的一切法也「无」有可以「比」喻如来的《华严经》说佛身一切不可为喻有时以虚空比佛身实际也还是不足为喻的无人与如来相等无法为如来作喻众生能知的心识能诠的语言也都不能缘了他诠表他所以说是「不」可以心「思」口「议」的无与等无比不思议赞色相微妙的如来身如来有这样的微妙色身「是故」我胜鬘及眷属现「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此下有三颂是別赞一般都以三德赞佛即一智德断德恩德真常大乘经的赞佛也有三德如《大般涅槃经》说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般若即智德解脱即断德《涅槃经》称此为『三德秘藏』这三德是不一不异不纵不横的总名为大般涅槃胜鬘夫人见如来妙色身而別赞佛德可约此三德解说依本经说圆具三德即名『如来妙色身』

別赞中先赞法身德赞叹佛德也就是说明归依的对象法身旧有二说佛有二种身即化身法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这样法身是二身或三身的一身法身即佛身的总名所以说二乘名解脱身如来名法身这样法身是总摄佛身的今应依后义说「如来」法身的微妙「色」相是「无尽」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如来色相光明是遍一切处的但真常大乘经特著重一『常』字常住的即是无尽无断灭的色相常住而无尽如来的「智慧亦复」如此也是常住而无尽的一切法不外乎色与心无漏心中以智为主这即是说佛的心色都是无尽的常住无尽的才是究竟的归依处所以接著说如来大功德聚的「一切法」都是「常住」的「是故我」胜鬘及眷属等至诚而「归依」真实常住的如来

在这裡可以附带说明的是(因圆果满的)如来有色相呢还是无色相的这在中国古代大有诤论有人说佛是无色的有人说佛是有色的研究真常妙有的大乘经根本义是宣说如来有色的这是针对二乘而来小乘如说一切有部等说佛入无余涅槃即灰身泯智不可谈有色有心如上座部等说佛入无余依涅槃色是没有了但能断烦恼的净智是有的这即是有心而没有物质的与大乘近似的大众部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佛遍在』所以入无余依涅槃(也可说不入涅槃的)不但有智也还有色大众部等和《法华经》《胜鬘经》等经的思想极近常住妙有的大乘评破声闻乘者说如来涅槃是无色的所以特重视『解脱有色』本经赞佛的功德中说『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即显如来有色义《涅槃经》说『如来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又如《涅槃经》(五)『言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言是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大法鼓经》也说『常解脱非名妙色湛然住』又说『诸佛世尊到解脱者彼悉有色解脱亦有色』妙色湛然的如来解脱显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如来的究竟果德是有心也有色的这在一切众生是本来具足此清净德相的名为如来藏所以说『如来藏具相三十二』这是佛法中妙有真常大乘的根本义后来是多少修正(如《楞伽经》)了但我们还是应该知道这一问题的真相的

降伏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已到难伏地是故礼法王

此赞解脱德众生为惑业系缚而受生死的苦果佛能不为惑业所系缚而解脱生死得大自在成解脱德

「降伏」是使烦恼与染业不起伏本是对断说的伏是暂时的压抑不起断是连根拔除彻底解决但经论中也有名伏为(暂)断以断为(永)伏的这裡说的伏也是指究竟断说的「心过恶」总指内心的一切过恶主要的是烦恼根本这一切都彻底的解决了所以说降伏心过恶

「及与身四种」是说又降伏了依身的四种过恶佛法所说的身含义有狭有广狭义的身是身根广义的身是根身——五根都名为身的或对口意说身或对心说身今对心说身这是广义的凡通于身口而表现于行动上的都属于身就有杀妄的四种过恶这四种过恶在家的五戒沙弥的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都以此为根本戒的其他的戒大都是这四恶的方便眷属但能究竟远离而清净的唯有佛远离身心的过恶而究竟清净即显示了佛的解脱德

「难伏地」就是佛地佛有十力四无所畏的大功德所以能降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降伏这因为「已」离去身心的一切过患而「到」达佛地了佛有此功德「是故」我今敬「礼法王」法王即佛王是自在义众生有惑业的系缚所以不得自在佛离一切系缚当然于一切法得究竟自在成大法王了

知一切尔焰智慧身自在摄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礼

这是赞般若德尔焰是印度话译为所知所知即心识觉了的境界众生的心境是有碍的仅能知道得少分佛智于一切境界无不圆满通达所以说「知一切尔焰」大众学者说『一刹那心了一切法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所以通常说佛有一切智一切种智「智慧身自在」说能知的智慧得于境自在梵文为迦耶译义为聚智慧身即智慧聚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所以称智慧身智慧对境固然是无不通达而同时又能「摄持一切法」在心中摄如镜子的摄取外境而影现于镜中持是保持而不失义佛于一切境界能于一念心中现前念念知一切法从来是不忘失的(无忘失法)所以或称佛智为大圆镜智佛的大般若聚如此「故今」向佛「敬礼」

敬礼过称量敬礼无譬类敬礼无边法敬礼难思议

这一颂结赞佛德佛德无穷赞是赞不完的所以只好总结的赞叹一下「过称量」「无譬类」「无边法」「难思议」都是形容佛德广大无边而叹不能尽的称是称轻重的量是量长短的这都是数量的多少佛的功德超过了称量不可以数量说的如《净名经》说『无有量已过量』譬是比喻类是类似佛的功德是一切不可为譬喻一切不可为等类的即前文所说的无比无边是没有限际世间法在时空中是有限际的佛的究竟功德法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无始无终』『无边无中』的思是心思议是口议佛的功德是超思议的境界不能以我们的心去思想以我们的口去言说佛德是赞叹所不能尽的所以举此四义来结赞

丁二 求摄受

哀愍覆护我令法种增长此世及后生愿佛常摄受

通常的归依末后说『愿大德忆持慈悲护念』也就是求摄受的意思胜鬘夫人在赞过佛德接著就求佛摄受所以这即是大乘的归信「哀愍」即悲愍「覆护我」即求佛护庇的意思为什么请佛加被慈护呢「令」我的「法种」能得以「增长」法种是法身的种子一切众生本有法身的种子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使本有的功能生长發展起来才有成佛的希望这就需要假借外缘的熏习引發如归依受戒等都是真谛《摄大乘论释》说净的四德是法身的种子为未来佛德的根源求佛覆护不是神教式的保佑而是在佛的加被摄受下自己去精进修学的「此世」指现在「后生」指未来菩萨發心尽未来际所以说不特现在就是未来也「愿佛」慈悲「常」常的「摄受」我

我久安立汝前世已开觉今复摄受汝未来生亦然

佛认可胜鬘夫人的归信所以就说「我」很「久」就「安立」你了安立与施设义同我人在生死中佛以佛法教化我们引导我们使我们安立于佛法中如佛以發菩提心行菩萨行教化众生使众生發心修行即名为安立在大乘中佛久已用大乘法教化胜鬘使她安立在大乘法中胜鬘请佛现在未来摄受她佛推到过去说在过去生中就覆护你摄受你了而且胜鬘也不是现生才悟解如来的甚深义「前世」也早「已开觉」——开悟过了过去既摄受了你现在又请求我我当然「今」世「复摄受汝」就是「未来生」也还是这样

我已作功德现在及余世如是众善本惟愿见摄受

尔时胜鬘及诸眷属头面礼佛

修学大乘法者在这一生中好像是初学的说不定过去已久学大乘了不过在生死中流转暂时忘却如遇佛菩萨善知识一经指点立即就能了解复得过去的修学现在胜鬘经佛指示即知过去生中长期修学所以随即又对佛说「我」在过去生中确「已作」了种种的「功德」可是不以过去所作的功德为满足「现在」以「及」未来的「余世」还要在佛法中前进修学我以「如是众」多的功德「善本」——善根不断的熏修增进故「惟愿」佛陀能慈悲常加「摄受」

「尔时」就是归信圆满的时候佛既慈悲而应允摄受胜鬘所以「胜鬘及诸眷属」——宫女们为了感谢佛的摄受诚敬的「头面礼佛」

佛经可从不同的意义去看从浅处看胜鬘见佛归佛礼佛赞佛求佛摄受佛摄受她从深处看胜鬘因见佛而赞叹如来是她从悟证到诸法如如的真理胜解佛的功德所以称性赞叹即吐露她的悟境正因她所悟的能正见如来究竟德相所以佛就摄受她进而为她授记

丁三 蒙授记

戊一 胜鬘得记

己一 记因

授成佛记可有通別两种泛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通记若专说某一众生得佛是別记——也可说是未發心授记与已發心授记另有现前授记与不现前授记今胜鬘是已發心而在佛前授记此科分二先明胜鬘得记

佛于众中即为授记汝叹如来真实功德以此善根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为自在王一切生处常得见我现前赞叹如今无异当复供养无量阿僧祇佛过二万阿僧祇劫

得记中先授因即预记胜鬘未来的因地这时「佛于」大「众中」「即为」胜鬘「授记」说「汝」深解佛的功德而称「叹如来」所有的「真实功德」你即「以此」叹佛功德的「善根当于无量阿僧祇劫」在「天人之中为自在王」劫即时间有小大的三类不同阿僧祇的意思是无量数为华严数量中的第一百二十六位天人中为自在王是说她未来因地所得的果报胜鬘还要经长期的修行才成佛于此长期——无量阿僧祇劫中都是在天人中为自在王的一般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但在大乘经中常说要经无量无数的阿僧祇劫呢菩萨救度众生以神通愿力虽处处都可受生但约菩萨大行所感的果报说不但不到恶趣去在天人中也永久是自在的领导者如维摩居士『若在长者长者中尊若在居士居士中尊若在刹利刹利中尊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菩萨为了摄化众生常居领导地位所以都在人天中作王经中说十信为铁轮王十住为铜轮王十行为银轮王十回向为金轮王十地中初地为四大天王二地为忉利天王三地为焰摩天王到十地菩萨为四禅天王——这是说胜鬘未来修行期间的殊胜果报

菩萨的人天中作王不是为了享受胜鬘将来的「一切」所「生处常得见」到「我」——佛每次见佛都「现」于佛「前」从甚深的悟境中「赞叹」佛的功德「如今」胜鬘的赞佛毫「无」別「异」佛又对胜鬘说在这长期的修习中「当复供养无量阿僧祇佛」供养不仅是物质的供养真实的大供养是要如佛所说依著去行见佛闻法而照著去行即是供养佛的真意义供养这么多的佛再经「过二万阿僧祇劫」的长时间就可以成佛——这是说胜鬘未来因中的长期修习

己二 授果

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彼佛国土无诸恶趣不适意苦亦无不善恶业道名彼国众生色力寿命五欲众具皆悉快乐胜于他化自在诸天彼诸众生纯一大乘诸有修习善根众生皆集于彼

授果即预记胜鬘的圆成佛果成佛时必有化主化土化众化法今即依此四而分別的记別先说化主到那时胜鬘「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因胜鬘见佛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净光明』她即由此见佛赞佛增长成熟功德善根故成佛时名为普光如来正遍知是佛的通号佛的通号详有十号简称世尊经中常处中说此三名如来梵语多陀阿伽度即契合诸法如如而成就的意思梵语阿罗诃即阿罗汉常译为应供其实含有应杀贼应无生应供的三义二乘应受人天的供养佛应受世出世间一切凡圣的供养正遍知梵语三藐三佛陀或三菩提即正确而普遍的觉者

次说化土「彼」普光「佛」的清净「国土」中是「无诸恶趣」唯有人天在人天中又没有「老病」与「衰恼」及「不适意」等「苦」秽恶世界的众生有生死的四苦净土的众生虽还有生死但没有衰老与疾病有情的身体是四大和合的或依身的四大粗劣或环境气候饮食等不适或烦恼增盛而多欲多忧就不免为老病痛苦所缠绕净土中依身的四大精妙环境气候饮食等都好烦恼又轻微自然就没有老病苦了衰是外物的衰落如经济从富有而贫乏等恼是心中的热恼此外净土中无爱別离怨憎会苦所以也没有人事的不适意上来是说净土中无苦果下说无苦因因为在将来的普光佛国中「亦无不善恶业道名」不善恶业道即杀生等十恶业道及十恶业道的加行后起等净土众生以法自乐修学精进只行善不作恶所以连恶业的名称净土中也是没有的

次说化土中的化众「彼」净佛「国」土中的「众生」「色」身是健美的体「力」是充沛的「寿命」是长久而不中夭的此三者圆满即化众报体的圆满彼国众生不特报体是圆满的就是受用的「五欲众具」也「皆悉」微妙「快乐」五欲是色触中极美妙的衣食行住等所需的一切叫做众具五欲与众具学佛者大都看作毒蛇猛兽而主张厌离五欲少欲知足其实五欲与众具并不一定是危险品问题在我们自己能否自主的受用不被它所转净土的五欲众具当然是胜于秽土的但这是净土的庄严由于众生的烦恼轻微虽深入于声色娱乐中而能不为境界所转不成为堕落的原因所以欲在我们的心中而并不在外物的境界净土中五欲众具的精妙「胜于他化自在诸天」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五欲最好的即欲界第六天中的他化自在天到色界初禅天即没有了香味的受用二禅以上不再受用五尘还说什么五欲所以唯有他化自在天的五欲最为微妙快乐净土中的五欲还胜过于它可见是更加微妙快乐了经中常说净土的微妙五欲——声香光明美味妙触七宝庄严园林池沼这是适应欲界众生的欲求而说以此方便而引导众生论到究竟成佛的净土遍法界身住寂光净土那裡还能作这样的描写呢

次说净土中的化法由于境遇的不同法门也就有差別在「彼」普光如来净国土中的「诸众生」所修学的是「纯」粹的唯「一」的「大乘」教释尊出现在娑婆世界所以说有三乘特別是当时的印度充满了自利的独善的苦行的学风为适应这类众生的根性所以说声闻缘觉法如根性利富有利他的意向当然就专以大乘法教化了净土的众生大抵是唯一大乘然论到一大乘也还有不同有从二乘回向入大乘的到底不免带有自利的习气以智证为先有从天乘而發趣大乘的常含摄有神教的秘密因素所以都以信仰为先有从人乘而直趣大乘的即所谓人本的大乘佛法都特重人间的利乐悲行普光如来的净国土中以人乘直趣大乘而兼摄得天行一分这一纯一大乘的净土中「诸有修习善根」的「众生皆」随愿行而来「集于彼」因为胜鬘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与广大的众生结法缘所以到成佛的时候过去被他所摄受所教化的众生自然就集彼国中成为他的化众

戊二 大众得记

胜鬘夫人得受记时无量众生诸天及人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

当「胜鬘夫人得」到「受记」的「时」候被胜鬘所摄受的「无量众生」——「诸天及人」也都發「愿」要「生」到「彼国」土去当时胜鬘在王宫中宫女们是她的眷属因佛于空中现又有诸天来參预法会他们都要生到彼国面见普光如来听闻正法「世尊」见他们有这样的愿心也就都为他们授「记」说他们「皆当往生」这不但是普光佛的慈悲愿力摄受众生主要是由这些众生与佛因中有深切的因缘同愿同行才能往生佛土《维摩诘经》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也是这个意思这不是说由佛修成净土让大家發愿往生而是如来在菩萨因地中以种种法门教化摄受众生众生随菩萨修学净土由于佛的成就也要有同愿同行的大众共同發愿修行才能实现现在修净土行者每每只知道有净佛国土可去不知随菩萨發愿修行这等于但求果实不事耕耘净土怕还远呢

丙二 行愿

丁一 受十大受

戊一 胜鬘受戒

己一 受戒仪

归依以后应發愿修行既立志大乘归依应受大乘戒發大乘愿修大乘行此下十受三愿摄受正法的三章即是大乘行愿先明受十大受上受约能受说是领受承受禀受下受约所受说即所受的戒十大受唐译作十弘誓因为受戒以發愿要期遵行为相的所以大乘的三聚戒即愿断一切恶愿度一切众生愿成熟一切佛法约受戒说即愿约持戒说即行

大乘戒与声闻戒不同通戒与別戒释尊适应时宜而制的戒是別戒如在家者受五戒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不但有浅深层次而且是男女別受的七众弟子就是约所受戒的不同而分菩萨戒是通戒信佛的七众弟子都可以受如先受五戒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优婆塞或菩萨优婆夷沙弥受菩萨戒名菩萨沙弥比丘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比丘菩萨戒是不问在家出家男女老小为一切發菩提心者所通受摄律仪戒与三聚戒声闻七众所受的是摄律仪戒著重在防非止恶此上虽还有定共与道共戒但不是由受得的也还是著重于离恶的菩萨戒除摄律仪戒外还有摄众生戒摄正法戒菩萨以化度众生为主所以以摄化众生为愿行受持不犯学菩萨法而成佛不是离染不作就算了如园地中不但是拔掉莠草还要种植有用的植物所以菩萨应广学一切佛法圆成一切功德非常的积极菩萨戒的内容有这三方面即显出大乘的特色受戒仪式声闻七众戒都要从师受特別是受具足戒要有三师七证等是极重仪式的菩萨戒即不重仪式《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这是顶难得的中品从佛弟子受下品如佛不出世或佛过去了千里内无佛弟子可师即在佛像前受甚而没有佛像依《普贤观经》说可观想释迦佛为和尚文殊为阿阇黎弥勒为教授即可受戒的无佛无佛弟子时虽可在佛像前或观想佛受戒但如有佛弟子时仍应从佛弟子受戒为宜新得与熏發声闻戒可说是外铄的大乘戒可说是本有而熏發的如受七众戒经受戒仪式而得戒犯了根本重戒戒就失了同时声闻戒是尽形寿的一期的生命结束了戒也随之失去所以声闻学者或以戒体为无表色或以为不相应行接近大乘的经部师以为是心相续中的思功能也还是新熏的菩萨戒是自心本具的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也说『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这可见众生本具如来藏心中本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有慈悲益物的功能有定慧等无边净功德法的功能受戒不过熏發使内心本有戒德的长养發达而已所以心为戒体一受以后即不会再失死了戒还是存在犯了重戒或者也说失了但不妨再受菩萨初發心以来自心的戒德日渐熏长现在再受戒也不过以外缘熏發使他熏长成熟而已关于戒条比丘戒通常说有二百五十戒其实如《僧祇律》本仅二百十八而旧传有部律凡二百六十戒仍可说大体相近菩萨戒如《梵网经》为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师地论》为四重四十三轻戒出入很大但重戒也还是大致相近的(见下表)一般受戒以为一条条的受其实受戒而引發内心中的防非止恶等的功能决不限于条文的决非戒律中没有说到的就一定可做如酒戒佛弟子从居士到比丘都是要受持的可是没有说到烟也没有禁止鸦片海洛因等毒品有人就以为佛没有制烟戒即不妨吸烟不知佛在世时还没有吸烟及鸦片等毒品的恶习所以未制如从佛制饮酒——麻醉剂有害身心来说这当然也应禁止不可以吃戒律的明文规定不过应机而择要的举例而已菩萨戒经论所说多少不同也应作如此理解今胜鬘受十大戒戒条虽少而包括的意义很广

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先说胜鬘受戒的仪式「尔时」即那时候「胜鬘」夫人「闻」佛为她「受记」以后她就「恭敬」的「而立」在佛前發愿「受十大受」受戒一般是恭敬而跪著受的今胜鬘立著这也许因佛在空中的缘故一般受戒先由戒师为作羯磨问受戒的『能持否』受戒的回答『能持』但现在佛没有说胜鬘即直说要受什么这可见胜鬘是深入了佛法熟悉菩萨的戒法而且受菩萨戒佛像前也可以受观想也可以受这有谁为作羯磨呢胜鬘所面对的是乘通而现的佛实与观想受戒等类似所受的十大受即约三聚戒为三类前五是摄律仪戒次四是摄众生戒后一是摄正法戒

己二 受戒事

庚一 摄律仪戒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这是摄律仪戒的总相胜鬘对佛立誓说「世尊我从今日」起一直到「菩提」场成佛为止在这长期修学中间对「于所受」的一切「戒」决「不起」一念的毁「犯心」犯心都不起当然不会有毁犯的事实了發心受戒的本来都可能不犯但由于内心的意乐不净不能从起心动念处用力久而久之烦恼日强戒力也日渐薄劣于是乎不能严持而犯戒了大乘的特重意戒是极为重要的如对所受的戒能做到不起犯心才算净戒圆满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尊长不起慢心

本来戒最重者是杀如《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的十重戒都先制杀等但瑜伽戒及本经所受的十戒都没有说到这不是不受此戒实因这是七众共制的戒所以在菩萨戒中可以略而不说「诸尊长」在家的即父母伯叔师长等出家的(佛也在内)如和尚阿阇黎上座大德等佛教一向尊重上座所以对于尊长要生恭敬心「不」应「起」轻「慢心」近如自己师长远如过去的大德有了轻慢心即但见过失不见功德会觉到他们也不过如此从轻慢尊长心而發展下去会生起邪见抹煞一切毁谤三宝谤大乘法都从此慢心中来这在《梵网经》中是毁谤三宝《瑜伽师地论》是谤菩萨法藏对于尊长的慢心成为修学大乘法的最大障碍所以应谨护而不犯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诸众生不起恚心

「诸众生」虽泛指一切而主要的是人「恚心」即嗔心与此相近的如忿害等与慈悲心相反菩萨以慈悲心为本若以嗔心对众生缺乏慈悲即失大乘与菩萨的意义声闻法的大患是贪心心起贪染就难于出离世间大乘法的大患是嗔心心起嗔恚就不能摄受众生所以大乘法有忍波罗蜜多以防制嗔心于众生起嗔恚心《梵网经》《瑜伽师地论》都有此重戒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

菩萨發心要使一切众生都得福乐所以对众生所有的福乐应心生欢喜不应如一般人那样想自己比別人好对于別人的福乐生嫉妒心因此胜鬘说我「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他身色指众生的身体康强相好庄严外众具指众生所有上好的衣服饮食住宅以及种种什物等对这些都不起嫉妒心此戒等于《梵网经》和《菩萨璎珞本业经》的「自赞毁他」戒自赞毁他就是由于不能随喜他人的好事而引起根底即是嫉妒心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于内外法不起悭心

胜鬘说我「于内外法不起悭心」内外法可作二释内法指自己的身体外法指身外的饮食衣物等内法指佛法说外法指世间学术技能说菩萨所通达的一切法都是为了一切众生举凡世出世法有人来求菩萨不应有悭吝不舍的心悭吝不舍即失去菩萨的精神了

上面讲的四条摄律仪戒一是于尊长起慢心二是于一般的众生起恚心三是于他人的起嫉心四是于自己的起悭心前二约尊卑说后二约自他说菩萨以利益众生为前提如毁犯了这四戒即失菩萨戒妄等四根本戒确然是重要的但还共二乘此慢悭四心为利益众生的最大障碍为菩萨的不共重戒在《梵网经》中属于十重戒的后四也即是瑜伽菩萨戒的四他胜处法今对列如下

    《菩萨璎珞本业经》 《梵网经》     《瑜伽师地论》 本经    (十不可悔戒)   (十重波罗提木叉) (四他胜处法)     杀─────同     盗─────同     淫─────同     妄语────同     说菩萨罪\/沽酒     沽  酒/\说菩萨罪     自赞毁他──同─────同嫉     悭─────同─────同─────悭     嗔─────同─────同─────恚众生     谤三宝───同─────谤菩萨藏慢尊长

庚二 摄众生戒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以下有四戒属于摄众生戒胜鬘宣誓说「我从今日乃至」成「菩提」决「不自为己受畜财物」与蓄同一般人的蓄积财物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而蓄积财物为现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声闻乘中出家即舍弃自己所有的一切财物根本否定了私有的经济不敢聚蓄但菩萨不应像声闻比丘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为了救度众生所以有积蓄财物的必要不过菩萨的积蓄财物不是为了自己是「凡有所受」的一切都「为」了「成熟贫苦众生」以财物去救济那些贫苦的众生众生得到了救济就可以摄化他们使他们成熟佛法的善根初發菩提心时要有这样的愿心凡属于自己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施舍而属于众生随众生的需要而施与一切但这不是说把所有的财物一次布施完了就算事(这就类同小乘了)这些财物还是要去经营它發展它但这是为了众生而经营不再看作自己的自己仅是一管理者除了自己的生活——合理的消费而外适应贫穷众生的需要而随时布施菩萨布施波罗蜜多的真精神是社会主义心行的实践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摄受众生非实行这四法不可布施是用财(经济)法(思想)去施给众生众生受了布施自易接受菩萨的指导爱语是凡有所说都从众生著想發为亲爱的语言不得發粗恶声盛气凌人人是有自尊心的欢喜听好话的利行是菩萨作事都要为众生的福利打算肯帮助人得利益众生自然欢喜乐意接受菩萨的教化与指导同事是说菩萨要以平等的身分与众生站在同一阶层上来共同工作如维摩诘入刹帝利中就作刹帝利事于是能领导刹帝利入农工中就作农工于是能领导农工这四摄不但菩萨非实行不可世间的任何团体组织乃至帮会的领导者也是需要这些的如合不上这四条件就是家庭师徒间也会涣散而貌合神离有了这四条件人就都会摄聚团结起来所以这是想摄受领导众生所必备的条件但世间人的实行四摄是为了自己或自己这一部分人的利益是为了要作领导者才使用这些方法去吸引组织別人菩萨是「不自为己」的利益——领袖欲而是「为一切众生」的福乐菩萨要教化众生就必需要具备四摄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与人结缘就容易教导人学习佛法菩萨行四摄法是为了利济众生因此要以三种心去行「不爱染心」父母子女师徒眷属等虽也有少分的四摄行但这是出于私欲的爱染心菩萨不应如此否则爱染心重就会党同伐异甚至曲解对方丑诋对方而为自己方面的错误辩护「无厌足心」菩萨的發心是广大的不能因为摄受了一些众生就心满意足起来应有摄受一切众生度尽一切众生的宏愿「无罣碍心」菩萨应依般若波罗蜜而心无罣碍如有执著有罣碍这对于摄受众生就成为大障「摄受众生」一句通贯上三种心即菩萨应以『无爱染心摄受众生』『无厌足心摄受众生』『无罣碍心摄受众生』以此三心而行四摄是菩萨摄众生戒的要行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戹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

上二戒重在摄受众生以下二戒重在菩萨救度众生胜鬘说我从此以后「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戹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年小而无父母的叫孤年老而无子女的称独是被幽禁于监牢裡是为绳锁等所系缚疾病即生理和心理的种种病痛孤独幽系疾病这三类都是世间的大苦此外还有种种戹与厄同战争水灾火灾等是厄难贫穷无知识等是困苦菩萨见到这些苦痛的众生无论有否力量援助决不起暂时的舍弃心——由他去谁管得了因为菩萨以救济众生为事业所以对苦痛众生「必欲安隐」(隐与稳同)——必定要使他得到安乐这需要「以义饶益」用合理的义利使众生得利益「脱众苦」众生脱离痛苦得到安乐菩萨「然后乃舍」菩萨是应该救济众生的但没有救济众生的能力和不想救济众生这是不同的菩萨可能还没有能力去救济然而也决不会舍弃众生始终存有救济众生的心觉得非设法使他脱离众苦才行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

众生中有住于恶律仪的律仪的梵语是三波罗是护的意思护即防非止恶遮灭罪恶的意义受了具足戒等即名得律仪有了护令不犯戒的功能恶律仪其实不是律仪由于众生的立意作恶内心有了罪恶力量反而能遮断一切善事佛弟子的生活来源应建筑在正当职业上凡是依赖杀盗淫妄而生活的就是恶律仪者阿毘达磨论说十二恶律仪如《俱舍论》(十五)『屠羊屠鷄屠猪捕鸟捕鱼猎兽劫盗魁脍典狱缚龙煮狗及罝弶等《涅槃经》说十六恶律仪《杂集论》十五恶律仪但现在只简略的说「若见捕养众恶律仪」捕如捕鱼捕鸟等养如豢养猪羊等经论中说的十二十六都还不过是举例而已实际上这类的事情是很多的扼要的说凡是依杀盗淫妄为职业而生活的都是恶律仪如屠者(养者也是)猎者脍子手等是杀业类土匪走私漏税聚赌抽头贪官污吏是盗业类卖淫设妓馆是淫业类纵横捭阖靠宣传吃饭等是妄业类还有酿酒沽酒贩卖鸦片巫卜等总之凡是作于众生有害的事业来解决生活都是恶律仪又有众生虽非恶律仪但是「犯戒」者不能专精守持而犯戒菩萨如见到恶律仪及犯戒的不因为他们的罪恶而弃舍反而要發心「终不弃舍」但犯戒已不容易摄化而恶律仪者这是他的生活与改业问题更不易得到解决虽不能一一的为他解决应这样的存心等「我得力时」一一的济度他得力时即在佛法中得到力量而堪能感化的时候也是在思想或政治上有了力量能纠正恶律仪的众生使他改营正常职业的时候到那时应「于彼彼处」所「见此」恶戒犯戒的「众生应折伏」的即加以「折伏」因为众生刚强难服不能纯以德服菩萨就使用威猛强力的手段打击他制伏他使他们不敢作恶如「应摄受」的即加以「摄受」这是用柔和的手段以恩德去教化他们折伏与摄受同是出于菩萨的慈悲教化众生的方法方法侭管不同只要出于悲心能使众生因此而离恶行善即是菩萨的正行如应折伏而不折伏纵恶养奸即犯菩萨戒

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人充满恶道减少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摄不舍

对恶律仪及犯戒人「何以」要「折伏摄受」呢因要这样佛「法」才能「久住」世间如世间的恶律仪及犯戒者多那就是恶法增长善法损减要想佛法在这样的人群中發扬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作不律仪与犯戒做的人多了时间长了习以为常反而要把不律仪及犯戒看作当然的行为连辨別是非心也没有了例如中国古代女子缠脚这风气盛行的时候谁也不觉得它不对如父母而不为自己的女儿缠足还要引起亲属邻里的指责如前清鸦片盛行时不但以鸦片待客连小儿也就学会了恶律仪与犯戒的人多了必然的会善法减少恶法增长恶因恶果人间走向堕落学佛法会被讥笑当然就难得存在所以菩萨从护持佛法的立场要發心折伏摄受众生以达到正法久住的目的正法久住于世间善因善果所以「天人充满」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减少」佛法虽普为一切众生但修学佛法至少要得到暇满(离八难)的人身或进而至于天才行所以如天人充满即「能于如来所转法轮而得随转」如来所转法轮约声闻说是四谛法轮依本经说即一乘的无作四谛法轮法轮是把佛法喻如轮子一样佛以所悟证的和所得的功德教化众生而使它于所化的众生身心上转即使众生也因而证悟圆满种种功德这就称为转法轮今菩萨發心使世间人天充满即能如佛所转的法轮而转这样佛法即久住世间而众生也普得利益了胜鬘说我「见是利故」于恶律仪和犯戒的众生要發心「救摄不舍」依本经所开示唯有發心救摄众生才能护持佛法这对于不能多作救摄众生事业的中国佛弟子该是怎样的重要呀

庚三 摄善法戒

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若菩萨不决定大乘者则不能得摄受正法欲随所乐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此为摄善法戒胜鬘先标示摄正法戒说从今以后我「摄受正法」「终不忘失」本经以下的义理都从摄受正法而来所以应特加注意甚么是摄受正法呢如释尊成道后觉得世间一切法没有可以为佛所依的佛因证正法而成佛所以说『诸佛于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阿含经》)这可见正法是佛所自证的也即是真如法性实相这是不偏不邪的究竟法所以名正法又如《华严经》说『正法性远离一切语言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性即六趣轮回非趣即二乘涅槃正法性是远离凡夫的生死小乘的涅槃生死与涅槃于正法性中皆不可得又如《妙法莲华经》依梵语 Saddharma-puṇḍarīka 也可译为正法芬陀利(芬陀利是白莲花)如竺法护的译本名《正法华经》本经说一乘《法华经》也说一乘而一乘的根源即正法『诸法实相者言辞相寂灭』这是正法的说明佛证此法而成佛即一乘与佛乘的宗本所以摄受正法一句应特別留意摄受可通深浅初發心的如听闻摄持而领受记忆在心也名摄受如《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一切诸法门我心中念念不去心然从此深入如精勤修行证悟而实现正法即是究竟的摄受总之为正法而学习修行悟证都名为摄受正法

次说明摄受正法的重要「何以」需要摄受正法呢因为「忘失」正「法」「则忘大乘」若「忘大乘」「则忘波罗蜜」这裡说忘失正法即忘失三事正法大乘波罗蜜正法虽可摄正行而著重于佛所自证的诸法实相这是学佛的根本目的不能忘失如忘失了即忘失大乘大乘虽通摄一切而著重于菩萨因行——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如忘失了大乘也就忘失波罗蜜波罗蜜此云到彼岸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八万四千等波罗蜜以及佛果的四波罗蜜这裡可约究竟成办的果德说这是境行果次第忘失理性即忘失因行忘失因行即忘失果德一忘即一切忘了

上明忘失三事此下更说二种不欲「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这是说没有大乘的胜解欲欲即愿欲如没有重视甚至完全忘却波罗蜜的如来果德这当然不想修大乘行于大乘不起胜解的愿欲「若菩萨不」能以胜解心「决定」趣入「大乘」「则不能得摄受正法欲」这是说没有正法欲不想趣入大乘这对于如来自证的正法也就不求摄受了既不决定趣入大乘也就不能「随所乐」而悟「入」圣果——不能入圣所以也就「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本经特重于摄受正法——受持如来自证的正法是有甚深意义的不知此正法说妙谈玄那裡能理解得一乘的心髓

三事二欲可以多种不同的方言去说今且约此意

我见如是无量大过又见未来摄受正法菩萨摩诃萨无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胜鬘的所以「受此大受」即由于「见」到忘失正法的「如是无量大过」同时「又见未来摄受正法」的「菩萨摩诃萨」有「无量福利」即摄受正法就能趣大乘行得波罗蜜果等菩萨摩诃萨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的略称菩提萨埵译义为觉有情即求得如来正觉的有情摩诃萨埵译义为大有情發大愿修大行断大见趋大果于一切有情中大所以又称为摩诃萨埵这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

戊二 摄众同行

己一 胜鬘立誓

法主世尊现为我证唯佛世尊现前证知而诸众生善根微薄或起疑网以十大受极难度故彼或长夜非义饶益不得安乐为安彼故今于佛前说诚实誓

菩萨修行本不为自己重于教化大众胜鬘受十大戒在阿踰阇国及当时会众中起著领导作用为了摄引大众都能受此大戒所以于佛前立誓现瑞

是从佛自证而宣说出来的所以称世尊为「法主」《阿含经》常说『佛为法根佛为法本』也即是此义胜鬘说我受十大受如来「现」前「为我证」明也「唯」有「佛世尊」才能「现前证知」证知我确能受戒而持行「而诸众生」中有「善根微薄」的听说受此十大戒「或」者会「起疑网」「以十大受」是「极难度」的疑惑是网一样的为疑网所缠缚即不能正信佛法了即到彼岸也是究竟成办义十大受过于广大本是不容易究竟圆满的所以善根微薄众生会疑而不信不但自己不能受戒修行还要疑菩萨也不能受持即还要毁谤正法所以「彼」疑谤的众生「或」者要因此而在生死「长夜」中流转不息常起种种「非义」的不「饶益」事「不得安乐」谤法的罪重会历劫受恶果而得不到安乐所以胜鬘于受十大戒后「为」了「安彼」善根微薄众生「今」又「于佛前说诚实誓」诚实誓即真诚的誓愿

我受此十大受如说行者以此誓故于大众中当雨天华出天妙音

立誓说如「我受此十大受」而真能「如说行」的即「以此」诚实的「誓」言「故于大众中」空中「当雨(落下)天华」發「出天」上的「妙音」华喻發菩提心受十大戒将来必得大果妙音声是有所诠表的表示胜鬘所说的誓愿必有实行所以求雨华出音来证明

这类誓愿即谛语本经谓之为诚实誓大乘及本生谈中多载此事菩萨由于自心清净功德庄严特別是言行一致所以能依誓言而现不思议事

己二 大众除疑

说是语时于虚空中雨众天华出妙声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真实无异彼见妙华及闻音声一切众会疑惑悉除喜跃无量而發愿言恒与胜鬘常共俱会同其所行

胜鬘夫人「说是语时」「虚空中」即「雨众天华」并發「出妙声」说「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受十大戒而能如说修行是「真实」不虚的胜鬘發诚实誓即刻有此瑞相「彼见妙华及闻音声」的——与会的眷属及阿踰阇国人「一切众会」大家都「疑惑悉除」胜鬘發诚实誓本非要显自己的伟大不过望大家能信受除疑也照著去作所以大众断疑生信即「喜跃」得不可说大家都「發愿言」我们愿「恒与胜鬘常共俱会」是常常时义现在与胜鬘俱会一处将来生生世世也愿与她俱会一处而且要「同其所行」胜鬘受十大戒我们也要受十大戒也要如说而行前面说过菩萨净佛国土是要摄受大众一起發愿同住共行才能成就的

己三 世尊印许

世尊悉记一切大众如其所愿

这是「世尊」印可胜鬘的眷属等为他们授记「一切大众」發愿与胜鬘同住同行将来一定能「如其所愿」而成就的不一定授成佛的记凡预记未来事都可以称为授记的

丁二 發三大愿

戊一 胜鬘發愿

己一 發愿意趣

尔时胜鬘复于佛前發三大愿而作是言以此实愿安慰无量无边众生

十大受也是發愿不过这是誓受即行的今發三愿是求乎未来的依文说此三愿即从摄受正法戒引生论愿体即菩提心即《法华经》所说的『一切智愿』所以能含摄得菩萨的一切大愿

先说發愿的意趣「尔时」——「胜鬘」受毕大受时她又「于佛前發」如下所说的「三大愿」她这样说「以此实愿安慰无量无边众生」胜鬘所發三大愿不是空言无实而是要从实行去完成的用此去安慰一切众生的佛菩萨的安慰众生不是说几句安慰的语言是真能使众生得到实利的所以称为实愿菩萨以利益众生为先这不是为自己的菩提心真是大愿

己二 發愿体相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

三大愿中第一是「以此」先来所修积的称赞佛德受持大戒等「善根」「于一切生」中能「得正法智」愿于生生世世中得到正法的智慧也即是《法华经》的『佛之知见』或『平等大慧』从發心以去无论为闻修慧或无漏大慧都愿不失正法的如实知见有了正法知见虽历劫在生死中不致颠倒沦坠不致急求自了而能尽未来际去救度众生不疲不厌正法智虽是自得正智然实为安慰众生的基础如菩萨而没有智慧生死苦痛不了那裡能度众生这「是」胜鬘的「第一大愿」

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

胜鬘说「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本为安慰众生而愿得正法智那么得了正智自然要随时随地为众生宣说此成佛的正法有缘就说有问就说决无丝毫的厌烦心如有了厌心即舍弃众生菩萨的事业就败坏了所以文殊开示善财童子首先要有无厌足心这是「第二大愿」

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

胜鬘说「我于摄受正法」时或为自己受持体悟或教众生摄取受持这是并不容易的菩萨修行正法弘宣正法每有极多的困难事教化人而反受世人的责骂捶打如《法华经》常不轻菩萨所受的或遭遇魔外猖狂而佛法大受摧残时还要有「舍身命财护持正法」的勇气与决心如以自己的劳力去助人或以自己的身体施人与代人受苦名舍身因护持正法而失去身命名舍命施舍自己的钱财名舍财总之为了护持佛法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命财产唯有护持正法才能摄受正法如以为学了佛就得佛菩萨保佑永得安乐度日这不是菩萨心行菩萨以利益众生为本要有摄受正法的正法智更要有舍身命财而护持正法的决心中国学佛者虽自称大乘而真能从饶益众生护持正法去作的实在太少中国佛教的衰落并不意外

戊二 如来印成

尔时世尊即记胜鬘三大誓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萨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此三愿者真实广大

胜鬘發过了愿的「时」候「世尊」认为她的大愿极好而三愿的广大有的众生还不能知道所以「即」为「胜鬘」「记」別说你發的「三大誓愿如一切色」的「悉入空界」一样色即是物质凡有质碍都名为色如五根五境的十色界虚空界是遍一切色——物质的凡有色法处即有空界如这裡有桌或墙似乎有质碍处没有虚空其实空是无碍而无所不在的「如是菩萨」所有的「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恒是恒河河中的沙很多所以取以比喻数量的众多佛菩萨的大愿也是多得难以数量的然都含摄在这三大愿中诸愿如众色法三大愿如虚空空遍一切色法如三大愿遍一切愿而一切愿摄入于三大愿中一样三大愿体即菩提心愿菩萨發菩提心不外乎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得正法智就是上求菩提为众生说就是下化众生發菩提心又有两种或见众生苦而發心经中常说『菩提所缘缘苦众生』或见佛法衰落——信众放逸或政治摧残而發心菩提心愿重要在救济众生护持正法见众生苦而發心就是为众生说见佛法衰落而發心就是不惜身命护持正法这也就是为人与为法总括的说得正法智是大智慧为众生说是大慈悲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大勇大精进这三者是菩提心的内容所以三大愿能统摄菩萨的一切大愿

丁三 摄正法行

戊一 略明摄正法愿

己一 请说

行愿中先是十大戒次摄十戒于三大愿现在再摄三大愿于摄受正法中摄受正法是十大戒的第十戒也是三大愿的要素本经广明一大乘菩萨的行愿如来的功德都是以摄受正法为根本的上已明發愿这需要从自利利他去实行所以本章重在摄受正法的大行又分二科先承上而略说摄受正法愿行愿本是不可分离内心热烈的欲求即是愿有真诚的愿欲必有真实的精进修行然行必由愿所以分別说明依文科別为四先明请说

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真实无异

当佛印证三大愿完毕的「时」候「胜鬘」又禀「白佛」陀说「我」已说了十大戒三大愿现「今当」再仰「承佛」的「威」德「神」通力「说调伏大愿真实无异」胜鬘自受戒自發愿虽也承佛的威神但还是自己的本分事此下说菩萨的大行也有为胜鬘所知而未能证实的所以特別说到仰赖佛的威神加被调伏为梵语毘尼的义译即指胜鬘所受的十大戒大愿即指胜鬘所發的三大愿从调伏与大愿的究竟根本处说即是真实无异的摄受正法真实无异即真如的异名

己二 许说

佛告胜鬘恣听汝说

「佛」经她的请求就「告胜鬘」说照著你的意思(恣)「听」许你「说」好了

己三 正说

胜鬘白佛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摄受正法真为大愿

「胜鬘」得佛允许禀「白佛」道上面虽说『菩萨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但从究竟根本而统摄来说「菩萨所有」的如「恒」河「沙」那样的「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这一大愿即「所谓摄受正法」「摄受正法」才是「真」实无异的「大愿」摄受正法愿的甚深广大并没有说到这要在广说摄受正法行才充分的开显出来这仅是承前总结而为下文的张本如标题一样

己四 赞说

庚一 正叹所说深妙

佛赞胜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长夜殖诸善本来世众生久种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说

经中凡重要处深奥处佛常先为广大赞叹以起众生的信心如《法华经》将说一乘佛先赞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本经也如此所以胜鬘一论到佛法根本——摄受正法「佛」即「赞胜鬘」说「善哉善哉」你的「智慧方便」多么「甚深微妙」呀智慧与方便都是智慧而约义有二重要的分別在约自证正法说是智慧约依语言文字而为他说是方便正法是不可思议的能应众生的心思口议而说所以是善巧方便或如实知正法是智慧由于众生根机钝劣不能『如实法相说』要用善巧方便作不了义不尽然的说法是方便胜鬘能如实知摄受正法能了知从一乘而出生诸乘诸乘终入一乘所以赞她的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所以有甚深智慧与微妙方便因为「已」在过去生——「长夜」中种「殖」了福德智慧的「诸善本」不然那裡能有此甚深微妙的智慧方便胜鬘以智慧方便所说的摄受正法未「来世」中的「众生」要是「久种善根者乃能」理「解」你「所说」的如来赞叹胜鬘与听众的智慧深修习久目的在说明胜鬘所说的法门殊胜广大

庚二 引叹所说同佛

汝之所说摄受正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

佛法是佛佛道同也是师资道同的以此证明胜鬘所说的正确以加强众生的信心如《法华经方便品》也引证过去诸佛都是未能直说一乘而巧说三乘后又会三乘而归于一乘所以佛说「汝」今「所说」的「摄受正法」「皆是过去」诸佛「已」经「说」的「未来」诸佛「当」要「说」的「现在诸佛」「今」正「说」的现在有十方诸佛释迦佛也可摄于现在佛中为显释尊是此娑婆世界教主所以特別说「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诸佛所说与胜鬘所说一样即显示法门的正确

庚三 结叹所说功德

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辩才亦无边际何以故是摄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的「功德」不是有限有量而是「不得边际」的无边际的功德众生是难于究竟了知的但「如来」的「智慧」也是无边际的依智慧而说深法的「辩才」「亦无边」无「际」的摄受正法的功德与如来的智慧辩才是相应的由正法的功德无边如来的智慧也无边说正法的辩才也无边由如来智慧与说法的辩才无边所以能圆满的了知圆满的说明正法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如说函大盖也大「何以」如来的智慧辩才能如此因为「摄受正法」实在「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无量无边佛的智慧辩才从摄受正法中来所以也是无量无边的了这一赞叹中说明了正法的究竟圆满如来智慧与辩才的究竟圆满而为依正法而说一佛乘的宗本

戊二 广明摄正法行

己一 法大

庚一 请说

此下文广义深而主要在说明(一乘)大乘的广大义一般说大乘与一乘唯知高推玄妙不知一乘与大乘的所以究竟应先知它的广大义一乘与大乘有二要义出生从大乘中引生无边的佛法虽法门无量而一切佛法以大乘(一乘)为根本收入虽流出一切佛法而在佛陀本怀无非使众生渐入佛乘即一切佛法以一乘(大乘)为究竟《法华经》重于说一乘而佛先入无量义处三昧说《无量义经》明出生无量法门义如不知大乘的出生广无量义即不能知会归一乘的究竟义本经的摄受正法章显示出生广大义次一乘章即显示究竟收入义广大义是什么即大乘的大上面说摄受正法有三正法大乘波罗蜜忘失正法即忘大乘忘失大乘即忘波罗蜜现从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大乘义而论摄受正法即正法即波罗蜜即摄受正法者此章分法大与人大二科摄受正法的广大义是法大由所摄受的正法广大能摄受正法者也就伟大法大约多义说大人大约胜义说大

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

明法大中先请说「胜鬘」又「白佛」说「我当」再「承佛」陀的威德「神」通「力更」「演说摄受正法」的「广大之义」大乘法体确不是对小而是绝对的依言施设摩诃(大)有大胜三义即以多及胜来显示大义约数量众多名大约质量殊胜名大今明法大即以众多显大即含容大

庚二 许说

佛言便说

庚三 正说

辛一 总示

胜鬘白佛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

此即总明法大的广大义古德有说广大是总別说有三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或有总分为四即广大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以此三义四义科文多不贴切现在简单的说「摄受正法广大义」是什么「则(与即同)是无量」义无量义有二「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一切与八万四千为无量的异名无量所以是广大依摄受正法(大乘)能得一切佛法凡从佛如来自证正法所流出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广摄五乘得一切佛法即三义中的正法佛的法门传有八万四千是教化众生的方法《大乘贤劫经》中说有八万四千波罗蜜《大毘婆沙论》等说有八万四千法蕴都即此八万四千法门门有开通关闭二义佛说法也有此二义如说离恶生善离染成净离生死入涅槃远离戏论通达真实所以称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从摄受正法中出生此即三义中的波罗蜜义

辛二 別说

壬一 摄受正法即正法

癸一 举喻

子一 大云注雨喻

譬如劫初成时普兴大云雨众色雨及种种宝如是摄受正法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

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即大乘的大先说摄受正法即是正法也即是解释『得一切佛法』共有四个譬喻第一大云注雨喻举喻说「譬如劫初成时普兴大云」依佛法说世间坏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名空共经二十小劫——空劫以后因众生的业感而世间又开始成立进入成劫世间初成的时候虚空中有大风生因风的鼓荡力大云㳽漫从大云而降大雨有众生出现现在即举此喻所以说从大云「雨(落下的意思)众色雨及种种宝」不是直从虚空中落下珍宝而是雨众色雨从雨水凝结而成宝宝也可说是从云所降下的

次合法说「如是摄受正法」如大云一样能「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这无量的福报如种种宝无量善根如众色的雨水这都从摄受正法大云而出生的正法上面说过即诸法实相或真如为佛所圆满悟证的怎样从摄受正法而出生无量善根福报呢劫初成时喻众生无始以来就如此的无始假说为始众生虽流转生死中而杂染法不离于本净的正法正法为众生的本性法尔如此相摄相依生死众生所以能有善因善果能發菩提心修菩萨行以至成佛即因众生无始来成就了摄受正法而起随顺法性的一切净德今举二经为证《仁王般若经》说『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这说明众生从无始以来即成就了净善功能和染恶功能与唯识宗所说的善恶种子相近由此为因出生种种善恶法《菩萨璎珞本业经》说『一切善受佛果无明受有为生灭之果是故善果从善因生是故恶果从恶因生故名善不受生灭之果唯受常佛之果所以道生法师说『善不受报虽因善业而感人天乐果究其实人天善法是成佛因一切善法从摄受正法而来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无始来就有随顺如来藏性的功能无量福德及无量善根都从此出生此处所说摄受正法是不离正法为依持义也即随顺正法义所以约大乘为根本义即人天乘法及声闻缘觉等法都从大乘正法而出生约一乘究竟义那么表面虽有人天善法声闻缘觉等善法不同究其实这些都是随顺真如性的一切从正法流一切必还入于正法而同归于一乘此中无量善根约因说无量福报约果说也可以说无量善根是善的等流因(果)无量福报是善的异熟(因)果

子二 大水起世喻

世尊又如劫初成时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亿种种类洲如是摄受正法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安隐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

世间「劫初成时」起大云而降大雨世间成一「大水聚」由水的渐渐凝结「出生三千大千界藏」依佛法说四大洲的中间有须弥山日月在须弥山的中腰旋转须弥山上有二天四王天及忉利天离须弥山顶以上有四空居天夜摩天知足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合为欲界畜生饿鬼地狱不离四洲此名一小世界这样的一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上有初禅大梵天王为小千界主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一中千世界上有二禅天一千中千世界成为一大千世界上有三禅天因为大千世界是经过小千中千而成为大千的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合有一百亿须弥山每一须弥山有四大洲围绕合为「四百亿种种类洲」世界成立时从地面说有四百亿种种类洲各名差別从四百亿种种类洲所依而统摄为一的说即三千大千界所以称为大千界藏

次合法说「如是」由无始来的众生「摄受正法」所以从正法「出生大乘」的「无量界藏」大乘法含摄一切的一切为一切善因善果根本如三千大千界藏为根本为总摄而有四百亿种种类洲一样「一切菩萨神通之力」经中常说菩萨游戏神通游戏是自在义大乘菩萨有神通等功德自在力「一切世间」的「安隐快乐」指人间的善因善果安隐即无危险无恐怖的意思「一切世间」的「如意自在」约诸天的善果说诸天有深彻的禅思及报得神通所以称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劫成」这是说声闻缘觉乘法声闻与缘觉虽没有得究竟涅槃然因已断除部分染法所以也能得出世间的安乐菩萨神通世间的安隐快乐诸天的如意自在声闻缘觉的出世安乐——这四者喻如四百亿种种类洲菩萨等法都依大乘无量法界藏而成如四百亿种种类洲依三千大千界藏而有一样劫成二字不易解(劫疑是报字的笔误但古来同作劫不敢异说)菩提流志译为具足所以这是圆满成就的意义这大乘无量界藏的根本从菩萨的神通自在「乃至」出世间安乐「天人本」来「所未得」的「皆于」摄受正法「中出」这与上喻大同上喻略为善因福报今广明善因为大乘无量界藏福报为从菩萨神通自在到声闻缘觉的出世安乐此二喻的摄受正法都约众生法尔而依正法随顺正法而起善因善果说

子三 大地持重喻

又如大地持四重担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

先举喻「又如」大水聚所成的「大地」能任「持四」种「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大地低下处水聚为海耸起处为山地上生诸草木丛林有人及傍生等众生这四者都依大地而得住

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喻彼大地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

次合法「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發摄受正法心修摄受正法行即「摄受正法」——学大乘的菩萨菩萨修学和「建立大地」一样「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是担在肩上是背在背上四种极重的担子菩萨能毅然的负起来「喻彼大地」的担四重担一样菩萨能适应众生的根机而为说法如不能适应根机虽所说极妙不但无益还要引起诽毁如久病人服大补品消受不了因此菩萨须遍学种种法门众生的根性无量菩萨要發心普救一切众生本经以菩萨喻大地总摄所化为四类「非法众生」指作恶事的这是连人的资格都不够「无闻」说他无知识对于佛法从来没有什么闻熏「离善知识」即所亲近的都是恶人像这样——离善知识无闻非法的众生不但不能教化成佛就是出世的声闻缘觉法也不行那么即应「以人天善根」来「成熟」他人天乘法即教令归依三宝住正命知因果修习布施持戒修四无量心由这样的积集人天善根能成就人天善果若连此都做不到即人身还不保何况成佛佛法广大无边然依人天善法为基础虽浅近而实在重要所以释尊说法总是先说『诸佛常法』即是布施持戒因果等人天善法这是第一类第二若众生志「求声闻」果的菩萨即「授声闻乘」法第三若有欲「求缘觉」果的即「授缘觉乘」法众生中有的曾积集闻熏又能亲近善知识可是根性钝劣佛所以为说二乘法依《法华经》说声闻乘法是四谛缘觉乘法为十二因缘其实四谛与十二因缘是相通的不过四谛法从苦果入手从苦而集而灭而道十二因缘重在观察生死的缘因声闻缘觉的不同处声闻虽是小乘而是聚众群居的缘觉则厌烦集体的生活要离群索居去住茅蓬岩洞声闻仍为人说法缘觉不愿为人说法从声闻缘觉的风格上有此二乘的不同据所证所得说大体是相近的又声闻是从佛闻法声而得悟的缘觉又名独觉即由自己發心修证出于无佛的时候第四若有要「求大乘」果的即「授以大乘」这是一类志行广大的众生为利济众生住持正法而發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成佛为目的遇到这类的众生菩萨即以自己所行的大乘法来教化他菩萨能教化这四类的众生「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

世尊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

这是结赞菩萨菩萨为利济一切众生而發心坚决的负起度生的重担众生如有救护的需要菩萨即自动的称众生的根性去援助扶导菩萨「普为众生」作「友」是「不」待「请」求的他以「大悲」心「安慰」众生「哀愍众生为」一切「世」间正「法」的生「母」因为人天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都从菩萨的慈悲教化而出生

子四 大宝依地喻

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何等为四一者无价二者上价三者中价四者下价是名大地四种宝藏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何等为四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

上喻菩萨如大地能负重任此喻四类众生得大宝藏是依菩萨大地而有的先举喻「如大地」上「有四种宝藏」藏即矿藏四种宝藏经中并未明说但约宝的价值不同说有差別「一者无价」宝这是最贵重的如摩尼珠等「二者上价」宝「三者中价」宝「四者下价」宝宝价虽有高低不等但都是宝都是依地而有的所以说「是名大地四种宝藏」

次合法说「如是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以正法化众生如「建立大地」一样使「众生」依于摄受正法的菩萨而「得」「四种最上」的「大宝」四种大宝就是四种正法——人天法声闻法缘觉法大乘法文句如上文可知人天的正法如下价宝声闻乘正法如中价宝缘觉乘正法如上价宝大乘正法如无价宝「如是得」四种「大宝」的「众生皆由摄受正法」的「善男子善女人」——菩萨以正法教化方「得此奇特希有」的「功德」法宝这是大乘的共义《般若经》也说由有菩萨的修行般若而有如来声闻缘觉菩萨人天善法的出现世间

次略结说众生所得的四「大宝藏」——正法「即是摄受正法」——大乘所含的广大无边义这两句文在四喻中都应作如此结如说无量福报无量善根即是摄受正法大乘无量界藏等即是摄受正法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即是摄受正法但上文简略特在此末喻结显以別起下文

癸二 结成

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正法无异摄受正法正法即是摄受正法

这是承上而结显四喻「摄受正法」是标次牒而解说「摄受正法者」要知道「无」有別「异」的「正法」也「无」有別「异」的「摄受正法」这是不可施设別异的所以说「正法即是摄受正法」依此义判经文为摄受正法即正法而是解释得一切佛法义摄受正法广大义就是大乘义大乘与正法不二正法即大乘大乘即正法正法为诸法实相的异名即平等平等一切无差別空性依此明大乘义所以即正法而无差別

初二喻约理摄以明摄受正法性是本来如此的一切众生无始来即摄受正法这因为众生不离法性而有随顺法性义由于摄受正法流出无量福报无量善根即是正法如古来说『无不从此法界流』以众生无始来摄受正法有善因福报此一切善因为大乘无量界藏而从此出生菩萨缘觉声闻人的福乐自在此即福报此以善因为大乘无量界藏即显大乘为一切正法本这都由无始来摄受正法而流出的次二喻约行摄以明摄受摄受正法即菩萨修行菩萨發菩提心修利他行证正法性宗旨即在摄持领受正法所以《大般若经》说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果德而發菩提心为一切法本性空寂而發菩提心这样菩萨以正法为正确而起摄受正法(大乘)行發心闻法修学而证悟得正法由此以人声闻缘觉菩萨的正法教化众生即能负四种重任因菩萨的摄受正法四类众生即依之而得正法四宝所以从理正法而有行果的正法关要即在摄受正法由于法尔的摄受正法所以有善因善果的可能由于菩萨的摄受正法所以有五乘正法的建立约理摄而说正法与摄受正法是不可说有差別的约行摄而说摄受正法即证入正法这也没有能证所证的別异可说正法平等所以广大众多的摄受正法也无二无別此说大乘的出生义即所以成立一乘究竟意义

壬二 摄受正法即波罗蜜

癸一 总说

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大乘)即无量上明得一切——五乘佛法此说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要在六波罗蜜所以再为论说大乘即六度六度即般若般若即实相这是大乘经的共义如《般若经》中佛命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而须菩提广说大乘佛印成说大乘即波罗蜜今胜鬘也对「世尊」说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大乘)是「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的这二者不是隔別「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义为修行成佛的法门菩萨摄受正法——發心修学大乘法门不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大乘的异名

癸二 別说

子一 施波罗蜜

何以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应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节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

菩萨摄受正法怎么即是波罗蜜呢此下即约六度別说先说施因为「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菩萨他的一切修行都是以利他为先一切为了成熟众生为了建立正法众生的根性不同菩萨去成熟他的法门也就有別如「应以」布「施」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就「以」布「施」去「成熟」他如从矿中采出来的生铁不能用作工具必须锻炼成熟铁方可作用具众生修学佛法也如此第一步是种善根进而使他成熟最后才能得度脱悭贪心重的众生菩萨用种种东西去施给他使他欢喜修学正法而成熟善根还有喜欢布施的众生见人布施即欢喜菩萨即以施成熟他施有种种此中且说财施以种种身外的财物布施名外财施「乃至舍身支节」如施头足等名内财施这样的去「将护彼意」将就他顺从他的心意使他内心欢喜不生烦恼善根得以渐渐「成熟」对「彼」布施「所成熟」的「众生」即使他「建立」——安住于「正法」中如人天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人天正法中声闻缘觉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二乘正法中大乘善根成熟了的即使他住于大乘正法中护持正法建立正法是要学者从修学正法中去安住的度生与护法即是同一内容的二项意义像这样以布施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檀那是梵语中国译为布施经论中说波罗蜜要具备几个条件一菩提心相应二住大悲心三以般若无所得智慧为摄导四要回向法界众生这样而能修布施才名布施波罗蜜本经且约度生住法说利他即是自利离了为法为人那裡有菩萨行

子二 戒波罗蜜

应以戒成熟者以守护六根净身口意业乃至正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罗蜜

此下文句相同的准上可知「应以戒」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即以戒去成熟他菩萨有三聚净戒此中且说摄律仪戒不作恶而修清净行就是戒一切烦恼恶业从六根门头来如眼见色的好坏而起贪嗔如贼从门入诸烦恼贼从根门入所以要「守护六根」这不是闭眼不见塞耳不闻而要在正念正知正知是对境界有正确的认识不为境界所转如见金银珠宝而正知为五家共有也就不会起贪心了正念是对于佛法的正知正见要时刻忆念不忘有正念正知就能守护根门持戒不但不作恶而且要行善所以要修集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严持戒律三业清净「乃至正四威仪」——行住坐卧等小事也能威仪庠序不落于疏散放逸以此而「成熟众生」「建立正法」「名尸波罗蜜」尸罗是梵语意云清凉义译为戒

子三 忍波罗蜜

应以忍成熟者若彼众生骂詈毁辱诽谤恐怖以无恚心饶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颜色无变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罗蜜

「应以忍」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即以忍辱去成熟他忍有种种现约众生忍说「若」「众生」来欺害能忍受而不起烦恼「骂詈」是粗暴而不堪入耳的恶言「毁辱」是当面予以侮辱「诽谤」是背后说人坏话「恐怖」是以迫害的手段恫吓菩萨遇到这样的众生应「以无」嗔「恚心」对待他不但不起恚心而且要以「饶益心」去可怜他觉得众生不知是非善恶是很可怜的应当设法使他得到利益「第一忍力」是最坚强的忍辱力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众生所加于自己的一切不但内心不生烦恼「颜色」也「无」有「变」异一般人遇到人的骂詈毁辱即面色变了筋也浮起来这是不能忍的相貌摄受正法的菩萨就是割截身体也颜色不变这就证知他能忍如佛在往昔生中为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而颜色毫无变异这样的为法为人「是名羼提波罗蜜」羼提是梵语中国译为忍忍在大乘法中是极重要的能忍就不起嗔心如不能忍而嗔心一起即失慈悲心即失大乘而不成菩萨了

子四 精进波罗蜜

应以精进成熟者于彼众生不起懈怠生大欲心第一精进乃至若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毘梨耶波罗蜜

「应以精进」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就以精进去成熟他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向上向善的努力菩萨「不起懈怠」心懈怠心与精进心相反止恶行善的努力是精进懒惰而不能勇于修善止恶是懈怠不但不起懈心而且要「生大欲心」欲是正法欲大欲是普度众生欲普修善法欲究竟菩提的证得欲经论说『欲为勤依』有为正法的大欲才能起「第一精进」的心行「乃至若四威仪」——行住坐卧时也能精进不懈这样的为法为人「是名毘梨耶波罗蜜」毘梨耶即精进的梵语

子五 禅波罗蜜

应以禅成熟者于彼众生以不乱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时所作久时所说终不忘失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罗蜜

「应以禅」定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即以禅定去成熟他梵语禅那译为静虑虽通于定慧而重于定「不乱心」是心不散乱乱与定反内心动乱就不得定所以应起不乱心「不外向心」外向心即向外驰求有了此心定就不成《大智度论》说修禅定要先呵五欲如以外境的五欲为微妙心眼向外决难得定常人以为外境是乐不知从内心所發的定乐——现法乐住超过一切外向的快乐「第一正念」即坚固的正念正念如绳使行者系念一事心于一处转不向外驰求散乱即能得定得了定那就对「乃至」过去「久」远或前些「时所作」「所说」的「终」能「不忘」不「失」心乱即易于忘失禅心明净即记忆力强能得不忘失学佛者每以为念佛念经可以开智慧其实这是由于一心专念的因缘心意集中得定力或近似的定力增长记忆而已经中说得定即陀罗尼就是此意

子六 般若波罗蜜

应以智慧成熟者彼诸众生问一切义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一切工巧究竟明处乃至种种工巧诸事将护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众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罗蜜

「应以智慧」而「成熟」的众生菩萨就以智慧去成熟他般若波罗蜜是广大的如理如量的诸法性相菩萨都由般若而得通达菩萨智慧不限于胜义慧如《瑜伽师地论》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即应于世出世间一切学问中求菩萨遍学一切法门即如此要这样「彼诸众生」向菩萨「问一切义」的时候菩萨才能「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一切论或总称五明或十八大论六十四论等总之即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一切学问佛教总归纳为五明明即智慧即学术的通名五明是内明是不共的佛法声明是文字学音韵学文法学等因明是论理学医方明是医学与药物学工巧明如本经所说的「一切工巧究竟明处」是理论科学应用科学不但专在学理上说「乃至种种工巧诸事」也是从传习经验而得的宝贵知识明即智慧处为所依如研究医药医药即为智慧所依处菩萨是要通达一切事理的如善财童子參访的善知识有聚沙成塔的建筑师有航海家有政治家有法官有医生有语言学者等如众生是泥水木工即为说建筑泥木的智慧如(佛)为牧牛人说十一种养牛法等即能摄受众生「成熟」他使住于「正法」中「是名般若波罗蜜」般若译为智慧

癸三 结说

是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如所说「是故」知道菩萨摄受正法的广大义实「无异」于「波罗蜜」波罗蜜也「无异」于「摄受正法」因为「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多此上即解说摄受正法——大乘与波罗蜜多不二即明广大义中的摄八万四千法门

己二 人大

庚一 请说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

以上约法大显广大众多义此下约人大明广大殊胜义有大法而后有大人有大人而后修大法人法相成所以胜鬘请佛允许她再「说大义」

庚二 许说

佛言便说

庚三 正说

辛一 总示

胜鬘白佛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摄受正法无异摄受正法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摄受正法

约殊胜义明人大显菩萨心行的难能可贵——伟大能为一切大众生的上首所以名菩萨摩诃萨总论本章上面有二文一明摄受正法即正法二明摄受正法即波罗蜜今明摄受正法即摄受正法者「胜鬘白佛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初句标论题次句的摄受正法者指摄受正法的这句话在摄受正法的真义中「无异摄受正法无异摄受正法者」——人这是说离人无法离法无人人法平等平等菩萨所以名为菩萨就因他能摄受正法因修习般若波罗蜜——摄受正法而名为菩萨所以菩萨不能离摄受正法如说学者即必不离学而可施设又菩萨是五蕴假者一切法不离法性声闻缘觉菩萨都不离正法性以正法性为本性菩萨是摄受正法的实现者所以说「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摄受正法」

辛二 別说

壬一 自舍三事以摄受正法

癸一 明舍行

何以故若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何等为三谓身

有「何」所「以」说摄受正法者即是摄受正法呢因为「若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即是摄受正法可译为种或事即事类的意思三分是「身」指头目脑髓等一切身分「命」即寿命「财」指一切身外的财产什物菩萨为了摄受正法不惜牺牲一切身命财不像一般人为自己利益打算而行布施为真理为自由为众生而不惜一切的施舍才是难得的菩萨本生谈中舍身命财的故事很多如刺血疗疾等这可从二方面说就事的即身体生命财物的牺牲事相的施舍一般人也有能做到的达理的能了达身体是四大五蕴的假合寿命仅是数十百年的相续假财物更是实无自性五家所共的达身命财的实性不可得而不执著为我我所即是舍此与《般若经》的三轮——自物体空相等但这不可执理废事通达身等的毕竟空寂性而又能为法为人而施舍这才是菩萨的大舍初学者可先于事上著力渐渐摄受正法而能即事契理了达身等的空寂即为护持正法利济众生而修舍行

癸二 明常德

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

众生有漏的身命财都是无常不坚固的身有老病死苦寿命有一期的分限财物是五家所共的所以《维摩诘经》说应修三坚法《涅槃经》也有此意今先明因舍不坚身而得如来常住法身「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生死后际等可作二种解释过去无量无边的生死为生死前际未来直至成佛为生死后际后际等即尽未来际的意思菩萨舍身是穷生死尽未来际的如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约事说约理说生死即众生的生死后际即涅槃二乘舍生死而证涅槃这是不平等的菩萨达诸法毕竟空寂知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涅槃平等平等菩萨这样的达生死涅槃平等而尽未来际为度众生而舍身即能「离老病死」这是一般众生身的三大病——有老有病有死菩萨摄受正法而成佛所以离老病死《法华经》也说『病即消灭不老不死离无常老病死身即「得不坏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坏即浮脆不坚固义离老病死所以得不坏身经中每称佛身为金刚身或坚固身不为老病死所坏即是常住常住所以是无变易的常身的功德无边不可以心思口议故名不思议功德有此不坏常住无变易不可思议功德的即是如来法身依法成身名为法身如《唯识三十论》说『不思议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舍命者生死后际等毕竟离死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通达一切甚深佛法

「舍命」能尽「生死后际等」成佛时能「毕竟离死」寿命的存续或几十年几百年或远至八万大劫总是有分限的难逃一死菩萨舍无常命所以能离死而「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的常命即边限佛所得的功德是竖穷三际而没有边限的所以称无边常命是无边的不像众生无常命的有限不可思议功德如上说常身为如来法身常命是慧命所以能「通达一切甚深佛法」众生的命因无明起业感果而延续佛得一切种智即以通达一切甚深佛法的智慧为命

舍财者生死后际等得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

「舍财」的成佛时能「得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世间的财物是共其他众生的如说五家所共——劫贼恶王恶子孙今佛得常住法财自证所得是不共一切众生的世间财物是愈用愈减是有尽的佛的法财是圆满究竟无尽无减的不可思议具足功德的具足即圆满的旧译佛所得财可为二种一内财二外财上来別约内证功德法财说「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约外财说这句话应读作得殊胜一切众生供养凡是众生都能享用一些财分财分的享用即可说供养说佛得胜过一切众生的供养即佛住净土的受用常说佛的受用身于庄严净土中受用净土的妙境

坚实而常住的身命财只有成佛才能到达圆满究竟的菩萨为了摄受正法而舍不坚固的三分即能获得佛果的坚实常住的法身慧命与净财但这裡不是说如来果德是约菩萨修因以远明此常德的可得

癸三 赞行人

世尊如是舍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常为一切诸佛所记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胜鬘赞叹说像上面所说「舍三分」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摄受正法」这摄受正法者「常为一切诸佛所」共赞叹共授「记」又为「一切众生」「所瞻仰」因为菩萨为利益众生而难行能行为一切众生的领导者自然为一切众生所推重了因此摄受正法的菩萨名为大

壬二 化他诤讼以护持正法

癸一 明护法行

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者法欲灭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朋党诤讼破坏离散以不谄曲不欺诳不幻偽爱乐正法摄受正法入法朋中

胜鬘次说「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者」在「法欲灭时」是特別精进的佛法常住但约佛法住世间说即显然的因释迦牟尼佛出世而有佛法的产生有产生将来就有灭亡佛法将灭亡的时候有一显著的现象是佛弟子的腐败佛弟子中「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比丘此云乞士尼为女声即出家的女众出家者以乞化为生所以称比丘「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梵语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即亲近承事三宝而修学佛法的也是女声佛弟子本有七众此外有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但这三众是初入佛法的对于佛法的衰灭不起大作用所以这裡不说正法住世的慧命即寄于比丘等四众但法将灭时他们是「朋党诤讼」四众弟子互相结党不能如水乳合党同伐异互相水火由相诤而相讼由诤讼而「破坏离散」佛法因见地的多少差异而聚讼纷纭而宗派纷纭已不尽合佛意后来已不是为法而诤讼是为了寺庙财产的主权与享用与一般俗人同样的吵闹以至于聚讼公庭寺庙财物本是公有的现在要据为私有再渗杂地方派系眷属观念完全成为一争权夺利的非法朋党出家者利用在家二众的权位势力诤讼不休有些在家二众因曾经布施或利用自己的名望势力也争取發言与支配权这样的诤讼成风即使寺庙多出家众在家信佛的人也不少佛法也必日趋衰灭摄受正法的菩萨不以为这是末法的时候推为劫运而不问發大精进心本著「不谄曲不欺诳不幻偽」的立场来护法不谄曲即心住质直不行谄曲若存谄曲心即离佛法这是菩萨的意业净不欺诳这是口业净菩萨以如实语为众生说不作诳诈说如众生不遵正法而行菩萨即以正法去说服他不幻偽是身业净幻是变幻偽是虚假菩萨无论做什么事都脚踏实地不玩花样不耍手段以这样的质直诚实光明使四众弟子能「爱乐正法」于真理自由有爱乐欣求心能「摄受正法」有摄取领受的意愿与实行这才能使远离正法的四众弟子回复到正法中来「入法朋中」从前是朋党诤讼破坏离散现在是安住于纯正的正法中而成为正法的集团学佛的人如为名闻利养而出家觉得庙产不保于是舍道返俗到了这步田地佛法怎能不亡佛在世时随佛出家的弟子都是为正法的感召而来佛没有供给衣食住也没有名位权利可得只是『导之以法齐之以律』四众弟子就是这样的在正法中结合起来佛是以正法来摄取于僧的要护持佛法要有为正法的心爱乐正法摄受正法的真实行愿

癸二 赞叹行人

入法朋者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四众弟子为菩萨导「入」正「法」中都成为伟大的难得的發菩提心的佛种姓所以为「诸佛」「所」记別

庚四 证说

辛一 胜鬘推佛

世尊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为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亦悉知见

菩萨在佛前说法理应请佛印证所以胜鬘先总结说「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舍身命财建立正法次即仰推如来说「佛为实眼实智」眼能见智能知佛的知见是究竟圆满的所以称佛眼为如实眼佛智为如实智实眼即佛眼实智即一切种智佛「为法」的「根本」「为」能究竟「通达法」的所以「为正法依」一切一切的法佛「悉知」悉「见」佛有实眼实智所以能通达一切法因为通达一切法所以为法根本为正法依胜鬘的意思是说佛知见一切法如我上面所说的对或不对佛是知道的

辛二 如来赞成

壬一 随喜

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

当胜鬘推赞佛「时」「世尊」对「于胜鬘所说」的「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随喜就是随顺她所说的而起同情心欢喜心

壬二 赞叹

如是胜鬘如汝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如大力士少触身分生大苦痛如是胜鬘少摄受正法令魔苦恼我不见余一善法令魔忧苦如少摄受正法

此下以三喻赞叹第一大力士喻佛印可说「如是胜鬘」确乎「如汝所说」的「摄受正法大精进力」那样这确是伟大的极难得的「如大力士」如有人「少触」他的「身分」就会「生大苦痛」忍受不了这如菩萨「少摄受正法」即能「令魔」王生大「苦恼」是恶者是能障碍我们行善法者障碍善法的领导者称魔王其他障碍善法的为魔子孙摄受正法为一切善法的根本因为菩萨摄受正法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法都从此出生所以障善的魔就是见了少少的摄受正法也生大恐怖学人天学二乘至多不过是个人证解脱而菩萨摄受正法就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佛说「我不见」其「余」的某「一善法令魔忧苦如少」少「摄受正法」那样

又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摄受正法胜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广大故

牛王喻大力士喻以菩萨摄受正法对一切善法说此牛王喻是以摄受正法——大乘法对二乘法说印度的牧牛者在牛群中选一高大雄壮的为牛王头上身上都饰以庄严具所以「牛王」的「形色无比」形态高大毛色纯净「胜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摄受正法」如牛王一样大乘法的自体功德相用都是伟大的「胜于一切二乘善根」二乘的善根就和平常的牛一样大乘的所以殊胜即因为是「广大」的

又如须弥山王端严殊特胜于众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摄受正法胜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广大故

须弥山王喻这是以摄受正法的菩萨对初学菩萨而说「须弥山王」在四大部洲中间译义为妙高在一切山中须弥山出水八万四千由旬最为高显所以称山王不但极高而又是众宝所成「端严殊特胜于」七金山铁围山等「众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财以摄取心摄受正法」的菩萨功德犹如山王「胜」于「不舍身命财初住大乘」的「一切善根」初住大乘即初于大乘中發心修学摄受正法的根本义即以般若证得正法——实相闻思修习不过是开始摄受正法的学习真能了达身命财的毕竟空寂——舍身命财比起初住大乘的菩萨以有漏心著相修行这当然超胜得多初学菩萨都不能相比更「何况二乘」《金刚经》说释迦牟尼在然灯佛所得无生法忍胜前所行一切功德大乘初学的有漏心行不如得般若的无漏行最后身菩萨不如佛这是大乘经的共义这不是权实或了不了义的问题是初学久行圆证的问题二乘证涅槃自以为究竟了其实没有成佛以前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否定他二乘非真实佛乘是真实会归于一乘菩萨从来没有自以为究竟以成佛为究竟这何须说权说实怎能以初行为权教久行为实教或者久行为权教圆证为实教呢那些自称实教圆教的学者难道就没有初学久行等分別吗一般人每引此等经明大乘不是究竟的而说离大乘的一佛乘实在不对依上面的三喻可见摄受正法的大乘实证胜过五乘共的人天法三乘共的二乘法而且也胜过初学菩萨的大乘此三喻文从舍身命财的大精进来然义与本章相关如摄受正法即正法今以大力士为喻摄受正法即波罗蜜今以牛王为喻摄受正法即摄受正法者今以须弥山王为喻

壬三 劝学

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如是胜鬘摄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胜鬘我于阿僧祇劫说摄受正法功德义利不得边际是故摄受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

总结本章劝弘通修学「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法华经》说『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的佛之知见本经名摄受正法诸佛实知实见的即此摄受正法所以应约法华四事释此经三句發明义理或指示修行的方法——开显正理示如实行名开示教化即化导众生而使悟解建立众生即《法华经》的入佛知见入即证入住于果证如来出世唯以此四为大事因缘所以要胜鬘以此三事化众生次说「摄受正法」有「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大利即利益大福即福报大果即果证可以说开示众生使得大利教化众生使得大福建立众生使得大果「我于阿僧祇劫说摄受正法」的「功德义利」也「不得边际是故摄受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摄受正法既有这样的无量无边功德所以菩萨应该开示教化建立众生于正法中而众生应欢喜修学

乙二 如来究竟果德

丙一 一(大)乘道果

上明菩萨的因行——归依受戒發愿菩萨所修行事今即说到如来的果德近于《法华经》《涅槃经》赞叹佛果功德会归一佛乘胜果由于修因所以学佛的不应以赞叹如来果德的究竟为满足明果德又分二一(大)乘道果大(一)乘道因真实说来大乘就是一乘一乘道果明佛的果德显示究竟的果德即为了众生的起信修行所以次明大乘道因信佛果德發心修行即大乘菩萨道在明如来果德中点出菩萨道因一切众生有如来性——即是正法一切众生无始来摄受正法是修大乘道因一切众生由此都可成佛所以统论全经先归信次受戒發愿次修行然后论如来果德果即一切众生都有此正法性的圆满开显所以又依此正法而起信周而复始的展转相成

    ╭──信←─╮    │     │    ↓     │    愿     果    │     ↑    │     │    ╰─→行──╯

丁一 命说

佛告胜鬘汝今更说一切诸佛所说摄受正法

一乘道果中分四先命说前面胜鬘受戒發愿是自动的不由佛说到了说摄受正法时由胜鬘请说经佛允许而后说现在将明一乘的果德由佛命令胜鬘说这不是没有理由的發愿受戒应该自动發心的摄受正法胜鬘虽已修已证然也还有未曾究竟的所以须启佛而说现在将要说明的是一乘果德是佛自证胜鬘虽也曾听闻思惟但没有自证所以要由佛的命令才敢宣说

丁二 受说

胜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唯然」是表示答应唯命是从的意思

丁三 正说

戊一 如来果德

己一 大乘出生会诸善

正说中有三大科初一乘章总明佛果的功德——菩提涅槃也即是明一乘自第六无边圣谛章到第十一谛章明如来境智即佛知见的境界也即是明一谛自第十一一依章以下明如来藏性如来智境的一谛即正法性一切众生本自具足而为佛果功德的因依也即是明一依于如来果德中有二大乘出生会诸善如来究竟会三乘

庚一 总会诸善

辛一 法说

即白佛言世尊摄受正法者是摩诃衍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说摄受正法有正法大乘波罗蜜三事上一章明摄受正法即正法即波罗蜜即摄受正法者明摄受正法的广大殊胜即意明大乘到此始明确点出所以「摄受正法」「是摩诃衍」——大乘可视为上来的结论也据此以生下文为一乘一谛一依所本「何以」要说摄受正法是大乘呢「摩诃衍」是大乘的梵语大乘的所以名大由于它能「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声闻缘觉是二乘善法世间是人天法出世间是声闻缘觉菩萨法这五乘善法都依大乘——摄受正法而出生如摄受正法即正法中说

辛二 喻说

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

「阿耨」达「大池」华语无热池在雪山香山的中间本经说「出八大河」与《涅槃经》同但其他经论都说出四大河四大河是恒河印度河缚刍河徙多河这四大河都从阿耨达池流出现在说出八大河古来的解说是每一大河又有四支流为眷属所以《阿含经》《大毘婆沙论》都说二十河今以佛出东方以恒河为本及恒河四眷属河为五加余方的印度河缚刍河徙多河即成八河次合法说「如是摩诃衍」如阿耨达池「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如从大池流出的八大河

世尊又如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长

大池喻出生此种子喻增长「如一切种子」种子有根茎等五种喻五乘善法「皆依于地而得生长」根等的种子如不安置在田地裡是不会生长的「如是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都「依于大乘而得增长」大乘法如地世出世间五乘善法如五种子

辛三 结说

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

世出世间善法依大乘而得出生与增长「是故」凡属修学大乘法的能安「住于大乘摄受大乘」于大乘法爱乐精进「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以及「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这可作二释如依大乘法而住声闻缘觉等五乘法也自然能成就如栽竹而鸟自然飞来一样菩萨住于大乘法中二乘等善法也自然成就不必另为人天二乘善法而修加行大乘法出生一切善法菩萨住大乘中大乘即含摄得人天二乘的善法二乘等善法即是大乘的初门如《法华经》以趣宝所喻而说五百由旬菩萨经历五百由旬二乘的三百由旬不就是五百的前三百吗所以从大乘菩萨道的观点二乘法即是菩萨法菩萨的功德智慧中含摄了二乘的功德智慧所以不是说先学小乘再学大乘而是说学了大乘法就含摄得二乘功德同时切勿以人天善法声闻缘觉法为不足学这些善法大乘法中必然具足

庚二 別会六处

辛一 总明

如世尊说六处何等为六谓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

这是于五乘正法中別会声闻法的六处入大乘有六事为佛法起行生智处名为六处这都是关于戒律方面的说如来常住究竟一乘的教典都重视戒律如《涅槃经》《大云经》等这应该与重律的学派有关勿以为大乘是可以轻视戒的在一乘中戒与大乘法不相违

六处是佛所曾说过的所以说「如世尊说六处」六处是「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六处为三对正法住与正法灭为一双正法或与像法相对如说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或总称如来圣教如《法灭尽经》等说正法住世即佛法住世依声闻乘学者说出家者能依戒律和合而住如法羯磨说戒等即正法住世若出家者不能如法如律而住即正法灭波罗提木叉与毘尼为一双波罗提木叉译为別別解脱如比丘比丘尼戒经是一条一条的能受持此戒身口意的恶业即得別別解脱如受不杀生戒杀生的恶业即得解脱持一一戒即別別的解脱毁犯恶业所以名为別解脱毘尼译为调伏或译为灭如法律的修学对于身口七支的恶业就能降伏而灭除了波罗提木叉与毘尼其义是相近的不过波罗提木叉约別说毘尼约总论或波罗提木叉是止持毘尼不但明止持还说作持波罗提木叉狭而毘尼含义宽出家与受具足为一双出家指离开父母妻子的家庭关系放弃家族的私有财产从佛受归依而度著乞食的生活受具足是受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即涅槃所以或译为受近圆戒即受了这种戒就趋向邻近涅槃佛说的六处侧重于出家的声闻弟子但不要以为局限于小乘因为佛本是「为大乘」法而「说此六处」的六处依大乘法而来为大乘而说实为大乘的内容与方便所以六处即会归于大乘

辛二 別释

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乘故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毘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毘尼者即大乘学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毘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罗汉无別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

怎知为大乘说此六处呢先约正法住灭说正法的住世与灭尽依大乘说「正法住」世根本就是「为」了「大乘」而「说」的世间有大乘法有修学大乘者「大乘住」世「即」是「正法住」世同样的「正法灭」也是「为」了「大乘」而说如世间没有依大乘而修行的「大乘」法即「灭」也就是「正法灭」正法本约佛的所证说大乘即正法大乘行者即正法的摄受者所以正法的住与灭实依大乘而说出家的佛子能依律而如法修学大乘法即能住世并非离大乘的根本如声闻者所说的依《涅槃经》说正法是不会灭的说正法灭约一分小乘说依大乘说说经过几久正法就灭是佛策励我们的正法本无所谓住灭其关键在乎人人不能依大乘学正法即灭有人修学正法即住

次约「波罗提木叉」与「毘尼」说这「二法」探究它的含「义」实是同「一」的不过「名」字有「异」这已如上面说过这也不是声闻乘的与波罗提木叉无异的「毘尼」「即大乘学」因为「依佛出家而」后才得「受具足」受持具足戒即成毘尼与波罗提木叉先出家次受戒一般都以为是小乘其实毘尼与波罗提木叉从受具足而安立受具足又是依佛出家而有的一切从佛而来依佛出家受具足戒等从大乘法海所流出即大乘法的一分「故说大乘」是「威仪戒是毘尼是出家是受具足」威仪戒即波罗提木叉——別解脱戒的古译(《阿毘昙心论》也如此)推究声闻法的根源知道无一不含摄在大乘中无一不从大乘中流出所以这一切即大乘学

出家与受具足上面已顺便说到今別会入依上解说「是故」声闻的「阿罗汉」们「无」有「別」异的「出家」与「受具足」阿罗汉译为应供应杀贼应无生即声闻乘的第四果约世俗称誉而说可通四果即指声闻法的行证者他们没有別异的出家与受具足因为诸「阿罗汉」是「依如来出家」依如来「受具足」戒的如离了如来即没有出家与受具足所以声闻经律中称他们为『随佛出家』者从六处去別別推究可见这都是为大乘而说

己二 如来究竟会三乘

庚一 开章略说

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归依如是阿罗汉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来

上来的六处为大乘说即论到阿罗汉的无別出家受具足他们是依于佛的显示二乘的根源为如来这可以进一步说明二乘不究竟会归于如来究竟的一乘了

「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这略开二章二大论题归依三宝虽也归依阿罗汉僧然实以如来为本佛时大弟子游化人间有人闻法欢喜而求归依的每说『莫归依我应归依如来佛为究竟归依处不但常人应归依佛即阿罗汉自身也还是归依佛这是《阿含经》与毘尼所常见的恐怖是生死恐怖生死未了长夜茫茫当老死到来时内心总不免恐怖依声闻乘学者说阿罗汉是了生死得涅槃没有恐怖了的其实还有恐怖依《阿含经》及毘尼所说比丘修无常特別是修不净观的极端的厌恶世间常受老病饥渴的困恼因而有自杀的所以说『愚夫于无间狱受剧苦蕴生苦怖心不如众圣于有顶蕴所以一旦放舍身命看作『犹如舍毒器』一般声闻圣者于生死流转是有极重苦怖的

次略解罗汉的有恐怖「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这可作二释约有余依说一切行是生死流转法一切无行即无生死的涅槃罗汉虽说已了生死于涅槃中住但还有怖畏心如小孩为狗所怖投到母亲的怀抱中仍有恐怖一样所以经中举喻说「如」有「人执剑」「欲来」伤「害」自「己」虽自己已到达安全区但还是心有余怖战兢不已因此「阿罗汉」虽说证涅槃但「无究竟」的安「乐」律中说佛在王舍城提婆达多放醉象害佛时诸阿罗汉都逃散了这是罗汉有怖畏心的明证约无余依说行即道行阿罗汉虽已修道而没有一切道行没有修集断无明住地而证得的种种功德智慧还有变易生死不能通达生死涅槃的平等性仍不免有恐怖不得究竟安乐

再从有怖畏而论到归依佛「依不求依」这是说凡能为人作归依的他决不再別求归依自己已得究竟自在还依他做什么如世间的「众生」是「无依」无怙的有「彼彼」——各式各样的「恐怖」如不活畏恶名畏大众畏等因为有「恐怖」所以別「求归依」如一般的归依山神水神梵天玉皇上帝等佛弟子归依三宝虽所归依的对象不一而归依的动机是一致的由于有怖畏「如是阿罗汉有怖畏」心因「怖畏」心而「依于如来」有怖畏心归依如来可见阿罗汉的不安乐不究竟

庚二 依章广说

辛一 二乘有生死怖畏

壬一 略说

癸一 举智断以明宗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

先广释有怖畏又先略说「阿罗汉」与「辟支佛」都是「有怖畏」心的辟支佛即缘觉也就是独觉于佛不出世时自悟得证阿罗汉必从佛出家受具足辟支佛也有不从佛出家受具足的所以上文但说阿罗汉然有怖畏心所证悟的境界都与罗汉一样所以此处并举二乘二乘的有恐怖由于智德断德的不究竟依《阿含经》及毘尼说证阿罗汉果的圣者能自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经律中也常以此赞叹阿罗汉声闻学者(一切有部)说我生已尽生是生分指烦恼所以是断集智梵行——道已立是道已修成就了是修道智所作已办约证涅槃灭谛说出家所要作的是了生死而证涅槃大事已办为证灭智不受后有是知苦智现在生死是本有未来生死是后有苦果断尽无余这一生死了不再起未来生死故名不受后有总合的说于四谛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究竟完成为二乘圣者所证得的境界依本经说二乘于四谛的知断证修是没有做到究竟的他还有生死怖畏「故」知「阿罗汉辟支佛有余」变易「生」死「法不尽」「故」仍「有生」不能说我生已尽我生已尽约知苦智说《阿含经》摩呾理迦(《瑜伽师地论》八三)也有此说「有余梵行不成」就所以所修的道「不纯」契经每说『纯一梵行』无漏道行再没有一些烦恼夹杂方名为纯二乘还有烦恼所以修道还没有到达纯一究竟不能说梵行已立二乘为了证涅槃灭但还不是真正涅槃如《法华经》说『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应作的「事」既「不」曾到达「究竟」而「当」来还要「有所作」这不能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本经约断集智说二乘虽断除了四住烦恼而无明住地还未断「不」曾能完全「度」过「彼」烦恼大海「当」来还有生死还「有所断」这不能说不受后有上来说明了二乘的智德未圆因为不尽不纯不究竟所以二乘「去涅槃界」还「远」呢涅槃界即最清净的无漏法界这即是二乘的断德未成《法华经》说二乘所到达的是中途的化城去宝所还有二百由旬由于二乘的有怖畏得到了二乘智未圆断未成的结论也正因为智断没有圆成所以还有怖畏

癸二 约权实以明义

何以故惟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无量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故阿罗汉辟支佛成就思议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一切所应断过皆悉断灭成就第一清净故阿罗汉辟支佛有余过非第一清净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上面「何以」说阿罗汉辟支佛所得四智不圆满及还没有证涅槃呢因为「惟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究竟的圆证涅槃只有佛梵语般是入义涅槃旧译为灭为灭度实含有二义消散义即种种苦痛都已消灭安乐义即解脱苦痛而自在所以玄奘译为圆寂即德无不圆累无不寂的意思本经举四种功德说明如来所得的涅槃也合此二义如来能得般涅槃因为他「成就一切功德」而「阿罗汉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所以说去涅槃界远二乘实不能得般涅槃而《阿含经》等说阿罗汉「得涅槃」这「是佛」的「方便」说是权巧的假说不是究竟的真实说

这样的开权显实一共有四节文义都大同差別的第一是成就一切功德第二是「成就无量功德」第三是「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一切就功德的总相说该括一切的一切无量就一切功德中每一功德又有无量差別不思议是说这无量无边的功德不是人天二乘菩萨所能思议的这三节总明佛般涅槃的德无不圆

第四是第一清净功德「唯有如来得般涅槃」因为「一切所应断」的「过」患「皆悉断灭」过即过患指一切烦恼及习气这一切是应断除的而佛已经都断除了即涅槃的累无不尽义「成就第一清净」清净即一切众生本具的法界性或如来藏性虽本性清净而佛的无漏法界为最清净法界是远离了一切烦恼及所知障所显所以名第一清净「阿罗汉辟支佛」还「有」剩「余」的「过」患不断所知障习所以所证法性「非第一清净」

《一乘宝性论》初依《宝鬘经》释次说八地菩萨得一切功德九地菩萨得无量功德十地菩萨得不可思议功德佛得第一清净功德然这裡是明佛的涅槃胜过二乘不须约菩萨地说

癸三 辨深浅以结成

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

再结论说「唯有如来得般涅槃」也就因此唯有佛「为一切众生」「所瞻仰出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境界」出过即超胜义如来般涅槃是超胜过二乘果德及大乘因地菩萨即大乘因位就是最后身菩萨也不如佛约此义也可说会三乘归一佛乘「是故阿罗汉辟支佛去涅槃界远」上文说佛超过三乘境界而结说但明阿罗汉辟支佛这因为二乘极果自以为所证的涅槃是究竟的而菩萨从来即以成佛为究竟不以菩萨为究竟所以佛超胜菩萨而不须说菩萨去涅槃界远所以说二乘涅槃是方便是权说不能说大乘涅槃是方便权说古代于三乘外別立究竟一乘实在无稽

壬二 广明

癸一 略标有余教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上来略说特重二乘的涅槃非真此下广明特重二乘的四智未圆佛在《阿含经》等曾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观察解脱即阿罗汉所证五分法身——戒解脱解脱知见中的解脱知见阿罗汉辟支佛确切地知道我已得解脱知道自己解脱到什么程度究竟二字可通上下文读若顺上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即是说明二乘解脱知见的内容自觉于四谛智得究竟若顺下说究竟得苏息处即明究竟涅槃息即休息苏即苏醒苏息处意指从生死中得解脱而有的自在也即是涅槃《法华经》火宅喻说诸儿为得车乘玩好出于火宅露地而坐即是此意经中虽曾这样说但这当然也「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方便说对真实说是权巧方便的假说如来说法有有余意无余意二类有余意说不能如语文的表面作解因为这是或约少分或约特殊等而说无余意说即可如所说解义更无余意有余意说是方便假说无余意说是究竟说不了义说对了义说即完了对于所说的已经究竟显了而无遗余也即是究竟彻底的意思如说诸法无我这是了义说若说有有情有众生即是不了义说现在说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这是如来的方便说非真实说是有余意说非无余意说是不了义说非了义说

癸二 別释权实义

子一 约分段生死通昔说

丑一 別说二死

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偽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通释上来所说的方便说从二种生死去说明平常说了生死其实「有二种死」一般都称为二种生死本经但说死可作如此释从生到死一般都特別感到老死的恐怖所以这裡但约二种死说「二」种死是「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即如我们的生死三事和合结生名生生了以后经数十百年寿暖识三离灭名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期一期的生死是分为一段一段的也可说是分位生死这种分段生死如一般凡夫二乘中未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都是变易生死是没有这分段相的虽前后延续无分段的生灭相然而还在刹那不住的生灭变化著此如生灭一般人的分段死如分位生灭变易死如刹那刹那变化的刹那生灭一般所说的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槃即没有了分段生死而还有微细生灭的前后相续这种微细的生死不是凡夫二乘所能思惟的所以名不思议本经解释说「分段死」「谓虚偽众生」虚偽即虚妄是不真实义唐译为相续相续有三种即烦恼相续业相续苦相续合三相续为分段生死凡夫而外二乘入无余依涅槃前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前都是分段生死「不思议变易死」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一般所说的入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辟支佛即起意生身的变易生死大力菩萨即悲愿神通自在的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这三种圣人都还有变易生死意生身或译意成身这种身是很微妙的意有三种作用(一)无碍(二)迅速(三)遍到三种圣人所得的微妙身如我们的意识不受时空的限碍而迅速一样随意所成所以名意生身意生身还是生灭变化的一直到「究竟无上菩提」——成佛生灭变化的意生身才没有因为唯有佛地障习都清净了功德都圆满了无欠无余再没有变易的可能所以赞佛为常恒不变清凉

这裡应一谈意生身《阿含经》中意生身也是有的什么是意生身有处约中有身说如从人中死到傍生中受生在这人死以后未生畜生间也有生死身名中有或称意成身或约色无色界身说《阿含经》也说二种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约古典的《阿含经》义说得不还果名有余涅槃得阿罗汉果名无余涅槃三果圣人上生而更不还来欲界受生所得上界身即名意生身佛在世时优陀夷与舍利弗曾诤论意生身有色无色的问题优陀夷硬说意生身是无色的被佛呵斥这样阿那含果得有余涅槃有意生身阿罗汉果得无余涅槃意生身也没有了今《胜鬘经》略为不同阿罗汉辟支佛是有余涅槃有变易生死名意生身证得无上菩提才是无余涅槃无意生身由此可知《阿含经》中约声闻行者辨有余无余及意生身而大乘同据这种旧说而予以新的解说约二乘果与佛果而辨有余无余与意生身所以我常说佛法本无大小一切是依著同一的传说而作不同的解说

大力菩萨意生身约菩萨位次说这略有二说古典的解说如《大智度论》说『七地菩萨舍虫身他是主张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的舍虫身即舍分段身一般众生的身体是一大虫聚因为是虫聚所以有病有老有死今七地菩萨舍虫身而得法性生身——意生身虽有刹那生灭而不再有一般的病老死苦由此七地菩萨以前有分段生死七地以后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大法鼓经》也如此说『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前面说七种学人(小乘)及(大乘)七住地菩萨如生酥后面又说及九住十住菩萨可见得意生身的阿罗汉辟支佛及得自在力的菩萨即第八(住)地这是从来有异说的或说七地得无生忍或说八地得无生法忍此七地或八地以上只有变易生死的意生身大体还是一致但在法相的经论中所说又不同如真谛译的《无上依经》《佛性论》及功德贤译的《楞伽经》都明显的说初地菩萨得意生身《楞伽经》专约菩萨说有三种意生身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指初地到六地的菩萨觉法自性意生身即七地与八地菩萨八地的意生身与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涅槃相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这是九地十地菩萨的意生身如依此说那么本经名大力菩萨应等于《楞伽经》的觉法自性意生身此二说本有不同然古人的会通或依龙树说钝根七地得无生法忍利根初地得无生法忍唯识者说智增上菩萨初地得意生身悲增上菩萨八地得意生身

丑二 成立四智

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偽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

上辨二种死即为了说明过去说二乘四智究竟的意趣所以接著说在这「二种死中」约「分段死」「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并不是约变易死说的阿罗汉辟支佛修习圣道能「得有余」的「果证」所以「说梵行已立」二乘的圣道——梵行能得阿罗汉的有余果而不能得如来的无余果证二乘所得的有余果证是「凡夫人天所不能办」的声闻的「七种学人先所未作」小乘有二一学人二无学人得阿罗汉果名无学以前有七种学人——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名学人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也还未作到而阿罗汉辟支佛是作到了即约此「虚偽烦恼断」「说所作已办」虚偽烦恼即见所断惑八十八及修所断惑十依本经下文说即断了四住烦恼「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的四住「烦恼」被断除以后「更不能受后有」所以「说不受后有」这样尽分段生死苦断能招分段的四住烦恼修有余的圣道成办有余的灭谛佛约此而说二乘得四智究竟

子二 约无明住地论今教

丑一 标

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何以故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

阿罗汉所断的烦恼无力再受后有但他所断的烦恼只是一分还有烦恼没有断除的还有力量再受生死所以说「非尽一切烦恼亦非尽一切受生故说不受后有」本来生死是苦果生死的原因是烦恼烦恼尽了生死也就不了而自了如断树根树即乾枯一样二乘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在这由于还有未断的烦恼这「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的今即从此二乘未断的烦恼显示二乘有余而归于究竟的一乘

丑二 释

寅一 约五住论不断之惑

卯一 无明体別

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论到二乘的烦恼未尽先应总明烦恼头数才能确明二乘所不断的是什么

烦恼是烦动扰乱使现在未来的身心不得安隐统而言之「烦恼」可分为「二种」二种是「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唐译为习地习即熏习地有所依住与能出生的意义如草木从地而生依地而住起是现起即显现于现在的现行如疟疾潜伏期如住地冷热發作的时候即现起烦恼也如此贪心或嗔心现起时是起烦恼有时虽不现起贪嗔如常人的欢喜布施时如婴孩及熟睡无梦时不能说他没有烦恼烦恼还是潜在的这就叫住地住地即熏习种子起即现行

「住地烦恼」又可分为「四种」即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这可约二方面说约修行断烦恼说可分为二种即见道所断的与修道所断的见是证见谛理见谛时所断的为迷理的即迷于真理障碍正智的烦恼一旦正见谛理惑也就息灭了然见道虽能断迷理的烦恼但还有未断的——修道所断惑这是迷事而起的触境随缘于事相还生起种种的错乱染著例如鸦片嗜好的如以为是有益的这是颠倒是非如了解它是毒品不再以为好的即颠倒想除此如见断的见谛所断可是虽知鸦片是毒品瘾来了仍不免要吸它这是事的染著如修道所断惑要逐渐的舍除它所以说『理必顿悟事则渐消』证见的悟道不是一切都成就了还得从现实生活去不断练磨(修)消除不合理的染著约烦恼说也可分二种即属于见的与属于爱的见惑是思想的错误如执我执常等爱是事行的染著如贪嗔等今综此二意解释四种住地见一处住地是各式各样的见集在见所摄的一处而是见道时一处顿断的见有执著性坚定的认为如此《菩萨璎珞本业经》分为七见即我见常见断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见此即见道所断的属见的一切《阿含经》说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三结就是我见戒禁取疑——七见的重要者属于爱的又分为三种这因为修道所断惑是三界分断的欲界的修所断惑色界的修所断惑无色界的修所断惑欲爱住地即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这都是爱所摄的所以都名为爱外道误认无色界为涅槃不知这仍在生死中所以名为有——生死的存在爱修所断惑《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为六种著即贪欲三即三界爱的別名《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与一切有部的见断八十八随眠相合不过开合的不同

「此四种住地生」起「一切」现「起」的「烦恼」从见一处住地生一切见的起烦恼从欲爱住地生一切欲爱所摄的起烦恼从色爱住地生色爱所摄的一切起烦恼从有爱住地生有爱所摄的一切起烦恼所以起烦恼从住地烦恼说也应有四种

起是什么意思「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刹那是生而即灭的一念的別名心是刹那刹那的名为刹那心烦恼刹那生起与刹那心相应名刹那心刹那相应烦恼是心所心是心王王所是相应的如眼识了別色境与之相应的烦恼也在色境上转心与烦恼所缘同行相同同时的相应而合作名为相应但住地是不与心相应的如心起善时并无起烦恼相应而住地烦恼还是潜在的它不与刹那心同缘同事这「心不相应」的为「无始无明住地」

依上文说烦恼有二种(一)住地(二)住地有四从四住地生起的是起起烦恼是心相应心不相应的名为无始无明住地此无始无明住地与四住地是同还是异四住地是心相应还是不相应四住地是住地当然也是心不相应的依本经所说四住地而外別有无始无明住地所以一般所说的五住烦恼实以本经所说为本在本经译者——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楞伽经》(卷四)每说『四住地无明住地』虽对校魏唐的《楞伽经》译本只说四种熏习四种地或四种习但依本经及《菩萨璎珞本业经》四住地外应別有无始无明住地所以依本经辨析起烦恼有二(一)是四住地所起的——恒沙上烦恼(二)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过恒沙上烦恼住地烦恼也有二(一)是四住地(二)是无始无明住地

佛法本源于《阿含经》毘尼今略为叙述总摄一切烦恼为见一处及三界爱——四种为佛法共义大乘不共说有五种然《阿含经》及毘尼说阿罗汉断烦恼但有不断的名为习气此习气即本经的住地罗汉不断习气辟支佛稍侵习气唯有佛烦恼习气一切断尽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称为不染污无知无知即无明的別名习气是极微细的无明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龙树说『声闻辟支佛习气于菩萨为烦恼声闻学者以为习气是不染污的无碍于生死的而在大乘学者看来习气是微细的染污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二乘不断而唯佛断尽的无明大乘学者说菩萨在修行中已分分渐除佛究竟断尽无明所以或分无明为十一重二十二愚等大乘所说的无明住地实为根本教典所固有的不过与声闻学者解说不同

又《阿含经》中说烦恼有缠与随眠的二类声闻学者大抵以为缠是心相应的随眠是心不相应的心不相应的随眠是潜在而没有现起的经部师等即解说为种子或熏习所以见一处与三界爱烦恼约种习与现起说即四住烦恼(随眠)及起烦恼(缠)这都是二乘所能断的——四住及起而不能断的是无始无明住地本经即综合这些教义而建立四住的起烦恼最明显无诤而习地的称为无明也是一般所公认的所以本经在说到起烦恼的心相应时即说心不相应的无明住地而心不相应的四住地与无明住地的起烦恼且略而不论天台宗说烦恼有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见思惑即四住地尘沙惑即从无明起的过恒沙烦恼无明惑即无明住地这实依本经而立然应大分为二別分为四四住地无明住地此二类各有它的起烦恼

《菩萨璎珞本业经》说见(七)爱(六)的四住地以见烦恼为生得一住地爱烦恼为作得三住地由于无明不了一法界相无始来即存在名无始无明住地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意不了一法界的无明是无始而有极难理解因无明而众生起一念识心住于缘(即成为心境相关的存在)时即生得有见烦恼因迷理的见惑又起作得的爱烦恼生得与作得都称为住地也应都有现起的所以生得与作得并非种子与现行而是本性成与习所成(依现成种种又生现)由性成的生得引生习成的作得心境的相对存在时就有生得的烦恼的存在但此生得以前昧然不觉而还不可说心说境时就是无始无明住地无始的无明不但凡小不知十地菩萨也不能知道究竟唯佛能知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的五住地是可以假说为从无明而生得见从见而作得爱分为三阶段的此与本经略不同见爱四住地是没有说到生得与作得而是同有住地与现起但此依烦恼微细根源的无始无明住地并无不同

卯二 无明力大

辰一 法说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无明住地比于四住烦恼力量要大得多先法说「此四住地」的功「力」为「一切上烦恼依种」上烦恼或译为随烦恼名义有通有別约通义说一切烦恼都是随逐心识而烦动恼乱的或依随种习而生起烦恼的所以一切烦恼都可名随烦恼约別义说烦恼中有根本烦恼如见爱等即依于分別四住的(如有部九十八随眠等)此外如无惭无愧忿掉举惛沉等是依贪等烦恼而生起的是烦恼的分位等流所以名随烦恼这裡应约通说依心依种习而生起的名随烦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起烦恼这一切起烦恼以四住地烦恼为种以四住烦恼为所依一切起烦恼依四住地而生起四住地的力量是很大了但是「比无明住地」的力量「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两相比较或用数目——如说八分之一(八与一之比)或十六分之一(十六与一之比)等或比喻——如说恒河沙微尘等无明住地的力量比起四住地的有限力量来是不可以用算数譬喻去较量的「如是无明住地」的「力」用比「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在四住地中有爱住地最胜所以举以例余数即等类的意思这裡的无明力大义不是约感招生死说是从它的深细不容易断除为一切烦恼所依说

辰二 喻说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次举魔王为喻「譬如恶魔波旬」梵语魔罗译为杀者以伤害众生的善法为义是一切魔的通称波旬是这一世界中魔王的名字译为极恶恶魔波旬是四魔中的天魔居欲界顶名他化自在天生他化自在天的有情不都是魔王魔王是他化自在天的领导者和世间的国王一样魔王占有他人的功力或变化力所得的果实供自己享受所以名他化自在波旬「于他化自在天」中最为殊胜本经凡说六事「色」殊胜即相好庄严「力」殊胜即精力充足「寿命」殊胜约合人间九百二十亿年「眷属」殊胜魔子魔孙多得很「众具」殊胜即资身物的众多精美「自在殊胜」即神通力的自在魔王有这六种殊胜比其他的天子天女是极为超胜的魔王的殊胜如无明住地其他天子天女如其余四住地所以说「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有爱等四住地有力能为一切起烦恼的依种而无明住地不但为「恒沙等数上烦恼依」更能「令四种烦恼久住」恒沙等数形容它的数多一切起烦恼即一切见修所断的现行烦恼四种烦恼即四住地约种习说从无始以来延续不断的久住是由于无明的力量这样四住地及依四住地所起的随烦恼都依无明住地而生起了这如树木的枝叶花果依于树干而有的而干是依根而有的所以树根不但为树干的依因也为枝叶花果的依因由此可见无明住地的力量之大

本经的无明住地即所知障四住地及上烦恼为烦恼障烦恼障是以我我所执为本的由我我所执而起贪等烦恼由此而招三界分段生死苦所知障是迷于一切法空性而不能彻了一切所知的实事实理为一切法空智的障碍烦恼障是人执所知障是法执我执必依于法执烦恼障是依所知障的所知障或法执是烦恼障或我我所执的所依即此处无明住地为上烦恼及四种烦恼所依的意义

辰三 结说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承上文而总结说无明住地是「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的阿罗汉与辟支佛的智慧能悟人无我不能通达法空如来藏性所以不能断无明住地这「唯如来」的大「菩提智」「所能断」从它的为烦恼根本说唯如来能断说都可见「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唯如来菩提智所能断这含有一些问题证菩提智而成佛的时候无明住地已经断尽了断此无明住地的是菩萨最后心的金刚喻定起如金刚的智慧能断无明住地金刚喻定是无间道成佛得菩提智是解脱道佛菩提智现前无明住地再也不会生起了所以说菩提智能断

菩萨也能断无明这是大乘的通义如说断十一重无明(或断二十二重愚)——十地各断一分等觉断一分而成佛天台宗说四十二分无明初住以上能断贤首宗说五十二分从初信起就能断无明了无明住地即是所知障而本经说此障唯如来菩提智能断当知这是约究竟断尽而得般涅槃说的若约分断说初地等菩萨也能断如黑板上写满粉笔字如揩去三四个这当然也是揩去了但也可以说黑板上的字还没有能揩去其他经论约少分断义说初地等菩萨能断无明本经约究竟断所以唯如来能断又如经论中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约究竟说唯如来能得若约分证说初地菩萨也能得无上菩提又如有处说初地菩萨得无生法忍有处说八地菩萨得要知道大乘的行位第八地是一特殊阶段初地以上的菩萨虽也能证法空性但真俗未能融通有相与无相还相杂而起到八地真俗能一念并观二谛无碍纯无相智任运而生所以多处经中说八地得无生忍说八地(或七地)以上断无明习然有处说初地能断能得有处又说如来能断能得约究竟说唯在如来总之经论虽所说不同事实是不会两样的这也可以说约佛法本义说唯如来(对二乘说)能究竟断能圆满觉初期大乘说八地即能断能觉后期大乘即初地能断能觉了然站在后期大乘的立场可以说约但证法空性说在初地约无相无功用的智境说在八地约究竟圆满说在佛地

卯三 无明业异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

再说明无明住地的作用不同

「又如取缘」即取为缘取是四住地烦恼的总称佛曾总约三界见修烦恼立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四取这些烦恼都有取著境界招感生死的力用所以统名为取分段生死依四住烦恼的發业润生而感果因烦恼所引發而造善不善不动业名發业起布施等善心造善业等也还是由烦恼间接引發的發业而外烦恼还有润业而使生起的功力如谷麦等种播入土裡还要灌水施肥才能抽芽由烦恼造业再经烦恼的滋润熏發才能感果烦恼所發所润的业名有漏业漏即烦恼的別名烦恼是招感生死的助缘「有漏业」是招感生死苦果的亲「因」由此因及缘「而生三有」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报即分段生死烦恼有见一处住地等四名而能感的分段生死有三(一)造善业生欲界人天善趣(二)不善业生三恶趣(三)不动业生色无色界天分段生死有此烦恼果三者现在举以为例说「如是无明住地」为助「缘」「无漏业」为亲「因」能感「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的变易生死甚么是无漏业因唯识家说是慈悲愿力等然无漏业因并不能正感生死所以声闻初三果有爱住地烦恼未尽断如回小向大仍由烦恼润业但因悲愿等无漏业熏發有漏业能转分段身为变异意成身如神通延寿如二乘证罗汉果入无余涅槃四住烦恼已尽即不能回小向大了然本经不应这样说依嘉祥大师说如二乘不染污无知于大乘是染污如变易生死对一般的有为生死而名无为生死其实还是有为的今称无漏业也对一般的有漏说其实还是有漏业因为阿罗汉辟支佛所修的戒定慧业菩萨所不共修习的悲愿都没有究竟清净所以由无明为助缘无漏业为亲因能感变易生死由此二乘人就是入了涅槃也可以回小向大《大智度论》说『有妙净土出过三界阿罗汉辟支佛生在其中』这都足以为证「此」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乘「地」中「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都是「依无明住地」而生起来的无漏业与三种意生身都是「有缘」而生起的并「非无缘」切勿以为四住烦恼已尽有漏业无惑润生即没有缘感生死了「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凡夫也有无明住地但没有无漏业所以没有意成身等到四住地烦恼断了无明住地的作用才显發出来如锣鼓声停止的时候微小的声音就發现了那时无明住地即助无漏业而感生意生身这样「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四住地助有漏业而感三有身无明住地助无漏业而感意生身所以应确切的认定「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而別有这是「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而不是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所能断的

寅二 约三人辨不断之失

卯一 二乘无漏未尽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为「何」不说阿罗汉辟支佛也断无明住地呢因为「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明住地不能断所以「无漏不尽」漏是烦恼有烦恼即不清净所以二乘的无漏未得究竟因为无漏不尽所以虽修圣道而「不得自在力」虽证得少分灭也「不」能「作证」作证即是证得涅槃所作已办而究竟了的意思这三句无漏不尽是断集不究竟(兼摄知苦)不得自在力是修道不究竟不作证是证灭不究竟所说的「无漏不尽」「即是」指「无明住地」而说这显示了二乘的无漏不究竟

卯二 三圣智断有余

辰一 总说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阿罗汉辟支佛」断分段生死自以为是涅槃其实未得真灭菩萨以成佛为究竟未成佛时当然是不究竟的所以二乘及「最后身菩萨」直到成佛的前一刹那都是「为无明住地」「所覆障」由无明住地蒙蔽真实不能彻见一切法的如实性相所以说「于彼彼法不知不觉」不觉即不见或知约达一切如幻法相见约证一切法空性菩萨虽也分得法空智分见法空然未圆满未究竟故说不知不见经说菩萨的见法性如隔轻纱上明智有余「不」得真「知」真「见」所以「所应断」的都「不断」断惑而「不究竟」此说断有余不断不究竟是除佛以外三乘圣者所同的推求所以不断不究竟的根源即由于无明住地烦恼

辰二 別说

巳一 约三事明有余

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再分別的说先说三事有余「以不断」无明住地故「名有余过解脱」过患——烦恼的解脱是不究竟的所以仅是有余解脱「非离一切过」的无余「解脱」过患没有能究竟解脱所以离惑所显的真法性如二乘但见我空真如大力菩萨见一分法空真如而不彻底都不够清净仅「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唯佛证得最清净法界才是无余清净阿罗汉辟支佛的戒定慧功德菩萨的悲愿六度功德都未究竟所以「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此中解脱约解脱德说清净约法身德说功德约般若德说三圣都是有余而非究竟的

巳二 约四事明有余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这样因为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所以能知苦而只能「知有余苦」能断集——烦恼而只能「断有余集」能证涅槃——灭然只能「证有余灭」虽也修圣道而只能「修有余道」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于知断证修的四谛事中都是有余即根源于无明住地的不断

辰三 结说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从上智断有余三事有余四事有余可知阿罗汉辟支佛的证得涅槃仅「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所以「名向涅槃界」不是到达究竟涅槃不过在到涅槃的路上走向涅槃界而已所以前面说『离涅槃界远』二乘的涅槃非真所以经文结示二乘是向涅槃界菩萨未得般涅槃是共明的事实所以略而不论

卯三 如来乃为究竟

辰一 明常住涅槃

巳一 约四事明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以下对二乘有余而说如来究竟先示常住涅槃的德相为如来所得上来说二乘(与菩萨)不知不见不断所以三德四谛都是有余的不是究竟涅槃反之「若」能遍「知」三界内外的「一切」——分段变易生死——「苦」「断」四住及无明住的「一切」烦恼——「集」「证」三界内外的「一切」有漏离系「灭」「修」三乘共及大乘不共的「一切」圣「道」如这样才能得究竟常住的涅槃有迁流变化的意义凡堕在迁流变化中的就名世间世间即是无常的坏就是死也可以说坏是分位的突变的分段死所以说「无常坏世间」病是渐变的变易死所以说「无常病世间」离此分位的刹那的二种无常就「得」究竟「常住」的「涅槃」在这涅槃界中不生不灭再也没有无常的转变能达到这样的常住涅槃就可以「于无覆护世间」「为护」于「无依世间」「为依」了覆是覆蔽护是保护依是依止世间有情的所以无覆无护无依就因为一切在不息的变化中没有究竟的归宿处也就没有究竟的安隐如证得常住涅槃即得究竟的归宿身心绝对的安乐再也没有恐怖了如风雨中得到荫覆危难中得到保护孤苦零丁时得到依止处但这不是说佛为众生的依护是说常住涅槃为无常世间的依怙《阿含经》中每喻涅槃为覆为依为护为洲为舍宅等都是约离一切生死怖畏而说世间是无常的无常即是苦所以经中常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说三界是苦涅槃是常住的离无常的坏病即离苦而得究竟的安隐了

巳二 约三事明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这可说是为常住涅槃下一注解四事圆满的涅槃为什么是常住的「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是总说一切法的本性是平等而无优劣的如《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般说的大乘优小乘劣一乘优三乘劣浅深高下都是为了众生转迷成悟所作的施设如直论一切法性法性是平等的有什么优劣可说此优彼劣就是相对法非不二法法法平等是本来如此的因为法法本来如此所以能证得此无优劣的平等性就能实现常住涅槃如有优劣即有无常变化即不是涅槃了由于一切法的本来平等所以能证的「智慧」也就平「等」称为平等大慧平等有普遍的意思智慧达一切法平等遍一切法而转所以有平等智以此平等大慧断一切烦恼过失得大解脱自在所以「解脱」也是平「等」的约智证离垢所显的「清净」法界说虽随智而似有分满而实本性清净也是平「等」的智慧等是般若德解脱等是解脱德清净等是法身德从此三德的平等显得大般涅槃的常住究竟所以《大般涅槃经》说涅槃是三德秘藏这三德的平等从法性平等无优劣而显所以在无二的法性中一切智慧一切解脱一切清净都圆融不二不即不离相摄相入而名大般涅槃三德一一是绝对究竟不二的所以如伊三点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宝性论》引此文明智慧解脱法界的不离)「是故涅槃」是「一味等味」的即所「谓解脱味」一即不二等即平等不二平等也即是圆满究竟显涅槃是安乐自在的一切圣者以证得此法味为究竟究竟即是平等不二如江湖河池的水一经流入大海即成同一咸味众生流转生死时千差万別到得究竟涅槃唯一平等的解脱味涅槃即在此解脱上显出这本为《阿含经》旧说但今从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平等以明涅槃的一味等味显示了究竟常住的涅槃非二乘所见的灰身泯智可比

辰二 明无余断惑

巳一 不断之过失

午一 总说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上文出究竟涅槃体相但无明住地不断即不能证得要无余断惑的佛地才能圆成所以说「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的话就「不」能「得一味等味」的「明解脱味」明就是般若前文说解脱味依《宝性论》所引也是明解脱味本来涅槃是不二而备三德的所以或简说解脱或说般若(明)解脱或详说般若解脱法身意义并无不同「无明住地」如「不断不究竟」因为它是烦恼根本所以「过恒」河「沙等」的烦恼——「所应断法」也就「不断」了如「过恒沙等所应断」的烦恼「法」「不」能究竟「断」的话那「过恒」河「沙」数的一切功德「法」「应」该「得」的也就「不」能「得」「应」该「证」的也就「不」能「证」应得不得的是无量道应证不证的是无量灭烦恼与道是相违的道修成了烦恼就灭烦恼起了道就不能修得又烦恼与灭也是相违的证灭必然断烦恼烦恼不断即不能证灭所以这裡总括的说无明不究竟断就不能断一切烦恼也不能得一切(道与灭)功德

午二 別说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这裡別说不断的过失且重在烦恼滋生一边

「无明住地」含摄一切微细的所知障种烦恼习气故称为「积聚」经论说阿赖耶无始来为一切过患所积集说阿赖耶为过失聚也与此意相同过失聚的无明住地「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这句话可这样的解说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简单的说生起一切随烦恼这一切随烦恼为修道所断的(唐译缺『修道断烦恼』句)此中说的修道断并非与见道所断相对的修道所断是泛指道谛应修的修道修道与随烦恼相违有随烦恼即障修道修道即能断此随烦恼约別义说今不论一般凡夫所有的烦恼然二乘圣者得无漏道而有根障定障不能得佛一样的深定大智声闻学者称此为不染污无知今即说为从无明住地所起的随烦恼使二乘及菩萨的修道不得究竟圆满不得无余清净这种障于修道而为大乘不共修道断的即所知障

「彼生心上烦恼」下共有十一句即无明住地上烦恼是随烦恼心上烦恼是障心的烦恼或可说心本性净修道时障于自性心而不得究竟净的烦恼心上烦恼为总说因为一切随烦恼都是随逐心而为烦动恼乱的其他十句为別解义也准前可知「止」为奢摩他是寂静的意思系心一处而不散动名止「观」为毘钵舍那即分別观察止观与定慧略同然古德说『止观定慧之根』即止观重在初修禅与正受都是修止所成的定「禅」那译为静虑指色界四静虑的根本定说「正受」梵语为三摩跋提或译为等至指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说方便与智都是修观所成的智慧「方便」梵语沤和即是智慧的善巧「智」即般若二者的不同是达诸法真性的是智了差別事相的是方便般若又名根本智或如理智方便又名后得智或如量智「果」指声闻果辟支佛果以及菩萨的分证果以道及灭——功德为体「得」约能证能得的得说也可说果是道果得是灭得「力」是十力「无畏」是四无所畏然菩萨也有十力等如所说的十一种上烦恼都是属于修道的与定慧修证有关所以不妨说为修道所断上烦恼这修道的「过恒沙等上烦恼」不是二乘果智及菩萨因智所能断的唯有「如来」一念相应的大「菩提智所断」这「一切」「皆」是「依」于「无明住地之所建立」的「一切上烦恼」的现「起」无不是「因」于「无明住地缘」于「无明住地」总结这一切随烦恼的根源以显示不断无明的无边过失《大树紧那罗王经》说紧那罗王会作乐大迦叶听了他的音乐不期然的欢喜得起舞天冠菩萨见了便对迦叶说你是世尊的尊德上座怎么听了音乐喜跃得如小儿一样迦叶说我是声闻对三界的五欲虽能不染著但对大乘微妙功德还不能无染这可作为二乘所知障习现行的明证所以二乘断三界内的烦恼障而于大乘无漏功德还有随烦恼现行古人或称之为界外烦恼

「世尊于此起烦恼」这是呼应前文结示无明住地与起烦恼的差別上文初说住地烦恼有四次说生起烦恼四住地及四起烦恼为二乘所断的而接著对论起烦恼与无明住地的差別——心相应心不相应此中说无明住地及生起过恒沙上烦恼为如来菩提智所断而为二乘所不断的接著也对论起烦恼与无明住地的別异文义影显实因为初期佛法但明四住烦恼及四起烦恼次于四住中別出甚深细的无明住地从此而又出过恒沙的起烦恼《阿含经》时举烦恼为见无明五住地说似即偏据此特胜义以二乘见道断为见二乘修道断为(三)爱以如来究竟断尽的为无明

巳二 能断之功德

午一 一切悉断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说明无明住地断而一切断先承前依无明而建立说起「过于恒」河「沙」等而为「如来菩提智所应断」的烦恼「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的建立是安立的意思持是持续不失的意思接著举喻说「譬如」谷麦等「一切种子皆」是「依」于大「地」而出「生」而「建立」而「增长」的所以反过来说「若地坏」了从「彼」所生的种子茎等也就「随」而失「坏」了「如是」下合法「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的上烦恼「法」既然「一切」都是「依」于「无明住地」所「生」起所「建立」所「增长」那么「若无明住地」究竟「断」了从它所生起的「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自然也就「随」之「断」尽了三乘所以不能断一切起烦恼即因未断此无明住地

午二 一切悉证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证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上说二乘及菩萨为无明住地所覆而不知不断因此三事有余四事有余现在反过来先说能断才能见「如是一切」住地「烦恼」及现起的「上烦恼」假使能「断」了那么也就能证得「过恒沙等如来所得」的「一切诸」功德「法」二乘及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所覆障所以于一切法不能如实知觉如来断尽了所以于一切法「通达无碍」得「一切智见」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成就一切种智

次说三事无余「离一切过恶」即一切解脱「得一切功德」即一切功德(般若)「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证一切法自在之地」即一切清净——法身德王是自由自在佛于一切法得自在所以名为法王主是作得主佛能转一切法一切法随佛转所以名为法主如于一切法不得清净被烦恼所系缚即不能为法主法王了一切法自在地是佛地或称为涅槃山或说为宝所法身有二义约法性说名一切清净得最清净法界由于具一切功德离一切烦恼所显所以法身又即是白法所成身功德聚名法身离缚而成一切功德法身即一切自在义

次说四事究竟「如来应等正觉」能如上所说的圆证三德大般涅槃所以能真「正」的作大「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就是一切苦尽一切集断一切道修一切灭证的四事圆满三德为佛内证功德表示出来就是宣说我生已尽等「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总结如来的究竟唯是佛才能一向肯定的作此了义彻底的宣说阿罗汉虽也如此说其实是少分的不了义的还须要解说上来广明二乘的三事四事不究竟佛的三事四事究竟根本在无明住地的断与不断不断无明住地有变易生死恒沙烦恼不具一切功德断无明住地就没有变易生死断过恒沙上烦恼得一切功德无明住地是所知障是声闻学者所称为不染污无知的依此而明二乘的不究竟似乎二乘学者也非承认不可

壬三 结成

癸一 开大小二途

子一 标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

二乘有生死怖畏所说的四智是方便说所以现在结归究竟会二乘入一乘

前说智有四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且以不受后有——尽一切烦恼尽一切受生功能为例圣者证得圣果有自证智能知以后更不受后有然「不受后有智有二种」如来智二乘智

子二 释

丑一 如来不受后有智

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焰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依前所标而解释先明如来的不受后有智「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调御如野马野象性情𢘙戾要经过调伏训练才可驾御众生的烦恼也暴戾难伏须以佛法修持才能降伏在圣者的调御烦恼中佛是无上的调御者自离烦恼而得究竟是自调伏又能为调御师教化弟子是调伏他由于如来能无上调御烦恼离一切过患所以能降伏四魔四魔是(一)烦恼魔这是众生心中的魔由此障碍一切功德善法(二)五蕴魔众生的有漏身心杂染不净即是魔有身即为饥渴冷暖等所困恼有心即起种种烦恼(三)死魔發心修行每因无常到来使善法不得成就故称死为魔也可说死为大苦恼事所以是魔(四)天魔即他化自在天前三魔即众生自己的有漏身心后一才是外来的现在佛断尽一切烦恼即降伏烦恼魔得法身即降伏蕴魔清净法身无为常住即降伏死魔得不动三昧神通自在即降伏天魔四魔都降伏了所以如来超「出一切世间」若属世间即落于魔数以佛超出了世间所以「为一切众生」「所瞻仰」一切众生归依于佛以佛为崇仰的典型而發心以求成佛上约累无不寂的解脱德说以出离一切过患即「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所知境)地」「得无碍」而于「法自在」佛于因地广大修行故果得成就无边智慧如此即达到究竟「于上更无所作」一切功德圆满一切境界通达一切过患消除所以更无所作事了此时住于佛果的「无所得地」离一切戏论妄想分別在所证的功德中有「十力勇猛」十力即处非处智力乃至漏尽智力佛具足十力功德而无所不能故称勇猛又得「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这是远离一切生死怖畏的涅槃地也可以说无畏即四无所畏于自所证所说法决不为他所指责能自信而无所怖畏从如来以无上调御到一切众生所瞻仰是解脱德明过无不尽从于一切尔焰地到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是般若德明德无不圆二者间的得不思议法身句是法身德以不思议的法身是由过无不尽德无不圆所成累无不尽所以得法身法身即一切功德所成就这三德无余圆满的如来于「一切尔焰」境以「无碍智」去「观」察「不由于他」而起自知自证的「不受后有智」自证知五住烦恼断尽再不能感二种生死所以能作「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丑二 二乘不受后有智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经中又说阿罗汉辟支佛得不受后有智这是约「阿罗汉辟支佛度」分段「生死畏」而说的二乘从「次第」的修行中「得解脱乐」果约见谛说先见苦谛次见集谛次见灭谛次见道谛约断烦恼说先断见一处住地次断欲爱住地再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约证果说先证初果次证二果再三果四果二乘这样的次第修证也能得解脱乐离生老死怖得解脱乐时「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离生死恐怖约现法心得安乐说不受生死苦约当来不感苦果说又前句明尽智次句明无生智二乘于金刚喻定断四住烦恼于下一念得尽智知生死已了次念得无生智知后不再生「阿罗汉辟支佛」这样的「观察时」由尽智无生智现前能「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自觉已「得不受后有」因此二乘也名得不受后有智总之二乘虽但断四住但度分段也确有不受后有的证智然与如来所得是不同的

癸二 入一乘究竟

子一 会入一乘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前明如来与二乘都有不受后有智即在说明二乘智的不究竟不究竟所以终于要回入大乘结成一乘的究竟

「彼」二乘人「先」来「所得」的境「地」决不执小乘而拒大乘对如来所说的正法——唯以一佛乘化众生是能明白的所以「不愚于法」因此阿罗汉辟支佛也是「不由于他」的从自己所知所证中「自知」所「得」的还是「有余地」自知将来「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乘自知有余与上说二乘能得不受后有智似乎相矛盾其实不然依《法华经》说舍利弗等得阿罗汉果从前是曾从佛發过菩提心的在初受佛化时發菩提心求成佛道都是不愚于法的依此说先所得地即过去从佛發菩提心的因地本经下文也说『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于彼义当觉当得』依《般若经》等说先所得地即三乘所证的境地经说阿罗汉与辟支佛的智德断德都是菩萨无生法忍所以论到谁能信受甚深般若波罗蜜时即说见谛——即初果及阿罗汉是能信受的若不能信受《法华经》说他们是未得谓得的增上慢人所以如后世小乘学者否认大乘这正可以证明他们并没有自证的觉境无论依《法华经》的过去因地或依《般若经》的现在证地二乘都自知是不究竟的能深信大乘成佛法门的然见道证果而住于二乘果未能进学大乘确乎也是有的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在法华会前不知道自己也是菩萨许多经裡都说阿罗汉对于大乘成佛法门感到高妙而痛惜自己但求得阿罗汉果依《法华经》说發过菩提心而中间退失了佛即以方便教化摄引他们所以不知自己是菩萨然二乘证智既自以为所作已办同时又从自证的见地觉得应有平等一味的果证如舍利弗说『我等同入(一)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二乘知道同入一法性虽不敢说出来内心上是应有此感觉的因此列席于大乘法会甚至还会为菩萨说般若大乘一经佛为他们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就恍然自悟回小向大了阿罗汉果证得无三无別的法性为什么不求趣大乘呢这因为一类厌离根性对于三界生死视同牢狱怨家一向求于解脱安乐所以外厌生死内求定乐重于禅定(乐)的修习等到深入禅定受解脱乐时也觉得大可安然无忧不能进一步的趣入大乘这也有二类现生即因佛说法回小向大深味定乐的堕无为坑一时转不出来经过若干时间从三昧乐中起如醉酒的人苏醒一样这时自己即会觉得烦恼都还是有余的这就一定会从佛闻法回心向大如《法华经》说『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所以阿罗汉辟支佛的先所得地都是不愚于法的二乘人终究会自己知道是有余的

二乘自知所证的不究竟要进一步的求证佛果「何以」必然会如此因「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如摄受正法章所说二乘法从大乘法所出生二乘法即大乘法的少分即大乘的初因所以声闻缘觉乘无不回归于大乘「大乘」以成佛为目的故约所证的佛果说「即是佛乘」这样虽说有「三乘」其实「即是一乘」《楞伽经》也说说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种姓说有三乘差別是为初学者而施设的证入无差別法性都无所得即知三乘即是一乘

子二 普摄众德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大乘经部类不同都有它的重心论题其实这些大乘经所示的不同论题如真实的解了它都是一致的如《法华经》专说一乘《大涅槃经》特明涅槃《般若经》广谈般若《华严经》说法界《大集经》说三昧《金刚经》说无上正等菩提等如不悟体一名异就会随文偏执不能融会依本经说佛法即是一乘此一乘即通菩提涅槃等所以说「得一乘」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涅槃界」得「涅槃界」「即是如来法身」一乘无上正等觉涅槃界如来法身这四名的内容是一致的《大智度论》引罗睺罗跋陀罗〈赞般若波罗蜜偈〉也说『般若是一法随机立异名依此义天台宗五重玄义出体时必以该经的重要论题为体并会通其他的同体异名然体虽一约义不同所以安立不同名字如一乘约唯一无二而由此运载成佛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约如来的智德说涅槃约断德说法身约清净功德所显说虽随名异说而这些德性一切都是该摄圆满的

子三 显示究竟

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上说一乘即无上菩提涅槃界即是如来法身现在说法身与一乘不但相即而且是究竟的从法身说一切众生所本具但没有圆满显發如来的法身名究竟法身以无边功德为庄严所以说「得究竟法身」究竟法身约果德说所以即「究竟一乘」一乘也是约唯一佛果说大乘重于菩萨的因行一乘著重于佛的究竟果德如《法华经》所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是大乘与一乘同一并约佛德说此下是究竟法身的解说「无异如来无异法身」《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与法身无二无別一切众生本具法身体如而来能究竟显了法身所以说「如来即法身」法身是如此的所以「得究竟法身」「则究竟一乘」什么是「究竟」究竟「即是无边不断」的意思不断是常住无尽义约时间说是竖穷三际无边约周遍无际——无有分限说约空间说是横遍十方彻始彻终彻内彻外又无始无终无中无边这即是究竟的意义大乘经说涅槃法身般若等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的此外没有相对的这才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辛二 如来为常住归依

壬一 抉择三归

癸一 明如来是归依

上说二乘有生死怖畏此下说如来为常住归依归依三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究竟归依处还需要抉择有情的所以求归依是由于心中有怖畏得不到究竟安隐那么所归依的当然要究竟才是佛法僧三宝中僧即学佛大众法即佛所说而学众依著奉行的道然修学者也有是有漏的有恐怖的也有有漏法不究竟法这怎么可为归依所以大小乘中都各有抉择的有的声闻学者说归依佛是归依佛的无漏功德归依僧是归依有学无学人所有的无漏功德归依法即是涅槃——择灭解脱涅槃法是可归依处本经所说不同法指向涅槃的道道是有为法有生灭法僧是三乘众还没有究竟成佛这怎可为归依唯有证得究竟涅槃的佛陀才是真归依处灭谛——涅槃声闻学者及一切空相应的经论都说是法宝但本经极力显扬佛果的功德以此灭为第一义灭而属于如来所证所显所以唯如来为归依这是本经的特色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如来无限齐大悲亦无限齐安慰世间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也

承上文的如来究竟是无边不断所以接著说「如来」是「无有」过去现在未来「限齐时住」的限齐是分限即有界限的如来没有时限可说这即是常住的「如来应等正觉」又是「后际等住」即尽未来际住的所以《法华经》说如来寿量如微尘不可尽『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或以为佛入涅槃即息化而不再化度世间而大乘说成佛证大涅槃是尽未来际常在的常住是超越于时间性的而起用于时间中的是无尽——恒同时「如来」有「无限齐」的「大悲」心不是为某一世界某一类有情而是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悲是拔苦的心行内有无限大悲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无」有「限齐」的悲事「安慰世间」众生这即是无限的悲心与悲行上来直明如来真相所以如说有「无限大悲」能「无限安慰世间」的那他即使没有明说如来而「作」如「是说」的也可说「是」「善说如来」了「若复」有人这样「说」尽未来际的「无尽法」超越时限的「常住法」能为「一切世间」「所归依」的那他虽不直说如来也是恰到好处「名」为「善说如来」了「是故」能「于未度」未脱的「世间无依」无护的「世间」能尽未来际——「与后际等」的「作无尽」的「归依」及「常住」的「归依者」那就是说「如来应等正觉」佛果所有的功德今不摄属道谛摄属于常住涅槃的灭谛为灭谛所有的一切德用如来摄得无漏无为的常住体用所以唯佛为归依处

癸二 辨法僧是归依

子一 约世俗简非

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事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法僧是不是归依处到底法与僧是什么「法」「即是」佛所「说」的「一乘道」法为佛所说的修行方法是道谛佛说道法的目的本是但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为了成佛证大涅槃所以是一乘道虽有时说为三乘道但这是方便说实际只有一乘道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僧」呢即「是三乘众」佛为适应世间初机说有三乘法依此修行有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众僧是和合义即三乘学众同以证入涅槃为理和的「此」法僧的「二归依非」是「究竟」的「归依」只可「名」为「少分」的相对的「归依」「何以」这样说佛「说一乘道法」是因行目的是为「得究竟法身于」证得究竟法身的果德「上更无说一乘法事」如从这边过到河的那边需要渡船但船不是目的到了河的那边船也就用不著了所以有说『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道是方法非究竟的目的处所以这不是究竟归依处「三乘」圣「众」虽说得道得解脱但还「有恐怖」还要「归依如来」「求」得「出」离生死而「修学」一乘道「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进自己依于別人怎能为別人归依「是故」法与僧「二」归「依非究竟」归「依是有限」的少分的归「依」不依一乘道不成究竟佛所以一乘道也是少分归依处三乘众是随佛修学的学佛者要有同參师友所以也可归依经说归依僧僧如护病者约此义三乘众也可说有限归依但这都不是究竟归依处都不合于常住无尽无限大悲安慰的定义

子二 约胜义会归

丑一 夺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是二归依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

于究竟的第一义谛中会三归依为一归依先遮夺「若有众生」因「如来」的神通教化而对佛生起尊敬心不生我慢固执名为「调伏」被调伏的众生「归依如来」听佛说法「得」到佛「法」的「津泽」如破裂的瓦罐油液从裂缝中润出名津泽得法津泽就是从佛得到法的气分得佛的法味得法味所以「生」起「信」仰爱「乐心」来所以「归依」于「法」及依法而修的「僧」「是二归依」从根本的归依如来而来这样「非此二」是真「归依」处说归依法与僧实「是归依」于「如来」

丑二 会

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

那么法僧都不是归依处吗也可说为归依的因为「归依」最胜「第一义」谛即「是归依如来」归依常住大悲的如来并非归依现生现灭的化相第一义谛指如来不可思议微妙常住的真体所以也不是归依世俗的如来从如来即第一义说「此」法僧「二归依」的「第一义」谛也即「是究竟归依如来」了就世俗相说三乘众有恐怖不是究竟归依处然约第一义说三乘众同有如来藏性与如来不二一乘道法也如此法法不离法性不离第一义如来藏性这可见僧二归依的第一义就是归依如来僧也即有可归依的真义了如来是圆满成就第一义的法道是不离第一义而还在修行的过程中三乘众虽没有究竟成就而不离第一义如来藏性如黄金是金金矿呢就现象还不是真金但经炼净后就显现真金不可说这是金那不是金应说矿藏的本质也就是金所以约第一义说僧也是归依处也是等于归依如来这意思说约归依第一义说「无」別「异」所归的「如来」也「无」別「异」的法僧「二归依」二在第一义谛中是平等无別的所以归依「如来」「即」是「三归依」

依此归依佛法僧三实即归依众生自己佛法与外道的不同也就在此外道要归依一外在的神佛法归依三宝或归依如来而同是本身所具有的本具如来藏性即真归依处依此修行为僧以此为修行即法修行圆满成就就是佛所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归依三宝无非依如来藏性为本而使其显發出来达到究竟

壬二 会入一乘

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归依中说到一乘道即依此显示三乘的会入一乘佛「何」「故」「说一乘道」约一乘的教意说这是「如来」的「四无畏成就」所作的「师子吼说」——决定了义说即是契理的真实法门又是「如来随」顺「彼」众生「所欲」的「方便说」即是应机的善巧法门佛法不但要契理还要契机一乘是究竟的但因众生不能接受不能一概的宣说一乘不能不为实施权而说三乘如三乘学者有可会归的机宜这才称机而说一乘所以说一乘是师子吼说也是方便说本经名为师子吼一乘大方便就是一乘道教的契理与契机约一乘的教义说一乘「即是大乘无有」究竟的「三乘」如《法华经》中长者引子出火宅时说有三车等到出来时唯一大白牛车「三乘」从唯一大乘所出生所以又会「入于一乘」这裡所说的「一乘」「即」是「第一义乘」即法身如来藏甚深不可思议的常德

上来主要的说明二乘有恐怖如来是归依宣说一乘道果

戊二 如来境智

己一 略说

庚一 明圣智

辛一 上上智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

如来境智即从如来果德中著重于智慧与谛理的论究如来的智慧所证悟的谛理也得从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智慧与谛理去说明先略明圣智次明圣谛于明圣智中先说上上智

「声闻缘觉初观圣谛」圣谛即圣人所成就谛即真谛第一义谛谛是如实不颠倒的意思声闻缘觉初观圣谛初观即第一类的观圣谛智与如来的第二类观圣谛智不同声闻缘觉的观圣谛智是「以」第「一」类圣「智断诸住地」——四住地又「以」第「一智」成办「四」事——「断」集「知」苦修习道谛「功德」及「作证」灭谛涅槃依声闻缘觉的第一智也能「善知此四」谛「法义」但这不过是声闻缘觉的圣谛智断四住烦恼于四谛能知断证修而已不是究竟的因为「无有」第二类的「出世间上上智」出世间智是通于声闻缘觉的出世间上上智即如来智所以声闻缘觉是「四智渐至」的先生苦谛智再生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又是「四缘渐至」的先缘苦知苦再渐缘集道谛声闻缘觉无论是断烦恼生智慧证谛理都是渐次的所以没有出世间上上智如来所得出世间上上智无论是断烦恼生智慧证谛理都是「无渐至法」换句话说是顿的是顿起佛智顿证谛理顿断无明住地烦恼的这样没有渐次的顿智才「是出世间上上智」

渐断渐知与顿断顿知这是佛法中的大问题在小乘学派中如说一切有经部犊子部等是主张渐见四谛而渐证大众分別说系如法藏部等是主张顿见灭谛而顿证的在顿见者看来初学者虽有苦集灭道的次第渐观的修习但论到真智见理这必然是顿的不见谛则已证见即顿入四谛大乘以平等法性为第一义谛所以也是理必顿悟的本经以渐属声闻缘觉法以顿属如来法顿渐的歧异就是大乘与小乘的不同

辛二 第一义智

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世尊以无二圣谛智断诸住地世尊如来应等正觉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世尊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

出世间上上智即第一义智约名义不同所以別说「金刚喻」定或金刚喻智即「是第一义智」以金刚喻智慧的能破一切烦恼断尽无余金刚喻本为三乘所共如证阿罗汉的前一念心起金刚喻定(智)断烦恼证无学果然约破尽一切烦恼的金刚喻智说声闻缘觉是不配称金刚喻智的金刚喻智要到等觉后心这时顿断一切烦恼即引起佛智所以说「非声闻缘觉不断无明住地初圣谛智是第一义智」这意思说声闻缘觉的初圣谛智但断四住地不能断无明住地所以不应名为金刚喻智也就不配称为第一义智声闻缘觉的所以不能称为第一义智因为「无」有第「二圣谛智」不能「断诸住地」这第二类圣谛智名为第一义智的是「如来应等正觉」所圆满成就「非一切声闻缘觉境界」如来所圆成的是「不思议空智」佛智是不可思议的这不是凡夫二乘十地乃至最后身菩萨所能思量拟议的空智即通达一切法性空的般若唯有佛才能究竟通达空智与般若经等相同但解释起来多少不同二乘不达法性空这与般若学系所说三乘同证法空说不同唯识家也说二乘人不断所知障所以不能通达一切法空性的圆成实本经所说与唯心论者相同佛的不思议空智能「断一切烦恼藏」藏是积聚义犹如库藏无明住地烦恼众多积聚生起一切烦恼上烦恼所以名一切烦恼藏「若坏一切烦恼藏」的「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即是佛智声闻缘觉没有这第二类智不能坏一切烦恼藏所以不名第一义智

上面所说的出世间上上智约顿渐的意义说此第一义智约能不能断尽无明住地说由于声闻缘觉智渐次而非顿得分断而非究竟所以他的「初圣谛智非究竟智」只能说是「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这不过是通向无上菩提过程中的因智并不是究竟的果智《般若经》也说以一念相应妙慧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这都是约究竟断说

庚二 明圣谛

世尊圣义者非一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声闻缘觉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为圣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亦非声闻缘觉功德世尊此谛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然后为无明㲉藏世间开现演说是故名圣谛

说明圣谛先解说「圣」的字「义」梵语阿梨耶与正的意义相近能证见正法得正性决定名圣圣应有究竟圆满的意义不究竟不圆满的不配称为圣所以「非一切声闻缘觉」可称为圣因为「声闻缘觉成就有量功德」「少分功德」不究竟不圆满《阿含经》等也称声闻缘觉为圣这只是依成就有量的少分的功德「故名之为圣」如约究竟圆满功德说唯佛名为圣圣人所成就的圣人所宣说的名为圣谛这样论到「圣谛」即「非声闻缘觉谛」这是声闻缘觉所没有成就的也「非」是「声闻缘觉功德」是属于圣谛的「此」究竟如实的圣「谛」唯「如来应等正觉初始觉知」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初始觉知《涅槃经》说『世间皆处无明㲉无有智慧能得破如来唯乃能初破是故名为最大觉佛圆满证觉了「然后为无明㲉藏世间开现演说」世间众生都在无明㲉藏裡㲉即卵众生为无明藏所围裹没有智慧不能证无上觉如卵中有情还不能破㲉而出佛破无明㲉藏得大自在这才为无明㲉藏的众生开示显现演说如实的谛理为佛所成就宣说「是故名圣谛」

是如实不颠倒性即诸法实相法性等异名这是诸法的实相一切法的法性佛出世与不出世一样证与不证也一样实相法性或佛性虽一切众生平等但唯佛能圆满证觉所以称为圣谛

己二 广明

庚一 出圣谛体

辛一 叹甚深

圣谛者说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说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此下广明先约如来藏也即是佛性来说明圣谛的体性「圣谛」是什么是「说」那「甚深义微细难知」的大乘经常说『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因为圣谛是凡夫二乘甚至菩萨也不能完全了达的要有穷深极细的佛智才能通达圣谛「非思量境界」思量即凡夫二乘菩萨的寻思以有漏或缘世俗事的心心所分別境界即思量境界圣谛是无漏无为的所以不是寻思心所及所以这「是智者」自觉自证「所知」是「一切世间所不能(不易)信」的佛法是唯有圣者证知的一般人从来没有知道过言说不到它分別心推度不到它然听闻思惟佛法不是没有用的如佛『为无明㲉藏世间开现演说』佛从无可言说处作方便善巧说如画月一样用树梢和云层等来衬托使人能明白它是个月亮——当然不是真的月亮但真的月亮可能从此而认识依佛所说听闻思惟照著做去即可证到切勿因为甚深微细难知而生起无从明了的错觉

上来略明圣谛的难信难解然圣谛究「何以」如此因为「此」圣谛是「说」那「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是如来境界」这当然「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了圣谛微细难知即由于约甚深如来藏说圣谛甚深如来藏是如来证知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了知的所以圣谛也就甚深难知了

什么是如来藏依《佛性论》这可以从(所)依止藏隐覆藏(能)摄持藏的三义来说明如即如如无二无別的谛理真谛是法法如是的如如本没有什么来不来如宝珠本来明净即无所谓来不来然约琢磨宝珠的尘垢使宝珠的明净能具体的显露出来所以名来因此如来即体如而来而如如实没有来不来可说如——如来即法空性如《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约所证说但名如如约能证说即如如智如如如如智平等不二名为如来如何是如来之藏是胎藏的藏约依止义说藏是依止义如胎藏为所依止处如来——一切平等法性遍一切处一切众生不离此如来性不出法性外如如法性为众生的所依止处即如来藏所以有处说『一切众生是如来藏约隐覆义说法性是本来清净的但无始以来为烦恼垢所隐覆不能显现如婴儿在胎藏中一样如来平等法性为烦恼所覆障所以名如来藏约摄持义说如来即契证如法性而来的具有十力四无所畏三不护十八不共法等无边功德但这些如来功德不是到成佛始生否则就成为无常了众生位中就摄持得无边功德性《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即是如来藏义众生位中过恒河沙的称性功德近于唯识宗所说的无漏法种平等法界中摄持得无边功德性故名为藏所说如来藏义都是约众生位说的即显示一切众生的真净因如来藏的称性功德众生本具到成佛摄得功德性的如来藏还是一样但此时无边功德离垢障而显發出来真常妙有一乘的经典都以此为根本

以下结叹本经依「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也「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辛二 劝信解

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

如来藏甚深难知难解是约因地的性德说它难信难解而又非信解不可如不能信解这对一乘的如来果德也就不能信解如来藏虽是摄持得净法功能的自性清净性但为无量的烦恼所缠缚而不得显现如摩尼宝珠的为垢秽所覆一样「若」有人「于」此「无量烦恼藏所缠」的本性清净的「如来藏」生信而「不疑惑」的话那他对「于出」离「无量烦恼藏」所显的如来「法身」如净治了垢秽的摩尼珠也必然的「无疑惑」说众生有惑业苦的杂染法这是容易信受的说众生有如来藏摄持佛果的一切功德难于信解对此能信而不疑对如来法身也就能信而不疑因为这即是如来藏离烦恼所显的所以信有如来藏性极为重要

「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唯佛所知的「不思议」的「佛境界及」由佛善巧而作的大「方便说」我们如能于佛所证的所说的「心得决定」不疑的信解这就可以「信解」佛「说」的「二」种「圣谛」义「如是」向上所说的「难知难解」就是佛「说」的「二圣谛义」信知二圣谛义也必由于如来藏法身的信而不疑这是说信得如来藏及法身即能信得圣谛

庚二 明圣谛义

辛一 总说二圣谛

壬一 标

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

所说的二圣谛义到底「为说」那「二」种「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作圣谛又名有量四谛无作圣谛又名无量四谛天台宗依此立四教四谛藏教是生灭四谛通教是无生灭四谛別教是无量四谛圆教是无作四谛然依本经说只有二种四谛一约声闻缘觉智境说即作圣谛或名有量圣谛一约如来智境说即无作圣谛或名无量圣谛是功勋加行约修行说依四谛修行——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二乘名作圣谛由于四谛事还未究竟还有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佛于四谛事圆满究竟了不须再作功行所以名无作圣谛

壬二 释

癸一 作圣谛

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义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

「说作圣谛义」就「是说有量」的「四圣谛义」有量是有限的意思即但得一部分如知少分苦修少分道「何以」说这是作的有量的呢因为「非因他能知一切苦」非因他能「断一切集」非因他能「证一切灭」非因他能「修一切道」的二乘不是自力的是依佛的因佛说四谛修四谛行说十二因缘修因缘行依他而修的二乘智慧狭劣决不能知一切苦证一切灭「是故」生死有两种一是「有为生死」一是「无为生死」有为生死即分段生死无为生死即变易生死一般说来二乘已证入无为了无为是不生灭的二乘得无为而有变易生死这似乎是矛盾其实二乘虽证入无为而不尽证入无为而还有有为的生死如大力菩萨已证得法性也还有『法性所生身』虽是悲愿无漏力起而也还是生死身生死有此二种「涅槃亦如是」一是「有余」涅槃一是「无余」涅槃有余是二乘所证的无余是佛所证的有量四谛中所说断生死证涅槃实不过约断有为生死证有余涅槃而说

此中经文依《宝性论》所引文句略不同唐译只有『涅槃亦如是』一句《宝性论》作『有有为涅槃有无为涅槃』

癸二 无作圣谛

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

「说无作圣谛义」就是「说无量」的「四圣谛义」无量是无有限量的即究竟圆满义有量与无量不是对立的有量是含摄在无量中的如有量的苦谛是分段生死苦无量的苦谛即分段与变易的二生死苦有量的集谛是四住烦恼无量的集谛即四住地与无明住地有量的灭谛是有余涅槃无量的灭谛即有余与无余的二涅槃有量的道谛是少分的净智道无量的道谛即一切的无漏道「何以」佛谛是无作无量的呢因如来「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所以是无量的究竟圆满所以无作进一步说苦有无量相如老苦即有种种不同道亦如此二乘不但不知变易生死苦就是分段生死苦也不能尽知如《涅槃经》说『分別苦等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此中四谛都说一受字受即新译的取有漏生死苦都是因受——取而生与取不相离的名受苦受即烦恼本名受集知离一切取即证涅槃名受灭修灭受的道名受灭道取为生死要因离取为证入涅槃的宗要所以经中常说不可取等

壬三 结

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

上说二圣谛义每一圣谛有四圣谛「如是」即有「八圣谛」而「如来」实只「说」一「四圣谛」约圆满及部分的不同所以分为二圣谛分別为作四谛无作四谛其实只是四谛而已

辛二 別说四圣谛

壬一 二乘不尽

如是无作四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

虽说二圣谛而实唯一四圣谛「如是」此唯一的「无作四圣谛义」即「唯如来应等正觉」于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的四「事」能得「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于此四「事」能得「究竟」「何以」呢圣谛是究竟圆满的一极不二的而二乘是渐次证悟的由下而中而上的无下中上的涅槃悟则顿悟得则顿得所以「非」有「下中上法」的二乘能「得」究竟「涅槃」二乘不过是向涅槃界向菩提道

壬二 如来究竟

癸一 略说四谛

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

论如来于圣谛事得究竟先问起「何以」「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得「究竟」呢「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能「知一切」的「未来苦」诸佛实是遍知三世苦的但重要在知未来苦毕竟不生佛能「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的「一切集」烦恼即根本烦恼上烦恼即随烦恼总摄一切烦恼为集不但分段身而且「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而得于「灭作证」本经文不具足依唐译此二句即灭道二谛『能证一切意生身蕴所有苦灭及修一切苦灭之道』

癸二 特明灭谛

子一 因果相即

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

佛所证的圣谛是如来藏法身也即是灭谛苦与集是生死有漏法道也是有为有功用法都不是常住法修学佛法的究竟目的是证灭谛苦如病集如病因道如治病的药灭如无病的健康治病要知病知病因服药但目的在无病的健康为治众生生死病佛说四谛教而目的在灭圣谛因此本经扩四谛的量而说无量四谛而于中特明灭圣谛

声闻学者如经部说等灭谛无为是非实有法如火灭衣烧一样一切有部等虽说择灭无为实有而无余涅槃中身智都泯大乘法不如此病除了应有健康除龌龊应有清净所以批评他们说『灭尚非真三谛焉是』佛法真义「非」是灭「坏」烦恼业苦「法」就「名为苦灭」谛这如革命的决非止于破坏一样佛「所言」的「苦灭」谛是不可思议的微妙的实在是「无始无作」的无始所以无作若有所作性即有始起可说涅槃——灭非作法也非始有因此灭谛「无」有生「起」也「无」有灭「尽」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不像烦恼业苦无漏圣道的有起有灭涅槃是得而非新起未得而不失的此涅槃为「离」即离一切烦恼其实众生的如来藏性与烦恼从来没有打成一片如来藏与烦恼如水与油虽同器而始终是相离的「尽」即是灭经中每说涅槃为断是离是尽的涅槃是「常住」法「自性清净」一切杂染法在自性涅槃中从来就不相关涉灭如日光生死法如黑暗光是光暗是暗光力不强时似与黑暗相合其实光明还是离黑暗的此离常住而自性清净的灭谛如「离一切烦恼藏」而「过于恒」河「沙」数的「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的「佛法」都「成就」了即「说」为「如来法身」烦恼与灭——如来藏性是离是尽的而无边功德性与灭谛是不分离不脱开无差別是无二无別浑然一体的自性清净的常住涅槃如太阳所摄持的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的不思议功德如光明光与太阳不离有光即有太阳有太阳即有光众生虽本来摄持这些功德而离障显现一切功德成就即名为如来法身法身也就是大功德法聚就是果地圆满显發的灭谛——大般涅槃

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佛所圆证的常住灭谛非作非始众生也就本来具有了所以说「如是如来法身」在凡夫位为烦恼所缠「不离烦恼藏」但「名如来藏」不名法身如来藏即因地的自性涅槃如来藏虽还没有成就不思议佛法但也能摄持过于恒沙功德如来藏与法身本质是一样的仅是离缠与在缠如日处重云而隐暗与日出重云而大明而已因名如来藏果名法身无二无別在四谛中即灭谛上面说如来藏处说有圣谛甚深难知即指无作圣谛中的灭谛而说

子二 理智一如

丑一 标宗

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

证智与谛理也不是隔別的先立理智一如义说「如来藏智」即「是如来空智」如来藏约众生本依的一切法空性说如如法性中摄得无边功德性无边功德中主要的是般若般若智性与如来藏不二众生虽本有而还不曾显發大用要到修道成就圆满显發即如来空智因地的如来藏智与果证的如来空智相即不二说到如来空智一般总以为如来智不但知空也知不空有空智也有不空智然依本经如来智即是空(性)智如来智究竟证入平等法空性也能究竟了知无边法相通达种种法相智也是从不离空智即空智所起的方便用一样的离相一样的无所得一样的无漏出世间所以如来智同名空智这如见镜中的影像见明净的镜相而明净中什么事相都呈现出来见镜的明净与见镜的影像可说为二而实都是不离镜相的明净性的这理智一如的「如来藏」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来「所不见本」来「所不」曾证「得」的因为这唯是如来智的境界

丑二 释义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综合如来藏智与如来空智的理智一如名为「如来藏空智」这无论从谛理说或证智说都是「有二种」的然证智约契证谛理而得的所以约谛理来说明这如来藏空智约总体说约別义说分为二类即如来藏空与不空如来藏空智何以名为「空如来藏」如来藏从无始来即为一切烦恼垢所缠缚虽为烦恼所缠但并不因此而与烦恼合一约如来藏的「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说称为如来藏空所以《大乘起信论》说『空者一切烦恼无始以来不相应故』如来藏空不是如来藏无体如来藏是本性清净自性常住的在生死中如宝珠落在粪秽裡一样珠体还是明净所以说如来藏与一切烦恼是若离若脱若异的何以又名为「不空如来藏」如来藏自体具有「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藏约离妄染说名空如来藏约具足过恒河沙不思议佛功德法说名不空如来藏如来藏唯一约它的不与染法相应与净法相应立此二名唯识学者说圆成实也可有二义约远离一切杂染说名为空约由空所显说名空性体实是不空的然本经说不空不但约法性不空说重在体具过恒河沙功德性如《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都不是从因缘生法虚妄生法论空与不空而是依如来藏性说

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能信如来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颠倒境界转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一切苦灭唯佛得证坏一切烦恼藏修一切灭苦道

上释如来藏空智今释二乘所不见「此」有空义与不空义的「二空智」唯「诸大声闻」(钝根暂时不能)如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等广慧声闻「能信」受「如来」所说回小向大若约证悟说那么「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是不能觉了的此二乘空智与如来空智不同本经又名为净智是净除一分烦恼障离四颠倒的我空智大乘法中有的以为一切法空与涅槃空寂与无常无我及无常不净无我的空无我不同法性空寂是离戏论的平等法性而空无我但约五蕴和合无我我所说所以二乘的空智「于」无常无我不净——「四不颠倒境界转」即离四颠倒(无常计常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而转起的不能证入如来藏智「是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本所不见本所不得」而「一切苦灭」的灭谛「唯佛得证」如来得证如来藏而成就法身是由「坏一切烦恼藏」而得的而坏一切烦恼藏又从「修一切灭苦道」而来二乘的所以不见不得如来藏空智本经的解说极为明白

辛三 结成一灭谛

壬一 简妄存真

世尊此四圣谛三是无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谛入有为相入有为相者是无常无常者是虚妄法虚妄法者非谛非常非依是故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义谛非常非依一苦灭谛离有为相离有为相者是常常者非虚妄法非虚妄法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

依如来藏处说圣谛义是甚深难知的即四谛中的灭谛上来已明白说到这裡再依四谛作一简释「此四圣谛三是无常一是常」这是略标有生住异灭相的称为无常反之即是常四谛中合于生住异灭相的如苦谛集谛是生死杂染法当然是有为的道谛为修习所生起也是有为法所以道的「三谛」「入有为相」中有为相或说生住异灭四相或说生异灭三相或说生灭二相总之是有起灭变异的三谛既「入有为相」所以「是无常」的「无常」的有为法即「是虚妄法」无常的「虚妄法」即「非谛非常非依」谛是真实不颠倒虚妄法是虚假而不真实的所以说非谛是无常的所以说非常虚妄法不足为究竟依止所以说非依这不但苦集道谛也如此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故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义谛非常非依」经说苦等为四谛今又说苦道非谛这不是矛盾吗说苦道非谛是约非如来觉证的第一义说如约世俗法的作用说虽不是究竟真实也可以名之为谛如佛说无常是苦真实是苦不能说不苦佛说八正道是道依此确能证涅槃不能说不是道所以约世俗说道为谛如约究竟真实说即唯「一苦灭谛」才是「离有为相」的凡是「离有为相」的即「是常」住法凡是「常」住法即是「非虚妄法」「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谛

约四谛辨二谛声闻乘学者中有不同的论说如《大毘婆沙论》(七七)有四家说《顺正理论》(五八)有五说也有立苦道三谛是世俗灭谛是第一义的与本经一致《般若经》说四谛都是假名说是世俗谛而四谛的法空性是第一义谛这是因灭谛也通假名施设而离言寂灭是第一义也即与本经的灭谛说相近三谛是世俗灭谛是第一义古有此说本经也依此作论

壬二 遮倒示正

癸一 遮倒见

子一 总遮凡小

不思议是灭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亦非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见众色七日婴儿不见日轮苦灭谛者亦复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识所缘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识者二见颠倒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者则是清净

抉择如来的智境即灭谛灭谛即如来藏法身大般涅槃这是凡夫二乘所不能见不能证的凡夫与二乘的见地都不能与灭谛正义相合故应有简別先总遮凡小

「不思议是灭谛」不思议即超「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的也「非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智慧境界」这可以譬喻来说「譬如生盲不见众色」这喻如凡夫于如来藏法身一点也没有见到如生下来即坏了眼根的盲者一样青黄赤白的颜色什么也不知道如「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婴儿虽有视觉但经不得强烈的日光婴儿在日光底下眼睛就睁不开不能正见空中的日轮这如二乘虽有净智知生死法然于如来藏法身不能正见所以合法说「苦灭谛」也是「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识所缘」也「非二乘」的「智慧境界」为什么不能因为「凡夫」的心「识」不能通达无二无別的一法界性而常起「二见」不能正见法相而都起四「颠倒」二见很多如执有执无是二见执常执断是二见执一执异是二见等总之众生所认识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于相对的而执为实有所以一切都是二见颠倒即常乐我净的妄见是推求执著义「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是清净」智清净依本经前后文即清净智也即是空智二乘的空智是观虚妄杂染法于四不颠倒境界转与如来空智的契证如来藏法身不同《大般涅槃经》于凡夫二乘不能见如来藏法身大般涅槃的道理说得极明白可为參考

子二 別遮凡夫

丑一 遮二见

边见者凡夫于五受阴我见妄想计著生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断见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于身诸根分別思惟现法见坏于有相续不见起于断见妄想见故于心相续愚暗不解不知刹那间意识境界起于常见妄想见故此妄想见于彼义若过若不及作异想分別若断若常

「边见」先说凡夫的二见即二边见「凡夫于五受阴」境以「我见」为本依此我见而起种种「妄想」和「计著」我见是六十二见的根本一切见依我见而生种种妄想执著「生二见是名边见」落于二边边鄙而不中正的倒见名为边见二见极多今举出特重要的即「常见断见」为何特別举出这断常二见因佛法宗本为生死流转与解脱涅槃法于此二而引生的倒见不是误认为常住的就是错执为断灭的

二见的解说有二番先约于生死涅槃所起的断常见说「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行是有生灭法如五阴凡夫见有生灭见生者必归于无常灭不了五阴无常相似相续不了如来藏为依而不失不坏于是就起断见以为不免无常不免一死终于是什么都没有有些凡夫外道厌生死而求涅槃「见涅槃常是常见」也「非正见」因为凡夫不能真知涅槃仅是比对世间无常而推想离世间的常住这样的常见还是不正见凡夫于诸行无常起断见于涅槃起常见由于「妄想见」而「作如是」的执「见」次约有为身心所起的断常见说「于」有情「身」分的「诸根」(能见的眼能闻的耳到能触的身)「分別思惟」于「现法」中「见」它「坏」了现法即现在现在生中的诸根一旦坏了不能再起作用或部分坏了或完全坏了如人的死亡这类凡夫专在物质所集成的诸根著想于是见诸根坏了就以为有情不再存在他对「于」三「有相续」的事理「不」能明「见」所以执为什么都没有了「起于断见」这是唯物论者的偏见由于不契真义但凭「妄想」的执「见」而如此有一类凡夫「于心相续」的真义「愚暗不解」心虽是相续的但以愚痴暗昧而不能如实了解「不知刹那间」生灭的「意识境界」所以「起于常见」这是唯心论者的偏见唯心论者执有精神的常住他们以为眼等诸根坏了心是相续常住而不断的不知道心——意识是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续如火焰一样流水一样是前后相续不断的但并不是常住于心相续所起的常见也是由于「妄想见」而生起的

上面所说的于生死涅槃起断常见或说于有为的物心二法起断常见「此妄想见」都是「于彼」真「义若过若不及」而不能恰当所「作异想分別」才以为是「若断若常」过与不及都不合中道正义不及是损减见太过是增益见如见眼等坏灭即否认业果不失的缘起法起于断见即是不及的损减见到心识的相续误以为常住这是太过的增益见这过与不及的断常二见即是上来所说的二见——边见

丑二 遮颠倒

颠倒众生于五受阴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

颠倒即凡夫的四种颠倒「颠倒众生于五受阴」的生死诸法不能正确的了解而起错乱的认识如诸行是「无常」的他却作「常想」一切有漏诸行是「苦」的他却起「有乐想」一切法是「无我」的他却生起「我想」一切有漏法是「不」清「净」的他却起清「净想」颠倒以见为体于法必先现有错乱的倒想而后才成为倒见所以经中都称为倒想如人是无常的但从小到大有相似相续相不了相似相续的生灭性所以起常想众生的心境中似乎有乐而不知乐是轻微的苦如为重担所压感受苦痛转一转肩轻松一些即似乎快乐实仍为苦有漏无常的诸行众生倒起乐想五蕴的一合假相没有真实的自体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但众生为我执所蒙蔽倒觉为有一自在的自我自在即我生死法一切是不清净的如身为三十六物所成秽恶所积聚然为薄皮及庄饰所蔽而倒觉为清净的凡夫外道都起此四倒声闻法即著重于说明无常无我不净修四念处以求解脱

子三 別遮二乘

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净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见

「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果智是清净的名为「净智」此净智于生死法的无常等虽有所了知但「于」如来「一切智」所知的如来藏「境界」「及」因如来藏出缠而成就的「如来法身」还是「本所不见」本所不得的于生死了知无常等虽生起净智不颠倒但如于如来法身菩提涅槃而也看做无常无我不净那又是颠倒了否定生死法而不能肯定的正见涅槃的常乐我净所以还不是究竟的正确的知见

癸二 示正见

或有众生信佛语故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非颠倒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于佛法身作是见者是名正见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

究竟的真知正见唯是如来十地菩萨也还不能亲切的了知然而凡夫二乘菩萨也可能得正知见不过不由自力的智慧证知而是信佛所说而来「或有」二乘而回小向大的或有凡夫而初發菩萨心的这样的「众生」佛为他们说如来藏法身一乘法即能「信佛」的「语」言于如来藏法身生「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这「非」是「颠倒见」而「是名」为「正见」的无常等约生死法说生死法不能执常然如来法身涅槃是出世第一义是常净的而不应执为无常无我不净「何以」呢因为「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波罗蜜即事情的究竟成办佛果是究竟圆满有常等的四德所以名四波罗蜜如来法身超越于时间性无前无后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所以是常《涅槃经》说『无苦无乐乃名大乐』离去凡常的苦乐不再有恼乱烦动变易得究竟安稳的不系乐我即大自在佛于一切法自在名为法王佛离一切系缚离一切杂染尽名大净如来藏本也具此常乐我净的但如来法身才圆满的成就显發了常乐我净的功德如来法身如此所以能「于佛」的「法身作」如「是见」「是名正见」

得此「正见」的才「是佛」的「真子」此下约父子喻说印度婆罗门自称为梵子从梵生从梵口中生得到梵的一分现在也作类似的赞叹能于佛法得正见的是如来的真子二乘弟子虽都可说佛子但大乘经中讥二乘为婢子不是如来嫡子佛的真子是趣向佛乘的菩萨因佛口说法依佛音声得法气分所以说「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世间子得父家财有的但得父亲的房屋田产有的能得父的道德智慧学佛法的也如此有不得佛的法分但以行布施持戒而得福报有的于佛法修证解脱即名为「得法」分——「余财」

戊三 如来依因——一依

己一 出依体

庚一 约胜以简劣

世尊净智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波罗蜜此净智者虽曰净智于彼灭谛尚非境界况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于彼义当觉当得为彼故世尊说四依

上文说『虚妄法者非谛非常非依』『非虚妄法者是谛是常是依』现在即著重于依的说明生死与涅槃都应有依止有依止才成为生死流转才能得涅槃还灭什么是依就是如来藏——灭谛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从世间来看一切法凡是存在的都是有所依的无依即不能存在如书依于桌桌依于地地依于虚空

上面说到二乘的净智「净智」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智波罗蜜」二乘的果智如尽智无生智约二乘断证说也可说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说是智波罗蜜不过「此」二乘无学果所有的「净智」「虽」也可以说是「净智」但对「于彼」如来所证的「灭谛」「尚非」他的「境界」果智尚且如此何「况」不及净智的初学的「四依智」四依智古有二说一说二乘初修依四谛所生的智慧名四依智一说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的四依智第二说更好唐译作『入流智』意指四预流支四预流支与四依本为一事的转说佛令人亲近善知识目的在法不在人从善知识听闻正法目的在真义而并非为了名言章句劝学者如理思惟即应依了义经去思惟法随法行即依法而行但这是不应依取相的分別识而应依离相空智佛「何以」要说四依智因为使「三乘初」發「业」的行者「不」致「愚」昧「于法」的真义于佛说法的根本目的究竟意趣能正知正见如法即摄受正法的正法义即第一义谛了义即决定说一乘智即如来藏空智「于彼」四依的真意「义」现在虽还没有能证得但「当」来一定能「觉」一定能「得」「为彼」三乘初业行者使他不愚于法所以「世尊说四依」学者也就因此而起四依智

庚二 据一以遮四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所谓灭谛

「此」上所说的「四依」「是世间法」是随顺四预流支而说为四依论到究竟实只有一依这「一依」是「一切依」中的最「上」依从世出世间说是「出世间」依从上中下说是「上上」依从二谛说是「第一义依」这一依即是常是谛的非虚妄的无为的无作四谛中的「灭谛」生死也依此涅槃也依此为一切的究竟依

己二 明依义

庚一 常住不变为生死依

辛一 略标善说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

先说灭谛为生死依本经的文义简奥不大明显《楞伽经》曾引本经说如来藏为生死依可以參考生死流转即蕴处界流转生死法是无常无我的但刹那生灭的无常法怎么能前后延续作业在现在受果在未来前不是后后不是前前后间有什么连系而成为生死轮回呢外道说有常住的灵魂神我我在轮回造业者受果者是同一的我佛法说无常无我又说生死流转即显得非常深奥为论究这一主题佛教中有各式各样的解说真常唯心论者即说常住不变的如来藏为生死依

生死死生的「生死」「依如来藏」而有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平等法空性如来「以如来藏」的离初后际「故说本际不可知」时间的最初为本际如现生是从前生来的前生又从前生来的这样一直推上去生死的最初怎样佛常说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的本际不可知求生死的最初边际是不可能的依本经的解说如地依于空空无所依不可再问空何所依这样生死依如来藏如来藏常住无本际可说所以生死也就本际不可得这样「有如来藏故说」有「生死」生死是依如来藏的如有作这样说的「是名善说」如不说依如来藏有生死不但不是善巧的说明而且根本就说不通

辛二 別释依义

壬一 生死依

癸一 生死是如来藏

世尊生死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世尊生死者此二法是如来藏

此下分別解说生死依如来藏但生死与如来藏不可说一也不可说异今先说不异上面说到「生死生死」到底是什么「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受即是取眼等六根能取六境说名受根也可说六根是有执受法即执取六根为有情自体生起觉受所以名受根诸取根没即眼等根的取境作用坏了次第不受根起即次第受根不起六根是刹那生灭的前一刹那灭后一刹那生相续而起用名为生如刹那灭了受根的作用不再次第生起是为死这两句合说从生而死诸取根起灭的「生死」「二法」有起有灭是虚妄有为但究论体性实即「是如来藏」如眼病而见到空中的花生花灭切勿以为虚空外別有空花的生灭空花的起灭实即是虚空性并不离了虚空而有花的生灭体生死依如来藏即是如来藏而不可说异也是这样

癸二 生死依如来藏

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外有为法依建立者是如来藏

此说生死与如来藏的不一依如来藏有生死这不是第一义谛不过依「世间」法随世俗谛的「言说」而说「有死有生」「死」就是「诸根」的作用「坏」了「生」就是「新」的「诸根」生「起」说有诸根的生死起灭然「非如来藏」自体也是「有生有死」的如说花生花灭不出于虚空就是虚空而虚空自身实并无花生花灭从世俗而显第一义说生死是如来藏然从第一义说「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离」生灭「有为相」的由「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宝性论》引此文译为『常清凉不变』常即无生恒即无死清凉所以无病不变所以无老有为相是依无明住地烦恼所起的颠倒乱相如来藏从来离垢所以无生老病死的诸相自身无生死相却为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的所依如虚空虽无花生花灭而妄见的花生花灭还是依空而有要说如来藏为生死依且顺便说为涅槃依如来藏是无边功德所依止是能摄持一切功德而不失一切佛法是因此而得建立说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即由于这是过恒沙的「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与如来藏不二不可安立別异这即是上说的不空如来藏同时为「断外」的颠倒虚妄杂染的「有为」诸「法」的「依」止摄「持」「建立」这即「是如来藏」所以如来藏为依有二义生死杂染依于它清净功德也依于它据唐译及《宝性论》引文『不离』下多一『不离智』『断外』下多一『离智』意思说不离智慧性的一切功德法与如来藏不离不异依于如来藏而有非智慧性的一切虚妄杂染法与如来藏別异也是依如来藏而有

所以有人说《大乘起信论》立真如生无明义实在不妥当只可说依真如而有无明迷真如而有无明无明是不离于真如的但真如非生死缘起法不可说真如生无明本经说如来藏为依《楞伽经》《密严经》说如来藏藏识为依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识藏)为依如来藏为依是真常妙有的大乘经的本义专依赖耶说所依是受著西北方论师的影响

壬二 为缚脱依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

缚是生死系缚脱是涅槃解脱这都依如来藏而成立假「若无如来藏」众生即「不得厌苦」不得「乐求涅槃」要解脱生死必先知苦可厌乐即愿欲知三界生死苦可厌这才希求安乐自在的涅槃不知厌生死即不会乐求涅槃众生在生死苦中求快乐而有漏乐实是行苦而不能知知厌苦而不彻底即不能彻底的乐求涅槃厌苦心乐求涅槃的心这种动机的發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都依如来藏而有的「何以」没有如来藏即不知厌苦不求涅槃因为「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都是「刹那不住」的生死流转法是蕴依唯识说即一切以心识为本众生的有漏识有七即眼识意识——六识及心法智心法智地论师解说为第七识嘉祥说是六识的相应心所唐译作『所知』然依《楞伽经》义即第七末那识如说『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末那译为意真谛三藏每译为心本经的心法智实即第七末那的异名心法智的智约凡夫的颠倒智说(《大智度论》有『心想智力』句)妄想执著不是真智慧此七法是刹那不住的即念念生灭的如前前非后后一切是刹那灭的那么众生起善造恶如何能保持善恶业因而成为生起未来生死苦的因呢所以没有如来藏即「不种众苦」种下的苦种即是招感三界生死的业由善业感人天善果由恶业感三恶趣果今七识都是生灭不住的这些善不善的业种种在什么处所呢谁能保持它不失生灭易脱的七识不能受熏本经说如来藏是常住的是依是持是建立善恶等熏习依于如来藏善恶业不失而能感三界生死果生死流转由此而能建立如没有三界生死苦也即「不得厌苦」不会「乐求涅槃」而且在生死苦痛中众生都直觉得必有究竟安乐的依处众生虽不能实证得此究竟安乐但能信能求换句话说所感受的愈苦痛愈觉得有此安乐处否则即陷于绝望的悲观不会因此起乐求涅槃心这因为众生本有如来藏为众生自性虽迷而不觉然在生死苦迫中能直觉的希乐愿求这样生死流转依如来藏而成立解脱涅槃也依如来藏而成立了「如来藏」的所以为生死涅槃依不是別的因为它「无前际」法尔如此本来如此没有时间性的边际因此如来藏是「不起不灭法」是不起不灭的常住法能为生死涅槃作所依众生这才「得厌苦」「乐求涅槃」中观和唯识宗明一切法空性或圆成实性也是不起不灭无前际后际的然都不说为一切法的依止处以常住不生灭为所依即真常唯心论的特色

辛三 遮倒解

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

依如来藏说有生死涅槃然如来藏决非外道凡夫小乘的倒解可明了一般外道执一真实常住的我为生死涅槃的主体佛法说无常无我否定外道所执的常我现在说如来藏为生死涅槃的所依但与外道所执的常我不同「如来藏」「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众生为我的异名今说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和《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意义一样都是无我的异名即主宰自在众生即五众(蕴)假合的有情依外道说即是生而又生的补特伽罗即寿命生命约生死的延续说即行人法的如有意识有智慧能用手能说话的众生是约我的四义不同实即一神我现在说如来藏是不与外道的神我一样的《楞伽经》也说『无我如来之藏』实约一切法空性说

次说「如来藏」为三种人所不能知「堕身见众生」即上文所说『凡夫于五受阴我见妄想计著生二见』身见即是我见凡夫依我见为本而执断执常不能正见无我如来之藏「颠倒众生」即上文所说『颠倒众生于五受阴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有了这四颠倒也就不能正知如来藏「空乱意众生」即上文所说『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净智本所不见』阿罗汉辟支佛净智也名为空智二乘空智不能通达一切法性空(即究竟正见空义)所以说是空乱意即迷乱于法空性而意有错失这三类倒解都不能见如来藏所以说「非其境界」然《宝性论》別说为堕身见众生为外道颠倒众生为二乘因法身是常乐我净的二乘倒执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空乱意众生为大乘中的恶取空者然依本经文义而说即是二见与颠倒众生及净智二乘

庚二 自性清净为入道因

辛一 列五藏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如来藏为杂染清净所依然如来藏自体实非生死杂染法生死杂染不过依附于如来藏如来藏是自性清净的性净而与杂染相关的道理此处特为说明先列五藏名字这是散见大乘经中的而实同为如来藏的別名《佛性论》解说为「如来藏」约自性说即真如即一切法自性以真如为藏(或约依止义或约摄持义或约隐覆义如前说)名如来藏「法界藏」这是约因说的界是因义發心修行以及成就无漏功德法都依于如法性如如来藏有过恒沙功德为一切清净法因又以法空性为所缘境引生无漏功德法故名法界「法身藏」约果说由修行正法所成就的名为如来法身依法成身名法身即以法性为身又是一切大功德法聚故名法身「出世间上上藏」这是约真实义说世间是浮虚不真实的如来藏不变常住真实清净所以名出世间出世间义通二乘这是出世间的上上法所以名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约秘密义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这是甚深难解处發心修行与如来藏相顺相应即成圣贤与如来藏相违不相应的即成外道凡夫此五藏中的自性清净藏下文将专为说明

辛二 释二事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

二事本性清净是主烦恼杂染是外附是客性如来藏自性清净以虚空宝珠等为喻似乎是易解的其实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净性而众生位中的一切又都是不清净的不清净法覆蔽染污清净性的如来藏这是极难明了的所以说「此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是清净的「而」又为「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污这是「不思议」的「如来境界」非凡夫二乘所知烦恼与随烦恼称为客尘客对主说有后起的外来的不久即去等含义如来藏是本来如此的所以称自性烦恼随烦恼是可断除法类如附著于摩尼宝珠的尘垢所以称客尘尘是染秽不净义这如来藏的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的境界非一般众生所能了知

烦恼的客尘是后起的还是本来就有的若是本有何以名客尘如某处有甲就有乙即都是主人不能说有主客的分別了有就同有如来藏何以不与烦恼那样也称为客呢假使说烦恼是后起的那么如来藏本性清净圆满究竟而后又起烦恼佛已断烦恼而证圆满清净烦恼也可能再起了这是不合理的又如现在一念善心这应该说有无烦恼呢如说有烦恼善心即不成为善心善与不善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如说善心起时没有烦恼那怎能说烦恼染污净心若更微细分別心是心王烦恼是心所烦恼不起时不能说心为烦恼所染污就是烦恼现前时烦恼心所与心虽缘起相依而实互不相及一念现前时烦恼不能渗入净心净心也不能渗入烦恼怎能说烦恼染污净心何不说净心净化烦恼『心性本净而为客尘烦恼所染污』这是佛法共有的教说而实在甚深甚深极难思议所以说「何以」如来藏为烦恼所染是这样的难知因为「刹那善心」生起不能同时有烦恼生所以「非烦恼所染」如「刹那不善心」生起心即是相应不善的自身即是不善还说染个什么这是约善不善心的生起以说明自性清净的心不能为「烦恼所染」又「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因为法法是不相到的各住自性烦恼是烦恼心是心就是同时能生起也还是互不相入「不触法」怎「能得染心」呢「然」而事实上「有烦恼」也确「有烦恼」能「染心」不是推论与思议的境界而烦恼与为烦恼所染的心却是确实的所以「自性清净」的「心而有染」污是「难可了知」的依下文说这唯佛能知我们仅能以信仰去接受它

本经不以自性清净心论可否为烦恼染污而约自性清净的善心或不善心论是否可为烦恼所染污自性清净心不出自性清净的善心(立三性即摄无覆无记)自性清净的不善心(立三性即摄有覆无记)善心不善心约心相说自性清净心约善不善心的自性说善心与不善心的自性清净有漏位中为烦恼所染污这是极难理解的心性本净与客尘所染也许由于难解所以常为大小空有诸宗所共诤有不承认心性本净的即以经文为不了义有部解说为心有善不善无记三性无记是心的本性初生及命终以及善不善心所不起时心都是无记的与善心所及恶心所相应成为善不善心即是客性约心相续的为不善心所染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并非不善心的自性是清净无漏的成实论师说心性通三性也以此经为不了义约相续假名心说声闻中的大众部分別论者是以心的觉性为本净的大乘中如《般若经》《中论》等以为此约善不善心的空性说一切法本性空自性清净心者清净就是空空就是清净众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所以说一切法及心自性清净心性虽本来空净而以因缘有杂染烦恼不碍自性空的缘生烦恼不离法性空即是法性空无二无別然由于烦恼本净(空)的心性不得显现由此说心性本净为烦恼所染污瑜伽学者也约此义说然邻近大众分別说的真常唯心论如本经所说即略略不同心性本净或自性清净心当然约如来藏法性空说然胜义空的般若宗风法性空约一切法说心性空虽约心以显法性但心性净与法性净是无二的本经直约心性说心性本净中含摄得无边功德所以说『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藏虽即法性但约一一众生上说不离蕴界处(有情自体)不离贪嗔痴等烦恼所染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唯能约众生说与法性本净不同性净中有无边功德名如来藏这与《般若经》等心性本净不同本经的自性清净心约心性与空性的合一说此即寂即觉的心性中摄得无漏功德法这样的自性清净心无始以来为烦恼所杂染凡真常唯心论的自性清净心是有空寂觉了净法功能三义的与中观及唯识义不同

丁四 证说

戊一 胜鬘推佛

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佛命胜鬘更说摄受正法胜鬘即奉命广说如来一切果德如来果德极为甚深为引摄众生易生信心起见又推尊于佛请佛证明文句已如前解说

戊二 如来述成

胜鬘夫人说是难解之法问于佛时佛即随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胜鬘夫人说」了这甚深「难解」的妙「法」又敬「问于佛」请佛证明「时佛即随」顺欢「喜」的说「如是如是」胜鬘说的甚深法约义理通于如来究竟果德的一乘一谛一依从文段说由如来藏自性清净为客尘所染的难可了知而来「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这的确是「难可了知」的分別的说「有二法难可了知」「自性清净心」——如来藏「难可了知」根本的无明住地烦恼等也是难可了知的而说「彼」自性清净「心为」无明住地等「烦恼所染」染净二法的互相关系更是「难可了知」众生的心自性本是清净的但为烦恼所染虽为烦恼所染而自性还是清净的论到这真妄的根源以及真妄相关处真是难可了知贤首家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可为此义的说明为烦恼所染是随缘虽随缘而自性清净不变虽不失自性清净而确是随染缘为生死依起一切虚妄法矛盾而统一统一中存有矛盾真妄的相关处是如此「如此」甚深难知的「二法」唯有「汝」胜鬘「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大法就是正法正法显法的微妙大法显法的深广听了能领受这不唯信仰而已是经智慧的了解除了成就大法的菩萨能领受外「诸余声闻」缘觉的二乘圣者「唯」有「信」受「佛语」不能以自己的智解来领会的

丙二 大(一)乘道因

丁一 如来说

戊一 标

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随顺法智而得究竟

一乘道果中的一乘一谛一依归结于一切众生本有如来藏心这是趣入大乘的因依以此为依才能發心修行证果即如来果德为众生入道真因为真常妙有者的唯一特色

如来承上而接著说「若」为「我」佛的「弟子」修一乘佛法最初是「随信」即以信心为依而修学是随信行者学佛本有二类根性(一)是随信的重于信心随信而入于佛法(二)是随智的重于法智随智而深入佛法本经宗明果德所以重在信心随信入道「信增上」是随信行的信心渐次深固而有力随信如信根信增上如信力这是信位菩萨「依」于上来「明信」进而「随顺法智」明信不是迷信而是含有慧解的正信不过重在信而已得到明信再随顺智慧观察正法名为法智这是胜解行地菩萨随顺法智后再进「而得」到「究竟」即是悟入正法于正法究竟决了无疑不会退转了这是分证以上的菩萨修学佛法有此信位解行位证入位的三阶

戊二 释

随顺法智者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观察业报观察阿罗汉眠观察心自在乐禅乐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此五种巧便观成就于我灭后未来世中若我弟子随信信增上依于明信随顺法智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

如来所说重于后二位先释「随顺法智」这就是五种巧便观即于五法门而得到善巧「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有作十八界解根即六根意解即六识境界即六尘声闻乘五善巧中也有界善巧施设即安立对安立十八界的法门观察解了然应解说为意解境界明唯识法门本经重在菩萨大行如来果德而于众生生死虚妄法的因果缘起略而不详如论到生死虚妄边应为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意解即意言一切境界唯是意识(一意识摄得一切虚妄分別心心所法)所现起的影像依《楞伽经》每说如来藏藏识施设根尘器界这是阿赖耶识的自性缘起「观察业报」即爱非爱缘起业有种种业报有种种报如何發业如何润生种种业报差別虚妄生死不出这二事这二种观是约生死杂染说的「观察阿罗汉眠」有作『阿罗汉眼』眼是阿罗汉的智慧即净智眠是随眠——深潜的烦恼阿罗汉虽断了四住烦恼但还有深隐的无明住地未断「观察心自在乐禅乐」心自在乐是心离烦恼心得解脱而有的离系乐禅乐是修四禅所得的现法乐住心自在乐慧解脱阿罗汉能得得现法乐住的禅乐即俱解脱阿罗汉「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通」得意生身的三乘圣者随意无碍自在引發种种神通这三种观察是重于二乘(及菩萨)的行证切勿于此起究竟想知道这还没有究竟即一乘道所以要正确观察「此五种巧便观成就」即名随顺法智

再释得究竟此依修行信智而来所以重举「于我灭」度「后」「未来世中若我弟子」能「随」顺于「信信」心「增上」「依于明信」能进而「随顺」五善巧观的「法智」这样的进修就能得到究竟什么究竟呢「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这难可了知的甚深义决了无疑的证信就是「得究竟」了如「是」于性净尘染能「究竟」就是「入大乘道因」其实信也信此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染污随顺法智也是观察此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染名为阿赖耶识由此现起根意解境界即初巧便观由如来藏为依有生死业报即第二巧便观障覆自性清净心的烦恼微细而二乘不断的为无明住地即第三巧便观离得部分烦恼得心自在乐与禅乐不应作究竟想即第四巧便观三乘圣者未能转得如来藏中藏识的名义还有三余但已能得自在神通即第五巧便观所以解行证入为入大乘道因而这大乘道因以如来藏心为依因所以说『依如来藏故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戊三 结

信如来者有如是大利益不谤深义

初从信入所以「信如来」的教说或依信而解而证都「有如是」的「大利益不谤」甚「深」的法「义」

丁二 胜鬘说

戊一 请说

尔时胜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当承佛威神复说斯义

这是请说胜鬘于信证入中重于未信令信已信者得增进

戊二 许说

佛言便说

戊三 正说

己一 赞叹三善

胜鬘白佛言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义离自毁伤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为三谓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随顺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推如来

「胜鬘白佛」有「三种」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对「于甚深」的法「义」都得三大利益(一)「离自毁伤」不信佛法毁谤佛法或者不知而自以为了知起错误的见解作颠倒的解说都是谤法重业三种善人是不会如此毁伤自己的(二)「生大功德」因为信解深义修六度四摄能生广大功德(三)「入大乘道」从信而解从解而行为趣入大乘道因「何」「为三」种人呢(一)「自成就甚深法智」即于甚深义而得究竟的菩萨(二)「成就随顺法智」即作五种善巧观的解行菩萨(三)「于诸深法」由于智慧不够「不」能「自」己有所「了知」于是「仰推世尊」这是信位菩萨怎样是仰推世尊凡不能明见甚深法义即自己承认无慧这是「非我」所解的「境界」「唯佛所」能「知」道我虽不知不解佛是能明彻无碍的那么佛如此说我就如此信受这叫「仰推如来」就是随信行上面佛说的约一人的次第进修——先信次随顺法智后得究竟为三位胜鬘约多数有情的差別分成三类这三类人虽有程度的浅深但都能得到上面所说的三大利益也可以说成就信增上能离自毁伤成就随顺法智能生大功德成就甚深法智能入大乘道

己二 降伏余恶

除此诸善男子善女人已诸余众生于诸深法坚著妄说违背正法习诸外道腐败种子者当以王力及天龙鬼神力而调伏之

「除此」三种「善男子善女人」而外「诸余」凡外的「众生于诸」甚「深」的「法」义本所不知本所不见却「坚」固的执「著」他的「妄说」而「违背正法」如佛说无我如来之藏他们却说有实在的自我佛说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的四德他们却执为是无常无我凡是这些「习诸外道」的「腐败种子」们应该予以降伏腐败种子即不能于佛法中生善根功德芽的对这种恶人应「当以王力及天龙鬼神力而调伏」他在世间的显露边借王臣的权势运用政治力量来降伏他们或驱逐或禁闭还有在秘密方面以天龙八部鬼神的力量去降伏他们使他们舍邪归正大乘经中常说天龙八部都有受佛付嘱而乐意护法的

戊四 证说

尔时胜鬘与诸眷属顶礼佛足佛言善哉善哉胜鬘于甚深法方便守护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亲近百千亿佛能说此义

「胜鬘」说完了经即「与诸眷属顶礼佛足」向佛辞行「佛」乘这末后机会也就印证她方才所说并赞叹说「善哉善哉胜鬘」汝「于甚深法方便守护」原来护法是有两方面的如信受佛语依佛说去修学证入摄受众生入正法中这是正常的守护佛法另外还有不得已的方便守护即为了降伏腐败种子不得不如此这样的「降伏非法」恶人确能「善得其宜」——恰到好处否则佛法会被破坏而毁灭了佛说胜鬘实「已亲近百千亿佛」才「能说」出「此」甚深「义」理——正宗分到此已毕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付嘱流通

丙一 胜鬘流通

尔时世尊放胜光明普照大众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足步虚空还舍卫国时胜鬘夫人与诸眷属合掌向佛观无厌足目不暂舍过眼境已踊跃欢喜各各称叹如来功德具足念佛还入城中向友称王称叹大乘城中女人七岁已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已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

佛法不但利益当时大众还要利益未来大众所以诸大乘经都有付嘱流通分今先说胜鬘流通胜鬘在佛前宣说了大法经佛印证所以她此后仍不断的弘扬此法门

佛因胜鬘的诚信感通来阿踰阇国弘化法事完毕「时」「世尊」又「放」殊「胜光明普照大众」像来时的普放净光明一样来时佛在空中现从空而下现在是以神通力从地而「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一多罗树高七尺共约五丈高左右佛升空中后「足步虚空」即以神境通力履行于虚空中「还舍卫国」去当佛回去「时」「胜鬘夫人与诸眷属」又再恭敬的「合掌向佛」为佛送行爱慕佛尊重佛舍不得佛的別离所以远望如来「观无厌足目不暂舍」一直到「过」了「眼」的「境」界见不到佛为止

胜鬘等送佛回国后大家都心中充满了法喜所以「踊跃欢喜」胜鬘与眷属们「各各称叹如来」不思议的「功德具足念佛」而「还入城中」具足即圆满念佛不但是口头诵持是内心的明记不忘时时系念著佛名为念佛对佛有完全的了解系念方是具足念佛这有四种(一)念佛名号这是极浅的(二)念佛相好这也还是形式的(三)念佛功德即佛所成就于内的如大智大悲大方便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四)念佛法性身即观法实相以本经说摄受正法般涅槃无作灭谛如来藏如来法身等都是摄得功德的实相念佛胜鬘入城回到宫中首先「向」她的丈夫「友称」大「王称叹大乘」法友称王听了也就信佛奉行大乘从此夫妇共弘大乘法「城中女人七岁已上」的由胜鬘去「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也「以大乘」法去「化诸男子」使「七岁已上」的男子都信学佛法总之阿踰阇国的「举国人民」男女老少「皆」趣「向大乘」修学大乘了从切身处推广出去由家庭的佛化而到社会的佛化

丙二 如来流通

丁一 重说经文以付嘱

戊一 集众

尔时世尊入祇洹林告长老阿难及念天帝释应时帝释与诸眷属忽然而至住于佛前

佛回到舍卫即「入祇洹林」是梵语即华语的林所以应译为祇林即祇园佛在阿踰阇国与胜鬘弘通的法门祇林的大众还没有听说所以又集众重说「告长老阿难」阿难多闻第一有受持经典传布流通的责任佛告诉他召集祇林的比丘大众们不但付嘱人间还要流通天上所以又心「念天帝释」梵语释迦因陀罗(帝)提婆(天)今译为天帝释义译为能天主为三十三天王在许多天中帝释对佛法有特別的关系佛在人间帝释住地居天顶邻近人间所以时来佛边听法由于他须弥山顶的夜叉群——执金刚神都受持佛法护持流通龙树说佛法人间的出家弟子中付嘱阿难天上的在家弟子中付嘱帝释如来心念帝释「应时帝释与诸眷属」——天龙八部们都「忽然而至住于佛前」

戊二 说经

尔时世尊向天帝释及长老阿难广说此经

人天大众齐集祇林「时世尊」就「向天帝释及长老阿难」并诸天人又「广说此」胜鬘「经」

戊三 付嘱

己一 付嘱帝释

说已告帝释言汝当受持读诵此经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罗蜜若复善男子善女人听受读诵乃至执持经卷福多于彼何况广为人说是故憍尸迦当读诵此经为三十三天分別广说

佛「说」经「已」后就「告帝释」说「汝」应「当受持」此经「读诵此经」领受在心持而不忘名为受持常时念诵名为读诵这是闻法者应有的初步工夫佛为付嘱流通劝人学习大乘经都赞叹受持的殊胜功德现在佛呼帝释为「憍尸迦」(帝释前生姓憍尸迦)说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河「沙劫」中「修菩提行行六波罗蜜」功德当然是大极了但「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对此经「听受读诵」甚至暂时的「执持经卷」他所得的「福」德即「多于彼」善男子善女人「何况」能「广为」他「人」宣「说」那福德是更大了可是行菩萨行修六波罗蜜的也必是从受持读诵大乘经而来为什么不及受持读诵本经呢这不外乎当机赞叹劝發受持而已也可以说有發菩提心而修菩提行的不知众生有如来藏性即不能决定能否成佛虽修菩提行未到达不退位可能会退为小乘如听了如来常乐我净如来藏大涅槃那就决定趣入大乘不再退失久修而可退这当然不及听闻而决定不退趣入一乘的了又可说修菩提行有二种人(一)著重事相的如修事六度的菩萨(二)了生死即涅槃能与法空性相应而修习如本经的摄受正法是胜于偏重事行的「是故憍尸迦」汝「当读诵此经」并在善法堂中「为三十三天分別广说」此经

己二 付嘱阿难

复告阿难汝亦受持读诵为四众广说

佛「复告」诉「阿难」说「汝」也应当「受持读诵」此经「为四众」弟子——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广说」此经

丁二 列举经名以付嘱

戊一 出经名

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佛告帝释此经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一切声闻缘觉不能究竟观察知见憍尸迦当知此经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当为汝略说其名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天帝释及长老阿难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经叹如来真实第一义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议大受如是受持一切愿摄大愿如是受持说不思议摄受正法如是受持说入一乘如是受持说无边圣谛如是受持说如来藏如是受持说如来法身如是受持说空义隐覆真实如是受持说一谛如是受持说常住安隐一依如是受持说颠倒真实如是受持说自性清净心隐覆如是受持说如来真子如是受持说胜鬘夫人师子吼如是受持

问答经名以便受持是大乘经所常有的因为这样可以知所简別这是什么法门与其余的法门各別经义繁多略举经名就可能忆持全经的意义

本节可分几小节「时天帝释」受佛付嘱后又「白佛」说应「当」以「何名」称来称说「斯经」又应当「云何奉持」这是启请持名

「佛告」诉「帝释」说「此经」——法门著重佛的果德所以「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样的法门「一切声闻缘觉不能」够「究竟」的「观察」与如实「知见」的「憍尸迦」应「当知」道「此经」是「甚深微妙」的可说是「大功德」的积「聚」处因为本经从菩萨的归依發愿修行到广谈如来果德实是无边功德的集成内容那么广大名称也就说不尽不过「今当为汝略说」法门的「名」字应当审「谛」的「听」闻还要如理思惟的「善」巧的「思念」它

当「时」「天帝释及长老阿难」得佛允许略说经名就「白佛」说「善哉世尊」我们谨「受」佛的「教」导「唯然」是允诺的意思这是大众受教而听

接著佛就说有十五个经名一一的要他们「如是受持」古人依此而分本经为十五章然不一定次第如此这只是从本经中举列十五个重要论题重要内容记住了这全经的内容也就受持不失了「此经」是称「叹如来真实」功德「第一义功德」如胜鬘说颂『叹佛实功德』等「不思议大受」即是胜鬘所受的十大戒「一切愿摄大愿」即胜鬘發三大愿菩萨的一切大愿都摄在这三大愿中「说不思议摄受正法」此下经名都有一说字因为以上是胜鬘自己的事此下才是胜鬘说法从广义说全经都是摄受正法约狭义说指宣说大乘——摄受正法即正法摄受正法即波罗蜜摄受正法即摄受正法者等「说入一乘」即会三乘归一乘说小乘有恐怖如来是归依「说无边圣谛」无边即无量这应总指如来境智自圣智圣谛以下一直到抉择四谛宗一谛「说如来藏」「说如来法身」「说空义隐覆真实」都是无边圣谛的一分空义隐覆真实可有二说1.即说空如来藏处真实为如来藏性如来藏为烦恼所隐覆而不相应名为空2.如来藏为二乘空智所不能了空智唯于无常无我不净上转不能真见如来藏性如来藏为空智所覆「说一谛」即三谛是有为非谛非常非依一谛是无为是谛是常是依十一「说常住安隐一依」这也即是一灭谛的是常是谛是依约与前差別即简二乘的四依智明佛出世间上上第一义依十二「说颠倒真实」可通二处文1.即堕身见的众生起二见与起四颠倒及空乱意的众生迷如来的法身涅槃偏执无常无我不净的四倒闻佛说法身如来藏性即是真实2.说依如来藏有生死涅槃是真实善说离如来藏说依我等有生死涅槃即颠倒十三「说自性清净心隐覆」指如来藏五名为客尘烦恼所染而自性清净十四「说如来真子」即佛约一人说有随信随顺法智得究竟的三阶胜鬘约三类人说得三大利益或指前于佛法身得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十五「说胜鬘夫人师子吼」广义说全经都是胜鬘师子吼狭义说即降伏腐败种子的恶人以王力及天龙鬼神力去调伏他们

戊二 嘱流通

己一 付嘱

复次憍尸迦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此说《胜鬘夫人师子吼经》付嘱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读诵广分別说

如来将付嘱所以先总说经义「此经所说」的法门能「断一切」的「疑」惑如二乘能不能成佛菩萨会不会退堕现在经中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三乘入于一乘即断一切疑所以是「决定了义」的教说重于一切众生「入一乘道」本经的要义如此佛又告帝释说「憍尸迦今以此说《胜鬘夫人师子吼经》付嘱于汝」从今日起直到佛「法」还「住」在世间的时期都应当「受持读诵」「广」为一切众生「分別」解「说」

己二 受嘱

帝释白佛言善哉世尊顶受尊教

「帝释」受佛的付嘱就「白佛言」「善哉世尊」我当「顶」戴「受」持如来的「尊教」一直把它流传下去

乙二 大众奉行

天帝释长老阿难及诸大会天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说完了付嘱也完毕了那「时天帝释」与「长老阿难及诸大会」中的诸「天」及「人」还有「阿修罗」——非天「乾闼婆」——寻香(作乐神)还有迦楼那紧那罗等总之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他们「闻佛所说」个个都「欢喜奉行」

本经所说的教义虽简略而极重要可与其他教典相互研读如说一乘可研究《法华经》说如来藏为生死涅槃依可研究《楞伽经》说如来果德法身涅槃可研究《大涅槃经》發愿受戒可读《菩萨璎珞本业经》等一乘佛教的重要论题本经都略有论到可作真常大乘的概论读


校注

[A1] 《大智度论》卷3〈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75, c15)
[A2]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3, a6)
[A3]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3, a5-6)
[A4] 《妙法莲华经》卷4〈12 提婆达多品〉(CBETA, T09, no. 262, p. 35, b29)
[A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6〈3 哀叹品〉「以三德成秘密藏」(CBETA, T37, no. 1763, p. 402, a7)
[A6]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17, a24)
[A7] 《异部宗轮论》卷1「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CBETA, T49, no. 2031, p. 15, b29-c1)
[A8] 《大法鼓经》卷1「如是诸佛世尊到解脱者彼悉有色解脱亦有色」(CBETA, T09, no. 270, p. 293, c11-13)
[A9] 《大般涅槃经》卷39〈13 憍陈如品〉「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CBETA, T12, no. 374, p. 590, c6-7)
[A10] 《大般涅槃经》卷5〈4 如来性品〉(CBETA, T12, no. 374, p. 392, a1-3)
[A11] 《大法鼓经》卷1(CBETA, T09, no. 270, p. 292, c10)
[A12] 《大法鼓经》卷1(CBETA, T09, no. 270, p. 293, c12-13)
[A13] 《异部宗轮论》卷1(CBETA, T49, no. 2031, p. 15, c4-5)
[A14] 《维摩诘所说经》卷1〈2 方便品〉「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CBETA, T14, no. 475, p. 539, a29-b3)
[A15] 《维摩诘所说经》卷1〈1 佛国品〉(CBETA, T14, no. 475, p. 538, b1-2)
[A16] 禀【CB】禀【印顺】
[A17]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7 大众受学品〉「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CBETA, T24, no. 1485, p. 1021, b20-21)
[A18] 《梵网经》卷2(CBETA, T24, no. 1484, p. 1003, c22-24)
[A19]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5〈4 分別业品〉(CBETA, T29, no. 1558, p. 78, c5-6)
[A20] 《杂阿含经》卷44「唯有正法令我自觉成三藐三佛陀者我当于彼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所以者何过去如来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诸当来世如来等正觉亦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彼而住」(CBETA, T02, no. 99, p. 322, a1-7)
[A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4〈32 宝王如来性起品〉(CBETA, T09, no. 278, p. 615, a3-4)
[A22]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25)
[A23] [-]【CB】在【印顺】
[A24]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2 贤圣名字品〉(CBETA, T24, no. 1485, p. 1012, a28-29)
[A25] (1)《杂阿含经》卷3「佛为法根」(CBETA, T02, no. 99, p. 20, b6)(2)《中阿含经》卷1〈1 七法品〉「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CBETA, T01, no. 26, p. 424, b5-7)主=王【宋】【元】【明】
[A26] 《妙法莲华经》卷4〈8 五百弟子受记品〉(CBETA, T09, no. 262, p. 29, a18-19)
[A27]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a25)
[A28] 《妙法莲华经》卷4〈11 见宝塔品〉(CBETA, T09, no. 262, p. 32, b28-29)
[A29] 禀【CB】禀【印顺】
[A30] 禀【CB】禀【印顺】
[A31]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b25-26)
[A32]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1)
[A33]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3 菩萨教化品〉(CBETA, T08, no. 245, p. 828, c1-3)
[A34]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5 佛母品〉(CBETA, T24, no. 1485, p. 1019, a7-10)
[A35] 《法华义疏》卷4〈2 方便品〉(CBETA, T34, no. 1721, p. 505, a20)
[A3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1〈1 世主妙严品〉(CBETA, T35, no. 1735, p. 504, a29-b1)
[A37] 《成唯识论述记》卷6(CBETA, T43, no. 1830, p. 433, c10)
[A38] 《瑜伽师地论》卷38〈8力种姓品〉(CBETA, T30, no. 1579, p. 500, c13-24)
[A39] 《妙法莲华经》卷6〈23 药王菩萨本事品〉(CBETA, T09, no. 262, p. 54, c26)
[A40] 《唯识三十论颂》卷1(CBETA, T31, no. 1586, p. 61, b22-23)
[A41]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a27-28)
[A42]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CBETA, T09, no. 262, p. 7, a23-27)
[A43]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卷1「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归依佛」(CBETA, T24, no. 1476, p. 943, c13-14)
[A44]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6 分別贤圣品〉(CBETA, T29, no. 1558, p. 114, b28-29)
[A4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6(CBETA, T23, no. 1442, p. 657, a6)
[A46] 《杂阿含经》卷2「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识亦复如是」(CBETA, T02, no. 99, p. 9, c29-p. 10, a2)
[A47]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b24)
[A48] 《大智度论》卷73〈55 阿毘跋致品〉「常人身中有八万户虫侵食其身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身无是虫何以故是菩萨功德过出世间以是故是菩萨无是户虫」(CBETA, T25, no. 1509, p. 571, a5-8)过出=出过【元】【明】户虫=虫户【宋】【元】【明】=虫户【宫】
[A49] 《大法鼓经》卷2(CBETA, T09, no. 270, p. 296, a3-5)
[A5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2, b17)
[A51] 《大智度论》卷42〈9 集散品〉(CBETA, T25, no. 1509, p. 368, a5-6)
[A52] 《大智度论》卷93〈83 毕定品〉「问曰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答曰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至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CBETA, T25, no. 1509, p. 714, a9-13)(国)+土【石】〔至〕-【宋】【元】【明】【宫】【圣】
[A53] 《杂阿含经》卷17「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CBETA, T02, no. 99, p. 121, a9-11)
[A5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c24)
[A55] 《胜鬘宝窟》卷2「止是定初观是慧初故叡师注净名云止观定慧之根也」(CBETA, T37, no. 1744, p. 57, b19-20)
[A56]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a29-b1)
[A57]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0, c5-7)
[A58] 《妙法莲华经》卷3〈7 化城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25, c14-19)
[A59]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CBETA, T25, no. 1509, p. 190, c3-4)
[A60]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3-24)
[A6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a26-27)
[A62] 《妙法莲华经》卷5〈16 如来寿量品〉(CBETA, T09, no. 262, p. 42, c20-21)
[A63] (1)《胜鬘宝窟》卷3「世间皆处无明㲉无有智慧能得破如来唯乃能初破是故名为最大觉」(CBETA, T37, no. 1744, p. 66, c9-11)唯乃=智唯ィ【原】【甲】(2)《大般涅槃经》卷32〈11 师子吼菩萨品〉「世间皆处无明𣫘无有智嘴能破之如来智[*]嘴能啄坏是故名为最大子不为三世所摄持无有名字及假号觉知涅槃甚深义是故称佛为大觉」(CBETA, T12, no. 374, p. 560, a10-13)啄=破【宫】
[A64] 《解深密经》卷1〈2 胜义谛相品〉「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CBETA, T16, no. 676, p. 691, b1-2)
[A65] 《佛性论》卷2〈3 如来藏品〉(CBETA, T31, no. 1610, p. 795, c25)
[A66]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5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CBETA, T31, no. 1611, p. 834, b29-c1)
[A67] (1)《胜鬘宝窟》卷3「分別苦等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我于彼经竟不说之」(CBETA, T37, no. 1744, p. 69, b16-17)(2)《大般涅槃经》卷13〈7 圣行品〉「分別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善男子如是等义我于彼经竟不说之」(CBETA, T12, no. 374, p. 442, b25-27)诸=是【宋】【元】【明】竟=亦【明】
[A68] 《大宝积经》卷119(CBETA, T11, no. 310, p. 677, a13-15)
[A6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1)
[A70] 《大般涅槃经》卷23〈10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CBETA, T12, no. 374, p. 503, b1)
[A71] 《大宝积经》卷119(CBETA, T11, no. 310, p. 677, c2-3)
[A72]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5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CBETA, T31, no. 1611, p. 833, b23-24)
[A73]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4〈6 无量烦恼所缠品〉(CBETA, T31, no. 1611, p. 839, a27)
[A74]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4〈6 无量烦恼所缠品〉(CBETA, T31, no. 1611, p. 839, a28)
[A75] 《大宝积经》卷119(CBETA, T11, no. 310, p. 677, c18)
[A76]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0, b10-11)
[A77]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512, b15-16)
[A78] 《大智度论》卷5〈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99, a20-21)
[A7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b8-9)
[A8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89, b20)
[A8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7「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別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相不清净」(CBETA, T27, no. 1545, p. 140, b25-26)
[A82]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c1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胜鬘经讲记(卷2)
关闭
胜鬘经讲记(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