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记

悬论

一 作者与译者

一 一般公认的传说

《大乘起信论》向来传说是马鸣菩萨造的名为马鸣的印度不止一人古来就有「六马鸣」的传说然大家都意许是龙树以前的那位马鸣据《马鸣传》及《付法藏因缘传》的传说马鸣是脇尊者的弟子或富那耶奢的弟子时代约与迦腻色迦王同时

本论的译者梁时真谛译的通常称为梁译译《华严经》的实叉难陀也曾译过这部论通常称为唐译现在所讲的是梁译本据《慈恩传》说当时印度已没有《大乘起信论》了玄奘特依中文本转译成梵文这样说起来本论是很有根据的

二 古今怀疑者的意见

非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不是真谛译的这种说法是古已有之隋时与嘉祥同门的均正在《四论玄义》中说「寻觅翻经目录中无有也」法经奉诏编撰经录把本论编入疑偽类并且说「勘真谛录无此论同时的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即说本论为梁真谛译彦琮等的《众经目录》说是陈真谛译一直到唐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才肯定说这部论确是梁真谛译的这些是古代的说法近代如日本望月信亨等根据均正法经等的传说加以研究也说《大乘起信论》不是真谛译的民国十二三年梁启超有《大乘起信论考证》一书问世采用日人的说法不但说本论不是真谛译的论前的智恺序也是假的甚至唐朝重译的《大乘起信论》也靠不住支那内学院的吕澂也以为实叉难陀的译本不过是梁译本的文字上少加修改而已他们都提出详密的理由证明他们所说的不错

非马鸣造

《大乘起信论》不但不是真谛译的也不是马鸣造的这在古代首由均正倡说「《起信论》一卷人云马鸣菩萨造北地诸论师云非马鸣造昔日地论师造论借菩萨名目之」但嘉祥即称之为「马鸣论」到唐代唯识学者还有说是世亲所作的不了义说本论的作者古代传说中确是游移而不定的到近代这样说的人更多约可为二类如梁启超他们重于教理的發展史从小乘到大乘大乘从空宗到唯识这是佛教义理發展的程序可是《大乘起信论》的思想比唯识学还要圆满得多所以就断定它是唯识兴盛以后的作品龙树以前的马鸣是不会造这样圆满的论典的《大乘起信论》不是马鸣造的实是中国人造的因此赞叹中国人思想的伟大如欧阳竟无他们也依据考证但主要是从义理的疑似上说据他们的见解《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是不对的因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与唯识学不相合他们似乎以为唯有瑜伽唯识所说的教理才是正确的《大乘起信论》既与此不合即是错误所以也决定不是马鸣造的欧阳竟无还多少融通一点到了王恩洋吕澂他们就直斥为偽造了所以说《大乘起信论》不是马鸣造的也有二派一派如梁启超等起而赞叹一派如王恩洋等起而非毁说它是「梁陈小儿所作刬绝慧命」

这是关于古往今来说《大乘起信论》非真谛译非马鸣造的大概情形本论在过去中国佛教界有崇高的地位民国以来由于考证与唯识学的兴起开始遭遇恶运受到多方面的怀疑和批评

三 维护《起信论》的近代大师

肯定《大乘起信论》是真谛译马鸣造出而尽力维护它的那要算太虚大师了大师极力维护《大乘起信论》那么对于前面二派的说法就非予以答覆不可关于考证的部分大师以为佛法是不可以从进化的观点来考证的他以为东方文化是不同于西方进化的文化的所以用进化發展的方法来衡量佛法极为错误大师对于《大乘起信论》的有关考证部分从大处著眼只略谈方法对不对而已照大师的见解《大乘起信论》是龙树以前的作品但他不能否认龙树以前像《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并没有起著大影响所以在〈再议印度之佛教〉说大概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后因为法不当机即暂为藏诸名山以待来日当时虽没有大大的弘扬但不能说没有造他以这样的理由维持《大乘起信论》是空宗以前的作品大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他的思想——中国佛教传统的思想是和《大乘起信论》一致的是把这样的思想作为佛陀根本教法的如《大乘起信论》后起或被人推翻了那他的思想根源以及中国佛教所受的威胁是怎样的可怕所以特为方便会通尽力出来扶持

关于义理方面的非议大师是和事老他以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很好唯识宗所讲的也不错那么唯识与《大乘起信论》的义理应怎样融会它的矛盾呢他提出二点来解说《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与唯识所说的真如是不同的唯识义的真如是偏于理性的而起信的真如是包括理性与正智的唯识家说有漏种子唯生有漏无漏种子唯生无漏而《大乘起信论》说无漏与有漏互相熏生大师以为《大乘起信论》(主要是)依等无间缘来说熏习的这是菩萨应有的心境与唯识学约因缘说不同凡夫是有漏生有漏的是无漏生无漏的唯有菩萨才有漏无漏展转相生这样的熏生约等无间缘说有漏无间生无漏无漏无间生有漏这在唯识家也是认可的所以特以此会通《大乘起信论》与唯识的矛盾

四 从合理的观点来重新审定

考证真偽的问题

用考证方法研究佛法——这种治学方法是不应该反对的如大师以为东方式的文化是先全体而后分化的像《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空与有都照顾周到后来龙树无著他们据各方面的义理而特別發挥才有大乘空有宗派的出现西洋文化都是先有甲再有乙然后才有丙的综合用这种西方式的發展法则来看《大乘起信论》那就无怪要说《大乘起信论》是后出的了西洋文化是著重外物的而东方文化却是發自内心的根本不同这一见解似乎应该修正伟大的思想家总是博大精深思想的统一中含有多方面的后学的继承者往往只著重其中的部分这就引起后来的分化了这在西洋也不能说没有像黑格尔的哲学有人跟他学走著唯心的路线有人学了却走著唯物主义的路线黑格尔的学说如此其他哲学家的杰出者也莫不如是先分立后综合的例子在中国也到处都是以中国佛教来说古代在南方流行的佛教有天台智者出来综合它判为四教到后来北方又新起了禅宗贤首又起来综合它改判五教这不是合于正反合的發展例子吗因此大师所说佛法不应该以进化發展的方法来考证可能为一时的方便之谈我以为考证的方法不应该推翻思想是有演化的但不一定是进化的在發展演化的过程中可以演化成好的也可以演化成坏的不该说凡是后来的就进步

而且即使考证得非马鸣作非真谛译《大乘起信论》的价值还得从长讨论我的看法是印度传来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中国佛教界一向有推崇印度的心理以为凡是佛典只要是从印度翻译来的就对小乘论都是罗汉作大乘论都是了不起的菩萨作其实印度译来的教典有极精深的也有浮浅的也有杂乱而无章的所以不要以是否从印度翻译过来作为佛典是非的标准而且印度也不少托名圣贤的作品即使翻译过来并不能保证它的正确中国人作的不一定就错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古德时贤经详密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写出来的作品也可以是很好的如天台宗的典籍主要是「智者大师说」的不也还是照样的崇敬奉持有些人重视佛法的传承以为从印度传来的就是正确的中国人造的都不可靠这看法是太不合理了其实师资传承也仅有相对的价值印度西藏都大谈师承还不也是众说纷纭是是非非吗我们应该用考证的方法考证经论的编作者或某时代某地方的作品但不应该将考证出来的结果作为没有价值或绝对正确的论据在佛教思想上《大乘起信论》有它自己的价值这不能和鉴別古董一样不是某时某人的作品就认为不值一钱

义理正谬的问题

站在唯识学的立场评论《大乘起信论》的教理不对这不过是立场的不同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同并不能就此断定了《大乘起信论》的价值佛法中的大小乘有种种派別像小乘有十八部二十部之多从大体上分也还有有部犊子部分別说部大众部的四大系大乘中也有有宗空宗的不同佛法流行在世间因为时根机方法的不同演化成各部各派的佛法现在来研究佛法对各部各派的教理可以比较评论但切不可专凭主观凡是不合于自宗的就以为都是不对的错误的这种宗派的独断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站在唯识的立场说別宗不对不合正理別的宗派也可以站在另一立场说唯识的不对不符正理但决不会因此而问题就解决了我觉得唯识学者对于《大乘起信论》应以讨论商榷的态度不应以「同我则是异我则非」的态度来否定《大乘起信论》然对于以唯识融会《大乘起信论》似乎也终于多此一举《大乘起信论》与唯识论各有独特的立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理论一定要说它们恰好会通事实是不易做到的学派的教理既各有不同处就是费尽力量以求圆融会通而结果別人也还是不会承认的所以我们先应了解它们的不同不要偏执也不要附会先明白各论的特殊意义再来考虑它在佛法中的地位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

二 大乘起信

本论名为《大乘起信论》大乘的乘是车乘可以载运人物由这裡到那裡佛法可以运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佛道彼岸所以譬喻佛法为乘佛法中最究竟的就称为大乘法大体说来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得佛果为究竟目的这就是大乘法大乘即是以成佛为目的而發心去修学的如以得阿罗汉果为目的而發心去修学就是声闻乘或被贬为小乘修学佛法的过程先要对自己所要修学的法生起信顺的心信顺是对于这种法有了纯洁的同情与好感然后生起信可信求乃至到证信由最初的信顺心到证信佛法都叫做信——信以心净为性不单是仰信要从亲切的经验去完成无疑的净信(信智合一)如禅者所说的悟《阿含经》所说的四不坏信——四证净都是净信大乘發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等到彻证大乘法那就叫净心地所以从浅处说起信是要我们于大乘法起信仰心从深处说是要我们去实现它证实它本论名《大乘起信论》就是以修学大乘而完成大乘信心为宗趣的如不能于大乘法生信心即与大乘无缘了

对于大乘佛法有相信大乘是佛法的有的根本不信而说大乘是非佛说的从前龙树坚慧无著他们都为了大乘是佛说而论证照说佛弟子都是承认有佛菩萨的依一般大乘者说在因地中修菩萨行功德圆满到最后成佛与声闻是不共的依声闻者说佛所修的道虽是以慈悲而圆满十(六或四)波罗蜜多然能证见的智是四谛或灭谛智所证见的也还是四圣谛所证得的也还是涅槃虽也觉得与声闻行多少不同但以为除三藏以外并没有大乘经大乘学者要成立大乘法必须有异于声闻法的大乘法才能确信三藏外的摩诃衍经是佛说为了要证明这点如發心修行证果都指出与声闻乘不同无著的《摄大乘论》引《阿毘达磨大乘经》的十殊胜证明別有大乘法大乘佛法就是异于声闻的十种殊胜本论成立大乘法约法与义说指大乘自体(具体的内容)是大乘法所有的种种义(相)本论说大乘法不是別的就是众生心这与十殊胜的证成大乘法底裡是有著共同性的所说的十殊胜推究到最根本处就是阿赖耶识这又叫所知依一切净不净法有漏无漏法都依阿赖耶识而成立所以十殊胜也以这所知依殊胜为根本本论说大乘法是众生心阿赖耶与众生心不是明显的大致相同吗以众生心或阿赖耶为本而成立大乘法那么要信解大乘也无非信解这个与依这个而有的一切换句话说信解得众生心也就信解得大乘法了《大乘起信论》依众生心(法)显示体用(义)以说明大乘法而真谛译的世亲《摄大乘论释》也说「为显大乘有胜功德为实有及利他故有胜功德即是大乘的德相实有即大乘的实体利他即大乘所起世出世间善因果用这与本论所说是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的(这说明唯心论者的意见的一致并非说本论与真谛译有什么关系)要证成大乘法如不能具体的显示就不能引發他人的信心现在直指大乘法就是这个——众生心真是人人现成的不用他求可以当下生起正信在唯心论者看来大乘法即是唯心论即在这点上与声闻的教法(不彻底的唯心论)不同吧

信仰佛法修学佛法是作为轨范身心的修持法是为了实现自心的清净与自在所信所学的不是身心以外的什么神明的崇拜而是确信自(己身)心的可从修治以到达完满的自在大乘法(修行成佛的法门)要我们信的学的就是我们的自心以及从自心为根本的立场去理解一切能这样的信解修学就是信解修学大乘所以大乘就是众生心信是信自己的心证也是证这个自心大乘确是这样的重视自心大乘起信是信得以众生心为本的法门中国的禅者与天台贤首各家都推重本论就因为本论是从实践的观点而开示与我们关切的自心法门传说慧思禅师作有《大乘止观》即是本论的再制本论著重自心的修行所以开宗明义就说「所言(大乘)法者谓众生心一切的一切都出發于心而回归于心信大乘即是信得这个

三 本论在佛法中的地位

从学派的系统说佛灭四五百年的时候佛法分为大小乘本论是属于大乘的论中所谈的發心修行证果都是属于大乘的大乘法也有学派的差別但分別大乘学派要从义理去分別太虚大师分大乘为三宗即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我在《印度之佛教》称之为虚妄唯识论性空唯名论真常唯心论内容与大师所说相近(台家的通贤家的法相破相法性也相近)本论是属于法界圆觉宗或真常唯心论的佛法是否唯心论这是另一回事但本论彻底彻尾的是唯心论是绝对唯心论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本论所说的「众生心」含摄得生起的生灭杂染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所以唯心而又是真常的与无著系的虚妄唯识学不同大乘法的三宗论有些人是不承认的他们分大乘为二宗(一)空(中观)宗(二)唯识宗这因为他们是重论的唯识宗与空宗都有丰富的论典而真常唯心一系论典极少西藏所传的也以论师为主所以也说大乘但有二宗然确实的考察起来三宗的体系是存在的流传在中国的大乘决定有此三系的差別从印度传来的经论去看也是有此三系的如《楞伽经》《密严经》虽说是唯识宗的论典但仔细地研究起来倒是与真常唯心论的体系相合的我所理解的是大乘经可以分为二系(一)判大小二乘的空相应大乘(二)判有空中三教的唯心不空大乘如《般若经》等这是性空系的《密严经》《楞伽经》《涅槃经》《金光明经》等经是以唯心不空为究竟了义的大乘法到达西北印部分的一切有系(有部经部)的学者承受了大乘法——性空与唯心不空的大乘经而通过一切有系的见地融会而修正它發挥出法相唯识的学系大乘法定有三大系的差別真常唯心系的要典几乎都是契经的性空系的要典有经也有论唯识系的要典则几乎都是论的契经也许就是《解深密经》与《阿毘达磨大乘经》(还不一定偏属唯识)吧像唯识宗所依的六经若没有受过唯识论的深切影响去研究《华严经》《楞伽经》《密严经》等那所得到的结论是难得与唯识系相应的反而会接近真常唯心论的论典可大分为二宗即中观与唯识契经也可以分为二系即性空系与唯心不空系由此即总合为三宗本论是属于真常唯心论一系所以不应该专以空宗及唯识宗的观点而论断它也就因此本论无论是中国或是印度造的它所代表的思想在佛教思想中有它的独到价值值得我们深长的研究

从染净所依说佛法有两大问题(一)杂染的生死(二)清净的解脱《阿含经》和早期的圣典一致的说世间生死是缘起的缘起法中主要而有摄导性能的是无明十二缘起说明生死流转的杂染法有它發展的程序如由无明而起种种的行(业)由行(业)而招感有识的生死身缘起虽如环无端无明也由于因缘但从缘起支的重心说是无明——愚痴无知无明是一切杂染法的重心从生死而得解脱证得涅槃的清净法也是有摄导重心的就是明明即是般若也即是觉所以说「无明为杂染法根本明为清净法根本」或说「以无明为上首故生一切世间杂染法以明为上首故生一切出世清净法

因无明故有生死因明故得涅槃这与性空大乘所说的相近性空大乘说世间是缘起的众生所以长受世间生死即由于缘起中的无明无明是不了诸法自性的本空由此无明为迷本所以生死不了这与《阿含经》小不同《阿含经》说无明不专重不知性空的无常无我更说无明为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等(大乘著重了无明中的根本妄执)从生死而能得解脱由于般若般若为悟本即证悟诸法的本性空寂然般若可分为二种有为般若无为般若(见《大智度论》)有为般若约未证法性空的有漏智慧说无为般若约悟证空性的智慧说般若与空性相契相应与法性无为不二而得名这在《阿含经》的根本教义中有一问题存在佛说因缘所生法主要是约杂染法说的有为(为业感所生的)缘起即苦谛与集谛涅槃是灭谛无为法这从染而净能证法性寂灭的是以慧为摄导的戒定慧——道谛道谛是有为呢还是无为有为缘起一向约苦集说无为但约涅槃灭谛说从道谛的因缘相资说有说是有为的从道谛的不因涅槃而永灭说有说是无为的《大智度论》的分別般若(道谛的根本)为二可说是会通了《阿含经》中略说而未尽的诤论——即般若不与空性相应的是有为与空性相应的是无为这如唯识者所说的圆成实一样如说有染依他与净依他(清净的缘起)那圆成实即专指空性如不立清净依他那么无漏的道谛也即称为圆成实了(如无为般若)但性空者以杂染法的根本为无明清净法的根本是般若而唯识者说以无明般若为本的是约迷悟说而建立杂染法与清净法的本依说缘生法即是依他起根本依是阿赖耶识赖耶为生死杂染依也由此转染依成净依然初期的唯识学依(唯心不空)大乘经立论以法界(即真如法性)为清净法本一切众生虽(大都)有无漏种子是法界性所摄但在众生位此无漏种子(不是阿赖耶识)却是附属于阿赖耶识的到无漏现前无漏种起无漏现行即依属于法界所以菩萨發菩提心修菩萨行一切以法界为依法界即圣法的因但后来更倾向于一切有系的如《成唯识论》等清净无漏法依又偏重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了本论是真常唯心论对生死杂染(不觉)的迷妄方面从阿赖耶与无明的统一中而说为依为本的以无明为本即是说以阿赖耶为本(《阿含经》所说的阿赖耶本与染执是不能分离的)这等于统一了唯识家的阿赖耶缘起与爱非爱(无明)缘起(这两者的分离本不是佛法本义)说到觉悟与清净方面本论是从法界(真如)与般若的统一中而说为本为依的就是明和智慧单说觉即与《阿含经》空宗等一致单说法界即与初期的唯识学相合而本论约法界与明觉的统一说所以觉又是本觉是与法界不离的本觉性以法界为本即般若为本此为本论的特色

从三类的著重说一切可以归纳为三(一)一般称为物质即是占有空间的有体质的事物(二)即一般所说的精神(三)理性佛法中名为法性即物质与精神的真相或真理这三者相当于一般哲学中的物质界精神界本体界依《阿含经》与性空大乘说这三者是平等的

   色──┬─法   心──┘   性───法性

如人是色心相依而有的相依相待而存在的缘起法如瞎子和跛子一样互相依存起来看得见也走得路一旦分离就不成了心是相依互待而有生命的文化的伟大的作用这是有为生灭的现象论到本性——法性是无为不生不灭的不说一切法只是理性也不说一切法只是色与心心与法性不一不异而各有它的特征

唯识者不这样说特別看重了心说色是依心而起的以为心从种子生起的时候自然而然的现起二种相能取的精神的识知作用——见分所取的境相作用——相分如以客观存在的为色那么境相即是色(古有判色空三谛的即三性的另一解说)

        ┌─相分境(色)   自证心──┴─见分心   法性

心自体是自证分心自体起用时见分相分同时而生这样的成立一切法唯识心即被剖析为二色与心虽都是从种子生的因缘所生法即依他起法但依他起的本质是虚妄分別的心心所法为性而色不过是现似心外存在的心相而已唯识家以为有为法(心心所为本的)与无为法是平等的不一不异的法性不离心识所以名为唯识

本论是真常唯心系的所说的心比唯识学还要强化心——众生心不但含摄了色而且统有理性与事象(即无为与有为)如说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生灭心是不离心真如的从不离真如心而现起的生灭心说含摄得本觉与不觉不觉即生死杂染的心本觉即开展为清净解脱的心从不顺真如而發展为生灭杂染的即依不觉为本又开展为一般的精神物质我们现前的精神与物质(色心)都是从不觉而生起的不觉又依于统摄理事染净的众生心而存在的这样《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即可为三级

                ┌─所现所取境      ┌心生灭门(心)──┴─现境取境心   众生心┤      └心真如门

理性与事象精神与物质都含摄在一心——众生心裡这是绝对的唯心论(现代的辩证法唯物论把这三者都依属于物质精神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理性是物质的一般法则这是与绝对唯心论恰好相反)把理性与事象物质与精神都统一于众生心为本论的特色


校注

[A1] 民国三九年讲
[A2] 《众经目录》卷5(CBETA, T55, no. 2146, p. 142, a16)
[A3] 《摄大乘论释》卷1〈1 释依止胜相品〉(CBETA, T31, no. 1595, p. 155, a11-12)
[A4] 《大乘起信论》卷1(CBETA, T32, no. 1666, p. 575, c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起信论讲记(卷1)
关闭
大乘起信论讲记(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