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唯识学探源

日人先有著《唯识思想史》者留学僧墨禅曾翻译而未刊适汉藏教理院讲师印顺亦有「唯识思想史」之作先就其半乞余检定余告以唯识思想史已有成书別命他名为妥闻之因仅述至唯识学未成立前而止余遂为题曰「唯识学探源」唯识固原本佛言而阅此则知转辗于部派思想起非一缘流长而源远矣洵堪为学者探究之一异门方便云

自序

妙钦与光宗法师愿意负责印行本书为本书服务因此取出多年的旧稿从头校读一遍拿去校印流通此时而能有此事自然也有一番法喜

这是民国二十六年秋天的事了我在武昌读到了日人结城令闻氏的《关于心意识的唯识思想史》(原题已忘)作者的努力使我钦佩然因为见地不同当时就想另写一部唯识思想史不过病多事大总是拖延又拖延一直没有落笔二十八年冬天我在缙云山月耀法师鼓励我愿与我合作代为笔记这才向法尊法师商量稿纸开始我的工作谁知道写不到四分之一他为了环境所迫不能不暂时去照料油盐柴米我也鼓起从来未有的勇气到贵阳去写作暂时停顿一切是无常的特別是乱离之世动乱是世间的实相这算得什么夏天我自己继续写下去把唯识学的先驱思想写完把原稿寄呈太虚大师虚公以为唯识思想史已有人译出预备出版不必再写下去此文可以自成段落称为《唯识学探源》当时我受求真意志的指导开始转移思想到佛教的另一角所以就此结束我没有贯彻初衷有愿未了总不免抱歉似的好在关于大乘唯识的思想我在《印度之佛教》(第十四十五章)《摄大乘论讲记》等已陆续有过简略的提示了

我想写唯识思想史倒不是为了与人诤辩反而是觉得唯识学者的争辩噪聒得讨厌了(我自己从前就是一个)针对唯识学界的诤论预备作一番清理工作让大家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一笑而罢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中唯心论有真心派与妄心派二大流传到中国来即有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师三派此两大流真心派从印度东方(南)的大众分別说系發展而来妄心派从印度西方(北)的说一切有系中出来在长期的离合發展中彼此关涉得很深然两大体系的不同到底存在大体的说妄心派重于论典如无著世亲等的著作重思辨重分析重事相重认识论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真心派重于经典都编集为经典的体裁重直觉重综合重理性重本体论以真常心为染净的所依杂染是外铄的经典总是时代的先进者西方的论师们承受它思想的启發给予严密的思辨化又多少要修正它这种东西印度的风格不同不仅是第三期的唯心佛教就是前二期的佛教也有此种情形甚至在婆罗门教中也还是有此东西两大阵容的这种区域文化的特色本平常明白但传统的唯识学者不大理会这些他们的意见是我所学所弘扬的论典或者经典是究竟的唯心非如此不可这才是佛说这样诤论当然不免本来承受某一思想对于另一思想即不能无所取舍真理愈辨愈明辩论不一定是坏的所以真心论可以批评妄心论妄心论可以反对真心论不过作为反对与批评的标准何在这不外理证与教证理证各有思想体系加上自宗规定了的了义不了义如离开事实的证明那种笔墨与口头官司千百年来还没有断案现在再覆述一遍也不过多一番热闹而已说到教证真心论已融化于唯心的大乘经中妄心者承认大乘经是佛说即没有资格去动摇真心论妄心论的根本论是未来佛弥勒说加上严密的思辨真心者也无力摧毁他以我的理解真心论的卢舍那佛说迦旃延佛说妄心论的弥勒佛说都不过继承根本佛教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区域中经古人长期的体验思辨而编集的成果承认此两大思想的分流(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同等的地位从时代的前后去整理它经与论间经与经论与论的中间看出它的演变分化从演变分化中把握它的共同性这才是公平而又不笼统的办法研究它的思想来源考察它的思想方法何以说真何以要说妄为什么要说唯心是否非唯心不可从高一层的根本佛教去观察自然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我不能不感到结城令闻的大作美中不足不够了解唯识的思想了

本书是预拟唯识思想史的上编把序说删去让它自成段落作者的意见或者有点不易明瞭即如最后的〈无境论探源〉也不免简陋「无境」即唯识家的「空」义真心与妄心说空不同而且空义的阐發从根本圣典到前二期佛教多方面的关涉比细心说与种子说要复杂得多预备另作专题去考察它所以这裡只略为一提

唯识学探源

上编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说

第一节 原始佛教界说

唯识学的确立虽是西元四世纪的事情但如要从历史的见地去考察它思想的源泉与發展中的演变那就不能不从原始佛教研究起不然不但不能明白它思想的来源也不能从佛教的立场给予正确的评价

佛灭一百年以后佛教才开始显著的分化一般人称这分化了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原始只是说这一期的佛教在理论上制度上不论那一方面都比较要来得切近佛教的原始态研究原始佛教自然要依据《阿含》和《毘奈耶》(律)关于大乘经有人主张一字一句都是释尊亲口宣说的有人却否认它说它完全是后人假托的在我看来大乘经有演绎整理的痕迹说它全是后人的假托却未免有点过火反之现存的小乘经律虽比较接近佛教的原始态但也未尝没有相当的变化

释尊依自觉的境地适应众生的根机用种种方便把它完美的表示出来有的为个人说有的为大众说也有为诸天说像这样的经过了四十九年的教化它的遗教景行有谁能把它记得完全无缺呢佛入涅槃以后弟子们顿时失了指导者迦叶们为了要使佛法长在世间不致于人去法灭才共同结集佛法这个功绩当然是非常伟大但这结集时间只有三个月參加结集的人数又只有五百(或说千人)并且还是偏于摩诃迦叶一系的像这样匆促的时间和少数人的意见想使所结集的达到满意的程度当然是不可能它的遗漏与取舍的或有不当也可想而知在结集终了的时候就有人说「我等亦欲结集」这很可以想见当时情势的一般了那时的结集不过是一人口中诵出经大众加以审定并没有用文字把它写成定本经过展转的口传也就难免漏落错误和次序的颠倒「不见水潦鹤」的公案岂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吗佛经的正式用文字写出在阿育王以后所用的文字又有种种的不同彼此的取舍出入可以想像而知何况那时的佛教界早已染上浓厚的宗派色彩为了适合自宗的理论不但经律的字句有增减就是经典的有无甚至连经典组织的形式也全部改观在这样的演变下现存的小乘经律能说它完全的代表佛教的原始态吗能说它概括了释尊一代的教法吗

大乘经在佛灭三百年后陆续的公开流行像多闻部的分裂就为了接受一分大乘经大乘经典的用文字写出是和小乘经(用文字写出)不相前后的大乘思想有收摄在毘尼中的杂藏中的也有为在家众说的起初没有被收入出家众的公开结集裡只在一人一地中流行的在开始公开流行时有的信仰它有的否认它这只是一部分学者向来没有传承学习罢了不能因此说它完全不是佛法不过大乘有后人演绎整理的痕迹其传出愈后的附会的成分确乎是很大的

总之释尊说法是适应众生根机的在说明的方便上有千差万別的不同因之所开显的意义也就有浅深最初是口口相传后来才用文字写成定本释尊的教法有曾经公开结集的那便是声闻乘的经律有是传播于某一区域私相传授融入学者的整理与發挥到后来才公开流行的那就是杂藏(一部分)和大乘经因此原始佛教的研究不当偏取小乘在思想上早期的大乘经是一样的值得尊重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唯识思想的源泉应从《阿含经》去探索因为四阿含是大小乘共信的公开流行的时期也比较的早(《杂阿含经》是更古典的)要从「四阿含」裡抉出唯识的先驱思想这对于阿含思想的中心有先加认识的必要「四阿含」所开示的法门好像是很多但自有一贯的核心这便是缘起缘起的定义像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说宇宙人生要皆为关系的存在无独立的个体因关系的演变分离而消失佛法虽以「因缘生」总摄一切说明一切但主要的是生命缘起假使离此业果缘起泛谈因缘所生还是不能理解佛教真相的整个佛法可以分为流转还灭两门还灭流转都建立在业果缘起的基础上「此有故彼有」开示了生死相续的因果法则不息的在三界五趣裡轮转这就是杂染的流转「此无故彼无」是说截断了生死相续的连系不再在三界中受生这就是清净的还灭不但「阿含」以缘起为中心就是后代龙树无著诸大论师的教学也不外此事无非解释發挥这缘起流转和怎样证得这缘起的还灭

释尊证悟了生命的实相才从生死大海裡解脱过来因内心悲愿的激發想把苦海中的一切众生都获得同样的解放才大转法轮我们要正确认识佛法的心要那可以从释尊自悟的圣境中去研究释尊常常把自己证悟的经历剀切的说给弟子听像《杂阿含经》卷一二二八七经(大正藏编号)说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六入处名色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

释尊自述他發见生死流转和解脱生死的法则就是缘起的起灭不但释尊如此过去诸佛也没有不经历这缘起大道的因此缘起是法尔如是的本然而必然的法则不是释尊创造只是释尊的平等大慧窥见生命的奥秘而加以说明罢了《杂阿含经》(卷一二二九九经)正启示这个思想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別演说开發显示

释尊体证了法尔如是的缘起法又给弟子们解说所以从缘起中心的见地考察起来可说整个佛法是缘起法门多方面的善巧说明佛弟子也没有不从这裡得到悟证或者以为佛说的法门很多像蕴为什么偏取缘起作中心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在说明缘起的某一部分并不是离开缘起另有建立像五蕴就是缘起名色支的详细解说众生于五蕴「不知不明(无明)不断不离欲」(爱)才流转在生死裡假使能「如实知心厌离欲」便能解脱这样去理解佛说五蕴才有深切的意义六处是以六入支为中心来说明缘起《杂阿含经》的〈六入诵〉详细的说明内六入(六入)外六入(名色)六识(识)六触(触)六受(受)六爱(爱)它在开示缘起支是最明白不过的六入从认识论的见地说明缘起的所以生起和还灭特別注重守护六根在见色闻声的时候不随外境而起贪以达到出离生死的目的界有种种的界主要是六界侧重在种类与原因的分別他本是缘起法的因缘所摄后代的阿毘达磨「六种(界)缘起」也还是连结著的此外像四谛法门的苦即是缘起的流转灭与道即是缘起的还灭四谛是染净因果横的分类缘起是从流转还灭而作竖的说明这仅是形式的差別内容还是一致

不但《阿含经》如此大乘经论的精髓也还是以缘起为宗本的《法华经》的「无性」「从缘起」「是法住法位」《般若经》的「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解深密经》的以缘起因果为依他起作为染净迷悟的所依这些大乘经都是以缘起为宗要的大乘论方面也大抵如此特別是龙树菩萨的开示性空的缘起反覆的赞扬缘起说它是佛法的究竟心要《中论》的八不颂是如此《六十如理论》也说

「为应以何法能断诸生灭敬礼释迦尊宣说诸缘起

《七十空性论》也说

「以诸法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

从三乘圣者的自证方面看从佛陀的言教方面看从大乘论典方面看处处都足以证实缘起是佛法的心要所以我说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缘起

第三节 缘起的解释

第一项 缘起支数的考察

缘起有十二支是释尊所开示的这在佛教界早已成为定论近人的《原始佛教思想论》开始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校汉文和巴利文的《阿含经》發现汉译的《大因经》与《大缘方便经》都具足十二支而巴利文本却只有九支和十支又见经中有「齐识而还」的话所以说十二支的建立是在佛陀的晚年他又根据《大毘婆沙论》卷九九的「大德说曰彼舍利子随观缘起有十二支差別性成阿罗汉」的记载假定十二支的完成出于舍利弗之手这样的推论我是不敢赞同的假定这种推论是正确的那么更有充实的理由可以证明释尊最初说法是二支三支五支就是十支也是后起的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推论与他的最初十支说同样不能成立要知道缘起主要的意义在说明生命的连系开示怎样的逐物流转怎样的依著自己所造的业因感受应得的果报至于缘起支数的多少可详可略可开可合本不妨随机而有差別的像追述七佛成道所观的缘起五支十支十二支都编集在《阿含经》中究竟谁是原始的谁是后人附加的呢又像经上说「味著心缚」也有五支十支不同的记载这可见释尊随机说法的或开或合与成立的先后无关十二支说确乎要比较圆满所以古代的佛弟子都依这十二支来讲说在十二支说普遍流行以后对释尊详合说法的善巧渐渐的被人忽略了有人不了解这个意义见到经中有九支十支便把它补足成十二支不知这是「画蛇添足」至于舍利弗听阿说示说因缘偈当下证了初果听了佛和长爪梵志的说法又证了罗汉这在经裡说得很明白怎能影取论师的片文假定缘起的十二支说出于舍利弗之手呢

第二项 五支说的解说

释尊宣说缘起既有详略不同那么要解说缘起当然要注意到支数的多少与含义的广略才能从比较的研究见到思想的一贯现在为解说上的便利把它归纳作五支(三支)说十支(九支)说十二支说三类再去分別的观察

《杂阿含经》(卷一二二八三二八五二八六经等)释尊依爱老病死五支说明逐物流转与生死相续的连系这对于因集感苦的缘起观可说已彻底的發挥了其他的十支说十二支说只是进一步的去探索逐物流转的理由现在先把每支的定义和前后相互的关系作一简单的说明

「老病死忧悲苦恼」凡是众生谁也不能幸免释尊见到了老死苦才警觉出家感到老死大患的逼迫想找一种解决的方法这便是释尊出家的动机之一也是佛家思想的归宿所在所以用现实的痛苦作为观察缘起的出發点要解除苦痛须知苦痛的来源这就要追寻老死的原因老死是缘生而有的「生」是说在鱼天等种种众生中生既受了生那就必然要老死可是世间众生虽见到老死的可怕却都以为生是可喜岂不近视到极点吗也有它的原因就是有「有」一般都解释做业就是因前生所造的业才会有此生生命的产生但依经文看来还有更主要的解说经上说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是能引發三有果报自体的存在因三界趣生自体的存在(如种子到了成熟阶段)就必然有生老病死演变的苦痛这样有不必把它只看成业因这在经裡还可以得到证据《杂阿含经》(二九一)叙述了爱亿波提众生所有种种众苦的次第三支亿波提是取取所系著的所依名色自体正与有的意义相合再像佛陀初转法轮说爱(取是爱的增长)是集谛也没有明白的別说业力(《杂阿含经》是不大说到业力的这应该怎样去理解它)这不必说业力是后起的是说爱取支不但指内心的烦恼与爱取同时的一切身心活动也包括在内这爱取的身心活动即是未来苦果的业因业力是含摄在爱取支裡众生为什么会有三界的自体呢这原因是取取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四种取是摄受执著追求的意义因为内心执取自我(我语取)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欲取)出家人(外道)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见取)与无意义的戒禁(戒禁取)因种种执取的动力而引發身意的一切行动不论它是贪恋或者厌离这个生命和尘世都要招感未来三有的果报取也有因缘是从爱著而来爱是染著企求的意义有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种就是对三有而起的染著这裡我们要加以注意烦恼很多为什么单说爱呢经中不常说「爱结所系」我们起心动念就在自我与认识的境界之间构成了密切的连系依自我生存的渴爱积极追求尘世的一切或消极的受环境的冲动起贪起嗔甚至不惜生命的毁灭企图得到一种安息众生身意的一切动作没有不依染著三界自体与尘世为关键的众生生死的动力就在此爱与取是量的差別质的方面是相同的为要表示从爱染到身心种种活动的过程才立这爱取二支《长阿含经》第一〇卷的《大缘方便经》曾对二支有详细的说明它说

「阿难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

经文的描写虽有点过于琐碎但委曲说明依爱取而起恶心为贪悭吝的根本为一切恶行的动力是非常亲切明显这样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这逐物流转的缘起观敢说已经说明了苦集二谛的主要意义

第三项 十支说的解说

依胎生学为基础的触境系心观

有时释尊依识缘名色乃至生缘老死的十支说说明缘起十支说的要义是在逐物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说明触境系心的过程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依胎生学为前提依认识论为前提第一类像《中阿含经》第二四卷的《大因经》经中把六入支含摄在触支裡名义上只有九支虽赵宋施护异译的《大生义经》具足十支但从各方面考察九支是本经原始的真相理由是(一)《长阿含经》第一〇卷的《大缘方便经》也是佛为阿难说的只要彼此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经两编在《大缘方便经》裡总标虽有十二支而在一一解说的时候也只有九支(二)后汉安世高译的《人本欲生经》是《大因经》的异译也只有九支(三)《大因经》的巴利文本也只有九支(四)有部论典凡是说到《大因经》的也一律是九支这样就依九支来解说

生死流转确是依染著生命尘世的渴爱为原因的但爱是心所之一它的生起和活动也不能无因考虑到爱的因缘就發现了受「受」是心的领纳作用有乐受苦受舍受三种在触对境界而生了別认识的时候在心上现起所知意像的时候必然带有一种情绪——随顺或者违反自己的意乐这或顺或违的欣喜忧戚的情绪就叫受这受要依感觉才能引發所以受又依六入触为缘而生「六入触」就是依眼意取境的六根而生起眼触耳触到意触这六触可说是认识作用的开始六入生起觉触一定要有所触的对象因此六入触又以名色为因缘「名色」的色是色蕴名是受识四蕴这五蕴——名色可以总摄一切精神与物质名色是六入触所取的所以是认识的对象缘名色有六入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的四支说明了触境系心的过程名色是认识的对象六入触是以感觉的机构作关键让客观的名色反映到六根门头来六根摄取名色的影像生起主观的感觉才成为认识这认识因受名色的波动泛起了欣喜忧戚的情绪到这裡因味(受)著对象被环境的束缚转移不得自在爱呢因内心苦乐的系著开始用它主动的姿态对生命尘世而倾向恋慕追逐外境的形势已像四河入海一样唯有一直向前奔放不是大力龙王有谁能使它反流呢实际上外境并没有系缚内心的力量完全是因内心的味著染爱才自己锁缚著自己触境系心的缘起观到此可以告一段落

进一步观察名色要从识而有所以说「识缘名色」但识也还要依托名色才能存在所以又说「名色缘识」识与名色相依相缘而存在《杂阿含经》(卷一二二八八经)曾用束芦的比喻说明它的相互依存性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识与名色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是站在认识论的立场说明有主观才有客观有客观才有主观依经文看来释尊的本意是从探索认识活动的根源触發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见地名色确乎可以概括内外一切的物质与精神概括认识的一切对象但经中每每用它代表有情身心组织的全体这正和五蕴一样它能总括一切有为法经中却又常把它解说为有情组织的要素名色既是有情身心组织的总名当然要追问它从何而来从父精母血的和合渐渐發达到成人其中主要的原因不能不说是识识是初入母胎的识因识的入胎名色才能渐渐的增长广大起来不但胎儿是这样就是出胎以后少年到成人假使识一旦离身我们的身心组织立刻要崩溃腐坏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所以说名色以识为缘再看这入胎识倘使没有名色作它的依托识也不能相续存在(没有离开物质的精神)也不能从生命的潜流(生前死后的生命)拦入现实的生命界这不但初入胎是如此就是少年成人也每每因身体的损害使生命无法维持而中夭所以又说「名色缘识」这识与名色的相互关系正像《大缘方便经》所启示的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识与名色是同时相依而共存的经文说得非常明白名色支中有识蕴同时又有识支这二识同时似乎不是六识论者所能圆满解说的后来大乘唯识学的结生相续执持根身六识所依的本识就根据这个思想也就是这缘起支的具体说明认识作用要有现实生命灵活的存在作根据所以在触境系心以后更说明了生命依持的缘起观

依认识论为基础的触境系心观

纯粹从认识论的见地说明触境系心的十支说像《杂阿含经》(卷一二二九四经)凡是说识支是六识的也可以參考因为入胎识是不通于六识的说六识一定是指认识六尘境界的了別识

受缘爱触缘受与上面所说相同触是认识的开始就是感觉感觉的發生要依感觉机构的活动所以触是以六入为缘的虽然六入的存在并不因认识的生起而有但六入不是我们现量能够了知要依客观的名色反映而引起认识作用才能比量知道所以六入是以名色为缘所认识的名色不能离开能知的六识而知它的存在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没有不经过认识而能知它的形相简单的说离去主观的认识客观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因此名色要依识为缘依认识论的见地说明识名色六入触的次第受了形式上的拘束意义不大明显假使能从佛教认识论的见解作较自由的观察那可以说识支是识名色支是境六入支是根因这三者的和合便能生触在触支以前建立识名色六入三支不外乎叙述构成认识的条件又依《杂阿含经》「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看来识与名色是主观客观的对立经过感觉机关六入的联合才能生触触是认识作用的开始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总之「二和生识三和合触」是佛教的常谈用它来配合缘起支的次第形式上总难免有些參差倘能从多方面去解释它这识名色六入触四支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第四项 十二支说的解说

缘起观中说明最详备的佛弟子最常用的形成缘起论标准的那要推十二支十二支是在十支以上再加无明与行是行为经裡说是身行口行意行或者是罪行福行不动行前者是依行为活动所依据而分判的后者是从伦理和它的结果来分类的上面说的识支或者最初入胎识或是对境觉知的六识但识为什么会入胎为什么入此胎而不入彼胎为什么在这有情身上起灭而不在另一有情身中要解释这些所以又举出行缘识意思说这是前生行为的结果因前生行为所创造所准备的生命潜流得到了三事和合的条件新生命就瞥然再现依止过去行业的性质自己规定和再造未来的身分又依所招感的根身才现起了能知的六识若再进一步探求行业的因就發见了生死的根本——无明无明就是无知但它不是木石般的无知它确是能知的心用不过因它所见的不正确反而障碍了真实的智慧不能通达人生的真谛无明是从它不知与障碍真知方面说的若从它所见的方面说就是错误与倒执因不真知的无知倒执慢等烦恼就都纷纷的起来發动身意或善或恶的行为生死的狂流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无限止的奔放有人把无明看做蒙昧的生存意志不如说它是根本的妄执释尊勘破生命的大谜无明灭而生起了慧明才能离欲解脱成为一切智者一切大小学派都承认解脱生死不单是厌离生存就可以达到目的必须获得息除妄执的真智慧解脱的方法既然是这样那系缚生死的根本——无明自然也就在真慧的对方不应说它单是生存的意志固然是流转的主因但生死的根本却在无明这好像蒸汽能转动机轮而它之所以有这推动的力量还依赖著煤炭的蒸發

从生命相互依存的见解去考察發见了识和名色是展转相互为缘而存在的观察到识支可说已经圆满经裡也曾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但是假使把识看成生死的根本那决不是释尊所许可的嗏啼比丘受佛的呵斥也就在此所以在生命依持以上更说明了生死本源的缘起观

第五项 诸说的融贯

从上面看来五支十支十二支是由简略而到详细好像简略的没有说得完美而详细的不但完备而且还能够包含简略只要比较对照一下就很容易生起这样的见解

其实不然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略的也并无欠缺像五支在形式上好像有些欠缺但体察它的意义还是具足十支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二二八三经)说

「若于结所系法(二八五二八六经作「于所取法」都是指十二处说的)随生味著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

在五支以前说到「结所系法」这结所系法就是内六入与外六入(见《杂阿含经》二三九经)又说到「随生味著」这味著就是受说到「顾念心缚」这心就是识这样看来五支与十支岂不是同其内容而没有什么增减吗十支与十二支也不过三世两重因果与二世一重因果的差別缘起观的目的在说明前生和后生因果相续的关系至于三世二世倒并不重要虽然说生死的根源在无明其实无明早就含摄在十支中的触支裡触有种种的触而缘起中所说的是无明触因无明相应的触所以对所取的境界不能了知不了知无常非我不了知三宝四谛不了知善恶业果所以起了味著(受)因味著才生爱生取十支说中的识名色六入是构成认识的条件触才是认识的开始这认识有著根本的错误因以引起了触境系心的缘起也就因为这点十支说谈到还灭的时候每不从识灭则名色灭说起却从触灭则受灭开始经裡所说的触缘受指以无明触为认识的开始说的不是说有触就必然的生受生爱不然佛教应该和外道一样把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作为解脱因为一有认识就成为生死流转的主因呀

再把惑苦的开总说一下十支说的无明隐在触支裡并不是以爱支取支为无明的十二支说的无明虽说可总摄过去世的一切烦恼但建立无明的本意主要在指出生死根本的迷昧无知爱取不是无明所摄却是摄在行支裡上面曾经说过有支不必把它看成业因业是摄在爱取裡这是以爱取支摄业行支是身或罪不动取就摄在行支裡这是以业摄爱取行支可以含摄爱有经论作证像《杂阿含经》(卷一二二九四经)说

「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此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苦乐受觉因起种种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

「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这在《阿含经》是随处可以见到的这就是无明识三支的次第行是「爱缘系」只要比较对照一下自然可以明白又像《杂阿含经》(卷一三三〇七经)说

「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

这与无明所覆文义上非常接近《俱舍论》卷二二也曾引过这个经文但它是约业爱差別的观点来解说像成实论主的意见(表)业的体性是思思只是爱分不过约习因方面叫它烦恼从报因方面叫做业经典裡往往依起爱必定有业造业必定由爱而互相含摄著四谛的单说爱是集谛理由也就在此又像「杀害于父母」的父母是密说无明与爱为后有之因《法蕴足论》也还说行支是「爱俱思」这都可证明原始佛教的爱与业是可以相摄的后代论师偏重在形式上的惑业分別只说爱取是惑不知业也摄在爱取裡反而把有限定在业的意义上以为行只是业不知它总摄著爱反而说爱取支是无明所摄望于过去的无明行而说触受是现果不知触受正是逐物流转的前提无明正隐在触支裡自从十二支的三惑二业七苦说判定以来释尊开合无碍的本义早就很难说的了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

第一节 唯识思想的几个观念

唯识的定义「即是识」「不离识」论师们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唯有什么识有的说是八识有的说是阿赖耶有的说唯是真心这些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是唯识学的一流偏执一个定义这是一论一派的唯识学者本人的态度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發见主流与共义廓清宗派的偏执所以先从大乘唯识学中指出几个不同观点的解说再去考察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这不同方面的解说都是唯识学是唯识学的多方面的开展唯识学也可说是几个思潮的合流

大乘唯识思想大概可以归纳为五类《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说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一心瑜伽派是把它解说做阿赖耶识的但在某一系学者不承认赖耶唯心论以为这只是简別外道的世间由自在天所造「唯一心作」还不出业感的范围但由心造业而感得三界的果报虽不就是唯心论但未尝不是促成唯识的有力思想这可以称为「由心所造」的唯识

《解深密经》(卷三)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经说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的现起一种境界相因了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唯是自心所现所以叫做唯识这种唯识思想是立足在认识论上从能知所知的关系上探發出来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發现的这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

《解深密经》(卷一)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说戏论习气执受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本经说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内心的认识活动都依一切种子心识所含藏的种子而渐渐的开展出来它是依胎生学的见地说明众生的入胎在胎中渐渐的發达与现起认识的作用这些既是从藏在心识中的种子所生起也就有唯识的意义这可以称为「因心所生」的唯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为无始虚偽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长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平常讲唯识多以阿赖耶为依止为说明的出發点但阿赖耶的产生一方面是依如来藏心另方面是依无始来的虚妄习气在这真相的如来藏与业相的虚妄习气相互交织之下才成立其为阿赖耶因此从一切法依阿赖耶而生的方面看是杂染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就是迷悟关键所在都依藏心而有所以也就是唯识这杂染的习气反映到清净的如来藏心因而成为阿赖耶识现起一切的虚妄相这可以称为「映心所显」的唯识

《阿毘达磨大乘经》说

「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已得无分別智者无分別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

菩萨因内心定慧的实践一切境界都可以随心转变或者不起一切境界既可以随心而转就可因此推论到一切境界的没有自体如外境有离心独立的本质那决不能因心的观想而改变这是从佛弟子止观的体验而推论到的可以称为「随心所变」的唯识

这五项思想起初是逐渐的引發各別的深入研究等到思想的反流与综合就走上唯识学的阶段也才有真正的唯识学后代的唯识学派虽然都在融贯这五项思想但不无偏重的發挥因此成为思想不同的学派

第二节 原始佛教与唯识思想

像后代發扬大成的唯识学原始佛教裡当然是没有的但唯识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至少也有点近似原始佛教的缘起论确有重心的倾向处理的问题又本来与心识有关后代的佛弟子顺著这种倾向讨论有关心识的问题这才有意无意的走上唯识论如上述的五项唯识思想确乎都是立足在业果缘起的起灭上的也就是缘起观的一种解说

先从「由心所造」说起缘起的流转门不出惑业(因)苦(果)三事是现实的器世间与有情世间在小乘学者大都把它分为色非色非心三类没有说它唯是一心的在现象上的确有色心等差別就是后代的唯识学者也还是相对的承认它谈到世间的因缘六界是有心也有色(材料的)爱取本来指爱取相应的身心诸行(动力的)连惑业二者也不大作严格的分㓰但后来把惑与业割截了以为惑是无明取等一切烦恼是内心所有的作用业是属于色法的有人说是非色非心的一类学者索性把业看为思心所或心心所的作用这样才明白而迅速的走上唯识论从原始佛教看唯识论是多少有点不同的不过有情和器世间都由内心主动通过身口的行为而造作一切所以佛教的缘起论古人曾称之为「由心论」它虽没有大乘唯识学的意趣但重心与以心为主因的倾向却确乎容易被人想像为唯识的如《杂阿含经》(卷一〇二六七经)说

「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色法的所以有种种由于内心的种种如不从缘起论的体系中去理解那必然的会感觉到本经是明显的唯识论尤其是画师画图的比喻使我们联想到《华严经》的「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无法而不造」《阿含经》的思想对《华严经》的唯心论确有深切的影响

「随心所变」从戒定慧的实证而来原始佛教的解脱论确乎不从物质世界的改造起不从社会的组织求解放也不作生理机构的改善主要在内心解脱不受外境的转动戒定慧本总括一切身心的正行但后来的一分学者说「五法是道」除去身口的行为偏重内心佛教这才走上唯心论这与释尊的八支圣道确乎是不合的不过佛教调柔身心的正行确乎重在定慧的精神修养其中特別注重智慧虽没有明说根身与世界的随心而变根身不免变坏世界系于共业而重视内心也曾宣说识是杂染的主导者智是清净的主导者著实暗示了唯心论大乘学者依定慧实证的经验强调修持的能力以为内心的转变根身与世界也就跟著转变建立唯心的净土论意生身论清净还灭的由心论不能说与「随心所变」无关

杂染清净的以心为主本是学派所共许的有部等以为实有色心等种种自体差別不过心的力量要强些因心而造善业恶业色法心法等才从缘生起来色等好像是材料心好像是工人种种形式的建筑物虽由匠人的计㓰造成但所造的并不就是匠人这样因心的染净而有染净的众生与世界但并不唯是一心像经部他虽然主张业力熏习在内心但当内心的种子生起外境的时候种子虽在内心境界还是在心外的因此在缘起的杂染流转和清净还灭方面小乘学者虽一致承认「由心所造」「随心所变」但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唯识学在唯识学者的眼光看来染净由心就是唯识的思想像《成唯识论》五教十理证明阿赖耶的时候便引证到《阿含经》的「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见论卷四「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见论卷三这样看来「由心所造」「随心所变」的唯识思想是启發于原始佛教的缘起论极为明白

缘起支中识名色六入触四支是立足在认识论上的上面已经说过这与「即心所现」的唯识有密切的关系「根境和合生识」在不懂佛法的人它不但不觉到唯识的意趣还会误解佛法是唯物的但在缘起支的认识论裡认识的主因是识缘识才有名色六入这就是说所认识的对象(名色)要因主观的识才能存在反之名色的消失也要识灭以后才能彻底的灭尽《长阿含经》(卷一六)的《坚固经》就曾讨论到这个问题了经上说

「何由无四大风灭何由无粗及长何由无名色永灭无有余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此灭四亦灭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

从识缘名色和识灭则名色灭的定律作认识论的观察时那所认识的一切很容易解说为是自心所现的意象如不能正解依彼者不离彼而亦不即彼起的缘起论那么唯识的思想是会很自然的从我们心裡出现

唯识学中以入胎识作前提因入胎识所藏的种子渐渐的生起根身就是「因心所生」的唯识它是根据十二缘起中的识支和从识到名色六入的过程瑜伽派的唯识学注重在业感的果报识不但《成唯识论》引「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和「有色根身是有执受」「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证明它的阿赖耶识是异熟报主和根身的执受者《显扬圣教论》更明白的引识支来证明阿赖耶像论卷一说

「云何知有此识如薄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因心所生」的唯识思想在唯识学者看来是根据缘起论而建立的确凿有据不消多说的了

「映心所显」的唯识是根据缘起中的无明支经裡常常说到「无明所覆」但覆的是什么呢因无明的无知隐覆了真理同时经上又说「众生心长夜为贪嗔痴等所污又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无明本可以遍摄一切烦恼的心性与法性也有密切的连系因此心为杂染所污的思想与无明所覆的思想發生了合流的趋向心为客尘所染而现起不净的思想在后代的唯识学上也就转化为杂染习气隐覆净心而现起一切虚妄境界的思想瑜伽派的唯识学或者不大同情但在接近大众分別说系的经论却特別發挥这一点妄心派注重业力所感业感的本识含藏一切种子而生起一切真心派注重烦恼所覆烦恼熏染净心在净心上反映出染习的妄相它们各有它的侧重点才开展了好像对立的理论

总之唯识思想是导源于缘起论的它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在说明缘起时经中大多吐露出重心的倾向佛教的所以产生唯识学不能说是无因的至多只能说有点强调在这短短的解说中很可以得到相当的结论


校注

[A1] 辩论【CB】辨论【印顺】
[A2] 民国二九年撰
[A3] 《杂阿含经》卷1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苦灭」(CBETA, T02, no. 99, p. 67, a5-8)
[A4]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0, b25-p. 81, a4)
[A5]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b24-27)
[A6]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1, a29-b1)
[A7]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13〈3 人品〉(CBETA, T28, no. 1546, p. 96, a13)
[A8]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CBETA, T09, no. 262, p. 9, b8-9)
[A9]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9, b10)
[A10]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b28-29)
[A11]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0, c3)
[A12]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99「大德说曰彼舍利子随观缘起有十二支差別性法成阿罗汉」(CBETA, T27, no. 1545, p. 510, b7-9)
[A1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9, b6)
[A14] 《长阿含经》卷10(CBETA, T01, no. 1, p. 60, c19-22)
[A15]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1, b5-8)
[A16] 《长阿含经》卷10(CBETA, T01, no. 1, p. 61, b8-19)
[A17]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25-26)
[A18] (1)《杂阿含经》卷17(460经)「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CBETA, T02, no. 99, p. 117, c27-28)(2)《成唯识论集解》卷3「二和生识三和生触」(CBETA, X50, no. 821, p. 695, b9 // Z 1:81, p. 189, b12 // R81, p. 377, b12)
[A19]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0, c3)
[A20]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0, b3)
[A21]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79, a26-27)
[A22] 九【CB】十一【印顺】(cf. (CBETA, T02, no. 99, p. 57, c24-29))
[A23] 二三九【CB】二七九【印顺】(cf. (CBETA, T02, no. 99, p. 57, c24-29))
[A24]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24-p. 84, a9)
[A25]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88, b9)
[A26]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6 分別贤圣品〉「如薄伽梵伽他中言业爱及无明为因招后行令诸有相续名补特伽罗」(CBETA, T29, no. 1558, p. 116, a12-15)
[A27] 《四分律行事钞批》卷6(CBETA, X42, no. 736, p. 788, c17 // Z 1:67, p. 293, c8 // R67, p. 586, a8)
[A28]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5〈22 十地品〉(CBETA, T09, no. 278, p. 558, c10)
[A29] 《解深密经》卷3〈6 分別瑜伽品〉(CBETA, T16, no. 676, p. 698, b2-5)
[A30] 《解深密经》卷1〈3 心意识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2, b8-19)
[A3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偽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CBETA, T16, no. 670, p. 510, b4-10)伎=技【元】【明】[*5-1]薰=熏【元】【明】*常=长【明】
[A32] 《摄大乘论本》卷2「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別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別智者无分別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CBETA, T31, no. 1594, p. 139, a13-24)
[A3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9, c13-25)
[A34] (1)《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1「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CBETA, T43, no. 1831, p. 609, c12-13)(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16 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CBETA, T09, no. 278, p. 465, c26-27)
[A35] 《成唯识论》卷4(CBETA, T31, no. 1585, p. 18, c24-25)
[A36] 《成唯识论》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5, b19-20)
[A37] 《长阿含经》卷16(CBETA, T01, no. 1, p. 102, c14-19)
[A38] 《成唯识论》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7, a23)
[A39] 《成唯识论》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6, b20)
[A40] 《成唯识论》卷3(CBETA, T31, no. 1585, p. 16, a16)
[A41] 《显扬圣教论》卷1〈1 摄事品〉(CBETA, T31, no. 1602, p. 480, c10-14)
[A42] (1)《成实论》卷5〈66 有相应品〉「众生心长夜为贪恚等之所染污」(CBETA, T32, no. 1646, p. 277, b20-21)(2)《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4〈1 谛品〉「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嗔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CBETA, T31, no. 1605, p. 677, b7-8)
[A43] 《成唯识论》卷2(CBETA, T31, no. 1585, p. 8, c18-19)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唯识学探源(卷1)
关闭
唯识学探源(卷1)
关闭
唯识学探源(卷1)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