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阿含之空

第一节 总说

第一项 阿含为空义之本源

《阿含经》是从佛陀展转传来的根本教典空义当然也是以阿含为根源有些学派因对阿含的看法不同影响到他对于空的看法不同阿含对于「空」的重要可见一斑了处在现今要想对于古典的阿含得个圆满的认识本是很困难的假使我们愿意在观察各种佛教的發展情势中彼此同异的比较中时时回过头来注意这根本教典从本教去观察發展的佛教那将会別有会心将發现多少学者在發展流衍中数典忘祖把阿含都忘记了那么我们在研究空的时候是应该怎样的注意到这根本教典阿含中的空义

声闻学者或明我空或明法空思想都直接出于阿含这是不用说了就是大乘学者如龙树无著他们所显了的空义也有出于阿含的如龙树《中论》裡引《虚诳妄取经》及《化迦旃延经》以明空《十二门论》引《裸形迦叶经》以明空《大智度论》三门中的空门全引阿含四悉檀中的第一义悉檀即根据《小部》的《义品》(《大智度论》译为《众义经》)而说明的无著师资的《瑜伽师地论》不但〈闻所成地〉〈思所成地〉都依据阿含〈菩萨地真实义品〉所引的三种经除《转有经》而外《义品》与《迦旃延经》也都是出于阿含的阿含是古代大小乘学者的共同依据空义有一切理论的共同本源(有人说阿含明有那是很错误的)源净而后流淳研究空义的人对这根本教源的阿含应该如何的注意

现存的《阿含经》有两种译本就是南传巴利文三藏的五部与汉译的四阿含阿含中尤以《杂阿含经》的性质更早出更重要下文所说大部分的根据都出于此《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长部》与《中部》)时代迟一点说明空义的较少汉译本的《增一阿含经》说空的地方不少而且有些特別的意义可是拿它和巴利文的《增支部》对勘一下这些含有別义的经都是巴利文中所无就汉译本的内容看来明显的与大众部(末派)有关因为它的学派色彩太浓厚留在下面谈学派佛教的时候再去注意它

第二项 真

这几个名辞这裡有一加解释的必要因它的意义很重要

佛法中无论说空说有都是以修行的应离应行为主的修行中最重要的是要具足如实智「如实」其所知所观的对象就必定是真是实是谛是如小乘说到它大乘也说到它说空的依之说空说有的依之明有所以这是佛法中通常而又重要的几个名辞

这几个名辞《阿含经》中说到的在明缘起处说到如《杂阿含经》二九六经说

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

这一经文《瑜伽师地论》等都有引证不过文字少有出入如《瑜伽师地论》卷九三引作「法性法住法定法如性如性非不如性实性谛性真性无颠倒非颠倒性《法蕴足论》卷一一引作「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舍利弗毘昙》卷一二引作「此法如尔非不如尔不异不异物常法实法法住法定比较各译意义差不多只是《杂阿含经》中「法空」的「空」字应该是「定」字的误写经义是说缘起法中前后为缘的关系法则是法尔如是必然不谬的所以在表诠方面说它「是真是实是谛(谛是不颠倒义)是如」在遮遣方面说它「非妄非虚非倒非异」

在明四圣谛处说到的如《杂阿含经》四一七经说

如如不离如不异如审谛不颠倒

不要以为这些经文是在说实有自性这是说缘起因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其缘起流转与缘起还灭此彼之间的因果理则确确实实是如此佛能照其如此如此的理则而如实觉依所证觉而如实说这所说的因果必然理则就是缘起支与四圣谛缘起圣谛的必然性确实性的因果法则就是事理的正确判断是理智与对象的一致如此的就见其如此所证与法的真相完全吻合没有一点错误这就是真理所以释尊赞叹而形容它说「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切勿误认这些形容辞是在说某法有真实自性

缘起圣谛的因果法则是理解与对象能说与所诠的一致而且是必然的普遍的所以经中又说「法性法住法定法位法界」缘起法是本来如此的「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所以说是「法性」「性」有本来如此的意义「住」是不动不变的意义缘起法则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也如是有其不变性所以说是「法住」「法定法位」是秩然不乱的意思在缘起法则下因者因果者果前者前后者后上者上下者下有其一定的决定的秩序与位次丝毫不乱「法界」的界字作类性解即是普遍性如生者必死此地的也好彼处的也好此人也好彼虫也好生者必死的共同性总是一样绝不会有例外

缘起圣谛的因果法则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普遍如是而又确实如是的释尊如实不谬的证悟到所以赞叹形容它「是真是实是谛是如」后来的学者把形容缘起法则的话拿去放在具体事实上认为一切具体法是真是实是谛是如如萨婆多学者的执一切有原因就在此大乘经中很多名辞——涅槃的同义词都脱胎于此如法性法住法界真实真谛真如非虚妄性不变异性如《大般若经》的真如十二名于是有一分学者依文执义又大谈其真常的胜义实有了《阿含经》裡的缘起四谛都是从因果生灭中的必然法则说的因为缘起法则的深隐难知于是或者在具体(形而下)的事物上或者在深隐(形而上)的真实上来说明显示它但缘起法则并不就是具体的事物或形上的真实后人解释这「真如」不注意到认识与对象之统一的缘起法则的必然确实性別以为具体事物或真实胜义是真于是问题就多了

第三项 世俗与胜义

二谛是佛法的纲要若空若有都是依此而开显的可是现有的阿含中未见有明白的说明不过照《俱舍论》卷二二所说的「余经复说谛有二种」阿含应该有明阐二谛的经文只是汉译本中未曾译出罢了况且二谛是大小空有一切部派共同承认而无异议的那是根本佛教所有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谛」是正确不颠倒义与实在不同它是真实而不颠倒的是从认识的符合对象而说的真实只应有一个不会是多的为什么说「谛」有二种呢这是后代学者所深切注意到的小乘如《大毘婆沙论》《顺正理论》大乘如《大般涅槃经》《仁王般若经》等都曾讨论过这问题在这裡我们要承认所谓确实性所谓「是真是实是谛是如」只要认识与对象的某种合一就是了在世俗立场说只要人人认识以为如此不谬的就可以安立其确实性——世俗谛了若是真实而非一般人所能认识的那是圣者同证的特殊境界是第一义谛世俗的真实只要世俗立场以为真实就可以了不必是理想所欲证达的究竟真实——圣者的证境因为那是依第一义的立场说的

所以二谛是从不同的认识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就所见而说释尊不像庸俗者的固执世俗能引凡入圣阐述这即俗而真随顺第一义的世俗法称之为中道的立场如《杂阿含经》三〇〇经说

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中道立场的说法不落凡夫二边的恶见而能即俗明真是恰到好处的说法这所说的就是「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中道本形容中正不偏《阿含经》中就行为实践上说的是离苦乐二边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八正道)在事理上说的即缘起法缘起法是佛教的中道法为什么呢因为缘起法可以离诸边邪执见如《杂阿含经》三〇〇经与九六一经说缘起以离常断二边见九二六经与二六二经说缘起以离有无二边见二九七经说缘起以离一异二边见这断常有无一异等偏邪执见均可由这缘起法来远离它反过来可显示缘起法的不断不常非有非无不一不异一面破诸外道的偏邪一面显示诸法的实相所以缘起法是中道

这中道立场所说的缘起法到底是世俗呢还是第一义呢是世俗《杂阿含经》三三五经(《第一义空经》)说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

《增一阿含经六重品》第七经也有相同的文句

云何假号因缘所谓缘是有是此生则生

中道立场所说的「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经中说是「俗数法」是就世间一切因果生灭的假名因缘建立的即假名缘起以离我我所常断有无一异等邪见因离执而悟入的是第一义空故《中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缘起生灭法是俗数假名法于中能离诸错乱便是第一义空是正确不颠倒的世俗谛能即此缘起法以显示第一义谛所以称为中道

如不细心的思考将觉到如来说法的矛盾前说缘起是真是实此却说是俗数假名法到底是真是假空者见假有者执实各走极端了其实并不矛盾如来说法是不会矛盾的缘起法则确实如是认识与对象符合确然不谬所以说是真是实此因果的具体法是实有自体吗是有常住不变性吗有主宰独立性吗没有缘起的生灭法确是俗数的假名法缘起假名不失其为世俗的谛实至于见常见一见我见我所只是凡夫的错见现在佛以超越凡情——第一义的立场否定之所以是空阿含即现实人生的立场以说明空这生命缘起之空约圣者深刻的理解到究竟真实说是第一义谛真谛也是形容其正确并不是实有自性这种觉解是常人所不能了解的所以叫「第一义」就是「胜义」就圣者与众生共同所有的因果现象说是俗数法是假名安立的如来了解体验到第一义真实之空所以解脱所以能知世俗谛是假名凡夫不能了解执此假名为真实有只说某一些是假名的是空的所以就生死流转了

                 解脱            ┌───→│     ┌─────┘真实故空│     │假名故空      │     │          │     │          │     │          │     │          │     │(中道说法生灭依缘)│     │          │     │          │     │          │     │          │     │      假名故有│     │真实故有┌─────┘     │←───┘    流转

第四项 思择与现观

上面所谈是关于事理的现在来说「思择与现观」佛法说空有体验的方法这是属于修行实践的也可说是「空的方法论」学者每因所用方法的不同而对空也就说得不同这可见方法论的重要

先说现观经中说的知法现法入法正见正观如实知都是现观的別名现观是一种亲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体验是一种直觉到的经验不是意识的分別不是抽象的说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经验它是内心深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验拿个现代名辞来说就是一种神秘经验这种直觉的神秘经验本来为世界各宗教所共有而且作为他们的理想境界所追求到达的目的不过内容与佛法不同罢了他们在狂热的信心中加上诚恳的宗教行为或祭祀或忏悔或禁食或修定时由精神的集中迫發出一种特殊的经验在直觉中或见神或见鬼或见上帝有种种神秘的现象佛法中的现观也就是这种直觉经验如声闻乘的「阿毘昙」译为对法或现法大乘的般若无分別智等都是这类直觉假使学佛法但著重这直觉的现观容易与外道——其他宗教相混失却佛法的特质或不免走上歧途因为这种没有通过理智的直觉混入由于信仰及意志集中所产生的幻象虽有其内心的体验但不与真相符合所以这种不正确的境界是有非常危险性的得此境界的人侭管可以發生坚强的自信心但对身心修养社会国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或者有小利而引起极大的流弊佛法的现观与外道的不同是正觉在乎特重理智是通过了理智的思择佛法中在未入现观前必先经过多闻寻思伺察简择种种的阶段这一切此地总名之曰「思择」思择是纯理智的观察在思择中得到一种正确的概念之后再在诚信与意志集中之中去审谛观察以达到现观所以佛法的方法可说是信仰与理智的合一一般知识与特殊体验的合一从现观去体验空性之前必先经过分別智慧的思择所以《阿含经》中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这是佛法修行的要则绝不容踰越躐等踰越就踏上了错误的歧途

现观成就的结果可得到一种离绝一切思惟分別能知所知平等平等融然一体的直觉这是大小经论所共认的不过在这以前的思择学派间就有所不同佛说人们种种思想见解的不同是为了界的不同是类的意思环境文化观点方法的不同影响到所得的结论不同佛法中学派思想的分歧也是因为方法不同结果各走极端到了无可调和的余地在佛法「见和同解」的意义上说思想见解是不容许混乱的那么我们对于方法也就不能不注意求其统一了

阿含的观察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有情的生命之流为中心对象的这生命之流有多方面身心相关如经中说的六处是说明这方面的心境相知有情是有意识活动的有能知的精神就發现到所知的境界经中说的五蕴就是说明这差別的业果相续从认识到發为行为的活动影响于未来将这身心相关能所相知业果相续各方面的综合就是缘起法缘起法是生命之流较具体圆满的说明佛法观察的对象就是以此为中心的所以佛法的探究可说是对生命之流的一种观察与体验故佛法是宗教也可说是彻底的生命哲学假使忽略了有情本位的立场便是破坏佛法的根本立场

以有情生命为对象去观察其方法可以有三种静止的分析将有情作一种静的观察而加以分析分析而又综合它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教做到相当的严密西北印的佛学者于此用力最勤流动的观察在生命不断的發展变化中作一种推理演绎的功夫去把握生命演变的必然法则与因果的必经阶段这方法比较活泼近乎推理派可说是直观的洞见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一法的当体在彼此相互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连络中显露一一法的本性这是一种直觉的透视(直观有两种现观的经验思择的体察这是后一种)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深入它的本性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这类方法但这需要建立于前二者的基础上即依于同时的彼此析合前后的起灭断续否则不过是孤立而静止的神我见

佛陀用这分析推理直观方法来观察我们也应合理善巧的应用依修学的次第可以这样初学的先作事理的辨析然后推理以求其条贯之理则然后去体验当体的空性大体如此而实际上仍须有机的适当配合起来这些方法都是不可缺的后代佛弟子也都应用过只因偏用不周而致分化各走一端我们应该善巧运用勿再蹈前人的覆辙

第二节 空之抉择

第一项 无常为论端之蕴空

如来对五蕴法门曾说道「观五蕴生灭」可见佛多半是在生灭无常的观点去观察五蕴性空的

佛法常说有三法印或四法印这前面可以加两法印的一种由二句而三句而四句兹依次明之

最简要的是两句的说明世间上色等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而佛法的目标亦即人类的最后归宿在涅槃解脱可是常人不知从何去把握涅槃如来善巧的就五蕴无常为出發来说明它如《杂阿含经》二六〇经说

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彼法灭故是名为灭

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灭的过程中前进一切法的本性都是归于灭都在向著这个灭的大目标前进我们只要使它灭而不起就是涅槃「涅槃」译曰寂灭不扰动不生起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槃一切是本性自灭的不过常人灭了要再生而已所以《杂阿含经》九五六经说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上面是无常生灭与涅槃寂灭的两句如《杂阿含经》二七〇经加上「无我」就成为三句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从无常出發以无常为因成立无我之宗以无我而达到涅槃众生之所以永在无常生灭中而不涅槃佛说问题在执我佛经说的生死因如我见我所见我爱我慢我欲我使等都加个「我」字如能断了我见就可证须陀洹果能将我慢等(修所断惑)断除得一乾二净就能证得阿罗汉的涅槃果所以这无常到无我无我到涅槃的三法印不但是三种真理(法印)而且是修行的三种过程

又有在无常下加「苦」而成四句的如《增一阿含经四意断品》第八经云

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一切诸行(应作「受」)苦一切诸行(应作「法」)无我涅槃休息

这样的经文很多这不过举例罢了这无常无我涅槃就叫四法印或四优陀那经中常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四印的次第是有因果的关系在学派中有主张三法印的有主张四法印的其实三法印就够了因为苦是五种无常所摄说无常就含有苦的意义了如《杂阿含经》一〇八五经云「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非稣息变易之法这就在无常变易中显示其不安乐之苦所以可不必別立苦为一法印的

三法印中的无我印有分析为二句的如《杂阿含经》第九经说

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这在无常无我之后加「无我所」成为四句又如《杂阿含经》第一及一二一四经等则说「无常无我」四句这样一来把「空」的意义看小了使它局限为苦谛四行相之一于是有部学者说这个「空」是无即蕴我「无我」是无离蕴我《成实论》则说「空」是我空「无我」是法空——法无我(但在单说「无我」的经文也仍旧解作人无我)细勘经文《杂阿含经》第一经汉译虽分为无常无我四经而巴利文却只有三经如第一二一四经的四句现存大藏经裡的《別译杂阿含经》也只说「无常无有乐并及无我法」没有空的一句直到后来的《大般涅槃经》还说涅槃的常是对治无常无我「三修比丘」的所以佛法的初义似乎只有无常无我三句把空加上成为四行相似乎加上了「空」义而实是把空说小了这因为照《杂阿含经》其他的经文看来空是总相义是成立无常无我的原则如二六五经云

谛观思惟分別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非我

又二七三经云

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这都先空而后无常无我空的是总一切的「诸行」空是贯穿了常与我我所以总相义的空来否定常及我我所指出常我所的不可得依这见地不但我空我所空无常也是空《杂阿含经》二三二经说得最为明白

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一般学者在世间生灭现象上对无常作肯定表诠的解释以为无常是法的生灭并不是没有自体不是空不知如来的本意不在说有是要在生灭流动中否定其常性的不可得常性既空我我所当然也无所有了「终归磨灭」与「终归于空」在阿含中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空是遍通诸行「此性自尔」的——后代大乘的本性空法性空等皆出此因为空所以诸行无常所以诸法无我空是深入诸法本性的深而又遍不应把它看小局限在「无人我」或「无即蕴我」上这仅是空义的少分罢了总之蕴法门是以无常为论端的即诸行之生灭无常群趋于灭而显示其皆空达到涅槃寂灭

在这裡顺便谈谈无常无我的理由

在一切流变的世法中佛见出它的无常就在现实的事象上指示我们去认识本来一切法都在变动绝对常性的不可能世间学者每能体会到此就是一般常人也可以知道多少但是人们总不能彻底总想要有个常性才好或以为生灭无常现象的后面有个常住的实体或以为某分是无常某分是常——如唯心论者之心以佛教的观点看不管内心外物一切都是无常的对这个道理释尊曾用多少方法譬喻来显示现在且说两点

第一以过未显示现在无常如《杂阿含经》第八经云

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

这个见解在常识上或以为希奇其实那是时间观念的错误佛说三世有(姑且不问是实有或是幻有)既有时间相必然是指向前有过去相指向后有未来相只要有时间性的必然就有前后向有这过去与未来众生对当前执著同时也不断的顾恋过去欣求未来佛法上过现未之分別是已生已灭的叫过去未生未灭的叫未来现在则只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过程离过未现在不能成立现在息息流变根本没有一个单独性的现在所以说它是「即生即灭」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即生即灭正可表示其无常现在依过未而存在过未尚且无常何况现在佛观无常在过未推移中安立现在过未无常不成问题就依之以表示现在常性的不可得而了达于空

第二以因缘显示无常如《杂阿含经》一一经云

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

诸行是依无常因生的所以无常这与一般人的常识观念又不同一般人虽谈因果但总以为推之最后应该成立一个常在的本因佛则说凡为因缘法必定都是无常的因果的关系是不即而不离的所以因无常果也必然的无常何以知因是无常呢在时间上说因果不同时说果从因生的时候早就意味著因的过去这怎么不是无常呢——因果若同时现在那一法是因那一法是果到底如何确定这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安立世谛因果多约时间的先后说

另提出一点与无常有关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一般凡夫对于色法很能够知道它的无常而对心法却反不能本来色法有相当的安定性日常器皿到山河大地可以存在得百十年到千万年说它是常错得还有点近情但一般还能够知道它的变动不居偏偏对于心法反不能了达其无常而厌离它这是什么缘故呢佛法说这是我见在作祟一切无常连心也无常岂不是没有我了吗它怕断灭满心不愿意所以在众生看来法法可以无常推到最后自己内在的这个心就不应再无常了它是唯一常住的循著这思想推演终可与唯神论或唯我论唯心论相合至于佛法则认为心与色是同样的无常所以《杂阿含经》二八九经说

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

色法尚有暂时的安住心法则犹如猕猴是即生即灭的连「住」相都没有可说是最无常的了对这色心同样无常的道理假使不能圆满的理解接受必然要走上非无常非无我的反佛教的立场

其次说明苦的理由无常是否定的否定诸行说它终究是要毁灭的终要毁灭正是赤裸裸的现实真相释尊不过把它指出要求我们承认而已这不使人感到逼迫痛苦吗在佛法理智的事实说明与情意的价值判断常是合一的所以无常虽是事实的说明而已显出「终归于灭」的情感「无常故苦」这是更进一步了一般说受有三种或五种人生并不是没有乐受喜受不过「无常故苦」是就彻底的究竟的归宿说的人生虽暂有些许的快乐可是绝不是永久可靠的《杂阿含经》四七三经说

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世间快乐的要随时变化不可保信所以本质还是苦的佛说对于快乐的得而后失所感受到的痛苦比没有得过的痛苦要猛烈得多所以说天人五衰相现将堕落时是最痛苦的在人间先富贵而后突然贫贱所感受的痛苦也更大所以乐受是不彻底的其次舍受常人之无记舍受是苦乐的中间性不见得比乐受高唯定中的舍受确比乐受胜一著常人的快乐心情是兴奋紧张的不能保持长久终于要松散而感疲劳之苦舍受如四禅以上的舍受心境恬淡平静宽舒适悦是一种与轻安相应的而更高级的这种心境虽够好了可还不能彻底定力退失后还是要到人间三途的苦乐中去轮回打滚「无常故苦」是在一切不彻底终归要毁灭的意义上说的如只说无常变化那乐的可变苦而称为坏苦苦的不也同样可变乐吗这种苦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在彻底要磨灭的意义上看苦才够明显深刻

其次说明无我的理由简单说一句「苦故无我」无我或分为「无我」「无我所」二句《杂阿含经》中也常把它分为三句如说色「色是我异我相在反面否定辞则说「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这初句是说无即蕴我第二句说无离蕴我第三句也是无离蕴我不过妄计者以为虽非蕴而又不离于蕴的如说色蕴若执我的量大那就色在我中如执我的量小那就我在色中(若我与蕴同量没有大小则必是即蕴我了)对这不即蕴而不离蕴的执见佛陀破之蕴不在我中我也不在蕴中所以说「不相在」此第三句的「不相在」又可分为二句每蕴就各四句五蕴就共有二十句就是所谓「二十种我我所见」这在各蕴的当体上说无我比一般的分析五蕴而后我不可得的无我观要深刻得多分析有情为五蕴一合相的我执虽可不生但色等各蕴还是实有我执仍有安立的据点我执仍旧破不了这裡说的无我纯从无常观点出發无常变动故苦苦就要求解决对好的追求不好的拒离这离此求彼的意欲就是痛苦因有欲求的意志等于承认不得自在不自在就是无我梵文的「我」字就是自在——平常释我曰主宰主宰也就是自在含有自主而控制裁决诸法为我所有的意义现在诸行是变动的痛苦的不能自在的所以无我这种理论体系纯从无常出發小至一色一心都没有建立自我的可能

无常无我的反面就是常根本佛教时期正是婆罗门教發展到《梵书》《奥义书》的阶段是梵我思想發挥成熟的时代梵我是宇宙的大元也是人生的本体《奥义书》学者的解释虽极其精微玄妙但扼要点不外说这梵我是常在的妙乐的自在主动的他们依这梵我来说明宇宙与生命的现象同时经过某种宗教行为把这常乐自在的梵我体现出来就是痛苦的解脱依之建立常乐的涅槃释尊平日不和他们争谈这些玄虚的理论针对著他们想像中的常拿出现实事相的无常无我迫他们承认释尊的立场是绝对反婆罗门的对这我们应该切实认识

顺便一谈涅槃涅槃为佛子终究的目的所在一切问题都归结到这裡来综合上文看五蕴法门是以无常为出發成立苦无我而后达到涅槃不过也有不经苦无我而直用无常来成立涅槃的无常是生灭义生者必灭一切一切确都是灭尽之法世人固或知之但他们偏注重到生生不已的生的一面忽略了灭生生不已佛法并不否认但生者必然要灭一切痛苦依此生生不已而存在确又是赤裸裸的事实佛法就是要在这生灭不已之中设法使它灭而不生以之解决一切痛苦不是佛法的故意破坏它是诸法本来如是的必然性(法性自尔)因有了某种特殊的因缘连系缚著了所以灭了之后又要生现在把这连系截断就可以无生灭而解决痛苦了所以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或依三法印从诸行生灭无常体解我性的不可得众生因妄执常我而生死现在能够了解蕴性无常无我离常我的执见则因无常生灭而厌离欲便可以达到涅槃之灭

还有如《杂阿含经》二六二经云

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

不仅在生灭有为法的否定上讲而更是直指诸行克体的空寂不可得本性空就是涅槃了空寂离爱欲而实现涅槃的当体就是空寂这样从无常说无常是生灭义主要的是灭义(故生老病死之死亦曰无常)使诸行灭而不生恢复其灭的本性就是涅槃的当体就无我说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只是众生执著不了故起流转故《杂阿含经》第五七经云

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诸法本来无我能了达而不起执归于本性的空寂就是涅槃总之不问从无常说涅槃或从无我说涅槃都不离空义都是以空义而说涅槃的不但空常空我涅槃的本性就是空寂一分学者把涅槃说在离有为无常之外把它实在化了于是空与涅槃脱了节须知涅槃就是有为法本性的空寂只不过以无我无常经过爱尽离欲而已这样空与涅槃打成一片一切法本性涅槃即此一根本要义的申说

第二项 无我为根本之处空

就是眼意六处也有分内六处外六处为十二处的释尊说处法门的注重点与蕴法门的重在无常不同它是特別注重到无我——空上面《杂阿含经》第一一七二经(《箧毒蛇譬经》)说蕴如拔刀贼(显无常义)处如空聚落从这譬喻的意义可见处法门与空无我义是更相符顺的

阿含中从五蕴和合假名众生的当体说明无我义固亦有之但大多是五蕴分开说的如识蕴是我前四蕴是我所等又多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从无常的观点出發展转地来说明即偏从主观(情意的)价值判断来说明的很少从生命总体从事实观察上用一种直接的方法去说明无我的从有情自体直接辨析其空无我的大都在处法门裡看《阿含经》讲的蕴与处很容易生起两种不同的概念说蕴都曰无常无我少说到空易生我无而色等蕴法可以有的观念六处法门则说到我是依法建立的我之所以是无因法就是假的我没有立脚点了法若是常在实有则依此法可以立我若此法不能依以立我必此法非常非实说不可执著我必然说到法的不实所以从六处法门容易生起法空的见解

《杂阿含经》二七三经裡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第一个问题是问我的自体就是说依之成我的是什么释尊答道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将十二处分为内根与外境二类在内外相待接触的关系下生起识来经中喻如两手(根境)相拍成声(识)二合生识三和合触有了根识三的关系就有触(照阿含的本义看识与根境之联络就是触与经部假触说相近)如是六受六想六思都跟著生起了这个就是我就在这内外处关涉的综合上建立曰我六处法门确与五蕴法不同开头就以有情生命自体——六根和合为出發缘起的存在不是单独的人的存在必然就有世界的存在于是六根的对象有六境存在有生命自体有待于自我的外界内外接触就有心识的精神活动于是六触六受六想六思都起来了所谓我就是如此

第二问题问我的动作事业释尊的解答道

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这内外和合之假名我是在息息流变中毫无外道所想像的常它的事业就是受生衰老疾病与死没

答第三问的何法是我则云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十二处应特重六内处所谓「诸行」就是这眼等六内处它的性质如幻如阳燄刹那变坏的是因缘和合法缘合而生所以生无所从来缘散而灭所以灭无所从去虽然有却不是实在的这六处就是如幻诸行就是空寂无自性的缘起所谓我就是这六根的缘境生起识思来的活动的综合世俗谛中的我不过如此而已

这如幻假我即空寂无我的道理更提出明显正确的说明它就是解答第四个问题——我于何住

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这是说我无所住如我有所住(立足点)所住必是真实常恒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不实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实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实自体是不可得的处法门中特別注重到我的建立无真实自我唯有假名的诸行生灭生是空法生灭是空法灭意义比蕴法门要明显得多与这经的意义相同的还有《杂阿含经》三〇六经现在也录下来作參考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此四无色阴眼(则是)色(阴)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

从上看来在表面上我是假我是依六处和合安立的这似乎有「我无法有」的思想其实一一法若有实在性常恒性这一法就可安立我就是我唯其法法都没有实在性常恒性所以我不可立法有必定是如幻如化的世俗假有才可以依以建立缘起因果众生不了解这假名的缘起因果在此因果相续上执有常恒自在的自我而佛法却在这世俗的缘起因果中显出第一义的真空如《杂阿含经》第三三五经即开示此义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增一阿含经非常品》第八经〈六重品〉第七经(有钻木生火喻)有与此相同的经文都是从六处法门而引入缘起胜义空的法门

现在将五蕴与六处作个比较蕴与处表面似乎不同实在内容是无所差异的如说处法门由内外处的根境和合生识三和合触而与受思俱生这活动的过程就是五蕴内六处主要是色蕴思(行)是无色四蕴所以五蕴与六处毕竟是同一的假使要说二者有所不同那么是这样的六处以有情身心自体为中心凡夫自觉为我而向外缘取六境这我是主动的建立在能边如说「我眼能见色我耳能闻声乃至我意能知法」五蕴呢它是在有情认识活动上说的是依四识住建立的识是能知的精神有能知必有所知这所知可分二类一切外在的物质现象就是色蕴内在的心理形态即受行三蕴不问是内是外它都是识的所知而识也是所知的所以经中说「一切所知是五阴」凡夫在这五蕴上执我这我都建立在所边它与六处我之建立在能边略有不同总之说建立点六处是建立在身心和合的生命总体上五蕴则建立在内外相知的认识关系上说无我蕴法门是五蕴別別而说处法门则在六处和合上说蕴法门大都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处法门则直说诸行如幻如化自性不可得空不过蕴法门中并不是没有明显的空义只是说得不多罢了如《杂阿含经》一二〇二经一二〇三经及《中阿含经频鞞娑逻王迎佛经》都说过蕴空而《杂阿含经》二六五经说得最明显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燄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

古德站在法有的立场上把这泡阳燄等譬喻解释为生灭无常义如从色受等一一法的自体上去理解则五蕴如幻如化如泡沫如阳燄空义就显然了

第三项 涅槃为归宿之缘起空

处法门虽也说到涅槃但缘起法门特別以说明涅槃为目的缘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必然要归结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寂灭涅槃不像蕴处法门的可说可不说论到空义如《杂阿含经》第二九三经说

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一二五八经也有同样的文句缘起法叫空相应缘起法可见缘起法门与空义最相顺即以缘起可以直接明白的显示空义不像处法门等的用譬喻来说

《阿含经》中缘起虽不必都说十二支但十二支是意义比较完备的五蕴与六处都摄在这十二支缘起中如五蕴依现实的痛苦为对象说明其无常无我以达涅槃经说苦谛(四谛之一)时谓生爱別离冤憎会求不得之七苦总结则谓「略说五阴炽盛苦一切痛苦根本就在五蕴中所以蕴法门处处特別强调无常故苦以劝發厌离十二缘起支中的「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不就是这「五阴炽盛苦」的说明吗有支之前有爱取二支这是惑是集谛是追寻有老死等痛苦的来源而發现的它是引發五蕴的原动力所以经中的五支缘起(苦集二谛亦然)就是以这五蕴为中心而阐發的处法门依现实生命自体从根境相关而生识进明心识活动的过程——触十二支缘起的六入受三支就是这六处法门这以前有识与名色二支是说六处活动的对象与结果经中虽也有从生理發展过程上说明由入胎「识」而有心物和合的「名色」而生长六根把六处限在某一阶段上但从认识论来说明以六处为生命中心缘名色支为对象而生起认识主体的识支三和合而触支触俱生受支如是而爱支取支有支触境系心奔流生死而不止这十支缘起不正和六处法门所说的意义一样吗五蕴六处都是缘起的一分综合而贯通之加上无明与行在生命流变过程上作一种更圆满的说明与体认就是缘起法门

这不过说明缘起是什么若要了解以涅槃为归宿的缘起空性则必须指出「无明缘行行缘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十二支是因果事实虽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必然次第但缘起最重要的原则还在上面四句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指出生死与还灭的根本理则是缘起之所以为缘起的根本义那「无明缘行」等只是依这根本理则的一一缘起法的具体事实

佛法的根本原理是缘起法有人问佛说些什么法佛答「我说缘起缘起是什么在各家各派之间有著不同的解说我以根本佛教的立场综合各家所说的共通点而观察之可以说缘起是一种理则它不就是因果而是依一一因果事实所显示的原理如「生缘老死」凡生必死是一切法的必然原理何时死如何死虽视生活条件而决定寿夭有异死的原因与状态有异但生者必死的轨则是无论如何不会动摇的从一一生命的因果事实去显示这理则而一一生命的存在与变动都不能违反它它是必然性而又普遍性的原理所以释尊以「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来称叹它释尊的证悟这理则是在现实人生的具体因果事实上以智慧光透视彻了而认识其内在深刻的公理通则这所得的固然是抽象的理则但却不是架空想像的它不就是具体事实却又不离具体事实而存在有它的客观性所以说缘起「非我作非余人作」佛陀如是观察而证悟如是证悟而成等正觉也依所觉而开示教授弟子他说明缘起有两种倾向依缘起而说明缘生缘起是因果事实所显的必然理则一切皆不能违反的定律缘生是依这理则而生灭的事实因果法——缘所生法《杂阿含经》二九六经所说的就是这意思西北的婆沙瑜伽学者们说缘起是因缘生是果虽也是一种说法但忽略了缘起的必然理则性未必是佛说缘起的本意吧依缘起开显寂灭也就是依有为以开显无为由缘起而缘生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转界是有为法由缘起而寂灭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界是无为法寂灭无为就是在依缘起的生灭有为法上开示显现的如《杂阿含经》二九三经云

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

佛法不出生灭的现象界与寂灭的涅槃界这二者的连系就是中道缘起法缘起与空义相应击破了一一法的常恒不变性与独存自在性既在一一因果法上显示其「因集故苦集」为流转界的规则又显示其「因灭故苦灭」为还灭界的规则

但要问因集故苦集此因集何以必能集此苦果无常无我云何能集起而非即无因灭故苦灭生死苦云何可灭灭——涅槃云何而非断灭对这一切问题确能够从现象推理成立而予圆满解答的只有缘起法现在拿三条定律来说明

流转律「此有故彼有」由有此因故有彼果本是常人共喻的因果事理但佛陀却能在这平凡的事理上發现一种真理凡是存在都不能离开因缘关系而单独存在如此存在而不如彼存在者必有其原因与助缘现实世界之所以忽此忽彼忽有忽无有千差万別的变化不同都是由于它的因有所不同所以佛说要改造现实必须从因上著手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缘起法的根本律是现象界的必然定律也是流转法的普遍理则

还灭律此生故彼生因有故果有反转来此灭故彼灭因无故果无针对著有从因上著手截断它就归于灭无了但灭并不简单还是要用另一种相克的因来对治它所以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灭世间」因此还灭也是缘起它也是本缘起理则而成立的不过特別转过一个方向对流转的生灭给予一种否定表面看这好像是矛盾其实凡物之存在本性就包含有矛盾在在「此生故彼生」的时候早就矛盾的注定了「此灭故彼灭」的命运这是事物本来的真理佛陀并非创新只是把它揭示出来安立为缘起的第二律罢了缘起简单的定义是「此故彼」流转之生是「缘此故彼起」现在还灭的无是「不缘此故彼不起」并不违反「此故彼」的定义所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也是缘起理则的定律

中道空寂律「此灭故彼灭」的灭是涅槃之灭涅槃之灭是「纯大苦聚灭」是有为迁变法之否定涅槃本身是无为的不生不灭只因无法显示所以烘云托月从生死有为方面的否定来显示它如像大海的水相在波浪澎湃中没有办法了解它的静止就用反面否定的方法从潮浪的退没去决定显示水相平静的可能涅槃也如是从生命流变的否定面给予说明常人不解此义或以为涅槃是灭无而可怖的这因为众生有著无始来的我见在作祟反面的否定使他们无法接受那么要遣离众生执涅槃为断灭的恐怖必须另设方便用中道的空寂律来显示从缘起的因果生灭认取其当体如幻如化起灭无实本来就是空寂自性就是涅槃《诜陀迦旃延经》正是开示此义《杂阿含经》第二六二经说得最明显事情是这样的佛陀入灭后阐陀(即车匿)比丘还没有证得圣果他向诸大圣者去求教授说道

我已知色无常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

他的症结在以为诸行是实有的(法有我无)涅槃之灭是另一实事他把有为与无为打脱为两节所以仅能承认有为法的无常无我涅槃的寂灭而听说一切法空涅槃寂灭就不能惬意他怀著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处求教授诸圣者的开示把无常无我涅槃等照样说一遍他始终无法接受后来找到阿难尊者阿难便举出《化迦旃延经》对他说道

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阐陀比丘的误解必须使他了解诸行非实涅槃非断灭才行这中道的缘起法是最正确而应机的教授了试问为什么如实正观世间集可离无见而不起有见呢正观世间灭可离有见而不堕于断见呢因为中道的缘起法说明了缘起之有因果相生是如幻无自性之生与有所以可离无因无果的无见却不会执著实有缘起本性就是空寂的缘散归灭只是还它一个本来如是的本性不是先有一个真实的我真实的法被毁灭了见世间灭是本性如此的这就可以离有见而不堕于断灭了这是说要遣除众生怖畏诸行空寂以涅槃为断灭的执著不仅在知其为无常生灭知其为有法无我必需要从生灭之法无我之法直接体见其如幻不实深入一切空寂而显示涅槃本性无生

《杂阿含经》的九二六经佛对迦旃延说入真实(胜义)禅不要依一切想以见一切法自性空寂其別译经文(第一五一经)说

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偽都不见有真实地想风种及四无色(四无色界)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偽无有实法但有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

在一切生灭有为法上观察其当体悉皆虚偽空寂无有实法一切只是假名安立如是遣离有无二边见而证入解脱涅槃说到涅槃大家都知道有两种无余依涅槃固然无身心可说但有余依涅槃阿罗汉们在生前就都证得了的所以涅槃之灭要在现实的事事物物上一切可生可灭可有可无的因果法上观察它都是由因缘决定自身无所主宰深入体认其当体空寂空寂就是涅槃这是在缘起的流转还灭中见到依此不离此故彼性空性空故假名可称为中道空寂律这是诸法的实相佛教的心髓

现在再从缘起的空相应上显示其归宿涅槃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当然也可以表现无常义不过就其归宿说是开示本性空寂重在涅槃悟缘起法的作用主要在离我见——显会无我一切偏邪僻见都是以我见为主而引起的在缘起中显示一切唯是如幻的缘起我性本空所以我性不可立——无我阿含中所提到的我见有多种的分类法都是以缘起来遣除的如《杂阿含经》九六一经说明以缘起离断常见(断见常见是在我与身的同异上安立的)九六二经说明以缘起离十四不可记见(十四不可记见也都是以我见安立的如世间有边无边等四句及常无常等四句其所谓「世间」就是我所见如来灭后有无等四句纯在我见上安立命与身一命与身异是明我与我所的关系)第四六经说明以缘起离三际见(过去我曾有现在我正有未来我当有等)而三〇二经明以缘起离苦乐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诸见总之一切我见常见断见无因见邪因见等等诸戏论都以缘起的如幻空寂遣除它所以《中论》说佛是「能说是因缘(缘起)善灭诸戏论」缘起法门以离我见为本的一切戏论为大用见之于实际修证上便能离我我所得大解脱而实证涅槃

第四项 我法空有

我空法空的意思上面虽也略略提到但因这是佛法主要的诤论点所以再综合的一谈

从阿含看「我无法有」是释尊常常说到的如《杂阿含经》第三三五经说

有业报而无作者

第一二〇二经说

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

作者与众生是「我」的异名释尊都说他是无业报阴聚等「法」却说它是有而第二六二经说须陀洹得法眼净的时候

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很明显的在圣者体验所得的境界中是「我无法有」的释尊又曾说过

见苦则不见于我若见于我则不见苦

从各方面看来「我无法有」可说是释尊说法的基本方式问题是在「我无」所无的是什么样的我「法有」是怎样的有假有或实有这在各家各派虽作了种种的解释但「我无法有」总是可以代表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色

应一说「我」的意义印度当时一般人都认为我是一种常恒自在者这裡的两个主要命题是「命与身一」「命与身异」命是生命就是我身是以根身为中心的一切能所和合的活动简单说命与身就是我与五蕴(或六处)有的外道主张命与身是一谓我就是法法就是我法是自我活动的表现佛教就叫它「即蕴计我」另有外道主张命与身异在五蕴身心之外別执一个形而上的我就是所谓「离蕴计我」自我的基本主张不外这两种

因自我而执身命一异虽是完全虚妄但有情与身心为一切中心在佛法中是要建立的扩大的观点命与身就是我与世间或我与宇宙的问题不单是自己而是一一有情对有情而存在的就是世间这「世间」可以包括根身与境界我则单是身心相续的生命如上面引的《杂阿含经》二七三经问「云何为我」答覆时谓以六处为本的身心活动叫我这样好像我的范围比世间狭了些不过《杂阿含经》二三〇经约六处来安立世间第三七经又谓「色(五蕴)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另约五蕴来安立世间法以有情为本的蕴处出發以此安立我(有情)同时也以此安立法这样我与世间毕竟是不相离而相等的了不但如此即一切法照《杂阿含经》三二一经「眼及色是名为一切法」的意义看来也还是安立在(外有所对境界内有身心活动的)有情中心上的也是不能离开有情去谈一切法的总之命与身我与世间我与一切法都是以有情为中心而说到一切我们对佛法以有情为中心的意义必须时时把握住才能对后代的诤论彻底了解

从有情因缘业果相续言如佛说我以天眼观见某人生天某人堕地狱或说过去顶生王就是我等等不要以为佛说无我就无个性须知在因果系统相续不断的流变中此彼生命之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各个生命的特性不但有而且是被坚强的保留下来这是因果相续所谓「无常无恒变易之我」有如长江大河其最后或汇归到大海而无別但在中流确是保留著它的不同一一有情也是同样的在因果相续流中有其相对独立的因果系就在这意义上安立各各有情的差別也在这意义上安立自作业自受报的理论假使一概抹杀的否认它则是毁坏世间所以这无常相续的假名我是可以有的(释尊说的顶生王是我之我就是这种我)可是绝不容许在因果相续之外去另加执著

一切法有情中心的一切必须建立缘起的存在可说假名我法俱有而从颠倒妄执去看这才我无法有甚至我法皆无要知道佛法处处说无我所无的我其意义与假名我是不同的众生在相续不断的因果系中执有一个自在的我这我向内执为自体安立为自在者就是我对外有自在者必有所自在支配控制的就是我所我我所的烦恼根本是萨迦耶见有萨迦耶见必然就有内包的我与外延的我所两方面的计执所以佛说萨迦耶见是生死的根本

萨迦耶见使众生下意识或本能的自觉到自生命相续中有一常恒不变的自在者这是我见它不用分別推理来成立就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间存在著总觉得好像应该有这么一个自在者有了我见向外發展就自然生起了我所见这种我我所见是自我见(萨迦耶见)的两面佛法无此而对之建立起「我无法有」说

我见与我所见可说完全没有固定性的范围先从大看到小众生最初先觉到外在世间的名位产业及家庭是属于「我所」有的内在五蕴六处和合的身心报体是能有的「我」如《杂阿含经》第四五经云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

这以五蕴为我《杂阿含经》三〇六经云

如是说我眼见色我意识法此等法名为人

这以六处为我他们都是以这身心综合的生命体(蕴处)是有其自在主宰性的如果退一步觉察到肉体诸根的变坏不可靠尤其是承认生死轮回的人肉体明明是随著某一生命阶段的结束而结束不能说「我」是限在这一生死的阶段上「我所」有的躯壳真正的「我」该是属于精神的受《杂阿含经》云「心识转于车这正是说只有精神心识才是轮回生死的主体——我这样我是缩小一圈了若再退一步还可以發现受识这些精神活动还是时时刻刻在客观环境的压迫下改变不能自由不够常恒不够自在不该就是我于是又将我缩小退出了五蕴在现实的身心世界以外去建立一个形而上的我(离蕴我)而现实身心世界只是我所活动的舞台我所支配我所享受的对象是我所而非我又反转来从小看到大先觉得「我」似乎与精神特別有关「我」虽不就是一般的意识(意识是不自在的)但我总是属于能边的与精神活动性质最相近那么就应该是精神背后的本体这本体应不会离开精神活动而存在这样我从离蕴走进非色四蕴再进一步「我」不应该太空虚了应是具体的于是见这身心综合体(五蕴)就是我的体相这又进到即蕴我了再推而至于觉得一切外境无不是我的具体的开显表现不说古来泛我遍我的哲学就是常人生活间也每每有这种意识的表露如身外的名位财产被侮辱侵夺时必控告之曰「他侮辱我」「他侵夺我」这样我又扩大到一切上几乎是没有我所了但这我我所不管范围谁大谁小总是在自他相待的关系上安立的扩大了我可与身心或世界合一包容了一切法缩小了我可以退出身心世界一切万有而单独存在我我所遍及到一切的一切这一切也就无往而不加以否定了这与上面所说的「身与命一」「身与命异」二见的意义是完全相合的这是「我」的两点根本命题只要认为有我都不出这两种看法所以契经中说这二见是诸见(六十二见)的根本印证到宗教上有的宗教家说上帝是超越宇宙万有而存在的佛法看上帝是「我」的扩大那么这就是「命与身异」「离蕴计我」另一类宗教家说上帝是充满一切的现实的宇宙万有是上帝具体的表现这是「命与身一」「即蕴计我」了这在哲学上则叫做超越神论与泛神论总之这二见是以我我所见为根本演进即成我与世间我与一切法这自他内外能所的关系或以为即或以为离便成为「身与命一」「身与命异」的二见乃至于六十二见一切邪见追根结柢说一切邪见皆出自二见二见是建立在自他内外能所对待关涉的我我所见上我我所见的根本是执有常恒不变自在者的萨迦耶见所以一切邪见执著都是建立在「我」执上的

在这裡我们应该认识「我无法有」确是佛法的根本义释尊确不曾开口就谈一切法空一切执著(法执当然也在内)都是建立在我执的根本上的「无我」就可以无我所就可以无一切执不谈法空而一切法的常恒自在的实有性必然是冰消瓦解不能存余那么这「法有」当然是別有意义了释尊的教授重在无我在这意义下只要彻底体证无我则不一定说法空岂不同样可以得到解脱生死的效果吗

所以「我无法有」可说我与法即表示两种性质因缘有它存在于因缘和合的关系上合著因果法则的必然性所以说「法有」妄执有本来没有纯由认识的妄执而存在这有就是我本来无我由于萨迦耶见的惯习力在法上现起常恒实有的错乱相主观地认定它是实有若把萨迦耶见打破我就根本没有所以说「我无」佛法中不问大小空有共同都说有这因缘有与妄执有的两方面如唯识家的依他起与遍计执中观家的缘起有与自性有都出自根本佛教「我无法有」的根本命题我无法有在根本佛教的立场看它是正确的指出一切有是缘起的存在在这缘有上附增的一切妄执都是建立在我执上都可以而且必须由无我而否定它

现在一论我与法的关系从上面已可知我法的关涉一切以有情为中心但我们每以为既我是无而法可以有我与法似乎是两回事其实在佛法上二者有著密切的关连是不可分割的第一从流转面说以我故有法上文引过《杂阿含经》五七经所说的「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执此色为我即可由此执而使其流演相续下去所以一切法都是存在于妄我上的从还灭面说我无则法灭一切法存在于我的妄执上假使我的妄执遣除了如声闻圣者证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的时候抽去我执而得涅槃法也是同样的归乎寂灭第二从流转面说因法而计我必须由身心和合的五蕴六处法(乃至由蕴处所演绎的一切法)为计著的对象我执才能够生起上文说过「我不离于蕴」离开了蕴处诸法无所著境我我所见当然不会凭空生起(有法不必皆计我如圣者见法而不计我计执与否全以萨迦耶见的有无而决定但有我必定有法却是无异议的)还灭言之法空我乃息有学圣者以智慧观察我不可得断了我见但我慢还是要生起必须要体验到涅槃无相寂灭的境地才能彻底断我慢证无学而不受后有《成实论》云「灰炭不尽树想还生即是说不能真见法不可得我见还是要现起的总之我与法一是妄执存在的无一是因缘和聚的有无始来就相互交涉流转则因我执法缘法计我还灭则我断而后法寂法空而后我息约缘起则我法俱有约自性妄执则我法俱无由于诸见以我为本所以偏说「我无法有」若一定在理论上把二者严格分开去说有说无不一定合乎佛的本意

现在引几个经来总结一下《杂阿含经》二九七经(《大空法经》)云

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是名《大空法经》

在十二缘起中老死代表了整个生命流经文从我与老死的相关上问是我即老死(命身一)还是老死属我(命身异)以缘起说不但老死之我没有即我之老死也不可得于是离我我所见后代很多学派都引此经以证明佛说缘起法空又如一些经中常说比丘得解脱涅槃时外道问佛涅槃了「我」还去后世受生没有佛陀置之无记因为根本就没有「我」还谈什么后世受生不受生可是这意义也有放到色等蕴上明其生与不生皆不然的如《杂阿含经》九六二经谓

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

又有些经中说圣弟子们入无余依涅槃魔王于其舍利中寻识了不可得终不见其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而去同样的也可在色等蕴上说的如《杂阿含经》第九六二经说

色已断已知识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无复生分于未来世永不复起若至东方南西北方是则不然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

又经中拿如木生火譬喻我同时却也反用以譬喻五蕴的寂灭无所从去从这各种经文看来根本佛教虽以我无法有为基本论题但在涅槃寂灭上给予二者的看法是同样的平等平等无有差別

我空法有的问题说到这裡为止暂不作其他结论

第三节 空之行践

第一项 空与禅

上面说的从空诸行以观无常无我是所观境空由观无常无我而得涅槃是所证果空这境与果之间的连贯就是实行与空相关的行持有定与慧两种体证空性的慧虽如《杂阿含经》三四七经所说可以不依四禅八定便能悟入而得解脱的但空慧的發生多少要依于禅定这是大家一致的说法至少须有最低的定力如欲界的电喻三昧或者说初禅近分的未到定方可發慧证空同时禅必定离欲也与空同样的有所离有所否定而可称之为空的所以禅与空有关

《杂阿含经》中虽也常见佛陀指示弟子要精进禅思但究竟如何是禅如何修除了四禅以外其详细情形说到的很少所以单依《杂阿含经》对于禅定是不易得到明确的观念至于《中阿含经》处处说禅定《中阿含经》以对治为重心故除持戒外以禅定说得最多对于禅定虽《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都还是以慧说定据定明慧的但也可看到二者精神的不同《杂阿含经》中如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真实禅等都处处散说重在真慧的体悟上并且是相互融通的《中阿含经》已为组织的说明多论四禅八定或九次第定重在修行次第重在禅定的渐离上彼此间也多是差別的这两者精神的不同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大乘经中的种种深定是继承《杂阿含经》定慧综合的风格另一方面如小乘萨婆多部他们分別定慧忽略了真慧的禅定次第化说定则专在四禅八定上去详细分析

又须说明者佛世的修行方法平易简单观察空无我义由一最低的定力引發真慧断烦恼而得解脱不过弟子们根性不同有的一修即得有的须经各种次第修时的下手处得力处注意处彼此有异由这种关系佛弟子之间对于禅定就有所议论如无想心定是阿难尊者所常说的法门有一比丘想不自请问而从旁听闻跟随了阿难六年之久还得不到机会结果只得自己请问可见这种定在当时虽可以是行者共证但还不是普遍共知或公认的又如那伽达多以四种三昧请问质多长者长者未解说前先问明这是否佛说过的这也可见四种定之名称不是世尊常说的又灭尽定与无想之差別《杂阿含经》中迦摩比丘答质多长者及《中阿含经》法乐比丘尼与拘𫄨那都在辩论它的同异而由灭尽定力将来报得生天是有色无色甚至舍利弗与优陀夷大大的诤论起来可见禅定与诸弟子自己修行所得的体验有密切关系只是禅定中身心的经验大体是可以共同的所以后代的弟子们依之建立一种共认的次第组织

在佛弟子中又可以举两个重要人物来谈谈须菩提《杂阿含经》中没有他的名字《中阿含经》则说他观「此行真实空」观空第一无诤三昧第一到《增一阿含经》是更多见在大乘经如《般若经》等他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了他与东方的学派有关离婆多同样的在《杂阿含经》中无到《中阿含经》(译作离伐多或离越)才有说他是坐禅第一实则他是佛灭百年时七百结集中的西方领袖《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修所成地》说佛为颉利伐多说四种所缘就是此人很明显的他影响西北方的一切有系重禅学者乃至影响到以禅为中心而组织起全部佛教的大乘瑜伽学者所以禅定由佛弟子们修证体验所得依之而组织成为佛教中一种严密体系的它关系到后代的学派也促成了后代三界说组识的完成

这裡顺便谈谈由修定得观慧通达正理得解脱一切有系谓依四禅三无色定可以發无漏慧而于四禅三无色定的本身纯从世俗立场去看它这是定与慧的差別论在经中也可看出佛说禅定不是单为禅定而禅定如四无色定是依定中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无我可厌患而证得有部等说依定中可以發慧通达真理证得解脱定的本身不是慧定境也不是解脱如大众分別说系则是多少能把握空慧的次第禅定化所以他们立灭尽无为或立四无色无为或立第四禅的不动无为这「无为」固然不是究竟解脱然有寂然不动的境界如灭尽定有部谓是三果以上圣者为止息受想等心的烦乱而修的把它看为纯粹的禅定而大众分別说系等(《成实论》也是兼取大众分別说之义的)则谓灭定也就是烦恼灭是第八解脱到大乘经如《华严十地经》则说此定是七地菩萨证入诸法甚深空理的定这也是把禅定与空慧结合成一的修定可以通达真理得解脱大家是共同的不过有的在定慧差別的立场说有的在定慧综合的立场说影响大小学派的思想分流

第二项 空无相无所有

《中阿含经》特重在禅的修行次第上虽也谈到空无相无所有不若《杂阿含经》之注重在所观义上所以留待下面再去说它

《杂阿含经》讲的修行方法多为观无常苦不限于空无相无所有但以空义明常恒我我所之无所有最后的体验诸法真实与空义有密切关系《杂阿含经》第八〇经说

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这说能见无相无所有知见清净而得解脱必须以空义为根本固然也有经说空观不究竟但以空为前提而入三昧更深刻的体验真理最后还是会归于空在佛经中无相无所有无所得无著无住等名辞意义都可以通用但空字含义最广用之于实行的地方很多故多以之为前提且为归结所在无相无所有的三个名辞究竟是一义是別义经中有时说有共同点有时又说他有次第深浅的不同质多长者答那伽达多谓可通二面可说是文异义异也可说是文异义同如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究竟是同是异《杂阿含经》中没有明白说明《中阿含经》说是异的后来的大乘经则解说为同的我以为这些定最初下手的方法或者彼此不同最后所得的境界实可归于一致而且是随义立名有时彼此的名称也可以互相通用所以经中有时说同有时说异不如此看经中文义的多少出入就无法了解

现在将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个別的解释一下空三昧《杂阿含经》二三六经这样记载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

佛赞叹空三昧是高级的上座禅至于空三昧如何修法则未见开示不过佛从另一方面说

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在行食之间住空三昧中时时反省观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贪著有则观察空义对治它无则心安乐住这样常修空三昧以达一切清净所以空有两方面的意义专在义理上说是体验无我我所在行为上说则是于见色闻声中不为境界所系缚离欲清净这是空三昧的特色不体验无我我所固然不能解脱但在日常生活行动中心不为环境所缚而流散驰求安住不动确是佛法的一种重要目的离欲清净不因环境而引起痛苦就是空义所以在〈义品〉中佛答摩犍提外道说「空于五欲」而摩诃迦旃延在《杂阿含经》五五一经解说为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

又如摩诃迦叶修头陀行处处不为五欲所转释尊赞叹他为「如空不著」《杂阿含经》所说的空义都重在这离欲无系的空的实际修持上说至于空理的观察反而说得少佛赞舍利弗的入空三昧为上座禅在《增一阿含经》也有这同样的缘起但它的侧重点就不同了如该经卷四一第六经佛说

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

上座禅的空三昧赞为最高的三昧之王(后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佛入三昧王三昧即出此)为什么呢于空三昧中观察无我我所一切诸行是不真实不常恒空因空故不起著于相就是无相三昧无相故于未来生死相续无所爱染愿求就是无愿三昧空三昧中具足了无相无愿三昧所以是王三昧这偏重在观察空义上与《杂阿含经》各说明了一边

无相心三昧无相三昧与空三昧略有不同《杂阿含经》中的修行过程是由厌患不为境缚而离欲证解脱空三昧重在对外界不染是情意的厌离厌患离欲本即可以不取相不过有的人特別喜欢取著于相为对治它而说这无相心三昧这无相定在所识的一一法以破坏遣除其相欲色一切相都遣离不取因为不取可以达到离欲证解脱《杂阿含经》五五九经有一比丘问阿难如何对外境法不起所缘相阿难答他有两种有想不觉知修的是有想定只因定力强不起觉知无想不觉知不取外所缘相且连内心的能缘想念也不生起这是无心定阿难为诸比丘尼说(《杂阿含经》五五七经)

若无相心三昧是智果智功德

在定境中这是比较深刻的须有真实慧厌患离欲观察无常无我者方可获得不是外道专门修定者所能得到

《杂阿含经》二七二经佛陀曾为对治一般比丘的贪欲嗔恚亲里等恶觉恶想而起诤竞故为说无相定

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

观察世间一切法不见有一法是真实可取的就有烦恼不清净——罪过经中说就是善法功德也如热金丸好看还是取不得何况五欲染污法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是观色等相不可取能取心亦不起就能自觉涅槃无相心三昧是在一切上不著与大乘空最近如《般若经》的无所受三昧即此无相三昧的深化总之于一切相不著不念一切相念无相界(涅槃)就是这无相三昧这三昧在《杂阿含经》常常谈到的

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在三三三四二二六二二七等经中都同样说到实为佛教比丘现证涅槃寂灭的无上境地就是佛教迦旃延所修的真实禅也是此无相心三昧的別名大梵天王遍寻不得因为不知他禅心所依的境界在中国大耳三藏以他心通知道忠国师内心的所缘忠国师另入深禅不住一切相他心通也就观察不到这些所修的都是无相心三昧佛说这无相心三昧是不依地水火风不依受想行识遣其能相所相入真实禅而见真实但如何遣相呢这要观察一切法唯是名言没有实性假名无实故即能于法不起所缘相进而能缘心想也不可得就得入此三昧空义在空三昧中不明显而这无相三昧中却明白可见《杂阿含经》五五九经说

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

这经先说四禅及前三无色定是有相行定在无所有定之上说这无相心三昧是无想行定(地位与非想非非想定相当)是一切定的最高深的是无漏智所得的这直证涅槃空寂的深禅是契入无相界的

无所有三昧这三昧在《杂阿含经》中有两个地方提到但都没有单独的说明《中阿含经》则说它就是无所有处定《杂阿含经》虽对这三昧没有详尽明确的解说不过古来说「三三昧」都提到它的名字似与三解脱门中的无愿三昧有关

现在将三种三昧作综合的观察《杂阿含经》八〇经(《圣法印知见清净经》)佛告阿难说

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嗔恚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此经对三种三昧有不同的看法空三昧是由观无常义不起染著心得清净解脱──心厌有漏杂染而倾向于离染的清净解脱这空定的境界并不很高近于平常所谓「看得破」只是心不外驰而求清净解脱而已无相三昧是断除色法六尘相的定没有贪痴三毒烦恼叫做无所有三昧三者有其浅深次第以空三昧的不随境转为基础进而无相三昧不见外六尘境最后则无所有三昧内心的欲贪等不生起这都还不是彻底的断除只是由定力的执持在定境中暂伏外不见六尘内不起三毒而已所以都还「不能离慢知见清净」要知见清净必须另起增上修习以无我为出發的三昧经云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由此可见到在定境中不受外境所系的暂时过程还不是究竟必需要彻底的遣除我我所通达无自性之法法归灭见灭法不可量平等寂静不可得即见到了涅槃寂灭理才能离我慢而得知见清净见灭而得无我因此而得解脱也见于《杂阿含经》一二六六经如云

于眼眼识及色见灭知灭故见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空等三三昧是不够的必须要体证到法法归灭不可得才能我慢毕竟断得真正的知见清净所以「空无相无愿」三者叫做「解脱门」它是解脱之门本身尚未究竟必须进一步体知我我所之为因缘假合无常不可得而否定之始能达到解脱在这裡是最前面的基本而最后归结所证达的也还是它(终归于空)此《圣法印知见清净经》有两种异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意义与《杂阿含经》同赵宋施护译的则已改为修行三解脱门的次第但同谓此三三昧还有慢在未得究竟故以空为出發经无相无所有(或无愿)再观无我我所而涅槃寂灭这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此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与三解脱门的关系也更可显见其合一此经名「圣法印」《杂阿含经》虽处处说到无常无我等义但并未名之曰法印这要到《增一阿含经》才见明说那么这经的「法印」究竟是什么不是三法印或四法印应该是证入解脱涅槃之门的三解脱门

在《杂阿含经》五六七经中质多罗长者答那伽达多所问除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外又加一无量心三昧后代说四无量心定纯是世俗的不能体验真理但此经所说的无量与三三昧也有同义同以无烦恼来建立(有烦恼是有相有量有所有无烦恼是无相无量无所有)特在空三昧上加遣常恒性不可得空同在离烦恼证真理上说明与后代所说的三解脱门同缘实相的意义相同

此空无相无所有三个名辞含义也还可以说有不同这与《中阿含经》所说的相近我们留待次一项来讨论它

第三项 空义之次第禅定化

这是以《中阿含经》的思想为对象而观察空义的先拿《小空经》说经中佛在鹿子母讲堂给阿难举个譬喻如说鹿子母讲堂空是说堂中空无牛羊并不是说连讲堂也没有而后合法说

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玄奘译作「彼则是空此实是有」)

经文的意思说要不颠倒的认识真实空不但空其所空还要有其所有把握那不空的在此法上(有)遣离于彼(空)叫做空不是此法也没有这才叫做善取空相后来的大乘瑜伽学者(重于禅定的)就强调这思想谓依他圆成本身不空圆上的遍计所执空所以说依他圆成空如果纯粹以这思想来判断中观家所说的空义就不能成立堕于恶取空中不过《中阿含经》的本义是在禅观的遣离次第上安立的那种渐离渐净的方法在《楞伽经》的七种空中是最低下而应该离去的它既不是说明法空深理在抉择空义上似乎不应该引用《小空经》的定义《小空经》遣离的次第是这样第一

空于村想空于人(人群杂闹)想然有不空唯一无事(阿兰若处)想

村落人群空寄心于僻静的阿兰若处作阿兰若处之想阿兰若处不空这是一空一不空其次

空于人想空无事(阿兰若)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

阿兰若还有小屋兰若外还有丛林荆棘猛兽毒蛇等这不应该思惟还须空去寄心于一地平如掌无诸杂秽的清净地此地想不空又是一空一不空再进一步观察地想亦空只有无量空处不空又进观察如虚空相之空处亦空只有无量识处不空如是乃至「无所有处」也空而这「无想心定」不空更进一步观察这无想心三昧还是思愿所成有为无常的于是引發无漏慧如经云

空欲漏空有漏空无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处命存

最后还是一空一不空这经有很多启發处四无色处并非说天上是约定境说的这定境最先离村落人群空去有情世间其次对器世间起清净想空其杂秽后世的净土观应该与此有关再次超物质(有色界)而系念于虚空再则舍外境的虚空相专注系念于内识进而境相识相不起的无所有更进连心识想念也不起在定境的次第上从境到心从有到无最后空诸有漏烦恼得大解脱转过来看六处的身体还是不空如将禅境为天境可说即从人间到天上从天上转回到人间来依旧还是一个人还是照样乞衣乞食维持生存但已经过一番改变到底不同了烦恼不起无我解脱而教化人间从此可见后来佛教所谓的无色界是在佛弟子的禅定境界上安立的因佛教共认修某种定如不因之得解脱将来可以感得某种定境的天报佛弟子们既得此定若不解脱死后必定生到报得有这种定境的天上定境有浅深所生的天也就组织成四空处的高下次第了其实禅定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示我们于修行过程中在日常见色闻声中六根清净不为境界所转而解脱经中说阿罗汉得「六恒住」六根门头解脱自在确是佛弟子的本分事《杂阿含经》说空三昧时佛也开示舍利弗要于境(色等)无有爱念染著总之这《小空经》所说的空只是在修行过程中摄心渐除于想说的与我法二空之深义不同瑜伽学者是以禅定为中心而组织了全部佛法所以他们特別重视它以此为真空的定义这难怪要与中观者相诤

再说《中阿含经》的《大空经》在一次安居将要解夏的时候众比丘聚于一堂制迦𫄨那衣彼此戏论诤竞佛为令众弟子于日常往来出入语默动静之间不为境转六根清净就说这《大空经》经中说有四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这四者也是有先后次第的因修行未得相应则先观内空又不得相应则观外空如是乃至观不移动再不相应则修习多修习一旦相应成功不但不移动前三者皆可得成就了后来的大小经论都有这四个名字内空是观六根遣除其相而空外空是观六尘遣除其相而空内外空即遣除根境综合相而空如是修习得到内心安住不动是「不移动」本经说

度一切色想行于外空

这可见外空内空等是超越色想的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相当不动有解说为第四禅因为到了四禅不为三灾所动但依《中阿含经》的《大空经》与《净不动道经》看来不动是合于空无边处定的单修这些定没有无漏慧都还谈不上解脱

《净不动道经》所说有四种定不动无所有无想解脱与空义相关更切而是更有意义的净不动道经说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如是观「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亦复如是)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必得不动想

这观欲观色皆是无常苦而超脱之甚至连后世之欲色想也超脱了离欲离色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同

净无所有处道经说

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及不动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得无所有处想空于神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恒空长存空不变易我非为他而有所为亦非自为而有所为

这与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定同但分析其内容觉得它包含三解脱门思想在内观欲色相欲色想不动想无所有是无相的观常恒我我所的不可得是空的观不为自不为他而有所作为是无作(无愿)的虽包含三义但特重在无所作为所以称之为无所有处道

净无想道经说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无所有处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而得无想

这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重心在不起想念佛教通常说的无想有两种一在无色界的第四定叫非想非非想定一在色界最高处(除五净居)是外道住的无想天不过这两种分別为《杂阿含经》所无出于《中阿含经大因经》与《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校勘巴利藏的《中部》并没有这《大因经》《长部》才有这可见是比较更后起的从《中阿含经》各处看无想都在无色界的无所有定之上与非想非非想定的性质相当这裡的无想道就是一个实例所以从不动而无所有而无想只缺一个识无边处定其余的次第全与无色界定的次第符合解脱经说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无所有处想无想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是谓自己有若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阿难若有此法一切尽灭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无老病死彼如是观如是见必得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本经对前三道的说明

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彼处)

这说修前三种道如果不能得无漏智现生解脱可由「本意」生于彼三种天前三道是立足在禅上于是就建立起无色定的层次组织了在三道以上再建立解脱拿这经的三种定与《杂阿含经》五六七经所说的三种定比较一下名义是大致相同的净不动道与空三昧同净无所有道与无所有三昧同净无想道与无相心三昧同但《杂阿含经》由观无常苦厌离而外无六尘相内无贪嗔痴所有而得解脱从空而无相而无所有的次第完全是建立在观慧的所观义上并不以此为浅深的无色定但《中阿含经》不动道同空三昧而将无想与无所有倒置过来这才与四无色定的次第完全吻合很明显的佛教所说观空的禅定在演变中渐次的与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说三界中无色界的次第全是后代佛弟子们修定的过程在「身坏命终由本意故得至彼处」的理论下组织安立成功的

现在先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二阿含中关于禅定次第的说法表列如下

五六七经
识入处
无所有心三昧
无相心三昧
支离弥梨经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无想心定
四八五经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入处
想受灭
四五六经
光界
净界
空入处界
识入处界
无所有入处界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
灭界
净不动道经
不动
无所有
无想处
解脱
小空经
村人地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无想心定
解脱
四七四经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空入处
识入处
无所有入处
非想非非想入处
想受灭
解脱
真人经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
大因经
色观色内无色想外观色
净解脱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
想知灭
解脱
大空经
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
第一得经
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外观色无量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外观色无量
青黄赤白
第一得经
地水火风
青黄赤白
空处
识处

世尊以四禅为正定《杂阿含经》有明文以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的无色化组成三界次第这是显然无疑的《杂阿含经》四五六经的光界净界与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相当光界是定中生光而见色《中阿含经》中阿那律对此特为著重净界成实论主解作空观不如一切有部的观清净色为是八解脱的前三解脱八胜处与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都只是光中见色与净色的禅定称叹世尊的妙法时常说「天梵」所不及这本是婆罗门教的世界观天是不脱生死的欲天魔是生死的统治者再进就是婆罗门教的梵我界了佛教认为梵也未脱生死是修四无量而到达的外道的梵本称叹为光为净佛教也就组为前三禅除了无量心三昧(下上三品)的修证外与光中见色及净色观的禅定相合佛法也常叹三禅为乐之极点但「圣说能舍」虽三禅中都有解脱的可能(《杂阿含经》中叹四无量心中可得解脱)而佛陀与圣者的一切功德主要是在第四禅中开發的与解脱相应的第四禅「除断苦乐忧苦先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为佛教目标所在大概是第一期的思想了

以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的熏修其未能引發无漏即生解脱者理应生于此空无相无所有处无色界的组织因此成立空处以上有识处这是定心空外境而存内心也就是境空心有的过程与十遍处四空处中识处的次第相合境空心有进而不念境空不念心有即是无所有等到心境并寂即是无相心定瑜伽者的禅观过程显然与四无色的次第相合《杂阿含经》空无相无所有的次第《中阿含经》转而为不动无所有无想实有深切注意的必要《杂阿含经》五六七经《中阿含经支离弥梨经》仅立一无相心定这是第二期佛教者的目标了但此无相心定如《杂阿含经》四八五经开为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处)与灭受想定二者《杂阿含经》四五六经开为非想非非想界与灭界《中阿含经净不动道经》《小空经》开为非想非非想处(无想处)及解脱二者而《杂阿含经》四七四经《大因经》(巴利藏见《长部》)又开为非想非非想灭受想定及解脱三者到此无相心定不再说它是智果智功德被视为有念与出定计我了空观的化为四无色次第岂不是显然可见的吗

阿含之空义姑止于此


校注

[A1] 《杂阿含经》卷12「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發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發谓缘生故有老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CBETA, T02, no. 99, p. 84, b17-24)
[A2] 《瑜伽师地论》卷93「复次由二因缘于诸缘起及缘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谓如所流转故及诸所流转故当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转彼复如其所应称理因果次第流转又此称理因果次第无始时来展转安立名为法性由现在世名为法住由过去世名为法定由未来世名法如性非无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实因性故名实性如实果性故名谛性所知实性故名真性由如实智依处性故名无倒性非颠倒性」(CBETA, T30, no. 1579, p. 833, a18-27)
[A3]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11〈21 缘起品〉(CBETA, T26, no. 1537, p. 505, a20-22)
[A4]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12〈非问分〉(CBETA, T28, no. 1548, p. 606, b21-22)
[A5] 《杂阿含经》卷16(CBETA, T02, no. 99, p. 110, c9-10)
[A6] 《杂阿含经》卷10「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苦灭」(CBETA, T02, no. 99, p. 67, a4-8)
[A7] 《瑜伽师地论》卷10「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CBETA, T30, no. 1579, p. 327, c21-22)
[A8]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6 分別贤圣品〉(CBETA, T29, no. 1558, p. 116, b11)
[A9]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c12-13)
[A10]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20)
[A11] 《增壹阿含经》卷30〈37 六重品〉「云何假号因缘所谓是有则有此生则生」(CBETA, T02, no. 125, p. 713, c18-19)(缘)+是【宋】【元】【明】则有=是【宋】【元】【明】【圣】
[A12]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20)
[A13]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17)
[A14] 《杂阿含经》卷14「先知法住后知涅槃」(CBETA, T02, no. 99, p. 97, b6)
[A15]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5, c18-19)
[A16]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4, a6-7)
[A17]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A18] 《增壹阿含经》卷18〈26 四意断品〉「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我今知之于四部之众天上人中而作证二者一切诸行苦三者一切诸行无我四者涅槃休息」(CBETA, T02, no. 125, p. 639, a6-8)
[A19] 《瑜伽师地论》卷19(CBETA, T30, no. 1579, p. 388, a14)
[A20] 《杂阿含经》卷39(CBETA, T02, no. 99, p. 284, c11-12)
[A21]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2, a3-4)
[A22] 《別译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100, p. 458, b12)
[A2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8, c14-16)
[A24]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4-15)
[A25]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56, b24-26)
[A26]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1, c23-24)
[A27]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2, a22-24)
[A28] 《杂阿含经》卷12「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CBETA, T02, no. 99, p. 81, c5-17)
[A29] 《杂阿含经》卷17(CBETA, T02, no. 99, p. 121, a9-11)
[A30] 《杂阿含经》卷1「若无常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CBETA, T02, no. 99, p. 6, b10-11)
[A31] 《杂阿含经》卷1(CBETA, T02, no. 99, p. 6, b18)
[A32] 《大般涅槃经》卷3(CBETA, T01, no. 7, p. 204, c23-24)
[A3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6, b17-18)
[A34]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14, a13-14)
[A35]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b24-25)
[A36] 《杂阿含经》卷11「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生眼识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CBETA, T02, no. 99, p. 72, b26-c10)
[A37]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0-12)
[A38]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2-13)
[A39]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c13-15)
[A40] 《杂阿含经》卷13「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此四无色阴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㝹阇摩那婆士[其>夫]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甞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CBETA, T02, no. 99, p. 87, c26-p. 88, a9)
[A41] 《杂阿含经》卷13「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CBETA, T02, no. 99, p. 92, c16-21)
[A42] 《杂阿含经》卷10「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燄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CBETA, T02, no. 99, p. 69, a18-23)
[A43]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44]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6-7)
[A45]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4-5)
[A46] 《杂阿含经》卷14「略说五受阴苦」(CBETA, T02, no. 99, p. 95, a3)
[A47]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13, a1)
[A48] 《杂阿含经》卷10「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苦灭」(CBETA, T02, no. 99, p. 67, a4-8)
[A49] 《分別缘起初胜法门经》卷2(CBETA, T16, no. 717, p. 841, a4)
[A50] 《杂阿含经》卷12「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CBETA, T02, no. 99, p. 84, b16-17)
[A51] 《瑜伽师地论》卷10「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CBETA, T30, no. 1579, p. 327, c21-22)
[A52] 《杂阿含经》卷12「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CBETA, T02, no. 99, p. 83, c4-15)
[A53] 《杂阿含经》卷2「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CBETA, T02, no. 99, p. 12, c23-25)
[A54]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6, b15-18)
[A55] 《杂阿含经》卷10「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CBETA, T02, no. 99, p. 66, c25-p. 67, a7)
[A56] 《別译杂阿含经》卷8(CBETA, T02, no. 100, p. 431, a13-19)
[A57]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1, b16-17)
[A58]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18)
[A59] 《杂阿含经》卷45(CBETA, T02, no. 99, p. 327, b8)
[A60] 《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16)
[A61] 《成实论》卷3〈34 无我品〉「若人不见苦是人则见我若如实见苦则不复见我」(CBETA, T32, no. 1646, p. 259, a13-14)
[A62] 《杂阿含经》卷11(CBETA, T02, no. 99, p. 72, b21)
[A63]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8, c2)
[A64] 《杂阿含经》卷13「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CBETA, T02, no. 99, p. 91, b18-21)
[A65] 《杂阿含经》卷11「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CBETA, T02, no. 99, p. 72, c10-11)
[A66]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11, b3-4)
[A67] 《杂阿含经》卷13「『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甞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若复彼苦无余断离欲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槃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CBETA, T02, no. 99, p. 87, c29-p. 88, a16)
[A68] 《杂阿含经》卷49「车从诸业起心识能于车随因而转至因坏车则亡」(CBETA, T02, no. 99, p. 356, c11-12)能=转【宋】【元】【明】
[A69]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14, a13-14)
[A70] 《成实论》卷10〈130 身见品〉「树虽剪伐焚烧乃至灰炭树想犹随」(CBETA, T32, no. 1646, p. 317, a11)
[A71] 《杂阿含经》卷12「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爱受六入处名色缘无明故有行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无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知所谓缘无明行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生生属谁乃至谁是行行属谁者行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CBETA, T02, no. 99, p. 84, c17-p. 85, a9)
[A72]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5, c25-26)
[A73] 《杂阿含经》卷34(CBETA, T02, no. 99, p. 246, a7-10)
[A74] 《中阿含经》卷43〈2 根本分別品〉「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CBETA, T01, no. 26, p. 703, c10-11)
[A75] 《杂阿含经》卷3(CBETA, T02, no. 99, p. 20, b4-5)
[A76] 《杂阿含经》卷9(CBETA, T02, no. 99, p. 57, b10-12)
[A77] 《杂阿含经》卷9「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著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CBETA, T02, no. 99, p. 57, b13-24)
[A78] 《杂阿含经》卷20(CBETA, T02, no. 99, p. 144, c7-8)
[A79] 《增壹阿含经》卷41〈45 马王品〉(CBETA, T02, no. 125, p. 773, c15-16)
[A80]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1 序品〉「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CBETA, T08, no. 223, p. 217, b8-10)
[A81] 《杂阿含经》卷20「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CBETA, T02, no. 99, p. 146, a19-20)
[A82] 《杂阿含经》卷10「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正以此法善男子善女人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已住甘露门乃至究竟甘露涅槃我不说此甘露涅槃依三见者何等为三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2, a26-b9)
[A83] 《中阿含经》卷54〈2 大品〉「我为汝等长夜说栰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栰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CBETA, T01, no. 26, p. 764, c12-14)
[A84] 《杂阿含经》卷2(CBETA, T02, no. 99, p. 7, c9-10)
[A85] 《杂阿含经》卷21(CBETA, T02, no. 99, p. 146, c11-12)
[A86] 《杂阿含经》卷3「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所从何而生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甞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CBETA, T02, no. 99, p. 20, b16-25)
[A87]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a10-12)
[A88]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a14-15)
[A89]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a28-29)
[A90]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7, c14-16)
[A91]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38, b14-15)
[A92] 《中阿含经》卷18〈2 长寿王品〉「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鬪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世尊所说欲者无常虚偽妄言是妄言法则是幻化欺诳愚痴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鬪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彼作是念『我可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间摄持其心若我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间摄持其心者如是心便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鬪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彼以是行以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是谓第一说净不动道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有色者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四大者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是谓第二说净不动道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必得不动想」(CBETA, T01, no. 26, p. 542, b7-c6)
[A93] 《中阿含经》卷18〈2 长寿王品〉「及不动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得无所有处想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是谓第一说净无所有处道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此世空空于神神所有空有常空有恒空长存空不变易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无所有处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无所有处是谓第二说净无所有处道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我非为他而有所为亦非自为而有所为」(CBETA, T01, no. 26, p. 542, c12-26)
[A94] 《中阿含经》卷18〈2 长寿王品〉「及不动想无所有处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而得无想」(CBETA, T01, no. 26, p. 543, a4-5)
[A95] 《中阿含经》卷18〈2 长寿王品〉「无所有处想无想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是谓自己有若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阿难若有此法一切尽灭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无老圣如是观若有者必是解脱法若有无余涅槃者是名甘露彼如是观如是见必得欲漏心解脱」(CBETA, T01, no. 26, p. 543, b12-17)
[A96] 《中阿含经》卷18〈2 长寿王品〉「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CBETA, T01, no. 26, p. 542, b23-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性空学探源(卷2)
关闭
性空学探源(卷2)
关闭
性空学探源(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