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八章

§08经文

正文〔§08.01.〕~〔§08.17.〕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08.01.〕

「惠能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08.02.〕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08.03.〕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08.04.〕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08.05.〕五祖令诸门人尽诵〔§08.06.〕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08.07.〕

「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08.08.〕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08.09.〕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08.10.〕

「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大意〔§08.11.〕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08.12.〕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08.13.〕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08.14.〕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08.15.〕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08.16.〕惠能却入碓坊〔§08.17.〕

校记并诸家录校复议

§08.01.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1)诵此偈

(1)「唱」敦博本作「此」据斯本改

孟本周本李申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据斯本校作「唱」李富华本「唱」「此」均无亦无校记

复议李富华本失校漏字尤为不妥

§08.02. 「惠能一闻(1)知未见性(2)即识大意

(1)「一闻」敦博本作「及一闻」据斯本删

孟本李申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删「及」周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据敦博本径录作「及一闻」潘本据斯本径录作「一闻」

复议此处多一「及」字并不影响句意此「及」字可视为衍文也可能是当时的口语

周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潘本失校不妥

(2)「性」斯本作「姓」据敦博本改

「性」「姓」两字为敦煌本《坛经》常见互用字诸本对此处理不一复议同前此处不赘

§08.03. 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1)偈

(1)「言」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均录作「言」李富华本无杨本据惠昕本删

复议原文「是何言偈」文从字顺

李富华本径改尤为不妥杨本据非敦煌资料擅改且错不妥

§08.04. 「童子答能曰『你(1)不知大师言生死事(2)大欲传衣(3)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4)看悟(5)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6)

(1)「你」敦博本斯本同

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作「你」孟本作「(」潘本《校记》录为「作」出校记说明斯本作「你」正文校作「你」

复议孟本排版错误尤为不妥潘本《校记》有误不妥

(2)「事」斯本作「是」据敦博本改

孟本李申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事」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事」

复议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3)「衣」斯本作「于」据敦博本改

孟本李申本潘本邓辽本据敦博本校作「衣」周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衣」

复议周本李富华本杨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4)「吾」斯本无据敦博本录

孟本潘本据斯本径录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据敦博本径录李申本据敦博本校补「吾」

复议孟本潘本失校且错尤为不妥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5)「悟」敦博本作「吾」据斯本改

孟本潘本据斯本径录作「悟」周本李申本杨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校作「悟」中岛本理校作「悟」李富华本径改作「悟」

复议孟本潘本失校不妥李富华本径改尤为不妥

(6)「祖」斯本作「褐」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祖」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祖」

复议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08.05. 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

复议

§08.06. 五祖(1)令诸门人尽诵

(1)「祖」斯本原作「褐」校改为「祖」敦博本作「祖」

诸本均作「祖」孟本校记称斯本作「褐」据敦博本校作「祖」

复议孟本辨字有误不妥

§08.07. 悟此偈者即见自性(1)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1)「性」斯本作「姓」据敦博本改

「性」「姓」两字为敦煌本《坛经》常见互用字诸本对此处理不一复议同前此处不赘

§08.08. 「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

复议

§08.09. 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

复议

§08.10.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1)

(1)「下」敦博本无据斯本补

孟本潘本径录「下」周本李申本杨本邓辽本黄本据斯本补「下」中岛本理校补「下」李富华本无「下」

复议孟本潘本失校不妥李富华本失校且错尤为不妥

§08.11. 「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1)闻(2)已即识大意

(1)「能」斯本无据敦博本补

孟本李申本潘本据敦博本补「能」周本李富华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补「能」

复议周本李富华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2)「闻」斯本作「问」据敦博本改

孟本李申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闻」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闻」

复议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08.12.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1)著呈自本心

(1)「题」斯本作「提」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题」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题」

复议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08.13.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1)即吾(2)大意

(1)「性」斯本作「姓」据敦博本改

「性」「姓」两字为敦煌本《坛经》常见互用字诸本对此处理不一复议同前此处不赘

(2)「吾」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据阎校本校作「悟」周本录作「吾」李申本李富华本黄本径录作「悟」杨本中岛本理校作「悟」潘本录作「悟」出校记认为敦煌俗写「吾」「悟」通用「吾」当作「悟」并指出敦博本「吾」作「悟」邓辽本參西夏本铃木校本录作「悟」

复议此处两个敦煌本均作「吾」且文意可通如改为「悟」则文意全变故不可擅改

孟本邓辽本据其他材料改敦煌本且错不妥李申本李富华本黄本径改尤为不妥杨本潘本中岛本理校有误不妥

§08.14.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1)常清(2)净何处有(3)尘埃

(1)「性」斯本作「姓」据敦博本改

「性」「姓」两字为敦煌本《坛经》常见互用字诸本对此处理不一复议同前此处不赘

(2)「清」斯本作「青」据敦博本改

孟本潘本据敦博本校作「清」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清」

复议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3)「有」敦博本斯本同

诸本均录作「有」李申本径改作「染」

复议李申本径改尤为不妥

§08.15.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1)明镜台(2)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1)「为」敦博本斯本同

诸本均录作「为」周本中岛本径改作「是」

复议周本中岛本径改尤为不妥

(2)「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敦博本斯本同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中岛本录文均依照原文将「心——菩提树」「身——明镜台」相互对举邓辽本黄本则依据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等资料录作「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复议陈寅恪观点有误邓辽本黄本擅改原文且错尤为不妥

§08.16. 「院内徒(1)众见能作此偈尽怪

(1)「徒」斯本作「从」据敦博本改

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径录作「徒」潘本据敦博本校作「徒」

复议孟本周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失校不妥

§08.17. 惠能却入碓坊

复议

注释

无相偈——「无相」原意指无形相为「有相」之对称佛教认为诸法缘起性空无自性亦无形相可得故称「无相」因此「无相」是佛教修持者应努力把握的境地此处童子用「无相偈」来称呼神秀的偈颂是一种美称

出离——据《佛光大辞典》「出离」条「超出脱离之意即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以达于解脱之境亦即出离三界之牢狱了脱惑业之系缚故一般有『出离三界』『出离生死』『出离得道』之惯用语」这里指出离生死而证涅槃

上人——指上德之人本意是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后来成为对一般比丘的尊称惠能其时在寺院的身份是行者童子大约是出家的沙弥故此处是在家行者对出家沙弥的尊称

佛地——据《三藏法数》「佛地」条「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佛有大功德力资利智慧而与一念相应观真谛究竟习气亦究竟觉果圆满故名佛地据《佛地经论》卷一「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地谓所依所行所摄即当所说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事等是佛所依所行所摄故名佛地这里指佛所达到的清净法界的地位

本心——这里指众生本来具足的真如心性即佛性

分段标点复议

(一)分段

本章叙述惠能得知神秀偈颂后的表现《校释疏义》依据情节發展与对话分作九段详见「正文」部分

诸校本共有六种不同的分段法具体情况如下

1.孟本潘本分为四段〔§08.01.〕~〔§08.13.〕为第一段〔§08.14.〕〔§08.15.〕分別为第二第三段从〔§08.16.〕起到第九章首部〔§09.02.〕止合为第四段

2.周本李富华本杨本分为七段〔§08.01.〕~〔§08.03.〕为第一段〔§08.04.〕~〔§08.07.〕为第二段〔§08.08.〕~〔§08.09.〕为第三段〔§08.10.〕~〔§08.13.〕为第四段〔§08.14.〕〔§08.15.〕分別为第五第六段〔§08.16.〕~〔§08.17.〕为第七段

3.李申本分为六段〔§08.01.〕~〔§08.07.〕为第一段〔§08.08.〕~〔§08.09.〕为第二段〔§08.10.〕~〔§08.13.〕为第三段〔§08.14.〕〔§08.15.〕分別为第四第五段〔§08.16.〕~〔§08.17.〕为第六段

4.邓辽本也分为九段但与《校释疏义》不同〔§08.01.〕~〔§08.02.〕为第一段〔§08.03.〕为第二段〔§08.04.〕~〔§08.07.〕为第三段〔§08.08.〕~〔§08.09.〕为第四段〔§08.10.〕~〔§08.11.〕为第五段〔§08.12.〕~〔§08.13.〕为第六段〔§08.14.〕〔§08.15.〕分別为第七第八段〔§08.16.〕~〔§08.17.〕为第九段

5.中岛本分为三段〔§08.01.〕到〔§08.14.〕为第一段〔§08.15.〕为第二段从〔§08.16.〕起到第九章首部〔§09.02.〕止合为第三段

6.黄本也分六段但与李申本不同〔§08.01.〕~〔§08.07.〕为第一段〔§08.08.〕~〔§08.09.〕为第二段〔§08.10.〕~〔§08.13.〕为第三段〔§08.14.〕〔§08.15.〕分別为第四第五段从〔§08.16.〕起到第九章首部〔§09.02.〕止合为第六段

以上六种分段法连同《校释疏义》对本章共计出现七种分段法《校释疏义》分段主要考虑人物的转换兼及偈颂的表达及事后交待此外李申本大体以地点变换为分段依据兼及偈颂的表达及事后交待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分段法其他分段法各有自己的考虑衹要不妨碍文意的理解也可以并存但有两个问题应该作辨析

1.孟本潘本黄本将〔§08.16.〕〔§08.17.〕及第九章首部之〔§09.01.〕〔§09.02.〕合为一段这种分段法恐怕欠妥〔§09.01.〕〔§09.02.〕叙述弘忍见到惠能偈颂的反应应把这段文字与弘忍其后的一系列表现综合分析

2.〔§08.12.〕〔§08.13.〕文字如下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08.12.〕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08.13.〕

应该怎样理解这段文字周本邓辽本把其中「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作为惠能的书壁文字之一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分句与标点拟在下文分析

(二)分句及标点

本章的分句与标点诸录校本处理多有不同为避文繁在此主要考察分句与标点差异较大的〔§08.04〕〔§08.05〕〔§08.11〕〔§08.12〕〔§08.13〕等五句

1.〔§08.04.〕

对于这一句《校释疏义》标点如下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

上句除了开头的述语「童子答能曰」之外均为童子的语言「你不知」为领起下面即是童子所说惠能不知道的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童子对弘忍的间接引文「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第二部分是述语与直接引文「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间接引文不用引号直接引文用引号

略去无碍文意理解的标点区別诸本的主要差异在于如何处理直接引文

周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黄本均将「大师言」以下文字全部处理为间接引文

李申本处理方式将直接引文部分加上引号

《校释疏义》认为「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一段中有「来呈吾看」云云显然衹能作为直接引文处理否则此处之「吾」究竟指童子还是指五祖从语意上讲可能导致混淆李申本的处理比较妥当

孟本中岛本为日式标点无法区別间接引文或直接引文但孟本将「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标点为「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出现破句错误

2.〔§08.05.〕

对于这一句《校释疏义》标点如下

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

诸录校本的争议主要在于「无相偈」是否应用书名号诸本处理情况如下

周本邓辽本用书名号

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黄本不用书名号

孟本中岛本为日式标点不复议

《校释疏义》认为从童子答语看「无相偈」显然是对神秀偈颂给予的名称说明该偈颂当时在弘忍僧团中的声望与地位因此应该用书名号标注

3.〔§08.12.〕〔§08.13.〕

这两句争议较大先把《校释疏义》的分句标点转录如下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08.12.〕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08.13.〕

对于上面的文字诸点校本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点

第一如何看待「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这些文字的地位

第二到底是「即吾大意」还是「即悟大意」

第三到底应分作几句

每个问题的背后都蕴藏著各自的含义

下面先探讨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这些文字的地位

周本对这些文字标点如下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

按照上述标点方式「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一段是惠能特意请人写在西间壁上的文字

邓辽本录文格式如下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邓辽本进一步發挥了周本的观点把上面这段文字写成偈颂形式这样敦煌本《坛经》中惠能在黄梅弘忍寺院所写的偈颂就不是二首而是三首(周本邓辽本中「吾」「悟」的差异将在下文讨论

周本邓辽本的上述处理方式难以成立按照上述标点法「呈自本心」四字似乎成为标题形式颇为古怪三首偈颂两首为五字句一首为四字句也不协调最主要的如下面将要探讨的惠能的后二首偈颂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在破斥神秀禅法思想的同时充分表述了惠能自己的禅法思想如果上述这些文字也是当时写在墻上的则它的矛头所向不是神秀的思想而是神秀本人这样的行为方式不符合惠能当时的行为逻辑所以如果把这些文字也写到墻上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周本邓辽本的上述方式没有得到其他录校者的赞同

第二到底是「即吾大意」还是「即悟大意」

「即吾大意」意为「这就是我的禅法宗旨」「即悟大意」意为「就能够解悟禅法宗旨」两者意思完全不同

虽然两个敦煌本的原文都是「即吾大意」但诸录校本中孟本李申本李富华本杨本潘本邓辽本中岛本黄本均理校为「即悟大意」惟有周本赞同「即吾大意」

我们认为周本的意见是对的其他录校本都错了理由如下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把这句话放在它本身的语言环境中什么是这句话的语言环境最大的环境就是惠能在大梵寺说法这是这句话得以产生的最关键的背景

在上一章中惠能向听众叙述了神秀撰写偈颂后弘忍的两种反应公开赞扬礼拜私下不予印可从逻辑上讲弘忍的私下反应当时的惠能是不可能知道的而且由于他的身份是一个在碓房劳作的行者所以连弘忍公开征求接班人的事情都不知道由此出现童子这一媒介

惠能向听众介绍一个童子路过碓房时唱诵神秀偈颂被他听到他说「惠能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

如本文第四章注释中已经解释「大意」一词有几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大意」是指神秀偈颂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说惠能一听童子唱诵的偈颂就明白了它的基本含义知道这一偈颂还没有达到识心见性的境地

下面惠能向听众介绍童子向他讲述弘忍公开选拔接班人的事项以及神秀偈颂的由来由于心中对神秀偈颂已有评价所以惠能满怀信心来到现场请人写下自己的偈颂

惠能这样向听众介绍自己的行动

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

就是说我也写了一首偈颂又找到一个能写字的人请他把我的偈颂写在西间墙壁上以呈露我的本心

在这里「呈自本心」是补语补充说明惠能请人写偈颂的目的并非如周本邓辽本所处理的是壁书文字的标题

由于谈到「呈自本心」所以惠能此时面对大梵寺诸多听众公开揭示自己禅法的核心——「识心见性」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

如果不能认识本心再怎样学习佛法都没有用学习佛法就是要识心见性这才是一切的关键这就是我的禅法宗旨在这里惠能把「识心见性」作为修习禅法的最高目标这也是整个《坛经》反复阐明的主题

就当时的场景看这句话的作用有两点批评神秀偈颂未能识心见性公开标示自己的禅法宗旨我们前面提到这段话不可能写在弘忍寺院的墙壁上因为当时惠能衹是寺院的一个行者对童子都要尊称「上人」他可以提出不同的禅法观点但不可能直指神秀学习佛法无用那不符合惠能的行为逻辑但在大梵寺他是一代宗师他需要明确向听众表明自己为什么要反对神秀的偈颂他需要亮明自己的旗帜

那么「即悟大意」又如何呢

虽然「大意」一词有多种用法但在这里衹能解释为「禅法宗旨」也就是说如果录文作「即悟大意」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能认识本心学习佛法也没有用识心见性就能够解悟禅法宗旨」按照这种说法「识心见性」成了解悟禅法宗旨的前提条件这与把「识心见性」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佛的观点显然大相径庭两种表述究竟哪种符合禅宗的理论我想略有禅宗知识的读者都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如前所述「即吾大意」是惠能在大梵寺面对诸多听众出于特定目的讲的如为「即悟大意」便不如前者有那么强烈的现场感与针对性

就本章而言把「即吾大意」校改为「即悟大意」还有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本章〔§08.02.〕〔§08.11.〕惠能两度称听到神秀偈颂「即识大意」「即识大意」与「即悟大意」句型完全一致但「即识大意」意为马上明白神秀偈颂的基本含义而「即悟大意」则必须解释为「就能够解悟禅法宗旨」同一章中同一种句型内容却如此不同一未免使人有文意窒碍之感

总之敦博本斯本均作「即吾大意」正确记录了惠能在大梵寺的这一段语言周本的处理是正确的

第三到底应分作几句

孟本李申本把这段话分为三句〔§08.12.〕为一句〔§08.13.〕分两句

周本李富华本杨本邓辽本中岛本分为二句〔§08.12.〕为一句〔§08.13.〕为一句

潘本黄本合为一句

如前所述上面这段话是惠能在大梵寺说法时面对诸多听众所讲所以应该分为二句〔§08.12.〕是惠能追述当年书写偈颂的情景〔§08.13.〕是惠能面对大梵寺众多僧俗听众对自己心法宗旨的正面标示分为三句割裂了惠能的禅法宗旨合为一句模糊了两句话的不同背景

疏义

本章叙述惠能得知五祖弘忍拟通过公开征集偈颂的方式选拔接班人并得知了神秀的偈颂他认为神秀的偈颂尚未见性便针锋相对地创作了自己的偈颂题写在寺院墻上

惠能的偈颂成为惠能得法的契机以下将它称为「得法偈」惠能的得法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作的因此两者必须对举研究

《校释疏义》说明提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曾發现若干西夏文《坛经》残片三十年代罗福成曾發表研究论文日本学者也曾经發表过研究成果其后又续有發现现分藏各处计12个残页有史金波考释译文《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据史金波告诉笔者从纸张笔迹等形态看他考察过的诸残页原来均属同一写本西夏文《坛经》是根据汉文《坛经》翻译的有的研究者主张它的底本就是敦煌本这一观点可备一说无论如何在现存诸《坛经》传本中西夏文本的年代与流行地域最接近敦煌本行文也最接近敦煌本因此它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敦煌本《坛经》时的重要參考资料

12个残页中恰好保存了神秀的《无相偈》与惠能的《得法偈》西夏残本《坛经》神秀《无相偈》的内容与斯本敦博本相比完全相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惠能《得法偈》西夏残本则作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法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即如明镜
明镜本清净如何染尘埃

与两个敦煌本相比西夏本有如下几点差別

1.将两首四句偈颂合为一首八句偈颂但这仅是形式上的差別

2.敦煌本的「明镜亦无台」西夏本作「明镜亦非台」「无」与「非」虽然都是否定但一个强调「没有」一个强调「不是」意义尚有差异

3.敦煌本的「佛性常清净」西夏本作「佛法常清净」史金波注称「汉字法性形近原或为法但我以为原偈颂应如敦煌本为「性」也许正因为法性形近造成西夏本的译者误看或者西夏本译者所依据的汉文本此处错抄为「法」

4.敦煌本的「身为明镜台」西夏本作「身即明镜台」语气虽有不同意义其实一致可置而不论

5.敦煌本的「何处染尘埃」西夏本作「如何染尘埃」联系上下文意义其实相同但西夏本语意似乎更精到

综上所述西夏本与敦煌本所述惠能《得法偈》基本相同它们的差异大抵为两种语文的迻译所造成

无论是《无相偈》还是《得法偈》都用譬喻手法写成如何理解作者使用的这些譬喻手法及其真意成为理解这些偈颂意义的关键

在神秀的偈颂中首句所谓的「身」显然指五蕴色身这应该没有问题由于「树」也是因缘所成所以如果把五蕴色身譬喻为一般的树应该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佛教为了强调五蕴色身「无我」脆危可厌无常变迁不可依恃所以常常把它譬喻为中空的芭蕉树而神秀却用「冬夏不凋光鲜无比」的佛教宝树菩提树来譬喻五蕴色身他在此想说明什么呢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由于释迦牟尼在该树下觉悟成佛而「觉悟」在梵文中称「菩提」所以该树被称为「菩提树」并成为佛教的圣树此外印度佛教早期认为佛已经涅槃无形无象当造像中拟表现释迦牟尼觉悟成佛这一主题时就雕刻一棵菩提树由于菩提树可以譬喻觉悟(菩提)成佛所以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句显然不是指五蕴色身脆危可厌而是指犹如菩提树代表菩提觉性那样修行者的肉身也内蕴著佛性所以「身是菩提树」这句偈颂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身是菩提之树」强调了「菩提」这一特性亦即强调了人身内蕴的佛性

下句「心如明镜台」则正面论述佛性「心」的意义在佛教中甚为复杂有时等同于「心识」指在现实世界中活动的人的精神作用有时等同于「心性」则指本性佛性神秀偈颂中的「心」是后者这可以在神秀系著作《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中得到印证如「言达心门者由常看守心故渐达自心本性清净不为一切烦恼诸垢之所染污犹如虚空」「觉心者是觉悟之心即是真佛即是菩提」「心」既指佛性则「心如明镜台」这句偈颂究其本意是指心性象明镜一样本体湛然常净且可观照万物

所以神秀偈颂第一句讲人身内蕴佛性第二句讲佛性湛然常净第三四两句「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则表述了「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这一印度部派佛教的古老命题衹是「心性本净客尘所染」论述的是「心性」与「客尘」的关系而神秀则强调修行者由此必须时时警惕保持其心性湛然清净的本性不被外界客尘所染各有侧重不同

由此看来神秀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佛性论者与惠能并无差异他在偈颂中以菩提树譬喻「身」虽然并不符合佛教对「身」的传统解义但就其论述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主题而言并无什么的错误但菩提(觉悟佛性)本身是无形象的而菩提树是有形象的神秀的这句偈颂有给无形象的菩提赋予形象之嫌而下句的「心如明镜台」却大有问题虽说神秀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心如明镜」即指心性像明镜一样本体湛然但由于偈颂字数的限制与对仗押韵的需要末尾加了一个「台」字这样全句可紧缩为「心如台」也就是说「明镜」一词由原来限定说明主语「心」的宾语变成了修饰「台」的定语而「台」却成了宾语这样就与神秀的原意大相径庭也为惠能的反驳留下了契机

至于第三四两句反映了神秀的思想实际也没有能够脱出小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窠臼难免受到惠能的批评

惠能的两首偈颂都是针对神秀偈颂而作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主要指人身内蕴佛性对于人身内蕴佛性这个问题惠能并不反对但惠能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菩提本无树」菩提树明明是一种树为什么惠能说「菩提本无树」呢从俗谛来说菩提树是树这一点惠能与神秀极成没有疑问但神秀《无相偈》中的「菩提树」并非普通的菩提树而是「菩提之树」是用菩提树来譬喻「菩提」如前所说这有给「菩提」赋予形象之嫌这个漏洞马上被惠能抓住菩提作为真如佛性本来是无形无象的怎么能给它赋予形象呢正如后代禅师所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所以惠能的「菩提本无树」并非说菩提树不是树而是指责神秀对佛性的认识有偏差

如前所述神秀之「心如明镜台」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心如明镜」指佛性象明镜那样湛然常净但由于末尾多缀了一个「台」字于是惠能便抓住这一破绽發起攻击指出「明镜亦非台」亦即「湛然的佛性不可能是什么『台』

公平地讲佛性无形无象是当时佛教僧人的共识神秀不至于连这点基本知识都没有衹是因叙述不当出现疏漏从主观上看神秀的偈颂所表述的主题实际并没有涉及佛性有无形象的问题但从表述的客观效果看第一第二两句的确都可以引申出佛性的形象问题其中第一句用菩提树来譬喻菩提如果说还衹是依从佛教的传统习惯还情有可原的话第二句末尾多缀的这个「台」字使神秀无法自我辩护衹好低头认错

身心的关系佛性的有无形象都不是惠能神秀交锋的要点两者差別的关键在第三第四两句

在神秀看来世界有净有染要守净防染而惠能则坚定地维护缘起性空当下即净神秀是有善有恶有分別而惠能则「不思善不思恶」超脱分別任运自然神秀要起心看净惠能则认为执著善恶净染都是迷人的妄念佛弟子应该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佛性本亦无差別衹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坛经》)所以神秀《无相偈》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惠能《得法偈》说「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两人的境界高下在这里截然分明

如果说惠能的第一首偈颂是专门破斥神秀的观点则第二首偈颂则借用神秀的偈颂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心是菩提树」实际是说「心是菩提」亦即人的心性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佛性与佛性等同不二由于剥用神秀的原偈颂也由于偈颂体裁的限制惠能在这里也多缀了一个「树」字如果单纯地就这句偈颂来讲可以说惠能的这句话也犯有与《无相偈》同样的毛病但是有了第一首偈颂的「菩提本无树」作铺垫则惠能的这句话就无过了

「身为明镜台」讲身心关系亦即「身」衹是「明镜(佛性)」的依托比较而言惠能的说法比神秀的说法要准确得多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两句与第一首偈颂的后两句意思完全一样再次批评了神秀强分染净的错误观点强调自己的论点

如上所述惠能的这两首偈颂虽是对机而作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先破后立阐述了彻底的一元佛性论的立场后代的《坛经》修订者不能真正领会惠能的思想将上述两首偈颂修改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关于这一修订郭朋曾经提出批评指出「就拿为后人所篡改的『本来无一物』这句偈语来说吧千百年来人们认为这就是惠能的思想其实衹能说它是被误解了的般若思想而决不能说它是惠能的思想「本来无一物」未免有「恶趣空」之嫌我赞同郭朋的上述批评

陈寅恪曾经对惠能的上述偈颂提出批评至今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认为惠能读经不多应该网开一面不能严格要求我则认为惠能的偈颂逻辑严密无可指责而陈寅恪的批评完全站不住脚

陈寅恪的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惠能第二偈中『心』『身』应须互易当是传写之误

亦即陈寅恪认为惠能第二首偈颂的「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原文应该如神秀偈颂一样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因传抄致误或许陈寅恪认为以「树」喻「心」不妥故有是说但如上文所分析的惠能偈颂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神秀的偈颂所以陈寅恪批评得不对当年陈寅恪得知的敦煌本衹有斯坦因一本现在又出现了敦博本该偈颂文字与斯坦因本相同陈寅恪所谓「当是传写之误」的推测也缺乏依据杨曾文主张「第二首偈颂原是借用神秀的前两句偈但『心』『身』次序似是有意弄颠倒了也肯定原文本身并非传写之误

本章的《校记并诸家校录复议》〔§08.15.〕提到邓辽本黄本依据陈寅恪的观点将《得法偈》中第二首偈颂的「身」「心」互换实际是错误的

第二「此偈之譬喻不适当陈寅恪解释说「菩提树为永久坚牢之宝树决不能取以比譬变灭无常之肉身致反乎重心神而轻肉体之教义此所谓譬喻不适当者也

如前所述神秀偈颂的著眼点在一切众生均有佛性著眼点不同取喻亦不同虽然与佛教传统的解义有异却也不算大过他的错误是叙述不严密留下了让惠能攻击的漏洞至于惠能的偈颂则完全无过陈寅恪既没有考察《得法偈》的真意也没有考察《无相偈》的真意率意地先要求把惠能的偈颂中的「身」「心」互换也就是把《得法偈》中的「心是菩提树」改为「身是菩提树」然后再来批评经过自己互换的「身是菩提树」这种譬喻不适当不过大师也是人大师有时也会犯低级错误

第三「此偈之意义未完备陈寅恪解释说「何谓意义未完备细绎偈文其意在身心对举言身则如树分析皆空心则如镜光明普照今偈文关于心之一方面已将譬喻及其本体作用叙述详尽词显而意该身之一方面仅言及譬喻无论其取譬不伦即使比拟适当亦缺少继续之下文是仅得文意之一半此所谓意义不完备者也

这一批评也站不住脚陈寅恪说惠能《得法偈》「意在身心对举」这是误读了《得法偈》因为惠能的偈颂固然涉及了身心关系但这衹是就神秀偈颂的漏洞借题發挥而已他的本意不是论述身心关系而是论述自己的一元佛性论两首偈颂一共衹有40个字强调突出了一元佛性论的基本观点至于其他问题当然不可能全面深入地论述

陈寅恪对惠能《得法偈》的批评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就笔者耳目所及赞同者多即使有人想为惠能辩护也从惠能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苛求之类的角度出發似乎陈寅恪的批评已成不刊之论但是笔者的上述研究证明陈寅恪的三点批评都完全站不住脚

就本章的疏义而言惠能下面这段话特別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在惠能看来佛教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要在「识心见性」上下功夫这是惠能的基本思想也是贯穿整部《坛经》的基本思想除周本以外的诸多录校本将「吾」误校为「悟」模糊了惠能说法时开宗明义标揭的这一宗旨非常可惜

原始资料

  • 敦博本
    • 053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此诵此偈惠能//
    • 054 及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童//
    • 055 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
    • 056 来呈吾看吾大意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
    • 057 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
    • 058 依此修行即得出离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
    • 059 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
    • 060 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
    • 061 惠能闻已即识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
    • 062 上题著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吾大意//
    • 063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
    • 064 埃   又偈曰//
    • 065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 066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坊//
  • 斯本
    • 060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
    • 061 偈惠能一闻知未见姓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
    • 062 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是大//
    • 063 欲传于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
    • 064 付衣法禀为六代褐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
    • 065 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白//
    • 066 姓依此修行即得出离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
    • 067 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
    • 068 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
    • 069 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问已即识//
    • 070 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
    • 071 提著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姓即吾大意//
    • 072 惠能偈曰//
    • 073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姓常青净 何处有尘埃//
    • 074        又偈曰//
    • 075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 076 院内从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坊/
  • 旅博本 绿衍红漏粉异(与斯本比)
    • 064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
    • 065 此偈惠能一闻知未见姓即识大意能闻童子适来//
    • 066 诵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
    • 067 大欲传依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
    • 068 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
    • 069 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姓依//
    • 070 此修行即得出离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
    • 071 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
    • 072 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
    • 073 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问已即识大意惠能亦//
    • 074 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不//
    • 075 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姓即悟大意惠能偈曰//
    • 076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姓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 077        又偈曰//
    • 078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 079 院内从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坊/

校注

阎校本指阎波尔斯基撰《敦煌写本六祖坛经译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Philip B Yamposky, The Plat 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the Text of the Tun-Huang manuscript, Translated, with Notes1967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明)一如编《三藏法数》民国十二年丁福保印本第453页中栏 《大正藏》第26卷第291页中栏 史金波《西夏文六祖坛经残页译释》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三期 《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三期第93页 「何处染尘埃」句似乎给如如不动的佛性赋予一种主动性而「如何染尘埃」句则完全不会产生上述误解 《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第36页 《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第41页 郭朋《坛经校释序》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6页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66页 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30页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66页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68页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66页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68页
[A1] 到【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2] 上【CB】二十【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3] 的【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4] 旅博本 绿衍红漏粉异(与斯本比)【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5] 064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6] 065 此偈惠能一闻知未见姓即识大意能闻童子适来//【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7] 066 诵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8] 067 大欲传依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吾看悟大意//【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9] 068 即付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0] 069 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姓依//【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1] 070 此修行即得出离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2] 071 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3] 072 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4] 073 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问已即识大意惠能亦//【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5] 074 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著呈自本心不//【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6] 075 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姓即悟大意惠能偈曰//【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7] 076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姓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8] 077        又偈曰//【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19] 078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A20] 079 院内从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坊/【CB】〔-〕【藏外】(cf. 方广锠先生提供之电子档)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六章~第八章)(卷3)
关闭
敦煌本《坛经》校释疏义(第六章~第八章)(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