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第十七

大乘集义论有五十九部(散有一百四十六卷十四帙合十四小论为五轮计一百三十七卷)

  •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或无经字或十卷 供城二百二十四纸蒲州二百九纸)
  • 顺中论二卷(题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 初品法门 供城三十六纸蒲州三十二纸)
  • 摄大乘论三卷(真谛译 供城六十八纸蒲州五十九纸)
  • 摄大乘论二卷(佛陀扇多译 供城五十三纸蒲州四十四纸)
  • 摄大乘论本三卷(玄奘译 供城六十八纸蒲州六十一纸)
  •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世亲释真谛译或十二卷 供城四百二纸蒲州三百二十七纸)
  •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世亲释笈多译一帙 供城一百八十二纸蒲州一百五十六纸)
  • 摄大乘论释十卷(世亲释玄奘译一帙 供城二百四纸蒲州一百一十六纸)
  • 摄大乘论释十卷(无性释玄奘译一帙 供城二百五十二纸蒲州二百一十六纸)
  • 佛性论四卷(供城一百六纸蒲州八十三纸)
  • 决定藏论三卷(供城六十一纸蒲州五十三纸)
  • 辩中边论颂一卷(供城九纸蒲州五纸)
  • 中边分別论二卷(或三卷 供城四十五纸蒲州三十八纸)
  • 辩中边论三卷(供城四十四纸蒲州三十九纸)
  •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亦云宝性分別七乘增上论或三卷或五卷 供城九十七纸蒲州八十纸)
  • 业成就论一卷(供城十四纸蒲州一十二纸)
  • 大乘成业论一卷(供城二十二纸蒲州一十七纸)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玄奘译 供城十七纸蒲州一十五纸)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义净译 供城一十八纸蒲州一十六纸)
  •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玄奘译 供城六纸蒲州六纸)
  • 转识论一卷(供城三纸蒲州二纸)
  • 唯识三十论一卷(供城二纸蒲州二纸)
  • 显识论一卷(题云显识品从无相论出 供城二十一纸蒲州一十九纸)
  •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初云唯识无境界或云唯识无境界论 供城二十一纸蒲州一十九纸)
  • 唯识论一卷(初云修道不共他 供城一十一纸蒲州一十纸)
  • 唯识二十论一卷(供城一十纸蒲州一十纸)
  •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供城七十五纸蒲州六十五纸)
  • 成唯识论十卷(一帙 供城二百一纸蒲州一百七十五纸)
  • 大丈夫论二卷(供城四十纸蒲州三十四纸)
  • 入大乘论二卷(供城四十八纸蒲州四十一纸)
  • 掌珍论二卷(供城三十九纸蒲州三十三纸)
  • 大乘五蕰论一卷(世亲造玄奘译 供城九纸蒲州八纸)
  • 大乘广五蕰论一卷(与前论异本或无广字安慧造日照译 供城十八纸蒲州十三纸)
  • 宝行王正论一卷(供城二十二纸蒲州一十九纸)
  • 大乘起信论一卷(真谛译 供城二十九纸蒲州二十五纸)
  • 大乘起信论二卷(实叉难陀译 供城二十八纸蒲州二十四纸)
  • 發菩提心论二卷(或云發菩提心经 供城三十一纸蒲州二十八纸)
  • 三无性论二卷(题云三无性论品生无相论或一卷 供城四十一纸蒲州四十五纸)
  • 方便心论一卷(或二卷凡四品 供城一十九纸蒲州一十七纸)
  • 如实论一卷(题云如实论反质难品 供城二十七纸蒲州二十三纸)
  • 无相思尘论一卷(供城三纸蒲州三纸)
  • 观所缘缘论一卷(供城三纸蒲州三纸)
  • 观所缘论释一卷(供城一十九纸蒲州一十三纸)
  • 回诤论一卷(供城二十九纸蒲州二十五纸)
  • 缘生论一卷(供城一十二纸蒲州一十四纸)
  • 十二因缘论一卷(供城四纸蒲州四纸)
  • 一输卢迦论一卷(供城四纸蒲州三纸)
  •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题云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供城二纸蒲州二纸)
  • 取因假设论一卷(供城十纸蒲州九纸)
  • 百字论一卷(供城九纸蒲州八纸)
  • 解卷论一卷(供城三纸蒲州三纸)
  • 掌中论一卷(供城三纸蒲州三纸)
  • 观揔相论颂一卷(供城一纸蒲州一纸)
  • 止观门论颂一卷(供城四纸蒲州四纸)
  • 手杖论一卷(供城七纸蒲州七纸)
  • 六门教授决定论一卷(供城十纸蒲州九纸)
  • 大乘法界无差別论一卷(供城七纸蒲州六纸)
  •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供城七纸蒲州六纸)
  • 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供城六纸蒲州五纸)
  • 大庄严论一部十卷(或十五卷马鸣菩萨造二百二十四纸单本或加经字严一帙)
    • 大庄严论经卷第一
    • 大庄严论经卷第二
    • 大庄严论经卷第三
    • 大庄严论经卷第四
    • 大庄严论经卷第五
    • 大庄严论经卷第六
    • 大庄严论经卷第七
    • 大庄严论经卷第八
    • 大庄严论经卷第九
    •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
    •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一
    •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二
    •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三
    •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四
    • 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五
      • 右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见费长房录
  • 顺中论一部二卷(三十六纸单本龙胜菩萨造此云龙树者片合一相未是全当中天音那伽夷离淳那题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
    •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上
    •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卷第一
    •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品法门卷第二
      • 右元魏代武定元年八月十日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于邺城尚书令仪同高公第译见经前序记沙门昙林笔受
  • 摄大乘本论一部三卷(真谛译六十八纸第二译凡有十胜相无著菩萨造 或无本字)
    • 摄大乘论本序(陈世真谛于广州译)
    • 摄大乘论卷上
      • 摄大乘论依止胜相中众名品第一
      • 摄大乘论依止胜相中相品第二
      • 摄大乘论依止胜相中引证品第三
      • 摄大乘论依止胜相中差別品第四
      • 摄大乘论应知胜相第二
    • 摄大乘论卷中
      • 摄大乘论本应知胜相之二
      • 摄大乘论应知入胜相第三
      • 摄大乘论入因果胜相第四
    • 摄大乘论卷下
      • 摄大乘论本入因果修差別胜相第五
      • 摄大乘论依戒学胜相第六
      • 摄大乘论依心学胜相第七
      • 摄大乘论依慧学胜相第八
      • 摄大乘论学果寂灭胜相第九
      • 摄大乘论智差別胜相第十
        • 右陈天嘉四年三藏真谛于广州制旨寺译见费长房录沙门惠恺笔受
  • 摄大乘论一部二卷(或有本字五十三纸 第一译无著菩萨造)
    • 摄大乘论本卷上(阿僧佉作 后魏世佛陀扇多译)
    • 摄大乘论本卷下(后魏世佛陀扇多译)
      • 右后魏普泰元年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于洛阳译见费长房录
  • 摄大乘论一部三卷(六十八纸无著菩萨造或加本字第三译 凡十一分)
    • 摄大乘论本无著释卷第一(无著菩萨造)
    • 大唐三藏圣教序 御制
    • 皇太子臣治述 圣记
      • 摄大乘论本揔摽纲要分第一(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第二
    • 摄大乘论本无著释卷第二(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所知相分第三
      • 摄大乘论本入所知相分第四
      • 摄大乘论本彼入因果分第五
    • 摄大乘论本无著释卷第三(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彼修差別分第六
      • 摄大乘论本增上戒学分第七
      • 摄大乘论本增上心学分第八
      • 摄大乘论本增上慧学分第九
      • 摄大乘论本果断分第十
      • 摄大乘论本彼果智分第十一
        • 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闰十二月二十六日三藏玄奘于北阙内紫微殿右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功毕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巍等笔受
          • 与上四论十卷同帙
  • 摄大乘论释一部十五卷(四百二纸或十二卷十胜相世亲释第一译二帙上七下八凡五十四章)
    • 摄大乘论序卷第一
      • 摄大乘论释论应知依止胜相众名品第一
      • 无等圣教章第一
      • 十义次第章第二
      • 众名章第三
    • 摄大乘论卷第二
      • 应知依止胜相众名品之二
      • 相章第一
      • 勋习章第二
      • 不一异章第三
      • 更互为因果章第四
      • 因果別不別章第五
      • 缘生章第六
      • 四缘章第七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三
      • 应知依止胜相引证品第二
      • 烦恼不净章第一
      • 业不净章第二
      • 生不净章第三
      • 世间净章第四
      • 出世间净章第五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四
      • 应知依止胜相引证品中顺道理章第六
      • 差別品第四
      • 言说章第一
      • 我见章第二
      • 有分章第三
      • 引生章第四
      • 果报章第五
      • 缘相章第六
      • 相𫖰章第七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五
      • 应知胜相章第三
      • 相章第一
      • 差別章第二
      • 分別章第三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六
      • 应知胜相中分別章之二
      • 显了意依章第四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七
      • 应知入胜相章第四
      • 正入相章第一
      • 能入人章第二
      • 入境界章第三
      • 入位章第四
      • 入方便道章第五
      • 入资粮章第六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八
      • 应知入胜相中入资粮果章第七
      • 二智用章第八
      • 二智依止章第九
      • 二智差別章第十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九
      • 入因果胜相第四
      • 因果位章第一
      • 成立六数章第二
      • 相章第三
      • 次第章第四
      • 立名章第五
      • 修习章第六
      • 差別章第七
      • 摄章第八
      • 对治章第九
      • 功德章第十
      • 互显章第十一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
      • 入因果修差別相第五
      • 对治章第一
      • 立名章第一
      • 得相章第三
      • 修习章第四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一
      • 入因果修差別之二修时章第五
      • 依戒学胜相第六
      • 依心学胜相第七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二
      • 依慧学差別胜相第八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三
      • 释学果寂灭胜相第九
      • 智差別胜相第十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四
      • 智差別胜相之二
    •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五
      • 智差別胜相之三
        • 右陈天加四年三藏真谛于广州制真寺译见费长房录沙门惠恺等笔受
  • 摄大乘论一部十卷(一百八十二纸第二译世亲菩萨译当一帙或加释字凡八胜语三十六章十三胜相)
    • 摄大乘论释论应知依止胜相胜语卷第一(随大业年笈多译)
      • 无等圣教章第一
      • 十义次第章第二
      • 众名章第三
    • 摄大乘论释论应知依止胜相胜语卷第二(随大业年笈多译)
      • 相章第四
      • 熏习章第五
      • 不一不异章第六
      • 更互为因果章第七
      • 因果別不別章第八
      • 缘生章第九
      • 四缘章第十
      • 烦恼染章第十一
      • 业染章第十二
      • 生染章第十三
    • 摄大乘论释论应知依止胜相胜语卷第三(随大业年笈多译)
      • 世间净章第十四
      • 出世净章第十五
      • 顺道理章第十六
      • 差別章第十七
    • 摄大乘论释论应知胜相胜语卷第四(随大业年笈多译)
      • 相章第一
      • 差別章第二
      • 分別章第三
    • 摄大乘论释论应知胜相胜语卷第五(随大业年笈多译)
      • 四意四合义章第四
    • 摄大乘论释论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卷第六(随大业年笈多译)
    • 摄大乘论释论入因果胜相胜语第四卷第七(随大业年笈多译)
      • 因果位章第一
      • 成立六数章第二
      • 相章第三
      • 次第章第四
      • 立名章第五
      • 修习章第六
      • 差別章第七
      • 摄章第八
      • 对治章第九
      • 功德章第十
      • 互显章第十一
      • 修差別胜相胜语第五
      • 对治章第一
      • 立名章第二
      • 得相章第三
      • 修相章第四
      • 修时章第五
    • 摄大乘论释论增上戒学胜相胜语第六卷第八(随大业年笈多译)
      • 增上心学胜相胜语第七
      • 增上慧学胜相胜语第八
    • 摄大乘论释论依慧学胜相胜语之余卷第九(随大业年笈多译)
      • 寂灭胜相第九
      • 智胜相第十
    • 摄大乘论释论智胜相之余卷第十(随大业年笈多译)
      • 右隋大业年天笁三藏达摩笈多于东都上林园译见内典录沙门彦琮行矩等笔受
  • 摄大乘论释一部十卷(世亲菩萨释 二百四纸凡十一分第三译 一帙)
    • 大唐三藏圣教序 御制
    • 皇太子臣治述 圣记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揔摽纲要分第一
      • 摄大乘论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二(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 摄大乘论释卷第四(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所知相分第三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五(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所知相分第三之余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入所知相分第四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彼入因果分第五
      • 摄大乘论释彼修差別分第六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增上戒学分第七
      • 摄大乘论释增上心学分第八
      • 摄大乘论释增上慧学分第九
    •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增上慧学分第九之余
      • 摄大乘论释果断分第十
      • 摄大乘论释彼果智分第十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十(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摄大乘论释果智分第十一之余
        • 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三藏法师玄奘于比阙内紫微殿右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功毕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巍等笔受
  • 摄大乘论一部十卷(无性释二百五十二纸或加释字 帙 单本 凡十一分)
    •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 皇太子臣治述 圣记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揔摽刚要分第一
      • 所知依分第二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二(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所知依分第二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所知依分第二之三
    • 摄大乘论释卷第四(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所知相分第三之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五(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所知相分第三之二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入所知相分第四
    •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入因果分第五 彼因修差別分第六
      • 增上戒学分第七
    •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一慧学分第九
    •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彼乘断分第十
      • 彼果智分第十一
    • 摄大乘论释卷第十(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三藏法师玄奘于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功毕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
  • 佛性论一部四卷(一百六纸 单本 天亲菩萨造凡三仵五分十六品)
    • 佛性论卷第一(天亲菩萨造 真谛藏法师翻)
      • 佛性论第一缘起分
      • 佛性论破执分第二破小乘执品第一
      • 佛性论破执分破外道品第二
      • 佛性论破执分破大乘见品第三
    • 佛性论卷第二
      • 佛性论第三显軆分三因品第一
      • 佛性论显軆分三性品第二
      • 佛性论显軆分如来藏品第二
      •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自軆相品第一
      • 佛性论相分明因品第二
      • 佛性论相分显果品第三
      • 佛性论相分事能品第四
    • 佛性论卷第三
      • 佛性论相分揔摄品第五
      • 佛性论相分別品第六
      • 佛性论相分阶位品第七
      • 佛性论相分偏满品第八
    • 佛性论卷第四
      • 佛性论相分无变异品第九
      • 佛性论相分无差別品第十
        • 右陈代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见费长房录
  • 决定藏论一部三卷(六十一纸 单本 凡一品)
    • 决定藏论卷上
      • 心地品第一
    • 决定藏论卷中
      • 心地品之二
    • 决定藏论卷下
      • 心地品之三
        • 右梁代天笁三藏真谛译见开元录
  • 辩中边论颂一卷(九纸 弥勒菩萨造单本 凡七品)
    • 辩中边论颂一卷(太宗皇帝制)
      • 大唐三藏圣教序
      • 大唐皇帝述 圣记(在春宫日制)
      • 辩中边论颂(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制译)
        • 辩相品第一
        • 辩障品第二
        • 辩真实品第三
        • 辩修对治第四
        • 辩修分位第五
        • 辩得果品第六
        • 辩无上乘品第七
          • 右大唐龙朔元年五月一日三藏法师玄奘于五华寺嘉寿殿译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基笔受
  • 中边分別论一部二卷(四十五纸婆薮盘豆造第一译或三卷 凡七品)
    • 中边分別论卷上(真谛三藏译)
      • 相品第一
      • 障品第二
      • 真实品第三
    • 中边分別论卷下(真谛三藏译)
      • 对治修位品第四
      • 修住品第五
      • 得果品第六
      • 无上乘品第七
        • 右陈代三藏真谛于临川郡译见费长房录
          • 上四论十卷同帙
  • 辩中边论一部三卷(四十四纸世亲菩萨造第二译 凡七品)
    •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皇太子治述圣记)
    • 辩中边论卷第一(世亲菩萨造)
      • 辩相品第一
      • 辩障品第二
    • 辩中边论卷第二(世亲菩萨造)
      • 辩真实品第三
      • 辩修对治品第四
      • 辩修分位品第五
    • 辩中边论卷第三(世亲菩萨造)
      • 辩得果品第六
      • 辩无上乘品第七
        • 右大唐龙朔元年五月十日三藏法师玄奘于玉华宫寺嘉寿殿译至三十日功毕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基笔受
  •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部五卷(或四卷或三卷亦云宝性分別七乘增上论云无本字九十七纸第二译两本阙一凡二十二品)
    •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一(后魏三藏勒那摩提译)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教化品第一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佛宝品第二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法宝品第三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僧宝品第四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为何义说法品第七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如来功德品第九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自然不休息佛业品第十
      • 究竟一乘宝性论本挍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二
      • 究竟一乘宝性论佛宝品第二
      • 究竟一乘宝性论法宝品第三
      • 究竟一乘宝性论僧宝品第四
      • 究竟一乘宝性论三宝品之二
    •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三
      •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
    •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
      •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之二
      • 究竟一乘宝性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之三
      • 究竟一乘宝性论无量烦𢙉所缠品第六
    •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五
      • 究竟一乘宝性论为何义说品第七
      • 究竟一乘宝性论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
      • 究竟一乘宝性论如来功德品第九
      • 究竟一乘宝性论自然不休息佛业品第十
      • 究竟一乘宝性论挍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 右后魏天竺沙门勒那摩提于洛阳赵欣宅译见宝唱录
  • 业成就论一卷(天亲菩萨造 十四纸 第一译)
    • 业成就论翻译之记
    • 业成就论一
      • 右元魏兴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乌长国三藏毗目智仙等于邺城内金华寺译见经序记沙门昙林创笔骠骑大将军高仲密护法
  • 成业论一卷(世亲菩萨造二十二纸或加大乘字 第二译)
    • 大乘成业论一卷(世亲菩萨造沙门玄奘奉 诏译)
    • 大唐三藏圣教序 御制
    • 皇太子臣治述 圣记
      • 右大唐永徽二年闰九月五日三藏法师玄奘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光笔受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十七纸 单本或 本字大城龙菩萨 造)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陈耶菩萨造唐贞观年玄奘译)
      • 右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一五日三藏法师玄奘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见内典录沙门知仁笔受
        • 上五论十一卷同帙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大域龙菩萨造第二译十八纸)
    •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 右大唐景云二年三藏法师义净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见开元录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六纸南羯罗王菩萨造单本)
    •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六日三藏法师玄奘于福寺翻经院译见内典录沙门明瑃笔受
  • 转识论一卷(三纸 单本即出显识论)
    • 转识论一卷(陈代真谛译)
      • 右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见论题亦见开元录
  • 唯识三十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二纸单本)
    • 唯识三十论(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制译)
      • 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三藏法师玄奘于福寺翻经院译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光笔受
        • 上三论同卷
  • 显识论一卷(二十一纸 内题云显识品从无相论出 单本 或二卷)
    • 显识品一卷(从无相论出 陈代真谛三藏译)
      • 转识品
        • 右陈代三藏真谛译见论题亦见开元录
  • 唯识论一卷(初云唯识无境界第一译 二十一纸一名破色心 大亲菩萨造)
    •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论 天亲菩萨造瞿昙留支译)
      • 右后魏瞿昙般若留支于邺城金华寺译见费长房录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 唯识论一卷(初云修道不共他 天亲菩萨造十一纸第二译兴元魏智支译者小异或加大乘字)
    • 大乘唯识论一卷(天亲菩萨造)
      • 右陈代优禅尼国沙门真谛于临川郡译见费长房录
  • 唯识二十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十一纸 第三译)
    • 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制译)
    • 唯识二十论后序 沙门靖迈制
      • 右大唐龙朔元年六月一日三藏法师玄奘于玉华寺庆福殿译见翻经图沙门大乘基笔受
  • 成唯识宝生论一部五卷(亦云二十唯识愿释论七十五纸护法菩萨造)
    • 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 应天神龙皇帝御制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识愿释论) 护法菩萨造(三藏法师义净奉制)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二(一名二十唯识顺 论) 护法菩萨造(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三(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护法菩萨造(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护法菩萨造(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护法菩萨造(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右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三藏法师义净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见开元录沙门玄伞智积等笔受
        • 上九论十一卷同帙
  • 成唯识论一部十卷(护法菩萨造 二百一纸单本释上三十论 或加等 一帙)
    • 成唯识论卷第一
    • 成唯识论卷第二
    • 成唯识论卷第三
    • 成唯识论卷第四
    • 成唯识论卷第五
    • 成唯识论卷第六
    • 成唯识论卷第七
    • 成唯识论卷第八
    • 成唯识论卷第九
    • 成唯识论卷第十
      • 右大唐显庆四年闰十月三藏法师玄奘于玉华寺云光殿译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丈夫论一部二卷(提婆菩萨造四十纸单本凡二十九品 北凉北道为译)
    • 大丈夫论卷第一
      • 施胜品第一
      • 施胜味品第二
      • 施主軆品第三
      • 施主乞者憎长品第四
      • 胜解脱品第五
      • 施主增长品第六
      • 恭信乞者品第七
      • 施悭品第八
      • 施财物品第九
      • 舍一切品第十
      • 舍阴受阴品第十一
      • 舍身命品第十二
      • 现悲品第十三
      • 法施品第十四
    • 大丈夫论卷下
      • 發菩提心品第十五
      • 功德胜品第十六
      • 胜解脱品第十七
      • 饶益他品第十八
      • 胜施他苦品第十九
      • 受悲品第二十
      • 觉悟儜丈夫品第二十一
      • 大丈夫品第二十二
      • 说悲品第二十三
      • 施悲净品第二十四
      • 爱悲胜品第二十五
      • 智悲解脱品第二十六
      • 發愿品第二十七
      • 等同發愿品第二十八
      • 胜發愿品第二十九
        • 右北凉沙门释道泰译见翻经图
  •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 四十八纸 单本)
    • 入大乘论卷上(坚意菩萨造)
    • 入大乘论卷下
      • 讥论空品第二
      • 顺修诸行品第三
        • 右北凉沙门释道泰译见内典录
  • 掌珍论一部二卷(清辩菩萨造三十九纸单本或加大乘字)
    • 大乘掌珍论卷上
    • 大乘掌珍论卷下
      • 右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九月八日三藏法师玄奘于大悲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功毕见内典录沙门大乘晖笔受
  • 大乘五蕴论一卷(九纸 世亲菩萨造 第二译初译 本阙)
    • 大乘五蕴论一卷
      • 右大唐贞观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三藏法师玄奘于福寺翻经院译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十八纸日照译 安慧菩萨造单本典前论本异本或无广字)
    • 大乘广五蕴论
      • 右大唐垂拱元年六月二十五日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于西京西太原寺归宁院译见大周录
  • 宝行王正论一卷(二十二纸 单本凡五品)
    • 宝行王正论安乐解脱品第一
    • 宝行王正论难品第二
    • 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第三
    • 宝行王正论正教王品第四
    • 宝行王正论出家正行品第五
      • 右陈代优禅尼国三藏真谛译见费长房录
  • 大乘起信论一卷(第一译 二十七纸 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
    • 起信论序(沙门智恺作)
    • 大乘起信论一卷(马鸣菩萨造梁代真谛译)
      • 右梁承圣三年九月十日优禅尼国三藏真谛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译见论序沙门智恺笔受
        • 上七论十卷同帙
  • 大乘起信论一部二卷(马鸣菩萨造 第二译)(实叉难陀译 二十八纸)
    • 大乘起信论卷上
    • 大乘起信论卷下
      • 右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于神都佛授记寺译见开元录沙门波仑玄䡄等笔受沙门法藏证译
  • 發菩提心论一部二卷(天亲菩萨造单本三十一纸或加经字 凡十一品)
    • 發菩提心论卷上
      • 發菩提心论劝發品第一
      • 發菩提心论發心品第二
      • 發菩提心论愿誓品第三
      • 發菩提心论檀那波罗蜜品第四
      • 發菩提心论尸罗波罗蜜品第五
      • 發菩提心论羼波罗蜜品第六
      • 發菩提心论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七
    • 發菩提心论卷下
      • 禅那波罗蜜品第八
      • 發菩提心论般若波罗蜜品第九
      • 發菩提心论如实法门品第十
      • 發菩提心论空无相品第十一
      • 發菩提心论功德持品第十二
        • 右后秦始四年中三藏鸠摩罗什译见李廓录
  • 三无性论一部二卷(或一卷 四十一纸 单本出无相论题云 三无性论品)
    • 三无性论品卷上(出无相论陈代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 三无性论品之余卷下
      • 右陈代沙门真谛于广州制止寺译见费长房录
  • 方便心论一卷(十九纸 第二译 凡四品或二卷两译一阙龙树菩萨造)
    • 方便心论明造论品第一(后魏延兴年吉伽夜与昙曜译)
    • 方便心论明负处品第二
    • 方便心论明辩正论品第三
    • 方便心论明相应品第四
      • 右后魏西域沙门吉迦夜与昙曜于洛阳译见费长房录
  • 如实论一卷(二十七纸单本题内如实论反质难品天亲造)
    • 如实论反质难品中无道理难品第一
    • 如实论反质难品中道理难品第二
    • 如实论反质难品中墯负处品第三
      • 右梁代太清四年代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见费长房录
  • 思尘论一卷(三纸 第一译 一名无相思尘论)
    • 思尘论一卷(梁代真谛译)
      • 右陈代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见靖迈译经图
  • 观所缘缘论一卷(三纸 陈那菩萨造第二译 单本)
    • 观所缘缘论一卷
      • 右大唐显庆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三藏法师玄奘于东都大内丽日殿译见内典录沙门大乘光笔受
        • 上二论同卷
  • 观所缘论释一卷(护法菩萨造单本 十九纸)
    • 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御制
    • 观所缘论释
      • 右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三藏法师义净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见开元录
        • 上八论十卷同帙
  • 回诤论一卷(二十九纸 单本凡偈释二分)
    • 回诤论翻译之记(龙树菩萨造)
    • 回诤论偈初分第一
    • 回诤论偈上分第二
    • 回诤论释初分第三
    • 回诤论释上分第四
      • 右元魏兴和三年三月二十日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于邺城内金华寺译见论序记沙门昙林创笔骠骑大将军高仲密启请译
  • 缘生论一卷(十二纸 圣者郁楞伽造单本)
    • 缘生论一卷
    • 缘生三十论我当随顺次第解释
      • 右随大业十年三藏达摩笈多于东都洛濵上林园译见内典录
  • 十二因缘论(四纸 净意菩萨造后魏世菩提留支译)
    • 十二因缘论
      • 右后魏三藏菩提留支译见费长房录
  • 壹输卢迦论(四纸 单有本云一书卢迦亦名壹输迦论)
    • 壹输卢迦论(龙树菩萨造 后魏代瞿昙留支译)
      • 右后魏瞿昙般若留支于邺城金华寺译见译费长房录
  • 百法明门论(二纸 世亲菩萨造 单本或加大乘字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三藏法师玄奘于北阙法院译见内典录沙门玄忠笔受
        • 上三论同卷
  • 取因假设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单本十纸)
    • 取因假设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 右大唐天后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三藏法师义净于长安西明寺译见开元录沙门慧表笔受
  • 百字论一卷(九纸 单本)
    • 百字论一卷(后魏代菩提留支译)
      • 右后魏三藏菩提留支译见费长房录
  • 解拳论一卷(三纸 第一译 或作懈惓论)
    • 懈惓论品(陈世真谛译)
      • 右陈代三藏真谛译见静迈译经图
  • 掌中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第二译 三纸)
    • 掌中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 右大唐天后长安二年十月四日三藏法师义净于长安西明寺译见开元录
  • 观揔相论颂一卷(陈那菩萨造 单本一纸)
    • 观揔相论颂一卷(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陈那菩萨造)
      • 右大唐景云二年三藏法师义净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见开元录沙门智积等笔受
  • 止观门论颂一卷(世亲菩萨造单本四纸)
    • 止观门论颂一卷(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 右大唐景云二年三藏法师义净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见开元录沙门玄伞笔受
        • 上四论同卷
  • 手杖论一卷
    • 手杖论一卷(七纸)
      • 右大唐景云二年三藏法师义净于大荐福寺翻经院译见开元录沙门玄伞等笔受
  • 六门教授公定论一卷(无著菩萨本 单本十一纸世亲菩萨释)
    •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无著本世尊译 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 六门教授禅观论三十七四池井释了
      • 右大唐天后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三藏法师义净于长安西明寺译见开元录
  • 大乘法界无差別论一卷(七纸 坚意菩萨造单本)
    • 大乘法界无差別论一卷(坚意菩萨造周天授二年三藏授云般若等奉制译)
      • 右大唐天后天授二年正月十四日于阗三藏提云般若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沙门处一等笔受
  •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单本一名破外道小乘四宗论七纸或无小乘字)
    • 提婆菩萨破楞伽经中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后魏代菩提留支译)
      • 右后魏三藏菩提留支译出费长房录
        • 上二论同卷
  •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六纸提婆菩萨造单本)
    •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后魏代菩提留支译)
      • 右后魏三藏菩提留支译见费长房录
        • 上十六论十卷同帙

大唐释教广品历章借卷第十七


校注

[A1] 摄大乘论释十卷【CB】▆▆▆▆▆▆▆【金藏】
[A2] 译一【CB】▆▆【金藏】
[A3] 佛性论四卷【CB】▆▆▆▆▆【金藏】
[A4] 决定藏论【CB】▆▆▆▆【金藏】
[A5] 右【CB】石【金藏】
[A6] 卷【CB】[-]【金藏】
[A7] 商【CB】啇【金藏】
[A8] 见开元录【CB】[-]【金藏】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17)
关闭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1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