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
圆满一切相现观品第五之二
此处正说缘空性止观双运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此处正说之加行相。界从大乘加行道煖乃至最后心。
若于往昔承事诸佛。并于佛所供饮食等种诸善根。具足大乘善知识之资粮道菩萨。乃是听闻此教道果般若之器。又彼资粮道菩萨。亲近无数诸佛。请问疑惑之文义。于所问义如理修布施持戒等。诸佛胜者许为受持文义等之法器。
(壬二)正明加行。
大乘加行道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名于胜义不住色等。于能缘心破实执。名于色等胜义不加行而于真实义加行。色等实空之真如甚深。诸道之法性难测度。诸行相之法性无量。通达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体而分。又资粮道钝根菩萨智。于真空性多起惊恐。由是初业菩萨之加行故。须大劬劳要经长时乃能成佛。名劬劳长久之加行。大乘加行道煖位。由于空性成就无畏名得授记之加行。大乘加行道顶位。胜出于煖。听闻受持般若等故名不退转加行。大乘加行道忍位。由远离二乘作意等障碍法故名出离加行。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为见道正因常修法故名无间加行。大乘见道。是大乘道无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提加行。从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办法身果故名速疾证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于三种种姓转法轮之净地智故。名利他加行。此八加行是就补特伽罗而分。又八地智是于胜义不见增减之净地智故名无增减加行。又彼智。是于胜义不见法非法等之加行。又彼智是破色等不思议相之加行。又彼智。是于所相事色等。彼行相变碍等。所相自性不分別之加行。此四加行是就圆满加行之方便而分。第九地智。是于预流等果能安立他之净地智。名能与宝果之加行。第十地智是从色乃至一切相智修习清净之净地智故。名清净加行。速修般若之菩萨瑜伽。是分日月年时勤修般若精进不舍之菩萨瑜伽。名结界加行。此三是就果与时间而分共为大乘二十种加行。
(辛二)修加行之德失分二。(壬一)加行功德。(壬二)加行过失。今初。
由修大乘加行力所得之胜利。是大乘加行功德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佛地。修一切相加行有十四种功德。谓修无倒加行获得喜悦之菩萨。于未来世摧伏魔力之功德。诸佛护念之功德。由依止诸佛加行胜进之功德。接近菩提之功德。转趣利他大异熟果之功德。生有甚深般若国土请问持诵等功德。圆满一切无漏功德之功德。一切生中为能宣说甚深般若丈夫之功德。魔等不能破坏菩提之功德。引生不共二乘善根之功德。誓行利他如实而行之功德。摄受广大善果之功德。引發有情义利之功德。转生亦定得甚深般若之功德。
(壬二)加行过失。
若于加行生住圆满随一留难之魔事。是加行过失相。界从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过失有四十六种魔事依自违缘有二十种。谓修加行时长时勤劳乃能得知由此疲厌。又修加行时速得辩才由此憍逸。此二是依辩才而生。又修加行时。频申欠呿无端戏笑等由身粗重令心散乱。又修加行时。由心粗重令心散乱。又修加行时非理發起持诵等事。此三是由粗重而生。又修加行时执取退转般若之因。又修加行时于得一切相智之因甚深般若等退失信心。又修加行时弃舍甚深般若趣小乘道退失妙味。又修加行时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摄持大乘。又修加行时弃舍所得般若而于小乘法寻求一切相智退失所为。又修加行时唯修小乘法便欲得一切相智退失随。顺因果。又修加行时执大乘法同小乘法退失无上三身之因。此七是退失大乘之因。又修加行时于色声等众多欲尘起下劣寻伺辩才。又修加行时弃舍义理唯著书写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执著无性为真实义。又修加行时执著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执无文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又修加行时贪著境界作意国土等。又修加行时味著利养恭敬称誉。又修加行时弃舍佛道于魔法中寻求善巧方便。此八是散失大乘之因。依自他随一缺乏顺缘有二十三种。谓修加行时。闻者欲乐增上说者懒惰增上。不能和合。退失法行。又闻者欲于此方听闻。说者欲往他方讲说。又闻者少欲说者大欲。又闻者具足杜多功德。说者不具杜多功德。又闻者勤修善业。说者勤作不善业。又闻者广大好施。说者上品悭悋。又闻者欲施说者不受。又闻者略说便领。说者广演乃知。又闻者欲知三藏十二分教说者不知。又闻者成就六度。说者不具六度。又闻者于大乘法有方便善巧说者无方便善巧。又闻者已得陀罗尼。说者未得陀罗尼。又闻者欲得书写。说者不欲书写。又闻者远离五盖。说者未离五盖。不能和合退失法行。此十四种是依说者过失。又闻毁说地狱等诸苦深生怖畏。背弃利他而不往恶趣。又闻赞说天趣等安乐贪爱善趣。退失大乘。此二依自过失。又修加行时说者欲独处远离。闻者好领徒众。不能和合退失法行。又闻者欲随行。说者不许。又说者为名利故而为说法。闻者不施。又说者欲往有命难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欲往饥馑难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欲往多诸盗贼兵乱等处。闻者不欲随往。又说者数数顾施主家欢喜散乱。闻者不乐。两不和合退失法行。此七是俱依自他过失。依余违缘有三种。谓修加行时。有诸恶魔作苾刍形。离间人法方便破坏。又魔说偽假般若波罗蜜多。又有诸恶魔作佛形像乱菩萨心令于非实發生爱乐。此上共为四十六种魔事。又彼二十三种缺乏顺缘中。有二十一种属于师资观待成过。或反上说如弟子懒惰师长欲乐增上等亦成过失。
(辛三)加行之性相分二。(壬一)略标。(壬二)广释。今初。
能得果般若波罗蜜多之方便止观双运菩萨瑜伽。是道般若波罗蜜多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由何能相而相加行自性。当知即是加行之性相。此说性相有三种。谓能相三智加行之智相。能相胜出声闻独觉加行之胜相。能相具足殊胜利他作用加行之作用相。所有十六种加行自性。亦能相加行故亦名性相。又性相之梵语为「庐札」通于能作及作业。前三种性相是就能作而立。以能表相菩萨三智加行故。后一性相是就作业而立。以彼十六自性是所相事故。
(壬二)广释分四。(癸一)智相。(癸二)胜相。(癸三)作相。(癸四)自性相。初又分三。(子一)一切智加行相。(子二)道相智加行相。(子三)一切相智加行相。今初。
一切智加行有十六相。谓由修一切智加行为依。知如来出现世间。通达世间胜义无坏慧所摄智。了知众生无量心行。于补特伽罗无我知心摄略。于彼知心外散。犹如虚空知心无尽相。又知心有贪等。等取有嗔有痴。又知无贪无嗔无痴等。又知心行广大。又知于名言中大心。又知于胜义无量心。知心于眼识等无见无对。知以五眼心不可见。又知心出等。等取没屈申。皆依蕴起。皆是补特伽罗无我。又知除此人无我相而知其余出没心等真实空之真如相。又知能仁自证彼真如复为他开示建立。如是十六种菩萨智。当知皆摄为一切智品中之智相。又出没屈申四心。即十四种不可记见。十四见者依前际有四。谓执我及世间是常是无常二俱二非。依后际有四谓执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二俱二非。依湼槃有四谓执如来死后有非有二俱二非。依身命有二谓执命者即身。命者异身。其中执我及世间是常是无边。如来死后有者名出心以此执著是于境转趣相故。如数论外道之见。其执我及世间无常有边。如来死后非有者名没心。以此执著是于境遮止相故。如断见外道之见。其执我及世间亦常亦无常。亦有边亦无边。如来死后亦有亦无者。名申心。以此执著于进退二相平等转故。如无惭外道之见。其执我及世间非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者。名屈心。以彼执著。于进退二相俱遮止故。如犊子部见。其执命者即身如胜论师。执命者异身如数论师。亦是出心。以彼执著是于境进趣相故。又彼十四见皆可收为出没二心。于境转趣者即出心。退缩者即没心故。
(子二)道相智加行相。
此加行相有十六种。谓依道相智加行般若波罗蜜多。了知空性。了知无相。了知无愿。了知胜义无生。了知胜义无灭。等字摄取了知胜义无染。了知胜义无净。了知胜义无所取性。了知胜义无自体性。了知胜义无所依。了知胜义如虚空相。又依彼加行。了知法性胜义无破坏相。了知于胜义中以觉为先无造作性。了知。胜义无分別。了知能相所相等差別胜义非有。又依道相智加行般若波罗蜜多了知于胜义中无性相。许此即是道相智品中诸智相故。
(子三)一切相智加行相。
此相亦有十六种。谓由依止一切相智加行。了知如来依真如法现法乐住。了知恭敬善知识。了知尊重善知识不违师教。了知承事善知识令师欢喜。了知以香花等供养善知识。了知胜义无作用。了知徧行一切所知。了知于胜义中示现真实义全无所见。了知世间空相。了知宣说世间空性。了知证知世间空性。了知现见世间空性。了知显示诸法法性无分別心不可思议。了知显示于胜义中戏论寂静。了知世间灭真实有。又依彼加行。了知灭除此世他世取舍异想。当知即是一切相智品中诸智相故。
(癸二)胜相分二。(子一)略标。(子二)广释。今初。
由四谛等法性不思议等差別。胜出声闻独觉所有加行。以如是胜进四谛为行境之见道忍智十六刹那最超胜故说名殊胜相。此说见道者仅是一例。若就通达不思议等十六种胜法而论。则从资粮道通最后心。
(子二)广释。
外增上缘由诸佛菩萨摄受智慧力故。了知苦等法性不可思议。无事能喻名为无等超过诸名言量所能称量。知彼法性超出数量。总摄一切圣者功德。了知智者之觉了谓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了知甚深广大诸不共法非声闻等所行境界。大乘神通最为速疾。通达胜义世俗二谛一切诸法于胜义中性无增减。于胜义中能施所施施物等三轮清净。而修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由殷重无间加行经无量刧修集福智。方便所摄缘一切法之无分別智。法界体性为菩萨道之所依止。成就大愿等十种波罗蜜多。圆满一切资粮。为宣说圆满道大乘善知识之所摄受。于生死湼槃一切法皆无味著。当知此即十六种殊胜相。由此菩萨道胜出所余声闻独觉加行故名胜道。
(癸三)作相。
此作用相有十一种。安立所化于解脱乐是作未来之利益。为诸所化息灭忧苦等安立现法乐。于生死苦济披有情成办无苦法性。此三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一切智加行。诸人者谓诸所化。安立于毕竟安乐之湼槃。名作归依处。安立所化令灭除苦因。名作宅舍。安立所化令知生死湼槃平等。名作示究竟。令诸所化离贪爱水安立解脱成自他利之所依止名作洲渚。成办所化现时究竟二种义利名作导师。令诸所化于利他事任运而转。虽为所化说三乘果。不令非时现证实际。此七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道相智加行。由修一切相智加行而为世间作所依处。此一表示菩萨身中成就殊胜作用之一切相智加行。如是十一种作用相所摄之菩萨三智加行具足利他之作用故名作用相。
(癸四)自性相。
此自性相有十六种。谓远离贪等烦恼加行自性。远离烦恼状身粗重等加行自性。远离烦恼貌非理作意等加行自性了知贪等所治品及无贪等能治品取舍真实皆空。此慧所摄持之菩萨四种加行。即菩萨一切智加行自性。胜义无有情而于名言须披甲令般湼槃是难行加行自性。不堕余乘决定趣一佛乘之加行自性。长时修习三种所为之加行自性。通达能修所修法皆胜义无所得之加行自性。破除一切执著实事之加行自性。此五是菩萨道相智加行自性。一切智及道相智所缘境中所摄之事与道。缘此之加行自性。破除执著有性世间实有与无性出世实有等。通达生死湼槃平等性故名不顺愚夫之加行自性。了知色等无障碍加行自性。能知所知皆于胜义无迹可得之加行自性。通达空性真如于胜义中全无所去之加行自性。通达色等由胜义无性故无有生之加行自性。通达有性无性二俱之本性真如于胜义中无所得之加行自性。此七是菩萨一切相智加行自性。如是三智十六种加行自性。由能表显所相事故许为第四相。
此上诸加行相总义。谓远离烦恼状貌等四种自性相。表示大乘一切智加行。以了知如来出现等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十六智为体。是具足作利益安乐等三种作用之加行故。又难性及决定等五种自性相。表示道相智加行。以了知空性及无相等道真实十六智为体。是具足作皈依等七种作用之加行故。又不顺无障碍等七种自性相。表示一切相智加行。以了知如来依真如现法乐住等果位智相真实十六种智为体。是具足作世间依止处一种作用之加行故。又道相智与一切相智之加行。表示胜出二乘加行。以是通达不可思议等法无我所显之加行故。
(庚二)从顺解脱分释生起次第分三。(辛一)明正所为机。(辛二)生能熟道之次第。(辛三)生殊胜现观之次第。初又分二。(壬一)道总相。(壬二)明正所化机。今初。
善巧修一切相智菩萨身中之法现观。即此处所说大乘顺解脱分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资粮道。
通达空性之菩萨资粮道。善巧正行通达胜义无相慧所摄持之布施等乃至一切相智。故许彼为圆满现证一切相加行品中顺解脱分。
(壬二)明正所化机。
此摄道为五法而明聪叡所化机。谓缘佛等道果诸法所發净信。于布施等行境勇悍之精进。意乐圆满大乘發心所摄之正念。虚空藏等无分別三摩地。二谛所摄一切诸法一切种了知之胜慧。现观庄严论正所为机资粮位菩萨。即善巧彼五境者。然非一切机皆能易证无上菩提。以信等五根利者易得无上正等菩提。诸钝根者则难得故。
(辛二)生能熟道之次第。
正以方便为主所说大乘之义现观。即此处所说大乘顺抉择分相。界限唯在大乘加行道。大乘加行道煖等之所缘。此处经中赞为是一切有情。经说此加行道缘彼有情心观平等等十种相故。十种相者。谓于有情破贪嗔执而修习舍谓平等心。修悦意之大慈心。究竟利益之大悲心。无嗔恚心。无恼害心。于年老男女起父母心。于年等者起兄弟姊妹心。于年幼者起子女心。于中容人起朋友心及亲族心。此是加行道煖位十相。自灭除诸恶安住布施等诸善。亦安立他止恶修善。若他有情未待劝勉即自能行应当称赞。见同法者如是行时应赞善哉。此三是加行道顶位相。如是自住了知四谛亦安立他。是加行道忍位相。如是令诸有情成熟解脱等。当知是加行道世第一法相。
(辛三)生殊胜现观之次第分二。(壬一)不退无上菩提之相。(壬二)引發三身之殊胜道。初又分二。(癸一)略标。(癸二)广释。今初
于色等上退转实执现行等四十四相。随得一种之菩萨。即得不退转相菩萨僧之相。界从大乘加行道煖位乃至最后心。
从安住顺抉择分利根菩萨。乃至见修诸道中所有利根菩萨。即此处所说不退转无上正等菩提之菩萨众。以于色等远离分別实执现行等随得一相之菩萨故。
(癸二)广释分三。(子一)加行道不退转相。(子二)见道不退转相。(子三)修道不退转相。初又分二。(丑一)略标。(丑二)广释。
由经所说遮转色等分別实执现行等二十种相。当知即是住顺决择分利根菩萨不退转大菩提之相。
(丑二)广释。
遮转色等分別实执现行。于真皈依处灭尽疑惑为是为非。断尽八无暇处。自住善行亦安立他。由修自他换菩提心于他行布施等。于甚深义无复犹豫。三业诸行修慈愍行。不与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五盖共住。摧伏无明恶见等一切随眠。常时具足正念正知。受用衣服等洁净非圣所呵责。此十一相是煖位不退转相。身不生诸虫类。心无曲屈自利作意。修行十二杜多功德。无悭悋毁戒等过。成就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不违真空法性行。为利他故欲往地狱。此六相是顶位不退转相。修所说道非他能引。于开显相似道之魔了知是魔。此二相是忍位不退转相。三业一切行皆佛欢喜之行。此一是世第一法不退转相。如是二十种相。当知即住煖顶忍世第一法利根菩萨不退转大菩提之相。
(子二)见道不退转相分二。(丑一)略标。(二)广释。今初。
由见道位忍智十六刹那所引后得身语殊胜名言。当知即是住见道菩萨不退转大菩提之相。
(丑二)广释。
初依苦谛有四相。谓住见道中根菩萨。于色等法遣除分別实执。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最极坚固。于小乘道令心退舍。虽得静虑及无色等至。然断尽由彼力受生之功能。依于集谛有四相。谓身心轻利具足轻安之乐。善巧方便受用诸欲而无染著。常修梵行。断除邪命正命清净。依于灭谛有四相。谓于蕴界处等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于诸留难法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于布施等菩提资粮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聚落言所显诸根。城邑言所显诸根依处。国土言所显诸境。士夫言所显诸识。执此为实有之实执与通达彼为无我之智。能治所治之战事。破除执此实有之加行与随加行处。依于道谛有四相。谓于悭悋毁戒等破除实执加行及随加行处。所证之道及菩提果法。于胜义中无微尘许可得。自安住一切智等三地中虽魔破坏然于自所住之地。决定无疑。为求一切相智等正法故能舍身命如是忍智十六刹那所摄诸相。即是安住见道不退转相。
(子三)修道不退转相。分二。(丑一)广释大乘修道。(丑二)不退转相。今初。
大乘修道甚深。是证甚深空性等之慧故。空性甚深。是离增益损减二边之法界故。大乘顺决择分及见道与修道之中于所见义三智行相。数数思惟。以量称量。审细观察。故此大乘修道常相续转。如是大乘修道。许为九品。若于胜义由是空性之体性故不可分別然于名言。就所断所知障能取所取分別。有上中下三品。一一品中各分三品而为九品。如是能对治之修道亦由下下等差別分九品故。九品行相相续而生故。他作是难。云何大乘修道九品决定不应道理。佛在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于九品修道说一一品皆能引生无数无量无边福德果故。答曰。经说生无数等福德果者。非依胜义而说。于名言中无不应理之过。以于世俗大乘修道九品决定与生无数等福果不相违故。如来许彼是无缘大悲通达法界之等流果故。
他又难云。所说修道有何可断及何可得。应无所得。以胜义非有故。于胜义不可说之修道性中。断除所治增长能治不应理故。答曰。虽大乘修道胜义无增减。然断除所治增长能治非不应理。例如菩提智慧法身虽胜义非有。然名言中可作有情事。如是大乘修道虽胜义无。然于名言许断除所治等成办义利故。此二亦无法喻不合之过。以此二于名言中利益有情亦同。菩提智慧法身以真如为相。修道亦以真如为相故。
他又难云。大乘修道所摄二种發心。应不能生大菩提果。以彼前前刹那皆不能生。前后刹那同时亦不能生。后后刹那亦不能生故。答曰。依大乘發心渐次而起前后刹那。无不能生大菩提之过。喻如灯烛依渐次起前后刹那而能尽焦脂炷。如是大乘發心前后渐起无量刹那。而能引生大菩提果。及能了解八种甚深法性故。
(丑二)不退转相。
第八地菩萨通达八种甚深。谓所發心非唯以前后刹那而生菩提。亦非彼二随一之体而能生。然知于名言中由修习与殊胜所证互相观待而生。名通达生甚深。又已生诸法皆无自性胜义无灭。然于名言有灭亦不相违。名通达灭甚深。又有学位中虽恒修真如然非时不应作证。名通达真如甚深。又真如自性虽胜义无。然于一切法可随修施等。名通达所知甚深。又一切法真如为性虽于胜义都无所见而云见真实。名通达能知甚深。又真空法性于一切法都无可行。而是行真实义。名行甚深。又于胜义无二性中修一切道。名无二甚深。又圆满一切资粮。而于胜义不得佛果。名通达巧便甚深。
(壬二)引發三身之殊胜道分三。(癸一)法身因生死湼槃平等加行。(癸二)受用身因严净佛土加行。(癸三)化身因善巧方便加行。今初。
由现证生死湼槃真空慧所摄持故后得位中永尽实执现行之净地瑜伽即生死湼槃平等加行之相。界限唯在三清净地。
第八地根本智。是生死有与湼槃静平等加行。由于胜义不分別生死湼槃异性是现证生死湼槃真空之净地智故。以通达所治生死与能治净法。皆胜义无名言幻影悉同梦故。
他作是难。若尔应无业果建立。以一切法皆胜义无故。答云不定。此等答难经已尽说即能断诤故。
(癸二)受用身因严净佛土加行。
令将来成佛殊胜国土之大愿等善根。强盛有力之净地瑜伽。即严净佛土之加行。界唯在三清净地。
八地菩萨成就严净佛土之加行。依善根成熟力。由所净情器世间之差別。佛土亦分二种。如有情世间有饥渴等过。其能对治修天受用等。如器世间块石荆棘等过。其能对治修纯金为地等。证得如是严净佛土之加行故。
(癸三)化身因善巧方便加行。
寂静粗显功用。事业任运转之净地瑜伽。即方便善巧之相。界限唯在三清净地。
心境和合之方便善巧加行有十种。谓超过四魔之方便善巧加行。虽修空性不证实际无住之方便善巧加行。由昔愿力引發利他之方便善巧加行。不共二乘之方便善巧加行。于一切法无实执著之方便善巧加行。经无量刧修空解脱门之方便善巧加行。经无量刧修无相解脱门之方便善巧加行。经无量刧修无愿解脱门之方便善巧加行。自善示现不退转相状之方便善巧加行。善巧五明处。经无量劫修真实义之无量加行。
此处之四魔体性。五蕴魔谓五取蕴。烦恼魔谓三界一切烦恼。死魔谓不自在而命断。天魔谓障碍修善之他化自在天众。由彼等能障不死湼槃故名曰魔。小乘证见道位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得有余依湼槃时永断一切烦恼故降烦脑魔。若证俱解脱阿罗汉能加持寿行得自在故降伏死魔。证得无余依湼槃时。尽灭惑业所感有漏取蕴降伏粗分五蕴魔。大乘证得不退转相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得八地已于无分別智得自在故。降余粗分三魔。微细四魔者谓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即微细蕴魔。无明习气地即微细烦恼魔。不可思议变化生死即微细死魔。欲超彼三魔凡能作障之法即微细天魔。降伏微细四魔。是法身功德。故降伏微细四魔与成佛同时也。
顶现观品第六之一(摄般若第二会五二卷增上慢品至六五卷徧学品)
(己二)自在果顶加行分四。(庚一)加行道顶加行。(庚二)见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庚四)无间道顶加行。初又分四。(辛一)煖顶加行。(辛二)顶顶加行。(辛三)忍顶加行。(辛四)世第一法顶加行。今初。
总修三智圆满大乘资粮道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顶加行相。界限从大乘加行道煖乃至最后心。十二种顶加行相随得一相之大乘第一顺决择分。即煖顶加行相。界唯在大乘加行道煖位。
般若经说得煖位顶加行者虽于梦中亦能观一切诸法皆如梦境等十二种相。谓住加行道煖位利根菩萨。由醒觉时缘真空性薰修毘钵舍那故。则于梦中亦能观一切诸法皆如梦境。又由醒时多修菩提心力。则于梦中亦能不發爱乐小乘道之心。又由醒时不离见佛善根成熟力。则于梦中亦能见如来百千大众围绕说法。又于梦中亦见佛腾空现通说法。又于梦中亦能为无边众生發心说法谓我醒时当说一切诸法皆如梦事。又随于觉梦若见地狱等有情。皆能發愿愿我成佛国土全无恶趣之名。随念远离恶趣。又随于觉梦见焚烧聚落等發谛实语加持令息。若见他人为药叉等非人魅著说谛实语令无魔害。又由自具通神能亲近映蔽魔业之善知识。又一切种为利他故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又于一切法无真实执著。又近佛菩提。
(辛二)顶顶加行。
较三千世界有情供养诸佛福德尚多等十六增长。证此增长之大乘第二顺决择分。即顶位顶加行相。界限唯在顶位。
安住顶位顶加行之菩萨智。此以赡部洲众生为喻。乃至尽其三千大千世界有情供养诸佛所有善根等众多为喻。此福较彼尤多以十六种增长为体也。福德十六增长者。谓赡部洲等三千世界诸有情类。以香花等供养如来。较此福德尤为增长。成就思惟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较前福德尤为超胜。若得无生法忍较前福德尤为超胜。若由顶加行力了解能证所证诸法皆于胜义无所得较前福德尤为超胜。较赡部洲一切有情皆行十善得四静虑四无色定尤为超胜。又由证得顶加行之力诸天众皆来自所。又由顶加行力。映蔽一切诸魔。恭敬其他菩萨等同大师。于一切种慧学清净善巧方便二种资粮。由顶加行力。得佛种性。获得殊胜發心等得佛果之因。由顶加行力不生六度所治品之心。不于色等起执实之心。于一一波罗蜜多中了知摄余波罗蜜多而行。获得圆满三乘智德。由顶加行力。近大菩萨。
(辛三)忍顶加行。
获得三智随顺慧及于利他不坏坚稳之大乘第三顺决择分。即忍位顶加行之相。界限唯在忍位。大乘加行道忍位。成就自利智德所摄圆满發心等表示三智智德种类之无上妙慧。及利他德不舍有情利益坚稳方便。经中说名坚稳顶加行。
(辛四)世第一法顶加行。
成熟亲生大乘见道之功能于无边三摩地得心徧住之大乘第四顺决择分。即是世第一法顶加行之相。界限唯在世第一法。
大乘世第一法之智。以四洲。小千。中千。大千世界微尘。及诸水尘用发端滴数可知其量为喻。若随喜四菩萨之善根其福极多。经中以此表示宣说世第一法顶加行之三摩地也。四菩萨者谓初地。二地至七地。第八地。及住十地。以住加行道世第一法之菩萨随喜彼四菩萨之善根故。如是圆满六度所摄一切现观种类殊胜三摩地之世第一法顶加行。即名心徧住顶加行也。
(庚二)见道顶加行分二。(辛一)所治分別。(辛二)分別之对治。初又分二。(壬一)略标。(壬二)广释。初又分二。(癸一)略标所取分別。(癸二)略标能取分別。今初。
大乘见所断于转趣退还事执为实有所取之分別各有九种。当知彼九非如其境之体性而妄起执著。是于所著境错乱之识故。
(癸二)略标能取分別。
大乘见所断能取分別亦有二种。由于异生执实有有情。及由圣者差別执为假有士夫。皆于彼二执为实有能受用者故。当知彼执各有九种。由有九种境故。此诸分別皆是错乱。不得境之实性故。以彼所取于真如无故。故彼所执。为谁境之性耶。都非彼境之性故。如是当知彼诸执著皆以性空为相也。
(壬二)广释分二。(癸一)广释所取分別。(癸二)广释能取分別。初又分二。(子一)转趣所取分別。(子二)退还所取分別。今初。
如是于大乘道果执为实所受用中初转趣所取分別差別有九。谓菩萨总所趣事由六度因胜义非有于胜义非有之无上菩提果亦胜义无得。然名言有可得之果缘此执为实所受用。又由趣入不动地故。故缘佛种性决定。又缘道自性见道等正修行。又缘道所缘不错乱智境。又缘能除所治之殊胜功能。由先见功德而取与先见过失而舍。便能生所知障之对治及得永害所治品之功能故。又依道果自利缘大乘自内证。又依道果利他功能。缘大乘种性决定者远离声闻等地之作用。又依利他业缘称所化意。乐现变化身而利有情。由善巧方便力安立一切众生于湼槃果。缘彼执为实所应趣之所取分別。由此等皆是所应行事。故名转趣。缘彼执实即是分別。
(子二)退还所取分別。
第二所取分別谓退还分別此亦有九。谓二乘道由堕三有与寂灭边故智德下劣。由无方便妙慧摄持故增上缘下劣。修利他行道相不圆满。修自利行方便下劣故随他缘而往解脱。谓最后有亦须待如来等教授。修俱利行下劣所为颠倒不趣三大。断德下劣但断少分。智德下劣得初果等种类智德。虽得二乘阿罗汉果。亦未能断无明随眠。故于自利住定及利他正行不如实知。由大乘能摄三乘一切功德故一切相智须随小乘一切湼槃行。故二乘湼槃俱有过失。如是九境是二乘心中所起。非定性菩萨所应趣事故名退还也。
(癸二)广释能取分別分二。(子一)实执分別。(子二)假执分別。今初。
见道顶加行时所断于执补特伽罗为实物有。更执彼为胜义能受用者。此见所断初能取分別亦有九种。谓缘取功德舍过失之补特伽罗。缘作意实有者。缘系属所作意之实有三界者。缘执一切法实有而安住者。缘执著一切皆无我者。缘了知法义皆唯假立者。缘所治品贪欲者。缘执相之能对治者。缘失坏如欲往一切相智经久稽留之补特伽罗。分別为实有故。当知此九即初能取分別。
(子二)假执分別。
假执能取分別有九。缘唯修小乘道不能如所为事出生三大之假士夫。缘离小乘道执六度为非道之假士夫。缘果生须俱因灭离世俗性执。有余胜义之士夫。缘执一切道性实有相续具不具之士夫。缘执色等实有而安住之士夫。缘由發心等失坏声闻等种性之士夫。缘唯以空性便执为足更不希求佛果之士夫。缘不修般若波罗蜜多因之士夫。缘魔等障碍菩提之诸敌者事。此九分別即缘彼彼境执为实受用者之分別。此即除前实执分別之所余能取假有分別也。
(辛二)分別之对治分三。(壬一)见道顶加行之因。(壬二)彼大菩提果。(壬三)见道顶加行之自性。今初。
为他开示证菩提之方便于大菩提而安立他。其大菩提之因谓付嘱般若波罗蜜多之文义。能证彼顶加行之无间因谓自于定中修般若波罗蜜多等具足众多福德为相之大乘加行世第一法。即见道顶加行之因也。
(壬二)彼大菩提果分二。(癸一)明自宗之大菩提。(癸二)许实有性不应道理。(癸三)欲证究竟大菩提须许诸法皆空。今初。
经说垢尽智与无生智即是大菩提。然非垢先实有而后永尽。亦非先无而后新生。是故当知了达本来永尽及无生之究竟智。如其次第即尽智与无生智。
(癸二)许实有性不应道理。
诸实事师。谓先有真实垢法。后以坏想于彼尽相了知为尽名为尽智。又许实法相续生断。以无生想于不生相了知不生名无生智。此破彼云。大乘见道。何能尽其实有之所知障能取所取分別种类耶。定不应尽。何能得其断相续生之无生相耶。定不能得。以汝所许先有之真实障法令乃新灭。无此灭性故。以彼障先未有故。是故当许中观宗也。又实事宗。既说实有能治所治诸法。复说愚蒙所知之垢障可尽。吾慈氏实觉彼甚奇希有。以障若实有。则对治不可断故。
(癸三)欲证究竟大菩提当许诸法皆空。
今此法中。诸世俗法由损减门无可除遣。诸胜义法由增益门无少法可安立。故于世俗正有性。正观胜义无自性之法性。如是远离增减二边所决择之正见。若能精勤修习。便能现见真实义解脱二障而成正觉也。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三终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9 册 No. 31 现观庄严论略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壬二)明胜加行分二。(癸一)积善根之身。(癸二)正明加行。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