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

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壬三)见道顶加行之自性分二(癸一)正说(癸二)断德自在今初

施等一一中  彼等互摄入  一刹那忍摄  是此中见道

布施等一一度中皆能互摄六度以一刹那苦法智忍所摄之无间道彼顶加行即此中之见道故言「此中见道」者表示顶加行品中由一一度互摄六度而显见道诸余品中则以余相而明见道也

(癸二)断德自在

次由入狮子  奋迅三摩地  观察诸缘起  随顺及回逆

见道顶加行断障相之后又说见道顶加行正习彼加行之瑜伽师根本定时安住狮子奋迅三摩地于后得位观察缘起顺逆也十二缘起谓无明名色六处老死其中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杂染品随顺缘起从老死由生起乃至行由无明起是杂染品回逆缘起从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是清净品随顺缘起从由生灭故老死灭乃至由无明灭故行灭是清净品回逆缘起如是修习杂染品随顺缘起者便能通达集谛自性以了知惑业之主即无明与行故修彼回逆缘起者便能通达苦谛自性以了知生与老死是惑业之果究竟成熟性故修习清净品随顺缘起者便能通达道谛自性以知无明对治证无我慧能断无明之根本故修彼回逆缘起者便能通达灭谛自性以知永断染污无明之究竟果即灭除生与老死故是故修习顺逆缘起即是通达四谛之最胜方便也(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別(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今初

灭尽等九定  修往还二相  后以欲界摄  非定心为界
超越入诸定  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  至灭定不同

是对治修所断种子之能治种类大乘随现观即修道顶加行相界唯在修道此说修道菩萨由加行与根本二门入超越等持谓俱灭尽定等次第定先修往上顺行与下还逆行二相之狮奋迅三摩地为加行次乃进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其修根本时先从初静虑直往灭尽定全无超越修一返次于八定间杂灭尽定而修一返谓从灭定起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仍入灭定次入二静虑次入灭定如是渐上乃至从灭尽定入非非想定又入灭定复入非非想定也其次起欲界摄不定心为界入灭尽定从灭定起不定心次超(即置而不入也)灭尽一定而入非非想定次起不定心次超灭尽与非非想二定入无所有定次起不定心如是乃至超三四五六七八定而入初静虑次从初静虑起不定心此等何故名超越等持耶谓从初静虑乃至灭尽定为所间杂而杂不同类法欲界不定心而修定故般若经中广说论中初二句仅说加行后六句仅说杂欲界心而修九定其中直往一返及以八定杂修灭尽定一返意为易解故未宣说也

(辛二)所断分別分二(壬一)所取分別(壬二)能取分別初又分二(癸一)转所取分別(癸二)还所取分別今初

略标及广释  佛所不摄受  无三世功德  及于三妙道  所取初分別  加行相行境

大乘修所断转趣所取分別有九谓为摄受爱乐略说众生执略说法为实所取俱生所摄之分別又为摄受乐广众生执广说法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若不如说修行则佛不摄受执彼对治修般若波罗蜜多瑜伽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观待见道由其已灭故加行道功德于胜义无于名言有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由无四句因生故见道功德于胜义无于名言有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由未来无实物故大乘修道功德于见道时无于修道时有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由寂静常乐我净四倒等故执能得湼槃之加行道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于新证空性之见道执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由修习已证之胜义无自性故执大乘修道为实所取之俱生分別如是九种分別即所取中初一类转趣分別是修道加行相时所之所行境也

(癸二)还所取分別

次许心心所  转趣时有境  不發菩提心  不作意菩提  作意小乘法
不思大菩提  有修与无修  及与彼相反  非如义分別  当知属修道

修道所断第二所取分別许为大乘修道心及心所无间道转时之有境能缘心法也彼心就境界门差別有九谓二乘资粮道位由离大乘善知识等故不發大菩提心执彼大乘所遮之法为实所受用由无为利他而求成佛之殊胜福故名不作意菩提藏由是声闻种性故作意彼乘法由是独觉种性故现证彼乘法由不修般若波罗蜜多故不思惟正等菩提由有所得修般若影像由不能缘真实义故不修真实义由不缘真实义故亦无能修彼者由无常等不能无得故亦非无修无常等由颠倒执真实义故于不如实义分別执著于彼等违菩萨道法执为实所受用当知此九分別属于大乘修道所断

(壬二)能取分別分二(癸一)实执分別(癸二)假执分別今初

施设有情境  施设法不空  贪著简择性  为寂事三乘
受供不清净  破坏诸正行  经说是第一  能取应当知

大乘修道加行位就境差別第一实执有九分別谓自在补特伽罗非实有生是依五蕴施设为有情执为实能受用者之俱生分別又缘诸法唯由心现故于五蕴等施设为法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等准上应知又缘观一切法由名言有故非空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未断一切执著故于诸法起实贪著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能简择诸实性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不求三所为事而求苦寂灭事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由色等不可得故三乘出离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由未正知法性故施主等供养未能清净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又缘由于布施等执实而修破坏波罗蜜多正行之补特伽罗执为实有能受用者之俱生分別此九分別般若经说当知即是修所断第一能取分別也

(癸二)假执分別分二(子一)略标(子二)广释今初

设有情及因  由此所摧害  故是修道系  其余九违品

于五蕴等假设有情及于彼安立之因唯现诸法假立士夫执彼为实能受用者之心由此修道顶加行之所摧害故彼与修道是能治所治相系之违品除前实执此是其余九种假执分別也

(子二)广释

如自所缘性  三智障有三  静道真如等  相应不相应
不等及苦等  诸烦恼自性  及无二愚蒙  为最后分別

修道顶加行心心所转无间道时所应断之有境分別心有九谓如自所缘境之体性而知者即三智此三智有三种障由不了知一切相皆空障一切相智缘于断此障愚蒙之假立士夫执为实受用者之俱生分別由不了知一切道障道相智缘于断此障愚蒙之假立士夫执为实受用者由不了知一切事障一切智缘于断此障愚蒙之假立士夫执为实受用者由不了知般若波罗蜜多于寂静一切障道愚蒙之假立士夫缘彼执为实受用者由不了知色等所知与真如故于真如等与色相应为一性不相应为异性而愚蒙之假立士夫缘彼执为实受用者由不了知魔性本空于大小乘道不等愚蒙假立士夫缘彼执为实受用者由于宣说无常等之经义如言执为究竟真理故于苦等四谛法性愚蒙假立士夫缘彼执为实受用者由不了知贪等客性与真如性故于烦恼性愚蒙假立士夫缘彼执为实受用者由不了知二取相空于无二取愚蒙之假立士夫缘彼执为实受用者之俱生分別此九分別是修所断最后之能取分別也

(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

如诸病痊愈  常时获安隐  恒修众生乐  一切胜功德
任运而依附  胜果所庄严  上品位菩萨  如众流归海

十地菩萨安住大乘上上品修道由经多无数刧修修道故能取所取四类分別所知障犹如重病悉尽断尽具足顺缘永离违缘譬如病者诸病痊愈长得安乐又一切种为大悲所转善巧成办众生利乐如是一切胜妙功德自然依附彼三乘断智德果庄严之菩萨犹如四河同归大海也

(庚四)无间道顶加行分二(辛一)正说(辛二)除邪执初又分二(壬一)多福喻显(壬二)释所缘行相今初

安立三千生  声闻麟喻德  及离生菩萨  众善为譬喻
经以无量福  明佛无间道  无间三摩地  证一切相智

正生一切相智之菩萨究竟瑜伽即无间道顶加行相此与最后心智义同无间顶加行经中以自果多福为喻而宣说谓若有人将三千大千世界有情皆安立于声闻地独觉地菩萨正性离生地所获众多福德为喻说无间道顶加行所亲生之佛果胜出彼福以此佛果福聚而显此无间道顶加行谓由亲果福聚多故表彼亲因亦甚多福也最后心无间道之三摩地亦名无间三摩地以得一切相智为自性之佛果更无余道间隔此即是究竟之亲因故

(壬三)释所缘行相

无性为所缘  正念为增上  寂静为行相  爱说者常难

无间道顶加行之所缘缘谓无实性一切如幻诸法以此是断除一切增益之处故此之增上缘谓最后心加行道所摄之正念即大乘發心以此于生彼道为自在之缘故此无间道顶加行之行相谓寂静一切戏论之智以此寂静即彼状貌故颇有不善巧方便爱说二谛相违者对此无间道顶加行之所缘行相常發攻难以此所缘行相甚深难测故

(辛二)除邪执

于所缘证成  及明所缘性  一切相智智  胜义世俗谛  加行与三宝  巧便佛现观
颠倒及道性  能治所治品  性相并修习  说者邪分別  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此说若执二谛不能同一性摄或种子或现行随类所摄即此处说所除邪执之相界限从未入道乃至七地此邪执就所缘分十六种谓由有为无为界皆离实体故无间道顶加行及一切相智之所缘不应道理此于所缘证成起邪分別由一切法毕竟无自性故所明离戏论之所缘自性不应道理此于行相起邪分別由有性无性皆于胜义无所得故一切相智之智不应道理此于果上起邪分別实空为真如性故胜义世俗二谛不应道理此于二谛起邪分別布施等波罗蜜多胜义无所得故止观双运加行不应道理此于加行自性起邪分別圆满慧所证一切所知皆于胜义无所得故佛宝不应道理一切诸法唯假名故法宝不应道理所依色等皆于胜义无所得故僧宝不应道理此于正行所依之归依及归境三宝起邪分別布施等胜义无所得故善巧方便不应道理此于差別行起邪分別所证有性及无性之自性皆于胜义无可证故如来现观不应道理此于佛现观起邪分別无常不净等戏论建立皆于胜义无所得故缘蕴常等四倒不应道理此于所治颠倒起邪分別修道之果于胜义中无菩提可证故其道自性不应道理此于道自性起邪分別胜义中无所舍所取故所治品与能治品之差別不应道理此于能治所治之差別起邪分別所相诸法胜义无故诸法之相不应道理此于性相起邪分別所修自共相皆于胜义无所得故修自共相不应道理此于修习起邪分別其中二谛三宝开为五种即说二谛互相违者依一切相智及无间道顶加行之所缘行相所起之十六种邪分別也其以中观师所许胜义为因而破世俗之难当依所许世俗而答谓犯不定过其以中观师所许世俗为因而破胜义之难当依所许胜义而答谓犯不定过总之凡说二谛相违之攻难皆须以二谛不违而答也

渐次现观品第七(摄般若第二会六五卷渐次品)

(戊二)坚固因果分二(己一)为得坚固修渐次加行(己二)已得坚固刹那加行今初

布施至般若  随念于佛等  法无性自性  许为渐次行

为得三智行相坚固渐次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渐次加行之相界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之前一刹那

从布施乃至般若者谓布施等六度之六渐次加行随念佛等者谓六念之六种渐次加行通达一切法于胜义中为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许此十三种为渐次加行以是布施等十三法所摄持之三智一切行相次第决定而修之菩萨瑜伽故此十三法通彼诸位及三智行相之加行以无性自性为所缘相六念为意乐圆满六度为加行圆满故无性与六度通一切位易了六念者在加行道时名念住等在见道位名菩提分在修道位名正道支由此十三法摄持渐修三智一百七十三种行相即渐次加行之义

刹那证大菩提品第八(摄般若第二会六五卷无相品至六八卷无杂品)

(己二)已得坚固刹那加行

施等一一中  摄诸无漏法  当知即能仁  一刹那智德  犹如诸士夫  动一处水轮
一切顿转动  刹那智亦尔  若时起异熟  一切白法性  般若波罗蜜  即一刹那智
由布施等行  诸法如梦住  一刹那能证  诸法无相性  如梦与能见  不见有二相
一刹那能见  诸法无二性

若一刹那现证非异熟之无漏一法与此同类诸法皆能现证此慧摄持对治所知障之菩萨究竟瑜伽即非异熟刹那加行之相若一刹那现证异熟无漏一法与彼同类诸法皆能现证此慧摄持对治所知障菩萨究竟瑜伽即异熟刹那加行之相现证空性慧所摄持对治所知障菩萨究竟瑜伽即无相刹那加行之相二取戏论毕竟不动不起空定之菩萨究竟瑜伽即无二刹那加行之相此四加行同是一事界唯在最后心

最后无间道菩萨能仁身中之一刹那智当知即是非异熟刹那加行以是现证一非异熟无漏法时即能现证一切无漏法有学位之究竟智故如是现证一无漏智亦能现证余智以布施等一一法皆摄一切无漏道法故譬如士夫摇水车轮但动一处余一切处皆顿动故

第二异熟刹那加行者谓若时生起犹如离障白净月光一切白法之自性般若波罗蜜多无漏异熟法最后心菩萨之智时此最后无间道于一刹那能证菩提以是菩萨有学道究竟智故

第三无相刹那加行者谓最后心智即一刹那证菩提之无相刹那加行以是善修布施等六度行知一切法犹如梦事增上力故一刹那顷能知染净一切诸法皆胜义无相之有学究竟瑜伽故

第四无二刹那加行者谓最后心智即无二刹那加行以是一刹那顷能现见能取所取一切诸法无二实体之有学究竟瑜伽故譬如梦中所见宅舍等与能见之心无二体故

法身品第九(摄般若第二会六八卷众德品至七八卷空性品)

(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初又分四(己一)自性身(己二)智法身(己三)受用身(己四)胜应身今初

能仁自性身  得诸无漏法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为相

具二清净之究竟法界即自性身之相界限唯在佛地

佛自性身具三別法已得念住等二十一聚无漏法故具足差別二障及习气毕竟清净故离系差別无漏智之自性以真空为相故自性差別此后二差別即离垢清净之自性身与自性清净之自性身

(己二)智法身分三(庚一)正义(庚二)差別(庚三)断诤今初

顺菩提分法  无量及解脱  九次第等至  十徧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  差別有八种
无诤与愿智  神通无障解  四一切清净  十自在十力  四种无所畏  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  无忘失法性  永害诸随眠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  说有十八种
及一切相智  说名为法身

现证發心等十法之究竟智即智法身之相界限唯在佛地又现见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之究竟智亦是智法身之相此智法身分二十一聚第一聚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第二聚谓慈等四无量心第三聚有色观色等八解脱第四聚谓九次第等至此等如前已说第五聚谓十徧处增上缘依止静虑所缘缘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及青黄赤白四大种所造并空识二境令其如欲徧一切处世间定慧相应之十种等至也所余诸处不立为徧处者以诸根不能向外展声处不能相续香味二处色界无故徧者谓相续普徧开展义第六聚八胜处谓内有色想外观色多胜处及少胜处内无色想外观色多胜处及少胜处此四是形色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此四是显色胜处由此形显诸胜处發生奢摩他胜知与毘钵舍那胜见之定慧相应也前四胜处从初二解脱因生后四胜处从净解脱因生第七聚谓无诤由佛无诤三摩地力能令众生有拔除烦恼之功能也第八聚谓愿智乃至生死未空随愿成办众生义利也第九聚谓六神通第十聚谓四无碍解如前已说第十一聚谓四一切种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是为究竟四清净第十二聚谓十自在能住寿一刧名寿自在于无数三摩地获得自在名心自在已得虚空藏定名资具自在开示一切工巧艺术等事业名事业自在能随愿而受生名生自在能现佛身充满一切世界名胜解自在成就无数调伏众生大愿名愿自在能于一时顿现无量神变调伏众生名神通自在获得殊胜四无碍解名智自在如欲能演十二分教名法自在第十三聚谓十力第十四聚谓四无畏如前已说第十五聚谓三不护如来身语意行究竟清净故不恐他知三业邪行而护过失也第十六聚谓三念住佛说法时于善听者不起贪心于不善听者不起嗔心于间杂者不起二心唯念住于舍也第十七聚谓不忘失法利益有情不越时也第十八聚谓永害随眠永断烦恼所知二障之习气种子也第十九聚谓大悲心昼夜六时以饶益心恒观一切众生谁已成熟谁未成熟谁成增上生器谁成决定胜器第二十聚谓佛十八不共法如前已说第二十一聚谓一切相智及字亦摄究竟道相智一切智如是二十一聚无漏智即说名智法身也

(庚二)差別

声闻无诤定  离见者烦恼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佛所有愿智  任运无碍著  无障碍常住  普答一切问

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缘佛之无诤三摩地谓入聚落等时能尽断除见自众生身中之烦恼故又如来愿智胜出声闻等之愿智佛者无少功用相故任运而转无执著故不贪著色等永断二障故于一切所知智无障碍乃至生死未空三摩地作用安住故恒常而住由得四无碍解故能普答一切问声闻等之愿智则不能尔

(庚三)断诤分二(辛一)于法身常住断诤(辛二)于徧常断诤今初

若善因成熟  于彼彼所化  尔时能饶益  即于彼彼现
如天虽降雨  种坏不發芽  诸佛虽出世  无根不获善

若佛现身饶益有情者须彼有情已集善根要由值遇善知识等宿植善根遇佛等之因势力成熟于彼彼所化彼时彼处现身说法能有利益乃于彼彼所化现身说法故于未集资粮之有情则不如是现由彼众生业障障蔽不具现佛之因故诸佛世尊虽出世间亦有一类众生不获闻法等善根以彼等无亲见佛之善根故譬如天虽降雨然燋烂之种不發青芽也

(辛二)于徧常断诤

如是事广大  故说佛为徧  即此无尽故  亦可说为常

诸佛世尊可说为徧如上所说若有众生调伏时至则一切时处现身说法作广大利他事故事业相续亦可说为常乃至生死未终安住利他时无尽故

(己二)受用身分二(庚一)略标行相(庚二)广释功德今初

许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性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具足五种决定之究竟色身是受用身相界限唯在佛地五决定者谓处决定唯住色究竟天宫身决定唯是相好圆明庄严之身众决定唯圣菩萨之所围绕法决定唯说大乘之法时决定乃至生死未空而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为性之能仁色身许为圆满受用身圆满受用大乘法等五种决定所別之身故

(庚二)广释功德分二(辛一)释相(辛二)释随好今初

手足轮相具  足底如龟腹  手足指网连  柔輭极细嫩  身七处充满  手足指纤长
跟广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双臂形长妙  阴藏密第一
皮金色细薄  孔一毛右旋  眉间毫相严  上身如狮子  髆圆实项丰  非胜现胜味
身量纵横等  譬诺瞿陀树  顶肉髻圆显  舌广长梵音  两颊如狮王  齿洁白平齐
诸齿极细密  数量满四十  绀目牛王睫  妙相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圆满  能感此诸相  迎送师长等  正受坚固住  习近四摄事  布施妙资财
救放所杀生  增长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经所宣说

由昔于有学道时极善迎送师长等故感得能仁手足具足轮相由昔正受律仪坚固安住故感得足下平整如龟腹状由昔修习四摄事故感得手足指间缦网相连犹如鹅王由昔布施善妙食物等故感得手足柔輭细嫩由昔布施善妙饮物等故感得佛身手足四背(汉文经谓掌)双肩及颈七处充满由昔救脱被杀被缚被打有情故感得手足诸指纤长可爱由昔饶益他活命故感得足跟宽广由昔离杀生故感得佛身洪直由昔正受布施等善法故感得足踝膝骨皆不突现由昔自所行善转增长他故感得诸毛皆悉上靡由昔将医方明工巧明等传授他故感得双腨渐次细圆如瑿泥耶腨由昔不舍诸来求财者故感得双臂长妙由昔安立一切有情于梵行律仪及善防护秘密语故感得阴相藏密最为第一由昔施他妙敷具故感得皮如金色清净鲜明由昔施他胜宫殿故感得身皮细薄润滑由昔远离愦闹散乱等故感得一一毛孔唯一毛生皆向右旋由昔敬承一切众生及师长等亦令他敬事故感得眉间毫相庄严量如橄榄核许形如银管洁白輭柔展长三肘缩即右旋毫端上靡由昔未曾轻毁他故感得上身犹如狮子由昔随顺他善说故感得臂髆圆实由昔施他医药等故感得双肩之中项部极善丰满由昔承事众生作看病人等故感得于非上味中亦得上味由昔建造园林等故感得身量与弓相等如诺瞿陀树由昔施他寺院等故感得顶上乌瑟尼沙高显周圆由昔三无数刧说和爱语等故感得舌相薄净广长如红莲色由昔一音为一切世界有情宣说正法故感得成就五支梵音由昔远离绮语过故感得两颊如狮子王由昔承事称赞一切众生故感得齿洁白相由昔远离邪命正命清净故感得齿平齐相由昔修谛实语故感得齿细密相由昔远离离间语故感得整四十齿由昔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故感得眼如绀青宝相由昔视一切众生无贪嗔故感得两眼上下睫毛不相杂乱犹如牛王此等即是三十二相能仁圆满报身定能感得此三十二相谓由能感此此诸相之彼彼因皆圆满故迎送师长等因随各各相时已广宣说此等名为相者由谁具足此相即能表现彼是大丈夫故

(辛二)随好

佛爪赤铜色  润泽高诸指  圆满而纤长  脉不现无结  踝隐足平隐  行步如狮象
鹅牛王右旋  妙直进坚密  光洁身相称  洁净软清净  众相皆圆满  身广大微妙
步庠序双目  清净身细嫩  身无怯充实  其身善策励  支节善开展  顾视净无翳
身圆而相称  无歪身平整  脐深脐右旋  为众所乐见  行净身无疣  无诸黑黡点
手软如木棉  手文明深长  面门不太长  唇红如频婆  舌柔软微薄  赤红發雷音
语美妙牙圆  锋利白平齐  渐细鼻高修  清净最第一  眼广眼睫密  犹如莲华叶
眉修长细软  润泽毛齐整  手长满耳齐  耳轮无过失  额部善分展  开广顶周圆
发绀青如蜂  稠密软不乱  不涩出妙香  能夺众生意  德纹相吉祥  是为佛随好

佛受用身有八十随好由于一切诸行离贪爱究竟故感得能仁爪如赤铜色鲜红光明由于一切有情增上利益意乐到究竟故爪色润泽由于上等族姓生故爪甲高起由行境无罪故诸指圆形由集善根究竟故诸指丰满由渐次修三种智德故指渐细长由昔善护十不善业道及邪命故筋脉不现由已解释烦恼结故筋脉无结由能了知甚深密义踝骨不现由从生死等难可行处度诸众生故足无不平由善巧映覆人故行步如狮子由善巧映覆龙故行步如象王由善巧腾空故行步如鹅王由善引有情至安乐处故行步如牛王由顺绕路而行故回身右旋由行步善巧端庄故行步善妙由心常无曲屈故行步直进由称赞他功德故身盘紧密由不染著诸恶法故其身光洁由说称机法故身次第相称由行清净故身最洁净由心具大悲故身柔妙由意垢清净故身善清净由法毘奈耶圆满故众相圆满为他说广妙功德圆满故身广大微妙于一切有情心平等故行步安庠平等由说清净法故双目清净无翳由说易解法故身极细嫩由于难行处心不退故身容无怯弱由修善根胜出一切世间故身最充实由尽后有故身善策励由善分別缘起顺逆故支节善开展由说清净法义故顾视清净无翳由弟子戒圆满故其身圆满由未染著生死过故身部相称由摧伏我慢故身无歪倒由说无尽法故身相平整无诸高下由通达甚深法故脐底深妙由弟子受持顺自之教授故脐纹右旋由诸徒众行端严故威仪端庄众所乐见由意净故三业行净由于非时不说法毘奈耶故身无疣赘及诸黡点由说身等安乐法故双手柔輭如睹罗棉由得光明大沙门故手文光明由住甚深法故手文甚深由数数说真净法故手文长直由为众生宣说众多学处故面门不太长由通达一切世间犹如影像故唇红如频婆果由柔和语调伏众生故舌极柔輭由说众多功德正理故舌极微薄由所说法毘奈耶诸著我我所之凡夫难测度故舌赤红色由无一切怖畏故语具雷音由说和爱语故音韵美妙防护三有结使故四牙圆整调伏难调故四牙锋利降伏烦恼法毘奈耶最洁白故四牙洁白安住通达生死湼槃平等地故四牙相齐渐说三乘现观故四牙渐细安住方便所持胜慧故鼻相高修具足众生信仰净行故鼻清净由说广大法故眼目宽广由度众生出生死故眼睫厚密能令众生欢喜称赞故眼目青白分明圆满如莲华叶由常时回顾诸有情故双眉修长由善巧和缓调伏非以五火炙身等故眉毛细輭意为善故双眉润泽徧见贪等过患故眉毛齐整由遮遣有情损害故手长圆满由战胜贪等故两耳相齐令诸有情相续不坏故耳根不坏不由边执见等扰动心故额部与发际极善分展由摧坏一切邪说故额部开展宽大由圆满胜愿故顶圆如盖由于色等断除贪爱故发绀青色如蜂徧尽见修所断随眠故头发稠密由说圣教妙慧徧知故头发柔輭由意不为贪等乱故头发不乱常时不说粗恶语故发不粗涩由于三宝前散布妙花故发出妙香夺众生意手足拇指有德纹相犹如金刚手足掌中有四方吉祥纹其外无名指等有七纹右旋而善庄严此八十种名佛随好者由身外现功德相表内心功德故

(己四)胜应身

若乃至三有  于众生平等  作种种利益  佛化身无断

不具足五种决定所显之究竟色身是化身相此分生化身巧化身胜应身之三例如释迦世尊初如为天子时次如现乾闼婆王时三如释迦能仁也又生化身亦现为禽兽河桥树木等

若有乃至三有未空于净不净众生同时而作增上生决定胜等种种利益之身即能仁佛世尊之化身以是不具五种决定所显之究竟色身故佛作事业亦常无间断乃至生死未空于一切世界事业相续无断故

(戊二)事业

如是尽生死  此事业无断  诸趣寂灭业  安立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清净
有情如证义  六波罗蜜多  佛道自性空  尽灭二戏论  假名无所得  成熟诸有情
及立菩萨道  遣除诸执著  得菩提严净  佛土及决定  无量有情利  亲近佛等德
菩提分诸业  不失坏见谛  远离诸颠倒  无彼根本理  清净及资粮  有为与无为
悉不知有异  安立大湼槃  许法身事业  有二十七种

如前所说智法身不间断故如是乃至尽其生死此法身事业亦不间断以如是不间断之资粮因已达究竟故此事业者谓安立众生于意乐圆满以令發求诸趣安乐及解脱寂静之意乐故又安立他于成熟加行以令了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事故又安立他令知四谛之正见以令他了知杂染因果之苦集二谛为所舍清净因果灭道二谛为所取故此三是安立于资粮道又安立他自利意乐圆满以令有情了知如自所证之真实义故又安立他于自成熟加行以令圆满六度行故又安立他于俱利行以令往趣佛地十善道故又安立他于清净见令以世间修所成慧通达胜义自性空故此四安立于加行道又安立他于见道令诸众生亲证尽灭二取戏论之空性故又安立他于修道中第二地第三地者由令了知彼二地所摄诸法皆唯假名安立于尸罗安忍故安立于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者由令第四地了知菩提分慧第五地了知四圣谛慧第六地了知缘起慧中皆知一切诸法胜义无所得故安立于第七地者令以彼地所摄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成熟诸有情故安立于八地中初安立于了知三道之道相智者安立于彼地所摄菩萨道表示之三道道相智故第二安立于实执寂静者安立于遣除现行实执故第三安立于假名佛宝者安立令得名佛宝之菩提故第四安立严净佛土加行者安立于严净佛土故安立于九地中初安立于自定成佛者安立决定成佛不堕小乘故第二安立令成熟他者安立令作地上所摄无量有情义利故安立第十地中初安立亲近善知识者安立令修彼地所摄亲近无数诸佛为善知识等功德故第二安立智德增长中安立令得菩提分者安立令圆满菩提分善故安立业不失坏者安立令知诸业无失坏不欺诳故安立令知四谛者令现见四谛故安立令远离颠倒者令永远离常乐我净等四颠倒故安立令知无彼所依之根本者安立于无实执生诸颠倒之根本故安立圆满清净者安立圆满证得平等性之清净故安立资粮圆满者令圆满无上菩提之二资粮故安立令知生死湼槃平等者令现知生死有为与湼槃无为于胜义中全无异故又安立于道果者安立于究竟所得无住大湼槃故如上所说即是所许二十七种法身事业也

摄品第十

(乙三)释余略义分二(丙一)摄为六义(丙二)摄为三义今初

相及彼加行  彼极彼渐次  彼竟彼异熟  余六种略义

如是为乐广者已开八门广说次为乐中者除前八门当知说余六种略义谓三智自性之相修彼三智行相之圆满相加行修三智相最极之顶加行三智行相一串次第修习时之渐次加行修三智加行究竟时之刹那加行三智之异熟果法身也

(丙二)摄为三义

初境有三种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  余三种略义

如是为乐中者已开六门宣说次为乐略者当摄为三门宣说谓三智是修加行之境四加行是彼究竟三智之因法身及事业是加行之果此境行果三门即离前二另说余门也

(甲三)论后义其造论者谓此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是成就究竟大悲大智现住睹史多天一生补处弥勒菩萨所造由梵译藏者谓天竺明本光论师与吉祥积译师繙译校对后又经天竺大德无死论师与具慧译师重译校阅善为决择也

谨依先觉论  摘译少分义  归命慈氏尊  加持成佛事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终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译毕在汉藏教理院双柏精舍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4)
关闭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