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
([□@考]开成四年四月)十九日平明。天晴。北风吹。举矴南出。未时风止。摇橹指西南行。申时。到邵村浦下矴系住。当于陶村之西南。拟入于澳。逆潮遄流不能进行。
廿日早朝。新罗人乘小船来。便闻张宝亮。与新罗王子。同心罚得新罗国便令其王子作新罗国王子既了。南风稍切。缘潮逆遄不得定住。东西往复。摇振殊甚。
廿一日云雾。午后南风切吹。
廿二日云雨。申时。挟抄一人死却。载艇移置嶋里。
廿三日。云气南风。
廿四日雾雨。此泊舶之处结缆。々断。风吹浪高。近日下八个缆。其三个缆矴竝断落。所余之缆甚少。设逢暴风。不能系住。忧怕无极。
廿四([□@考]四或五误)日。西风吹。暮际骑马人来于北岸。从舶上差新罗译语道玄。令迎。道玄却来云。来者是押衙之判官。在于当县闻噵。本国使船。泊此日久。所以来拟相看。缘夜归去。不得相看。明日专诣于舶上。更令新罗人。留于岸上。传语于道玄。转为官人令申来由。便闻本国朝贡使。驾新罗船五只。流著莱明([□@考]明恐州字)庐山之边。余之四只。不知所去。虽闻是事。未详是第几之船。又闻大唐天子。为新罗王子赐王位。差使拟遣新罗排比其船。兼赐禄了。
廿五日。风吹不定。雾气未晴。午时。昨日后岸归去押衙之判官寄王教言。赠与于官人酒鱼等。王教言。亦自献酒饼等来。官人赐绵等。此舶([□@考]舶或泊字)多有潜矶。每当浪漂断缆。沈矴五六度矣。未后。摇橹向乳山去。出邵村浦。从海里行。未及半途。暗雾儵起。四方俱昏。不知何方之风。不知向何方行。抛矴停住。风浪相竞。摇动辛苦。通夜无息。
廿六日。早朝云雾微霁。望见乳山。近在西方。风起东北。悬帆而行。巳时。到乳山西浦。泊舶停住。山嶋相卫。如垣周围。其乳山之体。峻峰高颖。顶上如锋。山根自岭下而指六方。于澳西边。亦有石山。岩峰竝岭。高秀半天。东之与北。虽有山连。而犹斜耳。未时。新罗人卅余。骑马乘驴来云。押衙。潮落拟来相看。所以先来候迎。就中有一百姓云。昨日从庐山来。见本国朝贡船九只俱到庐山。人物无损。其官人等。惣上陆地。作幕屋在。从容候风(云々)。不久之间。押衙驾新罗船来。下船登岸。多有娘子。朝贡使判官。差新罗译语道玄。遣令通事由。已后。粟录事下舶。到押衙处相看。兼作帖请食粮。先在东海县。但过海之粮。此舶过海。逆风却归。流著此间。事须不可在此吃过海粮。仍请生料(云々)。押衙取状云。更报州家。取处分。晚头归宅。终日东北风吹。
廿七日。阴雨北风。
廿八日天晴。押衙来与官人相看。
廿九日。北风吹。令新罗译语道玄作谋。留在此间。可稳便否。道玄与新罗人。商量其事。却来云。留住之事。可稳便。
五月一日。遣买过海粮于村勾当王训之家。兼问留住此村之事。王训等云。如要住者我专勾当。和尚更不用归本国(云々)。依事不应。未能定意。终日西风吹。
二([□@考]二东本作廿非也今从池本)日。西风吹。解缆出澳。为风甚切。行路近矶。不能即出。酉时风停。任流到海口停留。遣令汲水。日没之时。于舶上。祭天神地祇。亦官私绢。[绞*页]缬镜等。奉上于船上住吉大神。丑时。水手一人。自先沈病。将临死。未死之前。缠裹其身。载艇送弃山边。送人却来云。弃著岸上。病人未死。乞饭水语云。我病若愈。寻村里去。舶上之人。莫不惆怅。
三日。风吹不变。从乳山西南海口。悬帆进發。风途稍平。午时风止。不久东风吹。㢠帆却归。到乳山泊口停宿。
四日。辰时从泊口西南四五许里行。于望海村东浦桑嶋北边结缆。
五日下舶登陆。作五月节。兼浴沐浣衣。晚头从舶上将状来。其状偁。顺风难扇。不遂利涉。头判官共众议。合([□@考]合池本作全)船洁斋。从明日始。三个日延屈诸和尚。转经念佛。祈愿顺风。照察幸垂光仪者。缘夜未即赴。夜头于陆岸宿。
六日。早朝赴舶上去。于舶上斋。新罗译语道玄。向押衙宅去。斋后。更登陆岸。著幕排比修法之事。晚头祭五方龙王。戒明法师。勾当其事。
七日雨下。
九日早朝转经事毕。
十一日。祭大唐天神地祇。从此日至十三日。天色或暗或霁。风吹不定。
十四日。州押衙来于舶上问舶上之人数。旦归村家。邵村勾当王训等来相看。便闻本国相公等九只船。先从庐山过海。遇逆风。更流著于庐山。以来之泊。入夜雷鸣洪雨。
十五日朝。云色骚乱。云雨稍切。州押衙来于船上。请舶上人数。官人具录其数。帖报州家。晚头押衙归。朝贡使赏禄𫄟绵等。
十六日天暗。押衙使来。请朝贡使报县之帖。请益僧作留住之状。付商人孙清。送林大使宅。舶上官人。差射手二人。水手二人。与州押衙共遣请粮。押衙称无土物赠州县。而不交去。前件人等。自陆却来。
十七十八日。风途或𠃵。或兑。人论不一准。
十九日。夜比至丑时。雷鸣电耀。洪雨大风。不可相当。舻缆悉断。舶即流出。乍惊下矴。便得停住。舳头神殿。葢葺([□@考]葺东本作指今从池本)之板。为大风吹落。不见所在。人人战怕。不能自抑。
廿日。西风吹。便拟过海。排比帆布。运上岸人。午时。风变西南。计不能出泊。仍不进發。入夜雷雨更甚。
廿一日。巳时西风吹。解缆發行。风止不扇。暂停待风。南风微吹。不能上帆。归泊结缆舶上卜部。自先久疾。晚头下舶。
廿二日。早朝闻卜部于岸上死。终日暗雨东风吹。
廿三日。云天微晴。入夜风雨竞切。
廿四日。西风切吹。雨气未晴。仍未进發。晚间官人共议。风色终日不变明朝便發。
廿五日。早朝解缆。风止不得进發。申时。新罗船一只悬白帆。从海口渡去。不久之顷。㢠帆入来。晚际任流向乳山泊去。诸人皆疑。若是朝贡使。从卢山来欤。驰艇遣问。彼新罗船遄走。缘夜此艇不得消息归来。
廿六日。拟發。风逾不顺。晚头。西北两方。电光耀々。云色骚暗。入夜舶忽然振漂。惊恠无极。戌时。泊西北岸上。狐鸣其声远响。久而不息。不久之会。雷电鬪鸣。闻之耳塞。电光之耀。不堪瞻视。大雨似流。惊怕章难([□@考]章难恐辛艰)舶上诸人。不能出入。
廿七日。晓。霹雳降来。擗却桅子舻方之面斜戾折之。其所折弃。厚四寸有余。阔六寸许。长三丈余。自外折弃之者五片。或四寻。或五尺已下。段段狼借。采集一处。系著于船角之上。兼祭币帛到本国之日。专建神社。永充祭祀(云々)。烧龟甲占其祟偁。舶上卜部诸公葬于当处神前。所以得神嗔怒作此祸灾。如能解除。便可安稳。仍于桑嶋解除。又于舶上。祭当处神。其被折之桅子。或云既是折弱。更造替。或云作桅子之材。此处卒尔难可得。若更作替。计今年不能过海。事须结缠所被折之处。早可进發(云々)。诸人据后说。便拟进發。风起西北。少有动舶。风吹便止。人心參差。上下不𪾼([□@考]𪾼恐睦字)。岚风微扇。解缆强發。信风无感。暂行下矴。入夜岚风微吹。悬帆渐行。仅嶋口风止不能發。下矴系船。
廿八日。辰时云雾霭暗。石神振鸣。举矴归去。雨下辛苦。摇橹进入桑嶋东南少海。有嶋于此泊舶。
卅日天晴(本国历六月一日)。风起西北。㢠转不定。自先至今日。可住此村之事报请。官人不许。今日又请未被允许。
六月一日。天色微晴。绿留住之事。暂请游艇。不失([□@考]失东本作天今从池本)。下船。
二日天晴。虽无信风。人々苦欲归乡。步叮强行。终日难出。晚际为上帆而㢠舶。忽然流去。将当矶碕下矴尽力。仅得平善。
三日。西风微吹。或吹或不吹。上帆下帆。三数度矣。或帆或橹。遥指赤山去。从邵村浦。乘潮而行。垂浦口潮横走。舶忽当矶。下棹指张。不能制之。底有潜石。相共冲当。岸矶底石相合冲触。舶将破裂。人各合力指棹。步矴共得曳出。随流出行。海中停留。暮际大风洪雨。雷声电光。不可视闻。舶上诸人。振锋𨨞大刀等竭音呼川。以遮霹雳。
四日早朝上帆进行。暂行风止。下矴系住。
五日迟明。悬帆进行。午后到赤山西边。潮逆暂停。俄尔之顷又行。渐入山南云聚忽迎来。逆风急吹。张帆顿变。下帆之会。黑鸟飞来。绕舶三㢠。还居嶋上。众人惊恠。皆谓是神灵。不交入泊。㢠舶却出。去山稍远。系居海中。北方有雷声。掣云鸣来。舶上官人惊怕殊甚。犹疑冥神不和之相。同共發愿。兼解除。祈祠船上霹雳神又祭船上住吉大神。又为本国八幡等大神。及海龙王。并登州诸山嶋神等。各發誓愿。雷鸣渐止。风起东西。下矴系居。此舶离陆日久。不能过海。又不得入澳。经多日夜。漂荡海里。不任摇动。心力疲劳。
六日𠃵风切吹。拟入赤山泊。风合([□@考]合池本作向)相顺。仍举沈石。排比帆布风止浪猛。更沈镇石。未卜进入。风波參差。行途不与心合。艰辛之至。莫过此大矣。
七日。午时𠃵风吹。举帆进行。未申之际。到赤山东边泊船。𠃵风大切。其赤山纯是岩石高秀处。即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山里有寺。名赤山法花院。本张宝高初所建也。长(羽长池本作张)有庄田以充粥飰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冬夏讲说。冬讲法花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长年讲之。南北有岩岑。水通院庭。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峰作壁。但坤隅斜下耳。当今新罗通事押衙张咏。及林太使王训等专勾当。
八日。暮际。请益法师。及惟正。惟晓等登寺。偶谒寺家。诸僧等卅有余。相看啜㭟。夜宿闲房。
九日。斋前法相请益戒明法师。及从僧等。相寻登来。共于食堂吃斋。斋后粟田录事。新罗通事道玄等。同共登来。亦宿一夜。
十日斋后粟([□@考]粟下池本有田字)录事。归船上去。本国七个僧。留住山寺。超七日西南风大切。片时无息。
廿二日。大风暴雨。通夜不止。
廿三日。早朝巡看山寺。拔树折枝。崩岩落垒石从泊舶处。水手走来云。舶当麤矶。悉已破损。[舟*游]艇一双。并皆破散。乍闻恠无极。便差专使。遣泊舶处。令看虚实。其舶为大风吹流。著麁矶。柂板破却。游艇([□@考]艇东本无今从池本)一双。并已摧裂。舶当乎([□@考]乎池本作平)矶三四度。鸿涛如山。缆矴不系。与波([□@考]波各本作彼恐误)流出。自西岸而到东岸风吹逾切。漂摇更剧。下锵为矴。々缆才沈。迫岸系留。船上诸人。心迷不吃。宛似半死。两日之后。归到旧泊。补缀[舟*游]艇。
廿六日。分头令取矴。及觅柂料之材。自去四月起首。云雾暗塞。风雨不止。一两日晴。还更云塞。
廿七日。闻张大使。灾([□@考]灾恐文字见下文)关船二只。到日([□@考]且或赤字)山浦。
廿八日。大唐天子。差入新罗慰问新即位王之使。青州兵马使吴子陈。崔副使。王判官等。卅余人登来。寺里相看。夜头张实高遣大唐卖物使崔兵马司。来。寺问慰。
廿九日。迟明。共道玄阇梨。入来客房。商量留住之事。便向船处归去。赤山浦东南。涉少海有嶋。与东岸接连。是吴干将作剑处。时人唤为莫耶嶋。但莫耶是嶋之名。干将是锻工之名。
七月十日。十一日。海里无风。波浪猛腾。彻底涌沸。浪声如雷。舶船漂振。惊恠不少。
十四日。辰时辞山院。到泊船处。在岸头。共戒明法师及粟录事和录事辞別。往真庄村天门院。相看法空阇梨。此师曾至本国。归来二十年。夜宿其院。
十五日。山院吃斋。便吃新粟米饭。
十六日早朝。从山院下。在路闻人噵。舶船昨日發去。到泊船处。觅船不见。暂住岸头。赤山院众僧。共来慰问。俱登赤山院吃饭。便见州使四人。先来在院。运日本国朝贡使粮七十石米着。今于当村。缘朝贡使已發。不得领过。便报县家去。院里老少。深恠被抛却。慰问慇懃。
廿一日。申时。本国相公已下九只船来。泊此赤山浦。即遣惟正。起居相公。兼咨诸判官录事等。相公差近江权博士粟田家继。及射手左近卫丈部贞名等。慰问请益僧。兼令问第二舶逢危害之事。
廿二日。不發。
廿三日。早朝。山头望见泊舶处。九只船并不见。便知夜头同發。西北风吹。赤山东北隔海去百许里。遥见山。唤为青山。三峰竝连。遥不炳然。此乃秦始皇于海上修桥之处。始皇又于此山。向东见蓬莱山。瀛山。胡山。便于此死。其时麻鞋今见在矣。见旧老说。便得知之。三僧为向天台。忘归国之意。留在赤山院。每问行李。向南去道路绝远。闻噵向北巡礼。有五台山。去此二千余里计。南远北近。又闻有天台宗和尚。法号志远。文鉴座主竝天台玄素座主之弟子。今在五台山。修法花三昧。传天台教迹北台在宋谷兰若。先修法花三昧得道。近代有进禅师。楚州龙兴寺僧也。持涅槃经一千部。入台山志远禅师边。受法花三昧。入道场求普贤。在院行道。得见大圣。如今廿年来也。依新罗僧圣林([□@考]林池本作琳)和尚口说记之。此僧入五台及长安。游行得廿年。来此山院语话之次。常闻台山圣迹甚有奇特。深喜近于圣境暂休向天台之议。更發入五台之意。仍改先意便拟山院过冬到春游行巡礼台山。
廿八日。申时。县使窦文至等两人。将县帖来。其状偁。
县 帖青宁乡
得板头窦文至状报。日本国船上抛却人三人
右捡案内得前件板头状报。其船今月十五日發讫。抛却三人。见在赤山新罗寺院。其报如前者。依捡前件人。既船上抛却。即合村保板头当日状报。何得经今十五日。然始状报。又不见抛劫人姓名兼有何行李衣物。并勘赤山寺院纲维知事僧等。有外国人在。都不申报。事须帖乡专老人。勘事由。限帖到当日。具分折状上。如勘到一事不同。及妄有拒注。并追上勘责。如违限勘事不子细元勘事人。必重科决者。
开成四年七月廿四日 典王佐帖
主簿副尉胡君直
摄令戚宣员
求法僧等。便作状报留却之由其状如左。
日本国僧一人。从小师二人。行者一人。留在山院事由
右僧等。为求佛法。涉海远来。虽到唐境。未遂宿愿。辞乡本意。欲巡圣国。寻师学法。缘朝贡使早归。不能相随归国。遂住此山院。已后便拟巡礼名山。访道修行。但随身物。铁钵一口。铜铙二具。铜瓶一口。文书廿余卷。遮寒衣裳等。更无別物。今蒙县司勘问。具事由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七月廿日 日本国僧圆仁状帖
从僧惟正
僧惟晓
行者丁雄万奉帖
青宁乡赤山院状上勘日本国僧人船上不归事由等状
右日本国僧圆仁。小师惟正。惟晓。行者。计四人。口云。远闻重花兴流佛教。故来投学圣教拟次寻名山圣迹。巡礼诸方。缘时热。且在山院避热。待时凉即便行。遂不早([□@考]早字或得字欤)县司状([□@考]状下一字缺。恐脱者字)。惟悉察其僧等缘身衣钵。更无別物。如通状后不子细。法清等虚妄之过。谨具状上。事由如前。
开成四年七月 日 赤山院主僧法清状
八月十三日。闻相公已下。九只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从彼有人。来报县家去。未详虚实。所以然者。九只船。从此赤山浦發后。西北风连日常吹。于今犹有。更有何所障不發去。但应是人虚传。
十五日。寺家设馎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儛。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儛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其渤海。为新罗罚。才有一千人。向北逃去。向后却来。依旧为国。今唤渤海国之者是也。
十六日。为惟正。惟晓。始读因明论疏。青州都督府管内。有四个州。莱州。登州。淄渌州([□@考]渌字衍合青州为四)并山东道。登州四县。牟平县。文登县。蓬莱县。黄县([□@考]黄下池本有绿字非也)蓬莱县在州下。今此山院。是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内。清宁乡南极。望海有莫耶嶋。是吴干将作剑之处。当在赤山东南。隔以小海。从赤山北。向东转去。陆路得到。
九月大。一日己夘。问录往台山。行李州名里数过八个州。到五台山。计二千九百九十来里。从赤山村。到文登县。百三十里。过县到登州。五百里。从登州行二百廿里。到莱州。从莱州行五百里。到青州过青州行一百八十里。到淄州。从淄州到齐州。一百八里。过齐州到郓州。三百里。从郓州。行过黄河。到魏府一百八十里。过魏府到镇州。五百来里。从镇州入山行五日。约三百里。应到五台山。依新罗僧谅贤口说记之。
三日午时。县使一人。将县帖来。其帖文如左。
县 帖青宁乡
先得状。在赤山寺院。日本国船上抛却僧三人。行者一人
右捡案内得状偁。前件僧等。先具事由申上讫。恐后州司要有追勘状。请帖海口所由。及当村板头。竝赤山寺院纲维等。须常知存亡。请处分者。奉判准状。帖所由者。依捡前件人事。须帖海口所由告报。及纲维等。须常知存亡。如已后州司追勘。称有东西不知去处。□追必重科决。仍限帖到当日。告示畜([□@考]畜恐审字)取状。州状上者。
开成四年八月十三日 典王佐帖
主簿副尉胡君直
摄令戚宣员
司功
先在青宁乡赤山寺院。日本国船上抛却僧三人。行者一人
右件僧等。先申州申使讫。恐有东西。去八月十四日。帖赤山寺院。竝村保板头海口所由等。须知存亡。寻问本乡里正。称村正谭亶抛却帖。至今都无状报。其谭亶见在。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帖
开成四年九月 日 典王佐牒
青村正状一日员([□@考]一日池本作宣)。
日本国僧圆仁等状上
奉帖勘问抛却在赤山院日本国僧三人行者一人东西存亡事由状
右僧等。为慕佛法。权住山院。已得已得([□@考]二字恐衍)稳善。欲拟便出游礼诸处。缘时临寒。未有东西。在此山院。过冬到春巡礼名山。访寻圣迹。僧等情愿状报先了。今蒙帖勘东西存亡。谨具事由。状上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九月三日 日本国僧圆仁等帖
十二日午时。云雷雹雨。五更之后。龙相鬪鸣。雹雨交下。电光纷耀。数尅不息。到晓便止。朝出见之。氷雹流积三四寸许。凝积如雪。老僧等云。古来相传。此山多有龙宫。
祠部 牒 上都章敬寺。新罗僧法清
右请唯([□@考]唯恐准字)格所在随缘头陁。
牒。得前件僧状偁。本心入道。志乐头陁。但是名山归心礼谒。经行林下。所在寻师。学迦叶之行门。进修佛理请准([□@考]准各本作唯准唯屡误)乹([□@考]𠃵恐衍)元和元年四月十二日𠡠。三藏僧般若力奏弟子大念等请头陀。奉依释教。准𠡠修行。所在头陀。勿亏圣典。但为持念损心。近加风疾發动无恒。药饵之间。要须市易将息。今欲往诸山巡礼。及寻医疗疾。恐所在关戌城门街铺村坊佛堂山林兰若州县寺舍等不练([□@考]练同拣下同)行由。请给公验者。付库捡得报𠡠内名同者。谨捡格僧尼有能行头陀者。到州县寺舍任安置。将理不得所由恐动者。僧法清请头陀捡勘同([□@考]同恐问字)者准状牒。故牒
元和二年二月 日 令吏潘伦牒
主事赵參
员外郎周仲孙
日本国求法僧等牒 当寺
僧圆仁 从僧惟正。惟晓。 行者丁雄万请寺帖报州县给与随缘头陀公验牒。
僧等本意钦慕释教。远投。 仁境。归心圣迹。志乐巡礼。见说。台山等诸处。法教之根原。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寻访。汉地名德。在兹得道矣。僧等之仰彼芳猷。偶属良缘。幸到圣国。今欲往赴诸处。以遂旧情。恐在道路。不练([□@考]练拣同)行由。传闻。般若三藏。为头陁僧。奏请公验。准𠡠修行。起昔续今也。伏望当寺。准 当国格例。帖报州县。请经公验。然则纲维。弘络([□@考]络或给字池本作法)之芳声。远振海外。催劝之恩赖。快扬佛日。不任思诚之至。具状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九月廿六日
日本国延历寺求法僧([□@考]僧下池本有圆仁牒三字)
廿三日。据唐历立冬。自后寒风稍切。
廿七日下雪。自九月中旬已来。寒风渐起。山野无青草。涧泉有冻气。
廿八日。始当院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老少。尽出担柴去。
十月一日。始霜下。
五日泉氷。
十日夜半。闻群鴈声。空飞南去。
十五日夜半月蚀。院里师尽出。作声打板。五更之初。月色渐明。
十一月一日。赴新罗人王长文请。到彼宅里吃斋。斋后共数僧等。到寺院庄宿一宵。
十二日晚头归到山院。
九日冬至节。众僧相礼。辰时。堂前礼佛。
十六日。山院起首讲法花经。限来年正月十五日。为其期。十方众僧。及有缘施主。皆来会见。就中圣琳和尚。是讲经法主。更有论义二人。僧顿证。僧常寂。男女道俗。同集院里。白日听讲。夜头礼忏听经及次第。僧等其数卌来人也。其讲经礼忏。皆据新罗风俗。但黄昏寅朝二时礼忏。且依唐风。自余并依新罗语音。其集会道俗。老少尊卑。惣是新罗人。但三僧。及行者一人。日本国人耳。
十七日。斋前由当院讲起□。且出寺。往南山法空阇梨院。赤山院纲维。驰书请归。不许住南院更修状请十五日暇纲维([□@考]维下东本更有纲恐衍)仅许。
廿二日。缘事不稳。归于本院。
赤山院讲经仪式。辰时。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讫。良久之会。大众上堂。方定众钟([□@考]钟池本作了)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等一行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便开题。分別三门。释题目讫。维那师出来。于高座前。谈申会兴之由及施主別名。所施物色申讫。便以其状。转与讲师。讲师把麈尾。一一申举施主名。独自誓愿。々々讫。论义者论端举问。举问之问。讲师举麈尾。闻问者语。举问了。便倾麈尾。即还举之。谢问便答。帖问帖答。与本国同。但难。仪式稍別。侧手三下后。申解白前。卒尔指申难。声如大嗔人尽音呼诤。讲师家([□@考]家恐蒙)难。但答不返难。论义了。入文谈经。讲讫。大众同音长音赞叹。々々语中。有㢠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音势颇似本国。讲师升礼盘。一僧唱三礼了。讲师大众同音。出堂归房。更有覆讲师一人。在高座南。下座便谈讲师昨所讲文。至如会义句。讲师牒文释义了。覆讲亦读。读尽昨所讲文了。讲师即读次文。每日如斯。
新罗一日讲仪式 辰时打钟。长打拟了。讲师都讲二人入堂。大众先入列坐。讲师读师入堂之会。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长引。其讲师登北座。都讲登南座了。赞佛便止。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云何于此经等一行偈也。作梵了。南座唱经题目。所谓唱经长引。音多有屈曲唱经之会。大众三遍散花。每散花时。各有所颂。唱经了。更短音唱题目。讲师开经目。三门分別。述经大意。释经题目竟。有维那师。披读申事兴所由。其状中。具载无常道理。亡者功能。亡逝日数。知登州刺史姓乌名角。时人唤乌使君。有三讳字。明绮给也。明日即噵来日。青州节度使姓寿。时人唤寿尚书。无讳字也。
新罗诵经仪式。大唐唤作念经。打钟定众了。下座一僧。起打槌唱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次一僧作梵。如来妙色身等两行偈。音韵共唐一般。作梵之会。一人擎香杯。历行众座之前。急行々便休。大众同音。诵摩诃般若题数十遍也。有一师。陈申诵经来由了。大众同音诵经。或时行经本。或时不行经本。念经了。导师独唱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次称佛菩萨号。导师唱云。南无十二大愿。大众云。药师瑠璃光佛。导师云南无药师也。大众同音云。瑠璃光佛。导师云南无大慈悲也。大众同音云。观世音菩萨。余皆如此。礼佛了。导师独结愿回向。々々稍长。回向之后。导师云。發心。大众同音亦云。發心。次导师唱發愿已竟。顶礼三宝。次施主擎施物坐。导师与呪愿便散去。
廿九日晚头。此新罗院佛堂。经藏。点灯供养。別处不点灯。每房灶里。烧竹叶及草。从堗出烟。黄昏。初夜。后夜。寅朝。礼佛。后夜诸沙弥小师等。巡到诸房。拜年贺年之词。依唐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