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三
([□@考]开成五年四月)
廿八日([□@考]廿八日至十六日记事重出而互有具略。两文相异以线示之)入平谷。西行卅里。巳时到停点普通院前。始望见中台顶。此即文殊师利所居清凉山。五台之中台也。伏地遥礼。不觉雨泪。远望台顶。圆高不见树木。便入停点普通院。礼文殊像。见西亭壁上题名云。日本国内供奉翻经大德灵仙。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到此兰若。午时入食堂斋。见上僧座。安置文殊像。不见置宾头卢座。恠而问众僧。乃云。此山诸画如是矣。斋后见数十僧游南台去([□@考]一上以下至而来三十二字前文在廿九日记事中)。一上时晴天忽阴。风云鬬暗。雹雨交零。晚际见其归来。被雹打破笠子。浑身湿而来。自今月廿三日申时始入山。至于今日。每日入山谷行。经六日始得到此五台。去二月十九日离赤山院。直到此间。行二千三百余里。除却歇日。正在路行得卌四日也。慙愧。同行竝无病累。
廿九日。院中有百僧斋。亦同赴请。又因台州国清寺僧巨坚巡台归本寺。付二封书送圆载上人所。
五月一日天晴。巡五台去。从停点普通西行十七许里。向北过一高岭。行十五里。到竹林寺断中。仍见诸州来求受戒沙弥数十人。在寺候日。斋后巡礼寺。有般舟道场。曾有法照和尚。于此堂修念佛三昧。有勅谥号大悟和尚。迁化来近二年([□@考]前文注參看)今造影安置堂里。又画佛陁波利。仪凤元年来到山门见老人之影。花严院佛堂有金刚界曼㭟罗一铺。
二日。入贞元戒律院上楼。礼国家功德七十二贤圣诸尊曼㭟罗。䌽画精妙。次开万圣戒坛巡看。纯用白玉石作。高三尺而八角。以香泥筑填坛底。坛上敷一张五色䌽丝毯。亦八角造。阔狭共坛恰齐。押坛老宿。法讳灵觉。生年一百岁。七十二夏。貌骨非凡。是登坛大德。见客慇懃。见说去年六月中天竺那兰陀寺三藏三人来巡礼五台。见五色云。圆光。摄身光。归天竺去。此竹林寺有六院。律院。库院。花严院。阁院。佛殿院。一寺都有四十来僧。此寺不属五台。
五月五日。有七百五十僧斋。诸寺同设。竝是齐州灵严([□@考]严恐岩字)寺供主所设矣。晚际随喜([□@考]此间前文有竹林寺斋式之一项)。
十四日夜。惟正惟晓。共数十人。于白玉坛上受具足戒。
十六日早朝。出竹林寺乘谷东行十里。向东北行十余里。到大花严寺。入库院住。斋后到涅般院。见贤座主。于高楼上讲止观。讲第四卷欲终。有卅余僧同听。便见志远和上([□@考]宋传七)在讲下听止观。其殿内外庄严精丽难名。待下讲礼拜志远和上及讲座主。同听众僧等。和上等慰问慇懃。座([□@考]座上前文有法坚二字)主新从西京来。文鉴座主久住山。曾讲止观法花经数遍。诸听众是远和上门下。不或有诸方来听者。志远和上云。贞元廿年。见日本国㝡澄三藏。入天台求法。台州刺史陆公自出纸墨及书手。写数百卷。与澄三藏。々々兼得印信。却归本国(云々)。便问日本天台宗兴盛之事。因粗陈南岳大师生日本弘法之事。远和尚及大众甚欢喜。大花严寺十二([□@考]二字前文作五)院。僧众至多。皆以远和上为首座。和上不受施利。日唯一飡。戒行清高。六时礼忏。不阙一时。而常修法花三昧。一心三观以为心腑。志超物外。遍山诸寺老宿尽致钦敬者。其深意。一生欲得见普贤菩萨。证法花三昧也。吃㭟后。入涅槃道场。礼佛涅槃相。于双树下右脇而卧。一丈六尺之容。摩耶夫人。闷绝倒地之像。四王八部龙神天人。及诸圣众。或举手悲哭之形。或闭目观念之貌。一切依经相作。次入般若院。礼文鉴座主。兼礼天台大师影。鉴座主相喜不已。乃云。此寺开二座讲。弘传天台教。感见远国僧求天台教来到此处甚有感应哉。更见大鞋和上影。曾在此山修行。巡五台五十遍。又曾在中台顶。冬夏不下。住顶三年。遂得大圣加被。著大鞋。高一尺([□@考]尺下前文有长一尺三字)五寸。大一量则廿五斤。小一量则十斤。量([□@考]量即一足之义)见在影前。和上曾造一万五千具衣帔。施一万五千僧。设七万五千供。令置影于高阁上供养。
十七日将延历寺未决三十条。呈上志远和上。请决释。远和上云。见说。天台山已决此疑。不合更决。不肯通矣。晚际。与数僧。上菩萨堂院。见持念和上。年七十。适见可卌来也。人云。年高色壮。得持念之力。开堂圣礼拜大文殊菩萨像。容貌颙然。端严无比。骑师子像。满五间殿在。其师子精灵。生骨俨然。有动步之势。口生润气。良久视([□@考]东本作观傍注视)之。恰似运动矣。老宿云。初造此菩萨时。作了便裂。六遍柤作。六遍颓裂。其博士惆怅而云。吾此一才。天下共知。而皆许孤秀矣。一生来柤作佛像。不曾见裂损之。今时作此像。斋戒至心。尽自工巧之妙。欲使天下人瞻礼。特为發心之境。今既六遍造。六遍皆摧裂。的应不称大圣之心。若实然者。伏愿。大圣文殊菩萨。为我亲现真容。亲睹金颜。即倣与而造。才發愿了。开眼见。文殊菩萨骑金色师子。现其人前。良久乘五色云。腾空飞去。博士得见真容。欢喜悲泣。方知先所作不是也。便改本样。长短大小。容貌髣髴([□@考]髴东本无)。取所现之相。第七遍柤作此像。更不裂损。每事易为。所要者皆应矣。其人造此像了。安置此殿。露光眼中注泪。乃云。大奇。曾来未曾见者。今得见也。愿劫劫生生常为文殊师利弟子。言竟身亡。向后。此像时时放光频现灵瑞。每有相时。具录闻奏。勅施袈裟。今见披在菩萨体上者。是其一也。因此每年勅使送百领袈裟。表赐山僧。每年勅使別勅送香花。宝盖。真珠幡盖。珮玉。宝珠。七宝宝冠。金镂香𬬻。大小明镜。花毯。白㲲。珍假花菓等。积渐已多。堂里铺列。不尽之。余者惣在库。贮积见在。自余诸道州府官私施主。每年送者不可胜数。今五台诸寺。造文殊菩萨像。皆此圣([□@考]此圣东本倒置)像之样。然皆百中只得一分也(云々)。其堂内外。七宝伞盖。当菩萨顶上悬之。珍彩花幡。奇异珠鬘等。满殿铺列。宝装之镜。大小未知其数矣。出到殿北。望见北台东台。圆顶高耸。绝无树木。短草含彩。遥望观之。夏中秋色。却到堂前。遥望南台。亦无树木。台顶独秀。与碧天接连。超然出于众峰之外。西台隔中台。望不见也。于菩萨堂前。临涯有三间亭子。地上敷板。四面高栏。亭下便是千仞之岸崄峻。老宿云。昔者日本国灵仙三藏。于此亭子。奉见一万菩萨。遍礼讫。到阁院见玄亮座主。从四月始讲法花经。兼天台疏。听众卌余人。惣是远和上门下。朝座阁院讲法花经。晚座涅槃院讲止观。两院之众。互往来听。从诸院来听者甚多。当寺上座僧洪基。共远和上同议。请二座主。开此二讲。实可谓五台山大华严寺是天台之流也。共众僧上阁。礼拜功德。阁之内外庄严。所有宝物。与菩萨堂相似也。见辟支佛顶骨。其色白黯色。状似本国轻石。骨内坚实。大二升梡许大。见是额已上之骨。上生白发。长五分许。似剃来更生矣。西国僧贞观年中将来者也。兼有梵夹法花经。又佛舍利。置之于瑠璃瓶里。金字法花。小字法花。精妙极也。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严珠丽。底下安置阿育王塔。埋藏地下。不许人见。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数也。次入善住阁院随喜。有禅僧五十余人。尽是毳衲锡杖。各从诸方来巡者([□@考]者下东本更有者字。上者恐看)也。勅置镇国道场。有天台宗僧。讲四分律。亦是远和上门下。
十八日赴善住阁院主请。到彼断中。仍见从台州国清寺将来书。先于楚州。付留学僧圆载上人。送天台山延历寺未决卅条。国清寺修座主。已通决之。便请台州印信。刺史押印已了。修禅寺敬文座主具写。送台山。弘天台诸德。兼日本国无行和上送天台书。天台修座王通决已毕。请州印信之书。台州刺史批判。与印信之词。具写付来。
廿日始巡台去。从华严寺向西。上坂行七里许。到王子寺吃茶。向西上坂行六七里。至王花寺。更向西上坂十余里。到中台。台南面。有求雨院。从院上行半里许。到台顶。々上近南。有三铁塔。竝无层级相轮等也。其体。一似覆钟。周圆四抱许。中间一塔四角。高一丈许。在两边者团圆。竝高八尺许。武婆天子。镇五台所建也。武婆者。则天皇是也。铁塔北边。有四间堂。置文殊师利及佛像从此北一里半。是台顶中心。有玉花池。四方各四丈许。名为龙池。池中心小嶋上有小堂。置文殊像时人呼之龙堂。池水清澄。深三尺来。在岸透见底砂。净洁竝无尘草。台顶平坦。周围可百町余。超然而孤起。犹如双出。台形圆耸。于此望见余之四台西台。北台。去中台稍近。下中台向北上坂。便是北台之南崖([□@考]崖东本作涯)又下中台([□@考]台东本作堂)向西上坂。便是西台之东崖也。三台地势近相连。东台南台。去中台竝五十来里。中台东脚。长岭高低。屈曲逦迤。向南五十里。地便与南台西北脚连。北台东北脚。岭下而复上。高低长岭參差。向东四十余里。便与东台西脚连。然五台高显出众岭之上。五台周圆五百里。外便有高峰重々。隔谷高起。绕其五台而成墻壁之势。其峰參差。树木欝茂。唯五顶半腹向上。竝无树木。然中台([□@考]台东本作堂)者。四台中心也。遍台水涌地上。软草长者一寸余。茸々稠密。覆地而生。蹋之即伏。举脚还起。步々水湿。其冷如氷。处々小洼。皆水满中矣。遍台砂石。间错石塔无数。细软之草间莓苔而蔓生。虽地水湿。而无卤泥。缘莓苔软草布根稠密故。遂不令游人汙其鞋脚。奇花异色。满山西开。从谷至顶。四面皆花。犹如铺锦。香气芬馥。薰人衣裳。人云。今此五月犹寒。花开未盛。六七月间。花开更繁(云々)。看其花色。人间未有者也。从台顶东。下坂半里许。有菩萨寺。夏有粥饭。秪供巡台僧俗。从铁塔前向西渐下路。行十余里。下峻坂二里许。更上坂向西半里许。到西台供养院。于院后有三大岩峰。崄峻直秀。三锋竝起。名曰香山。昔天竺僧来。见此三峰乃云。我在西国久住香山。今到此间再见香山。早出现此乎。从供养院。向西上坂五六里。到西台顶。々々平坦。周围十町许。台躰南北狭。东西阔东西相望。东狭西阔台顶中心。亦有龙池。四方各可五丈许。池之中心。有四间龙堂置文殊像。于池东南。有则天䥫塔一基。圆形无级。高五尺许。周二丈许。莓苔软草槃石。石塔奇异。花草不异于中台。地上水涌。潜停于草下。洼处水停。三方崕([□@考]崖东本作涯)峻。而东岸逦迤渐下与中台脚根连。从台西下坂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两个大岩相对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许。岩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见对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师子蹄迹。蹋入石面。深一寸许。岩前有六间楼。面向东造。南头置文殊像。骑双师子。东头置维摩像。坐四角座老人之白。顶发双结。慬([□@考]仅或慬字)色素白。而向前覆。如戴莲荷。著黄丹衣及白裙于衣上袭披皮裘。毛色斑駮而赤白黑。两手不入皮袖右膝屈之。著于座上。竖其左膝。而踏座上。右肘在案([□@考]案东本作𭢀)几之上。仰掌以申五指。左手把麈尾。以腕押左膝之上。开口显齿。似语㗛之相。近于座前。西边有一天女。东边有一菩萨。手擎钵满盛饭而立。又于此楼前。更有六间楼相对矣。人云。见化现时之样而造之矣。楼东行百许步。有八功德池。水从大岩底涌。巡看至夜。却到供养院宿。
廿一日斋后。却到中台菩萨寺吃茶。向东北遥望。谷底深处数十町地。见白银之色。人云。是千年冻凌。年々雪不消。积为冻凌。谷深而背阴被前岩遮日光不曾照著。所以自古已来。雪无一点消融之时矣。谷之前岭。便是中台之东脚也。从菩萨寺向北傍中台之东岸。逦迤下坂十里来。又更上坂行十余里。到北台。々顶周圆六町许。台躰团圆。台顶([□@考]顶下东本更有顶字)南头有龙堂。々内有池。其水深黑。满堂澄潭。分其一堂为三隔。中间是龙王宫。临池水上置龙王像。池上造桥。过至龙王座前。此乃五台。五百毒龙之王。每台各有一百毒龙。皆以此龙王。为君主。此龙王及民。被文殊降伏。归依不敢行恶(云々)。龙宫左右。隔板墻。置文殊像。于龙堂前。有供养院。见有一僧。三年不饭。日唯一食。食泥土便斋。發愿三年。不下台顶。有数个弟子院。前院俯临深谷。台崕嵯峨。而可千刃。此谷是文殊曾化现金钟宝楼之处。今呼为钟楼谷。々之西源。是中台东岸之底。谷南便是高岭。々之北岸极崄。而深至谷底千年冻凌。在幽底而皓晖。又向东南。望见大花严寺。台头中心。有则天铁塔。多有石塔围绕。软草莓苔。遍敷地上。隔三四步。皆有小井池无数。名为龙池。水涌沙底而清浅。正北正东岸峻高。临深谷。北谷名之宋([□@考]宋池本作荣)谷。曾有一僧依天台智者。法花三昧。行法礼忏。得见普贤菩萨及多宝塔之处。南面虽崄路。而有路可攀蹑。西北岸渐下成帷。终为深谷。台顶东头有高垖。名罗汉台。遍台亦无树木。从罗汉台。向东南下。路边多有燋石满地。方圆有石墻之势。其中燋石积满。是化地狱之处。昔者。代州刺史。性暴。不信因果。闻有地狱不信。因游赏巡台观望。到此处。忿然见猛火。焚烧岩石。黑烟冲天而起。焚石火炭赫奕。而成围廊。狱卒现前忿恸。刺史惊怕。归命大圣文殊师利。猛火即灭矣。其迹今见在。燋石垒为垣。周五丈许。中满黑石。
廿二日。粥后傍北台东腹向东北逦迤下坂。寻岭东行廿里许。到上米普通院。在堂里忽见五道光明。直入堂中照。忽然不现矣。惟正。惟晓等。同在堂。皆云。不见物。奇之不已。斋后。寻岭向东。渐上坂廿里。来到东台。々东头有供养院。入院吃茶。向南上坂二里诈。到台顶。有三间堂。垒石为墻。四方各五丈许。高一丈许。堂中安置文殊师利像。近堂西北有则天铁塔三基。躰共诸台者同也。台顶无龙池。地上亦无水。生草稍深。台顶周圆。四方各可十丈许。台躰南北渐长。东西狭。北根长一里许。台南有岭。高低长连三里许。然台顶㝡高显。而无树木。从台顶向东直下半里地。于峻崖上有窟。名为那罗延窟。人云。昔者那罗延佛。于此窟行道。后向西去。窟内湿润。而水滴户。阔六尺。窟内黑暗。宜有龙潜藏矣。日晚。却到供养院宿。时欲黄昏。天色忽阴。于东谷底。白云叆叇。忽赤忽白而飞扬。雷声霹雳。在深谷纷阈。人在高顶低头而视。风雨共雹乱坠。夜深而息。
廿三日斋后下台。却到上米普通院。便向南直下坂。行十八里许入谷。更向东南行三四里。更向西谷行一里许。到金刚窟。々在谷边。西国僧佛陁波利空手。来到山门。文殊现者([□@考]者恐老字之误上文一百▆记事▆之)人身不许入山。更教往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僧却到西天。取经来到此山。文殊接引。同入此窟。波利才入。窟门自合。于今不开。窟岩坚密带黄色当窟户有高楼。崛门在楼下。人不得见。于楼东头。有供养院。窟户楼上。有转轮藏。六角造之。见于窟记。窟内多有西天圣迹维卫佛时。香山摩利大仙。造三千种七宝乐器。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来。取([□@考]取或收字)此窟中。拘留秦佛时。兜率天王造钟。盛一百廿石。闻声者。或得四果。或得初地等。佛灭。文殊师利。将此钟来。置此窟中。迦叶佛时。造银箜𥱌。有八万四千曲调。八万四千曲调。各治一烦恼。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将此箜𥱌来。收入窟中。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宝塔一千三百级。文殊菩萨将此塔来。收入此窟。振旦国银纸金书。及百亿四天下文字。文殊菩萨。收入此窟(云々)。从窟上坂百步许。有文殊堂。普贤堂。此乃大超和上。见金色世界之处也。日晚。却到大花严纲维寺。引涅槃院安置阁下一房。此则讲法花经。座主玄亮上人房。座主因讲。权居阁院远和上及文鉴座主院。天台教迹文书备足。
廿三日始写天台文书日本国未有者。
六月六日。勅使来。寺中。众僧尽出迎候。常例每年。勅送衣钵香花等。使送到山表施十二大寺([□@考]寺东本作事今依下文改之)。细帔五百领。绵五百屯。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兼勅供巡十二大寺设斋。
七日于此寺设勅斋。斋后。转花严经一部。晚际。勅使共数十僧。上菩萨堂求化现。到涅般院。礼拜远和上。
八日勅使设斋供一千僧。
九日斋后。勅使往金阁寺。
十一日今上德阳日。勅于五台诸寺。设降诞斋。诸寺一时鸣钟。㝡上座老宿五六人。起座行香。闻勅使在金阁寺行香归京。
廿一日天色美晴。空色青碧。无一点翳。共惟正。惟晓。院中数僧。于院阁前庭中。见色光云。光明晖曜。其色殊丽。炳然流空。当于顶上。良久而没矣。院中数十僧。不出来者。不得见。爰有汾州头陀僧。五台十二寺。及诸普通兰若。十年供养。主名义圆。因送今年供来。于同([□@考]于同池本作于同案同于同庄子之语)见光瑞。注泪而云。义圆發心十年已来。每年送遍山供不阙。未曾见一相。今共外国三藏。同见光云。诚知生处虽各在殊方。而蒙大圣化同有缘哉。从今已后同结([□@考]结下东本更有结字)缘。长为文殊师利菩萨眷属(云々)。
廿九日。写天台教迹毕。作目录。呈远和上。令题法讳。
七月一日。为往长安。排比行李。见人说。从五台往长安。向西南行。二千余里。得到长安也。斋前。拜远老宿。及讲天台止观文句二座主。及大众讫。院主僧广初。设空饭送路。斋后便發。院内大众相送。到三门外。扪泪执手別矣。取竹林路。从竹林寺前。向西南。踰一高岭。到保磨镇国金阁寺坚固菩萨院宿。遍台供养主僧义圆。亦归汾州去。今日从花严寺。续后来同院宿。院僧茶语云。日本国灵仙三藏。昔住此院二年。其后移向七佛教诫院亡过。彼三藏。自剥手皮长四寸阔三寸。画佛像。造金铜塔安置。今见在当寺金阁下。长年供养(云々)。二日。共义圆供主等及寺中数僧。开金阁。礼大圣文殊菩萨骑青毛师子圣像。金色颜貌。端严不可比喻。又见灵仙圣人。手皮佛像及金铜塔。又见辟支佛牙。佛肉身舍利。当菩萨顶悬七宝伞盖。是勅施之物。阁九间三层。高百尺余。壁簷椽柱。无处不画。内外庄严。尽世珍异。颙然独出杉林之表。白云自在下而叆叇。碧层超然而高显。次上第二层。礼金刚顶瑜伽五佛像。斯乃不空三藏。为国所造。依天竺那兰陁寺样作。每佛各有二脇士。竝于板坛上列置。次登第三层。礼顶轮王瑜伽会五佛金像。每佛各一脇士菩萨。二菩萨作合掌像。在佛前面向南立。佛菩萨手印容貌。与第二层像各异。粉壁内面。画诸尊曼茶罗。填色未了。是亦不空三藏为国所造。瞻礼已毕。下阁到普贤道场。见经藏阁。大藏经六千余卷。惣是绀碧纸金银字。白檀玉牙之轴。看愿主题。云郑道觉。长安人也。大历十四年五月十四日。巡五台。亲见大圣一万菩萨及金色世界。遂發心。写金银字大藏经六千卷(云々)。亦有画脚迹千辐轮相。并书迹之根申云。贞观年中。太宗皇帝送袈裟使到天竺。见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迹。长一尺八寸。阔六寸。打得佛迹来。今在京城。转画来此安置(云々)。次开持念曼㭟罗道场。礼拜尊像。此则不空三藏弟子含光。为令李家昌运长远。奉 勅持念。修法之道坛面三肘。以白檀汁。和泥涂作。每风吹时。香气远闻。金铜道具甚多。惣著坛上。次开普贤堂。礼普贤菩萨像。三马竝立。背上安置一菩萨像。堂内外庄严。䌽画镂刻。不可具言。七宝经凾。真珠绣佛。以线串真珠。绣著绢上。功迹奇妙。自余诸物。不暇具录。礼看毕。却到院断中。斋后。共供主头陀僧义圆等数人。同为一行。向南台去。从金阁寺西。去寺五里。有清凉寺。今管南台。此五台山。都号清凉山。々中造寺。此寺㝡初。故号清凉寺。寺中有清凉石(云々)。被头陁引。向南台去。不得到彼寺。出金阁寺三门。寻岭向南。上坂行廿里。到南台西头。向东。傍台南岸。行四五里。到台上。竝无树木。台东南侧。有供养院。从院向北。上坂三百步许。方到台顶。于三间堂内。安置文殊菩萨像。白玉石造。骑白玉师子。软草稠茂。零凌香花。遍台芳馥。台躰西北及东南。长岭高低。逦迤而渐远。东西北面。峻涯临于邃谷。在顶向北。遥见四台。历然在眼前。回首遍观五顶圆高。超然秀于众峰之上。千峰百岭。松杉郁茂。參差间出五顶之下。深谿邃谷不见其底。幽泉涧水。但闻流响。异鸟级翔众峰之上。羽翼凌高。而飞台上顶者稀矣。五顶之地。五百里外。四面皆有高峰张列。阐拥五台。而可千里。竝其锋刃。而有重垆周绕之势。峰谷重々。不知几重。且从东入台山。入山谷行。五百里。上至巉岩之顶。下到深谷之底。动经七日。方得到五台山地。其余三方四维。亦是远涉山谷。方到五台。诚知五台山。乃万峰之中心也。五百毒龙潜山。而吐纳风云。四时八节辍雷。雹频降矣。天色急晴。游人不见长明之光景。每晴明时。观于五台。是浅黄之色。台上忽见一点云起。俄尔之间。重云遍山。入此山者。自然起得平等之心。山中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平等供养。不看其尊卑大小。于彼皆生文殊之想。昔者。大花严寺设大斋。凡俗男女。乞匃寒穷者。尽来受供。施主𢛡嫌云。远涉山坂。到此设供意者。只为供养山中众僧。然此尘俗乞索儿等。尽来受食。非我本意。若供养此等乞([□@考]乞东本无)匃。只令本处设斋。何用远来到此山。僧劝令皆与饭食。于乞匃中。有一孕女怀姙。在座备受自分饭食讫。更索胎中姟子之分。施主骂之不与。其孕女再三云。我胎中儿。虽未产生。而亦是人数。何不与饭食。施主曰。儞愚痴也。肚里儿虽是一数。而不出来索得饭食时。与谁吃乎。女人对曰。我肚里儿不得饭。即我亦不合得吃。便起出食堂。才出堂门。变作文殊师利。放光照曜。满堂赫奕。皓玉之貌骑金毛师子。万菩萨围绕。腾空而去。一会之众。数千之人。一时走出。茫([□@考]茫东本忙今从池本)然不觉倒地。举声忏谢。悲泣雨泪。一时称唱大圣文殊师利。迄于声竭喉涸。终不蒙回頋。髣髴而不见矣。大会之众。飡饭不味。各自發愿从今已后。送供设斋。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山中风法。因斯置平等之式。自余灵化。频现多瑞。天下共知。今见斋会于食堂内。丈夫一列。女人一列。或抱姟儿。儿亦得分。童子一列。沙弥一列。大僧一列。尼众一列。皆在床上受供养。施主平等行食。有人分外多索。亦不恠之。随多小。皆与之也。山中多寒。五六七月。遍五台五百里内。奇异之花。开敷如锦。满山遍谷香。々气薰馥。每台多有䓗韮生。昔者。孝文皇帝。住此五台游赏。文殊菩萨化为僧形。从皇帝乞一座具地。皇帝许之。其僧见许已。敷一座具。满五百里地皇帝恠云。朕只许一座具地。此僧敷一座具。遍满五台大奇。朕不要共住此处。遂以䓗韮。散五台上。便出山去。其僧在后。将零凌香子。散䓗韮之上令无臰气。今见每台。遍生䓗韮惣不闻臰气。有零凌香满台生茂。香气氛氲。相传云。五台五百里。敷一座具地矣。今在南台上。共头陁等数十人。同求大圣化现。及夜不见。遂归院宿。初夜。台([□@考]台下东本更有台字)东隔一谷。岭上空中。见有圣灯一盏。众人同见而礼拜。其灯光。初大如钵许。后渐大如小屋。大众至心。高声唱大圣号。更有一盏灯。近谷现。亦初如笠。向后渐大。两灯相去。远望十丈许熖光熖然。直至半夜。没而不现矣。
三日斋后。共头陀等。同为一行。头陀云。相送直到汾州。在路与作主人。从台顶向南。下行十七里许。于谷里。有一院屋舍破落无人。名为名([□@考]名字恐衍)七佛教诫院。院额题云。八地超兰若。日本僧灵仙曾居此处身亡。渤海僧贞素。哭灵仙上人诗。于板上书。钉在壁上写之。如后。
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
渤海国僧贞素
起余者谓之应公矣。公仆而习之。随师至浮桑。小而大之。介立见乎缁林。余亦身期降([□@考]降东本作綘)物。负笈来宗霸业。元和八年。穷秋之景。逆旅相逢。一言道合。论之以心。素至于周盐小子非其可乎。居诸未几。早向鸽原。鹡鸽之至。足痛乃心。此仙大师。是我应公之师父也。妙理先契示于元元。长庆([□@考]庆东本作广)二年。入室五台。每以身厌青瘀之器。不将心听白猿之啼。长庆五年。日本大王远赐百金。达至长安。小子转领金书。送到铁懃。仙大师领金讫。将一万粒舍利。新经两部。造𠡠五通等。属附小子。请到日本。答谢国恩。小子便许。一诺之言岂惮万里重波得遂钟无外缘期乎远大([□@考]此句有疑无池本作元)。临回之日。又附百金。以大和二年四月七日。却到灵境寺。求访仙大师。已([□@考]已或亡误)来日久。位([□@考]位或泣误)我之血。崩我之痛。便泛四重溟渤。视死若归。连五同行李。如食之顷者则应公之原交所致焉。吾信始而复终。愿灵凡兮([□@考]兮或分字)表悉([□@考]悉或志字)。空留涧水呜咽千秋之声。仍以云松惆怅万里之行。四月蓂落如一([□@考]如一恐一如)首途望京之耳。不那([□@考]那即那字▆超传多用此字)尘心泪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傥问沧波客的说遗鞋白足还。
大和二年四月十四日书
于小窟中。安置七佛像当窟户。有一堂。堂南边。有一小庵室。于堂下有二屋。竝破落。庭地芒芜而无人。昔于此窟前。七佛现矣。南行三里许。到大历灵境寺。向老宿问灵仙三藏亡处。乃云。灵仙三藏。先曾多在䥫懃兰若。及七佛教诫院。后来此寺。住浴室院。被人药[煞-(烈-列)]中毒而亡过。弟子等埋殡。未知何处(云々)。于寺三门两边。有圣金刚菩萨像。昔者。于太原幽郑等三([□@考]三下池本有州字)节度府。皆现金刚身。自云。我是楼至佛。身作神。护佛法。埋在地中。积年成尘。再出现。今在台山灵境寺三门内。三州节度使惊恠。具录相貌。各遣使令访。有二金刚。在寺门左右。其形貌躰气。一似本州所现体色同。其使却到本道报之。遂三州發使来。特修旧像。多有灵验。具如碑文。写之在別。近三门侧𠃵角。有山榆树。根底空豁成窟。名曰圣钟窟。々中时々發钟响。々發之时。山峰振动。相传云。斯是大圣文殊所化也。相传呼为圣钟谷。寺之正东。去寺十来里。有高峰。号为宝石山。窟中多有小石。每石现圆光摄身光五色云。此亦圣人化现所致也。
四日斋后。向西南入谷踰岭。行十五里。到大历法花寺。重阁于峻崖上建立。四方涯面。尽是花楼宝殿。任地高低堂舍比栉。经像宝物。绝妙难言。巡观诸院。次入法花院。见神道和尚影。此和上在生。依天台法花三昧行法修行。长念法花经。四十三年不出院。感得六根清净。迁化数年矣。其影及所持法花经。及三昧行法。并证得三昧坐处大椅子。并今见在。从法花寺。西北十五里。有佛光寺。
五日斋后。西南行二里。到上房普通院宿。
六日早發。向西南行五里许。向南遥望高岭。岩顶巉𪩘。中心有一大孔。透见那畔之空。其孔远见。如笠子许大。斯乃孝文帝。射箭透过之处。向西南行七里许。到思阳岭。昔仪凤元年。西天梵僧。佛陁波利。来到此处。雨泪遥礼台山。感得大圣化为老人。约([□@考]约池本作初)令却回天竺取佛顶之处。今见建宝幢。々上篆佛顶陀罗尼及序便题波利遇老人之事。从思阳岭。西南行十三里。到大贤岭。于普通院断中。路从岭上过。当岭头有重山门楼。此乃五台南山门也。斋后。向西南行五里许。到代州所管五台县。向西南行卅里。过胡陁河。到建安寺宿。
八日斋后。向西南行卅里。到忻州定襄县七岩寺宿。
九日早發。西南行卅里许。到胡村普通院断中歇。
十日早發。行卅([□@考]卅东本改廿)里许。到宋村普通院断中。行卅五里。到名岭镇南关头普通院宿。
十一日早發。行廿里许。到大干普通院断中。行廿五里。至蹋地店宿。
十二日五更發。行卅五里。到白杨普通院断中。更行十五里。到三交驿歇。次入定觉寺庄。见水碾。名为三交碾。更行十五里。到古城普通院宿。
十三日。平明發。行十五里到太原府。属河东道。此则北京。去西京二千来里。北门入到华严下寺住。见南天竺僧法达。从台山先在。自云。我是鸠摩罗什三藏第三代苗裔。五台山大庄严寺僧。下山来者。皆此寺下。故名华严下寺。彼供养主义圆头陁。引到此寺。头陁自从台山为同行。一路已来勾当粥饭茶。无所关少。
十五日赴四众寺主请。共头陁等。到彼寺斋。々后入度脱寺。巡礼盂兰瓫会。及入州见龙泉。次入崇福寺。巡礼佛殿阁下诸院。皆铺设张列。光彩映人。供陈珍妙。倾城人尽来巡礼。黄昏自恣。
十六日入开元寺。上阁观望。阁内有弥勒佛像。以䥫铸造。上金色佛身三丈余。坐宝座上。诸寺布设。各选其胜。
十七日。赴节度同十将胡家请。共供主僧义圆。到彼宅斋。诸寺盂兰瓫会。十五日起首。十七日罢。
十八日南天竺三藏法达边。写取五台山诸灵化传碑等。十八日欲向长安發去。头陀僧义圆。见雇博士。自出帔[糸*奥]子一领。画五台山化现图。拟付传日本国。为待画毕。不得發去。
十九日随头陁。赴女弟子真如性请。到宅断中。因同巡台来。今为主人。
廿二日共头陁赴尼真如心宅斋。亦是同巡五台者也。
廿三日共头陁赴大业寺律大德院斋。尼大德三人。亦共头陁。同巡台来。
廿六日画化现图毕。头陁云。喜遇日本国三藏。同巡台。同见大圣化现。今画化现图一铺奉上。请将归日本供养。令观礼者發心。有缘者同结缘。同生文殊大会中也。斋后辞別院中众僧。始向长安去。头陀云。余本心。欲送和上。直到汾州。在路作主人。今到此间。勾当事未了。不免停住十数日间。不遂本请(云々)。同巡台僧令雅云。余欲得送和上。向长安去。头陁嘱云。替余勤勾当。行([□@考]行下东本有里字)李努力。侍奉莫令远客在路寂寞。便为同行發。头陁云。相送同出城。共巡礼西山去。便同出城西门。向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山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来取([□@考]来取池本作取来)烧。修理饭食。极有火势。见乃岩石燋化为炭。人云。天火所烧也。窃惟。未必然矣。此乃众生果报所感矣。山门有小寺。名为石门寺。々中有一僧。长念法花经已多年。近日感得舍利。见倾城人尽来供养。僧俗满寺。不知其数。得舍利之初源者。念经僧夜于([□@考]夜于东本作于夜)房中。坐念经。有三道光明来照。满房晖明。而遍照寺。寻光来处。从寺西。岩底出来。每夜照室及寺院。其僧数日之后。寻光到岩所。掘地深一丈余。得三瓶佛舍利。青瑠璃瓶里有七粒舍利。白瑠璃瓶中。有五粒舍利。金瓶之中。有三粒舍利。擎来安置佛殿中供养。大原城及诸村。贵贱男女。及府官上下尽来。顶礼([□@考]礼东国二本无)供养。皆云。是和上持法花经。不可思议力所感得也。从城至山。来往人满路。稠密观礼奇之。从石门寺向西上坂。行二里许。到童子寺。慈恩台法师。避新罗僧玄测法师。从长安来。始讲唯识之处也。于两重楼殿。满殿有大佛像。见碑。文云。昔冀州礼禅师。来此山住。忽见五色光明云。从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云中。有四童子。坐青莲座游戏。响动大地。岩𪩘颓落。岸上崩处。有弥陀佛像出现。三晋尽来致礼。多有灵异。禅师具录申送。请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号为童子寺。敬以镌造弥陁佛像。出现颜容颙([□@考]颙下恐脱然字)皓玉端丽趺座之体。高十七丈。阔百尺。观音大势。各十二丈(云々)。
廿七日粥后發。于此与供养主义圆头陁別矣。共同巡台僧令雅。同为一行。共往西京。从童子寺。南踰一岭。到雨花寺断中。从雨花寺向西南。出山行卌里。到清凉县。入普通院宿。院主不解主客之礼。
廿八日向西南行十五里。到晋村家断中。西南行廿五里。到石高村。入石台院宿。
廿九日西南行廿五里。到文水县李家断中。是义圆头陀亲门徒。饭食如法。斋后行卌里。到郭栅村。入村寺宿。院主僧。见客不喜。
八月一日。西南行廿五里。到汾州东众香寺断中。寺东有汾河泊水。汾河流到此涨泊。故唤为泊。周围千町许。而渐向南流。到河中府。入于黄河。从众香寺。西行五里。到汾州城南行门西边。入法津寺涅槃院宿。此院是台山供主义圆头陁院也。于大原苦请云。到汾州必到院歇息。因此到院宿。州押衙姓何。来寺中。相看安存。是义圆头陁门徒。见此远客。作主人慇懃。从州向西。去寺五十里。山中有广城院。有仙悟座主。讲天台止观。门人五十余人。今见在州。南去州八十里。有宝福山高峻。人云。空王佛行道之处。迄今圣迹甚多。
二日雨下。早朝到何押衙宅。茶语。押衙设断中。斋后發向。南行卅里。到孝义县。々北一里。有魏文候墓。入城内涅槃院宿。有桂轮座主。初见则不喜。后语话始欢喜。曾讲涅槃经数遍。兼解外典。新造唐韵略。及大藏经音八卷。拟进今上。未毕功迹。
三日早發。向南行十五里。到王同村王同院断中。斋后南行卅里。到冷泉店宿。主人周匝([□@考]匝东本作通)。
四日粥后傍汾河寻山谷。行卅五里。到小水店李家断中。斋后傍汾河。西南行十里。到灵石县。过县傍汾河。南行廿里。到阴地关。々司勘出。过关南行十里。到桃柳店掉家宿。店临汾河。有五六家。主人心平。
五日平明。南行十里。到长宁驿汾水关。々司勘入。是河中府北堺。晋州汾西县管内。南行廿里。到永清驿断中。斋后南行廿里。到晋州管内。霍邑县。县城西近侧。有白雉泉。昔魏孝文帝。此城西过见石下白雉飞([□@考]飞东本作[(敲-高)*飞]恐飞字)山。其泉涌出。县城南行三里。有金狗鼻。汉文帝。自代过此南。见金㺃吠于此鼻上(已上二事并题着木上)。金狗鼻者。三丘竝列。貌如覆钵。丘体高大。北西二方。峻岸。北向县家。西临汾河。县北去大原三百五十里。南去上都。九百一十里。南去晋州。百六十里。从县西行十五里。到霍昌村马家店宿。主人麁贼。
六日粥后。南行十五里。到益昌驿断中。主人虽有道心极贫。斋后南行卅里。到赵城县。从县南行。十五里。到屈顶([□@考]顶东本作项)村大历寺宿。
七日朝。南行廿里。到洪洞县断中。斋后南行六十里。到晋州城内市西普通院宿。
八日早朝。出城西门。西南行卅里。到晋桥店断中。南行廿五里。到故关店。过河入景云普通院宿。河北晋州襄陵县南界([□@考]界东本作堺)。河南绛州太平县北界。
九日朝雷雨。少时雨止。南行廿五里。到太平县断中。出南廓门。向未申。行五十里。到长秋驿宗家店宿。驿北十五里许。有马头山。
十日早發。西行卅里。稷山县断中。从县山([□@考]山字恐衍)望见稷山。去县十五里地。黄虫满路。及城内人家。无地下脚。斋后。西行六十五里。黄虫满路。吃粟谷尽。百姓忧愁。黄昏之时。到龙([□@考]龙东本作泷)门县。入招提院宿。院主僧无周匝([□@考]匝东本作帀)。
十一日斋后。西南行十六里。到新桥渡。渡汾河。渡从([□@考]渡从东本作从渡)西岸。著东岸。正南行卅五里。到宝𣂰县管内秦村。入村院宿。
十二日迟發。向西望见黄河。南行廿五里到宝𣂰县。入天王邑断中。斋后南行卌里。到临晋县。汾([□@考]汾东本作粉)店宋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三日早發。南行卌里。到辛驿店头断中。斋后。南行卅五里。到河中节度府。黄河从城西边。向南流。黄河从河中府。已北向南流。到河中府南。便向东流。从北入舜西门出。侧有蒲津关。到关得勘人。便渡黄河浮船造桥。阔二百步许。黄河西流。造桥两处南流。不远两派合都过七重门。向西行五里。到河西县八柱寺宿。寺在县城西。去县百步来([□@考]来东本作未)地。
十四日歇。
十五日發。西行卅里。到朝邑县于店断中。斋后。西行卅五里。到同州入靡化坊天王院宿。夜雨。
十六日朝时雨停。發西行十里。渡洛河西行十里。到凭翊县安远村王明店王家断中。雨行([□@考]行恐下字)不行。入村院宿。从洛河西。谷苗黄虫吃尽。村乡百姓愁极。
十七日雨止。西行十五里。到蕃驿店高家断中。西行卌里。到故市店入天王院宿。
十八日迟發。西行廿五里。到永安店断中。斋后。西行卅五里。到新店。经卅来家。觅宿处不得。强入赵家宿。
十九日南行卅里。到京兆府界。操阳县断中。于县南头。见山陵使回入京城。是葬开成天子使。营幕军兵。陈列五里。军兵在大路两边对立。不妨百姓人马车从中路过。县西去县八九十里。山中有陵头。去京在东二百余里。过军营中。南行卅五里到高陵县渭桥。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镇临渭水。在北岸上渭水本从土蕃出来。东流远入黄河。过桥南行五里。到三家店佛殿宿。
廿日早南行廿五里。到万年县灞桥店断中灞水本从终南山。来入渭河。斋后。从灞桥。南行十五里。到浐水桥。浐水从终南山来。入于渭河。灞浐两水。向北流去。水色清。唯未问得泾水。西行十里。到长安城东章敬寺前歇。寺在城东。通化门外。从通化门外。南行三里许。到春明门外。镇国寺西禅院宿。
廿二日午前。山陵使回来。从通化门入。斋后出镇国寺。入春明门。到大兴善寺西禅院宿。
廿三日斋后。到左街功德巡院。见知巡押衙监察侍御史。姓赵名炼。通状。请寄住城中诸寺寻师。状文如左。
日本求法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竝连青州公验白。右圆仁等。去开成三年。随朝贡使来寻访佛教。今年三月。请青州公验。入五台山。礼谒圣迹。遂到此间。拟学圣法。伏请。寄住城中寺舍。寻师听学。谨具如前。伏听处分。 帖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八月廿三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知巡侍御。差巡官一人。领僧等。于资圣寺安置。
廿四日辰时。巡院押衙。作状差巡官。令參见功德使。左街功德使护军中尉开府仪同三司知内省事上将军仇士良。封三千户。僧等随巡官人使御。从寺北行。过四坊入望仙门。次入玄化门。更过内舍使门。及惣监院。更入一重门。到使衙南门。门内有左神策步马门。惣过六重门。到使衙案头通状。请处分。细问来由。更作一状。合([□@考]合恐令字)知事由。如左。
日本国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
右圆仁等。去开成三年四月。随本国朝贡使。上船过海。到。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湖([□@考]湖上文作潮)镇。八月内到扬州。寄住开元寺。过一冬。开成四年二月。离扬州。到楚州。寄在开元寺。至七月。到登州文登县赤山院住过一冬。至今年二月。离登州。三月到青州。权住龙兴寺。十日已来。遂于节度使寿尚书边。请得公验。五月一日。到五台山。巡礼圣迹。七月一日。从五台来。今三月廿(三)日。到城。今请。权寄住城中寺舍。寻师听学。却归本国。谨具如前。伏请处分。 牒件状如前。谨帖。
开成五年八月廿四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帖
缘开府不出。不得进状。案头何判官送到。内护国天王寺安置。寺在左神策军毬场北。寺与大内隔墻。即皇城内城东北隅也。常置二七僧令转念。众僧见客周匝。
廿五日斋后。从使院有使唤僧等。随使入使衙。得功德使牒偁。权寄住资圣寺。仰纲维供给者。知巡侍御。准使帖转帖资圣寺。便差巡官。送到寺。且在库西亭安置。
廿六日雨下。暮际。纲维安排房院。于净土院安置。院主僧师安。有道心。见客僧。慰问慇懃。每向诸僧。寻问持念知法人。未得的实。
九月五日。夜系念毘沙门。誓愿乞示知法人。闻。扬州节度使系([□@考]系恐衍)李德裕。有𠡠令入京。九月三日。入内任宰相。
六日早朝。当院僧怀庆。持念为业。将佛舍利五粒。来令礼拜。语曰。如要持秘法。余能知一城内解大法人。青龙寺润和尚([□@考]案惠果弟子法润)。但解胎藏。深得一业。城中皆许好手。彼寺虽有西国僧。未多解语。持念之业。不多苦解。大兴善寺文悟阇梨。解金刚界。城中好手。青龙寺义真和尚([□@考]惠果弟子)兼两部。大兴善寺有元政和尚。深解金刚界。事理相解。彼寺虽有西国难陁三藏。不多解唐语。大安国寺有元简阇梨。解金刚界好手。兼解悉昙解画。解书梵字。玄法寺法全和尚。深解三部大法。新天子新造一寺。在宣阳坊。未赐寺额。是元和上太后所建也。今上与太后。別𠡠新造。𠡠城中诸寺。简择五十余僧。配入此寺。
七日斋时。左街功德使知巡押衙赵炼。入当寺来。简取七僧。从八月廿六日。至九月十日。霖雨不霁。
十四日作状。起居知巡侍御。如左。
季秋渐冷。伏惟。侍御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恩。限以客事。不获诣展。勤竭([□@考]勤竭池本作觐谒似是)之诚。在物难喻。圆仁先因小事。甚为奉烦。乍得房院。欲拟參谢。缘数十日阴雨不晴。未由遂情。伏深悚[序-予+久]。伏请。莫赐恠责。觐谒在近。但增([□@考]增字东本无)驰结。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起居。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九月十四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知巡侍御(阁下谨空)
侍御答书在別。更得侍御传语云。客中乍到如何。寺里无堂饭。饭食应不如法。和尚自作一状将来。余进开府。安置有堂饭寺(云々)。
十八日。作状。奉呈侍御。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右圆仁。先日伏蒙雅旨。殊赐安存。下情无任欢荷之诚。然圆仁等。乍到已蒙使司仁造。权置此寺。感庆伏深。更无所望。如请移住有堂饭寺。伏恐恼乱大官。今请住资圣寺。往来诸寺。寻师听学。任意求法。夜归本寺。伏乞侍御恩造。特赐允许。谨具如前。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九月十八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侍御传语云。任和尚意。更有所要即报来。与和尚取稳便。
十月十三日。差惟正。共怀庆阇梨。遣青龙寺。令见知法人。于东塔院。有义真和尚。解胎藏。日本国行阇梨([□@考]圆行)于此学法。更有法润和尚。解金刚界。年七十三。风疾老耄。
十六日遣大兴善寺。令简择知法人。翻经院有元政阿阇梨。解金刚界。持念文书备足。天竺难陀三藏不多解唐语。文语阇梨不及于政阿阇梨。
十七日遣状起居政阿阇梨。兼借请念诵法门。
久借芳猷。未因接展。钦仰之诚。难以喻言。昨辱荣问。殊慰愚情。孟冬渐寒。伏惟。 和尚道体动止万福。圆仁。远辞本缘。访寻佛教。游到城中。未有服勤。伏承。 和尚德尊道高。究畅法藏。开演真教。圆仁。虽未顶谒。殊仰道风。伏以。客事不获专诣。勤慕空积。奉颜未间。但增驰结。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代身。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十月十七日 日本国僧圆仁状上
兴善寺政和尚(法前谨空)
于赤山寺。梦见买得秤一具。其卖秤人云。此是秤定三千大千世界轻重之秤也。闻语奇欢(云々)。借得念诵法门。
十八日始写。
廿九日。往大兴善寺。入𠡠翻经院。參见元政和尚。始受金刚界大法。入𠡠置灌顶道场。礼诸大曼茶罗。设供养。受灌顶。又翻经堂壁上。画金刚智和尚及不空三藏影。于翻经堂南。有大弁正广智不空和尚舍利塔。金刚智不空二三藏。曾于此院翻经也。开成五年十二月廿九日。夜梦见画金刚界曼陀罗。到本国。大师披其曼陀罗。极太欢喜。拟礼拜大师。々々云。我不敢受汝礼拜。我今拜汝(云々)。慇懃欢喜画曼陀罗来。
十一月三日雪下。
十三日雪下。
廿六日冬至节。僧中拜贺云。伏惟。和尚久住世间。广和众生。腊下及沙弥。对上座说。一依书仪之制。沙弥对僧。右膝著地。说贺节之词。吃粥时。行馄([□@考]锟东本作馄)饨菓子。
十二月八日。准𠡠诸寺行香设斋。当寺。李德裕宰相及𠡠使行香。是大历玄宗皇帝忌日也。惣用官物。设斋。当寺内道场三教谈论大德知玄法师表赞。
廿二日令永昌坊王惠。始画金刚界大曼茶罗四副。
廿五日更则入新年。众僧上堂。吃粥馄([□@考]馄东本作[馄-日+田])饨杂菓子。众僧吃粥间。纲维典座。直岁一年内寺中诸庄及交易并客断([□@考]断恐新字)诸色破用钱物帐。众前读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