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初学题额集(上)(并序)
静以(国序事)法性自尔圆海。万象一如而言断。真如常住卓处。诸法双亡兮心灭焉。高高寂寂。更无凡圣形。湛湛广广。曾尽迷悟情。然月氏佛陀。说性海无碍。法法自在。震旦僧伽。述当位即妙。事事实相。十界性相。并莫不一曼荼罗会场。虽然。凡夫昏盲不识二谛中道。不明八识所现。起自他念。受颠倒生。因兹。诸佛番番出世。挑法灯照迷衢。器虽区各得其益。尔上根勇猛。而得脱速。下机怯弱兮取悟迟。此弥陀觉王。独發济凡愿。导难度者。教主随自意在此哉。今我元祖空上人者。摩诃那钵菩萨化现。而诞应日域。假作凡身。示有尘垢。外寻自身出离法。内求众生解脱术。总开千函秘藏金典。窥释尊密意深法。別探八帖灵相玉章。契善导慇懃劝化。或述杂词花于诸山长者。赞授心珠乎一州穷子。是并导师冥授之功哉。尚又下露点于楮而洽末叶。其中有一轴。号净土初学钞。虽枚纸少。义广而牵八万藏纲纪。意深兮张十三宗罗网。叹有余哉。或余阅之。虽解知不臻。志在遗弟故。忘他嘲。仅记所勘得。名初学题额集。录为上中下。分为本末六卷。上卷三国缘起。并净家题名。中卷华严。法华。三论。法相。地论。摄论题名。下卷圆戒。真言。成实。俱舍。戒律。宗门题名焉。
问。成劫相何。
答。成劫相者。三灾(火水风)坏劫后。唯有虚空。无有世界。经二十劫已。诸有情业增上力故。下际微风發。是时诸天。见微风起唱言。此劫欲成。如是展转。其风盛犹若金刚。以为风轮。堪持世界。次光音天(二禅天也)下金藏云(云色如金)注雨。遍满风轮上三千界内。其雨一渧如车轴。如是水轮。深八洛叉。八洛叉水上余水厚三亿二万。凝结成金轮(是成水金二轮。)次金轮更注大雨。其深至欲界顶。又大风吹此水。次第从上。成天宫乃至四天下山河大地等也。水上清者。初成天宫。上是最胜下渐劣。如是从上六天。乃至须弥七金山等。次第成已。次昏浊水。成余山河。大地等。(已上劫章)
问。有情世间成相何。
答。有情世间成相者。器界成已。二禅梵王。下生初禅。独住一增灭劫。见下界成已。次方作是念。我无梵子。作是念时。有极光净天。来生初禅。梵王言因我念而来。梵子亦云。我因王念而至。如是从上次第皆成。(已上劫章。器世间一劫成。有情世间十九劫成。)
问。何名住劫。
答。劫初时。此洲人寿无量。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十岁。名住一小劫。此后有十八劫。最后第二十劫。唯有增无减。此名住劫。增无过八万。减唯极十年。
问。劫初时人身量。并寿量何。
答。劫初时人长。千尺二千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飞空自在。寿命无量者。指八万四千岁。
问。彼时人。何以为食。
答。劫章云。所食地肥地味地饼香味具足资诸人(已上地肥等者。地膏。其味如甘露。其色如乳蜜。能凝者饼也。)
问。此等人身相等减相何。
答。时有一人。躭味嗅香。起爱取尝便食。余人随学竞取食之。尔时初名受段食故。身渐坚重。身光隐没。黑暗便生。日月众星从兹出现。人渐贪地味故。地味便隐没。从此以后。地皮饼生。竞取食时。地饼复隐。时复林藤菓生。躭食。菓复隐。复有自然香稻。不种自生。众共取之以充所食。(唯有粳米祥白无皮。)所食麤故。生大小便。仍人生男女二根。宿习力故。相视作非理作意。欲贪鬼魅。惑乱身心。遂行非梵行。时有一人。取香稻。贮拟后食。余人随学。渐多停贮。多收无厌。(稻仞朝生暮菓。人多贮故。后不尔。渐减日数过生。)尔时分田定疆。时诸人聚议。众内立一有德之人。名为田主。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贡田主。以一人为主。以政法治之。佛本行集经云。此贤劫初。地建立已。有一最尊富贵转轮王种。名曰田主王。田主有一子。名真实。为转轮王。王四天下。真实王千子内。有长子名意贤。意贤王千子内。有长子名自用。自用王千子内。有一长子。名智者。智者王之千子内。最初长子名顶生。绍父位。乃至难胜王子名葇草。葇草王子名大葇草。大葇草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苗裔合有一百八王。彼百八最后大葇草王无有子。即作是念。我今无儿。谁当继我王种。我今断诸王种。后生此念。我今若不出家修道。则断一切贤圣种。思惟已以王位付诸大臣。剃除鬓发。服出家衣已。持戒精进。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年至衰老。虽后柱杖。不能远行。时彼王仙诸弟子等。欲往东西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用盛王仙。悬树枝上。以何故。畏诸虫兽来触王仙故。时诸弟子乞食去。有一獦师。遥见王仙。谓是白鸟即射之。彼王仙被射已。有雨滴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尔时彼地有雨滴血。即生二甘蔗。以高大。时至甘蔗熟日灸开割。其一甘蔗出一童子。更一甘蔗出一童女。端正无比。时诸弟子。及诸大臣。往至彼林。迎二童子。时逐入宫。童子名善生。后甘蔗生。亦名甘蔗种。其童女名善贤。复名水波。时诸大臣。以彼童子即立为王。其善贤女为王第一之妃。时甘蔗王有第二妃。生于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別成。其善贤妃唯生一子。名为长寿。端正无比。时甘蔗王三子没。后唯有一子。名尼𤘽罗。(此言別威)为王。住迦毘罗城。治化人民。尼𤘽罗王。生于一子。名曰𤘽卢。其拘卢王生一子。名瞿𤘽卢。其瞿𤘽卢王。有一子。名师子颊。师子颊王生四子。第一名阎头檀王。(此云净饭)第二名输𤘽卢檀那。(此云白饭)第三名途卢檀那。(此云斛饭)第四名阿弥都檀那。(此云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第一净饭王次继王位。还在父城。治化人民。王有二子。一悉达。二难陀。第二白饭王有二子。一跋提。二婆婆。第三斛饭王有二子。一提婆达多。二阿难。第四甘露饭王有二子。一摩诃男。二阿泥留豆。第五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罗(已上)悉达太子十九。二月八日。踰都城舍国位。行四百八十里。至阿那摩国。于檀特山出家。六年苦行。三十而摩竭提国。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二月八日。成等正觉(南阎浮提中天竺有摩竭提国。)此寂灭道场。三七个日间。对金刚幢。金刚藏。法慧。功德林之四菩萨。加说华严。次经五十七日。赴梵王请。于波罗奈国鹿野园。对五比丘等。十二年间。说四阿舍。次王舍城鹫峰山。(七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七会)他化自在宫摩尼宝藏殿。(一会)王舍城竹林园中白露池侧。(一会)对大乘根性机。三十年间。说般若经。次灵山(二会)虚空(一会)对大乘调熟机。八个年说法华经。(佛年四十二年初说法华经也。)王舍城。释尊四十二。对韦提等。说净土经等。𤘽尸那国。城跋提河。沙罗双树下。一日一夜间。说涅槃经。佛五十年化缘尽。御年八十。二月十五日夜半。沙罗双树下。入涅槃矣。佛灭后。摩诃迦叶等一千余罗汉坐列。阿难登高座。正唱佛所说。余九百余罗汉染笔。阿难一唱言写多罗叶。自其次第相续。迦叶等二十余圣者相传。正法千年间。天竺流布。
问。释尊出家之相何。
答。释迦谱引普曜经云。以剑自剃发。而作是言。今落须发。愿共一切。除断烦恼。及以习障。(已上)五分律云。菩萨随缘之示现。不可定量。
问。释迦佛菩萨。何时学艺乎。
答。依普曜经。太子七岁。到于学堂。有博士名毗奢密多。(此云还友。)见菩萨威。迷闷躃地。都率天子。名曰清净。牵手令起。菩萨问师云。有六十四书。汝欲教何。师闻未闻喜舍慢。即叹菩萨无比德。(已上)西域记云。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云。一曰声明释话训字。诠目流別。二曰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禁呪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偽。五曰圆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已上)补注名之内五明。外五明者。前三同内。四呪术明。五符明也。(已上)助宣记云。外五明者。前四名同内。五符印明也。(已上)
问。外道法所立何。
答。慧睴云。成劫中有外道出世。梵云劫毘罗。此云黄赤色。以头发眉面色皆黄赤故。时人号为黄赤仙人。古云迦毘毗仙人讹也。其后弟子。十八部中上首者。名筏里沙此名雨。雨际生故。其雨徒党名为雨众。梵云倌奢萨怛罗。此云数论。谓以智数数度诸法。从数起论。论能生数。故名数论。造论者及学人。名数论师。论造二十五谛法。亦名金七十论。(金耳国王。外道与七十斤金。裹美故。名金七十论。)即是数论也。论有二十五谛。一者我。以思为体。欲受外境。三德便变。(三德者。勇。尘。暗之三也。我思胜境时。勇尘暗变起)二自性。古云冥性。未成大等名自性。三将成大等。名胜将胜。异旧故。自性別名即三德。梵云萨埵剌阇答摩。萨埵此云有情。及勇健义。今取勇健义。次剌阇。此云微。亦云尘坌。取尘义。后答摩。此云暗钝。钝暗自性。正名勇尘暗。言至德者。如论言。名染麤黑。今为赤黑。旧名喜忧暗。亦名贪嗔痴。旧云苦乐舍。由此三德是生死因。神我本性解脱。我思胜境。三德即变。我为境缠缚。不得解脱。后厌欲境修道。我不思境。自性不变。我离境缚。即得解脱也。(外道前八万劫之外为冥冥性如我臣佐也。)我为二十五谛也。三德从自性生大。我思外境。三德体故。四从大生觉。八万劫内。有所觉知故。八万劫前不觉为冥性。五从觉生五遗量。即色声香味触。即是能造。六以五遗量。生五大。即所造法。七从五大生十一根。眼。耳。鼻。舌。身。大小便。两手足。语具。心平等。即内心也。二十三谛。皆是转变无常。色能造火。火还赤。色能成眼。眼能见色。声能造空。空有声。声成耳根。耳根能闻声。香能造地。地多香故。地成鼻。鼻能取香故。味造水。水多味。水能成舌。舌能尝味。触能造风。故风能成身。身能觉触。五尘共生五大。五大共成五作业根。五作业根。肉舌手足大便小便及心平等根。我若受用外境。即从前生后。我若不受用外境。即从后却入冥性。四句分別。一有能变化。即名冥谛。二有从他变。即十一根。三有能变化亦从他变即觉。五遗量五大。四不能变化。不从他变。即神我是。造二十五谛论了作大石。方圆如一张床。告门人曰。有人问汝二十五谛。不得答者。即书问石上。后至天亲菩萨弟子。陈那菩萨。即
问。汝所立我。为作者为受者。
答言受者。又
问。为常为无常。即欲言常。不答受境。若言无常。我义不成。
答言。常比量故。破汝我义是有法应无常。(宗法)因云。以受外境故。同喻云。如受蕴。住主数日。答义不得。石即流汗震吼破散。(已上)成劫之末。有外道出。名吠世史迹奢萨恒罗。旧云衍世师。此云胜论。即造六句论。胜前数论。或胜人故名胜论。亦名唱路迦。此云𩿨鹠。旧云忧楼迦讹也。谓身形丑恶。惊他产妇死。因此昼藏夜出求食于场糠中。因人云食米斋仙人。造六句论。一梵云陀罗标。此云主谛。即实句义。以九法为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及意。是常。世界成即聚不增。坏即散为极微故不减。与二十四法。为所依。二梵云求那。此云依谛。是德句义。以二十四法为体。颂曰。色味香触与数量。一异合离彼此觉。苦乐欲嗔勤(【考】勤一作动)勇重。海洞行法及作声。此別配前九法。六句论说。三梵云羯磨。此云即作谛。是业句义。五法为体。取舍屈伸行。离实德外。別有五法。令实德作业。四梵云三摩若。此云总相谛。是大有句义。十句论名总同句义。即前实德业。不能自有。由別有一大有有之。五梵云毗尸沙谛。此云別相谛。是同异句义。十句论名俱句分別句。离实德业。外有別自性。人与人同。別有同法。令同人与畜异。別有异法。令异实德业三。各有总別之同异。六梵云三摩夜谛。此云无障碍谛。是和合句义。能令实等不相离。或此论如父母令能生其子。地水和合。能生万物。造六句论成要。得一人传受。须具七德。一生中同。二上种姓。三寂灭因。四身相同。五聪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具大悲心。后劫减位。波罗底斯国。有波罗门。名摩纳婆。此云儒童。儒童有子。名般遮尸奇。此云五顶。头有五角。发有五旋。七德虽具。根熟稍迟。为染妻妃。卒难化导。后同游戏。与妻竞花。由此相厌。即却念言。性目仙人在于何处。仙人得通。应时而至。迎至住处。为说六句论矣。后末代十八部中上首。名战米建底。此云慧月。造十句论。开同异句为二。更加有能无能俱分三句也。(已上俱舍抄也。慧月十句者。一实句。二总句。三业句。四大有句。五俱句。六分別句。七有能句。八无能句。九俱分句。十无说句也。)总外道有本源之三师。支流之六师。本源之三师者。一迦毗罗。(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伽。(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支流六师各有三种法。一富兰那迦叶。(计不生不灭。持三种法。一得一切智法。解心明利。通一切法。名一切智外道。二得神通法。發得五通。停恒河在耳。名神通外通。三得韦陀法。世间文字等。悉能解知者。名韦陀外道。)二末伽梨拘赊梨子(计众生之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三种法如前。)三删阇夜毗罗胝子。(计众生时熟得道。必经劫数。任运自尽苦际。三种法如前。)四阿耆多翅金银婆罗。(计非因。三种法如前。)五迦罗鸠駄迦旃延。(计诸法亦有亦无。三种法如前。)六尼犍陀若提子。(计业所作定不可改。三种法如前。)释摩迦衍论钞。(慈行)云。四宗外道者。一数论师。执有性与诸法一。(即当有句。)二胜论师。孰有等性。与诸法不一。(当非有句。)三无惭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亦一亦异。四邪命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非一非异。(已上取意引广百论。)
问。外道所期极果何。
答。秘藏宝钥云。上生非想。下住仙宫。身量四万由旬。寿命八万劫。厌下界如疮瘀。见人间如蜉蝣。光明蔽日月。福报超轮王。(已上)
问。以何行相。得此报。
答。宝钥云。诸外道等。亦立三宝三学等名。梵天等为觉宝。四吠陀论等为法宝。传授修行者。为僧宝。十善等为戒。四禅那即定。此定由六行而得。
问。诸外道。同修三学。生彼二界。证空三昧。言亡虑绝。何由不得断烦恼。证涅槃。
答。观著二边。定带二见故。
问。同观非有非无。何堕二边二见乎。
系属他主。不知因缘中道故。
因缘中道其意云何。
观因缘有故。不堕断边。观自性空故。不堕常见。观有空即法界。则得中道正观。由此中道正观故。早得涅槃。外道邪见人。不知此义。是故不得真圆寂。
(已上)此等外道无始时。相承佛法。违失佛法之本旨故。见解僻见故。非因计因执天等。震旦兴法者。弘决引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孔子弟子)光净菩萨称仲尼。(孔子)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已上)法苑珠林云。周时老子者。姓季名耳。字伯阳。其母感大流星而有怀。经八十一岁乃生。生时割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谓之老子。(已上)老子经云。虚无自然道。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乃至)一气道者。万物之奥。(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玄德深矣远矣。(玄德之人。深不可测。远不可极妙已上。)周易钩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转有五运。(运谓运数。谓时改易。取易义。)谓太易。太初。大始。大素。大极。气象未分。谓之太易。(此是一气正取最初极本)元气始萠。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气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转变五故名五运。(从太易转成四。燄本五运。已上。)纂要云。五气运通为天地之二灵。天地形別谓之二仪。(已上)圆觉钞。引周易云。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之称。(即体之用)天以乾为用。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故圣人当法此自然。而施人事。亦当应物成务。云为不已。终日乾乾。无时懈怠。是以因天象。以教人事矣。文言云。(孔子周易末)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已上)乾有四德。谓元亨利贞也。文言云。元者善之长也。庄子云。天之元德。始生万物。善之大者。莫大施生。如父母之恩最重。良由能生此身故。故辜其恩不报者。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若报者。孝顺之福亦世大。故古来至孝。皆德感天动地。即知。能生人命。世之上上善故。佛教云。造千个佛图。不如活一人命。然万物虽各有所生之处。展转推穷。至于最初。是乾阳为始生之本故。乾于此得名为元。即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天能通畅万物。使之会聚。故云尔也。利者善之和也。天能利益庶品。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贞者事之干也。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各得干济。庄氏之意。以是四句明天德。元是物始。于时配春。亨是通畅于时配夏。利为和义。于时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贞为干济。于时配冬。物成收藏。事皆干了。于五行之气。唯少于土。土则王四气。四气运行。非土不载故也。四气即四时矣。(已上)人叶此四德。仪正为德。又云。君子行此四德者。元仁。亨礼。利义。贞信。为四德不论智者。行此四事。竝须智故。(乾者总也。元亨等別也。)次坤德者。正具元亨利之德。兼具贞之德也。系辞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顺万物之情。故曰有亲。亲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地易简。万物各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业既成。则入于形器。故以贤人目其德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莫不由易简。而各得顺其分位也。已上 圆觉经钞。)孔子自然道。注千字文云。有人问颜回曰。汝之夫子道德多少如何也。
回答。我夫子道德。如人汤于大海饮水。水足而去。亦不可测量海水深浅。升斗多少之数。我量夫子道艺亦然。(已上)又云。人须恒惧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常也。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此为五星。在地为五岳者。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五岳。在人为五常者。仁义礼智信是也。
问曰。何名为仁。
答。好生恶杀名仁。敌而无怨名义。敬上爱下名礼。怨亲平等。善恶俱齐名智。言无反覆名信。能行此者至立道。(已上)次道士法者。
虽周易。人异作法异也。法违宗。人术作为先。周易意。乾者卦之名。其卦者。系辞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已上)周易辞云。卦者挂也。言悬挂物。以示于人。故谓之卦。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不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方谓之卦。故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但初有三画。于万物变通未画故。更有之而有备万物之形象。穷天地之能事故。六画成卦。(已上)此封一长为阳画。二短为阴画也。纂要云。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融和之气为人。谓之三才。人者盘古君。龙首人身。呼为风雨。吠为雷电。开眼明。闭眼夜。死后有开辟。左目为日。右目为月。毛发为草木。骨节为山林。小肠为江。大肠为海。血为灌渎。(已上取意)此宗盘古王为根本。而思量诸法。思度天下。以八卦与算术。正计日月星宿。新定天下之吉凶。现十八变等。纂要云。天地元气之所生也。天谓之乾。地谓之坤。天圆而色玄。地方而色黄也。(已上)元气成天地。天地云二仪。以天地人云三才。地盘古君。
○混天图云。首君盘古。(治天下九万八千年。)天皇氏(十二头。兄弟十二人。治天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十一头。兄弟十一人。治天五万四千岁。)人皇氏。(九头。兄弟九人。治天四万五千六百岁。)五龙氏。(兄弟五人。此一人。异本凡合九百三十七万三千六百岁。 私云。已下少少加別书。)摄提氏。(治天六十四万九千五百岁。)合熊氏。(治天六万三千岁。)连遥氏。(治天三万三千岁。)叙命氏。(治天四万岁。)有巢氏。(治天百余岁。)燧人氏。(治天三万六千岁。)伏羲氏。女娲乃至帝尧。(已上女娲氏下有十四帝。谓女娲氏。共工氏。大庭氏。栢星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无怀氏。此十四皆袭伏羲名。异书葛天氏次加阴康氏为十五帝。)历代互见图曰(皇宋马仲虎作大国王代记。至皇宋末此书略抄也)大昊伏羲氏(风注。木德。都大昊之墟。亦曰包羲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于是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教民为网罟。以佃以教教民。在位百一十年。)炎帝神农氏。(姜姓。火德都鲁。始教民播种五谷。后断木为相操木为耒。以教天下。日中为市。在位百四十年。临魅承明直厘哀伦共八代。合五百二十年。末代侵凌诸侯。诸侯咸归于轩辕。)黄帝有熊氏。(公孙姓。名轩辕士总。都轩辕之丘。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㓵木为舟。剡木为楫。服牛乘马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在位一百年。)少昊金天氏。(名摰字青阳。黄帝之子。金德。都曲阜。凤凰适 故起于官为鸟官。在位八十四年。)颛顼高阳氏。(姬姓。黄帝孙。水德都帝丘养材以任地。毂时以象天。在位七十八年。)帝喾高辛氏。(黄帝曾孙。木。都毫。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旋利物。聪明顺天之义。仁而威天下。服历日月迎送。明鬼神敬事。在位七十一年。)帝尧陶唐氏。(伊祁姓名放勋。帝喾之子。火德。都平阳。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舜时有仕趍视四时。天下服其言。在位九十八年。起甲辰止辛也。)帝舜有虞氏。(姚姓。名重花。颛顼五代孙。瞽叟之子。母曰握登。见大蛇感生舜。土德。都蒲坂。幸友闻于四方。受天命。依于二女。命二十二臣。率尧旧职巡守四海。五载一始。在位五十年。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起戌申止丁酉。有试三十。摄位三十八年。服丧三年。其一在三十年之数。为天子五十年。凡寿百十二岁。)
○十四代。(此下。平出正统天子。下处诸侯。或同位国王。)
帝禹。(姒姓 名文命。金德。在位十五年。)帝仲康。(在位三年。)帝相。(为羿所逐。羿自立二年。复为寒浞所杀。浞立十年。少康杀之。共四十年。)少康。(在位四十九年。)帝槐。(在位十六年。)帝芒。(在位八年。)帝泄。(在位六十年。)不降。(在位六十三年。)帝扃(在位十年。)帝厪(在位七年。)孔甲。(在位三十一年。)帝臯(在位十一年。)帝發。(在位十年。)履癸。(号曰桀。成汤放于南巢。夏氏遂灭。在位五十二年。)右十四主。合四百三十二年。而天下归商。
○商初云殷。(起庚戌。止戊寅。)都毫。以建丑为岁首。
帝成汤。(子姓。水德。在位十三年。)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大甲。(又曰太宗。在位三十三年。)沃丁。(在位三十三年。)大庚。(在位二十五年。)小甲。(十七年。)雍已。(十二年。)大戊。(又曰中宗。毫在祥柔毂。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修德。祥桑枯。在位十七年。)仲丁。(一年。)外壬。(十五年。)河亶甲。(九年。)祖乙。(十九年。)祖帝。(十六年。)沃甲。(二十五年。)祖丁。(二十三年。)南庚。(二十九年。)阳甲。(十七年。)盘庚。(改殷曰商。在位十八年。)小辛。(二十一年。)小乙。(二十年。)武丁。(又曰高宗。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于傅岩之中。以为相。五十九年。)祖庚。(七年。)祖甲。(十六年。)廪辛。(六年。)庚丁。(二十一年。)武乙。(四年。)太丁。(三年。)乙。(三十七年。)辛。(帝乙小子也。乙长子曰微子启。以母贱不得嗣也。正后子谓纣帝。在位三十三年。狎侮五常。武王伐之。)
右商三十主。合六百二十九年。而天下归周。
○周代。(起己卯。终乙巳。)都镐。建子月为年首。(从武王。至幽王。居西周。从平王至定王。居东周。考王以下。复号西周。)
武王發。(姬姓。木德。伐纣后革商受命。偃武修文。归马于花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弗服。私云谥父昌曰文王也。在位六年。)成王诵。(四十七年。)康王钊。(二十六年。)照王瑕。(四十二年。)穆王满。(五十五年。)共王紧尼。(十二年。)懿王[革*喜]。(二十五年。)孝王辟方。(十五年。)夷王爕。(十六年。)厉王胡。(好利暴虐。国人畔袭王。王出命于彝召穆二公。行政。号曰共和王。死于彝。在年三十七年。)共和。(召公。私云摄政十四年。)宣王静。(召穆二公辅之。四十六年。)幽王宫涅。(娶申女。为后。又得褒姒生伯服。犬戎攻王遂杀。十一年。)平王宜臼。(五十一年。)桓王林。(二十三年。)庄王佗。(十五年。)僖王胡斋。(五年。)惠王阆。(二十五年。)襄王郑。(二十三年。十六年晋文公重耳立。)项王臣。(六年。)𭅖王班。(六年。)定王瑜。(二十一年。)简王夷。(十四年。)灵王泄心。(简王之子。生髭二十一年。)景王贵。(二十五年。)敬王丐。(四十三年也。二十九年鲁西狩获麟。春秋于此终。)元王仁。(八年。)贞定王介。(二十八年。)考王嵬。(在位十五年 初贞定王。立长子去疾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其弟嵬杀思王自立。是考王也。)
右周并哀思。共三十六主。合八百六十七年。而天下并于秦。
○十二诸侯
▲鲁周公旦。(姬姓。武王弟。起己卯止辛亥。周公不就鲁。伯禽代就。武王元年封旦。伯禽七世至献公。年不可考。献公子直公。)直公。孝公。惠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厘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西狩获麟。孔子卒。当惠敬王四十一年也)元公。穆公。共公。康公。景公。平公。𦈏公。项公。(当周赧王为家人。鲁祀遂绝。楚考烈王灭。)右卅四君。八百七十二年。楚考烈王灭之。
▲齐太公。(东海上人也。本姓姜氏。后曰吕。武王元年封齐。起己卯终壬寅。自太公七世至献公。献公子武公也。不勘本纪故不载。)武公。厉公。文公。成公。庄公。僖公。襄公。齐君。桓公。公子。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项公。灵公。庄公。景公。晏孺子。悼公。简公。平公。宣公。康公。
右卅一君。合七百四十四年。齐田氏灭之。
▲晋唐叔虞。(姬姓。武王子。成王弟也。武王崩。成王立。封弟虞于叔唐。是成王元年也。起乙酉终乙巳。自叔五世而至厉侯。厉侯子靖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殇侯。文侯。昭侯。孝侯。鄂侯。小子侯。晋侯。武侯。献侯。惠侯。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项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靖公。 右三十八君。合七百四十一年。而韩赵魏共灭之。
▲秦非子。(嬴姓。非子好马。及善养。问孝王召使主马。孝王分土为附庸。后曰秦嬴。秦嬴三世至公伯。年不可考。公伯之子秦仲也。)秦仲。庄公。襄公。文公。宁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公。献公。孝公。 右三十君。合五百六十三年。事入战国。
▲楚熊绎。(芋姓。周成王时。举文武劳故封楚。成王元年。起乙酉终己卯。自绎九世至熊延年不可考。延之子熊勇也。)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鄂。若敖。霄敖。蚡冐。武王。文王。杜敖。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陜敖。灵王。平王。昭王。惠王。简王。声王。右三十二君。合七百十五年入战国。
▲宋微子。(子姓。封之庶兄也。周成王。乃命微子开。代商后奉其先祠。起乙酉终乙亥。此国七世而厉公之子僖公也。)僖公。惠公。戴公。武公。宣公。穆公。殇公。庄公。闵公。新君。桓公。襄公。成公。昭公。(杵旧。)文公。共公。平公。元公。景公。昭公。(特。)悼公。休公。辟公。宋公 右三十二君。合八百三十一年。齐楚魏共灭之。而三分其地。
▲卫康叔。(姬姓。周武王讨纣。封纣子武庚。奉其先祠。武王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二相与武庚欲攻成。周公旦冢宰令杀武庚。杀管叔于商。囚蔡郭邻。卫国封庚叔。成王元年封。起乙酉终壬辰。此间八世顷侯。顷侯之子僖侯也。)僖侯。武公。庄公。杨桓公。卫君。(州吁。)宣公。惠公。卫君(黔年。)懿公。戴公。文公。成公。穆公。定公。献公。殇公。襄公。灵公。出公庄公。(荆聩)卫君。(起。)悼公。敬公。昭公。怀公。慎公。声公。成侯。平侯。嗣君。怀君。元君。卫君。(角) 右四十一君。合九百八年。而秦二世灭之。
▲陈胡公。(媯姓虞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妻尧二女居媯汭。后以为姓桀崩。商均为封国夏时。或失。或续。周武封求桀后。纣之陈奉帝桀。起己卯终癸亥。此间五世慎公。慎公之子幽公。也。)幽公。僖公。武公。夷公。平公。文公。桓公。厉公。利公。庄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哀公。惠公。怀公。闵公。 右二十四君合六百四十五年而楚惠王灭之
▲蔡叔度。(姬姓。武王弟。杀武庚与管叔。迁癸叔郭邻。叔郭邻而死。其子曰胡。驯善周公闻为鲁乡士成王复封蔡。起己卯终甲午。此间五世而厉侯。厉侯次武侯也。)武侯。夷侯。僖侯。共侯。戴侯。宣侯。桓侯。哀侯。穆侯。庄侯。文侯。景侯。灵侯。平侯。悼侯。昭侯。成侯。声侯。元侯。齐侯。 右二十五君合六百七十六年而楚惠王灭之
▲曹叔振铎。(姬姓。武王弟。武王克纣封曹。武王元年立。起己卯终甲寅。此间五世而孝伯。孝伯之子夷伯也。)夷伯。幽伯。戴伯。惠伯。穆公。桓公。庄公。僖公。昭公。共公。文公。宣公。成公。武公。平公。悼公。声公。隐公。靖公。曹伯。 右二十五君。合六百三十六年。而宋景公。灭之。
▲郑桓公。(姬姓。周厉王少子。宣王廿二年封之。起二未终丙午。)武公。庄公。昭公。厉公。子亹。郑子。文公。穆公。灵公。襄公。悼公。成公。僖公。简公。定公。献公。声公。哀公。共公。函公。𦈡公。康公。 右廿三君。合四百三十一年。韩哀侯灭之
▲燕召公。(姬姓。周武王灭纣封之。成王时为三公。乡邑有棠树其下侯伯庶人无失职。后人思召公。不敢伐甘棠。遂歌之。起己卯终戌午。此间九世。而惠侯也。)惠侯。僖侯。项侯。哀侯。郑侯。穆侯。宣侯。桓侯。庄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献公。孝公。成公。闵公。僖公。桓公。文公。 右三十七君。合七百九十年。事入战国。
▲吴周章。(姬姓。仲雍四代孙也。大伯弟也。武王讨纣后。求大伯仲雍之后。得周章。时君吴。因封之。起己卯终戊辰。此间十三世。而去齐 去齐之子寿梦也。)王(寿梦。)王(诸樊)王(余奈)王(僚)王(阖庐。)王(夫差。)
右二十君。六百五十年。越王勾践灭之。(是十二侯外也。)
○七国
▲秦惠文王。(孝公之子。以周显王卅二年立。至显王四十四年初称王。起甲申终甲寅。)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右五君合。九十一年。事入始皇纪。
▲魏文侯。(毕姓。武举封毕公高于毕。其后绝。或在夷狄。其苗裔毕万事晋献公。献公 伐魏封万。次桓侯。文侯。武侯。)武侯。惠王。襄王。昭王。安僖王。景闵五。王假。 右八君。合二百七十九年当秦始皇二十二年。始皇灭之。
▲赵烈侯。(周穆王。赐遗父赵城。由此为赵氏韩康子魏相子共灭智伯分其地。后烈侯为诸侯。起戊寅终己卯。周显王四十六年。诸侯皆称王也。)武侯。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威王。悼襄王。幽穆王。代王。 右十一君合百八十二年。当秦始皇。始皇灭之。
▲韩景侯。(韩氏事普封韩。遂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伐智伯。分其地后为诸侯。起戊寅终辛未。)烈侯。文侯。哀侯。懿侯。昭侯。宣惠王。襄王。僖王。桓惠王。王安。 右十一君。合百七十四年。秦始皇灭之。
▲齐太公和。(相齐宣公。及康公立淫酒太公迁康海上。周安十六年许之。为诸侯。起乙未终庚辰。)桓公。威王。宣王。闵王。襄王。王建。 右七君。合百六十六年。始皇灭之。
▲楚悼王。(声王之子。周安王元年立。起庚辰终戌寅。)肃王。宣王。威王。怀王。项襄王。考烈王。幽王。 右九君。合百七年。始皇灭之。
▲燕易王。(文公之子。周显王时立。起己丑终己卯。)王哙。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王喜。 右七君。合百十一年。始皇灭之。
○秦始皇。(水德。都雍庄。襄之子。以十月为正在位三十七年。起乙卯终甲午。)二世皇帝(丞相赵高以天下盗往织。恐二世诛己。乃弑帝于望夷宫。在位三年也。)子婴。(二世之兄之扶苏之子。赵高立之。沛公入武关。子婴奉天子符灵降沛公。在位四十六日。居月余 顷籍杀之。) 右三主。合四十年。天下归于汉
○西汉高祖。(刘姓。火德。沛丰邑中阳里人。都长安。以亥月为正。灭西楚顷籍燕王。天下归于汉在位十二年 起乙未终戊辰。)惠帝。(在位七年。)高后。(吕姓。惠帝后。无子。取后宫美人子。名之为太子。及惠帝崩太子立。年幼太后临制。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后幽。在位八年。)太宗文帝。(高祖次子。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世宗武帝。(始建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符。元鼎。元封。大初天汉。大始征和后元通五十四年。)昭帝(始元。元凤。元平。通十三年。)昌邑王。(即位二十七日密光废。)中宗宣帝。(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通二十五年。)元帝。(初元。永光。建昭。通十六年)成帝。(建始。河平。阳朔。鸿嘉元始。元延。绥和通二十六年。)哀帝。(建平。元寿。通六年。)平帝。(元始五年。)孺子婴。(王莽讨平帝。立婴莽称假皇帝。莽建国以婴为定安公。居摄初始通三年。) 右十四主。合二百十四年。
▲新室王莽。(元城人。成帝舅。王曼之子。初封新都侯。后进封安汉公。建国。天凤地皇。是年更始立称王。通十五年也。起己巳终癸未。)
▲更始玄。(字圣公。景帝七代孙。王莽未起兵于宛。诸将贪懦而立之。迁都长安。起莽末终光武初。在位三年 起癸未终乙酉。)
▲刘盆子。(莽末樊宗起兵于莒。密州皆朱其眉。谓之赤眉兵。以盆子为天子。至光武建武三年降。在位六年。起癸未终丁亥。)
○东汉光武帝。(字文叔。长沙帝王六代孙。都洛阳。梁王永。卢芳。公孙述。淮南王李宪。彭龙。张步。皆称王。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通三十三年。起乙酉终己亥。)显宗明帝。(永平十八年。)肃宗宣帝。(建初八元和三。帝和二。通十三年。)和帝。(永元十六。元兴一。通十七年。)殇帝。(延平一。)安帝。(永初七。元初六。永宁一。建光一。延光四。通十九年。)北乡侯。(济北王子。安帝南巡崩于南阳。后立为帝。在位二百七十二日。)顺帝。(永建六。阳嘉四。永和六。汉安一。建康一。通十九年。)冲帝。(永嘉一)质帝。(本初一。)桓帝。(建和三。和平一。元嘉二。永兴二。永嘉三。延喜九。永康一。通二十一年。)灵帝。(建宁四。嘉平六。光和六。中平六。通二十一年。)献帝。(初平四。兴平二。建安二十四。通三十年。)右十四主。合百九十五年。而禅于魏。天下三分。
○三国。(私云。魏蜀吴皆正帝。而如鼎足。蜀吴非覆王。但非南朝列。故不平出也。)
○魏高祖文帝。(曹姓。汉丞相參之后。受禅都邺。在位七年。起庚子终甲申。黄初七年。)烈祖明帝。(在位十三。太和六。青龙四。景初三。)厉王。(在位十四年。正始九。嘉平五)高贵乡王。(在位六年。正元二。甘露四)元帝。(景元四。咸熙一。在位五年。) 右五主。合四十五年。而禅位于晋。
▲蜀昭烈帝。(都成都。起辛丑终癸未。帝武二。在位二年。)安乐惠帝。(建兴十五。延熙二十。景耀五。炎兴一。在位四十一。) 右二主。合四十三年。而降于魏。
▲吴太祖权。(孙姓都武昌。太祖元年。黄武七。黄龙三。嘉禾六。赤乌十三。太元一。起辛丑终庚子在位三十一年。)候官侯。(建兴二。五凤一。太平二。在位六。)景帝。(永安六。在位六。)归命侯。(元兴一。甘露一。宝鼎三。建衡三。凤凰三。天册一。天玺一。天纪四。在位十七。) 右四主。合六十年。而降于晋。
○西晋世祖武帝。(同马姓。文帝之子。受魏禅都洛阳。起乙酉终丙子。泰始十。威宁五。太康十。在位二十五。)惠帝。(在位十七年太熙一。元康改永平元。永康一。永宁一。永兴二。光熙二。)怀帝。(永嘉六。在位六。)愍帝(建兴四。在位四。) 右四主。合五十二年。而中宗即位于建康。(号曰东晋。)
○东晋中宗元帝。(在位六。建武一。大兴四。永昌一。起丁丑终乙未。)萧宗明帝。(太宁三。)显宗成帝。(咸和九。威康入。在位十七。)康帝。(建元二。)穆帝。(永和十二。升平五。在位十八。)哀帝。(隆和一。兴宁三。在位三。)海西公。(太和五。)简文帝(威安二。)武帝。(宁康三。大元二十一。在位二十四年。)安帝。(隆安五。元兴三。义熙十四。在位二十二年。)恭帝。(元熙一。) 右十一主。合百三年。而禅位于宋。
○晋宋僭偽十六国。(僭者不受禅。诸侯自称王也。亦云僭偽。)
▲前凉张。(据凉州。寔建兴茂。驳重化。祚和平。玄观建兴。天锡右八主。总七十四年。前秦符坚灭之。起癸亥终丙子。)
▲蜀李特。(据成都号成。至寿改为汉。建初。雄建兴。晏平。玉衡。期玉恒。寿汉兴。势大和右五主四十五年。晋遗恒沮灭之。起癸亥终丁未。)
▲前燕慕容。(据邺。既隽。元玺。光寿。𬀩建熙。右四主。总六十八年。前秦符坚灭之。起癸亥终庚午)
▲汉刘渊。(据平阳。元熙永凤河瑞。听光兴 嘉平。建元。麟嘉。曜光初 右三主。总二十六年。后赵石勒灭之勒起甲子终己丑。)
▲后赵石勒。(据襄国。太和。弘延凞。虎建武。太宁。世鉴。祇永宁 右六主摠三十三年。魏冉闵灭之。起己卯终辛亥。)
▲魏冉闵。(不在十六国数。后赵石虎养孙。曾姓也。石氏杀石鉴。而僭位称魏。永兴。前燕慕容隽灭之。在位三年。起庚戌终壬子。)
▲前秦符洪。(据长安。徤皇始。生寿光。坚永兴。甘露。建元。丕大安。登太初。崇延初右。七主。摠四十九年。后秦姚兴灭之。起庚戌终甲午。)
▲后秦姚苌。(据长安。白雀。建初。兴皇初。弘始。泓永和。右三主。总三十四年。晋遣刘裕灭之。起甲申终丁巳。)
▲西秦乞伏。(据金城。建义。乾师太初。更始。炽盘。永康。建弘。摹〔【考】摹恐暮欤〕末永弘。右四主总主十七年。大夏赫连定灭之。起乙酉终辛未。)
▲后凉吕光。(据姑臧。大〔【考】大恐天欤〕安。嘉麟。龙飞。纂咸宁。隆神鼎。古三主总十八年。后秦姚兴灭之。起丙戎终癸卯。)
▲后燕慕容垂。(据中山。建兴。宝永康。盛建平。长乐。熙光始。高云正始右五主总二十六年。马跋灭之。起癸未终戊申。)
▲南凉秃发。(据广武。大初利。东▆建和。传▆▆弘昌。嘉平。右三主。总十八年。西秦乞伏炽盘灭之。起丁酉终甲寅。)
▲北凉叚业。(据张掖。神玺。天玺沮渠蒙逊胡人改元永安。太始。承玄。义和。牧犍永和。右三主总四十三年。后魏世祖灭之。起丁酉终己卯。)
▲南燕慕容。(据广固。建平。起太上。右二主。总十二年晋刘褣灭之。起戊戌终庚戌。)
▲西凉李暠。(据姑臧。建初。歆嘉兴。向永建兴起庚子终辛酉。右三主。摠二十二年。北凉沮渠蒙逊灭之。)
▲大夏赫连。(据方缵万城。龙升。凤翔。昌武 真兴 昌承光。定胜光。右三主总二十五年。后魏世灭之。起丁未终辛未。)
▲北燕凭跋。(据昌黎。今高丽。太平。弘太兴。右二主总二十八年。后魏世祖灭之。起己酉终丙子。)
○南朝四代
○宋。(亦号刘宋。)武帝裕。(刘姓。受晋禅都建康。永初三。在位三年。起庚申终戊午。)营阳王。(景平一。)文帝太祖。(元嘉三十年。)孝武帝世祖。(孝建三。大明三。)前废帝。(景和三。先为永光。后改景和。)明帝。(泰始七。泰豫一。在位八年。)苍梧王。(元徽四。)顺帝。(升明三。)右八主。合五十八年。而禅位于齐。
○齐高帝道成。(萧姓。受宋禅都建康。建元四。起己未终辛巳在位四年。)
武帝。(永明十一。)郁林王。(隆昌元。永明内。別非年数也。)海陵王。(延兴元。亦永明内也。)明帝。(建武四。永泰一。)东昏侯。(永元二。)和帝。(中兴一。)右七主。合二十三年。而禅位于梁。
○梁武帝。(萧姓。与齐同出。受齐禅都建康。天监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大清三。在位四十八年。起壬午终丙子。私云有说曰。曰。深爱佛法。舍身成大同寺奴。)简文帝。(大宝二。)元帝。(承圣三。)敬帝。(绍泰一。太平一。) 右四主。合五十五年。而禅位于陈。
○陈武帝。(陈姓受梁禅。都建康。永定三。起丁丑终己酉。)文帝。(天嘉六。天康一。在位七年。)临海王。(文帝之子。在位二年。太后。废之。光大二。)宣帝。(太建十四。)后王。(至德四。祯明三。在位七年。) 右五主。合三十三年。而为隋所灭。
○北朝六代
▲后魏道武帝。(拓跋氏。水德。都平城。在位二十三年。登国十 皇始二。天兴六。天赐五 起丙戌终甲寅。)明元帝。(永兴五。神瑞二。泰常八。在位十五年。)太武帝。(始光四。神嘉四。延和三 大延五。太平真君十一。正平二。在位二十八。)文成帝。(在位十四。兴安二。兴光一。大安五。初平六。)献文帝。(在位二。天安一。东兴一。)孝文帝。(延兴五。承明一。太和二十三。在位二十九。)宣武帝。(在位十六。景明四。正始四。永平四。延昌四。)孝明帝。(熙平二。神龟二。正光五。孝昌三 在位十二)孝庄帝。(永安二。)东海王。(建明一。)安定王。(中兴一。)孝武帝。(永熙三。) 右十二主。合百四十九年。而分为东西魏。
▲东魏孝静帝。(清河王之子。据洛城。后迁邺。在位十六年。孝武帝丞相。兴百官立之天平四元象一。兴和四。武定一) 右一主。十六年。而禅位于北齐。
▲西魏文帝。(孝文帝之孙。孝武臣宇文泰立之。都长安。在位十七年。大统十七。起乙卯终丙子。私云 后魏孝武帝依无礼两臣争互立帝。为东西魏也。)废帝钦。(在位二年。不改元。宇文泰废之。)恭帝。(不改元在位三年。宇文泰立之)右三主。合二十二年。而禅于后周。
▲后梁宣帝。(昭明太子第三子。都江陵。初岳阳王遂称帝。大定七。起乙亥终丁未。)明帝。(天保二十四。)梁公。(广运二。) 右三主。合三十二年。为隋灭。
▲北齐文宣帝。(高姓受东魏禅都邺。夫保十。起庚午终丁酉)废帝殷。(改光乾明。未几常山王废而杀之。)孝昭帝。(皇建一。)武成帝。(大宁一。河清一。)温公。(天统五。武平六。隆化一。)幼主。(承光一。) 右六主。合二十八年。而为后周所灭。
▲后周孝闵帝。(宇文泰第三子也。泰姓。受西魏禅都长安。即位年崩。世宗元。起丁丑终庚子。)明帝。(不改元二年武成二)武帝。(保定五天和六。建德六。宣政一。在位十七年)宣帝。(改元大成。未几禅位于太子)静帝。(太象二。) 右五主。合二十四年。而禅于隋。
○隋文帝坚。(杨姓。弘农人。受后周禅。火德。是年灭后梁与陈。天下归一。都长安。起辛丑终戊寅。开皇二十。仁寿四。在位廿四。)炀帝。(大业十二。)恭帝。(义宁一。)越王。(皇泰一。) 右四主。合三十八年。而禅于唐。
○唐高祖渊。(李姓。受隋禅。土德。都长安。起戊寅终丙寅。武德九。在位九。)太宗。(贞观二十三。)高宗。(永徽六。显庆七。龙朔三。麟德二。乾封二。总章二。威亨四。上元二。仪凤三。调露一。永隆一。开耀一。在位三十四。)则天后曌。(高宗后。武氏。在位三十一年。光宅又云嗣圣。又云文明一。垂拱四。永昌一。天授二。又云载初。长寿二。又云如意。延载一。天册万岁一。又云证圣万岁。通天一。又云万岁登封。神功一。圣历二。久视一。长安四。又云大足。)中宗。(在位五年。神龙二。景龙三。)睿宗。(在位二年。景云二。先天一。重茂矫立殇帝。)玄宗。(在位四十三年。开元二十九。天宝十四年时。安禄山發兵及范阳。)肃宗。(在位十年至德二。乾元二。元年禄山陷京师。僭称雄武皇帝。国号燕。改元圣武二年。安庆绪弑父禄山。袭偽位开元天威。史思明称燕王。诱庆绪杀后称应天皇帝。又史朝义杀思明偽位。又段于障据绵州反称梁王。)代宗。(庆德二。永泰二。大历十四。在位十七年。)德宗。(在位二十六年。建中四。典元一。贞元二十一。建中三年。朱滔称大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侯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四年李希烈反僭帝位国号楚改元武成。又朱泚犯奉天。称大秦皇帝。国号秦。)顺宗。(永贞一。)宪宗。(元和十五。)穆宗。(长庆四。)敬宗。(宝历二。)文宗。(大化九。开成五。在位十四。)武宗。(在位六年。会昌六。五年恶僧尼。耗蠹天下。少留寺。僧不过三十人。余皆归俗。田产入官。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铸钱也。)宣宗。(大中十三。)懿宗。(威通十四。)僖宗。(在位十五。乾符六。广明一。中和四。光启三。文德一。)昭宗。(在位十六。龙纪一。大顺一一。景福二。乾宁四。光化三。天复三。天祐一)照宣帝。(不改元。只称天祐。)
右唐竝殇帝。(睿宗之次。)共二十二主。合百八十九年禅于梁。(起戊寅终丙寅)
○五代。(又云五代横。唐代末有异代五。合为唐代。)
○梁(太祖朱姓。受唐禅都汴。后迁洛统。开平四。乾化二。起丁卯终癸未。在位六。)庶人友珪。(太祖第二子。杀父代立。改元凤历。未几末帝即位。贬为庶人。即乾化三年。)末帝瑱。(乾化第三年即位不改元又一年。真明六。龙德三。在位十一年。)
右三主。合十七年。而唐庄宗灭之。
○唐庄宗。(本姓朱耶。起癸未终乙未。同光三。)明宗。(在位八。天成四。长兴四。)闵帝。(改元应顺。未几。潞王从珂。废帝。改元清泰。)废帝从珂。(清泰二。)
右四主。合十三年。晋高祖灭之。
○晋高祖。(石姓。金德。都汴。大福七。起丙申终丙午。在位七。)出帝。(在位四。称天福一。开运三。) 右二主。合十一年。出帝北迁。而汉起于晋阳。
○汉高祖暠。(刘姓。火德。都汴。起丁未终庚戌。在位二。初即位不改元。称晋。高祖十二年。次年改乾祐。称天福一。乾祐一。)隐帝。(不改元。仍称乾祐。乾祐二。)
右二主。合四年。而归于周。
○周太祖威。(郭姓。受汉禅。木德。都汴。在位四。起辛亥终己未。广顺三。显德一。)世宗。(显德五。)恭帝。(即位百余日。逊位于皇宋。)右三主。合九年。天下归宋。
○五代僭偽十国。(五代间。僭者有十国。称王。)
▲蜀王建。(据成都。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天一衍乾德成康右二主。合三十五年。庄宗灭之。)
▲吴杨行密。(据淮南。温。隆演。武义。浦顺。义乾。真太。和天祚。右四主。四十六年。逊位于南唐。)
▲闽王审知。(据福建。延翰麟龙启永和昶通文曦永隆延政天德右六主。合五十五年。南唐灭之。)
▲吴越钱𬬮。(据两浙宝正元瓘弘佐弘倧俶约国。右五主。合八十四年国灭。)
▲楚马殷。(据湖南。希右。希萼。希崇。刘言。王达。右六五 合五十六年。南唐灭之)
▲南汉刘隐。(据广南。袭乾亨白龙大有。玢光天张遇贤永乐晟乾和。𬬮大宝。右六主。合六十七年国灭。)
▲南平高季兴。(据荆南。从诲。保融。保勗。继冲。右五主。合五十七年国灭。)
▲后蜀孟知祥。(据两浙。明德昶广政。右二主。合四十一年国灭。)
▲南唐李旻。(据金陵。升元。景。保大交泰煜。右三主。合三十九年国灭。)
▲北汉刘旻。(据太原府。乾祐钧天会继恩继元广运。右四主。合廿九年国灭。)
○皇宋。(亦云大宋)太祖皇帝。(建隆三。建德五。开宝八。起庚申终乙亥。通十六年。)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太平兴国八。雍熙四。端拱二。淳化五。至道二。)真宗。(在位十五年。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大僖五。乾兴一。)仁宗。(天圣九。明道二。景祐四。宝元二。康定一。庆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通四十一年。)神宗。(在位十八年。熙宁二元丰八。)哲宗。(在位十五年。元祐八。绍圣四。元符三。)徽宗。(在位二十五年。建中靖国一。崇宁五。大观四。政和八。重和改宣和七。)钦宗。(靖康一。)高宗。(在位二十六年。建炎四。绍兴二十六。)孝宗。(在位二十七年。隆兴二。乾道九。淳熙十六。)光宗。(绍熙五年。)宁宗。(在位三十年。庆元六。嘉泰四。开僖三。嘉定十七。)今上皇帝。(宝庆三。绍定六。端平三。嘉熙□。已上私云。自上三皇。至今嘉熙。互见图略抄也。今上皇帝者。理宗王也。嘉熙四淳祐十二。宝祐六。开庆一。景定五。通四十年。)幼帝。(德祐一。)
右十四主。合二百六十二年国灭。
『此下末弟追加。依和汉合图。(【考】此下以下』中良山原著无元和年中后人所加)
○大元端宗。(在位十九年。)成宗。(贞元二。大德十。通十二。)武宗。(至天四。)仁宗。(皇庆二。延祐七。通九年。)英宗。(至治三。)泰宗。(泰定四。天历二。至顺三。)顺帝。(先统二。至元六。至正四。通十二年。)
右七主。合九十一年而终。
○大明太祖。(洪武三十五。)太宗。(永乐二十二。)昭帝。(洪熙一。)宣宗。(宣德十年。)英宗。(正统十四。)景帝。(景泰七。)英宗。(上皇复位。天顺八。)宪宗。(成化二十三。)孝宗。(弘治十八。)武宗。(正德十六。)今上皇帝。(喜靖四十五。隆庆六。万历四十三。私云万历四十三。当日本元和元年。』)日本国者(日本事)天神七代。地神五代。次人王也。其中书记云。昔天地开辟之初。天地之中。(中者擅本)有一物。状如苇牙。便化为神。号之为国常立尊。次国狭槌尊。次丰斟渟尊。(皆男神也)三代器界未成满。但空中有物。(如萆贝)是世始也。(此义顺俱舍)其后泥土煑尊(男。)沙土煮尊。(女。)大户道尊。(男。)大苫边尊。(女。)面足尊。(男。)惶根尊。(女。)六代三代。始虽有男女形。无其仪式。亦不知御隐处也。伊弉诺尊。(男。)伊弉册尊。(女。)此二神。天浮阶上。相语言。是下岂无国哉。天御𫓴指下搜。有其𫓴中物。(物者口传)𫓴志多多利潮凝坚。成嵨成国成山川草木即阴。二神此地界下居成阴阳。如是成大八岛国。世中岂无主哉。生一女三男。所谓日神。月神。比留子。素盏乌尊是也。其后淡路国宫作。露霜久送。地神五代始。天照太神。日神是也。今伊势大神宫御坐。此即我朝根源也。故世中所有众生。皆此御末。此大八岛。美豆穗国。高山末短山伊惠利。雨御影日御影成出天增人等。我皇孙御子国知食。
○神武天皇。(元年辛酉治七十九年。)绥靖。(元年庚辰治三十三年。)安宁。(癸丑三十八年。)懿德。(辛卯治三十四年。)孝昭。(丙寅八十三年。)孝安。(己丑百二十年。)孝灵。(辛未七十六年。)孝元。(丁亥五十七年。)开化。(甲申六十年。)崇神。(甲申六十八年。)垂仁。(壬辰五十九年。)景行。(辛未六十年。)成务。(辛未六十一年。)仲哀。(壬申九年。)神功皇后。(辛巳六十九年。)应神。(庚寅四十一年。)仁德。(癸酉八十七年。)履中。(庚子六年。)反正。(丙午六年。)允恭。(壬子四十二年。)安康。(甲午三年。)雄略。(丁酉二十三年。)清宁。(庚申五年。)显宗。(乙丑三年。)仁贤。(戊辰十一年。)武烈。(己卯八年。)继体。(丁亥十七年。)安闲。(甲寅二年。)宣化。(丙辰四十年。)钦明。(庚申三十二年。)敏达。(壬辰十四年。)用明。(丙午二年。)崇峻。(戊申五年。)推古。(癸丑三十六年。)舒明。(己丑十三年。)皇极。(壬寅三年)孝德。(乙巳十年。)齐明。(乙卯七年。)天智。(壬戌十年。)天武。(壬申十五年。)持统。(丁亥十年。)文武。(丁酉十一年。)元明。(戊申七年。)元正。(乙卯十年)圣武。(甲子二十五年。)孝谦。(己丑十年。)大炊。(己亥六年。)称德。(乙巳五年。)光仁。(庚戌十一年。)桓武。(壬戌二十四年。)平城(丙戌四年。)嵯峨(庚寅十四年。)淳和。(甲辰十年。)仁明。(甲寅十七年。)文德。(辛未八年。)清和。(己卯十八年。)阳成。(丁酉八年。)光孝。(乙巳三年。)宇多。(戊申十年。)醍醐。(戊午三十三年。)朱雀。(辛卯十六年。)村上。(丁未二十一年。)冷泉院。(戊辰一年。)圆融院。(庚午十五年。)花山院。(乙酉二年。)一条院。(丁亥二十八年。)三条院。(壬子五年。)后一条院。(丁巳廿年。)后朱雀院。(丁丑十一年。)后冷泉院。(丙戌三十三年。)后三条院。(己酉三年。)白河院。(癸丑十三年。)堀川院。(丁卯二十一年)鸟羽院。(戊子十五年。)赞岐院。(甲辰十六年。)近卫院。(庚申十四年。)后白河院。(丙子二年。)二条院。(己卯六年。)六条。(丙戌十年。)高仓院。(己丑十二年。)安德。(辛丑二年。)广濑。(甲辰十四年。)土御门院。(己未十一年。)顺德院。(庚午十一。)新院。(辛未十年。)后堀河院。(辛巳十年。)四条院。(壬辰十年。)一院。(壬寅三年。)新院。(丙午十三年。)
净土初学抄者。净谓清净义。净土论云。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已上)注云。今将別清净。出二种。故言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已上依报)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已上正报)大论云。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已上)土者。大经所说二百一十亿诸佛之土是也。故云净土。初学者。学道之人。必十五始入学堂。故云初学。亦云始学。
因问。圣道净土名目何。
答。清净觉经云。闻说净土法门。(已上)华严经第七会云。我当于普广明殿。说净土法门。(已上)庄严论云。为大人志干机。说圣道一种。为渐悟容预机。说净土法门。(已上)观经云。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已上)净土论云。净土果报。离二种机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已上)此宗三经一论为所依。俱擧大意。先大经大意者。(【考】大经大意事)弥陀四十八愿也。序分义云。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發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已上)群生者五乘也。五乘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也。故玄义云。正由托佛愿。致使五乘齐人。(已上)于六八愿。初十一及十五。六。十八。九。二十。廿一。廿七。三十三。四。五。三十七。八。九(摄凡愿)第十四。(二乘所托愿)第二十二已下。(多菩萨所托愿)也。
问。菩萨等往生何。
答。大经下云。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告弥勒。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花。(有无数菩萨。不退转。智慧勇猛。供养诸佛。于七日中。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坚固之法皆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竟。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已上往生诸菩萨略抄)
问。此十四佛国等菩萨。往生极乐意何。
答。自行成就。增进佛道。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利他圆满故也。故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萨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慧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文殊愿亦如是。)大经下。应时无量寿佛。授菩萨记言。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决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已上)诸大菩萨。往生极乐大意若斯矣。人天二乘。准之应知。
次观经大意(【考】观经大意事)虽说定散之诸善。本意以阿弥陀佛而为事。故玄义云。人法竝彰故。名阿弥陀佛。流通释云。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已上) 因。
问。人法差別例证何。
答。华严宗。普贤为人。一乘果分为法。五教章云。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当是不可说义。何以故。不与教相应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论云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者是也。二是缘起因分。即普贤境界也。此二无二。全体遍收。其犹波水。(已上)天台宗。以观音为人。以妙法为法。故观音玄云。此品之内。不云妙法。故知。观音妙法体同(已上)真言宗以普贤为人。以秘密瑜伽为法。故菩提心论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嗔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日月轮。(已上)三论宗。文殊人。八不中道法。法相宗。弥勒人。三无自性法也。人法之名目。光明大师所立也。密宗名法门主。
问。今宗以弥陀果人。为法门主。诸宗以菩萨等因人。为法门主之意何。
答。解经经本意自显。解一代经。诸宗意。行者内证自心即佛故。因人自分进。升进道果人显故。今真宗意。弥陀果人应用垂下。诱引五乘故。他力別愿故。
后弥陀经大意(【考】小经大意事)十恶五逆众生。以一日七日之称名。直入无漏无生之报土。开无生悟。教主但赞叹弥陀別愿不思议名号。时六方诸佛证诚。经云。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北方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爼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下方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沙数诸佛。上方有梵音佛。宿(音秀)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已上称赞经说十方诸佛。)
问。说诚实言者。此事不审。法华云。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已上)一大事者。无相甚深诸法。实相一理也。故多宝佛涌出证诚。今经所说法。有相弥陀名号。所期徃生极乐。何诸佛证诚哉。
答。法华尤甚深也。多宝佛之证诚。实丁宁也。仰可信。但今证诚异于他。至所说法。凡虑之所不及也。有相无相在机情。而非关法体。实相一理者。能化向机根立名。法体本自不落一名字。以万物而为名摄万机。但可仰信佛言。经云。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深。(已上)行此难事者。释尊出世成道。因弥陀法故。念佛镜。引月灯三昧经云。本师自说。我行此念阿弥陀佛难事。得无上菩提。月灯三昧经云。十方三世。一切过去未来。及现作佛。皆学念佛。速证无上菩提。(已上)世世番番诸佛。皆学念弥陀佛故。悲华经五百大愿第一云。我未来世。于浊恶世中。宣说阿弥陀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已上)此文合阿弥陀经。释尊本怀。全在弥陀故。诸经所说出世本怀唯一世。今经云释尊本愿。云诸佛三世修学。可为世世本怀。故一代八万会座中。无超此经证诚。故十因云。鹫峰妙法。多宝一佛证诚。王城金典。四方四佛俱说。所所道场。不似今舌相证臧盛。
问。证诚权教有之耶。
答。不尔。
问。何故无哉。
答。实无速离生死故。
问。大集经说三乘断证时。有诸佛证诚何。
答。大集非证诚所说法甚深。且证三乘分別说。不违过去诸佛说也。或又至极大乘法故。有此证诚。一论者。(国净土论大意事)三经通申论也。立五念门。一礼拜。二赞叹。三作愿。四观察。观察三。一观世界相。二自利利他。三入一法句。(此即诸教所赞理具观道也。)五回向矣。沙门源空录者。本地大势至菩萨也。委如本传。
问。本抄顺余章者。可举净家所依经释。如何无哉。
答。三经一论是也。所引要集文粗显之。故不別举若委举之者。(国净土教事)
- 无量寿经二卷。(唐僧铠译)
- 观无量寿经一卷。(彊良耶舍译。)
- 阿弥陀经一卷。(罗什译)
- 净土论一卷。(天亲菩萨造。流支三藏译。)
- 十二论。(龙树菩萨造。禅那崛多三藏译。)
- 麒鳞圣财论四卷。(流支造)
- 净土论注二卷。(昙鸾造。)
- 略论安乐土义一卷。(昙鸾造)
- 安乐集二卷。(道绰造。)
- 观经疏四卷。(善导造。)
- 法事赞二卷。(善导。)
- 观念法门一卷。(善导。)
- 般舟赞一卷。(善导。)
- 礼赞一卷。(善导。)
- 临终要决。(善导。)
- 群疑论七卷。(怀感。)
- 五会法事赞一卷。(法照。)
- 大圣竹林寺记。(法照。已上唐国。)
- 往生要集三卷。(慧心。)
- 往生十因一卷。(永观)
- 选择集本末。(源空。)
- 净土初学抄一卷。(源空。)
- 三经私记各一卷。(源空。)
- 布萨戒仪
- 金刚宝戒章。
- 语灯录七卷。(源空。假字书。)
- 语灯录拾遗一卷。(源空假字书。)
- 弥陀本愿义疏一卷。(源空。)
念佛往生者。云云者。总指五念门也。诸行往生者杂行。五部章疏者。法花三大部。竝维摩疏。涅槃疏也。玄义六云。能持此经故。生安乐土。处莲花中。不为贪欲所恼。亦是离十恼乱。(已上)文句八云。无量寿观云。处华台人。久者为胎生。实非胎生也。(已上例证引之)止观二云。步步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已上)维摩疏云。无量寿国。果报殊胜。无可比喻者。(乃至。)犯重罪者。临终忏悔念佛。业障即转往生。(已上)涅槃疏未勘矣。上足基师者。玄奘有四人上足弟子。谓肪。生。光。基。委如高僧传。阿弥陀仪轨者。阿弥陀仪轨云。弥陀有別义。深秘。秘中秘秘也。知了种子密号。即身可证善(【考】善恐菩欤)提。弥陀如来之名。亦曰观自在尊。亦此佛密号。曰妙法莲华经也。净妙国土。云阿弥陀佛。五浊刹云观自在尊。净秽隔虽异。引接方便无障碍。今此弥陀如来。吉里久字为种子。合贺罗伊恶四字。而成一字。贺字三因佛性具足。正了缘之三佛法蜜报应之三身可成之理示。此中罗字。具足三义。离尘。清净。波罗蜜。尘即六尘也。虽不厌之。心性即本来清净。至大涅槃岸。吉里背有伊点。三德秘藏。大涅槃不竖不横。自在之三身。如来之种子也。伊字之点侧置二点。一大涅槃义。一方便神通义也。凡弥陀如来之因位。万行诸波罗蜜。乃至十方诸佛之尘数三昧陀罗尼门。吉里句一字具足。万法无阙灭。己界佛界及魔界。其身备斯字。极乐界庄严。水鸟树林罗网等。昼夜恒时说法。偏由此字加持力也。法华二十八品之。甚深难解之功德。此字中具。一心万法无差別。若人唱此字一口。七难九横消灭。四重五逆除却。临命终暮。往生上品莲台(已上)若无阿弥栗多之句者。此请不空三藏之仪轨也。纵诵吉里字。不诵阿弥栗多之句者。都不验征也。
问。诵阿弥栗多之句者。如当宗之益。而可速疾哉何。
答。不尔。彼上上根机。以上上方便。(如仪轨本经。书本尊供物灯明次第如法。)深致观念。而诵陀罗尼。断烦恼之处得益。大师云。毗卢遮那经云。如实知自心。是即入陀罗尼观门也。如实知自心者。其意云何。阿字本不生故。知自心本不生。是言知自心矣。阿字本不生故。何云如实知自心。言如实者。指本不生之理云实。此本不生理。为自心性故。本不生者。心性都无故。云本不生欤。为当虽有心性。而无变易故。云本不生欤。心性非云都无。自性清净无改转故。云本不生。如虚空性非有非无。此心亦尔。(已上)大日经疏云。显教断麤妄执。细妄执。极细妄执。密教断微细妄执(已上)此下根机。唯请救护。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不断烦恼。直入无漏无生之报土。忽得涅槃分。更以不同。甘露之句者。正智院道范云。口称本尊名以为口密。一切举动。无非契印。况慇重相。一切语言。无非真言。况称佛名心。依尊号义趣以为心密。其义趣者。佛号三字。既是真言。若据句义。是甘露义。彼佛自能离于一切惑障热毒。证于一切涅槃清凉。亦能令彼念持众生。如我无异。是名甘露。(已上秘密念佛集。释阿陀三字。从口称至既是真言。释三字。从若据下释尽字也。)
问。净家三国相承行仪次第何。
答。今释三国相承者。(【考】三国传来事)一天竺者。且佛在世之时。阿难行礼拜。大经云。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西面合掌。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国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诸有。皆同一色。(已上)韦提观极乐。观经云。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乃至)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已上)跋陀和菩萨。行称名行。般舟三昧经。阿弥陀佛。告跋陀和菩萨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已上)阿难为礼拜正行之本。韦提为观察正行之本。跋陀和为称名正行之本矣。三部经皆以称名正行。面面付属流通弥勒阿难舍利弗。佛灭后七百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出世。结十二礼颂。行礼拜愿极乐。
问。龙树为天台真言三论祖师。何必愿极乐。
答。十二礼文显著也。何成疑。就中。楞伽经未来记之的文云。(【考】龙树除文事)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度后。谁持为我说。如来灭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已上)此楞伽经。报身说故。我乘内证智者。同大经五智。妄觉非境界者。今五智非等觉十地之境界。乃至非思议言说之境。故说不思议不可称智。如来乃至我说者。如来自问。如来灭度已下。如来自答。答中于南天国已下。龙树未来记也。此中能破有无见者。同今经不可称智。昙鸾释不可称智云。不可称智者。言佛智绝称谓。非相形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有知有之智。法若是无者。亦应有知无之智。诸法离有无。故佛冥诸法。则智绝相待。(已上)以智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离四句。缘之者心行灭。指之者言语断。(已上。吾等凡夫。急往生极乐。可知之。) 大乘无上法者。同今经弥勒付属之。为得大利无上功德。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者。同今经六十有七亿。不退诸菩萨。皆当往生。
问。就此文料简。难破疑关。高野大师二教论。始从我乘内证智。终至大乘无上法。引之云。我乘内证智者。是即示真言秘藏。如来明记(已上)诸宗皆依用之故。或云我乘内证智者。我宗一心三观。慧文禅师。依释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之文。立一心三观故。或云我乘内证智者。我宗八不中道也。龙树本意。宗三论法。或云我乘内证智者。我宗圆成实妙理也。楞伽经我宗依经故何。
答。释尊出世成道。偏依念阿弥陀佛三昧故。般舟三昧经云。三世诸佛。依念阿弥陀佛三昧。成等正觉。(已上)故知。内证念佛三昧也。本自弥陀三昧广故。开此三昧。说一代八万。故大经同本异译清净觉经云。十方三世佛。一切诸菩萨。八万诸圣教。皆是阿弥陀(已上)机机区。而为有性相各別之情者。且开弥勒内证。说楞伽深密等。明四分三性。圆成实而废情。依玄奘慈恩等宗之。为有一异去来之情者。开文殊内证。说诸部般若经等。明毕竟皆空之妙理。融情于八不。仍罗什吉藏宗之。为有事理一圆之情者。开观音之内证。说法华涅槃等。明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等。慧闻(【考】闻恐文欤)南岳天台等。解一心三观之妙因。于无作三身之妙果。圆融融于情。以此宗之。为有显开大乘不信之情者。开普贤之内证于妙法。密说大日金刚顶经等。令大乘立信。依龙猛一行慧果等宗之。此等法门主菩萨众。皆是极乐久住也。此等菩萨。皆以念弥陀三昧。而为内证。为助化之力。趣众生利益也。故楞伽经云。十方佛刹中。所有法报身及变化。菩萨比丘众。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已上)非啻菩萨。诸佛等。皆以弥陀三昧。为内证因故。观佛经云。佛告阿难。我与贤劫诸大菩萨。因是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智。威神自在如是。十方无量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已上)故知显密诸经。皆开弥陀三昧也。但冀停情执。明勘显密诸经。静察佛智矣。
问。此一一料简。实荒量也。何以一两文。塞事不稳便诸典乎。所引文趣一机一缘所说。何关诸因诸证诸机。释尊成道。云依念佛三昧者。违守护国界经。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言秘密主。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习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大毗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遍满虚空。诸佛同声。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觉。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处。唯愿慈悲。为我解说。是时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谛听。当为汝说。汝今宜应当于鼻端想月轮。于月轮中。作唵字观。作是观已。于后夜分。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沙三世诸佛。不于月轮。作唵字观。得成佛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门。亦是八万四千法门宝炬关鎻。唵字则是毗卢遮那之真身。唵字即是一切陀罗尼母。从此能生一切如来。从如来生一切菩萨。从菩萨生一切众生(已上)开弥陀三昧。说一代八万者。违一代超过。多宝证诚。纯圆一实之妙经。为诱引一代之通机。开一乘说三乘。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乃至。)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乃至。)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论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乃至。)为诸众生类。分別说三乘。(已上)弥陀三昧为内证以赴众生利益者。违诸圣圆通之首楞严经。经七卷说楞严呪毕云。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此六字梵语。此翻白伞盖。即指藏心。)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呪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十方如来。执此呪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呪心。坐宝莲花。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呪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十方如来。持此呪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十方如来。依此呪心。能于十方㧞济群苦。(已上)此等文。面面皆可成一代教之根本。佛成道之因。众生利益之乘何。
答。本自所答。任经文所归弥陀超诸佛。大经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已上)但至一机一缘难者。最尊第一弥陀所發本愿。岂赴一机。舍众机乎。既五乘齐入本愿也。以此本愿所成佛内证。为诸佛之内证。赴众机故。被恃一切众生。普资益万人。是摄弥陀他力本愿用。十方三世诸佛。始成正觉。非进我果。唯偏为利益众生也。(可他力本愿弥陀内证为缘。)守护国界经。为诱引秘密之一机。佛可赞唵字之德。何对三世诸佛。为成觉法。弥陀三昧。法花经。为开会鹿园证果之声闻情说之。何对十方三世佛诸菩萨。八万教同含藏文哉。楞严经。显如来藏心。为示众生说也。下机难得如来藏故。以楞严呪祈请令得之说也。何对从极乐出。十方法身。报身。应身。菩萨。声闻等。趣利益众生之经文哉。非啻此经月灯三昧经。观佛三昧经等。亦明镜也。何致疑。他力不思议妙门。佛智果海。仰可信。国界。法花。楞严等经。实皆显我等心性一理。说唵字。一乘实相。如来藏心。于此等说者。设说自性天真之果海。皆普贤文殊观音等内证释之。难及弥陀果海内证。师弟异故。因果別故。此皆自力门所谈也。(八万教。开弥陀三昧者。一切行可本愿乎。不尔。面面内证。改色味。示众生故。)寻云。今为诸佛之内证。念弥陀三昧之体。何物哉。答。佛智所证岂不前云。非等觉十地境界。汝绝情意。但仰教主释尊说。释尊说弥陀外用功德言。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已上)外用之功德既如此。何况内证哉。
问。十方三世诸佛。最初出生之极乐之体何。
答。第一义谛之实报土也。净土论云。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称赞经云。假使经于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以其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亦不能尽。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已上)疑云。第一义谛法性土。何同云报土。又法身法性土。报身报土。应身化土定之。何一处出生哉。答。三身三土各別。娑婆应化一说也。界外果海之说会不尔欤。(已上抑诸宗情解以解楞伽经文耳。)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天亲菩萨出世。结二十四行颂。修五念门。愿极乐。龙树。天亲。俱造千部论。终期净土矣。
二震旦国者。内典录曰。(【考】流支三藏事)梁武帝世。北天竺(乾陀会国)三藏法师。菩提流支。魏言道希从魏永平二年。(北朝后魏第七主宣武帝时。)至天平年。(同北朝东魏高祖孝静帝时也。当元年。)其间凡历二十五年。在洛都及鄙译。李廓录称。三藏房内。经论本。可有万夹。所翻译笔受草本。满一屋间。(已上)续高僧传六(义解篇)曰。昙鸾逢中国(天竺也)三藏菩提流支。流支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鸾寻顶受。(已上略抄)瑞应传。(如下所引。)译天亲净土论。正授鸾。或制立宗论四卷。详圣净二门故。今号宗祖三藏。如今抄者。本地论宗也。彼宗有南北两家。今师北地祖矣。遂归净土故。立宗论曰。今此净土宗。约三法轮。立二藏教。惣摄一代。(云云)又云。称名一乘多善根。一念十念佛来迎。(已上)瑞应传云。齐朝昙鸾法师。家近五台。洞明诸教。因得此土仙经十卷。欲访陶隐居学仙术。后逢三藏菩提流支。问曰。佛法中。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否。三藏唾地惊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延寿。年尽须堕即将无量寿观经。授与鸾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长得解悦。永离生死。鸾便须火遂焚仙经。忽于半夜。见一梵僧入房。语鸾曰。我是龙树菩萨。便说偈已。落叶不可更附枝。未束粟不可仓中求。白驹过隙。不可暂驻已去者叵反。未来未可追。现在今何在。白驹难可回法师乃知寿终。集弟子三百余人。自执香炉面向西。教诫门徒。劝崇西方。以日初出时。齐声念佛。即便寿终。寺西五里。有一尼寺。闻空中音乐。西来东去。须臾又闻东来西去。(已上)龙树偈诵无常迅速。白驹者譬寿于驹欤。龙树示知往生极乐。鸾法师闻此偈。即遂往生故。又迦才净土论云。沙门昙鸾法师者。竝州汶水人也。魏末高齐初犹在。神高远。三国知闻。洞晓众经。独步人外。梁国天子萧王。恒向北礼昙鸾菩萨。注解天亲往生论。载成两卷。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劝道俗等。决定往生。得见诸佛。恒请龙树菩萨临终开悟。诚如所愿。此方报尽半宵之内。现圣僧像。忽来入室云。我是龙树菩萨。便为说偈曰。(已上偈如前)新修传云。(国道绰事)释道绰。并州人也。弃家已来。历访名师。后闻瓒禅师理行兼著。毕志事之。寻憇石壁玄忠寺。寺即后鸾魏鸾法师旧止(【考】止恐趾)也。鸾于其寺。久蕴净业。至其亡日。叠有祥异。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石。绰读其文弥深信。讲涅槃经二十四遍。每叹鸾法师智德高远。尚舍讲说。修净土业。已得往生。况我小子。所解何足为多而恃此为德。即舍讲说。修净土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日別七万返为限。礼拜供养。相续无间。为开悟有缘。每讲观经二百遍。示诲道俗。七岁已上。念阿弥陀佛。教用小豆为数。上者念得九十石。中者五十石。下者三十石。(已上)善导类聚传云(国善导事)近有山僧善导者。阿弥陀佛化身(西方略传)幼投密州明胜法师。(三论宗人。)出家诵法花维摩两经。(新修传)时周游寰宇。求访道津。见西方变相。(曼陀罗也)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于是投大藏经。誓云。仰愿我得有缘经。信手探之。得观经。便喜诵习。云。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贞观(唐第三主太宗年号)中。初闻绰禅师晋阳开阐。欲不远千里。从而问津。时逢玄冬首。风飘落叶。填满深坑。遂挈瓶钵。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乃闻空中声曰。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罣碍。遂出坑进程。至绰禅师。展会夙心。(前所念。)绰公即授与观经。导披卷详之。比来所睹(云初所见曼陀罗)宛在目。入定七日不起。绰叹其深诣。(导念想)因请令入定。语导曰。绰恐不往生。愿师入定为佛得否。导入定。见佛百余尺。
问(问定中佛)曰。道绰现念佛。不知得住生否。又问。何年月得生。
答曰。伐树连下斧。还家莫辞苦。又令绰忏悔三罪。绰公静思往咎。皆曰不虚。于是洗心悔谢讫而见。导即曰师罪灭。无问贵贱。屠沽辈亦击悟。(净土往生传。西方略传略抄。)在西明寺内。与金刚法师。(摄论宗人)量念佛胜劣。升高座發愿云。准诸经。念佛一法。一日七日。一念十念。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此堂中二像皆放光。若念佛法。恶不生净土。遣善导堕大地狱。遂将如意杖指像。像皆放光。(念佛镜。)有信人。见和尚念佛佛从口出。一声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或十声。万声。光亦尔。(净土往生传。西方略传。)有暂申礼请。闻说少法。或得预道场亲承教训。或曾不见闻。披寻教义。或展转授净土法门。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岩。或委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此供养有二意。远报佛恩。近谢 导。)略闻四远(四方)向百余人。(新修往生传)每自责曰。释迦尚分卫。善导何人。端居索供养。乃至沙弥。并不受礼。所见塔庙。无不修葺。(瑞应传)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流汗。三十余年无別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脱衣。般舟(入定)行道。礼佛方等。(忏悔欤)以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曾不举目视女人。一切名利无心起念。绮词戏笑。亦未之有。所行之处。净身供养(人多供导。)饮食衣服四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丰。皆不自入。竝将回施。好食送大厨(库裡)供养徒众。唯食麤恶。才得支身。诸有嚫施。将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堵。(与称同幅义。)然灯续明。岁常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新修传略抄。)导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情偽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于弥陀法中。以不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时京师士大夫归信。收其骨葬。高宗皇帝。(唐第三主)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新修传)辛巳永隆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善导和上亡。(年代绪)一云。春秋六十有九。身体柔软。容色如常。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入灭。(新修传)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忽然微疾。掩室怡然长逝。(新修传二十六篇师)已上类聚传。源空会入灭相违曰。权者入灭。随机不同。(已上)瑞应传云。(【考】怀感禅师事)感法师(高僧传云。不知何许人也)居长安千福寺。博通经典。不信念佛。
问善导和尚曰。念佛之事在何门。
答曰。若能专念佛。当自有证。
又问。颇见佛否。
师曰。佛言何可疑哉。遂三七日入道场。未有其应。自恨罪深。欲绝食毕命。师止而不许。三年专志。遂得见佛金色玉毫。证得三昧。乃自造往生决疑论七卷。临终佛迎。合掌向佛卒。(已上)乐邦文类云。(【头】法照禅师事)法照者。唐代宗。(第九主。)大历四年。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祥云覆其寺。云中有楼阁睹阿弥陀佛二菩萨。复于道场外。遇一老人。指见文殊。因往五台。大圣现竹林寺。照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未审修何法门。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说已。为照摩顶而退。(乃至)德宗。遂勅迎入内。教宫人念佛。亦代宗时为国师。亦云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已上)龙舒净土文云。少康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也。康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發光明。言未已。光乃闪烁。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导于空中曰。汝依吾事。利益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又逢一僧。语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言讫而隐。(新定今罗州也)至彼人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与之约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小儿务得其钱。随亦念之。后经月余。俟钱者多。康乃曰。可念十声与一钱。如是一年。无长少贵贱。念佛之人。盈于道路。凡见康者。则称阿弥陀佛。后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座。令人面西。康先唱阿弥陀佛。次众和之。康唱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临终放光数道。掩然而逝。世称后善导。(康缙云仙都人也。乐邦文颂云。立社之号。以远公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中间继此道者。乃有五师。曰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是五师。异世同辙。省常大宋人。住钱唐修净业。宗赜者。大宋元祐中。住真州长庆寺。劝念佛。是禅宗也。已上五人世云五大法师。)三日本者(镇西宗要听书云。念佛日本四度兴盛也。一番圣武帝御宇。行基弘念佛问。成一阶僧正兴盛也。农夫田歌歌念佛。二番延喜帝御时。空也上人弘之。三番花山帝御时。源信僧都。造三帖往生要集弘之。四番隐岐院御时。法然上人造选择集弘之)行基菩萨传云。(【头】行基菩萨事)泉州人。天智七年生。生胞衣裹缠。母忌之悬之树枝。经宿往见。出胞能言。收育童游赞佛乘。村儿舍牛马。从者数百人。其主覔儿牛马。到基所。闻其说。感泣忘归。说诲间牛马散诸所。基上高所呼。应声来。十五出家。桥河畔堤不日成。基归故里。里人捕鱼宴池边。年少戏荐基。基吃须叟吐池。为小鱼去。有时度沙弥。勅禁圄。在狱游里闾赦之。有智光法师。云朝廷赏基弃我嫉隐山。一夕俄死。十日苏。语诸弟狱中基受生所我受苦毕。行谢基作礼矣。此师又兴念佛。往生极乐。万民风靡唱佛名。本地文殊菩萨。初会华严發愿往生。今又本迹不替。归本愿念佛。是万行基本故欤矣。空也传云(【头】空也上人事)光胜沙弥时称空也。多为济。无水地多穿井。俗名弥陀井。旷野每逢遗骸。捃一处念弥陀号。灌油烧。天庆元年。(醍醐时)入王城。于市鄽唱弥陀化人。人呼市上人。后创六波罗蜜寺。或逢松尾明神与衣。或老锻工礼也云。日暮道远如生死何。教云。只专念弥陀。工辞还。中路逢贼。工潜念弥陀。贼见工云空也上人舍去。奥羽二州夷地。负像经往说法。二州多化。终著净衣。执香炉端坐。语门人云。无量圣众来迎。语已气绝。香气音乐响天。(世云。不知何许人。或云延喜帝子。)法华验记云(【头】慧心僧都事)源信僧都。本是大和州。葛木下郡人(乃至)道心坚固。读诵法花经。了深义。显密一教得其源底。迄壮年时。背名利。山门闭迹。深望极乐。谁量所期矣。撰往生要集。为极乐指南。其时梦。观音微笑。授与金莲花。毘沙门捧盖。大唐皇帝。降宣旨。建庙堂。安影像。及往生要集。授大师号。(谥圆通大师。闻度度唐人传。)僧都迄春秋七十六。以宽仁元年。(后一条时)六月十日寅时。永迁化。当此时。天奏妙音乐。又香风频吹。奇妙香气满虚空。草木枝叶。似萎衰形。向西方倾低。(已上)永观传云(【头】永观事)永观(但马守国举孙木工助萨原敦隆子)十二岁出家。东大寺受戒。本学三论。兼习唯识因明矣。生年十八岁已后。归念佛门。作往生十因一卷。所行世。自每日称名一万遍。后增六万。每日三时。弥陀供养法无懈。一期之间。百万遍三百度。(乃至)白河院承保二年(乙卯)四十二岁后。住禅林寺。一向念佛。堀河院承德三年(乙卯)六十七任律师。仅经一宿辞退之。次年补东大寺別当。鸟羽院天承元年(庚寅)腰有少痛。至二年春。起居不快。至同八月。食事乖例。同十月晦日。修往生讲。十一月一日。强自沐浴。苦痛忽除。同二日亦修往生讲。至念佛段。众等同音。唱来迎赞。师语傍人曰。香气芬馥。然而余人不闻。至丑时。头北面西。正念念佛如睡气绝。春秋七十九。于时紫云耸禅林空。音乐闻闲屋内。紫云移扉。经时不消。(已上)源空传(〔【考】源空事〕舜昌法印于叡山 集四十八卷)云。黑谷上人者。崇德院御宇。长承二(癸丑)诞生。久安(近卫院)三年。志学攀登叡峰。(同年登坛)同六年。二九隐居黑谷。承安五年。(乙未)归善导疏入专修。(其岁四十三。)谓为出离生死。虽学一切教。而当我机失得度门。后入报恩藏。周览积年。披阅一切经。已及五遍。和尚八轴疏。亦见五遍。文幽义邈。然后別开八卷。亦看三遍。前后补接。窃窥八遍。才至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文正解素意。偏行念佛。以为正定之业。建历二年(壬申)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唱光明遍照四句入灭。(已上年满八十)往生奇瑞。灭后追荐。委如传矣。
问。上诸师。同修往生业。何遂往生。何必黑谷时殊盛哉。
答。何虽修净业。遂往生。黑谷上人。习学八宗。师德超当代人。诸宗本师。还为弟子。义花开天下。的申法谈于大里。开心新显。一人倾首。诸侯为礼。有时出槐门。步空放头光。月轮殿下。降大庭。低头合掌。从其已来。日本一州。贵贱归念佛一行。
问。诸宗人师。谁不吐威光。何法不甚深。何此念佛一法。殊利益广大乎
答。一弥陀娑婆缘深故。一易行故。一佛果应用甚深广故。虚舍万像。海藏百川例也。
问。文言促易行。非但念佛。陀罗尼真言。亦可易行。
答。会有二一。真言非他力本愿。故非易行。念佛本愿故易行也。一陀罗尼念佛胜劣如別纸矣。
寻云。设虽他力本愿。何超法身所说之陀罗尼乎。
答。本愿者界外土。报身之内证。汝之所解教主。所不及也。(又可在別纸。)
寻云。净土经。开弥陀内证。故果地间。可胜诸经。诸经开菩萨内证。故因位而可劣。然何诸经。说甚深无相理。净土经说有相浅近旨乎。
答。相无相在机非法。法浅深在见不同。譬如耆婆之前万物皆妙药。药无浅深。皆应病肝心。净土经教主。为顺下机说相浅。浅识不知之。法体谓浅。诸经劝上机。故说相深。若说相浅。机懈怠意苔深。自心玉不显。自心玉不显者。何出生死。故说相深。浅识不觉。谓法体实有浅深矣。又复本自迹下有益。高益少。譬如褁覆火火气漏出故。才唱一念十念。五逆十恶。谤法阐提。忽入实报土矣。迹自本高有益。下益少。譬如青出从蓝。而青于蓝。青劣蓝。人不用之。虽高动落机知解情量证理少。(已上一分。)
初学题额集(上)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85 初学题额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7-0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