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法相义卷中
十一色法
色法有其十一。谓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也。何名法处所摄色。此有五种。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极略色者。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种。法处实色。极微为性。显扬第五。瑜伽五十四。说建立极微。有十五种。谓眼等根为五极微。色等境五极微。四大种。四极微。法处实色。有一极微。以此十五。为极略色性。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摠义。摠略众色。拆至极微。名极略色。略色之极。依士得名。二者小义。拆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畧色。色即极略。或色之极畧。依士持业。二释随应。二释虽成。持业为胜。以色是五种通名也。极逈色者。以空界色极微为体。空界色中。摄六种色。谓明暗光影及逈色。与空一显色。以空界色。上下见別。分成逈色。及空一显色。拆此六色。以至极微。摠名极逈色。离碍方显。立以逈名虽明暗等。亦是所拆。明等是別。逈色是摠。处所宽广。复能为依。但称极逈色。不名极明等。逈色空一显色。上下类殊。俱空界色。何以唯名极逈。不曰极空。恐滥计虚空。亦是色性也。又逈色通。空色唯上。不名极空。但称极逈。极逈即色。逈色之极。逈之极色。三释随应。色既通名。初后解胜也。受所引色者。即无表。有义唯二。以律仪不律仪无表为体。处处皆说法处无表。唯此二故。无表要在猛利思种。一切处中。望律仪等。思皆下品。何有无表。有义。亦以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为性。处中亦有作诚励意。应有上思。律仪若是容容。应有中思。既是熏种。猛利义同。成于无表。何简处中。于二说中。既无显文。任意取舍。受谓因教因师。而领受也。引谓依受而發起也。受之所引。而受所引即色。离合二名。即成两释。定道二戒。虽不从他教而得。方便之时。亦从师教。不律仪戒。或自邀期。或从他受。由此摠说。名受所引。又別解脱戒。𢙣戒无表。定由受起。转不随心。定道相从。亦名受所引。又虽得彼。不定从他。无表类同。皆名受所引。又有受得。定得定道。由此摠名受所引。遍计所起者。影像色。谓通三性。独散意识。因计所变。五根五尘。定境色。无用影像为体。三性意识。能遍计度。境从此生。名彼所起。遍计之所起。而所起即色。亦通两释自在所生色者。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变。色声香味触境为体。定通无拥。名为自在。果从彼起。名彼所生。自在之所生。而所生即色。亦通二释也。
能造大种
有四大种。能造诸色。地水火风。谓之四大种。地谓坚劲性。水谓流湿性。火谓温𤍠性。风谓动性。能造大种。与所造色。俱时而有。互不相离。谓若于坚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业用。余水火风。唯有种子。之所随逐。更待异缘。方能作业。谓如钻彼乾木。即便生火。又如白蜡𫓪锡金银等物。融消即流。如是如是。于水火风。名想聚中。如其所应。次第亦尒。内色聚中。一切地等作业。皆具可得。于外得有各別地等诸聚。问如四大种。由自种子。方得生起。造色亦尒。何故说言诸所造色大种所造。答若诸色根。及诸心中。有诸大种种子随逐。即有造色种子随逐。若诸大种所有种子。能生果时。彼造色种子。亦生自果。故说造色大种所造。
五种因力
四大种有五种因力。曰生因。曰依因。曰立因。曰持因。曰养因也。生因。即是起因。谓大种恒。将带生诸色。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依因。即是转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有。若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㓛能。㨿于別处。立因。即随转因。谓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亦随变异。持因。即是住因。谓由四大种。持诸造色。相似相续。而令不绝。养因。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色得增长。谓之五因也。
变异因缘
由三因缘。大种变异。令所造色。变异而转。一士夫用故。二业所作故。三由胜定故。士夫用者。谓由地大所拆触故。器有差別。由差別故。令所造色。变异可得。或由水所润等。火所熟等。风所燥等。令所造色。变异可得。业所作者。随业势力。先大种生。后随彼力。色变异生。由胜定者。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后造色。变异而生也。
二种造色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一自类差別。二异类差別。自类差別造色者。谓诸大种。造歰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別。异类差別造色者。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別也。
瓶等假有
问何缘故。知色香味触。如是如是。別安立中。饮食车乗。瓶瓫衣服。庄严具等。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于是处色等。想物聚中而转。或于是处色等。想物聚中不转。若于是处。色等想聚。有食想转。非于是处。饮等想转。若于是处。车乗想转。非于是处。衣等想转。如是所余。诸假有想。若转不转。当知亦尒。一切色香味触想事。遍于一切饮食车乗。瓶瓫衣服。庄严具等。诸想事中。无差別转。是故饮食车乗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触。是实物有。
不相离色
不相离色。有其三种。一一处不相离。二相杂不相离。三和合不相离也。一处不相离者。谓诸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日+田]㝵。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別极微。一处而住。名不相离。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处住。谓眼身根。色香味触。能造地大。七各极微。同一处也。问所造有六。能造何一。答有二释。一云虽一地大。通能造六。故能造一也。一云虽有六能造。㨿地类同。合而言也。如言一眼。七极微成。而实一根。有无量微。但言七者。㨿类谈也。能造亦尒。二相杂不相离者。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隣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別。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三和合不相离者。如多豆等。虽以蜜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大种得名
其性广大。能生诸色。故名大种。或种是类义也。此四能为生等五因。生起众色。种种类別。大有四义。一为所依故。谓与诸造色。为所依处。二体性广故。谓体性宽广于造色。三形相大故。谓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其相广大。四起大用故。谓成坏𠀍界。作用最大。以有四义。各得大名。四大即种。带数持业也。虚空虽大。不能为因。内种子等。虽能为因。体相非大。所余诸法。非大非种。由此地等。亦大亦种。得名大种也。
共不共相
且诸种子。摠有二种。一是共相。二不共相。多人所感。谓之共相。虽知人人。所变各別。名为唯识。以有相似。共受用义。说为共相。实非他用自变。自用他变。以不可缘心外法也。然我此物。为增上缘。令多人。可共受用。如山河等是也。唯自能用。他不得用。谓之不共。如色根等是也。共不共中。摠分为四。共中有二。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而他趣不能用。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见。猛火等物。余人余趣。不能受用。余房衣等。准此可知。不共相中。亦有二种。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是自识依用。非他所用。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尘。他亦得受用也。
共变不[障-日+田]
共变诸法。同在一处。不相障碍。譬如众多灯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別。其相相似。处所无异。灯眀既多。人影亦多。虽一灯去余光尚遍。故知涉入不隔。其相似一。虽似一相。各各自別。共变诸法。喻而可知。
受用细辨
问且有一有情。伐用一树。为用自变。为𠔥用他。若唯局用自变。余人所变。应存不亡。若亦𠔥用他变。违唯识理。答树等既是。共相种生。皆相随顺。互有增益。是故以他所变。为增上缘。用自所变。当知于自所变。亲缘亲用。于他所变。踈缘踈用。自为所顺。他为能顺。由所顺无。能顺亦灭。问如灯明喻。一灯光灭。余光犹在。何故今言由所顺无。能顺亦灭耶。答喻取少分。故不相违。
共不共业
若业能令诸噐𠀍间。种种差別。谓之共业。能令有情𠀍间。种种差別。谓之不共业。由共业种。为增上缘。共相种子。得生现行由不共业种。为增上缘。不共相种子。得生现行。其㫖应知矣。
不相应行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异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二十四不和合也。一得者。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建立得。亦通非情。无法无有。二命根者。依业所引异熟。住时决定。假立命根。三众同分者。依诸有情。相似分位。立众同分。大论等中。唯趣生上。立彼同分诸论不说外法之上。亦立同分。以理言之。外有亦好。教中且说胜所依处。非外无也。四异生性者。依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性。斯乃三界见所断种子。未永害量即通二[障-日+田]。不善无记。二法之上。假施设之。五无想定者。谓有异生。伏遍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想灭为首。立无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六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七无想异熟者。谓修彼定。猒麁动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此无想天。非真异熟。是异熟生。诸论说名无想异熟者。依真第八异熟识。生得种立。故名异熟。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者。名诠法自性。句诠法差別。文躰是字。为名句之所依。不能诠自性及差別。然依语声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如夫[林/(白-日+几)]音言斫𫇴。但言斫唯言𫇴未在所目。说为字分位。若二连合。能诠眼躰。说为名分位。更添言阿萨和䌸名为眼有漏。说为句位。知依分位。以立名等。一名是名。非名身。二名名身。如说色声。三名已去。名多名身。如说色声香等。一句是句。非句身。两句是句。亦句身。三句已去。名多句身。一字是文。非文身。二字亦文。亦文身。三字已去。名多文身。身者。聚集为义。谓以合集。摠说二三等名为聚集。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者。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假立为生。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假立为老。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假立无常十五流转者。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十六定异者。谓于因果种种差別。假立定异。十七相应者。谓于因果相称。假立相应。十八势速者。谓于因果迅疾流转。假立势速。十九次第者。谓于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二十方者。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別。假立为方。二十一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二十二数者。谓于诸行一一差別。假立为数。二十三和合者。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二十四不和合者。假立不和合。翻对和合。其义可知。命根二定。无想报异生性。于心心所分位。名句文方。于色分位。余十五。通于三法分位。假建立之。此二十四。名不相应行者。简非色心及诸心所。及简无为。不似色心质碍缘虑。故名不相应。生灭无常。故名曰行。或行蕴所摄。不相应法。故名不相应行谓。行蕴有二。一相应行。即心所法。二不相应行。即得等也。
三种成就
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种子成就者。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㓛用。而现行者。染法未为奢摩他伏。无记未为圣道永害。生得未为邪见损伏。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此等未损。行与不行皆名成就。自在成就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由加行力。方得自在。又成此时。各自在者。故说此等。名自在成。加行善法。谓世出世一切㓛德。一分无记。谓工巧处。变化心。威仪心。极串习者。除生得无记法。现行成就者。诸蕴处界。若善不善无记现行。名现行成就。前二唯种。此唯现行。前一有漏后二各通有漏无漏。问何故种分为二。现唯立一。答以种隠而难知。离之为二。现行显而易了。合而为一。又影显故。
命根细辨
亲生第八心王。之名言种子。由先世业所引。持身之差別㓛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㓛能。说名命根。非取生识之义。若此种子。无此㓛能身便烂坏。现行本识。由种力故。生及与缘。持根等法。不名命根。以非根本也。
二无心定
于定加行。猒患麁动心心所。發胜期愿云。我欲或一日。乃至七日。或一刧。或一刧余无心。遮心心所。遂猒此心。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此犹远加行也。正欲入定。至微微心时。即是末后。隣次于定。前刹那心。熏异熟识。成极增上。猒心种子。以前诸位。虽熏成种。以中下品。未名为定。由是增上猒心种子。余麁动心等。于后念以去。暂不现行。依此一期无心分位。假立二定。此二定种。无想有漏。灭尽无漏。以定前猒患种子。为此定体。
六种无为
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谓之六无为。虚空无为者。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是法真理。即此真如。离诸[障-日+田]碍。故名虚空。择灭无为者。由无漏惠简择力故。灭诸杂染。即此真如。名为择灭。非择灭无为者。此之本性。不由慧能。而性清净。名非择灭。或有为法。缘阙不生。不生之灭。所显真理。名非择灭。不动无为者。若离第三静虑欲时。得于一切苦乐受灭。即此真如。说名不动。想受灭无为者。若离无所有处欲。想受不行。即此真如。名想受灭。真如无为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上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设名。其实非言诠之所及。情识之所测而已。
五位百法
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谓之五位。心法有八。心所有法有五十一。色法有十一。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是其百法也。
蕴等三科
三科即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色受想行识。谓之五蕴。于色蕴中。摄十一种色。受蕴摄遍行中受数。想蕴摄遍行中想数。行蕴摄相应心所四十九法。及摄不相应行二十四法。识蕴唯摄心法八种。五蕴摠摄九十四法。蕴谓积聚为义。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聚彼一切。说一色蕴。乃至识蕴亦复如是。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已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自身名内。所余名外。有对名麁。无对名细。苦集染污名劣。不染名胜。去来名远。现在名近。六根六境。谓之十二处。意处摄八识。法处摄四类法。谓法处所摄色。有五种。相应法有五十一。不相应法有二十四。无为法有六。合有八十六法。处谓识生长门之义。斯乃能受所了境用也。六根六境六识。谓之十八界。界谓能持为义。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过现六识。能持受用。即是不舍自相也。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尒。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尒依有色根增上力。外境得生。故云眼界于此增上也。依眼缘色。似色了別。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尒也。处亦如界。谓眼当见色。及此种子等。随义应说。问假色亦是色法。何故于十二处中。摄在法处。答以唯意缘。当法处収。以摄假随真须从明摄之色处。问五俱意识。及第八识。所缘色等境于十八界。为五尘界摄。为法界摄。答若以境对根。以六八所缘。法界摄。若以暗从明。亦五尘界摄。初门是界门实义也。后门相从。名五尘界。处处解释。各依一门。问现在七八二识为意识摄。为意根界摄。答此有二解。一谓意根界摄。一谓意识界摄。问何故界处有无为。蕴无无为耶。答色等诸法。有去来等。种种差別。摠略积聚。说名为蕴。常住之法。无有此义。是故无为。非蕴所摄。
三科因由
于愚根乐各有三种。故说蕴处界。于愚有三。或愚心所。摠执为我。或唯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亦三种。谓乐畧中及广是故世尊。如其次第。说为蕴处界三。
六种有漏
曰漏自性。曰漏相属。曰漏所䌸。曰漏所随。曰漏随顺。曰漏种类。谓之六种有漏。出杂集论。漏自性者。即烦恼体漏性合故。名为有漏。由此烦恼。在生死故。名漏性合。漏体有用。名为有漏。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猒𢙣。损汙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漏相属者与漏相应及漏所依。即染汙心心所名相应。遍行別境。及前七识与惑俱者。眼等五根。名漏所依。有漏相属名曰有漏。漏所缚者。谓有漏善法。由漏势力。招集后有。故名所缚。此中亦摄六外境无记心。对法论中。且㨿善说。从能缚惑。名为有漏。漏所随者。谓余地法。但言漏随。不言缚者。以他地法。不相增益也。从能随惑。名为有漏。漏随顺者。顺决择分。异地不增。同地得增。虽增背有。然与漏俱。故名随顺。或虽漏俱。而不增益。称损力益能转故。然成有漏。言增益者。㨿余漏说。漏种类者。谓无学身。诸有漏法。以先有漏之所起。名为种类。
三种有漏
了义灯中。解释有漏。有其三种。一体是漏。为有所有。名为有漏。斯乃上二界烦恼。于三漏中。言有漏者是也。以上二界。缘身起爱。离外境贪。说彼内身。名为有。有之漏也。二有他漏故。名为有漏。即说能有。三漏性合故。亦烦恼自体。由此烦恼。在生死中。以漏即体有用。名为有漏。有即漏也。
有漏正因
染汙末那。是其有漏之正因也。有漏之言。正表漏俱。谓诸有漏。由与自身现行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种。后时现起。有漏义成自相续中。六识烦恼。与彼善等。不得俱起。虽由烦恼。引施等业。唯是傍因。而非正因。表漏俱者。取能有体。不取烦恼。有他漏故。名为有漏。问五相增益。其相如何。答末那与余识。互增益杂染。问第七与六。为杂染依。应有增六。六识如何。增益第七。答有二义。一者增长。二者不损。若第六识。發业感八。为彼依缘。得相续住。故名增益。起有漏时。设虽不能增长第七。而不损害。亦名增益。斯乃对无漏起。必损末那。𨐫如睡眠。虽于眼根。不能增长。而不损害。亦名长养。问互相增益。亦通他地耶。答自地互增。他地不尒。第六识。缘三界为我。不随他地系。盖此之谓也。
分极无漏
佛果即是。究竟无漏也。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诸余无漏。虽亦名无漏。非究竟无漏。谓一切有学。二乗无学。非圆非明也。
性等三境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谓之三类境。性境者。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是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五俱第六意识。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则此相分。亦是性境。余法准知。独影境者。谓能缘心。但独变相。无別本质第二。或有杖质。缘无为之相分是也。虽有本质。然彼相分。不生本质。以彼本质。是不生法也。此等相分。但与能缘。同一种生。谓之独影。带质境者。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相。谓之带质境。问性境亦带本质。何𭕜此境。得带质名。答彼境不依能缘分別。心境共真。故得性名。此带质境。以依分別。非境自相。故对独影。以名带质。
三种不随
性境有三不随。一性不随。二种不随。三系不随也。性不随者。虽有与能缘心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等。且如五识通三性。相质俱无记。不从于五。亦通三性。亦如五识身。无记性者。缘五尘境。其性虽同。而相见分各守自性。不是随彼能缘心故。方成无记性。余皆准知。种不随者。自有能生种子。不从能缘种子而生也。系不随者。且如欲界系五识。缘自界五尘。斯乃所缘五尘。自是欲界系。非随能缘心。成欲界系也。
三通情本
带质境即性种系三。各通情本。性通情本者。且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判此相分。若从本质。是无覆无记也。若从能缘。是有覆无记也。种通情本者。谓现行相分。既随见质。名有覆无覆。能生种子。亦应随应属见质问带质相分有別种子耶。答尒也。且如第七现相。随于见质递于二性。此相熏种。种随现相。亦名二性。后相依此二性种生。是其种子相也。界通情本者。判此界系。应随质见。非自是此界系者也。
性等同异
或性虽同。而系种不同。如在下地。缘上界天眼耳。或系虽同。性种不同。如五识缘自界五尘。或种虽同。而系不同。约聚论之即有。一法论之即无。如第八识聚。心所所缘。与见同种。心王所缘。界系不同。如斯等类。准思可知矣。
二三合等
于三类境。或有唯一。或有二合。或有三合。谓唯一者。各別三境也。二合者。如第八识。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是初性境。心所所缘。是独影境。五识所缘。自地五尘。是初性境。亦得说是带质之境。如第六识。缘过未五蕴。得是独影。亦得说是带质之境。熏成种子。生本质故。三合者。如因第八。缘定果色。心所所缘。唯是独影。心王所缘。是实性境。亦得说为带质之境。第六所变。定果之色。为本质故。如斯等类准思可知。
三藏伽陀
三藏伽陀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此颂出二执章。及枢要上本也。性境。有三不随。故云不随心。独影。无有不随故云唯从见。带质有三通情本。故云通情本。或于三类境。有唯一二合三合等。或于性种系。有同不同。故云随应。
四分种子
于四分中。后三分。必同种生。若见相二分。有別种生。有同种生。有同异种生。谓別种生者。即性境也。同种生者。即独影境也。同异种生者。即带质境也。问本质影像。同別种如何。答且依一义。以別种为胜耳。
因等四缘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因缘者。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㓛能差別。能引次后自类㓛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生。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別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所缘缘者。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踈。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踈所缘缘。增上缘者。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叶-世+廿]。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別故。
种子二缘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一增上。非唯有漏。净种亦尒也。
因果同时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炷生熖。熖生焳炷。亦如束芦。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矣。
因果异时
前念种子。生后念种。斯乃自类相生。因果异时。不同种现相望。因果同时。
名言种子
名言种子。有其二种。一表义名言种子。二显境名言种子。因名起种。名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別。非诠表声。是非名言。然名是声之屈曲差別。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以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种。虽亦有依句等。而成熏习。摠说为名。诠召诸法。名最胜故。名言进退摄句字故。不因名言。熏成种子。名显境名言种子。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此见分等。实非名言。能显所了境。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故名为名。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余皆不缘。亦不能發。显境名言。通前七识。非第八识。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別因缘。
执非执受
于第八识。所变三境。如何分別执受非执受。谓若约能生觉受。有根身是执受。种子及器界是非执受。㨿实言之。生觉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色香味触。不离身根。同聚一处。亦名觉受。若约安危共同。种子及有根身。是执受。器界是非执受。善趣名安。𢙣趣名危。第八若安。种子有根身。亦随安稳。第八若危。种子有根身。亦随危𢀴。故云共同。执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为自体。领受为境。持令不坏。能生觉受。故名执受。名非执受。翻之可知矣。
十二因缘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發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二习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此惑业苦。应知摠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一无明支者。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余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二行支者。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三识支者。了別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四名色支者。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言名色者。相违释。谓无色蕴名名。色蕴名色。何故无色蕴名名。谓顺趣种种所缘境义。或依言说名。分別种种所缘境义。故说为名。何故色蕴名色。谓于彼彼方所。种殖增长义。及变碍义。故说为色。五六处支者。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六触支者。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七受支者。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八爱支者。躭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九取支者。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十有支者。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十一生者。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十二老死者。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无明爱取。是惑所摄。行有一分。是业所摄。七有一分。是苦所摄也。前十是因。后二是果。如斯因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也。
无明细辨
此无明支。取發业者。如胜鬘经。有五住地。即见一处。欲色有及无明住地。前四烦恼[障-日+田]。能發诸业。第五所知[障-日+田]。不能發业。于此五中。唯取前四。于發业中。有能通發摠別业者。有但發摠报者。有唯發別报者。今取兼發摠別。及唯發摠报者。不取唯別。于中复有助正發业。通取助正。正發行者。唯见所断。谓麁猛故。助者不定。谓助發人天摠报之业。亦通修道。助發𢙣趣摠报之行。多唯见断。發別报等。少亦通修。又此无明。通于相应不共缠及随眠。现行名缠。种名随眠。现行分二。与本惑俱。名为相应。不与本俱。名为不共。然多说是主独行。迷因果理。行相细故。不同非主独行无明。
十一殊胜
虽诸烦恼。皆能發润。而發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如缘起经说。一所缘胜。遍缘染净故。二行相胜。隐真显妄故。三因缘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胜。等能發起。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胜。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胜。于谛起增益。及损减行故。七相状胜。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日+田]事故。九障碍胜。障碍胜法。及广法故。十随转胜。乃至有顶。犹随转故。十一对治胜。二种妙智。所对治故矣。所以不说余惑。亦名發业支也。
行支细辨
或有一业。唯感摠报。或有一业。通感摠別。并是行支也。顺现受业。別助当业。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別报果也。感当业中。別有一业。唯感別报。谓之別助当业。
识等次叙
识等五种。由业熏發。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摠別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谓本识为主。异熟主故。余四为伴。是助伴生。就彼四中。名色是摠。而体性宽。余三是別。而义用狭。就后三中。六处以受等依是胜。余二以依处生是劣。就后二中。触以能生受是因。受以触所生是果也。或依当来生起分位。现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非行熏时。及实生果。有其前后。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显。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發触。因触起受。尒时乃名受果究竟也。
爱取润业
爱能润业。取支亦尒。且依初后。分此二支。要数溉灌。方生有牙。譬如麦等。时时受润。而得生长。虽诸烦恼。皆能發润。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故十地经。说是爱增也。
润生相貌
于润生位。有中生殊。于润中有。起自体爱。于润生有。起境界爱。以于死有。不见中有。谓我无有。起自体爱。于中有位。见生处故。起境界爱。谓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终灭。生有续起也。
中有爱润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而起染汙意识。结生相续。谓男女互。于父母之处。起贪及恚。而缘父母不净。谓为己有。而生贪爱。或缘当生有果起爱。故得润生。中有染识灭时。其异𤏅识。托母胎中。与赤白渧。同一安危。令相和杂。成羯罗蓝。
能所引生
无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识等。五果种故。识等五种。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發故。爱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当来。生老死故。生及老死。名所生支。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缘起得名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一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五性各別
摠分众生。有五种姓。一菩萨。二独觉。三声闻。四不定。五无姓。即是十卷。入楞伽第二卷。无上依经上卷。善勇猛般若第一卷。大般若第五百九十三卷。说五种姓。大庄严论第一卷末种姓品。及瑜伽第二十一声闻地。皆说有五种姓別。故知定有法尒差別种子也。
三时教相
如来说教。随机所冝。机有三品不同。教遂分三时。诸异生类。无明所肓。起造惑业。迷执有我。于生死海。沦没无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转四谛轮。说阿笈摩。除我有执。令小根等。渐登圣位。彼闻四谛。而断我愚。尚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彼闻世尊。蜜义意趣。说无破有。便拨二谛。性相皆空。为无上理。由此二圣。互执有空。迷谬竞兴。未契中道。如来为除此空有执。于第三时。演了义教。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于真谛理。悟证有方。于俗谛中。妙能留舍。如瑜伽论七十六。解深密经第三。广说其相。为对渐悟。说教三时。若对顿悟。无三时別。若对渐悟。即有年月前后次第。若从所说。未必如是。唯约义类相从以为三时。若夫华严。属第三时。岂拘说时前后者哉。
定有七名
定有七名。一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通有无心。唯定非散。何故名曰等引。谓引等故名等引。以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时。名之为等。由定力故。引生此等。或等所引。故名等引。以前加行。入定之时。制伏沉掉。名之为等。此等引生在定分位。二名三摩地。此云等持。唯是有心。而通定散。谓以平等。持心心所。但于境转。名为等持。三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无心。等引宽通。摄一切有无心位。诸㓛德法。等至不尒。何故名为等至。谓至等故名等至。定数势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名之为等。或等至故名等至。由前加行。伏沉掉等。至此安和分位也。四名駄那演那。此云静虑。通摄有无心定。漏及无漏。染与不染。依色四地。定慧平等。故名静虑。五名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即是等持也。心专一境。依教而缘。证解所缘。心便明净。非是定心。唯缘一物。即随所注。心多少境或一刹那。別欲注心处。深取所缘。定即得生。非要前后。唯缘一境。六名奢摩他。此云止。唯是有心。净定。不通散位。能止住心。故名曰止。七名现法乐住。唯在静虑。根本非余。净不通散。从果得名也。
闻等三慧
三慧有二。別体义说也。別体三慧者。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也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谓依听闻。以文为先。而观义者也。以闻为因。因闻所成之慧。名闻所成慧。依士释也。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谓依思虑。以义为先。而观文者也。由思筹度。胜慧方生。因相应思。所成之慧。名思所成慧。隣近释也。或因于思。所成之慧。依主释也。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谓依于修。俱于文义。证解明了也。修者证义。明证境故。体即定数。因定相应。所成之慧。隣近释也。或因于定。所成之慧。亦依主释也。修慧是定。闻思二慧。是散非定。义说三慧者。局在八地已上虽一慧体。一刹那中。义分为三。实无別体。但是修慧。假说闻思。谓能取外境。而寻于义。名为闻惠。能善筹度。先理后文。名为思慧。于此二中。能证明显。即名修慧。圣智迅速。于一念慧。义分如此。七地已前。虽无漏心。而闻教法。或先文知义。或先义缘文。或文义俱时而照。不同八地已上。常恒无间。文义俱照而已。
四重出体
凡论出体。摠有四重。一摄相归性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经。理趣分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蔵。胜鬘经说。夫生死者。是如来蔵。无垢称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诸经论说。如是非一。二摄境从识体。即一切法。皆是唯识。华严等说三界唯心。如是等文证非一。三摄假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体。如说瓶等。以四尘为体。说诸不相应。是色心分位。是也。此类非一。四性用別论体色心假实。各別处収。如瑜伽䓁。说色蕴摄彼十处界。是也。此类众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无相。三唯识。四因缘。此二四体。摄法义周。随其所应。释一切法也。
故不故思
审虑思。决定思。动發胜思。谓之三种思。前二种思。是發身语。远近加行。此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曰意业。第三胜思正發身语。是其身语。二业体也。如是造业。谓之故思业。除此已外。不觉误犯。谓之不故思业。瑜伽第九十卷云。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彼或错乱。或不错乱。其错乱者。谓于余处。思欲杀害。或欲劫盗。或欲別离。或欲妄语。及欺诳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別处成办。不错乱者。当知其相。与此相违矣。
增不增业
起造诸业。而令习气增益。谓之增长业。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及虽起身语。而不令种增长谓之不增长业。瑜伽第九云。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名增长业。不增长业。谓此十种。又八十九云。诸作不增长业。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尚可受果。名增长业。若追悔等。名不增长业。或先增长业。由追悔等。名不增长业。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长业。追悔已后。名不增长业矣。
定不定业
瑜伽论第九十云。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重业。不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轻业。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由意乐者。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已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曰加行者。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慇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如是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由田故者。谓诸有情于己有恩。若住正行。及正行果。于彼發起。善作𢙣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与彼相违。说名为轻。又第六十云。依末解脱者。建立定受业矣。谓世道伏断。乃至得圣。得无学等。名为解脱者。与此相违者。名为未解脱者也。
三业四业
阿毘达磨集论四云。业差別有三种。谓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法受业者。若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谓从慈定起已。于彼造作若损若益。必得现异熟。如从慈定起。从无诤定起。从灭定起。从预流果起。从阿罗汉果起亦尒。又于佛为上首僧中。造善恶业。必得现异熟。又有余猛利。意乐方便。所行善不善业。亦得现异熟。顺生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中。异熟成熟。谓五无间业。复有所余善不善业。于无间生。异熟成熟者。一切皆名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者。若业于无间生后。异熟成熟。是名顺后受业。杂集论八云。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若业于此生造。即从此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现法受业。若业于此生造。从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生受业。若业于此生造。度无间生已去。异熟成熟。说名顺后受业矣。问何名无诤定。答杂集论七云。无诤者。谓依止静虑。于防护他所应起烦恼。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矣。唯识论中。更加顺不定受业。以为四业也。
定不四业
瑜伽六十云。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矣。了义灯五云。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决定三业
阿鼻达磨集论四云。云何名为决定受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杂集论七云。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分位决定业者。如由此业。于现报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法华玄賛十云。若业道摄。名顺定业。加行后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对治等。名决定业。已悔已对治等。名不定业。
五种故思
阿毘达磨集论四云。云何名为故思造业。谓他所教𠡠故思造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別故思造业。杂集论七云。他所教𠡠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𠡠。發起故思。行不善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劝请。因他引导。执为利益。發起故思。行不善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不了得失。无所执著。随欲造业者所作。發起故思。行不善业。根本执著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为贪嗔等。不善根缠故。其心猛乱执著。發起故思。行不善业。颠倒分別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依不平等内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發起故思。行不善业。前三故思作业。虽作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后二故思作业。若作若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矣。
福等三业
一福业。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之善业是也。前是人天摠业。后是五趣別业也。福者胜义。其相殊胜。自体及果。俱可爱乐。故名为福。二非福业。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之不善业是也。初是三𢙣趣摠业。后是五趣別业也。非福者劣义。其相鄙劣。自体及果。俱不可乐。故名非福。三不动业。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受。之业是也。前是摠业。后是別业也。此业以定所摄。定于自处。受其果报。不如欲界散业。遇缘而转。得余趣处受报。故名不动。或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也。
略述法相义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