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原名「小白华」,梵称「普陀洛迦」,又作补陀洛迦、补陁洛伽、补怛洛伽、补陀罗伽,皆梵语翻译之异文也。山位于浙江定海东南海中,距治东百里许。其山境,东尽青鼓垒,西尽风洞嘴,南尽短姑道头,北尽伏龙山,周遭屈曲百里。唐以前,传为梅子真、葛稚川之寄隐;又传于宣宗大中间,有天竺僧来,卽洞中燔尽十指,亲睹观音,与说妙法,授以七色宝石。自五代梁贞明二年(九一六)建「不肯去院」,而法址始开。自宋神宗元丰三年(一〇八〇)敕建宝陀寺,而香灺始盛。自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真歇建海岸孤处,易律为禅。厥后历元明清三代,经各代高僧之经营,梵刹林立,为中国佛教之圣地,与峨眉、五台、九华,合称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国」之称,为观音大士之道场。论其声望,又远非他山所能及也。其梵刹主寺有三:普济禅寺,旧传为梁不肯去观音院;法雨禅寺,始于明万历八年(一五八〇)麻城僧大智所建之「海潮庵」;慧济禅寺,始于明僧圆慧所建之「慧济庵」。其余精蓝近百,庵堂无数,号称佛国,洵不虚也。记录普陀者,旧有元龟兹盛熙明撰《补陀洛迦山传》,今存一卷;明侯继高始撰山志,惜未通行。至万历间,周应宾以《侯志》重山而略于寺,乃为重修,厘为六卷,分为十二门:宸翰、图考、山水、殿宇、规制、建制、灵异、颁赐、命使、释子、物产、艺文。宸翰收𠡠谕四通、御制序文二首,皆万历年间明神宗所撰也。体例尚称严谨,搜罗亦颇宏富,有为后志所不及者。是志刋于万历间,流通不广,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王亨彦修新志时亦不得见。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代管北平图书馆所藏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太监张随原刋本景印。
重修普陀志叙
普陀故有志,兹载辑者何?重鼎新也。志者,所以彰往示来也。惟是山川式灵,又重之以王命,其再造也,将必有废兴之迹焉,虽载辑之可也。夫表东海者,非普陀也耶?僻在一隅,不比中原逶丽,然而四大之一也。天倾西北,圣主御焉;地绝东南,古佛出焉。神道设教,圣人不废,是宸翰所护持也,曷可冺诸?盖补陀古刹也,兴而废、废而兴者数矣。是举也,其镪𤼵诸内帑,其工督诸内遣,维坛宇依如,维名与制焕如,是废兴一大际会也,故曰:「虽载辑之可也。」志凢为卷者五,为类者十有七,纂撮于诸文学之手,而不佞裁焉。前志重在山,要以显佛灵;今志重在寺,要以尊君贶。是是编之大指也,敬表而叙之。
万历丁未四月既望,
东海外史周应宾识
补陀山志序
不佞尝𢎿之图记,补怛洛伽山与峩眉、五台鼎峙寰宇,而灵秀之气,尤钟于洛伽。盖东南之胜,不徒以丹山赤水著矣。昔观音大士以耳根圆通证无漏果,而紫竹栴林实善财与诸大菩萨环绕说法之地,则宝陀古刹洵海外之灵壤而方中之奥区也。其山僻在穷㠀,海天万里,吞吐日月,出没鱼龙。每一骋望,则扶枽若木,近在几席间。琳宫梵宇,金碧辉煌,宝座法身,灵异桴皷,普门示现,皈依者遍遐荒焉。先是,殿宇毁于祝融,圣上不费水衡金钱,特捐内帑,遣张中官𠼫命鼎新之。天冠璎珞,诸佛之瑞相俨然;碧瓦朱甍,东土之精蓝更伟。且也加意蔵教,契志玄宗;凾经降自宫庭,梵筞颁于禁苑。以内典之清净,羽翼𠇾明;以祝厘之道塲,迓衡纯祜,猗欤盛矣!名山护法,先后作慈氏津梁,则有若周少宰、屠仪部、沈符卿,或纪其形胜,或阐其密蔵,或勒之𤦹珉,或形之歌咏。幸哉山灵,若被以九锡;而校讐之役,则屠生与有力焉。余𣷸怀五来吏兹土,为簿书所束。遥望小白华,郁葱佳气,亭亭如盖。尚未得扬颿金钵,一荡涤其尘襟,擥结其胜槩;适志成,敬以数言,序其首简,庶几以当宗生卧游。若曰品题名刹,照映简编,则余不佞岂敢!
万历丁未孟夏,
赐进士第定海令椘潜樊王家撰
重锓补陀志序
补陀为祝延名山,皈依大士。白华载于内典,黑龙咒于呗音。故无志也,志锓于侯大将军,以汛海选胜也。维时与吾㝎二三居士,罝弋见闻,凢形胜、宫室、纪碣、咏彞,繇唐迄今表表者,汇列成帙,嗣且再之三之矣。余不敏,受读,质以所闻,父老言:「一登彼岸,知补陀屼悬海上,去邑二百里而遥,外控诸夷,先朝贡舶孔道也。」然而代有隆替,则时为政,抑地劫会逢,非大士慈灵代为觉迷也!
今上道揆在宥,皇极建中,而支流余𧚞无不受之。迺广孝治,奉两宫慈㫖,念力南海大士,遣中使颁经披绣,祝延万年而庇之民。海上无大兵革,于兹三纪矣,而内地屡豊安堵,自无疵疠,孰效灵是?识者谓畴昔之替,良由此山鲜膏壤食土,檀越四方,其缁黄游集,动以千计,不无逋薮也者。甚而假途诪幻,然指檠肉,至于舍身洞崖,惨烈弗恤。普门之法不立,僻隅之区为阱,慧戒方之左矣。以而夷讧兵燹,或回禄见于中宵,天冯人孽,谓时政地劫也乎哉!迩者当道禁诘,召名僧主住,式定庄严。既以一洗习障,而内外刹素不相能者,亦斋心辑志,同奉纶綍为兢兢。勒石颂徳,则补陀洵一净土也。福国庇民,响应蓍蔡,夫岂冥冥而决懴箓者哉?是则大士灵也。抑何以故?先是岁己亥,前殿灾,甍础具烬,𤢜大士金相自若,而护法关神亦不毁,此其故可曙已!今兹屡廑诏谕,中使毖饬,鼎新厥宇。告竣也,宜哉。矧其时汛舳舻,诸岛防援,贲相望于沧溟,鲸鲵无敢动焉。此寔我皇灵伊濯,孝慈昭假,而大士如为助流宣化也。志补陀者,傥亦遵扬风美意乎?故曰:事不轨物者,则君不举焉;言不微中者,则臣不献焉。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君子尝乐道之矣。然则是刻也,谓之孝慈志也可,谓之军志、治安志也可。谨拜手序。成志者,寺僧性能也,并书之。
邑人邵辅忠撰
普陀山志目录
- 卷之一
- 宸翰
- 敕谕
- 御制
- 宸翰
- 卷之二
- 图考
- 山水
- 殿宇
- 规制
- 建制
- 灵异
- 颁赐
- 命使
- 释子(仙附)
- 物産
- 卷之三
- 艺文
- 杂著
- 艺文
- 卷之四
- 事畧
- 卷之五
- 诗类
普陀山志卷一
宸翰
皇帝𠡠谕普陀山宝陀禅寺住持及僧众人等
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兹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务须庄严持诵,尊奉𭹀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𧃳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
广运
𠡠谕南海普陀山普陀寺住持及僧众人等
朕𤼵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𠡠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处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壸肃清。忏已徃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汉经厂掌坛御马监太监赵永,赍请前去彼处安供,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
广运
大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初十日之宝
皇帝𠡠谕南海普陀山普陀寺住持及僧众人等
朕惟自古帝王以儒道治天下,而儒术之外,复有释教相翼并行。朕以冲昧嗣承大统,迄今卄有七禩,天下和平,臣民乐业。仰思天眷,祖徳洪庇,良繇大公同善之因。况国初建置僧録司,軄掌厥事。盖仁慈清净,其功徳不殊;神道设教,于化诱为易;祖宗睿谟,意深远矣。佛氏藏经,旧刻六百三十七函,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续刻四十一函。朕既恭序其端,而又因通行印施,序其前后,𠡠谕护持,所以锡孝类、流慈恩也。兹者朕嘉善道之可依,念传布之未广,爰命所司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永垂不朽。庶表朕敬天法祖之意、弘仁普济之诚,使海宇共享无为之福。先民有言:「一念思善,和风庆云;一念不善,灾星厉气。」夫善念以有感而兴,无感而懈。是以皇极敷言,不厌谆恳;圣喆所贵,善与人同。古今相传,其揆一也。且善在一人,尚萃一家和气;若亿兆向善,岂不四海太和?此经颁布之处,本寺僧众人等,其务斋心礼诵,敬奉𭹀藏,不许𧃳玩,致有毁。特赐护𠡠,以垂永久。钦哉,故谕。
广运
御制佛藏经序文(二首)
御制圣母印施佛藏经序
朕闻儒术之外,释氏有作,以虚无为宗㫖,以济度为妙用,其真诠密微,其法𣲖闳演。贞观而后,代译岁增,兼总群言,苞裹八极,贝叶有所不尽,龙藏有所难穷。惟兹藏经,缮始于永乐庚子,梓成于正统庚申。由大乘般若以下,计六百三十七函。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益以《华严玄谈》以下四十一函,而释典大备。夫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诸佛心印,人人具足。劝善觉迷,诸苦解脱。一觉一善,皆资胜因。是以闻其风者,亿兆为之翕习;慕其教者,贤愚靡不归依。则知刑赏所及,权衡制之;刑赏所不及,善法牖之。盖生成之表,別有陶冶矣。先师素王亦云:圣人神道以设教,善世而愽化。谛观象教,讵不信然?恭惟圣母濬𤼵弘愿,普济群伦,遂托忠诚诱善,勤侍传宣,广修众因。乃印禅经,布施净土;兼立梵宇,斋施僧伦。成修宝㙮,立竖于虚空;绘塑金容,散舍于大地。济贫㧞苦,召赦孤幽;无善不作,无徳不备。证三身于此世今生,明四智于六通心地。普惠云兴,普贤瓶泻。大垂玄泽,甘露雨洒于三千;徧覆慈云,法雨滋培于百亿。无微无巨,咸受益而蒙荣;有性有生,尽飡龢而饮惠。俾福利之田,与人同乐;仁寿之域,举世咸登。如是功徳,一切善言之赞叹,一切善气之导凝,我圣母延龄,如天永永;我国家保泰,降福穰穰矣。于乎盛哉!大觉之教,宜其超九流而处尊,偕三五以传远也!
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
续入藏经四十一函,起《华严玄谈会玄记》,至《第一希有大功徳经》,记四百一十卷,此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所命刻也。朕惟释教东流,经典递译,函卷繁富极矣。我圣母躬体圣善,坐抚升平,密𢍆心乗,力修圣果。因复假筏迷津,施航觉海,续增兹典,聿广义宗,徳意甚盛。载惟经世、出世,厥用敻殊;然其立教,以明心见性为宗,以慈悲喜舍为用,以嗔爱婬杀为戒,以戒定禅寂为门。大都使人破尘妄之迷,以印妙圆之体;惕罪报之由,以修慈善之根;悟未来之因,以减现在之业。此其觉人济物、胜残去杀之功,于吾圣治不为无助。故经谓:「庄严施之周于沙界,不若一经一偈流布之功。」然则圣母慈命,真可谓续慧燄于昏衢,普慈云于隂界,延佑宗社,种福人天,不可思议者矣。若乃梁魏隋唐之主,倾国赀以崇像餙,瘠齐民以奉缁流,殊戾释氏本㫖,朕所不取,亦非我圣母流布是经之意。是为序。
慈圣宣
文明肃
大明万历十四年三月 日
御制重建普陀寺碑
朕御㝢三十有四载,嘉与海内臣民,咸用康乂。一切岳渎诸祀,不䟽不数,用以宁吾民而征信于神。惟是圣母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含纯懿之真性,秉慧觉之上资,诸所焚修祝厘、护国保民者,朕一一钦承,无所爱惜。先是,南海普陀寺毁于祝融,我圣母恻然發念,欲缘故址而鼎新焉。朕仰承慈谕,无骚民,无烦将作,无费水衡金钱,盖默示以爱护苍生、绵延国脉至意。朕益用祗承,首捐内帑。其自朕躬而下,悉输诚發愿,以次助施。遣官督建,迄今落成,而圣母喜可知也。因题额名
「大明𠡠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在洛伽山顶,大海波心,是观音大士说法道塲、显灵应处也。大士圆通三昧,普照十方,三十二应身随处变现,十四种功徳不可思维,朕无所庸其赞叹。第白马开缘,赤乌建刹,雨花灵鹫,在在有之,而海上最著。盖其慈悲大㫖,普度法门,不可以意智得,不可以声色求。远而弥尊,近而难即,离此苦海便登彼岸,指点最为真切。其密证了义,则有望洋已耳。夫惟修之默默,应之昭昭,禔福在宫中,灵感在海外,有若响答然者。即今圣母燕喜,天锡难老;朕荷兹百禄,延及孙子以至万邦黎庶,海㝢宴然。良由圣力护持,神功默祐,非偶尔也。嗟乎!庄严妙相,今古皈依;功成而不扰,教尊而不渎。则今日盛事,与前代瘠民侫佛者大有间矣。工起于
万历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迄于
万历三十五年三月十五日。是用勒石铸词,使群臣百姓咸知朕奉扬圣母徳意,且以昭示传诸不朽云。铭曰:
大明万历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钦差督工.内汉经厂.焚修祝厘.御用监太监张随奉㫖谨立
校注
「庇」字底本阙漏,兹依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p. 745 补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以下本文之补刊字,參考来源皆同此。 底本 p. 15 之后,文序有误。对照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以下应接 p. 18。 底本 p. 19 之后,文序有误。对照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以下应接 p. 16。 底本 p. 17 之后,文序有误。对照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以下应接 p. 20。 编按:底本𠡠谕只三通。 编按:「广运之宝」,为明初十七宝玺之一。底本此处但有宝玺之文字,无宝玺之印痕。 「致有毁」,侯继高《补陀洛伽山志》作「致有遗失毁坏」。(万历二十六年重刻,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卷一页一)本篇补缺字所据同此。 「界」字底本阙漏,兹依《乾隆大藏经.万历御制新刊续入藏经序》补入。 编按:「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宝」为一宝印。底本此处但有宝印之文字,无宝印之印痕。 「叹」字底本阙漏,兹依王亨彦《普陀洛迦新志》p. 239 补入。(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0册,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4)本篇补缺字所据同此。 普陀寺殿图:大明𠡠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钟楼、皷楼、天王殿、圆通殿、藏经宝殿、景命殿、烟霞馆、怀阙亭。 𠡠赐护国镇海禅寺、天王殿、藏经阁、千佛阁、圆通殿。【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09 册 No. GA009n0008 重修普陀山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