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志卷三

艺文

夫制作之林大抵𭹀藏名山然亦有揭之通道大都者洛伽经藏所多墨客之形容亦殚矣标付杀青将令南询者传观焉不惟衰草寒烟之叹志艺文

杂著

观音大士讃(有序)

盖闻圆通大士乃号观音接物利生随机应现向乾坤东畔娑竭海中云涛涌金色之山圣阁起琉璃之界巍巍宝座凝然居自在之身荡荡慈容皎若现白衣之相身挂云罗素服藕丝织而色映寒霜体严璎珞同心衣缕盘而丽晶皓雪翠迎仙岛五云之宝盖玲珑艳迸摩尼百宝之华冠𧹘奕眉横纤黛如海门之秋月初弯目绀重瞳似水面之青莲乍秀齿排珂玉舌莹紫檀丹珠一点艳频婆两脸朦胧匀琥珀向静绿波上圆相舒而有金毫玉毫虚白光中胜境现而有佛界仙界于是云雷吐辩宣诸佛秘密之金言释梵雨华叹圣徳希竒之妙事献宝𠔃有龙王龙女奏乐𠔃有天仙地仙向孤绝逈处作津梁于浩渺波中㧞急难寻声救苦赴感随如万水之印孤蟾似洪钟之应千谷是以经云王法贼盗水火漂焚恶龙恶鬼毒药毒蛇或被人推落金刚山或恶风吹入罗刹国或临军阵或值雷霆若能仰告观音应时即得解脱菩萨有不思议之弘愿无𥁞意之神通悲心誓救于娑婆遗教遍临于秽土诚以周尘周刹普应普观无遐无迩尽归依有愿有求皆赴感河沙功徳亿劫难量遥望洛伽之山稽首聊申歌讃

南海海深幽绝处 碧绀嵯峩连水府 号名七宝洛伽山 自在观音于彼住
宝陀随意金鳌载 云现兠罗银世界
众玉装成七宝台 真珠砌就千华葢
足下祥云五色捧 顶上飞仙歌万种
频伽孔雀尽来朝 诸海龙王齐献供
宝冠晃耀圆光列 缨络遍身明皎洁
脸如水面瑞莲芳 眉似天边秋夜月
绣衣金缕披霞袂 缥[缈-目+耳]素服褊袒臂 𤤒珈珂珮响珊珊 云罗绶带真珠缀
红纤十指凝酥腻 青莲两目秋波细
咽颈如同玉碾成 罗纹黛染青山翠
朱唇艳齿排玉珂 端坐昂昂劫几何
化身百亿度众生 𤼵愿沙河救鼻阿
我惭我愧无由到 遥望观音悲讃歌
大圣大悲垂愍念 愿舒金手顶中摩
观音满愿真言曰 唵阿噜力迦娑婆诃

留题宝陀禅寺碑偈(有序)

绍兴戊辰三月望鄱阳程休甫四明史浩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顷至此翌早恭诣潮音洞顶礼观音大士至则寂无所睹炷香烹茶但椀面浮花而已归寺食讫与长老澜公论「文殊拣圆通童子入法界」事晡时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乱石纍纍兴尽欲𨑰有比丘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瞷」扳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于是咸怀庆快作礼而退既而治舟还甬东惧此语无传用书于壁庶几来者观此无疲厌心不以一至不见而遂已也廼作偈曰

稽首宝陀山 观音大菩萨 三十二妙应 垂福于人天
慧日廓圆明 微𨼆无不照 我等由宿植 于菩萨有
曩书一毫端 菩萨悉能鉴
今兹一何幸 聮樯来宝山 椒景得惠风 沧海如鉴净
朝𤼵东秦岸 须臾逹蓬宫
僧饭洗钵时 相与瞻远峤 石桥跨巨浪 侧足毛骨寒
自念尘坌身 得伴清净侣 同声讽密语 复念我师名
注目谒慈光 忽睹紫金相
崆峒石窟上 宴坐自在容 云雾不蔽亏 跪礼得良久
偕来无老稚 咸识应现尊
讃叹且忻欢 得所未曾有 我念现前众 中多大福人
夕亲近我师 所祷如响应 为我懴众恶 遂亦见如来
同办起心香 复陈一日供
倘以昔积善 获此大吉祥 愿敦未来因 永托如来记
浮生如梦幻 孰处教生戒
教戒多素羞 广阅如来藏 分隂实可惜 栖迟必山林
料理般若舩 长想菩萨岸 群生迷苦海 拯援使知津
共𤼵向上心 世世同佛会

观世音菩萨补陀岩示现偈(有序)

观世音菩萨以太虚空为体以五须弥为宝髻四大海为口门日月两曜为眼光森罗万象为𡸁身璎珞一切众生于其毛孔里出生入死由是菩萨以此兴大悲心𤼵无上愿施十四无畏现三十二身上合诸佛慈心下应众生悲仰无端被吾两浙运使琴轩瞿公向小白华岩偷眼一看直得无地藏身文彩弥露乃援毫引墨尽意𤼵挥时有梅山喜公奋辞舞笔作为长篇揭露殆尽而海粟待制以雄才豪辩向无所见处议论风生笔舌雷动但末后一句留以遗幻住子同为证明乃为说偈以收之偈曰

妙圆通体超诸碍 包裹色空含法界 见与不见二俱离 始识大悲观自在
琴轩居士佛眼通 白华岩畔追灵踪
狭路相逢避不及 似镜照镜空合空
引墨援毫书所见 揭破浮云呈日面
尽十方空一普门 妙相尘尘俱露现
梅花山里老禅翁 沧海一粟夫子冯
浩浩春雷鼓笔舌 巨篇长偈真豪雄
俾我重圆末后句 口缝未开先吐露 若以耳闻非所闻 不以耳闻非所㨿
我昔曾游碧海东 海王抱日扶桑红
怒浪摇金光闪烁 照开朶朶青芙蓉
无位真人潜洞府 洞里潮音喧万鼓
珊瑚树头月徘徊 水晶帘外蛟龙舞
波神㧞剑驱长鲸 吞空浪雪粘青𡨕
撒出龙堂珠万斛 宝光射透瑠璃屏
法身惊入一毛孔 一毛空里波涛涌 尔时 大士失却磐陀石上吉祥草与詹卜华 但见土烟翠雾埋双踵
有眼共见耳共闻 妙圆通体铁浑沦
最初末后句非句 万里潮声撼海门

磐陀石观日赋

粤东游于海徼𠔃 得伟观于阳阿 登磐陀之叠石𠔃 路畏纍而巍峩
天鸡号而夜半𠔃 暾欲出于重波
恍玄幕之垂黑𠔃 惚火轮之荡摩
缅羲和之有御𠔃 扶木烨其将华
渺旸谷之不可以里𠔃 屇高舂其几何
嗟世寰之安在𠔃 尚昧𡨕而未旦 睹帝车之斜迤𠔃 耿星宿于霄汉
渐岛屿之奛鲜𠔃 益淼茫而㳽漫
恐阛阓之犹尔梦寐𠔃 𩔗蛰虫之惛乱
明乾极之牵掣𠔃 俨机轴之翕张
固隂泉之歙烱𠔃 焕𤏖燧之奋飏
炜踆乌之㸌煟灿烂𠔃 渴啄解羽藐以迭砀
或有烛龙之毁炳煈昱𠔃 炽额[火*崩]目𩑮其方骧
悬𤋭镜之荧灼炭熺𠔃 鲛人泉客劀濯有光
振頳鼓之焱熽炫𪸩𠔃 北若壁垒𡽄嶙前行
指彩虹之抱戴珥璚𠔃 璀错爣𤎜缪绸遹皇
想朱乌之次舍轨度𠔃 豁逹蔺轹[谷*可]閜燿铓
乗寒涝潮水之傎倒推荡𠔃 散晓赮霞气之𫐖轕彩章
乃飞腾于寥廓𠔃 竟瞑眩于混茫
繄高抗乎氛曀𠔃 仅启明之独烁
歘远麾之黂爝𠔃 遽群动之尽躩
川后潜精而窟藏𠔃 海童觑燿以犇[火*咢]
鲛鼍扬鬐拨鬣以悠漾𠔃 鸿刷毛挟翅而陵薄
莾瑯琊之跻台𠔃 鲸山而昼其𤐰也
间罗浮之瞷井𠔃 混蜃穴而夜其爚也
迅夸娥之杖策𠔃 惧追逐而莫之跳逴也
怒鲁阳之挥戈𠔃 恠盘礡之弗吾䂓彟也
惟圭臬之可测𠔃 柰隙驹之焉托
恒鞠明而究曛𠔃 遂壮凋而老铄 昔圣贤之有法𠔃 寔盖浑之同天
矧炼石而凝质𠔃 复断鳌而镇渊
将渤澥之凿竁𠔃 沦谷底而迭燃
抑昆仑之𡼿峙𠔃 绕岩腹而互旋
岂文身黑齿之俯迩所出𠔃 贯裸壤以相连
或淹滋蒙汜之远压所没𠔃 罄汃国之穷堧
叹严氷与嬲雪𠔃 旷古莾之鲜觉常眠
惕重蒸与叠𤑔𠔃 焮炎丘之毒瘴霾烟
谅众人之懵惬𠔃 持蜂蚁之擈 伟小儿之辩知𠔃 虽睿哲而弗宣
彼凡俗之多故𠔃 遇曙朝而即竟
诚旦昼之梏亡𠔃 向晦昬而暂定
纷士学之攘争𠔃 集农商而斫迸
淫末作以相资𠔃 侈利心之百穽 傥桑榆之不复灭没𠔃 尽夺时而力政
愿郁仪之恒若溟涬𠔃 保躬而固命
噐晓筹而催辟𠔃 警宵柝而告静
信举䇲而豫知𠔃幸闻钟而深省
何观瞻之不足𠔃 重徙倚以盘桓
光已通于一跃𠔃 影奚候于三竿
逮层溟之毕露𠔃 屹东霍之岩峦 念列仙之独徃𠔃 扼羡门于波澜
㓰孤啸而陟降𠔃 撤蒙蔀以欣欢
顾秦越之邀不相及𠔃 又焉论夫远近乎长安

清净境亭铭(有序)

补怛洛伽山者在东大洋海梵语「补怛洛伽」华言「小白华」传云山有二皆观音大士示现之地其一自西竺历罗刹鬼国暨诸魔土始至其境其一即《华严》大经所说「善财南询」之处盖今所也山绝起海中周围仅百里满望𡨕茫无际翁洲远山𨼆𨼆天外如青螺幽閴辽敻不可名状宝陀禅寺在山南去寺三里至潮音洞洞脚插海张頥欲饮怒风驱涛进退击冲作海潮音故名洞左佛迹二印石上洞颠通穴天窓白光注其底如月唐大中间梵僧拜洞前燔十指祷之指且尽大士为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厥后袭以为常人以诚感輙应或现紫金自在相缟衣被体而缥带贯之珠璎纷然悬或现千首千臂像护法大神翼卫乎后先可怖可骇稍转而右为善财洞嵌岩中坼窈黑不可测外则峻岩壁立泉毵毵滴下如珠名「菩萨泉」善财时现黛目粉面宝盖华鬘皆明洁可指数从洞折而北有石𩔗香炉𩔗天境𩔗佛牙竒甚唯磐陀石上最寛平可坐百人鸡初号遥见扶桑五色光𤼵照东方尽白久之涌出日轮赤如火流光烛海波闪烁不定或轻烟明霞左右蔽亏愈致妍丽诚竒观也自石折而西有狮子峰形如狻猊作跳踯之势有象岩有佛手峰皆以其形名有三摩地嘉木櫹森恠石骈列卧者离立者蹲欲起者迎跃似舞者其他胜槩难可以数计大抵山在海岸孤绝处重峦复嶂苍翠如洗紫荪白葩濯濯满地山丹树高数丈绛花绕枝鲜泽如珊瑚林黄金沙四布尤璀璨眩目可玩海水震荡无云自雷终日轰轰然频伽之禽𦆯飞于青空中上下和鸣仿佛如称佛号气象靘旷绝不𩔗人世登高四顾神思飞动若𡨕身琉璃瓶中一发尘土不得相侵诚霄壤间胜特之境也洪武庚戌春正月部使者赣州刘君承直与宝陀大师行丕抱杖西东游使者曰「此清净境也盍为亭」大师乃建于寺之南岭上从三十尺衡如之左倚山右入潮音洞「予闻从西方过十万亿国名净土纤秽不存以黄金为地宝树重重迦陵频伽能演妙法人思至之有不能得岂意东海之区清净之境为颇近之邪是宜大士显灵于其」勒铭亭上并叩知唯心之学者大师字大基行丕其名鄞人也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蔚为时之名僧初由佛陇升主是山匡众说法恢复产业而振兴乎丛林席者非兹之可备载故畧而不书铭曰

大海东汇 厥名维瀛 并包川洛 混合坤经
鲸波四绕 龙岛中停 濯濯绿净 皦皦青萦
片滓弗立 纤尘不惊 如莲出水 𩔗鉴含明
流云敛翳 新旭争荧 金沙布地 宝树森屏
巨石佛足 嵌洞潮声 大士显瑞 梵童扬灵
仙带翻缥 玄珠𡸁璎 月相穆穆 飚驭冷冷
龙君持㦸 水伯捧旌 卫兹胜持 控此高𡨕
倬彼开士 爰谋建亭 莫平匪砥 有觉惟楹
直遡寂廓 将齐撄宁 尘因道寂 境逐心清 徜徉净国 周流觉城
敢告来裔 庸勒新铭

补陀山观音偈(有序)

余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泛海游山谛观圣境顿见水天一色净若琉璃万象森罗炳然齐现所睹灵异难以具陈是故踊跃欢喜自不知形身在于人间世也信知如来说《华严》时入海印三昧岂欺我哉偶于洪武乙亥冬梦游是境与昔无別遂乃焚香遥礼輙伸鄙见说偈賛曰

菩萨常居娑竭海 慈悲愿弘无向背 分明化境沧海东 应现诸方无不在
所证三摩地 那分西与东
突出摩醯眼 八面虚玲珑
海印𤼵辉炳然现 悬河四辩明真宗 花开小白岩 天香吹徧界
紫竹旃檀尽作林 孔雀频伽歌梵呗
昔年亲曾海上游 灵山倒卓波面浮
可是圆通真境界 白衣妙相乗莲舟
四围纵周览 浩渺难可穷 上极通霄汉 下瞰龙伯宫
波光潋灔吐隂火 潮音日夜号天风
云铺白银界 地布黄金沙 琉璃相间错 有若优昙花
磐陀上看扶桑日 红轮涌现犹天车
览斯妙境非实相 普门示现如梦想
幻出楼台缥[缈-目+耳]间 宝网珠光辉朗
闻声岂是声 见色原非色 別是一壶天 智识谁能测
经行宴坐水晶宫 受用风清与月白
十圣及三贤 到此应难渡 万𣲖洄漩任參互 潜流密布四神州 润湿群萌为雨露
我今亲礼賛 惟𡸁遥鉴知 并却见闻知觉 扫除语默离微
彻底揭翻生死海 普令顿证佛菩提

吴郡康时万等捐赀造印《妙法莲华经》二十四部送南海补陀山宝陀禅寺供奉

妙法莲华 诸经中王 我观世音 菩萨中王
众善知识 合造此经 二十四部 归于普陀
大士道塲 妙音梵音 与海潮音 罔昼夜间
一切圣凡 能转此经 纵看经转 功徳大小
永不唐捐 我见是刊 故说此言 鸟王龙王
修罗波旬 皈依护持 有毁侵者 头破七分

应制

圣母印施藏经讃(有序)

(臣)等窃闻释教来自西土兴于东汉其说主清净出世帝王所不道然而训化广大义㫖遐深要归于澄彻心性利济民物是以虽当儒道昌明宇宙淳和之际而其道不废大乗般若以来祖祖相承心心相印卷帙益多裒为大藏总持禅言武库莫方其富尊函禁地缁流弗睹其全非俟上圣𡸁仁曷以播宣斯理我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徳冒人寰功周法界融最上之真谛怀

大觉之弘慈乃印施兹藏以祝延我皇上无疆之历而推其余以佑

国庇民意甚盛也(臣)等因得涉猎稍窥玄微似于儒理亦有相𤼵明者焉谨对扬皇上之休命奉宣圣母之徳意拜手稽首为讃曰

粤惟圣道 如日丽天 万有毕照 诞被八埏
亦有释教 如月破暗 接引未来 超登彼岸
于皇圣母 毓成帝徳
治化丕覃 亿兆宁一 载弘大愿 永㧞沉沦
外息诸 内净六根 嘉与众生 永臻觉路
皈依十方 如寐得悟 诸佛妙义 如恒河沙
示权显实 会演三车 若诵一句 若说半偈
是人功徳 尽未来际 况兹大藏 建寺延僧
成修宝㙮 造舍金容 广施贫苦 普赦幽𡨕
功徳无等 喻如虚空
续燄分灯 灌顶输露 火宅惠凉 昬衢锡炬
迷川宝筏 如无尽意 似功徳林 广度有情
四流六通 咸归正乗 微尘国土 徧蒙佛力
一一国土 皆圣母徳
微尘世劫 流布施经 一一世劫 皆圣母龄
廼惟本愿 为帝祝厘
天子万寿 与天巍巍 载惟本愿 为民祈福
天子惠民 泽施渗漉 匪民是庇 国祚茂延
我圣道 日月并悬 是藏流行 无界无尽
施者功徳 亦莫究竟

印《法华经》歌(有序)

龙伯贞雅士也佐余郡有声然时有入道之心焉一日过补陀勘事而疑僧众之不齐也取《法华》一函焚之駈之超焉以征信梦神人传佛㫖曰「奉道毁道罪当不宥罚作三石牛啬官」盖𡨕官也伯贞顿首祈而山有大智师者之懴良久始免已梦告者曰「欲偿经乎用百当一」于是伯贞就余家印《法华》百以进从此向道弥笃矣异哉大士之示灵有赫而伯贞之囬心速也余欲成其美为賛一辞篇末数言盖老氏绝弃之谓释子呵骂之谈庄生所谓非过孝之言不及孝之言也伯贞得无变虎色乎毁道有罪戯论亦有罪余乌乎敢君请勿疑

楚中山川绝天下 龙侯禀其最竒者 为吏不肯兄龚黄 为文又欲家班马
来官我郡近四年 手披口决如涌泉
细民怙之为二天 老吏吐舌不敢前
遍搜至人作师友 布衣穷巷常周旋
心好山水幽胜处 攀萝蹑磴栖青烟
当年曾读叅同契 飘飘庶几试其事
挂壁蒲团代象床 赤脚双童当家累
龙侯龙种灵且幻 幻出人心最神异
郡中佛域补陀岩 五台峩眉足三 灵踪中废比兴复 四方趋赴负且担
丛林人多讼事起 不辞扬帆入海水
指挥劈画具有条 鳞次绮分端可儗
总为卫佛心太殷 欲吸海水浇膻荤
自𤑔金函作盟呪 群駈僧众凌烟雰
目见千里不见睫 手欲渡人先浪涉
未睹如来腾玉毫 已见韦驮按金铗 病中忽自絷南冠 定里俄成白骨观
𠡠遣𡨕中作牛吏 谁堪世上为龙官
新从下土不知体 顾此愚诚良不昧
智师懴恳且哀 蜿蜿痴龙此时蜕
为余敬乞莲华百 因师上赎如山大
世人且莫轻痴龙 慈恩慧爱于君钟
严父何曾笞路子 圣人讵肯呵凡庸
龙侯生还未是还 大还还在蓬池间 修士自能遵觉路 宗师也不逃深山
焚却木乾却海 此时欢笑黄金颜

恭遇皇上奉圣母𠡠命赐南海宝陀寺藏经颂(有序)

夫如来之教胜残化暴彻盖导迷以清净为本以观照为功以漏尽为真谛以解脱为了义上则入流证圣得以超劫越尘下则去垢离嗔頼以懴諐寡过羽翼儒教皇化伟彼功徳作我津梁矣然世必頼明王喆后信奉皈依植慈氏之藩篱为人天之眼目然后士云涌善信波驰兴起因宣畅教典所关系讵细故哉恭惟皇上天纵神圣再来英喆手握乾符躬承泰运敉宁亿万绍隆三五乃于万机之暇凝神玄默究心禅宗欲以阐扬三宝法式九围遵奉慈圣皇太后懿㫖特颁诏𠡠印施前后藏经六百三十七函四十一函到补陀洛伽山宝陀禅寺僧众踊跃龙神懽呼东方臣始知泥洹之教果为苦海宝筏迷途慧炬其在圣主尚尔尊崇况我庸愚讵敢𧃳慢大教兴起玄风遐畅化行俗醇徳厚刑措于都哉美矣盛矣草莾(臣隆)于是以手加额稽首作颂曰

皇帝在宥 风翔化溢 乗日之车 飚霆驶疾
不鞭而驰 不教而率 翼而之 厥惟能仁
以净治垢 以慈治嗔 以真治妄 以解治棼
巨周沙界 细入微尘 消烦逹滞 揭𡨕破昬
超出横竖 师表天人 乃有𡨕顽 婬㐫暴盭
赏不能劝 刑不能艾 或因慈氏 掀翻锢蔽
自投三宝 稽首懴悔 无明为障 积业陨福
历劫轮转 曷繇㧞足 皈依大悲 永超五浊
或修六度 或行十善
证圣像流 大道是践 行解相应 诸佛立现
譬如饮海 各满分愿 善哉圣力 徧覆大千
皇徳闳巨 与佛齐肩 绵历永祚 亿万斯年

补陀观音大士颂(有序)

夫理有去来宏通之机斯显位有权实圆明之妙无方观世音菩萨者古正法明如来也如来实相既已臻无上之尊菩萨应权乃退处大乗之号譬彼国王下摄上将犹夫宰辅出领监司行教则𫏐逊其权证道则无改其位何以故盖如来体尊尊则下土多于敬畏菩萨地近近则众生易以皈依而观世音心珠朗耀齐妙觉以证三摩性海澄浤超声闻以圆四智故善财徧叅其妙法来诸圣之钦崇释迦授记以圆通同文殊之广化般若义深善得法门无漏仁慈观熟徧于此土有情揭暗破昏高悬慧炬消灾救苦普施津梁通十方三界为一界毛窍声响之悉闻合千百亿身为一身痛痒爬搔之必切流转迷倒无不哀怜蠢动含灵咸所度脱虽揵连之救母不足喻其大悲即恒河之数沙不足酬其弘愿人非人等因物而现自在之身离欲离嗔随念以著灵感之效威音伏众刀兵水火潜形胜力降魔罗刹鸠般拱手诵白衣之号则孕嗣充闾望紫竹之林则漂舫及岸百战猛夫睹莲花洋而魄褫九幽狱鬼洒杨枝水而魂苏凡夫苦行薰修顿叩香台法座居士至心悲仰立见圣相圆光兠罗银界琉璃嵌七宝雕床华盖金幢璎珞暎五云锦带西成道于天竺迦毘之种既已星奔东显化于洛伽娑婆之众益以泉涌偏陬陋壤被功徳者无涯愚媪村氓奉香火者恐后照深潭潭潭见月月止一轮𤑔宝皆香香无二性真妙庄严无复唐捐藏秘密不可思议者矣于是弟子敬薰沐和南作颂曰

大哉法王子 累刼行薰修 想观既成熟 漏尽得无碍
圆明了一切 十方咸照彻 刹那千手眼 或亿万化身
恒河沙世界 悉归掌轮中
大千蠛蠓形 亦如蠮螉响 所有微尘众 如来悉见闻
所见亦非目 所闻亦非耳
由通妙明性 而融耳目相 随物皆应现 巍巍不动尊
寻声救苦难 疾于激弩矢 誓㧞度众生 普徧娑婆土
乗彼弘愿力 亡不得所须
譬如汲海水 尽瓮盎甔罂 咸令满足去 大海不减损
愿苦恼众生 一心归命礼
或颂阿哩耶 咸称帝湿伐 观音肸蚃至 㧞汝出苦海

普陀寺募

原夫现在观世音菩萨即过去正法明如来如来是其证果菩萨乃其权位借果行因已历经乎多劫开权显实为普度乎群灵首标千二百功徳思修深于𨑰独超二十五圆通入流妙于忘所大悲弘愿遍恒河界悉作津梁应感随传空谷向捷于桴皷维补怛洛伽山胜地廼大士说法道塲灵潮啸吼孤悬菡蓞香台空水澄鲜別厂瑠璃宝地龙部听经香绕霞衣少女天人护法光生电甲长神金灯照夜遥分紫竹于林端玉殿干霄下暎红莲于波面八难三途随呼輙应下宝筏而力㧞之苦海四生六道有感必通秉慧炬而悉照彼迷方白叟黄童青娥素媪顶如来而茧足皱皮𢬵命鲸鲵之窟辫发椎髻牦面文身捧瓣香而梯山航海皈心龙象之尊兹可谓众生之慈父震旦之乐邦也迩者缁素杂处染净同居清净比丘力欲薰修而绍隆佛法阐提恶种乃敢盘踞而坏乱清规是以龙天动威以惩邪伽蓝扬灵而护法上将登坛朗陵之刀偃月童真奉道韦驮之杵如霜天然毁佛而蒙诛复洩祸几于如岳龙丞焚经而被勘幸頼祷谢于众师明神之肹蚃纍彰其柰魔众之昬迷难悟我如来是用授㫖金刚力士屏滓秽而扫除假权回禄祝融付殿宇于烈熖巢穴一空魔群之盘㨿自散威灵大赫佛子之惩创益深是父母慈严之并用大士折摄之微权也殿堂尽烬独金身璎珞俨然栋宇俱焚惟关圣须眉无恙非大法神灵之最于昭显灼者哉宰官目系心恫业分善恶而沙汰阐提魂消神悸亦惧罪业而逋逃于是戒行僧真宰如迥等痛道塲之颓废慨大法之陵夷愿捐糜以报佛恩将竭力而兴西教适皇上远降鸾章表信心于中使圣母式颁龙藏将诚意于宝函沐九重旷荡之恩洵三宝兴隆之会隆窃思佛法悬于皎日慈光亘古昭明梵宇遍乎名山天神随处拥护有如佛法不大昭明则香花幢盖之森罗胡以徧亿兆而供奉天神不加拥护则梵王帝释之旁列胡以历万劫而常然世界本同火宅非如来之甘露何繇灌洒而清凉恶业永被牵非慈氏之法门何繇放舍而解脱矧大士乃众生皈依之父比十方诸佛为最亲补陀乃大士说法道塲实万邦善信所共仰殿宇不设则群生瞻仰弗尊瞻仰弗尊则凡情向善无路由斯以谈今日之火乃伽蓝之警省乎顽愚非如来之自废其大法也威灵痛折之后沙门之惩艾方深丛林毁坏之余栋宇之新当亟伏念名山道塲度工力既极其浩大则檀波喜舍此功徳亦不比寻常仰惟诸宰官居士善男信女其力图之幸甚

普陀山太子㙮下藏零牙志(有序)

嘉靖初年有南峰和尚过山东之灵岩寺遗一齿请僧转呪藏之㙮下作〈零牙记〉词意精妙大启后学余兹来南海留三日去而为风涛所阻𨑰山中是日大病夜深方愈次日忽虫食残牙自落余因法南峰和尚之㫖且答大士摄受之恩亦请僧转呪埋于㙮下夫佛以四谛转法轮一法即万法无少无多人以四大成色身一体即全体无二无別且四大惟地大最难坏而今乃先离之乃无痛苦若四大全离时亦如此无痛苦则于大法思过半矣岂以早晚为计哉此牙得藏宝地依大士慈光则我身心全体在光中也因为之偈曰

一即一切一切一 此牙是我我是谁 㙮前常浸菩提水 石上应长青莲枝

礼普陀大士偈

稽首观音 大悲之主 我今说偈 畧赞所以
所以者何 所谓三摩 菩萨证入 常住宝陀
宝陀山在 今之南海 世界有坏 此山不毁
山居世界 云何不坏 诚由菩萨 心得自在
心自在故 山亦坚固 境即是心 迷亦成悟
故菩萨身 坐紫竹林 微风吹动 常演法音
金沙布地 七宝为砌 功徳之香 白华泛瑞
青青杨柳 四时常有 水盈净瓶 尘不能垢
潮音洞中 常显神通 出没无碍 其由履空
磐陀石上 毫光常放 一切众生 莫不仰望
以仰望故 来者沿路 为求菩萨 作彼依怙
菩萨大圣 感无不应 随彼所求 惟愿是聴
欲演法音 先为现身 十法界象 不出一心
盖此一心 具无量身 此一一身 横广竖深
此一分心 谁人不有 众生循声 自生过咎
菩萨妙智 不同于世 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无量劫中 证此圆通 超世出世 异而复同
以由同故 能觉迷悟 众生蒙此 远离恐怖
故菩萨身 或现千手 无非示现 众生本有
于一一手 各有一眼 众生千现 亦复不减
从此一千 增至八万 普令众生 即心成办
蠢蠢之曹 各具尘劳 即障显徳 道固非遥
既现身已 乃为说法 大小偏圆 渡河之筏
身而无身 说而无说 涧畔松风 水中明月
以无身故 无所不身 高低岳渎 普现色身
以无说故 无所不说 远近潮音 出广长舌
即此形声 号曰普门 我于日用 无不见闻
惟愿菩萨 令我开悟 一超直入 妙庄严路

释传如

大悲观世音 成就自在力 于声旋闻机 所亡闻性寂
不啻泯前尘 能闻亦无住 无住之觉空 空觉尽圆极
圆极生灭灭 是成真实灭
即灭演妙相 以入微尘国 相由心妙故 无相无不相
或现百千首 或现千万臂
所现目亦然 斯由本来具 或在极乐国 辅佐无量寿
或在堪忍界 亦佐于寂默 释尊已示灭 大士当何在
南海中有山 其名小白华
菩萨之妙身 现于山之上 山奚名白华 菩萨名自在
以白离诸染 自在无烦恼
以离染污故 能现一切境 以无烦恼故 能圣一切生
故大士所证 身处或称妙 依正微妙故 乃所谓普门
谁谓我无耳 出流正奔逸
谁谓我无心 烦恼正扰乱 谁谓我无处 所依皆染著
展转唯尘劳 旷劫沉障碍
今唯大士归 示我圆通境 悔昔声色迷 眼耳莫易地
今于音云观 所视亦非色 知观不住观 是名观世音
了无住而住 是名观自在

补陀海潮寺开山大智禅师碑

夫妙逹性宗开智慧海则解为朗炬严净佛事入功徳林则行为弘基心炬不朗则一切作为总属人天有漏何以烛理而烁群昏徳基不弘则空虚见解徒骋棒喝机锋何以实修而圆万徳是故局功行而体昧空寂虽以梁武之广造㙮度僧见呵初祖倚狂慧而行染污邪虽以善星之解十二部藏难免泥犂经不云乎理因顿悟乗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三摩禅那以为妙悟六度万行以为庄严是诸经之总持千圣之密印也末法众生明道者多行道者少少室师甞记之迩者世智辩聪窜入圣解盲鞭瞎动托宗门法师高登讲座戒行不持而曰「吾舌吐莲华知人天之沾法雨」缙绅沉身欲海无业不作而曰「我腹有贝叶如慧日之消雪霜」此适足扬韦驮之杵奋北酆之笔尔云栖师作《崇行録》以救之为虑深矣补陀海潮寺住持大智禅师灵心朗晳戒徳孤高披精进铠薰修翘勤于六时建勇猛幢功行加持于三宝自幼严修梵行尊宿让而倾心亦以宿种善道俗望而引领曾兴峩眉丛林肃震旦之区继去蓥华云水寄巾瓶之迹遂卓片石盖顶岩霜裂肤渴则饮海饥则茹荼砥行良苦翘勤佛事至徳不孤归者如市遂营梵宫遂奉大士壮拟王居丽如忉利六时行功僧徒翼翼不肃而严如守三尺有威有仪无怠无斁戒坛清规永可为式一旦西逝幢幡来迎玉毫中见莲华上生蛟龙夜泣哀鸣师虽化矣遗风故在我瞻名山僧规匪懈松色经函潮声梵呗和南礼佛羯磨讲戒浩渺海壖居然法界

二大士传

补陀潮音洞有二大士者一现男子身一现妇人身面目黧黑头𩬊髼乱万历三十三年妇人以六月至山男子礼九华以十月至山居于洞南之山顶石上各以茅苫一蓬高不过三尺上漏下湿匡坐其中唯饮水茹蔬而已人与之米不辞与之钱亦不辞有游衲至竟散与之或数日绝粒亦不以为病山中人以为丐者莫之知也余偕居士陈载卿夜至其所默然与之坐不通问讯彼亦不惊顾举灯视之惺然无昬睡状余始与之谈男子但笑而不言妇人则随叩随答不作道理会而吐词等刀锯莫可犯其锋问其姓名则曰「有甚姓名」问其年纪则曰「有甚年纪」问其何许人则曰「有何方所」问其曾住何山则曰「住终南为久」问其见何道理则但曰「眼见大海耳闻风声雨声潮声鸟声」问其作何工夫则曰「有时想起观世音便念几声余则唯坐坐中亦无甚做工夫处」其言词直捷如此似胸中无一物者余大骇之春二月人皆来谒洞男女堵观之曰「汝軰各自安隐去问我何为」遂不见


校注

「斫迸」二字底本阙漏兹依王连胜《普陀洛迦山志》p. 854 补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本篇补缺字所据同此 编按底本 p. 218219与 p. 216217 内容完全相同应是重出今略去 「人」字底本阙漏兹依王亨彦《普陀洛迦新志》p. 184 补之(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1辑第10册台北宗青图书出版公司1994)
[A1] 𭹀【CB】𤤽【志汇】
[A2] 逢【CB】逄【志汇】
[A3] 煟【CB】▆【志汇】
[A4] 斫迸【CB】【志汇】
[A5] 淫【CB】【志汇】
[A6] 桑【CB】【志汇】
[A7] 而催【CB】【志汇】
[A8] 𠔃【CB】【志汇】
[A9] 敛【CB】歛【志汇】
[A10] 人【CB】【志汇】
[A11] 徧【CB】偏【志汇】
[A12] 棒【CB】捧【志汇】
[A13] 棒【CB】捧【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重修普陀山志(卷3)
关闭
重修普陀山志(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