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志卷三

志诗

唐贤首唱作者如林录张继诗于篇首先经起义之例也宋以后诗若其中有事在传其诗即以传其事随文缀录难可离析又计敏夫《唐诗纪事》之例也至于泛咏皋壤流连景光別为一篇毕登庶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志诗第十

宋程师孟游枫桥偶成

晚泊桥边寺 迎风坐一轩 好山平隔岸 流水漫过门 朱舫朝天路 青林近郭村
主人头似雪 怪我到多番(《吴郡志》题据《吴都文粹》补)

胡埕

朝辞海涌千人石 暮宿枫桥半夜钟 明日馆娃宫里去 洞庭呼起一帆风(《吴郡志》)

(按胡埕《郡志》无传《吴都文粹》作「胡理」又录其〈沧浪咏〉一首)

郭附

师子山云漠漠 越来溪水悠悠 钟到客船未晓 月和渔火俱愁
咫尺横塘古塔 连绵芳草长洲 一老翛然自在 时时来系扁舟(《吴郡志》)

(按卢熊《苏州府志》郭附字明仲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以大理寺丞权知昆山县官至朝奉大夫致仕幅巾策杖穷山林诗酒之适东南高士皆乐与之游卒年八十四)

范成大枫桥(《长洲县志》引「枫」上有「经」字)

朱门白壁枕湾流 桃李无言满屋头 墙上浮图路旁堠 送人南北管离愁(《范石湖诗集》)

又阊门初泛二十四韵(并序)

新修小舫因病禳祓屯滞遂至北城迆逦至枫桥一路而还

好在驰烟路 平生载酒行 摧藏身久病 契阔岁频更 昨夜灯光晓 今朝稻把晴
出门新梦境 触目旧诗情 水满推篷眩 天宽倚柁惊
转湾添纤挽 罨岸并篙撑 舫后装儿女 舻前酌弟兄
醅香新曲嫩 茗味小春轻 红皱分霜果 黄蔫撚夕英 缬林疏露屋 朱阁静临城
桃坞论今昔 枫桥管送迎 山腰樵担动 木末酒旗明
竟日窑烟直 中流塔影横 数帆残照满 一笛暮江平
晒网枫边桁 牵𦌘柳际棚 岫云萦石住 田水穴隄鸣 过渡牛归速 穿篱犬吠𤢆
鱼寒犹作陈 雁远更闻声 急𫇛潮痕出 疏钟暝色生
邻翁欣问訉 逋客愧寒盟 一昨成归卧 于今负耦耕
生涯都塌飒 心曲漫峥嵘 猿鹤休多怨 菰莼尚可羹
药囊吾厌苦 扶惫且班荆(同上)

陆游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 巴山此去尚千重(《陆剑南集》)

薛季宣吴江放船至枫桥湾

短篷负长虹 破𫂈挂明月 风马座中生 天幕(《长洲县志》引作「暮」)波中出
高城多隐映 远岫搀罗列 少小泛吴江 始识仙凡別(《浪语集》)

释英重到枫桥

晚泊枫桥市 冥搜忆旧游 月明天不夜 江冷水先秋 岸曲依渔艇 林低出戍楼
堪嗟名与利 白了几人头(《白云集》)

(按释英字实存宋末钱唐诗僧著有《白云集》此诗《长洲县志》题张羽作当从《静居集》录出其题祇「泊枫桥」三字亦与英《集》不同《四库提要》称〈赠赵孟若〉七律一首亦两集重出断为《静居集》误收观此篇「忆旧游」句作「重到」为是《白云》传本甚尠岂《静居》一集犹苏过之于《龙洲》耶)

元顾仲瑛泊阊门

枫叶芦花暗画船 银筝断绝十三弦 西风只在寒山寺 长送钟声搅客眠(《玉山草堂集》)

明张元凯枫桥与送者別

枫桥秋水绿无涯 枫叶满树红于花 万里之行才十里 阖闾城头尚堪指
游子尊前泪湿衣 离心已逐片帆飞 酒酣忘却身为客 意欲元同送者归(《长洲县志》)

高启泊枫桥

画桥三百映江城 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 乌啼月落又钟声

又枫桥送丁凤

红叶寺前桥 停君晚去桡 醉应忘世难 归不计程遥 山隐初沈日 风吹欲上潮
离魂来此处 还似灞陵销

又归吴至枫桥(原注旧有塔今废)

遥看城郭尚疑非 不见青山旧塔微 官秩加身应谬得 乡音到耳是真归
夕阳寺掩嗁乌在 秋水桥空乳鸭飞 寄语里阎休复羡 锦衣今已作荷衣

又将赴金陵始出阊门夜泊(二首)

乌嗁霜月夜寥寥 回首离城尚未遥 正是思家起头夜 远钟孤棹宿枫桥
烟月笼沙客未眠 歌声灯火酒家前 如何才出阊门宿 已似秦淮夜泊船

又东归至枫桥

故人当日送登畿 此地停舟醉落晖 慙愧临河旧攀柳 尚留青眼看人归

又阊门舟中逢白范

十载长嗟故旧分 半归黄土半青云 扁舟此日枫桥畔 一褐秋风忽见君

(以上七首皆据《高青邱集》)

谢晋枫桥歌送吴秀才之金陵

君不见 枫桥水 奔流直下太湖来 环绕阖闾城西地 其闲风土何佳哉
层楼𤴁榭侵云起 望处人家半临水 水边歌舞不胜春 桥下帆樯停似蚁
复有大道接金陵 送客每来桥上行
山寺钟鸣知夜半 渔村月落见镫明 今朝却饯吴公子 解我金貂酤绿醑
帆挂长洲苑外烟 衣沾虎阜山头雨 暮烟秋雨益凄其 別绪离情无限期
昔时应是今时景 今人还诵昔人诗
见说长干花似绮 君归更莫思乡里

又移家将之金陵宿枫桥

山寺烟初暝 江村月又生 辞家无十里 不寐到三更 犬逐渔镫吠 钟催客棹行
从兹去乡土 宁得是吴氓

又过枫桥留別城西诸友

烦君远饯意偏饶 念我离群乍寂寥 祖帐雨催诗欲就 邮亭风劲酒频浇
舟移射渎黄昏近 路转江村碧树遥 记取今宵分手处 乌嗁时节过枫桥

(上三首谢孔昭《兰庭集》)

徐源翌日携酒饯太傅于枫桥辱留题于兰台清鉴之舟次韵

(按《瓜泾集》此诗之前有〈郡守林思绍邀陪太傅屠朝宗饯于石湖〉一首太傅即朝宗)

寒山钟尽便开船 来往枫桥共几年 黄敕到门须就国 玄𫄸沐手敢辞天
官高勋爵还加旧 老去精神觉倍前 到日坐朝先问道 五云宫阙凤池边(《瓜泾集》)

沈周和嘉本初夜泊枫桥

风流张继忆当年 一夜留题百世传 桥带人家斜倚寺 月笼沙水澹生烟
火知渔子仍村外 舟载诗僧又客边 我愧不能同此宿 却因新韵偶联篇(《沈石田稿》据王迺昭钞本)

皇甫汸题沈周八景图(〈枫桥〉一首)

桥横古渡带平沙 枫落寒山日影斜 舟女莫言估客乐 钟声将梦到天涯(《皇甫司勋集》)

文元發归过枫桥

轻云駮日江村暮 西风短棹寒山路 去时柳色绿含烟 归来枫老红栖树(《兰雪斋诗选》)

文肇祉泊枫桥用大父韵

辞亲远別动离情 满幅风帆带雨行 水长关河无阻道 春深柳陌尚闻莺
轻抛故国三千里 细数遐征第一程 此夜维舟不成寐 寒山依旧起钟声(《文录事诗》)

郭谏臣晚过枫桥

落日枫桥路 船窗暮雨昏 秋苹拥沙觜 霜叶坠篱根 山寺炊烟起 江村宿鸟喧
临风思往事 独坐暗销魂(《鲲溟先生集》)

国朝朱彝尊枫桥夜泊

初月开平林 繁星罗远戍 惊禽沙上鸣 渔子夜深语 遥闻歌吹声 暗入枫桥去(《曝书亭集》)

徐崧枫桥独步有感

石桥高带驿楼平 扰扰南征与北征 贾客帆樯连树影 庵僧钟鼓和经声
天边云冷斜阳澹 雪后江深急水清 放旷一身何所系 剧怜八口累闲情

又岁暮阻雨枫江怀友人

乍寒乍煖客招提 一夜怀人笠泽西 窗外云昏滋础润 空中阴暗压灯低
田家薄暮牛才放 竹院侵晨鸟乱啼 几度相寻多不遇 白头烟水雨凄凄

董灵预枫桥夜泊

落日一尊酒 风尘此地看 啸歌今夜月 灯火万家寒 珠树何年古 枫林几处丹
故乡凭梦绕 峰影碧巑岏

殷丽丹阳贺鲁缝访予枫江不值怅然有作

去年江上逢君別 柳絮飞残二月天 今日桥边寻我去 麦秋寒泛一谿烟
余生买药因投市 旅泊携诗偶放船 共醉狂吟应不惜 归来探取杖头钱

(上四首《百城烟水》)

沈文悫枫江夜泊(二首)

野宿随寒雁 辞家第一宵 星星渔火乱 知是泊枫桥
柝响已深更 邻舟人语歇 不忍便安眠 贪看故山月(《归愚诗钞》)

吴蔚光枫桥舟夜

暝色绿为烟 染我东塘路 斜月浸回波 繁星挂疏树 灯光明欲飞 𫇛声细如语
灭独闻春钟 清梦落何所(《素修堂集》)

李绳枫桥夜泊(字勉百长洲举人有《葑田》《剡东》诸集)

又复悤悤赋远征 乌啼霜月若为情 寺钟渔火枫桥泊 已是思家第一程

吴琦月夜石湖至枫桥(字赤玉杭州仁和人诸生有《圭斋稿》)

上方山下路 一泛石湖船 秋月清如此 吾心自冷然 荻花萦客棹 渔火乱江烟
此夕枫桥泊 吟镫中酒眠

(上二首王西庄《江浙十二家诗选》)

马元勋枫桥

秋气入凄清 江枫照眼明 寒霜侵月色 残梦落钟声 水阁吴娘曲 风樯估客程
灾伤连数郡 米价几时平(自注桥边有米市)

王昭嗣枫江夜泊(字诞敷号筼谷长洲诸生有《荫茅居诗稿》)

古寺江村无十里 枫叶纷纷乱糽紫 一杵霜钟度水来 磔磔惊鸿拍波起
此夜城西抱影眠 烟波萧瑟五湖船 何人共话孤篷下 消遣乡愁暮雨天

(上二首吴枚庵《怀旧续集》)

陈𤇍夜泊枫桥(字汉贤长洲人有《虹桥诗钞》)

系缆枫江畔 苍茫月上余 微霜冬树白 残夜水村虚 御冷围炉火 安眠枕箧书
寒山钟乍动 风景忆当初(吴枚庵《卬须集》)

褚逢椿枫江看山

吴山有媚骨 非春亦如笑 想像桃李时 更复足诗料 我来正残雪 佳景供远眺
平陂断岸闲 时时见垂钓 画意冷诗心 会心契微妙
蕴借酿和平 取神不求肖 悦性理尘襟 且当事长啸
暂得亦快然 旨言王逸少 伫久闻暮钟 空林下斜照

又枫江即目

沿隄一半是衰杨 渔网人家秋水光 禾黍田畴闲倚棹 乱山斜日似横塘

(上二首《行素斋诗集》)

王元文由石湖抵枫桥即事(字睪曾吴江人此诗见《北溪旅稾》第一种《往来集》)

骤雨枫桥路 西风飒沓旋 须臾霁景见 倍觉夕阳鲜 米市希高价 商人畏有年
寺钟昬暮动 曾到几家船(《北溪诗集》)

袁翼枫桥夜泊(字谷廉宝山人厯官江西知县)

分明记得枫桥上 十一年前听晚钟 𤍠客几时抛褦襶 空门无地养疏慵
乌嗁月落句仍在 拾得寒山僧不逢 隔岸义鱼星火闪 湿云如雾寺门封(《邃怀堂集》)

诗余

陈维崧浣溪纱(雨中由枫桥至齐门)

料峭春寒恰未销 鹁鸪嗁急水迢迢 半船微雨过枫桥 荠菜绿平齐女墓 黎花雪压伍胥潮 柳枝和恨一条条

又齐天乐(枫桥夜泊用湘瑟词〈枫溪〉原韵)

枫桥渔火星星处 钟声客舫仍度 微昏帘幕 乍冥帆樯 夹岸多于津树
船娘吴语 为蘸水挓烟 脆来如许 不管人愁 棹歌杳蔼掠波去
如眉月棱半吐 想当年曾鬬 馆娃娇妩 夜市听莺 春衣扑蝶 梦到将圆频误
鸣珂旧路 问冶叶倡条 可能如故
撩乱心情 茶烟销半缕

(上两阕《陈检讨集》)

右枫桥四十二首附词二阕

唐韦应物游寒山寺(「游」一本作「宿」)

心绝去来缘 迹住人间世 独寻秋草迳 夜宿寒山寺 今日郡斋闲 思问楞严字(《韦苏州集》)

张祜

长洲苑外草萧萧 却忆重游岁月遥 唯有別时因不忘 暮烟疏雨过枫桥(《姑苏志》「却忆」作「却算」「重游」作「游程」「因」作「今」)

宋张师中

吴门多精蓝 此寺名尤古 拒城七里余 冠盖日旁午 斜径通采香 远岫对栖虎
岩扉横野桥 塔影落前浦 霜楼鸣晓钟 夕舸轧双𫇛
方丈中有人 学佛洞禅语 迹忙心已闲 道乐行弥苦
不为喧所迁 意以静为主 何必深山林 峰峦绕轩户(按「岩扉」《姑苏志》作「寺扉」)

程师孟

门对云山画不如 师今一念六年居 迩来寺好尤潇洒 张继留题内翰书(原注今禹偁王内翰丁太夫人忧任其亲写是诗故不题名)

孙觌过枫桥寺示迁老(三首)(《吴郡志》「枫桥寺」下附诗惟张继〈晚泊〉一首觌〈与温老〉一首不全载题其余但有姓名而已此据《宋诗钞》补)

白首重来一梦中 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嗁月落桥过寺 欹枕犹闻半夜钟
翠木苍藤一两家 门依古柳抱溪斜 古城流水參差是 不见元都旧日花
三年瘴海卧炎宵 梦隔青枫一水遥 万里归来悲故物 铜驼埋没草齐腰

朱子儋(承爵)《存余堂诗话》张继〈枫桥夜泊〉诗世多传诵近读孙仲益〈过枫桥寺〉诗云「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夜半钟」亦可谓鼓动前人之意云尔

《吴郡志》「枫桥寺」张继诗后接录张师中五言古一首次为程师孟七绝一首五言一首又次为孙觌四首前五言一首〈与温老〉后即此三绝句也《吴都文粹》不知如何误析张师中诗为二以后半首为程师孟作而以程五言一首递移为孙觌作(《姑苏志》沿其误)并觌之五律一首七绝中前二首共题为〈与温老〉四首又以最后一绝递移为胡珵作胡珵原诗又递移为张孝祥作孝祥诗《吴郡志》本衹一首今增入胡诗遂有两绝观《文粹》于程师孟〈游枫桥〉七绝之下承上题「前人」二字(上即误析张师中诗之下半首题为程师孟)可见其譌实自郑虎臣始非毛钱两本校讐之失也又按前一首「欹枕犹闻半夜钟」──「犹闻」《姑苏志》作「遥闻」末一首「青枫」作「青风」「故物」作「古物」皆范为长

张孝祥

四年忽忽两经过 古岸依然窣堵波 借我绳床销午暑 乱蝉鸣处竹阴多(「窣堵波」《吴都文粹》作「宰渚波」殊误)

(唐张祜以下七首据《吴郡志》)

俞桂枫桥寺(字唏郗南宋末钱唐人)

湖水相连月照天 雁声嘹唳搅人眠 昔年曾到枫桥宿 石岸旁边系小船(《渔溪诗稾》)

元汤仲友

出城才七里 地僻罕曾过 孤塔临官道 三门背运河 钟鸣惊鸟宿 墙矮入渔歌
醉里看题壁 如今张继多(《姑苏志》)

(按此诗王文恪与张继诗皆附「枫桥」下绎其词意实游寒山寺而作也卢熊《志》汤仲友字端夫先名益学诗于周弼浪迹湖海晚复归吴自号西楼有《北游诗集》)

明高启赋得寒山寺送別

枫桥西望碧山微 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 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村寂寂孤烟近 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 乌啼时节送君违(《青邱诗集》)

王衡泊舟枫桥过寒山寺

灯含帆影乱 钟杂市声昏 杳杳竹深处 萧萧僧倚门 独将残雪色 遥对远山言
又听乌嗁急 江城送客喧(乾隆《苏州府志》)

唐寅寒山寺(《姑苏八咏》之第六首)

金阊门外枫桥路 万家月色迷烟雾 谯阁更残角韵悲 客船夜半钟声度
树色高低混有无 山光远近成模糊 霜华满天人怯冷 江城欲曙闻嗁乌(《六如居士集》)

王穉登寒山寺诗

古寺西边路 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 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 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 尘土暗江枫(《金昌集》)

国朝殳丹生同臞庵过寒山寺

万家丛寺里 一径入寒山 木叶萧萧静 江云黯黯闲 残碑苔剥落 古殿鸽飞还
羁客同游此 徘徊夕照闲

徐崧斐仲招饮寒山时吉生将往维扬

渌水红尘江上路 采菱沽酒傍寒山 盘桓且缓扬州鹤 松月松风好共闲

释逸慈(三首)

当年突兀矗寒空 郡志犹传节度功 今日遗基何处觅 断垣衰草夕阳中(〈断塔遗基〉)
杰阁巍然瞰碧虚 飞花片片惜春余 闲庭老树參天出 喜趁清阴读梵书(〈龙函新绿〉)
萧索西风树影疏 江边古寺有栖乌 夜阑哑哑惊残梦 谁绘霜天落月图(〈古木啼鸟〉)

(殳丹生以下五首《百城烟水》)

陆鼎寒山寺

寺楼直与众山邻 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 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 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 几人同梦不同尘(《梅叶阁诗钞》)

姚配夜过寒山寺(二首)(字协文号云湄元和人有《雪鸿轩诗钞》)

杖藜踏破藓痕斑 古寺萧条未掩关 落叶满廊僧不见 空余渔火对寒山
流传佳句自唐朝 诗版还随劫火销 只有疏钟添客恨 潇潇暮雨过枫桥(吴翊凤《怀旧又续集》)

蒋棨渭寒山寺(字遇溪吴县人)

曲径松花积 云房黛色连 一声钟欲午 清响落寒泉(《万壑云楼集》)

褚逢椿过枫江憇寒山寺

近市人家水绕城 无端踪迹作江行 黑云压屋有雪意 黄叶打窗如雨声
古佛已荒空去劫 寒钟未起待残更 欲寻张继停舟处 一片苍山暮色横(《行素斋诗集》)

右寒山寺二十四首

国朝徐崧同山夫访在昔

闲行怀古迹 乍冷正初冬 门掩桥边寺 楼空夜半钟 盛衰知有数 喧寂觅无踪
一笑同寒拾 天台是別峰

黄周星寒山次答在昔

一曲阳春未易赓 蒲团趺坐自三更 松涛入枕知风细 梅影移窗爱月明
惠远匡庐饶酒兴 已公茅屋有诗名 青山笻笠应同志 五岳何年访向平

王庭过寒山赠在昔

为忆钟声寻古寺 得因遗象识寒山 枫江桥畔人如织 始信禅房尽日闲

西风吹梦到林邱 薄醉吟寒信夜游 深巷犬声人寂寂 一溪明月宿渔舟

徐汝峄壬戌冬留別在昔

龙函阁下日招呼 联榻经旬兴不孤 江月溶溶窥纸帐 松风谡谡起茶炉
多君赠我诗千首 怪汝留人酒百壶 別后踟躇游赏地 应思霅水问狂夫

马寿榖前题

劳劳蓟北又江南 胜地幽人许共探 且喜传杯哦好句 还期联榻听清谈
龙翻高阁云千卷 桂落寒江月一函 此夕钟声醒客梦 与君松下结茅庵

庄际盛前题

一湾流水小桥东 尽日幽栖古寺中 自有传灯明实际 不须倚杖说虚空
杯浮竹叶摇寒月 笛弄梅花落晚风 两载与君酬唱近 睽离能不忆支公

(徐崧以下七首《百城烟水》)

右赠在昔七首

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牛若不穿鼻 岂肎推人磨 马若不络头 随宜而起卧 乾地终不涴 平地终不堕
扰扰受轮回 衹缘疑这个
我曾为牛马 见草豆欢喜 又曾为女人 欢喜见男子 我若真是我 衹合长如此
若好恶不定 应知为物使 堂堂大丈夫 莫认物为己
凡夫当梦时 眼见种种色 此非作故有 亦非求故获 不知今是梦 道我能畜积
贪求复守护 尝怕水火贼 自觉方自悟 本空无所得
死生如觉梦 此理甚明白
风吹瓦堕屋 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 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 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 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 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 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 与渠作冤讐
若言梦是空 觉后应无记 若言梦非空 应有真实事 燔烧阳自招 沈溺阴自致
令汝尝惊魇 岂知安稳睡
人人有这个 这个没量大 坐也坐不定 走也跳不过 锯也解不断 鎚也打不破
作马便搭鞍 作牛便推磨 若问无眼人 这个是甚么
便遭伊缠绕 鬼窟里忍饿
我读万卷书 识尽天下理 智者渠自知 愚者谁信尔 奇哉闲道人 跳出三句里
独悟自根本 不从他处起
幸身无事时 种种妄思量 张三袴口窄 李四帽簷长 失脚落地狱 将身投镬汤
谁知受𤍠恼 却不解思凉
有一即有二 有三即有四 一二三四五 有亦何妨事 如火能烧手 要须方便智
若未解传薪 何须学钻燧
昨日见张三 嫌他不守己 归来自悔责 分別亦非理 今日见张三 分別心复起
若除此恶习 佛法无多子
傀儡衹一机 种种没根栽 被我入棚中 昨日亲看来 方知棚外人 扰扰一场獃
终日受伊谩 更被索钱财
李生坦荡荡 所见实奇哉 问渠前世事 答我烧炭来 炭成能然火 火过却成灰
灰成即是土 随意立根栽
众生若有我 我何能度脱 众生若无我 已死应不活 众生不了此 便听佛与夺
我无我不二 四天王献钵
莫嫌张三恶 莫爱李四好 既往念即晚 未来思又早 见之亦何有 欻然如电扫
恶既是磨灭 好亦难长保 若令好与恶 可积如财宝
自始而至今 有几许烦恼
失志难作福 得势易造罪 苦即念快乐 乐即生贪爱 无苦亦无乐 无明亦无眛
不属三界中 亦非三界外
打贼贼恐怖 看客客喜欢 岂有客是贼 切莫受伊谩 乐哉贫儿家 无事役心肝
既无贼可打 岂有客须看
有一种贫儿 不能自营生 若不作客走 即须随贼行 复有一种贫 常时腹彭亨
若有亦不畜 若无亦不营
汝无名高者 以见利贪叨 汝无行实者 以取著名高 行实尚非实 利名岂坚牢
一朝投土窟 魂魄散迢迢
勇有孟施舍 能无惧而已 若人学佛法 勇亦当如此 休来讲座下 莫入禅门里
但能一切舍 管取佛欢喜
利嗔汝刀山 浊爱汝灰河 汝痴分別心 即汝澹魔罗 圆成但一性 一切法依他
徧了一切法 不如且头陀(《临川集》)

元张雨拟寒山子一首赠活死人窝玄道先生(此诗在《补遗》)

有一道丈夫 船居活泼泼 视身为浮沤 阅世同水沫 钓徒非吾友 荷锸未为达
作得活死人 方是死人活

自觉生死忙因书四韵予岂效寒山子者

人生浪自苦 古今无一了 鸡命汤火闲 喔喔犹戒晓 预忧复何益 转使发白早
不如噇酒糟 糟邱无寿夭(《贞居先生集》二首)

贞居诗旷达固道家本色然非兼得宗门三昧不能如此大解脱曰「岂效寒山子」正其效寒山子也

又按宋释英《白云集》有言诗一首〈寄致祐上人〉云

始信文字妙 妙不在文字
食蜜忘中边 无味乃真味 寒山题木叶 此心颇相似

此僧教观亦于台宗门庭为近

国朝何焯读柳子〈送文畅上人序〉效寒山体

裴楷论守一 文殊说不二 正许合儒墨 聊假释疑滞 秽累脱去时 步武清凉界
吾书有秘宝 无俟下临代 迥躅可勤求 觉路非此地
亦不迩声色 亦不殖货利 佛出还作礼 何羡灵山会
臣受孔子戒 者汉也超诣(《义门集》)

陈汝楫效寒山子体(十四首)

看看江上过三冬 方丈能将七尺容 香炷旋销虚室白 透霜林外一声钟
我是人间无事人 山林城市往来频 关河一色空明里 中有梅花万树春
暗里香生不待风 枝头消息观中通 浅清池水黄昬月 又道巡檐是梦中
鼓打残更鸡已号 霜生屋瓦何寥萧 起来自检寒灰看 一点星红尚未销
悬厓无路有风云 天上人间自此分 也知就里春如海 一点桃花漾水纹
松搭荒茆竹架扉 满山桂子拾樵归 一轮海月从空涌 长啸数声烟四飞
生来顽傲不成仙 须信威音有劫前 烂吃猪头按村酒 倒骑雕虎过山颠
出入常从鹿豕游 百年日月侭悠悠 石梁苔滑便休去 坐听溪声不断流
得句何因更带泥 春光到处不愁归 禅心常似东风煖 侭逐杨花上下飞
千年古洞偶然开 桃自生花水自回 我笑渔人归去后 却寻旧路又重来
一削瓜根瓣四开 也应兜顶是莲胎 藤萝斩尽风云绝 上有真人独往来
贝叶庄严白氎繙 人间多病是医门 藏中一字何曾说 却有虚空挂墨痕
一粒粟中藏世界 许君同礼维摩足 忽然粉碎这些儿 大千世界一粒粟
非偈非诗亦可怜 终身拍手向风前 人间鼓笛皆敲破 好谱陶家壁上弦(《赏诗阁集续编》)

彭定求题寒山集(此诗亦效寒山子)

一卷寒山诗 恰称幽人读 嘐嘐天籁声 空山洗丝竹 中有如意珠 明光徧地烛
怜悯诸有情 色味同征逐 那堪慧眼观 一笑發其覆
所以紫阳翁 嘉叹好篇牍(朱子〈偶摘寒山〉诗云「煞有好诗人未易到此」)
纷彼淫哇兴 盈耳滋导欲 谁能契真原 脱足离五浊 千古南华仙 不殊毂与轴
我行置座隅 六时矢熏沐(《南盷先生诗录》)

附录

徐枋题碓庵和尚效寒山诗

九方皋之相马也若灭若没若存若亡得其天机斯得真马矣嗟乎彼天下俊物便不可以形似求之况形而上者乎匠人胡宽营构新丰门闾巷术如一徒者争归其家至于鸡犬亦各识其处然不可即谓之丰优填国王思慕于佛募神工以牛头旃檀刻佛象豪发无遗后佛再至象遂出迎然不可即谓之佛徒效之于形似也若于道也得其天机如印印空规矩纵横其揆则一不然辙迹可循去之弥远矣竺典云「菩萨声闻不能作佛语」亦在其所得耳岂效之而能然乎虽然吾闻之《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得之斯效之矣《易》曰「拟议以成其变化」效之斯得之矣

又碓庵和尚继席灵岩诗以赠之(原注字僧鉴名晓青)

现在灵山岂易逢 法幢高踞碧芙蓉 喜看南岳朱陵后 更有參天第一峰
片云无意傍琴台 弹指声中法苑开 狂象驯龙俱听法 溪声山色尽西来
支许襟期三十年 同怀兰雪意翛然 时听法语沾沙界 何啻仙音落梵天

碓庵诗未知有无传本录俟斋先生题词如读碓庵诗也再录三绝句知碓庵之即为晓青也攷《松陵见闻录》晓青字僧鉴吴江朱氏子祝发郡之休休庵參灵岩宏储受戒为弟子

右拟寒山诗三十八首附录文一首诗三首

拾事迹

寒山子诗集传

详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古老见之皆谓贫人风狂之士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每于兹地时还国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寻常收贮余残菜滓于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或长廊徐行呌噪陵人或望空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抚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沈思有得或宣畅乎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遯迹同类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于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顷受丹邱薄宦临途之日乃萦头痛遂召日者医治转重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台州海㠀岚毒到日必须保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迺可见之寒山文殊遯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言讫辞去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乃令勘唐兴县有寒山拾得是否时县申称「当县界西七十里内有一岩岩中古老见有贫士频往国清寺止宿寺库中有一行者名曰拾得乃特往礼拜到国清寺乃问寺众「此寺先有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见在何处」时僧道翘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厨中」僧引至丰干禅师院乃开房唯见虎迹乃问僧宝德道翘「禅师在日有何行业」僧曰「丰干在日惟攻舂米供养夜乃唱歌自乐」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时二人乃把手走出寺乃令逐之急走而去即归寒岩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肎止此寺否」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而见寒山子乃高声喝曰「贼」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拾得迹沈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书言偈并纂集成卷栖心佛理幸逢道人乃为赞曰

菩萨遁迹 示同贫士 独居寒山 自乐其志
貌悴形枯 布裘敝止 出言成章 谛实至理
凡人不测 谓风狂子 时来天台 入国清寺
徐步长廊 呵呵抚指 或走或立 喃喃独语
所食厨中 残饭菜滓 吟偈悲衰 僧俗咄捶
都不动摇 时人自耻 作用自在 凡愚难值
即出一言 顿祛尘累 是故国清 图写仪轨
永劫供养 长为弟子 昔居寒山 时来兹地
稽首文殊 寒山之士 南无普贤 拾得定是
聊申赞叹 愿超生死(《寒山子诗集》)

仙传拾遗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厯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闲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太平广记》)

《四库提要》引此文而下申之曰「《仙传拾遗》云云则寒山子又为中唐仙人与闾邱允事异无从深攷

宋慧明首座五镫会元

天台山丰干禅师因寒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照烛」师曰「冰壶无影像猿猴探水月」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道看」师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甚么」寒山拾得俱作礼而退师欲游五台问寒山拾得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你去游五台作甚么」师曰「礼文殊」山曰「你不是我同流」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赵州代曰「文殊文殊」)

天台山寒山子因众僧炙茄次将茄串向一僧背上打一下僧回首山呈起茄串曰「是甚么」僧曰「这风颠汉」山向傍僧曰「你道这僧费却我多少盐醋」因赵州游天台路次相逢山见牛迹问州曰「上座还识牛么」州曰「不识」山指牛迹曰「此是五百罗汉游山」州曰「既是罗汉为甚么却作牛去」山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山曰「作甚么」州曰「苍天苍天」山曰「这厮儿宛有大人之作

天台山拾得子一日扫地寺主问「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汝毕竟姓个甚么」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主再问拾得拈扫帚扫地而去寒山搥胸曰「苍天苍天」拾得曰「作甚么」山曰「不见道东家人死西家人助哀」二人作舞笑哭而出国清寺半月念戒众集拾得拍手曰「聚头作想那事如何」维那叱之得曰「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尔合一切法无差

明瞿汝稷指月录

天台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国清寺翦发齐眉衣布裘尝诵唱道歌乘虎入松门众僧惊畏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拾得二人执爨终日晤语潜听者都不解时谓风狂独与师相亲一日寒山问「古镜未磨如何照烛」师曰「冰壶无影象猿猴探水月」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师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甚么」寒拾俱礼拜

师欲游五台问寒拾曰「汝共我去游五台便是我同流若不共我去游五台不是我同流」山曰「尔去游五台作甚么」师曰「礼文殊」山曰「尔不是我同流」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人便问「莫是文殊么」曰「岂可有二文殊」师作礼未起忽然不见(赵州因沙弥举此州代干云「文殊文殊」)后回天台山示灭

师凡有人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

闾邱出牧丹邱将议巾车忽患头痛医莫能愈师造丘以咒水喷之立差异之乞一言师曰「到任记谒文殊普贤」曰「此二菩萨何在」师曰「即国清寺寒山拾得也后既至任即入寺问师所在及寒拾踪迹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在经藏后今阒无人矣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入师房惟见虎迹复问翘「师在此作何行业」翘曰「惟事舂谷供僧闲则讽咏」乃入厨访寒如下章叙之

寒山子本无氏族始丰县西有寒明二岩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容貌枯瘁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及菜滓食之或廊下徐行或望空噪骂寺僧以杖逼逐拊掌大笑而去

众僧炙茄次将茄串向僧背上打一下僧回首山呈起茄串「是甚么」僧曰「这风颠汉」山向旁僧曰「你道这僧费却我多少盐酱

赵州游天台路次相逢山见牛迹问州曰「还识牛么」州曰「不识」山指牛迹曰「此是五百罗汉游山」州曰「既是罗汉为甚么却作牛去」山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山曰「作甚么」州曰「苍天苍天」山曰「这厮儿宛有大人之作

闾邱入厨见山同拾得围炉语笑邱致拜二人连声咄叱且笑曰「丰干饶舌」二人即相携出松门闾邱又致寒岩礼谒送衣服药物二人高声喝之曰「贼」便缩身入岩石缝中唯曰「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缝忽然而合闾邱哀慕令僧道翘寻其遗迹得所书林闲叶上及村墅屋壁辞颂共三百余首后曹山寂禅师为之注释谓之《对寒山子诗》行于世

拾得者不言名氏因丰干禅师山中经行至赤城道侧见儿孤啼拾归国清故名后沙门灵熠摄受令知食堂香灯忽一日登座与佛象对盘而餐复于憍陈如上座塑形前呼曰「小果声闻」灵熠怒因罢斥令厨内涤器每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即与负去

一日扫地寺主问「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汝毕竟姓个甚么」拾得放下苕帚叉手而立寺主再问拈帚扫地竟去寺主罔测寒山搥胸云「苍天苍天」拾得却问「汝作甚么」山曰「不见东家人死西家助哀」二人作舞哭笑而去

国清寺半月念戒众集拾得拍手曰「聚头作想那事如何」维那叱之拾得曰「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尔合一切法无差

僧厨食为鸟所啄拾得以杖抶伽蓝神「汝食不能护何能护伽蓝」是夕神示梦合寺僧曰「拾得谴我」由是著异呼曰贤士未几与寒山隐石岩而逝道翘纂《寒山诗》得偈亦附焉

拾行业此篇所录皆本《传镫》闲采闾邱《诗集传》一镫所分镫无异照然章有并析词有详畧字句亦小小不同佛镫普徧未敢妄节其下陈文庄〈天台忆〉凡有复𫟆即从芟薙义各有当非有所取舍焉

陈文庄天台忆

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国清寺或云邑人丰尚书之子形貌寝恶被发布裘或时唱歌人问之第云「随我骑虎游松门」与寒山拾得三人相亲每邂逅则长吟大笑人莫测也

寒山不言氏族以其寒石山中居止得名虽出言如狂而有意趣予登寒明二岩苍老绝似雁荡是其出游地也

余住国清寺久住拾得灶下谈踰夜分晴眺松冈雨洗昏蒙夜半不辨涛声雨声松声篁声梵声如是半月

寒山子入灭后有梵僧杖锡拾黄金锁子骨或问所以对曰「吾拾文殊菩萨舍利归西天耳」后人于此建塔(《无梦园集》)

文庄又有〈台雁忆〉一首记寒拾古迹寒岩洞有寒山舍利塔

拾问答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诀你且听我念偈云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他自乾了
我也有力气 他也无烦懊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 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 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 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 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 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 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 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 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 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 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髩白 年年容颜变
日月穿梭织 光阴如射箭 不久病来侵 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 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 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了 拏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 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 也不做好汉
骂著也不言 问著如哑汉 打著也不理 推著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 也不做脸靣 儿女哭嗁嗁 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 须把荒郊伴
他看世上人 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 争他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 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阬 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 日月为邻伴」

(此篇陆文节公录示不知所从出虽释子语难以我法论亦不似唐以前缁流笔墨重在文节遗言姑录之)

潘耒寒岩诗

啸天狮子最嶙峋 开口平吞摸象人 雄拔万山皆夺气 孤高大士合藏身
石肤剥尽存真骨 云顶单栖绝四邻 会得寒山诗外句 无边烟景镇长新(《遂初堂集台荡游草》)

沈文悫寒岩诗

突兀万仞冈 一狮踞其顶 狰𤢆欲搏人 象犀势俱屏(旁有石象石犀)
寒山昔晏坐 三年等俄顷 至今蟠膝处 石上留余影 虹梁跨弯环 下视气深迥
横飞瀑如练 倒挂藤疑绠 晴空蓄风雷 白昼幻昏冥
人生尘土胸 到此庶一醒 野猿时啸群 孤鹤忽闻警
试读寒山诗 清言發深省(原注朱夫子谓「寒山诗有唐人道不到处」《归愚集台山游草》)

稼堂确士两先生诗皆为天台而作事在祖庭故不录〈志诗〉篇

《寒山子诗集》解题及诸家书牍诗话攷证

宋朱子与南老帖(原本草书下陆〈帖〉同提行悉依原刻)

五月十三日熹悚息启上久不闻动静使至特辱惠书获审此日住山安隐为慰天台之胜夙所愿游往岁仅得一过山下而以方有公事不能登览每以为恨今又闻故人挂锡其闲想见行住坐卧不离水声山色之中尤以不得往同此乐为念也新诗见寄笃摰超精又非往时所见之比但称说之过不敢当耳二刻亦佳作也但搀行夺市恐不免失故步耳《寒山子诗》彼中有好本否如未有能为仇校刊刻令字画稍大便于观览亦佳也寄惠黄精笋乾紫菜多品尤荷厚意偶得安乐茶分去廿缾并杂碑刻及《唐诗》三册漫附回使幸视至相望千里无由会面临书驰情千万自爱不宣 熹悚息启上国清南公禅师方丈

熹再启众各安佳儿辈时闻黄壻归三山已久时得书也 《出师表》未暇写俟写得转寄去未晚也 《寒山诗》刻成幸早见寄有便足时至临安赵节推厅托其寻便必无不达渠黄岩人也

熹再启

陆放翁与明老帖

有人兮山径 云卷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 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 蹇独立兮忠贞

此寒山子所作楚词也今亦在集中妄人窜改附益至不可读放翁书寄 天封明公或以刻之山中也

王深宁困学纪闻

寒山子诗如施家两儿事出《列子》羊公鹤事出《世说》如子卜商(「子」下疑脱「张」字)如侏儒方朔涉猎广博非但释子语也对偶之工者青蝇白鹤黄籍白丁青蚨黄绢(翁注据本书「绢」当作「卷」)黄口白头七札五行绿熊席青凤裘而楚辞尤超出笔墨畦迳

有人兮山陉 云卷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 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 蹇独立兮忠贞

余姚翁元圻注

何云(此引何屺瞻校语)「酒垆猛狗出《韩非子》枕流事出《世说》如一道一德言有枝叶云梯棘刺亡羊补牢之类尤多

又云「六极九维东岱北邙卫氏儿钟家女三端六艺黄肠白骨猕猴心狮子吼待鹤乘鱼亦工

又云「楚辞则为人窜为五言第七句云『众喔吚嘶蹇』可为失笑也放翁曾寄书天封明公属为正之

又云「『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真佳句也

元圻案

《唐书艺文志》「《寒山子诗》七卷寒山子隐唐兴县寒山岩于国清寺与隐者拾得往还

《列子说符篇》「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为公子之傅好兵者以法干楚王以为军正施氏之邻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之一子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也』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闲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世说排调类》「刘遵祖少为殷中军所知称之于庾公遂名之为『羊公鹤』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客试驱来氃氋而不肎舞故称比之

《汉书东方朔传》「侏儒长三尺奉一囊粟臣朔长九尺亦奉一囊粟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三国志虞翻传》注「《虞翻別传》曰翻放逐南方自恨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太平御览九百十六陶侃別传》曰「侃丁母忧在墓下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形鲜异知非常人遣看之但见双鹤飞而冲天

《通鉴齐纪高帝建元二年》「宋自孝建以来政纲弛紊簿籍讹谬上诏虞玩之等更加检定『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顷巧偽日甚何以厘乎』」注杜佑曰「黄籍者户口版籍也

《汉书邹阳传》注曰「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若今言白丁矣

《搜神记》「青蚨虫如蝉杀其母子涂八十一钱或用子先用母皆飞归循环无已」故《淮南子》名钱曰「青蚨」

《会稽典录》「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甫弱冠而有异才尚使作《曹娥碑》操笔而成无所点定其后蔡邕题八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史记邹阳传》「白头如新倾葢如故

《左传》「晋楚遇于鄢陵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穿七札焉

《后汉书应奉传》「奉读书五行并下

《西京杂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中设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绿熊席

《拾遗记》「周昭王时涂修国献青凤丹雀各一雌一雄昭王缀凤毛为裘

《晏子》「人有酤酒者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之猛狗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韩非子》记管仲对齐桓公语与《晏子》同

《世说》「孙子荆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战国策》「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亦何罪之有』」

《列子》「纪昌谋杀飞衞二人交射于路飞衞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發飞衞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韩非子》「燕王征巧术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母猴成巧人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闲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战国策》「见兔而顾犬未为迟也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

《语林》「卫洗马颖识通达论者以为王眉子平子武子之右世人为之语曰『诸王三子不如衞家一儿』」

刘向《列女传》「齐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其为人极丑行嫁不售

《韩诗外传》「君子宜避三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

《汉书霍光传》「赐黄肠题凑各一具」注「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后汉书郅恽传》「昔文王不忍露白骨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

宋知觉禅师《宗镜录》三引《大涅槃经》曰「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有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色无暂住时是名现喻可验即今众生之心如猿猴之处高树上下不停

《楞严经》「富楼𨚗云『世尊知我有大辨才以音声轮教我發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

《太平御览九百十六列仙传》曰「王子乔见桓良曰『待我缑氏山头』至期果乘白鹤至山颠望之不可到

陶宏景《本草》曰「鲤最为鱼中之王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

宋《许彦周诗话》载寒山子楚辞首句作「若有人兮坐山楹」第五句「心」字作「独」字谓虽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

丰干禅师唐正观初居天台国清寺翦发齐眉衣布裘人或问佛理止答「随时」二字常唱道乘虎出入众僧惊畏无谁语有寒山子拾得者亦不知其氏族时谓风狂子独与师相亲寒居止唐兴县西七十里寒岩以是得名拾因师至赤城道侧闻儿啼声问之云孤弃于此乃名拾得携至寺付库院后库僧灵熠令知食堂香镫忽登座与佛象对盘而餐复于圣僧前呼曰「小果」熠告尊宿等易令厨内涤器常日斋毕澄滤残食菜滓以筒盛之寒来即负之而去寒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时至寺或廊下徐行或厨内执爨或混处童牧或时呌噪望空慢骂或云「咄哉咄哉三界轮回」僧以杖逼逐即抚掌大笑一日问师「古镜不磨如何照烛」曰「冰壶无影象猿猴探水月」曰「此是不照烛也更请师道」曰「万德不将来教我道什么」寒拾俱作礼师谓寒曰「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曰「我不去」师曰「汝不是我同流」寒问「汝去五台作什么」曰「我去礼文殊」曰「汝不是我同流」师寻独入五台逢一老翁「莫是文殊否」曰「岂有二文殊」及作礼忽不见后回天台而化寒因众僧炙茄以茄串打僧背一下僧回首寒持串云「是什么」僧云「这风颠汉」寒示傍僧曰「你道这个师僧费却多少盐酱」赵州到天台行见牛迹寒曰「上座还识牛么此是五百罗汉游山」州曰「既是罗汉为什么作牛去」寒曰「苍天苍天」州呵呵大笑寒曰「笑作什么」州曰「苍天苍天」寒曰「这小厮儿却有大人之作」溈山来寺受戒与拾往松门夹道作虎吼三声溈无对寒曰「自从灵山一別迄至于今还相记么」溈亦无对拾拈拄杖曰「老兄唤这个作甚么」溈又无对寒曰「休不用问他自从別后已三生作国王来总忘却也」拾扫地寺主问「姓个什么住在何处」拾置帚叉手而立主罔测寒搥胸曰「苍天苍天」拾问「汝作什么」寒曰「岂不见道东家人死西家助哀」因作舞笑哭而出又于庄舍牧牛歌咏呌天曰「我有一珠埋在阴中无人別者」众僧说戒拾驱牛至倚门抚掌微笑曰「悠悠哉聚头作相这个如何」僧怒呵云「下人风狂破我说戒」拾笑曰「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驱牛出乃呼前世僧名牛即应声而过复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汝辜于佛恩」护伽蓝神僧厨下食每每为乌所耗拾杖抶之曰「汝食不能护安能护伽蓝乎」神附梦于合寺僧曰「拾得打我」诘旦说梦一一无差视神像果有所损惊异牒申郡县郡谓贤士遯迹菩萨应身号「拾得贤士」闾邱将牧丹邱头疾医莫能愈遇禅师名丰干言自天台来谒使君告之病师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索器咒水噀之立愈闾邱异之乞言示此去安危之兆师曰「记谒文殊普贤此二菩萨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国清寺执爨涤器寒山拾得是也」闾邱到任三日至国清「此寺有丰干禅师否寒山拾得复是何人」僧道翘对曰「丰干旧址在经藏后今阒无人矣寒山拾得尚处僧厨」闾邱入师房止见虎迹复问「在此作何行业」翘曰「唯事负舂供僧闲则讽咏」入厨寻访寒见于灶前向火拊掌大笑闾邱致拜二人连声呵叱执手复大笑曰「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相携出松门自此不复入寺闾邱归郡送净衣香药到岩寒山高声喝曰「贼」遂入岩石缝中且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石缝忽合后有僧采薪南峰距寺东南二里遇一梵仪持锡入岩挑鏁子骨「取拾得舍利」乃知入灭于此因号岩为「拾得」闾邱俾道翘寻访遗迹于林闲叶上得寒所书辞颂及村墅人家三百余首拾亦有诗数十首题行壁闲云按旧序「二人呵叱自执手大笑闾邱归郡遣送衣药与夫挑鏁子骨」等语乃知寒山不执闾邱手闾邱未尝至寒岩拾得亦出寺门二里许入灭今《传镫》所录误矣因笔及此以俟百世君子

淳熙十六年岁次己酉孟春十有九日住山禹穴沙门志南谨记

释可明

大士垂迹不泄密因语言三昧發于渊才雅思大圭不瑑岂追琢者可同日而语或直道其事使贤鄙同笑粗言软语咸彰至理悦耳目适口体此其深试(疑「识」之譌)究己躬明心性此其格言缓细披寻大有好笑板行其可阙乎东皋苾刍无隐得旧本感慨重刊俾为仇校因题其后一览知妙且由此而入较世里尤当宝玩

旹屠维赤奋若陬月上澣华山除馑男可明敬跋

宋大字本附诗一首

此篇慧身但刊以补东皋本之缺非其所作也题曰「圣制古文」疑为时王之制亦未敢臆定

若人何乡何姓氏 隋季□□□杰士 屠龙技痒无所施 东守西征徒万里
天厌荒淫羖𦍠君 大地山河移姓李 满眼清贤登庙堂 书生分合山林死
朅来寒山三十年 不堪回首红尘市
遨戏千岩万水闲 驾言足蹑龟毛履 不饥不采山中薇 渴来只饮山中水
风瓢戞击恼幽怀 移家屡入深云里 贫衣缕足风霜 不碍寒潭莹无滓
时访丰干看拾公 膜外形骸忘尔汝
扰扰人寰蚁慕膻 哂然一笑寒生齿 拟将大筏渡迷津 咳唾烟云生笔底
银钩洒洒落岩阿 至今护守烦山鬼 世无相马九方皋 但从肥瘦求形似
诗成众口浪雌黄 往往视之为下俚
近来一二具眼人 颇怜名字遗青史 云衮霞缨妙语言 谓与骚章无异旨
寥寥千载无人知 偶逢知者惟知此 知与不知于我乎何知 此其所以得为寒山子

曩阅东皋寺《寒山集》缺此一篇适获 圣制古文命工刊梓以全其璧观音比丘无我慧身敬书(一记一跋一诗据日本仿宋刻《寒山子诗集》录出)

元徐一夔重刊《中峰和尚广录》序

大德延祐之闲中峰本公居天目山有《拟寒山诗》《广录》镂板于杭州之南山大普庆寺板毁有武弁之士曰张子华谋于智暠慧泽二师重刊踰年而功完(按「本公全书为《天目中峰和尚广录》《拟寒山诗》其中之一种也」)(徐大章《始丰稿》)

白珽湛渊静语(按白珽字廷玉元钱唐人)

吕洞宾寒山子皆唐之士人尝应举不利不群于俗葢楚狂沮溺之流观其所存诗文可知如寒山子诗其一云

有人兮山陉 云卷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 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 蹇独立兮忠贞

前辈以为无异〈离骚〉语今行于世者多混偽作以谐俗尔

明瞿汝稷寒山诗序

严道行刻《寒山诗》命那罗延窟学人序之那罗延窟学人曰「寒山氏日与群有酬酢于无尽哉」曰「以其言之得复謵于世乎」曰「未也夫栖迟于寒岩蹢𨅛于国清此寒山之可见者也小言大言若讽若道浏乎若倾云窦之冷泉足以清五𤍠之沈浊暾乎若十日之出抟桑足以破昬衢之重幽此寒山之可闻者也之二者于寒山妙庄严海之一沤也有能循夫可见而见不可见循夫可闻而闻不可闻则知寒山昔未尝示迹于始丰今未尝谢迹于人间也吾默而息泊乎以同寂吾荡而趋奚适而不与吾俱一身跖乎石山而无介多身起于刹尘而非出充吾之目塞吾之耳皆寒山也而众生各𫔎其见而不见各𫔎其闻而不闻[宴-女+六]于三苦回环于永劫于是寒山哀之释珍御袭弊垢运沤和慈勤惓告试掊众生之𫔎使之见使之闻以息其崩奔俾休于常寂而众生卒不能尽见尽闻也可不大哀耶夫既以宗于不可见而帝于不可闻又何欲掊众生之𫔎使之见使之闻而哀众生之不尽见尽闻耶不可见矣又何见不可闻矣又何闻见于见不见于不见闻于闻不闻于不闻故闻𫔎于声见𫔎于色众生之所以众生也见于不见闻于不闻故不运吾目而殚见沙界无尽也不辟吾聪而殚闻沙界无尽也此所以蹑寒山而游于无尽也欲闻于不闻必以闻而旋其闻欲见于不见必以见而旋其见此寒山之所以不能不言而道行不能不以剞劂利生也审于是即以其言之得复謵于世而谓寒山日与群有酬酢于无尽可也(《瞿冏卿集》)

徐𤊹寒山子诗跋(按𤊹字惟起号兴公明季闽人藏书极富)

余他日偶访瀚上人于平远台山房见案头有《寒山子诗》一帙上人不知爱重鼠啮其脑渐至于中余曰「寒山子诗诗中即偈师其知寒山之禅机乎」上人茫然不答余遂丐归上人视之如弃敝屣也山窗无事手自黏补重加装潢第鼠啮处阔深伤字为可恨也载观卷首朱晦翁陆放翁二札则明老南老贤于瀚上人远矣识者能不呵呵大笑邪

己亥闰四月徐惟起跋(《红雨楼题跋》)

国朝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唐兴县僧居于寒岩时还往国清寺丰干拾得则皆国清寺僧也世传台州刺史闾邱允遇三僧事踪迹甚怪葢莫得而攷证也其诗相传即允令寺僧道翘寻寒山平日于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所书得三百余首又取拾得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丰干则仅存房中壁上诗二首允自为之序宋时又名《三隐集》见淳熙十六年沙门道南所作〈记〉中《唐书艺文志》载《寒山诗》入释家类作七卷今本并为一卷以拾得丰干诗別为一卷附之则明新安吴明春所校刻也王士祯《居易录》云「寒山诗诗家每称其『鹦鹉花闲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谓其有唐调(原案此明江盈科《雪涛评语》士祯引之寒山子即唐人盈科以为有唐调葢偶未攷其时代谨附订于此)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且专集传自唐时行世已久今仍著之于录以备释氏文字之一种焉(《別集类》)

钦定四库全书明目录

《寒山子诗集》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

寒山子丰干拾得皆贞观中台州僧世颇传其异迹是集乃台州刺史闾邱允令寺僧道翘所搜辑寒山子诗最多拾得次之丰干存诗二首而已其诗多类偈颂而时有名理邵子《击壤集》一派此其滥觞也(《別集类》)

钦定天禄琳琅续编

《寒山子诗集》一函一册唐释寒山子撰

寒山子天台唐兴县僧居寒岩时还往国清寺书一卷计诗三百十三首前有闾邱允序附丰干诗二首拾得诗五十六首皆国清寺僧亦有闾邱允录宋时所称〈三隐集〉也是书明新安吴明春有刻本是本宋讳阙笔雕手古雅汲古阁所藏

钱曾读书敏求记

《寒山拾得诗》一卷

丰干语闾邱允「寒山拾得文殊普贤」真为饶舌矣允令国清寺僧道翘纂集文句成卷而为之序赞附著〈拾得录〉于诗之前惜乎传世绝少此从宋刻摹写攷南北藏俱未收余谓应同厐居士并添入《三藏目录》中庶不至泯灭无传耳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

《寒山拾得诗》一卷载诸《读书敏求记》此从宋刻摹写余向收一精钞本似与遵王藏本相类当亦宋刻摹写者也惜首尾略有残阙耳后五柳主人自都中寄一本示余楮墨古雅甚为可爱细视之乃系外洋板刻惜通体覆背俱用字纸殊不耐观顷命工重装知有失去半叶者共四处以洋纸补之复取向所收者核其文理始信二本互异诗之次序有先后分七言于五言之外洋板所独此拾得诗〈云林最幽栖〉一首内「日斜挂影低」句精钞本「日」字下俱缺此外皆不可攷矣故兹所失四半叶无从补全而二本板心彼题「寒山子诗」此题「三隐」后又云 诗本不相类也惜遵王所记但云「传世绝少」岂知宋刻摹写之外尚有他刻流传于世耶此刻似系洋板然寒山诗后有一条云「杭州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铺印行」则又不知此刻之果为何地本矣俟与藏书家验之

嘉庆丁卯春三月二十有五日复翁黄丕烈识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

《寒山诗》 卷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光绪伍年以番板五枚得此书于吴市葢何(当作「胡」)心耘博士旧藏也端阳前五日以旧藏广州刊本及《全唐诗》校一过《全唐诗》即从此本出卷末「怡然居憩地日」以下缺亦同广州本序次既异字句亦多不同拾得诗缺〈人生浮世中〉〈平生何所忧〉〈故林又斩新〉〈一入双谿不计春〉凡四首寒山诗缺〈沙门不持戒〉〈可贵一名山〉〈我见多知汉〉〈昔年曾到大海游〉〈夕阳赫西山〉凡五首非善本也

程德全寒山子诗集跋

庚戌夏孟予移抚三吴政事余暇稍稍厯览古迹以存守土之责时方有重建枫桥寒山寺之议甚盛举也未几赵大令梦泰以罗两峰绘寒山拾得像来视郑中翰文焯亦以旧绘寒山象为贶最后复得《寒山子诗集》于俞阶青太史千数百年流风逸采萃集一时不禁为之欢忻赞叹释氏所谓因缘者殆类此欤寒山子生有唐之世值海内初平疮痍未复青宫贻失德之渐黔首苦征戍之劳虽以房杜诸贤曾不能致国家于无敝传未数纪遂螗沸云扰天下乱作故寒山子凛霜冰之履抱杞人之忧托迹方外佯狂傲世自放于山颠水涯闲一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概發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句端倪其瑰博也若商彝夏鼎沈霾千载一经暴露光怪陆离不敢逼视其清隽也若味明水太羹若嚼梅花饮冰雪凉冽澈人肺腑其幽靓也若方春之花磊落而逋峭若秋岩木落山骨巉然其音节之高若聆蒉桴土鼓弦管筝琶顿绝凡响其说理之平实也若老农老圃坐话桑麻闲事其意境之窎远而泬寥也若朝游丹岳莫栖苍梧咳唾九天珠玉皆落其滑稽也若东方曼倩其谲变也若庄周若列御寇要其惟一之指归则欲使一世之人人蠲嗜欲明慧业不为尘世缰网所牵缚迺能卓然有所成就用心良苦造意深微彼贾岛之逃禅秘演之厌世非其比也予少厯险阻中经患难观释氏脱形累达死生之旨契然有合深慨夫世道夷陵风会日变虽学士大夫往往汩没心灵驰鹜荣利荡然而不知所返极其弊害遂隐中于国家每思一大智慧人雷音海潮唤醒一世迺久之不可必得今得寒山子之粲花妙舌苦口婆心揆以今日社会趋向未始非对证良药故属之僚掾付诸剞劂将以接迷津之宝筏然暗室之明灯世之学人若仅沾沾于禅悦字句中则又相即远矣昔六祖惠能信口说「菩提明镜」一偈立证大乘了无賸义朱子宿金山寺五更闻钟声心中便把握不住若寒山子诗菩提妙偈耶金山晨钟耶愿与海内具慧根人共參之诗凡一卷都三百八首附拾得诗四十八首丰干诗二首淛鄞吴宗元氏精校本旧为曲园先生藏刻既竣疏其大恉如此

宣统庚戌十月云阳程德全跋于苏州节署之思贤堂

日本澁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

《寒山子诗集》(附《丰干拾得诗》一卷)宋椠本姬路河合元升藏

卷首题「寒山诗集」下记「丰干拾得诗附」每半板八行行十四字界长六寸七分幅四寸九分左右双边𭾛」等字欠末笔字画端楷宋椠之佳者首有观音比丘无我慧身记一篇闾邱序并赞又有朱晦庵〈与南老帖〉陆放翁〈与明老帖〉皆从真迹摹入末有淳熙十六年沙门志南记及可明跋卷首有「庆福院」及「无范」印

岛田翰刻宋本《寒山诗集》序(节录)

寒山没千有二百余年遗集寥寥希传虽以南北释藏之博犹未采辑之而《高丽藏》亦未收其见于《读书敏求记》者殆几乎断种清《四库总目》所著录则不过明新安吴明春刻本而黄荛圃所获精钞本及外洋刻本者亦今不知其已归于何人之手虽元有高丽刻本明有闽刻而近时亦有金陵刻本实多讹误而宋本竟无一存者葢非必其书之未足传后也清淡冲朕唐人所不好而宋元两代又视之萞如不肎数动枣梓何怪乎其日就湮灭也则及今为之表章亦吾侪之责也顾僧诗之流传于今者唐有皎然齐己宋有九僧(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青城惟凤江东宇昭峩眉怀古淮南惠崇九人)契嵩道显道潜惠洪无文而其《吴兴昼上人集》《白莲集》《九僧诗》《镡津文集》《雪窦祖英集》《參寥子集》《石门文字禅》《北礀集》《无文印》诸集今皆存宋元本与旧刊覆宋本而寒山之诗机趣横溢韵度自高在皎然上道显下是木铎者所潜心其失传为尤可叹书为姬路河合元升畅春堂旧收刻搨精妙字大如钱纸质紧薄光润似玉墨色奕奕扑人眉宇足与秘府《王文成集》《诚斋集》相颉颃避宋讳阙末笔左右双边半番界长六寸八分五厘幅四寸五分八行十四字鱼尾上方记字数大名则并二行大书下分书「丰干拾得诗附」六字葢宋氏南渡以降卷尾记字之体坏乱无存于是有算一番所有大小字数楷文记之于缝心者如大几字小几字即是也至宋季多易楷以行草而其字数则视犹弁髦故宋元陋板其所记字数多不相符者此古今之升降也首有寒山序诗六行行十二字末云「曩阅东皋寺《寒山集》缺此一篇适获圣制古文命工刊梓以全其璧观音比丘无我慧身敬书」次闾邱〈序〉九行行十五字次晦翁〈与南老帖〉次放翁〈与明老帖〉并从真迹刻入卷尾有淳熙己酉沙门志南〈三隐集记〉又有绍定己丑可明〈跋〉捺「庆福院」「无范」「植村书屋」「霞亭珍藏」「畅春堂图书记」五印寒山诗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今检是本寒山诗三百四首而次之以丰干诗二首及拾得诗四十八首不符于六百之数然阅闾邱〈序〉其属道翘所撰次者已不过三百余首「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书言偈并纂集成卷」葢其书竹木石壁故多遗佚欤抑三僧踪迹极怪莫得而考证也其诗《唐书艺文志》七卷徐灵府所序本则分为三卷又別称〈三隐集〉见于志南〈记〉宋时国清南老一刻于淳熙己酉南老即与朱子友善晦翁《文集》中引其「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句以为清丽有余绝无蔬笋气者朱子使之稍大于字画便于观览然其所刻窜改易置最多东皋无隐再刻于绍定己丑而是篇则观音比丘无我慧身所补刻又在东皋寺本之后又有宝祐乙卯行果就江东漕司本所重镌者至兹始分七言于五言之外又以拾得加于丰干上元时有高丽覆宋本葢据宋东皋寺本所改行上梓卷尾题云「嘉议大夫耽罗军民万户府达鲁花赤高丽匡靖大夫都佥议评理上护军朴景亮刊行」纸质黄纫宛似元本而据其装成梵夹又似《丽藏》尝抵川越见喜多院《高丽藏》卷尾结衔正与此相符而彼別有「皇庆三年二月日」一行然徧检全帙不收此集乃知其非出于《丽藏》葢当时景亮为之锓梓而未及编入者矣明则有吴明春刻本清《四库总目》载之未见又有闽建阳书坊慎独斋刻本即系于正德丙子刻本次序与宝祐本同而版貌紧缩字字欹仄若使其无「正德」木记妄人则必以为元刻矣近时又有金陵刻本次序与建本同黄荛圃所获则寒山诗后有「杭州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铺印行」一条「分七言于五言之外洋版所独」洋板岂出于宝祐本乎又有正中元和宽永正保享数次雕本依是乃知今之所传实原于淳熙宝祐二本而二书次序全不相同也然据宋樊汝霖《唐文艺补》引〈城中蛾眉女〉一首在前〈鹦鹉宅西国〉一首〈去年春鸟鸣〉一首〈丹邱回耸与云齐〉一首〈千年石上古人踪〉一首次第排列而正与是本符是邱之原第即如此葢辁材小生𫍲闻目学改其文从字顺妄谓可以几订讹夺而曾不知其改者却误古籍之点校虽闻人动笔亦有臆改一经妄手其譌谬滋甚予故曰「钞本必卷子必隋刻本必宋本必监本上下千载舍是无善本焉」独怪狩谷掖齐著《掖翁过言》乃以是书为高丽覆宋本岂非因其纸墨黄纫类高丽茧纸而误乎

明治三十八年太岁乙巳夏四月岛田翰序

《寒山子诗》世所行皆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或分为三卷惟徐灵府序者七卷今不传《唐书艺文志》著录亦七卷宋《崇文总目》同朱彝尊校云「《唐志》作释智升《对寒山子诗》」今攷瞿氏《指月录》载寒山诗曹山寂禅师为之注释谓之《对寒山子诗》行于世《传灯》曹山第一代为本寂禅师不言名智升未知其为一灯否也寂公注南北《藏》不收亦久佚世莫能见谓之「对」者当是以诗为问而设词以答之禅机活泼箭锋相契正如向子期之注《庄》张处度之注《列》但以微言剖析名理不必如诂经之随文笺释也

壬子小春六十四叟缘裻附记

寒山寺志卷三终


校注

编按《补遗》即指《贞居先生诗集补遗》) 编按叶珠红《寒山资料类编》所收录之〈朱晦庵与南老帖〉与本文字句略有差异详见该书 p. 5(台北秀威资讯科技2005) 「屠维」「赤奋若」乃太岁纪年的名称搭配天干地支分別代表「己」「丑」即己丑年(维基百科太岁纪年2012.12.30)陬月农历正月的別称(百度百科陬月2012.12.30)上澣指上旬(百度百科上澣2012.12.30) 编按应为「郭宅经铺」其为杭州著名印刷作坊之一(中国科普博览_印刷博物馆网站书坊的刻版印刷2012.12.30) 「谿」字底本阙漏兹依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补入(叶珠红寒山资料补编p. 17台北秀威资讯科技2005)本篇补缺字所据同此
[A1] 间【CB】闲【志汇】
[A2] 沫【CB】沬【志汇】
[A3] 间【CB】闲【志汇】
[A4] 间【CB】闲【志汇】
[A5] 间【CB】闲【志汇】
[A6] 间【CB】闲【志汇】
[A7] 间【CB】闲【志汇】
[A8] 间【CB】闲【志汇】
[A9] 使【CB】便【志汇】
[A10] 众【CB】泉【志汇】
[A11] 猕【CB】狝【志汇】
[A12] 市【CB】布【志汇】
[A13] 眉【CB】胄【志汇】
[A14] 猕【CB】狝【志汇】
[A15] 猕【CB】狝【志汇】
[A16] 良【CB】长【志汇】
[A17] 间【CB】闲【志汇】
[A18] 唐【CB】广【志汇】
[A19] 谿【CB】【志汇】
[A20] 知【CB】【志汇】
[A21] 惠【CB】智【志汇】
[A22] 𭾛【CB】贞【志汇】
[A23] 淳【CB】涥【志汇】
[A24] 淳【CB】涥【志汇】
[A25] 淳【CB】涥【志汇】
[A26] 享【CB】亨【志汇】
[A27] 淳【CB】涥【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寒山寺志(卷3)
关闭
寒山寺志(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